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外国人照相的经历 和谐家庭演讲稿稿

收藏本站| |
| 当前位置: &
& 和“老外”的合影小学记叙文最新范文
········小学记叙文排行榜
小学记叙文相关范文
········小学记叙文和“老外”的合影查阅次数:0次发布人:admin和“”的我有许多许多照片,但有一张我特别喜欢,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它。  那是2002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重庆玩时拍的。我们游览了很多地方,有白公馆,渣滓洞,朝天门……  那天,天气特别热,把我们的皮肤都晒黑了,冰水也喝了好多瓶。我们去参观了大礼堂,大礼堂有三层,每一层都有好多个座位,可以看演出。我们参观完大礼堂出来后,发现来参观大礼堂的人又增加了,而且还来了好多外国人呢!外国人又高又壮,还在照相呢哩!我看了也好想和外国的叔叔阿姨照相,可是我又不懂英语,怎么和他们说呢?我正冥思苦想着怎么说,这时,有一对外国夫妻向我走来,他们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把我拉到他们的身边,做了个动作,示意让爸爸照相。“喀嚓!”爸爸趁此机会派下了这难忘的一瞬间。真是意想不到,他们还能懂我的心思。拍完后,他们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说:“拜拜!”我也连忙说:“拜拜!”他们走了,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英语,将不但能和外国人交流,而且还能出国留学。  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到叔叔阿姨那和蔼亲切的笑容。就是这张照片鼓励我好好学习英语,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和“”的我有许多许多照片,但有一张我特别喜欢,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它。  那是2002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重庆玩时拍的。我们游览了很多地方,有白公馆,渣滓洞,朝天门……  那天,天气特别热,把我们的皮肤都晒黑了,冰水也喝了好多瓶。我们去参观了大礼堂,大礼堂有三层,每一层都有好多个座位,可以看演出。我们参观完大礼堂出来后,发现来参观大礼堂的人又增加了,而且还来了好多外国人呢!外国人又高又壮,还在照相呢哩!我看了也好想和外国的叔叔阿姨照相,可是我又不懂英语,怎么和他们说呢?我正冥思苦想着怎么说,这时,有一对外国夫妻向我走来,他们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把我拉到他们的身边,做了个动作,示意让爸爸照相。“喀嚓!”爸爸趁此机会派下了这难忘的一瞬间。真是意想不到,他们还能懂我的心思。拍完后,他们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说:“拜拜!”我也连忙说:“拜拜!”他们走了,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英语,将不但能和外国人交流,而且还能出国留学。  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到叔叔阿姨那和蔼亲切的笑容。就是这张照片鼓励我好好学习英语,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跟学英语&&& 今年暑假,妈妈为我报了英语班,是由黑人老外担任我们的英语老师。我高兴极了,心想:跟老外学英语,真是个新鲜事。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见黑人老外长什么样!&&&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一走进教室,只见老师穿着一件白色t恤衫和一条黑色牛仔裤,真是cool!不过他的皮肤真够黑,像是涂了一层漆。他好像很喜欢我们这群可爱的中国孩子,一直对我们保持微笑,两个深深的酒涡真好看,还有那一排排整齐的牙齿,在黑皮肤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白。他对我们真的很友好!第一天上课就对我们说:“where are china,where are the best!”意思就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最棒的!我想老师的意思大概是让大家明白,做一个中国人感到很自豪!要努力!他上课真的很有趣!记得每节课他都会教我们一首儿歌,为了让我们学得轻松,老师根据儿歌内容自编了许多不同的动作,有时撅屁股,有时扭扭腰,有时晃胳膊,有时抖动腿,那时我们很兴奋得跟他一起做,老师学生融为一体,他更像我们的大哥哥,真可爱!因为我积极发言,老师很欣赏我,所以他经常高高地竖起大拇指,露出他最灿烂的笑容,对我说:“good!”我开心极了!他对我们真的很有耐心!课堂上他能做到让每一个孩子轻松回答问题,可以大胆地开口说英语,让我们感受到原来学英语并不难,就算问题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老师依然对我们很温和,他会耐心地一遍一遍地教,一直教会为止。&&& 跟老外已学了一个星期的英语,我觉得很愉快,我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像他一样说一口标准而又流利的英语! 看“老外”打“水战”&nbsp&nbsp&nbsp&nbsp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nbsp&nbsp&nbsp&nbsp远远地就望见一只大船,宏伟壮观,待走进水战场才发现原来是“舞台”的一部分。就在那由水和船构成的并不太大的“舞台”上,演员们将表演历史上太平天雅思范文:老外写环保作文&雅思范文:老外写环保作文 topic:&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as big as not for individual country or individual people to address. in other word, we have reached the stage t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 solved for international view.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言小范文网 整理)in recent years, many nations have become more aware of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each nation faces, such as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the question is, are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a national problem or an international problem? it is my belief that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grown to the point of&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problem need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resolv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policies,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uld provide quicker results and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bringing resolu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or nations of differing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of lesser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by pooling internation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to address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disadvantaged nations are provided the assistance needed. otherwise thei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eteriorate ultimately affecting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one of the difficulities to an international resolution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is the difference in individual nations view and policies towar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order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occur and succeed,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must submit themselved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supervision by an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elected by the participating nations of the world. all members must agree to abide by the standards established.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facing each country are not unrelated to the well being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impact is long term and international in scope. with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agreement to address such environmental issues as glacial melting at the south pole, depletion of the ozone layer, water pollution, air polution, etc.,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world will deteriorate to the detriment of every nation, not just those that ignore or lack the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to resolve their individu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言小范文网 整理)as part of the same planet,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ach individual and nation to protect the global environment. onl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ill provide the timely solutions and the effectiveness needed to stop the deteriorating global environment. 遭遇“老外”考试终于结束了。我带着英语98分的好成绩,哼着流行歌曲步履轻快地向家里走去。太阳暖洋洋地,风轻柔地吹拂着我的脸庞。    我正想着回家后妈妈会如何奖励我。正在我想入非非之际,这时旁边有一个人用纯正的英语口音向我问好,打断了我的沉思“hello!”我以为是哪个同学跟我开玩笑,刚想发作,就看到了两个巨人一般的影子横在了我的面前。我火气顿时减弱了一半,一点一点循着影子望过去,原来是两个身材高大的老外。于是我也很有礼貌地回了一句:“hello!”趁此机会,我将两个老外仔细地打量了一番。    这两个老外提着旅行箱,身着黑色外衣,带着海军帽,似乎是军人。蓝眼睛和浓密的眉毛之间是掩饰不住的焦急,耳际的几缕金发也被汗水浸湿,凌乱地贴在脸上。看着两个老外,我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会不会是海军节来和我们的海军交流的外国友人呢? “can you speak english ?”老外问道。我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本想用一句“no,i can’t”应付了事。可是话到嘴边却改了口“yes,but only a little.”唉,都怪最近背课文太用功,这顺口就说出来了。我的口语水平我知道,这下丢人可丢大了。事到如今,我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了!老外听到我的话面露喜色,迫不及待地问道:“can you tell me,where is…….”尽管我的大脑告诉运转,累死了数以万计的脑细胞,却也只是听懂了开头和后面的几个单词。老外以为我没有听清楚,不停地用手比划着。我的心里也在不停地埋怨自己。经过短暂而又漫长的沉默,我不忍心看到他们那失望的表情小声抛下一句“sorry !i don’t know.”匆匆地跑开了,把两个的老外凉在了那里。此刻,我的脸火辣辣地痛。    回到家中,看到英语卷子上的98分,想起路上发生的一切,我不禁叹了一口气。“唉!纸上得来终觉浅”纸上功夫和实际演练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以后我不能只关注成绩、分数,更应该重视实练啊!  
1【上一篇】【下一篇】作文分类 【】
建议书作文
贫困生证明
幽默演讲稿
英语演讲稿您的位置:&>&&>&&>&
老外日常交流常用英语口语句型第19章:拍照留念实用句型
hetao 于发布 l 已有人浏览
外日常交流常用英语口语句型 19 拍照留念 教你有关拍照留念的实用句型
Taking photos& 拍照留念
picture time
Let's take one together?
我们一起照张相吧
doing a terrific job&
The view was terrific.&
景色美极了.
Smoke blurred the landscape.
风景 [景色] 在烟雾中迷蒙不清.
Tears blurred her eyes.
泪水使她眼睛模糊.
The printing is somewhat blurred.
印刷有点模糊不清.
The page has been blurred with ink in four places.
这页有四个地方有墨渍.
Don't forget the lens cap!
别忘了打开镜头盖!
相关英语学习内容
入门口语&|&入门口语&|&入门口语&|&入门口语&|&入门口语&|&入门口语&|&
入门口语&|&入门口语&|&入门口语&|&入门口语&|&入门口语&|&入门口语&|&
匿名发表&&
您还能输入300字
入门口语头条
完全英语生活手册汇总贴,汇总了这套资料的社交篇,休闲篇
阶梯英语口语练习汇总贴,该套课程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练
中式英语口语错误之鉴汇总贴,《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
从ABC到流利口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口语学习教材,一本由
入门口语最新更新
英语听力最新头条
英语听力最新推荐
英语初级口语对话正常语速11:夏威夷。来自夏威夷的Ron为大家讲诉了那里的自然风光
英语初级口语对话正常语速02:水果
Nan Ju向Todd讲诉了自己最喜爱的水果。包含了中
英语听力阅读排行
1111111111
1111111111
1111111111
我们也在这里:大学英语演讲稿(含翻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大学英语演讲稿(含翻译)
大​学​英​语​演​讲​稿​中​英​文​版​,​绝​对​有​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学习经验演讲稿(精选多篇),学习经验演讲稿,分享学习经验演讲稿,介绍学习经..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学习经验演讲稿(精选多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人和外国人结婚故事-55BBS 我爱购物网
&&中国人和外国人结婚故事
中国人和外国人结婚故事
先讲个故事你听.
有两个男人,一中国人,一美国人.他们在一次约会中都迟到了,女方(包括女方家人)都很不满.这两人其实都是去看心理医生了.中国人不敢说,美国人就直说了.结果美国人很快得到女方认可,结婚了;中国人还要慢慢抗战.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对心理问题本身就有一家的排斥,常常会把心理问题或是心理疾病与精神病混为一谈,一看心理医生别人一知道,老婆就没了.而美国人则认为,心理疾病能够快速去咨询的人一般都是有修养的,也比较有钱(咨询费不便宜,中国美国都一样)当然这与心理学在中国起步晚有非常大的关系.
中国的心理学教材用外国的也有理由的,由于研究晚,所以用现成的资料是有好处的,在此基础上加以研究和深化都有好处.另外,教材也有中国人编的呀,不是没有的哦.
教育用的教材的一些量表虽然是用外国的,但是心理学的特殊性使得必须根据人群的不同重新来检验.所以很多东西虽然是外国的,但是都是经过中国心理学者检验在中国可行,可信的哦
9条其他回答
犹太人在中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图史,由中国杰出的犹太研究权威潘光教授编著。全书逐次介绍了有近千年历史、如今仅存几个被同化的后裔的开封犹太社团,自19世纪中叶定居香港和上海的几百名来自巴格达的犹太商人,来自沙皇俄国和苏联的众多犹太移民(其人数在20世纪初一度达数万),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而来到当时唯一避难地上海的几万犹太难民。 存在时间最长、但最早消失的是仅存几名后裔的开封犹太社团。它最终被同化,除了其他诸多原因外,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中从未出现过反犹主义。后来,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也从未把犹太人与其他外国人区别对待。定居中国的犹太人中,大多数不享有治外法权或其他对中国人不友好的殖民特权,因而被视为不占统治地位的外国人。想获利的人不会去讨好他们,爱国的革命者也无需去打倒他们。 不过,那时犹太人的生活圈子距一般中国人还是比较远的。他们生活在租界的小天地中,又自成一个群体。除了商业和音乐以外,他们与中国人的接触不多。中国的音乐界对阿龙?阿夫夏洛莫夫留有美好的印象。他生于俄国,定居中国,积极宣扬并在自已的作品中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歌,还努力敦促中国现代作曲家也要注意传统音乐。除他之外,还有其他许多从希特勒魔爪下避难来沪的犹太指挥家、音乐教授和演奏家,也在上海的音乐教育中留下了他们的影响。 上个世纪在中国形成的欧洲犹太人社团没有一个能永远存在下去。这些欧洲犹太人大多作为难民来华,在他们眼里,自已仅仅是“坐在行李箱上”的过客,但实际上许多人在中国度过了一两代人的时光。他们与中国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美好的友情,许多人都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如今,他们中有这么多人从定居的西方国家和以色列来到新中国探访寻根,正是这种中国情结的反映。 由于上述“临时”意识,在中国犹太社团中出生成长的人当中从事中国研究的人不多,而其他地方的犹太学者在汉学领域却相当活跃。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界却对犹太文化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鲁迅等人翻译了(经常是从俄语和英语)意第绪作家沙拉姆?阿雷彻姆和佩雷斯等人的作品。而把中国作品译成犹太语言则是在几十年后:在以色列被译成希伯来文。 从世界主义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可说是对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犹太人,其次是作为科学楷模与象征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曾在20世纪20年代到过中国,在上海作过短暂停留。马克思则从未到过中国,但也相当重视中国的发展。他在《纽约论坛》报上发表过一系列富有洞察力的文章,评论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表示对中国在世界未来发展中的地位充满信心。 本书内容广泛,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有关犹太政治的图片让人觉得锡安主义一直是主导性的思潮,而其中修正派又占主导地位。事实上,在战前的中国犹太人中,还存在着许多思潮,对此可在再版时加以充实。 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介绍在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及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积极地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犹太人。这些与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并肩作战的男女们,不仅是犹太人,而且还是坚定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或反法西斯主义者。具有历史意义的是,这场斗争吸引了许多在希特勒主义猖獗之时遭受反动逆流迫害而又坚决与这股逆流作斗争的犹太人。 书中提到但没单列成章介绍的有汉斯?希伯(生于波兰),他是德国共产党员、记者,在华北敌后随一支八路军部队行进时,遭日寇突袭而牺牲,死时还紧握着枪;还有奥地利犹太难民罗生特医生,他成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中的一位将军。另一位来自奥地利的医生兼作家弗里兹?杰森没有被提到。1955年国民党特务炸毁了前往参加万隆会议的中国代表及记者搭乘的飞机,同在机上的杰森牺牲,他的名字被刻在北京革命烈士墓地的纪念碑上。 还有一些书中没有提及的人我也想说一下。一批曾参加年西班牙内战的反法西斯国际纵队中的医生后来也来到了中国,投入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他们总共约20多人,都来自中欧和东欧,其中一半以上是犹太人,包括领队斯坦尼斯拉夫?弗莱托医生(来自波兰,后成为波兰驻新中国的外交官),副领队简托?凯奈第医生(保加利亚的塞法迪犹太人,现仍居保加利亚)。其他值得一提的人有:汉斯?希伯的遗孀格图德?罗森伯格,她是宋庆龄的朋友和同事;曼亚?雷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新华社工作时备受尊敬。 在今日的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有11位外国出生的中国公民,其中有五位犹太人,两人来自奥地利,一人来自德国,一人来自波兰,一人来自美国。还需提一下已去世的政协委员,来自德国的汉斯?米勒医生,他曾在华北解放区医疗战线工作多年,后又在新中国的医疗战线辛勤服务。本书对此也已提及。 显然,本书并非最后一版,由于中犹友谊的故事一直会继续下去,将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东西值得记录和书写。 爱泼斯坦 日 (爱泼斯坦,犹太裔中国公民,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竺可桢 生平 1928年,他在南京主持建立了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他任浙大校长时,支持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 他决定不去台湾而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建国后出任中科院副院长,7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粮商之家。他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15岁时进入上诲澄衷学堂。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适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取得赴美留学生资格后,认为中国万事以农为本,便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1913年他毕业后,又到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其幼时即喜爱的气象学。其间,父亲和长兄先后去世,竺可桢克服经济困难坚持学习,直到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18年回国。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等地教授气象学和地理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20年,他与当时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张侠魂结婚。1928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并于当年在南京建立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提出“求是”二字为校训。抗战期间,浙大为避免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搬迁。竺可帧为选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张恢魂与次于竺衡先后病逝,浙大师生闻讯后均为之感动不已。抗战胜利后,竺可帧对浙大师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爱国运动给予支持,所以在校内科学、民主和进步思想始终占上风,以致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竺可桢拒绝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要求,前往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7月,竺可帧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在随后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郭沫若任院长)。他首先着手组织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成了划分中国自然区划、制定国家大地图案等工作。他还先后组织了多次大型综合考察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1962年6月,他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50年定居北京后,竺可桢开始着手研究物候学,于1963年出版《物候学》一书,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晚年,他又发表了集其毕生研究成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日,竺可桢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背景 美国用“庚子赔款”作为招收中国留学生的费用,实际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这些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帧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 竺可帧所走的道路,是20世纪前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看到清政府的极度腐朽昏暗,他和同时代的进步青年一样,争取到西方去学习,以改造国家。 当时美国政府将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巨额白银(史称“庚子赔款”)中付给自己的部分拿出,作为在华开办学校及招收中国留学生赴美的费用,实际是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竺可桢出国,正是作为第二批利用“庚款”赴美留学的70名公费生之一。在旧中国内战频繁的条件下,这批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桢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 他起初抱着不问政治的态度投身科研。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尤其是特务横行,从反面教育了他。任浙大校长期间,他便以爱国科学家的正义和良知站出来坚决斗争,以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公函中曾申斥他“包容奸伪匪谋学生之一切非法活动于不闻不问”。 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竺可极相信: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也是当年许多爱国科学家的共同感受。 故事 毛泽东读了竺可桢的文章后很高兴,邀他到中南海面谈,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竺可桢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确立了以“科学救国”的志向。留学回国后,他看到中国没有自己的气象站,气象预报和资料竟由各列强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在抗战爆发前的十余年间,他靠着水滴石穿的韧劲,不辞辛劳在全国各地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观测站,初步奠定了中国自己的气象观测网。 此间,国内新军阀混战不息,南京政府和各省当局没有多少心思用于建设,竺可桢却在兵荒马乱中奔走。建立气象站的艰难确非和平时期的人们所能想象。在此过程中,他又同帝国主义者的控制图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竺可帧坚持全国所有气象电报都由中央气象台集中广播,并改原先用英国殖民者规定的英制记录为国际通用标准。1937年,竺可帧去香港出席远东气象会议,港督安排晚宴时竟然把中国代表排在末尾。竺可帧认为这是故意损害中国国格,绝不能容忍,便与另外两名中国代表一起愤然离席以示抗议。 全国解放后,竺可桢以很大精力关注中国的农业生产,想方设法利用气象学知识增加粮食产量。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回答:“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日,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O0多万字。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 在科学研究中,竺可帧一丝不苟,喜欢事事躬亲。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几次迁移。虽条件极其艰苦,每到一地竺可帧总不忘收集资料,开展科研。学生们都知道,竺校长随身总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气温表和罗盘。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他严谨的学风,深受广大学者推崇。 竺可桢自幼秉性温和,做事勤勤恳恳,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他年轻时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种外语。解放后,年过六十的竺可桢根据工作需要又开始学习俄语,一直坚持到70岁,终于能阅读俄文资料。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竺可桢身为知名科学家,却一生过着俭朴生活。在抗战最艰去的岁月里,身为大学校长兼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有一年的年夜饭吃的竟是霉米,却把所长应得的几千元的救济费平分给其他同事。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桢决定:把以女儿竺薪名义存的一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原来从1966年起竺可桢便以女儿名义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进银行,七年存款已达万元。这笔巨额党费,表现出这位气象学大师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这个人叫徐祥顺
12岁赴美留学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于日(农历3月17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他的父亲詹洪原是一个茶商,因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而破产,只能靠种田维持一家生活。詹天佑从小就从大人那里听到许多关于反抗英法侵略的故事,也看到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詹天佑七、八岁的时候,被送到私塾里读书,但是,他对那些《四书》、《五经》不感兴趣,而喜欢摆弄一些机械。他经常用一些捡来的小螺丝钉、小齿轮、旧发条做玩具,还用泥巴捏轮船、起重机,许多小伙伴都成天追着他一块玩。在上学的路上,他经常站在工厂外面,观看里面的机器,运货车,琢磨来,琢磨去,常常忘记了上学。有一天,他看着家中墙上的挂钟出了神。那挂钟为什么会嘀嗒嘀嗒走个不停呀?为什么会打点呀?想着想着,他就动手把挂钟拆开,想看个究竟。可是,再想按原样装起来的时候,怎么摆弄也装不好了,急得他满头大汗。父亲看见,虽然有些生气,还是领着他到县里的钟表店,让他仔细看工匠怎么拆装钟表。1871年底,詹天佑11岁了,已经在私塾读了4年多了。父亲正在琢磨在他念完私塾以后,让他去做工挣钱。这时,同乡谭伯村匆匆从香港来到南海,说那里正在选拔幼童出洋留学。谭伯村也是一位商人,从小看到詹天佑聪明好学,非常喜欢他,也经常用钱财接济他们家。谭伯村极力劝詹兴洪夫妇送孩子去参加留美考试,认为这关系孩子的前途。詹兴洪却担心儿子年小,出这样的远门很不放心,而且,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大好。谭伯村表示,经济上愿意资助,而且把自己的四女儿许配给天佑。这样才决定送詹天佑去香港参加留学考试。1872年,詹天佑顺利通过了考试,父亲也在清政府的出洋“甘结”上签了字。所谓“甘结”就是一种合同,可以说跟卖身契差不多。比如,“甘结”中规定,必须听从清政府差遣,如有疾病甚至生死之险,概不负责等。12岁的詹天佑经过半年的出国培训,于1872年7月登上了赴美的洋轮,开始了留学生活。一开始,他进了美国的一个“诺索布寄宿学校”上小学,学英语。1876年进入纽海文希尔豪斯中学(丘屋中学),两年后毕业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在美国留学期间,詹天佑学习非常刻苦,也很注意锻炼身体,立志为早日富强祖国而学习科学。在120名留美官费生中,只有两人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获得学位,詹天佑是其中的一个,他的毕业论文《码头起重机的研究》获得很高的评价。学非所用 报国无门1881年,我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奉召回国。当时,在清政府中洋务派与顽固派斗争很激烈。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改良中国社会,而顽固派却因循守旧,千方百计维护封建统治。由于顽固派吴子登等人多次向清政府密报称,留美学生不好好读书,成天沉溺于游玩交际,甚至信奉洋教,加入美国秘密政治社团,离经叛道。清政府担心这些留学生成为逆端,危害朝廷,而下令将留美学生全部押送回国,交地方政府管束。留美学生回国后,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北京接见。按当时清朝的规定,学子们必须身穿长袍马褂,头结长辫。詹天佑出于无奈,脱下了西装,罩上了长袍,但说什么也不肯戴假辫子。在接见时,李鸿章正襟危坐,看到这些留学生直挺挺的叉腿而立,既不屈身,也不作揖,特别是看到詹天佑头上没有长辫,大发脾气,大声嚷道:“离经叛道,无父无君!”说完拂袖而去,下令让这些留学生等候分发。有些留学生,为了前途,想谋个好差事,就想方设法托人找门路,送钱送礼,而詹天佑都不肯去叩拜权贵。最后,他被派往福州水师学堂学习海船驾驶,真是学非所用,风马牛不相及。詹天佑的一颗报国心凉了半截,心想不如回家算了。在好友严复的劝说下,詹天佑才忍气去了福州。自此,詹天佑在回国后的七年时间里,先后在福建水师当驾驶官,在广州博学馆和广州水陆师学堂教英文。1887年,詹天佑与谭伯村的四女儿菊珍结婚,但心中非常苦闷,学非所用,前途何在?何日能报效国家?正在詹天佑报国无门,十分苦闷的时候,他的老同学邝孙谋从天津来信,问他愿不愿意北上担任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他求之不得,就高兴的答应了下来。决心献身铁路事业1888年,詹天佑应邝孙谋之邀北上天津,担任了铁路工程师,他非常兴奋。从此,他决心献身铁路事业,为国效力,为国争光。他的一个心愿就是,中国的铁路要中国人自己修。当时,中国已经开始修建铁路,但都是由外国人出钱雇人修的。詹天佑眼看着中国人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自己的铁路,而洋人修的铁路都用来推销洋货,掠夺中的物产,詹天佑感叹不已!詹天佑在北上之前,特地回家乡看望了父母。亲人们都为他北上有了新的工作而高兴。在路过上海时,詹天佑专门到吴淞凭吊了淞沪铁路的遗迹。这是英国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十四年前,在通车时震惊了愚昧顽固的西太后,她认为这庞然大物的火车头,喷烟吐雾,拖着长龙轰隆隆的奔跑,“破坏了大清的风水”,因而下令用18万两白银从英国人手中买回来,拆毁所有的机车和铁轨,用轮船运到台湾,沉入了打狗湖之中。多么愚蠢,多么可憎!詹天佑到中国铁路公司以后,看到这个公司名义上是“官督商办”,是中国的公司,但实际上是受英帝国主义控制。中国商人提出中国铁路“与其修自洋人,不如修自中国人;修自官府,不如修自百姓”,但不被采纳。由于清朝的腐败和国家的贫穷,当时的中国铁路都是由外国人修建,向外国帝国主义贷款,由外国工程师领导。詹天佑心中愤愤不平,他坚信,中国的铁路早晚要由中国人自己修建。詹天佑领导修建京张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兼会办。詹天佑到中国铁路公司以后,先后参加了唐胥轻便铁路(以后延长到天津),和关内外铁路的建设,但修路大权都控在外国工程师的手里,詹天佑总是深入工地,实地组织工人施工。到1905年5月,清政府才下令修京张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兼会办。由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的日子终于来到了。当时,为什么要修京张铁路呢?一些商人一再要求修一条通往西北的铁路。京张铁路是沟通西北的通道,不仅可将西北的皮毛、驼绒和牛羊与内地的茶叶、丝绸、纸张等交换,而且,对镇守北疆也很重要。修建铁路的好处已经显现,不仅方便捷达,而且赚钱不少。清朝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但英、俄两国都要抢夺修建京张铁路的权利。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府为避免麻烦提出不用外国工程师,由中国工程师修建。英国帝国主义认为,反正中国修铁路一定要向他借钱,不愁控制京张铁路;帝俄则想,中国人肯定修不了京张铁路,还得向他们求援,甚至有的外国工程师还扬言,能修京张铁路的工程师还没出生呢!在中国内部也有不少议论,说詹天佑修建过这样的险要的铁路么?他能找到几个中国的铁路工程师?有的人还断言,詹天佑修小铁路还可以,修京张铁路肯定要失败。詹天佑正在为修建京张铁路紧张筹划的时候,西太后突发奇想,下令要在当年十月初一她生日之前修成万寿山支线,她要坐着火车去颐和园过生日。要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修成万寿山支线,困难重重,谈何容易。詹天佑只好咬紧牙关,同时领导京张铁路和万寿山支线两条铁路的修建。很快,詹天佑完成了万寿山支线的设计和测量工作,但要修成困难很大,要在十月初一修成不可能。西太后听说这一情况以后,竟然同意不用抢修万寿山支线了,詹天佑松了一口气,可以集中精力修京张铁路了。詹天佑选定关沟线路。修建京张铁路,最困难的是从南口到青龙桥这一段。主要是山势陡峭坡度高,还需要修很长的隧道。詹天佑作为总工程师每天骑着毛驴,亲自与工程技术人员去实地进行勘测。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有时狂风大作,有时暴雨不断,他总是身背标杆和测量仪,奔波在崎岖的山间小路。暴雨袭来,他和大家一起躲在崖石下,等天晴了,继续勘测,吃了不少苦。詹天佑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历尽艰险,前后勘测了三条线路。一条是关沟线。这条线路从南口至岔道城,长22公里,经过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尽是悬崖峭壁,坡陡路险,工程量大,而运输量有限。第二条线路是热河线,从青龙桥绕过八达岭,转向东北方,经十三陵到延庆。这条线路虽然长出15公里,但坡度较平缓,也无需开凿八达岭那样长的隧道,但要专门修一条运料的路,费时费钱。第三条路就是现在修成的丰沙线,从西直门往西,绕过石景山,经三家店,到沙城附近出山到张家口。这条线路比较理想,但山势更加峻峭,坡度小但要修隧道65孔,工程费用较高。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詹天佑采用了关沟线路。双机车“之”字线京张铁路穿过崇山峻岭,坡度很大。按照国际的一般设计方法,铁路每升高1米,就要经过100米的斜坡。为了缩短线路,降低费用,詹天佑设计的线路则是每提高1米,仅需修33米的斜坡。不过,这样坡度大了,火车爬山就更加吃力。怎样使列车这庞然大物顺利开上山,詹天佑整天开动脑筋思索着。有一天晚上,詹天佑苦思冥想列车爬坡的方法,到了夜深还未休息。他的妻子和女儿陪伴他画图设计。夜深了,屋子里很冷,女儿手指冻得有点僵硬,一不小心,将冰凉的剪刀掉在了地上。詹天佑听见响动,从凝思中惊醒过来。他看着掉在地上的剪子,突然大声叫道:“有了!有了!”他的妻子和女儿莫名其妙。詹天佑非常高兴的说:“八达岭的铁路可以仿照剪子那样修建,火车一折一返地往上爬,不就可以翻山越岭了吗?”后来,青龙桥那段铁路修成了“之”字形线路,火车一曲一折的轻轻松松爬上了山。当地人把这段铁路称之为“剪子岭”。战胜千难万险凿通隧道日,京张铁路正式开工。在丰台,詹天佑亲手抡起大锤钉进了第一枚道钉。成千上万的人欢呼,道贺。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开工了。修建京张铁路,谈何容易。崇山峻岭,爬坡钻洞,又没有机械设备。这还不说,清廷的达官显贵刁难阻挡,洋人造谣拆台,詹天佑面临的是千难万险,内外夹攻。但是,一心爱国,决心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詹天佑毫不畏惧,坚信京张铁路一定能够建成。硬闯贵族坟,铁路通南口。京张铁路终于开工了,但困难重重。当时,中国非常落后,修铁路没有机械,连运送铁轨的车辆都没有。开工以后,头根铁轨都是詹天佑和工人们推着平板车运到工地的。当路轨铺到清河镇广家坟地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硬钉子。原来,这广家坟地的主人曾任锦州道台,与恭亲王载泽的孙女结亲。广家依仗皇亲的势力,雇人卧轨,阻挡铺轨。而广家坟地附近,还有慈禧太后父亲坟,郑王坟、太监坟。左避右闪,铁路无法通过。恭亲王坚持要铁路改线,并愿出银酬谢。詹天佑哪里肯答应,他认为这是变相贿赂,宁可辞职也不能更改线路。正在这时,恭亲王出洋回来遭到革命党狙击,吓得不敢出门,无心再过问广家的事。广家只好应允铁路从墓地围墙外通过,但提出为保护风水,必须在附近挖一条小河,派三品官 设祭,还要立碑纪念。工程队人员觉得这是无理取闹,詹天佑为修通铁路,答应派人去广家坟院拜祭,立碑之事不予理睬。克服了重重困难,京张铁路首战告捷,日,通车到南口。成功开凿4孔隧道。南口通车以后,詹天佑领导工程人员又开始了京张铁路最艰难的一段工程--在关沟地带开凿四孔隧道。四孔隧道包括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和八达岭隧道,总长1645米,其中八达岭隧道长1091米,其次是居庸关隧道,长367米。居庸关山势非常险峻,岩石也很厚,开凿隧道非常困难。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詹天佑采用从两端对凿的方法。詹天佑亲自教给凿工凿炮眼、下炸药的方法。当开凿到洞中几十米的地方,山顶的泉水渗透的很厉害,洞中泥泞无法下炸药。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领工人挑着水桶排水。为防止两壁和顶部土方塌落,工程队员用水泥砌边墙环拱,筑起水沟排除积水。就这样,终于在日凿通了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最长(1091米)。这么长的隧道从两头同时开凿不行。詹天佑在隧道的中部开凿两个竖井,两个竖井都同时向两个方向开凿,使整个隧道分成三段。这样,两个竖井同时向两个方向凿进,整个隧道的两头也同时向隧道里边凿进。加快了工程进度。但是,当时没有什么设备,比如,运载工人上下竖井,运送器材,炸药,运出土石和积水,因为没有升降机,只好用民间的辘轳架在井口,用人工升降。隧道内没有抽风机,空气污浊,詹天佑就在井口架起扇风机,通过铁管往隧道里送进新鲜空气。詹天佑处处为工人着想,和工人们一起在井下施工,总是身先士卒,得到工人们的拥护。日,八达岭隧道凿通。很快,其他两个隧道也先后凿通。到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辉煌的一页
陈香梅:我写过一首诗《雪》,该算是我对外子灵的祭礼:雪,轻轻地、寂寂地下个不停,从清晨到静夜,从静夜到清晨,静静地;轻轻地;树梢上,屋檐上,大街小巷都已白了一片,白了一片。   是冬天带来了雪?   抑是雪带来了冬天?   没有绿叶,   没有花朵。   更没有温馨,   春也迢迢;   梦也悄悄;   雪埋葬了绿叶、花朵、与温馨。   冬天埋葬了笑声。   是冬天带来了雪?   抑是雪带来了冬天?   有一个人,和我度过许多个冬天;   有一个人,和我度过许多个雪天。   冬天去了又来,   雪天来了又去,   可是那个人一去不回。   一去不回!   那个人和我,   我和那个人,   我们度过多个冬天,   多个雪天。   雪后会有阳光,   冬后会有春天,   但那遥远的昨日,   埋葬在雪天。   埋葬在春天,   到如今再没有踪影,   也没有回声。   上面这首诗在作品杂志和其他刊物刊载过。好坏勿论,但今日的情怀写不出那种格调的诗了。并非失去了诗人的情怀,但拿起笔来,心事太多了,从何说起。这就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境界了。   1990年6月上旬,我回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梦洛市--外子陈纳德将军的故乡。为了陈纳德纪念邮票的首日封,市长和大学校长请我和邮局负责人开会,筹备庆祝典礼。   我和外子曾在南方的小城度过几个忧喜参半、哀乐与共的冬天。现在我每次回来,总会到那栋曾经住过的平房徘徊再三,有一两次甚至想走进院子里去按按门铃,看是谁住入了我们的故居,但我没有这勇气,站在门外,起码还可以把过去的美丽时光留住我们不幸生于乱世,最大的遗憾是相聚苦短。如今外子已去世32年了,在那些似梦似真的岁月里,我们分享过光辉喜乐,也分享过失望与凄伤。   密西西比河流经小城的高处。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长的河流,经过好几个州,美国南方的名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常以沿河的市镇做背景,写些动人而又深刻的小城故事。   当年我们在靠近堤岸不远的地方有一栋小屋,和数十亩种的是外国核桃的果园。美国的农田种麦子、玉米、花生、棉花,果园种外国核桃、桃、橙、甘蔗。南方未解放黑奴以前,在农地耕作的都是黑人,南北战争后,林肯下令解放黑奴,但几乎经过了一百年,黑人才取得平等待遇,可见要做一件改革社会的大事谈何容易。   陈纳德的祖先来自法国,母亲是南方名将李将军的后裔,因此家族多半分散在南方。   现在国际婚姻很普遍,但在50年代一般观念还相当保守。美国的外交人员或国防部的官员就不准与外国人结婚。   特殊情况也得请求特许,否则只好辞职、调职。而在中国,女子和外国人结婚,假如有何意外或不幸,别人是不会同情的。   怀着半忧半喜的心情随着外子第一次访问他的南方故乡――一个只有8万人口的小城市。我该感谢外子的好友、前任路易斯安那州州长诺尔(Noe)夫妇和他们的子女。诺尔州长退下来后做油田生意,并经营电视台和广播公司,他们的子女与我年龄相仿,给我很多照顾和指点,帮助我了解南方习俗。   外子研究李将军,他们兄弟而人收藏不少有关李将军史事的书籍,也鼓励我多读一些美国历史,有时晚间茶余酒后,炉边灯下谈到美国的开国历史、南方在内战前的繁华、内战后的困苦,许多“田园潦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的惨况。当然有些名门的南方后裔也常常谈到当年他们养了上百个黑奴的往事。   我踏进了这个与中国文化迥异的社会,接触到的白人多是显贵或半显贵,其他就是教育水准不高或根本没有读完小学的黑人,中国人只有一位,就是我。   外子衣锦逐乡,大众捧他、赞美他,对我自然不敢轻慢,但我知道假如自己不是陈纳德的妻子,他们对我是不屑一顾的。即使如此,他们对这个异国女子还是充满了好奇,而且在我的背后一定品头论足。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人,往往被视为次等人,被称为弱者,或许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也养成了中画女子有毅力与勇气去克服、甚至战胜一些不寻常的际遇。外子虽爱我,却无法了解我心中的感受,我只好独自计划如何去争取邻居以及和我们交友的南方人的友谊。   我决定先做三件事:   第一,充实自己的英语能力。我有空时即朗诵英语诗文,邻居住着一位文学教发,她比我大20多岁,是个很有修养的学者,治学又认真。我朗读诗文发音不准确时她指正我,并要我多读数遍,直到正确为止。她帮了我不少忙,使我至今充满了感激。   她喜欢借用政治家或演说家的演讲稿来和我讨论。她说:“政治家是说谎专家,他们的演讲稿多半不是自己写的,而是有学问的人执笔,所以可以借用。”   我数次应邀去这小城的大学讲中国问题,慢慢也应邀在许多场合讲讲中国文化、中国风俗和第二次大战的经历等等。每年该市有一天是“中国日”,纪念外子到华作战。如今小城已有不少东方人,有了中国、韩国和越南餐馆,大学里也有了亚洲研究院。东风西渐,与我当年在该地“顾影自怜”的情况大不相同。   近年来,中国大陆流行学习英语,广州、上海、北京都设有英语学院。50年代大陆流行学俄语,现在的年轻人则人人手中一本英文字典,学好英语不但容易找到好工作,也可以直接和外国人谈外交,谈贸易。   第二,加强了解美国的历史、了解南方人的一些习俗。   “入乡随俗”说易行难。以驾驶汽车为例,三四十年前中国的太太小姐们会开汽车的不多,当然我到美国时也不会开汽车,外子自告奋勇做老师。他是飞行员,喜欢开快车,常嫌我开得太慢。有一天,我们练车回家,他又说我开得不够快,我一气之下飞快驶进车房,把车头都撞坏了。此后每天清晨我自己一人在附近练习,一星期后终于考到执照。   州长夫人有两名男厨,我数次下厨请益。大师傅等闲不肯传秘方,我除了保证绝对不漏天机,每次去时还把钞票放在信封里作为见面礼。有一天州长夫妇到舍下做客,我做了南方炸鸡和玉米煲,州长夫人对州长说:“安娜做的这两道菜是不是比我们的阿当(他们的厨师)更可口?”   第三,学打桥牌。假如说打高尔夫球是南方男人的交际运动,那么打桥牌,则是女人闲下来的最佳消遣。我知道,若不会打桥牌永远是栏外人,于是我交学费去上课。   话扯得远了。   我为外子学做美国南方人,等到众人都说我比南方更南方时,外子已经病在医院。   外子每天要吸三包骆驼牌香烟。他患的是肺癌,开过两次刀,后来癌细胞蔓延到喉部,又再开刀,一年有半年躺在医院病房中,直到64岁去世
中国当前跨国婚姻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不只是非洲女人争抢嫁给中国男人,中国的跨国婚姻在当前得到了空前发展,婚姻几乎涉及全世界,在不断发展的跨国婚姻中可以总结出若干特点。在看中国涉外婚姻的发展时,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存在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跨国婚姻的发展,我们在此通过研究跨国婚姻的特点,总结一些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寻求可以规制跨国婚姻的方法。 中国的跨国婚姻,有其独有的特点、发展速度快。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上升。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1997年已达50773对。 2、地域分布广。中国的跨国婚姻涉及到53个国家和地区。前些年以美、加拿大、澳大利亚居多,近年以东亚居多,东亚中又以日本居多。 3、华侨多。在跨国婚姻中,华侨、外籍华人一直占很大比重,通常有70%之多。 4、外嫁的多。中国的跨国婚姻90%都是中国女性外嫁到他国。 5、文化层次不高。总体上,我国登记的跨国婚姻,文化偏低。与日方联姻的,多数双方文化程度都不高,相比之下,与欧美成婚的文化层次相对高一些,有博士、经理、总裁等。 中国的跨国婚姻存在着的问题、婚姻的基础不是为了爱情。当前跨国婚姻多数是被金钱、物质利益所驱使的,外嫁他国者多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得到更多的享受。 2、出现一批年龄过于悬殊的“祖孙婚”。据资料显示,很多跨国婚姻者年龄层次悬殊,一般都是年轻的二、三十岁的中国女子嫁给年纪颇大,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外国男子。 3、出现一批相识时间极短的“闪电式”婚姻。随着时代步伐的加速,“一见钟情”的婚姻越来越多,特别是发生在年轻男女之间,跨国婚姻中有部分也是如此。例如:有些外国游客、投资者、工作者等与中国异性见面到结婚不过十几天时间。 4、跨国婚姻的离婚率高。近年其离婚增长速度甚至高于结婚增长速度。有资料显示,加拿大人和中国人结为夫妻的,离婚率为60%。1997年,日本丈夫和中国妻子离婚的占结婚人数的30%,日本妻子和中国丈夫离婚的占结婚人数的35%。1990年到1995年其结婚对数增长2.4倍,而其离婚对数则增长2.8倍。1990年离婚与结婚之比为20%,1995年则为26%。 人们在惊叹这一段段惊世未了情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酸甜苦辣。由于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婚姻观念,以及成家的目的各有不同,在婚姻中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跨国婚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浪漫,那么甜蜜。来自不同国家的两口子告诫我们,其实与任何一段婚姻一样,跨国婚姻,不仅仅是相爱。从以上对当前中国跨国婚姻的分析中,反映了某些当事人的出国和经济利益动机,但持这些动机的人有所减少,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增加,以及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外国人数量的快速增加,跨国婚姻会进一步健康发展
有这样一篇文章如果你问一个老外,你为什么来中国?他多半会回答说,因为喜欢中国灿烂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壮丽的山河、高速的发展、巨大的变化。但是我告诉你,除了少数由政府、公司派驻之外,通常拖家带口的老外,绝大多数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第一,在家混得不怎么样或者根本混不下去;第二,找中国女人. 约翰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前不久,我在大街上碰到他,一个比他高半个头的中国姑娘挽着他手。他介绍说,他的中国女朋友在一家模特公司工作。实际上当时要不是约翰主动叫我,我还真没认出他来,因为与上次见到他时有天壤之别。 约翰是们美国人,42岁,身高1.65米。由于大学没毕业,在美国始终没有找到正规工作。在非洲混了两年之后,听说许多美国人在中国淘金故事就来到上海。刚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只得到江苏一个小城的学校当英文老师。 约翰不甘心,在江苏干了几个月又来到上海找工作,住12元钱一天的小旅馆。我就是那时和他认识的。那天,我去找一个外国朋友吃饭,见他们在一起聊天,以为他认识约翰,所以我也就把他叫上了。后来才知道他们也不过萍水相逢而已。 点菜的时候,约翰点了一个比较贵的菜,我的那个朋友用英语说,你点的那个菜比较贵,你准备自己付钱吗?给翰立即像做错事的小孩赶忙要退掉.看着他缩头缩脑的样子,我先用中文对我朋友说没关系,再用英文让他继续点. 之后,由于工作关系,我到处跑,很快就把约翰给忘了.这次见到他,他告诉我他在上海一所学校找到教英文的工作.我没有和约翰的女朋友说话,但是我看得出她已经有瞧不起中国人的目光.望着她的背影,我忍不住想,她一定不知道她的美国约翰当时靠别人混饭吃. 我还在上海的公共汽车上,目睹了一个典型的美国街头混混,搂着一个中国小姑娘,光天化日之下,将手从衣服底下伸进去摸她的胸部.而那位中国姑娘很显然十分想表达胸部被外国人摸过的快感,可惜他的英语每次最多只能说两个单词. 一个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有一次在一条著名的酒吧街接到一个黑人,双手搂一个中国女孩.他一开始以为从那种地方上来这样的女人是做特殊职业的,没有在意.直到后来他们让他把车开到一所著名高校的女研究生宿舍前,他这才大吃一惊. 据报道,北京一医院发现一名艾滋病人,这位美国商人临死前承认,在北京的短短几周里,他已与六位中国女性发生关系,调查发现,他们多为高级知识分子. 在中国,生活着这样一个外国人群体,他们在本国找不到工作,然后凭借外国人的优势在中国轻松挣钱、酗酒、玩中国女人。就是这样,他们唯一的业余爱好是批评中国。 中国,你知道吗?你给了老外太多太多,多到老外反过来瞧不起你。多到连外国人自己也看不惯称他们为白色垃圾. 一项涉外婚姻调查也证实了中国女人主要不是为了爱而嫁给外国男人的.调查发现,中国女人和外国新郎的结婚平均相差10.5岁,其中有13%的夫妻是两代人,整整差了20岁.据悉,在涉外婚姻中,创下纪录的是当时轰动一时的一对夫妻,两人相差54岁婚时,美国新郎已是一个82岁的老翁,而中国新娘仅28岁. 成就那些丑陋的外国男人的始作俑者正是中国女人. 但是这些女人,她们大多数没有出过国,脑子里充满幻想.所以,今天我要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她们真实情况.
不要和陌生人谈文化 1.不要和陌生人谈文化上个星期的聚会中,有杂志来采访EachOne。我们谈到了EachOne的主旨。因为是外语交流的派对,自然要谈到各国文化的话题。 我阐述了一下EachOne的不同之处:不空谈文化。谈文化的时候,如果不结合时代,不结合空间,不结合自己的情况,简直就是浪费时间,甚至比搓麻将还无聊。比方说:日本人吃生鱼片,但其实我国有些沿海地区,自古以来也有生吃海鱼的习惯。日本人穿和服,但其实和服是按照我们唐朝的服装仿制而发展的。日本女性很多结婚后不再工作,专心在家教子,但其实六,七十年以前,我国的妇女也是不工作的。我们根据电影,认为西方人很"浪漫",很随便的就怎么怎么,可是,贵为一国首脑的克林顿不是由于莫妮卡?莱温斯基事件而差点被弹劾了吗?可见,道听途说的"文化"是不可靠的,对于交流来说,也是危险的。有些外国人在中国的时候,显得很放荡,对女性动手动脚,很多人以为这是他们的文化,这是误解。其实,这些外国人一回他们本国,是不敢这样的,因为会被控告,不是罚款,就是被扔进监狱。但到了中国,就开始放肆起来了。这和文化无关。有人问,日本人为什么告别的时候,老是不停地点头鞠躬呢,太奇怪了。我回答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让我们回到唐朝,或是只回到100年以前的中国去,看看以前的中国人相互告别的时候,是否也是那么讲究,是否也有作揖,鞠躬,点头再点头呢?人家只是保留了我们古代的遗风罢了,有什么可笑的地方呢?世界正在日益变小,我们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空间来的人。大的不说,仅仅国内,又怎能用"中国文化"四个字来概括呢?服装,性格,饮食,习惯...仅仅国内,就有如此多的不同,不同,还是不同。所以有个成语很好,叫"求同存异"。如果我们老是去强调"异",一堵厚厚的墙就耸立起来了。我们需要的是"求同"。两个不同国度的人见面,与其谈一些两国的"文化",不如多做一些个人之间的"沟通",这样的沟通,更加有意义,能让两个人发现,原来,人和人之间,其实没有很大的差别,每个人,不管来自哪个国度,都在追求美,幸福,成功,而且,大多数人,都是爱好正义和善的。这个世界真正的坏人很少,我们需要的是沟通,不是空谈文化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谐医患关系演讲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