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戏台的表达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在我看来,绍兴的标志性建筑,不是陆游写《钗头凤》的沈园,不是安昌古镇里的老台门,不是古镇人家嫁女时必定要走的福禄、万安、如意这些古桥,而是那些星星点点的水上戏台。  对于绍兴人来说,没了什么样的建筑或许都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唯独没有戏台不行。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人人爱看戏。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在绍兴,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所以,从前的乡土绍兴,弹唱之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我想,假如当年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然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他们打算让这些戏在戏台上持续一万年,比朝廷“万岁”活得更久。戏台就这样,在不紧不慢、悠然闲适之间,瓦解着宫殿的权威。当帝王们纷纷变成了历史,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神庙、祠堂里的戏台有些司空见惯,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  二  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这座古朴绮丽的古戏台,进过《舞台姐妹》的电影镜头,也入过李可染、叶浅予的水墨画。这样的戏台,柯桥也有,后马戏台、宾舍戏台皆如此。  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这有点像我小时候看的露天电影,既可以从正面看,又可以从背面看—那时的我,十分乐于在银幕的正反面往返穿梭,痴迷于银幕正反面的对称效果。双面戏台充分迎合了绍兴依山傍河的地域特点,也透露了绍兴人的灵活本性。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  这些戏台,既是地理上的制高点,也是心理上的停泊地。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三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对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一副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所以在著名的《故乡》里,他断然表明了自己对于“故乡”的态度:“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于是有了这样的文字:“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鲁迅对故乡戏台的描写,为鲁迅的故乡记忆保留了最后的一丝温情,让我们看到这个横眉冷对的战士,心底并没有失去对故土的那脉温情,这脉温情就伴随着清夜里的那场社戏,照亮了鲁迅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  四  当年和鲁迅一起看过社戏的人们,后来都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我们只知道鲁迅从人群里走出,去了日本仙台、北京、广州、上海。很多年后,他也变成了戏。1960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筹拍《鲁迅传》,剧本由陈白尘、叶以群、柯灵、杜宣等集体编剧,陈白尘执笔,于伶担任历史顾问,陈鲤庭执导,赵丹饰鲁迅,于蓝饰许广平,孙道临饰瞿秋白,蓝马饰李大钊,于是之饰范爱农,石羽饰胡适,谢添扮演阿Q。这班阵容,如今再也排不出来。但政治局势最终让这戏搁浅了。赵丹曾经沉迷于鲁迅这个角色不能自拔,髭须留了剃,剃了留,终于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新世纪,濮存昕有幸在电影和话剧里先后演了鲁迅,并自认为“盗天之福”。  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五  文友庞培说,乌篷船“和乐器中的琵琶形同姊妹”,在我看来,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  作为北方人,我其实无法听懂绍兴话,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是在想象中听懂的。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黄仁宇说他写《万历十五年》,困难之一是听不到明朝的“声音”,但如果他到了绍兴,见了绍兴的水上戏台,就会发现这样的困难也许并不存在。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网易新闻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精彩推荐】[转载]中国当代散文作家作品推介:祝勇《水乡戏台》
江南水乡的丰沛馈赠
      王 剑
作品来源:《中学生阅读》“散文拔萃”栏目
祝勇是新散文的标志性作家,他对历史真相和地域文化有一种天生的向往。他喜欢从常人习焉不察、熟视无睹的边缘和细部进入历史文化的纵深之处,播洒他作为一位冷峻沉思的观察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理想。在他的散文空间里,既有紧张、厚重和时空的恍惚之感,也弥漫着透明、轻巧和唯美的天籁之音。读他的散文,我们能看到宏大历史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鲜活,也能感受他行走大地、深切感受大自然的执着和坦诚。
《水乡戏台》是一篇关于地域文化的散文,给我们呈现的是“戏台”这种文化符号给予江南水乡乃至中华大地的心灵冲击。在祝勇看来,水乡戏台是美丽的,“它们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水乡戏台又是活跃而生动的,“当大地陷入沉寂……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然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水乡戏台更是不朽的,它们“在不紧不慢、悠然闲适之间,瓦解着宫殿的权威。当帝王们纷纷变成了历史,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以上细节,足见祝勇对水乡戏台近乎偏执的喜爱。在他的心目中,戏台已不仅仅是古代能工巧匠尽展聪明才智的精湛建构,是往日辉煌演剧活动的凝固华章,更是枯燥岁月里最温暖的守望,是当地世代传承的一种凝结了历史、文化、艺术以及浓厚的民风、民情、民俗的文化记忆和生命之源。
《水乡戏台》也给我们展示了台下观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美好的精神追求。那些乌篷船上的打鱼人家是最忠实的观众,即使是物质生活非常困顿和窘迫,但他们的心灵依然要停泊在“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前,把内心的情感释放在每一个精彩的夜晚。少年鲁迅也是一个特殊的观众,尽管他看不懂台上的剧情,但“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他对故乡戏台的描写,既“照亮了鲁迅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若干年后,面对曲终人散的戏台,来晚了的观众谢晋、李可染、叶浅予们则用电影和水墨画表达着他们的感受和思考。而站在不远处的祝勇惊奇地看到,“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祝勇认为,水乡戏台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并没有消失,而是发生了捩转,用另外一种生命的形式,长久地被保存于江南城市的文化基因中。这些城市,“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它们本身“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
祝勇散文的语言凝重隽永,具有丰厚与饱满的韵致。“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这个句子具有一种自然的灵动之美。“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同样是比喻,后者则透出了力道,有一种岁月深处的苍古和遒劲,让我们在河水哗哗的流动中,感受着久远时光丰沛的馈赠。
祝&勇/文 王 剑/评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对于绍兴人来说,没了什么样的建筑或许都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唯独没有戏台不行。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人人爱看戏。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在绍兴,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所以,从前的乡土绍兴,弹唱之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我想,假如当年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然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他们打算让这些戏在戏台上持续一万年,比朝廷“万岁”活得更久。戏台就这样,在不紧不慢、悠然闲适之间,瓦解着宫殿的权威。当帝王们纷纷变成了历史,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神庙、祠堂里的戏台有些司空见惯,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
  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这座古朴绮丽的古戏台,进过《舞台姐妹》的电影镜头,也入过李可染、叶浅予的水墨画。这样的戏台,柯桥也有,后马戏台、宾舍戏台皆如此。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
  这些戏台,既是地理上的制高点,也是心理上的停泊地。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对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一副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于是有了这样的文字:“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鲁迅对故乡戏台的描写,为鲁迅的故乡记忆保留了最后的一丝温情,让我们看到这个横眉冷对的战士,心底并没有失去对故土的那脉温情,这脉温情就伴随着清夜里的那场社戏,照亮了鲁迅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
  当年和鲁迅一起看过社戏的人们,后来都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我们只知道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文友庞培说,乌篷船“和乐器中的琵琶形同姊妹”,在我看来,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
  作为北方人,我其实无法听懂绍兴话,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是在想象中听懂的。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黄仁宇说他写《万历十五年》,困难之一是听不到明朝的“声音”,但如果他到了绍兴,见了绍兴的水上戏台,就会发现这样的困难也许并不存在。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2014年2月4日《人民日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社戏》这篇课文该怎么讲?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社戏》这篇课文该怎么讲?
《社戏》这篇课文该怎么讲?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二、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2.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练习说明 一、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三、揣摩下列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此题意在让学生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四、△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如果大家对此有兴趣,不妨开一次小组会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此题意在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回答. 教学建议 一、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教学时要以此为重点.有观点认为这篇文章有批判封建礼教、抨击黑暗社会的内容,这种看法有些偏颇,教学时应避免. 二、有些问题,如小伙伴们“偷”豆,六一公公的“感激”,依现在的道德观衡量,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学时要适当引导和讲解. 三、可以学习本文为契机,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开展语文活动.社戏》有关资料 《社戏》课文说明 《社戏》原文有前后两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作者描写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 1.热情的童年伙伴和淳朴的乡民 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切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现得也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文章还刻画了淳朴乡民的形象,以六一公公为代表.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就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只不过是当时的时尚风气而已,有人据此批评六一公公受封建礼教影响,就有些偏颇了. 2.“乐土” 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作者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晚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在成人烦恼无限、束缚重重的生活中,这样的标志在人的记忆里越发清晰醒目,指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出色的景物描写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社戏》二题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中有两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无人涉及.笔者教学过程中查阅了一些资料,现整理出来,以资参考. 关于看社戏的时间 《社戏》中写道:“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又说,赵庄之所以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课文注释云: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据此,一般人认为,看社戏的时间是在春天.其实,这是不确切的.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其理由有三: 第一,《社戏》中说,我到外祖母家去,是在“扫墓完毕之后”.那么,浙江绍兴一带的扫墓是在什么时间呢?据《越谚·风俗部》云:乡下墓祭一年间共有三次,一是“拜坟岁、上元之前,儿孙数人,香烛纸锭谒墓”;二是“上坟,即扫墓也,清明前后,大备船筵鼓乐,男女儿孙尽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罗拜,称谓上坟市”;三是“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数人而已.”《越谚》的作者范啸风,别号扁舟子,绍兴城附近皇甫庄人.鲁迅的外祖父鲁晴轩中举后迁居皇甫庄,租赁的就是范啸风的房屋.他的话是可信的.另据周作人回忆:“周家墓祭的规矩,拜坟岁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而“清明上坟,规模就要大多了,不但是妇女同去,还因为要举行三献礼,有些旧排场.”把以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分析,《社戏》中所说的扫墓,是指清明上坟无疑了.又据顾铁卿所著《清嘉录·卷三》云:所谓清明上坟,并非仅仅指清明节那一天,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那么,小说中所说的“在扫墓完毕之后”,当然应该是在夏初了. 第二,从《社戏》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看,也是在初夏.“碧绿的豆麦田地”,“罗汉豆正旺相”,这被称为“罗汉豆”的蚕豆,在浙东一带,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后才开始结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剥了煮着吃的时候,当然是在初夏了.另外,小说中还写道,看社戏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们,“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水果当然也只能到夏季才有. 第三,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地方戏》中明确写道:“本文(指《社戏》——引者注)中说:‘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这是题目的说明,但实际上这种演戏大抵是在夏天.” 根据以上理由,我认为,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戏演出的内容 关于社戏演出的内容,小说中是这样记述的:首先是“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几个赤膊的人翻了一阵筋斗,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然后是“一个红衫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最后是老旦出台慢慢地唱.这究竟是一出什么戏呢?据徐淦《鲁迅和绍兴戏》一文考证,这是绍兴戏《游园吊打》.该戏叙述的是唐朝宰相卢杞陷害忠良,纵子作恶,终于被惩的故事.卢杞的儿子(剧中称为恶少)带了帮闲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抢亲,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顿,直到写了服辩(悔过书)方才罢休.服辩词云:恶少——抢姣姣;家丁——惹祸苗;恶少——下遭再来抢姣姣;家丁——变猪变狗变阿猫.小说中被绑在台柱上的红衫小丑就是卢杞的儿子,那个花白胡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据周作人回忆,小说中所写的社戏的内容,“是绍兴戏中精彩内容之一”,“帮闲引了公子去抢姣姣,结果吊打了写服辩了事,……看过的人都不能忘记,……虽然他不曾说出是什么戏文来”.这段回忆,与《游园吊打》的情节也是完全吻合的. 关于《社戏》练习 一 通读课文,按时间顺序,理清从望见戏台到离开戏台的情节脉络.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看戏部分有大致的了解. (1)望见戏台,泊船. (2)看戏,老生却不翻筋头. (3)桂生为“我”买豆浆舀水. (4)老旦出场,唱得大家昏昏欲睡. (5)离开戏台,回望. 二 夏夜行船、月下归航是课文写得最精彩的段落,仔细揣摩后回答问题.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揣摩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1.作者写夏夜行船,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等.试把表现这些感觉的语句分别摘出来,说说作者是怎样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所见: 所闻: 所感: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所感: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2.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快. 三 揣摩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精练的语言.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 2.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那夜似的好戏”真有那么好看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为什么说山“踊跃”?) 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 4.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 ”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5.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姆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夸奖了他的豆子.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四 写一篇二三百字的文章,介绍你家乡的地方戏或你参加过的某项文化活动.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