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小学学生少于1000人,他们在为操场上写一条标语进行队列训练,如果每排站11人,最后一排少9人,每排站8

难忘的故事——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第二十二册
&&&&&&&&&&&&&&&&
/ 难忘的故事——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第二十二册 
难忘的故事眷恋长空的鹰——记特级女飞行员洪连珍上校  1988 年 11 月下旬,在空军“双优”表彰大会领奖的飞行员中,有一位 身材修长、眉宇透着几分英气的女飞行员。她,就是空军航空兵某团副团长 洪连珍上校。  1973 年的一个深秋,正当洪连珍飞行技术日趋成熟,展翅高飞的时候,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空军总医院专家确诊洪连珍患了晚期网状淋巴癌, 肿瘤已扩散到胸部。那时,她生命的年轮才刚刚填满第 24 圈!  经过几十次的放射治疗,洪连珍的病情缓和了。带着重返蓝天的希冀, 她更加顽强刻苦地锻炼身体。8 个月后,洪连珍居然神奇地跨过了死神在她 面前划下的深渊,恢复了健康。医生终于在她的病历表上写上了:“飞行合 格!”  折断的翅膀愈合了,生命的航线又在蓝天白云间延伸。训练部门给她精 心编排了一份恢复飞行的计划,从理论到实际操作,覆盖了训练大纲的所有 课程。在 10 个月的时间里,她飞行了 212 个小时,飞行近 500 个起落,没发 生一次错、忘、漏动作,并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新型机种的改装任务,达到 了“四种”气象水平。蓝天、博大、恢宏,但通向蓝天的航线是弯曲的,随时会遇到高空气流中的旋流、强流、云雾、雷电。当洪连珍飞行强度增大时,她渐渐地感到身 体有些不支了。有些同志善意地劝她:“你不比别人。好不容易拣了一条命, 还拼命干啥?以后象征性地飞一飞就行了。洪连珍从内心感激同志们对她的 关心,但她有自己的想法:“爱军习武应为军人的第一志愿,要飞就真飞真 干,不能飞就干别的,决不做挂名飞行员。”为了适应高强度飞行训练,洪连珍加大运动量。每早都比别人提前起来长跑,由 2000 米递进到 3000 米、4000 米、5000 米。10 多年来,洪连珍每 年到空军总医院检查身体时,从未发现异常情况。体检表上结论几乎是相同 的:一等身体,飞行合格,控制飞行,防止疲劳,如有变化,随时来院检查。 这一切,都是她顽强锻炼的结果。蓝天的诱惑力压倒了一切,洪连珍以坚强的毅力锻炼身体,钻研飞行技术,在蓝色的天幕上划出了色彩斑斓的航迹。  1986 年,洪连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空军学院,成为人民空军第一批女 飞行指挥官。  飞行是一种特殊的事业,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女飞行员,一个女飞行指挥 官,困难比男同志更多。然而,洪连珍的决心是:强军报国不让须眉,挑好 这副担子。  1987 年 10 月,部队调整驻防在两个机场,党委决定,洪连珍负责一个 机场的部队工作。  洪连珍在实践中体会到泼辣的作风是航空兵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 此,她十分注意结合平时的训练、货运等任务,锤炼部队的作风。一次,洪 连珍带机群运送物资,从上午 8 点一直待命到下午 6 点半才起飞,途中落地 加油,一分钟也不停就起飞,到目的地卸完货已是深夜 12 点多。没饭吃,大 家就吃点心。第二天一早,他们又受领任务按时起飞了。1988 年 7 月,她在  10 天时间里,组织了 7 个大强度飞行场次,不仅使原来拉下半年进度的新飞 行员训练很快赶上来,而且也培养了部队能征善战的作风。过硬泼辣的战斗 作风,使她带领的飞行部队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  洪连珍在抓过硬作风的同时,在组织训练中还严于把关。一次,有个新 飞行员着陆有痼癖动作,洪连珍带飞了几次也没有改过来。看看其他飞行员 带飞 4 个起落就放单飞了,这位飞行员感到压力很大。洪连珍看出了他的心 思,干脆明白地告诉他:“反正你不克服痼癖动作,我就不放你的单飞!”7 个、8 个、9 个??,直到新飞行员真正克服了痼癖动作,洪连珍才放了他的 单飞。一次有名机务干部不严格要求,造成飞机到机场时没人接。军中无戏 言,违反规定就要抓。洪连珍除了在军人大会上点名批评外,还按规定扣除 了这位干部一个月的岗位津贴。严格训练出成果,1988 年 1 至 10 月,机务 部队保证飞行 1700 多小时,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艰苦的飞行生活,流逝了的美好时光,悄悄在洪连珍额头和脸庞留下了 清晰的印迹。后悔吧?不!洪连珍说:“只有事业的美好,生活才更加美好; 离开事业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的内容呢?”是的,多少年来,她按照这一 信条,在一条标定的航线上默默地奉献着。  在共和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被视若掌上明珠。可洪连珍为了 飞行,56 天的产假一满,就匆匆赶回部队,把出生不久的孩子琳琳留在了大 连老家。母女一别,整整 5 年。为了培养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洪连珍才把小 琳琳从姥姥怀里接到了部队。可女儿一到晚上,就吵着要回家,回去找姥姥。 母女相见不相识,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使洪连珍柔肠寸断的呢??洪连珍最怕到周末,有家的都回家共享天伦之乐。她常常遥望南天,数日月,数星星,心中不禁涌起阵阵愁情别绪。她和所有的妻子一样,也需要 得到丈夫的温存。她的爱人郭启迪,原来都在一个部队,后来因工作需要, 郭启迪调到外地。1988 年 7 月 29 日,洪连珍陪同从外地来探亲的爱人高高 兴兴从汉口搭乘便机回部队休假。正要起飞时,突然接到上级通知,立即改 变航线,到湖南抢救伤员,并预报航路上天气复杂,时有雷雨。而机组正训 练新飞行员,飞不了夜航。洪连珍看到一时抽人搭配机组要耽误时间,她立 即向领导提出要求担任机长,得到批准后,洪连珍换下裙子,笑着对爱人说: “真对不起,撞上了任务,也许十天八天不回来,你住招待所先休息几天吧。” 望着轰鸣起飞的战鹰,一位老飞行员不无感慨地对郭启迪说:“这些年,她 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飞行上。她是一只眷恋长空的鹰!”是的,只要一走进机场,那银色的战鹰就像给她注入了“兴奋剂”。23年来,她安全飞行了 3200 小时,消灭了错、忘、漏,优质安全率达 100%,5 次荣立三等功,1 次荣立二等功。1988 年 11 月 25 日,为表彰她献身国防 的先进事迹,空军党委树她为“空军优秀飞行人员标兵”,并荣记了一等功。雷锋式的好战士——沈书琴  在海军部队,在大兴安岭林区,人们深情地怀念一个普通的战士——沈 书琴,用他的事迹激励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沈书琴是海军工程兵某部战士,是年仅 22 岁的共产党员。1975 年 6 月20 日,沈书琴在大兴安岭林区牛耳河镇执行调运木材任务。他正在大街上走 着,猛然发现一辆三匹马拉着的胶轮大车狂奔而来,马车前方,有 6 名儿童正坐在地上玩耍,一场严重的伤亡事故眨眼之间就要发生!人民的需要就是 命令!沈书琴一步跃过水沟,越街心扑向惊马,抓住外套马笼头,往右边使 劲一拉,马车沿右侧跑沟擦过,6 名儿童脱险了。但是另一个险情又在眼前 出现:前方几十米外,一个 9 岁的小女孩领着 4 岁的男孩走在街心。飞驰的 大车朝他们奔去,沈书琴一面用力钳制惊马,一面高声呼喊:“快闪开!快 闪开!”两个孩子闻声刚跑到路边,小男孩突然挣脱了女孩的手,哭着跑回 街心去拣失落的鞋子。在千钧一发之际,沈书琴奋不顾身抱住外套马的脖颈 使劲往下揭,惊马前蹄腾空把他吊在空中,掠过小男孩的衣角飞奔过去了。 惊马在飞奔,沈书琴的鞋子脱落了,双脚被惊马踩得鲜血直流。两边的 群众焦急地呼唤:“同志,危险!快撒手吧!”不,不能撒手!惊马越奔越 狂,沈书琴手中的缰绳越拉越紧。前面就是热闹的丁字路口,沈书琴从外套 马脖颈下一闪而过,站在两匹马中间用尽全力左拉右拽,并向行人大喊:“快 闪开!快闪开!”飞奔的马减速了,行人和孩子躲开了。可是惊马踩住沈书 琴的脚面将他撞倒,惊马后蹄踏着他的腹部,沉重的车轮从他的胸口辗轧过去??  人们怀着痛惜的心情,把沈书琴抬进医院,流着热泪,争着要为他输血, 希望把英雄抢救过来。沈书琴醒过来了,他只说了两句话:“车拦住没有?” 当人们问他是谁时,他的嘴动了一下:“我是海??”,“军”字没出口, 就停止了呼吸。沈书琴的英雄行为是他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的结果,他在入伍后的第一篇日记上写着:“我决心向雷锋同志学习,把自己的生命投入为人民服务 之中去,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为人民英勇牺牲,正是他按照毛泽东 的教导向雷锋学习、书写红色历史的光辉一页。沈书琴 1971 年入伍后,就像雷锋那样,用“钉子”的挤劲和钻劲,努力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联系实际写了 95000 字的心得笔记。他像雷锋那样, 把个人这颗“螺丝钉”紧紧拧在共产主义宏大的革命事业上。他的工作几次 调动,干一行,爱一行,胸怀大目标,干好眼前事,他搞施工,受到部队的 嘉奖,他当代理会计,管厚厚的 70 本账,负责发放几千种器材,三年多没出 过差错,他像雷锋那样,把人民时刻挂在心上,走到哪里,助人为乐的好事 就做到哪里,房东刘大娘胃病犯了,他一步一步地把她送到卫生所,帮着挂 号、取药,驻地一位社员骑自行车下坡刹车失灵,眼看就要掉进深沟,沈书 琴飞身赶上死死拽住自行车,使这位社员转危为安。每到节假日,沈书琴不 是去助民劳动,为社员理发给五保户挑水。同志们说:“小沈的假日比平时 忙,一年五十几个星期天,难得见他歇一天!”就是在沈书琴到牛耳河镇出 差的路上,他仍不忘扶老携幼,为群众服务。在列车上,他遇见一位老大娘, 从河北到牛耳河镇去看望离别十八年的弟弟。他细心照料,餐餐饭菜送到她 的手中。到了车站,又把大娘送到亲人家里。沈书琴牺牲后,这位大娘沉痛 地说:“我没有见过雷锋,我见过沈书琴,就是雷锋啊!”  沈书琴牺牲了,但是,他像一棵青翠挺拔的劲松,永远屹立在大兴安岭 之巅,他那火红的青春,永远在人们心中放射异彩,鼓舞人们前进。海军党委发布命令,授予沈书琴为“雷锋好战士”,的光荣称号。雷锋精神在他身上延续——记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1982 年 7 月 11 日,在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人们议论着一条新闻:“大学生救老汉搭了一条命。” “大学生是谁?” “四医大的学生张华,听说都快毕业了!”“老汉是干什么的?”“掏粪的农民,六十九岁了!” “唉,太可惜啦!”?? 一些人常像进行商品交换一样,掂量着生命的价值。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舍出黄金般的年华,去救一个掏粪老汉,该用什么衡量它的价值呢? 张华在献出年轻生命的一刹那间,是否想过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他会怎样回答?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道了。但是,张华给我们留下大量的日记, 他生前做了那么多助人为乐的好事,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向党表述过他对共产 主义理想的追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到他的价 值观。  在张华留下的日记里,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辉,自始至终 贯穿着雷锋精神。他在一则日记中写道:“雷锋啊,我的战友,你的生命在 我身上延续,你的热血在我身上奔腾,你的思想在我身上扎根!”让我们从 这则日记进入,去勘察他成长的足迹,探寻他美好的心灵,研究他的人生真 谛!1979 年盛夏的一天,列车穿过蒙蒙雨帘,载着刚考上第四军医大学的张华来到西安。从离开军营那刻起,张华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将以什么姿态 置身于大学生的行列中呢?是保持战士的本色,还是变成一个洋里洋气的大 学生?离开部队时,有的战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劝他“换装”,他憨憨地一 笑,说:“上了大学,我还是一个兵呀!”列车停在西安车站,张华肩扛背包,斜背挎包,向站外走去。雨一阵紧似一阵,路面漾起一股股小溪。旅客都往候车室挤去。张华看到前面有个穿 便衣的青年,带着五六件物品,步履艰难,被雨浇得透湿。他忙跑上去说: “同志,我帮你拿些。”说着就夺过一个沉甸甸的大包。交谈中,张华知道 对方也是到四医大去报到的,他是从地方考取的。那位青年用信赖的目光打 量着这位衣帽整齐的未来的学友。张华还没有进学校的门,就把好作风留在 同学的脑海里。张华入学后多次对同学说,“我们不仅要在外表上像个大学生,更重要的是从心灵上、道德上、知识上都是个大学生。”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每时 每刻都不忘记自己是个“兵”,是一个革命战士。  张华始终没有忘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在实践中改造自 己的世界观。他入学时带着一个小木箱,装着满满的书,有《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党的基本知识问答》,以及青年思想修养方面的书籍。 上学后,他用津贴费又新添了不少政治读物。小木箱装不下了,同学杜振波 问张华:“这些书留着干啥,再说你是来上大学的,几十门专业课还不够你 啃的?”张华总是这样回答:“留着吧,有用。大学生也要学习政治!” 1980 年,书籍里又多了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本书,张华曾用近十个早 读时间把它通读了一遍,有些段落他都背诵下来了。他对同学们说:“学习 外语,复习功课,都是必要的,但政治学习可不能放松啊!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和军人,改造思想,又红又专,这是起码的要求。” 站在大学生行列里的张华,处处不忘战士的责任,始终保持着“我是一个兵”的本色。他看过电影《不拘小节的人》后,写下一篇这样的观后感: “十几年来我国的社会风尚被林彪、‘四人帮’糟踏得不成体统,公共场所 没有秩序,人与人之间没有礼貌,国家财产任意破坏,雷锋精神远走高飞?? 我们这代青年人应该为转变这个现象而努力。”一次,在公共汽车上,张华 发现一个人把手伸进别人的口袋里。是视而不见、少管闲事呢?还是走上前 抓住那肮脏的手?张华没有犹豫,喝令他把攥在手里的钱包交出来。满车上 的乘客没有一个人看出张华是大学生,只觉得他像雷锋,他军帽上的红星是 那样亲切,衣领上的领章是那样鲜艳!张华入学 3 年,经过了 25 次考试,平均为 80 分。  不要小看这“80 分”,它是张华汗水和心血的结晶,记载着他锲而不舍、 刻苦求知的艰辛历程。  张华的初中、高中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像他的不少同龄人一样,原 来的知识面较窄,更缺乏系统性。来到军医大学后,一下子要学 20 多门课程, 他感到很吃力。开始时,他的考试成绩大都是六七十分。他要比别人拿出更 多的时间去攻读各门功课。他是革命军人委员会的副主任,各种社会活动要 占去不少时间。怎么办?学校的时间安排得像一张绷紧的弓弦。张华获得时间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专心致志”,提高各门课程的学习效率;二是把休息娱乐的时间 “搭”进去。课堂上,他专心听讲,做好笔记;实验时,他专心操作,从不 马虎;自习时,他专心复习,举一反三。张华有一台录音机,他把各门功课 的重点和难点都录下来,每晚睡觉前听一遍。有时,他一边洗衣服,一边背 诵着外文单词;一边排队买东西,一边想着数学公式。张华像海绵吸水一样, 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养分。他常常告诫自己;学习是党交给的任务,人民供 养一个大学生多么不容易。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开出灿烂 的花朵,必须准备好知识和力量。”准备就得下气力,就得拼搏!一次,张 华作为主力队员参加西安市高校篮球赛,正赶上要进行生理课小测验。按学 校规定,运动员可以不参加测验。张华想,考试是对自己学习的检查和督促, 他坚持参加测验。为了多少弥补一点因比赛而失去的时间,他争取了一个“特 殊照顾”——熄灯后到队部活动室学习一小时。篮球赛刚一结束,张华就走 进生理课考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张华各门功课的成绩提高很快,绝大部分功课达到了 80 多分,有的还是 90 分。 看着张华这种加了“钢”的“钉子”精神,人们还想起他考大学的经历。  1977 年,张华入伍到空军某场站当保伞员。他坚持每天天一亮就到机场 上学习外语,中午学习数理化,晚上听电视讲座。天天如此,从不懈怠。一 些战友开玩笑地说:“人家‘三凤求凰’求到手了,你‘求’了两次,‘求’ 不到个大学生,收场算了吧。”张华并不气馁,他说:“两次考试虽没有被 录取,但打开了我的眼界,增强了我的信心。”他的学习劲头更足了,1979年 8 月,终于在沈阳部队空军参加高考的人员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 第四军医大学。  无巧不成书。雷锋和张华在日记里都提到过“没有翅膀的鸟”。雷锋写 道:“人若没干劲,像没长翅膀的鸟,不能习飞。”张华在一则日记中表示  自己对社会主义、对党的坚定信念时,把那些没有远大理想和对生活失去信 心的人,也比做“没有翅膀的飞鸟”。他在写这则日记时,是否看过雷锋的 日记,已经无法查考了,但他对于我们伟大的党,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确实有雷锋那样一颗赤诚的心。  一天晚上,看罢一部外国电影,议论中有的同志流露了对西方资产阶级 生活方式的羡慕,还有的连连感叹我们太寒酸不如人家。??听着这些,张 华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事后,他找到这几个同学说,我们祖国的今天和明天, 都需要我们去爱。不久,张华又写了一篇短文,论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党的浓厚感情和坚定信念。  不做“没有翅膀的飞鸟”,这种对理想的挚情使张华心里燃烧着一团团 烈火。这火,不仅在他自己身上燃烧,而且他还把它引向周围。去年,有的 人曾散布一些不理解三中全会方针政策的言论,张华作为革命军人委员会的 副主任,暑假前夕,他找到革委会宣传委员宋华淼,一块商定举办一次调查 报告和摄影、诗歌、书画展览,让同学们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歌颂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革命军人委员会要求每个同学在 暑假里完成一件作品。8 月底,同学们回校了,张华把来自四面八方、凝聚 着火热感情的作品搜集起来,组织几个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修改编辑。展览展 出了,内容是那么丰富,形式是那么活泼,一张张照片,录下了粉碎“四人 帮”以后山乡和高原的新风貌;一幅幅图画,描绘着三中全会以来各条战线 的新人新事;一篇篇诗歌,抒发了学员们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热爱和向往?? 在张华上军医大学后不久,有几只“没有翅膀的飞鸟”突然失落到他的 面前——入伍前的几位很要好的同学来信说,因为没有考上大学,已经看破 红尘,悲观厌世。张华读罢信,心里像压了块重石一样。他立即给他们写了 回信:“高考的失败并不等于人生的失败。一个人一天也不能没有理想??” 暑假到了,张华还惦记着这些伙伴,特意拐了四五百里,专程找到那几个同 学,和他们推心置腹地谈心。开始有的讥笑他这个共产党员“挺进步”,有 的说“你那一套我们早就听腻了”。张华一点不急躁,耐心的和他们谈着理 想、责任和抱负。同学小侯的心被张华暖热了。晚上他和张华睡在一起,把 自己的心事和愿望一古脑儿倒了出来。张华了解到小侯的家里因为他穿喇叭 裤、留长发、蓄小胡子、整天溜大街,要将他撵出家门时,便去做他父亲的 工作,然后又和他父亲一起对小侯进行热情的帮助。回校后,张华又给那几 位同学写信,还寄去有关青年修养的专业技术方面的书籍,鼓励他们好学上进,互相帮助。落地的“飞鸟”终于展开了理想的双翼。  入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张华从西安千里迢迢回到东北。东北是雷锋成长 的地方,也是他学习雷锋的最早课堂。一踏上故乡的土地,张华感到格外亲 切。一路上,他像雷锋一样,扶老携幼,打水扫地。在从哈尔滨去饶河的火 车上,有个年轻孕妇提前在车上分娩了,急得直哭,张华便主动去照顾。当 产妇在红岗车站下车时,张华不放心,临时决定自己也在这儿下车。他怀里 抱着婴儿,肩扛着产妇的大包出了车站。张华的姨姨家正好在红岗,他便把 产妇安排在姨姨家,嘱咐姨姨给产妇做可口的饭菜,并设法与产妇所在的单 位联系。直到产妇的丈夫来了后,他才继续乘车东去。  学员的假期是紧张而愉快的。然而,张华却没有忘记在假期给党支部写 思想汇报。他想,自己马上就要转正了,更需要把思想情况随时向党组织汇 报,让党支部了解自己,帮助自己。现在我们仍然能够看到的一份思想汇报,  就是张华在 1980 年暑假写的。在这份汇报里,他认真的回顾了自己入学以来 的思想、学习、纪律和道德等方面的情况,像和亲人谈心似的,把埋藏在心 底的话向党倾诉出来。他写道:  “看现实,有的人入党前和入党后的行动截然不同。入党前工作积极肯 干,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成为大家的表率。可党组织一旦接收了他们,不久 这些先进的特点不见了,甚至连一个普通的群众都不如。现在自己入党了, 能不能也像这些人一样呢?一句话,不能。??我立誓从此以后我是党的人, 一切交给党,为党的事业去献身??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具备两点,首先 要忠诚党的事业,有为党的事业去牺牲的精神。然后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带领 群众克服困难,做群众的表率,奋发努力,处处起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 范作用。??”  谢觉哉同志曾经这样赞颂雷锋:“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 不起湿润作用,但滴水必汇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张华也是这样的一滴 水。他把集体的事时刻放在心上,勇于为革命多负责任,乐于为群众奔忙操 劳。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脱离群众的人,不管自己有多大本事,也 只能是无根的浮萍,鄙俗渺小;扎根群众的人,尽管能力有限,也可以散发 无穷的光和热,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翻开张华的履历表,可以看到这“滴水”一直欢快地流水在集体的大河里,滋润着群众的心田。在初中、高中时,张华都是班里的学生干部热心为 同学服务,多次得到学校的表扬。入伍前在农场劳动时,他是团支部书记, 被评为优秀团干部,出席了县里的团代会。入伍后,他担任空军某场站直属 队革命军人委员会委员,把站里的活动搞得很活跃。来到军医大学以后,在 选举革命军人委员会成员时,第一年他当了体育委员,第二和第三年都当选 为副主任。有的学员怕耽误学习而不热心社会工作,张华认为,大家投我的 标,是对我的信任,再忙,也要使出劲来把工作搞好。他科学安排时间,合 理解决工学矛盾,认真组织同学们开展文体活动,还出版了油印小报《学员 生活》。就在牺牲的当天清早,他还和宣传委员一起研究暑假前如何出一期《学员生活》。1982 年春节前夕,张华所在的学员队在附属医院实习,离学校较远,文娱活动少,大家都发愁春节四天假期怎么过。张华下决心组织好 春节游艺活动。他带领几个同学到西安地下游艺场去参观,又东奔西跑搞来 了很多活动器组织大家奋战了几个晚上,一个有射击、滚球、吹蜡烛和猜谜 等十几个项目的游艺活动场在春节前布置就绪。大年初一这天,同学们玩得 十分开心,都说:“能过这样一个欢乐的春节,多亏了张华!”  张华所在的班共有 13 个人,他这“滴水”像一股流淌在十几个战友心上。 杜振波是从地方入校的,开始时对紧张的军校生活不习惯,张华像哥哥一样 教他叠被铺床,催他排队出操,给他讲严格的组织纪律的积极性;杜振波体 质较弱,常闹感冒,张华教他打球,带他练长跑,使杜振波摘掉了“病号” 的帽子;杜振波不喜欢上实验课,张华就陪着他做实验,引起他对实验课的 兴趣;入冬了,天气变冷,杜振波的棉鞋出脚汗湿了,张华脱下自己的毛皮 鞋给他穿。一天,杜振波接到父亲病故的电报,心情十分悲痛,夜里睡不着 觉,张华多次起来安慰他。第二天,杜振波回家,张华五点钟就提前起床叫 醒他,送他去火车站,帮他买了车票、糕点和罐头。杜振波办完丧事回校后, 要把钱还给张华,张华说什么也不收,说:“你的父亲也是我的亲人。”张华啊,一颗闪光的水珠!它在浩浩河海里激起的波涛,至今还湿润着人们的心田!  1982 年 7 月 11 日,星期天,这是张华生命里程上最光辉的一天,他为 抢救掏粪落池的社员光荣献身。20 世纪 80 年代一个雷锋式大学生的形象耸 立在人们心头!  1982 年 11 月 25 日,中央军委授予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富于理想勇 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称号。英名享誉中缅边界  中缅两国依依带水,两国人民睦邻友好,历史渊远流长。1993 年 4 月, 按照两国政府签署的“中缅边界第二次全线联合检查测图”的写意,人民解 放军成都军区某测绘大队极其配属的 6 个单位的官兵们,克服重重困难,战 胜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勘界测图任务,为中缅两国人民友好历史续写了新 的篇章。这天,一中队官兵要进入缅甸境内的勐赫地区进行勘测作业。 勐赫地区属热带雨林,日平均气温摄氏 40 度。当地边民说这里“自古猴难攀,鹰难飞,无人可走的路。”果然,横在一中队官兵面前的是,延绵高 耸的大山,神秘恐怖的原始森林,沟壑纵横,陡壁悬崖。大自然给了中国测 绘兵苛刻的条件。中队长薛冰对战士们说:“我们测绘兵征服过‘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登上过‘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战胜过‘无人区’罗布泊。这些困 难更不应在我们话下。”没有路怎么办?“改走水路!”勇士们决心从湄公河的一条支流进入作业点。官兵们经过反复勘察,可这段水路水流湍急,暗礁丛生,十船九翻, 他们找遍了附近的渔民,却无人敢冒此险。艰险吓不倒英雄汉,在他们看来,测绘兵脚下无禁区。  他们砍来竹子,扎成竹筏,8 名突击队员登上竹筏顺水而下,只见恶浪 翻滚,惊涛扑面,他们随时都有翻筏落水的危险,在长江岸边长大、熟识水 性的战士彭卡“撑船掌舵”,他手中的竹竿左右点,暗礁险滩一一躲过。战 士郭勇双手紧紧抱住贵重仪器,双脚踏紧筏边,稳坐在中间。“一、二!一、 二!”战士们坚定有力的号子声,响彻峡谷。闯激流过险滩,经过 4 个多小 时的搏斗,70 公里长的湄公河支流终于被他们征服了。这里旱蚂蟥之多,是一个大奇观,许多官兵聚精会神地作业一阵之后,突然感到下肢麻木,抬腿一看,这可恶的东西已爬满两腿,只好用竹片往下 刮,技术员林建忠被蚂蟥、毒蛇咬后,双腿溃烂,无法行走,硬让战友抬着 拔山涉水,到了作业点,又爬下担架投入工作。这里蒿草丛生,部队前进十 分困难,一些官兵就脚蹬木棒,坐在蒿草上向前滑行。技术员陈正昌一天就 滑破四条裤子。这里瘴气严重,瘟疫流行,致使有的官兵染上疟疾,尽管服 了预防药,一中队 8 人就有 7 人患病,身体忽而高烧,忽而奇冷,可他们总 是坚持完成任务后才肯回国治疗。  海拔 4300 多米的高黎贡山地区,是测绘最艰险的地段,尽管时值盛夏, 但主峰碧罗雪山上仍白雪皑皑,寒气逼人。在中队长吴仕元的带领下,12 名 官兵组成“敢死队”,带着临时从边防武警支队借来的防寒用品,强渡独龙 江向主峰攀登。经过连续 16 个昼夜的艰苦奋战,提前完成了作业。下山后一  量体重,人均减少 6 公斤。  美丽、富饶的瑞丽、畹町地区,拥有 2 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又是中缅 两国人民最为关注和世界瞩目的地方。按专业规定,这里 50 米以上的田埂都 需要调绘在航空像片上。有人概算过,这片测区内纵横交错的田埂不下 300 万条。在 1:5 万的地图上,要绘上 50 米长的一条田埂,比头发丝还细,再 加上河流、山脉、道路等明显物,张张地图绘成后比一张蜘蛛网还要精细复 杂。  任务落在了二队三中队全体官兵的肩上。官兵们懂得,边界测绘,关系 到两国的睦邻友好,一寸山河,一分版图,都必须测绘得准确无误。他们以 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量遍了条条田埂,绘出了调绘像片。  调绘片放在了鲁中队长的桌上,他看了又看总不放心,便拿着调绘片来 到田埂最密集的广双寨子周围对照。一查,在一块既有密集田埂又有河渡、 土坎三者交叉的地方,作业员漏绘了一条 75 米长的田埂。不用动员,不用讲 什么道理,三中队的官兵背上作业包,冒着酷暑,以更严格的标准重新将这 块测区复查一遍,漏绘的田埂重新补绘上。  为了这些准确的数据、资料,测绘官兵有些时候是冒着生命危险才能获 得。一次,二中队二组在缅甸的龙竹地区作业时。一连数日的雾天耽误了进度,官兵们焦急地蹲在山里,等待时机。那天中午,太阳从云层里钻了出来, 金光洒满大地,官兵们欣喜若狂。立即架起仪器,紧张地展开了测量。可没 多久,又发生了意外情况,在离他们很近的山坡发生了火灾,熊熊山火迅速 向他们的站立点蔓延过来。战士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怎么办?组长肖德万刚刚产生一丝犹豫,战士们却异口同声回答:“机不可失,决不后撤!”观测人员用仪器一个点一个 点地测着,报出准确的数据,记录员精心计算,搞出精确的位置,??。熊熊烈火借着风势越烧越旺,距离越来越近,林木发出“咔咔”的声音,官兵的脸上、胳膊上感到一阵阵灼热,浓烟呛得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几名新 兵有些胆怯起来。肖德万鼓励着大家:“沉住气,抓紧干!”一组组数据出 来了,而他们已被大火团团围住,远看犹如一只只置身火海的金凤凰!肖德万斩断一根树枝,大喝一声“跟我冲!”带领几名战士突入火海,他们左扑右打,为其他人员“杀”出一条血路。官兵们出来一看,有的烧焦 了头发,有的烧掉了眉毛,有的衣服烧出洞,但仪器和观测成果却完好无损。 面对中国军人的工作精神,缅方测图总指挥吴妙貌感慨地说:“有中国士兵, 我们一百个放心。”  在中缅边境 2166 公里长的 79 幅 1:5 万地图里,每一点高程,每一组坐 标,每一格经纬都浸透着官兵们付出的心血和泪水,都包含着官兵们为中缅 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极端负责的精神。  骄阳似火,热浪扑面,40℃的高温烤得地皮发烫。傣族的嘎洒寨子东头 走来了“多普勒”三组的官兵,他们寨前寨后转了几圈,都没有找到符合要 求的作业点位。  “那片西瓜地的土包上最合适。”几名技术人员最后下定了决心。西瓜 地的正中央,很快架起了仪器,7 名官兵开始作业。中午时分,瓜地的主人——一位傣族老大爷来看西瓜,老远就见瓜地里的官兵在作业,不免担心起来:西瓜这回可??他一屁股坐在树荫下,远远 地看守。  一天过去了,他不见有人摘瓜;两天过去了,仍无一人动瓜。第三天时, 天气更热,守瓜老人再也顶不住这炎热的气候,心想,要吃你们就吃,我也 懒得守了,转身便回家去了。  一周后,老人又来到了西瓜地,见部队正在收拾仪器,就要离去。他赶 紧跑进地里一看,瓜叶、瓜藤一点没踩着,地里一块西瓜皮没有,一粒西瓜 籽不见。老人感动了摘下一个大西瓜送到中队长周悦政手中,用半生不熟的 汉语说:“请吃西瓜,解解渴吧。”周悦政举起手中的水壶说:“谢谢你老 伯,我们有这个。”老人激动的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边境,特别是在缅方作业,测绘官兵们随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缅 边境距离世界著名的“金三角”很近,贩毒、吸毒情形十分严重,在复杂的 社情面前,测绘大队的官兵们靠坚定的政治觉悟和严格的纪律约束,拒腐防 变,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做到一尘不染。有的小组多次在罂粟地里作业,一 些贩毒分子找到官兵们,请他们帮助捎带一点“货物”,并以重金酬谢,却 遭到官兵们的严厉拒绝;有的“隐君子”在官兵面前侃吸毒时的“美味”, 并请他们品尝,官兵们对此嗤之以鼻??。部队在缅甸著名的汽车、摩托车集散地南坎作业时,一名走私集团的老板与作业组长陈正昌是老乡,混熟以后,他神秘地相告:他手中有 5 辆“丰 田”轿车、3 辆摩托车,部队车辆每天几次过境不受检查,如肯分几批把 5 辆轿车载入境内,就将价值 10 万元的 3 辆摩托车全部相送。在有些人眼里,如此肥厚的“油水”值得一试。但陈正昌却严厉地说:“我们这些当兵的尽管不如你们那么‘富有’,但要我去干危害国家利益的 事,办不到!”测绘大队的官兵们在中缅边界半年多的时间里,曾在打洛、畹町、瑞丽等 10 多个著名开放地区驻扎过,从未发生过任何违反纪律和涉外政策的行 为,被有关部门的领导称做是“过得硬”的部队。霓虹灯下三个兵  奔腾不息的黄浦江流经上海外滩时,裂了一道小小的口子。于是有了苏 州河,有了外白渡桥。桥旁边那座巍然耸立的高级宾馆,独领风骚近百年。 霓虹灯闪烁的顶层,驻守着南京军区空军某部对空台的 3 名战士,他们昼夜 担负着联络引导南来北往飞机的任务,监视着空域中可能发生的敌情。斗转 星移,岁月匆匆,30 年过去了,一茬又一茬在这里执行勤务的士兵,凭着对 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经受住了时代风雨的洗礼。  当年陈毅元帅大笔一挥,这里便成了他们的“营地”:3 大间像会客厅 一样的房间,地上铺着深蓝色的毛毯,四壁贴着淡雅的墙布,锃亮的不锈钢 架上摆着彩电,茶色的玻璃窗使光线柔和舒适。还有沙发、席梦思、空调、 卫生间一应俱全。呵,他们真称得上全军最阔气的士兵。  一位哲人说过:金色的笼子会折断鸟儿的翅膀。战士们生活在这特殊的 环境里,艰苦奋斗的老传统要不要发扬?这个简单的答案需要用行动回答 时,却不十分简单。当战士们穿着白衬衣出入宾馆时,谁都一眼认得出来他们是“穷当兵的”。一个春夜,刚刚分到台上才两个月的战士小何,把从家里带来的一双 圆口布鞋,悄悄地扔进了垃圾筐。楼下供应部柜台里那双棕色的皮鞋,撩动 着他的心。  第二天,台长裴莹发现了垃圾筐里的鞋,不动声色地收了起来。当天下 午,他带战士们来到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看着好八连官兵的节约箱、针 线包和那补了又补的胶鞋、衬衫、袜子,小何的心被触动了。回来的路上他 拉着台长的手,不好意思地说:“台长,这鞋是我扔的,还给我吧!”  事情过去了,3 个战士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用实际行动进一步把文章 引深:——衣服破了自己补,鞋子坏了自己缝,连写信的信封都自己糊。  ——3 个房间都有卫生间,天天有热水,但战士们除每周一次洗澡外, 平时洗脸、刷牙、洗衣服都用冷水。  ——对空台距连队有 5 公里路,宾馆边上就是公共汽车站,可战士们回 连队,不是越野跑,就是练竞走,很少乘车。  ——乘电梯上下大厦,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可他们却时常徒步攀登那几 百个台阶。他们心里还算着另一笔帐,电梯上下一次,要消耗电。  这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一扇时常需要开关的门,成了两个世界的分界 线。门里是战士的哨位,门外是外宾的居室。每逢夜幕降临,楼道里会响起 悠扬的舞曲,长着不同肤色,操着各种语言,穿着各种装束的男男女女,在 居室内搂着、唱着、跳着,一直到很晚??一个夏日的午后,在观察台上忙乎了 3 个多小时的战士们朝着距他们房间不足 10 米的凉台走去。一个意外的情景使他们愣住了:几个赤身裸体的异 国女郎,横七竖八地躺在凉台上晒日光浴,战士们赶紧退回房间。战士们身处闹市中心,却看不到电影,欣赏不到演出,连打扑克都凑不齐人。喧闹中的寂寞,令人难耐。终于,战士吴晋忠一曲悠扬的小提琴声, 拨动了这里的青春旋律。接着,他们又办起了学习园地,一篇篇带有浓郁“兵” 味的诗歌、散文、书评,为方寸之地的特殊军营带来了春天般的生机。清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巍峨的大厦罩在薄薄的雾中。“立正!”“齐步走!”“立定!”??洪亮的口令,整齐的步伐。这不是在操场上, 而是大厦高处的一个凉台上。几个身穿便服的青年,正一动一动地练习队列。 这就是对空台战士们的早操。多少年来,无论是超期服役的老兵,还是 穿上军装不久的新战士,尽管平时都着便服,但他们没有丝毫淡化“我是一 个兵”的观念。那叠得像豆腐块般方整的被子,那摆放整齐有序的内务,还有那擦得锃亮的对空联络仪器,谁见了都要夸上几句。 战士汪德祥入伍前是一家私营工厂的厂长,年收入两万多元。他揣着到外面开开眼界的心态来到部队。面对紧张艰苦的连队生活,每月 18 元的津 贴,小汪后悔莫及。分到对空台后,一股浓郁的奉献氛围把他团团围住?? 多少个午后,多少个黄昏,当人们围在餐桌旁享受天伦之乐时,对空台的战士们却正围着围裙,在职工食堂帮助拣菜、洗碗、刷锅。  大厦 16 层楼面有一个大型垃圾桶,年轻的女服务员别说搬走,连挪动一 下都困难。战士们一合计,便把搬运垃圾桶的任务揽了下来。每天上午,他 们吭哧、吭哧地把它搬到楼下,尔后再重新搬上楼面。  大厦西侧的乍浦路桥,是郊区菜农送菜的必经之道。每逢下雨、下雪的 傍晚,战士们总也忘不掉到桥头值勤,帮助菜农推车上桥。一个细雨霏霏的  夜晚,两名战士等到 9 点半仍不见菜农的车子,他们不甘离去,晚上 10 点多 钟,当两位菜农看到雨幕中仍站着两个绿色的身影时,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 汪德祥从战友们身上看到了比金子更珍贵的东西,渐渐地,他被这无私 奉献的氛围同化了,自觉地跻身到助人为乐的行列中。他有一手好的家用电 器修理技术,闲暇之际,便义务为宾馆修理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有位 职工为了感谢他,专门送他一条高级香烟。小汪一再推脱:“你的情我领了,但香烟不能收。” 你别瞧不起小小对空台,迷航的飞机要它来联络引导,地面指挥员的命令要靠它来传递。对空台,名副其实的联络地空的神经中枢。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黄浦海域上空,一架战斗机时而拉杆跃升,时而推杆俯冲。台长贺爱国头戴耳机,手拿话筒,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场海上飞 行训练。突然,意外发生了,一架在高空的战斗机座舱密封胶囊骤然破裂, 飞行员因缺氧窒息,失去控制的飞机犹如落叶从万米高空急速下坠,眼看一 场机毁人亡的事故就要发生。就在这一瞬间,贺爱国敏锐地从无线电信号中 发现了险情,马上报告了领航员。于是,这里的高频电台全功率启动,强大 的电磁波转化成紧急呼救声,震耳的强烈信号终于唤醒了飞行员。好险哪! 此刻,飞机高度表已经指向了 3000 米以卞。又一个霓虹灯闪烁的夜晚,海关大钟已经敲过了 11 下。桌上的电话铃骤然响起。“紧急开机!”从上级指挥员焦急的话语中,值班员郑克歧掂量出 了手中开关的份量。此刻,某机场上空,一架夜航训练的飞机正在焦急地盘 旋,该死的低能见度使飞机无法降落。油料即将燃尽,年轻飞行员的额头上 冒出一排排细细的汗珠。好一个郑克歧,他以娴熟的动作紧急开机,仅仅 30 秒,就使飞机与领航部门取得了联系。一串指令穿过厚厚的云层,给危急中 的飞行员送去了回归的数据,飞机安全降落。可贵的“慎独”精神,修炼出一茬又一茬高尚的战士,“霓虹灯上的好哨兵”,由此美名远扬。海军蛙人征战记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海底世界充满着奇异、神秘,也密布着艰险、死亡。 潜水员,一种特殊的职业。“龙宫”探险、水下救护、海底除魔,决不是人们在电影、电视中所看到的,有那种斑斓绚丽的景色和浪漫情趣,而更多的是走在惊心动魄的与死神打交道的荆棘之路。  1972 年 7 月,应越南政府请求,中国扫雷队开赴越南东部海域,帮助扫 除美国布设的水雷,疏通海上通道。  扫雷首先要掌握美国水雷特性,因此必须打捞到水雷样品,然后进行解 析。下海去摸雷,是相当危险的,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任务自然落到潜水队的头上了。 越南楠潮口航道,这是江海汇合处,水流复杂,海水浑浊,淤泥竟有 1.2米深。美国投下的水雷都深深扎进了淤泥里。 第一个下水的是队长周春起。他身材不高,但生就一副魁梧的身材,他胆大心细,潜水技术在整个潜水队中数一数二。 周春起顶着激流,在海底趴着前进,每趴 30 米,插一根竹签探条。不能用重潜水器材,因为铁器带有磁性,会引起水雷爆炸,他只能用铜性潜水镜, 靠赤脚踏,双手摸,小心异异地一点点前进。两小时过去了,周春起累得精 疲力尽,可是没捞着水雷。  其他潜水员轮流下水探摸,一连 19 天,他们在两万多平方米的海底插满 了竹签,可仍无收获,大伙的心里像堵了块铅。  这天,周春起又潜入水中,30 多米深的海底,充满着危险。时间一分一 秒地过去了??。  “摸到了!我摸到水雷了!”不知什么时候周春起浮出了海面,兴奋地 大声喊叫着。整个身体像是要冲出海面一样一起一浮,平静的海面被搅得泛 起了层层波浪。不远处扫雷艇上的人们一阵惊喜,高兴得跳了起来。 一根缆绳抛向周春起,他抓住绳头,向船上挥了挥手重新潜回水中。 这是一枚美国的 MK—52 型磁性水雷。稍有不慎触上,将会引起爆炸。周春起稳住神,屏住气,小心地拴住水雷。 突然一阵“嗡嗡”的异常响声传入周春起耳中。他趴上去,耳朵紧贴着水雷,凭经验判断出是凸轮继电器启动起来的声音。不好!水雷进入了工作 状态,一旦有磁性物体经过,会立即引起爆炸。周春起转身浮出水面。  “快把船离开,水雷就要爆炸了!”周春起一边急呼一边奋力划向扫雷 艇。就在扫雷艇刚刚驶离危险区的一瞬间,“轰”的一声巨响,水雷爆炸了。强烈的气浪将海面掀起一根几十米高的白色水柱。 第一次打捞失败了。一连几天周春起紧锁着眉头。一天周春起眼睛一亮,一个大胆的设想闪现出来:拔掉水雷保险器上的水压杆,让水雷处在安全状态,水雷不就可以打捞出来了吗? 一个新的方案形成了。 又是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的征程。明月当空,满天星斗。周春起深深吸了一口气,戴上潜水镜,一个鲤鱼打挺,潜入水中。 海底黑的什么也看不见,像是掉进了墨水缸里。周春起触到一颗水雷。他静静心,蹲在水雷边上,靠感觉抓住水压杆,轻轻地向外拔。可由于水压杆渗进泥沙,水压杆被“咬死”了。 “同志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哪怕牺牲,也要闯出一条胜利之路!”周春起心中只有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把生死置之度外。 水流急,周春起极力稳住身子,脚蹬住水雷,双手死死抓住水压杆,憋足浑身力气往外拔,水压杆开始活动了,他又用一颗螺母拧在水压杆顶端, 再拴上一根尼龙绳子用力拉。吱得一声,水压杆终于拔出来了。“成功了!” 心拴到喉尖的战友们,咯噔一下,心口的那块干斤石头落地了。 第一枚水雷就这样打捞了上来并被解剖,为大规模扫雷行动奠定了基础。战友们都说,是潜水员用生命为我们开出了胜利之路。 一次,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穿过大气层,进入四川上空,降落伞打开,卫星徐徐下降,我一架直升飞机实施空中追踪。 这是资中县境内,长江上游最汹涌的一段,沱江就从这里澎湃走过。卫星不偏不倚,漂到江中,“哗”地一声接水,转眼就被江水吞噬,江上漂着 降落伞??。直升飞机盘旋一圈,回去叫人。四周部队快速向沱江集结。 意外发生了。  等人们赶来一看,江面上除了汹涌奔腾的江水外,却什么也没有。原来, 几个渔民看到长江上漂着一块有许多绳子连着的“大布”,用刀割断绳子, 把“布”拿走了。  卫星没了踪迹。务必尽快找到。许多能工巧匠都被请到了现场,地方测 绘局的高级工程师来了,工兵部队带着冲锋舟、探雷器来了,两名能用双眼 透视人体的特异功能者也被请来了??。然而,卫星仍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向海军求援,请派蛙人寻找!  次日凌晨 5 时,北海舰队潜水分队赶到。这里江宽 200 米,深达 12 米, 指挥部划定了 2000 平方米的范围,而这段的流速已达三节,大大超过潜水流 速,不具备潜水条件。蛙人负重 1800 斤,刚接触水面即被卷走,根本下不去。 再者,江底浑浊,双眼看不见,必须下到江底双手摸找。难度大呀。7 名蛙 人相继下水 14 次都未获成功。400 斤重的石头扔到江里,也像小孩打水漂一 样被卷出去老远。怎么办?潜水指挥魏能义着急了。这个南征北战,指挥数百次江河湖海潜水作业都没有趟不过鬼门关的潜水工程师,望着这滔滔江水,半天吸了三 包烟“加 4 副压铅,给我下!”他红了眼。4 副压铅,“蛙人”身上的重量达 300 多斤。“蛙人”走不动,众人抬着他扔到江里,“蛙人”勉强下到江底,但只是抓了一把泥,又被江水冲起。 “再加 200 斤石头,给我下!”“蛙人”负重 500 斤下去了,但一会连人带石头又被卷起。  4 天过去了,还是一无所获。如此下去,卫星上的精密仪器和返回地面 的珍贵资料一旦进水,这次耗资巨大的发射将毁于一旦,所有的人心急如焚。 正当指挥部一筹莫展的时候,外面传来消息,当地一个叫海狗的渔民,在江流稍缓的江带打渔时,渔网挂到一个死沉死沉的东西,拉不上来。潜水员闻讯赶到。下水。捞起来了,是一艘几天前翻沉的冲锋舟。 这艘冲锋舟提醒了潜水员:渔网能网住冲锋舟,一样也能网住卫星。他们建议:请渔民来这里捕鱼捉虾,待网到江底东西后再有重点地潜水作业。 一时,江面上出现了 300 多艘渔船。 海狗,中年人,个头不足一米六,但聪明过人,夫妻俩同驾一艘船,专找有回流的江带撒网。 两天后,江上的海狗突然扯着嗓子喊:“我网到罗,底下有东西!” 经各方论证,底下可能就是卫星。关键时刻,魏能义大手一指丁原义:“你下!” 丁原义毕业于世界潜水行业中首屈一指的美国海洋工程学院,是魏能义手下的一员虎将。 丁原义下水。他顺着渔网下潜,江里浑浊一片。他的双手像钢琴大师的手一样,仔细感受着能触摸到的一切。下到 8 米时,他的右手突然碰到一光滑物,他的心一抖:“碰到了。” 魏能义双手抱起潜水电话,急切地问:“是不是卫星?!” 江里没有声音。丁原义在继续下潜。他又摸到了铂金,随即摸到了一个椭圆形的大物。“就是它!”喜讯传到陆上,人们一片欣喜。 吊船过来了,丁原义将钢缆固定好。600 多斤重的卫星缓缓出水。 当夜,专机载着多灾多难的卫星飞向北京:卫星里面珍贵的资料完好无损。  据说,海狗得到了 1500 元的奖励,还被免费接到北京旅游了一趟。但在 资中一带,老百姓传得最神的还是丁原义:“他一下头扎下去,抱着卫星就 像抱着一个大南瓜出来了,江神,啧啧,江神??”这又是一个潜水员出生入死的故事。 一天,天津渤海石油公司的“津航俊”油轮在青岛海面翻沉。海军北海舰队防救船大队奉命前去救援打捞。  船沉在 20 多米深的海底三天了。该逃生的都逃出来了,没有逃出来的, 生存下来的希望几乎为零了。但指挥部以对人民生命无比珍爱的职业道德, 命令潜水员马立水最后一次下水寻找是否还有生存者。  在海底马立水用焊条敲击船舱,静静的海底突然一阵轻弱的回击声立即 被优秀的潜水员辨别出来。“里面有人!”马立水果断钻进舱室,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动。  原来,当船倒扣过来时,船舱顶部形成一个约 5 平方米的空间,船员张 书通双手抓住船邦,浑身浸泡在海水里,只把一张脸露在上面,以顽强的毅 力,坚持了三天三夜。“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张书通救出来!”指挥部下了决心。  潜水员一次次潜入船舱,一条专用电话线架通了,最高指挥员、潜水医 生等时刻保持着与张书通的联系;一条专用电缆通进舱室,灯光照亮了黑暗, 报纸、杂志送到张书通面前;维持生命的食品一天三次送了进去;??。防 救船上一批潜水救捞专家相聚在现场,制定一个个救援方案。指挥部决定,在离张书通最近的船体,用水下气割方法拉开一个洞,潜水员直接进舱,引导张出水。这种方法可避免经过七弯八折的船舱走廓,安 全系数大,出水距离最短。这时,一级潜水员汤东征站起来:“我反对!”理由:船舱里面都是油污,气割时高温可产生大量的油烟无法排出,很可能将张书通呛死。 否决上述方案。还有更好的方案吗? “我下去看看。”汤东征当即下水。  汤东征以高超的技术,穿过纷乱的船舱走廊,摸到主机舱,见到了张书 通,两人握手。  黄昏时分,汤东征出水,一套方案提交指挥部:鉴于张书通神志清醒, 可给他送进轻潜水装具,教会基本使用方法,然后由潜水员直接领他出水。 “方案可行!”最高指挥员当即拍板。三名潜水员的具体分工是:赵春 波进去送潜水装具并对张书通进行基本培训;汤东征进去领张书通出船舱;殷书华在舱外接应,并将其送出水面。14 时,赵春波下水。16 时,汤东征下水。17 时 55 分,殷书华下水。 “三龙戏海”演出的惊心动魄。  汤东征见到了张书通。张已在赵春波的帮助下穿戴好了潜水装具。汤东 征伸出左手,死死扣住馕的腰带,一把提到眼前,面对着面。伸出右手大拇 指,用潜水术语问:感觉怎样?张伸出大拇指:良好! 汤东征调整好姿势,仔细观察了四周一遍,右手往下指了指:我们要行动了。 张伸出大拇指:好!  汤东征通过头盔里的潜水电话报告:“行动开始!”说完,他用头压开 放气阀门,放出气体,减轻浮力,带着张书通下潜。  1 米、2 米、??9 米,到了内舱门口。汤东征左手将张书通紧扣在胸前, 右手一把一把艰难地拉着行动绳往外蹭。舱里漆黑一团,他们艰难地潜行。 突然“咣”地一声,汤东征一头撞到舱壁上。刹时,张东通脱手漂去。汤东征浑身像触电一样一惊,立即上浮,“哗”地一下又将张书通死死扣住, 拉了出来。终于,可以看见走廓尽头的冷光管了,那里就是出舱口。快出舱门了。汤东征隐约看见了接应殷书华的头盔。 急切中,舱里的绳子绊住了汤东征的右脚,他一个踉跄差点摔倒。水下,潜水员就怕乱七八糟的绳子,一旦绊住脚,在挣脱转身中,很容易拧死供气管,一瞬间,海底强大的压力和缺氧,就会结束人的生命。汤东征清楚,此 时舱内各种管线已达 9 根,每一根都是悬在头顶上的绞索啊!“说什么也得把张书通送出去!”这时,汤东征只有一个念头,他摒住浑身气力,双手将张书通举过头顶,推出舱门?? 殷书华首先摸到了汤东征的手,顺着手摸到了张书通的腰带,“咋嚓”一把扣死,提上就向海面浮去。“死的话的?”上面问个不停。 底下一片沉默??正在结绳的汤东征又一次惊呆了,按照潜水条例,两人进行水下交接前要握手,交接完后要握手,就像陆地上签字画押一样。方才情况紧急,两人 没有握手,现在没有回声,莫非殷书华没有接到?握手,一个极其普通的礼节,在此显得如此庄重,汤东征为没有握一下手而后悔不已。 沉默。  突然,电话里传来殷书华熟悉的声音:“活的。我看到他的眼睛在眨, 活的!”  汤东征最后一个浮出海面。刚解下头盔,张书通便趴在他的肩头,浑身 颤抖。两个男人的泪水融在??世界奇迹:张书通被困水下 6 昼夜后生还!他是干部子弟——记“舍身救人的好干部”郭俊  1982 年 3 月 3 日,合肥市西市区人武部参谋郭俊在一次手榴弹实弹投掷 中,为掩护民兵而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开后,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 在相互传颂英雄事迹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他是干部好子弟!” 是的,郭俊是南京陆军学校政治部主任郭文华的儿子。然而,人们为郭 俊激动,并不是因为他的父亲是我军高级干部,而是因为郭俊本人是这样一 个“子弟”:他用自己的血汗创造了自身的价值,在继往开来的历史上写下 了为父辈争光的篇章。1982 年 6 月 15 日,中央军委授予合肥市西市区人民武装部参谋郭俊“舍身救人的好干部”称号。  郭俊受过艰苦磨练。1971 年,他刚入伍,就随连队来到一片没有人迹的 草甸子上开荒。战友们惊诧地看到:寒风里挖渠,郭俊光着膀子,和别人抬 着土筐飞奔;在泥泞的田埂上挑秧,深一脚,浅一脚,扁担压肿了肩头,他 还大大咧咧和人开着玩笑;毒辣辣的太阳下弯腰在水田拔草,他胸前浸透了 汗水??“郭俊!拔草还是跪在水田里省力,你干嘛把裤管扎起来,弯着腰干?” “我怕蚂蟥。”他这样回答排长。 夜晚,排长查铺来到郭俊床前。当手电筒的光束射击郭俊的双腿时,他心里一阵刺痛:小腿上一道道裂纹像蛛网一般,几处地方皮开肉绽。这是在 洒了化肥和除草剂的水田里长时间浸泡,又在烈日下曝晒的结果。他哪里是 怕什么蚂蟥?扎起裤管是因为这样的腿已经不能再下泥水了。人非草木,郭俊不是不知道疼痛的滋味。“爸爸,您给我买双高腰雨靴吧”。一次,他写信向家里请求。对于郭俊的家庭来说,要满足这个请求太 简单了,可是他爸爸没有答应。这位老八路回信说:连队其他同志都没有, 你一个人穿上多特殊?同志们能坚持,你也要忍受!像以往那样,他又给儿 子说起了我军艰苦奋斗的老传统。信纸上密密麻麻写了那么多。然而事情并 没有到此结束。远在北京工作的叔叔知道了这件事,便立即买了一双深筒雨 靴寄到连队。郭俊把雨靴锁进了储藏室,他不敢穿,爸爸的话有分量。他不甘示弱,不愿特殊,着劲和战友们“较量”。“直播水稻”,别人能拉动沉重的“水直播机”,他也要拉;十几个人搬运一架卷扬机,别人敢 站在承受重量最大的四个角上,他也敢站。他常常“自找苦吃”,他要用艰 苦生活的刻刀塑造自己。人说郭俊像一团火,到哪儿都烧得旺旺的。当新兵的时候,郭俊像老同志那样去帮助新战士,找他们谈心,辅导他们训练。他当战士,是连队的刺 杀标兵、投弹能手、特等射手。当排长,排里的内务是全团的“样板”。当 副指导员,他又是出名的“文武双全将”,既能抓“摸爬滚打”,又善抓“吹 拉弹唱”??  1979 年夏天,郭俊在南京部队步兵学校毕业回部队后,当了某团 8 连连 长。那时 8 连从农场回到营房不久,许多工作都比兄弟连队矮一截子。郭俊 不甘落后,他一到连队就对战士们说:“谁说我们 8 连不行?我们非要干出 点样子给别人瞧瞧!”连着几天傍晚,他都和副连长吴金富在营区转转。看 到球场坑坑洼洼,菜地荒芜杂乱,他和副连长制订了一个计划:要修“三塘”—一鱼塘、藕塘、水浮莲塘。要挖 18 条沟,使菜地“条田化”。还要打井、 修路,把营区整得漂漂亮亮!  郭俊手握铁锹第一个带头“破土”。一虎当先,百虎腾跃。正课时间不 够,休息时间搭上;白天时间不够,晚上挑灯再战。转眼间,挖出的土方在  营房边上堆成了一座小山。营区的面貌焕然一新。8 连在全团崭露头角了。 郭俊不是战场上的英雄,可是他向上那种革命军人的必不可缺的勇敢气质,却与血洒边疆的勇士这般相象。 连队在农场的时候,有一天,晒场上突然失火了,当时场上堆放着从 180亩地里收割下的稻子,一旦大火蔓延,后果不堪设想。郭俊听到喊声立刻从300 多米外的住处飞奔而来。这时一台拖拉机已经燃成一团熊熊大火,一对 大轮胎烧炸了。郭俊面无惧色,他一看周围的水田无水,马上和几个战士一 起抢搬稻子,撤出一条“防火道”,随即又奋力扑火。直到将大火扑灭。  安与危,生与死,这些在和平年代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来回答的考题,对 于每一个军人却都是无法回避的。郭俊的妻子赵晓晴——一位大学毕业生, 她理解丈夫那颗军人的心。赵晓晴永远也忘不了。她 24 岁生日那天,郭俊抄 录了一首普希金的诗送给她。诗中写道——“希腊的女儿啊!不要哭,——他成为英雄倒下了! 是敌人的子弹穿进他的心胸。???? 他倒下了,却完成了 神圣的、伟大的事业。”“我很喜欢这首诗”,郭俊说:“因为说的是战士的话。”郭俊沿着这条路走去了!  1982 年 3 月 2 日夜晚,已经调到人武部工作的郭俊告诉爱人,第二天他 要去组织民兵投弹。他把一双高腰皮鞋放到床前,随口说了句:“这双皮鞋 踢手榴弹很好。”第二天一清早,他亲了亲孩子的脸蛋,走了。他走了。他再没有回来。陆上猛虎,海上蛟龙  1995 年 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海域进行一次气势壮观的登岛两 栖作战演习。“红军”诸兵种密切协同,进攻场面十分壮观。只见,水面舰艇的强大炮火,轰炸机、强击机发射的导弹、火箭准确地击中“蓝军”目标,“蓝军” 占据的岛屿滩头硝烟弥漫。  由海军陆战队为主体的登陆部队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向“兰军”阵地 发起了冲击。水陆两用坦克、两栖装甲车、冲锋舟、气垫船和舰载直升机运 送的陆战队员们,勇猛地冲向海岸。红旗猎猎,杀声震天。由坦克、装甲车、 冲锋舟组成的第一冲击梯队从正面水平方向突破上岸:由气垫船组成的第二 梯队从侧翼水面方向突破登陆;由直升机组成的第三梯队从垂直方向,以迅 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岛岸,切断“兰军”退路。“演得好,演得成功!”观看演习的军委领导称赞。 “真是海上蛟龙,陆上猛虎,空中雄鹰!”观看演习的代表们发出赞叹。 然而那些陆战队员们心里更清楚,为了今天的成功,他们经受了多少苦与累,难与险的严酷洗礼,付出了多少血与汗、精神与肉体的艰辛。 大海风平浪静时,像美丽的少女,显得那么温柔。但是,它发起脾气来却是另一番情景,狂风卷起巨浪,飞溅起数米高的浪花,再大的船只此刻就 像一块小木板,一会儿被抛上浪尖,一会儿坠入浪谷。但要成为陆战队员,就必须练就驾驭大海的本领。 南中国海,风暴潮接踵而至,陆战队员们接到了登舰航渡的命令。月黑风高,巨浪滔天。登陆舰抛上落下,舰身剧烈颠波。跻身于又闷又热的大舰 室里的陆战队员们,不到半个时辰,便头昏目弦,恶心反胃。有人开始呕吐 了,食物吐光了,淡黄色的胆汁和胃液吐出来了,就像有无数只“利爪”在 胃里抓挠,五脏六腑一起涌向喉头。有的战士坚持不住,躺了下来。  “抗眩晕是陆战队员必须练就的本领,此刻躺下,过这一关的时间会更 长。”带兵严格的队长真是“铁石心肠”,命令道:“都给我起来,各就各 位,按照分工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军令如山倒。 来自井冈山地区的金冈山摇晃着身体走向主机舱,从步兵部队来的王晓军扶着舱壁移到炊事班,刘小成被别人搀着,边吐边走到了甲板上??。 许多人恨得咬牙切齿:“队长真是不顾我们的死活!” 恨归恨,骂归骂,可是海训结束了,他们都昂着头走了出来,此刻才真正理解队长的用心。 打这以后,坐海练功,万米武装泅渡,水下对刺??每个课目队长要求陆战队员们决不含糊。水上蛟龙就是这样练成了。又是一个无月黑夜,陆战队员们被送上了孤岛。 “上级命令我们在岛上坚守 7 天!”队长把情况告诉大家。 “什么?就凭每人 1 斤半大米,一块盐巴和一壶水?!” 陆战队员特有的野外生存训练开始了。拚命地节省,每天只有 2 两米,其余靠野菜山果补充。熬过了 7 天 7 夜,战士们把所有能吃能喝的全部送进肚子里,整装待发,准备回营。谁知队长拿出了“杀手锏”,“敌人封锁了 我们,上级命令再坚守 3 天 3 夜!”“没有一粒米,没有一点盐,没有淡水,怎么活下去?”  天无绝人之路,程武斌想出了用回形针钓鱼的办法,也真怪,没有鱼饵 竟然钓上了鱼。被大伙称为“蛇王”的李平均是南方战士,设下圈套每次都 能捕到蛇,海水煮蛇肉为战友“改善”了好几次生活。最糟的是没有淡水,许多人嘴唇干的裂开口子。不知是谁想出的点子,用钢盔打来海水烧开后,用毛巾吸收水蒸气,延续生命。3 天后,上级命令他们返营时,每人体重减少了 3 斤以上。 南国盛夏,骄阳似火,摄氏 60 度的高温沙滩下,陆战队员们身穿防化衣,全副武装地训练防化、防空袭、抗登陆作战。队员们倒下一个抬下一个,几 个小时后最后一名战士倒下时,从他的防化衣里倒出整整两碗汗水。  北国严冬,滴水成冰,银装素裹的深山丛林里,夜幕降临,气温降至摄 氏零下 30 多度,陆战队员们在雪地上铺开行李,靠仅有的一床棉被加一件军 大衣,度过风吼雪冻的冬夜??  严酷的锤打,练就了陆战队员们完成特殊作战任务的本领,个个成为陆 上猛虎。“陆战队员们的男子汉气足”。凡是了解他们的人都这么说。 王晓光是超期服役的骨干,有一身硬功夫,挥掌断砖,头顶碎瓶、攀檐走壁、擒拿格斗身手不凡,舞刀弄枪、操炮驾车,十八般武艺路路精通。有人问他: “不想早点复员回地方去?” “只想能多干几年!” “为什么?”“在陆战队干的痛快,能多学本事!” 在陆战队里,个个都是这样的人。  来自沿海开放地区的副队长田家喜,父亲和弟兄们都“发”了,爱人在 镇上企业工作,月收入 1000 多元。许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还舍不得脱下这身 军装,田家喜却兴奋地对领导讲:“我现在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在陆战 队干我的。”豪爽、直率、富有主见、用心投入是陆战队员们的性格特点。 在陆战队的男子汉中,还生活着一帮女兵。她们可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精选出来的。 训练场上的女队员们,几乎和男兵一样,跳台阶、跑楼梯、越障碍、操炮。她们总想与男队员们比比高低,尽管她们一次一次地总败在男队员手下,但 5 公里越野路的成绩达到 23 分 50 秒,也是值得男队员们称赞。更令人叫 绝的是,分队长刘令君曾经和 4 名姐妹勇斗流氓团伙,走一路、打一路,十 几个想在“黑妹”身上占“便宜”的家伙,倒在一里多长原集贸市场上,哭 爹喊娘。中国海军的陆战队员们朝气蓬勃地站在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是共和国的骄傲,是全国人民的骄傲。把一片爱心献给战士——记舍身救战士的副营长周起  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某炮兵团又出了一位舍身救战士的英雄,他的名字 叫周起,1990 年 10 月,沈阳军区授予他“爱兵模范”荣誉称号。1990 年 5 月 18 日,这个团新兵营的 300 多名新战士进行手榴弹投掷训练时,4 连 3 班班长罗永胜由于精神紧张,握弹过紧,撒手太晚,将手榴弹 掉在掩体右前方边沿,滚落在自己脚下,几秒钟内就要爆炸,在场的 8 名干 部战士面临生命危险。此刻,位于同一掩体、担任现场保护的副营长周起, 大喊一声“卧倒”,随即一把将罗永胜拉到自己身后,顺势按倒在掩体内, 又转身扑向手榴弹。就在这瞬间,手榴弹爆炸了,周起前胸、头部多处被弹 片击中,当场壮烈牺牲。  瞬间壮举,多年养成。周起自 1976 年入伍以来,先后 4 次冒险抢救他人 和战友;5 次受奖、3 次立功,两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在他牺牲后的几天里, 团政治处收到官兵们写来的回忆文章 400 多份,大家称他是“我们的好战友、 好兄长”。许多战士赞扬他“关心我们胜过关心他自己”。他牺牲的消息传 出后,已调出多年的战士马永才千里迢迢赶回老部队诉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 腑的故事。  他说:“我是个孤儿,已经有了个幸福的小家,能有今天,老连长付出 了不少心血。”原来,马永才刚刚一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患病的父亲 屎一把尿一把地把他拉扯到 15 岁,也离开了人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小 马初中毕业后于 1981 年参了军。军营的集体生活使马永才倍感温暖,他进步  很快,两年后就当上了副班长。1983 年初,周起从师教导队来到一连担任连 长。到任第一天,他就找战士逐个谈心,当了解到马永才是个孤儿,从小缺 少母爱,就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你的经历很艰辛,我听了心里都酸溜溜 的,但你要珍惜这种经历,在部队好好干,以后有什么事多来找我,把我当 成你的亲哥哥。”从此,周起对马永才格外体贴。他病了,周起一天几次来 到他的床前,问寒问暖,还买来了蛋糕、麦乳精和罐头,小马胃口不好,周 起让爱人从家里给他送来荷包蛋面条。  1986 年秋,一向爱说好唠的马永才突然变得寡言少语了,常常一个人闷 头干活。这细微的变化,被周起看到眼里,他把小马叫到连部促膝交谈。原 来,马永才探家时找的那位城镇姑娘,嫌他是个孤零零的一个兵,家里一无 所有,来信告吹了。小马想,我现在还是个军人,就没有人看得上,眼下服 役期已满,一旦回乡,就更没有人瞧得起了。了解小马的心情后,周起歉意 地说:“都怪我想得不周。”第二天,他便和连里其他干部商量,让马永才 改行当了炊事班长。  不久,师后勤部要办厨师培训班,周起当即给马永才报了名。3 个月后, 小马达到了三级厨师标准,领回了等级证书。就在这时,选改志愿兵的工作 开始了,周起先后 6 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小马的条件、表现和他的特殊情 况,终于使马永才改成了志愿兵,后来,他又想方设法为小马介绍一位贤慧 善良的姑娘,使这位孤儿有了一个幸福的家。谈起周起,2 营的干部战士都说,在我们营里,无论谁遇到什么疾苦,周副营长想得都是这样周到,体贴都是这样入微。 1989 年 9 月, 2 营的海 滨训练,突遇大雨,战士们被淋得浑身透湿,许多人直打喷嚏,周起马上叫 炊事班长到村里买些姜和辣椒,烧姜辣汤为干部战士驱寒;新兵队列训练时, 班长天天喊口令,嗓子哑了,有的还隐隐作痛,周起让各连买来“胖大海”, 发给班长泡水润嗓子;一名新兵的胶鞋小一号,走路时吃力,他把自己的新 胶鞋送给这名新兵穿;营部通信员住在靠门口的屋子里,进出开门,直往里 灌风,周起拽出自己垫床隔潮的雨布,钉上当门帘,为战士挡风寒;战士罗 水明有病住进了卫生队,周起每天都抽时间去看望。周起每次出差办事,都 要顺路走访战士家庭。周起不仅关心战士生活疾苦,而且热情帮助战士解除思想忧虑。战士有了心事,他就是知情者,也是热心的相助者。一连有个老战士叫李虎胜,入 伍前找的一个对象觉得小李有些不可心,常常给他出难题。一天,小李接到 她拍来的电报,一查车次,是凌晨 3 点到达,就向周起请假。周起知道他俩 以前有过小磨擦,就说:“到时候叫我一声,我陪你一块儿去。”李虎胜推 辞说:“你那么忙,还是我自己去吧!”周起说:“她第一次来,热情些对 你们关系的发展有好处。”第二天凌晨两点多钟,李虎胜悄悄起了床,他没 有叫周起,可周起已经站在门口等他了。两人一块来到火车站,左等右等也 不见人影,只好返回营房。次日,他俩还是按照这个时间来到车站,又扑了 个空,李虎胜有些灰心了,周起打气说:“这种事别性急,也许是她对你的 考验,要拿出诚心来,坚持到底。”周起陪着李虎胜一连起了 3 个大早,终 于将小李的对象高高兴兴地接到连里。姑娘不好意思地说:“本想考验考验 你,没曾想,你还真有一股诚心劲。”  周起出身于战士行列,了解战士在自己有了缺点时需要的是什么。他对 那些有缺点的同志,从不歧视。无论先进的还是后进的,他都一样亲近,一  样帮助。2 营 3 个连队中的 10 余名后进战士,都在周起和本连同志的热情帮 助下改正了缺点,有的还受了奖、立了功、当了班长。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操场上教学设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