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大全一共四个 主题不一样的说让自选角度分析 是只选一个观点还是分别阐述

查看: 5998|回复: 7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186 金币1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8积分1172UID1390666
高级会员,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 积分
威望186 注册时间积分1172精华8帖子
本帖最后由 wawuzi 于
09:19 编辑
一则救人故事的材料作文:该如何分析题目如下:& &&&一对新婚夫妇随旅游团坐竹排旅游,突然一个浪头打来,竹排翻了,十几名游客全部落水。这些人中唯一会水只有新郎,几乎出于本能,他抓住了离自己最近的人,……等到他救到第五个人时已经精疲力竭,但这时他的妻子已经被水冲走。事后记者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先救的是别人,为什么没有先救自己的妻子。
& &大脑一片空白,只知道救一个是一个,谁离得近就救谁,这一切不过出于本能。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后有写作提示。分析比较好。
但是有些问题是:
1.学生能理解吗,特别是裸读的情况下?
2.有些地方似乎还可以继续拓展延伸一点。
写作提示:
材料所反映的好人好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女孩” 等等,她们在救人的过程中确实表现得十分勇敢,面对记者的采访,她们也和材料中的新郎一样,表示自己当时什么也没有想,只是本能地那样去做而已。可以有以下立意;
1、从新郎救人的举动角度看,人性本善,在危急的一刹那,那些闪现着动人光辉的壮举都是人的本能反应,善良是人的本能,冷漠才是后天的形成,人人身体里都潜在着善的本能,故而这个世界一定能战胜自私、冷漠,越来越美好。
2、从新郎答记者提问的角度看,新郎说自己只是出于本能。这说明真实往往并不崇高,并不像媒体上宣扬的那样高、大、全,但是这样质朴的真实更容易感动人,温暖人。这样的“真”就是善,就是美;新郎回答问题没有故意去拔高自己,这种“真”更是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同样是善,是美。
3、从记者预定的角度看,宣扬真、善、美是媒体的职责所在。如今不少的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故意拔高生活中的一些真、善、美,使得这些真、善、美失真、伪善、虚美,使得公众对真、善、美总持着怀疑态度,导致人们逐渐对现实失望、麻木、冷漠。呼吁真实报道,抵制虚假真实,让诚信回归社会。
搜了一下。题目可能来源于一篇文章。
人性的善良
雪小禅&&一个旅游团坐竹排游览,突然一个浪头打来,竹排翻了,上面的十几名游客全落入了水中,其中有一对新婚的夫妻,也有抱着孩子的女人,还有银婚的老夫妇……竹排上的人,会游泳的人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那个新郎。& && &&&几乎出于本能,他抓住了离自己最近的女人,女人的手里,还有始终没有放手的孩子。再下水,还是救了能抓到的人,等到他救到第五个人时已经筋疲力尽,自己新婚的不会游泳的妻子已经漂走了,再被打捞上来时,已是人世两隔。蜜月竟然成了绝境之旅。很多报纸采访他,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先救的是老人、孩子和离自己最近的女人?为什么没有去救自己的新婚妻子?& && &
记者们要的答案是别人的生命重于自己妻子的生命,他的行为多崇高多伟大,但是他说谎,没有想什么,大脑中一片空白,只知道救一个是一个,她就在我手边,难道我要抛弃这一个求救的人去游到远处找自己的妻子?一切不过出于我的本能。& &&&
眼泪,差点为这句话落下来。& && &
只是出于本能,人性的善良的本能,没有想多崇高,在人命关天的一刹那,他能抓住一个生命就是一个生命,那一刻,人性闪出动人的光辉,并不是书本上那些人生理想可以教我们如何的。& && &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贩子的故事。他拐了一个4岁的男孩儿,在火车上,男孩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哭,一直叫着他叔叔,并且求着叔叔讲故事给他听。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也给你的儿子讲故事听他才睡觉? 这句话打动了他,他亦是为了夫为人父的人,也有一个5岁的女儿,每天缠着他讲故事。只一个瞬间,他决定把孩子送回去,因为孩子那双眼睛那么信任地看着他,把他当做朋友一样。& && &
很少有人贩子是善良的,但那次,是个例外,并且他去投案自首了。破案了以后,除了他,案犯里所有人全是死刑,他被判了15年。但他终于解脱了。是一个孩子救了他,没有这个孩子,他早晚有一天也会被逮到,最后,也会是死刑。确切点说,是自己的人生中残存的那点善良救了他,是那一点善良让他明白,最狠毒的人,也会有一丝柔软的地方。& && &
这篇文章似乎比较浅,很好懂。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186 金币1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8积分1172UID1390666
高级会员,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 积分
威望186 注册时间积分1172精华8帖子
一则救人故事的材料作文:该如何分析 (续一)
我思考的问题还有:材料作文中,什么时候该引用材料,多扣题点题,而什么时候只要引申出一个话题或主题,就可以自己发挥,不去死扣材料?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学生习作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不扣题、不点题、不引用材料而自说自话的情况。
但确实有些题目是无须过多甚至完全可以抛开材料来立意的。
有些则肯定不能。以高考题来说说。
【2009年江西卷作文题】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今年3月15日,在国人的强烈发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对此,舆论一篇哗然。有人称其为名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有人认为……
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一篇文章。(要求写成议论文。)
文章肯定不能脱离兽首事件。
【2011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讨论: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材料要引用,但道理可延伸。
【2012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致敬。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巡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能脱离含义范围,而不是直接内容,所以不引用材料亦可?
学生如何判断材料的性质,以此决定引用与否,以及如何引用(开头、文中;全文、改造)?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132 小时威望430 金币418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24积分3021UID1438706
威望430 注册时间积分3021精华24帖子
被你分析和披露得差不多了。
以下两个问题问得好:
1.学生能理解吗,特别是裸读的情况下?
2.有些地方似乎还可以继续拓展延伸一点。
是的。教师对第一个问题的分析,关键是,学生几乎没有如此的经历经验,考前也无此类联想和想象,尤其是他们的脑子里都是书本灌输的“高大全”“高富帅”等形象,会与之形成激烈冲突干扰。考场4、50分钟作文时间,需要不凡的抗干扰和快速分析判断能力。弄得不好,有的学生甚至还会直接去批评该救人者说了假话。
所以要重视训练学生对内容理解以外的东西,如立意的角度、立意角度与写作切入的起首文字多样化变式,因为学生往往出现困难的不全是文字理解,而是立意理解,以及怎样下笔和怎样让引用的材料与论证结合起来的问题。像这个材料,首先要让学生突破怀疑或无知心理状态,承认和相信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必有其真实性,此时可及时补充如写作提示中诸例。这也说明教师和学生掌握各类新信息材料的极端重要性。其次要训练学生的立意归纳总结和提炼水平。立意明确了以后,学生应该赶紧就立意问题,在脑子里快速形成一两个句子的分析判断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作展开,800字就基本没有问题。小文章写作,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纲延展扩充和文字着色增益计较过程,与大论文有差别。
就第二问题和整体而言,最关键的是,没有提示语的材料作文,怎样理解和分析材料的问题。这个,教师一定要训练学生的社会问题及归纳社会问题的意识,宏观上让学生建立多正面看待问题的意识,显性和隐性的比较意识。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186 金币1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8积分1172UID1390666
高级会员,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 积分
威望186 注册时间积分1172精华8帖子
本帖最后由 wawuzi 于
20:45 编辑
梅阁 发表于
被你分析和披露得差不多了。
以下两个问题问得好:
1.学生能理解吗,特别是裸读的情况下?
一则救人故事的材料作文:该如何分析 (续二)
梅版回复深得我心。
学生的抗干扰能力真的很弱。
比如实际作文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是简单的歌颂大爱无疆之类,看不到新郎的痛苦与无奈。
也有的学生义愤填膺,说什么新郎抛弃了应付的责任,不是人、该打的说法都出来了。
抓住了最近这个词的,就从实用的角度去说,引用卢浮宫失火,你先抢救哪一幅画的脑筋急转弯,把复杂的救人问题当成了功利的计算问题。
抓住了本能这个词的,又随意引申,说什么本能就是善,但接着有可能举范跑跑的例子,不知是为本能辩护还是别的意思。
不过说真的,这则材料中的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真的很难判断。我甚至觉得,有没有必要去宣传或分析这个故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故事:妻子问丈夫,如果她和妈妈落水,先救谁?
这是个两难推理,无论先救哪一个,都可能遭到反驳和鄙视。先救妈妈,妻子会生气;但是先救妻子,别说旁人听了会怎么想,妻子也不一定高兴得起来:连妈妈都不爱的男人,会对妻子不离不弃、至死不渝吗?
所以问题在于:不能设置这样残酷而无解的问题。
还有个问题更残酷。干脆全引吧----
扳道工的故事(转发)
一辆火车飞驰而来,不远处的火车道上有9个小孩在玩耍,这时候提醒他们离开已经来不及了。在火车和9个小孩之间,有一个道岔和一个扳道工,扳道工只要将火车行进路线扳到另一条岔开的废路上,这9个小孩就可以得救,然而另一个悲剧却无法避免,因为有1个小孩在废弃的道路上玩耍。扳道工面临抉择。
假如你就是这个扳道工,如何抉择?有的人选择牺牲那9个小孩,理由是按规则这是正确的操作,可以规避扳道工的责任;有的人选择牺牲1个小孩,理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从道德上讲,牺牲少数以保全多数。
对这个两难问题的抉择反映了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有的人偏重规则,有的人偏重道德。从规则角度上说,没有理由让一个没有犯任何错误的小孩去承担别人犯错的结果。为了不守规则的多数牺牲守规则的少数,是一个社会不尊重个体的表现,但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美国经过这个阶段,中国也正在经历这个阶段。许多人在和规则博弈,博弈的结果是不遵守的少数人得利了,遵守的多数人失去了该得的利益,从而造成多数人的“仇富”心理。规则的不推行并非仅仅因为大家道德上的考虑,更多的是大家看到的只有不遵守规则的好处,没有遵守规则的好处。之所以很多人还遵守规则,只是因为他们不敢冒险罢了。
从道德角度上说,不论扳道工如何选择,他都会遭受良心上的痛苦折磨。虽然10个小孩错了,但错不至死。对于还不懂得自我保护的小孩子来说,大人的这一决定对他们无疑是残酷的。这也许是我们很多人感到难以抉择之处。如果把那些小孩都换成大人,也许就会减轻一些良心负担。
进一步探讨,一个随时可能会丧命的场所如何成为小孩游戏的乐园?也许出题者本意并不在此,但在社会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被带进了危险的游戏场所,没有人告诉我们游戏规则,也没有人提示我们将会面临的危险,而我们,已经进来了。某些先知先觉的人,会醒悟到:这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而许多人,直到他被残酷地淘汰,他都不能明白是为什么,只听见有人高唱:“一切不过是从头再来!”
另一个发生在德国的扳道工的故事: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动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进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这时,他无意中回过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是抢救儿子,还是扳道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孩子丝毫未伤。那个扳道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值得一提的是,他曾一遍一遍地告诉儿子说:“你长大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生命攸关的那1秒钟,他却“卧倒”了──这就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唯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只有大家明白遵守规则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以后,才会自觉遵守规则。就像那位弱智儿童的父亲一样,关键时刻,遵守规则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如果社会只惩罚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必然有人抱着侥幸的心理,对鼓励大家遵守规则并没有多少帮助。同样重要的是,必须从小孩子教育抓起,也许,需要几十年。
这两个故事我看到过很多的版本,但面对的选择是相同的,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样的,小故事大道理,但愿能够给所有人以启示!
学生思考过这些关于生死的选择吗?如果没有,一时之间怎么能审题立意?
另引进一个概念:【紧急避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132 小时威望430 金币4181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0帖子精华24积分3021UID1438706
威望430 注册时间积分3021精华24帖子
本帖最后由 chunxiao 于
21:13 编辑
瓦屋子 发表于
一则救人故事的材料作文:该如何分析 (续二)
梅版回复深得我心。
几乎所有的大道理和有关大道理的几个字或一两句话表述,高中毕业生基本都清楚,但他们有许多认知实际上是肤浅的,人云亦云的,如果需要他们略加深入考察(比如作文,字数800的要求),迫使他们多说几句,多想一番,多写几个字,也就是,当需要他们进入认知和思考的第二或第三第四个层次以后,他们往往很快就现出原形。表现出的特点是:思维单极化单向化简单化。瓦屋子老师所举学生作文中的诸多问题就属于这类情况。归根结底,还是不会思考,不会写议论文。这也难怪,现在的社会,小孩子从小读的画册,都是简单的颜色刺激,简单的文字说明,或快乐的文字游戏;中学后所学课文,又以为文造情类记叙抒情小资情怀或与学生生活隔膜的“名作”等占领学生课堂空间,其课余生活除了压力山大就是快餐文化的偶尔补充,基本上没有较长较完整的思考时空,再说学生也不愿意思考而愿意接纳现成。
怎样较快速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议论文思维和写作能力?我三、四年前写有8000字长文曾经谈到(因时间因素等考虑,未在论坛发表)。现附录于此(摘其中两段,原文中的两处):
教学生真正学会论证。
这话老生常谈,但效果不大,原因之一恐怕在于“论证”二字仍然抽象,不如来个彻底交代:所谓“论证”,对尚未展开的论点、论题而言,就是铺展论据;对于已经铺开论据的文字而言,“论证”就是总结、判断。比如,“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题,看一例文: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oooooo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此文的优点是:观点明确,论据丰富。弊端是: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在作文能力较弱的学生中经常看到。可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怎么办?增加论证段:“oooooo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
增加的一小段,文字不长,但作用巨大,因为它是论证。它是如何做的?首先是个总结句,总括了所举例子的共性,这样,例子和论述就非常自然地衔接上了——然后,用一个议论句,分析指出“寒门”的价值——最后,再来一个总结,但这个总结完全不是前一个总结的重复,而是在哲学意义上的判断、提升。这样写,就让阅卷老师觉得:这个学生能够很好地融会贯通知识,思维清晰,境界较高,只要不是马虎阅卷,一般会给较高分数。
针对课堂教学中大量出现的悄悄转移话题之类的逻辑错误和现象,提高课堂讨论的严谨性,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多做观察思考后的归类、判断。
思维问题就是概念、判断、推理问题,针对目前考题指向偏于议论文体的事实,必须指导和要求学生在平时就这些方面内容多做观察、剖析、归类和判断。脑中应该构建一个包括文化、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的比较清晰的价值体系,以此作为借鉴来形成判断。因为这种判断往往关乎着议事说理的前提、起因、过程和结果。比如,如果你脑中已有“尊重生命伦理”的判断,那你就可以借鉴过来说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生命坚韧、生命充满苦难等一些判断;你脑中有“学生守则要遵守”的判断,那你就可以借鉴过来说爱国是我们的责任、团结就是力量,学生应该遵纪守法等。
2005年的《演讲与口才》上刊登了一篇叫《为自己喝彩》的文章,引得一片喝彩,网上转帖不断。细看全文,几乎都是名言连缀,“人生不相信眼泪,命运鄙视懦弱”;“ 如果总是沮丧,生活便是荒芜的沙漠”;“ 即使有一千个借口哭泣,也要有一千零一个理由要坚强”;“ 学会取舍,才会懂得生活”,等等,精彩纷呈,其实,名言熟理也多是判断、结论。由此提醒和强调:平时分类记忆和熟悉一些带有判断性质的有关社会、人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很有意义,很有必要,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把它们运用到日常习作或片段练习甚至口头练习中去。即使记不完整,记不全面,也没关系,变通一下,既锻炼了自己应变创新能力,又给文字增色,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186 金币1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8积分1172UID1390666
高级会员,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 积分
威望186 注册时间积分1172精华8帖子
梅阁 发表于
几乎所有的大道理和有关大道理的几个字或一两句话表述,高中毕业生基本都清楚,但他们有许多认知实际上是 ...
一则救人故事的材料作文:该如何分析 (续三)
梅版分析一针见血!
我对于学生只能读图,而不能读文的习惯一直不以为然。
我自己的孩子,曾经只喜欢看图片类的书,还有电视之类,对文字类的则有些畏惧排斥。不能直接反对,就只能慢慢引导她去改变习惯了。
她喜欢名侦探柯南----当然是从动画片知道的,我就引导她去看小说版的,虽然小说写得也一般般,但那毕竟是文字。很快孩子就很喜欢看,买了几本都看不厌。
以后怎么办?还得引导孩子不知是关注故事类的文字,满足于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是关注更有意韵的东西。
当然,如果不会观察思考,就是图片也看不懂、报纸也不会读、网文也不理解的学生是很多的。
这种低幼化、浅层化、单向化的倾向确实令人担忧。
联系本则材料,其实善与本能的关系、善与真的关系,学生根本无法深入探讨。
1.人性中确实有善的一面,如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之语。但人性中恶(其实有时谈不上是恶,只是自私而已)的一面何尝没有?所以以本能来写的同学,千万不能一言以蔽之:本能就是善,善就是本能。而应该是本能中可能有善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发扬;也可能有恶的因素,所以要提防。而一个人的本能是善是恶,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境界高下。以此论及新郎或范跑跑之类,莫不中的,而不会自相矛盾,不成言语。
2.善与真的问题。其实真善美本是一体。以善为开始,以真为过程,以美为目的,才是真善真美真真。
学生又何从思考这个问题?
从小我们读文章、写文章,就有虚夸不实之言。
学雷锋做好事,头脑里闪过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烈火焚身身不动的邱少云、挺身而出拦奔马的欧阳海……
一件小事,且不论其有无,先就假了。不能感己,何以动人?
王小波:关于崇高(转)
  七十年代发生了这样一回事:河里发大水,冲走了一根国家的电线杆。有位知青下水去追,电线杆没捞上来,人却淹死了。这位知青受到表彰,成了革命烈士。这件事在知青中间引起了一点小小的困惑:我们的一条命,到底抵不抵得上一根木头?结果是困惑的人惨遭批判,不瞒你说,我本人就是困惑者之一,所以对这件事记忆犹新。照我看来,我们吃了很多年的饭才长到这么大,价值肯定比一根木头高;拿我们去换木头是不值的。但人家告诉我说:国家财产是大义之所在,见到它被水冲走,连想都不要想,就要下水去捞。不要说是木头,就是根稻草,也得跳下水。他们还说,我这种值不值的论调是种落后言论——幸好还没有说我反动。
  实际上,我在年轻时是个标准的愣头青,水性也好。见到大水冲走了木头,第一个跳下水的准是我,假如水势太大,我也可能被淹死,成为烈士,因为我毕竟还不是鸭子。这就是说,我并不缺少崇高的气质,我只是不会唱那些高调。时隔二十多年,我也读了一些书,从书本知识和亲身经历之中,我得到了这样一种结论:自打孔孟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里只有两种人。一种编写生活的脚本,另一种去演出这些脚本。前一种人是古代的圣贤,七十年代的政工干部;后一种包括古代的老百姓和近代的知青。所谓上智下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这个意思吧。从气质来说,我只适合当演员,不适合当编剧,但是看到脚本编得太坏时,总禁不住要多上几句嘴,就被当落后分子来看待。这么多年了,我也习惯了。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个人总要做出一些牺牲——牺牲“自我”,成就“超我”——这些牺牲就是崇高的行为。我从不拒绝演出这样的戏,但总希望剧情合理一些——我觉得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举例来说,洪水冲走国家财产,我们年轻人有抢救之责,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总要问问捞些什么。捞木头尚称合理,捞稻草就太过分。这种言论是对崇高唱了反调。现在的人会同意,这罪不在我:剧本编得实在差劲。由此就可以推导出:崇高并不总是对的,低下的一方有时也会有些道理。实际上,就是唱高调的人见了一根稻草被冲走,也不会跳下水,但不妨碍他继续这么说下去。事实上,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举例来说,孟子发明了一种伦理学,说亲亲敬长是人的良知良能,孝敬父母、忠君爱国是人间的大义。所以,臣民向君父奉献一切,就是崇高之所在。孟子的文章写得很煽情,让我自愧不如,他老人家要是肯去做诗,就是中国的拜伦;只可惜不讲道理。臣民奉献了一切之后,靠什么活着?再比方说,在七十年代,人们说,大公无私就是崇高之所在。为公前进一步死,强过了为私后退半步生。这是不讲道理的:我们都死了,谁来干活呢?在煽情的伦理流行之时,人所共知的虚伪无所不在;因为照那些高调去生活,不是累死就是饿死——高调加虚伪才能构成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宋明理学是一种高调。理学越兴盛,人也越虚伪。从亲身经历中我们知道,七十年代的调门最高。知青为了上大学、回城,什么事都干出来了。有种虚伪是不该受谴责的,因为这是为了能活着。现在又有人在提倡追逐崇高,我不知道是在提倡理性,还是一味煽情。假如是后者,那就是犯了老毛病。
  与此相反,在英国倒是出现了一种一点都不煽情的伦理学。让我们先把这相反的事情说上一说——罗素先生这样评价功利主义的伦理学家:这些人的理论虽然显得卑下,但却关心同胞们的福利,所以他们本人的品格是无可挑剔的。然后再让我们反过来说——我们这里的伦理学家既然提倡相反的伦理,评价也该是相反的。他们的理论虽然崇高,但却无视多数人的利益;这种偏执还得到官方的奖励,在七十年代,高调唱得好,就能升官——他们本人的品行如何,也就不好说了。我总觉得有煽情气质的人唱高调是浪费自己的才能:应该试试去写诗——照我看,七十年代的政工干部都有诗人的气质——把营造社会伦理的工作让给那些善讲道理的人,于公于私,这都不是坏事。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186 金币125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40帖子精华8积分1172UID1390666
高级会员, 积分 117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28 积分
威望186 注册时间积分1172精华8帖子
本帖最后由 wawuzi 于
09:23 编辑
一则救人故事的材料作文:该如何分析 (续四)
自从高考作文题出现《心灵的选择》之后,我就对学生说:一切道德或泛道德题材都可以装进这个筐子里去。像什么诚信、追求坚韧战胜脆弱、乐于助人、舍得,等等,无有例外。
本则材料行不行?要具体分析。广义上可以,实际上要分清楚。
因为心灵的选择一般是指主动地、出于某种信念的选择。而故事中主人公选择救别人而“舍弃”妻子并不是主动的。
我们可以设想当时的情况:
在水下,慌乱,视角受限制,如果离你最近的某个人向你伸出求救之手,你怎么办?脱身离开?如果不能的话,实际上就是被迫的、客观上放弃了对妻子的救援。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主动地、有意的选择一个而放弃另一个,而是不能摆脱一个,所以无法应对另一个。
这同我们一般所谓心灵的选择是不太一样的。
屈原是吟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而选择投江的;陶渊明是唱着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离开的;文天祥是吟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而北去的;谭嗣同是写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就义的。
而我们主人公却在事前无法预料,事中无法拒绝和判断,时候非常痛苦:能过分的去赞扬他舍己(妻子)为人吗?这不是昧着良心说话吗?能过分的责怪他不顾责任、不像一个男人吗?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吗?
所以,在前面,我说:这样的材料真的不能简单作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它太难了,太残酷了。我们不应该拿这种让人难以作出决断和评价的材料来考中学生-----这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而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道作文材料。
补充一下:就在前面那个扳道工的故事里,我记得曾经有人写过一篇文章,问:如果是你,该怎么做?最后作者说,我不是上帝,我无权决断一个或几个人的生死。在这件事情面前,我选择闭上眼睛。
也许,闭上眼睛,或者不去谈论这种问题,才是最好的心灵的选择。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541 小时威望589 金币5315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21积分4786UID879420
金牌会员, 积分 47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14 积分
威望589 注册时间积分4786精华21帖子
要教会学生论证,我们得先教会学生分析。这是我学习写作议论文的深刻体会和经历。
议论文不光是论证,还有阐明。都需要分析,但分析的思路不一样。
唐唐的响彻宇宙的狂吠,虽然嘹亮,但永远也不是人作的文章!它也作不了文章!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材料作文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