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广播稿稿《难忘瞬间》

真实中国·导演计划
这是一个我很羡慕很羡慕的事,只是现在还没这个能力,只是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远到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所谓前奏,不知道是不是永不到达的意思。
一个我喜欢的频道,一项我喜欢的事业,一个未完成的梦想。想来还是值得期待未来的。之所以花那么多的时间写那些个虚构的故事,是因为明白不论是编撰还是纪实,都是需要漂干净心灵才能体会其中的动人之处的。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美好或者动人的事不为外人知,记录片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懂得体会不一样的人生,从而更尊重生命。
记录之,标记之,以愿鼓励同好。
===========================================================
真实中国&导演计划 活动概述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2006年推出的&真实中国&导演计划& 是一项支持中国纪录片创作的长期发展计划,每年举办一次。作为国内主流媒体唯一的纪录片专业培训及委托制作项目,导演计划旨在吸引国内富有创意的纪录片专业人士和爱好者,通过纪实频道这一专业平台,展示他们在纪录片创作方面的才艺。
如果你没有拍摄经费,没有技术支撑,没有播出平台,没有交流渠道,但只要你有一个好的创意,请加入&真实中国&导演计划&。&真实中国&导演计划&助你登上更加宽广的舞台。让你的思想冲击世界,掀起中国纪录片的新锐旋风。&真实中国&导演计划&等待每一位纪录片爱好者的创意。
申请者只需提交一份纪录片故事大纲和一份适当的制作预算,即可参加初步遴选。专家组将初选22份提案参加最后的竞标活动。同时,初选入围者将有机会参加导演计划特设的大师培训计划,与中外纪录片大师及业内知名制作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大师班培训将为选手提供更多纪录片创作的信息和实践标准。经过两天密集培训,每一位参赛导演将在竞标台上一试身手,倾情陈述。评委团最终将评选出6位优胜者。纪实频道将全力提供充足的拍摄资金和全程技术支持。首届导演计划,纪实频道成功委托制作完成6部纪录片。
&本届入围的22部作品
1号作品名称:《大漠绿洲》参赛人姓名导演:陈富,沈世平陈富,26岁,重庆大学电影学硕士,现职电视节目导演及编剧,并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担任教师。曾担任重庆电视台《走近中国消防》、《重庆假日报道》、《119俱乐部》等节目导演。拍摄纪录片《山城棒棒》、《民间川剧班》、《缓刑期发生的故事》、《天堂电影院》等,均在香港凤凰卫视播出;曾为新加坡优频道制作《红顶商人尹明善》、《重庆火锅传奇》、《山城夜景》等电视专题;参与编剧30集电视连续剧《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沈世平,24岁,毕业于重庆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独立制作纪录片《路》、《寻找龙贵安》、《那山、那人》、《忘却的伤痛》等。纪录片《路》入选欧盟&中国村民自治影像公共宣传活动&青年导演计划。曾在重庆电视台《看了再说》、《直通现场》、《天下教育》等栏目任职;参与制作大型系列纪录片《远祖之谜》拍摄。2007年至今在重庆卫视《走近中国消防》任编导。&故事简介:作为中国西北沙漠的天然屏障,甘肃民勤绿洲可能在近些年内消失:1.6万平方公里的民勤县,如今适宜居住的绿洲面积只剩800平方公里。倘若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连成一片,对于北京人来说,沙尘暴恐怕就不再是一年几次。
在民勤北部的辉煌村,沙漠来袭使得200多村民被迫迁徙他乡。如今,村子里只剩下两个80多岁&死活不离故土&的老人;新迁村子里刚刚翻盖的学校,学生越来越少;唯一连通县城与村子的公交车也经常载不到乘客&&中国西北最后的沙漠绿洲,上演人与自然的对抗与挣扎。
2号作品名称:《最后的阿宫腔》参赛人姓名导演:官伟,张智佗官伟,28岁,现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影视摄影专业。爱好纪录片的拍摄与制作,曾拍摄五集电视纪录片《空巢》、西安美术学院宣传片《黄土高原上的艺术殿堂》、纪录片《豆腐人家》、《我们的同里》等。作品《快乐》参加2006年中国同里国际影像大展,作品《旦》入围2007年中国安吉国际影像大展、2008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组。张智佗,25岁,西安美术学院版影视摄影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创及合作拍摄DV短片二十余部,多次参加电影节及学生影展,作品坚持立足现实,拍摄现实主义题材。现协助官伟筹划拍摄《阿宫腔》这一流传千年却濒临绝种的优秀剧种。&故事简介:这是一段有关记忆、承载荣耀的故事。 惠存孝现已80多岁,双目失明,却有着一身阿宫腔的绝活,他是阿宫腔的正宗传人。他对阿宫腔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晚年却过着艰辛的生活。社会的庞大变化让他几乎成为了一个&废人&,再也没有人安静地在台下倾听,更没有人再向他学习这种唱腔。我们感伤老人对阿宫腔的深情无所依傍,试图用影像挽留民族的传统文化,怎样才能让其免于在绝望的姿态中逐渐消失&&
3号作品名称:《布里斯朵的早晨》参赛人姓名导演:惠慧制片人: 李亦中惠慧,24岁,上海交通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在读研究生。2005年担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第一财经合作专题片《中国金融史话》撰稿及编导助理。2006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交换学习期间完成纪录片《以表演为生的人》,并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2007年担任上海教育电视台《学子DIY》栏目策划,并获该栏目年度&优秀编导奖&。论文《市场化背景下的华语纪录片创作》获2007年上海市研究生论坛电影学分论坛&优秀论文&奖。李亦中,56岁,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教授,执教《纪录片编导》等影视专业;论文《中国纪录片跨世纪三大演变》获第2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奖&一等奖。1996年编导纪录片《少年电视人》;指导学生创作DV纪录片《寻访徐园》、《蟀哥》、《音符中的画》、《启程》、《家园》、《今年夏天》、《卢米埃尔与我们》、《上海圆梦者》、《诞生国歌的城市》等,多次参展华语大学生影视作品展、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并先后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等主流媒体播出。&故事简介:
31个春秋,1500次聚会,&飞的&赴约,风雨无阻&&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不懈?耄耋之年,谈笑风生,思维敏捷&&是什么让他们永葆活力?他们是一群上海老人。他们中有大学教授,有当年响当当的&上海小开&,有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影星,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喝咖啡、打网球、打桥牌、PS照片、玩数独、做填字游戏,他们是海派文化的悠长余韵。
走进他们的世纪人生,听这座城市的活历史讲话。
4号作品名称:《功夫之王》参赛人姓名导演:雷雯雷雯,30岁,上海戏剧学院硕士学位。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网站编辑。2003年开始从事纪录片创作,关注时代、环境与人的关系。短片《爱我,就给我自由吧》获2005年首届&中国电视DV 公益短片大赛&二等奖;纪录片《猫奶奶和她的孩子们》于2004年中央电视台《讲述》播出;纪录片《考学记》(2004年)、《你为什么结婚?》(2005年)、《一个业余采茶剧团的冬春》(2006年)等在上海东方电影频道等媒体播出。目前正筹备两部纪录片拍摄及一部电影剧本创作。&故事简介: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四处充满梦想的时代。 19岁时许卫家来到武打特技队,一心想成为&李连杰&,15年后的他却还是客串着一名&黄包车夫&。多年来他寻找着各种机会,2008年,他终于在《功夫之王》中饰演了一个&有台词的角色&。许卫家身边还有一群武打配角们,他们平均年龄21岁,想着做&第二个王宝强&。有一天,一个大片来到特技队选角,从那一刻起,争抢、猜忌、排斥、温暖、鼓励开始在队里交织蔓延。
5号作品名称:《守》参赛人姓名导演:汪丹妮汪丹妮,19岁,上海戏剧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担任上海影视制作团队光影陆战队艺术总监。年创作短片《夏殇》、《半夏》入围JVC观影节优秀作品奖,《夏殇》参展2007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其它作品有《他她》、《红》。曾担任宣传片《南市旧话》副导演,参与电视台节目策划。目前正在准备撰写两个预定的电影剧本。&故事简介:长江的年年泛滥,促使了一座新城的诞生。故事的镜头聚焦在被遗弃的千年古镇和快被人们遗忘的一对母女身上。老人已80岁,带着快50岁的残疾女儿生活在这个繁华不在的古镇上。大哥看着妹妹单身急在心里并为其找对象,妹妹却断然拒绝了哥哥;哥哥为母亲在新镇买了新房,母亲却固守破屋。当一切陷入僵局时,妹妹的行动使哥哥的态度完全转变了,一种对母性的依恋与守候耐人寻味&&
6号作品名称:《三个同龄人&10年前后》参赛人姓名导演:汪清汪清,拥有28年电视采编经验,一贯坚持客观事实报道,开创安徽电视台《社会之窗》栏目,参与策划央视《焦点访谈》。1995年创办北京中视汪清影视工作室。曾创作纪录片《北京&安徽千里行》获星光奖和中国电视纪录片一等奖,央视一套先后播出八次,入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的影视教材。其它获奖作品有《庵棚日记》、《路边店》、《回家过年》等等。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享有国务院突出贡献津贴、广电部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故事简介:10年前,城里两个8岁的男孩女孩和一个街头要饭的8岁农村男孩交朋友的故事,在他们和我们的心里都留下了烙印。10年后的今天,记录者开始在网上发帖,走访学校打听,重新寻找这三个同龄的孩子。 城里的两个孩子虽然家境富足,但离异的家庭给他们蒙上了阴影。同时面临高考的浴浴、珠珠,他们能顺利地过关吗?那个要饭的农村孩子堂宙,已经长成一个能赚钱养活奶奶和父亲的小伙子,他的能耐究竟有多大?十年时间,记录那些在这三个同龄孩子身上改变的和不曾改变的。
7号作品名称:《运河船人》参赛人姓名导演:徐亚萍
徐亚萍, 23岁,毕业于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攻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学位。纪录片《毕业生》获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奖、2006年首届北京高校影视作品大赛专业组三等奖。2008年4月完成纪录片《礼拜天》的剪辑。目前正在准备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新纪录运动研究》。 &故事简介:徐福礼老人今年76岁,生在船上长在船上,三代使船。他经历过从姥爷给父亲、大伯买上了第一条船,到日本鬼子打进来时他挨了枪子儿,到解放时期一艘木船载着103人下江南逃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航运集体挣工分的日子。从3吨拉纤的木船到上百吨的铁骨船,古老的运河和徐老汉互相见证着各自的生命。在老汉心里,埋藏着一段八路军和票子的故事。如今,他和老船友们唱着即将失传的运河号子,对着已经被改成公园的古运河,回忆着往日的骄傲&&
8号作品名称:《第二代信差》参赛人姓名导演:杨南倩
杨南倩,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电影硕士。现职小说作家、编剧。曾任迪士尼影业电影行销、报社电影记者、意大利乌迪内电影节选片顾问、影艺学院讲座讲师。以媒体、影评家身份出席过戛纳国际电影节、台北电影节、香港电影节、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横滨法国电影节。近期参与台湾电影《六号出口》摄制纪实及《海角七号》剧本创作。目前拍摄短片及筹备个人长片电影剧本。&故事简介:跨越海峡拍摄,两台摄影机于台北、上海同时记录两岸渴望团圆的真实面孔。患慢性肾病的台湾老人,八十岁前夕经常梦到已逝的前妻,以及分离了那么多年却始终未能再度踏上的崇明岛。当年从崇明岛撤退到台湾,这两点的距离对老人来说始终遥远。1949年,历史画了一条分隔线。1987年,隔离近四十年的亲友有了聚首的机会。2008年,两岸局势的改善给了老人一个上路的可能。
9号作品名称:《怎么爱你也不够》参赛人姓名导演:元心
元心,32岁,文学硕士,曾任南京经济广播电台访谈节目主持人,传媒公司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策划和评估。2006年开始从事纪录片的研究及实践,使用高清拍摄了个人纪录作品《工地》、《天台》。目前关注孤独症儿童的题材。&故事简介: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边流泪一边微笑。这是一个中国母亲的故事。也是一个在绝望中寻找救赎的故事。 一个母亲,以卓绝的努力帮助自己和家庭走出自闭症的痛苦深渊。而后又尽一己之力,建立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以智慧和团队的力量帮助别的家庭和别的孩子。
8年,和数百个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一起,在与命运的搏斗中找到自我,找到活着的尊严。中国面孔,中国母亲。以慈爱为绳,让苦水变甜。
10号作品名称:《洗脚城,洗脚妹》参赛人姓名导演:袁敏
袁敏,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职业编剧,独立制片导演。2003年制作美伊战争为事件的纪录片《别为我哭泣》;2004年完成以乞讨人群为主体的纪录片《求求您》;2005年完成移民题材纪录片《我是谁》的策划方案;2007年制作纪录片《我的奶奶&&万良英》。曾担任影视剧《董事长的博客》、《粉庄》、《香巴拉女神》、《幸福在哪里》、《家门》、《革命30年》等编剧工作。&故事简介:50多万人,她们全部为女性,年龄在15岁&20岁之间,纯真朴实,全部来自当地农村。在学校,她们接受为期40天的体能、按摩、理论、指力、礼仪等训练。对于这些农村年轻女性来说,训练的强度和体能上的要求都算不上什么,最难的是礼仪方面的学习。学成后她们将前往以北京、上海为主的中国大城市从事足浴工作。从她们进城的那天开始,城里人就给她们取了个外号&&洗脚妹。
11号作品名称:《从终点找到起点的人》参赛人姓名导演:张宁
张宁,39岁,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现任北京紫晶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制片人。2006年、2007年制片数字电影《阿欧桑》和《妈妈再见我一面》,后被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收购。2008年,撰写完成电影《我们都是好孩子》和《只爱千里》剧本,并开始尝试纪录片创作,策划大型纪录片《回游》和《藏地佛光》。&故事简介:宁是一个出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女子,她说一个人可以不结婚、不恋爱,但不可能没有父亲。宁十几岁时,父亲去世了。因为当地的&规矩&,父亲的骨灰在&火化场&里一锁就是十几年。她常去&火化场&,因为那里能找到父亲的影子。一个人们都忌讳的地方,在她说来却是类似&熟悉&、&温暖&的字眼。宁的眼睛慢慢地就变成了摄影机,捕捉着&火化场&里的真实人性。站在这个很多人人生的终点,她微笑着开始了自己事业的起点&&
12号作品名称:《飞吧》参赛人姓名导演:张云骅
曾担任上海市卢湾区体育科研所摄像,90年代去南非工作,现为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DV365》栏目特聘通讯员。先后独立拍摄音乐纪实片《西塘印象》,DV系列短片《我能我行》、《职场倩影》、《魅力新娘》、《志愿者在行动》、《好男儿的故事》等。2007年拍摄的短片《吉祥五宝》,获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文化DV短片金奖;2008年4月,短片《结婚在汉代》,获&西施杯&华夏婚礼DV大赛一等奖。&故事简介:2007年的春天,首架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支线飞机ARJ21各大部件,静静地躺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车间里,遥望着蓝天。 总装开始了。首架意味着一切由零开始,意料内外的问题接连发生:标准件不能及时到位;妻子临产了;儿子要高考了&&所有的一切都化作对生命的尊重、对事业的热爱。大家只有一个梦想,要让自己的飞机飞向蓝天,向世人证明中国人的力量。现在,ARJ21有了一个柔美的中文名字,叫翔凤。承载着中国人制造飞机梦想的翔凤,插上你生命的翅膀,飞吧!
13号作品名称:《&画&中的村庄》参赛人姓名导演:郑阳
郑阳,32岁,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创作戏剧小品《儿子的烦恼》、《夏天故事》,联合导演话剧《新北京人》,创作电影剧本《纸相机》、《碰瓷》、《神奇拳手》等。2006年独立执导35mm胶片电影《纸相机》,入选 2007年西安曲江国产电影双新展;参展韩国釜山国际儿童影展、多伦多电影节、俄罗斯儿童国际电影节等。曾导演高清电影《保姆》、电视剧《风雨人生》。现正创作悬疑影片《死亡之旅》和纪录片《我的西部故事》。&故事简介:画了三十年沂蒙山村庄的画家庞维波,带着学生再次踏上了沂蒙山的写生之路,却意外地发现,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有的村庄已无人居住逐渐败落,有的被征用盖了楼房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庞教授带着学生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寻找着写生对象,面临日益城市化的村庄和逐渐消失的民俗民情,他的画笔在画纸上开始踌躇。中国农村这张不断变化的面孔,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是否也面临着文化缺失的危机?
14号作品名称:《难忘瞬间》参赛人姓名导演:王瑾,中伟(荷兰)
王瑾,26岁,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后至北京担任剪辑师,曾参与制作大型人文纪录片《天府的记忆》(七集粗精编);担任内参片《居安思危》(八集粗精编)剪辑师、《光荣与使命》(三、六集粗编)剪辑师、《世纪之音》编导、《警务幕墙》编导;参与大学生艺术节艺术统筹等工作。现主要从事编导、策划、编剧工作,2006年9月&2007年7月于北京电影学院研修。中伟,22岁,荷兰出生,母亲为中国人,父亲为荷兰人。高中毕业后曾拍摄短片《Fortune》和《The Grape Empire》。后来到中国,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2005年制作短片《吸烟逻辑》,担任导演、编剧、剪辑、音乐;2006年制作短片《变色龙》,担任导演、编剧、剪辑。热衷于哲学、历史基调的纪录片创作。对于人物纪录片,他坚持从最基本的真实生活出发,提炼出高于现实生活的道理。&故事简介:
回忆是对历史的一种选择。 回忆起那个年代,长辈们的神情透露着隐隐忧伤,但当翻开那些褪色的旧照片时,他们的眼神又流露出难言的激动。 林叔叔翻出四十几年前在家拍的旧照片,照片中充满了符号式的景象,充满着领袖人物的塑像、黄书包和铺天盖地的标语。在旧照片中,这些生活符号更隐性也更平易舒缓,如涓涓溪流般从观众的心房渐入渐出。你可以说它是一种心理暗示,体现出一种欲说还休的姿态。
15号作品名称:《伊兰包托克索的最后一课》参赛人姓名导演:朱成卓
朱成卓,28岁。曾从事外贸工作,后感兴趣于纪录片创作,辞职求学,现在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攻读电影创作硕士学位。他热衷于用影像的方式表现经历的时代,曾创作电视短篇《涸泽之鱼》、《我爱北京》。&故事简介:
满语曾经是四亿人的&国语&,而现在会熟练使用它的只有十几位老人。在时间的打磨下,满族身上的烙印也渐渐地淡漠。
一种民族的语言就是拯救一个民族的钥匙,现在拿这把钥匙的人,则是全国仅有的一位满语教师。他不懈地推广和教授满语,只是希望本民族的语言不要在他们这一代消失。可当面对讲台下孩子们的时候,他不清楚,这会不会是他的最后一课。
16号作品名称:《红酒与青稞》参赛人姓名导演:朱春光,袁博
朱春光,现任职于北京镭电影工作室,导演、制片人。从事电视纪录片创作多年,在亚洲多个国家和澳洲先后拍摄。制作纪录片《街头卓别林》。参与CCTV文献纪录片《光辉历程》的创作;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作纪录片《女儿国的声音》;与中国卫生部合作《女性&艾滋病》等。袁博,长沙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双学位。现任职于北京镭电影工作室,导演、制作经理。制作、纪录片《登天一线》。联合制作纪录片:《女性&艾滋病》、《莎士比亚梦想》、《兵马俑》等。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故事简介:
百年前,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修建教堂,也改变了当地藏民的生活方式:种植的青稞在减少,葡萄的种植面积却在悄然增加;藏民喝的已经不是酥油茶,而是自酿的葡萄酒;他们唱着主的赞美诗,仿佛法国的贵族生活。
一位旅游者来到这里,他看中了村里种植的法国塞纳河谷的优良葡萄,并准备改进村民们的传统工艺,用更高的卫生标准和更先进的制造工艺酿造纯正的法国葡萄酒,计划从观念上全面提升村民们的酿酒眼光。如今村民面对的是传统生活模式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们会同意这个将影响他们命运的计划吗?
17号作品名称:《应孕而生》参赛人姓名导演:吴克俊, 朱伟
吴克俊,26岁,现任东方卫视后期,曾先后从事置景、木工、灯光、摄像、后期等工作,影视制作经验丰富。先后和团队制作过多部创意片和宣传片,曾参与拍摄纪录片《少男少女的青春爱情手册》和制作电影《笛声何处》。朱伟,25岁,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毕业,现任SMG电视新闻中心编辑。一直热衷于影像表达,先后从事摄像、后期制作。曾多次在创意片大赛获奖。去年入围第一届&真实中国&导演计划&,提案《少男少女的青春爱情手册》获优胜并制作成片,此后拍摄特奥系列纪录片之一《冯吉的梦》。现拥有一个兴趣相投的高效团队。&故事简介:
何水花和沃纯华,她们都生活在这个城市,也都怀着自己的宝宝。何水花是一个来自安徽农村,没读过几年书的22岁姑娘;沃纯华则是一个普通的外企白领,同样为生活奔波。何水花8月将回家乡通州生产,已经有过一个女儿的她希望这次是个男孩;沃纯华预产期在10月,一贯独立自我的她则要学习怎样担起母亲的责任。
一旦怀孕,女人将经历诸多身心变化。而怀孕并非只是母亲的经历,那是我们和母亲共同度过的一段最为重要的日子。看到新生儿的那一刻,母亲也获得了新生,故名&应孕而生&。
18号作品名称:《斗鸡》参赛人姓名导演:朱永涛
朱永涛,34岁,毕业于南阳大学经济管理系。现任职于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1994年起从事电视工作。独立拍摄的短纪录片《百年积雪化春水》获1997年河南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二等奖,其后作品《时代精神的丰碑》、《辉煌的历程》等荣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故事简介:
以七朝古都开封斗鸡两大帮派的代表人物&&北头派(传统)的领袖杨长庚和东头派(新派)的代表赵沙夫为线索,展现出古都人们现今的生存状态。在日趋现代化的中国,斗鸡也&与时俱进&,这种延续了2000多年的民间文化在传统和现实之间何去何从?斗鸡的发展又会走向何方?
本片以民俗视角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层次的人们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19号作品名称:《开往上海的班车》参赛人姓名导演:张小红
张小红,34岁, 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现任安徽电视台社教(海外)中心纪录片组副组长,《案件调查》栏目主编。2000年从事纪录片和电视专题节目制作。作品《&乙肝歧视第一案&调查》获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类三等奖;《百日噩梦》获安徽新闻奖电视专题一等奖;《艾滋生存》获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论文《法治记者的现场意识》获中广学会电视法制节目委员会第二届优秀论文奖二等奖。&故事简介:
一个小小的村庄,竟有41人在上海生活。繁华背后,闯与创的边缘,他们怎样度过?名牌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为何返乡创业?义无反顾的背后凝结了多少家族梦想?曾经的黄毛丫头,怎样破蛹成蝶,成了上海滩的Office Lady?当年的懵懂牧童,如何勇猛精进,成为跨国公司的青年才俊?浓缩村庄人群的上海故事&&开往上海的班车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见证了多少小人物从乡村到城市的希冀、失落和梦想。他们还能找到来时的路吗?
20号作品名称:《俄亚纳西人》参赛人姓名导演:冷凇
冷凇,27岁,独立纪录片导演。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英国布鲁内尔大学传媒学硕士研究生。创作《悬棺》、《纸殇》、《伴》、《躁动》、《油菜花开》等23部纪录片,获国内各种纪录片奖项9个。其中,《躁动》获2007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并入围法国飞帕电视节。《油菜花开》入围法国飞帕电视节、半岛国际电影节。出版《中西方电视文化比较研究》、《21世纪电视制作理念》专业书2本,在多本专业刊物上发表纪录片创作方面的文章27篇。&故事简介:
在四川木里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纳西族村落叫&俄亚&,这里的纳西&束&族始终固守着纳西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形式,从生到死。
纳西年的前后,我参与了包括婚礼、杀年猪、起名礼、烧天香、打跳、印经帆在内的传统活动。得力于大东巴的缘故,我更有幸目睹了俄亚纳西人大量的宗教活动。本片力图从人类学角度,故事化地展示纳西人的生存状态:奇特的婚姻习俗、离奇的葬礼和浓厚的明代古风,宛如一块巨大的社会活化石。
21号作品名称:《废墟里的生命奇迹》参赛人姓名导演:谭军
谭军,36岁,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同等学历,成都市&十优&新闻工作者。曾任成都经济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编导、成都电视台新闻部记者。现职成都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探秘》栏目主编。作品《宝顶山坠机秘案》、《湖北副局长女儿冒领贫困基金》、《香港十周年庆典直击》、《记者直击:返回式卫星&回家&》等作品多次获奖,并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播出。&故事简介:
生命的奇迹不会平白发生,每个生命奇迹中凝聚的是求生的信念和拯救的坚持。5.12四川大地震,九州地动山摇;5.12后的四川,生的奇迹频频传来。重灾区汶川映秀镇发电总厂的废墟中,虞锦华(女)、马元江(男)分别在被困地下150、178小时后成功被救。这是一场令人震撼的&生命大接力&。我们记录了整个救援的全过程:记者冒险钻入废墟查勘情况、消防官兵安抚鼓励被困者、医生钻入地下5米深的废墟中为被困者截肢。长达4天的拍摄记录,见证了两个生命的奇迹生还。
22号作品名称:《尘埃落定》参赛人姓名导演:孙悦凌
孙悦凌,28岁,上海戏剧学院视觉艺术硕士学位。2004年入上海真龙纪录片工作室,完成纪录片《风经》,获中国自然杯DV长片三等奖、2005年云之南纪录电影节评委会提名奖。2005年先后参展日本山形纪录电影节亚洲新浪潮单元竞赛作品、德国莱比锡纪录动画电影节、越南电影节。后开始制作纪录片《休憩地》、《碟中碟》,同年任电视连续剧《美人也愁嫁》、电影《上海伦巴》随片纪录,人物宣传片《蝶变》监制,参加拍摄纪录片《崔健》。&故事简介:
5.12汶川大地震,争分夺秒的生命拯救之后,心灵的拯救刻不容缓。幸存的孩子、亲眼目睹老师和同学被废墟掩埋的学生、失去亲人和家庭的孤儿,他们急需专业的心理调适和充满关爱的抚慰与振奋。镜头对准重灾区汶川、北川、绵竹等地,记录灾后各种人群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尤其是心理不成熟的儿童和学生们,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面前,他们该如何克服恐惧与阴影,重建家园,燃起对生活的新希望。震后孩童的心理治疗引起灾区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会广播稿2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