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写选择一篇论语写其感受介绍关于体育节的情况以及你的感受,时间:10月21日,参加人员:全体学生和老师,项目

各省高考作文例文荟萃和英语作文题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各省高考作文例文荟萃和英语作文题目
英​语​佳​作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65.45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帖子29359&精华40&进度更新积分207 &最爱的高楼金茂大厦&相机&
愿闻其详,请标题搜索!(如想搜索原文,请不要输入后面日期,以免不找到原文)
上海市教师围棋赛接受报名
“南翔杯”象棋总决赛暨2012年上海市象棋竞标赛举行
上海十年初步打造国际高端赛事“集群” 网球大师赛和NBA中国赛引爆申城周末( 日 )
德约科维奇昨在上海网球大师赛上夺冠
比尔·拉塞尔10月14日在NBA中国赛上海站赛场边与姚明交流
  在刚过去的周末,上海体育迷交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字:“票有伐?”
  网球大师赛和NBA中国赛,这两项顶级的国际体育赛事;费德勒、穆雷、勒布朗、韦德,这批家喻户晓的顶级明星,在上个周末让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体育界的焦点。
  从网球大师赛到斯诺克大师赛,从F1到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过去十年,上海已初步打造了一个国际高端赛事的“集群”,进而带动了这座城市的旅游、商业、科技、媒体广告等各个产业的发展。其实,除了数字所体现的经济产业效益之外,一流国际体育赛事还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桥梁效应”。
  圆一个心愿
  高二学生王力和同学在NBA中国赛开始售票的当日,买到两张面值200元的球票。“终于圆了一个现场看NBA的心愿。”这是他10月14日看完比赛后的最大感受。
  看高水平赛事的心愿,折射出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需求。一座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市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样也会提升。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体育乃至体育文化,已成为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流体育赛事恰恰能成为他们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桥梁和渠道。
  以2012年F1中国赛为例,在没有特别加大宣传力度的情况下,今年的三天比赛,上海国际赛车场迎来18.5万人次观众,正赛日观众达8.5万,均创下F1中国赛有史以来新高。有专业人士分析:“近几年私人轿车在中国的普及,不断为赛车运动孕育观众基础。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效应更加凸显,而F1这种顶级赛事的存在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提一个速度
  体育迷马丁是英国一家公司驻青岛的顾问,上周三,他和一位中国朋友打了一次“飞的”:上午从青岛飞上海,直奔旗忠网球中心,看完费德勒的一场比赛之后,晚上再飞回青岛。马丁甚至跟朋友开玩笑:“如果公司派我驻上海,我愿意一年少拿一个月的薪水。”
  一流体育赛事对一座城市的国际化进程有明显“提速”作用,因为这是一座城市通向国际舞台的桥梁。仅以上海斯诺克大师赛和钻石联赛上海站为例:2008年至2011年间,上海斯诺克大师赛的“Shanghai”字样在全球电视台转播中的曝光价值就超过1亿元;2011年,全球收看钻石联赛上海站转播的人次达到2473万。
  法国球星阿内尔卡在网球大师赛期间也来到现场看球,当初被问及为何会选择上海申花队时,他回答说上海这座城市让他印象深刻,“这是亚洲最有魅力的城市。”
  建一条纽带
  “上海市民的健身热情很高,而一流赛事就像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的一条纽带,加快推动大家的体育健身参与度。”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说。
  统计显示,1998年上海的网球人口(一周打一次网球)只有5万人。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了92万,这其中,每年网球大师赛的举办起到了关键的普及作用。
  2008年至2011年,上海的台球人口增长达到26万,增长率超过25%,而这三年正是上海举办斯诺克大师赛渐入佳境的三年。
  竞技体育绝不会、也不应该独立于全民健身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流赛事对上海而言不仅仅意味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提升,更肩负着搭建桥梁、推动全民健身普及和发展的重任。这,也是“体育就是民生”的真正内涵所在。
上海遇景观瓶颈,解关键1.架空线入地、清除歪电杆;2.楼顶收官改成节能环保、仿BOX化;3.还景于民。
帖子29359&精华40&进度更新积分207 &最爱的高楼金茂大厦&相机&
愿闻其详,请标题搜索!(如想搜索原文,请不要输入后面日期,以免不找到原文)
2012上海网球大师赛圆满落幕 市领导为获奖选手颁奖
市领导出席第一届市民运动会组委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012年第十届全国老年保龄球联谊赛开幕
市领导看望慰问获得首个全国冠军的上海女篮( 日 )
  10月20日上午,上海市副市长赵雯前往上海体育职业学院篮球手球运动中心,代表市政府看望慰问刚刚获得首个全国冠军的上海女篮,向大家表示祝贺。
  赵雯副市长亲切慰问了女篮运动员,并观看了全队训练。她说,大家经过艰苦训练、勇敢拼搏,夺得上海女篮历史上第一个全国冠军,非常振奋人心。她寄语女篮队员要智慧、勇敢、耐劳,塑造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提高竞争优势,提高知识技能,再攀高峰。
  上周,在四川广安举行的全国女子篮球俱乐部联赛决赛阶段比赛中,上海队力克八一等强队,以全胜战绩获得俱乐部联赛冠军,这也是上海女篮历史上首个全国冠军。此次联赛是全运会预赛前各地方队短兵相接的重要机会,各队均派主力队员参赛,实力较往年有大幅提升。上海女篮在多名主力缺席的情况下,抠细节、拼技术、讲战术,参赛的11名队员各展所长、团结一心,先后战胜北京、黑龙江、广东、沈阳部队、辽宁、八一,提前一轮获得冠军。
上海遇景观瓶颈,解关键1.架空线入地、清除歪电杆;2.楼顶收官改成节能环保、仿BOX化;3.还景于民。
帖子29359&精华40&进度更新积分207 &最爱的高楼金茂大厦&相机&
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天平杯”排舞比赛开幕
今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线路公布( 日 )
  10月20日在南京西路的白玉兰广场上,矗立起了2012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倒计时牌。在距离12月2日大赛鸣枪42天的日子里,本次上海国际马拉松赛42.195公里的全程项目路线向公众揭晓。
  2012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以“奔跑的城市,全民的节日”为主题。起点和终点皆设在上海市中心,即始于外滩陈毅广场,全程、半程跑止于上海体育场,健身跑止于上海展览中心。整条赛道集中呈现了上海最负盛名的景观和繁华的商业中心,淮海路、与世博园临江相望的徐汇滨江首次被纳入马拉松跑版图。
  16年的办赛历史为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沉淀出持续增长的人气。参赛名额也从去年的26000人扩大到30000人,其中全、半程马拉松人数为18000人,健身跑名额为12000人。截至目前,已有14000余人报名参加全、半程马拉松,外籍参赛者近2000名。
  比赛当天,赛事将通过东方卫视首次全程上星直播。此外,今年马拉松全程路线中每5公里设置计时地毯,详细记录运动员的成绩并在网上即时显示,让亲友团身临其境、一路同行。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占据着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两项第一:境外选手参赛比例最高,赛事冠军奖金最高。赛事全程和半程项目的报名工作已于10月6日正式启动,11月10日截止报名(双休日不休息),健身跑项目报名时间为11月1日—11月18日(双休日不休息)。参赛者可至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报名处(中山南二路1500号)或登录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官方网站()进行报名。
嘉定:“百姓擂台赛”上演 男女老少齐运动
  第一届市民运动会可以说让不同年龄的人群都有机会在运动当中找到乐子,今天下午一场百姓擂台赛在嘉定区举行,也让不少人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乐趣。
  南翔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广场被分割成几个擂台区,飞镖、短绳、投篮、广播操挑战,就在这里展开。定点投篮清一色是年轻女士的天地,短绳赛场上别看参赛者都是40、50岁的中年人,跳得可不慢。
  “214个。一分钟。”
  参赛者:“一分钟。”
  参赛者:“我重在参与,就是觉得出来挺开心的。”
  飞镖项目无论投多少分,只要参与就能得到一件小礼品,因此吸引了不少参与者。
上海遇景观瓶颈,解关键1.架空线入地、清除歪电杆;2.楼顶收官改成节能环保、仿BOX化;3.还景于民。
帖子29359&精华40&进度更新积分207 &最爱的高楼金茂大厦&相机&
愿闻其详,请标题搜索!(如想搜索原文,请不要输入后面日期,以免不找到原文)
学合作交朋友 市民运动会电竞赛落幕
市民运动会游泳决赛举行 开赛以来11.3万余名游泳爱好者参与
市民运动会主题活动之一安利健康慈善跑11月在沪鸣枪
闸北老体育工作者联谊会成立
最大牌外援麦迪飞抵青岛 将与姚明&对阵&CBA (日)
视频链接:
上海遇景观瓶颈,解关键1.架空线入地、清除歪电杆;2.楼顶收官改成节能环保、仿BOX化;3.还景于民。
帖子29359&精华40&进度更新积分207 &最爱的高楼金茂大厦&相机&
市民运动会健身气功总决赛举行
2012宝马高尔夫球大师赛在沪挥杆 市领导赴现场观摩赛事( 日 )
视频链接:
  10月25日至28日,2012宝马高尔夫球大师赛在上海美兰湖高尔夫俱乐部挥杆。10月27日上午,上海市副市长赵雯赴现场观摩赛事,并会见了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
  2012宝马高尔夫球大师赛由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主办,宝马集团承办。作为欧巡赛赛程的一站,本次大赛总奖金高达700万美元,是继大满贯赛、世界高尔夫锦标赛与迪拜年终总决赛之后,奖金最为丰厚的赛事,赛事的奖金与积分同时列入欧巡赛奖金排名以及世界积分排名。
  参赛的78名选手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世界排名第一的神童麦克罗伊和世界排名第四的李?维斯特伍德,其中60人是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顶级好手。赛事吸引到了100余家境内外媒体的跟踪报道,并由欧巡赛向全球电视转播。
上海遇景观瓶颈,解关键1.架空线入地、清除歪电杆;2.楼顶收官改成节能环保、仿BOX化;3.还景于民。
帖子29359&精华40&进度更新积分207 &最爱的高楼金茂大厦&相机&
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进行冰上路演( 日 )
中国花滑队员在表演
  11月2日到4日,一年一度的世界顶级花样滑冰盛会——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将在东方体育中心举行。包括庞清/佟健、浅田真央、茹贝尔、高桥大辅等世界冠军在内的众多优秀选手,将为上海观众展现一场力与美的巅峰对决。10月28日,大赛组委会在梅赛德斯奔驰中心世纪星滑冰场举行大型冰上路演活动,即将在本次大奖赛上完成“首秀”的张昊、彭程这对新组合,让人眼睛一亮。
  中国花样滑冰著名组合张丹、张昊曾经取得过都灵冬奥会银牌。张丹告别赛场之后,张昊携手年仅16岁的彭程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张昊表示,自己和新搭档还需要时间磨合。“形成一对成熟的组合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我们到现在为止配合了五个多月,还算默契。不过,毕竟是从零开始,从基础的技术动作到编排,需要练的东西非常多,这个阶段非常辛苦。”张昊坦言,挑选16岁的彭程做搭档,是个“相当冒险”的决定,“我们不可能一下子登上世锦赛、奥运会的领奖台,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2011年中国杯首度落户上海就取得成功,“北冰南展”计划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年的大奖赛吸引到来自9个国家的52名世界顶尖运动员前来参赛,其中包括数名世锦赛和冬奥会奖牌获得者,可谓星光熠熠。
  双人滑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两届世锦赛冠军、33岁的老将庞清/佟健将捍卫中国双人滑的荣誉。男子单人滑冠军最有力的争夺者,无疑是2010年世锦赛冠军、日本名将高桥大辅。2007年世锦赛冠军、法国名将茹贝尔也将再次来华参赛。在女子单人滑项目中,两届世锦赛冠军、日本名将浅田真央,俄罗斯新科世青赛冠军普利兹卡,以及我国的希望之星、青奥会季军李子君等将展开激烈竞争。
世界职业壁球公开赛在陆家嘴绿地广场举行( 日 )
世界职业壁球公开赛在陆家嘴绿地广场举行
  陆家嘴的夜,置身于林立的高楼中,感受到的是金融中心的脉搏。但是,10月28日晚有些不同。
  一座价值百万元的水晶玻璃壁球馆搭建在陆家嘴金融中心绿地,一场世界高级别职业赛事——2012“陆家嘴金融城”世界职业壁球中国公开赛决赛在此举行。最终,马来西亚选手刘薇雯以3比2战胜新西兰选手乔莉·金,卫冕中国赛冠军。
  壁球被称为“室内运动之王”,这项有着近200年历史的运动直到上世纪末才被引入中国,因其时尚性、趣味性、智巧性而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并在最近几年逐渐兴起。据国家体育总局小球中心运动二部副部长金宏文介绍,目前全国壁球爱好者将近10万,中国壁球协会每年举办3至4站巡回赛。
  在现场,有很多观众都是第一次看壁球比赛。一位陈先生告诉记者,他是抱着好奇心来的,“比想象中的激烈、刺激,高手之间的对决节奏非常快。”对于比赛地点和场馆,他感到十分震撼,“能在高楼环抱之中搭建这样一个水晶球馆,我觉得十分具有吸引力,让人热血沸腾。”当然,观众中也不乏壁球业余选手,其中一位说:“壁球对人的心肺功能、耐力、柔韧性、协调性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一个人或两个人都能玩,它的高对抗性让人充分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有的看热闹,有的看门道,但观众们有一点共识:球馆和陆家嘴的结合非常漂亮,城市、自然和人融为一体,这也正是主办方的心思所在。国外有很多著名的壁球景观赛事,如维多利亚湾的香港壁球公开赛、伦敦金丝雀码头的英国壁球公开赛、纽约中央火车站大厅的世界壁球公开赛。与城市著名景观融合,无疑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比赛的吸引力,有助推广壁球运动。
  主办方之一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委会表示,把壁球中国公开赛引进到陆家嘴金融中心,目的之一就是打造景观赛事。此外也希望让陆家嘴金融中心的白领们认识并参与壁球运动,达到减压、健康身心的效果,打造金融城的体育文化。
上海遇景观瓶颈,解关键1.架空线入地、清除歪电杆;2.楼顶收官改成节能环保、仿BOX化;3.还景于民。
帖子29359&精华40&进度更新积分207 &最爱的高楼金茂大厦&相机&
愿闻其详,请标题搜索!(如想搜索原文,请不要输入后面日期,以免不找到原文)
上海中学生全国健身操大赛获奖
和残奥会冠军同场竞技 杨浦区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
体育是民生独辟幸福蹊径——访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 日 )
文章链接:
  “一直都说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要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那么作为体育行政部门,我们怎样才能让市民感受到生活在上海会有与众不同的幸福呢?”一开口,李毓毅就向记者抛出这个自己反复思考过的问题。
  身为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的办公室位于南京西路上的体育大厦,窗外正对着人民公园,那里是上海老牌的群众健身点。有时彻夜办公后,李毓毅会去人民公园里走一走,零距离感受普通市民的健身实景,领悟体育生活化的创意。这与当下的上海体育新理念不谋而合——体育是民生。
  “立足于大局,才能管理好小局。什么是大局?大局就是民生。”李毓毅说,“如果不把体育作为民生来对待,我们就会贻误体育发展的机遇,也会贻误上海市民幸福指数提升的机遇!”
  创新理念科学论证
  要谈体育民生,不能不说市民运动会,超过300万人次的参与量更是不能不提。想当初,组委会预估100万人次参与,如今再回头看,三倍于设想的成果完全不是“大跃进式”的结果,而是上海体育工作的真实体现。因为,从“体育是民生”被提及第一天起,这个创新理念就处处渗透着科学的论证。
  “市民运动会不是拍脑袋说办就办,体育是民生的理念更不是如此。”李毓毅说,在明确这两个概念前,市体育局进行了两次全市大调研。2010年第一次调研时,他们就感到,若不把体育上升到民生来对待,体育工作是得不到全社会认可的。“假如仅仅把体育当成兴趣爱好,在这个社会就是可有可无的。”在李毓毅看来,要提上议事日程,一定要先让社会共同认可体育。
  如何认可?科学来论证。根据2011年年底的第二次大调研时分析得出的结论,上海是有条件把体育当作民生的,李毓毅摆出恩格尔系数做标杆,“研究指出,当恩格尔系数小于40%,这个社会的人民除了吃、穿等日常所需外,已有一定经济实力来进行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上海中心城区的恩格尔系数在33%,郊区为37%,均低于40%。
  有了理论基础,还需事实支撑。在李毓毅眼中,医疗保障和教育文化被确立为民生,就是体育成为民生最好的基石。“体育实际是两者的综合载体,因为体育既有教育功能,又有健康功能。”他说,正是鉴于经济发展水平及民生现状,上海才最终合理提出“体育是民生”,开全国先例。
  整合资源破解难题
  “优化体育环境、增强体育意识,逐步让市民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说易行难。以往推广全民健身的工作经验告诉李毓毅,他们面前至少面临三大难题:健身贵、健身难、健身人群老龄化。
  “健身场馆要让市民走得进、玩得起,首先要从源头上破解,要让‘体育场馆姓体’,对那些带有公益性质的场馆,政府将给予政策性补贴。”李毓毅透露,补贴主要针对三种类型:1、免费开放场馆的;2、收回场馆出租部分重新办体育的;3、推行公益性价格,但一年收支仍有缺口的。凡属这三种情况的,将由市区两级财政酌情补贴,最终目的是让市民进得去、动得起来。
  而要破解健身难,突破口在于资源整合。比如学校里的体育设施,虽然目前本市已有80%中小学开放了设施,但80%是个模糊的概念,“一周开放几天,一天开放几小时,是否开放所有设施,这都是需要细细推敲的。”李毓毅提出,根据市民锻炼的习惯,一早一晚常常是运动高峰,下阶段他们就将与教育部门商讨,如何把校园里的“闲时”充分利用起来。还有公园也是市民锻炼的大基地,进一步在公园中增添体育设施也会成为未来工作重点。
  “最让我头疼的还是锻炼人群的结构,”李毓毅摇头苦笑,每每经过人民公园,映入眼中的晨练者多是老年人,而如今社会多的是亚健康的中青年人。要让最需要锻炼的那部分人动起来,几乎是全国性难题。好在上海已找到着手点——请学校开放夜间场地,便于人们下班后进学校锻炼;鼓励单位每天留出做工间操的时间,每年办一次运动会,并发展企业专项队伍;社区开放所有场地,让居民仅凭一张卡便能享用所有设施。学校、单位、社区三管齐下,上海的民生体育自然蓬勃而起。
  蓝图绘就值得期待
  困境、难题都有了解决路径,未来该怎样走?话题回到最初,国际化大都市该有怎样的体育内涵?怎样的城市体育才能让市民感受幸福?李毓毅说,硬件和软件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
  一座城市的体育是否发达,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场馆建设如何。“十二五”规划中,上海将达到人均2.6平方米的健身场地。按全市2300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2.6平方米意味着总面积将达5980万平方米,现在还有近2000万平方米的缺口。怎样在5年之内完成建设?“任务很艰巨,”李毓毅自嘲道,体育局给自己出了个难题。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隐约透着希望,“关键在于如何详细地规划,足球场、健身步道、篮球场、游泳池,每个种类增设多少,怎样配合好30分钟体育生活圈计划,一切就看今年年底拿出的详细规划图。”
  此外,继续保留和引进高水平国际大赛也是提升上海市民幸福感的途径之一。F1摩托艇、马术障碍赛等将从明年起加入到上海各类顶级赛事群中,“要让百姓享受比赛,让他们感受到住在上海与住在其他城市不一样,能享受到别处享受不到的东西。”在李毓毅看来,亲临国际大赛现场,也是一种独特的幸福。
  而在他对未来上海体育的描述中,最提振人心的莫过于这段话,“明年我们在推动上海篮球发展方面会有新的举措。”李毓毅说,作为体育行政部门,我们在思考,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该怎样产生世界著名俱乐部。未来,对足、篮、排、乒、羽、网这六个球类项目,上海将用俱乐部机制盘活。“不久以后,上海市民将会为这座城市的体育生活而备感幸福,为此,我们定当竭尽全力。”李毓毅充满信心地说。
上海遇景观瓶颈,解关键1.架空线入地、清除歪电杆;2.楼顶收官改成节能环保、仿BOX化;3.还景于民。
帖子29359&精华40&进度更新积分207 &最爱的高楼金茂大厦&相机&
上海全民健身打造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日 )
长文链接:
  金秋时节,桂花飘香,上海全民健身事业也迎来了收获季节。社区内,百姓健身房与公共运动场内人头攒动;乡镇里,游泳池就建在村头;办公楼内,楼宇运动会如火如荼。全市范围内,从自家小区的健身苑,到附近的社区公共运动场,上海市民能感受到,走出家门就能锻炼已不再是梦想。
  在这收获时节,记者走进申城第一个百姓健身房、第一个公共运动场、第一批体质监测站、第一批公共体育服务配送基地、第一批市民健身技能培训基地,切身感受申城全民健身事业打造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体质监测:把健康防线往前推一步
  采访地点:上海第一批体质监测站嘉定区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
  10月3日14时,位于嘉定体育中心内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照常开放。蓝色背景板外,20余台各类检测设备陈设在一间300平方米的大厅内。时值假日,前来参加体质监测的人并不多,记者也有机会体验了一把体质监测的全过程。
  说起过程,体质测试犹如体检,但没有抽血、化验的疼痛。相反,有些测试项目倒像游戏般有趣,闭眼单脚站立测试,前一分钟还能岿然不动,但随后就开始招架不住,摇摇欲坠、前俯后仰、左右摇摆,把一旁的体测站工作人员逗得哈哈大笑。
  “1分13秒,很不错,算得上优秀了。”工作人员笑着说。
  坐位体前倾、握力等项目,记者拼尽全力,脸涨得通红,却始终难以达标。在所有项目中,看起来最简单的莫过于台阶测试。第一感觉就像是健身操,要求参与者不断地上下台阶,一上一下之间,一组科学数据已悄然记录在案。
  骨密度测试的设备最神秘,被摆放在中心单独小间内。测试人员用一台扫描仪器在手臂处一扫,仅仅一分钟后,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一条曲线。“多晒太阳,多喝牛奶,少喝可乐。”工作人员提醒道。
  整个检测不到20分钟,在监测站门口,记者收到了一条打印测试单:肺活量、握力、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坐位体前倾、纵跳、背力、台阶测试等指标一目了然。现场健身指导人员对测试结果逐一解读,合格者还能领到一张“体质测试达标证书”。
  国民体质监测目的何在?具体而言,就是对全民健身体系工作效果的评定指标,也是对人的健康素质的科学鉴定指标。据嘉定区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负责人刘璇介绍,通过身高、体重、肺活量、血压等指标测定,以及台阶测试、闭眼单脚站立、握力、坐位体前驱、俯卧撑等项目测试,将获得受测者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指标,从而判断受测试人是否达标。
  通过中心配备的体质监测仪器设备,受测试者还能获得心肺功能、身体成分、骨密度和骨龄等数据,从而纠正不健康生活习惯和行为,采取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科学健身。
  市民体质测试分文不取、简单高效,但开展之初,却遭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刘璇记得,前些年,大部分市民对这项新生事物持观望态度,愿意来“吃螃蟹”的测试者寥寥无几。即便进门的市民对体质监测也缺乏认识,指导站工作人员听到最多的咨询是:“你们是不是在搞体检?”对于这两者的区别,刘璇认为,体质监测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体检,却“将健康防线往前推了一步。”虽是一步,作用却不可小觑,“曾有专业部门做过统计,每在体质监测方面投入一元钱,在医疗卫生方面可以节约8至10元钱。”刘璇说:体质监测是防患于未然,减少引发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常见慢性病搭建起一道“防火墙”。
  上海体质监测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据刘璇介绍,从2005年底中心建成以来,累积对上万名市民进行了体质监测。“这7年来,参与体质监测的人数呈一条向上的曲线。”而据去年底公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显示:上海市2010年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6.18,高于100.39的全国平均水平,蝉联全国第一。
  健身俱乐部:家门口的体育服务站
  采访地点:上海第一个百姓健身房殷行街道体育健身俱乐部
  10月5日6时,杨浦区工农三村内的九子广场上,一群身着粉衣,手拿折扇的中老年妇女练起了扇子舞。“腰再下去一点,手要伸直,腿要有力。”站在健身队伍前列领操的是社区拳操队队长常桂娣,她也是工农三村二居委的文教主任。
  据常桂娣介绍,别看拳操队的规模不大,但年头并不短,2000年,殷行街道在工农三村试点体育生活化实验基地,拳操队应运而生。
  这十年来,殷行街道体育生活化工作日渐深入,像拳操队这样的百姓健身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殷行街道体育健身俱乐部主任巫繁荣介绍,辖区内百姓健身团队数量高达129个,“一个团队最起码二三十人,大一点的团队有六七十人。”
  健身团队建起来后,百姓参与面扩大了,活动内容也日渐丰富。“有广播操、健身气功、扇子舞、太极拳、保健操。”常阿姨如数家珍。健身俱乐部建在百姓身边,入基层、接地气,没有健身会所不菲的年费,也没有体育技能上的要求,成为百姓身边的健身服务站。
  刘根娣今年57岁。4年前,曾有人动员她参加社区拳操队,她摇头摆手,“那是老太太玩的,我年纪轻轻打什么拳?”经不住居委会工作人员三请四邀,刘阿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拳操队,一发不可收拾。如今,不用人喊,她每天主动到健身苑点集合,成为拳操队的“积极分子”。说起如今的变化,刘阿姨感慨:“参加健身俱乐部,我有两个没想到:一没想到能认识这么多好朋友;二是参不参加锻炼,效果完全两样。”
  健身给刘阿姨带来的直接变化是:去医院的次数少了,医药费用少了。“以前,我的胃部、腰部总感觉不舒服,如今,两个老毛病都没了。身体好了,心情更好,这两年很少去医院。”她说,参与社区健身俱乐部已融入到她的生活中,“每天不健身,总感觉一件事没有完成。就连下雨,也要在自行车棚下转两圈”。
  与刘阿姨一样,退休工人郭本强也是拳操队里的大忙人。早上的健身操、广播操,他是领操员;晚上的拳操、舞蹈,他是组织者。从早忙到晚,小区居民都知道,要找郭本强,去家里找不到,一定要到小区活动场。
  老郭原先并不爱动。前些年,1米7的他体重却达77公斤,大腹便便、走路都吃力,平常最爱的“运动”是搓麻将。加入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后,他焕然一新,体重减了,血压低了,精神爽了。尝到甜头的老郭动员老伴一起来参与,打打拳、跳跳舞,一家子率先实现了生活体育化、体育生活化。
  从原先担心没人来,到如今红红火火的健身场面,巫繁荣坦言,这有些出乎意料,“市民健身中心的设施已供不应求了,很多市民现在要排队健身。”从以前的要我练,到如今的我要练,殷行街道体育健身俱乐部依靠政府、社区企业支持,将实实在在的体育服务送到了百姓身边。
上海遇景观瓶颈,解关键1.架空线入地、清除歪电杆;2.楼顶收官改成节能环保、仿BOX化;3.还景于民。
帖子29359&精华40&进度更新积分207 &最爱的高楼金茂大厦&相机&
  据了解,截至去年,申城共成立社区体育俱乐部108个,社区健身团队1万多支,社区体育指导员达23000人,还建成了殷行、长征、通河和江川等一批高质量的社区健身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1个,百姓健身步道102条。
  健身技能培训:你健身,我“埋单”
  采访地点:上海第一批市民健身技能培训基地浦东市民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基地
  在源深体育中心,老陈可是名人。10月8日6时,在体育馆西区广场上,他身着练功服在前示范,三四十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他身后,有时推手、散打,有时拍拍脚、转转腰,一小时下来,老人额头微微冒汗,脸色却愈发精神红润。
  说起锻炼的好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67岁的陆奇峰退休前是一名港务局装卸工,2008年4月开始正式跟随陈老师练太极拳。四年间,一周七次,风雨无阻。练功的时间久了,身体愈发硬朗,原先困扰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不再发作。73岁的邵苗锻炼了两年,老发作的肠胃病也缓解不少。还有的学员练了才半年,体重减了10公斤,成功“消灭”了困扰多年的脂肪肝。
  这个太极拳队还有一个特点,老师分文不取,学员全部免费,只因老陈开设的通背太极拳班属于上海市第一批市民健身技能培训基地。据上海市浦东新区源深体育发展中心公关服务部部长徐爱根介绍,仅去年全年,参加通背太极拳、拉丁舞、健美操、柔力球等六个体育技能项目免费培训的市民就达8000人次。今年8月13日,来自中心健身技能培训基地、晨练队、浦东新区武术协会的12支队伍、300余名健身市民参与了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源深体育中心晨练团队全民健身成果展示,太极拳、排舞、拉丁舞等表演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展现健身之美。
  开展市民健身技能培训,首先要解决“硬件”问题。从去年开始,源深体育中心在体育馆东区广场开辟了10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购置了56件运动器械,免费供百姓健身。此外,每天一早一晚,体育中心还免费向市民开放体育场田径跑道,在市民健身日还免费向市民开放所有健身项目。从8月1日开始,源深体育中心开始试点体育场跑道灯光照明,延长向市民免费开放的时间。
  培训不仅需要场地,更需要有师资。徐爱根告诉记者,提供培训的师资来自不同的渠道,有的是市级体育指导员,也有外聘的体育专门人才,“我们还会不定期进行问卷调查,百姓喜欢什么项目,我们就开展什么样的项目。”
  无论是免费场地,还是专门的师资,都涉及到经费问题。钱从何来?徐爱根告诉记者,源深体育中心由政府投资兴建,必须考虑公益性。这十年来,体育中心通过场馆租金、商业开发等形式,将所获收益反哺给百姓。此外,浦东新区政府也对市民健身技能培训基地高度重视,每年都投入大量经费,用于购买体育设施、健身教材和聘请师资。
  据统计,4年来,中心共培训来自全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团队骨干、普通市民36000人次,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技能培训与健身锻炼平台。而据《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披露,全市已建成18个市民全民健身技能培训中心,每年为4万人次市民、2000名各类指导员提供健身技能培训。
  健身配送:把体育服务“送”上门
  采访地点:上海第一批公共体育服务配送基地闸北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干部活动中心
  10月10日下午2时,闸北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内传出优美的舞曲。跟着旋律、踩着鼓点,59岁的退休干部吴凤立翩翩起舞。周三教新课,周一再复习,一周两次,这样的课程已经延续了两年。
  “两年下来,首先锻炼了身体;其次这些健身项目寓教于乐,大家感觉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吴半开玩笑说,越跳越年轻,“早忘了自己的年龄”。
  吴凤立所在的健身舞班共有30名学员,主要以学习排舞、交谊舞。每到上课时间,活动中心的两间教室就成为临时的练舞房,大家闻“乐”起舞,舞姿翩翩。而隔壁的几个教室内,象棋、桥牌、书法课也开展得风生水起。老师教得认真,学员们学得投入,“很多学员都是在家里的社区里健身,再到这里来继续充电。”闸北区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柳振平介绍道。
  不用到专门的体育培训机构,就能就近享受到健身指导与服务,这有赖于闸北区在全市试点的首批公共体育服务配送基地。
  健身也能配送?闸北区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唐蜜蜜告诉记者,从试点第一批公共体育服务配送基地以来,闸北区逐渐形成了体育配送的“五进”: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进学校、进军营。
  配送对象不同,课程也有不同。唐蜜蜜告诉记者,对于区内的绿化环卫部门,他们配送了瑜伽等项目,力量要求不高,强调柔韧性;在军营,他们与驻区部队联手开展门球比赛;在学校,他们与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对9至11岁少年进行游泳技能培训,力争实现“人人会游泳”。
  其实,体育配送远不是教几门课这么简单。在一份体育配送项目表上,记者就发现了四大门类、97个配送项目。例如,“科学健身知识主题讲座”中就有运动与健康、上班族健身策略、肥胖与体重控制等35个讲座内容,涵盖养身保健、科学健身、合理饮食等多方面。“竞技体育普及项目技术传授指导板块”中不仅有篮球、乒乓、羽毛球等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体项目,而且还有抖空竹等民俗体育项目;既有国际象棋、象棋这样的智力项目,也有网球、台球这样的时尚体育。在“科学健身技能培训项目”板块,记者很快就找到了在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内广受欢迎的排舞、拉丁舞。
  配送清单上,还有《上海健身地图》、《科普知识100例》、《科学健身手册》等科普资料,以利百姓自学。健身项目开展一年以来,参与的学员都感觉收获颇丰。国庆前夕,他们还向活动中心赠送了锦旗,上书“一流的教练、一流的服务”。
  柳世平说,体育配送服务工程已被列为2012年闸北区政府实事项目,希望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展示活动,惠及百姓,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
  公共运动场:“微型体育中心”服务老中青
  采访地点:上海第一个公共运动场延福绿地公共运动场
  10月13日是星期六,家在黄浦区的陈结步行300米,来到延安东路、福建路口的延福绿地公共运动场锻炼。时间已是晚上7点半,篮球场上亮起了白色的聚光灯。灯光下,四五十名街头篮球爱好者打得正欢。
  运球、传球、投篮……所有动作一气呵成,陈结动作娴熟,很有几分专业球员的范儿。球场上,大家你来我往,攻防转换迅速。随着时间流逝,街头篮球赛节奏越来越快,快下、突破、找空挡、篮板球、投篮,在这方小小场地上,不时有球员灵光一现,赢得一片叫好。
  10分钟后,陈结汗涔涔地走下赛场,“这次碰到的对手蛮厉害的。”他一边擦着汗,一边感慨道,眼睛还不舍地回望内场。在场地内,另一批球员已经“替补”上场,街头篮球赛激战正酣,分外紧张。街头篮球赛,队员如“走马灯”轮轴转,“行的话,就一直打下去,不行的话,打不了几分钟就下场。”陈结说,在这片公共运动场,大部分球员都是“单打独斗”,临时组队,一般采用三对三、四对四形式,先输5个球的队伍自动“下岗”,换上另一批队员接着打,“实力越强,在场上的时间越长。”
  “侬今朝怎么回事?不行我就上了。”刚聊上几句,看到有队友状态起伏,陈结忙自告奋勇地把队友换了下来。在这方球场上,没有裁判计分,也没有比赛监督,全靠多年以来大家约定俗成的几条规定:5分为限、能者多玩。别看是处小小的街头篮球场,头衔并不小。2004年月,延福绿地公共运动场对外开放。由于这是申城首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又位列市区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这片运动场曾被亲切地称作社区公共运动场“一号工程”。
  “一号工程”不仅是两片篮球场那么简单。在球场外,还有一处3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环绕绿地的是近500米的塑胶健身步道。步道两旁,健身器材星罗棋布。篮球场、健身苑、公共绿地、健身步道,构成了一座“微型体育中心”,满足老中青三代不同的需求。
  在健身步道上,要跟上57岁的朱阿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五六年来,除了雨天,她几乎天天到这里走十圈,练出了健步如飞的本事。在健身步道上走路,其实可以学到很多健身知识。在步道旁,每隔50米至100米就有一块小牌子,给健身者加油鼓劲——“50米: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你已经步行了100米,消耗了3克脂肪,消耗了27千卡的多余热量,继续努力。”
  朱阿姨说,刚开始健步行时也有倦怠,但只要看着这些小牌子就又找到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现在让我不走都难过。”这些年来,朱阿姨的体重从62公斤下降到50公斤,腰围缩了两圈。“走完步,洗个澡,觉得一天神清气爽,比什么都开心。”
  从2004年至今,申城社区体育健身场地建设稳步推进,持续发展,共建成社区健身苑点8204个、公共运动场324处786片,每年参与人次超过500万。
  百姓健身房:市民健身充电站
  采访地点:上海第一个百姓健身房宜川社区百姓健身房
  走进华阴路200号的宜川社区百姓健身房,映入眼帘的是功能各异的专业健身器械,走步机、漫步机、上斜式跑步机、无限伸展跨步机、椭圆机、卧式健身车,健身器材应有尽有,丝毫不输给价格昂贵的专业健身房。
  据宜川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负责人鲍博海介绍,宜川百姓健身房共配置了有氧训练、力量训练、震动放松3大类、51件专业健身器械,“器材全部是从美国进口的。”
  健身器材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却极易区分。只因为地胶颜色不同,将健身区域换分成5大块,绿色的是“太空漫步区”、浅蓝色是“清风流水区”、蓝色是“山涧嬉戏区”,随着颜色加深,运动强度也逐渐加大。
  10月17日15时,在“清风流水区”的跑步机上,家住宜川六村的汪凤蝶正在跑步,这也成为她这一年来的例行功课。眼前的电视机重播着昨晚的电视剧,脚下的传输带维持着每小时6公里的匀速,汪阿姨一边看电视,一边慢跑,轻松惬意。
  “你猜猜我多大岁数?”走下跑步机,汪阿姨先考起了记者。
  “顶多四十七八岁吧。”记者答道。
  “我今年都61岁了,看不出来吧。”汪阿姨爽朗一笑,很是自豪。
  去年11月,当获悉上海市首个百姓健身房——宜川社区百姓健身房开张的消息,汪阿姨很快就到居委会报了名,一张申请表、一张体检单、一张健身告知书、一张两寸照片,不用缴纳年费,也不用花钱请教练,汪阿姨轻轻松松办完手续,成为百姓健身房首批会员。
  跑步、骑自行车,听听健身讲座,这大半年来,她每周到健身房里运动五六次,每次健身一个多小时,“跑跑步,看看电视,一点也不无聊,平时晚上不看电视剧,专门留到在健身房里看重播”。汪凤蝶说,百姓健身房成为自己的健身加油站,“跑跑步、蹬蹬车,每天的生活就像充了电一样,马上就恢复了活力”。
  在百姓健身房,汪阿姨也有“老搭子”,58岁的曹丽珍就是和她一起健身的好姐妹。在曹阿姨看来,百姓健身房不仅器材免费,而且还有义务教练。
  第一次走上跑步机时,曹阿姨既新奇,又兴奋,忙不迭地与周围姐妹聊天,但十几分钟跑下来,她感觉有点眩晕,身边的健身教练马上纠正了她的不良运动习惯,告诉她“聊天不跑步,跑步不聊天”。一剂运动药方下来,药到病除。
  免费开放,义务指导,宜川社区百姓健身房开放一年来,来此健身的市民越来越多。鲍博海介绍,截至10月上旬,共有1601名市民办理了健身卡,累积健身人数13361人次,每天上、下午至少有20余位市民在此锻炼健身。为保证居民健身安全,居民在健身前都要经过血压、心率和运动负荷测试,只有各项心肺指标正常才能进入器械室建设。此外,宜川路街道还投入20多万元,用于居民公共场所意外保险,为居民安全健身加了一道防护网。
  从去年底宜川社区百姓健身房开门揖客以来,申城的百姓健身房建设驶入快车道。在嘉定区新成路街道,365百姓健身房健身年卡只要365元,每天健身只要一元钱。在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百姓健身房,小到一杯茶水、一块创可贴,大到专项健身设备,百姓健身房扎根社区,贴心为百姓服务,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交口称赞。
  上海市体育局透露,截至目前,申城共兴建百姓健身房47个,并在郊区建成了17个百姓游泳池。全市80%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实现了向社区开放。百姓健身房,这一市民健身充电站离百姓越来越近。
  图片作者:郭一江图片说明:足球名将孙雯在辅导小学生踢球。图片作者:郭一江图片说明:千人聚集滨江公园交流太极拳。均本报记者郭一江摄
上海遇景观瓶颈,解关键1.架空线入地、清除歪电杆;2.楼顶收官改成节能环保、仿BOX化;3.还景于民。
帖子29359&精华40&进度更新积分207 &最爱的高楼金茂大厦&相机&
幸福体育的民生关怀 上海体育“十二五”开局之年探索全新布局( 日 )
长文链接:
幸福体育的民生关怀
  10月13日上午,30岁的白领陈妍早早出了门,先与朋友打了一场网球,再去旗忠网球中心观看ATP1000上海大师赛半决赛,最后与一众球迷送走共同的偶像费德勒,回家已是次日凌晨,但疲惫的脸庞掩盖不了兴奋的眼神,对于这一天,陈妍只有“满满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正是上海体育在“十二五”计划开局之年探索出的全新布局——运动,让生活更幸福。“幸福”与“体育”,传统概念里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语合二为一;幸福体育,正以陈妍式的样本渗透进这座城市的四肢百骸。
  幸福理念的提出国际大赛全民健身比翼齐飞
  金秋十月,上海的赛场迎来送往——网球ATP1000大师赛、NBA中国赛、高尔夫宝马大师赛——这些盛行于西方的国际著名赛事相继来到上海。与此同时,专属这座城市全体民众的市民运动会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四个月。
  回首十年前,网球大师杯初访申城,在位于浦东的新国际博览中心,网球迷们如此许愿:大师,来年再相见。梦想很快成真,2005年,大师杯重返上海,并连办4届。2009年,上海再迎长久性赛事ATP1000大师赛,且连续3年荣膺ATP1000系列最佳赛事。“单是网球,就足以成为喜爱上海的理由。”来自北京的网球记者程文不无羡慕。
  不仅仅是网球,从扎根此地的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到临时做客的游泳世界锦标赛、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等,无不充实着民众生活。完备的国际顶级赛事体系已在上海初具规模。
  精彩不止在赛场之内。上海市副市长赵雯提出,“大体育”是上海发展体育的重要思路,要树立“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的认识,“让所有市民都感受到举办国际大赛带来的好处、益处,让体育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赵副市长看来,“运动,让生活更幸福”可以作为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完美补充。
  虽然在文字上,体育运动第一次与幸福有了连结,但实际上,早在幸福理念提出之前,高水平的国际大赛已成为上海全民健身的“助推器”,两者比翼齐飞。有着26年历史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报名人数逐年增加,去年达2.6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18%,今年预计约3万人;2012年的F1中国大奖赛,累计有18.5万人次到上赛场观赛,票务销售额同比上升15%,其中正赛单日观众数达8.5万,众多国外来宾观赛,国际大企业参与,全球电视观众超6亿,影响力之大、之远,难以估量;今年的ATP1000上海网球大师赛同样形势喜人,7天共有14.8万人次涌入旗忠,比2011年足足超出3.5万人次,且外场的互动环节显示,网球运动正从运动员的专利走入寻常百姓家。
  十年来,众多国际赛事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2011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世界游泳锦标赛,曾在这座亲水的城市掀起浪潮。正如国际泳联主席胡里奥·马格里奥尼对上海世游赛的评价“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届世游赛,国际泳联由此获得新生”,泳坛巨星、恢弘赛场,同样成为市民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相比震撼与感动,街头巷尾流传更广泛的一种情绪是跃跃欲试。
  当年8月8日,东方体育中心室外跳水池“月亮湾”在短暂休整后对百姓开放,市民王建亮在第一时间就带着儿子来游泳,小朋友的兴奋溢于言表:“有好多世界冠军都在这里游过,感觉好荣幸!”龙年正月初六,“月亮湾”又举办了首届长三角冬泳邀请赛。来自奉贤的77岁老人朱光武说:“我们奉贤冬泳队以前只有4个人,现在发展到200多人。有这么好的冬泳场地,谁不想来!”
  幸福工程的建设500米健身圈惠及全市百姓
  2011年底,上海在全民健身方面拿了块最大的金牌:全国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上海市民体质综合指数蝉联全国第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超过40%,上海市民的平均寿命为82.13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第一来之不易。不仅反映了上海城市医疗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反映了上海多年来广泛推动全民健身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说。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幸福也非一夜降临。这枚市民健康金牌的获得,无疑是上海体育这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建设体育设施、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回报,是上海持续投入、“体育惠民”的缩影,更是上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生动写照。
  大渡河路长风公园4号门内,长风社区健身苑绿荫环绕,成为附近居民健身锻炼、活动筋骨的好去处。这片四五百平方米并不起眼的健身场所,是上海市第一座社区健身苑。与健身苑同时兴起的还有上海的全民健身节,自上世纪90年代创办以来,至今已坚持16年。每年的健身节,百万市民踊跃参与,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从外滩延伸到城市各处的运动场、健身苑,市民的健身习惯也从短暂的健身节辐射至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
  与此同时,站在民生关注的高度,经多年投入和建设,一张较完善的市、区、街道(镇)、居委会(村)四级体育服务设施体系网已然织就。自1997年起,市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连续多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作为幸福体育的必要条件,上海的健身场所已从长风社区大幅扩展开去。目前,本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健身需求,在户外建成社区健身苑点8204个、公共运动场324处786片,到社区公共运动场健身已成为青少年和白领的时尚选择,每年参与人次超过500万;而在室内,本市建成殷行、长征、通河和江川等一批高质量的社区健身中心,103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2条百姓健身步道,47座百姓健身房,并在郊区建成了17个百姓游泳池。
  这不是生硬的数据。坚持体育服务市民、服务民生,建设500米健身圈,让市民出门500米就能享受到公益性体育设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15分钟就可到达综合性体育设施,打造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已从规划与蓝图,变成了利民、惠民、便民的实实在在的现实。
  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尤其是中心城区,500米健身圈如何造就?李毓毅说:“困难确实很大,但我们千方百计地在建。”那么,在这个连停车都很困难的地方,500米健身圈的背后是个怎样的“千方百计”?
  “体育与绿地可以结合,一方面保持绿地功能,另一方面群众的健身步道也能做起来。比如说,把石子路换成塑胶跑道,上面不走车,老百姓能在上面锻炼,跑道中央仍可以是绿化,而且绿化还能优化锻炼环境。据估算,上海中心城区围绕公园能够做100公里的健身步道。”李毓毅透露,体育与绿化部门正在共同努力。
  除了新增场地之外,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在所有可挖掘的资源上做足文章,相关部门也动足脑筋。目前,上海已有80%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未来5年,一早一晚,在市民最习惯锻炼的时候,走进身边的中小学校不会是奢望。
  今年,上海还在500米健身圈的基础上启动了“30分钟体育生活圈”三年行动计划。可以想见,3年后的上海,任何市民若想学运动、玩体育、做体测,在30分钟的半径之内都能有处可寻。由此,体育锻炼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将不再停留于愿景。
  幸福实践的创新从市运会到市民运动会转变
  10月5日,中秋、国庆长假中的一个夜晚,罗程和他的朋友们结伴来到位于复兴中路上的位育中学。晚上7点,这群多数已为人夫、为人父的男人们换上统一的队服,准时出现在排球馆里,他们要与位育中学的初中女生们进行一场友谊赛。对于这场“不搭调”比赛的由来,作为发起人的罗程说:“这是以赛代练。我们正为几天后的市民运动会最后一轮小组赛热身。”时间倒回1989年,刚进初中的罗程被选进十六中学校排球队,4年的初中生涯都与排球相伴,有的队友还入选过南市区少体校。一晃20余年过去,这帮早就走上截然不同生活道路的队友们重新聚首,再上赛场,纵然已是发福了身材,生疏了技艺。
  全民健身节、大众体育节、市民四季大联赛,在上海,百姓参与的健身活动久已有之,市运会也已走过14届,为何偏偏首届市民运动会激荡起这帮男儿重温热血青春的热情?答案全在市民运动会的核心本质里:市民参与、竞赛为本、上海水平。
  在2012年这个奥运年里,奥运金牌重要还是百姓健康重要的话题,照例被反复提及。而今年,上海体育交出一份焕然一新的答卷:市民运动会。从“市运会”到“市民运动会”,表面上多了一个“民”字,实质里,多了无穷意味。
  过去的市运会,以各区、县、学校、企事业等为单位,意在选拔竞技体育人才,夯实上海竞技体育人才后备库。而现在的市民运动会,主打“民”字牌,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目标,动员最广大的市民投身体育运动。
  为了获得最大的参与度、影响力,市民运动会分5大类、50个大项、2399个小项,几乎覆盖了上海市民健身运动的所有形式。相比之下,轰轰烈烈的伦敦奥运会,也不过26个大项302个小项。
上海遇景观瓶颈,解关键1.架空线入地、清除歪电杆;2.楼顶收官改成节能环保、仿BOX化;3.还景于民。
帖子29359&精华40&进度更新积分207 &最爱的高楼金茂大厦&相机&
  从6月10日开幕,历时5个月,市民运动会组委会的目标是吸引100万市民参与,对比以往的上海市运会,算上工作人员,参与者总共也就2万有余。但距离闭幕还有一个月,已有好消息传来,首届市民运动会的参与人数突破300万人(次),其中190万参加各类比赛,110万参与展示活动。
  能收获如此喜人的成绩,组委会把功劳归结于“创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共同的行动纲领,而市民运动会正是上海体育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求的一项实际举措,也是实践幸福体育的全新道路。李毓毅说,市民运动会,第一是市民,要动员更多人参加;第二是运动会,一定要比赛,要有竞赛性;第三是市级运动会,要反映一定水平,“市民运动会设计,完全围绕着人的参与”。
  比如,为了让更多喜欢足球、参与足球的人们能够参加市民运动会,上海市足协创新赛制,在项目设置上,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层次市民参与足球活动的需要,设立了包括3人制、5人制、7人制和11人制共4个参赛系列,并增加沙滩足球和趣味足球活动等充满乐趣的小项。
  这种创新比比皆是,组委会还大力推动市民游泳、田径等30个竞赛大项的业余达标赛,策划了乒乓球“千台万人”赛、百万投篮、虚拟运动会、990广播操大赛等项目供市民充分享受。李毓毅说,参与是最大的目的,“比如说夏天你愿意参加游泳比赛,进了场馆就可以参赛,游完了达到一定成绩,组委会就会表彰、奖励你”。
  按照设计,上海市民运动会将与上海市运动会两年一届、轮流进行,前者重在参与,由上海体育局和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后者由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手,重在培养奥运后备人才。如此创新式的双轨并行,让类似罗程的市民找到了最合适的平台。“过去的市运会,我们水平不够,没资格参加。过去的全民健身节,在年轻人看来,都是阿姨妈妈们舞扇、弄剑的场所。这次市民运动会,正规的排球规则,亲民的竞技水平,没有理由不受召唤。”罗程道出参与的初衷。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当前上海的关键词,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对于上海体育而言,这八个字也是重要的指引。一切正如赵雯副市长所说,“市民运动会将成为上海体育民生的新起点”。体育运动,可以成为上海市民的幸福源泉。
上海遇景观瓶颈,解关键1.架空线入地、清除歪电杆;2.楼顶收官改成节能环保、仿BOX化;3.还景于民。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漫画写一篇感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