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4岁 女 1米63 85斤 体质比较瘦弱 韧性比较差 想学一种女子防身术术 比如擒

人人网-抱歉,没有找到该网页
你输入的网址可能不正确,或者该网页不存在。&或者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家乡传统武术的一些轶事,兼论传统武术无神&(作者东鲁缪氏)二
我这一看,哪还肯走啊,一定要叔公教我,叔公说咱们有言在先的,你不能要我教你功夫的,不过这个功夫嘛,如果你一定要学,我倒是可以教你,这玩意也不算什么功夫。你先让我睡觉,下午过来我教你。回家后,我是度时如年啊,好不容易挨到叔公起床的时间,赶紧进屋学习神功内力。叔公洗了把脸说,你肚子干净不干净啊,我赶紧说干净干净,昨天游泳了(呵呵估计当时太激动了,找的理由也太没技术含量了)叔公说你照我说的做啊,先把肚子用力往外鼓,然后叔公把茶杯往上一扣,说把肚子有茶杯的这一块快速吸回去。第一次没成功,不过第二次就成功了,茶杯被我肚子吸住了,虽然只坚持了10多秒。
叔公说,好了,学成了,悟性不错啊,这个东西就是个把戏。先把肚子鼓起来,然后扣茶杯的时候有点技巧,要用力往里按,但杯口不要平平的往里按,应该是一侧用力,左边右边都可以,然后按下去,一侧用力的目的是,让另一侧留点缝,这样杯子里的空气才能挤压出来。挤压到极限了迅速扣下去,然后迅速把肚子往里吸,由于杯子边缘和肉起到密封作用,等于杯子里面的体积变大了,里面空气又少,自然就吸住了(其实就是内外产生气压差了,叔公的表述不那么专业点),叔公说茶杯口小底深,不好吸,做个示范就可以了,用碗是最好的,口大腹小又浅,能够吸的很牢固。到了这一步,别人要拉你,就看你自己马步稳不稳了。当然了要想表演的好,多少还是要练练了。不是什么难的事情。要是这就算内功了,那你就算有内功了。
叔公说,这种表演,如果你在他的碗底钻个洞,你看看他还有没有什么内功,或者你拿个大脸盆(肚子罩不住那种),你看他能不能用内功吸住!!!,这都是人家江湖耍把戏混饭吃的,不想告诉你,是怕你小孩子嘴快,以后碰到这种事情,咂了人家的饭碗。于人于己都不好。人家街头卖艺,混口饭吃也不容易。所以以后记住啊,就算看到人家表演,也不要去戳穿啊。好了,现在你还觉的肚子能吸住拳头吗。拳头又不是碗,不能积空气,肚子怎么吸啊。那不过是一些外行的文人,看了这种表演,自己想当然了的认为,就可以吸拳头了,然后在那乱写了。
总之呢叔公对气功啊内功的的态度分成两个部分,对象什么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这方面的表述是认可的,但他认为写的人有卖弄的嫌疑。其实是挺简单的道理,能用很直观,和浅白的话说的明白的东西,也不知道写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弄一些神神道道的模棱两可的文字来表达,可能也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加多糊弄点钱吧。
至于什么任督二脉,大小周天,气感,行气了等等这些东西,叔公持放弃态度,也不是一棍子打的死死的。只是叔公觉的这些东西,可能对人体有微调作用,可能确实有利于健康,可能这也是气功能流传这么多年的原因,只不过是这种微调作用很小,有的人可能感觉的到,有的人感觉不到。但是如果说这中气功能产生什么神功大力,那叔公绝对是不相信的。换句话说,叔公自己是不去练这个东西的,但是也没有完全否定它。因为叔公早年,也曾经求教过一些所谓的气功高手,最后劳资劳力之后,发觉,这气功里有用的部分,他其实都已经会了,只不过是各种拳法表述方式不一样而已。
而剩下的那些神神道道的东西。叔公说,他本来还半信半疑,教他的人,也经常给他示范这个,示范那个。不过每次示范的时候都是叔公按他的要求摆好姿势什么的。因为叔公总算是上过好几年的新式小学和中学,不是乡村农夫,没那么好糊弄,有一次叔公实在忍不住了,在一次示范的时候,叔公表面按他要求摆好姿势,他刚一出手,叔公也变招了,用叔公的话说,一把就把他摔趴地上,哪有什么内气反弹啊,气感啊什么的。搞的人家面红耳赤,叔公人比较厚道,试了一下,知道底细了,连忙给对方找台阶下,后来也还是常来常往,公众场合,也多给对方捧场。对方感激叔公,最后跟叔公说,我也不知道这个功夫到底能不能那么神奇,但是师父们都这么说,也都这么练,多少对身体还是有点好处的。所以师父从此就把气功归为养生法。按他的观点,小孩子不要练,有空去操场跑两圈,估计比这管用,实在跑不动的,或者老人,练练也可以了。
现在谈谈,叔公对南北拳法的一些看法,少林寺热播后,那个年代的小孩都记得,一夜之间,到处都是,大小屁孩腾挪闪展的身影,然后镇上陆续开始有人开录像厅了,然后李小龙就牛叉起来了。家乡老人练的那些武术,在我们当时的眼里,简直就是小学没毕业,那也叫功夫!跟农民锄地差不多。还是李连杰的功夫好,那腿那身手,用现在时髦话说,简直帅呆了。于是就缠着叔公,要求他表演个李连杰一样的腿法,最好能飞起来在空中飞来飞去的踢的那种。
叔公被我烦的不行了,说,那个功夫,我不会,你们会。我都老头子了,跑都不跑不动了,还怎么飞啊。于是乎,我相当的郁闷,怎么就没有生在北方呢,你看人家北方人的功夫,那才是正宗功夫啊,咔咔,一腿就把人踢飞了,哪象家里那些老头们表演的什么南少林武术,老是手在比划来,比划去,偶尔有踢一下腿,也跟黄狗撒尿一样。叔公看我好像挺受打击的,就开导我,说那些是拍电影的,就是为了让你好看的,不一定是真的了。看我还不开窍,叔公就说了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
“如果允许攻击裆部,什么拳的腿法都不会过腰,也不敢过腰。”
叔公认为,天下拳法是一家,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南北之分。说到底了,最后都是练力量,练速度,练身法,练步法。只是在攻击技法上有高下,但绝对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南北之分,之所以产生内外之分,不过是一些表述方法不同而已。或者说同一个事务的两种表述方式而已,之所以产生南拳北腿之说,那不过是一些客观条件所限而已。好比一个厨师,给你一盘猪肉,十全调料。最后端上来的不会变成牛肉,可能煎,可能炒,可能炖,可能炸,最后端上来的还是猪肉,所不同的只是味道,虽然味道有高下之分,但也非绝对划一的,广东人觉的好吃的,四川人觉的难吃,但确实有名厨师能调众口,能调众口即为高手。
南拳北腿,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是拳种的原因,而是区域特点形成的。按叔公的说法,任何一个能形成影响力的拳种,本身的技法肯定都是有拳有脚。因为人有手也有脚,连指头,脑袋,都有人去开发攻击力,怎么可能会放弃比这些部位都好用的腿呢。所以,不管是南少林拳系,还是北少林拳系,除了一些流传面比较狭窄的,诸如弹腿之类的偏专项的门派,主流拳系,大体上来讲,不但有拳有脚,而且拳脚比例和技法原理,都大致相同。但可能在传承的过程中,因为徒弟的悟性,喜好,天赋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某一流派,或某一支脉有所侧重。
叔公以石龙、半万为例,说,你看你半万伯公,跟石龙,两个人亲表兄弟,年龄相当,同时学艺,师出同门,练到最后,半万伯公练成铁头功,石龙练成神腿。如果他们二人有传徒弟的话,肯定就会分成铁头功派,和铁腿派。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传统武术中一个完整的拳种,他肯定是有拳的内容,也有腿的内容,还有抗击打硬功的内容。很多传统武师,只能教“单门技”,不是因为所学拳种本来就是“单门技”而是,师父本人没有得到嫡传,或者还没全面掌握一个拳种。如果一个拳种本来就是“单门技”怎么可能经的起社会的实践啊,早被淘汰了,哪还能流传啊。
再好的“单门技”都有破解法门的。还是老话,一个好的拳种,能广泛流传的拳种,肯定至少有前面说的四个基本单元,1。基本功单元2。技法单元,3,训练方法单元,4,对抗运用单元。而且技法单元里,肯定有腿法,训练单元里肯定有抗击打(硬功)训练。只是能全面展握一个拳种的明师,不好找,因为多为嫡系传人,轻易不肯传他人。
至于为什么南拳北腿会有普遍客观存在呢,叔公说,倒不是什么南方人腿短(叔公说这是扯淡),因为南方人腿短也不是说短的走不了路了,都是中国人,腿长腿短,那点差距,那是科学家测半天才测的出来的,普遍平均水平来说,可能上下也就1两个厘米的事情。哪会造成那么大的差异。而且腿短(只要不是身材极端不成比例的人),对练腿法来说,利大于弊的。其实从身材结构来说,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条件练腿法。
叔公的见解果然独到!!佩服佩服!
这也侧面说明中国为什么拳种流派众多的原因。人多啊!
一种米养百样人,各人的特点都不同,同一种功法甲乙丙丁练起来可能外行人看来是就是四种功夫了。
再这么一代代传下去,一代代的演化,结果就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造成南方武师普遍少用腿法的,主要原因,叔公认为应该是环境,首先腿法,比手法难练。正如普通人感觉散打比拳击难上手一个道理。腿法难练在哪里呢,不是腿的长短,腿长的人,在传统武术格斗中使用腿法,并没有优势。因为腿长重心高,一起腿,重心更容易失去。而且腿长动作幅度大,作用时间长,更容易被操腿。所以,欧洲人古代也练搏击,但欧洲人就没有去发展腿法。我想就是因为腿太长了。虽然腿法比手法难练,但这个难题,南北方人都存在,为什么南方人少练了呢,叔公认为,腿虽然比手有力量,但腿不灵活,用现在术语说就是,运动维度不如手,也就是说,虽然有力,但慢,笨。
而且腿的攻击武器一般为脚和胫骨,胫骨由于缺乏保护,且神经分布丰富,很难练,脚虽然好练但攻击面积大,所以要杀伤对手的话,力量要大,速度要快。福建两广浙江一带的人,普遍瘦小(不但矮一些,而且多数身体单薄),所以在天生的本力上会比北方人要差一些。南方又多山,交通多靠肩挑手提,日常生活也多挑担,这种日常的劳作,对腿部的静态力量是有帮助,但对腿的爆发力和速度的影响非常巨大,这种挑担的腿形,基本就把腿的攻击能力给废了。加上传统武术开放式的比武规则,一般抬腿不敢过腰,多数都是攻击小腿胫骨,膝关节,脚面(跺)所以多采用踹(直线腿法),扫,勾的技法。攻击距离其实也很短,发力也不完整,还不如多用手。而北方人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腿部力量和速度,相对容易练出来,加上身体壮实高大,天生力量就强一些,所以在民间普及层面,腿部技法比南方多一些。这跟拳种没关系,可能同样习练南少林拳系的北方人,也会比南方人更热衷于拳中的腿法。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南北方散打选手就在腿法上,就没有什么明显差异了。所以南拳北腿,不是拳种的问题,只是环境的问题,环境改变了,就差异可能就改变了。
至于传统武术中的轻功,因为原来在杂谈里专门写过一篇。所以这里不多说了,只是做一些补充,叔公对于传统武术中的轻功,就一个词形容,“着急”(家乡土话,专门形容猴子的)
叔公说他在福州的时候曾经有个师兄,是带艺投师的,练的就是轻功。叔公对他的“着急”记忆犹新。他说他师兄因为是带艺投师,所以叔公的师父没有正式收他,属于半友半徒那种,不过因为年龄跟叔公只差10多岁,所以自认师兄。叔公也这么叫他。由于这个原因,师兄跟他们并不住一块,叔公当年年纪也小也就14、5岁,所以师兄有过来,就经常给他带点吃好的之类。所以叔公跟他关系很好,叔公说,他师兄非常的灵活。但并不是说打不到。而是如果他不想跟你打,只是想躲,那你就很难抓到他,不但小范围移动快(跑的也比较快),而且运动中变向能力非常强,师父说这个最要命,也就是他要是想逃跑,你还真拿他没办法,但是这首先得他处于攻击距离之外,如果是处于攻击距离之内,那人的身法,步法再快也还是快不过,训练有素的拳脚。人也比较瘦,身上都是筋的感觉(其实就是现在所谓的红肌类型的人),出手速度很快,打你一下,非常疼,有点钻心的疼的感觉,但是绝对力量不大。也就是疼而已。所以传统武术认为练轻功伤肺,因为练轻功的人,绝对力量都不大。叔公认为这个跟轻功没关系,而是跟轻功的训练方式和选材有关系。只是因为古人总认为肺主力,所以练轻功的人,力量不足是因为肺被伤了。
至于当年小人书上说,许世友将军,当年练轻功,挖吭直上直下,坑深一尺,能跳一丈,叔公说,这是瞎扯。他的师兄最厉害的一次,叔公说,也就是看到师兄采用后空翻的方式,能跳上一个比他高一个头的土台(估计师父那会儿也就1.7米,加个头20多厘米,应该不超过2米,最多接近2米)。叔公说轻功跳土坑,主要不是为了练跳高。而是练踝关节的力量。练踝关节力量主要是为了攀登。所以确切的说,应该是坑深一尺,能攀1丈的墙。而不是跳1丈高。有过助跑爬墙的朋友都知道,在比较粗糙的垂直墙上跑(太光滑不行),起到决定因素的就是踝关节力量,而不是大小腿的力量,没有踝关节的强力支撑,大小腿和腰腹肌的力量多大都用不上。就跟你用铁棍当杠杆翘石头一样,你力气多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铁棍够不够硬,铁棍如果不够硬,你力气再大也白搭。这个原理跟掰腕子一个道理,并不是胳膊粗的人就一定能掰手腕,先决条件是手腕的力量。
另外象轻功的走箩筐,叔公说,小说上写的也是瞎掰,作者压根就没去看人家练过。纯粹靠幻想,传统轻功中走箩筐,先在箩筐中填土,然后逐日取出来。叔公说这个确实有这么个练法,主要练平衡的。但绝对不是书上说的,可以在箩筐边沿随便跑。想想都知道,一个人再轻也有百八十斤啊,难道还真能破坏地球引力不成。不可能的。实际的练习方法是,人确实是站箩筐上,也确实是站在箩筐边沿,但脚不是站在同一侧,而是站在两侧。而且一定要踩在两侧。这样左右脚才能互相抵消,保持平衡。所以练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做到什么飞奔如电,只见白影团团。叔公说其实原理就跟杂技里一个人站在木板上,低下放个圆木表演平衡差不多。只是轻功,更侧重练习运动中的平衡能力而已
可能由于80年代初期,武打片子看多了,对许多名声颇大的北方拳种,有段时间,对这些形意,八卦,太极等许多拳法非常的敬仰。对地方拳术基本采取嗤之于鼻的态度,终于一次在几个小伙伴鼓动之下,决定率领几个屁孩军北上少林学艺。(呵呵70年代小屁孩的最高层次的追星行为),很可惜还没下公交车就被拦截了。那个时候,镇里对外只有一趟公共汽车,俺们几个小屁孩,根本不知道少林寺在哪里,只知道上了车就跟师傅问,这车能不能到少林寺阿。司机师傅看看我们,说你们等一下我去问问车站的人,就下去了。(后来才知道,师傅跑车站里根车站的领导汇报去了),因为车到点要开了,车站领导跑上来(估计是一时半会儿没判断出我们是谁家孩子),先问我们是谁家小孩,我们都是有备而来的,当然不说了,磨了半天看我们不说,就跟我们说,这车不去少林寺,你们回家吧。我们哪肯干,死活不下车,车站领导看看到点了,我们又那么坚决(估计当时全车人都在笑,我当时没空观察),可能也怕,我们下车了,自己乱跑。就跟师傅说,那这样,你到城关后,先让客人下车,再单独送他们几个去少林寺,别让他们自己跑了。(现在想想,估计车站领导当时跟司机说话的时候肯定是挤眉弄眼的表情)
就这么着,我们还没到下车,就看到住在城关的七大姑,八大姨在车站列队欢迎小领导“莅临指导工作了”当时把我们几个激动地,小伙伴还在那说,啊!,我姑原来住少林寺呵,那个说,啊!我姨也住少林寺呵。就这么着,车都没下,就被押送回来了。屁股当然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被用巴掌,竹条,小棍子,画上了若干,或长或短,或红或紫的几何线条。后来据说,当时为了我们,镇公所启动了好几年没用的防空大喇叭,而且是先拉了三响防空警报(平时有火灾也是拉防空警报,能引起大家关注)
为了这事,叔公第二天就跑过来做我的思想工作了。叔公说,什么叫拳法正宗不正宗阿,我们这,连三觅那种10来户人的小村子都出过武进士。九门提督,武状元甘国宝不也是际下的师傅教出来的吗(长大后,查过史料,甘国宝是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人,会试第三名,殿试第八名,不是武状元,但确实是高名次,只是甘国宝属于地方名人,所以乡间把他拔高成武状元了,因为际下村都为甘姓,且与小梨洋村同县同乡位置也相近,甘国宝学的应该是际下的武术),不过我那时候人虽然小,小人书却看了不少。我根本不服叔公的说法,我说,那官兵都是练骑马打仗的,跟功夫不一样,再说了,小人书里,官兵都是不堪一击的,特别是当官的,随便一个女侠都能把他打的跪地求饶。
叔公被我反驳的哭笑不得啊。在那自言自语,“你看看,你看看,现在这些写书的人,都瞎写什么啊,当兵的要是打不过你们这些田间地头的庄稼汉,那还当什么兵啊”,没办法啊,思想工作还得做啊,叔公想半天说,那你3哥在部队才当个小连长,回来你都要拿QI枪要求他表演枪法,那过去的武进士,武状元下部队带兵,要是不会打,你能听他的吗。当兵就是练打人的。他们要是还不会打,怎么当兵阿。咱们福建出的武进士武状元,那比什么少林寺,太极拳,八卦掌的地方多的多。咱们这儿要是还不正宗那就没正宗了。(绝对没有搞地域攻击和攀比的意思啊,老人家当时做思想工作,纯粹是为了哄小孩的)
来了,来了,看看叔公对武术名家的评价。最关键的是对江湖传言的态度~~~
对于武林杂志上描写的清末民初的传统武林高手,叔公的态度是不置可否,问多了,一般也就说,不知道他们功夫有多高,但肯定比你叔公高很多了,实在被问烦了,就说,大概一个能打叔公二十个吧。不过有一次在教育我大哥(堂哥)的时候,有听到他对这些武林名家的看法。我大哥是我们这一辈里唯一练过的,而且属于练得很好的,叔公虽然不收徒弟,但偶尔有指点。(但最后大哥也被武所害,把自己给毁了,所以我们这些小的就更不让练了)。
因为大哥有段时间,老是捧着这些武林杂志在那比划。有一天,大哥问叔公,说孙禄堂60多岁了,居然能让曹晏海随便攻击,只一瞬间,轻轻碰一下曹的小腿,曹晏海,立马小腿如遭电击,痛彻心肺,肿起来。而曹晏海20多岁,有是国术考中公认的腿王,在第一届国术考的时候,公认实力第一,只是最后故意让拳,排第四。太厉害了。叔公想了半天,说,如果这个描述是真实的,那孙禄堂确实,惊为天人。叔公说解放前,孙禄堂名声就很大,但似乎没有这么神了。过去武师,名声大的手里多少都是有真功夫的,但一般不是靠打的。因为名声要大,最重要的是要有人脉,要有人给你从各方面捧场。所以这些名家出名的时候,一般都不再打了,因为要有经营起足够的人脉,那年龄一般都不小了。
叔公说,按他的理解,这个书上描述的情况有三种可能(不过叔公说的有点犹豫,可能确实孙禄堂名气太大了)1。师徒合伙吹牛捧场。因为曹的功夫已经通过国术考证明了,而孙的名头也已经非常大了,给孙再加把火,让孙有面子,对自己也没损失,还能赚人情。
2.过程被外行的人夸大了,可能属于以讹传讹。跟石龙神腿,半万铁头一个道理。3。如果上面的两种情况都不是,确实过程如书中所描述,那可能是曹晏海被孙骗了,孙禄堂的鞋底里,应该埋有,或则嵌有硬质或者带棱角的硬质物品,比如铁块什么的。绝对不可能光脚。
因为不踢断小腿,又能痛又能肿的话,一般是用搓的脚法,都别说孙禄堂都60多岁的人了,就算个别人确实身体素质好的能违反自然规律。但脚轻轻搓一下就能产生那么大的杀伤力,没有道理啊。脚最硬的就是骨头,肉再怎么练也练不到骨头的硬度阿,曹晏海本来就是腿功高手,腿上硬功本来就非常高。孙禄堂是以轻功最著名,解放前人叫他活猴。如果是胫骨碰胫骨,能让曹晏海受那样的伤,那孙禄堂的胫骨得硬到什么程度阿,都60岁了还能那么硬?
如果是用脚底或者脚面搓的,那就更达不到那种效果了。书上说轻轻碰一下,肯定是瞎扯了。要让人痛和受伤,不用力是不可能的。
所以叔公说,第二种可能性最大,第三种可能性其次,第一种可能性也不排除。古代的名武师,很多都是混江湖的,半真半假,真真假假,功夫把戏都会来两下的,也不在少数。
至于孙禄堂,允许家人在家中随时偷袭他,在外面则不允许,因为外人袭击,无法判断善恶,怕误伤他人。叔公说,这个倒是有可能,因为孙禄堂以轻功、身法、步法著称,家人也不会出狠手。但孙禄堂说这个话,应该是壮年时候的事情,不大可能是七老八十了,还敢这样。叔公说,其实解放前孙禄堂名气就很大了。但他最著名的还是轻功、身法、步法了。也就是灵活了。但孙成名后,其实也没有什么公开的,或者有比较确切证据的比武了。这倒不是说孙功夫是假的,而是岁月不饶人,年纪大了。而对武林杂志上一些,记载孙禄堂,杨澄埔等名家,一大把年纪了,还能动不动就跟年轻后辈动手的时候,轻松放倒年轻人,叔公则认为,这是可能的,但因此认为这些老人的功夫可以轻易战胜年轻人的话的人,绝对是外行。拳怕少壮,这是自然规律,功夫可以越练越深,越练越精,但精和深,跟能不能打是两回事。功夫精和深,代表的是对武学的理解,对技艺的理解。民间所谓“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就是这个意思。好的老师可以教出状元,当状元本人几乎都教不出状元。
之所以,很多时候,一些老师父还能在对抗练习中轻易放倒年轻学生,不是因为老师父技术真的高多少,而是因为学生无意识的让手。叔公说,虽然书本上经常记载,某某师父,对徒弟说,你随便出手,然后师父一把就撩倒徒弟了。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很多外行人,就这么傻傻的写了。凡事你要看前因后果,不能断章取义。过去讲师道尊严,又有门户之见。跟师父学手艺,都要耐心伺候,留心观察,因为这手艺都是立身之本,都是饭碗。师父亲易也不会教出来。哪象现在,你们读书,如果学不好,老师都巴不得自己蹲你们脑袋里。因为现在老师的立身之本、饭碗保证就是你们读好书,能考上。假如,国家规定你们一旦有一天书读的比老师好了,就有让老师失去饭碗的可能,那你认为老师们还会追着屁股要你们读书吗。除非你是他儿子。
所以过去啊,师父要是有兴趣陪你练两下,那就是要教你东西了,徒弟恭谨都来不及。而且当师父的也不会无缘无故的,突然说你随便打我吧。肯定都有个前因的,比如先开始谈某些内容了,然后无法用语言给你解释了,然后才会进行对抗演示。换句话说,师父虽然叫你随便出手,但结合前因,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就是,你可以随便的按刚才说的那个招式出手,没有谁是那么250的人啊,连这话都听不明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啊,别都知道你要出什么招了,要防或者化解,那还不简单。在加上你打师父,谁会真的跟比武的时候一样打啊。顶多就用三五成的力气了。力气减了速度自然也慢了。人都是极限的,再高的高手,出手速度也不会比普通人快太多。再高的高手,力量也比普通人大不了太多。如果再除于2的话,也就跟普通人的速度力量差不多。当师父的有备而功,知己知彼,做徒弟的自降功力。那当然就会出现在对抗演习中被,轻易撩倒的情景了,这不是什么超人的事情。
所以啦,再看到大师和一帮弟子练招,可不是真打哦,弟子都不敢动真格的,任由师父折腾罢了。
要是以为师父能放倒十几二十个小伙子,都是假的。
还有象杜心武,杂志里面说他,纵横镖路,无人能敌,号称南北大侠。叔公说,古代别人称你为侠的人,最重要的标准和内容不是你功夫好。而是你这个人在江湖有人脉,有人气,有义气,别人尊重你。这里面也有功夫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功夫是一个前提条件,但最重要的不是功夫,更不是由功夫的高低来决定的。过去真正靠走镖为生的人,也就是卖武为生的镖师,一般功夫都不会特别好。学的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功夫真好了,卖给谁不行啊。非得去做这风餐露宿,常年在外的事情呢。但好的镖局,大的镖局,确实都有高手。因为过去走镖要走的好,不是靠功夫,而是靠江湖人脉的。一个人功夫再好也不能练成铁人。怎么可能因为你功夫高,就弄不死你呢。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搁山路的隘口,给你砸一车石头下来,你长翅膀都没用啊,再说你一路打过来,你还就算打的过,也要被累死啊。
镖师的功夫主要是应付那些流寇刁民用的,所以也不用太高,功夫高手,也不是那么容易养,也不是那么容易使唤的。开镖局说到死也是做买卖,也得讲成本的。古代镖局走镖,也不是随便走的,不是你东家想去哪,咱就去哪,全国通用。每个镖局都有自己固定的势力地盘的。路线也多数固定的。开镖局的人,在自己的地盘和路线上,一般都有比较高的江湖地位和人脉关系的,黑白两道,都有背景的。换句话说,路线上的固定的绝大多数盗匪官痞,跟镖局都有交情的,镖局也都有给好处的。镖局沿途一些休息打尖的客店,都是固定的,都是熟人熟店。否则给你饭里放点药,你功夫好有什么用啊。路上出个什么意外,附近都能找到照应的。镖师不是没危险,危险主要来自那些流寇,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流窜犯,还有就是一些地方民风比较恶劣。有些村民,白天带个斗笠下地干活是农民,晚上脸一蒙就是强盗。但总体上说来,镖局只要老大或者镖头在江湖能镇的住脚,基本上镖师的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否则天天死人,谁敢去当保镖啊,镖师也是人。钱再多,也没命重要啊。都是卖手艺的,换你,你也会辞职走人,换个镖局过日子啊。
但镖局里都会有高手,功夫的高低,大体跟镖局业务规模成正比。这些高手就是镖局的镇局之宝。多数功夫好,而且很有江湖地位,镖局养这些人也是需要很大的代价的。他们多数时候不是去风里雨里的去走镖。多数时候都是用来处理一些江湖事务的。杜心武可能就是这样的。可能镖局里都有他的股份的。杜心武可能在镖行的时候确实有出手过,但估计也不会太多。对手也不一定就功夫多高。所以,如果认为当过镖师的人功夫就很高,那是不了解镖局。
叔公说杜心武家里财势很大的,年轻时候到处重金寻师,哪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成年后,又留学东洋,参加同盟会,接触孙中山等人。这不是一般乡村土财主的家庭能承受的,能有这样的眼界见识的。你说这样家庭出身,这样心胸的人,怎么用的着沦落到卖武为生,过刀头舔血挣饭吃的日子呢。所以杜心武走镖,要么是受达人之托,要么就是结交江湖人士为主的。不是为了跟人家博命的。
杜心武的嫡传徒弟,万籁生,就定居福州,徒子徒孙遍及福州,功夫如何。也都是能看的见摸的着的。就算万籁生天资驽钝。但技法形式,总该学到了吧,自然门那么多徒弟,总有个吧资质好的吧。你有听说福州有神人吗。孙杜二人,解放前就是传统武术执牛耳的人。没人名气比他们大的了。顶多就是齐名了。有什么神的地方吗!!!
关于传统武术中的绝招,叔公的看法是,有绝技,没有绝招。再好的招式,都有破解之法,所以只有在低水平的对抗状态下,才会有绝招,而且绝招这个东西,都是可一可再,不可三。用多了,自然就被人破解了。传统武术,对于招,有两种对抗方式,一为解,一为破。所谓解,就是根据正常人体结构规律,力学规律进行拆解,比如你一拳过来,我可以或挡,或挑,或格,或架,或压等等,这就是解招。但有一些招法则无解,比如一些擒拿招法,一旦被上手,则无法解开,这时候就要采取破招的方式了,所谓破招,就是并不是针对对方招法,而是通过其他条件,使他的招无法有效实施。比如擒拿,如果你不会解,你就可以通过,控制距离,或者控制攻击手段,使对方无法有效应用他的擒拿技术。
叔公举了一个自己的典故,50年代,叔公家的布庄被公私合营了,但现场的管理还是叔公在管理。因为那时候采用供给制度,大家都是要凭布票买布的。但由于票与布有时候并不能
完全精确或同步,所以时常会出现,有票没布的情况。特别是年底,大家都要扯块布做新衣服的时侯。
有一次,年底了,因为很多人当心有票买不到布,现场有点乱。很多人往布店里挤,后面的人又看不清前面的,也就跟着挤,形势一下有点乱了。当时的店面都还是老式的柜台式的,就是一个一边是木头柜台,一边是门,柜台大约1.2米高,3米长,门大约80厘米宽,合起来整个店面门脸大约4米宽。门有个20厘米左右的小门槛。老式的柜台一般底部会有稍微突出来的框。叔公说,当时为了避免出意外,他就自己一个人站在门口,那些往里挤的人全推出去了。一时之间,在镇里传成神话,说我叔公年过半百,居然还能一个人挡住那么多人,同时还能镇住被挤的晃动的柜台,完全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叔公说,其实这是有技巧的。力气是要有,但关键不是力气。关键要架势好,马步稳。因为当时人都往前挤,柜台都被挤晃动了,如果不把柜台稳住,万一柜台倒了,就可能压死人,而且钱都在柜台里,散出来了,就可能引起混乱,会出人命的。但门也要赌,不赌的话,人都进来了,那也会出乱子。所以叔公就左脚跟踩着柜台底部的框,同时利用脚跟的力把柜台往另一头挤,这样能增加墙与柜台面的摩擦力。柜台就不容易动了,同时双手由胸口往外侧推。叔公说手绝对不能从后面往前赶,因为人的力气再大也赶不动那么多人往前挤的力气。
双手互相配合,从胸口往外侧推,其实就是对正在往前挤的人加个横力,因为人往前挤,侧面被人施加横力,很容易就失去重心,就站不住脚,使不上力气。如果你正面去推,那一个人力气再大,也推不了几个人。自己体力也坚持不了多久。同时你架势端好了,腰马有力,就能把这份别人挤压过来的力传到脚底,又进一步的作用到柜台上,柜台又更稳定了。这就是一人挡门,百人难挤开的秘密。当然普通人告诉你原理你也做不到的。因为你腰马没力,也不会发整力。叔公说,这就是技巧,说穿了,也没有特别神奇的地方,功夫是有的,但绝对不是坊间传开的所谓神力了。只不过是习武之人,常年锻炼之后,对力的应用和判断比普通人来的迅速准确。也可以说感觉比较好,自然而然不用太多想,就知道怎么去发力了。这也可以算是绝招吧,但是如果大家天天都来挤,多挤两次,也就能摸出诀窍了,可能你就挡不住了。所以功夫,其实是没有什么绝招的,只有低水平的对抗才有所谓的绝招。
至于动不动就要求洗练几十年,还不得其门的一些功夫法门,叔公认为,就算不是骗人的,也不要去学。因为就算创始人是真的修炼出了什么神功大法,也不可能能传承的下来。
叔公说,你想啊,一个功夫,你动不动就要练几十年才能入门,那人能活几岁啊。你从学会到自己实际体会运用再到找徒弟怎么着也得再花10来年吧。这么一加起来,你开始授徒起码也得5/60岁了。再教会徒弟,你起码都7老八十了。杜甫都说人生70古来稀阿,哪里你这个门派的人都运气那么好,个个都是老寿星啊。
而且这种情况下,你根本就交不了几个徒弟。没有传播面(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普及基础),你怎么保证传承阿。你就运气那么好,挑的几个徒弟都是天赋禀异的。哪有可能呢。你们小学老师老的都教了四十年书了,你问他现在班里哪个人一定能考上大学,他判断的出来吗!!!
人是活的不是死的,特别是小孩子。后面的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你就能保证他小时候天赋好,长大了还能天赋好?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况太正常了。再说了,Communistparty不是还有个主观能动性的说法吗,徒弟要是长大了,不想练了怎么办。你连再教一批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么多要求合一块,除非这个门派,天天撞狗屎运,才可能能完整的把功法传承下来,否则要么失传,要么缺失太多了。你去练了有什么意义啊。
叔公认为,只要能大面积流传下来的东西,道理上肯定都不会难。至少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否则它就流传不下来。如果它让别人感觉很难,那多少可能是这个门派有些传承上有些保守了,并不是拳理功法上真的有多难,比如太极拳(这个是叔公原话,可能看法有些偏颇,只代表个人看法,大家别拍砖。呵呵)
点穴的功夫,叔公说他不太了解。穴道他都知道,屋子里也挂着人体经络图。但是这个只是用来了解一些人体攻击部位和跌打损伤治疗的用的。真正的点穴功夫,叔公没学过,早年曾经在福州罗源县,拜访过一位祖传的点穴师父。但对方以祖传有训,不能外传为由,没有传授给叔公。只是大体讲了一些穴道受打击,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特征。另外穴道也不是点的,多数都是通过打的。叔公说手法力道应该是有诀窍的。叔公解放前因为经常去福州视察茶庄生意,倒也来来回回去拜访过几次。最后对方倒也是表演过给叔公看,但都是拿鸡做演示的,鸡被他摸一下(叔公说可能是对方也不愿意让他看清楚,反正就是手上动作一下),鸡放地上后头能动,就是站不起来。叔公说他也没看太明白,因为毕竟鸡那么小,到底是被点穴了,还是被用暗劲捏了骨头,也搞不清楚。反正最后叔公最后只从他那问了一些死穴被点的征兆,还有一些医治的药方(说是给叔公做防身之用)。不过对方也说,他的功夫虽然是祖传的,但他自己确实也没有实际应用过,对人实际使用的效果,他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
反正叔公说,他拿了药方,也研究过,也都是些跌打损伤,通经活血,发散的药。可能因为这个点穴功夫太少人会了,后来也没有什么人被点穴了找叔公治疗的。所以叔公说,其实他也不知道这个点穴药方管用不管用。另外叔公也觉的,人体死穴本来就是很脆弱的。被拳头打中一样会致伤,致命。如果是为了比武而学点穴,这个不一定用的上。但是如果是偷袭用的话,可能点穴功夫就很好用了。不过毕竟没学过,叔公只是这么猜了
叔公被邀请参加80年代末期的散打改革会议(也不是什么很正式的),倒不是因为叔公能有象万籁生之类的名师高手的名气。叔公的名气也仅仅是在我们老家。主要原因是当时福建省有两个散打名教练都是我老家的人,正好一个在厦门,一个在福州。这都是真人了,我大概说一下,一个当时是福建省唯一的国际散打裁判,另一个是福建pol.ice系统的散打主教练,90年代末期因为出了点事情,下来了。可能因为万籁生老先生徒子徒孙遍及福建,且万籁生拳系不属于南少林拳系。因为是同乡,又算他们的前辈高手,比较熟悉。所以他们就邀请叔公过去顾问一下。可能也是为了更全面的听听传统武术人士的看法。
叔公也就纯当旅游了,因为叔公虽然当时都80多岁的人了,但身体还非常硬朗,每天早上还会去操场慢跑两圈(中学时养的习惯)。去了大概有1个月,中间顺便在厦门骚扰了一些晚辈亲戚。回来后,我就缠着他问,因为当时散打也是刚刚兴其。和所有的中学生一样,经常课间为了讨论拳击散打厉害还是传统武术厉害,而吵的面红耳赤。所以这次逮着这么好的机会了,回家就赖叔公那,要求他讲解。
这次叔公倒是很爽快,一点都没有推推托托的意思。基本上对我的提问是有问必答。对于传统武术能不能打过散打,叔公的回答是,如果带上拳套,按散打的规则打,同一层面的选手是打不过散打(福建省级的传统武术高手,打不过省级的散打高手)。主要是生力(家乡土话,绝对力量的意思)体格差比较多,速度也差一些。最重要的是传统武术的出拳发力方式,打不出拳击散打的出拳发力,和速度。
由于南少林拳系的,出拳讲究,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力不能发尽。力气是含着打的,讲究用劲伤人。主要原因是传统武术较技,讲究重心稳定。所以出拳不能力不能用尽,一旦出拳力用尽,胳膊完全伸展,很容易被人用擒拿技术伤了关节,也容易被引动重心,破坏身体稳定。所以南少林拳系的出拳,都是短距离发力的拳(包括寸拳),用力是发散性的和多向性的组合力(因为自己没练过,对叔公的话理解可能有偏差),所以能打出劲道。而散打拳击的出圈是线性的,直来直去,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方向,所以打的快,绝对力量大。虽然没有劲道,但是对人体的伤害,一样很大。
所以习练南少林拳系的一些人,小臂肌肉有些会不成比例的大。主要就是因为短距离发力的拳,其力的方向组合需要依靠小臂来控制。叔公举了个例子,人的内脏和身躯,就象是一个装满灯泡的塑料桶,要想把人打出内伤,也就是把桶内的灯泡打破,可以用两个办法,一个就是拿根铁棍捅一下塑料桶,那么由于塑料桶局部下陷挤压周围灯泡,周围的灯泡就破了。还有一种是,把塑料桶拍一掌,或者是举起来掉地上,虽然桶表面没有任何明显的形变,但里面的灯泡就会被震碎,这种碎法又和用铁棍桶的不一样,这就是震动性内伤和挤压性内伤的形成。实际在格斗中,内伤,外伤,内外一起伤,其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往往是混合型的。但原理就是这样的。所谓的劲道,也就是内劲,其实就是因为力的多向性,导致打击的时候,不但有挤压效果,也还有震动效果。所以容易伤了内脏器官。所以人们就误认为有什么内功跑进去。而拳击散打的出拳,也同样有这两种功能,但原理又有差别。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拳击的拳就是好比大抢单纯的扎的效果,那传统武术的带内劲的拳就是大枪中连扎带抖的效果。
拳击散打的拳,由于用力明确,集中,所以他门的拳没有所谓的劲道。其杀伤效果相对比较单一,也比较明确。打头,如果头骨没破,就是震动内伤,头骨破了,主要就是挤压内伤。打身体身体力量不够,就是外伤,力量够了就会骨折筋断,造成挤压内伤。而传统拳法的内劲拳,则作用往往不是这么单一。多数都是混合型号。主要就是因为力的多向性,也由于传统拳法的力的多向性,导致传统拳法在单一方向上的绝对力量不如拳击散打的拳。
关于民间传统武师,上去与散打高手打,叔公说,确实只能抡王八拳了。因为传统武术中的腿法主要是攻击档部,及档部以下关节和脚面,所以按散打的规则打,传统武师的腿其实就没什么用了,倒是练传统摔跤的,更好用一些。而传统武术的出拳发力方式,如果加上一个手套,那基本上是等于没用了。本来传统武师的绝对力量就小,加上传统拳法,发力是采用劲道的组合力,单向力量也小,再给你拳套一缓冲,还不如抡王八拳了。谁上去都差不多,但是练传统摔跤的可能表现最好。我问叔公如果他20岁的时候上去打呢,叔公说也没得打,按散打的规则,即使20岁的他上去,也支撑不了1个回合(三分钟)。我问,如果半万伯公,石龙他们上去呢,叔公说,可能输的更快。因为他们耐力可能更差。叔公我好歹,中学的时候接受过点新式体育教育,年轻的时候还天天跑跑步。
叔公认为这种差距,规则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训练水平差太多了。过去的人体格比较差,营养也不好。所以抗击打能力比较差,另外训练水平也比较低,都是自个儿在那练,平时都还要忙活自己的其他事情。所以,整体上民间武师的对抗能力都比较低。所谓水涨船才能高。大家都比较低水平的时候,很多招法,技法就很有效了。但那都是对付低水平的。比如你大哥跟你打,他想用什么招就都可以用,也都可以把你打倒。但他跟水平相当的人比的时候,恐怕就不行了。
按散打的规则,即使孙禄堂,杨露禅,董海川,这些人上去打,也打不过散打国手的,因为他们这些人习武的时候,整体环境跟现在没法比。叔公认为一个人,可能因为天赋和勤奋,会比同时代的人功夫都高,但绝对不会高特别多。因为没有现实基础阿。你找个陪你练的人都找不到,怎么提高啊。功夫是打出来的。是对抗性的东西,没办法完全靠自己一个人就能提高。如果周围的人都是低手,你再高的高手,也会被拖下来了。更别指望说,你一个人能鹤立鸡群,越拔越高了。这也是为什么传统的武术之乡,更容易出高手的原因,因为水涨船高阿。
但叔公并不认为传统武术就一定打不过现代这些搏击技术,关键是要练,也要国家出钱,供着让一群人去练,然后也天天打比赛,打好了有各种奖励,那20年30年后,经过2代3代人的提高,就可能可以打了。
至于外国的现代搏击高手,叔公参加会议的时候看了体委提供的一些录像资料后,认为,人家水平更高,比我们当时散打的选手水平更高一些。叔公说因为散打的技法跟这些国外的搏击术大同小异,虽然我们技法更丰富全面点,但是体格差距还是比较大,生力(绝对力量)差的也比较多,在当时来说,还是打不过外国人。所谓一力降十会。传统武术中说的这个力,叔公说是两层意思,一个是打击力,一个是体格。因为这两个东西在一定范围内是成比例关系的。传统武术中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就是,如果一方具备很强的打击力,能够一击致残,致命。(这个人体格必然也很好,抗击打能力也很强)而另一方不具备这样的力量,那即使技法很好,也很难打。如果再加上对方采用防守反击的打法,那就更难了。可能叔公怕我再问,就加了一句,你小人书上看到的那些武林高手有一个算一个,如果按现在的规则上去跟这些外国人打,能坚持1个回合的,那都可以接受毛主席表扬了。绝对都是一代宗师了。因为毕竟社会都发展了100多年了。100年前的人,能按你现在的规则,跟100年后的人打1个回合,那都是算是天才中的天才了。
至于脱掉手套,采用传统武术开放式的规则打,叔公的认为,传统武林名家还是打不过现代散打,和外国搏击高手。但可能会有个别场次侥幸偷袭成功获胜。用叔公的话说,大概来讲,如果每个人以打10场为标准,第一场,传统名家和现代搏击高手胜负五五开,从第2场开始,现代搏击高手开始占优势,5场以后基本上传统名家就没有赢的可能了。没什么特别的原因,体格,力量,速度,差距比较大的话,什么技法都用不上了,也弥补不了。叔公说像录像上一些外国人的体格,他即使被你引的失去重心倒地了,你也拿他没办法,顶多倒地了,被你踢一脚,但谁有握一脚能把他踢的爬不起来阿。至于像档部,太阳穴,喉咙,颈部动脉,软肋等部位,你就是有功夫的人要打没工夫的人这些部位,如果不是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都不太容易,更何况是人家训练有素,人家那体格那力量,你都不一定敢靠上去,也不一定能靠的上去,你怎么打人家,那些本来就不容易打击到的要害部位。
叔公的看法就是,并不是散打就多高明,传统武术跟散打跟现代搏击术的差距主要是训练水平,规则还是其次的。如果传统武术,要想对抗现代搏击,那就要从新改变训练模式,按现在的这些搏击术的训练标准来痕量,从传统武术中筛选技法,叔公说,由于传统武术中的很多技法,都是建立在过去低水平的对抗基础上的。所以一旦对抗水平高了,很多传统武术的技法实际上就没用了。功夫本来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的,过去的人可能就只会摔跤,也都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一步一步的发展起各种功夫的。所以传统武术要上现代擂台,很多都要进行筛选和改革,然后不断的进行对抗训练,不断的去粗取精。重新发展出一套能够跟现代搏击术对抗的功夫。但这个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社会的支持。
叔公说,你别认为散打不是功夫,散打就是功夫,只是他的对抗环境很单一,也很规范,所以,很多不适合这种环境的技法就不用了,而传统武术面对的是开放性的环境,所以传统武术的技法都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的对抗环境。所以技法就很丰富,但技法一丰富,就会导致单一熟练性的下降。也就不够专了。在技法的深入程度上就不如散打了。就像过去人讲的,不求少林300技,但练一门精
叔公说,比如录像里的泰拳,那个腿硬的,就能让你不敢上前。看着随随便便踢一脚出来,就能把人踢趴下了,这个不是说技法多高,就是练的精了。像这种硬功训练方法我们也有啊,估计像泰国那种地方,可能本来都是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人家因为比武环境不一样了,人家就重点发展了这一块。这一块就比我门好了。但我们中国的传统武术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技法繁多,也就是所谓的博大精深,只要肯去挖掘,肯去练,有好的环境配合,慢慢的又都会赶回来。这个我们中国就比别人有优势。你看外国人他只会拳击,你练一些破他拳击的招法,他就没办法了,他要再提高,就只能到别的国家学了。但是任何东西都一定要发展,没有发展就没用了,100年前的好东西,现在基本都只能当垃圾了。功夫也一样,要发展。要发展就要有环境,单靠民间这种田间地头的练习肯定是不行的。
不用自卑,也不能神话,要实事求是,功夫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叔公说,以前的人,出拳快的他见过,出拳重的他也见过,但出拳又快又重的确实很少见,能打出像拳击那种又那么快又那么重的拳的,他过去真没见过。以过去人的体格,根本抗不住的,有没有内劲,根本不重要了,而且现在那些专业选手,体格确实好,特别是外国的,过去的拳即使有带劲道,也不一定能打的倒他们,而他们的拳脚,要是打到过去的武林名家身上,一般传统武林名家都受不了。不管是谁。
因为过去的比武环境不一样,又由于当时的人体格普遍较差,过去一招能致敌的招数和力量要求,现在就不一定管用了。你要说孙禄堂,杨露禅,董海川,按传统比武规则,能打得过100年前的外国武师,这有可能。(但叔公说也不一定),但说他们能打过现在的散打国手,那恐怕差距太大了。
谈谈少林武僧德建,兼谈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些看法
估计大家可能没有认真看过德建的整个报导,所以认为德建不会打擂台,20年前德建没到少林的时候就是在武校学散打的,就从东北来河南打过散打比赛,而且拿了河南省第二名,那时候可能还不到20岁吧,后来自己想提高水平,就去少林求学,后来因为品行和天赋都很好,被他师父轱辘派地三代传人张庆贺收为徒弟。张庆贺的师公就是少林寺里大殿那个著名的白衣壁画里正中间的那个数百年来唯一打出山门的轱辘派祖师吴轱辘(法号寄勤)吴轱辘还俗后娶妻生子传给儿子吴山林,吴山林传给张庆贺,都是单一传人,据说一方面是因为功法深奥,需要毅力和天赋,另一方面一旦练成杀伤力巨大,所以对品德要求很高。德建以一个省级散打亚军的身体素质,练了10多年才算出师。
我们看德建的一些视频和一些演示,就知道这种功夫,一旦攻击,不是踢档就是打后脑,或者功软肋,打关节,拧脖子,对老外的那个视频最明显了,而且后来中央台还有播过德建的节目,内容中有他教徒弟的视频,可以看出德建出手和出腿速度非常快,至少不比散打王里面的高水平选手慢。另外德建跟一般的民间武林高手不同,他本身就是属于练散打出来的,所以他对竞技体育的一些训练方法训练手段都比较熟悉的。从其身材和肌肉状态看,能看出其体能训练水平很高。大腿肌肉非常发达,身高不高,但整体非常壮实,估计衣服脱掉不会难看。因为德建其实也是专业选手,他虽然是在三皇寨没在体工队,但他基本上每天训练的时间,不比专业队少。本身就是练过专业散打,如果他的心意把还不如散打,他没有理由去出家,去苦修10几年的。所以可以看出德建的整体训练水平很高,体能状态也不错,如果无规则的情况下打,估计散打高手打不过他,因为他的攻击手段以贴身近战为主,攻击部位以要害为主,所以一旦没有规则训练,只要散打运动员被他贴身,那基本就死定了,以德建的训练水平和速度,用高鞭腿KO散打运动员可能做不到,但是贴上去,那是绰绰有余,散打擂台上的搂抱那经常比打的时间都多,但如果上擂台按散打规则打,那就不一定了,他应该打不过柳海龙之类的顶尖高手,因为年龄在那摆着,体能再好,训练再系统,肯定也不如20岁的人了。
另外他练的功夫应该是少林的精华,他的入party介绍人是少林寺的前任方丈,素喜大师,素喜大师可不是现在的CEO类的人物,其人在少林和佛教界德行威望都很高,正是因为他老人家,所以张庆贺,才把轱辘派功夫回传给少林,当年张庆贺的师父,吴山林也曾经尊父愿,想把武功回传给少林,曾经短期在少林寺下院金刚禅寺授艺(按少林寺庙最正宗的记载,开国中将钱钧是少林寺校本部的弟子,开国上将许世友并没有在少林寺本部学习,他学习的地方就是少林寺的下院,金刚禅寺,按时间计算,应该是跟吴山林学过一些心意把,从许上将的一些拳照来看,好像是跟德建的驾式有点象。后来吴山林授艺过程中发现,当时的少林受到太多外界的干扰,风气很不好,有些和尚的德行很差,怕所授非人,一怒之下,自动辞职了,现在很多自称少林心意把传人的,多数就是在那几年短暂学习了一些。后来是素喜大师的高德才让张庆贺决定还武少林,而且那么多少林弟子张庆贺只收了德建,且德建直接又拜在方丈门下,可见素喜方丈对这么武功的重视程度,按年龄算素喜大师是见识过少林被毁之前的功夫的人,能如此之重视,能如此屈尊张庆贺这样一个俗家隔代弟子,可见心意把在少林方丈中的地位。
而我们现在看到许多民间武林人士那写粗陋的身手,那是因为一般的民间武林高手由于其训练水平比较低,训练强度比较低),又不系统(人家自己要上班,要工作,要养老婆孩子,又不是体工队管吃管喝管一切,导致其体能,速度,抗击打能力,耐力,柔韧性,都跟专业选手差太多,所以跟专业散打运动员确实没法比,武术说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民间高手和散打运动员最大的差距就是功上差的太多了。但不能因此否认中国传统武术,其实武林大会里比赛的民间人士,在比赛能力上,就算无规则状态下,个人认为现在的水平基本是没什么机会赢专业散打的,主要是功力上差太多了。就象奥尼尔这样的从来没练过搏击术的人,拿一个来,按散打或拳击规则估计也没几个人打的过他,但这些民间武林人士有些人展示出来的一些搏击技法却比散打运动员要高。这就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技法通过具备专业散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训练水平的人施展出来,那我想恐怕谁输谁赢就不好说了。
为什么我们经常对特种兵产生一些恐惧感和神秘感呢,其实特种兵训练周期一般长的也就5年,短的也就3年。期间更多的时间是在学习各种非搏击内容的军事技能。他们的体能和力量训练水平肯定不如一般的专业散打运动员。他们如果上擂台打,真正的特种兵上擂台打,一般是打不过散打运动员了,但如果去掉规则,那在擂台上特种兵就会有一定概率的赢的机会了。原因就是双方训练的目的不一样,针对性不一样,特种兵的训练规则就是无规则,所以当进行无规则的比赛的时候,他的技术就占优势了,这时候他的体能训练水平只要跟专业运动员差距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他就有机会利用技术弥补体能不足,就机会赢了。
其实不管哪种武术,技法跟体能力量速度都需要紧密结合的,如果象对待专业竞技体育一样对待传统武术,挑一批身体条件好的苗子,管吃管住管一切,关起来进行专业训练,多举行一些自由搏击类的比赛,那么可以肯定,过个10年20年,经过几代人的发展,这些人就会成为我们想象中的高手了,到那时候,按无规则的规则打,散打也好泰拳也好这些有规则的搏击术肯定都被切菜,可即使这样,也不能藐视别人,因为无规则是你的规则,人家练有规则出身的人,跟你练无规则出身的人比,肯定吃亏了。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地方就是他的技术系统性和包容性和广阔性。这是世界人尊重中国武术的地方,并不是说能练出几个李小龙出来,从兵器的多样性复杂性,跟拳种的复杂性就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博大,甚至连各种诸如地趟拳,醉拳等一些特殊体质的人士训练技法都有,格斗部位从头到脚到手指都开发出来了,技法从踢打摔拿到摔跤柔术都包含了,冷兵器从长到短从硬到软都涵盖了。
世界上除了中国武术,没有任何一种格斗术有中国武术这么全面和专业,这就是博大跟精深。拳击可以比出一个绝对的冠军,其他格斗术都可以,但只有中国武术不行,中国武林人士除非走火入魔了,否则永远不敢喊出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不是因为儒家的谦虚,而是因为实际就做不到。中国武术那浩如烟海的技法,是任何人穷一生都学不完的,谁知道谁又从里面挖掘出什么出来呢。这就是中国武术比其他格斗术高级的地方,黑人和白人在综合身体素质上是强于中国人的,如果挑个素质好的黑人来我们的教练无保留的进行散打训练,很可能就能拿冠军,这同样也是中国武术的光荣。反之,即使是中国人,但使用其他的格斗术的技法获得冠军,那一样不能代表中国武术。
个人观点认为,中国武术是所有格斗数中技法最系统,最完整,最精深的。但这不代表就一定能打。就一定能拿冠军。因为我们中国的武术虽然在技法上非常博大精深,中国的武术之所以能有如此盘大的系统,得益于我国古老而又从未中断的文明,日积月累,自然就源远流长了。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武术其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格斗需要,所以武术得到大规模的发展的时候往往都是动荡的乱世,只有在乱世才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和试验机会。因为武术本身就是一项依赖实践的技术。所以中国武术最后的辉煌时期就是清末到民国,这段国家沦陷群雄逐鹿的时期。
我们现在能说的出来的高手基本都是那个年代的。这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因为我们的传统武术是格斗术,是杀人术,并不是竞技体育。过去的擂台哪怕是最低等级的乡村擂台,都是要签生死状的,比赛的伤亡概率,哪怕是现在最高等级的搏击比赛都远不能比的。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传统武术从来就不是为体育运动服务的。没有规则就是它的规则,用现代有规则的体育运动来衡量或者类比都是不公平的。再者我们国家已经太平了快60年了,基本上有过武术实践经验的拳师都死的差不多了,加上热兵器的强大威力,导致传统武术已经缺乏发展动力和空间。整体水平的下滑是必然了,这也是为什么孙禄堂、杨路禅,郭云深等老前辈的徒子徒孙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本所在,如果他们一代强过一代,那才不正常,而竞技体育则相反,竞技体育具有娱乐性、职业性和专业性,只有天下越太平,生活越安逸,它才越能发展。因为它在大范畴上属于娱乐方式。如此一来此消彼长,传统武术面对现代竞技体育的尴尬也越发明显。
个人观点认为,中国武术是所有格斗数中技法最系统,最完整,最精深的。但这不代表就一定能打。就一定能拿冠军。因为我们中国的武术虽然在技法上非常博大精深,中国的武术之所以能有如此盘大的系统,得益于我国古老而又从未中断的文明,日积月累,自然就源远流长了。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武术其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格斗需要,所以武术得到大规模的发展的时候往往都是动荡的乱世,只有在乱世才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和试验机会。因为武术本身就是一项依赖实践的技术。所以中国武术最后的辉煌时期就是清末到民国,这段国家沦陷群雄逐鹿的时期。我们现在能说的出来的高手基本都是那个年代的。这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因为我们的传统武术是格斗术,是杀人术,并不是竞技体育。过去的擂台哪怕是最低等级的乡村擂台,都是要签生死状的,比赛的伤亡概率,哪怕是现在最高等级的搏击比赛都远不能比的。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传统武术从来就不是为体育运动服务的。没有规则就是它的规则,用现代有规则的体育运动来衡量或者类比都是不公平的。
再者我们国家已经太平了快60年了,基本上有过武术实践经验的拳师都死的差不多了,加上热兵器的强大威力,导致传统武术已经缺乏发展动力和空间。整体水平的下滑是必然了,这也是为什么孙禄堂、杨路禅,郭云深等老前辈的徒子徒孙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本所在,如果他们一代强过一代,那才不正常,而竞技体育则相反,竞技体育具有娱乐性、职业性和专业性,只有天下越太平,生活越安逸,它才越能发展。因为它在大范畴上属于娱乐方式。如此一来此消彼长,传统武术面对现代竞技体育的尴尬也越发明显。
泰拳号称500年不败,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扯淡的事情。500年前到300年前的泰国大部分还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我国古代对泰拳也将其归入武术中的一个流派,八臂拳就是泰拳的古名(因为那时候泰国不叫泰国),其技法和威力也都有详细的描述,但该流派武术从来没有在中国武术界获得什么崇高的地位,有此可见泰拳在古代的格斗术中其威力和技法并无特别出彩的地方。就算我们中国古代有民族歧视,泰国又地处边捶,可是即使是与泰国山水相连民族相同的云南,古代的泰拳也没有成为当地的主流武术派别啊。这也反应了如果把泰拳当作一种格斗术或者杀人术对待的时候,它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特别是跟中国武术比。当年无限制格斗术刚开举办的时候,泰拳手上一个输一个,输的裤子都当没了。输给谁呢,输给巴西柔术。巴西柔术其基础是师从日本传统柔道的,日本传统柔道的祖宗就是中国武术里的擒拿和中国式摔跤。后来的泰拳手经过多次教训后,进行针对性的技法学习后,才慢慢的板回来。
无限制格斗开展到现在的历史也才30年,所以可想而知,为什么当年的八臂拳没有在中国形成象少林武当的威名,其本质还是在于其格斗技法有缺陷。如果采用的是无规则的格斗,那泰拳的威力,其实流于一般,符合历史上其在我国武术流派中的地位,曾经看过一个报道,散打跟泰拳举行对抗赛前,泰拳提出要使用膝肘,由于散打此前禁止膝肘打击,选手缺乏相应的技法训练,所以中国不同意(所以前两届没用膝肘)泰方不服,说膝肘是泰拳的传统,但我方随即反驳说,擒拿是中国武术的传统,你门让用吗,泰方就哑巴了。我们都知道,泰拳重拳重腿重膝重肘的威力,其实跟泰国武术没有多少关系,泰国武术的技法的档次其实就是我国一个地方小流派的水平,泰拳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是3个,第一,他是东方高水平搏击技法的一个分支,继承了部分高水平搏击技法。第二,由于近代殖民地的身份,导致其较早的引进了现代体能的训练方法,其体能训练方法比东方其他流派的传统体能训练方法要领先。第三,社会就有普及传统,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由于其较早的被从格斗术改造成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在世界上推广,导致其良好的运动历史积累。仅此而已。刚开始的时候散打面对泰拳,基本不堪一击,现在基本上是旗鼓相当,各有千秋。不是中国散打的技术变高明了,仅仅是散打的竞技目的改变了,加上运动的时间变长了,比赛和训练积累提高了。仅此而已。
有人曾经问我,你觉的散打厉害还是泰拳厉害,我跟他说,都不厉害,也都厉害。如果仅仅是泰国人跟中国人比,那么不用多久,泰拳肯定输的裤子都没了。原因很简单,这两个都属于竞技体育,如果规则一致或者非常接近之后,那么其本质就是同一种运动。顶多就是同一种运动的两个不同训练方式。其差别将来可能比现在的欧洲篮球和美国篮球的差别还小。而中国无论国力,还是人口基数还是人种先天体质都远远强于泰国,所以可以肯定的说,放开了跑,用不了多久泰国就没的玩了。因为一旦变成竞技体育,那比的就是国力和人种了。同等规模的人口,同样的人种,国力强大的肯定整体占优势(当然前提是国力强大的一方想比),更何况我们三项都占优势,散打也是这样的道理,美国人要是现在把散打当回事,过个20年我们就算不歇菜也不占多少优势,就像日本的柔道一样。
泰拳现在厉害的地方不在于拳,也不是他多高明的格斗技法,而是他作为一项运动的普及程度和成熟程度,要比散打高的多,这才是泰拳厉害的地方。其实我们之所以爱把泰拳,自由搏击,K1等运动拿来和散打比较,而不拿摔跤,柔道这些也有格斗技法的项目来比,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散打其实和这些运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规则稍有不同。把散打王争霸赛的名字改成中国泰拳王争霸赛或者中国K1其实其实也没什么,反过来把泰拳比赛改成泰国散打,其实也顺理成章的,本来这些选手就经常在这些项目中串场啊&
我在网络上看了很多武术跟散打,跟泰拳,跟K1的争论,我觉的挺纳闷的,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明了的啊,老是出现关公占秦琼的争论,说到底是双方本身的概念不清晰,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永远无法统一,所以永远也没有结果。一定要给他们定义的话,那就是,中国武术是东方格斗术或者世界主流格斗术的鼻祖,他是世界上最庞大和最完整的格斗术系统(注意啊,是系统)。泰拳、散打、K1、无限制格斗,巴西柔术等体育运动源于该系统中的某些技法流派,或者是从该系统中吸收部分技法流派,然后通过竞技体育改造后的几种训练手段接近,规则接近的不同名称的体育运动。
只要是体育运动,最后水平的高低,取决于4个条件,1。国力,2重视程度,3,人种适应性,4,从事该运动的人数,跟运动本身厉害不厉害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最后说一下个人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看法,中国传统武术其根本就是格斗术或者杀人术或者伤人术。而武术本身又是一种强调实践性的技术,所以武术的高峰与低估依赖两个条件,一个是实践环境,一个是技法传承的连续性。由于传统武术的格斗本质,导致其对体能的要求不高(当然是相对现在的竞技体育的体能而言)人的身体说脆弱很脆弱说皮实很皮实,当要害被攻击的时候人很脆弱,并不需要特别高强的打击力(也是相对现代的拳击泰拳的打击力度而言)说人体很皮实那是如果攻击技术不得法,徒手要打死个人,也是很困难的。经常看到小痞子几十个人踹一个抱头倒地的人,然后打了踹了半天,散了之后地上的人往往还能自己骂骂咧咧,哭哭啼啼的爬起来,一拐一瘸的去医院。加上古代自然科学水平的低下,人体解剖学也还没发展起来,导致传统武术的许多体能训练手段比较落后,也有大量不科学的地方(古代其他国家格斗术体能训练水平也低,所以泰拳古代就没的牛比,泰拳前几十年比较牛比,其实就是因为他比散打更早的应用了现代体能训练手段,一直到了近现代,随这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才得到长足的进步)。由于传统武术这种明确的伤害目的,导致其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往往对体能的需求并不大,因为大家都攻击要害,真挨上一下,基本上就game
over了,胜败也就是一个照面的时间。
想当年陈家沟的太极牛人陈发科说的,比武要是1分钟还分不出胜负,那就是打笨拳了,打上10几分钟的那肯定就是村夫们打的王八架,抡的风车拳了。所以,中国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和格斗实践中对体能的要求相对现代竞技体育来说,都是比较低的。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电视上的一些民间武林人士在镜头前比较蹩脚的原因。因为对于看惯了现代竞技体育高水平的体能表演后,看这些人确实有些蹩脚。但我们不能因此去否定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比现代竞技体育差的是体能,因为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这不是传统武术的错。
但在技法上,现代安逸太平的环境是很难创造出比传统武术更高明的技法。更没有办法推倒重来。因为和平的世界,不可能允许你去5步杀一人,10里不留行了。所以个人认为现在我国媒体上推出的一些传统武术的竞技节目,虽然对传统武术的技法没有什么推动作用,但是,对传统武术的体能训练水平会有一个推动,对中国传统武术,无疑是一个好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中国传统武术的习练者,通过媒体的媒介和推广,有机会,有条件,接受现代竞技体育的训练。那么通过一段时期的培养中国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即使上了擂台,按现代体育的规则打也不至于面对散打运动员,或者泰拳运动员不堪一击了。
另外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运动,限制规则越少,人数越多,则不可预见性越大,典型就是足球。反之则不可预见性越小,典型的就是百米赛跑。所以象中大级别拳击我们就很难跟欧美白人黑人打,多数只能在小级别竞争一下,原因就是拳击是单一技法限制规则太多,又是单挑的,其不可预见性相对散打,泰拳等技法更复杂运动要小很多,所以白人和黑人明显优势的身体素质就决定了双方的优劣。说的更极端点,假如将来拳击的规则限制的更多,改成不能躲不能闪,大家都挺直腰板,一人打一拳,那我们亚洲人,基本上百年难得夺一次冠了。所以我们传统武术如果想传承下去,不能去走现代竞技体育的规则道路,也不能为了所谓的推广,娱乐而规则话。那样的话武术就不是武术了。那就是一种体育运动了。存不存在都无所谓了,因为娱乐方式和运动项目有很多,多一种少一种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传统武术只有作为一个系统,或者一个学科来整体保留才有价值,如果人为的只截取他的其中一些内容而抛弃他的其他内容,最后的结果必然会毁灭他生存发展的整体土壤,最后反过来影响了那些剥离出来的东西。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搞体育的都说,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个浓缩和代表,是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是本末倒置的。如果按这种思路去对待传统武术,那无疑,会置传统武术与死地。最多只能说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种表现方式,包括套路武术表演,也是武术的一种表现方式,但都只是一种,或者只是一个部分。因为如果散打代表武术了,那我觉得,中国武术根本没必要去保留,也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啊,美国的自由搏击冠军,就算不能KO
柳海龙,起码不相上下吧,这世界上在散打擂台上跟柳海龙不相上下的人多了去了。那你中国武术有什么可特殊对待和保留的意义呢。散打是世界上主流搏击技术运动中,影响力最小,整体搏击水平顶多现在也就中上水平。没什么特殊意义。这明显不符合事实。
个人觉的传统武术,应该按传统武术的传承,自然传承下去,但国家应该创造一些让传统武术有机会吸收和嫁接现代科学元素的环境。使传统武术的理论更加系统,更加科学,训练手段更先进更科学,而不是放着多功能健身房不用,死活还要在那抗麻袋。传统武术最为宝贵的是技法,和个别特殊训练手段,而不是能打几个人。能打几个人不完全取决于武术,主要取决于人。所以李小龙说,世界上没有最厉害的武术,只有最厉害的人。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传统武术的传承环境越来越恶劣(天下太平,没什么地方打架,真打架都改用五连发了,大家不愁吃穿,安逸惯了,吃不了那苦),古代,不管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武术都有大量的用武之地,军队,公检法系统,B社会,土匪,不管黑的白的多少都在大量的用,区别只在于,高潮和低朝,乱世高手就多一些,太平时期高手就少一些。而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自然传承环境已经
发生的了重大的变化,几乎到了要断代的地步,武术这中依赖言传身交的学科,一旦真的断代了,就很难恢复。
都说天下功夫出少林,我觉的只所以少林会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形成这么崇高的地位,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我们现代人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少林的武术发展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唐朝,一个是明朝,唐朝是个太平盛世,而少林只所以能在唐朝迎来第一个高峰期,依赖于go-vern-ment的扶持,扶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经济扶持,少林因为于朝廷有功,唐朝又崇佛,周围的山地田园多数都赏赐给它了,少林有大量的经济实体,不愁吃穿,有强大的经济保证,有了经济保证,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和训练的专业程度就都有了保证。第二是政策扶持,少林因武立功于朝廷,所以朝廷法外开恩,在唐朝全国太平后国家实行偃武修文政策的环境下,允许少林开垦武术的自留地,在这两个扶持下,大量的武林人士,汇集到了少林,形成一个良好的集中环境和提高环境。
第二个时期是明朝后期,由于倭寇入侵,朝廷大量的委托少林训练僧兵参与抗倭,这给了少林僧人大量的实践环境和技法改进机会。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和武术资源。比如南少林的棍法回传等。正因为有了这两个时期,少林寺的地位就有些类似国家队的状态。所谓寺以武显,武以寺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少林成为两个朝代的武术技法集散地。自然天下功夫就出少林了。但是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都说天下功夫出少林,但没人说天下高手出少林。我们现在耳熟能祥的那几大高手,没有一个是少林的和尚或者俗家弟子。这里面固然有宗教的制约因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功夫在法在练也在人。少林纵然有最好的功法,刻苦的训练手段,但他的选材面毕竟比较狭窄,宗教的制约也导致他没有太多的实践机会,所以少林一流高手众多,但顶尖高手往往不是少林中人。这才符合客观规律。
所以个人觉的是否我们可以从历史借鉴一些传统武术的传承经验,成立一些类似少林寺的机构,进行经济扶持和政策扶持、宣传引导,使之成为武术技法的收容所。至少能把传统武术的主干给传承下来,其他的一些枝节通过社会的自然传承。这样也许就能避免传统武术的断代。但这种扶持首先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更不能把武术运动化。仅仅是给他创造个自然少干扰的环境,专业的东西还是让他们自己去传承。也许这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子防身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