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ppt中认知的核心是什么

心理学重点知识来源:上传者:滞涩的风时间: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到了成人阶段
3、 基础心理学内容: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其中,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为心理过程
4、 认知叫认识,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5、 认识心理现象的指导思想: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6、 条件反射的产生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环节动物开始出现,此时处于感觉阶段,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灵长类动物发展到了思维萌芽)
7、 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本质的区别:人类有思维,能认识到事物本质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8、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他开创了记忆与遗忘实验的研究,检查记忆保存量用的是节省法,发现刚开始遗忘的速度很快,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慢
9、 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世硕主张有善有恶,告子主张无善无恶
10、 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哲学家、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与黄胆汁、血液、黏液、黑胆汁相对应),罗马医生盖伦称其为人的气质类型分类。其观点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11、 19世纪以前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19世纪中叶引入了实验方法,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世界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创办了《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杂志。其1879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2、 冯特、铁钦纳创立构造心理学,主张内省实验;杜威和**尔创立机能心理学,受达尔文进化论和詹姆士实用主义的影响,强调应该研究心里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美国华生创意了行为主义,只要确定了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属于典型的环境决定论;德国魏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自我、本我和超我)
13、 罗杰斯、马斯洛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大学派,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14、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15、 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实验效度的高低取决于实验中对额外因素的控制程度)
16、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轴突外有髓鞘起绝缘作用。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17、 脑由脑干、端脑、小脑和间脑组成。
18、 脑干包括延脑(又叫延髓,其中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桥脑和中脑,是脑最古老的部位,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19、 间脑由丘脑(除嗅觉器官外,其他的感觉神经元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到达大脑)、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调节内脏系统活动)和底丘脑(调节肌张力)组成。
20、 大脑皮层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征
21、 额叶最大,约占三分之一,以躯体运动感觉为主;颞叶以听觉为主;枕叶以视觉为主,顶叶以躯体感觉为主
22、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基本对称,但功能又不对称,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23、 主管言语表达的为布洛卡中枢(运动性失语症),威尔尼克中枢为听觉性言语中枢(接受性失语症)
24、 美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实验,证明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和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
25、 巴浦洛夫学说:(1)兴奋与抑制(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此为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是操作条件反射)
25、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规律:
(1)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超限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受到强烈刺激作用时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消退抑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条件反射的泛化:条件反射形成初期,类似于条件反射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分化抑制:如果只给条件反射物刺激强化,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2)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如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
(3)相互诱导
(4)动力定型(刺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反应也跟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大脑皮层对刺激
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2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7、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感觉阈限,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与其成反比
28、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最小可觉差(j.n.d)
29、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明了韦伯定律:&DI/I=K,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发明了费希纳定律:S=KlgR, 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
30、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暗适应,感受性提高;对光适应,感受性降低)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为正后象,相反为负后象,彩色的负后像为其补色,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31、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饱和度取决于灰色所占的
比率,越大饱和度越小,彩虹是百分之百。
32、灰色没有色调,饱和度为0,只有明度一个特性。
33、两种颜色混合后变成了灰色,则他们为互补色
34、色觉异常分色弱(能分辨颜色但感受性差)、部分色盲(红绿和黄蓝色盲)、全色盲(靠
明度差别来区分颜色)
35、人对赫兹的声音最敏感,16-20000赫兹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36、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感觉器官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37、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是两点阈,手指面部最小,脊背最大
38、平衡觉:又称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晕车晕船是其过于敏感造成
39、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还是运用经验对外界事
物进行解释的过程
40、知觉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41、知觉的恒常性是有条件的,超过这个限度恒常性就不存在了
42、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就
43、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大小知觉(视像大小和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以及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距离相
同,视像越大物体越大;视像相等,距离越远物体越大)
方位知觉(参考物可为自身,双耳听觉)
距离知觉(又叫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重要因素)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似动现象(动景现象、&P现象,比如电影;诱导运动,如云在动我们却认为是月亮在动)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
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定会产生,通过主观努力无法克服
44、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的经验是指对事物的感知、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以及已经进行过的动作。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45、记忆种类:按内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按是否意识到(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按能否加以陈述(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按信息保存时间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加工的方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6、记忆广度指短时记忆的容量,5-9个单位;瞬时记忆是记忆事物的形象,对实际的项目加以识别就进入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以语意或形象的方式存储材料
47、记忆三个阶段:识记、保持、回忆
4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49、时间是决定记忆保存的一个原因
50、记忆的干扰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
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51、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系列开头的比中
间的记忆效果好称为首因效应,系列末尾的比中间的记忆效果好为近因效应或亲近效应
5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53、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54、思维种类:按思维形态(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按探索问题答案方向不同(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按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55、概念是人脑对事物客观属性的反映,是以词来表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
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56、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所包含的范围,他俩是相反的关系
57、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他的思维发展水平
58、问题的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原型的启发作用,定势的作用(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
59、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60、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做言语;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语法系统。
61、言语分类:外部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特点: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言语的缩减性、速度快)
62、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也叫表象,属于形象记忆的范畴
63、表象的可操作性让表象成为想象的素材。想象就是运用已有的表象,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属于思维范畴
64、想象分类:按其是否有意识(有意想象(创造想象、在造想象、幻想)、无意想象(梦、幻想))
65、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66、特殊的意识形态:睡眠和梦
67、大脑处于清醒-波幅较小的&波,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波幅较大的&波,睡眠状态-波幅更大的&&波
68、睡眠四个阶段:睡眠锭出现在第二个阶段,第四阶段进入深度睡眠。四个阶段大约九十分钟,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黎明渐渐到来,三四阶段逐渐消失
69、梦的特点: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70、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表现在紧张度和强度上),主义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71、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当有意注意变成了无意注意(骑车自如了则完成转化),这又称有意后注意或随意后注意
72、注意的特征:注意广度(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一般为5-9个项目)
稳定性(稳定注意情况下,感受性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和减弱,这叫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但这不影响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
注意分配(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是非常熟练的,所从事的活动间应有内在的联系)
73、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74、需要都有对象,需要时推动有机体的动力和源泉
75、需要的种类:产生角度(自然需要、社会需要)
满足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76、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77、动机种类:生理性动机(内驱力)和社会性动机(兴趣、爱好)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定势)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78、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以认识和探索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兴趣的品质: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效能
79、爱好: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就成为爱好
8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低的需要是缺失性需要,高层次的是生长需要
81、情绪情感世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以人的中介为需要
82、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表情,包括面部表情(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言语表情、身段表情
83、情绪与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情绪指感情反映的过程,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是感情的内容,比情绪深刻,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8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85、情绪情感具有两极对立性
86、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动力性、激动度、强度、紧张度
87、情绪情感的分类:生物进化角度(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状态(心境:微弱、持久又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心情
往往由对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
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
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认知、情绪、自我防御反应))
88、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89、意志是有意识的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事先预定目的的心
90、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91、勒温提出四种冲突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92、意志的品质:自觉性(自觉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活动目的)-受暗示性、武断从事
果断性-优柔寡断、鲁莽草率
坚韧性-虎头蛇尾、执拗
自制性-怯懦、任性
93、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94、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结局实际问题的能力叫
智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它代表着智力的发展水平
95、具备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叫才能;不仅有才能,而且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
都达到完美结合,又为人类做出重要贡献的叫天才
96、能力分类:结构(一般能力即智力、特殊能力)
遗传与后天因素(液体能力: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20岁到达顶峰,此后开始下降
晶体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一生都在发展)
领域(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创造程度(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
97、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水平差异(成正态分布)、类型差异、发展早晚差异
98、关于遗传因素对能力发展的影响,早期最有影响的是英国的高尔顿
99、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100、人格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101、人格包括人的气质和性格
102、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人格特征
103、气质类型说:体液说、体型说(德国克雷奇米尔,躁狂抑郁-矮胖,精神分裂-瘦弱,
强壮、发育异常;美谢尔顿和斯蒂文斯人的体型由胚叶决定)、血型说(日古川竹二)、激素
说(美伯曼,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性腺型)
104、强、不平衡-兴奋型-胆汁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黏液质;弱-抑郁型-抑郁质
105、气质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两者成反比)、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
106、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107、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组成
108、个体之间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109、性格的静态结构:态度特征(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性格特征,核心)
意志特征(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的进行调节)
理智特征(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依存性、想象中的现实性、
思维活动的精确性)
110、人格理论:
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兴趣关注的指向,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人格特质理论-把特质看做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1、G.W.奥尔波特-创始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最典型、最具概括性-首要特质,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中心特质,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次要特质)
2、卡特尔-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艾森克-内外倾E、神经质N、精神质P
人格五因素模型-科斯塔、麦克雷:N、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认真性C
1、罗斯著作《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2、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4、勒温: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5、社会心理学研究层面:个体、人际、群体、社会
6、霍兰德:社会心理学发展分为哲学思辨(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经验描述、实证分析
7、对社会心理学期催生作用的思潮:达尔文进化论、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英国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
8、特里普利特和莫德是实证研究的先驱
9、瑟斯顿、李科特-态度量表;谢里夫-游动效应;莫里诺-社会测量法;勒温-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10、社会心理学研究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1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
12、社会学习论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变化,起源于行为主义,学习机制指联想、强化与模仿
13、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社会学习论强调后两者)
14、社会交换论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关系的视角来研究社会行为,基本观点是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霍曼斯)
15、社会心理学学派: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
16、力比多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是性本能
17、新精神分析论:霍妮的文化因素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18、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
19、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
20、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附期、较好的遗传素质
21、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22、性指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性别指男女在性格方面的差异;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23、道德社会化表现在: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
24、爱国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25、社会角色是个体育起身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6、社会角色分类: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
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
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
27、角色扮演过程: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28、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29、自我:又称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30、詹姆士自我的概念包括主我与客我,米德提出了镜我概念
31、自我包括五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核心)、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32、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33、身份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34、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35、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社会比较
36、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事图式对新察觉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
37、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38、印象的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熟悉的人)
光环效应(以偏概全)
刻板印象(较为固定的看法)
39、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40、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其所好
41、罗特&个体归因倾向理论&内控者与外控者
42、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43、凯利的三维理论:特异性信息: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产生反应
共同性信息:不同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一致性信息: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反应是否一致
高特异、高共同、高一致&外归因;低特异、低共同、高一致&内归因;高特异、低共同、低一致&归因于情境
44、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45、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46、亲和的作用: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
47、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几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48、社会动机:亲和、成就、权利、侵犯、利他动机
49、嫉妒是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组成的复杂情绪。其特点是: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50、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51、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52、态度的ABC模型: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53、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
54、态度的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外显度、向中度
55、凯尔曼:态度的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内化
56、海德平衡理论: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P-O之间关系最重要,肯定时为强(不)平衡,否定时为弱(不)平衡
57、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58、态度测量用直接方法:量表法、投射法(摩根的主题统觉测验、罗夏的墨迹实验)、行为测量法
59、沟通的结构: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
60、正式沟通网络: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最好的方式)、Y式
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61、沟通质量常用的指标:信息传递速度、准确度、接受者接受的信息量及其满意度
62、人际距离:公众距离(12-25英尺,正式场合、演讲)、社交距离(4-12英尺,商业交往)、个人距离(1.5-4英尺,朋友间交往)、亲密距离(0-18英寸)
63、人际关系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64、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定向、情感搜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
65、良好的人际关系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
66、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主动支配式指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主动情感式指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被动情感式指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67、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68、影响喜欢的因素:熟悉与亲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真诚)
69、人际互动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
70、从众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的凝聚力
71、群体的范围是3-4人,在这个范围,从众的可能性随规模的增加而上升
72、社会促进有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
73、模仿是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74、模仿的作用: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的形成
75、法国塔尔德的三个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76、社会感染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77、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依恋、利他、亲密
78、爱情发展经历: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
79、婚姻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其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动机是经济、繁衍和爱情
80、夫妻间心理冲突原因: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自我的远离、夫妻的性差异
81、家庭是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82、家庭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
83、家庭结构要素:家庭成员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
1、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种系的发展、心理种族的发展、个体心理的发展
2、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表现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方向性**序性、不平衡性)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发展性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6、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7、皮亚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8、皮亚杰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分为以下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图示;前运算阶段(2-6、7岁)思维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特点:守恒性、脱自我性、可逆性;形式运算阶段,特点: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9、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
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格;成年中期&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后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
10、儿童早期发展是对个体长期发展影响最深远的阶段
11、关键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技能,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敏感期:儿童在某个时期学习比较容易并发展迅速。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12、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视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的标志
13、婴儿期:出生到3岁,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是心理发生的时期
学习:婴儿学习活动的最早表现是在胎儿末期
模仿学习、条件反射学习方式(最基本)、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方式
认知:感知觉: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最先成熟,婴儿的感知觉活动是主动、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知觉:六个月大就有深度知觉,跨感觉通道知觉、模式知觉
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
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受知识经验的支配、注意受言语调节和支配)
记忆:胎儿末期开始发生记忆,12个月之前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2个月之后是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的主导
言语:语音的发展:简单发音-连续发音-学话萌芽
句子的发展:单词句到多词句,简单句到复合句
气质:按活动特性(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稳定性特征:出生后一年气质稳定性呈连续增长,稳定性属于中等的稳定性
基本情绪:兴趣:先天反射性阶段-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
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衡量母亲对婴儿的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
主体的自我意识: 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表现在(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认识、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客体的自我意识: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能运用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
14、幼儿期:游戏: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发展阶段:机能游戏(亲子和模仿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特点:以主题游戏为主、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游戏中富有创造性、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非社会性游戏(独自和旁观游戏)、平行游戏、
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
记忆:特点:无意识为主、有意识发展迅速;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相互作用
婴儿后期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
思维:特点: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逻辑思维初步发展表现在所提问题的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
推理:最初是转导推理;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
想象: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言语:句法结构:从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
口语表达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从情景语向连贯语
个性: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影响因素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同伴
第一逆反期:3-4岁,表现是幼儿要求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特点:心理需求在于要实现自我意志、实现自我价值感
15、童年期:6、7岁-12、13岁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认知:记忆:策略:复诵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
对小年龄的儿童记忆策略的提示并无明显效果&中介缺失
思维:基本特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完成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过度
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9-10岁
推理能力: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比前两者发展水平低)
新的思维结构:掌握守恒(数和长度守恒&6-8岁,液体、物质守恒&7-9岁,
面积、重量守恒&8、9-10岁,容积守恒&11、12岁)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形式:恒等性、可逆推理、两维互补推理
8岁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阶段
童年期是通过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知操作来协调自己与他人的认知的不同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发展: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持久关系
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等相近、相互倾慕
亲子关系:变化: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教养重点转移、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
特点: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
16、青春发育期:11、12岁-15、16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不平衡,称为困难期
身体的变化分为身体加速成长(第二加速期)和性成熟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心灵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心理闭
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记忆:记忆广度达到一生顶峰
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率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
逻辑法则的掌握主要表现在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认识上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
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可用独特自我和假象观众来表征
第二逆反期:表现为独立意识受阻而抗争、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
抗争、观念上的碰撞
17、青年期:17、18岁-35岁,黄金时期
一般特征: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
思维发展:阶段(帕瑞):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
思维监控的发展是一个显著特点,表示思维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同一症候群:同一性意识过剩、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与他人距离失调、时间前景的扩散、勤奋感的丧失、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延缓偿付期:如大学学习期间
科尔伯格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倾向,阶段2、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取向,阶段4、&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18、中年期:35-60岁,更年期在50岁左右,又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莱文森把人生的40-60化为中年期
思维:活动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以及辩证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自我: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是第一 &组织者&;自我改变意味着个体的思想等组织方式的改变;自我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发展水平:遵奉者水平、公平水平、自主水平、整合水平
人格特征:1、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2、人格结构的成熟性(表现: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滑)
3、性别角色的日趋整合
适应环境控制论:初级控制水平稳定,次级控制水平策略丰富而宽广
19、老年期:60岁-衰亡(老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或结果)
老化原因:个体变化为重点(遗传学说、行为老化学说)
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为重点(疏离学说、适应学说)
认知变化:感知觉: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
记忆:70岁是记忆衰退的关键期
衰退特点:1、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较机械记忆衰退较慢
2、再认能力此凹陷处逐渐老化的现象,但再认比回忆保持较好
3、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主要记忆障碍:主要在信息提取困难
是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较少主动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记忆减退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有关
人格特征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1、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
2、&力比多&的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欲期
3、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4、精神分析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固着、焦虑、压抑
5、行为主义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兴奋与抑制的冲突和强有力、异乎寻常的刺激
6、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潜能趋于完善受到阻碍;存在焦虑
7、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标准化区分(李心天):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8、心理学的区分标准(郭念锋):1、主观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
调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原则
9、认知障碍分为感知障碍(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形式和内容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和智能障碍
10、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阈限降低,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减退(感觉阈限升高,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患者也常有感觉减退)
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综合症)
11、知觉障碍:错觉:病理性的不能接受现实的检验,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带有恐怖性质
幻觉:特点: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并对此坚信不疑
根据感觉不同可分为:幻听(言语幻听: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非言语幻听)
幻视(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觉,如见到闪光火花等)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烧患者
幻嗅: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
幻味: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幻触: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内脏性幻觉:(躯体内部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发作
按体验来源: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功能性幻觉(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存在、消失,两者互不融合)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气功所致的精神障碍)
思维鸣响(患者能听到自己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心因性幻觉(由强烈的刺激引发的幻觉)见于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癔症
12、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
非真实感(镜中花、水中月)多见于抑郁症、神经症、精神分裂症
窥镜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病变
13、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症状:思维奔逸(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的加快)
多见于躁狂状态或心境障碍躁狂发作
思维迟缓(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抑郁状态或心境障碍抑郁发作
思维贫乏:回答时语速并不减慢(与思维迟缓鉴别)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
思维松弛或思维缓慢: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缓慢、&答非所问&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
破裂性思维: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严重时可发展为语词杂拌,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之一
思维不连贯:语词杂拌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
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时
思维中断:中断不受患者意识支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插入、被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自己意愿的活动
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
的大量涌现在脑内,会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病理性赘述:多见于脑器质性障碍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语词新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逻辑倒错性思维:主要特征是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性明显的障碍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4、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妄想和强迫观念、超价观念
15、妄想:一中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特点: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逻辑思维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2、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
3、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分类:按内容分:关系妄想:把现实中与他无关的事情以为与他本人有关系。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被害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障碍
特殊意义妄想: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物理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认知受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夸大妄想:可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发作、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自罪妄想:主要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疑病妄想:严重时称为虚无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精
嫉妒妄想: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
钟情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按妄想起源:原发性妄想:以突发性妄想最为常见,还有妄想知觉和妄想心境
继发性妄想
16、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的出现在患者脑海中。可以表现为反复回忆某些事情的经过、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行为
强迫性思维常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17、超价观念: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
18、注意障碍:意识障碍总是伴随有注意障碍
注意减弱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意识障碍
注意狭窄:见于有意识障碍,也可见于激情、专注状态及智能障碍者
19、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
记忆减退: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遗忘:对局限于某一时间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顺行性遗忘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后一段时间内经历的事
逆行性遗忘指忘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脑外伤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遗忘症,可见于癔症
错构:同时出现记忆减退、错构、虚构以及定向力发生障碍时成为科萨科夫综合征,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精神障碍
20、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21、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焦虑、恐怖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情绪迟钝(精神分裂症早期、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绪淡漠(精神分裂症衰退期、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绪倒错(精神分裂症)
脑器质性损害的精神障碍:情绪脆弱(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的神经衰弱)、
易激怒(躁狂状态)
强制性哭笑(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欣快(麻痹性痴呆、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22、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精神分裂症消退、痴呆)、意志减退、精神运动
性兴奋(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或紧张型、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违
拗(精神分裂症紧张型)、蜡样屈曲(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缄默(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癔症)、
被动性服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刻板动作(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模仿动作(以木僵为临
床表现,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意向倒错(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作态(精神分裂症的青春
型)、强迫动作
23、精神分裂症: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发作
期自知力基本消失
24、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在两周内起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在
2-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
25、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向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形式为环性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
26、神经症: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许又新)
特点:1、意识的心理冲突2、精神痛苦3、持久性4、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5、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做基础
27、心理冲突的常形特点:它与现实出境有直接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它有
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持什么观点总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而另一方是不道德的
心理变形的特点:它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且它不
带明显的感情色彩
28、许又新的标准:1、病程。不到三个月为短程(1分)、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3分)
2、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者自己可以摆脱,记1分、中度者需借助别人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可以摆脱,记2分、重度几乎无法摆脱,记3分
3、社会功能。轻微妨碍者记1分;效率明显下降、只能部分工作或尽量避免社交场合记2分;不得不休假或休学记为3分
总分不小于6,可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对2、3项的评定至少要考虑近三个
29、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睡行症、夜惊、梦魇
30、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下产生的精神障碍下
临床表现:分离性障碍、转换性障碍、流行性癔症
31、心理健康: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状态
32、许又新的心理健康衡量的三个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33、郭念锋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
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34、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与不健康。
35、效度:症状学效度、预测效度、结构效度(人口学因素、个性心理因素、身体健康水平、
社会变迁)
36、一般心理问题: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
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里不健康状态
特征:1、由于现实因素产生心理冲突,冲突是常形的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不间断的持续一个月,或间断的持续两个月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
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事件;即使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情绪
37、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里不健康状态
特征:1、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是常形的,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求助者会体会到不同的痛苦情绪
2、从产生痛苦情绪起,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的持续在两个月之上,半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4、反映对象泛化
38、可疑神经症:内心冲突变形(可参照许又新标准)
39、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无法抛开主体存在
40、压力源种类: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41、测量压力的量表:社会再适应量表(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
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
知觉压力测评
42、产生压力的必要条件:压力源的存在、个体的生理状态、心理背景、社会生存环境
43、压力种类: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叠加性压力:同时性叠加压力(四面楚歌)、继时性叠加压力、破坏性压力
(又称极端压力,创伤后应激障碍,灾难症候群)
44、压力的适应阶段: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经历过的称为一般性症候群(GAS)
1、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事物是指要测量的对象;数字具有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和可加性;法则是测量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2、测量要素:参照点、单位
3、测量的本质是根据某一法则在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上把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这个连续体称为量表。
4、斯蒂文斯分类量表:命名量表:水平最低,只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事物归类
分类:代号:用数字来代表个别事物
类别:数字来代表具有某一属性的事物的全体
顺序量表:数字不仅指明类别,同时也指明类别的大小或含有某种属性的程度(考试名次、工资等级)包含数量的大小关系
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
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数值可做加减(温度计)
等比量表:最高水平,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长度、重量、时间)
一般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
5、心理测量: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
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6、常模是否可靠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有足够数量的有代表性的受测者样本
7、心理测量性质: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8、心理测验分类:按功能: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按测验材料性质:文字测验、操作测验
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客观测验、投射实验
按测验方式: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要求:最高行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9、科举取士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心理测量的实践
10、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为比内-西蒙: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
11、常模团体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是群体的一个样本。常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总体的认识,确定时先确定一般总体、再确定目标总体、最后确定目标样本
12、常模团体的条件: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样本的大小要适量(30-100个;全国性常模人)
13、取样方法:简单随机取样、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分组抽样、分层抽样(最常用)
14、常模: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有全国常模、区域常模和特殊常模/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常模
15、常模分为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标准分常模
16、发展常模:发展顺序量表(最直观),最早的范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量表
智力年龄: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
年纪当量:以10个月为一个年级
17、百分位常模:百分等级:应用最广,是指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比
指出的是个体在常模团体中所处的位置
百分点:相对于某一百分等级分数点
18、标准分常模: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
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Z=A+Bz加上一个常数是为了去掉负值,乘以一个常数是为了使单
位变小从而去掉小数点。加上或乘以一个常数不改变原来分数间的等距关系
19、T分数:50,10;标准九分:5,2;标准十分:5.5,1.5;标准二十分:10,3;
离差智商:100,15
20、智商:比率智商:推孟:IQ=MACAX100;MA心理年龄,CA实足年龄
离差智商:韦克斯勒:IQ=15(X-X)SD+100
21、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转换表法: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也叫常模表
剖面图法:将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
22、信度:同一受测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23、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不影响信度
24、信度指标:信度系数与信度指数、测量标准误SE=1-rxS,r为信度系数,s为标准差
信度越高,标准误越小
25、信度评估方法:重测信度:又称稳定系数,同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施测者前后
施测两次。一般是两到四周,间隔时间最好不超过六个月
复本信度:等值系数,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来测量同一群体,求受测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一个测验分为两半,反映两半之间的相关系数,测验越长,信度越高
同质性信度:代表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各个测题得分呈正相
关,则测验为同质
评分者信度:一般要求在成对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平均一致性达0.90以上,才认为评分是客观的
26、r=1,则完全没有测量误差,所有变异均来自真实分数;r=0,则所有变异和差别都反映的
是测量误差。r&0.7,测验因不可靠而不能用;0.7-0.85,可用于团体比较;r&0.85,可用于个
人。新编的测验信度应高于原有的同类测验或相似测验
27、大约有95%的可能性落在X-1.96SE&Xt&X+1.96SE范围内
28、影响信度的因素:样本特征、测验长度、测验难度、时间间隔
29、效度:所测量的与所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的符合程度。
性质:相对性、连续性
30、效度分类: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
31、内容效度: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取样的适应性
评估方法:专家判断法:步骤(定义好测验内容的整体范围,描述有关知识、技能和所用材料的来源;编制双向细目表;制定评定量表来测量测验的效度)
统计分析法:再测法
经验推测法
特性:时间上的特定性
32、表面效度是由外行对测验做表面上的检查确定的(最高行为测验要求较高表面效度,典
型行为测验则相反),内容效度是由够资格的判断者详尽、系统地对测验进行评价而建立的
33、构想效度:测验能够测量到理论上的构想或特质的程度
估计方法:1、对测验本身的分析:测验的内容效度可以作为证据
内部一致性指标可以测定的是测量单一或
分析受测者对题目的反应特点
2、测验间的相互比较:相容效度(两种测验间的相关系数)
区分效度、因素分析法
3、效标效度的研究证明:效标的种类和性质
分析心理特质的发展变化
4、观察法和实验法证实
34、效标效度: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表现的有效性程度
条件:1、具有最有效的反映测验目标
2、必须具有较高的信度,不随时间等因素变化
3、校标的客观的加以测量,可用数据或等级来表示
4、测量方法简单、省时省力、经济实用
评估方法:相关法:最常用,求测验分数与效标的相关-效度系数
区分法:应用于团体,重叠量越大效度越差
命中率法:临界分数越高,正命中率越高
功能:预测误差:决定性系数为效标系数的平方
预测效标分数和效率指数
35、P值越接近于0.5,区别率越高;平均难度要接近0.5;
36、计算区分度的最常用方法是相关法
37、测题排列方式:并列直进式、混合螺旋式
1、正确的观点和态度是心理咨询的关键
2、正确的观点:唯物主义观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心身一体的观点、交互作用的观点、整体性观点
限制性观点:职责限制:不介入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时间限制:每次50-60分钟,间隔一般为一周
咨询目标限制
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中立性态度
3、咨询师应具有的条件:品格、自我修复和察觉的能力、善于容纳他人、有强烈的责任心、自知之明
4、精神分析论的本能:性本能、营养本能(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
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器
5、钟友彬提出了中国的精神分析、认知领悟疗法
6、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定律,华生R=F(S)模式
7、托尔曼:B=(S,P,H,T,A)行为、环境刺激、生物内驱力、遗传、训练方式、年龄
8、斯金纳:R=f(S,A)刺激,实验变量
9、模仿学习理论重要概念:1、替代学习或观察学习2、自我奖赏或批判
3、人们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10、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模仿学习、系统脱敏、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
11、罗杰斯:和谐的咨询关系、咨询师对求助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咨询师对求助者共情的理解
12、人性: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的生物属性;以生物属性、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
13、人性心理学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属性为中心
14、内在心理动力:个体保存、种族延续的本能;探究世界的本能;为生存组成社会的依存本能
15、家庭婚姻、择业求学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属于发展性咨询
16、人类的性特征:普遍性、功能多样性、选择性和排他性、责任性、文化-社会制约性
17、性道德特点:多样性、一致性、继承性、双重性
18、现代性道德特点:严肃性、平等性、科学性
1、初诊接待的工作程序:1、合理配置心理咨询场所
2、使用礼貌接待方式和礼貌的语言
3、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4、询问结束后,表明态度
5、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6、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向求助者说明其权利与义务
8、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2、保密内容: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的内容以及与求助者接触的过程
保密例外: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司法机关要求;出现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出现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
3、保密重要性:尊重求助者的自主性;体现心理咨询师的诚信;避免对求助者造成伤害;使求助者获得安全感;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4、在摄入性会谈中,未经求助者允许不能当着求助者的面做记录和录音
5、初诊接待的注意事项:1、避免紧张情绪(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见习时间)
2、语言表达(避免使用方言,必要时可将提问或解释性语句重复一遍,会谈中若使用专业术语,应向求助者说明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
3、反复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4、心理咨询时在仪态方面还应注意不要多做下意识动作等
6、摄入性会谈的工作程序:1、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2、确定会谈方式
4、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
5、对会谈内容进行归类
6、结束会谈
1的参照点:求助者主动提出求助内容
该篇范文(全文共有27335个字)可完全免费阅读或下载全文。香当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每一篇范文均为原创WORD文档,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阅读与下载全文:
点此阅读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点此下载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上篇:下篇:
今日新增会员:443
今日新增文档:78
本站热门范文推荐
香当网常见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知心理学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