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晰名字有wow敏锐贼天赋的头脑,清晰的思维

  前言  最近吹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的帖子很多,但是流传已经久的论点是“严谨的德语塑造了德国人严谨的性格,所以德国人在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需要严密理性思维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相反,汉语的语法灵活多变,因此中国人生性处事灵活,但同时也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迟迟未能建立起现代科学体系(的原因)。”先声明这两个观点我都不支持。  开这个帖子的目的,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讨语言如何影响思维,以及语言的本质。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一是我们的兴趣,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在于应用,特别是人工智能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厘清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至关重要。  我看到有朋友在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这问题,@席德梅尔的文明 写了一篇《语言之镜:语言是否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帖子一定会很精彩,但是我担心问题越弄越糊涂,因为历史只提供素材,而真正弄清问题实质的是科学。  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到关重要,因为我们的汉语文改革在关键时刻有了些停滞,造成我们被大面积误导。看清汉语文的优缺点,就是看清我们自己灵魂的优缺点,对于我们将来的发展有着助力作用。  这个帖子我将慢慢探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提出自己意见,讨论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生活,本帖欢迎海内外天下英雄留下真知灼见。
楼主发言:85次 发图:0张
  第一篇 我们被误导的人生  纯鲜奶、矿泉水、牛肉面、火腿肠——看到这些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蒙牛、农夫山泉、康师傅和金锣?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凉茶、红茶、绿茶、果汁、纯净水……说起这些,你会想到它们本源的状态还是某种工业制成品?二十年前的人会想到它的本源状态,现在的人会想到工业制成品。还有,小姐、鸭子、同志,看到这些词二十年前的人和现在的人想法是不一  样的。  我看到有个台湾人说来大陆后各种不适应,比如笔记本,他还以为笔记本是便籖本,没想到是电脑,因为他们叫那玩意手提电脑;还有手机,他们叫行动电话。  看到这些例子,你就会知道,所谓“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种站不住的观点就不攻而破了。汉语对人们的世界观的误导是大规模的,但这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因,后面我们将一一道来。
  第二篇 人的灵魂是什么样的  要探讨人的灵魂问题,我们可以从现实的例子谈起:狼孩的故事。  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和其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人们还发现过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他们也和狼孩一样,具有抚育过他们的野兽的那些生活习性。  狼孩有着人的大脑,却不曾有人的灵魂,也就是说,其实人除了自然的肉身以外,还是社会养成的,人的性格是社会塑造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是语言。
  第三篇 如何让中国人变得严谨  汉语有多么不严谨,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严谨?如何用严谨的汉语让中国人严谨起来?这个问题比较大,但也不是完不成的任务,可以破局。  这需要我们搞清如下问题:  一、语言的本质是什么?  二、汉语不严谨来源于哪些方面?  三、下一步该如何做?  请听咱娓娓道来。
  @华世方 3楼
17:37:49  第三篇 如何让中国人变得严谨  汉语有多么不严谨,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严谨?如何用严谨的汉语让中国人严谨起来?这个问题比较大,但也不是完不成的任务,可以破局。  这需要我们搞清如下问题:  一、语言的本质是什么?  二、汉语不严谨来源于哪些方面?  三、下一步该如何做?  请听咱娓娓道来。  -----------------------------  lz  请勿放弃治疗啊
  @华世方 3楼
17:37:49  第三篇 如何让中国人变得严谨  汉语有多么不严谨,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严谨?如何用严谨的汉语让中国人严谨起来?这个问题比较大,但也不是完不成的任务,可以破局。  这需要我们搞清如下问题:  一、语言的本质是什么?  二、汉语不严谨来源于哪些方面?  三、下一步该如何做?  请听咱娓娓道来。  -----------------------------  lz太不严谨了,居然使用“娓娓道来”
  语言会影响思维。
  第一次里楼主这么近  
  第三篇 第一部分 语言是人们世界观的反映  语言反应的是人的世界观。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把所看到的物体编成词组,于是成了语言。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语言风格不一样。比如热带的人,也许语言里没有“雪”这个词汇;但是极地的人们,对于“台风”这样的词汇是无知的。这就是为什么一种语言会从外来语“借词”,因为产生这种语言的的世界没有这种东西。我们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借词,沙发、卡车、啤酒、汉堡包,有喜欢研究语言发展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这里重点不是这个。借词的本质是我们新认识了事物。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这是些词你们都认识吧,这是组成世界的元素。在古代,这种词只有五个:金木水火土。到我们上学时(本世纪初),需要背到106个,目前最新的达到了116个,到了鉝。  我们都学过英语,我们知道英语的语法跟汉语也差球不多,而且造词也随意,但是这不妨碍英语成为科学界的通用语。从这方面讲,也许并不是语言让我们不严谨,而是我们不严谨的性格制造了不严谨的语言。  造成不严谨语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歧义,一是模糊。比如这句:那位仁兄,请一会来一趟!歧义在于仁兄有好几位,模糊的方面是一会是多长时间?正确的说法是:一年四班的王小二同学,请于下午两点整到你们系主任办公室。当然,如果该班有两个王小二,也会产生不严谨的事故,所以学校往往为了严谨起见给每位学生编了唯一的学号,这样子就算同班重名也不怕了。  同样说汉语的两个人,办一样的事,有的严谨也有的不严谨,所以语言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但是汉语确实存在不严谨的病根,这来源于哪里呢?
  等下文  
  写得不错,随便扯点,玩某游戏,选择地图大小,英文版用词:large、huge……,谁大谁小一目了然。而中文版翻译是:巨大、极大、庞大……我看半天都没区分出来到底哪个最大。  所以当时我就想,中文要怎么翻译才能达到英文这效果呢,可惜实在想不出,在此请教各位。
  留下名字
  @华世方 9楼
18:10:48  第三篇 第一部分 语言是人们世界观的反映  语言反应的是人的世界观。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把所看到的物体编成词组,于是成了语言。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语言风格不一样。比如热带的人,也许语言里没有“雪”这个词汇;但是极地的人们,对于“台风”这样的词汇是无知的。这就是为什么一种语言会从外来语“借词”,因为产生这种语言的的世界没有这种东西。我们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借词,沙发、卡车、啤......  -----------------------------  汉语既然不严谨,你用不严谨的汉语讲什么严谨问题?神经
  第三篇 第二部分 汉语血统里面的不严谨因素  造字的“六书”大家都知道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如果说造汉字就有这六种方法的话,那么从源头上,汉字就有50%的是歧义的。首先说转注和假借,用一个已经有的词表示另外的意思,那么会造成一个字有两重意义,这就产生了歧义。当年学课文《鸿门宴》,我对那句“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一直耿耿于怀,就理解不了蚤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那是“早”,借了音,这不害死人嘛。转注和假借这种造字方法好用,但根本不并不可取。说到这里,请当年被“通假字”害过的同学刘明。  最早用字量少,造字的基础是象形、指事、会意,但后来形声字占了主流。秦以后《说文解字》形声字占所收汉字9353个字的80%以上,清代《康熙字典》形声字占90%。形声表的是音,跟概念的本源意义往往并不搭界,这是汉字在往表音化发展,这也是后来五四后白话文发展的基础。如果不是形声字占主流,那么“文”和“言”相脱节的时代还会再久一些。五四以后,造字数量变少,特别是现代,遇到新的概念往往“造词”。  特别是进入21世纪,是新词迸发的年代,同时也是旧词新用的时代。造词是造一个新概念,比如芯片、博客、宅男等,但是旧词新用又是一个产生歧义的语言组织方法。比如刚才说的“小姐”,后来用“失足妇女”,但是旧词“失足”和“妇女”,这岂不让人误会?还有“囧”,这个旧瓶装的新酒现在正流行,但是本义呢?  这么说来,我们用汉语的人,脑子里有一半的概念是不严谨的,可怕吗?
  @焚冰归海 11楼
18:32:22  写得不错,随便扯点,玩某游戏,选择地图大小,英文版用词:large、huge……,谁大谁小一目了然。而中文版翻译是:巨大、极大、庞大……我看半天都没区分出来到底哪个最大。  所以当时我就想,中文要怎么翻译才能达到英文这效果呢,可惜实在想不出,在此请教各位。  -----------------------------  遇到这种情况不能对译,如果硬译会很受伤。看分几档,如果四档我们可以写“大”“中”“小”“微”,如果三档可以写“大、中、小”,这种相对的概念两个语言的词汇量并不对等。
  期待下文  
  我很希望从楼主的文字中看到一些启发,但是到了后面,我怎么觉得你站不住脚了?请继续写,我继续看,我不会带着厌恶和欣赏!我只是质疑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请你运用一点语文技巧把你想说明的思想表现的更清晰一些,否则我就能判断你到底了不了解汉字了!  
  @焚冰归海
18:32:22  写得不错,随便扯点,玩某游戏,选择地图大小,英文版用词:large、huge……,谁大谁小一目了然。而中文版翻译是:巨大、极大、庞大……我看半天都没区分出来到底哪个最大。  所以当时我就想,中文要怎么翻译才能达到英文这效果呢,可惜实在想不出,在此请教各位。  -----------------------------  @华世方 15楼
18:50:41  遇到这种情况不能对译,如果硬译会很受伤。看分几档,如果四档我们可以写“大”“中”“小”“微”,如果三档可以写“大、中、小”,这种相对的概念两个语言的词汇量并不对等。  -----------------------------  共有7、8档,小、中有3-4个,好区分,只是描写大的几个词汇实在难说清。
  第三篇 第三部分 我们说的话中有多少是废话  上回书说到,用汉语的人脑中50%的概念是被误导的,在这个悲催的事实下如何破局?我们来探讨一下。  上古时代,一个字表示一个意思造的句字是严谨的,中古和现代并不能算严谨,未来,我们“以词为中心”加一些辅助符号是可以严谨起来的。下面从例句看:  上古汉语:翌年九月文王崩商丘  中古汉语:翌年之九月文王崩于商之丘也  现代汉语:第二年的九月,文王死在了商地的山丘上。  句子变长了不是吗,废话变多了。有时候我真羡慕上古文章的洗炼,干净利落,但现在做不到了,因为我们认识的世界变大了,然后我们脑子中的概念就多了,字不够不用了,词也就多了。句子变长还在于人们对逻辑关系的认识深入了,之、于这些词不是无用的,它表示了词与词的从属关系。  现代汉语多了一套标点符号,这是汉语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之一。现代汉语用“的”“在”这样的介词代替了“之”“于”,但意义是一样的。有了标点符号,使我们对逻辑关系认识更深入了。  再来几个我们常说的句子:  滚!  今天天气真好啊!  请你给我倒杯茶好吗?  我不喜欢你!  我走了。  上面的例句里面除了动作,还有感情。如果没有惊叹号,我们分不清那个“滚”的内在意义,就是对说话对象的厌恶。这些句子包含的感情我想大家都能体会。现在的标点符号对于感情的表示并不到位,只有问号、感叹号两个。后来,聊天室和聊天软件发明了更多的表情符号,特别是疼逊,我们的聊天时丰富的表情符号充分表达了双方的感情,就算不见面,大家都好像能感受到对方一样,当然表情符号是运用出来的效果,并不代表真实的感情。  好了,书面汉语的标点符号不足,但是不足的仅是表情符号吗?有书名号,没有人名号和地名号。台湾汉语书写是人名号和地名号通用的,就是在下面加下划线。我个人认为人名号和地名号应该分开,因为很多老外人名也是地名,老让我们糊涂。  标点符号足了,但是我们还糊涂,又是什么使我们更糊涂了呢?请听明天分解!
  沙进了眼,和眼进了沙,居然是一样的意思;  晒太阳,晒被子,都是晒+名词,但两个意思完全颠倒。  汉语根本没有语法。
  希望楼主用两种文字比较一下看看,比较才能出价值!楼主意下如何?  
  纯技术性帖子,拜读。。。。。  
  @觉醒过的夏天 20楼
19:30:06  希望楼主用两种文字比较一下看看,比较才能出价值!楼主意下如何?  -----------------------------  用哪种呢?英语、俄语、日本语、韩国语或者是哈萨克语?大家都懂些什么语?
  拿钱拿到脑残
  @华世方 13楼
18:43:54  第三篇 第二部分 汉语血统里面的不严谨因素  造字的“六书”大家都知道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如果说造汉字就有这六种方法的话,那么从源头上,汉字就有50%的是歧义的。首先说转注和假借,用一个已经有的词表示另外的意思,那么会造成一个字有两重意义,这就产生了歧义。当年学课文《鸿门宴》,我对那句“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一直耿耿于怀,就理解不了蚤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那是“早”......  -----------------------------  你讲汉语扯汉字干嘛?神经病
  传说中的咬文嚼字么
  @焚冰归海
18:32:22  写得不错,随便扯点,玩某游戏,选择地图大小,英文版用词:large、huge……,谁大谁小一目了然。而中文版翻译是:巨大、极大、庞大……我看半天都没区分出来到底哪个最大。  所以当时我就想,中文要怎么翻译才能达到英文这效果呢,可惜实在想不出,在此请教各位。  -----------------------------  @华世方 14楼
18:50:41  遇到这种情况不能对译,如果硬译会很受伤。看分几档,如果四档我们可以写“大”“中”“小”“微”,如果三档可以写“大、中、小”,这种相对的概念两个语言的词汇量并不对等。  -----------------------------  你要什么词汇量,词语量的多少与语言描述功能有关吗?莫非你穷得只剩脸皮,就是你脸皮不严谨?
  挺不错的。继续更新  
  嗯,确实很不严谨,一句话能搞出7个答案,不知楼主的智商能做出来吗?  汉语六级听力,请听题:  小芳:“你妹啊,老娘这个月大姨妈还没来,愁死姐了,简直就是坑爹啊!”  提问:短文中谁很着急?  A. 小芳她妹妹  B. 小芳她老娘  C. 小芳她姐姐  D. 小芳她爹  E. 小芳她大姨妈  F. 小芳  G. 小芳他男朋友!!
  你的牙真好看!   哦,那是假的。  啊,真的假的?  真的。   问:牙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拿去做汉语听力考试~要了亲命了~所有学汉语的老外必然支持楼主,o(∩_∩)o 哈哈   1:季姬击鸡记   【原文】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 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翻译】  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叫叽叽,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叱 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几桌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 了。季姬争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 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 季 姬 击 鸡 记》。  2:《施氏食狮史》
  【原文】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翻译】《施氏吃狮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
  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
  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
  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
  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试试解释这件事吧。
  3《羿裔熠邑彝》   羿裔熠①,邑②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③,伊仪迤,衣旖,异奕矣。   熠意④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   伊驿邑,弋一翳⑤,弈毅⑥。毅仪奕,诣弈,衣异,意逸。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⑦毅矣,毅亦怡伊。   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贻伊,伊亦贻衣以毅。   伊疫,呓毅,癔异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   毅诣熠,意以熠,议熠医伊,熠懿⑧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   熠驿邑以医伊,疑伊胰痍⑨,以蚁医伊,伊遗异,溢,伊咦。熠移伊,刈薏⑩
  番外篇  首先感谢 @听上去很酷 给的例子。小芳:“你妹啊,老娘这个月大姨妈还没来,愁死姐了,简直就是坑爹啊!”这句话中的问题在于胡乱借词。“你妹”“坑爹”这两个本是正常的词被人们借用当作一种情绪的表达,还有借用“大姨妈”表示女生的生理过程,其实我们前面有个借词叫“例假”。借词会给人们带来思维混乱,这个例子很说明问题。但是事实上汉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占到50%。  你的牙真好看!   哦,那是假的。  啊,真的假的?  真的。   这个例子是随便用简称给人们带来的思维混乱。其实正确的回答应该叫“那是假牙”,这样子后面再出现真的假的看的人就不会糊涂了。  而以《施氏食狮史》为代表的作品则体现了汉语重音词多的特点。如果是书面,重音问题就不是问题,因为不影响我们看字,不过说话可不能这样说。
  第四篇 断句是一个硬伤(一)  汉语文的断句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大问题。五四后增加了标点符号,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今天这个问题更突出了,因为这是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瓶颈。  人工智能怎么被制约了?有从事搜索引擎开发的朋友肯定知道。断句问题很严重。前些日子网上扫黄,把 口 交 这个词定为非法,于是“24口交换机”这样的句子就被屏蔽了;同样受害的句子是:书记亲口交待的任务。后来听说交换机那个改成“24嘴交换机”才通过,书记也“亲嘴”交待了任务。  比如你在网上写出“求租北京东商铺一间”,怎么能让机器知道你不是要开网店“京东商铺”?
  我认为说汉语不严谨不够准确,应该说,汉语体现出了中国是个熟人社会的特征。  我搬运的那些笑话,我想咱们中国人自己是不会误会的,因为我们不仅汉语已经很熟练了,而且对相关语境也很熟悉,所以一说就明白,不会有歧义。  如果楼主非要说汉语不严谨,那也是因为历史上中国是熟人社会造成的。我父亲出来上大学前,在家乡的活动半径不超过5公里,你觉得他有必要说话严谨吗。可能用不着多说,蹦几个词儿,但语气稍微一变,乡亲们就知道这小子今天郁闷,别惹。  而西方海洋民族、商业民族,说话不严谨一点,就被外乡人坑了,人家就故意找你说话歧义的地方下绊子。  但是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在正式场合也可以很严谨,听听外交辞令、法院判决就明白了;其严谨程度,够用。
  口语,任何语言都能挑出毛病来。中国有这儿、那儿,英文还有here/there呢。  汉语可能不是最严谨的,但已经够用了;而他的缺点,有时还能成为有趣的优势;更重要的在于,它的优势,灵活性,比缺点要更明显。
  @听上去很酷 33楼
14:23:18  我认为说汉语不严谨不够准确,应该说,汉语体现出了中国是个熟人社会的特征。  我搬运的那些
,我想咱们中国人自己是不会误会的,因为我们不仅汉语已经很熟练了,而且对相关语境也很熟悉,所以一说就明白,不会有歧义。  如果楼主非要说汉语不严谨,那也是因为历史上中国是熟人社会造成的。我父亲出来上大学前,在家乡的活动半径不超过5公里,你觉得他有必要说话严谨吗。可能用不着多说,蹦几个词儿,但语......  -----------------------------  这是一部分原因。后面我会结合一些实际存在的语言,像楼上说的用语言对比的方式证明你这个猜想是有道理的。
  转注和假借不是造字方法而是用字方法。六书是许慎提出但早被质疑,请打好基础。复第13楼(作者:@华世方 于
18:43)  第三篇 第二部分 汉语血统里面的不严谨因素  造字的“六书”大家都知道吗?象形、指事、会意、形……  ==========  
  《汉语及汉语研究十五讲》《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专题教程》。。。看够了书就不会这么说了。回复第19楼(作者:@醉起步云霄 于
19:26)  沙进了眼,和眼进了沙,居然是一样的意思;  晒太阳,晒被子,都是晒+名词,但两个意思完全颠倒。……  ==========  
  古代的汉语书面语用了两千年的都是古文,知识分子学习的是完全已经死去的古文,没有拼音、注释,就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之乎者也就跟印第安部落的神秘咒语一样听不懂,而普通人讲的都是各地方言,彼此根本无法交流。就像印度阿三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用的是英语,下层民众讲都是印地语、乌尔都语、泰米尔语一样。社会脱节,就跟现在印度一样。  再弱弱地说一句,现代汉语很少会有人提及,海量的词汇来自日语:时间地球法律选举政治经济抗议侵略历史教科书事件、**化、**性……  楼主要讨论这个问题的话,应该严格将“汉语”的概念严格限定于唐宋明清时代文人竭力模仿汉代以前古人的语气、语法、词汇、语境而形成的一种语言,用于科举、公文、文学等一切正式场合。  Ancient Chinese intellectuals 500 years ago tried to imitate the ton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mood of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used 2000 years ago, which formed a kind of language used on formal occasions such as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ficial documents, literary works,etc.
  回复第10楼(作者:@焚冰归海 于
18:32)  写得不错,随便扯点,玩某游戏,选择地图大小,英文版用词:large、huge……,谁大谁小一目了……  ==========因为你是脑残阿!  
  回复第10楼(作者:@焚冰归海 于
18:32)  写得不错,随便扯点,玩某游戏,选择地图大小,英文版用词:large、huge……,谁大谁小一目了……  ==========因为你是脑残阿!  最讨厌动不动开口骂人的
  第四篇 断句是一个硬伤(二)  断句的问题如何解决?  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词是单词,自然每个词都是清楚的,无断句问题。我们汉语的问题在于,字与词的界定没有分开。日语有这个问题,韩国语也有这个问题。韩国人是怎么解决的?日本人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提倡 分写法 是个好办法。  当年学习韩国语的时候,学写韩国人那摞方块式的拼音文,老师教了我们 分写法。那个老师朝鲜族,她说在我国延边和韩国老年人也写汉字,不过受韩国语影响他们写汉字也自觉的用 分写法。什么叫分写法?就是以词为单位,每个词都空格,词与词之间有间隔。比如:  二十四口 交换机。  书记 亲口 交待的 任务。  今天 天气 真好 啊!  这位网友 是 好人!  看帖 不回帖 是 一件 十恶不赦的 重罪!  你 是 我的 最爱。  用了分写法以后,可以看出汉语逻辑就清楚了。要想让汉语书面语严谨、清晰,除了增加相关标点符号外,分写法的提倡也是必需的。  当然日语没有引进分写法,他们采用汉字假名混写的方式。因为混写相对来说逻辑性要强于汉语,但由于日语越专业用的汉字越多,断句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个大问题。  将来的人工智能阶段,你用短信或者相关的客户端给机器发命令,我想一定是用分写法,我们人工把句子断好,这样子机器就不会犯糊涂。   我们用分写法看看未来的汉语是什么样子的:  上古汉语:翌年九月文王崩商丘  中古汉语:翌年之九月文王崩于商之丘也  现代汉语:第二年的九月,文王死在了商地的山丘上。  未来汉语:第二年的 九月,#文王# 死在了 一个 名字叫*商*的 地方的 山丘上。  这里假定##是人名号,**是地名号。这样看来,只有上古汉语和未来加了标点符号,而且分写的汉语逻辑相对清晰,是以意义为单位的。  越往后的人,受到的语法训练越强,是为了让我们语言更严谨,逻辑思维更强。  这个帖子讲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对于汉语内在的不严谨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吧。
  第五篇 被语言误导,后果很严重  这些年来,我们国人被语言误导,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先说一个小例子:  曾经法院有这么一个案例,两个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拿到一个条子到法院打官司,条子上写的是:  今还欠款一万元。——李某某 X年X月X日。  原告是张某,写条的是被告李某,两人争论的焦点是:那个字到底含huan还是hai。  同义字和同义词越多,造成歧义越多。同音词则造成口语的误解。这个案子是汉语世界海量的误解中的九牛之一毛。  语言是发展的,过去造词出现的错误正在延续。现在在造词和用词过程中还没有消除歧义的意识。特别是近几年,造词给中国人带来的教训是深刻和灾难性的。
  学汉语真的愁死老外了,看楼上老外抓耳挠腮的样儿就感到好笑
  中国人 还能 理解,楼主 你
不理解 那你 就是个 奇葩  
  @醉起步云霄 19楼
19:26:34  沙进了眼,和眼进了沙,居然是一样的意思;  晒太阳,晒被子,都是晒+名词,但两个意思完全颠倒。  汉语根本没有语法。  -----------------------------  这是省略语,实际上后面一句应该是眼中进了沙。晒太阳,补全了应该是晒--于太阳下。这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在一个小的语境中,比如往往都是一个村子,或者一个小团体范围内,每天的发生的事物很少,就必然产生了这种省略句,略去了很多介词和连词,所以大家都听的懂。  这不是没有语法,这是省略用法。
  @听上去很酷 29楼
08:44:54  你的牙真好看!  哦,那是假的。  啊,真的假的?  真的。  问:牙是真的还是假的?    -----------------------------  这是生活用语,被人当笑话摘出来了,对话的俩人肯定明白对方说什么,因为语境一样,不需要加那么多限定词,但是如果是公文,就必须加,这和加不了是两码事
  @听上去很酷 33楼
14:23:18  我认为说汉语不严谨不够准确,应该说,汉语体现出了中国是个熟人社会的特征。  我搬运的那些
,我想咱们中国人自己是不会误会的,因为我们不仅汉语已经很熟练了,而且对相关语境也很熟悉,所以一说就明白,不会有歧义。  如果楼主非要说汉语不严谨,那也是因为历史上中国是熟人社会造成的。我父亲出来上大学前,在家乡的活动半径不超过5公里,你觉得他有必要说话严谨吗。可能用不着多说,蹦几......  -----------------------------  对,如果楼主拿汉语的小范围的生活语言和别国的公文语言来比较,就有失公允。翻翻中国人的合同,谁敢如此儿戏?
  第五篇 被语言误导,后果很严重(续)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句广告词到底是真理还是谎言?为什么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最魁祸首真的只有三聚氰氨?  牛奶问题和奶粉问题是时下中国的热点,目前已经超过房价成为中国人讨论最热烈和持久的。牛奶和奶粉问题其实不是问题,但是在中国成了问题,从根本上讲并不仅是食品质量控制那么简单。这也是汉语不严谨性的表现,或者说是近代造词用词问题集中的体现。  进入现代化以后,中国人对世界和事物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新事物涌现不断,原先的词语已经不足以交际。所以造了很多新词,有些是旧词新用,也就是给了旧词汇新的意义。我在这里举几个造的比较好的词和造的不好的词。  手机、小灵通我认为是新时代造的好的词。手机最早出现时叫“大哥大”,当然现在说起大哥大专门指第一代大块头无线手机。手机还被叫做“移动电话”“行动电话”,这两个词造的就没有手机好。无论移动电话还是行动电话都会让人产生另外的联想。当年黄宏有个小品,拿到大哥大后信号不好,他对老婆说移动电话就得移动着打,所以边走边打。说起台湾还在用的行动电话一词,我联想到打电话要搞什么行动?  小灵通这个词来源于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当时引进的时候叫做“无线市话”,但是小灵通很快取代了无线市话这个词,专指那种功率不大,只能在市内接打的无线电话。  手机、小灵通我说这词造的好,除了容易让人记住还有简练外,最重要的是它们有着独一无二性。同样是无线通讯工具,有着相似的功能差不多的样子,手机和对讲机以及小灵通为什么你不会弄混,那就是造词造的好,好的语言词汇让人头脑清晰。  同理,笔记本、苹果则是用词的一个不好范例。笔记本电脑被简称为笔记本,苹果手机被简称为苹果,混淆了人们的头脑。你让这两个词代指电子产品,但它们真正指代的东西仍然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而且每天使用,这样增加了我们的误会。比如有人追求女友,女友说你给我“苹果四代”就答应你,结果小伙子送了“四袋苹果”,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还有,一些电子商务网站上的经典诈骗,说有便宜的笔记本卖,有些人付了钱只后真收到了笔记本,本以为赚了便宜,但那些钱卖那种笔记本还是超贵的。  我们说我们买诺基亚、三星为什么不会混淆?因为这两个商标名称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如果苹果公司只让他们注册“爱泡”而不是“苹果”,相信中国人的求婚率还会高一点点的,因为“爱泡四代”不是个含混的说法。
  第五篇 被语言误导,后果很严重(再续)  回到“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个让人纠结又失落的问题上来。在饮料领域我认为造词造的最好的是“可口可乐”,可乐这种工业制品饮料被引进中国,这个词造的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明白清晰。但是后面那些工业制作的饮料没有继承这个好的传统,开始肆意侵占以及乱用名词。  奶被他们霸占了,奶茶被他们霸占了,红茶、绿茶、花茶也成了工业制成品。工业制咖啡粉代替了真正的咖啡,简包装面粉罐头成了火腿肠,方便面的知名度取代了真正的红烧牛肉面……  人家说“每天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这话不假,但人家没说“每天一杯工业饮料强壮一个民族”吧?全世界每天都有因经常喝可乐而死的,西方国家也觉得那是一种常态,可乐做广告,但不敢说鼓励人们要天天喝,因为它不是天然的食品,是有副作用的。  中国人,你每天喝的那杯奶,是不是包装的?那个奶是从牛肚子上挤下来的吗?不是,它是收了一些奶后,工业车间造出来的,严格来说,那是工业制品饮料,保质期一个多月,它跟可乐是一样的,不过是含奶饮料而已。  中国超市卖的那种含奶饮料,就算不含三聚氢氨,也不能多喝。塑化剂、添加剂是有的。喝牛奶没问题,因为那是好好的吃饭,但天天喝饮料那就有大问题。  当中国人喝着包装袋牛奶,吃着所谓的红烧牛肉面就着所谓的火腿肠,就算没结石也长不出真正的男子汉。我们脑袋中的概念被偷换了。中国人真正的食品危机,不是吃正常的饭与工业制品之间的争端,而不是到底往工业制品中添加什么的问题。  所以奶粉问题也不是问题。奶粉不能当饭,娃娃要长大,就得喝妈妈的奶,妈妈没奶,可以找奶妈。这是自古以来人类成长的惯例,怎么到了我们这一代就变得这么纠结?奶粉做为另一种工业制成品,只能当辅助。娃娃不能吃罐头长大不是吗?  各位看官,语言的不严谨是灾难性的。误导往往产生于不经意之间。但是这不仅是汉语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在用词造词时的不规范造成的。  今天先更到这里,各位可以讨论一下,咱们明天接着更。
  回复第22楼(作者:@华世方 于
19:44)   @觉醒过的夏天 20楼
19:30:06   希望楼主用两种文字比较一下看…… ==========用德语吧!这样没人看的懂,不能用不严谨的语言来推断这个语言不严谨,如果你推断成立的话就说明了这语言的严谨。  
  @灯管里的金鱼 50楼
14:57:00  回复第22楼(作者:
@觉醒过的夏天
19:30:06   希望楼主用两种文字比较一下看…… ==========用德语吧!这样没人看的懂,不能用不严谨的语言来推断这个语言不严谨,如果你推断成立的话就说明了这语言的严谨。  -----------------------------  楼主肯定不会德语。
  @醉起步云霄
19:26:34  沙进了眼,和眼进了沙,居然是一样的意思;  晒太阳,晒被子,都是晒+名词,但两个意思完全颠倒。  汉语根本没有语法。  -----------------------------  @caomanren 45楼
12:38:55  这是省略语,实际上后面一句应该是眼中进了沙。晒太阳,补全了应该是晒--于太阳下。这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在一个小的语境中,比如往往都是一个村子,或者一个小团体范围内,每天的发生的事物很少,就必然产生了这种省略句,略去了很多介词和连词,所以大家都听的懂。  这不是没有语法,这是省略用法。  -----------------------------  省略语别的语言也有,在别的语言里无论怎么省略也不能改变语法。而且即使按照你说的那样去讲,也还是没有语法,比如:  眼中进了沙;  沙进了眼中。  还是一个意思。
  @大颗粒葡萄干 38楼
21:12:52  古代的汉语书面语用了两千年的都是古文,知识分子学习的是完全已经死去的古文,没有拼音、注释,就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之乎者也就跟印第安部落的神秘咒语一样听不懂,而普通人讲的都是各地方言,彼此根本无法交流。就像印度阿三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用的是英语,下层民众讲都是印地语、乌尔都语、泰米尔语一样。社会脱节,就跟现在印度一样。  再弱弱地说一句,现代汉语很少会有人提及,海量的词汇来自日语:时间地球法律选举......  -----------------------------  虽然我不懂古文,但古文感觉确实有一些语法,比如 夫一军之将者……,夫字后面就是主语,懂古文的可以展开说下。
  回复第8楼,@华世方  第三篇 第一部分 语言是人们世界观的反映   语言反应的是人的世界观。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把所看到的物体编成词组,于是成了语言。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语言风格不一样。比如热带的人,也许语言里没有“雪”这个词汇;但是极地的人们,对于“台风”这样的词汇是无知的。这就是为什么一种语言会从外来语“借词”,因为产生这种语言的的世界没有这种东西。我们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借词,沙发、卡车、啤酒、汉堡包,有喜欢研究语言发展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这里重点不是这个。借词的本质是我们新认识了事物。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这是些词你们都认识吧,这是组成世界的元素。在古代,这种词只有五个:金木水火土。到我们上学时(本世纪初),需要背到106个,目前最新的达到了116个,到了鉝。   我们都学过英语,我们知道英语的语法跟汉语也差球不多,而且造词也随意,但是这不妨碍英语...  --------------------------  顶,难得好文章  
  @大颗粒葡萄干
21:12:52  古代的汉语书面语用了两千年的都是古文,知识分子学习的是完全已经死去的古文,没有拼音、注释,就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之乎者也就跟印第安部落的神秘咒语一样听不懂,而普通人讲的都是各地方言,彼此根本无法交流。就像印度阿三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用的是英语,下层民众讲都是印地语、乌尔都语、泰米尔语一样。社会脱节,就跟现在印度一样。  再弱弱地说一句,现代汉语很少会有人提及,海量的词汇来自日语:时间地球法律选举......  -----------------------------  @醉起步云霄 53楼
17:21:22  虽然我不懂古文,但古文感觉确实有一些语法,比如 夫一军之将者……,夫字后面就是主语,懂古文的可以展开说下。  -----------------------------  古文的语法很强,我觉得,主要是这是一种纸面上的文章,直至清代,重要公文都用古文格式写,所谓的白话文,就是把人们怎么说的,就怎么写下来。实际生活中的人们,都是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下说话,即便不符合语法,大家也能明白,比如你的例子:眼进了沙,和沙进了眼(我忽略了中,这样更能表达你的意思,因为加了中这个副词,反而有了语法),其实眼进了沙,和沙进了眼,也是符合语法的,实际上也是两种意思,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正常情况下,只能是沙进了眼,而眼不可能进到沙子里面去,所以,这句不符合语法的说法,还是表达了要表达的意思。  眼进了沙,其实是眼中进了沙的省略,而你所举的眼中进了沙,没有歧义,其实是符合语法的,因为眼后面有个中,是个规定范围的副词,这是一个类似倒装的句子。
  楼主刚开始质疑汉语是最美丽的语言,然后一转弯就说开汉语是不严谨的语言,由此看来汉语的确是不严谨的
  第六篇 语言怎么样塑造我们的灵魂  第一部分 语言来源于生活  在遥远的北疆,有一个民族叫哈萨克。当然还有一伙人叫图瓦,在这里之所以讲哈萨克不讲图瓦是因为我不懂图瓦语。哈萨克是一个游牧民族,几千年来生活一直都是这样。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语言。当你听哈族人讲话时,一会就听能明白个别单词,因为他们讲长话时,必家会插播汉语和英语。这些词已经成为哈语的一部分,语言学上叫借词。当然,在今天,汉语也充斥着借词,CPU NBA Windows Youtobe Yahoo,今天的中国人谁不会两个英语单词?借词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也是语言发展的里程碑。一个民族向谁借词,要看影响力。哈语历史上借过阿拉伯语、俄语、英语和汉语的词。中国境内的哈族,现在主要借词对象是汉语。  在新疆问路很有意思。一般问路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方向,一是距离。能否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考验着一个人的严谨程度。语言的严谨度则反映了一个民族是否有着严谨的灵魂。因为哈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方向是依山势和河流走势,他们概念中只有两个方向:上和下。而他们表示远近则用“那里”加拉长音的办法。如果他们说“那里”表示不远,如果说“那~~~~~~~~~~~里”则表示很远。当然,现在进城的哈族知道公里,知道时间,开车也知道打表,问他们的话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跟还在游牧的人问路,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中原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八方”的概念,而且有了里的概念,所以问路这件事,中原人要严谨得多。“往南走十里”这个回答,要比“朝下走,那~~~个地方”这种回答要严谨。看美国大片,人家说“你十二点钟方向”,那么他们就有十二个方向,比我们8个方向又要严谨一半多。最严谨的是航海语言,他们说“东经112度34分11秒北纬11度43分21秒”这样办事最靠谱,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语言,列强才能驾船征服世界,再征服月球。
  不错  
  钦佩LZ的努力,但在下有点儿不同看法。语言和使用语言的人是相互作用的,拿不严谨来说,语言不严谨让人难以把事情说精准,LZ已经讲过了。但反过来,不严谨的思维会乱用曾经严谨或可以定义严谨的语言。比如,反革命、汉奸,不是古代语言,本可以定义严谨,但人们其实随意使用,变成了骂人和扣帽子。又比如,科学和民主,在外语中是有严格定义的,但到了中国,几乎变成了有道理的就是科学,想干嘛就干嘛就是民主。这都是思维不严谨造成的,并非语言的过错。
  最严谨的是航海语言,他们说“东经112度34分11秒北纬11度43分21秒”这样办事最靠谱,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语言,列强才能驾船征服世界,再征服月球。  这些都是用汉语写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汉语是最严谨的语言呢?
  不错  
支持 .hslh.org/1.jpg .hslh.org/2.jpg .hslh.org/3.jpg .hslh.org/4.jpg .hslh.org/5.jpg .hslh.org/6.jpg
  @唯有肚康 60楼
21:18:14  最严谨的是航海语言,他们说“东经112度34分11秒北纬11度43分21秒”这样办事最靠谱,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语言,列强才能驾船征服世界,再征服月球。  这些都是用汉语写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汉语是最严谨的语言呢?  -----------------------------  这不是原生的汉语言,是后来学习的。我们说语言是发展的,探讨将来汉语能否变得更严谨。
  这么说来,科学不发展,如此严谨的语言是发展不出来的了?
  天高云淡月,月淡云高天。  
  @唯有肚康 65楼
00:39:11  这么说来,科学不发展,如此严谨的语言是发展不出来的了?  -----------------------------  正解。文学使语言丰富,科学使语言严谨!这句话是我说的。
  mark  
  第六篇 语言怎么样塑造我们的灵魂  第二部分 文字来源于语言,但相对独立发展  前段时间日本人换相,日大使馆官方微博发了这么一条:我们又双叒叕换首相了!这条微博立马火炎焱燚了。说实在的,囧字能复活,汉字能有这样的生命力,跟像形有脱不了的干系。语言分两类,一类属于视觉系统,叫文字,一般称为书面语言;一类属于听觉系统,叫话语,我们一般狭义地把话语叫做语言。视觉上的语言和听觉上的语言可以对应,也可以不对应。当然,现在社会基本上是对应的。  文字有一维二维三维的。一维的是线性文字,世界上大部分民族都在用。就是用字母编码,然后线条似的表示意思,有点像条形码;汉字是二维的,上下左右都有意义,这是二维码。还有三维的,大家几乎没见过,但是听说过:结绳记事。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用,美洲印第安人是这样的。所谓结绳,每个结怎么打,代表什么,都是有意义的,所以可以算作立体的文字。关于绳字的资料,大家可以上网查,因为用的已经很少而且不占主流,所以这里不论述。  汉字简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不是西学东渐,脱亚入欧学习现代科学也不是站得住脚的理由,最根本的原因是二维码的编码和记忆方式要比条形码难。
  第六篇 语言怎么样塑造我们的灵魂  第三部分 文字和话语的博弈  到底是文字要重要还是话语重要?这个问题的决定了一个民族在交流上是选择语音系统为主还是选择视觉系统为主。从全球看来,不同的民族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民族信奉“有教无类”,而且认为写出来的东西传播的更远,保存的时间更长,所以把文字造的更复杂;有的民族认为识字是一件神圣的事,必须垄断,决不能让贱民都认字,所以识字的在一个小圈子里,字符构成相对简单,平时交流以说为主;有的民族认为写不如说,不如口口相传更靠谱。  元朝时,很多皇帝并不识字,根据中原人的标准,那种人是文盲,但是蒙古人认为他们的皇帝是精通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拥有超人智慧的智者。蒙古贵族对于文化的学习不是在纸上,更多的是听和说,把他说的话记下来的,那叫工匠。所以儒在元朝地位不高,因为蒙古的很多工匠是奴隶,奴隶的地位可不是只比乞丐高么。  再说说议会。很多人说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建立起议会制度。中国虽然没有议会,但是中国时事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要超过议会。中国重视“批阅”,皇帝和地方官员不用见面就知道他在想什么,而且通过书信的形式相互讨论。一件事,皇帝颁旨下去,所有的地方官都会反馈奏折,这比把很多人拉在一起闹轰轰的要文明得多。  西方出演说家,中国很少有演说家,但是出文豪。中国人认为用文字表达的要比说出来深刻。中国人把文字造得很复杂,把语音提炼得很简练,这是一种智慧,是文明传播的智慧。我们可以读两千年前的书,可以与千里之外的人不见面而交流,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信息社会,这是文字的功劳。  有些民族一直没有发展出文字,哪怕是结绳这样的三维文字。比如美国名著《根》所写的非洲部落,他们不知道纪年,把年份说成“大洪水后多少天”,然后部落的事情由一个专门的祭司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口口相传,那些人能记住很多历史事件。活人充当书本,这样的民族对工具的使用程度并不高。
  第六篇 语言怎么样塑造我们的灵魂  第三部分 信息化的里程碑  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经历了几次里程碑式的革命性变化。第一次就是仓颉造字,文字第一次被造出来。第二次是孔子为代表正规化办学堂,使文化走向更广泛的社会。第三次是蔡伦时代纸的大规模使用。第四次是毕升时代印刷业商业化社会化。我们现在处的是第五次,由王选们奠定的电迅化。  有人会问,既然我们信息化发展的早,为什么计算机是由西方先造的?这个问题问的好。这也是这么多年汉字拼音化运动症根之一。计算机看似复杂,根本上是数学运算机器。汉字拼音化,汉字简化,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释。  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比如公共汽车,也可以用bus,バス,所不同的是,哪个编码系统更复杂。  赣B SB250,这是一个车牌号,这种编码是最复杂的,有汉字,有字母,有数字。如果只用数字,五位数,从0.那么一个地级市只能给十万辆车上牌,但是用了字母以后,车牌容量就从10的5次方上升到26+10的5次方了,可以为6000万辆车上牌。从10万到6000万,增加字符后编码复杂度增加了600倍。但这只是一个方向的。  如果都是一维的文字,它们的编码复杂度可以用符号多少来确定。比如俄罗斯文和英文,它们看各自的字母多少就知道谁更复杂了。同样的字母数,如果维数高则更复杂。比如韩文,虽然现在也是字母文字,但是它们的编码不是线性的,除了从左到右,上中下位置不一样也代表不同意思。??这两个字就是一个上下结构一个左右结构的,他们还有上中下结构的。理论上讲,多一个结构,复杂程度就多一个指数级变换。汉语拼音的编码复杂性要大于英语,虽然用的字母跟英语一样,只是一个有V一个有ü,但拼音有一个二维结构四个音调,所以编码复杂程度要多6的4次方1296,因为只有aoeiuü标音调。  汉字的复杂性在于它是一个二维结构,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半包围、全包围,而且这些结构还互相嵌套,而且难以确定它的基本构件,到底是笔划还是偏旁部首?有人归纳出汉字的偏旁部首76个,这76个构件就按最基本的12种结构,这组合就是种,还不包括衍生的复合的,还有独体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初386机那几百K的内存处理不了汉字的原因。每增加一种结构,复杂程度就是指数级的。现在我们处理汉字,已经不再把它细分成更小的结构,而是整体当作与abc123一样的字符来处理,也就是每一个汉字当作一个字母。所以要做的就是数清楚多少个汉字就行了。  汉字有多少个?1994年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85568,这比要简单得多吧。但即便这样,光是字符的个数就比人家一维线性文字编码后的ascii码还要多好多。  现在我们在计算机上的打字过程,都需要软件支持,比如拼音、双拼、五笔,而人家线性文字的不用,直接敲字母就行。我们需要二次编码,也就是先转成拼音或笔划,再选字,所以比人家西方人打字多一道选字的程序。
  那么哑语和盲文怎么讲?也不见得瞎子和哑巴智商低。  
  386机那几百K的内存  ++++++++++++++++++++++++++  386机可以处理汉字,那时候俺就是用WPS了,再说了不需要把所有汉字库都调入内存嘛
  @大颗粒葡萄干
21:12:52  古代的汉语书面语用了两千年的都是古文,知识分子学习的是完全已经死去的古文,没有拼音、注释,就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之乎者也就跟印第安部落的神秘咒语一样听不懂,而普通人讲的都是各地方言,彼此根本无法交流。就像印度阿三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用的是英语,下层民众讲都是印地语、乌尔都语、泰米尔语一样。社会脱节,就跟现在印度一样。  再弱弱地说一句,现代汉语很少会有人提及,海量的词汇来自日语:时间地球法律选举......  -----------------------------  @醉起步云霄
17:21:22  虽然我不懂古文,但古文感觉确实有一些语法,比如 夫一军之将者……,夫字后面就是主语,懂古文的可以展开说下。  -----------------------------  @caomanren 55楼
12:02:13  古文的语法很强,我觉得,主要是这是一种纸面上的文章,直至清代,重要公文都用古文格式写,所谓的白话文,就是把人们怎么说的,就怎么写下来。实际生活中的人们,都是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下说话,即便不符合语法,大家也能明白,比如你的例子:眼进了沙,和沙进了眼(我忽略了中,这样更能表达你的意思,因为加了中这个副词,反而有了语法),其实眼进了沙,和沙进了眼,也是符合语法的,实际上也是两种意思,但是在实际......  -----------------------------  语言应该分为书面语言和口语两大类吧,如果是书面语言那么要求严谨避免歧义是必须的,但通常的口语是特殊环境下(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因为彼此对此类用词很熟悉发生误解的可能性很低。汉语作文主谓宾要求一点都不少,但口语时(普通话语境下)世界上都一样,不会要求那么严格。就向大家居的例子一样,我个人觉得所谓语言学这东西中外其实没有差别,只不过看你是否非要较真。那书面用语言和口语比对有点文不对题。
  第七篇 汉字改革史上几个纠结的问题  本篇要谈几个问题,这个官司打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现在依然是热点。首先一个是汉字简化到底好不好,第二个是汉语拼音化还搞不搞,第三个是所谓汉语编程为什么熄火了。  第一部分 简化字好不好  有了前面编码的观点垫底,我们再来看简体与繁体的问题。简繁之争一直是天涯社区的热点,大家伙一谈到这个事情必然长篇大论,然后再进行一通乱骂,最后没有结果,不了了之。然而这个冷饭一直有人炒。  简化汉字到底好不好?当然好。好在哪呢?至少少写两笔。当然,现在用电脑打字不用写,但是简化字看起来块小一点,比繁体字轻松一些。  为什么隶书能取代小篆?两千年前,这似乎是一个自然的潮流,没有人争论到底是用这两种字体哪一种算正统。这跟秦实实在在统一了中国有关。繁简之争更多的是正统之争,对岸不要脸地将繁体字改称正体字,弄得好像岛上那上千万人比13亿人更掌握了中华文化一样。实际上,汉字的简化从清末就开始了,民国政府还大力推行过。  汉字简化是一个运动,这个运动中,最重要的成果不是将汉字笔划进行了简化,而是对汉字用字、字体以及读音等进行了一系列规范,也就是我们重新认识了汉字。这有什么意义?70年代汉字进电脑的GB2131标准就是在50年代简化汉字运动的成果上的,当然也是近百年来中国汉字简化运动的成果。  前文说了,汉字的复杂性很高,我们算出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数字背后,还有一些不规范的写法,也就是变体,更增加了汉字的复杂性。GB2131的推出,终结了这个现象,汉字终于“有数了”。大陆计算机编码推行很快,后来GBK以及ISO国际码都是在GB2131基础上的,说明大陆的汉字编码很科学,也是汉字简化运动以来对汉字的整理以及规范工作做的很好。相反,台湾那厢确是一副“万码奔腾”的景象,堂堂“教育部”推出的汉字码却与计算机不兼容。当然,后来台湾汉字也进行了整理规范工作,虽然没有进行字体简化,但是做的工作却是大陆50年代就已经做了的。  理论上讲,汉字就是一个符号,用繁体还是简体,还是像日本一样自己造一些“和制汉字”,问题都不大。就像蒙古人用八思巴字母、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拼写本民族文字,效果都是一样的。但是中国已经用汉字用了几千年,有一个传承问题。  历史上产生的汉字,来源复杂,另外造字也没有规范,所以零乱庞杂。可以说汉字简化运动是一个去粗取精精益求精的过程。这只是汉语文发展的一个阶段。汉语和汉字的进化远远没有完成,否则本人就不会写这篇文章了。
  第七篇 汉字改革史上几个纠结的问题  第二部分 汉语拼音化到底好不好  实际上已经使用汉字的国家,在近代成功进行了拼音化的占多数。越南、日本、朝鲜和韩国。历史上在元朝,汉语差点用八思巴字母进行了拼音化。  上个问题,汉字简化问题,咱们斩钉截铁说了句好,那么这个问题咱也来个板上钉钉的答案:不好!  上文说了,条形码的信息量不如二维码高。事实上,以英语为代表的字母国家也是有字形的,只是他们加长了。我们都学英文,知道英文单词不是拼音,要学习其读音还要借助国际音标。  一个文明的民族,认识的世界在变大,自然概念就变多了。口语的能力有限,因为,你说话的时间有限,你的生命也有限,所以“说”的信息量远不如“写”的信息量。同样是文化发达的民族,汉字变“大”的同时,英文也在变“长”。当年痛苦的默写过单词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英语的的确确不是拼音。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人不是没有接触过拼音,当年唐僧从西天回来,带的佛经就是拼音字母写的,后来八思巴字也没推广。日本人很狡猾,用汉字当意,然后表音用他们自产的拼音假名。韩国人也是认识很多汉字的。朝鲜和越南彻底拼音化了,但是,他们所谓的“扫除了文盲”,并没有造就更多有学问的人,如果是科技著作,没学汉字就得学英文。大陆人用拉丁字母搞出个汉语拼音,那真是大智慧。在少年儿童读物上,运用适量的汉语拼音,鼓励儿童用拼音交流,都是可取的。但是想表达更深层的意思,要么用汉字,要么用英文。  前文说过,汉语可以字母化,但绝对不是拼音化。如果汉语用字母改写的话需要做什么工作呢?网友曾经造过一个词,叫zhuangbility,在字母化语境下,我们想表达“装逼”这个概念,恐怕要发展出类似的词尾lity,到时尽管我们不用写方块字,但是要写的更长,总体起来笔划没有减多少。  所以,汉字用起来还是很舒服滴!
  白天再来挑错  
  @菡萏如玉 77楼
05:15:40  白天再来挑错  -----------------------------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要教条。
  继续啊,亲
  继续啊
  楼主继续
  少见煮酒有水平那么低的文字。。。  科学界主流的拉丁文。。。。 德语的阴阳词估计楼主也不懂, 因为大多世界上是拼音文字所以不严谨更会产生歧义,但是汉字是符号字 从字形就承载了很多信息,所以语法和发音可以省略很多。 日韩文字不用汉语作注,公文真没法写的,诗歌,诗词就算歌词都不好写(口水歌除外)  另外英文中 法律 和 医学用语等于学习第二门外语,汉语用么?   更别说汉语诗词了。。。。
  第七篇 汉字改革史上几个纠结的问题  第三部分 汉语编程为什么熄火了  汉语编程,自从计算机传入中国以来就在探讨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达到顶峰,出了好多所谓的汉编软件,但是,几乎都死掉了。  所谓“汉编”为什么会失败?汉语编程事业可以成功吗?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是很有信心的,一定会成功,因为将来,是一个以现代计算机为中心的智能社会。但是现在的汉编为什么会失败,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基础知识不扎实和商业上的失策。  基础知识不扎实,代表了中国人的数学处理能力,对语言文字规律的研究,这两个方面以及相结合的知识欠缺。  中国人的数学水平并非世界超一流的,但计算机代表了数学发展的最高境界。群论,模糊计算,系统论,以及数据库里面四个范式的提出,都是顶尖数学家干的事,中国没有一个很好的数学环境,为商业企业孕育出足够的智力劳动人才。数学是计算机的根本,计算机处理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数学问题。当年中国有一位数学家华罗庚,提出了“统筹方法”这个概念,当时我们中学还学习过这方面的课文,统筹方法就是程序员的基本功。自从华罗庚之后,我们似乎再也没有这样强大的学者,能带我们探究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点上说,我们计算机以及相关产业的落后,似乎病根不在机器上,而在我们大脑中。  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可以说停滞了五十年。自从二简字不再瞎折腾后,对汉语汉字的研究整理工作就是一个缝缝补补,再也没有大的理论创新,尽管时代到了变革之前夜。汉语汉字的研究一定要数学化,有了相应的算法才能智能化,才能让机器更理解我们。4G时代到来,物联网时代到来,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时代都已经到来,如何与机器更好的沟通,是我们时代的任务。国家需要启动自简化字和汉语拼音化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字改革,理清汉语内在的逻辑矛盾,重新打造语言文字,使我们的头脑更清晰,从而获得一个新的灵魂。
  第七篇 汉字改革史上几个纠结的问题  第三部分 汉语编程为什么熄火了(续)  再说说商业上的失策问题。在没有一个强大的学术支持下,汉编推广和研究团队又没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从而造就了汉编的失败。中国人需要汉编吗?需要。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编程语言,这是自然。Pasical,C和Basic西方社会有好多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面像不同的群体,解决不同的问题。后来这些都衍生出好多种语言,这些语言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C后来有了C++,C#等,Basic后来有了VB,以及微软的.net,这些语言的成功,除了有一个坚实的内核和成功的编程思想,还与大商业组织或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强力推动以及不断创新有关。说实在的,中国在计算机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出了不少伟大的软件企业以及互联网企业,但是对于基础工作,还是做的少。  我在这里要说,其实中国还没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汉语编程方法。大连吴涛的易语言是汉编目前来说最成功的,但也是将死的。所谓易语言,不过是抄袭了VB,将VB翻译过来,这样的编程环境随着VB的老去他们再也拿不出新作品了,所以易语言面临完蛋的境地。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汉语编程语言,咱们下文再说。目前的汉编推广团体要么不成规模,要么没有实力。像大连吴涛易语言公司这样的小企业,既目光短浅,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大做强一件事,所以倒掉是必然的。易语言的式微是一个商业问题。下面我们就说说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汉语编程,为什么需要。
  知识是浩瀚的,如果只能用文章或书本发布的话,99%的知识会被埋没,因为只有瑕疵很少的文章和书本会被传播。  支持一下楼主,也感谢互联网,让我们破除了“知识被裁剪,观念被垄断,认知被灌输”的魔咒......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大量“虽有瑕疵,但有亮点”的认知。
  英语也是不严谨的,所以英文里有大量的冷笑话(一词多义)。语言自身苛求严谨性的话,不仅自然语言难以达到要求,就连编程语言也多数不合格。之所以存在这种状况,是因为人们不得不考虑信息的传达效率问题,也就是对方能不能尽快理解,在这方面中文反而有某种特别的优势,就是文字传达。比如一个字“酒”的招牌可以代表这家商店卖酒,但是通过读音(对话)来传达的话,就必须要有上下文,不然很难推断是“九”还是“久”。
  第八篇 拼音里的大智慧  第一部分 拼音的历史  前文说过,英文单词不是拼音,英文的拼音,是国际音标,这个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过。所谓拼音也好,音标也好,是把人类的发音方法用符号表示出来,和乐谱是一样的。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扩大,所要表达的概念增多。语音由于人们交流的时间有限,有会增长太多,但是字符会变得很多,因为人们涉及的领域会变多。至今,牛津辞典和辞海每年都在增长,但是人们说话的时间没有变。所以,但凡文明的族群,文言必定不一致。拼音(音标)是架在文字和语音之间的桥梁。  英文单词和汉字,都走了字形这一步,只是英文的字长,汉字块大。英文也有表形的部分,比如agrculture这个单词,是三部分,可以算有三个部首。有相当多的学习英文的读物,都教我们认识字根,有兴趣的可以找下资料。英文如果不用音标的话,也容易读错,比如hour,h不发音。  拼音和音标是更接近语音的字符,是真正的表音文字。特别是国际音标,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国际音标的优势是严格规定以“一符一音”为原则,即“一个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音素”,这确定了音的唯一性,也是表音的准确性体现。  中国古代是没有拼音的,因为人们自然地认为,文言并不一致。说起汉语拼音的历史,这不得不从佛祖东来说起。自从汉以后佛学在中原兴起,佛家经典也来到中国。梵文字母成为第一种汉语拼音。吐蕃(藏区)更是依据梵文字母造了字。后来元朝搞书同文的巴思八字,也是梵文字母变体,但那属于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汉语拼音,因为巴思八字是实实在在拼写汉语的。由于元的疆域大,巴思八字影响范围很大,只是元朝历史短,所以没有能传承下来。  明以后,另一种世界性宗教在中国施展影响,就是基督教。他们不断派传教士过来,其中不少名气很大,他们开始用罗马字母给汉语创造拼音。这个过程持续了三百多年,至到公元1950年中国公布汉语拼音方案。  一个很有意思是现像是各大族群喜欢把自己的习惯带给别人。我们喜欢给外民族造字,比如契丹大字小字,西夏文还有越南的字喃。而西方人喜欢用自己的字母让别的民族拼写他们的语言,比如苏联控制下的国家用西里尔字母,美国控制下的用拉丁字母。说到这,还有一帮人在中国也创制了拼音,就是穆斯林们,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他们给被认定为“回”的中国人创制了“小儿经”,就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  拼音不是文字,是语音符号,更确切地说它只是语音的助记符。文字要有完整的意义,无论它有无读音。
  第八篇 拼音里的大智慧  第二部分 拼音的作用  文明的族群有着几十万到上百万的单词或字,但是去发掘它的拼音却是有数的。大多数民族的语音集中在三十到五十之间。如果我们不去强求文言必须一致,就会发现拼音还是很有用处的。还是那句:话是用来说的,人一生能说多少句话几乎是一定的,但是人们的学术领域是无限的。语音这个集合必然是有限集合,数目集中在人的日常使用上,而书面字符或单词却是个无限集合,随着历史发展变大。无论哪种语言哪种文字体系必然都是这样的。所以,《施氏食虱史》和《鸡即激击鲫》这样的文章会出现在中文里。这深刻反映了有限封闭集合和无限开放集合相互之间的矛盾性包容性。  如果你去问越南人,或者韩国人,拼音化之后他们幸福吗?我想他们一定更糊涂了。如果用汉语拼音去写一篇《施氏食虱史》,我想读者一定会崩溃。自从朝鲜半岛拼音化以来,加强汉字教育的呼声就没有在韩国断过。2004年,半岛出现了一次危机,“贱出名将”事件,差点引爆了战争,就是拼音化的恶果。
  回复第8楼(作者:@华世方 于
18:10)  第三篇 第一部分 语言是人们世界观的反映  语言反应的是人的世界观。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把所……  ==========  汉语有歧义是因为你把它从特定的环境抽出来,在当时环境中仁兄肯定特定的指的是某人,而你不管其环境的话肯定就模糊了。汉语的使用习惯就是不会经常直指其名字,因为古人觉得这是对人的不尊重,所以用了许多词代替,而英语中代词就那几个。  
  第八篇 拼音里的大智慧  第二部分 拼音的作用(续)  历史上,字符和拼音一起用的国家和民族出现过。契丹就有大字和小字之分,大字是汉字改写版,小字就是拼音文字。巴思八时代,汉语也是汉字与拼音文共存。汉字与拼音一起用的典型是韩国和日本,这之中日本为最。日本人充分认识了拼音的好处以及汉字的优点。契丹大小字和现在中国的汉语拼音与汉字,都是两套体系,基本上不在一块。但是日本的假名系统和汉字系统是一起出现在书本上的。中国的书写体系中,也有可能把拼音和汉字一块写,一般出现在小学五年级以下小朋友的作业中。  越高级的书中,汉字越多。这是日本书籍的规律。汉字的消歧义能力强于拼音。使用拼音文字,可作为文化学习的一个过渡,让低文化水平的人(一般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先学习拼音,然后再慢慢学习复杂的字符。
  第八篇 拼音里的大智慧  第三部分 更简化符号系统的引入  众多的成语与喜大普奔、NBA、LZSB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某些长语言的简化。说话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认识的事物却很复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表达复杂的事?语言在变复杂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简化。  在二维码的字母世界里,他们无时无刻都在创造着缩写词。比如NBA,体育界和生物界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因为有了汉语拼音系统,也在创造着中国特色的字母缩写词,比如论坛里常用的LZSB,用这个词要比打出“兰州烧饼”要快,表达意思要准确。也就是说,中国正在走向和日本一样的汉字与拼音一起写的传统中去。  不可否认的是,拼音相比字符更简化。虽然用拼音只能表达所有的发音,表达不了全部的概念,但是有时候我们用表面的概念就够了。GB2131这样的编码方式,我们也引进了,也使用了,就像我们自然地使用了阿拉伯字母一样。
  @醉起步云霄 19楼
19:26:34  沙进了眼,和眼进了沙,居然是一样的意思;  晒太阳,晒被子,都是晒+名词,但两个意思完全颠倒。  汉语根本没有语法。  -----------------------------  靠语境确定含义
  很多问题说道点子上了
  记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脑清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