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交易出现,促成了哪些工程经济类专业有哪些模式的出现

分工、交易之间的关系
——再论国家财富的性质
为何要分工和交易?分工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而分工,分工的原因是分工有分工收益。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必须有交易才能生存,并不是分工起因于交易,而是交易起因于分工。
斯密原理: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人们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
斯密《国富论》“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要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生产力的提高显而易见是分工的功劳,分工比生产力看起来更为直观,所以我们把生产力归纳量化为分工。分工的定义人类真诚劳动谋生的职业劳动。农牧业为分工的根,工业为茎,服务业为叶。
约翰&康芒斯1935年在《制度经济学》一书中把
“交易”一般化、概念化。康芒斯把“交易”和“生产”这个概念相对应,指出,交易是所有权的转移,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分析单位,他进一步将“交易”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买卖的交易,即平等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管理的交易,即上下级之间的命令和服从关系;限额的交易,主要是指政府对个人的关系。我们进一步把制度、生产关系、市场交易、契约等都归纳量化为交易。交易与分工概念相对应,指出,交易是所有权的转移,是经济学的最小分析单位。
我们进一步地把斯密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量化解释为:分工受限交易。我们推想,分工与交易的关系:分工发展促进交易的发展,交易的发展也可促进分工的发展;交易的阻滞和下降,分工也会停滞和减少。分工的作用在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是各行各业的生产能力由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外,还有大量劳动产品可以出卖;同时,因为一切其他劳动者的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着生产自己所需的产物。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给予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也能与以充分供给,社会大众普遍富裕。由此我们推测:分工与交易是国家的财富,分工种类和数量越多国家财富越多;交易次数和交易额越多国家财富越多。
二、分工发展与分类
杨小凯(1998)认为分工应至少包括三个规定性。专业化:专业化使个人或组织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范围变小,随着专业化水平的上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即产生专业化经济。迂回生产:生产的迂回性包括两种迂回生产效果,第一种迂回生产效果指人们用资源去生产没有直接效用的中间产品,而中间产品可以间接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第二种迂回生产效果指当初始资源与最终消费之间的中游产业层次增加,或迂回生产的链条加长时,生产率能得到改进。专业多样化:这是因为专业化只是分工的一个方面,如果只有专业化,而没有专业多样化,社会将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消费的需要。
最早的分工就是家庭分工。社会分工是由家庭分工开始,家庭分工是在家庭交易的基础上,随着分工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分工的发展也与人的需求相适应,分工的发展也符合人的需求理论。在家庭分工基础上,家人能在家庭中找到人的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三种低级需求(马斯洛需要理论),并给予满足。家庭交易是一个复合交易集合,她的交易种类只能弱化,不能被取消,家庭从古到今的存在就是最好的例证。
家庭分工在生存需求方面,家庭分工能满足家庭成员的生理上的需要就是农业分工能满足。随着分工的发展,分工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使得一部分分工脱离家庭分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在增强,交易范围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各氏族之间交易的发展,使各种分工的交易范围扩大;在不同氏族部落之间形成的自然地域分工,在相互交易中使分工产品变成了商品,这样就使具有不同条件的氏族从事不同的市场分工活动,逐渐变成分工与交易相互依存关系。出现专门的农业分工、手工业分工、医药分工、艺术分工等分工。
家庭分工在性情需求方面,家庭分工能够很好满足。性情需求方面包括:性、情感和生活的基本目标的需求。情感需求“少年夫妻老来伴”,人的一生不同时期需要的情感重点不一样。儿童时期是需要父爱和母爱的呵护,青春期是需要爱情,成年时期是需要配偶的亲情和爱情和性需求,男人与女人的性态度不一样。男女主人的性交易,以及性交易的结晶——孩子,孩子的抚养。由于人的自私,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年是需求天伦之乐,这些需求家庭分工都能满足。
家庭分工在安全需求方面,随着安全分工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在增强,反过来人类的破坏能力也在增强。人类的安全感就减低,随着安全上的需要,多个血缘和联姻家庭联合起来组成部落,部落是保障部落内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安全。部落其实是大家族,安全分工没有完全脱离家庭分工。随安全分工不断的发展,个人和部落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的发展,对于部落的安全单个部落的力量也比较渺小,多个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保障各个部落的安全。随着安全分工发展,安全分工从家庭分工中独立出来,这时部落联盟就是国家的雏形。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出现标志是安全分工从家庭分工中独立出来。国家出现是安全分工从家庭分工中完全独立出来,安全分工不断发展成为:军公检法等分工应势而生,国家机器正式得以运作。在家庭时代,家长就是安全保卫家庭的人员;在部落时代,部落安全保卫的安全分工——武士保镖;在国家出现后,国家机器开始运转,国家安全保卫的安全分工——军队。
人类在原始社会早期的征服自然过程中,有些部落学会驯养动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资料,随着分工发展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畜群需要大量的草地,草地成为人类的财富。这些部落就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游牧部落驯养动物不同于其他部落,而且驯养动物数量较多,从而解决了游牧部落的生存发展需要,使人类从原始的生存方式即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生存所需到人类自己生产生存所需的历史转变。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所需,人类的人口数量就被自然界的生存资源的数量所限制。
随着分工的发展,农业分工从家庭分工中分离出来,农业分工所需的土地和水资源的多少是部落的财富,土地和水就成为了部落间战争的原因。为什么部落间战争抓获的战俘被杀掉?就是自然界的野菜、野果、野生动物的数量有限,杀掉战俘能为自己找到更多更广食物的生存空间。畜牧业的发展,分工的增加,驯养动物和种植谷物的发展。分工劳动代替了共同劳动,财产私有产生,家庭也随之出现了变化。男子从事的畜牧业种植业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男子在家庭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分工的增多,使个人能够劳动生产出大大超过个人生存所需的产品。于是战俘不再被杀掉,而被吸收为劳动力,成为奴隶。
随分工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分工慢慢的从农业分工中分裂出来。谷物成为人类的食物,出现了织布机和青铜器,人们开始掌握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分工从农业分工中完全分离出来。手工业就是工业的初级阶段。
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是生产的效率的提高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是剩余物质丰富,社会剩余物质的丰富是产生社会分工的必要条件。社会分工越细说明社会生产力的越发达,社会分工让社会劳动简单化、专业化、机电化、信息化。社会分工种类越多,社会产品种类越多。同种社会分工越细,社会生产效率越高,同种社会产品越丰富。分工使得每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所以只要分工劳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劳动者不久自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他们的分工劳动。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含义就是由社会分工得出的。分工的这些作用,是人类智慧的结果,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随着家庭分工在不断的发展,政府分工、市场分工、企业分工等分工逐步从家庭分工中独立出来,且分工效率更高。
畜牧业分工从家庭分工的分离出来,畜牧业分工的最初阶段是满足人类的生存所需的劳动分工;手工业从家庭分工中分离出来,是分工是进一步满足人类的生存所需和精神所需的劳动分工;分工的发展是同种类的分工越细,生产效率越高,需要的工人越少,多余的工人就有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新的分工。
社会分工出现后,社会生产力的效率在不断提高。分工的发展就是两条线,一是产品内的分工,二是新产品的分工。农业社会没有失业,因为他们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和农具;社会在失业,是产品内分工的结果。解决社会失业是新产品分工的诞生,新产品分工能吸纳社会失业人员。产生有两个结果,一个我们都乐见的社会财富增加;另一是社会出现失业。我们以农业分工为例,农业分工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农产品在不断丰富,是社会人口增加前提。只有农业分工的不断发展,社会才有可能出现工业和服务业分工发展。同种分工的劳动产品需要的劳动者就减少,劳动者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就出现了新的失业或者劳动者减少劳动时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让新的社会分工来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这也使得分工收益不断累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
分工与失业的关系。社会出失业时,富余的人员就要创造新的社会分工。社会来解决社会失业问题。社会出现失业时,其实是社会产品内分工增多,生产效率提高,同种产品的需求处于饱和状态,富余的人员要离开这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富余的人员就要开创新的社会分工来解决社会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让社会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失业是分工与交易的结果,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但符合新的分工发展的需要。劳动分工是生产的必要环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决不会被消灭,相反地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得到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分工不断取代落后分工的历史过程。这样就把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本质统一起来,突出了分工特别是先进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社会分工是社会科技发展的标志,社会分工是社会和国家财富的标志,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更是社会财富多少的标志。
三、交易发展与分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人类本质社会关系互助依存的总和。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在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约翰&康芒斯1935年在《制度经济学》一书中把
“交易”一般化、概念化。康芒斯把“交易”和“生产”这个概念相对应,指出,交易是所有权的转移,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分析单位,他进一步将“交易”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买卖的交易,即平等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管理的交易,即上下级之间的命令和服从关系;限额的交易,主要是指政府对个人的关系。我们把生产关系和制度进一步归纳为交易准则,所有交易机制和制度都是交易的准则。我们进一步地交易把一般化、概念化,把交易和分工这个概念相对应,指出,交易互通有无交换各自生产的商品或服务,交易是所有权的转移,交易是满足人们生产与消费的交换机制或平台。是经济学的最小分析单位。
说交易,我们往往不会想到家庭。家庭是一种最古老又最现代的交易,家庭交易也一切交易之源。家庭交易的成员一般夫妻二人和年迈父母及未成年的子女。当子女成年结婚后,原有的家庭交易就失去了她的活力,大家庭必须分家,才能保证家庭交易的正常进行。她包括劳动与食物交易,劳动与安全交易以及性交易。在家庭交易中家庭成员能找到人的低等需求: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家庭交易就可以满足。
随着交易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各氏族之间交易的发展,使各种分工的交易范围扩大;在不同氏族部落之间形成的自然地域分工,在相互交易中使分工产品变成了商品,市场交易就从家庭交易中独立出来,商人的出现就是市场交易成熟的标志。这样就使具有不同条件的氏族从事不同的分工活动,逐渐变成分工与交易相互依存关系。
物物交易、物货交易逐步发展为市场交易。在解放初期,一些山区出现的“赶集”就是一种较低级的市场交易。农村集市唐代开始出现的在大城市周围的定期集市——草市和墟市,到宋代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小城市周围,北方叫“集”,南方叫“墟”。农村中也出现定期举行的小市。城市在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十多个,北宋则增加到四十多个。其中开封、洛阳、杭州、扬州、大名、应天、苏州、荆州、广州、成都、福州、潭州、泉州等都是著名的繁华都市。开封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最为典型。全市人口不下百万,城中店铺林立,计有六千四百余家,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市场上的商品从日常用品到奇珍异宝,无所不有。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居民区)、“市”(商业区)分区,交易只能在市里进行,而且只能在白天进行,入夜即止。北宋时,开始打破了“坊”、“市”和昼夜的界限。开封市内,商店可以随处开设,而且有了夜市和晓市。当时开封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茶楼和说书、唱戏的,热闹非常。这些都是服务业分工交易。这些都是市场交易。
家庭交易在性情需求方面,家庭分工能够很好满足。性情需求方面包括:性、情感和生活的基本目标的需求。情感需求少来夫妻老来伴,人的一生不同时期需要的情感重点不一样。儿童时期是需要父爱和母爱的呵护,青春期是需要爱情,成年时期是需要配偶的亲情和爱情;爱情性需求,男人与女人的性态度不一样。男女主人的性交易,以及性交易的结晶——孩子的抚养,由于人的自私,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年是需求天伦之乐。这些需求仅家庭交易全部都能满足。
随着交易的发展,安全交易从家庭交易之中分离出来。随着安全交易的发展,多个家庭联合起来组成部落,保障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安全。安全交易就在家庭交易之内,分工不断的发展,个人和部落征服自然的力量不断的发展,对于部落的安全一个部落的力量也比较渺小,多个部落联合起落组成国家来保障各个部落的安全,国家安全交易独立于家庭交易之外。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出现。在部落时代,就要必要安全保卫的人员——武士。在国家出现后,安全保卫人员——军队。国家专门从事安全交易的组织,也叫国家交易。
国家交易是满足人类安全需求的交易,她是每个国民都为之纳税,并为国民提供安全保障的交易。国家交易是公检法和军队。随国家交易的发展壮大,国家就为社会一个权力阶级,最终成为统治阶级,保障社会安全并从社会获取财富的阶级。国家能消失吗?能!是恩格斯的回答。我们在回答是不能,因为人类的安全需求一直都会存在,但随政府交易不断发展和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公平正义得到更好的伸张,政府可能变成小政府。国家的天职就是保障社会安全,制止战争、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国家交易为:原始共产主义部落安全交易、奴隶制的国家安全交易、封建制的国家安全交易、资本主义的国家安全交易和共产主义的国家安全交易五种关系。作为共产主义国家交易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交易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国家安全交易,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分工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国家交易的安全保障对象的变化为:原始部落成员、奴隶主、地主、资本家和国民。保障对象在不断扩大。
交易随着分工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原始社会分工开始增加时,交易就随之产生,这个交易就是家庭交易。这时的家庭交易的包括:食物交易,性交易和安全交易。氏族部落交易,原始社会里的交易,就是家庭交易。最初的家庭交易是氏族部落交易,氏族部落交易的逐步发展为大的为政府交易和小的家庭交易。交易在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
随着交易的发展,逐步发展为政府交易和企业交易与家庭交易共存组织交易。家庭交易、企业交易、政府交易之外的交易,市场的运作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企业之内有规章纪律,社会上有道德风俗,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连黑社会中也有所谓江湖规矩。不同的交易机制或平台具体地界定不同的交易机制下适用不同的竞争准则,竞争准则限于交易范围内各不相同利益的人参与生产与约束着人们一切的(竞争)行为。参加不同的交易机制,实际上是使用不同的竞争准则,她们也不是免费午餐,其确立、运作与维护都必然需要花费不同的费用。人们在不同的交易组织之间的选择,就有如在市场中不同的物品之间选择一样,当然是要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选择费用最低的一种交易机制。
企业交易是企业是一种分配方式,她以企业管理来企业创造与分配财富。科斯用市场运作需要支付交易费用来解释企业的成因,却会面临一个问题:既然使用企业就能避免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那为什么不把所有生产都放在企业内部进行呢?如果使用市场有费用,在自私的假设下,均衡的情况应该是世界上一切生产都由企业来完成,市场理应消失。但历史与现实事实证明:市场不能消失。
交易的发展是从家庭交易开始,家庭成员的扩大,家庭交易分裂为家庭交易和部落交易。多个部落联合起来促成国家的诞生,家庭交易分裂为企业交易、市场交易和政府交易。随着交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交易分裂为政府分工和军队分工。社会交易分裂为家庭交易、企业交易、市场交易、组织交易和政府交易。交易机制的多样化。交易促进分工的发展,家庭交易促进和保障家庭分工的生存与发展,企业交易促进和保障企业分工的生存与发展,市场交易促进和保障市场分工的生存与发展,政府交易促进和保障政府分工的生存与发展,一切交易的存在,都是为了分工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交易机制的多样化。交易的种类包括:家庭、企业、政府、市场等交易机制。她们都有保障交易机制的确立、运作、维护的费用。市场是一种生产与消费交易机制,企业也是一种交易机制,而除了市场与企业之外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交易组织形式,如家庭、国家等交易机制。
随着家庭交易不断发展,企业交易、市场交易、政府交易等交易逐步从家庭交易中分离出来。我们从交易的几种基本形式市场交易、企业交易、政府交易、家庭交易等来分别讨论。交易除市场、企业、政府等交易机制外。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交易组织形式,如家庭、团体、国家等交易机制。市场与企业组织互相补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政府是国民纳税政府保障国民安全的安全交易,调节市场与企业组织分配的再次分配。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发展,为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易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直接以交易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社会出现专门以交易为目的商业分工。中国在商代出现最早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商人因交易收益而促使商品交易迅猛的发展。他们作为分工的中间人,促进分工发展,并取得了分工生产的领导权。
四、分工与交易发展的动力
分工能提高社会生产力,交易能让分工互通有无。分工和交易的源动力是什么?
分工收益是分工增加的社会财富。分工收益就是增加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报酬就要增加,但劳动者的报酬增长率没有达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率,使得该分工的产品的价格略有下降,但销售得数量越多区域越远越广。在交易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分工生产的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下降,分工产品才能交易,只有分工产品完成交易,分工才有更多的收益。就是分工收益。分工收益也报酬递增的原因。斯密的《国富论》、杨格1928年发表在The Economic
Journal上的“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就说明分工是有收益的。例如:一个农民买碾米机,帮村民碾米。碾米100斤稻谷收费5元,碾米机一天可碾米4000斤,可为农民挣200元,除去电费和机器折旧费100元,碾米农民可赚100元比在村里打工或种地一天50元要多出50元。多出的50元就是分工收益。
随着分工的发展,交易的次数和交易量越来越大,专门从事交易可以养家糊口。这时就出现在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专门以交易为目的商品生产。为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易发展的需要,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阶层,于是又有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易迅猛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易的商人。他们作为分工的中间人,促进分工发展,并取得了分工生产的领导权。交易发展的需要产生了金属货币。随着财富的集中,奴隶人数增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手工业者和商人活动的集中地,逐渐产生了城市经济,又有了城乡的分工。分工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完全摆脱了农业分工,专门从事服务业分工监督生产、管理国家及科学、艺术等分工。交易收益是分工劳动者需要的多样化的需求可以通过交易来满足,让分工劳动者可以更专业地专业化工作所节约的费用。
交易收益我举个例子:一个农民在没有交易的时间里,他要种庄稼,庄稼成熟后,他要把稻谷碾成大米。一个农民一天碾米100斤需要一天时间,但他要到村里碾米厂加工,就是10来分钟,加工费5元,和运输费5元(信息费用为零,农民有余钱货币费用为零,所以这个交易的交易费用为运输费用5元),而农民在农村打工或种地一天的价格是50元,那这个农民的交易收益就是40元。农民碾米工作完成这个交易同样也有交易收益。
交易收益另一个例子:市场交易商人的出现,商人的生存的原因是商人专门从事商品交易。交易的收益是商人从社会中收购他们交易的产品,然后这些他们交易的产品销往有需求的人们,赚取价差,这个价差就是交易收益。这也是交易为何存在的原因。交易也是社会和国家的财富标志,一国或某个社会的财富多少表现在交易额的数量多少。
分工收益是分工密切联系交易的结果,也是分工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发展动力。交易收益是交易密切联系分工的结果,也是交易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发展动力。分工收益是分工发展的动力,交易收益是交易发展的动力。
五、分工与交易的关系
我们认为:人类社会是在分工与交易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她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分工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交易限制分工,反过来,分工也限制交易。
一、青铜分工的兴起繁荣鼎盛和衰落与交易的关系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中国青铜器的品种也极其丰富,不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礼器、祭器,还有车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生活用具等器物。以容器为主的中国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中国却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这些容器,尤其鼎,是为国家重器。欧洲青铜文化以武器为代表,中国青铜文化以容器为代表。欧洲青铜需求量少,交易量就少,青铜分工就少,所以青铜冶炼、铸造等工艺简单;中国青铜需求量大,交易量就大,青铜分工就多所以青铜冶炼、铸造等工艺复杂。这是中国青铜冶炼、铸造等技术比欧洲的先进的根本原因。
随着礼乐制度的彻底瓦解,青铜器的礼器、乐器需求没有了。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兵器、工具等由铁器取代。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青铜酒器、水器、食器由瓷器取代。青铜器的需求量逐渐萎缩,她的交易量也就逐渐减少。青铜器的就消失了就成了历史的必然,青铜器的冶炼、铸造等技术就失传也就不足为奇了。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自此以后,青铜器只有铜镜在发展。玻璃传到中国,铜镜被玻璃镜取代,青铜器彻底退出市场,青铜分工是成也青铜交易,败也青铜交易。
二、文景之治经济发展与汉武帝经济萧条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促进交易的发展,交易又促进分工的发展。使得文景之治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
汉武帝时期与匈奴开战,用鹿币算缗平准均输等方法筹款作军需之用。加重农工商的负担,增加交易费用,阻滞交易,交易减少又使得分工退化,分工退化使得经济萧条。这是为什么文景之治经济繁荣而武帝经济开始衰退的根本原因。
三、北宋时期的分工与交易发展
宋朝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这已早成历史的定论。其他王朝“抑商”而惟独宋例外。宋初太祖赵框胤就言“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
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法,轻民法的传统做法。宋代则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宋的经济法令如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制定和实施,统一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这些正确的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商贸发展迅猛,手工业发展迅猛,宋朝的矿冶、造纸业、制瓷业、丝织、航海业也高度发达。从交易看,交易管制较少,更加自由。交易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发展“坊制”的突破,集镇的兴起,因此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限逐渐消失。强盛的交易浪潮,促进宋代的经济突飞猛进。
宋朝的经济立法、海外贸易、纸币的大量流通促进交易商业的发展,北宋中期,每年的市舶收入达六十三万贯,可见宋朝交易商业的发达。交易的发展也促进分工的发展,矿冶、造纸业、制瓷业、丝织、航海业也高度发达。这也证明了: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在500年前马可波罗时代(即宋朝),中国国家财富已经达到她法律和制度所容许富裕程度。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就是封建社会限制交易,分工又要发展,社会分工就回到家庭分工,这是市场分工没有市场,反过来,市场分工退而求其次转为家庭分工。
四、新中国经济发展起落与交易的关系
中国在建国初期,共产党在打击恶商的投机倒把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一方面,打击了恶商的投机倒把的交易,同时也限制了正常的交易,限制交易,交易萎缩,分工也跟着萎缩。统购统销政策刚实行的时期是有打击恶商的投机倒把的交易的作用,但后期就出现了限制国民经济的发展。贸易保护、战争、非公平交易等都是限制交易,社会或国家的财富就会缩水。社会出现动荡。公平正义、安定祥和的社会是分工与交易不断地发展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才慢慢的取消限制交易的统购统销政策。改革开放中国在不断的鼓励交易,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姚景源分析,加入世贸的十年比加入世贸组织前二十四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8倍,中国的出口增长了4.0倍,中国的进口增长3.6倍。这十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1.6%,其中出口增长21.9%,进口增长21.4%。2010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再创新高,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真正的实现了利民利得财富的分配格局。姚景源还分析,2001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与英国相近,但是在随后的十年当中,中国的出口总额在2004年超过日本,2007年超过美国,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的比重由2001年的7.3%提高到的9.6%。中国外资直接投资累计达到6531.4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9.5%。全球排名由2001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的第二位,并且连续18年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首位。
入世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1年中国人均GDP是8622元人民币,十年间GDP年均增长10.5%。姚景源表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是受益者,是参与全球化的一个利益受益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一个英明、正确的决策。特别是在2001年加WTO,对中国来说,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积极参加世界分工和世界交易,增加中国的社会财富;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对早于中国加WTO的国家来说,她们积极参加中国分工和中国交易,增加她们的社会财富。限制正常的交易社会分工停滞,社会经济发展也停滞;鼓励交易社会分工发展,社会经济发展。
五、贸易协定与交易的关系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简称“世贸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并存一年。世贸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国际贸易量迅猛增长。
自由贸易协定(英文: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是为了绕开WTO多边协议的困难,同时也为了另外开辟新途径推动贸易自由化,各国逐渐从实践中探索而出。是独立关税主体之间以自愿结合方式,就贸易自由化及其相关问题达成的协定。在WTO文件中,FTA与优惠贸易协定(PTA)、关税同盟协定(CUA)一道,都纳入RTA(Regional
Trade Agreement)的范围。就现实而论,因为很多FTA在协议内容上达成的可能也并不是完全自由贸易,因此FTA、RTA在概念上有混用倾向。有时FTA、RTA也指基于一定贸易协定的自由贸易区或准自由贸易区。依据自由贸易协定,来自协议伙伴国的货物可以获得进口税和关税减免优惠.无论在进口还是出口国,自由贸易协定都有助于简化海关手续。
WTO、FTA、RTA、ECFA等多边或双边的贸易协定,都是为了促进多边或双边贸易的发展,扩大多边或双边贸易量来增加国家和社会财富。交易是国家和社会的财富。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和谐发展时期,必定是鼓励交易和发展分工。社会停滞不前动乱时期,必定是交易受限,分工萎缩。分工收益是分工的发展的根本动力。交易收益是交易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分工与交易是国家财富标志。
国家是安全分工的交易组织。国家机器是政府,政府包括军事分工与公共服务分工。国家是保障国民人身安全交易。
分工与交易是国家财富。分工发展的动力是分工收益,交易发展的动力是交易收益。分工收益是分工增加的社会财富。分工收益就是增加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报酬就要增加,但劳动者的报酬增加的幅度没有分工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大,其中分工生产的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下降,使得该分工的产品得以销售的更多就是分工收益。国家财富的动力是分工和交易收益。她是推动社会和国家进步的根本动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类专业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