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汉语音文学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吗?

 您现在的位置:&&>>&&>>&&>>&毕业论文:北京话的轻声和轻音及普通话汉语拼音的注音(之二)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正文
毕业论文:北京话的轻声和轻音及普通话汉语拼音的注音(之二)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北京话的轻声和轻音及普通话汉语拼音的注音(之二)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作者/编辑:论文中心
  []【作 者】魏钢强 【作者简介】作者:南昌2101世纪出版社,。(江西 南昌 330009) 【内容提要】话的轻声和轻音是两种不同的语音现象。例如:指老聃的“老子”后字读轻音,跟“哪里”、“打手”、“想法”的声调模式和重音模式完全1样;但它跟后字读轻声的指的“老?子”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汉语拼音注音不加区分,容易造成不便和误会。 【摘 要 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 键 词】北京话/普通话/轻声/轻音/汉语拼音 【正 文】 拙作《调值的轻声和调类的轻声》(2000)指出:汉语的轻声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方面来,调值的轻声指连读时读得很短的字调,调类的轻声指失去原调类的字调;为便于称说,可以只把调类的轻声称作轻声(跟平上去入4声相对),而把调值的轻声称作轻音(跟重音相对)。本文从北京话的实际出发,轻声和轻音的差别以及汉语拼音注音问题。个别从词典上得来的例子跟北京话口语有1定差距,但反映的仍然是北京话语音系统的实际。 本文共6节:1至3节说读音,强调轻声不同于轻音;4至6节说注音,强调轻音不能1概记作轻声。各节均从典型例子的比较切入讨论。 (来源:免费网)    1“不价”(bù?jie)和“不是”(bù?shi):轻声和轻音 北京话“1、7、8、不”的变调许多书里都说,可往往忽略它们在轻声前的变调。以下两例分别采自《现代汉语词典》补编和第5版。拼音后按北京话的实际读音加注音标。 【不价】bù?jie[pu[51]?ji]〈方〉①表示否定:~,那不是你的书。②表示不这样做:我才~呢|今天下馆子得你请客,~,我不去。‖也作不家(bù?jie) 【不是】bù?shi[pu[51-35]?错处;过失:好意劝他,反倒落个~|你先出口伤人,这就是你的~了。 同是“轻声”(加上引号,指传统意义的“轻声”),“?是”可以让前面的“不”变调如阳平,“?价”却不能。这好比原调上声的“轻声”字,有的能让前面的上声字变调如阳平(如“小?姐”),有的不能(如“小?子”)。平山久雄(1992)曾推测,原调非上声的“轻声”字也有两种,“只是无从分辨而已”。北京话里原调非上声的区分两类“轻声”的例子,我在《调值的轻声和调类的轻声》时曾努力搜寻而不得,“不价”和“不是”正好作为补充。 “不价”(bù?jie)也作“不家”(bù?jie),不同声调的表音字表明其后字不属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任何1个调类,是真正的轻声。而“不是”(bù?shi)的“是”尽管可以读得很轻,轻到声母脱弱变成[],但在人的潜意识里它还是去声,并在事实上起到去声的作用,对前字产生影响。这类“轻声”实际上只是轻音而已。 利用“1、7、8”的变调也能分辨轻声和轻音。东北话的变调和轻声许多地方跟北京话的情形相似。赵本山用东北方言表演的小品《卖车》里有1道所谓的“”题: 树上7(=骑)个猴,地上1个猴,几个猴? 这道题让人没法回答,正是利用了“7”在去声前和“骑”同音的特点。这“7个猴”的“个”尽管读得很“轻”,但仍是去声字,绝不是轻声字。 其实,轻声和轻音的差别早就被许多人发现和注意,但2者的不同往往被看作是“音量”上的差别。徐世荣在《双音节词的音量》(1982)1文中说,他曾从两万个常用的双音节词里拣选“重轻”式的轻声词,只有约1千5百个是必读“后轻”(最轻)的。另外,约4千5百个是可读“次轻”的。“次轻”就是略重于“轻”而略轻于“中”的音量,原声调调值约略可辨。如“妻子”,“子”非词尾,是由“妻”和“子”两个语素的联合结构转变为“偏义词”,单指“妻”,这个“子”决不像“旗子”的“子”那样轻;“”也是联合式,“乐”只是次轻,决不同于“快了”的“了”。徐文特别强调区分“次轻”的必要性: 研究词的轻重音,“次轻”还必须讲求,并非要细琐地分类,因为还牵涉上声变调问题。有1部分“前重”的双音节词,前字是上声,有的并不按“上-轻”的变调规律,把前字变为半上(调值21),而如阳平(我经常称之为“直上”),就因为后字是上声而稍轻――即“次轻”,如“老虎、手、想法、引起、老者、火把、、所以、走走、洗洗”等。 徐世荣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又长期致力于北京话的研究。他认为“老虎、水手、想法”等双音节词的后字“是上声而稍轻”,这种语感值得重视。“次轻”即本文所说的“轻音”。同样,“不是”(bù?shi)的“是”,其性质也可以表述为“是去声而稍轻”。 赵元任看到了这种“轻声”跟1般轻声的不同,但同时道出了把它处理成次轻声(中间程度的重音)的困难:“轻声就是轻声,它对前面的音节不应起第3声的作用,除非它带轻微的重音,这就得承认在1般重音和弱重音之间有1个中间程度的重音,这是我们1直避免建立的,《》()。 ◆分享好文◆”这段话见于《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本(])39页,“中间程度的重音”在丁邦新全译本(1996)中作“音位性的中度重音”。避免建立中间程度的重音,正是因为无法在同1平面上描述重音、中度重音(次轻声)和弱重音(轻声)3者之间的音位对立。 轻声和轻音的差别绝不是“最轻”和“稍轻”的问题,全面的讨论留在下面第3节。这里先指明1个事实:通常认为只是“稍轻”的轻音同样可以读得很轻很轻,甚至轻到整个音节消失。北京话数词“1”后面经常脱落的量词“个”就是这样1个极端的例子。 北京话口语中存在着1种数词跟名词直接组合的“1+名”,不管名词字调如何,“1”统读阳平调。例如:2妞儿拿着1球儿|胡同口有1矮树|1孙猴儿,1猪8戒,铁扇哪儿打得过呀!(杜永道,1993)其实,“1球儿”就是“1个球儿”,“1矮树”就是“1个矮树”,以此类推。“1个矮树”不奇怪,北京话的“个”有吞并其他量词之势,“‘猪、牛、羊、桌子、帽子、汽车’等,本来都有专有量词‘口、只、头、张、顶、辆’等,在北京话里可以都用‘个’”(陈建民,1982)。 由“1个”变成“1”[i[35]],奚博先(1996)管这叫“吃字”,所举的例子是:你1△人就吃4△月饼?(“△”代表被“吃”掉的量词“个”)刘祥柏(2004)则认为,“1+名”结构里的“1”实际上是“1个”的合音形式,但从他的“合音”过程(i[55-35]kγ[51]→i[35]→i[35])看,实际上还是后字“个”[kγ[51]]因轻读而脱落(kγ[51]→?→)。 非轻声的轻音字脱落,“1个”的“个”并非孤例。北京话“可不”可以读作“kěbú”,其实是从“可不是”变来的,这个脱落的“是”字是去声,它能让前面的“不”字变调阳平。 “1个”的“个”和“可不是”的“是”都可以读得很轻很轻,轻到整个音节不复存在,但它们去声字的地位仍然无可怀疑。由此可见,轻声和轻音的差别不是轻重程度的差别。     2“地地道道”和“道道地地”:重音模式和声调模式 在北京话里,“地地道道”和“道道地地”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词,都是AABB式。但据《现代汉语8百词》书后附表的注音,“地地道道”的“道道”可以读阴平调,“道道地地”的“地地”却只能读原调去声。和比较更多的例子可以发现,“地道”(dì?dao)是轻声词,重叠后轻声字读如阴平调;“道地”(dàodì)不是轻声词,重叠后后字仍读原调。双音节轻声词重叠为AABB式后,轻声可变读阴平调,这样的形容词如: 规矩 guī?ju  客气 kè?qi     迷糊 mí?hu     清楚 qīng?chu 结实 jiē?shi  亮堂 liàng?tang  漂亮 piào?liang  硬朗 yìng?lang 双音节非轻声词重叠为AABB式,BB仍读原调。这样的形容词如: 方正 fāngzhèng  完整 wánzhěng  平稳 píngwěn  恭敬 gōngjìng 高大 gāodà    随便 suíbiàn   破烂 pòlàn   平淡 píngdàn 上述发现,笔者曾在全国汉语方言第101届年会(2001,西安)上与同行。后来很高兴地得知,有人已经做过相关的研究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李明(1996)“从5千多形容词中搜集了能按AABB式重叠的形容词211个左右”进行考察,不合规律的仅发现1例:轻声词“红?火”重叠后按规律应该读“红红huōhuō”,却偏偏只能读“红红huǒhuǒ”。这个例子值得重视,它反过来证明了“红火”的“火”只是读轻音而并不是轻声字。同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1些,据《现代汉语8百词》书后附表,“苗条”(miáo?tiao)、“实在”(shí?zai)、“爽快”(shuǎng?kuai)、“斯文”(sī?wen)等重叠为AABB式后,BB都只能读原调。 《新华正音词典》(晁继周主编,2002)的“代前言”把AABB式中的BB保持本调和读如阴平的分歧归结为是“口语色彩”和“书面色彩”的差别: 口语色彩浓的AABB式BB常读阴平调,第2个A读轻声,如“干干净净”、“壮壮实实”、“和和气气”、“慢慢腾腾”都是按照这个规律变调的。书面色彩较浓的,如“诚诚恳恳”、“迟迟疑疑”、“恩恩爱”等,都按本调读。 “恩恩爱爱”书面色彩较浓?大概不好这么说。但同样的例子倘若以AB是不是轻声词来检验,答案明晰:“慢腾”不成词,姑且不论;“干净”、“壮实”、“和气”都是轻声词,重叠后BB读如阴平;“诚恳”、“迟疑”、“恩爱”都不是轻声词,重叠后BB仍读本调。“慢慢腾腾”这个例子不好,“腾腾”本调不明,没有理由说它读如阴平1定就是“变调”。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为AABB式后,原来的轻声为什么会变读如阴平呢?这是AABB式的重音模式决定的。王晶、王理嘉(1993)通过证明,(2+2)型结构的4音词,4个音节时长的相对关系是:第1音节>第4音节>第3音节>第2音节。根据语感,可以只把最短的第2音节看作轻音,那AABB的重音模式就是“重轻重重”。处于重音位置的BB正好是轻声字,原本轻短的调值就会被迫加重和拉长,变成像阴平1样的高平调。 赵元任(1968)早就看到了轻声重读和变调阴平的关系。《汉语口语语法》将AABB式称为XXYY式,吕译本109页详细描述了在XXYY式里轻声重读变为阴平声的全过程: XXYY里边的重音,如上所说,是在最后1个音节,哪怕基本形式是第2字轻声,X?Y。例如: 荒?张→[,]荒?荒[,]张张?的/(较少见)荒?荒?张?张?的1个轻声音节恢复重音时,或者用阴平声(不管原来哪1声),或者恢复原来的字调(人倾向如此)。 清?楚→清[-]清[-]楚楚?的/清[-]清[-]楚楚[-]?的 规?矩→规?规?矩?矩?的/规?规?矩矩[-]?的 现在通常认为后两个字都重读,后两个字都用阴平声。
  〔毕业论文:北京话的轻声和轻音及普通话汉语拼音的注音(之二)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随文赠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毕业论文:北京话的轻声和轻音及普通话汉语拼音的注音(之二)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毕业论文:北京话的轻声和轻音及普通话汉语拼音的注音(之二)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相关:
  〖〗链接地址:
  语文论文提供的毕业论文:北京话的轻声和轻音及普通话汉语拼音的注音(之二)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毕业论文:北京话的轻声和轻音及普通话汉语拼音的注音(之二)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论文范文: 下一篇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北京话的轻声和轻音及普通话汉语拼音的注音(之二)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相关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5页免费14页免费9页免费24页¥3.0010页免费 13页免费10页免费8页免费6页免费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1页1下载券10页1下载券9页免费10页2下载券16页1下载券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相关免费毕业论文
请选择论文种类
 || || | ||| ||| || ||  
 |||| |||| |||| || || |最 近 更 新····················购 买 热 门您现在的位置: >
  && · 08-12&· 08-11&· 08-04&· 07-30&· 07-14&· 07-04&· 06-30&· 06-27&· 06-18&· 05-23&· 01-09&· 01-06&· 12-04&· 12-04&· 12-04&· 12-04&· 12-04&· 07-20&· 07-17&· 06-25&· 05-22&· 05-22&· 05-22&· 01-11&· 01-11&· 01-11&· 01-11&· 01-11&· 01-09&· 12-28&第1页|共11页 9 7
京ICP备号 京公海网安备号>>>>>>正文
2015届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古代文学方向)
&汉语言文学系
论 文 题 目
古代文学方向
中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可选择某一角度)
中学语文中唐诗作品教学研究(可具体到某一作品)
中学语文中宋词作品教学研究(可具体到某一作品)
中学语文中元代散曲作品教学研究(可具体到某一作品)
中学语文中古代小说作品教学研究(可具体到某一作品)
陶渊明田园诗与辞赋比较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与散文比较研究
谢灵运、谢朓山水诗比较研究
二谢山水诗异同论
南北朝乐府民歌中情歌比较研究
柳宗元山水游记在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
唐诗中“月”意象丰富内涵析论
宋词中“月”意象丰富内涵简析
女性笔下的李清照爱情词独特风采论略
李煜、李清照独特生活经历与词创作比较研究
李清照词中“愁”意象探幽
宋词对当代流行的通俗歌曲的影响
宋词中的“梦、泪、愁、醉”意象的独特表现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系列研究(可选择某一角度)
《三国演义》中的“火攻”特色论
《三国演义》中的“水战”特色论
《三国演义》中“射战”的不同写法
《三国演义》中“夜战”特色论
《三国演义》中“偷袭伏击战”的出色描写
《三国演义》“名将”比较研究(可选一个角度)
《三国演义》“名将”综合研究
《三国演义》“名将”系列研究(可任选一人)
《三国演义》“谋士”综合研究
《三国演义》“谋士”比较研究
《三国演义》“谋士”系列研究(可任选一人)
《水浒传》英雄人物系列研究(可任选一人)
《红楼梦》人物系列研究(可任选一人)
林黛玉形象的艺术感悟
黛玉、宝钗比较研究(可选一个角度)
晴雯、袭人比较研究(可选一个角度)
《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可选一个角度)
《红楼梦》园林文化研究(可选一个角度)
贾宝玉形象的艺术感悟
大观园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手法
略论“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略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质朴简淡的艺术特征
王维“诗中有画”特色浅谈
简论高岑边塞诗的同中之异
岑参边塞诗“好奇”特色浅议
王昌龄七绝诗简论
略论李白诗歌浓郁的主观色彩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浅论
略论杜甫对诗歌语言的锤炼
刘长卿五言诗艺术特色浅论
韦应物诗歌风格论
韩孟诗派特色论
“郊寒岛瘦”论略
略论白居易讽喻诗“一悲吟一事”的鲜明主旨
《长恨歌》主题的矛盾性
略论《琵琶行》的音乐描写特色
刘禹锡怀古诗简论
柳宗元山水诗论略
李贺瑰丽冷艳诗境浅论
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论
李商隐爱情诗特色论
略论韩愈对唐代古文运动的杰出贡献
略论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独创性
《柳毅传》艺术特色浅论
略论花间词派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略论温、韦词的同中之异
李煜独特生活经历对词创作的影响
李煜后期词的悲剧美
李煜词艺术成就评说
略论柳永慢词的艺术特征
略论柳永对宋词发展的杰出贡献
略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豪放词的艺术特征论略
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貌浅论
秦观“情韵兼胜”的婉约风格论略
南渡前后不同的生活境遇对李清照词的影响
李清照词婉约清新的艺术特色浅论
辛弃疾豪放词的独特艺术性
辛弃疾词的悲剧美
辛弃疾婉约词特色概观
苏辛豪放词风格比较论
姜夔词清空骚雅特色论略
略论陈子昂在诗歌理论上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王勃是个论略
略论李白诗歌强烈的生命意识
简论王维诗歌的丰富内涵
浅论李白对壮丽山河的歌咏
李杜深厚友谊论略
中唐山水田园诗的特征论略
中唐边塞诗特征论略
刘长卿山水诗浅论
韦应物山水诗浅论
白居易诗歌理论对新乐府运动的指导意义
论刘禹锡乐府诗浓郁的名额特色
李贺诗歌思想内容论略
杜牧咏史诗浅论
李贺浪漫主义诗风浅说
李商隐咏史诗简说
李煜前后期词比较论
李煜生活经历的巨大发差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欧阳修词浅论
略论柳永对北宋都市生活的描绘
柳永“羁旅行役”词浅论
柳永词对歌女生活描写浅议
略论苏轼婉约词的思想内容
苏轼中秋词论略
苏轼悼亡词论略
李清照独特生活经历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李清照前后期生活巨变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李清照诗歌与词作的不同特色论
辛弃疾豪放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辛弃疾婉约词风格论略
“辛派词人”纵横谈
姜夔词艺术风格论略
柳宗元传记文论略
韩愈传记文的艺术特征
欧阳修山水游记浅论
论苏轼散文哲理性与诗画美的统一
黄庭坚是个独特艺术性浅论
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
略论陆游诗歌对农村生活的深入描写
“诚斋体”独特魅力论略
关汉卿悲剧艺术魅力探胜
《西厢记》“诗剧”特色浅论
白朴杂剧风格浅论
《赵氏孤儿》悲剧艺术浅论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高度艺术技巧(可任选一个角度)
《西游记》神话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论略
北朝文学南北观念的嬗变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关系研究
鲍照五言诗研究
《颜氏家训》中的人物研究
唐代妇女爱情诗研究
宋代诗词词话比较研究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叙事方法研究
汉魏诗歌与太康诗歌风格变化原因研究
曹操散文风格研究
骈文的兴起与盛行原因研究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特点研究
宫体诗艺术价值研究
玄言诗价值所在研究
明代民歌特点研究
南北朝民歌风格比较研究
从《儒林外史》看今天的素质教育
明代短篇小说中市民意识研究
论苏轼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苏轼词的文化意蕴
论陆机的拟古诗
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流水意象
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论李清照词的文化意蕴
女娲神话与远古生殖崇拜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论魏晋音乐赋对唐代音乐诗的影响
论潘岳的人品和诗品
论潘岳的悼亡诗赋
从弥衡的《鹦鹉赋》看魏晋人的英雄情结
论《世说新语》的人物塑造方法
论魏晋志怪小说中的借尸还魂母题
论陶渊明诗歌在唐宋的接受和传播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的情感观念
论魏晋六朝的狐精故事
论六朝狐精故事对《聊斋志异》的影响
论宫体诗和宫体赋的离合
浅论“千手观音”
论魏晋人的和谐观
论《汉书&艺文志》对刘勰小说观的影响
中国的“情人节”是七月七吗?
论唐代赋学研究的缺失
对刘心武红学研究的反思
《西洲曲》考论
论曹丕诗的艺术特色
“易中天品三国”所论问题考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生态美学意义
以暴力为美——《水浒传》的审美误区
试论魏晋人的病态审美观
从《诗经&蒹葭》看“朦胧美”的特征
略论侗族大歌的原生态美学意义
论曹丕、曹植文艺思想的异同
论萧纲的文学思想
从萧纲《孪童》诗看魏晋人的男性审美心态
论陶渊明饮酒诗的思想意蕴
论陶渊明拟古诗的创新意义
论陶渊明饮酒诗中的“酒”意象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潘岳悼亡诗的真挚情感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的妇女地位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桃花”意象
从黛玉葬花来看林黛玉的诗性追求
论萧纲的边塞诗
《水浒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面镜子
论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心理现象
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诗经》中的战争诗
论《诗经》中的史诗
论《诗经》中的农事诗
《氓》、《谷风》的比较研究
析《离骚》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试论《九歌》的艺术特色
析《山鬼》中女神的形象
试论“楚辞”鲜明的地方特色
析《左传》的叙事艺术
试论《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试论《战国策》中的策士形象
论《论语》的语言艺术
论《孟子》的语言艺术
试论《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
先秦寓言略析
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试论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木兰诗》略论
《孔雀东南飞》略析
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论杜甫是个的史诗特质
论李白山水诗
柳宗元山水游记略析
唐传奇中霍小玉、李娃、崔莺莺形象之比较
论苏轼的婉约词
论宋话本中的妇女形象
论宋话本中的“公案”小说
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妇女形象
论元杂剧中的“水浒戏”
试析《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试论《西游记》浪漫主义特色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从《水浒》、《三国》、《西游》中选择一重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试论“三言”、“二拍”中的爱情小说
试论归有光散文的特色
刘基《郁离子》论略
试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试析薛宝钗的性格特征
试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李渔《笠翁十种曲》论略
试论《长生殿》和《桃花扇》之异同
试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试论《诗经》中“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试论《诗经》中“兴”的诸种表现形式
试论《诗经&氓》中的弃妇形象
试论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
试论屈原《离骚》的艺术成就
试论《左传》的叙事艺术
试论《左传》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
试论《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试论《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
试论《论语》的语言风格
试论《孟子》的论辩风格
先秦寓言略论
试论汉代骚体赋的艺术特点
试论司马相如《子虚赋》的艺术特点
试论司马相如《上林赋》的艺术特色
试论《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
试论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试论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
试论谢灵运的山水诗
试论谢脁的山水诗
试论《木兰诗》的艺术成就
试论《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成就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试析曹植《洛神赋》的艺术特色
试论《搜神记》的文学成就
试论《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试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讽喻诗简论
试论柳宗元的寓言体散文
试论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试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爱国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色
试论关汉卿杂剧的现实主义精神
试论高明《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试论马致远散曲的艺术成就
选析《三国演义》中某一人物形象
选析《西游记》《水浒传》中某一人物形象
试论“三言”中的人物描写艺术
试论《聊斋志异》的人物描写艺术
试论《儒林外史》杰出的讽刺艺术
选析《红楼梦》中的某一人物形象
试析《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试析《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试论莫友芝的山水诗
试论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论《诗经》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
《诗经》与楚辞(词)比较论
略论楚文化与楚辞的关系
论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曹操乐府诗评说
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李白山水诗研究
唐人咏物诗研究(选择某一种,某二、三种对比研究)
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
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
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
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
《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
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论《水浒》的人物描写(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武松,宋江,李逵等)
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
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魁)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形象
《诗经》与妇女问题
《诗经》与行役问题
《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曹操乐府诗评说
曹操其人与其诗
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
《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治水神话的蕴含
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
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仁政”说评议
《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试论左思的《咏史》诗
南朝诗歌“有句无篇”的研究
谢灵运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谢脁对近体诗律的探索与贡献
《诗品》评价标准的得与失
陆机文学思想的价值
试论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试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试析“二谢”山水诗之异同
试论苏轼的婉约词
论苏轼诗词之理趣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试论《史记》的人物个性化描写
试论宫体诗的审美价值
谈谈林冲性格的两面性
猪八戒形象略谈
纳兰性德词的“凄婉”风格及形成原因
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
试论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成就
试论柳宗元在中国散文史上的贡献
试论苏轼词在宋代文学中的突出贡献
&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创作辨异和评价
试论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试论“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试析“二谢”山水诗之异同
试论苏轼的婉约词
论苏轼诗词之理趣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试论《史记》的人物个性化描写
试论宫体诗的审美价值
谈谈林冲性格的两面性
猪八戒形象略谈
试论曹植的五言抒情诗
阮籍咏怀诗探解
论晋代的隐逸思想和隐逸诗人
试论元散曲中的讽刺艺术
试论《西厢记》的喜剧色彩
试析《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
试评谢灵运山水诗的描写艺术
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
试论《琵琶记》的悲剧冲突
论马致远杂剧的语言艺术
略论关汉卿剧作的语言艺术
白朴剧作不同风格之成因浅探
试论《墙头马上》的戏剧特色
试论归有光的散文风格
张岱小品文浅论
试论徐渭杂剧《四声猿》的艺术独创性
试论刘基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三言”市民意识浅析
浅论“三言”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略论《金瓶梅》的人物形象及其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中陈宫形象论析
吕布形象浅析
元代包公戏简论
元代水浒戏试析
略论《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
《聊斋志异》语言特色浅论
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
略论宝玉黛玉爱情之悲剧
莫友芝诗歌内容简论
莫友芝诗歌艺术浅论
试论《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关羽形象的得失
桐城派散文艺术风格浅论
陈维崧词浅析
纳兰性德词艺术探幽
试论《诗经》中的爱情诗(范围不限)
试论《离骚》的艺术特色
《离骚》与《九歌》(或《九章》、《天问》)语言特色比较研究
楚辞中屈宋作品艺术特色比较论
《天问》错简试探
《天问》中所蕴涵之古史探幽
试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春秋》《左传》比较谈
《左传》之代言给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左传》赋诗与诗本义的区别举隅
“子不语怪力乱神”—试论儒家对神话的排斥消解对古代神话产生的影响
《韩非子》《庄子》寓言比较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试论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论先秦文学之叙事成分及其产生的影响
含蓄蕴藉、温柔敦厚——《诗经》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文学专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