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案 提出怎样的观点

《咬文嚼字》教案
&&&&&&&&&&&&&&&&&&&&&&&&&
&&&&&&&&&&&&&&&&&&&&&&
&&《咬文嚼字》教案
&&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 【教学课时】
&& 【教学方法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 明确:
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
“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 第四个例子,
“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
——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个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学生回答。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个字就抵得上千言万语,千军万马。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所以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个例子:
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 启示: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总结第一部分:
&&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调整思想和情感&&&&&&&&&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六.分析第二部分:
以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明句式不同、繁简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6-7段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看作者举这两个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作者在这一部分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另一个是滥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就是“套板反应”。
1.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②&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套板反应”的示例:
这一天,朱祁镇(明英宗)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特别的客人叫朱瞻缮,是朱祁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是一个套板的套板,我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因为这样的文字我们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动。
2.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 3总结:
&&&&&&&&&&&&&&&&&
善用:意蕴丰富&&
点铁成金(正面)
&&&&&&&&&&&&&&&&&
滥用:套板反应
&&毫无新意(反面)
七.分析最后一部分:
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学生齐声朗读“我希望”后的话,说说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八.总结全文:
&&& 教师总结:
文章应该是“作”出来的,不能老是“走熟路”。时常有学生问我,写作文有没有窍门,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所期待的“窍门”绝不是我所要说的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套板心态”。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
请大家回去后再读《咬文嚼字》,我想应该会有新的启发的。
九.布置作业:
1.思考: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不少于3条)
2.思考: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不少于2条)
3.完成课后练习二和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诗意语文阅读写作工作室
当前位置:&&&&
《咬文嚼字》
上传: 刘萍 &&&&更新时间: 12:35:24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明确文化随笔依然有套路可循   2、明确举例,议例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养成锤炼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明确文化随笔依然有套路可循   2、明确举例,议例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锤炼字词的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据传,清代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在严父的威逼下进入了科举考场,其一抄了题目后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其二只抄了个题目,其三连题目也没抄,干脆白卷一张。主考官是位很有学问而又风趣幽默的人。批阅到这三个大草包的卷子时,感到令人啼笑皆非。细想,觉得还是有区别,于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批语分别为&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同僚向主考官请教,为何同是三个字,仅换了位就分成了三等了呢?回答是,&放狗屁&意思还算是人,只是放狗的屁,三者中算上等;&狗放屁&说明已属狗,但除放屁外,尚能看家护院,还可列中等;&放屁狗&则是除了放屁外,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自然列为下等!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得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  2、文体确认:   这是什么文体,这类文章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阅读75页)明确这叫&文化随笔&,特点是&理趣&。   3、作者简介(强调其文化人身份,横线部分重点介绍)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浙江中学教书。1925年起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修语言和文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29年,由于开明书店出版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而闻名全国。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主讲西方名著选读、文艺批评史和文艺心理学。1936年出版《文艺心理学》,为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文献之一。1937年后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教务长。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外国文学,后转哲学系讲美学。 1947年8月&1948年8月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1949年以后,一直任北大西语系教授,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美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4、课文详析:   步骤一:快速阅读最后一段,回答本文的理和趣   理:咬文嚼字的道理&&&&&& 趣:举几个例子   步骤二:利用练习一,让学生明确文中所举五个例子。   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步骤三:要求学生找出每个例子证明的观点,同时说明证明的过程  如例一:先举例,再议例,再结论(这是一个炼字的好例。我们正好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观点: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改写 论点----举例----议例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论点----举例----议例----论点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或 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要善用联想意义    & 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惟陈言之务去   步骤四:根据以上分析,回答下面问答。   1、&& 咬文嚼字是什么?(例一)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例二、例三)3、怎样咬文嚼字?(例四、例五)   明确:课文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基本模式结构全篇的。    步骤五:写法启示&   让我们明白:按议论文基本结构模式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能写出好文章   &让我们明白: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   :步骤六:拓展:   1、&& 古人炼字的好例:   轻风_细柳,淡月_梅花( &轻风&缓吹,&细柳&稍显动态,&扶&字运用拟人手法,贴切地摹写出和风轻吹细柳的情态。&摇&、&舞&动态过猛,和&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映&、&隐&过于直白,音节也显生硬。而&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云破月来花 影   红杏枝头春意_(&云破月来花弄影&中,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风弄花影,词人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弄&字化静为动,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情趣。与&云破月来花弄影&齐名的还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出自宋祁《玉楼春&春景》。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境界全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嬉闹,春意盎然,如把这&闹&字换成其他字眼,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宋祁因此诗句被人称为&红杏尚书&。)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颈联的&坼& 、&浮&两字别具神采,历来为人称道 。为什么?诗人写这首诗时,正羁旅他乡,穷困潦倒,既老且病,寄身孤舟,为什么要把洞庭湖写得如此雄阔?又为什么能把洞庭湖写得如此壮观? (洞庭湖作为吴楚分野,将方圆千里之地分裂为二。这两句诗是形容洞庭湖水浩淼无际,波涛汹涌,日夜不停地把天地日月浮动在水面上。简短的十个字,融进诗人丰富的想象,写出洞庭湖开阔的视野,雄浑的气象,壮阔的气势,为历代评家所激赏。结合全诗可以看出,个人的落寞凄凉没有影响诗人对湖光水色美景的欣赏,更没有阻隔诗人对万里关山烽火硝烟的关注。忧国伤时是杜甫执着一生的情怀,正是这种伟大的胸襟,才成就了如此雄伟的意境;如此意境必须要如此精当贴切的语言方可担当)。   2、&& 作业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欢迎您光临本站,您是本站的第广告载入中......
只看作者回帖
只看我的回帖
[回删锁滤] &1914字& 亮 46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2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1
[回删锁滤] &28字& 亮 1复印2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80字&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116字&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3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112字&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128字&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70字&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22字&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7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15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26字&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3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3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3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124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68字&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04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3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3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3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3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3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3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3复印0
[回删锁滤] &127字& 亮 2复印0
[回删锁滤] &115字& 亮 3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20字& 亮 3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1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31字&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3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95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504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41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28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58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80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8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41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1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914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28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70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26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68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31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152字&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空& 亮 0复印0
[回删锁滤] &29字& 亮 0复印0
广告载入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咬文嚼字练习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