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pretest的各种第八版医学教材电子版电子版资料么?

Match,是一个很有规律可循的科学(By 胡向欣)(上) - USMLE_美国执业医|百歌医学_中国_USMLE讨论组|考试_考经_培训_课程|BUG|SUG|GZUG
Match,是一个很有规律可循的科学(By 胡向欣)(上)
一 缘起BUG
上大二时,学校开始了专业课,第一门医学专业课一般是学得最认真的时候。有一天,赵明告诉我:“学医要看英文书!”,并且他借了一本砖头一样的英文原版书。我翻了翻,只有名词不认识,但不幸的是书里有七八成都是名词,于是整个学期我俩总共翻了三页,这本书原翻不动被还回去了。这是我看医学英语第一次失败!之后他跟我说可以出国学医,但要先考GRE,于是我就考了GRE;从GRE班的人说:“出国学医只能由临床转基础,在美国做临床没戏”。赵明还告诉我有个考试叫USMLE,当时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听说非常难。北大生科开了纯英文授课的生化,于是我就搞了一本教材,叫,两个砖头那么厚,课只蹭了三节,至于书我硬着头皮查字典标满了中文只啃了四章,内容大概是叙述无机物,我连有机物都没看到,就又放弃了。这是我看医学英语的第二次失败。不过这次有些进步,觉得仿佛这些天书般的医学名词还是有些规律可循的。
一晃就大三了,从北大搬到了北医,整个学年充斥着各种专业课,基本都记不住。那时知道有个比我大一届的师兄叫李嘉华,于是向他请教,得知学专业课的同时看pretest和Highyield系列的书,可以辅助记忆,是活学活用之宝典。结果去图书馆一看,这两套书并不是很全,不是所有科目都有。之后我就做了一件惊天地的事情——把全套书买来!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北京没几家专门卖医学书的书店,更别提英文的了,而且给出版社打电话说着这种书不再印了。当我跑遍了所有医学书店,好不容易买齐了全北京仅存的两本儿Highyield各科书籍时,那个学期也过得差不多了。这些书现在变成了珍藏的资料,因为从来没机会看过。又一次看英文书的计划失败了。
到了2007年暑假,北医来了一个做关于USMLE的讲座的CMG医生。讲座当天去了很多人,教室一换再换。在当时,只要有人讲USMLE,大家都会抢着去看看这个人是不是有三头六臂,心想:“那么难的考试都能搞定?”那次去的人大多是我的师兄师姐,还有几个专门从外地赶来的学生家长。尽管还是以介绍为主,没什么实质方案,我至少也明确了:“中国人在美国行医——可行!!”按惯例,我留了联系方式,然后该干嘛就干嘛去了。
9月份开学后,我收到一个邮件,说是那天去讲座的人要小聚一下,会讲些考过USMLE人的经验。北医南门的峨眉轩,一群热血沸腾的人聚在一起。其中有两个考过USMLE的人出现,都是90出头一点儿的分,当时大家对他们都是非常敬仰。还有一个特别得瑟的男医生,与戴个眼镜文邹邹的表面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但看起来懂很多的样子。他在外企医院工作,跟我说pretest已经过时了,应该做Kaplan的题库。这个得瑟眼镜男叫李旸。大家留了联系方式说十一前会有一起讨论,用来确定准备USMLE的方向。
日,我们相约在朝阳门外交部门口等。一看,嘿,世界真小,李嘉华也来了!得瑟眼镜男也出现了,总共7个人,找了家茶餐厅坐下,名字叫“金湖茶餐厅”。当时得瑟眼镜男李旸,一改斯文外表,自领组长之位,号令三军。李嘉华被任命为总监,作为学习上的开路先锋。这两个当时看来很可笑的行为,后来证明其实是BUG讨论组成功的重要关键步骤...
李嘉华提议先做五十道生化的题找一找感觉,一周后讨论。那是我第一次做全英文的题,考的都是生化里面奇奇怪怪的在课本上没学过的代谢病,做题加上看答案,这50道题整整花了7天,字典的按键都被我按热了……USMLE考试时这些题只有一小时做完呀,怎么复习是个头啊?之后的讨论,我们每周风雨无阻,在金湖从日上三竿讨论到晚饭时分。这7个人里有临床医生,也有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各种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聚在一起总有人知道那些边边角角的医学知识。我也从7天做了50道题的菜鸟变成了一次讨论可以干掉小两百多题的老鸟了。之后我们组的大诗人大艺术家朱三太子给小组起了个名字:叫Beijing USMLE Group,也就是BUG。我的考U之路就从加入BUG后正式开始了。若不是偶然看到北医有个讲座,若不是参加了讲座后的小聚,或许我永远停留在看pretest的阶段(如果真看的话),那么现在走的会是截然不同的路吧。这就是缘分,和BUG的缘分!
二 考U路之探索
BUG建立了每周讨论的模式还有组内的制度,起初的七人,也被戏称为“金湖七贤”。我负责记笔记(被他们戏称为“胡总书记”),把遗留问题记下来,然后众人认领,下次讨论的时候给大家讲讲。后来这种制度慢慢演变成系统地计划一些小专题进行串讲。一来给新入组的成员扫盲,二来可以发挥自己专业优势让其他组员把一个专题了解得更深入。现在想想,当初大家要是没有做这些利己利人事情,也不会留住像张媛、裴蕾、杨华俊这样的人才,更不会有现在的周末精讲、暑假精讲什么的,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每次讨论的收获都很大,我们讨论了很多中文课本上不曾有过的知识点,对很多医学知识问为什么,通过查资料,根据现有知识推断,知道了一些看似平常现象的机理,可能别人想都没想过。我第一次发觉,原来学医还可以这么有趣!内容多了,讨论强度也变大了,我们需要更高的讨论效率和更多的讨论时间。我们发现边讨论时吃饭这件事太影响效率,于是定下规矩,不讨论完不许吃饭,饿着肚子也要讨论!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讨论时间也加长了。那时候,我们连新年都没有停讨论。在2008年的新年前后,遇上李旸和睦家下夜班走不了,我们就周五晚上进驻了和睦家的蒙古包,大家一起奋战到凌晨三点,竟然没有人提前离开。然后去了对面的新疆馆子啃羊腿喝啤酒。这的确是疯子的行为!我觉得这是对一件事情的疯狂,对同一个目标的期盼,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边上必须有人不断给你加血才能“疯得透彻”,而且将来的回报能够让自己知道当时是“疯得其所”!这就是我对BUG初期的印象。
但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谁也没考过USMLE,都不知道真正考试是怎么回事。李嘉华当时是总监,大家怎么学全听他的。他也干脆利落:“没有前人的路,我们自己杀一条路出来,以后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路!”日,李嘉华第一个去吃螃蟹了,带着全组人的希望。一个月不到,通报全组:258/99。之后,张媛也去考了,也抱得240/99归来。再后来,李旸磨磨蹭蹭,也成250/99了!这可不光是一个高分,而是一个可复制的高分模式!经过对这一批个案的总结,我们有了第一版路标系统(当然,后来又通过收集数据,成了一个cross-sectional的)。USMLE的备考,从个体经验走向了科学标准。这开天辟地的变化,不过发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
三 我也能考出不错的Step1成绩
我是第一版路标系统的最初期的使用者,也是试用者。但是相对于组内考99的组员们来说,我属于基础不算好,没什么临床经验,英语又不比别人强的。当时对于参照这样路标系统的重要性也没有仔细考虑过,并没有完全满足路标系统的每个检验点,就开始做下一步了。当时,没有在组里面充分讨论之前,就按照自己的计划报了Step1,考前一个月,模考成绩很不理想。于是李旸、张媛、德华等人亲自赶到北医,和我一聚。我被开了一次参谋长联席会议(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的雏形之一),建议为:“按照您现在的模考成绩是拿不到好的分数的,请延期考试”。我延期了,在延期的三个月,用别人打魔兽的时间做题,用别人聊qq的时间看书,尽量地向路标系统靠近,向99分靠近,即使不是99也无怨无悔。我亲爱的老婆也在默默的支持着我,她的忍耐和鼓励让我专注的准备Step1考试。09年底,我考完了Step1,感觉至少比模考要好些,经历了考后的acute distress,一个月后的PTSD,没有一个考试让我这样盼望一个好成绩!因为USMLE很重要,我在乎它!最后的成绩是228/95,记得跟李旸汇报这个分数时是在车公庄KFC里面,他跟我说:“你的分数是组里最低的!但估计这个分数不一定会影响你match,嘿嘿!”。这句话当时看来是一种挑逗式的安慰,现在看来是个事实,将来也就变成一个励志故事了。组里“最低分”都能match上,大家也一定能!当然我很庆幸有那次参谋长联席会议,感激那么多考过Step1的组员专程赶到北医,充当我的顾问,为我出谋划策,真是这辈子也忘不了!这次会议改变了我今后整个的道路。
四 面对分岔路——永远向着目标前进
在我第六年的时候,我需要决定是走六年本科毕业,还是坚持八年念完医学博士。像李嘉华一样六年毕业去读PhD吗?之前的师兄师姐走六年出口的人很少,直接去match更是史无前例。“本科毕业以后去干什么”,“万一match不上有什么退路”,这样的问题始终让我纠结。问过很多师兄师姐,他们不太了解我的具体情况,没法帮我出谋划策;问父母,他们觉得:“博士学位多好呀,不念完两年可惜了”。而且几乎所有人都有这个担心:在美国做临床医生多难呀,没听说过有人做成了,好多人都灰溜溜回来了。人家回来好歹有个学位,你回来就一本科学历,以后干什么?貌似一切都指向我要继续完成北医八年的学业,以一种安全的、有退路的方式出国match。我下不了决定,老婆也跟我一样纠结。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李嘉华,他冷不丁的问我一句:“你信BUG么?”
“信吗?”我也问自己。
李嘉华是个极端的人,他对新生事物会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有着一种近乎paranoid的坚信。他说:“在医学生阶段就能考完USMLE!”师兄师姐笑了,然后他破纪录地做到了。他说:“我们能够开中国的USMLE课程!”。讨论组笑了,然后周末班就开起来了。
我问他“信什么?”,他说,“信不信BUG能在未来2-3年内,一步步把Match的路都走通,一定会出现Match上的人。而且BUG也会越来越强大?进,可为个人Match的敲门砖,退,可为大家的避风港?”。
我信了!一次Match不上可以回国做BUG的讲师嘛!到了这个份上,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下这个决定时,BUG的教室还是门可罗雀,讲师只有李旸、张媛和寿冲,凭什么会信呢?因为我相信这些从一个战壕里爬出来的战友们,他们最了解我想做什么,什么最适合我,我信这个团队是我的安全网,我也信BUG一定会出现成功match的人。所以当时狠下决心,本科毕业走!要不是当时豪赌式的坚信,现在我也不会是组内最早Match上的人之一。
一个小插曲的闪回就是记得大约四年前,有一次还在金湖讨论的时候,跟李旸私下谈,说:“如果我Match遇到波折,回来当讲师哦!”当时李旸很认真的听着,之后若有所思的回答说:“应该有可能的。”转眼间,我们的周末精讲、暑期精讲已经如此成熟与规模宏大了!人的确需要有一种眺望远方的能力啊!
五 不要轻言放弃
既然选择六年出口,就要着手申请美国的临床实习。比较近的是外资医院,在北京就可以和外国医生一起查房看病人;远点就是美国各个大学医院为全世界医学生提供的elective rotation的机会。申请实习自然要请假,当我把和睦家医院的申请材料准备好时,从教育处得知去国外临床实习可以请假,包括港澳台,但是在内地其他医院的实习都是不予批准的,因为没有先例。其实是可以理解的,那没有先例我就是先例吧!教育处需要医院的申请表,自己的医院很支持,但是不能决定我能不能请假,经过逐级领导同意并且签字盖章把申请表交到了学校教育处,得到的答复时开会研究。这一等就是两个月,这之间有无数次往教育处跑,去争取这个机会。终于有一天医院教办的老师告诉我,假期批了,我立刻联系已经认为我不会再去实习的和睦家医院,从李旸和德华那里搞到和睦家医生的推荐信,安排了家庭科和急诊科的两周实习。哈佛医学院实习的申请也很曲折,之前要准备很多材料,也是要医院学校各级审批签字,还有一个电话面试。这是第一次给美国人打电话,还是个重要的面试。波士顿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这些人的口音很特别,由于以前没听过再加上自己的听力口语本来就没什么过人之处,第一次面试就华丽丽地挂掉了!就这样认命吧,等以后去了美国再找实习也不是不可以,我就这样安慰自己,于是就想放弃了。我老婆跟我说再打一次,要求再面试一回,反正不再面试肯定是没戏,再面一次说不定还有希望,而且第一次听本土的美国人说话都会有不习惯,之后就好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又申请面试了一次,之间准备也充分了,没想到居然过了。要不是老婆的鼓励,没准就永远没机会在世界医学的最高学府、全世界最好的医院去实习!
六 态度决定一切
刚去和睦家医院,觉得美式医疗系统什么都新鲜:病人可以坐在沙发上等着护士叫去查生命体征,再等着医生请去诊室;在病房,医生看一个病人可以和他聊20分钟半个小时,七成内容是聊生活,病人很高兴。没有对医生的无理指责,只有对医生的无条件尊重;没有一天管十几二十个病人的时候,只有医生跟病人亲切的交谈,叫得出每个病人的名字……尽管自己的医学英文还很笨拙,但我和上级医生可以毫无界限的边喝咖啡,边用英文讨论病人的病情,用到的知识和思路与step1和step2 CK完全一致,之前准备USMLE的能量和收获完全被释放出来。由于家庭科的门诊是早八晚五,而急诊科忙的时候是在五点以后,而且越来越多病人来。为了不把时间浪费,我就稍稍改变了一下实习策略——白天在家庭科,晚上在急诊科。于是我的工作时间变为早八点到晚上十二点。急诊的护士见我晚上十二点回家,第二天早上八点不到又来了,觉得这件事情很疯狂,头一次见到这样实习的学生。两周的实习很快就过了,这两周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美国医疗系统的点点滴滴,虽然还不是完全美式的医疗,但是从环境到工作伙伴,都和美国本土的医院不相上下。
到了去哈佛实习的日子,我去的是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科全美排名第一,汇集了全世界顶尖的儿科医生。第一天早上在病房报到,科里正在转房,住院医们向主治医详细地汇报着病人的情况,语速极快。说实话,我没听懂几句。刚一开始就倍受打击。第一周我轮转癫痫科,主治医是一位日本裔的医生,工作极其认真,给我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工作,都是医学生能干的,帮助我很快的适应了。他不要求我会看脑电图,不让我去看自己病人的手术,只要我完全把精力放在病房,管好每一个病人。我一开始真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就照猫画虎跟住院医学,主治也很放手让我做,甚至到后来我和住院医各收一半病人,查房时分别向他汇报。这个日本的主治医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晚上不下班,下午五六点钟,住院医、PN和fellow都下班了,他给我从网上下了好多综述打出来让我回家看,说这些都是常见的病种。我一想反正回家也没什么事情,不如就跟他待着,看他什么时候下班,八点、九点、到十点了,我一边看paper一边等着他下班,他也在看综述,不时问我什么学校毕业,为什么来美国,以后有什么打算。就在晚上间断的对话中,我让他了解了我,知道了我为什么来哈佛医学院实习,之后什么计划。就这样,第一周的实习显得格外地长,每天晚上都是我都等到末班车的时候,不得不走了,日本主治医跟我说“你先走吧,我一会儿也要下班了”。所以我从来不知道他晚上什么时候离开医院。而第二天早上我们又都精神饱满地到了医院。后来看这一周的实习,正是由于我每天晚上和他时不时的聊天,看他给我的综述,整理每天看的病人,准备第二天医嘱,他对我的了解越来越多,我的临床工作也越来越受肯定,后来得到了一封非常强的推荐信!
再一周是在普通病房,正好这一周管病房的attending是program director,由于之前已经很好的习惯这里的生活了,所以每天早上怎么自己看病人、写progress note,开医嘱已经是手到擒来的事情。此外还要在全科人前做一个presentation,记得讲到有关流行病学的内容时住院总很直白的问我:“什么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我不是很了解”。我心里刚觉得这种问题特别傻的时候,发现大家的表情都特别严肃,对这样基础的问题没有嘲笑,没有讽刺,所有人全神贯注地听我解释完,大家又进入了热烈的讨论。这就是做学术的人呀,也是优秀的教学医院,问再基础的问题都不会被人鄙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知识的渴求是从来不掩饰的。另外还有些让我特别涨自信的事情,我发现美国的医学生也不是所有医学词汇都会念,都会拼。对于我这个外国人来说,语言天生不能和他们比,那就比态度吧。语言差一些没关系,态度决定一切。
七 多线程生活,有目标的人生
当我决定六年提前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把所有赌注都压在成功做美国住院医的事情上,我放弃了去一个别人求之不得的二级学科,放弃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但我发现,我的目标绝不仅仅如此。当同龄人还按照固定轨迹生活,上学、毕业、找工作、准备奔房奔车,承认了生活艰辛的现实时,BUGers有着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BUG想帮助国内的医学生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学习医学,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让死记硬背变成“活记软背”。于是BUG有了自己的讲座,让想接触USMLE的中国医学生更快上手这个全球最难的考试,少走弯路,即使不去考试也能尝试些新鲜的学习方法。我也参与其中,编写、更新讲座的课件,为同学们总结最具有代表性的模考题,传授自己的考试经验和整个赴美行医路上的策略。就这样,我一直在多线程的生活:准备USMLE考试、完成学业并且做好在国内的教育工作。这样的生活是每一个BUG人的模式。或许是有了这样持续的奋斗目标,我的生活才变得非常充实、有趣,也为match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新浪微博:
百歌医学版权所有,盗版必究!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络bugers.
最后编辑于:作者: 胡向欣
该用户很懒,还没有介绍自己。
var right_1 = 0,right_2 = 0;
window._bd_share_config={
"common":{"bdSnsKey":{},"bdText":"","bdMini":"2","bdMiniList":false,"bdPic":"","bdStyle":"0","bdSize":"16"
},"share":{}
,"image":{"tag" : "bdimg", "viewList":["qzone","tsina","tqq","renren","weixin"],"viewText":"分享到:","viewSize":"16"}
}; 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http://bdimg./static/api/js/share.js?v=.js?cdnversion="+~(-new Date()/36e5)];丁香园、医脉通、小木虫,还有各种专业的微信公共号。太医来了的podcast不错。微信公共号:医学英语、每日医学英语。最近发现一个公共号:协和八,挺有意思。再专业一点的有一个:科研时间。
最近答主在美国这边轮转,发现推荐的很多app其实临床上不太用啊,决定更新一下这边临床上很实用的app,毕竟医学生,最后迟早要出来混的。---------------------------------------------------6/8/2015马上要填坑的分割线----------------------------------------国内的话,我觉得做的最好的是丁香园的用药助手,据说临床上还是很实用的。我这个话题还是比较有心得的,不过因为我在准备USMLE,所以推荐的东西大部分都是英文的。医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也是现代科技含量很高的学科,凡是这种特点的学科,好的东西都是从英语国家发明的,所以希望可以通过推荐的这些东西,让你提起一些兴趣,找到一些理由把医学英语搞好,然后再去发掘更多的好资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打算挖一个大坑慢慢地埋,我第一部分先推荐医学的app,主要是我以前在人人写的日志。剩下的还打算推荐一些网站,数据库,youtube的几个视频清单,以及最后一部分如何去寻找这部分资源的心得,看的人多久更新的快一点,人少就慢慢来喽。Part 1 医学appAndroid 的平板的话大家完全可以参考手机的内容(但是内容真的很少!和 IOS 没法比的!!!)
iphone 手机的话,其实好用的 app 比 iPad 更多,但是因为我没有,所以大家也参考 iPad 的内容就好,一般都有对应的版本。如果大家一定要相关的内容的话,请给我寄来一个 iPhone,我的地址是。。。。。。。。。。(够了!)一 iPad新闻,教育,资讯,参考
这个类别的软件实在是很多,我曾经也一下子下了十几个在 iPad 里面,可是有一天,我突然问我自己(其实是提示空间不足了。。),我真的需要这些吗?所以类似的软件我只推荐一个。最好用的,我在无数大神的手机或者平板里都看到过这个软件。一开始需要注册,会让你选择自己的专业,因为我还是医学生,所以选择的就是 Medical student。软件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 News 里面是各种最新的 Medical news,很多都是很时髦的信息,比如前一阵 boston 发生爆炸案以后,里面就有很多关于相关急诊和制度的新闻。第二个模块是 reference,里面就是一个数据库,有各种疾病,术式,相互作用,计算器。最关键的一点,可以离线试用,吊吧。第三个是我最喜欢的模块,education,里面有很多医学教育的条目,比如下面第二章图片,就有关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相关教育视频,都是领域里知名人士来分享经验,视频结束之后还有相关的选择题来检验你。如果结果理想的话。。还给学分哦!(不过没仔细研究过,希望懂的人来教教我是怎么回事)病例类
Case Files 系列顾名思义,这一个系列的软件都是各种 case,有 Pathology,Anatomy, Microbiology.................. 等等等等一大堆,每个软件都差不多(我说界面),51 个 case,其中好像第一个 case 是免费的,剩下 50 个需要付费来解锁。胜在几乎每个领域都有一个 case file 软件,而且每个 case 里面都基于病例,图文并茂的,有解析的模块,也有后续的选择题。影像类
iRadiology大家看到右下角的 1x 就懂了,这个是 iPhone 的 app。为什么推荐这个呢?因为真的好用!下过无数个影像学的 app,可是我根本就看不懂,这个就不一样,我们可以再 Serch 类别里直接搜索我们想看的疾病片子,也可以在 Topics 里面看分好类的。而且最赞的一点是,他的影响片子都有那种批注式的讲解,先给你一张正常的片子,然后点击 Label 就可以看见标注的病变位置,最为一个想学习影响特点的人来说,简直太棒了。然后想看细节?没问题,点击 Findings,里面有详细的教科书一样的讨论。音频类
Sound Builder很好的理解杂音和疾病的软件,同样,不止一次在高手的 ipad 见到了。可以自己排列组合杂音的各种特性,然后亲自去听一下。最棒的是点击 Dx 选项还可以看到 Differential Diagnosis。
2 Murmur Pro非常好的 app,归纳了各种杂音,有声纹,还可以对比,胜在全。吕叔峥大神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给他听,我问他这个 app 准不准,他说准。相信大神,相信 peer review。
3Auscultate别的不多说,界面一般,体验一般,胜在?胜在有肺部杂音和肠杂音。而且免费!发音类会认得医学单词但是不会读?那有什么用!认得医学单词听不懂?那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就要熟悉各种单词的发音,解剖学里面有 anatomy pro,药物名字有 Drugs pro,微生物有 Microbio pro,比较综合的有SayMedicine(什么都有点)。胜在都是离线的音频,可以检索。Medical Terminology
MedWord医学术语重要不重要?重要!记不记得住?不好说,太复杂了,往往复杂到我们觉得这是另外一门语言,所以懂得各种词根词缀来学会构词就格外的重要。这个 app 不失为一种选择,可以在 category 选择各种系统,在 Group 里选择 Function,Appearance,Location,都选好了就开始了相关的测试,app 会给你读一遍发音,然后底下是描述,我们填入单词拼写就好了,错了的话会有纠正界面,里面会分析这个词的词根词缀,还有相关词根词缀的还有什么词。还有一个玩法就是点击 meaning,里面会有相关的描述,不过是选择题。杂
Microbiology for USMLE这是一个很好玩的记忆微生物相关性质的 app,里面按系统的感染分为九个模块,然后有两种玩法,Keywords 和 Who am I,前者就是给你一组相关的 lab value 或者症状描述,让你来选是哪个微生物。后者是给一个病例让你来猜。图文并茂,很有点击的欲望。
Eponyms我想每个人都有被各种人名命名的疾病虐的死去活来的经历,现在好了,有了 eponyms 以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被虐的死去活来了。直接可以虐死了!开玩笑的,内容很全,左边是检索,右边是相关的描述。亮点还有给各种求虐人士提供了 random Eponym 和 Random Title 的功能,茶余饭后来猜一猜这是什么病吧!
Mnemonics这个单词中文的意思就是各种助记术,里面提供各种口诀。优点?优点就是调理清楚(可以按学科,疾病,系统检索)可以编辑,可以加收藏。很全!缺点?就是有的口诀本身就很长,有的倒是很好,良莠不齐的,只能当做碰运气,还是不能每次指望救急。----------------------- 更新-------------------------------------------------------------------------------------解剖篇
解剖类的软件可谓是我最早试图下载的 app,一个原因是大学刚入学最早接触的就是解剖,另一个原因则更具有代表性,那就是,解剖有时候太抽象了。我记得我在上局部解剖学的时候自己动完手也记不住,后期更是逃了好几节课,直接导致我对于解剖整体的概念没有建立起来 (不过经过我的观察,我身边的同学也没几个建立起来的,那个教育方式就有问题)。一个好的 anatomy app 在我眼里一定要达到以下的要求。1 可以自由放大缩小,任意角度浏览(要不然不是和书本一样了吗?)。2 有相关的定义和解释。3 可以明确表达出附近相关的结构。4 检索一定要方便!!!!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要能用。那么现在的 anatomy 软件可以做到这些功能吗?我将我曾经爱过的几个 app 分了一下等级,大家姑且一看。e-anatomy这个 app 其实是不错的一个软件,一开始的界面就十分 user-friendly, 五颜六色的十分讨巧。按系统部分分成了若干了小模块,然后还可以切换成按 CT 模式图 MRi 分类的另几个模块。每个图片的细节都很高,可以放大到整个屏幕。在 CT 和 MRI 的图片下,还可以用手指在侧边上下滑动,模拟一层层的切片,看到不同层面的影像解剖构造,两边是释义区,每一个结构由一根线伸引出自己的意思。可以显示英文意思,拉丁意思和日语的意思(其他的没用过)。竖屏使用的话这些意思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像上面这个图片一样的小针,显而易见,是可以用来自测用的。优点,不光有的结构标注的五颜六色,连附带的字体也是五颜六色。放大的时候整个屏幕显示的结构变少,附带释义也随着变化,总是能够保证屏幕上你能看到的结构,释义就在旁边,绝对不是用一张高分辨率的 JPEG 糊弄人(比如那个 Grey's anatomy)缺点?很简单,用不上。每次去查找一个结构的时候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找到那个小线(因为有的图是在是太详细了),你会发现那个结构根本没有高亮出来,或者高亮的面积太小。完全失去了参考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到底是平面图片,解剖底子不好,或者说看不懂切片的人,到时候还是看不懂内在结构逻辑。所以我的评级是,下品。用来把妹炫耀还可以,实用性忒差。果断删了。NOVA 系列这个系列有好几个软件,比如 heart,brain,bone,muscle 等等,特点 3D 模型。而且是真的真的做的很精细很漂亮,不过你上手操作一下就发现,这个 3d 模型有点伪 3d 的感觉,能选择停止然后细细端详的角度还是那么几个,正面观侧面观的,至于检索结构什么的也做得不是特别好,选择了相关的词条居然没有把位置高亮出来,依然是一条线引过去,心脏还好,大脑那个每个切面密密麻麻那么多结构,谁认得出来呢?作为学渣,果断舍弃。不过优点呢?有,那就是配套的 chalk 画笔功能(可以在图上 annotate)和一些疾病的动画演示,这里我说的动画演示可不是给人一种不过是调用了几个自带的视频播放一下,而是有那么一个从 3d 模型飞入内部,然后看致病或者手术过程的效果。十分玄。我们老师讲心绞痛的时候播放了一下,投影效果更棒。我给出的等级是,中品。需要的时候用不上,一切就没了意义。而且,太 tm 大了,我 ipad2 就 16g,碰到这种如狼似虎的 app 力不从心啊。不过!这个系列有一个软件却留在了我的 iPad 里,因为他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特性。肌肉的功能!
iMuscle2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为了 medical practitionor 开发的 app,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款健身的 app,主要就是通过 3d 模型讲解各个肌肉的功能(做什么运动)每个运动都能锻炼到什么肌肉(主要的刺激还有次要刺激)最棒的是还附带了相关肌肉的拉伸方法。而且相关的图片全是动态的 gif,双指放大可全屏显示。其中还有 workour 模块来设计管理自己的健身计划,对于像我这种偶尔去健身房转转的人,十分之实用。另外,它还内置了很多健身计划。学习累了?挑一块肌肉来锻炼吧!评级,中品,胜在不可替代Virtual Human Body这个软件是说话我一开始是不看好的,为什么呢,因为长得太普通了,没有 3d 模型,没有酷炫的颜色和动画。但是胜在好用,以上软件的软肋就是,我检索到一个结构以后能不能迅速的找出来,并被我们识别出来。这个软件做到了。我们仔细看下图,radial collateral artery 被清晰的标注出来,周围相关关系一目了然,细节不多不少,大方得体。可谓此类解剖 app 的大家闺秀。而且还会一些房中术 ---- 用类似胸透的视角来看一个位置不同系统的关系,可以调节透明度!比如,肌肉与呼吸系统的关系。异常的清晰。这个胸透方框可大可小,可以任意位置。评级,上品,胜在用的舒服Orca 系列这个系列的 app 软件质量异乎寻常的高,不止一个人曾经在网上推荐过,而且最好的消息是,该系列的所有 app 均可以免费下载。我把它归类到解剖学软件其实不是特别准确,因为它隶属于一个更加确切的分类 --patient education app。国外一些医生在为面对病人提问的时候,拿出这种 app 就提升了不止一倍的沟通效率,最关键的?每个 app 里面的 3d 模型都是可以动的! 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其中的 Heart decide.d 第一次打开 app 的时候被那颗跳动的心脏惊艳到了,第一次在 iPad 上可以操作一个运动着的心脏,360° 的观察运动的时候心房心室如何运动。更好的?那就是可以实时的切开,看看运动的时候二三主肺尖瓣如何开关。十分形象。还有一个模块专门是各种心脏疾病的动画 + 描述还有模块是演示心脏手术(介入)的动画 + 讲解。妈妈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我把搭桥和支架记反了 ~
类似的,还有
ENT decide, Knee decide,Spine decide 可以随着手指操作而运动,十分生动那个摇杆一样的按钮就是控制脊柱运动的按钮,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活的脊柱在运动呢。。。Eye decide 做的同样很出色,哪个方向运动 参与的肌肉不会点哪里 ~评价,极品,很少在网上看到这么有用的 app,还是免费的。相关的病理动画手术动画更是不可多得。插一句话,我们进行眼睛查体的时候,会用手电画米字型来观察患者眼球运动情况,照患者眼球看对光反射情况。有相关模拟这些查体的 app 吗?答案是,我没找到。不过我找到了一个网页,可以在线模拟这些查体,然后还能 quiz 自己到底患者的症状代表了 X 损坏?X syndrome?之类的,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十分好用。我截图放在了一个相册里,有兴趣的可以点进去看一下。类似的眼科app,我还推荐3d4medical做的eye-practicalVisible Body--Human anatomy atlas如果你错过了以上所有软件,没关系!但是一定不要错过这一款。这一款真的足够优秀。每当我运行起来的时候,心里都是暖暖的,好久了!好久没有这么感动的感觉了!曾经何时我以为电脑上用的那种 Biodigital human ,3d body 之类的软件在 ipad 上是碰不到了,可是当我遇到这一款的时候,我知道我错了。360° 旋转的 3d 模型 + 分系统性别做成模块目录 +quiz mode + 几乎每一个平台上都有(ip ipad android),一开始就注定这个软件不同寻常。大家不要被着一幅幅小图误导了,认为这不过是另一种高清图片式 app。其实不是的,整个软件就是一个 3d 的人体模型,细节之处做的不错,几乎所有解剖要学习的结构都有。我们可以选择一开始让界面显示一个完整的人然后一层层的剖开找到自己心仪的结构。我们也可以像上图这样直接从软件预设好的 view 里进入,从信息检索的方式来看,我觉得更胜其他 app 一筹。进入之后,常规的 show fade(变透明) hide 和多选按钮我就不说了,每当你点击一个结构,上面的一行会把一级一级的机构都罗列出来,从属与那个系统,从哪里分支而来。比如说我突然想看上消化道,我就点一下 upper,所有上消化道就高亮了出来,十分方便。底下还有 definition 选项,可以查看相关的文字定义。最有意义的就是每一个结构(最上面一行)左边都有一个发音按钮,没错,我们可以点击收听结构的发音。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功能。以及批注功能,我们能在图上直接 chalk talkl 另外一个亮点就是逆天功能 save view。 虽然内置了很多的 view,可是很可能跟你想演示的不着边,于是你决定自己加加减减调整透明度来找到满意的 view 和别人分享。可是总不能下次见面的时候在大汗淋漓的从头找吧,这下好了。只要 save view 一下,下次打开软件直接就跳到这个我们精心调整过的视角。节省的是时间。评价,顶级,各项功能都很完善,很多功能不可或缺,美中不足的是,脑血管的相关精度明显不够,希望以后版本会有所改观吧!------------------------------------更新-------------------------下面要推荐的一个解剖app堪称我用过最惊艳的,是今年新出的,开发者就是之前大名鼎鼎的NOVA系列的开发者--3d4medical。之前一直觉得visible body 这么好的app为何只此一家,3d4medical为什么只开发单个器官的而不开发这种整体的解剖app。直到看到它以后我才明白,原来这个公司一直暗地里开发着更好的app,绝对可以震撼住visible body。Essential Anatomy首先基本的功能visible body有的,这个全都有。包括检索,透明,发音,解释,分系统等等等等。我着重说一下让我惊艳的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模型质量特别高,非常逼真,和visible body那种动画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下图的心脏无论是纹理还是细节,都和真实的心脏无二。肝脏放大了以后的纹理也十分漂亮。把玩起来就赏心悦目的,自然更可能带着好心情学习。第二个亮点,就是相关的外展知识,这一点上,Essential Anatomy 应该更胜一筹。我们点选一块肌肉以后,还可以根据需要显示支配他的血管和神经,这对我们理解血管走形和神经损伤等等都跟上一层楼。最左上角的两个分菜单还可以显示肌肉的起止点(对于学解剖的人来说简直是神器了)而且绝大部分肌肉,是带他的运动动画的。我们可以按图索骥,直观的看到肌肉到底是怎么运动的(而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文字)。第三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是一般只有高级专科app才提供的,深层次的解剖名词。这些东西对于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一般只能在买来的大图谱前几页能看到,平时的解剖app都不会涉及。比如肱骨柄,肱骨头,大转子什么之类的,而Essential Anatomy不光可以进入专门的模式,还提供不同的颜色高亮,有点像解剖总论的彩色模型一样,看起来很顺眼。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挖深细节,比如骨的XX面(肌肉附着点)之类的,一般app直接就放根骨头就结束了,这个app显然野心更大。接下来的一个优点,就是此app最逆天的王牌。切断层!一般断层解剖我们只会在解剖展室或者CT上可以看到,Essential Anatomy却可以3d模拟出解剖切片,我们对局部解剖的理解自然可以更上一层楼,血管神经肌肉之间相互的关系,为什么这几个肌肉的间隙容易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为什么腕管综合症会压迫正中神经等等问题的解剖基础一目了然。不光可以横断切片,还可以冠状切,矢状切。此app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真可谓学医必备!-------------------------------------以下 更新-------------------------------------诊断篇diagnose这个app不光有android版也有IOS版,界面一样,iphone和pad也有分别的版本。学习统计的时候总说什么pretest probability之类的概念,其实也没太懂怎么用。自从用了这个app以后才算有点直观的感受。里面有很多疾病的诊断,本文以COPD为例子,首先要设定好pre test 概率,也就是根据流行病学研究,in general 人群的患病率是多少,(让你调是因为这个数据是世界范围内的,有的地区可能不太一样。所以最好调成本地区的患病率),然后底下就有很多的关于病史和体检结果的选项,后面的数值就是统计里讲的likelihood ratio,阳性就点+。阴性就点-。如果没有做就不要点。最后他会相乘,得到一个最终得病的概率。有点儿机器诊断的意思吧~其实这个app就是逆向的解构了一下我们通过问诊查体的思考过程,对临床工作一定大有裨益。而且不同于其他粗制滥造,本app的所有条目都有参考文献供查询。Quick LabRef像这种化验指标参考范围的app有很多,这个是安卓的。国内有个检验助手做的还不错,每种不足的就是废话太多,检索太慢。这个app把检验分成了几大块,也使用了很多图标和颜色,总体来讲,看起来比别的舒服的多。个别的还会在底下提示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是什么疾病等。不过,因为没有参考文献,也没有其他信息,只能看看就好喽。Pocket PEx安卓。还记得原来学习诊断学的时候,最后会考一个大查体,然后考前就会拿着好几张纸在那里背。这个app就像一个checklist一样,告诉你应该先查哪个后查哪个,哪个出问题了怎么回事。十分出众的是,这里面也没有忘记提醒你洗手,跟患者怎么说等等。十分体贴的设计。很像USMLE CS最后的考察方式,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美式医学医患之间的关系。app本身足够简便实用。而且每一个模块下面都有“more on...”,如果对于细节有遗忘的人,还可以点开查看。Standford 25大名鼎鼎的斯坦福医学院出的诊断学app,IOS可用。一进入界面,作者将内容按解剖系统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很系统的讲解如何去查体,会碰到什么样的特异体征等等。跟诊断教科书的排版思路类似,不过言简意赅,没什么废话,而且,涉及机制的讨论来帮助记忆。主编这个app的大神十分之有个性,有兴趣的可以搜搜他的资料,他年轻的时候在非洲完成的医学教育,后期才去的美国。每个环节底下还有他自己录的视频,包括细节和一些体征的演示。(需要翻墙)Hematology outlinesIOS像是血液科的小百科,专门讲解血液相关的名词病理,还有各种异常血细胞的形态。app做的很用心,不光有高清大图,还有细胞形态细节的文字描述(有的时候做题需要用到),拉到条目的结尾还有模式图,讲解此类细胞的general pattern。最厉害的一点是,它可以同步的对比两个细胞的形态,差别在哪儿,一目了然,对我这种眼盲+短期记忆为0的人来说,十分实用。
已更新,多图预警谢不邀,病史敬悉:童靴说的考U的资料十分详尽,在下曾抱着瞻仰大牛们的心态上了一段时间SHUG的考U班,领略了比如现在在急诊科的resident高山学姐,在新加坡行医的高学长的备考经历,的确很佩服他们的经历与坚持,以及SHUG小组互相督促进步的认真态度。在此敬礼。虽然后面没有坚持下来,但是其中的经历受益匪浅。准备U的点滴心得会在进阶篇统一整理,在此班门弄斧献丑了。答案中推荐了很多医脉通,丁香园,用药助手,NEJM,NCBI,Google,考U神书Kaplan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本人不太喜欢使用电子设备学习,因此大部分都是实体书的推荐,除了一些微信平台以及evernote的资料,其余都是实体书籍,谨供大家参考。----------------------------------------歪楼了,扶正扶正--------------------------------------基础篇:在我看来,学医的最大资料就是:1.先看书,后听课。不是听课,看书。亲,你是在上学哦,最大的医学资料来源应为课堂~However,鄙人是考前突击党,每次考前复习时候特别在复习后期会有一种七经八络打通之感,其实这时才能理会当时上课所讲内容的真谛,我问过很多其他同学,都是有过类似这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只能说明--哥,你明白的太晚了~~不看书的听课的后果就是被老师领着走,比如在后期的临床课,第一节课老师先会把相关解剖大致讲一下,以后就会延伸至相关的疾病,拿眼科学举例,老师在上青光眼之前,重点肯定会把房水引流途径以及前房角的解剖拿出来,但是眼科学解剖一节课一带而过,这个相关知识点的时间可能老师说到还不足2分钟,对于你理解整个过程远远不够。后面涉及到急性闭角性或者开角性青光眼的课程后一定一头雾水,课程时间大大浪费,因此,我建议在课程开始或者课程刚开始时候就保持一种良好的节奏。在大四选定亚专业后,在自己的专科一定是“先学,后听,课后问”。2.一切从基础医学出发。(1).解剖学在我买的所有可以用来装X的医学参考书里,唯有解剖学的书本我是觉得性价比最高的,我建议所有的医学生去买一本好的解剖图谱,eg:奈特解剖学(这是按照部位,系统都有相关亚卷,请酌情阅读)电子版奈特图谱十四册全请自行度娘下载。还有Grey's anatomy(本人曾下过电子版觉得学习方便尚不如奈特清晰),其余的各专科都有相应的“泰斗“级的解剖书籍在此就不一一安利了。当时我在微创外科实习轮转时候带教老师
给我们小讲课,重点是腹部CT的读片,老师可以说所有的读片技巧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解剖过硬过硬过硬。我没想到当时学系统解剖学当时背诵的腹腔干的分支原来在这里完完全全可以应用得上,腹膜间位、内位器官原来在影像上是如此表现。排名最高的答案里推荐了iRadiology,我也向大家推荐,在此不赘述。 (2).生理,病理,病生,组胚,etc所有后期的临床课程其实都是对前期的课程的另外一次重组,在内科实习的时候最大的感觉就是疾病的发生往往就是那个别受体或者分子的异常导致的级联放大反应,因此,在后期的学习中,建议大家没事多翻翻前面学的基础,前期的基础医学院学的资料是你后期临床实习极好的资料,我实习小组中另外一个同学就是个病理、病生学习的非常好同学(没错就是那个又黑又胖有倒霉的那位),我觉得他对疾病的整体把握真的很到位,我经常看到他拿一本病理学、药理学带到科室里来,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如果单背的话可能不太容易,但是这三条其实分别对应血液中红系RBC-贫血,白系WBC-感染,巨系PLT-出血,那么就比较容易理解背诵了。如果你是个低年级医学生(大一、大二)的话,那么我觉得对于生命的整体认识或许会比较重要。推荐一本《Human Body》 Steve Parker著:此书装帧精美,图片精良,非常适合建立感性认识,但专业性不强,图片篇幅很多,建议大家考虑。 3.想做资料,其实没那么难我自己的印象笔记中同步了我们年级另一班大学霸们整理的所有的资料,注意,我们其实往往忽视了,自己做出来的资料其实往往是最符合自己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的。我们国内的课本的确有很多问题,如语句过多,定义不够严谨等等,这里我觉得我们完全有能力把这些知识总结成知识点。推荐大家可以一起共用比如evernote或者便宜点用有道云笔记啊等等都一样~在此截图若干:前前后后可能有好几百条,特别感谢一起创作共享这些的上海六院实习的大学霸们
再鞠躬!!4.杂项(1)我想补充一下微信平台-协和八,这是我所有见过的中文的医学平台中医学素养水平最高的,没有之一。同时协和大神舒大才子手绘的手册我还专门买了一本,果然是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协和人啊~协和八年制的大神确实给力,放图进阶篇:对于一个实习医生来说,大部分科室都是老师手把手带着的,在我们瑞金医院的实习过程中,除了外科和部分要求较高的内科(eg:内分泌)会要大学生管病人以外,其余能参与临床的有限:其中这两本书是必备:(1).《协和内科住院医师手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临床用药速查手册》记得我内科实习时候白大褂一个口袋放一本,主任查房时候还真有点帮助。(2).想学习外科同学五星推荐:《佐林格外科手术图谱》从第一刀到最后一线均有详细解说。买买买。(3).《临床实习医师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内容较多,涵盖了内外妇儿神经精神口腔影像各个方面,建议实习狗入手。(4).考U前面答案有很多写到考U的,在此不再献丑,具体的也请移步专业的考U小组。鄙人曾买了一套考U的书,如果从学习层面上来说,这段经历让我丰富了不少。举个栗子:在high-yield的Gross Anatomy中,每个解剖学的知识都跟相关的影像表现联系起来,十分受益。kaplan的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对于实验十分有用!里面有许多流式细胞学、免疫荧光等等图谱,对于理解分子生物学很有帮助。重磅推荐。学长跟我说biochemistry and Medical Genetics更有用,本人暂没看过这本书,不妄加评论。。下面这本书口诀很多,十分生动。封面就没啥节操可言(可惜我还是没搞懂U里的microbiology,罪过罪过)(5)本人选的眼科,尖峰眼科平台很不错,安利一下:(6)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很好用,跟Endnote各有千秋吧~ 关键是!很多高校都买了该软件的企业版,因此正版免费哦~(7)最后我想说,最重要的就是老板的写的/主编的书啦!!!A bient?t~------再次更新-----你私信问我的图谱我想到一本,可惜私信没发发送图片,是一本类似《秘密花园》那本一样的涂色书,但是它是!解剖书!
目前爱吃咖喱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论坛报电子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