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面料。外表带绒。很柔软。看上去发亮。叫桃皮绒是什么面料布

冬季追求保暖+干燥+轻便,专业的户外用品无疑是首选。&br&推荐方案:户外内衣+抓绒+软壳。如果内衣和软壳都足够保暖,抓绒可以略去。&br&内衣:巴塔 C3、C4;&br&外套:不在意臃肿选老鼠650蓬羽绒服,在意的话上软壳。,保暖又轻便。&br&&br&关于内衣和软壳的选择,还有更多款式,仅供参考。以下文字转自&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版权归原作者所有。&br&软壳篇&br&&blockquote&&p&老鼠的软壳依照厚度分为M1(最厚)M2(中等)M3(轻薄)三个档次。冬季的话当然是M1最合适了,推荐款如下。&/p&&p&M1&/p&&p&&a href=&/search?q=marmot+%BC%E2%B5%B6&commend=all&search_type=item&sourceId=tb.index&spm=1.3&initiative_id=tbindexz_&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harp Point&i class=&icon-external&&&/i&&/a&(尖刀)&/p&&p&没有帽子,和始祖鸟的Gamma AR 针锋相对的软壳,使用了Windstoper薄膜。非常经典的软壳,修身设计,活动方便,有腋下拉链方便排汗,很厚实,单穿适宜温度大概在10度-20度的样子。价格在900左右。&/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marmot+%B4%B9%D6%B1&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Vertical&i class=&icon-external&&&/i&&/a&(垂直)&/p&&p&有帽子。Membrain面料,卖点是透气性强。有些说法是尖刀的强化版,高度防风,全压胶。内衬采用&HD Brushed Tricot Collar Lining&高精度保暖绒毛。整体设计比较偏向滑雪服,带雪裙。面料比普通的软壳要稍微硬一些。单穿适宜温度10-20度。价格在1100左右。&/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marmot+zion&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Zion&i class=&icon-external&&&/i&&/a&&/p&&p&有帽子,Neoshell面料,Polartec家的另一个品牌的面料,现在还属于小众面料。说实话这件衣服已经走在软壳的边缘了,相对软壳来说太硬了,到那时相对硬壳又比较柔软,很纠结的面料。袖子比普通的要长一些,设计风骚。透气最强的M1,全压胶设计。单穿适宜温度10-20度。算是最贵的M1了,价格在1500左右。&/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marmot+%D6%D8%C1%A6&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ravity&i class=&icon-external&&&/i&&/a&(重力)&/p&&p&分为无帽子的Gravity和有帽子的Super Gravity两款,可以想象为廉价版的大力神,老鼠最厚的软壳了,里面有厚绒,但是没毛猴/R3那种长绒的多。在冬天可以作为中间层穿着。面料很柔软,防水和防风都比较中规中矩。单穿适应温度7-15度。价格在800(无帽),1000(有帽)左右。&/p&&/blockquote&&p&内衣篇:&/p&&p&由于户外内衣卓越的保暖性,排湿性能,使之不仅适用于户外,同样适合日常通勤。&/p&&blockquote&&p&户外内衣的设计主要作用是为了加速汗液或者湿气排出体表为基本功能设计的。作用就是为了保持体表的干爽,避免失温现象的发生。这在如峡谷这种小雨连绵或者雪山环境下是非常重要的。而一些高端户外内衣会提供高效保暖作用。&/p&&p&那么开始今天的主题吧,户外内衣现在经过激烈厮杀,其实基本上也就剩下几家了。&/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Ex+officio&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x officio&i class=&icon-external&&&/i&&/a&&/p&&p&他们家就只有贴身的内裤最有名了,男女款都有的(女同学抱怨为啥例子都是男款,再次声明这些都有男女款)。目前北美户外内衣销量第一。虽然内裤最名,但是款式繁多,男士有三角,平角,贴身平角等,女款也是百花齐放。颜色众多。尺码较大,最小尺码也要2尺2的腰围才能Hold住,想买的朋友注意。&/p&&p&技术特点就是超轻85g,速干3小时内完全干燥,排汗以及抗菌技术。其抗菌技术应该算是招牌了,经过众多户外组织认证,国家地理和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认证,宣称是6个星期只需要1条内裤不需要换洗。&/p&&p&我也觉得貌似有点过头,我去户外大概是按1个星期一条来算的。价格不便宜,一般120左右一条。&/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Hotchillys&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otchillys(红辣椒)&i class=&icon-external&&&/i&&/a&&/p&&p&真屌丝级的选择,一般200左右就能买一套,也有高寒系列,大概贵100多吧。性能嘛,也就那样吧。不过还是有口碑的。耐用性在接受范围内。尺码适合中国人选择。对了,他们家就长内衣可以买(也就是所谓的秋衣秋裤那种)。&/p&&p&凯乐石&/p&&p&国产,现在已经是国内第一户外品牌了,发展真心迅速,其质量在很多老驴眼中也是可以接受的。产品线覆盖全。从短裤到保暖内衣均有涉及。价格实惠。下面介绍几款比较典型的系列。&/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BF%AD%C0%D6%CA%AF+coolmax&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olmax系列&i class=&icon-external&&&/i&&/a&&/p&&p&目前来说有短裤和长内衣,Coolmax说白了就是一种速干面料,排汗迅速,由于轻质柔软,很适合内衣使用,在很多护膝里也很常见。价格短裤大概50左右,内衣一套大概300以内。&/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BF%AD%C0%D6%CA%AF+%D2%F8%C0%EB%D7%D3&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owerdry银离子&i class=&icon-external&&&/i&&/a&&/p&&p&目前只有内裤采用,抗菌耐磨性要好一些。价格大概60左右。&/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BF%AD%C0%D6%CA%AF+%BC%AB%CF%DE%B7%A2%C8%C8&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极限发热系列&i class=&icon-external&&&/i&&/a&&/p&&p&这个从名称上就知道是保暖内衣系列了,不过性能也就是入门级,毕竟价格在那卡着,不过依然保持了户外内衣的特点。价格大概400左右一套。&/p&&p&Patagonia(巴塔哥尼亚)&/p&&p&终于来到户外内衣两巨头之一的巴塔哥尼亚了(以下简称Pata)。Pata的内衣系列在户外界由于其精良的做工和过硬的品质可以说是声名在外。但是由于设计依然保持了无法直视的水准,所以在户外界有户外丑星的名号。说实话,我除了Pata的内衣和羽绒,其他的真买不下手,太丑了,真不知道那设计师是怎么到现在都没被解雇的,要不是Pata的品质卓越,估计没人买的下手。&/p&&p&Pata的内衣Capilene系列覆盖了四季,可以说是整个户外界的标杆,由于价格比较亲民,性能卓越,一直都是户外旅游的首选。虽然Pata有短裤,但是远远没有C系列来的名气大。&/p&&p&Pata的内衣按照从薄到厚的程度,分成C1到C4四个大系列(和Marmot是相反的)。尺码请按照国内尺码+1码来购买。我170cm,55kg只能选择XS码。&/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Capilene1&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apilene1_淘宝搜索&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go_jy/8309/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1(超轻薄型)&i class=&icon-external&&&/i&&/a&&/p&&p&超轻量,一般作为初春和初秋的贴身衣物穿着,薄如蝉翼,在高运动量下依然可以让你保持干爽,有短袖款,也只有这个系列有内裤。内衣在冬季也可以作为打底衣穿着。非常舒适柔软。大约400左右一套。内裤240左右。&/p&&p&&a href=&/go_jy/8309/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2(轻薄型)&i class=&icon-external&&&/i&&/a&&/p&&p&目前来说最尴尬的系列(相对产品线来说),算是销量最少的一个系列,厚不厚,薄不薄。属于细分产品线的系列。到C2就没有内裤了,只有“秋衣秋裤”。大约500左右一套。&/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Capilene3&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3(正常型)&i class=&icon-external&&&/i&&/a&&/p&&p&销量最大的系列,中国一般穿长款内衣都是在深秋冬季,所以在中国也是最受欢迎的系列。&/p&&p&拥有不错的保暖性能和较轻薄的特性,不少朋友都是一件软壳+C3就能在5-10摄氏度轻松度过。大概500-600一套。&/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Capilene4&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4(保暖加强型)&i class=&icon-external&&&/i&&/a&&/p&&p&最厚的系列了,不过虽是最厚的系列,但是和国内的什么黄金甲,南极人的保暖内衣比就是渣渣,我以前买过黄金甲来送人,C4大概是其三分之一的厚度。嗯,就是那么点厚。如果是正常人的话(我属于怕冷党),C4+软壳大概可以0度吧(没自信,0度我肯定加抓绒或者棉服,羽绒了)。大约900左右一套。&/p&&p&始祖鸟&/p&&p&高端内衣的绝对王者,虽然很贵,确实很贵,但是做工和性能确实比Pata家强了不止一点。&/p&&p&鸟的内衣主要分为Phase(速干)和Rho(保暖)系列,以前有个Eon(美利奴羊毛),后来停产了。尺码和国内比较接近,可以按照国内的T恤尺码来购买。比如我170cm,买S码即可。&/p&&p&Phase(速干系列)&/p&&p&Phase按照从薄到厚,分为SL,AR和SV三个大系列。然后还有套头帽(打劫帽),速干帽等细分产品,Phase SL有内裤和女式Bra可以选择。&/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Phase+SL&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hase SL&i class=&icon-external&&&/i&&/a&&/p&&p&SL和C1属于一个档位(不是档次),都主打轻薄型,有内裤,分竖领和圆领款。长内衣价格约800一套,折扣较常见。内裤大约280左右。&/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Phase+AR&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hase AR&i class=&icon-external&&&/i&&/a&&/p&&p&AR就差不多到C3-C4级了,鸟就省略掉了鸡肋的C2,分竖领和圆领款。价格约900一套&/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Phase+SV&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hase SV&i class=&icon-external&&&/i&&/a&&/p&&p&而SV,比C4厚一点,属于极限款,毕竟鸟最高要面对极限环境,分竖领和圆领款。价格约1200一套&/p&&p&Rho(保暖强化)&/p&&p&Rho系的面料有独有的银离子,和凯乐石那个一个东西,但是档次要高太多了。&/p&&p&目前只有LT和AR两个大系列,以及LTW羊毛混纺一款内衣了。&/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Rho+LT&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ho LT&i class=&icon-external&&&/i&&/a&&/p&&p&LT和Phase SV厚度上差不多,区别在于面料不同,保暖性上LT要略胜一筹。价格越1400一套&/p&&p&&a href=&/search?initiative_id=staobaoz_&jc=1&q=Rho+AR&stats_click=search_radio_all%3A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ho AR&i class=&icon-external&&&/i&&/a&&/p&&p&AR就是目前户外内衣中的最强了,厚度约为C4的2倍。可以在零下10的环境下短时间穿着。非常的强悍,其耐磨抗刮排汗特性都做到了极致。在不少冬季低海拔登山活动中甚至有只穿了一件AR。价格约左右,主要是由于AR极为稀少,加价现象较多。&/p&&/blockquote&&br&推荐如上,一般来说,一件C3/C4+super gravity可以让你轻松面对0度左右的天气,再冷就需要加保暖层了,比如800蓬的羽绒服或者抓绒衣。关于羽绒服的选购,这里就不详述了,点此查看:&a href=&/detail/9193&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detail/919&/span&&span class=&invisible&&3&/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冬季追求保暖+干燥+轻便,专业的户外用品无疑是首选。推荐方案:户外内衣+抓绒+软壳。如果内衣和软壳都足够保暖,抓绒可以略去。内衣:巴塔 C3、C4;外套:不在意臃肿选老鼠650蓬羽绒服,在意的话上软壳。,保暖又轻便。关于内衣和软壳的选择,还有更多款式…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不是重金属污染。塑料是典型的人工合成或人工优化过的高分子化合物,以合成树脂为底料,常见的有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聚苯乙烯等N多种类,如果进行焚烧,会产生相当多的多环芳香烃,还有臭名昭著的苯丙芘、二恶英等强致癌物质。&br&==================补充分割线===================&br&如前所述,塑料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果完全、彻底地高温燃烧,最终产物就是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以及氯、氟等元素形成的氯化氢、氟化氢等简单无机化合物,以这些产物的浓度而言,对环境的污染&strong&不属于急性危害,而是慢性病&/strong&(参照温室效应)。&br&但问题出在焚烧的温度和时间控制。过于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略过不提,众所周知的常识是,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化学反应会生成哪些产物会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题主指的是随意的堆积燃烧,这种条件下会存在相当多复杂的不完全反应,有机高分子仅仅裂解成更为稳定的有机小分子——其中很多是对环境有重大污染或对人体有重大危害的,例如含氯塑料,燃烧时一定会产生多氯二笨并二恶英(PCDD,Polycholoro diabenzo-p-dioxin),和多氯二笨并呋喃(PCDF,Plolycholoro dibenzo-furan),统称二恶英(dioxin)。二恶英极为稳定,自然降解的半衰期长达14年到273年,且容易在人体累积(参照DDT),是一级致癌物。&br&所以,现在人们特意研究了二恶英的生成机理,提出垃圾焚烧时的针对性措施,例如,先将垃圾在700度以下进行&strong&缺氧分解&/strong&,再将产生的&strong&可燃气体引入二燃室,控制燃烧条件为1000度,停留时间不少于2s&/strong&,最后在焚烧炉尾部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将二恶英的排放浓度控制在环保允许范围内。
谢邀。不是重金属污染。塑料是典型的人工合成或人工优化过的高分子化合物,以合成树脂为底料,常见的有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聚苯乙烯等N多种类,如果进行焚烧,会产生相当多的多环芳香烃,还有臭名昭著的苯丙芘、二恶英等强致癌物质。==================…
来自子话题:
有如下几个原因:&br&1.海绵钛必须用电炉重新熔铸才能变成可以用的钛锭,而钛在高温下很活泼,加工起来很困难;&br&2.纯钛很软,一般不适合作为钛产品使用,所以需要重新加入其他的元素。比如航空工业中常用的钛-64,要掺入很多的其他元素,提高金属性能。(我也不知道要加入啥)&br&3.钛很难机械加工。这东西其实并不硬,但是很“黏”。我用锉刀锉钛-64的刀柄,锉刀的纹路很快就被挫下来的渣渣填满了。据说,由于速度低了钛根本削不动,速度高了太热的话钛会氧化,普通的加工中心根本没法加工钛合金制品。。。。。。。&br&4.钛用来做眼镜更是难上加难。镜框的构架都很细,需要大量的精细的加工,对于钛这种特别难加工的物质来说绝对是个大挑战。此外,钛合金镜框还涉及到钛合金焊接技术,这技术难度更大。&br&钛合金加工技术的难度有多大呢?&br&这么说吧,全世界设计飞机的人,只要能通过结构优化采用铝合金的,坚决不采用钛合金,因为钛合金的加工难度实在是太大了。&br&钛合金焊接金属难度有多大呢?&br&到现在也就是毛子和美帝的钛合金焊接技术过关,能用在飞机上。哦对了,我兔也从毛子那里弄来了钛合金焊接技术,据说现在还不错。&br&毛子的钛合金焊接技术好,钛矿也多,于是用钛合金造了几条潜艇,潜深最大的超过1000米,至今独步天下。
有如下几个原因:1.海绵钛必须用电炉重新熔铸才能变成可以用的钛锭,而钛在高温下很活泼,加工起来很困难;2.纯钛很软,一般不适合作为钛产品使用,所以需要重新加入其他的元素。比如航空工业中常用的钛-64,要掺入很多的其他元素,提高金属性能。(我也不…
受邀了。&br&&br&除了“塑料”海绵之外,现在仍然有天然海绵进行商用开发。&br&直接看下面链接里的护肤企业宣传吧。天然海绵采集方式、历史都有说明。&br&&a href=&/brand4.asp&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r&/span&&span class=&invisible&&and4.asp&/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它们确实是在用(死后的)身躯摩擦人类的肉体。&br&对链接略做截图:&img src=&/ec31c7e07e923caabebb2_b.jpg& class=&content_image&&&img src=&/beefc7ee97cb19cef1d5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受邀了。除了“塑料”海绵之外,现在仍然有天然海绵进行商用开发。直接看下面链接里的护肤企业宣传吧。天然海绵采集方式、历史都有说明。 它们确实是在用(死后的)身躯摩擦人类的肉体。对链接略做截图:
这图用不烂&br&&img src=&/89f5a67feadc9b701aac1dbfddaa40eb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89f5a67feadc9b701aac1dbfddaa40eb_r.jpg&&所以只允许题主秀逗,不允许我吐槽?
这图用不烂所以只允许题主秀逗,不允许我吐槽?
&b&&u&开宗明义,瘦身钢筋对于结构的安全,肯定是有害的。&/u&&/b&至于危害有多大,这个与钢筋的使用性质来说。&br&&br&首先说,瘦身钢筋会对钢筋本身产生什么后果&br&1、设计的时候,是按照钢筋面积进行配置的。根据钢筋的直径,计算面积,再计算钢筋的数量。而施工与验收的时候,则是看看钢筋的型号(直径与强度)是否与设计相同,然后点数量是不是够。&br&如果采用瘦身钢筋,那么数量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由于直径变小了,那么钢筋面积肯定是不够的。&br&&br&2、制作瘦身钢筋,实际上类似一个冷拔的过程(注意是冷拔不是冷拉),其强度会上升40%~60%,但是延性大大降低,甚至会失去延性。(通俗的说就是变脆了)&br&钢筋本来除了强度高之外,有一个优点,就是延性好。我们去拉钢筋,拉到钢筋强度的时候,钢筋不会马上断掉,钢筋会继续发生塑性变形,而且这个塑性变形还很大,这个我们称为钢筋的延性。&br&&br&接下来,我们收瘦身钢筋对结构或者建筑物,会产生什么危害&br&&b&&u&1、最没有争议的是上面的第二点,就是降低延性。&br&&/u&&/b&&br&延性这个东西,在地震的时候非常救命的,尤其是房屋倒塌之前。记者可能没听懂专家的说法,钢筋延性的降低最重要的是影响结构坏的速度。由于地震力很大,房屋可能抵抗不了,那么延性至少保证了在房屋倒塌之前,有一定的时间,让里面的人逃出来。&br&&br&而且更专业一点来看,延性的存在,会是结构内力重分配,使得房屋不倒塌。&br&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构成房屋的各个构件就像一个游戏里面的一群兄弟,任何一个兄弟挂掉,游戏都是gameover。外界的boss很凶残使得某个兄弟压力很大,只要这个兄弟具有足够的延性,在他承受的打击超过承受能力后不会马上死掉,而是可以将超过自己能力的打击让别的兄弟承担。&br&&br&瘦身钢筋使得钢筋失去了这种能力,构成房屋的任何一个构件一旦超过承载能力,就会迅速断掉。&br&&br&&b&&u&2、影响结构的使用性能&/u&&/b&&br&&br&这个问题上,有人曾经和我发生过争执。他说:冷拔可以提高钢筋强度40%~60%,我才拔掉一点点的面积,算上强度的提高。钢筋的整体承载力是上升的啊,至少没有降低。&br&&br&&br&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钢筋与混凝土是协调工作的。&br&&br&在正常荷载下,瘦身钢筋的面积比正常钢筋小,工作应力会比正常钢筋高,虽然瘦身钢筋的强度可能高,不会超过其承受能力。但是钢筋与混凝土是协调工作的,钢筋的应力提高意味着混凝土的应力也会提高,这会影响混凝土的开裂行为。&br&&br&事实上,瘦身钢筋降低了钢筋的配筋率,在混凝土裂缝宽度计算中是不含钢筋强度参数的,因此瘦身钢筋的强度提高不会有利于抵抗混凝土开裂。因此瘦身钢筋的采用,首先就会导致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增长,影响正常使用性能。&br&&br&此外,冷拔强度提高与钢筋面积减小,一个是有利因素一个是有害因素,最后权衡结果并没有经过专业评估,结构承载力是否提高或者降低,结论是缺乏依据的。
开宗明义,瘦身钢筋对于结构的安全,肯定是有害的。至于危害有多大,这个与钢筋的使用性质来说。首先说,瘦身钢筋会对钢筋本身产生什么后果1、设计的时候,是按照钢筋面积进行配置的。根据钢筋的直径,计算面积,再计算钢筋的数量。而施工与验收的时候,则…
我看了一下评论,楼主的答案前提是二种液体是互溶的,而又是问的凝固点,不是沸点。这样的话我能想到的就是&b&二元系固液相图。&/b&这个凝固点要分情况讨论。&br&&b&&u&二元系固液相图情况我记得有很多种,我才疏学浅仅举一个典型例子即共晶反应&a href=&/link?url=GYnvjrStj83BPMCDjcySBJGH_dlcy2SPsHWSVE9L5fkhBJes4AnoioK971cwiGOOdjjXwSTdd9b3D81eZmysB_&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共晶反应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来说明这一问题。&/u&&/b&&br&&img src=&/a08e1ba3f0edd2dd4ecce8b_b.jpg& data-rawwidth=&1243& data-rawheight=&7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3& data-original=&/a08e1ba3f0edd2dd4ecce8b_r.jpg&&这里简单以一个示例性质的相图来说明。这个图是α、β&b&二元系共晶相图&/b&,横轴表示其中一种物质β的百分含量,纵轴是温度。那么当这个二元体系,也就是你说的混合溶液的组分不一样时,凝固情况不一样。&br&&br&&b&含量为1组分时:&/b&由液相L冷却凝固(&b&准平衡凝固&/b&)时,首先溶液中析出α,然后当温度冷却到横线位置的温度(&b&共晶温度&/b&)时,发生共晶析出,液相L里同时析出α与β两种物质,直至所有液体变成固体。&br&&br&&b&含量为2组分时:&/b&由液相L冷却凝固(&b&准平衡凝固&/b&)时,溶液中开始无任何析出,当温度下降共晶温度时,溶液中同时开始析出α与β两种物质,直至所有液体变成固体。&br&&br&&b&含量为3组分时:&/b&与组分为1时相似,只不过先析出的是β物质。&br&&br&&b&在这个体系中,严格来说α与β不一定为两种物质,而是两种相。&/b&&br&&br&相图这方面当初仅是材料科学基础课了解过,这个回答当抛砖引玉吧。&br&---------------------------------------------------------&br&我举的这个相图的例子,只是为了&b&&u&理论性&/u&&/b&的说明题主的这个问题。也为题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算是提供一个思路。&br&&br&实际情况正如楼下所说,相图里面的情况只有在过冷度极其小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所以我才在回答中特意注明了 &b&准平衡凝固&/b&。&br&而实际情况过冷度如果比较大,冷却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凝固(相变)的情况与相图描述的会有所偏差,&b&因为相图是基于热力学计算得到的稳态平衡状况下的相变行为&/b&,并未考虑动力学因素。为了不误导各位,因此特此声明。至于非平衡相变的行为,这个就只能求高人解答了。&br&&br&以上。&br&—————再次分割——————————&br&受到 &a data-hash=&24d94a0ef344ec7429809& href=&/people/24d94a0ef344ec742980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张航宇& data-tip=&p$b$24d94a0ef344ec7429809&&@张航宇&/a&同学2次强调我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答案,因此我着重强调一下:&b&本人非晶体学专业,对相图的理解仅限于本科课堂了解,&u&此答案为我认为的一种解决题主疑惑的思路,但是此答案肯定在理论上有很大的不严谨性。&/u&希望看到答案的读者谨慎阅读,同时也希望在这方面比较了解的同学来做出严谨的解答,我已经搬好小板凳准备听课了&/b&&b&(╯▽╰)&/b&&br&&br&&b&但我仍然不接受“不负责任”这种措辞。答案不严谨是由于我学识浅薄,这是技术问题;答案不负责任,这是态度问题。尽管我自知并非这方面专家,但我是本着分享自己想法的目的为题主提供思路,在写答案过程中也尽量做到我有限的理论水平内能保证的严谨程度,我是带着负责任的心态写下这里的每一个字,而不是百度知道上板凳沙发的留个脚印证明我的存在感。&/b&&br&&b&&br&特此严正声明。以上。&/b&
我看了一下评论,楼主的答案前提是二种液体是互溶的,而又是问的凝固点,不是沸点。这样的话我能想到的就是二元系固液相图。这个凝固点要分情况讨论。二元系固液相图情况我记得有很多种,我才疏学浅仅举一个典型例子即共晶反应来说明这一…
看到这个问题,虽然很老但是很有趣,题主应该已经不再关心了,但是我还是无论如何写一下作为一个note。题主看起来水平比较高,但是我这里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回答。&br&气体的存储和传递过程不仅具有工程上的重要价值,也是理论方面很热门的一个话题。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储氢,同时二氧化碳补集也是一种需求。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含能材料。&br&我没有读过也没有检索过针对性的综述文章,只是总结一下我接触过的类似材料和技术。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方法实现高密度气体存储,另一类是利用化学方法在晶体中实现气体高密度存储。&br&除了压缩相变,最常用的物理方法是吸附(可能同时存在化学作用)。吸附的基本原理就是气体在固体表面形成一层或几层分子膜。乍一看这种只在表面形成的薄膜是不可能实现高密度气体存储的,但是当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表面,其吸附分子的量也是非常可观的。在工程实践中,我们可以制备超大比表面积的材料,让很小很轻的一块材料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目前有一个报道,吉大制备的一种MOFs(经 &a data-hash=&d42a9a48eda293066aba14f93d43392d& href=&/people/d42a9a48eda293066aba14f93d43392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d42a9a48eda293066aba14f93d43392d&&@舒顿&/a& 提醒,此处应该是POFs)材料每克拥有7000平米的表面积,可以吸附1.3g的苯。Ben, T.,et. al. (2009), Targeted Synthesis of a Porous Aromatic Framework with High Stability and Exceptionally High Surface Area. Angew. Chem. Int. Ed., 48: &br&化学方法则更着眼于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构决定的性质特殊性,对不同的分子开发针对性的方法。在化学方法实现气体高密度存储的实践中,人们往往利用晶体的结构将气体分子关进笼子里。&br&一个经典的例子是LaNi5,它是人们曾一度非常看好的高密度储能材料。合金类储氢材料在早期非常热门,目前由于其储氢密度提升程度有限,似乎已经不再受到追捧。&br&另一个储氢的手段是利用氢化物。比如氢化铝锂、硼烷(及其与氨的复合物),乃至水,都可以被看作是储氢物质。在这样的观点下,其实电石也是储存乙炔气的物质,氯化钠则是储存氯气的物质。泡沫灭火器则是成功的运用了这个原理,在较小体积下存储了大量二氧化碳。在一定(可能较为苛刻)的条件下,这些气体可以被放出。原先有人提出利用碳纳米管和富勒烯的可逆的加氢反应实现储氢,现在看来也是不现实的。&br&最后谈一谈含能材料的话题。火炸药、推进剂、烟火剂都属于含能材料,他们经常需要通过气体剧烈膨胀产生能量的转化发挥作用。这个就不多讲了。
看到这个问题,虽然很老但是很有趣,题主应该已经不再关心了,但是我还是无论如何写一下作为一个note。题主看起来水平比较高,但是我这里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回答。气体的存储和传递过程不仅具有工程上的重要价值,也是理论方面很热门的一个话题。最主要的推动…
古人的智慧岂能被这点小问题难倒!上图:&br&&br&&img data-rawheight=&260& data-rawwidth=&720& src=&/d0ea620a69396dbb9a65d64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d0ea620a69396dbb9a65d642_r.jpg&&&br&现代的焊接也经常这么搞。&br&&br&补充一下具体细节吧:&br&&br&1. 打造刀的后半部分&br&2. 从前端开一个中空的深槽,讲武穆遗书放入其中深处,接近刀柄。&br&3. 重新打造刀的前半部分,在打造的当时,用多条冰水浸过的毛巾敷裹上段,并勤以更换,以保证上半段低于一定温度。&br&&br&水(冰)敷是常用的手段,在焊接中很常用。
古人的智慧岂能被这点小问题难倒!上图:现代的焊接也经常这么搞。补充一下具体细节吧:1. 打造刀的后半部分2. 从前端开一个中空的深槽,讲武穆遗书放入其中深处,接近刀柄。3. 重新打造刀的前半部分,在打造的当时,用多条冰水浸过的毛巾敷裹上段,并勤以…
路过回答:&b&我认为是真的。&/b&&br&&br&正好上个周末去了国家博物馆,&br&有湖北出土文物展览,正好就看到了这把剑,下面上我拍的渣图:&br&&img src=&/84e9b948b74ab97fe17f52e03861b89d_b.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84e9b948b74ab97fe17f52e03861b89d_r.jpg&&&img src=&/1b6af4e5a162a221be31eb55e77fb33f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1b6af4e5a162a221be31eb55e77fb33f_r.jpg&&&br&看了一下的确是寒光闪闪,&br&仔细观察过剑的尖端的确很锋利……&br&简单的说认为破纸是没问题的。&br&不过个人认为这把剑这么厉害还是因为运气好保存了下来,&br&没有被腐蚀。&br&具体反例见下图:&br&&img src=&/ea976e4f81ef2bf08299d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ea976e4f81ef2bf08299d_r.jpg&&仔细可以看到,&br&这三把剑跟勾践的佩剑是极其相似的,&br&但是从上到下依次都有金属腐蚀的情况。&br&从侧面观察来看,&br&锋刃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br&&br&总结:应该是真的,保存的真的跟新的一样,不信的同学可以砸开玻璃罩拿出来试试……&br&&br&另.推荐各位在京的同学去国博看看,这个展出是从7月初开始的,持续两个月。&br&还可以看看旁边的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什么的,毕竟是以前历史课本才看的到的神器。&br&&br&--------------补充的分割线--------------------&br&强烈推荐各位在京的同学去国博亲眼看一下&br&门票免费预约:&a href=&/tabid/267/Default.asp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参观门票 - 参观导览&i class=&icon-external&&&/i&&/a&&br&湖北出土文物展:&a href=&/tabid/236/Default.aspx?ExhibitionLanguageID=40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8ac1c4440fcb_b.jpg& data-rawwidth=&962& data-rawheight=&4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2& data-original=&/8ac1c4440fcb_r.jpg&&
路过回答:我认为是真的。正好上个周末去了国家博物馆,有湖北出土文物展览,正好就看到了这把剑,下面上我拍的渣图:看了一下的确是寒光闪闪,仔细观察过剑的尖端的确很锋利……简单的说认为破纸是没问题的。不过个人认为这把剑这么厉害还是因为运气好保存…
来自子话题:
谢邀。这个题确实很不错,最早学热力学的时候,这个例子也曾被用来类比可逆过程和自发过程,想想也有那么些道理,先占个坑,有些困了,有时间了再整理。&br&=====光棍节更新&br&先解释题目,题中说的现象肯定不是普遍现象,很多物品都是越用越旧,放着不容易旧的,特别是高分子材料,使用过程中老化现象基本都会加快。但因为使用延缓老化的情况也确实有不少实例,不少人应该都知道自行车,就算在室内长期放置再骑的时常会有异响,一直骑却不容易坏(不能像题中说的更新吧)。这些现象下面细论。再解释一下定场句里的意思,热二定律可被大范围用于社会学也算是物理对社会的新贡献了,以致熵这个字也出现了很多奇怪的词组,这些社会学的熵增理论是否合理我们暂且不论,但上面说的只是类比,比方说可逆过程的特点是近乎静态,并且无用功最小,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在家归置屋子时每天打扫倒垃圾,屋子更容易保持,而自发过程就是放在那儿不管,然后我们发现自发过程从来都不会越来越整齐,只会越来越乱,好像热力学中的熵增现象。(其实对社会学熵增理论持疑的原因就在于人对乱的判断与热力学对乱的判断标准终究是有区别的,所以这个题目也就不能随便一个热二定律用两个字熵增就打发了)&br&============&br&题目问的是腐蚀,但补充里的例子并不都是腐蚀,本着烂牌先打的赌徒精神,先说不熟悉的因素抛砖引玉。&br&1、生物学因素&br&我们日常居住的房子用楼上一位答主的说法叫有“人气”,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经过我们多年的选择,大多对我们居住条件造成很大破坏的生物都会远离人类日常居住的环境,比方说蚂蚁和蜘蛛。如果曾经居住过泥地房子的人应该会注意到一直有人住的房间地面一般是没有蚁洞的,而没人居住的房间里下雨天可能还会看到蚯蚓,我不知道生物学上有没有证明这些生物具有保持与人类距离的能力,但至少人的存在应该会影响到它们持续打洞的工程,一不小心就给丫洞口强拆了,小时候拆过蚂蚁窝的应该知道蚁穴的深度以及对建筑的影响。当然这些因素也就是对独栋的小房子而言,现在住高楼了,好像房子有没有人住也不要紧,没人住就是落灰。当然这只说了一些虫子,是不是还有微生物的影响,这个就要等生物专业人士了。&br&2、物理或地质学因素&br&之前听到说大地震如果分散成一个个小地震就可以逐渐释放应力,不造成大的破坏,不知道是否科学。但应力这种东西确实是需要考虑的,最近因为写文章(给拙作做个广告&a href=&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9073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松鼠会&i class=&icon-external&&&/i&&/a&玻璃小传),看了不少玻璃的书籍和文献,对于应力有了更多认识。我们从小都接受一个说法,那就是冬天玻璃杯倒开水容易炸,因为热胀冷缩,里层膨胀把外面给撑破了,这个说法不完全对,因为核心的问题在于应力释放的问题。我们考虑一下,钢化玻璃与普通玻璃的成分几乎是一样的(不考虑普通玻璃退火时的离子挥发问题),也不具有金属那么好的导热性与弹性,但钢化玻璃在冬天倒热水却没事?要说热膨胀系数小呢当然也是一个原因,更深原理在于,钢化玻璃把内应力均匀化了,好比是把局部应力延伸到了整体,而普通玻璃则应力不均匀。所以我们冬天倒热水一般都会先倒一点点,温一下玻璃杯,然后再倒开水——这个动作就可以看作是对玻璃内应力的释放。高分子材料有些更典型,会产生银纹现象,不多说了,就是想证明,应力这种力还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有没有一个可能性,人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很多物品都客观上造成应力的释放,所以避免了突然破坏与崩塌,这个也要等物理相关的专业人士了。&br&============&br&3、物理兼化学方面的因素&br&我们说一说自行车的例子,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其实自行车长期不骑容易坏的主要原因还是润滑的问题。自行车的轴特别多,光前把上就好几个,曾经拆过老凤凰的前把,费好大劲才恢复原样,这些轴是靠两点实现低摩擦的,滚珠和机油。机油受重力影响,长期放置会不均匀,所以长期放的车拆开看的话可以看到很多滚珠上的油都干了,但如果一直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小贴士:长时间不骑的车取出来,首先是上油,然后慢骑一段时间,这样车就不容易坏了。&br&再说一个汽车的例子,关于刹车盘,有经验的司机都知道长期不开的车要检查刹车是否灵,观察长期不开的车发现刹车盘会上一层厚厚的铁锈,而常开的车则没这个问题,老司机的经验是遇到长期不开的车要低速轻刹几回,把铁锈磨掉,这样才能确保高速时的刹车稳定性。这里还有一个因素是,铸铁这种东西,腐蚀是会加速的,就是有了锈点之后,会沿着锈点加速腐蚀,一是锈点疏松更易吸水,二是增加了表面积接触氧气的铁原子更多,所以常开的车,有一点锈点就会被磨掉,不容易跟癌细胞一样扩散,不常开就白白变成铁锈了,当然寿命短了,所谓户枢不蠹的道理。&br&老话还有一句叫流水不腐,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日常也是有案例的,比如浴室里的花洒。北方地区的水质普遍比南方硬,在南方生活并未见过花洒被堵的现象,但在北方却比较常见,也就是镁盐与钙盐在花洒的出口形成了结晶。经常使用,花洒头内的水不会干透,结晶不易进行,而且结晶也不易发生硬化,水一冲就没了,可要是很久才用一回,那就最好在浴室备一根针头。&br&这样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b&我们细看可以发现一点,大多这样的例子都是处于动态条件才能发挥作用的物品&/b&,这个可以理解成工业的进化论,生产设计过程中,那些在动态下发挥更出色的能力被保留了下来,而静态时反而不利于保持。&br&但不可否认的是,上面说的那些原因再重要,也比不上每天使用每天维护的作用来得大——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件物品,稍微出一点问题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想着去修,不会任其扩大,私以为这是不易坏的核心原因。&br&===========&br&如果要发彩蛋,是不是最好联系到吃的问题?&br&其实看到这个问题,第一眼想到的是老汤,而不是什么灰机啦自行车什么的,有一天晚上看这道题&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熬一锅老卤并且养好它?&/a&时,肚子也跟着咕咕叫,因为老汤这种食物确实很逆天,这不就是长期使用还不坏的典范么?这个不容易坏的原因似乎也没什么太多考察的必要了吧,不说了,想起巷子里的卤鱼豆腐了,拜拜了各位!
谢邀。这个题确实很不错,最早学热力学的时候,这个例子也曾被用来类比可逆过程和自发过程,想想也有那么些道理,先占个坑,有些困了,有时间了再整理。=====光棍节更新先解释题目,题中说的现象肯定不是普遍现象,很多物品都是越用越旧,放着不容易旧的,…
少年不要闹,你试试用金属筷子吃火锅,夹的时间长了烫手不说,往嘴里一放,被筷子炮烙的滋味你可知道;多少人用金属筷子夹鱼丸的时候想要杀人你可知道…&br&&br&为了健康着想,一般来说3-6个月最好能换掉。所以筷子一般不要太贵的&br&&br&从材质上来说&br&市面常见木质筷子就那几种:乌木,红木,铁木,枣木什么的,还有就是竹子,我比较推荐的是铁木和竹子的,其它材质其实也都还好,但有的性价比不高,比如真·乌木 or 紫檀木,用一段时间就扔太可惜了&br&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红木筷子,因为红木是个大类,下面所属木材很多,各种都有可能被做成筷子来用的,比如鸡翅木我就不推荐,掉色太严重了,实在心理接受不能……酸枝做的也是好点有限,但也掉色(虽然说是天然植物色素…可对于不能分辨是否是天然木材的人来说还是少冒险,还有就是木材这方面我也不是很懂,如果有错希望有人来纠正我)&br&&br&重要的一点是别买带漆的,那种筷子我一向认为是骗歪果人的工艺品,实用价值不说,那个漆实在不放心,又不是盖房,一个筷子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还要雕梁画栋……&br&比如这种:&br&&img src=&/b34793dfc1fb6d464fede1d_b.jpg& data-rawwidth=&172& data-rawheight=&33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2&&&br&&br&从种类上说&br&百度借张图,由上到下分别是:日式,韩式,中式&br&&img src=&/38d2c0edd626c49ed7d3dc4_b.jpg& data-rawwidth=&453& data-rawheight=&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3& data-original=&/38d2c0edd626c49ed7d3dc4_r.jpg&&&br&特点分别如下:&br&日式的比较短而且有尖,夹丸子的苦手可以直接用插的……特别爽&br&韩式那种金属的我是用不习惯,压手不说还打滑,还有缺点上面说过了,金属筷子的缺点它都有了,而且还又细又扁,对我来说完全不能使用&br&中式的你发现了吗,特别长……大桌吃饭妈妈再也不担心我够不到了&br&&br&家用一般日本或者中式就行了
少年不要闹,你试试用金属筷子吃火锅,夹的时间长了烫手不说,往嘴里一放,被筷子炮烙的滋味你可知道;多少人用金属筷子夹鱼丸的时候想要杀人你可知道…为了健康着想,一般来说3-6个月最好能换掉。所以筷子一般不要太贵的从材质上来说市面常见木质筷子就那…
一种固体物质既不吸收也不散射光,那么这种物质看起来就是透明的。纯硅对光具有极强的吸收力:这是因为纯硅中的电子吸收了可见光而实现了能级跃迁。固体的电子结构可以解释为何金属闪闪发亮,纯净的金属之所以反射而非透射光,是因为其中充斥着大量的自由电子,而这些电子会将入射光再反向辐射出去,于是就挡住了那些想一直向前的光线,也就防止了透射。&br&  在人的肉眼看来是均匀的材料,实际上是由许多很小的晶畴组成,这些晶畴间的边界被称作晶界,如果晶界间的距离比可见光的最短波长还小(换句话说,如果材料的折射率是均匀的,对光线透射并无阻碍),那么,这种物质看起来就是透明的。每个晶界都会散射通过它的光线;可是,如果晶畴足够小的话,光波实际上就可以从它们上面直接“跃”过去。
&br&  由二氧化硅和一些杂质组成的玻璃并不是真正的固体。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过冷液体。玻璃内并没有晶界存在,因此它看上去是透明的。相比之下,固体二氧化硅(砂子)里则存在明显的晶界,因而它是不透明的。 &br&对于有的有机溶液而言,还存在着所谓的旋光性(这个就涉及到有机分子中的手性原子了)&br&
一种固体物质既不吸收也不散射光,那么这种物质看起来就是透明的。纯硅对光具有极强的吸收力:这是因为纯硅中的电子吸收了可见光而实现了能级跃迁。固体的电子结构可以解释为何金属闪闪发亮,纯净的金属之所以反射而非透射光,是因为其中充斥着大量的自由电…
来自子话题:
这是由于金属和陶瓷的脆性不同造成的。 为什么洗碗池不做成陶瓷的呢?做成陶瓷的话它的表面会更容易清洗啊。。但是洗碗的时候是要将碗放入洗碗池的,陶瓷的脆性很高,而碗一般也都是陶瓷的,脆性很高的东西在一起相互碰撞很容易发生破损。而洗脸池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它仅仅考虑表面易清洁性就好了。
这是由于金属和陶瓷的脆性不同造成的。 为什么洗碗池不做成陶瓷的呢?做成陶瓷的话它的表面会更容易清洗啊。。但是洗碗的时候是要将碗放入洗碗池的,陶瓷的脆性很高,而碗一般也都是陶瓷的,脆性很高的东西在一起相互碰撞很容易发生破损。而洗脸池不需要考…
怒答。排名第一的答案连最关键的摩擦系数都没提,居然有这么多赞。。。&br&&br&----------------------------------------------------------------------------------------------------------------&br&&br&好吧,首先我得说,关于摩擦是由什么引起的,上面那个答案说的没问题,主要是由接触面的表面粗糙度引起的(这个答案不考虑范德华力造成的摩擦)。但是仅仅知道摩擦是怎么造成的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知道摩擦力怎样计算才行啊。&br&&br&最简单的库仑摩擦模型&br&&br&摩擦力=摩擦系数*正压力&br&&br&正压力就是施加于接触物体上垂直于接触面的力。由上面的公式可知,如果正压力一定,摩擦力的大小完全由摩擦系数决定。像题主所说的情况,机械零件一般都是由金属做的,在干燥情况下普通金属的摩擦系数要大于润滑情况下的摩擦系数,摩擦系数小才是润滑油可以减少摩擦的关键啊。&br&&br&至于为什么润滑油的摩擦系数小,涉及到油本身的特性尤其是化学特性,不同的润滑油润滑原理也会有不同,这里不展开讨论(其实化学的那部分我也不懂。。。)这里只说最经典的润滑理论,大家请看Stribeck curve:&br&&br&&img src=&/f1d894abf3b3c_b.jpg& data-rawwidth=&407& data-rawheight=&31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7&&&br&这张图总结了润滑情况下的摩擦系数由油的黏度,接触表面相对滑动速度和正压力决定,并且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是boundary lubrication,在这个区域摩擦系数仍然较高(有时摩擦系数会达到干燥情况下的值),油膜厚度非常薄,仍有大量接触面直接接触。但尽管如此,仍然是有润滑效果并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护接触表面的。第二个说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就是第一个答案说的液体润滑。这时候油膜厚度较厚,接触面被完全分离,正压力完全由油膜承受。从图上可以看到,摩擦系数相对于boundary lubrication大幅减小。第三个区域是mixed lubrication,简单的说就是boundary 和 hydrodynamic 都有(不要和我说除了这三个还有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这题就不扩展到那儿去了)。所以有了润滑油后,无论在哪个区域下工作,一般来说都是会减小摩擦系数的,这才是关键。&br&&br&上一个答案的核心貌似是使接触面没有那么粗糙从而减小摩擦,但这个理论在boundary lubrication的条件下明显不成立,这时接触表面仍然大量接触,表面粗糙度并不会由于润滑油的存在而减小,但是摩擦仍然会被减小
怒答。排名第一的答案连最关键的摩擦系数都没提,居然有这么多赞。。。----------------------------------------------------------------------------------------------------------------好吧,首先我得说,关于摩擦是由什么引起的,上面那个答案说的没…
要想了解润滑油为什么可以减少摩擦,我们需要先从摩擦是什么开始。&br&&br&摩擦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关于摩擦原因的研究很多,一般比较多得到认同的原因有以下这么几个。一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表面之间的微观不平相互之间的阻挡作用。这个其实挺好理解的,就是我们看到的看似很平整的两个表面只要放的足够大,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平整”的表面其实是不平的,会有很多凹凸不平,当两个表面在一定的压力下有相互运动的趋势,两个表面间的凹凸不平会相互阻挡,就像我们走在石子路上容易被石子绊倒。表面间的凹凸不平也会对运动产生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摩擦。第二种关于摩擦的解释是分子和原子间相互的作用力造成的。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变形,分子和原子间会离得很近,两个不同的表面接触后也必然会有一些分子原子离的非常近,近到分子间作用力会产生作用,这些分子间相互作用有时也会阻碍运动的进行,也就是我们说的摩擦。&br&&br&以上两种解释是常见的且得到大多数认可的关于摩擦起因的解释。通常来说,当接触表面平整度低,第一种原因造成的摩擦是主要的。当表面平整度非常高时,第二种原因造成的摩擦就是主要的了。通常机械加工的零件的表面粗糙度,远达不到第二种原因产生主要作用的程度,所以为了降低摩擦,我们还是要想办法降低接触面间的表面粗糙度。而润滑油的流动性,可以很好的通过自由流动填补接触表面间凹凸不平,降低接触表面之间的凹凸不平,从而降低摩擦。&br&&br&当我们继续添加润滑油,当润滑油多到可以使两个接触表面分离时,这时候普通摩擦已经变为液体润滑,由于润滑油的流动性,摩擦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由混合摩擦已经变成液体摩擦,而液体的流动性更可以大大减少摩擦。&br&&br&以上是润滑油可以减少零件摩擦的一些解释。&br&=================================&br&(这是后面添加的)刚看了楼下有人补充关于摩擦系数的问题,这个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br&从计算公式上来说,添加润滑油这一行为,其本质就是改变摩擦系数的一个过程,我想这个和新增加的回答所说的大意应该是一样的吧?&br&&br&但是题主问的是“为什么润滑油可以减少零件之间的摩擦?”我想,我们仅仅回答添加润滑油可以改变摩擦系数从而减少摩擦,这样的回答,恐怕是不足够的吧?&br&&br&这里我再补充一些吧。不同的物质之间,相接触发生摩擦,哪怕粗糙度相近,确实可能会导致摩擦系数的不同,甚至是很大的不同。比如相同表面粗糙度的金属-金属摩擦,与相同表面粗糙度的金属-塑料之间的摩擦系数,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不一样的。但同样的是,添加了润滑油之后,一般都能减少摩擦(不敢说得太绝对,可能会有一些极端情况是增加摩擦的)。这种相同粗糙度不同物质间摩擦系数不同的原因,可能还包括了物体形变,分子间力大小不同,与润滑油结合程度等因素,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一般来说,表面硬度越高的两个表面相接触,摩擦越小。而这种减少摩擦一般都是通过改变摩擦系数表现出来的。
要想了解润滑油为什么可以减少摩擦,我们需要先从摩擦是什么开始。摩擦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关于摩擦原因的研究很多,一般比较多得到认同的原因有以下这么几个。一是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表面之间的微观不平相互之间的阻挡作用。这个其实挺好理解的,就是我们看…
来自子话题:
我本科是生物医学工程。目前是一所高校教师。&br&&br&我的意见是,本科尽量选择核心基础系的核心专业。不要选择新设的、专门的、名字很长的那些专业,因为那是&b&高校利益争夺分配的产物&/b&,不是为了改进本科教育而设的。它可能有几种不靠谱的情况:1. 课程设置跟本学院原有专业有很大重复,但“为了区别”进行一些致命性的删改。2. 课程设置确实加入了很多体系专业特点的专业选修课,但由于这些课不是经典课程,没书、也没老师上,只能一个老师兼上好几门这样的课,上课的内容和效果也没有受到长期的完善。&br&&br&不要看这个名字所代表的研究方向或产业市场的产景,那个基本没关。如果你要投入一个前景好的行业或者研究领域。你需要的不是尽早进入这一领域(以至于本科都是这个领域为名的专业毕业),而是要:首先打好基本理论基础,那就是所需的物理和化学;然后是去进修(例如出国读博)。你本科教育建立的数理基础越扎实,你将来能选择的研究领域就越自由、越宽。甚至不要觉得“我以后就是投身什么领域”来选择本科专业,你应该去设想的是你将来具有什么专业背景。&br&&br&如果你真的很想以后进行材料学研究,你仍然要决定你要做一个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是以物理背景进入材料学,还是化学背景进入材料学。以我的看法,以化学背景进入的会好些。假如你形成了物理学家的理念,你将来很可能会选择其他研究方面而不会是材料学。&br&&br&最后我谈谈生物医用材料的“前景”。这个领域前景永远是好的,就好像共产主义是一定要实现的那样。以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延长人类寿命为目标的研究领域前景能有一丝不好吗?问题目前的研究在什么水平。按照医院里使用的情况,基本反映的还是&b&高分子和无机材料学、机械自动化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当前技术水平&/b&,并没有什么超出这些以外独立存在的、原汁原味的&b&“生物医用材料学”&/b&。或者说,所谓“生物医用材料学”,讲的不是这个学科的内容,而是这个学科的应用领域。因此,结论再次是:要进行生物医用材料学的研发,你需要的仍然是常规的、基本的知识和技术。&br&&br&跟“生物医用材料”这种学科相似的,还有一个叫“食品工程”。我对“本科是学食品”的学生,很容易变成啥都不懂的学生。他们是学过高分子,但那是《食品高分子科学》、讲流变学,但那是《食品流变学》,各种物理、化学基础课都是少学识删章节来上,数学、物理和化学的老师虽然也是从物理系和化学系请来的任课老师,但你会明确发现这些老师不约而同地抱着“食品专业的学生要求不用太高,你们只要懂XXX就行了”这种态度来上课的。诚然,食品专业的同学学物理,要求也没办法达到物理专业的同学学物理的高度。问题是,当你并不是因为高考失败,而是目前有选择机会的时候,你还会选这种专业吗?食品的前景也都是很极好的,量大面广!
我本科是生物医学工程。目前是一所高校教师。我的意见是,本科尽量选择核心基础系的核心专业。不要选择新设的、专门的、名字很长的那些专业,因为那是高校利益争夺分配的产物,不是为了改进本科教育而设的。它可能有几种不靠谱的情况:1. 课程设置跟本学院…
来自子话题:
不巧在一家wuhan骨瓷产品经营公司工作,就我了解专业性谈谈,骨瓷是小牛骨粉配合瓷土和粘土在1400摄氏度左右烧制,通常行业规定骨粉不可少于36%,一线品牌会在45-50%,且很多都是2-3次烧制成型。&br&&br&谈到骨瓷,很多人容易将景德镇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国内高端骨瓷绝大多数在华北地区,广东沿海也有。骨瓷将近有230年历史,最早做这个的是英国的瓷厂,如维基伍德Wedgwood算是公认的骨瓷创始者 Dolton,Albert, Minton,Derby,这几个品牌都被英国王室作为御用瓷器品牌,品牌前冠以Royal,类似Real Madrid,很多现在被外国收购,血统没有那么纯,技术方面是另外一回事,多数中低端产品委托亚太国家代工。&br&&br&值得大家了解亚洲做的比较好的2个知名品牌商,南朝鲜的haengnam,日本的narumi。haengnam瓷器官方报道用的新西兰骨粉,骨瓷中骨粉含量高达51%。日本 rarumi 的做的很精致,特别是 milan 系列。&br&&br&&strong&特别拍了几个样品,希望能够给您不一样的深切感受:&/strong&&br&&img src=&/dd1f24a0cc00_b.jpg& data-rawwidth=&1014&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4& data-original=&/dd1f24a0cc00_r.jpg&&&br&&br&&img src=&/df4e94b23085e3_b.jpg& data-rawwidth=&1031&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1& data-original=&/df4e94b23085e3_r.jpg&&&img src=&/bfae99b6fa914e0a93e1_b.jpg& data-rawwidth=&1029& data-rawheight=&6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9& data-original=&/bfae99b6fa914e0a93e1_r.jpg&&&img src=&/f655d73dceeb64aa21f3337a80cfa61a_b.jpg& data-rawwidth=&1002& data-rawheight=&6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2& data-original=&/f655d73dceeb64aa21f3337a80cfa61a_r.jpg&&&br&&strong&谈谈骨刺相比传统瓷器的优点吧,1:耐撞击的强度高些,2:洁白如玉,3:透光性好,可以做夜灯罩子,4:环保很多,有害元素和化学成分被限制&/strong&
不巧在一家wuhan骨瓷产品经营公司工作,就我了解专业性谈谈,骨瓷是小牛骨粉配合瓷土和粘土在1400摄氏度左右烧制,通常行业规定骨粉不可少于36%,一线品牌会在45-50%,且很多都是2-3次烧制成型。谈到骨瓷,很多人容易将景德镇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国内高端骨…
首先,利乐枕是由纸、塑、铝三种材料复合共挤而成,之所以叫利乐枕是因为瑞典的利乐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大,类似于我们把创口贴称为邦迪一样,并且形状像枕头。其次,由于它是由三种材料复合而成所以它可以很好地阻隔空气和阳光从而达到更好的保鲜效果。最后,利乐包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可以做成其他一些物品,比如文具什么的。&br& 百利包是法国百利公司生产的无菌包装,是多层无菌复合摸结构,也有共挤膜及铝塑复合膜。百利包本身可以做到很好的隔绝性,但是引进国内之后,就有很多由塑料薄膜充当的劣质品,达不到很好的隔绝性能。&br&所以总体上讲,利乐枕比百利包的隔绝性能更有保证一些。
首先,利乐枕是由纸、塑、铝三种材料复合共挤而成,之所以叫利乐枕是因为瑞典的利乐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大,类似于我们把创口贴称为邦迪一样,并且形状像枕头。其次,由于它是由三种材料复合而成所以它可以很好地阻隔空气和阳光从而达到更好的保鲜效果。…
来自子话题:
我是某大本科高分子+高分子直博5年,就我看到的就业情况也说两句,仅讨论本方向。&br&&b&本科:&/b&说实话现在本科找高分子本行工作的越来越少,待遇也越来越差,09年我读博前去找过,最后得到的两个offer一个是绍兴某塑料厂做现场工程师,3000起薪;另一个是上海某化工厂工艺工程师,估计也就4000。最终我都没有去而是选择继续读。我本科两个班加上上一届两个班本科生找本行工作的基本是零。原因很简单,工资太低。相对于同样本科的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等同学院的专业,高分子的本科生就是个悲剧,科研水平基本是零,理论不及化学系,工程和操作完全被化工系秒,夹缝中间很难有拿的出手的东西,所以绝大多数高分子的本科生继续读研或者直接转行。&br&&b&硕士:&/b&读到了硕士,开展一两个课题之后,情况就另说了。首先,跟方向关系很大,比如我们学校分为高分子科学(涉及合成、理论),高分子材料(涉及加工成型)和生物大分子材料(涉及生物相关),三个方向就业的情况大相径庭。高分子科学方向,核心竞争力是合成和理论,可以到相关的公司做研发,面稍微窄;高分子材料,相对宽一些,因为可以使用加工仪器可以往技工一类发展;生物材料和高科类似。我所知道的同学多就业于私企和部分外企,总体待遇上,好的能有/月,差的6000也是稳当的。值得一说,做研发大公司要的是博士,没办法,很多人选择继续读。&br&&b&博士:&/b&一般来说,硕士转博士是老板很欢迎的,难度远小于考研。读了博士之后,就业面相对于硕士(请注意是在专业范围内)就多了一点,就是高校,中国高校两极分化很严重,好的学校油水多经费足;一般的学校估计也就温饱,这个就不展开了。博士做研发,和方向的相关性反而小一些,公司主要看的是你的课题,你的文章和他们产品的契合度。这绝对是看RP了,我隔壁寝室的师兄,生物材料方向,进的是3M,第一年保守估计25万;寝室的师兄,光电方向偏合成,进的陶氏,15万左右。这些课题方向和公司方向契合度比较高的。如果差一些甚至不相关,也能拿到一些国字号的科研院所,或者地方企业的好offer,账面待遇略差但是实际收入不差。保守看,博士10000/月应该是没问题的。&br&&br&记得入学前,流传的说法是高分子系本硕博收入是00,基本上和学位严格挂钩,现在看来真差不多。考虑到学校的差异,我上面提到的收入可能未必具有代表性。总之,如果你立志读到博士并且想以此为业(说实话这个你现在很那说得准,我身边多得是后悔读了博的,包括我自己),就业前景和预期收入应该可以接受;如果你对高分子的兴趣不大,我想说的是,就业前景比高分子好的专业太多了,能转早转,千万别读博。我们学校,高分子博士的待遇,不如计算机本科,这就是事实。
我是某大本科高分子+高分子直博5年,就我看到的就业情况也说两句,仅讨论本方向。本科:说实话现在本科找高分子本行工作的越来越少,待遇也越来越差,09年我读博前去找过,最后得到的两个offer一个是绍兴某塑料厂做现场工程师,3000起薪;另一个是上海某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柔软面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