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论文教育飞的论文1000字

论中国应试教育制度(转载)作文1000字_高中作文欢迎光临,希望您在本站找到满意的作文!热点话题: |
| >>论中国应试教育制度(转载)作文1000字_高中作文论中国应试教育制度(转载)近日,有可靠消息传出说金坛市第一中学和常州市武进前黄中学高三学生相继因学业压力而双双集体跳楼自杀,死亡有5,6人,弄的整个常州市民人心惶惶的,当人们追查到这些学生自杀的原因时都替他们惋惜,这些学生都因承受不了学校,社会,家庭的压力而自杀的,现在常州市和金坛市教育局为了使这件事尽快平息下来发下规定,所有的中小学星期天不许补课等。
本人看到此消息后为死难的学生抱不平啊,多么好的学生啊,为了教育而牺牲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啊,他们正直青春花季为什么要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啊,从此消息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应试教育。
任何由好的出发点开始的事物,一旦偏离了方向,则会失去其本来意义,甚至成为“权”与“利”的牺牲品,于是万劫不复。一如体育运动,其产生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体质,演变至今的各项体育比赛,完全背弃祖训,变为追名逐利之所,更有些为小人操纵,活脱脱藏污纳垢之地,送红包,打兴奋剂,举不胜举。再如国防,本是为了以暴易暴,近代以来,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以致民不聊生,造成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至今。
学习知识,确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充实人生,升华人格。古有孔明博学而制胜,近有钱学森多才而为国做贡献。但读书人也并非一直吃香的,自科举制创立以来,明代“八股文”,清朝“文字狱”,皆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求知欲的扼杀,对教育的亵渎。
现在的应试教育,顾名思义,这种制度下学生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应试,应付考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不管你其他方面如何,在区区几张纸中,你的分数离满分越近,你就越受人尊重,越成功。对于学生,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抛之一边,“为自己读书”也是自欺欺人。亿万计的学生乃至家长被冥冥之中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铺天盖地地罩下,以狂热的姿态展开军备竞赛。
这里,我不是要将高考制度一棍子打倒,毕竟这是选拔人才的较好途径,因为它公正。是的,这一类赞歌太多了,多得让有些人飘飘忽不知所以。社会是发展的,制度却不会变,一百年前再先进的制度到今天也是陈旧的,看看考场上的种种污秽吧,听听压力过大而自杀的少年们的血与泪的哀怨与控诉吧,别再说是学生心理不健康,老师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别再怪社会无形中给了孩子太多的恐慌,人们哪,它的弊端已经显现,社会矛盾已日趋尖锐,当今的教育制度已与时代脱节。我不奢求一下子取消高考,只是疾呼一声:“放开手,快改革吧!”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封建社会有两千年历史,自秦至清历代王朝兴废似走马灯。正如短寿的人都想长生不老一样,每一朝都妄想稳做江山,传至千秋万代,于是各种禁锢人民思想的手段应运而生。从隋朝始,唐宋元明清都将科举制奉为经典。新出台时,它相对于先前的选才制度固然是好的,姚崇等一大批人才与贵族子弟们优劣得所,李世民也沾沾自喜:“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随着时间推进,科举制开始蜕变了。明朝“八股”规定行文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冲股,后股,末股八部分组成。不用怀疑,皇帝们主观认为自己在选有志于国家建设的人才;殊不知客观上,他们遏制了生机勃勃的社会创造,使得“百家争鸣”成为海市蜃楼,而那些深受毒害的迂夫子,书呆子,名为治国,实际上不知使中华文明的发展滞后,倒退了多少年。可以这么说,近代史上中国所受的屈辱,科举制是脱不了干系的。
有句话说得好: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金榜题名”被列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殊不知“题名”背后,是怎样的挣命啊!更有些人一生不得志,像孔乙己,学问不可谓不深了,竟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到头来孤高自傲以至生死不明。由此可见一种错误的教育制度对社会的危害之大。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纯洁的,有中考,高考,段考,期考,实行五分制。注重德智体美劳综合教育,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没有了今天为了分数而不择手段的现象,学生们大多带着求知欲自主学习。杨子在《贺长子东东十八岁生日》里所说的“自由的读书”就是指此。无怪乎从那时走过来的中老年人目睹现在孩子负担之重只有幸灾乐祸和深表同情两种态度了。
八十年代,形式主义渗入教育界。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纵使头破血流,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因为这样才能考好,而在唯一检验学习成果的考试中考好了,不就是学好了吗?基于这一种错误的教育和学习理念,中国的教育制度又开始蜕变了。
九十年代,国门大开,外国的各种文化蜂拥而至,拜金主义便是其一,社会上逐渐有了“一切向钱看”的说法,教育界自然不能幸免。教育的主管部门,形形色色的出版社,利用广大学生及家长迫切希望提高成绩的心理乘虚而入,怂恿甚至勒令学生买各种辅导书,参考资料,打题海战术,榨到了钱的同时,使学生深陷题目之中,“为伊消得人憔悴”,最严重的是,这种做法无形之中给学生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学习只要成绩好,只要死做烂做,什么独立思考,什么创新都是无用功。此外,不少人利用办学之机,巧立名目,乱收费中饱私囊,使政府推崇的义务教育成为家庭中吃钱的无底洞;各式人物广开辅导班,骗取了钱财,更骗取了学生的休息时间,自由空间。种种弊端,下文详述。
噫吁唏,呜呼哀哉,于是乎,应试教育在中国诞生了。
本人意不在批评当今的教育部门,但应试教育确实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只会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我们不能逼学生不想学的东西,不能要他们学接受不了的东西,只能循导他们,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把学生教成了只知道学习,学习,再学习,连最起码的家务活都不会,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教成了像马加爵一样因承受不了同学的歧视而成了囚犯,教成了上海商学院4位女大学生因不懂消防逃生知识而跳楼逃生死亡案,重庆20万人弃考等。这些一个个鲜血的案例还不够警视我们吗?
考试是一种虐待,是一种先得到知识的人对后得到知识的人的虐待,是一种五十步笑百步,分数就是虐待的工具。
现在的语文课本里面有一篇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按照老师的说法,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抨击科举制度。
看来编教科书的“教育家”们也是认为科举制度不对,那么,我就在下面列出科举制度与现在的应试教育的相同之处。
1.这两种教育制度教育出来得全是废物
这两种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但同时,都是采用了一种近乎变态的手法,培养了一些变态的“人才”(说白了就是废物)。科举制度,需要学生们记一些没用的类似于“回”字有几种写法的无聊知识,在那种制度下的学生甚至还为知道这些冷知识没用的知识而沾沾自喜。现在应试教育又何尝不是呢?就说一个最简单的,小学时候就要学,太阳绕着地球转,真搞不懂学这有什么用,不管我以后要干什么(除了专门去研究星星),当工人、经理、公司总裁、亿万富翁、主席,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这个“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似乎都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在应试教育中类似于这个的所谓“知识”还有很多,真不明白学这些除了显摆以外还有什么用处,如果说是为了怕学生当中将来有学天文的,可学天文的在总体学生中毕竟只占一小部分,没有必要让全部学生都学。也许还有人说,那毕竟是知识嘛,人的脑容量又大,不在乎塞这么些东西,技多不压身啊。好,现在我们把人的大脑比作一个巨大的屋子,人掌握的知识就是里面放的东西,如果说我把里面乱七八糟填得满满的,突然让你在了里面找一个我要用的重要的东西,你能找到吗?同理,人的脑子是大,可真正“好用”的部分也就大概占个1%不到。而本来就这么点地方还全塞了点垃圾知识,唉……怪不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可以算得上得划时代的发明也就三个。
总的来说,科举和应试教育智育目标都很狭隘,科举、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这同时,就产生了科举和应试教育的令一个弊端: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在这两种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2.这两种教育制度对教育对象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首先,就第一点中,就可以看出这两种教育制度把一好好的学生给教育成了废物,这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再从另一方面说,前几天高考,媒体上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迎战”高考,听着很是刺耳,迎战?什么才需要迎战啊,打仗,血腥弥漫的战斗才需要“迎战”,高考他只是一个考试啊,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啊,怎么都得迎战呢?仔细看看更让人感到震惊,那学生们还都得吸氧,家长拦住汽车不让鸣笛,甚至去拦飞机。这一切的围绕高考的举动难道不会让人感到“疯狂”吗?这与鲁迅先生的吃人社会又是何等相似,一样的残酷,一样的恐怖,一样的疯狂!其实不光是考试,这两种教育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武器,毁人不倦。专家也说,应试教育易引起心理疾病,一位男孩曾以理科640分的高分成为区里的高考状元,如今却被大学责令退学在家;某重点大学的一位女高才生在去外地读研究生前接受心理辅导,见到心理医生时竟羞涩地拽着妈妈的衣襟。详情见( /f?kz= )这些说明了什么,孩子辛辛苦苦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习,还学成一个个废物……
总体来说,就是负担太重,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还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科举&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应试教育本身对受教育者就是一种摧残,这是它与科举制度的通病,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这两种教育方式教育出的人才思想品德都不高。
其实在这一点上,科举制度做的反而更好一些
近年来,我国把《思想品德》一课列为主课,可能是因为马家爵事件吧,让人们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可光是把《思想品德》列为主课就万事大吉了吗?别忘了,它也是建立在应试教育上的!同学们只会关心这们课能不能考好,至于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那就不重要了。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由此可知,中国教育制度真的有很大的改革必要。
前几年说要减负,后来不了了之,我们每节课时间反而加了5分钟,周六周日还照常上课,一个月放两天假,后来说要推行素质教育,也没见什么成效,让人感觉是换汤不换药。
哦,刚才才百度里面看到有一个叫杨树东的说“自由教育一年能制造出数个诺贝尔得奖者和数十个亿万富翁,但同时也制造出超过两百万死于暴力的青少年。这样的自由教育,能支持吗? ”
看他的意思应该是在抨击自由教育吧,好,自由教育制造出的诺贝尔得奖者,每一个人都为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全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总比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只会跟屁造和人家美国64年的飞船技术含量一样的神6的废物们好多了吧,最起码人家获得诺贝尔很有意义,不管是对世界、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而造个神6有什么意义,航天事业本来就是全球的,咱们还不如给人家美国捐款支持人家搞航天。刚才又看到一句话,很有道理“应试教育不是教孩子是整孩子! 连教育部长都说要改!应试教育是在葬送中国!”
这里还有一个“有人说‘撤销高考制度就无法选拔出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必定造成社会动荡’我告诉你,真正的人才不可能从高考制度中出来!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考完都变成普通人了!
我们就应该废除应试教育,我们应该学自己该学的东西,老师只教一门课,可学生不止学一门啊,当今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就像毛主席一样,精通那几门课,毛主席不也有不及格的课程吗,现在的学生普遍英语差,为什么,还不是学不进去啊,自己的国文还没学好,就学英语可靠吗?
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我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害极大。其消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单一发展,严重违背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其发展的局限性表现在:
1.表面性。“应试教育”,重视暂时的表面的教育效果,只抓并不标志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考试成绩;素质是更为深层次的、长久起作用的人的品质。因此,“应试教育”实际成为肤浅的、庸俗化了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和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教育领域里的弄虚作假现象也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造成教育效果的虚假性。
2.片面性。由于以选择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再加之现行的考试制度的诸多不完善因素,导致学校教育内容实际上被区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的教学大大强化和扭曲,造成学业负担过重。这不仅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被削弱,而且智育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非考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要求的能力,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被严重忽视,造成学生素质的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3.局部性。“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在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以现行学科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把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立起来,使基础教育实际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4.机械性。“应试教育”用来要求学生和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是分数,用来评价和要求学校教师的也是分数。这就造成一方面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分数面前被湮没了,教育不是帮助每个学生在他的起点上前进,在他的优势上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时反而造成不同类型的人才被扼杀;另一方面,以考试成绩表示的教育结果被无限地夸大,而教育过程却被严重地忽视了。往往把教育过程和指导学生应考过程实际等同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自觉地提高学生素质,甚至违反教育规律。这样的教育过程,有时也会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但不仅不能使学生良好的素质得到培养,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有些同志称“应试教育”为“负教育”。
(二)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有人说“课堂学知识,课外出人才”是颇有道理的,应试教育则是强迫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禁锢人的智力发展,扼杀人才。
首先,应试教育重升学教育轻能力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的一切工作仿佛都是围绕升学考试的核心转动,这是存在于我们教育内部的一个顽症。从小学到研究生院都因为了考试而人为制造的紧张气氛,使我们不得不怀疑教育的本来职能是否已被替代。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受教日深,机械性日重,高分低能。由于高分并不完全意味着能力,因此,只重考试升学的教育方向与强调提高人本素质的教育相悖,其实效也与追求真才实学,追求智力、能力、体力统一发展的人力素质教育相去甚远。
其次,应试教育重智力教育轻非智力养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人应兼具的发展基础。以往我们对非智力因素对人发展作用不重视,因此,当人们认识到“智力因素的发展基础于非智力因素的健全,人之智力成就很大程度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时,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问题才逐渐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然而,我们对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极其不够的。正因为重视不够,所以至今我们还是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教育附加。对它既没有考核的办法,又没有培养的方法,以致学生在这方面进步不明显。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纯洁的,有中考,...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把学生教成了只知道学习,学习,再学习,连最起码的家务活都不会,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教成了像马加爵一样...《论中国应试教育制度(转载)》后几篇作文相关作文专题推荐今日作文阅读榜网友推荐的作文作文推荐榜对这篇作文不满意?请尝试:关于2011年时事的政治小论文,1000字以上
关于2011年时事的政治小论文,1000字以上
刚好我今天写了一篇,也是时事政治的作业,基本上全部都是我自己写的,希望你能满意!对于中国目前高铁发展的看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均增长率超过了两位数,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其成就堪称举世瞩目。就在前不久,中国经济规模就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切身问题,由之前的着力解决温饱,变成今天追求生活品质,提高幸福指数。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现代化,我们和世界各国一起,分享现代化的成果。然而,按照人均来计算,中国的各项社会经济指标仍然离美、日、德、英、法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必须继续加把劲,全力发展国民经济。我是一个来自四川的学生,现在在离家两千多公里的上海学习工作,自从父母来到上海工作以来,十年间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往返成都和上海,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和进步。最近这些年来,中国的铁路建设可以说是领跑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其成就真的是日新月异,捷报频传。现在,我想谈谈我对中国铁路建设的一点看法。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铁路都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的大动脉,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体系中,铁路处于骨干地位。根据我所找到的资料,目前中国大量的长距离物资运输和中长途旅客运输主要由铁路承担,每年完成的旅客周转量约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1/3多,完成货物周转量约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的一半以上。可以说,没有铁路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占有的优势更加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解决长期起来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问题,从2003年起,中国铁路开始实行跨越式发展。国家投入巨资,掀起全面建设高速铁路的高铁。党的十六大以来短短几年,中国高铁屡创奇迹,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铁发展总体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世界上一次建成运营里程最长的时速350公里高铁——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此后,2010年,时速350公里的郑西、沪宁、沪杭高铁和时速250公里的福厦、昌九、长吉、广珠、海南东环线高铁陆续建成通车。从上海到我的家乡四川成都的沪蓉高铁,也在今年年初的1月11日开通运营。还有,中国历史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的京沪高铁也已经全线铺通,2天前在山东枣庄到上海虹桥之间开始进行联调联试,并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运营铁路试验最高速,成为中国高铁引领世界的新坐标。当然我最关心的,自然是从上海到成都的沪蓉高铁(也叫“沪汉蓉客运专线”)。沪汉蓉客运专线是中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中最长的“一横”,它由上海出发,途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等城市到达成都,全长2078公里。自从它开建以来,我一直都关注着这条铁路的建设进度,梦想着以后乘坐高铁回老家,那样就不用忍受30多个小时的颠沛流离之苦了。今年1月份,我终于等到了沪蓉高铁开通的消息。但是看到新闻的时候,我并不如我之前期待的那样开心,相反有些失望:铁路虽然是修好了,但是在上面跑的火车太“高档”了,不是我这样的学生能够承受的。此次开通的动车组全程运行时间15个半小时,列车内只设有软座和卧铺两种坐席。据称,该线路目前是国内最高级的车厢,软卧车厢每个铺位都配有独立视频系统,高级软卧更是配有小型会议室,还有沙发、衣柜等设施。如此奢华的车厢,票价自然不菲。相对便宜的二等软座都要501元,而且全列16辆车厢仅有122个座位,剩下的都是贵得多的卧铺,其中普通软卧1035元、1165元,高级软卧2075元、2330元。就这样堪比五星级酒店的票价,还是打折得来的,约为原价的7折。而从上海到成都和重庆的航班,经济舱全价仅在1500元左右,全程不过两个小时。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需求与供给,存在严重不匹配,至少是有些欠妥的。事实上,由于大量的四川、重庆籍务工人员在长三角地区打工,每年春运期间,上海到成渝方向火车票,在加开多辆临客的基础上还是一票难求。就我所生活的地方来说,周围就有很多从四川老家来沪工作的农民工,每年过年都有很多人回不了家。显然,这样的列车开通后,沪蓉之间的普通列车必然大大减少,这必将给普通百姓的出行带来不便,令其要么无法回家,要么不得不选择票价高昂的动车或者飞机。另外,这么昂贵的车票,其上座率必然不高,甚至可能出现车厢空座的情况,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如果能够降低列车的“档次”,在花同样多的钱的情况下,可以服务多得多的普通老百姓,这样一来,长期困扰我们的“春运”难题就可以大大缓解了。不过总体来说,我对中国高铁的发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眼下,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在即,国家“四纵四横”的客运专线网络也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全建好。我真希望接下来陆续开通的高铁的票价不要太高,让更多的人能坐得起高铁!
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求一篇初中政治小论文,1000字以上的,拜托。。。_百度知道
求一篇初中政治小论文,1000字以上的,拜托。。。
初中政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评价拿破仑的论文,1000字左右````
评价拿破仑的论文,1000字左右````
高二的历史作业,最好不要有雷同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著名的法兰西共和国将军和皇帝拿破仑一世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的阿雅克修,他的原名叫拿破仑.比欧拿巴特。法国只是在他出生前15个月左右才获取科西嘉。年青时拿破仑是一位民族主义者,认为法国人是压迫者。但是拿破仑却被父亲送到法国军事院校学习。1785年毕业时,他年仅十六岁,就开始在军队当少尉。
  四年后,法国革命爆发了,刚成立不久的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几年之内就卷入了同几个外国列强战争的急流之中。老天头一回赐给了拿破仑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指挥炮队在1793年土伦包围战中,从法军和英军手中收复了土伦。此时他已经放弃了他的科西嘉民族主义思想,把自己看作是法兰西共和国人。他在土伦包围战中立下了战功;被提升为旅长,1796年又被提升为驻意大利法军司令。从1796年到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随后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
  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埃及,这次出征惨遭失败。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取得了全盘胜利,但是纳尔逊统率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海军摧毁了法兰西共和国舰队。1799年拿破仑放弃了他在阿拉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共和国的军队,返回法兰西共和国。
  拿破仑回到法兰西共和国发现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他指挥意大利之战的成功而不是出征的溃败。拿破仑利用这一优势,一个月后就与阿贝?西叶雨及其他人一起发动了一次政变,宣告成立一个新政府──执政府,他任政府的第一执政。虽然拿破仑主持制定出一部完备的宪法,并为民众投票通过,但那只不过是他实行军事独裁的一付假面具,他很快就战胜了政变中的其他同谋者。
  因此拿破仑飞黄腾达的速度令人吃惊。1793年8月在土伦包围战之前他只不过是个无名鼠辈,一个24岁的非完全法兰西共和国血统的小军官;不到六年以后,年仅30岁的他就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无庸争辩的君主,他在君主的宝座上一坐就是14年多。
  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兰西共和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他改革了法兰西共和国的金融结构和司法制度;创办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实行了法兰西共和国行政的中央集权制。虽然其中的每项改革对法兰西共和国本身产生了重要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是持久的影响,但是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拿破仑所进行的改革中有一项肯定远远地超过了法兰西共和国国界,这就是创编了法兰西共和国公民法典,著名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兰西共和国革命的理想。例如,在法典面前人人无血统特权,在法典面前人人平等。与此同时法典还与过去的法兰西共和国法律和风俗相近到足以使法兰西共和国大众和法律界接受得了的程度。总之,法典稳健适度,条理清晰,简洁明了,令人夸口称颂。因而法典不仅在法兰西共和国一直得到实施(今日法兰西共和国的民法与原版的《拿破仑法典》明显相似),而且经过局部的修正也为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用。拿破仑一贯主张的方针就是做革命的保卫者。但是1804年拿破仑却正式宣布自己为法兰西帝国皇帝,而且还让他的三个兄弟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登极。他的这些行为无疑引起了一些法兰西共和国共和党人的忿恨──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法兰西共和国革命理想的彻底背叛──但是拿破仑所面临的唯一严重的困难却是来自对外战争。
  1802年拿破仑在亚眠与英国签订了一项和平条约,目的是使法国在历经十多年连绵的战争后有个喘息之机。但是翌年和平条约就被撕毁,法兰西帝国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同盟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长期的战争。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不断地赢得胜利,但是不打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海军就无法征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805年拿破仑时运不济,在特法拉加海角上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海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彻底胜利,此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基本上取得了海上的控制。虽然拿破仑仅在特拉法加海角战六周后大破奥俄联军,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但是也未能真正补偿他那海军的重大惨败。
  1808年拿破仑使法兰西帝国卷入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场长期而无目的的战争,使法军多年陷入困境。但是拿破仑铸成的致命大错是他的征俄之战。1807年拿破仑会见俄国沙皇,签订了提尔西特协议,发誓要建立永久性的友谊。但是亚历山大一世拒绝接受大陆政策使这种联盟却逐渐出现了恶性分裂,1812年拿破仑率大军入侵俄国。
  战争的结局为人所共知。俄国部队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与拿破仑进行对阵战。于是他得以迅速出击,到九月份就已经占领了莫斯科。但是俄国人点然起漫天大火,几乎使全城化为灰烬。拿破仑在莫斯科等待五个星期,求和的希望也化为泡影,于是终于决定撤军,然而为时已晚。俄国的军队以逸待劳,俄国的冬天残酷无情,法军供给短缺,这一切立刻使法兰西帝国士兵心惊胆颤,乱作一团,相互践踏,结果能活着逃命者还不足百分之十,面对如此情况,拿破仑又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军队,只身返回法国本土,即刻组建军队准备迎击那些随时有可能背叛法国的人。
  不出所料,奥地利和普鲁士都认识到现在是他们摆脱法兰西帝国的妙时良机。他们共同会师攻打拿破仑。1813年拿破仑在来比锡战役中又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失败。翌年他宣告辞职,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这里不应该是他人生的终点,作为一个影响了整个欧洲半个世纪的领袖,这样的离开自己的舞台并不光彩。他要与命运抗争,要与他的人民在一起。
  1815年他从厄尔巴岛奇迹般的逃回法国,在法国他不费一枪一弹夺回了帝位,欧洲的列强们惊奇了,恐慌了,害怕了。面对这样的威胁,欧洲列强再次对他宣战。日,滑铁卢成了拿破仑最终谢幕的舞台。滑铁卢之战后拿破仑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人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圣赫勒拿岛上,于1821年因患癌症在那里死去。
  拿破仑的戎马生涯矛盾重重,变化莫测。他在战术上的指挥天才令人拍手叫绝,如果仅从这方面来判断,也许可以把他看作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将军。但是从重大的战略上来看,他却犯下令人瞠目的错误,如对阿拉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和俄国的入侵。拿破仑的战略错误非常严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将军。这一评价有失公允吗?我认为不是的。毫无疑问,评价一位将军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因此评价像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样最伟大的将军就不会引起争论,因为他们的军队从未打过败仗。拿破仑最终被打败了,因而他在国外征服的领土也如漫天浮云,随风飘散。1815年他最终失败后,法兰西共和国占据的领土比1789年革命爆发时还要少些。
  毫无疑问,拿破仑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人们常常把他同希特勒相提并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区别。希特勒是用幻想构建社会并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其实现,而拿破仑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机会主义者,他对耸人听闻的大屠杀没有特别的兴趣,他宁愿用时间看看地图考虑下一个进攻目标,是自己戴上战神的桂冠。拿破仑的统治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不能和纳粹集中营相比。
  而随着军事冒险的不断成功,拿破仑对权利与胜利的崇拜已到了玩世不恭的程度,他说:“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要强大,因为力量强大就无所谓错误,也没有幻想可言;这是赤裸裸的真理。”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拿破仑对自己的驻俄大使、力劝他不去征讨俄国的科古兰不屑一顾的说:“一场漂亮章会使亚历山大(俄皇)清醒过来。”即使是在他从俄罗斯铩羽而归之时,还是拒绝了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调停建议。我们回顾拿破仑帝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在1812年以前,法国与欧洲国家签定的《亚眠和约》与《提尔西特和约》,都承认了法国在欧陆的特权和优势,如果他在那时收手,作一个“仁慈的霸主”,就有可能保持住这种地位。但他欲壑难填,要做与中世纪查理曼大帝相当的皇帝,最终把几乎欧洲所有的国家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拿破仑名声显赫,人们容易过高地估计他的影响。他在短期内的影响确实很大,比亚历山大大帝也许还要大,虽然远不如希特勒(据估计在拿破仑战争中死亡的法国士兵将近50万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德国人有800万名)。无论如何,拿破仑的活动在数目上和对其同代人生活的影响都远不如希特勒。
  从长期影响来看,拿破仑似乎比希特勒更重要,但不及亚历山大。拿破仑在法兰西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改革,但是法兰西帝国人口还不到世界的七十分之一,因此一定要如实地看待这样的政治改革。从对法兰西帝国个人生活的影响来看,他的改革远远不如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发生的规模空前的政治改革。
  据说拿破仑时代为巩固法国革命时期的成果和确保法国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时机。因此在1815年法国君主制度最终复辟时,这些变化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恢复旧制度的社会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发生在拿破仑之前,1799年拿破仑开始执政时要回到原来状态看来就已经为时过晚了。尽管拿破仑自己有建立君主制的野心,他还是为在全欧洲传播法国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
  拿破仑对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有巨大的间接影响。他对西班牙的入侵削弱了西班牙政府的实力,使它在几年的时间里不能控制它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就是在这个实际上的自治时期,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开始了。
第一、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仙。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不管怎样高明,他却不是悬念之中,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他之所以比一般人伟大,除了他具有某方面的出众才华外,更因为他有比一般人更高的经验和权势,但不管怎样,他的立脚点和同时代的人必然是一致的,是同在一个水准上的。每个时代的历史都不可能是某个英雄的历史。拿破仑时代的历史也不是拿破仑个人的英雄史,不能把他神化。可是,百年来,世界各国的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却有不少神化之处,如:说他是“世纪的巨人”、“西方之皇”、“战争之神”、“命运的支配者”等等。在吹捧的反面,却又是一片愤怒、厌恶和诟骂,如说他是“科西嘉岛的怪物”、“摧残自由的暴君”、“无耻小人”、“匪徒”等等。
第二、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历史的规律表明,每当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它必然成就伟大的历史人物。拿破仑之所以伟大,是由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这一件大事所造就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因此,必须把他放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中,才能更好地去认识他。
第三、要看主流,看主导方面,不能以某一片面代替整体。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的历史人物,其一生的经历是错综复杂的。因此,要看他在这个大的历史潮流中,是阻碍历史的潮流而动,不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
第四、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身指挥过的战役约计60次,比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约20年的拿破仑战争,前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后期也有反抗民族压迫的因素,但战争已具有明鲜的侵略性和掠夺别的民族及兼并别国领土的性质,给欧洲和法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总之,评价拿破仑应当把他放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中,综合地考察他的全部活动。这样,我们就会看到,拿破仑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镇压了叛乱,粉碎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多次武装干涉,打乱了欧洲的封建秩序,促进了欧洲各国人民的觉醒,稳定了法国大苦命的社会成果,这是他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绩。当然,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不可能是完人,都有他的缺点,错误或罪行。作为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拿破仑更是如此。恩格斯曾经指出过:“拿破仑最大的错误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同时指出拿破仑的主要错误在于“拜倒是正统主义原则之前”。
综观拿破仑一生的全部活动,其主导方面的活动,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起过作用的,他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记住这一点,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这是他最重要一点。《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可以用3项原则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契约自治原则。《拿破仑法典》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原则鲜明,编排合理,逻辑严谨,语言简洁,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部诞生于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而制定的。而且这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也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随着拿破仑在欧洲的军事扩张,《拿破仑法典》也被应用到法军所到之处。由于该法典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因而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从而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意义,其内在的价值和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光彩夺目。
迄今为止,人们主要把拿破伦看成是天才的统帅,他用军队使法国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强大。他开始征战欧洲各国,在顶峰时期,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没有什么也没有谁能够阻挡他前进。当他1806年彻底摧毁了普鲁士军队,从而使持续千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宣告终结时,普鲁士的路易丝王后这样描写了这位法国皇帝:“他谈到好事和好人时,并不真诚。他的思想和他的野心只是为了维护一己私利。人们可以钦佩他,但不能爱他。他被幸运蒙蔽了眼睛,以为一切都可以实现。但他不懂得节制,凡是没有节制的人,都 将失去平衡而跌倒在地。”
普鲁士王后说得很对,因为像所有没有节制的征服者一样,拿破伦也经历了他的滑铁卢 — 这已经成为纪念他最终失败的一句成语。而这个终结却是从他1812年远征俄国开始的。为远征俄国,他集结了六十万大军,有这支历史上最大的军队,全世界都预计他会很快就取得胜利。但结果却完全相反。俄国的军队回避每一场战斗,一再把部队撤回到腹地。到了9月,拿破伦的“大军”逼近了几乎是一座空城的莫斯科。几天之后,俄国军队放火烧毁了整个城市。拿破伦知道,没有足够的住处和足够的给养,他的军队是无法度过俄国的冬天的。他向沙皇提出停战建议 — 但却没有得到回应。他没有办法,只好命令撤退。然而,撤退对他的“大军”来说,却是一场灾难。每天都有数千士兵死于饥饿、疲劳和俄军的反击。最后只剩下5000人返回了家乡。
一向以战无不胜著称的拿破伦还是被打败了,这大大鼓舞了他的敌人,促使他们联合了起来。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英国和瑞典,一起向法国宣战。从至19日,在莱比锡附近进行了著名的“民族大会战”。拿破伦新组建的军队无法同盟军抗衡,遭到了第二次惨败。1814年,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伦必须退位,并被放逐到了厄尔巴岛。一年之后,他又卷土重来,再次回到巴黎,推翻新立的国王,接管了政权。他再次建立一支军队,但却于1815年在滑铁卢附近被普鲁士和英国军队彻底击溃。作为英国政府的俘虏,拿破伦最终于日死在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上。
拿破伦皇帝的统治只持续了十年的时间,然后,他的大帝国就像纸牌搭成的房子倾倒了。他为后世留下来的,不是他作为统帅的各种战绩,而是作为政府首脑所做的各种改革。其中特别是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革命的很多重大要求都在其中得以实现:对所有法国人实行统一的法律;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个人自由;取消等级制度;进入公共职务只根据业绩而不根据出身;经营自由;择业自由;财产占有权;宗教自由和实行民事婚姻。《民法典》成了欧洲及世界各国民法的榜样。
同样,行政改革也使拿破伦受到很多赞誉。法国被分为九十八个行政区,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是接受巴黎的指示。同样受中央控制的,是国家统一监督下的教育制度,全国施行统一的教学计划 — 直至今日,法国学校的毕业标准,在全国各地仍然是统一的。
拿破伦在德国取得军事胜利后,也进行了改革。例如教会管理区域的世俗化,即把管理权交给世俗的诸侯;原有的112个帝国主教区,从政治地图上消失。此外,350个帝国骑士辖区和很多帝国城市不再是独立王国,而是置于诸侯的管辖之下。由上百个小邦和最小的领地组成的支离破碎的帝国时代结束了;一个更强大更有生存能力的中等国家从而诞生。在这场“政区清理”中,主要赢家是巴登、伏滕堡和巴伐利亚,它们的版图明显扩大。市民的公共生活方式也根据新的法国法律进行了重组和规范。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尽管市民被剥夺了政治决定权,因为在德国还没有一个被人民选举出来的议会。
普鲁士和奥地利也未能摆脱法国思想的影响,同样陷入了改革的压力之中。“为防止爆发革命,我们必须改革。必须去帮助那些在上帝保护下的人们。”一个普鲁士官吏这样描写当时的形势。冯·施泰因和冯·哈登贝格两位男爵着手起草改革方案,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法国的模式。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改革,主要贯彻了著名学者威廉·冯·洪堡的思想。直至今日,德国的大学教育仍然贯穿着洪堡的精神。改革的总体设想,是使普鲁士的臣民变成独立思考的公民,能够带着责任感参与国家的工作 — 或许在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与国王处于平等地位的人民代表机构出现。
在另一个领域,拿破伦也是一个大变革者 — 当然不是出于他的情愿:在被法国占领的不独立的国家里一再发生反抗运动;拿破伦为了战争,越来越关注金钱和士兵,他的这个欲望越明显,反抗也就越强烈。特别是在德国,这种反抗已经成为反拿破伦的民族运动。如果说这个国家的诗人和哲人早已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文化民族”的一份子,那么现在他们就也想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在《向德意志民族的演说》中,要求他的同胞“塑造自己的品质”,重新成为德意志人。“让我们不仅在我们的身躯而且在我们的精神面前躬身礼拜,成为它们的俘虏。”这种维护民族特征的愿望,也是导致“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这场战争导致了法国在欧洲霸权的结束。德国人日益增长的、有时是过于强烈的民族自觉性,也在这里有它的历史渊源。
拿破仑是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有功有过。。1799年,他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巩固了法国的统治秩序。拿破仑在位期间,对内颁布 &法典 &,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的立法规范。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但是,后来拿破仑的战争变成了侵略战争,争霸战争,激起了被侵略地区人民的不满。1812年他远征俄罗斯失利,元气大伤,1814年,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法国的封建王朝复辟。。拿破仑以战争起家,最后以战争的失败而下台,给我们的启示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侵略掠夺,招致反抗,必然失败。。
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