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动物房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现在位置: >
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式成立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和医学实验中心
&发布时间:
浏览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 (记者秦 秋)3月2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和医学实验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李连达分别兼任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所长和医学实验中心主任。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向两位院士颁发了聘任书,并签订了任期目标责任书。中国中医科学院领导李怀荣、仇芙林、梁菊生、张奇和有关职能处室领导40余人出席了会议。
&&& 中医医疗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重要贡献,拥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上对回归自然、绿色医药的追求蔚然成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医药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提出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要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在“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加强中医临床基地和中医院建设,对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中医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以往我国对中医药的投入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不能直接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使中医药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未能充分发掘这一生命科学的极大潜力。鉴于这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泛听取业内以及跨学科专家学者的意见,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科技体制改革方案组建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和医学实验中心,在标准的建设、疗效评价方法重大疾病基础研究与大型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及高水平前沿科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等方面,以强化临床基础医学和实验医学的研究,加速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国民医疗保健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 王永炎院士表示,组建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是国家及中医药发展的需要,肩负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重要作用的重要使命。最近有关于物理学的墒变理论和关于数学的泛函不等式应用于中医的标准规范研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值得探索的、而且是前沿的途径。从推进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的角度来看,这个所应该是多方位、多学科的,要争取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针灸以及医史文献等各学术界的支持与帮助;同时需要有统计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方面的人才。总之,为中医药学科、为生命科学、为人类的健康医学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责无旁贷,只有和合共进,努力向前。
&&& 李连达院士强调,医学实验中心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全国科技大会已经明确提出,我国要发展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我们中医界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我们中心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前沿技术、先进的方法技术为主导的开放性的技术平台,要对全国甚至对海外开放,我们希望吸收一些海外的学者来跟我们共事。办好这个实验中心的关键是人才,目前医学界发展很快,特别是所谓后基因时代,系统生物学领域发展得非常快,而这个领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在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同时,有必要聘请一些院外的高级人才,以促进我们的工作。欢迎所有兄弟单位和所有的专家到我们这里来,利用这里的条件,共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 曹洪欣院长指出,经局党组批准,王院士、李院士担任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所长和医学实验中心主任,是我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的重要举措。两位院士领衔我院非营利科研机构工作,一方面充分发挥两位院士的作用与学术影响,更重要的是为组建一流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院5个研究所的结构调整、全员聘任工作基本完成,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与医学实验中心的机构设置与聘任工作已全面展开。今天目标责任制的签订标志着两个单位的科技体制改革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本着边建设边发展、科学研究与深入改革同步进行的原则,要求各职能部门与相关单位全力支持研究所与中心的建设,也希望常务副所长与常务副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勇于实践新型管理机制与模式,为两位院士的领导与科研工作创造宽松环境,团结一心,努力开创我院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 李怀荣书记在讲话中说,今天是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好日子,两个新所的建制正式得到落实,标志着我们的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尤其值得庆贺的是,我们两位德高望重的院士分别出任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所长和医学实验中心主任,他们不顾年近高龄,学科任务繁重,顾全大局,接受局党组的重托,充分体现了两位院士的敬业奉献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相信今天两个新所的成立,必将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引起强烈的反响。借此机会,我再次代表全院职工向两位院士表示深深的敬意。同时,也向三位担任常务副职的同志表示祝贺,相信大家会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奋进,抓住机遇,开创新建制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科研事业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Page]&&& 会上还宣布吕爱平任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于友华任医学实验中心任常务副主任。同时宣布由曹洪欣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宋春生任常务副院长。
技术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您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S (C) 2006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TEL):6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十环热门词&&&&&&&&&&&&&&&&&&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动物房维修项目中标公示
十环招标网受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委托发布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动物房维修项目中标公示信息,核心提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动物房维修项目中标公示 项目名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动物房维修项目 招标人名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招标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苑操场1号西苑医院 招标人联系方式:6283...以下为正文。&&&&信息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招标信息类型:招标&&&&招标在本站编号:52146
&&&&本信息发布时间:
&&&&信息提供:北京政府采购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动物房维修项目中标公示
&&&&以上信息为十环招标网招标栏目发布,本站点不做任何修改和屏蔽,完全开放式阅读,十环网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十环认证企业,将该招标信息供企业参考!&&&&如果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动物房维修项目中标公示,招标信息涉及到版权或隐私请来电:021-,我们将第一时间给予删除。
下一篇:暂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欢迎光临中国中医科学院!
  &&&&&&&&正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
来源:&&时间: 10:28:13& 点击:
&&& 12月28日上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成立2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青蓝大厦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科教司高思华司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李怀荣、院长曹洪欣,副院长刘保延、梁菊生、张奇,副书记仇芙林、麻颖以及院职能部门领导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所属各二级院所及基础理论研究所的职工近300余人出席了纪念大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焦久主持大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潘桂娟在致辞中说,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9月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其后于1985年4月正式成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建所20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全所广大职工艰苦奋斗、恪尽职守、励精图治,使研究所逐步成长和发展。建所以来,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七五至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课题、国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各级科研基金项目达115项;累计获各级科技奖励45项;获国家新药证书6项,专利证书6项。研究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基础、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学方法论和中医科研方法学的探索、中医学科发展战略等多个研究领域。迄今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63名,在读研究生42名,博士后出站人员6名。同时还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相关学术论文和著作。近3年来,研究所通过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调整,开始探索实行新的科研院所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特别是尝试实行新的人事与分配制度;研究所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更加明确,学科设置趋于优化,机构调整已经到位,科技创新体系初具规模。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立足中医学科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现代卫生保健事业对中医基础研究的需求,研究影响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中医药防病治病的重大关键科学理论问题,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在建设中发展,在开放中发展,努力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建设成为队伍精干、优势突出、条件先进、高水平的国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曹洪欣院长在讲话中首先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建所2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指出,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建立起来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20多年来,广大科研人员肩负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任,经受了多方面的考验,尤其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年代,全所职工不懈努力,勇于探索,克服困难,团结奋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获得了突出的成就。20年的发展历程,凝聚了广大职工的努力和艰辛,同时作为专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在20年的科学研究和事业发展中,凝聚了一批治学严谨、甘于奉献的老中青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是中医基础理论继承和创新的宝贵资源,是中医药学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十分重视重大研究项目的立项和申报工作,2005年获得了国家973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创新研究的2项课题资助。希望你们不辜负国家、行业部门的支持与信任,按照973计划的要求圆满完成研究工作,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重点锻炼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培养一支优秀的中医理论创新团队。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发展规划,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按照吴仪副总理的讲话要求,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服务于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也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要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都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每一位职工乃至中国中医科学院全体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历史重任。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抢抓机遇,勇敢面对挑战,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创新国家、建设和谐社会为动力,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开拓发展空间。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团结创新,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房书亭副局长在讲话中强调,20多年来,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这块园地里,我们的专家辛勤耕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全国中医药研究系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最高的单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寄予厚望,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我们首先要遵循继承、发扬和创新的精神,把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研究这一重要课题做好,按照部党组的要求,继承不离祖,发扬不离宗,在继承的基础上要努力创新和提高。其次,希望同志们能够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办成一个开放的平台,在学术研究上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要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在课题的研究方面提倡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多联合,包括与国外同道的联合。第三,希望所里的同志们抓紧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建所的根本,我们年轻的同志要努力向老前辈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治学精神,学习他们的为人,更要学习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孜孜以求的精神。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就会更加辉煌。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
 最新新闻
上一篇:下一篇:
技术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COPYRIGHTS & 2006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TEL):6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国内刊号:CN 11-3554/R
国内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邮发代号80-330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代号 M-4690
出版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社
邮编 100700
期 刊 简 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创刊于1995年,是经原国家科委批准的学术性期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在杂志社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本刊在全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对外树立形象、扩大影响的重要窗口。在导向中医基础医学研究、坚守中医基础理论阵地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本刊1995年为季刊;1996年-1997年为双月刊;1998年后变更为月刊。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兼有海外发行。
主要发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各省市区及单位的科研基金项目文章,体现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重点发表具有创新思想的学术论文。本刊在继续以往突出中医特色的特点上,坚持立足中医基础理论,兼顾临床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办刊方向。我刊努力创建出自己的特色,突出在实验研究、临床基础研究、中医文化、中医多学科研究方面的优势。面向全国,兼顾国外。
创刊十几年来本刊对所有来稿均严格审阅、送审,坚持按照编辑工作的流程,实现了“三审三校”。多次主办各种学术会议以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
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本刊先后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扩展库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核心期刊,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重点期刊,在国内外中医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先后成为安徽省、广东省、河北省等省市区指定的晋升高级职称的必发表文章的学术期刊。
现任社长胡镜清,现任名誉主编为王永炎院士,主编孟庆云,常务副主编潘桂娟,副主编王昌恩,设有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读者服务部等机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是的下属院所之一,是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针灸科研单位。针灸研究所创新体系部分有设有针灸基础理论研究室、针灸机能研究室、针灸形态研究室、针灸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和医学工程研究室;另设针灸标准和评价中心、经络研究中心。针灸研究所下设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和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针灸研究所设有行政处室五个:所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科教处、财务处。始建时间1951年7月地理位置北京人员定编100人
针灸研究所的前身是直属的针灸疗法实验所。
1951年春,人民日报发表了针灸治病的消息以后,要求针灸治疗者显著增多。为了满足病人需要,在卫生部妇幼卫生工作大队下临时开设了一个门诊部,最初只有9人,后增至13人。除治疗大量病人外,还进行了建所筹备工作。1951年7月,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正式批准在卫生部下建立针灸疗法实验所,共有28名编制。8月2日针灸疗法实验所宣布成立,同年10月20日国家任命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副司长朱琏同志兼任所长。
1954年冬,中央批准在卫生部直接领导下筹备建立中医研究院,针灸疗法实验所划归中医研究筹备处领导,并与原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的基础部分和华北中医实验所的针灸科合并。日,中医研究院宣告成立,针灸疗法实验所改名为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至1957年,针灸研究所已发展到106人,设有五个针灸室及X光室、化验室和基础研究室(包括生理、生化、解剖)。1958年迁入中医研究院(现广安门医院院址)。1962年,以研究梅花针疗法为主要任务的针刺疗法研究所并入针灸研究所。1964年4月,为开展对经络的研究,中宣部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抽调一批学术骨干组建了“经络研究所”(现东直门内针灸所所址),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张锡钧院士兼任所长。该研究所的中心任务是重复朝鲜金凤汉“经络实体”的研究工作,并很快取得可靠数据,否定了金凤汉的结论。
1970年初,人民日报公布了我国针刺针麻研究的消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9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调集针灸研究所和原经络研究所的有关人员40多人,重建针灸经络研究所,所址定在原经络研究所(现针灸研究所址),开展了一部分针灸临床和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
日,由卫生部批准的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正式成立并接收第一批学员。
1978年恢复了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所名。1981年8月,经科协批准,《中国针灸》编辑部正式成立并出版第1期杂志。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针灸研究所为该组织所属传统医学(针灸)合作中心。1984年《针灸研究》编辑部划归针灸研究所。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针灸研究所筹建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经络研究中心。
2001年,针灸研究所针灸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3年,针灸研究所的针灸机能研究室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针灸研究所进入创新体系的工作人员定编为100人(包括20%的流动高级科研人员),目前有高级职称(包括兼职)研究人员25名,中级职称科研人员23名,初级职称科研人员10 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9名,具有硕士穴位的研究人员17名;硕士以上学位的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62.07%。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9.05岁。 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也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师带徒的单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针灸研究所承担着针灸的科研、医疗、教学任务。它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和发扬中医针灸医学遗产;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中医传统的方法研究针灸基础理论和针灸效应的机制,探讨经络理论的生物学原理,验证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开展针灸临床疗效评价和针灸标准化研究;为国内培养针灸高级人才,为世界各国针灸医生;为政府提供针灸学发展的决策性意见。建有中国针灸博物馆;主办国家级的《》和《》杂志,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办《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杂志(世界针灸杂志)。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