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罗辑思维的节目背景分析

  这么多自媒体里面,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是最能赚钱的几家之一。很多人说《罗辑思维》的商业运作很难模仿,看不懂它的赚钱套路,尤其是这种自媒体电商化赚钱的套路。  现在自媒体搞电商的多了去,真正成功的没几个,于是有人专门给《罗辑思维》贴上了社群电商的标签,但同时又说这种社群电商的成功可复制性比较差。这就使得“社群电商”的说法让人看了感觉挺牵强的。  那么罗胖到底走的是什么路子,下面试着从几条线索来分析一下《罗辑思维》的运作模式。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
  分析一:罗胖的真正核心是什么?  看了两年的《罗辑思维》,正如罗胖自己所说的,他每期讲的内容不能让大家预测,果然他什么都讲,经济、历史、互联网...甚至男女情感、征婚。  但是细心观察之下,你还是会发现,有一条线却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互联网成功学。他无论讲什么都能一拐弯,扯到互联网上来,而且能讲得大家热血沸腾,仿佛你能立刻就把握住这个伟大的时代。  没错,罗胖的核心路子就是成功学的路子,不过新瓶装旧酒,这个新瓶就是互联网,装的是成功学的旧酒。  互联网成功学的核心就是:互联网能让你成功。在这之下,互联网的所有新概念新说法都能成为让你成功的元素,比如:U盘生存能让你成功,连接能让你成功,自由人联合能让你成功,互联网思维能让你成功....
  大家知道,全世界成功学的书出了几亿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成功学都只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到了罗胖这儿,换了个说法叫:  死磕。  不过,成功学也有短板,因为基本手段是靠打鸡血,这时间一长,效果就容易消退。所以两年了,没见谁U盘生存成功的,自由人联合也是乏善可陈,而且那个案例“很多人咖啡馆”也倒闭了。  有人说,感觉罗辑的人气不如以前了,这鸡血的劲一过,人气下降倒也在情理之中。
  话说回来,罗胖对互联网的热衷的确让人钦佩,说什么都能扯上互联网,而且他也很尊重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自己姿态也放得低,他总说:你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我们是新移民,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有时好好回顾回顾历史,历史上新移民对原住民做过什么,不禁细思极恐,不由得为原住民们捏一把汗。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  楼主看了2年逻辑思维就看了成功学和互联网。可叹。  逻辑思维本人每集必看,而且和高晓松的晓说、晓松奇谈,一起看。  可惜,我没看到什么成功学,互联网倒是有,但是也根本不是你心里想的那个成功学。  罗胖子喜欢讲互联网好比火器出现,一位科学家不停地对将军们讲,要注意,要注意,热兵器时代来了,脑子不能被更快更壮的马、更锋利的刀剑、更厚实的盔甲、更强的弓弩绑架。  罗胖子和高晓松和五四时期有一比,即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逻辑思维的讲的内容,除了趣味性外,对听众要求很高,适合有电脑网络背景、政治经济学背景并且对历史和地理有所涉猎的观众。  如果自身的储备不够,也就是听点乐趣。  比如经济学的市场配置资源、互联网的长尾理论、免费理论,以及西方学界这些年的一些思想突破,比如反垄断、产权理论。  涉及个人处事,比如讲曾国藩那一期,对高智商低情商的理科生有很大借鉴。  顺提高晓松一句,高晓松也讲了很多,处理趣味知识,高晓松基本就讲了一个原理:西方学界的地理决定论,我个人很认同这个地理决定论。
  接上,换成俺们中国人的话,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伟人、国家、历史,说白了就这么一句话。
  分析二:让人看不懂的会员盈利模式  成功学容易聚集起人气,人气一起来,接下来的问题当然是盈利了。如果光靠卖几本成功学的书,那能赚多少钱?对吧。  所以就有了史上最无理的会员,这个尤其让大家看不懂。其实深入观察它的运作方式,不由得让人倒抽一口凉气,这不是彩票模式吗?!  每人交200,合起来就几百上千万,取出一半先收入囊中,剩下一半是彩池,给会员抽奖,就是“罗利”,而最低奖是赠书的安慰奖,人人都有安慰奖。  当然这个模式和彩票还是略有区别的,体彩福彩直接发钱,这个只给奖品。
  分析三:高毛利商品的饥饿营销  除了会员,罗辑的另一个盈利模式是对高毛利商品进行饥饿营销。  首先是这个高毛利商品,罗胖选了两种,第一种是礼品版的图书套装。  这里要说明的是,一般图书卖不起什么钱,人家想买书自然会上当当,但是图书套装礼盒却不同了,那是高毛利商品,已经不是书籍范畴,而是礼品范畴了。  这个其实大家以前应该看到过,广场或路边支个摊,什么精装四大名著礼盒之类的,搞个木盒子,动不动就卖几百上千的那种。
  第二种是月饼。  月饼也是暴利商品,很多人都知道有些厂商靠中秋一季的月饼销售就能全年不愁。  罗胖做月饼,果然还是扯上了互联网,说月饼是最古老的互联网产品,这个的确有点扯了,如果月饼是古代的互联网产品,那女人裹小脚岂不是体现互联网的小而美?那寡妇守寡岂不是体现了互联网的专注精神?“专注守寡二十载,贞节牌坊永流传。”——这竖起牌坊的一刻,就相当于企业IPO上市、纳斯达克敲钟了,是吧。。  
  所以,互联网月饼这个事,自家媒体圈里传传也就算了,放到IT圈里说,就是一跨界的笑柄。——你能想象在蒸汽时代,瓦特不去改良蒸汽机,而去卖蒸汽牛排么??  关于饥饿营销,这大家都懂,不多叙述。需要说明的是饥饿营销同时要配合软文宣传效果更好,比如《某某某火爆,一天卖出多少多少》,小米最擅长这招,不过只限大陆用,到了台湾就露馅了。
  分析四:年度最佳促销广告:让我们来进行互联网试验!  有了高毛利商品和饥饿营销策略,剩下最关键的就是好的广告语,罗胖的广告语就是:“让我们来进行互联网试验。”  一说我们要进行互联网试验,大家就立马抢着参加排队交钱,这比“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还管用。  可见罗胖得了史玉柱的真传,史玉柱就曾说过:广告语一定要直接,一定要能促进销量,当年过节,只要一播这广告,脑白金销量立马就上去。
  分析五:打土豪,给企业家讲座  现在搞互联网营销讲座的市场十分红火,大家都知道企业家们都在搞互联网转型,但又不知道怎么搞,个个象没头的苍蝇,所以这方面需求特别大。《罗辑思维》火了以后,罗胖搞互联网讲座的出场费直线飙升,现在按小时算可以达到6位数。  不过说穿了,其实也是成功学,前面的是互联网个人成功学,这个是互联网企业成功学,核心就是:只要有了互联网思维,你企业就能成功。而现实却很残酷,行业内的基本共识:传统企业搞互联网转型,主动转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  PS:关于互联网营销推广培训的乱象,可以搜索《微信开店要多少钱?营销大师能忽悠你百万》,讲得比较全面。
  分析到这儿,《罗辑思维》的几条盈利模式基本就讲清楚了,不得不承认,罗胖虽然是混央视财经出身的,却是财经圈里说书说的最萌的,又是说书圈里捞金捞得最熟练的。  作为知识的搬运工,镜头感好又会卖萌赚钱,这本事一般自媒体人还真学不来,不要说难模仿,只怪你自己本事不够。
  最后说说工匠精神,现在不是工匠的人都出来说自己代表工匠精神,比如另一个罗胖——罗永浩,当然最后他在锤子发布会上说自己只是工匠精神的吉祥物,还算有点自知之明。  靠耍嘴皮子耍不出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如果非要说谁才最有资格代表工匠精神?那只有码农,就是程序猿和程序媛们,他们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工匠,这个伟大的时代是他们一行代码一行代码敲出来的,是他们一个BUG一个BUG改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死磕。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没人顶
  罗辑思维重庆书友会 管理员和社员火热招募中,千人大群欢迎众多热爱阅读并对互联网思维感兴趣的重庆网友倾情加
  无意间在网吧看别人在看这个节目。从此,便每集必看,之前的下载到pad上,没事就看。我觉得他说的使我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维。一直是以路人心态来看的,什么送书,送月饼,送萝莉,到线下讲企业发展,都与我无关,直到今天,看到楼楼的发言。  我觉得我有必要对罗胖有所表示了。凭什么罗胖辛苦的,持续的两年的付出,我们就这么心安理得的吸收着。而有些人,就只是在论坛发发贴,说说风凉话?  说他的模式难以复制。你先把自己锻炼好可以吧,你也去做《XX思维》你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吗?有渊博的人多了去了,你表达出来善于被人接受吗?最重要的是,你愿意付出吗,你有这个耐力吗  码农程序员死磕自己,跟我有关系吗,跟我有直接的关系吗  楼楼低端黑,高端粉。哈哈,鉴定完毕
  无意间在网吧看别人在看这个节目。从此,便每集必看,之前的下载到pad上,没事就看。我觉得他说的使我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维。一直是以路人心态来看的,什么送书,送月饼,送萝莉,到线下讲企业发展,都与我无关,直到今天,看到楼楼的发言。  我觉得我有必要对罗胖有所表示了。凭什么罗胖辛苦的,持续的两年的付出,我们就这么心安理得的吸收着。而有些人,就只是在论坛发发贴,说说风凉话?  说他的模式难以复制。你先把自己锻炼好可以吧,你也去做《XX思维》你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吗?有渊博的人多了去了,你表达出来善于被人接受吗?最重要的是,你愿意付出吗,你有这个耐力吗  码农程序员死磕自己,跟我有关系吗,跟我有直接的关系吗  楼楼低端黑,高端粉。哈哈,鉴定完毕
  罗辑思维 500人微信大群,欢迎更多有观点有创见的罗友入群!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大数据,为信息安全赋予新的逻辑思维
大数据,为信息安全赋予新的逻辑思维
时间:作者:陈广成
信息工业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梦想的诞生与实现。一直以来,人类都希望机器能够具有人类智慧高效地完成工作,而这样的愿望,今天已经延伸至信息安全。什么叫具有人类逻辑的信息安全?某位员工已经出差到外地,其账号却在公司办公室中登录内网访问重要资料,作为一名网络管理人员,当你知道这一切的时候首先会想到:这名员工的账号被盗了,公司的商业机密正在被窃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按照正常的逻辑判断,将&出差&与&本地访问IP地址&联系在一起,在情理上是矛盾的。我们希望,机器也能够如同人类一般进行&逻辑思维&。结合大数据技术,今天这种智慧型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大数据,信息安全分水岭大数据技术在今天已经成型并已经运用多年。在国外,不仅思科和IBM这样的传统巨头在进行相关研发,一些新的企业,如Fireeye、Splunk等,也都凭借大数据在IT业界暂露头角。环顾国内,很多公司也在进行大数据相关的研究并取得相当成果,但大部分都在应用分析方面,在信息安全分析方面却是新生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它引入了&列式数据模型&,弥补了传统&行式数据模型&的分析不足,这为信息安全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提供了新的逻辑思维、新的分析角度,带来了新的安全价值。在这些公司中,包括杭州合众信息在内的一些领先公司正走在这样趋势的最前沿。&言而优则唱&,长期的传统数据交换、数据安全分析实践使得这些公司在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安全分析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来自杭州合众信息的官方数据称,其与大数据处理相关的实时数据同步系统(RDS)、数据集成系统(ETL)、大数据一体化平台(UniOne)、大数据分布式全文数据库系统、大数据应用分析系统、综合安全审计系统等已经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商总局、公安部、浙江公安等项目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广泛应用,取得了极佳的社会价值。信息安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信息安全应用环境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强劲的驱动着这些传统的安全公司痴迷于大数据,希望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传统信息安全赋予新的逻辑思维。于是,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安全,这个综合了多项技术的新兴事物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纵观这些公司,但凡能崭露头角的,其不仅需要有信息安全开发经验,需要对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应用等有较深的理解,更需要企业有较深的、长期的业务和应用背景来构建大数据的整体逻辑。相信这一些安全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扬帆起航,开启安全市场新篇章,将经验拓展到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大数据,业务的开发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业务储备。数据处理能力 数据处理是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前道程序。数据处理的目的是从大量的、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难以理解的数据中抽取对于特定的人群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数据分析能力 由于事务型数据和决策支持型数据的处理性能不同,需将决策支持型数据处理从事务型数据处理中分离出来,再从事务型数据库中导入数据仓库,继而采用OLAP(联机分析处理)工具、数据挖掘工具等进行分析、智能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及完善各种管理流程。开源系统 开源技术将以成本的降低和企业级的IT自由度破解大数据之忧。性能方面,随着开源技术对数据掌控能力的不断加强,开源技术将在稳定性、安全性上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创新方面,围绕开源技术的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已逐渐形成,更快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业务变革和转型升级。分析调研机构Gartner很早之前就已经表态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安全绝对是防范高级攻击的有效手段,但其&比较复杂&的体系构架让很多专业的信息安全公司难以涉足。实际上,在已经颇有些红海味道的信息安全领域中,基于大数据的安全已经成为了一道展现实力的分水岭。大数据,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直到今天,Gartner的态度依然没改变。在Gartner研究副总裁Anton Chuvakin近期撰写的博客文章中,尽管其依然承认基于大数据的安全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复杂度太高,&95%的企业还未采用这一技术&。布局未来,这是对当前着眼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安全公司最为可靠的描述。实际上,一直在进行产业萌芽投资的资本市场,对于大数据领域一直持以认可态度。成立于2004年的Fireeye,在2013年上市后首日股价大涨80%。业内普遍认为,其在2011年前后转向APT防御与大数据方向,这一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的发展。在国内,机构与投资人都对大数据保持着持续关注。光大证券分析认为,国内公司在大数据领域的机会在于对细分行业市场的理解。实际上,这同实际产业状况不谋而合。以合众信息为例,除了主营信息安全业务以外,其另一项重点业务&&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所瞄准的就是政府行业。合众信息的资料显示,其所提供的政府大数据服务,指的是服务于各个政府部门且根据部门业务需求搭建的大数据平台。平台不但提供大规模云平台技术支持、维护管理,还会根据数据特点组织大数据模型,提供满足业务实战要求的数据集成处理、应用开发集成。而整套系统的成功部署,已经为客户带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大数据,似乎这是一个听起来已经被重复了无数次的老概念。但是,其所承载的是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向往与憧憬。这种憧憬的实现,毫无疑问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不过,我们相信,在逻辑思维的道路上的那群人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即将跳转至电脑版页面您确认跳转吗?  大家好,我是罗辑思维的粉丝,看到网上很多朋友在对比罗振宇和高晓松两位老师的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和晓说。我很早就看着两个节目,两位老师都是博学之士。对于两个节目的异同,本来想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但是自身文化水平有限,说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我想通过网络媒体的统计数字给大家直观的看一下两者的异同点。  1.关于youku自己统计的播放量  罗辑思维和晓说两个节目都在youku播放,现在就看一下youku的两个节目的数据统计。  在两个节目共同播放的3-5月间,晓说的播放量是罗辑思维3倍左右。        2.搜索媒体的统计数据  由于晓说停播转投qiyi 的原因,我统计的5月1日-5月30日的数据  百度统计显示搜索“罗辑思维”这个关键词的 5月1日-5月30日 间30天的最高搜索指数是最高6288 最低3755 ,平均4528 如下图。但是由于很多人在baidu搜索的时候容易打错别字“逻辑思维”这个词的搜索量平均是2000。所以罗辑思维的真正搜索指数应该在之间,平均6528。    晓说是5月1日-5月30日 如下图 最高搜索指数19946,最低搜索 7552 ,平均10096    从百度关键词统计来看 晓说的流量大概是罗辑思维的2倍左右  3.看一下360搜索的指数        360统计结果显示晓说流量大概是罗辑思维不到2倍  4.现在晓松奇谈的流量  Baidu统计 晓松奇谈 搜索指数     360统计 晓松奇谈 搜索指数    晓松奇谈在两大搜索引擎的搜索指数总和平均3万多。  现在有点明白qiyi耗费巨资挖来高晓松的原因了,这吸引来的流量果然不是盖的。(高晓松老师给qiyi带来的不只是流量还有个人的品牌,现在又在作奇葩说 ,估计这次qiyi 花费绝对要在7位数-8位数,个人的猜测)  5.人群分布(youku统计)    从人群分布男女比例、年龄、 学历来看都是一样的。但是晓说、晓松奇谈的播放量和搜索量都是高于罗辑思维。  两位老师都是仰仗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视频平台,推出个人色彩极为强烈的脱口秀节目,纵横中外,谈古论今。但深究二者模式,会发现它们的轨迹完全不同。高晓松是大平台捧出来的明星,因自身才华偶然被发现,继而大绽光芒。他的定位,就像他自己说的,更像卖艺人,价高者得。高晓松开创了视频网站知识类个人脱口秀的先河,但他的商业价值依然属于传统类型,衡量他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广告投放量的多少。  与之相比,罗振宇则在走一条少有人走过的路。视频节目只是他的一张名片,在节目背后,他在构建一个以价值观为符号的庞大社群,意图进行一个长达10年、涉及10万会员的互联网试验,听上去有点疯狂而遥不可及,但现在他已经坚持两年,聚拢近25000名会员和300万微信订户。他的商业价值,在于拓展了内容生产的边界,尝试一些整合资源的新鲜做法。  罗老师虽然在点击率上要少一些,但是也要考虑到高晓松老师微博上有3360万的粉丝数据,以及高老师在传统电视媒体上的影响力,节目的点击率高也很正常。从长远来看罗老师利用视频和微信每天60秒语音聚集粉丝,现在已经达到了300多万,大家不要小看微信300万的粉丝,微信的互动性要远远超过其他的交流平台,而互联网媒体的核心就在互动,只有充分的互动才能打破原来换联网的陌生产生信任,而有了信任成了朋友,你推荐的东西自然就会相信,营销就不在是什么问题。所以罗老师推出过的产品都是瞬间大卖,就是基于互动产生的信任造成的。
楼主发言:3次 发图:
  请大家 多多指教
  这个。。。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罗辑思维2:来自罗胖互网络知识脱口秀的精彩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读书可美容
  第一个目的我觉得很简单,读书可以美容。有一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有一句叫“相由心生”。确实,岁月是一把杀猪刀,再高档的化妆品也只能延迟衰老,越老越美丽这件事情只有读书能做到,韩国的整形大夫是做不到的。你去看几位老知识分子,比如说杨绛、资中筠、叶嘉莹这几个老先生,你会觉得,哎呀,真的是很美,这是读书给我们最重要的礼物之一。
  我到过一些寺庙,一看里面的僧人跟周围的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多了一件袈裟而已。可是我去另外的一些寺庙,看到里面的人,就会觉得他们真的是修得面目和善。因为他们长期打坐、参禅、阅经、读书,心中有真东西、真信仰之后,那种改变真的就非常明显地呈现在面庞之上。
  读书没读书,有修养没修养,一目了然。
  读书可定位人生
  第二个目的,读书让你的人生有准确的定位,让你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处境中面对那么多的事实,你怎么判断真伪,怎么表达自己,如何准确向别人讲述你真正认同的观点呢?
  比如我印象最深的两个竞选广告,一个是台湾的马英九和谢长廷在2008年的那一次地区竞选广告。在台湾南部的一份妇女杂志上,马英九做了一个广告,非常简单,文字左边一溜儿形容词,右边一溜儿形容词,左边那溜儿形容词全部是褒义词,儒雅、大方、知书达理,知错能改等等;右边的那溜儿形容词是什么?比如说形容猥琐,无理强辩等等。但是这个广告最妙的是结尾那一句话,马英九问:“你愿意你的孩子长大了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看本来竞选广告只是问你选谁就行了,但是一旦融入更多的知识背景之后,问题就得到了转化。大家可想而知这个广告的效果,即使是南部绿营的民众,尤其是妇女看到这则广告后,她就会想,谁当了总统,未来四年谁就天天在电视上晃。俗话说看谁多长得像谁,我想即使是绿营的妇女,也愿意自己的孩子像马英九一样又帅气又儒雅吧。
  所以面对人生的任何选择,看似只有一个选择,但是一旦有了更丰富的知识背景,实际上它就为你撑出了一个更大的框架,让你在选择的关头有了更多的判断依据,这就是知识的作用。
  再说一个美国的竞选广告,在民主党当年的党内初选中,希拉里&克林顿在报纸上做了一则广告,就一句话,“午夜三点,当白宫的紧急电话响起的时候,你愿意谁去接?”多简单的一句话啊,其实就是在问你会选谁当总统。但其实这句话里面包含了特别多的知识内容和背景联想。你想希拉里&克林顿何许人也?克林顿总统的老婆啊,在白宫住了八年的主妇,国家的第一夫人,她对白宫非常熟悉,而且希拉里主打的卖点就是我有经验,我是老政治家,我是前任总统的媳妇儿,所以她构想出这样一个情境,你立刻会形像地想象希拉里&克林顿午夜三点在白宫接电话一定非常从容,不用开灯,摸着黑都能找到电话,然后非常从容地处理。
  可是美国人在当时是无法想象奥巴马午夜三点在白宫接电话的情景的。第一,从来没有过一位黑人总统,除了在电影里,没有人能想象出一个黑人跟白宫会有什么关系。第二,午夜三点天色又黑,奥巴马又黑,他起来慌慌张张地接电话,那还不绊着个痰盂什么的?所以她其实是借用另外一个知识背景来引导你做选择,而脱离了最具体的选谁当总统这件事情本身。
  有知识就是有好处,知识不是让你预知未来,也不是让你去吹牛的,它是让你在做人生一切选择的时候,有一个更大框架的背景,让你知道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属于你生命中的那一瞬间,你站在哪个位置。
(责任编辑:黄勇)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会哭也是一门手艺……[]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附近人在搜什么
罗辑思维为何深陷粉丝经济的泥潭?
  (速途网专栏 作者:开眼二郎)
&&& 樽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
  我们常说,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红利,就是让一切“传统”有了颠覆和自我毁灭的勇气和力量。这里所说的“传统”不仅仅是占有权威、资源、金钱、话语权、控制欲等“老家伙们”独有的专利,当拥有一切新潮、流行、概念的“时代娇宠”被摘下人格面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也是一副似曾相识的嘴脸。昨天,撰文一篇《狙击罗辑思维的社群生意经,我们都受骗了》,向自己的启蒙导师罗振宇谏言,意外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共鸣”,其中不少都是罗辑思维的铁杆粉丝,无理谩骂的声音倒没有听到。我想原因应该是:其一,互联网文明时代的礼乐已经奏响;其二,大家都是“社群经济”的探索者。
  社群经济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衍生的一种“部落化”经济形态,罗辑思维应该是最早的定义者和实践者,也是目前众多社群自组织体中规模最庞大,玩法最光鲜,趋势最明朗,最成功的一个,没有之一。但,我只猜中了故事的开头,我很怕看不到结尾。罗胖一直强调说,他们所践行的不是中心化的粉丝经济,而是社群经济。我所顾虑的和朋友们留言反馈的恰恰也都集中在一点,罗辑思维玩转的到底是粉丝经济还是社群经济?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答案:罗辑思维扛着“社群经济”的大旗,做着“粉丝经济”的事。水浒传里的宋江不正是鼓吹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做着“偷鸡摸狗”的事么?说这个,并非单纯的指责罗胖挂着羊头卖狗肉,也不敢造次穿越历史的年轮去戳宋江他老人家的脊梁骨,而是因为,每一个新生事物在走向成熟之际都绕不开一段“不堪回首”的初级阶段,这个大家都懂得。在互联网生态催化下的“社群经济”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呢,但终归还处于初级阶段,问题频出也在情理之中,势必要经过一番百家争鸣的思想洗礼,罗胖是先行者,需要我们前赴后继。
  何为粉丝经济?我的理解是,粉丝与产品(一般代指明星)之间,基于某种情感关联,产生的一种多对点的单向持续精神消费行为。有三个特点:
  1、中心化驱动,偶像明星是个聚能点,一旦偶像形象崩塌,即刻呈鸟兽散,我们常冠以脑残粉的称谓。
  2、无组织形态,像玉米,蜜蜂,华粉、纲丝等,常常驻扎在贴吧、论坛等虚拟空间里,并没有构成一个有连带关系的组织生态,而且边界也非常模糊,就像我戏称张国荣(哥哥)的粉丝都叫“弟弟”一样,谁都可以追星,但来自星星的他就在哪里,不来不去。
  3、多对点,盲目溢价,粉丝与明星之间的“交易行为”从一开始就是单向二维的无脑输出模式,几乎不存在点对点的交互可能性,这个时候粉丝是欠缺存在感的。得到的无非是一种精神鸦片罢了。粉丝对应得服务的索求很盲目,并且溢价空间很大,仿佛人人都是肾斗士,肾肾不息。
  我为什么说罗辑思维掉入了粉丝经济的泥潭,这个是一个罗辑思维铁杆粉丝启示我的,这位朋友在我个人公众账号(kjsiwei)里回复说,他是罗辑思维的第一批铁杆会员,现在却想退出了。原因是在个人偶像罗胖那里找不到“存在感”,和个别自己并不认同的伙伴捆绑在一起“很不爽”,有心参与进大伙的游戏,却发现不懂、不会,总是被挤兑到“边缘”。我用罗胖惯用的方式回复他,您那叫妄念,打铁还需自身硬,赶紧自个补课去吧!如此,只会让会员流失掉。
  问题在哪里?
  1:罗胖过快,过猛、过狂的把自己捧上了“偶像”的神坛,导致粉丝对罗辑思维社群本身的期待降级到了罗胖下面。这些粉丝冲着对罗胖的个人崇拜,稀里糊涂掏了自己的腰包。对应得回报的期待也很明显,希望和罗胖的大脑单刀做爱,却无奈总得面对多P或借助电脑硬盘YY的事实,这种情况下,自然找不到存在感。这其实也并不怪罗胖,顶着偶像明星的光环,自然分身乏术在全国各地吃个霸王餐也不得已玩随机空降。
  2:罗辑思维朋友圈并没有一个稳固的组织形态,2万多会员,分布全国各省市,各自有什么需求,能提供哪些帮助,会员之间可进行哪些匹配交集,各地的罗辑思维朋友圈,如何形态化变身,小社群的价值如何挖掘,会员的进入和淘汰机制如何设置等等都没有,或者做的不好。这个时候你发现一个并不符合知识社群精神的土豪混了进来,跟谁投诉,怎么衡量,谁信你,信了你又能怎样?唯有不爽。
  3:罗辑思维推出了很多好玩的试验,诸如图书包、儿童节、卖月饼等成功的社群试验。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局外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一个鲜活生动的成功案例就摆在了眼前,你能做的唯有干着急,流哈喇子。等你碰到可参与的游戏时(公开课),发现该游戏只针对土豪,这个时候,脑残粉、土豪冲上去了,丝毫不会评估课程的真实价值,要肾给肾,要金山给金山,而囊中羞涩的你,空有一身无力感,累觉不爱。
  回头再来看,尽管罗辑思维百般个不情愿、不承认,但终究敌不过群集效应下失控现状。你说自己不是偶像,却来了一拨追星的粉;你说自己只做个榜样案例示范,很多人就会跟上来,结果很多人在拖后腿;你说自己影响力扩散到全国了,需要这么一场公开课巡演,却招来了一批肾斗士,仰天长啸,土豪去哪儿了?
  何为社群经济?上篇文章我给出了一个确切的定义,这里说一个和粉丝经济对比的概念:社群是粉丝群体拥有组织形态之后,互相黏附,彼此产生多对多的混序作用力。同样有三个特点:
  1:去中心化驱动,真正的社群没有偶像,没有个人崇拜,聚能的光环是无形的认同感,或者说是文化信仰,我们一般冠以为虔诚的宗教徒。
  2:组织有形态,社群一定是有形态的,社群成员在这个组织形态有一定的角色,成员之间能够建立连接,匹配各自的资源和需求,产出一定的社群价值。而不仅仅是贴吧里的一个顶,一个赞!
  3:多对多匹配,溢价理性,社群生态上形成的“交易行为”一定是理性的。而且,可期的并非一个点上的价值,而是社群内各个点上的整体价值。
  罗辑思维“社群经济”成功的标志一定是罗胖消失了,当罗胖本人成为一个标签,一个象征存在的时候,罗辑思维的社群试验才算真正成功。现在过度的消费罗胖绝对是社群经济走向没落的开始,我们要做的是研读社群经济,最终把罗胖读没了,社群的大道才会一路通明。罗辑思维分布在各地的朋友圈,还没有实现形态化变身,现在还过度依赖虚拟空间和中央的总调度。这批粉丝,对于读书的需求到底在哪里,如何让他们彼此之间连接起来,如何帮助提升他们各自所处小社群的价值。这些才是罗辑思维的必修课。此外,我想强调的是基于社群的消费一定是以价值为导向的,是一种绝对理性的消费行为,没有绝对的土豪,也没有绝对的脑残,社群关系的维系能带来一定的溢价空间,但绝对是理性的。
  那么,罗辑思维错了么?罗老师错了么?
  没错,社群经济处在启蒙阶段,需要罗老师这样的布道者,不断地做成功案例,不断地试错,在社群经济真正价值凸显的发展过程中,掉进“粉丝经济”的泥潭,沾湿了鞋是情有可原的,但过犹而不及,切莫绕入死胡同。即使是罗老师,也需要时刻心怀自我颠覆的勇气和魄力。
  怎么过渡?这个跟社群服务的人群有直接关系,社群成员的活力能决定社群的呼吸,但社群成员的实力决定的可是社群的未来,罗辑思维应该优化自己的社群成员结构,屌丝群体、企业主和社会精英群体、互联网拜物教徒群体,焦虑传统企业转型的群体等成员要各自占一定的比例,罗辑思维在媒体聚焦下做榜样的同时,也要引导社群成员之间形成价值匹配,让实力对接活力,根本上说,这才是社群的未来。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阐述了生物机器化和机器生物化的关系,我的解读是真正智慧的经济是进化,更是回归。我们现在所探索的“社群经济”与其说它是一种互联网“进化”,我更觉得是一种价值“回归”。千万记得,莫忘初心,别乱了根本呐!
  最后想说,罗老师,这是一名同样践行社群经济探索一年多的人提出的肺腑之言,您今早微信语音说,创业公司遭到负面攻击的三种可能,我认可,但我说的这些,真不是什么负面思维,也不图什么博上位,如果您这样认为了,下面这句诗算是送您的告别礼。如果有罗粉不理解,我在社群经济探索路上抛出的这个砖头,乱喷人,请看清楚我开篇送出的那句诗!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作者系蜂窝私人董事会首席社群运营官 郝天喜 微信公众号:kjsiwei 跨界思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辑思维背景音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