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人天气太冷了,脚不能动 风弄 小说怎么回事

最近更新 / Last Updated
主营业务 / Business
区域发展规划
旅游区规划
环境艺术设计
旅游商品设计
旅游标识设计
数字多媒体
景区建设施工
经典案例 / Classic Case
资质证书 / intelligence
关于我们 / About Jintai中国人为什么无法接受将父母送养老院?
如果除去文化习俗和公众性格的因素(如孝) 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导致你不愿意送父母或自己去养老院?
按投票排序
185 个回答
我爸妈开了一间老人院,从开始至今已经有五年。虽然我个人因为工作的原因,并没有实际的参与到老人院的运营之中,但是,这么些年的观察,还是有一定的心得。总结在我父母运营的老人院里的老人,大致有以下的共性:1. 有相对丰厚的退休金或者子女是高收入人群;2. 以全护理或者半护理的居多,换句话说,多数是重症人群;3. 子女的工作繁忙或者不在身边;4. 以丧偶的老人居多。由于公办老人院一直以来给人的不良印象,老人也好,他们的家庭也好,很少有人愿意居住在公立的老人院。而能够提供较好的服务的民营老人院,在这几年的发展还是相对稳健的。但是,能够住的起这类老人院的往往都是有丰厚的退休金或者子女收入较高的人群。为什么?因为收费并不算低。为什么收费较高?如果要提供足够的服务,老人院需要花费的运营成本,其实一点都不低。所以,以我家的老人院为例,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以退休的大型国企职工、教师、公务员为主,要么就是子女有在当地较为高昂的收入;因为只有这类人群,才能负担的起这类老人院的入住费用。类似我家的老人院,根据不同的居住条件(单人间、双人间、四人间等),对于半护理或者全护理的老人,月收费标准从1800元至4000元不等;这还不包括患病老人的医疗、药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的开销。而大多数老人的退休金,甚至不足以负担最低标准的入住费用。如果子女的经济条件也较为一般,住在护理条件较好的老人院,造成的经济压力相当之大。我爸妈的老人院,也曾经接受过一些退休的处级干部,大学教授或者民企老板;仅仅是因为,这是他们可以在区域内找到的服务较好、条件尚可、收费合理的为数不多(甚至是极少)的老人院。如果不是大型国企,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退休金或者社保金,其实少的可怜。归结到头,这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年来的积弊导致的。尤其是当年那批从国企裁退的职工,都是在从国企离开之后才开始缴纳社保基金。十几年前,每年几千块钱的社保金支出已经是相当不菲的一笔开销。而到现在,当年的这些社保只能换得每个月几百到千元出头的退休金。以当年的物价水平,其实很多人都以为每月800~1200的退休金已经足够未来的生计;但到如今,一个月的这点收入哪怕在三线城市,又能换得怎样的生活水平?那么,为什么老人院的收费标准难以降低呢?如大家所知,民营老人院为了改变大家对于老人院的刻板的糟糕印象,通常都会在服务水平上下大功夫。而最基本的一点,正是对于看护和护理人员的投入。一般而言,每四个全护理的老人,就需要一位护理员进行看护(否则连用餐时喂饭都来不及,更毋宁于日常的照料看护)。如果是半护理,人员标准可以降低到每八人有一位护理员。而老人院实际上是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因此,虽然夜间的护理员的需求量可以降低,当仍然需要保留日间护理人员数量的一半,才足够应对各种事项。以我家的老人院为例,全护理的老人约占半数,半护理的老人占大约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剩余的是自理的老人。最后平均的护理员人数,大约是每5个老人需要一位护理员。也就是说,一个有100位老人居住的老人院,需要至少20位护理员,这些护理员的成本,自然要均摊到针对老人的收费之中。其中,有一部分老人由于其特殊情况和要求,基本相当于要提供一对一的护理服务,又让老人院的运营成本继续上升。这还不包括,为老人院服务的其他人员:厨房、卫生、门房、管理以及相关的医护人员;还有基本的房租、水电煤、伙食、日常用品、财务、运营甚至广告等等的基本开销。我还没提建设老人院时的投入收回:一间设施齐全、条件尚可,150个床位,各类人员齐备的老人院,初期的投入并不亚于一间经济型酒店。而且,基本上每个民营老人院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补贴(一年一个床位不过几百块而已),还会需要照顾一些孤寡的无收入的老人,这部分老人只有政府的微量补贴,基本都需要老人院亏钱照料。大家大致能够想象平摊到每位老人的费用必然不会太低。而大家可能没想到的是,护理人员的用工成本,至少在中小城市,是远超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来老人院进行工作。一方面,那些有足够的护理技能并且愿意从事类似工作的人,大多数都能在医院找到收入更高,工作更轻松的职位;即使不去医院,去做专门的保姆或者月嫂,也能有相当不错的收入。另一方面,在很多中小城市,即使老人院已经开出了相当不菲的工资、提供培训和食宿,也很少有人愿意前来应聘。因为对于这些老人的服务,基本上就是每天把屎把尿,洗澡换衣、喂饭喂药、安抚沟通。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老人痴呆)、中风、晚期癌症或者是其他重病的患者。而针对这些人群进行护理,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很多人宁可拿着一半的工资去超市当铺货员,去饭店当清洁工或者去大楼当保安,也不愿意来接受这样的培训和工作。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经常会在老人院看到对老人院大声吼叫、服务人员态度不佳,甚至在个别时候需要用一点力气制住老人的情况,(对老人施加暴力和虐待老人的现象其实是非常少见的,感谢无良媒体的报道,让大家对老人院的印象都是这些)。用我爸妈的话来说,很多老人其实和孩子一样,他们情绪波动很大,时常会依着自己的性子做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固执,听不进劝说或者建议,甚至经常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对老人院工作人员破口大骂甚至施加暴力。更何况,他们通常还有各类疾病,听力和视力都有一定问题。一方面,针对个别老人,如果不大声说话他们根本听不见;另一方面,长期照料这些老人的护理员们很容易会积压很多情绪。因为我爸长期的老人院管理经验,已经摸索和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老人的服务和管理方法(我相信还有很多现代化的民营老人院也是这样),以及针对服务人员的培训结构,服务标准和心理疏导方式,因此一些糟糕的现象都极为鲜见。但是,仍然会在极为个别的情况下,发生一定的服务问题。我爸妈最经常跟我抱怨的就是招工难的问题,即使到就业中介开价1000元每人,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应聘者。而前来应聘的准护理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仅仅工作一个礼拜之后,就因为人受不了这样的工作环境,亦或者家庭的压力和个人的原因,匆匆离去。在这种情况下,护理员的薪资只有一涨再涨。而很多公立老人院或者福利院为什么服务糟糕?因为哪怕社会捐款达到一个量级,由于他们本身的非盈利性质(至少名义上是这样,所以收费低廉甚至不收费),他们就很难负担得起大量的用工成本开销。还不用说,这些社会捐款被各级部门和各类慈善组织鲸吞的那部分「费用」。而民营的老人院,为了能够给老人提供较好的居住条件和服务,又需要保持相应的利润(哪怕再慈善的私人老人院经营者,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收入,也很难坚持长期运营),只能把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线。但不幸的是,这样的价格,已经把很多有需要的,但是经费不足的老人和他们的子女挡在门外了。当然,除了民营老人院的费用支出之外,其实阻止很多老人前往老人院的根本原因,还是大部分国人的基本观念。其实大家从老人院(至少是我从我家的老人院)看到的情况,大多数老人,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前往老人院居住:重病,老伴已经过世,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子女工作繁忙(甚至是失孤),请保姆开销比住老人院还要更高,而长期住院更是家庭无法接受的经济压力。在诸般考虑之下,一些经营尚可的老人院变成了合理的选择。我觉得吴震老师说的很好。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观基础在于:氏族、人情和血缘。而老人院完全是以契约、承诺、规范、法制等等西方的价值观根源为基础。老人院所提供的服务本身,对于很多人而言,即使亲眼看过一些优良的范例,也仍然是难以信任的。而长期以来一些不良媒体(是的,很多时候我在说的是南方系)针对老人院的负面报道,又进一步加剧了人情社会之中,施加于那些让父母住在老人院的子女的社会压力。从我爸妈那边,不知道了解了多少老人或者他们的子女,最后因为亲族邻里的眼光和议论,明明在老人院居住尚可,但短时间之后又不得不转回自己的家中,最后孤独离世的。与此同时,一些多子女的长者,还会长长因为子女们之间的猜忌和矛盾(也可能觊觎老人们辛苦一辈子留下的可怜财产),既无法被送往老人院接受照料,又会在子女们之间像踢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让这样的社会现象改变,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当然,万幸的是,由于社会上一大批有识之士参与到老人院的运营和管理之中,通过口耳相传或者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有「良心」的老人院在社会之中被接受和认可。而由于国策带来的大量独生子女家庭(意味着夫妻双方要照顾至少四位老人,也意味着不再有所谓子女们之间的猜疑),以及由于区域经济差异和房地产发展带来的父母和子女异地居住的情况,由于契约精神和合同规范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老人院服务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变大。我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能够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并且逐步发展的老人院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再过几年,「为什么中国人无法接受将父母送去老人院」,将不会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我爸在开设这间老人院之前,曾经在其他的民营老人院里有10年担任院长的管理经验,甚至获得过诸如「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之类的各类荣誉。他之所以想要办一间老人院,一方面是因为他在之前老人院工作末尾的一些不愉快经历(类似投钱的老板和大权在握职业经理人经常会碰到的那些事儿),另一方面,是他真的热爱这份事业。所以,我爸带着我妈,在自己都快要成为老人的年纪,在做这样一番「事业」。这份「事业」无法带来多可观的收入,其实也建立不了多大的社会名声,但却着实的在帮助和照料一批又一批的老人们,让他们有一个不寂寞,被关怀的晚年。这间老人院开办五年以来,有百多位老人在这里安详过世。每年春节的时候,很多以前在这里居住的老人的子女们,都还会来到老人院看望我爸妈,送一些礼物甚至做一些捐献。而那些健在的长者的子女甚至孙辈,定期来看望他们的父母或者祖父母时,从他们的眼里我看到的也都是感谢。每当这些时候,我都清楚的感觉到,支撑我爸妈坚持运营这间小小老人院的动力是什么。说真的,我一直以来都为他们十分骄傲。至于我妈,这些年来她所骄傲的是,在她的照料下,老人院里的老人们,即使常年重病在床,也没有任何一个患过褥疮。她甚至自己开发了一种药膏,对医治老人的褥疮十分有效。因此,新来的老人即使有严重的褥疮,也能够很快的获得康复。我不知道,她究竟在这其中花了多少的心思。本来想打个小广告的(放一个老人院的网址什么的),仔细想想还是算了,因为无法估算这样对他们而言究竟是帮助居多还是打扰居多。我写这篇回答的目的,也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多一点了解老人院罢了。(当然能说的还是太少了)以上,感谢阅读。
怎么说呢,据我了解,不仅中国,欧洲比较传统的家庭也是很排斥把老人送到养老院这个行为的。美洲我不清楚,没有发言权。我说说外面的情况,大家再综合内部矛盾来理解吧!我先后有两任房东都跟养老这个话题有密切关系,于是恰好有所了解。在法国,养老形式大致分五种:●●●●●第一种,养老医院 Maison de retraite●●●●●其实就是所谓临终关怀医院,说难听直白点,就是患有不治之症和各种非常麻烦的重大疾病完全没有任何康复的希望,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老人,人生最后一程等死的地方。众所周知,法国是个极度老龄化的社会,貌似日本第一,接下来就是法国,所以,很多年前法国就开始面对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所以对这种医院的需求量巨大,几乎每个小的行政区域(那边的区域划分非常细,市规模普遍极小,其实说是镇更合理),都会有一个这样的医院。这种医院大规模兴起与20年前左右,现在已经基本饱和,甚至没办法再新办相关执照,如果想要获得经营权,只能购买已经存在的医院。这些医院,都必须具备基本医疗设施和急救设备,也会聘用全科医生以全职或者兼职的状态当班。护士和护工都必须持有执照。虽然有一定的医疗能力,但是,一旦出现严重的医疗突发问题,病患还是要被转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抢救。但优势是,24小时巡房监控,医护人员专业的经验可以及时发现一些细微的问题。而且,能够处理大部分常见问题,比如,出现放射性伤口的跌倒。再比如,患有阿兹海默症的病患,很容易走丢,家属根本不可能做到24小时紧迫盯人,可是在养老医院就能有这样的预防措施。而这所有,是再孝顺的的子女也无法做到的。我后任房东自己就是开养老医院的,由于我跟这对夫妇关系非常好,所以我有去溜达过,很屌。他们夫妻经营的这一间算是比较有规模的,有80个床位的中型养老医院,员工50人(包括兼职),24小时监护。据说几年前还卖掉了另外一间规模较小的同类型医院。老爷子是个很会做生意的人,跟老婆两个人白手起家,看准商机,一下挂了两个执照。现在不仅他们,连子女都可以完全一世无忧了,任何行业萧条,这种跟社会医疗保险挂钩的养老产业在法国也不太可能受到冲击。医院的居住条件是相当好,都是单人间,结构类似与经济型酒店。厨师定的食谱都是针对没有牙,消化能力很弱的老年人的营养餐,反正看上去都是糊状物。每周都有娱乐活动,神马义工团,小孩来义务表演,也有花钱请来的各种show,甚至不知道哪里搞来一群名猫,弄了个小型猫展,老头老太太们都好开心,一人一只抱着摸。费用可以参与医保的报销,具体报销多少要看具体情况。(这个我专门问过,貌似是医药的部分报销,食宿的部分不参与)来这里的,不一定都是不会动的,但是肯定都是有病的,他们中间,不乏有儿有女的,有的配偶还健在,有的是夫妻一起住进来。但是,里面最年轻的妹子已经83了,她女儿也60多了;最老的已经快100岁了,又一战又二战的,子女是极有可能住在她隔壁的年龄。有的老人是自愿来的,有的是已经神志不清了,还有的是不愿意,硬被塞来的。只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客观上讲,如果有了重大疾病,这种专业监护,比起孝顺,也许对延续生命是更有帮助的。我跟其中一个老爷子还有段小故事,话说我刚刚搬到那,遇到小镇的庆典,房东夫妻邀请我一起去看烟花,他们带了个爷爷,这个爷爷快90岁,在那住了四年了,子女在国外,老婆从来不来看他,很孤独。他是医院里为数不多的可以自己走路的人,那晚,他拒绝乘坐轮椅,步履蹒跚的拖着自己的氧气瓶,原本15分钟的路程,他一路跟着我们用了40分钟才走到大广场。他表情严肃话不多,对我却很和善,不停的夸我是他见过最爱笑的姑娘,我则夸他是我见过最英俊的爷爷,然后烟花升起时,我看到他浑浊的眼睛竟然清澈的亮了起来。次年我开始读博,搬走时,还特地去看了看他,他精神差了好多,仅仅一年光景,人却仿佛瞬间枯萎了,我很难过,他却很高兴,临走时偷偷塞给我一块巧克力,冲我挤了挤眼睛,那瞬间我视线有点模糊。第三年我回去探望房东夫妻,问到这个爷爷的情况,房东夫妻愣了一下,说,你走没多久,他就去世了。他们经历了太多死亡,已经麻木,而我却有种莫可名状的情绪卡在喉咙和心口之间,久久无法释怀。我清楚的记得他的名字叫Monsieur Chevalier---骑士先生。●●●●●第二种,老年公寓 Résidence de retraite●●●●●就是我们传统观念里老年人聚集的,有统一膳食安排和人员照顾的老人院。入住的都是没病的,有最起码生活自理能力的。居住条件跟老年医院类似,但是没有医疗设备,只有服务人员。这个没什么可特别介绍的。●●●●●第三种,私人看护●●●●●这个一般是老人有病或不太能自理而子女很忙,根本没办法时时刻刻照顾的,于是请私人看护,有长期驻家的,也有每天来几个小时的。一般由专门的私人看护中介机构负责联系有执照的护士和有需求的病患。我的之前开医院的房东的妹妹,就在巴黎开这样的中介机构。我的医院房东之前的房东自己是个家庭医生(不晓得我为啥和法国的医疗系统如此有缘分),在家开工,母亲几乎就是植物人状态,就只是单纯的维持生命。房东很传统,坚持不把母亲送到养老医院,白天由太太和护工照顾,晚上大部分由护工照顾,这个护工是驻家的。我们聊到这个问题,他言辞很激烈,说:“把父母送到养老医院简直就是遗弃。”因为他的观点和态度,和我国广大人民类似,没啥好描述的。●●●●●第四种,自己过●●●●●这样的很多,就算有子女也坚持一个人生活。法国人很硬骨头,感觉的已经老态龙钟到不行了,依然精神矍铄的出门晒太阳喝咖啡调戏服务生。他们并不享受把儿女拴在裤腰带上来凸显自己的重要性,被照顾反而是一种负担。在这方面来看,中国人的依赖性整体比较强,无论是子女对父母,还是父母对子女。●●●●●第五种,跟子女生活●●●●●这个法国最少,中国很多,你们自己清楚情况。情况大抵如此。但是,无论哪种情况,法国人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家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理以及大家都舒适的生活方式,而非用道德标准来约束生活。有些盆友把养老院类比为孤儿院,说,“父母没有把你丢在孤儿院于是你没资格送他们去养老院”。暂且不说你家的决定,这个与我们的讨论来说无关,单从这个类比来说,我觉得是不合理的,非要类比,托儿所更合适吧?我小时候就是全托,也不是“被遗弃”吧......●●●●●●●●●●我觉得,中国大部分人都是看着别人的脸色过日子,按照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而不真的了解自己,考虑到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最终做出最合适与自己的选择。无论婚姻也好,生儿育女也好,甚至养老,都要在乎别人的看法。把各种枷锁和标准强加给别人同时折磨自己。在别人眼里或者口中的你,就真的那么重要么?我丝毫没觉的我周围那些已婚带娃每天看老公跟看贼一样的女士幸福到哪里去,可她们依然要用一副同情的嘴脸看待我。所谓的“孝”,是孝的一个“心”字,而非形式,更不是别人嘴里的赞扬。父母感受到子女的爱,也必然不是从邻居的嘴里。
因为老人不愿意去。比如,我的父母就明确的表示过不愿意去。很多人吧,比如我,在没有没有去过老人院,觉得从广告或者从想象中来说老人院真是老人的好归宿:坏境优美,有很多同龄的老伙伴,有比较专业的人伺候,如果是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发病还能被及时送医院什么的,不会像在家那样很危险,etc.简直棒棒哒。。。但为什么老人就不愿意去呢?我家曾经有亲戚住过养老院,我也去养老院做过义工,具体了解不深,但可以说一下我的体会。说错了请别喷。。。养老院通常分私立的和公立的。私立的养老院呢价格比较贵,床位也没你想象中易得,而比较多位于城郊,环境是挺优美的,但儿女去探望的机会很少啊,很多这些城郊养老院的老人天天划着日历就是等自己的儿女一周一次,一月一次,甚至一年只有中秋新年几次的来探望自己,吃一顿饭,真的是挺可怜的。公立的呢,通常在老城区,但相应的无论是空气环境还是住的环境都没那么好,而且,上面有答案说了,公立的院啊,真是难进啊,有户口有困难还得慢慢排队呢。这是其一,难进。其二是养老院的生活并不如多数人想象中的好。我去养老院做过义工。与我想象的很大出入。一个房间里住了4个人(多些钱就能住单间,但单间的区域也很少),伴随着异味,亦意味着你没有私人空间。没有私人空间的极端情况是,你在你床边吃饭时,你的室友在你对面拉屎。。。你以为老人们能像你住在大学住宿舍那样能愉快地玩耍啦?才不是,很多都很不和,互相看不起,基本都独来独往,连看个电视都隔得远远的(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曾经去陪一个摔到腰的婆婆,她很义愤填膺地跟我说她的室友勾引对屋的大爷,大爷某次想进他们宿舍招她的室友,婆婆觉得“臭男人你凭什么进来(还不是来找我怎么可以!)”然后死命不给他进,结果大爷把门一推,婆婆直接摔地上了。。。院里的老人据我观察,都没几个是开开心心一起玩的,很多都是各玩各的。。。当然啦,打麻将的几个牌友除外,我曾经提出要给他们当牌脚,他们团结而果断地拒绝了我。。。也有的老人家也跟我说过,那些护工,只有在子女来的时候,表现得比较殷勤。其他时候,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他们会关注得比较少,连打一壶比较重的热水也要自己来。这种情况在公立的院里更为常见些。所以说啊,当你老了的时候,如果你一年不能见几次子女,常年和你看不顺眼的人同住一屋檐下,大家都以为你有很多小伙伴,可只有你知道你不喜欢跟他们玩只能独来独往,多可怜啊。。。父母说的愿意去,一小部分就是不了解情况,大部分就是疼你不是成为你的负担啊傻孩子。
中国社会的基础是氏族,血缘,人情西方社会的基础是社区,契约,法制养老院等于是抛弃了氏族,抛弃了血缘,抛弃了人情,将老人的后半生押注在契约精神和规范制度上。这些东西中国人从根儿上就是持不信任态度的。不过好在现代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有一定成效了。独生子女崩了氏族,房产政策崩了血缘,文革跟改革开放崩了人情。西方的契约精神和规范制度已经在路上了,等一下,就到了。
看到这个话题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啊。键盘侠太多了。很多义愤填膺什么“小时候父母也没把我丢福利院啊”的人,估计都是家里没有那种老到不能动的老人吧。先反驳一下这个强盗理论,照顾老人和照顾小孩是一回事吗?家里哪怕两个小孩,除了夫妻双方都还有四个老人可以带,再傻的小孩带到5岁也基本上可以生活自理了,并且越来越懂事,而老人呢?你知道要照顾多少年吗?你能接受放弃你的工作事业家庭照顾家里老年痴呆的老人十年十五年吗?你能做到你爱人能做到吗?你的儿子儿媳会理解你吗?忠孝礼义廉束缚着我们这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这是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将老人送进养老院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才是养老院的质量,费用。但我想说的是,这种想法根本上就是错的。我很多同学都跟我说,结婚要趁早,要孩子要趁早,理由是,趁父母年纪还没大还能让父母带带。我敢说你们身边至少有一半的早结婚的人是这么想的。这些人中说不定就有强烈反对送父母进养老院并口口声声说照顾他们一辈子的。现实吗?你连自己孩子都抽不出时间来带,还指望以后照顾父母?以前中国是氏族社会,大家族,一两个老人不行了整个家族照顾着。现在呢?我家有一个老人,几个兄弟姐们明确表示到了这个年纪了就不要来往了,自己都照顾不过来出点什么事谁都说不清。事实上我父辈对这个老人相当之好,单独一套房子给老人住,钟点工一三五来伺候着,家里人三天两头送好吃的,开销远比住养老院高;老人80岁还能自己下楼打麻将。可是到了90岁,身体头脑说不行就不行了,一天到晚说钟点工不好,请一个气走一个,一个人在家经常烧东西忘关火,邻居经常打电话告状,把房子烧了我们家还真心赔不起。都说要送老人去养老院,老人死活不肯,还打电话报警说家里人虐待她,家里没一个人对她好。请问你们遇到这样的老人你怎么办?所以键盘侠们,你们能做的就是先特么好好照顾好自己子女,别萌生什么孩子给父母带这种想法。趁父母刚退休的年纪还跑得动,让他们自己到处多玩玩多走走,改变一下价值观世界观;老人必须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圈子,而不是整天心系着儿女;其次就是努力挣钱,送他们进最好的养老院。事实上我不得不说的是,老人需要在能够有自理能力的时候,就去养老院;如果老人在走不动路的时候才送去养老院,那必然是很难接受的,老人自己就痛苦;人必须有自知之明,80岁感觉爬山跑步都没问题的,可能到了85就突然路都走不动了;早去养老院,可以隔三差五来家,并提前接受真正意义上的老年生活,于家里人于老人自己,都是两全的做法。人都害怕死亡,都害怕孤独,但这就是人的一辈子。你不要问我我老了之后是不是愿意自己去养老院,太远了我现在要说是,不说打嘴炮也没人信;但这是一个趋势,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日本老龄化趋势比我们早,他们可能是我们最好的借鉴。但我们相信有一天,中国也会慢慢接受这一过程。——————————————————————————补充。这里不是鸡汤,请言之凿凿要在父母身边照顾一辈子的同学想想下面的一些情况:1、跟老人同住。一般情况下,老人只剩一个的时候,才需要照顾。那么,首先你得有一个大房子;其次,你爱人得接受跟你父或母住,或者你愿意接受你爱人的父或母,再再或者可能是一边一个。然后,你的孩子得接受并适应家里有个老人,保证一家N口的和谐。再然后,白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老人能动还能出去溜溜鸟,不能动请问他家在做什么?把你关一天在家试试?你工作忙一天了在单位受一天气晚上还要回家辅导子女做作业,还有力气再陪老人说话?我就不说那些得了老年痴呆更极端的情况了。2、给老人房子自己住并请钟点工。首先你得还有一套房子,或者城里人自己买房没占用老人的房子,或者租还得有人愿意租给单身老人。其次你得花至少一般养老院的钱请一个钟点工。老人脾气可能会比较古怪,钟点工可能比养老院更会虐待老人。就算遇到一个好的钟点工,也不可能24小时在身边吧。烧个东西忘记了怎么办?还得买个自动断气的燃气灶。空调坏了怎么办?打电话给你你正在上班,叫了维修没及时到,遇到个好邻居结果多嘴说你家小孩真不孝顺,遇到个不好的邻居见到你就说赶快把老太接走别烧东西忘了把我们家房子烧了你赔得起吗?请问花钱去一个好的养老院哪里不比家里好了?有人照顾有人玩,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老年生活的价值观,隔三差五还可以去看看他。老人害怕的是孤独,而孤独不一定是亲情就可以弥补的,《老有所依》没看过,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总该看过吧。我觉得早点让刚退休没事做就快得抑郁症的老人接受早晚会离开儿女身边的事实,比口口声声说会在他们身边照顾一辈子要强吧。——————————————再补充。说两个误区:1、很多人觉得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院是怕老人不开心。事实上你留在他身边他还是会不开心。那个小品里宋丹丹骂赵本山吃饱了撑的,条件这么好了还不开心。所以进养老院不能适应最根本原因是没有接受自己老了的事实。很多人都过不了刚退休立刻闲下来的一段日子,放谁都一样,每个月给你两千块钱不让你上班,没有目标没有压力一年都受不了,同时人这时过度放纵饮食起居不规律很容易落下病根。于是这时候很多人选择继续找个班上,或者带孙子,完了,又走入误区了。因为你不可能能一直上班,一直有力气带孩子。如果你父母要求你赶快生个孙子给他带,那他们今后依赖儿女的可能性非常大。退休就是一个节点,告诉你你已经进入老年生活了,你跟年轻人已经不一样了,哪怕这时你腿脚还都利索。所以让父母在退休到不能动这十几二十年里,接受并习惯老年生活,找到自己的乐子,比如上老年大学,跳跳舞,把自己的性格尽量变外向。我特别喜欢《老有所依》里面一个女儿是律师的老太,说一年挣几百万,就是没时间陪她,送她来最好的养老院,一开始也不适应,后来慢慢开始开导别的不适应的老太了。等到突然不能动的那天,已经习惯养老院的生活了,会比那些不能动才没办法送到养老院的人乐观开朗得多。2、很多人觉得送老人去养老院是不孝,事实上哪怕你做得再好都会有人说你不孝,甚至老人自己就会觉得。我家里的老太也是一样,比外面老太日子不知道好几倍,腿不好家里人给她买冬虫夏草,请问有几个老人家能吃得起,这是钱的问题吗?老人就跟小孩一样脾气古怪,讲道理已经没用了,小孩还能打两下就听话了,老人你能打吗?那只能不理她,不理她就报警说家里人没人对她好,110来了笑笑就走,一看就知道老太无理取闹,估计他们这种事也见多了。你会说我们家老人是知识分子头脑清楚,觉得不会无理取闹,那么请看看每天大街上有多少老头老太花几千上万买不知道来路的保健品,花几万几十万买不知道来路的高息理财,你能说这些老人都是头脑不清楚吗?只不过在家里儿女白天没办法陪,外面推销的年轻人左哄右骗,自然觉得外面人比家里人要好了。这你能怪儿女吗?事实上我觉得真正明事理的老人一定会自己找到乐子,自己接受养老院的老年生活。养老院只是老年生活的一部分,根本意义上还是要让老人接受自己已经老了的事实。说严重点,希望能够一直陪在老人身边其实是对老人的一种禁锢。我看评论里认可的人都是家里有类似情况亲身经历的,如果觉得我说得偏激,那么请去看目前最高票的那个答案。谢谢。
谢邀去过一次敬老院,今年过年的时候,替家里人去看望一位从没见过面的舅老爷。他是我姥姥的亲弟弟,身上有残疾,一辈子未娶妻生子,没有儿女又行动不便,住了多年的敬老院。所以我从未见过他。敬老院比较偏,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下车后先到门卫处登记,门卫拿起对讲机对里面说了几句。就放我进去了,说真的有种来到监狱的感觉。敬老院很大,从门卫出来穿过一个大操场,大概一圈1500米的样子。操场上很空,铺着地砖,没有任何体育器械。我也没看到一个老人。进了敬老院的大门,说实话,有种进了酒店大堂的感觉,装修的很好,但那个气氛又像是进了医院的候诊室,十分安静,安静的让人压抑。我没有看到接待我的工作人员,按照门卫查出的门牌号,我直接上了2楼,楼道里开始传出有打麻将的声音,我到了我舅老爷住的房间。很干净,大概20平米的屋子,并排放了3张床,中间插了两个床头柜,靠边放了个大衣柜,两扇大窗户,光照很足。靠门的一张床空着,那两张各躺着两位老人。我一时拿不准哪个是我的舅老爷。我敲了敲门,小心的叫了他的名字,我看到靠窗的那个老人,试图很吃力的起来,用头不断的在顶着床,能看出他的手有问题,根本用不上劲。我连忙跑过去,扶他起来。舅老爷很疑惑的看着我,我报了家门,说自己是小民的儿子。今年家里事情比较多,我姥姥身体也不好,没法坐火车来,我替大家来看看他。舅老爷的眼神变得不知所措起来,嘴里一直念叨了,我真没料到你会来,我真没料到你会来。他的声音特别低沉,仿佛声音是从肺里直接挤出来的,没有声带的震动,只是出来一口口气。我从包里拿出给他带的衣服帽子,给他剥了一个橘子,他都不要,连橘子也不吃,他让我拉开他的抽屉,里面有两个苹果,一个是好的,另一个像我舅老爷的手一样,布满褶皱。舅老爷说这里每天都会发一个水果。我问有什么需要的东西吗,我让我妈往这边寄。他的眼泪突然就下来,大滴大滴的。他说需要安眠药片,不想活了。我一下就慌了,完全不知所措,只能含糊的问怎么回事,在我的心里我并不希望,甚至是害怕问出什么骇人听闻的大事。还好没有。他只是反复跟我说,这里人对他不好,给他气受,管他要钱,不给钱就不给吃饭,骂他等等。他说的很含糊,也没有条理,边说边哭,是那种一动不动的坐着,眼泪大滴大滴往下掉的哭。他说,他就想要安眠药片,就想死,想离开这。最后他说,就像媳妇对老公公那样,不给好脸色看。他伸出一只手,撩起窗帘擦眼泪。我看到,窗帘背面黑了一大片。这时候另一个床的老人,起身下床,拿起拐棍,艰难的往门外移,脚上只穿了一只鞋。他试图去穿另一只,弯了几次腰,拐棍抵着墙,手刚过膝盖,就不得不停下,直起腰从新弯腰,失败几次后,他就放弃,艰难的向门外挪。我在犹豫要不要去帮他,我舅老爷坐在床上,看着他的室友,没有任何表情变化。我想那位老人,是不想看到别人被家人来看望吧。过了一会,屋子外面聚了很多老人,多数为老太太,他们从门里伸头张望,嘴里嘀咕着,他家人来看他了,他家人来看他了。所有人都是那么木讷。我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安慰了舅老爷几句,跟他讲了讲家里每个人的近况,他突然要给一个亲戚打电话,这个亲戚我并不认识,他艰难的站起来,我扶他走到衣柜前,他从腰间取出钥匙打开锁,拿出了一个眼药水的药盒。拆开盒子,里面有些零钱,多是一块的。还有一张叠了两次的纸,他把纸给我,我打开,看到上面用铅笔写着几个电话号码,有我妈的,我几个舅舅的,还有几个我不认识,他让我给其中一个打电话,电话通了。山东的号码,对方用山东话应着,我听不懂,把电话交给了我舅老爷。我舅老爷又开始哭了,大滴大滴的掉眼泪,说这里人对他不好,他要出去。我大概听出对方说,里面条件不是挺好的吗,像他这种情况在关里都没人管。舅老爷挂了电话,眼泪还是在掉。我能感受出他的那种无助。他问我一会去哪,我说我要赶火车回上海,他说你不是在大连吗,怎么去上海了,我突然发现,他对我这个从没见过的外孙竟然这么了解,我在大连待过两个月他都知道。他把纸条小心的叠好,看到那些钱,又看看我,颤颤巍巍的把那一卷一块钱打开,我才发现,在最里面竟然卷着一张五十。叠的小小的,卷在里面。他把50递给我,说是没料到我会来,这是给我的钱。我赶快给他从新叠好,又从兜里掏出大概两三百的样子递给他,他不要,说可不能让别人知道他有钱。我把钱塞到那个小盒里,给他锁到了柜子里。他反复嘀咕,你要去上海啊,你要是回家就带上我,你要是回家就带上我。我真的不知道要说什么,就想赶快把这些事告诉我舅舅他们。又坐了一会,我想要不要带他出去走走,要不要让他给家里打个电话,要不要找敬老院谈谈,这些想法一个一个出现,又一个一个消失。我们两个都没什么话说以后, 我觉得我该走了,我说我还要赶火车,就先回去了,下次再来看您。他看我的眼神,很复杂,我看不出是想让我走还是想让我留。他拎起地上我带的衣服和水果,塞给我,嘴里说着,你从上海回来,到这来接上我,捎我回家。我不敢接话,只是说这些都是我给他带的,都买好了,我拿着也没有。他把衣服留下了,水果一定要我带走,在路上吃,我争执不过,只能拎着。他把我送到电梯,门口聚的老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都不见了,整合楼层又静悄悄的。他站在电梯口,我在里面,我想最后试一下,把水果往他手里一放,就想关电梯门。他死死的抓着我的手,不去接那些水果,态度异常的坚决。我没有办法,只好拿着水果关上了电梯门。电梯门一关上,我就感觉这个电梯很大,像医院里那种,能放进去一张床,我想一定有好多老人,或病重或病危或死亡被人推进这个电梯,又送走吧。到了一楼,我找到了工作人员,说明了我是谁,这些水果是给哪位老人的,拜托他们帮我转交,工作人员很客气,跟我或一定会给的,不过他说,就是给了我舅老爷也不会吃的。我走出了敬老院,像是用光了所有力气。赶快掏出手机,给我舅舅打电话,告诉他这里的情况。我舅舅好像早就知道,他说没事的。而且他跟我讲之所以外面的操场上什么都没有,是因为怕有老人用那些器械自杀。我不知道真假。但我为他淡定的口气震惊。我给我妈妈打电话,我妈妈不说话,只是哭。我站在马路上,我知道我从上海再回来,也不会再来看这位舅老爷,即使来看了,也不可能像他希望的那样带他回家。我不知道我如果经常来这里,会不会变得跟我舅舅一样觉得习以为常。但我知道我肯定不会把我的父母,送到敬老院的,肯定不会。
这事,简单的就两句话吧!服务水平好居住条件好的养老院太贵;不贵的养老院服务水平较低居住条件较差一般人不愿意去。over。--要多说几句的话:服务好、居住条件好的养老院类比酒店,要达到家居条件的养老院需要不菲的成本。比如说,谁能承受每天住酒店?商务人士可以,但广大人民群众能承受自费让两个家人长期的常年的住酒店?所以,大幅度推广养老院只能是人民群众物质极大丰富,退休养老有物质保障,能住得起达到自己家居水平之养老院之后才能实现的事。
什么习俗感情之类的,都不是主要原因。比如在澳洲,如果老夫妻要去养老院养老,退休金根本不够,怎么办,把房子卖了呗!那这房子跟儿女就没关系了。比如在韩国,长子养老人,老人在家啥也不干,还得跟菩萨一样供着,你以为长子傻啊,他是主要继承人。比如在中国,老人活着时拼命攒钱给儿子买房娶媳妇,死了还把房子留给他,他还想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把老人往养老院一丢不管了,这不是畜生吗?总有些人,对他有利就想适应国情,对他无利就跟国际接轨。啃老时要适应国情,养老时就与国际接轨;男方买房是国情,男女平等是接轨,你这么不要脸,你以为你是垄断国企啊!
没去过国外,我了解到的情况是黑道家族里整第一季就是围绕着送老太太去老人院的矛盾,主人公托尼反思自己不孝,自己的房子家,却因为太太不敢接老妈回家安度晚年最近火的美剧血族,里面那个女医生的老妈就特别不喜欢养老院,一直想回家美国人何伟在四川过了一段时间,写了本书叫江城,对美帝养老情况不屑一顾,对中国式的老人和孩子一起居住的模式大加推崇所以你们体会体会
我就暂时不说古代流传下来的思想。中国的“养老院”条件不好老人生活没保障,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等死院”。当你看到伴你从出生到现在的至亲在那样的环境下目光呆滞浑浊,只有在看见你才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的时候,怎么忍心将他们抛下?给带好吃的过去时,老人很急迫的去吃好像很久没有吃到好吃的一样,怎么忍心?不是听说,我真的经历过,我想我活到现在最后悔的事莫过于此了。
前几年刚到美国的时候送外卖,经常送到养老院。而去年的时候,接待过几位去美国考察养老院生意的国人,他们明显看好养老市场,但他们要做的是高端。我这人比较喜欢打听东西,所以还对美国的养老院有点小了解。先简单说一下国人去考察的美国高端养老院的运作形式:园区,而不是院区,是一个半封闭的小区,跟市面上常见的中高档住宅区没啥区别,只是单位面积要小一些,当然在加州而言也不算太小。户型有一卧室,二卧室和三卧室不等,入住的时候要买下来,价格比市面价格稍低一点,因为国家有补贴。我记得从三十万美元到六十万美元不等——看到这个价格不要惊奇,因为这地方在加州。入住以后,每个月还要缴纳二三千到五六千不等的服务费,根据你的房子面积而定。价格很吓人吧?那么园区都有啥好的呢?首先是医护,当然能保证每个老人都有及时的体检和医护服务。其次,免费的饮食,园区有两个餐厅,持卡就餐,我们吃了一次,感觉味道还是不错的。园区内所有的通道都经过优化,保证老人通行便利,连停车位都额外大一点,方便还能开车的老人停车。园区内红花绿树自然不必说,还有各种聚会组织,手工艺制作活动啥啥的,如果你合群,肯定不闷。住房是自己的,所以隐私肯定没有问题,但清洁啥的工作由园区来安排进行。也就是说,全包了。餐厅环境很不错,服务员都穿的很得体,一面墙是落地玻璃,窗外是一个人工湖,有瀑布飞溅。最后,等老人去世了,房款根据老人的遗嘱退还给受益人。考虑到住在这里的老人基本都有退休金,子女的负担应该是不高,其实住在那里的大多数人是不需要子女来出钱的,我记得住客还有个在朝鲜跟中国打过仗的美国将军。--------------------------送外卖时候接触的中端养老院房子买下来是十几万二十几万美元(这个地方在长岛)服务费不详其他的都差不多,档次降低了而已。-------------------------送外卖时候接触的低端养老院教会开的,不需要费用两人一间,空调暖气齐备面积小多了,绿地小多了,大厅里一股说不清的味道,但倒也不至于刺鼻。一堆老人在那里聊天。饭菜我还真见过,肉菜汤面包都有,味道应该一般,老人想解馋就自己喊我们饭店送外卖。-------------------------送外卖时候接触的临终关怀医院,中端很像医院,救护车就在楼下待命老人多半已经步履蹒跚,但组织的活动还是每天都有的(大厅里有通知板)粗壮的男护士好几个——估计女的搬不动人啊大厅里有一张桌子,上面一般都有两三张刚去世的老人照片,刚看到觉得伤感,后来觉得很平静。------------------国人想做的国内高端养老院按照美国高端模式来,不过我估计他们做不到在医院附近弄那么好的院子。国内医院都在市区,附近的空气阳光肯定成问题。收费最低8000元一个人每个月,这个还是前年的打算,估计现在会更高。
大学时曾经在课堂上讨论过这个问题。第一,养老院会产生社会隔离。老人住进养老院要脱离之前的社区,邻居,朋友圈子,甚至是熟悉的水果摊子,这是一种非常负面的体验。第二,养老院的生活方式可能使很多可以自理的老人减弱自理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老得很快。第三,养老院形成的社区环境是非常负面的,因为身边的人每天都在病得更厉害,或者去世。
大学时曾参加过一个关于老年人的社会调查,走过若干养老院,私人的公立的500元每月的5000元每月的。发现只有一种老人是开心的,就是跟老伴一起住在5000元每月的养老院,身体健康,想走就走。其他老人,大多是三句话便开始抱怨或抹泪,那种被家庭遗弃的感觉与养老院等级无关,甚至与子女是否每周探望无关。和母亲聊过这个问题,她说最难过的是今天张家奶奶不行了,明天李家大爷进医院了。老人密度过高,连空气中都有与世事脱离的衰老的味道。所以她不想去,我也不会送她去。
养老院的环境不好。
我很愿意在年老后进入养老院,但周围大多数养老院的环境…不太好,不太好(以下省略一万字)
至于父母,面对养老院长久以来的公众印象,我敢说么?敢么?!
Ps:目前,我还不必面对这个问题
好的养老院太贵:银发产业,下一个热点,奸商涌入之地啊!干部疗养之皮包啊!便宜的太差:住宿条件差,伙食糟糕,员工无业务能力,更有甚者虐待老人社会舆论:开养老院的抵不过虚荣心一遍一遍把老人拉出来在媒体面前作秀,再加之以上一些客观原因,老人心中对养老院的态度极其糟糕。老人本身不配合,其他人能怎么?弱势群体不受重视:老人本身属于弱势群体,然而关于养老院的使用,我们听到了媒体的声音、子女的声音、政府的声音、院方的声音。却唯独听不到老人本身的声音,老人到底要什么?退一步讲老人希望养老院是什么样子的,具备什么功能?最关键养老院中老人群体的权力谁来保障?有可能成立被社会承认的“老人公会”,自由捍卫权利而不是任人摆布吗?去养老院的本质:就像福利院中没了父母的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支持,他们就会沦落到底层中的底层,声音无人聆听、权利得不到保障、只能在被隔绝的环境中安静的等死、绝望的等待子女来访的渺茫希望。这就是真相,谁tm想去?
从另一个角度说下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入托难,可你们知道入养老院比入托难多了吗?lz坐标北京。一位同事需要将亲家的一位老人(注:不是父母)送到老人院,预算5k/月,打听了一圈,在这个预算下的养老院都是公立的,需要排18个月以上的队或者有很硬的关系(同事也托了人,说区长一级才有可能说上话)才有可能在6个月之内进去。至于那些预算5k以上的私立医院,如果生活能自理的,2w~3w还能搞定;如果生活不能自理的,基本养老院都不会收,即使收了,费用也不是一般人能负担得起的。举个栗子,小汤山一家养老院,入院需要交150w的赞助费,您赞助得起吗?换言之,交得起150w赞助费的,给老人多请几个护工保姆还是问题?所以有一天,当我妈开玩笑跟我说以后她和小姐妹要去养老院玩牌的时候,我跟她说,妈,不是我不送,是我真送不起。。。另外那些想自己将来进养老院养老的同学,建议您从40岁开始排队,这样估计能在60岁的时候顺利入住公立养老院,不给家庭造成太大负担;并且一定要在死前保证生活自理,不然年轻时勒紧裤腰带买的房,到时候都会折现给养老院。
养老院是西方的方式,西方强调独立,自由,平等。所以子女和父母间的纽带不是那么紧密。东方传统文化中孝的文化很身。首先一个,孝顺,孝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听话,即使父母是错的。父母有几个想去养老院呢?第二,天伦之乐的理解,传统文化里,老年人幸福的标志是逗自己的孙子,这在养老院办不到吧。第三,西方社会人是游牧文化,加上他们地广人稀,那种环境中的人和人交往比较浅。我们国家属于密集农耕文化,从串门,唠嗑这些东西你就能体会出,东方人与人交往的层次和深度更高。(可以看看专业的书籍)第四,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院会越来越多。这是趋势,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被弱化,当今社会,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我们也会不断的吸收他们文化,生活方式向他们的方式转变。
我老的时候绝对!非常!愿意去养老院待。
美国养老院养老的比例也很低,只有百分之几,但享受上门老年服务的比例很高。将老人扔到养老院在哪国都算是逐出家庭
自己心里一道坎,外界压力一道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鼠标失灵不能动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