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云南省政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

 |  | 
 |  | 白马非马/文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无疑是时势,任何脱离时代背景谈发展无疑是聚沙成塔、缘木求鱼的虚事。云南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一员,自是跟中国经济发展三十余年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中国经济发展的时势,可以造就云南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中期的一段“黄金时代”,也能使云南在世博会后迎来缺乏准备的失落的10年。云南还是那个云南,但时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本文将对云南乃至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历程,做一个极为简要而粗糙的梳理,以揭示云南经济发展背后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在其中,本文将重点剖析中国经济发展与云南孤岛现象,从而指出云南经济如何在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进程中被日益边缘化,即既没有怎么参与虹吸现象,也没有怎么享受到溢出效应,从而沦落为游离于中国经济增长极地区之外的一座孤岛。  同时,本文将站在历史大变局的视角上来审视云南的发展,指出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云南将如何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论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将重点讨论仇和式新政带来的经济发展躁动主义,将在哪些方面阻碍云南后发优势之发力,从而影响云南经济的真正起飞。    一、解读中国经济改革三十余年的发展逻辑  东亚诸国的相继崛起,可能是二战以后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东亚诸国的起飞是典型的“雁行模式”,即日本是领头雁,率先发展起来,然后是亚洲四小龙,接着是东南亚四小虎,最后是中国龙惊天动地的崛起。“雁行模式”,其实反映的是,欧美产业向东亚转移的梯级过程,即先日本,后四小龙,再四小虎,最后是中国这样一种转移顺序。而在中国的内部也遵循着这一梯级发展理论,即由沿海,再中部,最后是西部。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其在中国内部的传递过程。  在剖析了外部大环境,再来看中国经济改革的内在逻辑。  中国经济改革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改革是从阻力小的边缘地带开始的,逐步向中心地带推进。先是通过边缘的农村启动改革,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取得农村改革的初步胜利,再于1984年以后向城市以及国有企业推进,先后进行了厂长承包、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改革,从而把改革逐渐推向了深水区。另一个特征是改革的底子薄,可以说改革初年,虽然各省市的发展不太平衡,但由于,可待发展的空白空间太多,很多可以说是唾手可及的,这就给不论是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所以说在发展面前无疑比现在要公平得多,大家不说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至少还没有出现残酷的马太效应。以1980年代为例,当时是紧缺经济年代,一个地区的发展很简单,那就是投资建厂,开动机器,不愁卖的产品自然就会带来滚滚财源。当时最大的问题远不是困扰当下企业家的产品销路问题,而是商品流通领域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由此带来的市场壁垒和不公平竞争的问题。“肥水不流外人田”是当时地方长官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但时间进入了1989年以后,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生产过剩,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真正进入了市场竞争时代,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迈进过程中,掀起过几场影响深远的市场营销革命。通过这几次革命后,如今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品牌多吃多占阶段(还不能说赢家通吃,不过不及时保护中小企业,控制过分垄断的话,会很快的),与产业链深度整合时期(还谈不上高效整合的阶段,这是中国目前经济谋求转型的一大主要目标)。中国经济改革也就完成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之进程。  在本节最后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内外在发展逻辑进行概括,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核心推动力。  1、外部环境  (1)“雁行发展模式”给中国带来的产业转移。其中分为两个阶段:  A、改革开放后至1995年,外资规模不是很大,投资地区主要是珠三角,资金来源主要是日资与华人资本。  B、1995年以后,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投资地区主要是珠三角与长三角。1998年以后,特别是2003年以后,中国的生产与西方的消费深度对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井喷时代。  (2)中国承接“雁行发展模式”的姿态:  先东部,次中部,最后是西部。这是世界经济沿临海布局的时代特征决定的。  2、内在发展逻辑  (1)改革先边缘后中心,先农村后城市;先是前哨战、外围战,然后是攻坚战。  (2)经济发展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迈进,到目前为止,残酷的“先进的越先进,落后的更落后”之“马太效应”已经初步出现。这也意味着改革逐渐告别普惠主义,即让所有人都受益的一面,社会阶层的严重分化,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加剧,无不显示建立在邓公“猫论”基础上的旧有的改革逻辑带来的残酷的一面。目前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之理念,无疑是救改革之弊政的一剂良药,这也是改革顺应时代而对自己采取的一种修正。由改革原教旨主义到改革修正主义,无疑是时代最大的进步。  (3)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的是内需为主的市场逐渐让位于外需市场的一种进程。在短缺经济年代,无疑是中国内需最旺的时代,建立在内需基础上的苏南乡镇企业模式与温州个私经济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1980年代是内需大于外需的年代,到了1990年代初期是内需与外需并驾齐驱的时代,而到了1997年以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外需驱动型的时代,一直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国的外需市场才呈现疲态。    二、剖析云南的“黄金时代”  整个1980年代直至1990年代中期被不少人誉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余绪一直延续到99世博会,才告一休止符。其实真正的“黄金时代”已经在1995年前后终结,朱镕基总理搞分税制改革,云南的烟财政的大头被收归中央而元气大伤,这已注定云南“官富民穷”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但其后果要到1999年后才呈现,故给人的错觉是,云南是99年以后才衰落的。  “黄金时代”产生的时代背景:  1、烟草政是中央政府送给云南的一份大礼  若论发展的外部条件,在1995年以前云南是比不过受益于日资、华人资本青睐的东部地区,但比起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云南又享有让人羡慕与嫉妒的烟财政。在土地财政没有开发出来之前,中国的财政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捉襟见肘的,尚在培育中的中国弱小的民族产业是很难提供给政府足够的税源的。除了广东等少数沿海发达地区提供的税源以外,中央政府对云南的烟财政极为依赖。一块钱香烟九毛是税,这使得云南在许多地方实力诸侯的侧目下堂而皇之地坐上全国财政收入前三四位的交椅。所以,在那个烟财政极为重要的年代,扶贫不如帮助建立一个烟厂的特定时期,云南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其实并不怎么差,将财政的优势与其他方面的优劣势综合下来,云南的发展条件是可以排在全国中游位置的。在那个时期,云南往往以西部的排头兵自居,而不像现在沦落为西部快垫底的地步。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烟财政为云南量身定做了一个黄金的外套,但仍掩盖不了云南交通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山区贫穷、落后、闭塞,人民不思进取,官员缺乏识见与魄力的事实。“官富民穷”就是一些学者对所谓的“黄金时代”的另一种解释。当时云南充裕的财政收入并未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财富不是积淀在民间而是聚集在政府,白白的所谓的“黄金时代”就这样浪费了,等到中国经济走向了外需主导型的时代,云南的区域内需产业只有越来越沦为边沿的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当中国土地财政创造性地开发出来后,中国自从解放初期土改后被冻结数十年的天量资金得以盘活,迅速启动了中国土地资源货币化的进程,而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一下子由要饭的叫花子成为人见人爱、出手阔绰的地主老财。在此时代背景下,云南的金黄色的烟草黯然失色,给“黄金时代”带来的成色严重不足,其迅速贬值也在其应有的义理之中。  同样是财政模式,烟财政只眷顾云南,而在土地财政的实力版图中,云南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昆明也只归为第三线城市,更别提其他那些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云南其他城市了。烟财政一度给云南的经济镀上闪闪的金光,但财政是财政,经济是经济,两者并未水乳交融,这也注定了其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其的衰落在中国1997年以后的经济大变迁时代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就是云南所谓的“黄金时代”的成色与真相。用当下的流行网络语言来说,这是一个杯具!  2、短缺型内需市场给云南产业带来的机会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分析了中国的内需与外需市场力量的此消彼长。在1995年前,云南发展经济面临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那就是内需市场的旺盛。为什么内需市场对云南如此重要,是因为云南远离沿海,很难分到临海型外向经济的羹汤,中国外向型经济越强大只会使云南的经济地位越边缘化,从而出现经济发展的“孤岛现象”。幸运的是,在整个1980年代,中国是短缺性内需市场主导的年代,在1989——1995年,中国已经逐步走向了外向经济,但步履不是很快,留给内需市场的空间依然很大,在当时的内需市场虽然已经进入了产品过剩经济与市场经济,但竞争还远不如今天这样激烈,只要通过细分市场还是能找到很多待开发的潜在市场。在此背景下,非常适合粗放型的云南企业发展,在此期间云南也创造了不少区域性的知名品牌,比如曾经非常风光的“五朵金花”。  一切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1997年中国经济快车已经进入了外向型占主导地位的轨道,而云南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赶上这趟超快的列车,从而被迅速崛起的中国发达地区的经济远远抛在身后,而最痛苦的还在后面,当下的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好像与云南关系不大,云南已经失落了10年,还要继续失落多久?曾经的五朵金花已经烟消云散,云南还有什么产业与品牌来贡献给中国,莫非孤岛化、荒漠化就是云南最终的命运?  
3、地方政府人为设置的市场壁垒给云南产业带了温室花朵效应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也分析了1980年代甚嚣尘上的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其对中国建立大商品、大流通、大产业的阻碍。地方保护主义,对云南的企业是双刃剑,一方面保护了宁愿做“家乡宝”,市场开拓乏力的云南企业,使得它们成为政府营造的温室里的艳丽花朵,我认为云南知名品牌五朵金花就是这样养在笼子里的妖花,好看则好看了,其实见不得外界的阳光风雨。另一方面,人为制造地区贸易保护,虽然使得云南的区域品牌相对容易实现,但阻碍了云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时代进入了打破地区市场壁垒,经济进入了大流通时代时,云南产业的厄运就来了,这就是云南产业在时势变迁下很难适应的事实。  通过以上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云南所谓的“黄金时代”,不过是历史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时代并不会如此长久地照顾云南,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云南,是很难将“黄金时代”延续下去的。    三、云南经济发展的“孤岛现象”  1、1997年以后中国经济的转型  (1)外向型经济主导中国经济发展格局  1997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东南亚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而中国的产能也严重过剩,内需严重不足。为拉动内需,避免经济硬着陆,其后中国政府出台了教育扩招与产业化、医疗改革、商品房改革三大政策,以逼老百姓的巨额存款这个货币老虎出笼,来拉动内需消费。但令人惊喜的是,在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中央政府最担心的事,也让一直唱中国崩溃论的西方人士大跌了眼镜,中国经济不但没有破产,反而进入了中国经济发展最激动人心的前夜,中国的强劲崛起就此拉开了序幕。其原因乃在于,世界产业资本在1997年以后向中国这个价值洼地迅速转移,中国找到了出口这一利器,强劲的出口不但消化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且将中国的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此中国以“世界工厂”的面目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增长模式,无疑是当今全球化的最大成果与最激动人心的事,具有巨大的历史惯性,中国出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可以预期的是,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增长方式又将面临又一次转型。  (2)土地财政推动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  
2000年前后,薄熙来在大连试点经营城市,获得了空前成功。经营城市其实质就是用土地财政的收入来进行城市升级改造,尤其是城市规模的改造。其带来了两个最大的成果,一是地方原有的税源在分税制下被中央控制后,地方政府找到了收益规模为以前不敢想象的卖地财政,地方政府从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推手,在政绩或利益的驱动下政府的触角伸向了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领域,直抵其枝节部分,中国政府职能也就越来越膨胀,中国经济越来越具有官办的特征。1990年代中国搞市场经济的初期,流行的一句话,“不找市长,要找市场”,这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生态的一个莫大讽刺。市场经济沦为官办经济,可能是当初市场经济改革设计者没有预料到的事,这也证明了中国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难以预料性。另一个成果是,经营城市带来了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估计这一城市化进程还要再花10多年时间,当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达到70-80%才会中止。  2、为什么云南会沦为中华经济圈里的“孤岛”  (1)经济增长极地区的虹吸现象与溢出效应  经济增长极与周边区域的经济互动,可用虹吸现象与溢出效应来概括。前者是发生在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初期,随强大的资本而来的是,对各种资源要素需求空前高涨,经济中心地区如同吸附与吞噬一切的黑洞,周边的劳动力、人才、原材料、本来就短缺的资金与技术等迅速向其聚集,从而出现“虹吸现象”。以珠三角的发展为例,在虹吸阶段,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一句话,“东南西北中,南下到广东”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反映,而各种生产要素汇集到了珠三角后,被当地强大的加工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一部分飘洋过海走向了出口之路,另一部分,则沿着京广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广货北伐”,那些珠三角周边资源被掏空的地区,在经济空心化的同时还要忍受广货的倾销。透视虹吸现象,其实是暂时牺牲周边地区来成就中心地区的发展,等中心地区发展起来了,再来反哺周边地区,即所谓的溢出效应。虽然先行付出然后获得回报,从长期来看是比较公平的事,但处于虹吸阶段的周边地区其实是非常痛苦的,农民工、人才、原材料无疑是一条条的输血管道,源源不断地输往发达地区,支持其发展,而缺乏生产要素的落后地区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这就可以解释直到2000年左右广东省其他地区受惠于珠三角的发展收益的并不多,刚出了珠三角就可以发现广东分布有大面积的贫困地区,同饮一条珠江水,为什么上流、支流人民与下游人民的命运却如此不同?广东其他地区尚且如此,更遑论离珠三角更远的湖南、江西、广西等广东周边省份了,其与珠三角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以至于前些年湖北的省领导向温总理表达了“中部塌陷”之焦虑。  落后的周边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输血并不是永续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财富的溢出效应,即周边后进地区开始享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或产业配套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实惠。目前,沿海的产业正在大规模向中部地区转移,以前自嘲为“中部塌陷”的地区,成为这轮财富溢出效益的最大受益者。这一切的取得,不过是时移世易罢了。  (2)横在云南发展路途上的“柏林墙”  前久著名学者秦晖先生考察了东南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后,感叹到在东南亚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横亘着一道“柏林墙”,阻碍了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的转变。以毗邻泰国的山地国家老挝为例,地处内陆、多山地固然是阻碍老挝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老挝百姓安于贫困,不愿意过多地为发展进行付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所以,阻碍后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柏林墙不但是硬件方面的,也同时是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带来的。  就目前阻碍云南发展的“柏林墙”,在硬件上我们可以列出很多事实,比如交通不便;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周边地区跟云南一样贫困待开发,不能很好地形成产业互补优势,也不能享受产业的转移、配套等优势,等等。在软件上,我们云南人是家乡宝,宁愿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田,不愿意走出去主动寻找发展机会;云南人不团结,缺乏现代工商文明的熏陶,云南商人只会赚小钱,等等。  正是因为云南的发展面前横着一条柏林墙,才使得云南经济与沿海地区的对接非常艰难,从而自绝于1997年以后中国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日益边缘化,成为游离于中国主流经济发展之外的“孤岛”。云南的经济既没有为发达地区的虹吸现象做了什么贡献,唯一的贡献估计是原材料的输出,而在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乏善可陈;也没有怎么享受到目前发达地区正在溢出的财富效应。没有付出,也没有回报,这对云南很公平,这就是云南孤岛现象的尴尬现实。当然我们可以推辞给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远离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很难与其进行对接这一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地理距离远是事实,但我们可以看到,同样在西南,主动走出去的四川人,就利用输出农民工川军的形式主动融合到中国主流经济发展格局中的。物是死的,只有人是活的,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等、靠、要”来发展,没有机会我们要走出去,到有机会的地方寻求机会。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当地人口多土地少,养不活那么多人,很多浙江人被迫流落全国各地谋求发展,靠做小生意、或木匠等技术活,从弱小到强大就这样发展起来了。考之当今的浙商、闽商不过是当年洗脚上岸的农民而已,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诡异之处。现在很多云南人看不起来云南谋生活的四川人,认为四川只是一个落后的农民工大省,但历史就是这样奇怪,在目前的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四川、重庆就是产业向西部转移的首要目的地。这是因为,四川人的忍辱负重,通过打工经济一方面在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官穷民富,四川的财富早就沉淀在了民间,这就是中国以四川、重庆为龙头来启动西部的内需市场的根本原因。随着内需市场的启动,加上四川通过输出打工经济培养了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业,再加上四川是中国三线建设的一个重镇,具备一定的工业化基础,而且四川人文底蕴厚实,科研教育事业发达,人才资源丰富,这样的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自然会吸引沿海的产业资本在中央的倾斜政策指引下来积极开拓四川、重庆的市场。这就是近年来四川、重庆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破山中贼容易,破心中贼难。云南要拆除“柏林墙”,告别“孤岛效应”,除了大力整治基础设施,更要转变思想观念才行。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未完待续,请论坛的朋友们多指点
  先搞清什么叫发展再来吧...  你!!太狭隘了...
  楼上的朋友如有高见请多说几句,让我学习一下
  又见三白~~还是准备回昆明发展,看看宏观环境如何
  作者:starxinghai 回复日期: 17:47:38 
    又见三白~~还是准备回昆明发展,看看宏观环境如何    谢谢关注。哪里都有发展机会,只要适合自己,支持兄台回家乡发展。
  有一定的道理的!!!
  关注云南!  前排就坐。
  三白兄,又见高论!  今天早上,我和一个朋友一起吃饭,他跟我聊起了一个事,说自己准备回湖南老家去发展了!他们老家的镇长去年到今年给他来了好多个电话,希望他回自己的家乡发展,他打算把这边的工厂处理一下回家去发展..........  三白兄,这或许就是你说的财富溢出效应吧!说真话,湖南、湖北、江西、广西、也包括广东的东西两翼山区的确为珠三角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珠三角也为这些地方的弄潮儿提供了一个舞台,可以不夸张的说,在珠三角经济除了外资,就是潮州人、湖南人的天下,在我来这里的十年时间里,我看到了好多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拼搏到现在几百上千万甚至数亿身家。他们都是被井离乡,不远千里来闯荡的人,大多是从最底层的打工仔做起!  相反,我们大多数的云南人,思想太保守、家乡宝的意识太强!进取心太弱!没有敢为天下先精神,不敢去闯,不敢去干!贪图安逸!没有潮州人“死得穷不得”的精神和决心!也没有湖南人的那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魄力!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啊!真心的希望我们云南的兄弟姐妹们。往外走走看看,破心中之“贼”。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将云南的经济尽快的赶上国家的步伐,也希望在外的云南人,时时关注云南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尽力、建言献策!  
  其实写的蛮不错的,但是寡有人顶,可见云南本身经济的弱势地位。    云南的地理位置的确不是很好,这个非常要命,最好是多造路,多修铁路,经济会很快发展。
  作者:jiam520 回复日期: 21:22:44 
    有一定的道理的!!!       作者:gkb986 回复日期: 21:57:54 
    关注云南!    前排就坐。  谢谢,云南的发展需要热情人来关注,一篇小文章,孤陋不堪,权当抛砖引玉
  作者:zhanshen4770 回复日期: 22:09:40 
    三白兄,又见高论!    今天早上,我和一个朋友一起吃饭,他跟我聊起了一个事,说自己准备回湖南老家去发展了!他们老家的镇长去年到今年给他来了好多个电话,希望他回自己的家乡发展,他打算把这边的工厂处理一下回家去发展..........    三白兄,这或许就是你说的财富溢出效应吧!说真话,湖南、湖北、江西、广西、也包括广东的东西两翼山区的确为珠三角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珠三角也为这些地方的弄潮儿提供了一个舞台,可以不夸张的说,在珠三角经济除了外资,就是潮州人、湖南人的天下,在我来这里的十年时间里,我看到了好多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拼搏到现在几百上千万甚至数亿身家。他们都是被井离乡,不远千里来闯荡的人,大多是从最底层的打工仔做起!    相反,我们大多数的云南人,思想太保守、家乡宝的意识太强!进取心太弱!没有敢为天下先精神,不敢去闯,不敢去干!贪图安逸!没有潮州人“死得穷不得”的精神和决心!也没有湖南人的那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魄力!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啊!真心的希望我们云南的兄弟姐妹们。往外走走看看,破心中之“贼”。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将云南的经济尽快的赶上国家的步伐,也希望在外的云南人,时时关注云南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尽力、建言献策!  ————————  感谢兄的详细而精彩的回复,学习了,有机会再向你交流与请教
  作者:m0571 回复日期: 22:45:02 
    其实写的蛮不错的,但是寡有人顶,可见云南本身经济的弱势地位。        云南的地理位置的确不是很好,这个非常要命,最好是多造路,多修铁路,经济会很快发展。  ——————  谢谢。云南发展欠的债太多,急不得,慢慢来,利用世界经济转型的机遇积极谋求自身的发展,会有一条出路。
  接上文    四、转型期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的应对  1、世界经济转型的背景  2008年世界爆发金融危机,其实质乃是建立在借贷基础上的西方透支性消费难以为继,世界性大生产与大消费之循环产生一定程度的断裂。也就是说,西方国家的消费市场已经很难消化新兴国家快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世界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因此发生深度改变。  2、世界经济转型的几大特征  (1)全球化进程受阻,区域合作加强  全球化的实质乃是自由贸易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19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是建立在三个基础条件上的:  A、美苏对抗和缓乃至终结,世界市场重新连接为一体,在自由贸易的共识下,其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是全球化的外部环境。  B、在成本控制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的产业大规模向新兴经济体进行转移,从而使得世界分化为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新兴国家的生产基地、落后国家的原料基地三块,其中新兴国家的的生产与发达国家的消费之深度对接,主导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这是全球化的核心动力。  C、美国打压油价的结果,使得1980年代直到2003年前,世界经济一直在享受低油价的实惠。低油价自然带来了物流成本的降低,从而使得建立在远洋运输基础上的“离岸生产、异地消费”模式可以大规模实现,资本的全球采购与商品配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异常繁忙的景象。这是全球化的物流成本保障。  目前全球化进程为什么受阻?  A、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发达国家的消费能力,新兴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考验。  B、世界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为了其自身的经济安全,将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为发展本国的实体经济,必然降低进口其他国家商品的兴趣,并积极寻求贸易保护主义来发展实体经济。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建立在自由贸易基础上的全球化进程受损。  C、在金融资本的操作下世界油价居高不下,随之增大的物流成本将使得建立在世界产业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全球采购与产品配送”模式变得不经济。  所以,我们面临的时代可能是一个全球化进程受阻,区域合作热情空前高涨的时代。从消费市场远离生产基地,到将生产基地建在消费市场的附近,就近采购原料,就近销售可能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2)世界经济将由高污染的黑色经济逐渐变绿,建立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农业等产业将会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全球支柱产业。  (3)出口受阻,内需将得到重视。  新兴经济体面向发达国家的出口,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疲软,新兴国家的内需将得到空前重视。  3、中国之应对  (1)中国转型的压力:  A、出口萎靡、内需不振、投资过热、生产过剩  B、长期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下的产业链的低端,从事低附加值工作,受制于人,所得有限,产业亟待升级。  C、环境欠债严重,需要改变“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增长方式。  D、过于强调效益优先而忽视了公平,使得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拉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  (2)中国经济转型的对策:  A、扩大本国内需,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B、用庞大的基建工程来消耗多余的产能,并在兴建工程过程中为老百姓提供尽量多的就业岗位,以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  C、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开展同周边的日韩、东南亚、南亚的经济合作,并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国门进去投资,以及积极寻求欧美传统消费市场以外的新兴消费市场。  D、引导产业升级换代,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E、重视经济发展同民生的关系,以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经济发展的成果。      
  未完待续
  比较关心昆明房价趋势 - -      
  接上文    五、转型期给云南带来的后发优势  1、如何利用转型期的机遇实现云南的发展  (1)不能重复沿海地区发展的老路  A、沿海地区的成就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很难复制。  成也全球化,衰也全球化,沿海地区目前已经达到原有模式的增长极限,正在面临痛苦的转型。其代表就是东莞模式之痛。以“三来一补,两头在外”之外向型模式起家的东莞,目前正面临企业在成本的压力下纷纷外迁,留下来的企业也在忍受出口不畅的煎熬。东莞亟需重新定位,以打造自己全新的核心产业体系。  B、沿海产业模式的弊端很多,不能全盘照抄,要有选择性地吸收。  沿海产业具有以下弊端:  第一、沿海产业具有候鸟型的特征,不断向成本更低、产业配套更好的地方转移,从而导致产业的基础不稳,今天的繁荣并不能决定以后的繁荣。  第二、经济发展对环境牺牲太大,产业附加值低,是一种正在被时代淘汰的增长方式。  因此,云南发展产业要学习沿海的长处,同时要避免其弱点,云南应立足于自身的优势特点,大力发展稳定性高、污染小,附加值高的产业。  (2)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  A、区域合作不断加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合二为一的趋势,将给云南带来巨大的机会。  以前的世界大生产主要是面向欧美市场的,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各自为战,都忙着向西方出口,而忽视了区域间的生产与消费的深度合作问题。现在,中国、日韩、东盟、南亚将目光转向了区域消费市场的开发问题,其产生的需求效应也由区域内的生产企业来解决与获益。区域合作的加深,必然会带动区域内落后地区的迅速发展,因为这些落后的地区无疑是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柏林墙,区域内的各国政府必将认真考量并加以解决,这将给落后地区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比如云南要跟泰国发展经贸关系,就无法避开异常落后的老挝这一事实,其他不说老挝境内糟糕的交通条件,就阻碍了云南与泰国经济的进一步对接,所以云南政府不得不出面援助老挝修路,这就是区域化合作加强给落后国家带来的厚礼。  B、云南开展区域合作的优先顺序  云南周边有珠三角增长极、广西北部湾经济圈、成渝经济带、东盟与南亚经济圈。云南要开展区域合作,肯定不能平均用力,四面同时开花,要有侧重点与优先顺序:  首先,优先发展云南省东部与珠三角、广西北部湾、成渝经济带、越南的经济合作。这是因为云南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东部,产业门类相对齐全,而且具备不少优势产业,而其比邻的地区,不说都是非常繁华的,至少跟云南中西部邻近的老挝、缅甸、西藏等地不可同日而语,从而具备深度对接的基础。东部通过区域合作发展起来了,就可以利用其的部分发展成果来支持云南中西部的开发。  其次,再加强云南省中部与老挝、泰国、缅甸东部的对接,云南西部与缅甸西部、印度的对接。  最后,是面向整个西南、东南亚、南亚进行深度合作与交流。  (3)利用云南优势资源走特色产业之路  近日有云南学者称,云南的产业结构失衡,表现在重的太重,轻的太轻,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占的比重太大,而污染小的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太小,有竞争力的也就是烟草、花卉、茶叶、咖啡等少数产业,而且它们的总体产值很小。这无疑是一针见血的观点,所以云南必须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挖掘与培育更多的优势产业,以改变目前云南重工业比例过重的产业结构失衡之现状。  A、云南资源的特点:  首先云南的矿产资源多,适合发展重工业,但为了环境的考虑,这个不宜列为重点。当然,在云南的轻工业壮大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云南还是要依赖矿产、水电等资源来生存,但要严格控制其开发规模,并加强环境保护与整治,否则在云南这样的生态条件异常脆弱的地区,清朝昭通、现代东川过度开放导致后人背上沉重的环境债务,举步维艰的悲剧就将重演。发展重工业只是云南的权宜之计,切不能作为发展的百年大计,否则云南的山河失色变形,云南最大的绿色资源优势将消失殆尽,从而浪费了云南最宝贵的后发优势。  其次,云南的生物资源多,但云南山区多,平地少,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导致云南的生物资源分布异常破碎,因此很难采取河南那样的集约农业模式来开发生物资源,以形成规模效应。根据云南自身的特点,宜采取生态农业、精细农业的方式,以提高附加值的形式来发展农业。另一方面要加强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如发展生物制药、生物提纯化工等产业的研究与应用。  再次,云南的风能、太阳能、生物介质发电等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丰富,可以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响应当今的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经济潮流。  最后,云南的文化具有原生态、多元化共存的特点,适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无污染、高附加值,并能输出高端价值观的产业。在中国很多地区因经济开发毁坏了原有文化生态,变成了赤裸裸的工业文明时,云南的文化就显得尤为珍贵了,云南最大的后发优势,应该寄希望于绿色资源与文化资源。  B、优势资源转化为强势产业的关键  云南有很多优势资源,为什么长期不能转化为优势产业?乃在于云南更多停留在卖原料的阶段,外地人把云南人生产出来的原料或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或简单包装一下结果赚了大钱,而云南人只收取了一点微薄的卖原料的钱。比如,云南的矿产资源缺乏精选加工,名气很大的茶叶、咖啡都停留在卖原料或贴牌生产的阶段,这就是守着宝山挨饿,骑马找马的尴尬现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只有靠云南本土优势资源培育出来的产业,才是云南真正的核心产业,这才是谁也转移不走,能够长久荫庇子孙的产业。  要将优势资源培育成优势产业的关键乃在于,要将资源开发成可以交易的产品,要将产品提升到品类的高度,并在厚实的品类资源上创建有核心竞争力的规模品牌与特色品牌,最终利用强势品牌的力量来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深度整合,最终使产业做大做强。其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品类资源,云南的烟草为什么能独领风骚,就是建立在云南烟草等于中国最优质的烟草的基础上的,品类资源不是自我标榜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宣传与体验式渗透将品类的特性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因此在消费者的脑子里就会形成云烟等于好烟之类的共识。云南有不少具有品类资源的产品,如普洱茶、咖啡、三七、过桥米线,等等。比如普洱茶,现在正处行业的寒冬,但还是在今年吸引了诸如天士力这样的实力派厂家高调进军,这就是普洱茶得天独厚的品类资源的号召力。再比如云南小粒咖啡,经过雀巢公司多年的苦心经营与大力推广,已经成为中国优质原产咖啡豆的代名词,这样一来原先还是做原料的后谷咖啡就敢于创建品牌,并向雀巢叫板。试想一下,如果云南咖啡没有名气,也就是没有形成品类资源,后谷做品牌的胜算还有多少,跟雀巢叫板也估计没有多少人关注吧?云南省政府应该多在品类资源的培育上下功夫,让强大的品类资源上能承接自然资源与产品,下能开启品牌与产业链整合之路,这样云南的产业才有希望。  (4)积极走出去,进行投资或开拓市场  不要总是关起门等别人来解放自己,云南人要大胆走出去分享外面的文明成果。进入了21世纪后,云南在走出的战略的推动下已经取得虽然不多但是可喜的一点成绩,毕竟有了走出去的尝试,就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直至形成走出去的风气。被誉为“家乡宝”的云南人,现在到沿海地区打工的人逐渐多起来了,而云南的企业到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地从事禁毒种植替代、承接建筑工程、投资矿山的也越来越多,这就是云南积极参与周边合作开发的迹象,值得赞许与期待。  (5)利用国家的铁公基项目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机遇,大力整治云南落后的基础设施,为云南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以承接更多的发展机会。  2、关于云南后发优势的两点思考  (1)云南开展区域合作的成绩与检讨  云南省政府高屋建瓴确立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开放战略值得赞许,但也存在以下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在推行走向东盟战略时,云南过于强调自己的力量,没有联合其他有志于东盟的省份进行联合开发,以降低开发的难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据我估计,诸如云南、广西等省份提出的面向东盟的战略,很大程度上是打东盟牌向中央要政策,只有以自己来主导中国的东盟合作战略,才能获取最大的政策实惠。因此,这些省份深知东盟市场不是一朝一夕能攻下来的,需要做复杂艰巨的长期工作,短期内很难见效益,与其这样不如利用东盟话题来套取政策,显然这些政府主政官员对政策的兴趣要大于开发东盟的实际行动。这就是当开发东盟市场困难重重时,为什么这些省份不能联手出击,反而各唱自己的高调,各自单干的根本原因。  其次,过于强调以我为主发展经济,省际间合作重视不够,这是行政壁垒造成的,跟1980年代的地方市场保护主义的思路一脉相承。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到了以经济增长极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步,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必然要对周边的区域进行辐射,将之纳入整体的产业分工合作布局中,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尽量多的效应。这种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必将寻求打破省级的行政疆域,以寻求尽量大的辐射范围。如今,中国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经济的发展已经突破了省际疆域的樊篱,但省级行政单位仍往往在站在本土的狭隘利益上主导本省的产业布局,使得省际间的产业布局不能很好的呼应与配套,从而不能实现更好的优势互补。  (2)云南从不缺乏好的战略思路,为什么会执行乏力,长期光打雷不下雨。  从1990年代以来,云南省提出了建立绿色经济大省、旅游经济大省、民族文化大省,提出了开发18项生物资源的目标,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战略规划,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差强人意。这是因为,一些战略的机遇期还没有到,比如面向东盟的战略,提得早也只是做准备工作,并不能在现在就攫取多少早期收益。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战略规划缺乏一套科学的执行方案与监督执行标准,导致出现从口号到口号,从文件到文件,缺乏贯彻落实的现象。  
  当卖地经济、利益阶层垄断经济、官商经济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主流那云南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当前云南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云南人民享有云南自然资源的的所有权并依靠所有权入股换取经济发展的民本经济而非垄断经济
  作者:jasonyangyj 回复日期: 17:29:32 
     当卖地经济、利益阶层垄断经济、官商经济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主流那云南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当前云南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云南人民享有云南自然资源的的所有权并依靠所有权入股换取经济发展的民本经济而非垄断经济  ________  说的在理
  接上文    六、“昆明新政”的隐忧  政治明星仇和于2007年底空降昆明,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整顿吏治,转变政府行政服务意识,大力治理滇池,开展全民招商引资,并进行大规模城中村改造与市容市貌整治,给一向发展温吞的昆明注入了仇和式的速度,让昆明人切实感受到了仇和新政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昆明停滞到昆明速度,从保守落后到敢为天下先,这无疑是仇和新政给昆明带来的最大贡献。但昆明在享受新政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该对这种空降发展模式进行审视,仇和新政究的本质是什么,其要将昆明带向何方,是否存在水土不符的问题?由仇和新政带来的昆明速度,尤其需要回答的是,处在中国社会经济大转型时期的前夜,跑得快重要,还是走得稳重要?  1、“仇和新政”之要义  考之“仇和新政”之要义,乃在于其认为昆明落后太多,要利用沿海产业转移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依靠大力招商引资,用外力来推进昆明的建设,以实现昆明的跨越式发展。但要让外商亲睐昆明,昆明就必须在招商引资环境上下功夫,并千方百计为外商创造商机。其手段不外乎有:  (1)营造招商引资环境。一是通过治理滇池、增加城市绿地等措施改善昆明的自然生态环境,使昆明变成宜居型的创业城市。二是整顿吏治,转变行政服务意识,以改善政府服务环境。  (2)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商机。一个地方缺乏商机的话,无论你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再好,政府服务再热情,也很难招到商,因此,招商的第一要务是让投资商有钱可赚。为了让投资商有钱可赚,昆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城市改造运动,通过城市的改造造成城市商业布局与产业格局的重新洗牌,从而为外商投资带来商机。  由此可见,仇和新政的出发点,就是借助外力来发展新昆明,其核心的东西就是“招商引资”四个字,其余的生态环境治理、整顿吏治与城市升级改造都是为招商引资服务的,希冀通过招商引资来奠定昆明发展的百年产业基础。  2、昆明发展的真正核心驱动力  推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有两大核心驱动力,一是仇和正在大力争取的“产业转移”,另一个是当前正在大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对这两大核心驱动力加以辨识,及其对昆明发展的影响,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仇和式招商的时代局限与错位。  (1)昆明不是沿海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目前沿海产业正在发生大规模转移,但其转移的方向,一是国外的越南、印度等地,二是向国内的中部地区进行转移。对于广袤的中国西部,除了成都、重庆等先后天禀赋优异的城市外,是很难吸引沿海资本产业转移的兴趣的。所以说,沿海产业转移跟昆明有关,但关系不大,昆明可以分享到沿海产业转移的一点羹汤,但切不能抱有吃肉的幻想,从而掉入全民招商引资的偏执行动中去。  (2)城市化是推动新昆明建设的核心驱动力  在产业没有出现向昆明大规模转移的迹象时,无疑中国各地正在掀起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是昆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快速扩张是建立在三个方面的:  首先,产业的聚集效应。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产业发展可以说是各地各搞各的,非常分散。当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被很多人,包括费孝通这样的大家在内认为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也就是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在那个时代,是主张发展分散全国的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而不是大力发展大城市。但是,随着产业的深入整合,这种分散发展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产业聚集发展的需要,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发展大城市来聚集产业,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1980年代曾经红火的苏南乡镇企业模式到了1990年代后期迅速衰落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地方政府找到了土地财政这一发展城市的利器,使得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获得了资金上的保障。  最后,农村迅速凋敝,中国进入了大规模城市化时期。由于在产业聚集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广大农村的各种资源迅速向产业中心地段聚集使得农村日益空心化、边缘化,成为一座座现代豪华城市周边的沙漠,日益满足不了人们生活工作的需要,因此农村人纷纷往往城里跑,很多内地的农田没有人种,日益荒芜,致使中央政府在2003年下达了中央1号文件,就是针对农村的,从那时起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给了农村很多反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村的进一步急剧恶化。但是,不管怎样,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是无法避免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是今后10多年内的一个大趋势。  昆明作为云南唯一的特大城市,无疑是利用全省的资源,谋建一个繁华的新昆明。在全省资源向昆明迅速集中的情况下,昆明想不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扩建改造都不行,这就是城市化运动给昆明带来的压力与发展驱动力。也是未来昆明持续发展的最大福德资粮。  3、本末倒置的发展思路  但目前昆明的发展思路是建立在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政策上,而不是利用自身的城市化发展的力量来塑造昆明的核心产业。招商引资是为城市改造服务的,而不是用城市改造为招商服务,这就是仇和式招商的时代局限与错位。  4、仇和新政对昆明后发优势的阻碍  在社会转型时代,原有的主流发展模式往往难以为继,昆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走可持续的内生发展模式。目前昆明最大的悲剧在于,在政治明星的主导下昆明片面追求发展的速度,而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将很多正在被时代抛弃的发展思路引进昆明,使昆明的发展误入了歧途。  (1)未老先衰的城市  现在昆明通过大规模城市改造来拉动昆明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繁荣。物价为什么上升,很大原因是因为原有的商铺被拆迁了,新开发的商铺租金被炒上去,导致这一部分新增加的成本被算到商品里,因此在大规模旧城改造下物价不涨才怪。昆明城市越修越漂亮,那么云南全省有钱人,甚至省外人都往昆明跑,来的人口多了,也就是说这个城市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大了。有消费能力的人口一多,就会造成昆明商业的繁荣。所以昆明发展驱动力是建立在城市改造与外来人口增加造成商业机会增多的基础上的。  所以,昆明的发展是商业驱动型,而非产业驱动型。在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化的今天,这种商业驱动模式有其合理性。但城市发展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个城市发展的最终规模是要受地理环境、产业发展情况、人口基数等等因素制约。城市过度膨胀就会造成所谓的城市病,使得这样的城市非常不经济,造成资源的浪费。  城市过于超前发展与落后都不是好事,找到合适的速度才是最重要的。个人感觉目前昆明的发展速度过于超前,当这种速度是大规模透支昆明明天的钱来发展现在的昆明,无疑是极端危险的。这种发展也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未老先衰很可能是昆明的最终结局。城市的房价、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升太快,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实际发展水平不匹配,最终会阻碍产业资本的转移过程,因为外地资本来昆明是为了降低成本的。  一个缺乏足够产业支撑,生活成本昂贵,光靠畸形的商业支撑的城市,实非昆明之福。  (2)政府强推经济发展带来的官办经济的危害  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引导,政府不能缺位,但也不能越位。越位了就变成官办经济了。官办经济是对民营经济的一种挤出效应,不利于诞生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因为,在官办的体制下,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都要听政府的指挥棒走,而不是以市场为核心。听话的孩子有奶吃,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听政府的话,去争取政府在政策、资金乃至游戏规则等方面的支持,这样一来企业就变成了跑关系为主的企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企业。这种生活在政策温室的企业是很难到云南以外的世界里竞争的。  云南企业的毛病不在于缺少大企业,而在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经过市场磨练的强势企业。而在仇和强势的招商引资政策下,动用政府强制力量,将企业的原有的生态环境搞得支离破碎,所谓的产业升级换代不过变成了在官方主导下的利益重组与分配的游戏。    
  昆明网友 我本无心写的《昆明工业祭》一文非常有价值,现转贴过来分享一下    
昆明工业祭    19世纪初,西方工业进入到这个得天独厚的洞天福地,让昆明这个边陲小城确实兴奋了下.清宣统元年的水电建设和后来的中越铁路,既矿产资本带着破坏性到来的同时,也让昆明人对现代工业有了粗浅的认识.但不温不火的昆明人并没有赶上洋务快车.除了大量资源外流和掠夺性开采带来的恶果昆明人没有捞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大量资产转移让昆明的工业开始了腾飞,现在的昆机,昆烟,等等就是那时产物.昆明一下从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城上升为支撑中国战区的物资重镇.八年战争虽然昆明也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之中,但在工业,科学,文化方面还是取了巨大进步.1945年战争结束.全国资本在一片和平建国的声浪中开始复苏,好景不长国内解放战争暴发,全国工业在枪炮声中不是纷纷倒闭就是惨遭破坏.昆明虽说小有动荡但和其他城市相比真是大幸啊!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到了全面恢复和建设国家经济时期,作为唯一没有被破坏的工业城市(较当时来讲)昆明又一次成为中心,对这个先天不足后天恶补的城市来说,又迎来了一次进步的机会.可昆明还是和它的天气一样不温不火,并没有把机会真正的抓到,随着全国各城市的恢复,昆明再次被推到工业的边缘.    上世纪60年代冷战气息催生了中国的三线工程,昆明也因此再次受益,虽然昆明没有从中得到什么直接的实惠,但昆明的总体素质得到了提升,这让当时沿海一线的城市羡慕无比.昆明逐渐从半工半农向工业转化,从半城半村向城市转化.这种优势延续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昆明的工业一直在中国都处在重要位置.文革后中国开始改革,中国又一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建设中.很多军工企业加入民生建设,昆明的轻工业也开始成长,昆明洗衣机厂,是当时全国唯一也是最早生产洗衣的国家企业,电视机厂和日本松下公司联合,冰箱厂唯一能生产大型冰柜的企业,汽车厂全国唯一高原客车国家指定企业,机床厂全国领先,手表厂,自行车厂,光学仪器,冶金,练钢,轻纺和服装等等有关民生产品的工业可谓应有尽有,这种求全式的发展虽然在那个凭票购买,卖方市场的年代对云南物资供应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埋下祸端.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让当时的昆明领导人显得多少有些措手不及,起码没有让人看到一点从容应对之的样子,面对大量的走私品,毒品的涌入,昆明政府简直是视而不见,当时的昆明政府没有做任何积极动作,到是因为毒品和出了个贪污市府在全国出了一下名.这些还在吃奶阶段的本地企业,不图奋进,只知惶惶混日,政府也不加以保护,90年代江浙民营的壮大可谓是给昆明这些企业的毁灭性打击,大量的伪劣假冒产品进入昆明,让昆明的企业全面破产.这也是至今为什么现在昆明人还在把江浙货和假冒伪劣划等号的原因.就在昆明人把浙江货当成假冒伪劣的代名词的同时,昆明政府却被地税和管理费遮住了眼,不说让昆明政府和江浙政府一样大行地方保护主义,但至少起码的正当保护应该有吧!可是他们真的把丢西瓜捡芝麻来了个活典型,而今一些当时的企业职工一提起那场毁灭便流泪,战争中没有被摧毁反而进步了的昆明工业,在改革的大好时期却轰然死了.谁之过!    当然在改革中昆明的一些私有个体也得到了发展,比如:当时的青年路,振滇商场,江浙人就很难进入.种种百万出现在昆明人的谈资中,然而这些个体私有能把资本扩大的今天的却屈指可数,这点上昆明人还真不如江浙老表,江浙老表的勤奋,节俭让人印象深刻.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昆明人,却在毒品中沦落.和三公子和当时他建立的阳宗海,让昆明的那些个体私有企业,在纸碎金迷中又一次死去,起码催生了很多昆明人一夜暴发的心理,我一个朋友贷款3000万几乎是挥霍一空,隶属昆明的宜良县城几乎是一夜之间变成了全云南,乃至全中国色情业,赌博业最发达的县城.面对当时的所谓昆明俩害,政府除了在他们破产和身负巨债后,把他们送进监狱,我不知道做过什么更积极和有益的事.    被污染了的滇池,伤痕累累的昆明,被定义为不适合工业化,政府当机立断的放弃了一二产业,把工作重心转向第三产业,也罢.不幸啊,世博的后面是高某人,高某人的后面又来个李某人,他们除了贪腐之外还愚蠢,第三产业不只是修路建庙,真正需要的是科学高效的管理.但我看到的只是他们从各种硬件建设中损公肥私,贪赃枉法外,看不出他们在软件建设上有什么贡献.这并非耸人听闻,官方报道40%的基础建设资金去向不明.    走了大贪,昆明又大举新昆明建设,新昆明没有建设好,又出了个胡某,你在昆明走过的每一条街道,看到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可以在上面刻上俩个字腐败,这样说或许有些夸张,但昆明真累啊,现在昆明的铁腕仇和在四面楚歌中能否突出重围,还是唱罢虞兮从此奈君何.我们也只能是拭目以待.    现在中央为几近糜烂的昆明派来了一个铁腕仇和,大多热爱昆明了解昆明的人对仇和都寄予重望,都希望他能抚平昆明的伤痕,给昆明带来新气象,但昆明改革了30年积重了30年,昆明真的难返了吗?哎~有希望总比绝望好吧!现在的昆明又开始对外招商,是否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工业进军.真不知昆明是福兮还是祸兮.唯天知,最后只能愿天佑我昆明,愿昆明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梦中醒来.让这个得天独厚的洞天福再次焕然生机.  
  *****小广告,删除并封杀1年-- njuyggyui-- 操作时间: 15:38:39 --
  帮三白顶一下
  非常冷清,顶起请赐教
  大哥继续写啊,我回昆明了
  写得很好,顶起来!楼主有空出来坐坐,交流交流!
  写得很透彻,我也是云南人,可是我就写不出这样的东西来,惭愧啊
  抬爱了,请多指点
  写得很好,让我明白了很多,你真的太有才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