历史以来,越南人你会不会会溜冰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
&&&&&&&&&&&&&&&&
/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 
俗政权和教权之间激烈冲突,以致一些教权主义者被从国家政府机构中清除 了出去,反教权运动迫使政府对于教会的势力施加了限制。例如把教会大本 营科尔多瓦的教会公墓收归国有,公民只能向市立公墓办理埋葬登记;免去 学校中天主教徒的教职,规定学龄儿童必须受世俗的初级义务教育。同时, 在英国资本家的支持下,把教会的特权一律撤销的呼声在 19 世纪末期也成了 反教权的组成部分。  禁忌美洲有许多日常禁忌与欧洲相同,例如男子与女子同行,不可抢路; 男子与女子握手,不得先伸手;穿无袖衣不得进教堂;禁忌“13”、“星期 五”等等。但也有不少美洲自己的禁忌。在美国,清教徒最忌讳“轻漫地谈论上帝”。 在加拿大,在家吃饭时不能说悲伤的话,不说关于死亡、性生活方面的话;不能在梯子下面走;不要把盐弄撒了等等。  在巴西,每年 8 月 13 日,人们都要遵循早上起床必须右脚先踩地板,接 着在最近的木头上敲 3 下;不许洗头、吃喝要节制,不许从梯子上踏过,避 开猫等规矩,据说这样可避邪走运。在智利,人们认为“5”是不祥的数。 火地岛居民不许提死人的名字。爱斯基摩人,人死埋葬后的 5 天之内村里人不得打猎、捕鱼,曾接触过尸体的人不得做任何工作。 玛雅人禁止男女青年之间随便往来。(7)各地趣闻  ①三条腿的奇人。美国有一个叫连狄尼的人,长了三条基本一样长的腿, 并从第三条腿膝盖处还长出一条很小的腿。他可利用这三条腿走路、跑步、 跳高、骑自行车、骑马、溜冰、踢足球、开汽车、游泳、甚至把第三条腿当 椅子。连狄尼 1889 年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塞拉古斯市郊。8 岁时随家移居美国,受到正规教育,后来受到马戏团邀请,到各地表演他如何灵活地运用他 的三条腿,并以此为生。直到 1966 年他因病去世,活了 78 岁。②身怀绝技的人。查尔斯·布郎丁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人,19 世纪中,他开始在北美尼亚加拉大瀑布上空 50 米高处横拉 370 米的绳索,从绳索上大步 流星走过去。到 1896 年再度横跨了尼亚加拉大瀑布。他多次表演瀑布走索, 甚至在绳索上踏高跷、翻筋斗、推独轮车、带灶具做煎蛋??真是世界一绝。1897 年 72 岁的查尔斯在家中安然逝世。③价值高昂的错印邮票。1918 年,美国发行了一套航空邮票,最高面值24 美分,边框深红色,中心部分为蓝色。印邮票时,由于工人换版时疏忽, 将一个印章“主图倒印”,飞机成了倒飞机。这种错体邮票价格昂贵,据说 美国人华尔曾用一枚这样的邮票换得 50 辆豪华轿车。四、亚洲现代早期的习俗1.中国现代早期的习俗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由于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们对旧封建习俗的抨 击和对西方文化的提倡,义和团运动的冲击、辛亥革命的胜利,封建清政府 的灭亡,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西方文化风俗的传入,这些都促进了这个 时期中国社会风俗的进一步演变。这种演变首先表现在新旧习俗的变更上。(1)西方之影响,中国之变化19 世纪末期,西方洋货大量涌入中国,例如被称为洋油的煤油,在上海1871 年进口为 7.6 万加伦,1899 年为 5529.3 万加伦,近 30 年增加了 700 多倍。被称为洋火的火柴,1875 年全国进口为 18.6 万两,到 1887 年增至 67.2 万两。煤油的进口,不仅用于照明,还供饮爨及取暖之用。“洋火”的涌入, 使人们弃置了原始的取火和用火镰与“纸媒”取火的方法。进口洋纱,1871 年从上海进口 12 万担,洋布 1300 万匹,1897 年洋纱猛增至 158.2 万担,1899 年进口洋布 1700 万匹。洋纱洋布的倾销,使人们在衣着服饰方面的消费习惯 有了改变。人们在祭祀、应酬、或往来于稠人广众之中,穿洋布细密光泽者 以为外观美丽的人多了起来,而且出现了“农民亦争服洋布”,“小康之家” 出门则官纱仿绸不以为佳。“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埃”的现象。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以 1895 年—1913 年间建立的重要外国厂矿为例:纺织、食品、水电及其他企业 97 家;矿冶、机器造船 39 家;另外 还有制冰、冷藏、火柴、橡胶、唱片、乐器、造纸、制革、肥皂厂等未统计 的无数小企业。这便使许多人改变了自己生活方式。如农民流入城市谋生, 妇女进工厂,小孩当童工,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改变了。外国人在中国建设公共事业,首先是为其侨民服务的,如上海 1862 年修建了第一条越界西式马路,静安寺路;1865 年首先安装了煤气路灯;架设了 第一条陆路电报线;1874 年法国商人米拉,从日本引进第一批人力车;1882 年,英商的上海电光公司开始架设路灯照明;1893 年,电灯用户扩大;1883 年,自来水首次放水;1908 年有了有轨电车,1914 年出现了无轨电车。20 世纪初,中国已有了进口汽车。城市的道路也得到了改造。例如上海 1896 年筑成了外马路,后又修建了内马路。1861 年天津租界的马路建成,1883 年华界马路建成,1901 年出现了环城马路,1905 年修建汉口马路。马路上的 照明也由煤气灯变成了电灯。  西方的娱乐方式也传入了中国。19 世纪 90 年代电影进入上海。1896 年 在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1898 年在九江放映了美国的“电光影戏”,1909 年,外商雷马斯创建了上海第一家电影院—虹口大戏院,放映的第一部正式 片名为《龙巢》。另外音乐会、跳舞会、游泳会、乘马会、板球、射击等也 相继传入中国。  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促进了中国人观 念的变化,禁缠足运动便是其中一例。妇女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陋俗, 曾受到中国无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和反对。1897 年在上海成立不缠足总会,1898 年,湖南成立不缠足会,接着是两湖不缠足会成立,禁缠足运动不断发 展。到 1906 年,孙中山等人在制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时,在《军政府宣言》 中规定,要扫除的风俗之害,包括奴婢之蓄养,缠足之残忍,鸦片之流毒,风水之阻害等。1912 年 3 月 13 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 文,以法律形式禁止了缠足这一陋俗。  现代早期,中国还产生了一些新节日,例如“五一节”。1889 年第二国 际通过“五一”节的决议后,中国工人阶级最早于 1907 年响应第二国际的号 召,同时也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以铁路工人为主的哈尔滨人民开始了庆祝 “五一”节的活动。1913 年广州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举行了“五一”节活动,1919 年“五四”运动之后,还出现了一首关于“五一”节的歌曲:红旗飞舞, 走上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 力齐进取。其他新产生的节日还有:1 月 1 日民国成立日,10 月 10 日国庆日,3 月29 日革命先烈纪念日,5 月 9 日国耻纪念日,还有孙中山诞辰日,国际妇女 节,儿童节(4 月 4 日),教师节和植树节等等。  植树节。植树节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1883 年孙中山先生从美国檀香 山带回一株酸豆树,亲手种植在自己的庭院里。他号召人民在全国造大规模 的森林。因此,在民国 4 年,1915 年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孙中山逝世后, 政府于 1929 年 2 月 9 日公布,各省应于每年 3 月 12 日—总理逝世纪念日, 举行植树仪式及造林运动,以唤起民众注意林业。(2)传统习俗的演变和发展  ①传统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民传统的春节,也称“过年”。 正月的第一天,旧时称元旦。将正月初一定名春节,是现代的事。1912 年初,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阳历(公历),并 决定以公元 1912 年 1 月 1 日为民国元年 1 月 1 日。不过并未正式命名为“元 旦”,正式定名“元旦”和“春节”的名称是 1949 年的事。在农村,新春佳节有剪纸贴窗花的习惯,窗花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传统的花、鸟、鱼、虫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有不少新的社会内容。例如《鱼 童》,就反映了中国人民强烈反侵略掠夺的民族气节。贴春联,也是春节主要传统习俗之一,它的内容最能反映社会的变迁。例如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曹锟赌选总统后,曾有人题了这样一幅对联:民 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算东西。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元宵节期间,传统的习俗有扎花灯。扎花灯的习俗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不断改进。由油灯到蜡烛、由气灯到电石灯、沼气灯,直到 19 世纪 70 年代又使用了电灯,进而又有了霓红灯、日光灯。这些灯的发明改进和丰富了我 国灯节的彩灯。元宵是元宵节的食品,又称汤元,是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不同名称。但在1912 年袁世凯当大总统时,下令硬把元宵改为汤元。原来袁世凯篡夺辛亥革 命的成果,当了总统,还想当皇帝,可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总提心吊胆。 因为“元”“袁”“消”“宵”同音,“袁消” 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 1913 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元。 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填仓节、春龙节、寒食节、牛王诞、瑞午节、姑姑节、女儿节、中秋节、祭祖节、冬至节、腊八节、扫尘日、迎春日等等。  ②衣食住行。服饰。清末民初,满汉男子的服装为内穿对襟衫和长裤, 外穿大襟长衫,讲究的长衫外再加上一件马褂,称为“长袍马褂”。    辛亥革命时期,满人的服饰也成了革命的目标。民国初年服饰习俗改革 的首要方面就是对清朝满州服饰的否定。各独立的省对此都有明文规定。例 如湖北军政府宣布:禁穿满清官服,沪军都督特示晓谕,重申“大褂冠顶禁 用”;在北京,清朝的服饰一律“束之高阁”。  旧的服装被禁,出现了乱穿衣的现象。一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 “男子装饰象女、女子装饰象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的怪 现象(1912 年 3 月 2 日《申报》、《改良》一文)。  国民政府于 1912 年 10 月 3 日公布《服制》共 3 章 12 条,民众服饰方逐 固定下来。《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常礼服二种。昼用大礼服 为西式大氅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 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均黑色。料用本国丝、毛织品或棉、麻织 品。(遇丧礼穿礼服时于左腕围以黑纱)。女子礼服上用长膝齐的对襟长衫, 下身穿裙,周身得加绣饰。(遇丧礼穿礼服时,于胸际缀以黑纱结)。对礼 帽、礼靴也作了具体规定。这种礼服有三大特点:学习西俗,没有等级,可 用国货。在民国初年政府官员中曾较为流行。  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创制了中山装。中山装实际上是西装的翻版,只是 把西装的领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 9 颗扣子,上 下左右 4 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这就是最 初的中山装。孙中山带头穿着后,很快便在男学生中兴起来,并逐步得到推 广。在推广过程中,又不断改进,除掉腰带,领子改为翻领,前身门襟的扣 子改为 5 颗,4 个明口袋改为贴口袋。以后小袋又改为平贴袋,袋盖上面都 有明眼,发展为今日的中山装。中国人称西装为洋服。洋服早在乾嘉年间已随来华的西方人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后,首先在沿海城市,如香港、广州出现洋式打扮。很多姑娘穿上 了欧式皮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头巾。一些为外商当买办的华人也偶 有穿洋服的。19 世纪末,在大连诞生了西服制做的第一个流派“哈派”。日 俄战争后,又出现了“日派”,但多数是为外国人服务的人才穿。1903 年, 广西梧州中学总教长胡汉民“岁时令节”容许学生披洋衣揖孔孟,表明当时 穿洋服的人已渐多。辛亥革命后,曾经掀起过一阵洋装热。在偏远的小城湖 南的慈利“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衣用呢也,完全欧式”。女子 也有剪发洋装者。北京的学生甚至有了“赤胸露臂、短袖青衣,云环高垂、 皮鞋耸底”的摩登打扮。但经过人们对中国传统服装和西装的改进和选择后,男子的大襟长衫,对襟唐装,折腰长裤和女子的齐口衫、大襟短衫等成了常服式样,而在满装 基础上加以改造的长袍马褂又流行起来。作为外套的西装因无法与之配套, 而没有得到普及。但洋式衫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都 得到了推广。  清朝时期,男子剃发蓄辫。辛亥革命时期,便把这种发式看作是清朝统 治的一种标志,因而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革掉,民军所到之处和革命 波及之处,人们纷纷剪去辫子。剪辫几乎成了衡量人们政治倾向的标志。“不 剪辫不算革命”。在广东省独立时,统计日剪辫者竟有 20 余万人。在台湾, 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一夜之间,所有的人都把辫子剪掉了。剃发蓄辫的 习俗就这样被辛亥革命革掉了。辫子剪掉后,短发普及。上年纪的人,头发前半部仍剃光,留后半部至耳门。青壮年多剃平头。后西洋发式为时髦,许多人每逢立夏,剪平头,逢 立秋,留分头。上海青年有留“学生头”的,有留“美观而分路头”的。女 子有少数剪去长辫或发髻,而披短发的。辛亥革命前后,军阀、官僚还讲究 留所谓的“威廉式”(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胡子,在嘴边留须,两头上翘, 以为神气。妇女发式更是花样翻新,在 20 世纪头 20 年,上海妇女流行的发 髻式样有 10 多种:水波式、垂苏式、绞练式、处女式、平分式、镰刀式、斜 分式、定纹式、刘海式等等。  ②饮食。中国人对吃是很讲究的,有自己独特的烹调技术,丰富的传统 食品和民族的进餐习惯,并因各地风味不同,形成了以川、鲁、粤、苏四大 骨干体系为中心的中国菜肴。  中国的酒历史悠久,节日或宴会都离不开酒。中国酒的种类繁多,名酒 有茅台、五粮液、汾酒、洋河大曲等。宴席上有劝酒的习俗。现代早期,酒为国争荣扬名的事真是不少。山西汾阳杏花村的“汾酒”,在 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展会上获金奖。陕西凤翔城西柳林镇所产的“西凤 酒”,在清宣统元年(1909 年),参加南洋赛会,获二等奖。江苏省泗阳县 洋河镇的“洋河大曲”,参加巴拿马国际博展会,获金奖;1923 年,又在南 洋国际名酒赛会上获“国际名酒”的美称。在我国的食品中,值得一提的还有豆腐。豆腐是南北皆喜欢的一种素食,可以以不同的烹调方式,煎、炸、卤、糟、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例如广东 的“酿豆腐”,四川的“麻辣豆腐”,朝鲜族的“漂浮豆腐”、满族的“水 豆腐”等等。豆腐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美食,早已传到了国外。关于豆腐,有许许多多的传说。在现代早期有一个关于孙中山与“酿豆腐”的传说。1918 年 5 月,孙中山先生到广东梅县松口视察同盟会会员工作 时,同盟会就请他吃了当地有名的“酿豆腐”。他吃了以后赞不绝口,一直 成为当地人的美谈。而“酿豆腐”也因此成为客家的一道名菜。中国人喜欢茶,并有以茶待客的习俗。  现代早期,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洋 酒的传入,先后传入中国的洋酒有啤酒(当时译为比尔酒、皮酒)、白兰地 酒(当时译为卜蓝地)、香槟酒(译为商班酒、香冰酒)、雪利酒(舍利酒) 等等。其他洋式饮料也传入中国,如汽水、冰激凌、冰棒、奶茶、咖啡等。1853 年,上海英商埃凡洋行开始生产啤酒,起初供应外侨,后来中国人也逐渐对啤酒发生了好感,便扩大生产。啤酒、汽水由上海扩展到各大城市。1901 年,俄德哈尔滨啤酒公司和 1904 年青岛英德麦酒厂成立,是中国内地大规模 酿造啤酒的开端。1915 年创办的北京双合盛啤酒厂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 一家啤酒厂。南洋华侨张振勋 1894 年在烟台创设的张裕酿酒公司是中国人采 用西方机器酿造葡萄酒的尝试,获得成功。  西式糕点,面包、饼干、蛋糕、糖果及各式各样的罐头也越来越多地为 中国人所接受。1906 年,中国人自办了第一家罐头食品厂——泰丰罐头食品 厂之后,这类食品的生产逐渐由外国人独占经营变为以华人厂家为主。各种 品级的西餐也在各大城市出现,并逐日增多。自来水的使用也逐日普及。1907 年 8 月 16 日广州开始使用自来水。 住宅。中国的传统住宅各地不同。北方城市以北京的四合院最为典型。北方农村则以平房为主。南方农村以二层楼为主;水乡的房基多立于水中, 墙下可通船,水船运输极方便。陕北地区的住宅是窑洞。各地住宅多为就地取材,讲究实用,室内布置和安排也各有习惯。盖房也各有自己的习俗。 鸦片战争后,洋房在各通商口岸的租界地竖立起来。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了北方的四合院,成为当地住宅建筑的新潮流。在汉口,不仅出现了 高楼大厦,还出现了一种居民建筑的新形式——里弄。许多里弄一色二层楼 房。在沈阳、青岛、杭州等许多城市都出现了西式住宅。  公共建筑:咨议局、资政院、商会、洋学堂等都采取了西式的建筑式样。 室内的陈设也出现了洋家具。在上海如铁床、皮榻、电灯、风扇等等进 入了中国百姓家。在北京,民国后各地开设了不少西式木器家具厂。有的富户设有西式客厅,一式西洋家具,专门接待洋人和新派人物。 交通与通讯。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骑马或乘轿。现代早期,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 世纪末,西式马车传入中国,到 20 世纪初,西式 马车在北京才经常见到。据记载,北洋政府时代,国会议员多乘西式马车, 每月可得 500 元车马津贴,造成了北京西式马车的黄金时代。  人力车是 19 世纪 70 年代传入中国的。在人力众多,消费水准不高的中 国,人力车很快得到推广,并流行了大半个世纪。  汽车、电车、无轨电车在 20 世纪初也已成为许多大城市的交通工具。此 外,还有轮船、火车等大型的交通工具。在这些交通工具使用的同时,道路 的修建得到发展,特别是城市的道路。各大城市都修建了马路。筑路的材料 也由沙石变成了水泥。道路平坦,宽敞,雨天无泥,并使用了电路灯。③社会礼仪。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社会礼仪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传统的社会礼节中,相见时有作揖、打拱、请安、跪拜等。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礼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如握手、免冠、鞠躬等。西方礼仪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礼仪的变革,一些旧的礼节被新礼节所代替。 跪拜礼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最普通的一种基本礼节,它维护着社会尊卑等级制度的伦常关系。晚清时期,具有先进思想的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改跪拜礼的主张。社会上反跪拜礼的呼声不断高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对 封建礼节进行了改革。孙中山领导南京临时政府时,首先正式规定用鞠躬代 替跪拜礼。1912 年 3 月,各省军政府遇到一个问题,“丁祭”祀孔的日子来 临,是否照常举行,祭孔时待何礼,不得不请示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教 育部的答复是“查民国道礼,现行尚未颁行,在未颁以前,文庙应暂时照旧 致祭,惟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民间用便服。”(《丁祭除去 拜跪》,《申报》1912 年 3 月 5 日)。与此同时,又明令废除了社交中实行 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1912 年,参议院 决议通过了民国《礼制》,共 2 章 7 条,全文如下:第一章男子礼 第一条,男子礼为脱帽鞠躬。第二条,庆典、祭典、婚礼、丧礼、聘问,用脱帽三鞠躬礼。 第三条,公宴、公礼式及寻常庆吊、交际宴会,用脱帽一鞠躬礼。 第四条,寻常相见,用脱帽礼。 第五条,军人警察有特别规定者,不适本制。第二章 女子礼 第六条,女子礼适用节二条、第三条之规定,但不脱帽。寻常相见,用一鞠躬礼。??(《东方杂志》第 9 卷第 4 号,1912 年 9 月)。 除废除跪拜礼外,民国初年还革除了清官厅中的“大人”、“老爷”等称呼,而提倡西洋或东洋的“先生”或“君”。1912 年 3 月 2 日,南京临时 政府以临时总统孙中山名义公布《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 之名称。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 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 称,殊为共和政治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 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为此令仰该部遵照,速即道知各官 署,并饬饰所属,咸喻此意”。(《孙中山全集》第 2 卷,节 155 页)  由此,“大人”、“老爷”改称“先生”。青年知识分子中要称“某君” 一度十分流行。  在社会交往中,中国传统礼仪中的大名帖逐被西式名片所代替。清末民 初,名片已普及至中小工商业者和士兵阶层。  在男女的交往中,受西方男女社交公开风尚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男 女授受不亲”的礼教被打破。女子走出家门,走上社会。她们乘汽车、上戏 院、交朋友、甚至男女携手而行,同车而坐,已不再被禁止,人们也见以为 常了。④婚丧嫁娶。婚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以包办、买卖婚姻为主要特征的婚姻。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的婚俗也受到了西俗的影响,社 会上出现了自由恋爱、自主结婚和夫妻平等的风俗。提倡这种新风尚的主要 是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他们创立组织如“自由结婚演说会”,撰写文章, 大力提倡自由婚姻,其中一些人还勇敢地带头实现自由婚姻。例如 1907 年, 上海《女子世界》杂志第 6 期就报道了范绍洛、林惠的婚礼,称他们“自由 结婚,在东京订定”。在 1959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歌谣资料》第一 集中,收集了当时广东流行的一首歌谣:“革命世界,新式派头。女子解放, 自由选婿”。在一些开明的人士中也提倡自由恋爱和婚姻平等。例如蔡元培 先生就提出了男女婚姻平等的五个条件:女子须天足;女子须识字;男方不 娶妾,男死女可嫁;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以离婚。在男女自由恋爱思想的推动下,西式婚礼仪式也日渐传开。据记载,在太平天国时期就已有模仿西式婚礼的史实。到了清末,出现了中式婚礼杂加 西礼内容的“文明婚礼”。徐珂在《清稗类钞·婚姻类》中对此婚礼作了较 详细的记载:“亲迎之礼,晚近不用者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 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 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民国初期所规定的新式婚礼与徐珂记载的“文明婚礼”大同小异,共分三节:第一节,行结婚礼;第二节,行见亲礼;第三节,行受贺礼。 丧俗。清末民初,丧俗中传统的礼俗占主要形式。民国初年,“《民国服制》中规定,参加丧礼,男子左腕佩黑纱,女子胸际缀黑纱结。吊仪,具 挽联、挽幛、香花等为礼,商埠有送花圈者,但非初丧即送,宜于安葬时送 之,因为花圈为安置墓上所用。灵堂前供亡人影像一张,并陈列香花等件, 及亲友所赠之挽联、挽幛、香花等。丧仪次序为:奏乐、唱歌上花??向灵 前行礼三鞠躬。演说亡人事实。举衰、奏乐、唱歌、谢来宾,一鞠躬。发引用檀花提炉、盆花、挽联、挽幛、花圈、亡人照影、祭席。主人随之,后为 灵柩,接着是来宾送葬者。”(严昌洪著《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 民出版社,第 258—259 页)。严昌洪还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了中国丧俗受西 方影响的种种现象:在广州,冥镪已变成“冥币”,“冥洋”,昔日纸做的 堂皇殿宇已变为耸拔的洋楼,纸轿纸马又为纸扎黄包车、汽车所代替。尤其 是在浩浩荡荡的出殡行列中,出现了军乐队,高奏“前进,基督的士兵们” 的乐曲,成为莫大的讽刺。(同上,第 103 页)。  ⑤宗教与禁忌。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现代早期的宗教有佛教、道教、 基督教。中国的民众中存在着多神崇拜,相信万物有灵。通常所信仰的神有 玉皇大帝、阎罗、土地神、灶神、财神、寿星等等。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命中注定”的信仰在民众中极为普遍,由 此而产生出了许多看相、占卜、算命等迷信活动。  由于“信命”而生出许多禁忌,如乘船时不能说“翻”字,十二生肖相 克的两个属相之人不能婚配等等。  “信命”的禁忌只是民众中的一种迷信,而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为国 为民发动的一次禁烟运动则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1906 年 9 月 20 日,清廷下诏禁鸦片,限定 10 年内,将洋药、土药之害 一律革除干净,并令议订严禁吸食、禁种罂粟章程。有关章程规定,内外文 武大臣限半年内将烟瘾戒除。1911 年 3 月 25 日,清政府重申烟禁,同时派 了一任又一任禁烟大臣,又通过与英国政府多次交涉,于 1908 年 1 月 1 日订 立《中英试办禁烟章程》,1911 年 5 月 8 日又与英续订禁烟条件,并规定 1917 年禁绝输入。清政府还于 1909 年发起并召开了有 13 国代表参加的第二次万 国禁烟会议。通过种种努力,在辛亥革命爆发时,大部分省份已基本禁绝了 鸦片。2.日本明治维新后习俗的变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正是日本明治维新措施逐渐实施和发展的时期。 日本由此从封建社会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在这种社会大变革的影响下,日 本的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以学习西方社会文化为形式,以 发展日本资本主义为目的的。(1)新旧习俗的变更  ①禁止男女混合浴。1791 年 1 月 11 日,1869 年 2 月 20 日,日本政府和 东京府都分别发出过禁止男女混合浴的法令,并要求在入口处挂上门帘,以 遮人眼目,但屡禁不止。1900 年 5 月 22 日,明治政府又一次规定禁止男女 混合浴。  ②禁女性断发。1872 年 4 月 5 日,日本政府发布“禁止女性断发令”。 断发就是将发剪断,不结扎。  过去日本男女都结发,只是发型不同。男子不结发,只限于特殊阶层。 明治维新以后,男女不结发的人增多了。1871 年开始,有的县府对男子发布 了“断发令”。但开始它并不为人们所接受,为此有些地方的町长带头断发, 并对结发理发馆施加地方税,对断发的则免税,以鼓励男子断发。据记载, 东京大学用了 10 年多的时间才完成断发。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女子也断起 发来。于是为了阻止女子断发而发布了“禁断发令”。日本女子真正断发是  进入昭和时代后的事了。起初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女兵断发是防生寄生虫 的。  ③禁刺青。1872 年 3 月 29 日,日本政府颁布禁止刺青的命令。自古以 来日本就有刺青的习俗,在奄美岛,冲绳岛等地,明治以前女子刺青也很盛 行。直到禁刺令的发布。  ④残酷的剖腹刑被废。“剖腹刑”是日本封建时代的一种刑罚。这种刑 罚一直延续到明治初期。1873 年 6 月,国家颁布的《议定律例》才废除了这 种刑罚。然而,剖腹这种自古沿袭的自杀方法却一直保存了下来。  ⑤“产房”的消失。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的农村,每个村子都设有“产 房”小屋,专供村里的妇女生孩子时使用。这是因为日本人认为生产的血是 脏的,怕血污染,产妇都要被送到“产房”小屋中去生产。明治维新之后, 由于科学的发展,怕血污染的观念迅速淡漠了,许多村里都取消了这种“产 房”小屋。有的地方,如香川县伊吹岛和志摩牛岛等地区,“产房”小屋经 过改造,成了产妇的休养之类的设施。  ⑥女子成年礼的绝迹。在日本的奈良、平安时期,曾把染黑牙齿作为女 子成年的标志之一。女子在 15 岁以上,不分良贱,都必须举行染牙的成年礼 才可出嫁。这一习俗一直沿续了下来。女子成年礼在各地有一定的差异,年 龄上是 13—17 岁之间不等;有的地方是在婚礼之前或婚礼后,还有的地方是 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期,才被认为到了成年,而举行染牙的成年礼。这一习 俗到了明治时期便渐渐绝迹了。⑦戒严令之始。1892 年 8 月 5 日,日本太政官第 16 号公告颁布戒严令。1905 年东京首次施行戒严令。当时,由于群众上街游行,反对日俄满条约, 烧毁了警察岗楼,政府采取镇压手段,以平息人民的斗争。⑧未成年者禁烟法。1900 年 3 月 7 日,日本公布《未成年者禁烟法》,其中规定对不制止子女吸烟的家长要处以罚款。  ⑨人力车。日本人力车的发明人是和泉要助。1870 年他制造成功人力 车。当这种车在东京市出现时,立刻受到人们的欢迎。当时人们称此车为“人 车”。⑩铁道纪念日。1872 年 10 月 14 日,东京至横滨的铁路开始通车,故定这天为日本的铁道纪念日。 明治天皇参加了通车典礼,并登车试乘。当时车身为英国人制造,司机是外国人,车速为每小时 30 公里,车座是席垫。更有趣的是,由于日本人有进屋脱鞋的习惯,因此很多人把木屐脱在车站上才登车。(1)出租车上街。1913 年 8 月 10 日,东京开始有了出租车,相隔 1 年,1924 年,大阪也有了出租车。当时乘出租,不分路程远近,一次 1 日元,所 以也叫 1 元出租车。  (12)电气纪念日。1879 年 3 月 25 日,日本设立中央电信局,开始使 用电灯。当时东京都大学的大厅里同时亮起 350 盏明灯。1880 年,东京的银 广告大街上也有了电灯。为纪念日本电气业的发展,普及电气知识,为感谢 电的“恩德”定 3 月 25 日为电气纪念日。  日本最早使用电灯是在 1878 年,东京中央电信局开业典礼,当时使用的 是弧光灯。1884 年,大阪纺织会社首用工场用的照明电灯——白炽灯。  (13)电梯之始。1890 年 11 月 11 日,东京浅草公园内兴建了一座 12 层的凌云阁。凌云阁里安装有升降梯,即原始电梯,1 分钟可升 8 层。  1892 年,帝国饭店安装了现代化电梯。(14)电车之始。1895 年 1 月 31 日,日本第一辆运营电车在东京诞生。 日本最早的电车产生于 1890 年,在东京上野博览会上做过表演。开始运营于 1895 年,在京都田盐小路至伏见一段。  (15)设立门牌。1871 年 4 月 24 日,根据《产籍编制法》,日本对居 民和住户开始编订门牌号数。  (16)僧侣食肉娶妻。1872 年 4 月 26 日,日本政府规定:僧侣可食肉 并可娶妻。  (17)第一银行。日本的国立第一银行创立于 1873 年 6 月 11 日。接着 是横滨第二银行、新泻第四银行、大阪第五银行相继成立,不到 10 年时间, 成立了 153 个银行,到 1900 年,已有银行 2000 来个。(18)日本人的印章。日本印章的普遍使用,始于明治维新以后。1873年 10 月 1 日,太政官发表布告,宣布自布告公布之日起,一般人相互证明必 须使用“实印”。但此后大臣批阅文件依然保留着签名的习惯。  (19)棒球队诞生。棒球是从美国传入日本的。1873 年一位美国教师在 东京开成学校教授棒球的打法,开成学校棒球队是日本最早的棒球队。1915年 8 月 18 日,在兵库县甲子园举行高中生棒球锦标赛,棒球从此在日本流行 起来。(20)气象纪念日。1875 年 6 月 1 日东京气象台建立,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和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日本政府规定 6 月 1 日为气象纪念日。 东京气象台原是隶属于内务省的一个气象观测所,1875 年独立为气象台,1887 年发展为中央气象台,1898 年又撤消了中央气象台,改为气象厅,统管包括东京在内的全国 5 个管区的气象台。  (21)周休制。1876 年 3 月 21 日,明治政府发布公告决定:政府机关 周日全天休息,周六半日休息,开始了周休日。(20)幼儿园的兴起。1876 年 11 月 14 日,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内创办了附属幼儿园,招收了 3 岁至 7 岁的儿童。这年樱开女校也开办了幼儿园, 这是日本最早的幼儿园。私立幼儿园 1878 年 3 月由女子师范学校作保姆的近藤在芝公园内创办,名为近藤幼儿园。到 1886 年,全国已有 38 所幼儿园。  (23)鹿呜馆。1883 年 7 月 7 日,东京山下门内建成一名为鹿呜馆的外 宾楼。该馆是明治时代作为国际交易所而建立的西洋式建筑。1881 年动工,1883 年竣工的二层砖制结构楼房,是日本文明开化的证明。当时伊藤博文主持的舞会就在这里举行。参加者,女士洋装束发,男士燕尾服,一派西化气 氛。日本人将这一时期称为鹿呜馆时代,也就是欧化时代。那时,有人主张 将风俗习惯也全盘西化,并掀起了戏曲音乐、衣食改良运动,甚至有人提出 人种改良,鼓励与欧美人结婚,崇洋媚外等。  (24)海洋纪念日。日本是个岛国,对海怀有特殊的感情。为了了解大 海,普及大海知识,从 1883 年起规定每年 7 月 20 日为海洋纪念日。选择这 一天为纪念日的原因,是因为 1876 年明治天皇巡游东北时于 7 月 20 日乘明 治丸回到横滨。明治丸也因此作为历史纪念物存入了东京商船大学内。  (25)发明日。1885 年 4 月 18 日,日本政府规定了《专利法》,便是 以后发明日的来源。(26)标准时间。1886 年 7 月 13 日,日本政府规定太阳至东经 135 度正南时为正午时刻。  (27)白羽毛活动。从 1887 年开始,由日本红十字会的前身——博爱社 发起,每年 5 月 1 日开始,人们都要在街头为日本红十字会事业的发展,展 开一个月的募集资金的运动。对捐献者赠予白羽毛为纪念。日本的博爱会成 立于 1877 年。  (28)自来水。1887 年 10 月 7 日,日本的横滨实行了现代化的自来水 管理,开始饮用自来水。  (29)日本妇女矫风会。“日本妇女矫风会”是 1893 年 4 月 3 日成立的 一个基督教妇女组织的正式名称。该组织是 1886 年 12 月 6 日成立的国际妇 女禁酒同盟支部所属的东京妇女矫风会。该组织的活动根据年代的变更,重 点有所不同。明治时提倡一夫一妻制,要求制定卖淫取缔法。从明治到大正, 要求取消妓院,争取妇女参政等等。  (30)电影日。1896 年 12 月 25 日,在神户市的神港俱乐部公演了活动 电影。后来便将这一天作为日本电影日。  (31)餐车的出现。1899 年 5 月 25 日,日本第一班餐车出现在山阳干 线上,山阳干线是从大阪至博多的干线。  (32)照片选美。1907 年 2 月 29 日,日本《时事新报》从全国募集照 片选美。当时第一名未弘袼子,第二名金田美子,第三名土屋信子。(2)传统习俗的演变  ①传统节日。日本的传统节日有新年,也称“御正月”,七草节、中秋 节、驱鬼日、女儿节、赏花节、男童节、盂兰盆节、彼岸节、七夕节、高山 节、船灵祭等等。春节 1872 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将明治 5 年(1872 年)12 月 3 日作为 1873 年的 1 月 1 日,废止了以中国历法为基础的太阴历,实施太阳历。由 于这一改革的实施,使日本节日的节期发生了变化。日本的春节,原是由中 国传入的。在明治维新以前,全国使用太阴历,正月为年节。明治时代,由 于阴历变阳历,故年节也由阴历的正月改为阳历的元月。但在农村,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才实行阳历。虽过年节的时间改动了,但大致内容还是沿袭了传 统的方式。除了春节以外,其他一些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如此。  高山节 高山节是日本高山区居民祭神的节日。每年分春、秋两季举行, 时间是 4 月 14、15 日和 10 月 9 和 10 日。19 世纪末期的高山节最为精彩最 为隆重的活动是 20 辆彩车队伍的大游行。每辆彩车高 7 米,有两层和三层的; 雕刻得精致华丽;在车的四周挂几盏大红灯笼,十分豪华壮观。彩车队由一 名身穿和服裙裤的人率领,两边伴着舞蹈队和声乐队,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前 进。每进一程,停下来表演一番。舞蹈队的小伙子们穿着印有龙、鸟图案的 服饰,踩着鼓点跳起雄壮的舞蹈,热闹之极。②衣食住行。  服饰 日本传统的民族服装是和服。日本和服于 600 多年以前定型,一 直没有多大的改动。日本人着装的变化,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在明治维新 以后,穿西服的人逐渐增多,而且日益代替了日本的和服。为什么会发生这 样的变化呢,其一,和服穿法复杂,穿在身上不便走动;其二,明治以来, 由于廉价外棉的输入,依靠外棉的纺织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从而促进了 制装业的变化;其三,统治阶级对西方文化,其中包括西服的提倡。例如明  治 21 年,日本皇后在《恩召书》中说:“??观今西洋女服,衣、裳皆备, 有如本朝旧制,于起、坐礼仪,动作、行走,悉称便利,仿效裁制,理所当 然,加工改良尤应注意??”。尽管如此,日本妇女在明治以后的一个时期 内仍继续穿和服,直到 20 世纪初,不断有人提议改革妇女服装,但进展还是 不大。  虽然西装流行开来,但日本人回到家中和在人多的正式场合,还是惯于 穿和服。  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前梳髻,男人也如此。明治维新初期,对发型做了 重大改革,其中男子将额头剃成中月形的发式是明显的变化。  饮食 日本人的主食以大米和面粉为主。副食有鱼、牛肉、猪肉、鸡肉。 蔬菜类副食主要包括大酱汤、“泽庵”、汤菜、豆腐、咸菜等等。日本的名 菜有生鱼片、寿司、天麸罗和鸡素烧。  在日本的传统饮食中,日本人喜食大酱汤。从明治维新以来,大酱汤由 于营养丰富、容易加工和携带,成了日本军人一直很重视的食品。  在日本的蔬菜类中,甘蓝是在安政年间( 年)由中国传入日 本的。到了明治年间,已成为广泛栽种的、日本人主要食用的一种蔬菜。  在日本的中国三大类汤面中,最先出现在东京的是明治末年,由横滨中 华街和东京浅草六区的中国面馆制作的中国汤面,并很快传播开来。日本的名菜天麸罗起源于江户时代,定型于明治年间。其做法是将鱼、虾、和以茄子为主的蔬菜裹上面糊和鸡蛋,放在植物油中炸,吃时,蘸一种 放有萝卜泥的汁或加细盐。住宅 日本传统的建筑是木造房屋。一套完整的住宅是由正门、厨门、饭厅、起居室、寝室、客厅、浴室、厕所、走廊几部分组成。明治以后,日 本的住宅建筑开始发生了明显的西欧式变化。例如,拉窗选用白纸糊窗的人 家增多了,接着开始用一两块玻璃镶在窗子上,到最后,整个窗户完全镶上 了玻璃,使房间通明透亮。厨房和正门的地面改铺水泥。草屋顶改用砖瓦等 等。住房内的照明从油灯变成了电灯。但从总体的民房建筑形式来看,基本还是日本传统的,适合于跪坐的房屋样式。这主要是因为,一改变住宅的样式,不象换衣和食品那样轻易地尝 试;二是从事建筑的工人还保持着传统的技术;三是舒适的传统跪坐姿式适 于日本高温多湿的气候,还不习惯于其他方式。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公共建筑大多西欧化。例如学校、军队、政府机关、工厂等的建筑中都出现了欧式的适于坐椅的新建筑。洋房在日本逐渐增 多了。  这种西式洋房在居民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些医生、律师的住宅上。他 们的住宅,采用了将生活用房和业务用房连在一起的洋式建筑形式。  茶道 茶是日本人的主要饮料,日本的茶多为绿茶。上等的为“玉露”; 中档的为“煎茶”,是日本人常喝的茶;次等的是“番茶”;茶道用的茶称 为“未茶”。  日本的饮茶时尚开始于我国的唐代。到 16 世纪出现了“融道于茶”的思 想。17 世纪以后出现了“里 4 家”和“表 4 家”的茶道流派。  19 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茶道受到大量流入日本的欧美思想的冲 击,一度陷于困境。为了保护日本这一传统文化,致力于茶道发展的里 4 家 的第 13 代传人圆能斋铁中,在女子中学开设茶道课,终于使茶道保存了下  来。  1872 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为招待外宾,开创了能广泛 应用于现代社会的“立礼式”(又称“椅子式”)茶道,在传统的茶道中注 入了适应与外界交往的新时代的气息。  交通与通讯 从 1872 年第一条铁路通车到明治末年,日本从北海道至九 州的大部分地区都通了火车。现代早期,日本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有人力车、电车、出租车等。  1872 年,明治政府规定,车辆相逢时,互向右避,而在军事上则可在左 侧行驶,行人习惯上在右侧行走。  1871 年,邮政事业刚刚开始,邮筒为黑色;从 1901 至 1908 年,各地邮 筒均改成了红色。邮车也为红色。4 月 14 日至 20 日为邮筒保护周。从 1900 年起,东京开始使用公共电话。  ③社会礼仪 日本人在见面、分别、打招呼等场合,礼节繁多,主要的 有鞠躬礼、微笑礼、问询礼、进餐礼等等。  成年礼是日本礼仪中一种重要的礼仪。中世纪时,成年礼的年龄无论男 女均在 13—17 岁举行。女子以染黑牙齿为主要标志,男子以剃去中间的头发 为主要标志。到了明治时期,女子成年礼趋于绝迹,男子的成年礼,也因日 本政府规定的年满 20 岁的男性为征兵对象,人们便将成年礼延迟到 20 岁举 行。继承制是日本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继承制可分为长子继承制(包括男长子继承制或不分男女的长子继承制)和幼子继承制。 日本农村有自己民间的惩罚制度,其形式有“逐出村庄”、“半边鬓发”“头顶红盖头”等等。  “半边鬓发”是一种剃去半边鬓发的惩罚。这种惩罚直到明治初年各地 乡村似乎还很普遍。当时的民谣唱道:“不伐他人松、不淫他人妻,我自留 鬓发,何惧他人剃!”正说明了这种民间惩罚形式的流行。“头顶红盖头”是乡村中处罚盗窃犯的办法。令偷盗者头顶红盖头,手拿红蜡烛。如遇送葬的,便令受罚者走在棺材前面。这样的处罚从江户经明 治,直到大正年间仍然存在。婚丧嫁娶  ④婚俗 纳妾,在日本曾是一种法定的婚姻制度。此种制度在 1880 年就 依刑法公布废止,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到 1883 年,日本法律正式规定 一夫一妻制,纳妾制才衰落了。  日本的封建婚制是父母包办,1870 年日本废除了这种封建婚制,从而产 生了由男女直接相亲决定终身大事的形式。相亲时,男方去女方家,女子以 待客之身份捧上茶果。届时相亲,如男方留下一把扇子后离去,就说明他对 女方中意,好事可成。如男方什么都没有留下扬长而去,说明他对女方不满 意,婚事无望。  随着相亲形式的出现,19 世纪末在日本大阪,一位有先见之明的人,在 家门口挂起了“代为相亲”的牌子,很受青年男女的欢迎。几乎天天门庭若 市。青年男女可以在“代为相亲”者的协助下直接见面,情投意合便可结良 缘。“代为相亲”可以说是日本最早的婚姻介绍所。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与国外交往的扩大,涉外婚姻增多,日本曾一度禁 止国际婚姻的规定被打破。1873 年 3 月 14 日,日本政府发布公告,准许日  本人与外国人通婚。 经相亲,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便可结婚,婚礼有两种形式,传统的和具有西方特色的。 明治维新,使日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婚俗中的又一表现则是西式婚礼的出现。例如凡接到请柬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男士一般穿黑色西服, 称之为“绅士服”,手持请柬,提着礼品或手捧鲜花。婚宴的坐次,按宾客 与新婚夫妇的关系排定,一般在举行婚礼的地方,其入口处可看到坐次的排 定情况。  离异是婚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法律不承 认妻子有离婚的权利。到 1873 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法律,承认妻子对于丈夫 有要求离婚的权力。1896 年至 1899 年的新民法公布,在离婚权利上,夫妻 双方是具有平等地位的。自 1899 年民法公布以后,日本的离婚率大减,1897 年离婚与结婚的比率为 34%,1900 年减到 18.5%。随着西方婚俗的影响,19 世纪末起,日本出现了婚龄纪念日。1890 年10 月 25 日,宫城县挑生郡牛津山有位叫千叶秦藏的人举行了结婚 50 周年金 婚的庆祝活动。明治 27 年 3 月 9 日,明治天皇庆祝与皇后结为伉俪 25 年, 举行了隆重的银婚庆祝仪式。丧俗 1872 年 6 月 26 日,明治政府规定,凡属殡仪事项,均应由神宫和僧侣撑持,禁止家人自己安葬。 在日本农村,有邻里互助处理丧葬的习俗。例如广岛县山县郡的中野村,在明治 9、10 年间曾实行如下的办法:村中的邻居按户分成组,也叫“同行”。治理葬事以“同行”为单位共同帮助。治丧的主事人(代理主人治理丧事的 人),有时由区长担任,有时由邻里共同担任,但多是“同行”内部的人担 任。在治丧的过程中,死者的家属除给死者擦身以外,其他事务一概不过问, 统由主事人指挥同行内部的人各负其责,包括供饭食及处理一切善后工作都 是如此。同行内部的挖墓穴者,还要负责抬棺材和焚化工作。到了昭和年代, 棺材由市上购买,同行就只负责做各种纸花,绢花。馈赠奠仪,同行内部规 定送一升米,特殊情况下,也有送 2 至 5 升的。同行内部死了孩子时,由发 起人向每户征大米 3 合 5 勺,表示就只死这一个孩子。服丧期之礼,举行各种追悼仪式,是丧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870 年,明治政府太政官公布《服忌令》,规定父母死后忌日 50 天,服丧 13 个月; 丈夫忌 13 天,服丧 13 个月,妻嫡忌 20 天,服丧 3 个月。⑤文化娱乐。柔道 柔道是日本历史悠久的民间二人徒手较量的一项体育活动。在 16 世纪上半期形成体系,后逐步分成了许多流派。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曾一度“崇洋媚外”,作为固有的体育项目的柔道也就无人问津了。后 来到 1877 年,嘉纳治五郎将柔术作为锻炼身心之术加以潜心研究。1882 年, 他创立了讲道馆。柔道馆创立之初,学者寥寥无几,只有 10 来个人。到 1883 年以后才逐渐有一些学校、如海军兵学校、东京大学、庆应义塾等学校将柔 道列为体育运动的内容。1898 年,日本举行了第一次柔道比赛。由第一高等 学校与第二高等学校对抗。这以后柔道呼声高起,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嘉纳治五郎在 1911 年任日本体协第一任会长,并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嘉纳治五郎( 年)曾在东京下谷的永昌寺设柔道“讲道馆”,广采博收日本柔术各名流派之长,在传统柔道的攻击和防御的技艺中又增加 了锻炼身体、修养精神的心技术之宗旨。柔道出现了新局面,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  相扑运动 相扑是日本的一项角力运动。这一运动开始于室町幕府时 期。在 16 世纪时,由于织田信长的推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明治维新时 期,相继出现了梅谷、常陆山、太刀山、枥木山等著名的相扑力士,使相朴 技艺日臻成熟。成为深受日本人民崇尚与喜爱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职业性 竞技运动。  剑道 剑道又称“剑术”、“剑法”、“击剑”、“击刀”。在江户时 代剑术发展到盛期。明治维新废除了武士制度,禁止带刀,从而使剑道一度 濒临灭亡。但到了明治末年,由于日本的军国主义化,剑道又以振兴国民精 神而兴起。“大日本武德会”这一组织吹捧军国主义并与“武士道精神”一 起被利用于对外侵略战争之中。  首次参加奥运田赛 1912 年 2 月 6 日,日本第一次派田径运动员参加在 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五届奥运会。当时参赛的只有 2 名选手,岛弥彦和金栗 三四。  艺妓 艺妓是日本特有的以招待顾客为主要职业的妇女。艺妓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  艺妓与妓女不同,艺妓以自己的艺术为职业,不出卖肉体。过去日本为 了提高艺妓的艺术水平和质量,曾表彰过艺术上有造诣的艺妓,赋予她们“无 形文化财富”的荣誉。也有极少数艺妓由于商人、武士请到住宅去表演而沦 为私娼。她们被称为“街道艺妓”。1873 年以后,花柳界势头增大,政界、 财界利用艺妓扩大自己的影响,艺妓接触的人多而广。政客们喜欢在料亭谈 论政治,可摆脱报界纠缠,因而被称为“料亭政治”。但随着高级料亭的不 断增多,艺妓的人数却未能增加,而是趋于减少之势。滑雪之始 日本的滑雪运动起步较晚,有组织的第一次滑雪比赛是在1910 年 12 月 17 日。  ⑥宗教与禁忌。1889 年,日本政府宣布信仰自由,因而在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不但有自己的神道教;6 世纪时已传入日本的佛教;基督教也不断发展 起来,教堂在各地接连建立,基督教的节日也开始在日本流行。日本人忌讳“4”字,因为“4”与“死”的音相同。  日本人忌讳“9”字,因为在日语里,“9”的发音与“苦”相同。因而 他们认为“9”会给人带来灾难。而且他们在做新年食品时,决不会在 2 月29 日做年糕。日本人的婚礼服忌穿紫色,因为紫色最容易褪色。 在日本的丧葬礼仪中,忌讳使用“再三再四”、“一个接一个”、“不久”、“又”等字眼。 日本的“梳子”二子的发音同“苦死”相同,因而梳子在日本极受冷遇,决不可把梳子作礼物送人。3.东南亚的习俗  东南亚现代早期的习俗,多为传统习俗。在新产生的习俗中,也多是在 争取民族独立中出现的一些政治性的习俗,也有一些民间习俗。(1)新旧习俗的变更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东南亚新旧习俗的变更,主要表现为新习俗的出现。  ①尼泊尔的廓尔喀士兵。18—19 世纪中叶,在尼泊尔曾兴起过一个强大 的以廓尔喀城为中心的廓尔喀王国。19 世纪后半期,尼泊尔为英国所控制, 并取得了在廓尔喀招募士兵的特权。由于廓尔喀士兵挠勇善战又最守纪律, 所以英国的招募工作从开始就没有中断过。这些士兵的民族成份复杂,主要 来自尼泊尔中部的古隆、马嘉、拉伊、林布、逊瓦尔等民族。第一次世界大 战期间,英国招募了 5 万廓尔喀士兵,组成 20 个营、派到法国、埃及充当炮灰。  ②菲律宾独立节。1896 年,菲律宾民族英雄波尼法秀发动了著名的“卡 蒂普南”武装起义,推翻了西班牙 333 年的殖民统治。1898 年 6 月 12 日起 义军宣布菲律宾独立,建立了菲律宾第一共和国。同年美国武装干涉并于1901 年占领菲律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才承认菲律宾独立,定 7 月 4 日 为独立日。直到 1962 年,菲律宾政府又将独立日改回 6 月 12 日。  ③菲律宾独立教 1902 年,菲律宾天主教徒创立了一个新的天主教派, 因为它主张民族独立,被称为“菲律宾独立教”。该教的领导是阿格利拜, 因此也称“阿格利拜教”。  ④沙捞越的巴兰水节 沙捞越的巴兰水节开始于 1898 年。在这以前,住 在巴兰地区的人因争夺土地及经济方面的原因,加上当地猎取人头的习俗, 械斗之事常有发生,也因此结下了冤仇,厮杀不断。为了平息冲突和消除仇 恨,英国殖民当局把各族长召集在一起,进行调解,各族长也愿意友好相处, 于是签定了友好条约。为了庆祝这件事,以表达人民的心情和愿望,在各族 长的率领下,各族人民同时来到巴兰河畔的马鲁迪城联欢,并在河上组织了 划船比赛,直到晚上,大家围着篝火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巴兰水节就这样诞 生了,并且每两年举行一次。⑤印尼的民族节。印度尼西亚的民族节在 5 月 20 日,该节日来源于“至善社”。20 世纪初,印度尼西亚的知识分子开展了启蒙运动,宣传教育救国, 要求向西方学习,复兴本民族的文化和发展科学。爪哇退休的一位医生则是 启蒙运动的积极宣传者。他的举动得到了雅加达医学院学生们的支持,旨在 宣传教育、科学救国和进行文化启蒙运动的“至善社”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产 生了。因“至善社”是印度尼西亚第一个有领导有组织、有纲领的政党,它的成立意味着印度尼西亚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印度尼西亚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 一个重要标志,人们便把“至善社”成立的日期作为“民族节”加以纪念。⑥柬埔寨登笃节。登笃节是柬埔寨国王的祝寿节,它开始于西索瓦王朝()时期。在柬埔寨语中“登”为“陈列”之意,“笃”指桌子, “登笃”即是布置桌子。节日为期 5 天。节日期间,王宫长廊内摆放许多桌 子、上面陈列臣民和各国使节送给国王的生日礼物及本国的工农业产品,以 供人民参观,歌颂国王的功德。  节日的第一天,仪式为点燃“万岁烛”。烛高 1 米,重 7 公斤,放在一 个尖顶彩亭中的木架上。这时僧王必须站在彩亭前面,国王先拜见僧王后, 亲自点燃“万岁烛”。接着僧侣诵《御祸经》,文武百官拜见国王,并点燃 明灯供献给佛、经、僧三宝和神仙。诵经僧的数目要比国王的年纪多 1。《御 祸经》要诵 3 天,第二第三天上午斋僧,下午请僧讲道。第四天是国王诞辰 日,国王要进行沐浴。沐浴时还要鸣礼炮 21 响,向国王致敬。节日的最后一  天,王族成员到绿玉寺宣誓。最后国王拿起第一天点燃的“万岁烛”,用它 点燃其它的小蜡烛,然后再用萎叶熄灭小蜡烛,并祈祷佛祖保佑,让各种灾 难象蜡烛一样灭掉,让吉祥幸福永存。而“万岁烛”则让其燃尽自灭。(2)传统习俗的演变      ①传统节日。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东南亚各国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 节日,这些节日有的加入了新的内容,有的依然沿袭着传统形式。 当时越南的传统节日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老挝的传统节日有:聚场节、烤糕节、听经节、宋干节、竹爆节、萨加 节、除邪节、入腊节、祭鬼节、施僧节、出腊节、施布节、塔銮节、瓦普节 等等。  柬埔寨的传统节日有:新年、斋僧节、御耕节、那迦落发节、安居节、 亡人节、自恣节、送水节、风筝节、麦卡宝蕉节、佛诞节、加顶节、登笃节、 拜日节等等。  御耕节 每年 6 月 22—23 日是柬埔寨的御耕节。这一天,国王、王后、 文武百官和各邦使节都要参加这个隆重的节日。届时,国王要亲自扶犁,在 选定的“圣田”里开耕,以此向全国农民颁布耕作的命令。  御耕节,在 19 世纪中叶以前,可算得上“名符其实”,由国王亲自扶犁, 王后跟在后面撒种。而在安东王( 年)以后,御耕节期间,国王 和王后的一切“田间”活动都由农业大臣“马克王”和农业大臣的妻子“梅 霍”代理了。缅甸的传统节日有泼水节、浴榕节、僧侣考试节、安居节、抽签布施节、赛舟节、点灯节、班达古比节、光明节、糯米糕节、火堆节、堆沙节等等。 僧侣考试节 缅甸的僧侣考试节通常在每年 6 月举行。考试的方法到1878 年贡榜王朝锡袍王时已发展为三种:背诵、口试和笔试。僧侣考试前先要在地方上进行预考,合格者再集中到首都曼德拉城的曼德拉山下的佛亭里 进行正式考试。考试前,国王要亲自赐给每个参考僧侣丝筒裙 7 件,金丝手帕 7 条,白色礼帽 7 顶,布 7 匹,红宝石戒指一枚,以便供参考僧侣穿着。考试时,考僧要脱去袈裟,肩挎绶带,打扮成国王的样子,金伞顶盖坐在贴 金的人力推车上,前有手持金槟榔盒、托盘、金钵、漏斗、莹、痰盂的人导 行,后有 25 人簇拥。进入亭子后,考僧在离释加牟尼佛像 3 肘尺远的地方跪 坐,三拜后回答问题。答毕,躬身倒退,到适当的地方转身出亭。考试结束 后,法师们根据考僧答题的情况评定,并立刻公布优胜者名单。一个月后, 国王要亲自宴请优胜者,并举行盛大的发奖仪式,特等为 7500 块银元,高等为 1500 块,初等 1000 块。特等奖每年只选 1 名,国王将其纳为太子,并委 以秘书乃至宰相的重任。按规定,所有考试及格的考僧,其父母可免税和徭 役。  马来西亚的传统节日有圣纪节、卫塞节、开斋节、屠妖节、哈吉节、圣 诞节、沙巴州的收获节、伊班人的犀鸟节等等。  菲律宾的传统节日有新年、守护神节、圣周节、捕鱼节、五月花节、水 牛节、白盟节、风琴音乐节等等。印度尼西亚的传统节日有新年、捕鱼节等。  ②衣食住行。服饰“纱笼”“纱笼”是东南亚人的一种传统服装,老挝、 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人都喜欢穿。“纱笼”是用数尺布做 成筒状,围系在腰间,下摆过膝。“纱笼”的穿着各有特点,老挝人居家穿,  缅甸人穿纱笼注意花色,男穿方格的,女穿花色的;马来西亚人则喜欢用宽 松的无领上衣把纱笼的上半截罩住;印尼已婚妇女穿纱笼,对折在右侧,未 婚女子则在左侧,甚至还有树皮布纱笼。  除了纱笼以外,各国还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服饰。如越南土族男子的黑长 袍、白宽腰裤,越人妇女的窄袖、高开衩长袍;老挝人的“帕杭”;柬埔寨 人的“插尾裙”;缅甸人的“岗包”;泰国妇女的“帕欣”筒裙;马来西亚 人的宽松式上衣等等。现代早期,东南亚各国多数民族的妇女还有将牙齿染黑的习俗。 越南服饰的演变 现代早期,由于受到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思想的影响,越南国内出现了教育救国、学习西方而自强的进步思想流派。随这一 思想的传播,越南出现了一个按新方式生活、穿短衣、剪短发、不染牙、服 用国货、废除乡饮、排除陋俗的运动。在这一新派人士中,西装开始流行起 来。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事物,如麻线布为法国产的“西贡布” 所代替,出现了化学发梳等等。  老挝老听人的服饰 到现代的早期,老听人的服饰还很原始,男子常用 树叶遮身,也有用一块布遮挡下身的。女子穿筒裙,除未出嫁的姑娘外,老 幼皆袒露上身。老听族的拉威族人,青年要“文面”“凿齿”(锯断门牙), 并“蓄发盘髻”。柬埔寨人的花布巾 柬埔寨无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脖子上总缠着一条花格或条状花布布巾,可以说是柬埔寨人服饰的一大特征。柬语称此布巾为 “格罗麻”。它的用途很多,可擦脸、擦澡、防日晒、驱蚊蝇、睡觉时当盖 单等等。缅甸人的岗包 缅甸男子头上裹“岗包”,岗包是一种素色的包头巾。缅甸人裹“岗包”开始于蒲甘时代(12—13 世纪)。在封建社会中,岗包的 裹法代表着人的地位和权力。到了 20 世纪初,裹法又有了新的意义。当时仰 光大学发生了反殖民奴化教育的罢课运动,学生领袖们都戴岗包,而且缠裹 时在右下边垂下一巾尾,这种裹法被称为“文学士裹头法”。菲律宾的服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菲律宾服饰的变化是较为明显的。妇女的衣着逐渐从质朴走向华丽。这个时期出现了几种瑰丽多彩的服装。其 中有“马利亚加拉”、“梅斯蒂索”。“马利亚加拉”装是用菲律宾民族英 雄何塞·黎刹著名小说里女主人翁的名字名命的,其特点是长裙有宽大的下 摆,由两种协调颜色相间呈条状的厚锦缎做成。上身的披肩与衣服缝在一起, 形成大三角形领子,顶点落在腰中心,袖宽鼓起,长到腕部,缝制这种衣服 通常使用菠萝叶纤维织成的麻纱布。穿这种上衣,要佩以黑绸带穿起的金牌 项链。这使整个服饰显得更美。“梅斯蒂索”式的服装,是西班牙与菲律宾 式样的结合。衣裙曳地,较时髦的还带有拖裙;还有一个装饰性短裙称为“达 比斯”,上面缝有西班牙式花边;衣袖上浆挺直,长至肘部下面。上衣衣料 及式样类似“马利亚加拉”装,大三角形的领子绣有漂亮的花纹,造型华丽。 当时农村少女中间流行一种风格独特的“巴林塔瓦克”装。两边肩膀处有一 个上浆绢网短袖,绢网袖高出肩膀约 2.3 公分,看起来犹如展翅欲飞的蝴蝶, 称为“蝴蝶袖”。“巴林塔瓦克”裙子通常是用印染色布或是方格花棉布做 成的,裙子上有花边,配有一条长方形披肩。这种衣服后来流行到吕宋岛的 一些城市。在广大农村,妇女还盛行穿“基莫那”上衣,这种上衣为圆形大 口,无领素色,袖子短而宽大下垂。  20 世纪以后,随着美国入侵菲律宾,人们的衣服趋向自由化,妇女的披 肩及作为装饰的小短裙不见了,男子也穿起了西服。  饮食 现代早期东南亚各国的饮食基本是传统式的,但也出现了西方的 洋糖、香槟酒等食品。  住宅 高脚屋高脚屋是东南亚居民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一般是用十几 根木柱支撑,离地数尺,铺以木板,周围以竹蔑、竹条等编成骨架,再糊泥 为墙,用茅草盖顶。高脚屋下层一般为养牲畜、放杂物、舂米、乘凉用。上 层为住房。上下有梯子。  各国高脚屋又有不同的特征。越南布如人的高脚屋,无论长宽,只许设 两个门,一个给女人用,一个给男人和客人用。室内布置和卧室排列很严格, 从左到右,第一间为客房,接着是老人卧室、夫妻卧室、最后是烧饭的灶。 冬天在客房设取暖灶,专给男人和男客取暖用。  老挝人高脚屋上下用的梯子前放有水罐,进屋前要冲脚。进屋便是厅堂, 中间铺着竹席,上放小圆桌,用以吃饭和待客,屋角有一火塘,卧室用木板 或竹蔑分开,外人不得入内。  缅甸高脚屋的堂屋前有走廊,用来吃饭或乘凉。屋内多用帷帐隔成居室。 窗户多用整块方形竹席,上沿与竹墙固定,开时从下面向外推,用木棍支起。 家中最高的地方供有一尊或几尊佛像。这种高脚屋进入现代早期也发生了某些变化。例如泰国,20 世纪以后,高脚屋的建筑方法发生了变化。柱子不再插入地下,而是立在石基上。城里 还出现了砖柱和水泥柱。房子里面一般为单间或是两间。厨房建在房后或侧 面,与房子相连。在有楼梯的一面,地板和房盖都长出一块当晾台。现代早期,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城市也出现了欧式建筑,住房条件有了改善。例如泰国的曼谷,19 世纪 80 年代,建筑就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 的街道代替了原来的水街。街道两边修建了欧式楼房。城市居民从舢舨住屋 搬进了新住宅。两层的砖楼也在各地兴起。交通与通讯 在东南亚各国中,现代早期交通和通讯条件变化最大的是泰国。  泰国 19 世纪 80 年代以前的主要运输业是水路航运和陆路马车。80 年代 开始修铁路。在 1909 年以前,铁路总长为 950 公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总长为 2000 公里。客运量从 1897 年的 276700 人次增加到
年的3565000 人次。同期货运量从 7600 吨提高到 389800 吨。 年开始 建立了曼谷电车公司,1892 年电车开始代替了马车。1889 年建立电站,开始 使用电灯照明。曼谷街上出现了最早的几辆汽车。城市的道路也得到了改造。  ③社会礼仪。合十礼 中南半岛各国多信佛教,所以在他们的礼节中, 合十礼是主要而普遍的一种礼节。其中尤为柬埔寨的合十礼最为讲究,而且 对不同的人,放手的位置也不同。行合十礼时,先要稍微俯首,两手合十放 在胸前、身体的正中,并贴近身体,这是预备礼。如是遇长辈;再把手举到 眉心的汇点;如是平民对官员,手举至鼻尖;如是政府职员对长官,手要举 到口部;百姓之间则举至胸前。  除了合十礼外,中南半岛各国还有自己的礼仪。如越南的“重名结义礼”; 柬埔寨的“绑手礼”、“儿童剃发礼”、“女孩蔽日期”;缅甸的“五体投 地礼”;老挝的“重头轻足”的习惯等等。菲律宾 在菲律宾的社会礼仪中,莱特岛种玉米时举行的仪式很奇特。这里的农民种玉米有这样几种仪式:播种前,全家在地里祈祷,并在地的四 角各种一棵象征幸福的称为“卡里帕因”的小树;播种时,要选择有满天星 斗的夜晚,以求玉米大丰收;锄草时,锄上要绑上小铁盒或竹片,以发的响 声吓跑糟踏玉米的恶鬼;当玉米长出第一穗时,要在地里插上绑香蕉叶的长 棍,防人偷玉米;收获时,要在地里走三趟,表示对神的感谢,接着选择几 个棒大粒满的玉米带回家留作种子。  印度尼西亚 印尼人极重视人的名字,他们认为人的名字具有神力,所 以必须与自己的年龄、个性、职务相称。在爪哇,人的一生至少要改两次名 字,一次是在婚礼上,一次是生孩子之后。有人也随地位升高不断地更名。另印尼还有为新生儿“血浴”、“沐浴”等仪式。  ④婚丧嫁娶。婚俗 现代早期东南亚各国的婚俗基本是传统的,例如老 挝老听人的“拴线婚”;老松人的“明聘”、“暗抢婚”;柬埔寨、缅甸和 泰国的女娶男嫁;印尼的“情书择偶”等等。  克伦人的血缘群婚 中南半岛的克伦人,19 世纪末叶还处在血缘群婚阶 段。在他们的部落中,不仅亲兄弟姐妹是夫妇,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性关 系杂乱的现象也还存在。  除了传统的婚姻以外,某些国家和民族的婚姻在现代早期也发生了某些 变化。越南芒人的婚姻 20 世纪初,芒人的家庭变化较大,几乎所有的大家庭都变成了小家庭。兄弟数人结婚后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极为罕见。结婚后多 为从夫居,并在财产继承上实行长子继承制。菲律宾的婚俗 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的菲律宾的婚俗中,已出现了西方式的婚俗。婚礼在教堂举行,新娘穿白色长衣,神父主持婚礼等等。 在菲律宾的法律中没有可以离婚的法律,由神父主持婚礼的夫妇不能离婚,只能分居。  丧俗东南亚各国,现代早期的丧俗多为传统式的。例如越南人,人死后 唤魂,埋葬后过斋日的丧俗;老听人的天葬、老松人的土葬,繁杂的缅甸丧 俗,巴厘岛人的火葬、松巴岛拉古人共食狗肉吊丧和松巴人的“唤尸”习俗 等等。在某些国家和民族中,丧俗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  柬埔寨人的天葬柬埔寨人死后,实行传统的火葬,但在上层人物中也有 实行天葬的。如 19 世纪柬埔寨的国王安东死后,后人遵其遗命将尸体碎割, 盛于金盘之中,以饲鸟兽。  ⑤文化娱乐。越南 越南传统的娱乐活动有打秋千,棋类对弈,弹奏独 弦琴,跳“竹笠舞”“竹竿舞”等等。越南人还特别喜欢民族戏剧,纵剧、 朝剧等。  越南的改良戏是由民间曲艺形式发展而成的民族戏剧,到 19 世纪末形成 固定的形式。由于它通俗易懂,曲调丰富,布景讲究,适于表现各种人物的 思想感情,受到人民的欢迎。  柬埔寨柬埔寨传统的民间游戏丰富多彩,跳圈、跳绳、藏手绢、老鹰捉 小鸡、拔河、抛布球、国王选亲等等。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有名的民间舞蹈是德洛舞。  缅甸缅甸人善舞,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流行的民间舞蹈有瑞波大鼓舞、 长鼓舞、短鼓舞、象脚鼓舞、公主舞、仙人舞、魔鬼舞等等。  民族体育:藤球、武术、划船等。 缅甸的藤球运动历史悠久。它最晚产生于公元 8 世纪。19 世纪中叶以后,英国殖民者占领缅甸,提倡西方文化,排斥缅甸民族文化,藤球运动受到摧 残几乎失传。进入 20 世纪后,随着民族运动的高涨,藤球作为缅甸的一项民 族体育运动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泰国 泰国民族传统舞蹈很多,流传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有南旺舞、 捕鱼舞、蜡烛舞等。流传于民间的游戏有斗鸡、斗牛、斗鱼等。  菲律宾 菲律宾民族能歌善舞,并在吸收欧洲音乐和舞蹈的基础上发展 了自己的民族舞蹈和音乐。例如中吕宋和米沙鄢地区最为流行的民间舞蹈坎 迪甘·达林—达林·马格兰卡,双人竹杆舞等,均起源于西班牙舞蹈,后又 渗进了菲律宾舞蹈特色。  民族乐器也有不同程度的西化,如竹提琴,竹风琴都是按西方乐器原理 制做的。西班牙的吉他也已成为菲律宾人民广泛使用的乐器。20 世纪以后, 由于美国的入侵,菲律宾的音乐和舞蹈又受美国的影响,西方的轻音乐和交 际舞广为流行。  斗鸡是菲律宾人一项传统娱乐活动,不论城市乡村,斗鸡到处盛行历史 悠久。例如 1899 年,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成立后,便取消了西班牙当局设立的 斗鸡税。可见斗鸡运动的悠久和广泛性。印度尼西亚现代早期,8 世纪产生并已广泛流行于民间的皮影戏,仍是民间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另外,邓安南村檀叶格斗也是民间广为流行的 一项娱乐活动。⑥宗教与禁忌。越南 20 世纪初越南南方兴起了高台教和好教。各族也仍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禁忌。  老挝 老挝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属小乘派。所信奉的经典有 8.4 万卷, 其中论藏 4.2 万卷,经藏 2.1 万卷,律藏 2.1 万卷。佛教的踪迹也到处可寻, 民间节日几乎全与佛教信仰有关。老挝的禁忌很多,例如不准摸头;不准穿鞋入室;不得在供神的地方来回走动和放东西;每逢佛日不杀牲,也不准吃肉。 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禁忌,如孟人,禁在屋里的一根柱子上挂东西,禁客人朝此柱睡觉;禁客人带包入新生儿房间,以免把奶带走。  柬埔寨 柬埔寨主要宗教是佛教,其它宗教还有天主教、伊斯兰教、原 始拜物教。柬埔寨的佛教属小乘佛教,很多节日都与小乘佛教有关,例如新年中的堆沙塔活动,柬埔寨的新年也因此称为“沙塔节”。另外还有专门的佛教节 日,如斋僧节、那迦落发节、安居节、自恣节等等。柬埔寨人忌左手,不能用左手递东西和送礼物。 柬埔寨有不少少女的禁忌,如不可用脚赶猪,否则嫁不出去。 柬埔寨男子长大以后,全民皆僧,都要剃发为僧,上至国王,下至平民无一例外。柬埔寨僧侣不但要剃发,刮须,还要刮眉、每月两次;穿黄色袈 裟,上露右肩,腹部插团扇,下身围黄纱笼;出门撑黄或白伞,赤脚并排而 行。他们不事生产,靠募化生活,清晨沐浴后便去接受布施。人民则以斋僧 为荣。  在柬埔寨,僧侣可以还俗。还俗时要举行仪式。首先是想还俗者手持 5 支蜡烛和 5 柱香去拜见本寺方丈,并告之“我想还俗”。方丈得知僧侣的请  求以后,立即选择良日,举行还俗仪式,仪式在禅房举行。在仪式开始前, 要求还俗的僧侣须当着父母兄弟之面,叩拜方丈,再次提出要求,然后僧侣 诵拜佛经和还俗经:“我已厌倦僧侣生活,再也坚持不下去。”诵经完毕, 方丈须再提问三次,僧侣回答三次,表明确实想还俗。每问答一次,方丈给 还俗僧侣脱去一层僧衣,提问完后,僧侣才换上俗装。还俗三天后,还要由 兄弟或朋友陪同回到寺院,汇报自己新生活的实际情况。  缅甸 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属小乘佛教。公元前 3 世纪佛教由印度传 入,公元 10 世纪被定为缅甸国教。到 19 世纪,佛教在缅甸已有极大的发展。1875 年,在缅甸举行了第 5 次佛教集结大会。会上曼同王将佛经用巴利文刻在 729 块石碑上,每块石碑都立放在一个白塔内,这便是曼德勒山上的“塔 林”,闻名于世界的“石经院”。  1885 年,英国统治了缅甸,他们不仅从经济上掠夺,还从文化上入侵, 派大批传教士来缅甸,到处建立教堂,基督教也因此在缅甸扎根。而佛教受 到很大的限制,处于低潮时期。既使如此,缅甸人民对佛教仍怀着深深的虔 诚。  在缅甸,清早僧侣便要出门接受布施。家家户户都给他们准备了食物, 但不能送钱给他们,否则会遭一顿骂。缅甸人有日常居家进门入室必须脱鞋的习惯,这种习惯和他们大多数人信仰佛教有关。在缅甸这个佛教王国里,不仅城镇乡村处处有塔林,家家户 户都设有佛龛供着佛像。他们认为制鞋的皮革是杀生所得,并且鞋子踏在脚 下,是最脏的东西,因此绝对禁止穿鞋进入佛堂。英国殖民者侵占缅甸后,俨然以占领者自居,不尊重缅甸人民的信仰和习俗,穿着皮鞋肆无忌惮地践踏佛教圣地,激起了缅甸人民的愤怒。  1917 年缅甸佛教青年会举行代表大会,要求殖民当局下令禁止这种亵渎 行为,但殖民当局却置若罔闻,这更激努了缅甸人民,纷纷上街游行,集会, 有的甚至采取暴力行动。英国当局不得不下令禁止他的人员穿鞋进入佛寺庙 宇,这在缅甸历史上被称为“鞋子事件”。泰国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泰国的宗教以佛教为主,但也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泰国有许多禁忌,并且多与佛教有关。例如泰国人喜欢戴小佛像的饰物,但在买佛饰时不能说“买”,只能说“求租”。  又如,泰国男子成年后须入寺当僧。女子虽不入寺出家,但到 11—15 岁时要举行隆重的剃头礼,从此开始成年时期。因此,只有行过剃头礼的女 子才能结婚。未剃头的女子则属未成年人,在泰国佛教风俗中,奸污未行剃 头礼的女子,被认为是极大的犯罚行为。  菲律宾 菲律宾是东南亚唯一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另外还有原始宗教, 伊斯兰教和佛教。  20 世纪初,菲律宾出现了一个天主教的新教派—菲律宾独立教。该教的 创始人是阿格利释,因而也称“阿格利释教”。该教主张摆脱罗马天主教, 由菲律宾人任“圣职”,用本国的语言传教,并且尊被西班牙杀害的菲律宾 民族英雄阿塞·黎刹为“圣者”,同时也吸收了菲律宾原始宗教中万物有灵 的信仰。这一教派的出现,促进了菲律宾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手机会不会中木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