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政治学的专业研究方向及课题内容与方向

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2007方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2页免费11页免费38页免费31页免费5页免费 14页免费9页免费3页免费9页免费6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7页1下载券9页免费10页免费3页免费7页免费
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2007方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政治学原理》教案
第一章 绪论一、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的概念,与经济的关系和发展的历史进程。2、理解学的历史发展。3、掌握马克思主义学的基本内容。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学的研究对象(一)、的含义1、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概念的理解(1)把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2)把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认为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代表人物凯尔森。(3)把视为&权术&、&统治术&。认为是为争夺权力和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韩非。(4)把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孙中山、麦肯齐。(5)把解释为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的理解(1)的根源是经济,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2)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的基本特性。(3)的核心是权力。国家政权是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4)活动是科学、是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定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二)、学的研究对象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活动及其规律。(三)、学的研究范围根据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可归纳为六类:(1) 学基本理论;(2)中国;(3)比较;(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6)国际。(四)、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学与哲学的关系 (2)学和经济学的关系 (3)学和法学的关系第二节 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学说和西方学的历史发展1、中国古代较具影响的学说派别:(1)儒家思想; (2)法家思想; (3)道家思想。2、西方学的发展脉络:(1)古希腊、古罗马的伦理观;(2)中世纪的神学观;(3)文艺复兴时期的观;(4)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近代学繁荣阶段的观; (5)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西方近代的发展和变革阶段的观;(6)19世纪后期一直到目前为止的观。 (二)、马克思主义学的形成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学的出现,是学说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三节 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一)、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的根本研究方法。一般研究方法:(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3)理论联系实际; (4)阶级分析; (5)经济分析。具体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二)、学习和研究学的的社会价值(意义)(1)学习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文化水平。(2)学习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3)学习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思考题:1、如何理解的含义?2、试述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要点。3、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研究范围有哪些?4、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是怎样的?5、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6、什么是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7、学习和研究学有什么意义?8、试述西方学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一、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2、理解国体、政体的概念。3、掌握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发展阶段的制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原始公社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是国家产生之前的人类社会制度,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以氏族为核心,原始公社制度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几种形式。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第二,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国家并不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形态,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了:主人与奴隶的分化;富人与穷人的分化;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居民的杂居;阶级冲突的尖锐化。当氏族制度已经无力面对这种种变化时,就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缓和冲突,并使冲突保持在一定的&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力量就是国家。国家的产生,主要有三种具体形式:雅典形式,罗马形式和德意志形式。国家同氏族组织的根本区别:第一,国家是按地域划分居民,氏族组织则以血缘关系划分居;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神权论;(2)社会契约论;(3)暴力论。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一)、阶级1、阶级的概念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阶级的形成和阶级类型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在奴隶社会,奴隶与奴隶主是两大基本阶级;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大基本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大基本阶级;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阶级,但社会主义社会是阶级消亡的过程。3、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的联系与区别。阶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最本质、最基本的社会联系。人们的各种社会联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有着很大的区别。(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这个定义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它说明了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某个阶级的政权,而不是超阶级的组织。第三,国家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特殊的机器,其特殊性是它具有权力。(三)、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亦称权力、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国家权力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它具有主权性。国家与国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家的&三要素说&。(四)、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依据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划分为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在任何阶级社会中,国家都具有这两种职能,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的两种内部职能所行使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一)、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然随之消亡。(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国家才会消亡。国家消亡是自发的、渐进的。思考题:1、氏族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何在?2、什么是阶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阶级有哪些基本的类型?3、国家是怎样起源的,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哪几种类型的国家?4、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国家消亡的条件有哪些?5、国家的基本职能有哪些?6、简述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一、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划分标准。2、掌握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及其基本方式。3、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必然性。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一)、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1、非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思想家。他关于国家的分类,对以后西方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马克思主义从对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二)、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具有同一阶级本质的一切国家共性的概括。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四种国家历史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一)、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国家历史类型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二)、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革命。改良是社会变化的另一方式。革命和改良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被更替,而是自行消亡的。第三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一)、奴隶制国家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奴隶社会的阶级构成。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制国家的实质。(二)、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和西方封建制国家具有不同的特征:(1)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是中央集权制,西方则主要是分封割据;(2)在权力结构方面,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力等级制;(3)在统治思想方面,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借助于宗教信仰。(三)、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形态,是无产阶级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工具。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思考题:1、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2、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是什么?3、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有哪些?4、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奴隶制国家的实质是什么?6、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什么?7、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什么?8、试比较西方与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一、本章教学目的1、把握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2、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两个阶段和统治方式的变化。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萌芽于西欧封建社会末期。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一般都是通过革命实现的。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代表。(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资产阶级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其具体特征为:(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是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在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它要求公民自由、平等和权利;在制度方面.它要求普选制、代议制和政党制度。(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起来。主要表现是:(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深化。(2)垄断资本的国际运动,造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外部矛盾的发展。(3)以暴力压迫方法为主取代以自由主义方法为主。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权组织结构上的变化:(1)改变以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权利为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以保护垄断集团利益为借口的集权制度;(2)垄断资本直接控制政府;(3)垄断资本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事业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为维护其统治服务。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的产物,是特定资本主义国家对付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一种制度选择。法西斯的形式以德国法西斯最为典型。它宣扬所谓&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和&生存空间论&等。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福利国家的最初尝试是从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开始的。从国家活动方面来看,&福利国家&由过去的&自由放任主义&变为&计划主义&;&由不干涉主义&变为&干涉主义&。从国家推行的政策来看,&福利国家&由过去不负责&援助&居民的社会生活,变为承担保障与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生活。福利国家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它只是改良现有制度的一种权宜办法。 当代的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时代的产物。福利国家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国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思考题: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有哪些?2、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3、福利国家在政策和制度方面有哪些变化,其实质是什么?4、法西斯国家的特征。5、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际,分析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一、本章教学目的1、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2、把握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3、认清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使命是发展生产力,完成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内在矛盾也会不断发展,并逐步趋于尖锐。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社会和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和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这种阶级矛盾会不断加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外部矛盾方面,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使得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的体现突破了一国范围,在资本主义国家内外构成并加深了三大主要矛盾:第一,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之间的矛盾。第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的唯一出路在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二)、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这一否定既表现在这两种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的对立上,也表现在它们各自建立过程的区别上。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也体现为无产阶级统治对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它是无产阶级在统治地位、统治方式、统治价值等方面对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还体现为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权力工具层面上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这种否定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革命一般以暴力方式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基本规定性上。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一)、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国家资产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相结合的国家形态。马克思主义从民主的本质出发,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由它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和各项公民权利的民主。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新型专政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居民中绝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二)、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可以有各种形式。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特点:(1)人民民主专政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2)人民民主专政反映了我国国家政权基础的广泛性;(3)人民民主专政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形式;(4)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最广泛的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高和最后类型的国家。而且,它本身就是处于逐步消亡过程中的国家。人类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就不仅要消灭剥削制度(旧生产关系),而且要在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和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思考题: 1、为什么说政权问题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尤其重要?2、如何理解民主的概念?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什么是新型民主?什么是新型专政?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有哪些特点?
第六章 国家形式一、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形式问题的基本理论。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理论。3、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体分类的标准和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4、掌握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以及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一)、国家形式的含义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它既包括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包括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形式是由国家本质决定的。国家的统治阶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国家形式进行某种调整,以适应自己的统治。(二)、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国家形式的内容较为宽泛,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的政体,它是指&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它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的构成方式。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般有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3)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在中国的术语中,它们通常被统称为&体制&。一些具体制度和具体形式,如选举制度、执政党与政权的关系、决策程序、政府机构的实质和规模、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体制和具体控制手段、国家机关工职人员的选用和管理方式等等,只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的具体环节,属于国家形式的具体方面。(三)、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是关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特别是哪一个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国体表征着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是统治阶级实施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所采用的方式。政体表征阶级统治的形式和政权组织的程度。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政体与国体相比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权力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关系的形式。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划分标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划分标准对西方政体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这些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标准都混淆了国体与政体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标准:(1)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权力的归属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3)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迄今为止,所有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均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类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此外,依据最高国家机关的产生方法及任期限制的不同,还可划分为君主制与共和制两大类。(二)、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两大类:(1)君主制。凡是最高权力集中于君主,其产生方法为世袭以及无任期限制的终身任职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统称为君主制。其具体形式有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等。(2)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制国家一般都采取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权力制衡原则。根据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可以把资产阶级共和制国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形式。(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采取民主共和制的政权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制也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政权组织形式。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早期形态,也是第一次尝试。苏维埃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首创。它把议会制的优点和直接民主的优点结合起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有如下特点:(1)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2)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3)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现代国家结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制和复合制。 区别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1)国家主权的归属,是属于全国政府还是属于地区政府;(2)全国政府和地区政府的权力来源,是前者授权后者,还是后者授权前者;(3)全国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的权力如何划分;(4)双方权力划分的依据,是以一个事先制定的规则(如盟约、宪法)为依据,还是以一方的意志为依据。一个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能转化的。单一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结构的理想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并没有拒绝联邦制。(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是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两大特色。思考题:1、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如何?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哪些特点?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是什么?5、比较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的联系与区别。
第七章 国家机构一、本章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国家机构的内涵。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和资本主义国家机构在组织原则上的区别。3、三权分立原则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4、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建设中的指导意义。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含义、构成、特点和组建(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动态组织体系。&政府&与&国家机构&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二)、国家机构的构成国家机构都是由各种国家机关组成的,各种国家机关都是国家机构整体的组成部分。当代世界各国的国家机构一般都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四部分组成。(三)、国家机构的特点国家机构作为公共权力机构,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公共机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阶级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2)社会性。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全社会的名义进行活动;(3)整体性。组成国家机构的各个国家机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4)强制性。通过法律和暴力两种强制方式,普遍约束全体社会成员。(四)、国家机构的组建国家机构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和一定组织原则,编制、组织和建构起来的。构成国家机构的各个国家机关的具体设置和形式,在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有所不同。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一)、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阶级的统治之后根据洛克、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建立起来的。三权分立的基本含义:(1)权力的分立,即国家权力应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分别独立行使,各自对宪法负责,彼此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权力的制衡,即三种权力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相互牵制,保持平衡。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尽相同,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具体形式也有所不同。(二)、主要国家机关(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即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或国会。议会的组织结构有两种:一院制和两院制。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2)行政机关。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一般由政府首脑和各部部长组成,通常称为&内阁&。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依据其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阁制政府体制和总统制政府体制两种形式。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权力由宪法和法律规定,受宪法和法律的制约。其职权主要包括:执行法律与委托立法;管理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处理对外关系事务;领导国家武装力量的建设及军事行动;提出立法创议及否决立法。(3) 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是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司法独立&是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体制的主要特征。司法机关的主要职权包括:审理各种诉讼案件;处理某些非诉讼事务;违宪审查等。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司法原则和司法制度,主要有: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以及辩护制度和法官保障制度等。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一)、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这一原则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中主要体现为:(1)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3)保证立法和决策的民主化、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负责制;(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二)、主要国家机关1、国家权力机关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非常广泛。其中包括:(1)立法权&&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的权力。(2)决定权&&就国家重大问题和事项作出决定的权力。(3)任免权&&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的人事任免权力。(4)监督权&&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2、行政机关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我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国务院的职权范围包括:行政立法权;提出议案权;行政管理权;行政区划管理权;领导、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工作权;社会管理权以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的其他权力。3、司法机关我国的司法机关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构成,它是依照宪法和法律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机关。我国的司法机关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和方针。思考题:1、国家机构的含义是什么?2、国家机构的特点有哪些?3、试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一院制&和&两院制&的区别和联系。4、&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中的体现有哪些?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职权范围有哪些?6、我国国务院的职权范围有哪些?7、试论&议行合一&和&三权分立&的根本区别?
&第八章 国家政权与民族问题一、本章学习目的1、从民族和国家相互关系的角度了解民族问题对国家生活的重要性2、了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两类不同性质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3、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基本理论。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民族问题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民族的一般特征及其历史发展1、民族的含义及特征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一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2、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民族的形成过程是同从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的过程相一致的。根据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民族的历史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两种基本类型。古代民族包括奴隶制时代和封建制时代的民族;现代民族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消亡。(二)、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1、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所谓民族问题,是指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民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是复杂的,具体说来,包括以下方面:(1)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2)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3)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2、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和国家政权问题社会总问题就是社会革命和国家政权问题。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国家政权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1)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来看,民族问题如何解决,在什么程度上解决,受当时的社会总问题所制约。(2)从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总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来看,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社会革命的成败和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3、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问题都是阶级问题。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问题。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表现在:(1)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表现在:(1)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范围不同;(3)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主要矛盾会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4)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消失也不相同。民族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性质和内容随着社会总问题的发展而变化。(三)、民族自决权与国家机构民族问题作为国家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与国家结构形式问题密切相关。采用何种形式的国家结构,又与民族自决权问题有密切的联系。民族自决权是指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民族自决权的口号最早是由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17世纪和18世纪适应民族解放运动的需要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赞成民族自决权原则,它是在存在民族压迫的条件下实现民族平等的保障。在帝国主义民族压迫的条件下,民族自决权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上的分离权,即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的权利。在已经消灭了民族压迫根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族自决权的途径就不再是分离权,而是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四)、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中的地位民族问题与国际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代国际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1)民族冲突导致地区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2)民族冲突又使国际问题的解决方式出现重大变化。(3)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系格局及相关国家的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4)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第二节 资产阶级国家与民族问题(一)、民族运动与资产阶级国家民族运动又称民族解放运动或民族独立运动,是指被压迫民族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或民族解放的斗争。民族运动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民族运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内容和意义是不相同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创建民族国家这一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的国家形式,构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一般趋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一时期民族运动的根本任务和表现方式,是世界范围的广大被压迫民族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奴役,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而且也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国家性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其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就有所不同,甚至完全对立。资产阶级在民族问题上推行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其内容包括:(1)民族优劣的观点;(2)民族至上的原则;(3)民族投降的原则。资产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不仅表现在许多国家内部,而且突出表现在对外关系方面。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政策(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根本利益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从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结合自己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来确定自己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总的来讲就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和实现各民族的团结与联合。(二)、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工人阶级与各民族其他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所存在的经济、文化,而且包括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存在的根源。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民族问题任务的唯一途径。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落实在国际问题上要求无产阶级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国际主义者。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的基本原则,必须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倾向,即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 思考题:1、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3、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4、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
第九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一、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什么是政党,什么是社团,以及它们的作用。 2、理解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区别。3、掌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把握现代社会中社团的特征。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政党的理论(一)、政党的概念政党是阶级组织,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二)、政党的特征(1)政党是特殊的历史现象;(2)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集团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整体阶级意识的一部分人组成的组织;(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4)政党具有自己的纲领;(5)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三)、政党的分类目前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政党分类方法:(1)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2)执政党、反对党、在野党、参政党;(3)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4)国内政党和跨国政党。(四)、政党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说明政党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政党的主要功能:(1)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2)集中阶级意志;(3)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经济根源。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1)标榜&超阶级性&;(2)政党活动围绕议会和选举展开;(3)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4)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5)资产阶级政党的&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原则。(二)、资产阶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资产阶级政党通过组织选举,动员群众,教育群众;通过制定纲领,统一阶级意志;还通过上台执政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作用。此外,资产阶级政党具体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政党是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石和标志;(2)政党制度在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协调作用;(3)政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三)、资本主义政党的类型1、两党制两党制是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两党制的典型是英国和美国。2、多党制多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多党制的典型是法国和意大利。3、一党制一党制是一个国家由一个政党独占政权的政党制度。在现代国家中,一党制有两种类型:法西斯一党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一党制。(四)、压力集团及其对资产阶级政党的影响1、压力集团的含义压力集团是特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国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施加影响和压力的集团。2、压力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压力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内部以及各阶级、阶层和各种势力集团矛盾尖锐化在上的必然反映。3、压力集团和政党的主要区别。4、压力集团对资本主义政党的影响压力集团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结构和过程,形成了政党、压力集团、国家机构及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新的结构模式。压力集团参与和影响过程的主要方式是(1)参与选举,影响竞选;(2)包围议会,影响决策过程;(3)影响政府决策;(4)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一)、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l、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组织形式。建立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由自发斗争上升为自觉斗争的产物,是一种自觉行为。2、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政党由无产阶级中先进的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 (二)、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1、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2、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途径来实现的。(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一党制两种形式。(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与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的统一。其基本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前提;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内容;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基本准则。(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前苏联、蒙古、前南斯拉夫、匈牙利、古巴等国由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种种不同原因,形成一党制。(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团体1、社会主义国家团体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国家的团体作为执政党、政府和民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国家团体的特征: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一类团体都能联系同阶层、同行业、同性别、同部门的几乎所有成员;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不同团体之间存在的利益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整体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社团是工会、青年、妇女组织和工商联合会。2、社会主义国家团体的地位和作用团体是社会主义国家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团体具有组织、参政、民主监督、教育等功能思考题:1、什么是政党,它有哪些基本特征?2、政党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3、什么是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有什么区别?4、什么是社团?社团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第十章 文化与社会化一、本章教学目的l、了解文化和社会化的涵义2、理解文化的特性。3、掌握社会化的途径和作用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及功能(一)、文化的含义所谓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心理和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主体对体系、活动过程、产品等各种现象,以及自身在体系和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马克思主义学认为文化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第一、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第二、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第三、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产物,并将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演变。(二)、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中的各种因素对一个社会或国家的体系和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归纳如下:第一、规定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第二、指导和规范各种行为;第三、影响过程;第四、维系或变革制度。第二节 文化的类型和结构(一)、文化的类型划分1、西方学者对文化类型的划分:(1)参与型文化与服从型文化;(2)冲突型文化、协调型文化和混合型文化;(3)理想型文化和现实型文化; (4)传统型文化与现代型文化。2、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类型的划分:(1)剥削阶级社会的文化;(2)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二)、文化的结构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意识、信念、行为准则、价值评价、动机、情感、习俗、心理等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文化结构是由思想意识、价值评价、心理活动三大层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居于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集中反映和表征文化的阶级属性,构成了文化的主体和本质特征。价值观内容含着人们看待、评价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可以确定或影响行为主体生存样式和行为模式的选取,直接决定行为主体的信念、信仰和态度。心理是整个文化的外壳和框架。它是长期社会化的结果和环境长久作用的产物,蕴含着文化的遗传机制和再生功能。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其自身特点。文化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是单一的。第三节 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关系中,通过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逐步获得知识和能力并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社会化的主要特点:(1)社会化是人们从事实践的过程。(2)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人的过程。(3)社会化是人们认识和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4)文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二)、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确立主导型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对非主导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 -(2)培养公民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的能力;(3)对反主导型文化的抵制和斗争。社会化是文化的存在方式,文化通过社会化而获得传播和遗传机制。(三)、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社会化的途径有如下几种:(1)家庭。(2)学校。(3)社会。 (四)、坚持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我国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文化:主导型的社会主义文化、非主导型的封建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坚持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1)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的原则;(2)时代精神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3)有利于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促进我国体制的改革,与制度的完善相配套;(4)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要为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新型、社会生活相适应; (5)兼收并蓄、批判借鉴原则,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批判借鉴基础上兼收并蓄,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服务。思考题: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形成的?2、文化具有哪些特性,它与统治有什么关系?3、什么是社会化,哪些因素对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4、社会化具有什么作用?5、坚持中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的原则有哪些?第十一章 发展一、本章教学目的1、 了解西方发展理论;2、 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其有关理论;3、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中国发展变化的方向、目标、内容和途径等问题。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西方学的发展观发展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本质,也就是一个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一)、西方的发展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发展理论是本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于西方的一个新的学领域。西方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这一时期研究的主题是&现代化&理论。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其研究重点是第三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研究。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发展研究逐渐走向衰落;发展研究的重点也从发展道路研究逐渐转向政策研究。(二)、西方的发展理论的流派及其共性特征发展概念是西方发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基于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阿尔蒙德、亨廷顿、达尔 、派伊等 。虽然这些流派观点各异,但从总体上看,西方的发展理论具有一些共性特征:(1)在适用范围上,将发展限定于第三世界。在社会制度上,视民族独立国家为&传统社会&,其社会发展方向是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社会&;按西方民主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并推销其发展的道路、模式。(2)在评价标准上,把西方制度奉为理想模式。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顶点,并以此为观察标准。(3)在研究方法上,推崇&价值中立&的实证分析。试图通过具体的实证分析来显示自己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三)、西方的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西方发展理论的本质是把发展中国家重新纳入以美国为霸主的新殖民主义体系,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国,是为西方国家的国际战略服务的。。首先,是西方发展理论的空想性。其次,是西方学者忽视或故意掩盖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再次,战后大国奉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动荡和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系统、全面、科学的发展观。其基本看法是:(1)发展是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发展依据不同的历史条件,通过不同的道路途径,在不同的范围、层次、程度和水平上不断得以解决,人类形态便逐步地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2)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发展基于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关系、阶级与阶层的分化格局、力量的觉悟程度与组织程度、民众的关心程度和参与程度等。(3)制度的新旧更迭是发展的根本标志。发展从实质上说首先是制度的根本变革。以制度变革为标志的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势。(4)体制的改革完善是发展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结构功能完善的常态下的发展的特征体现为:第一,生活的一体化。第二,结构的合理化。第三,功能的完善化。第四,变革的自主化。第三节 发展途径:革命与改革发展途径是指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手段来实现发展的目标问题。一般说来,发展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革命;二是改革。(一)、革命1、革命的涵义与特征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旨在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暴力行动,是实现权力迅速变更、用一种体系取代另&种体系的激烈的变革。它具有如下本质特点:(1)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活动。(2)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夺取政权。(3)革命以体系的根本变革为内容。(4)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革命是一种时间相对短暂但却非常急剧的变革。(6)革命往往与暴力相联系。2、革命的条件和方式革命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现象。革命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主要是:(1)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矛盾的尖锐化;(2)统治阶级不能再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3)人民群众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活下去;(4)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意识;(5)革命分子建立革命的组织。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暴力革命是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府制度和秩序。和平过渡方式以客观形势和力量对比大大有利于革命阶级为前提,以暴力革命为后盾。3、革命的类型和作用所谓革命的类型就是由特殊的社会矛盾、社会性质所规定的不同的革命对象、任务和动力的集中表现。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类型。革命是社会发展和发展的推动力和决定性方式。每当社会经济发展遇到巨大阻力时,每当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冲破旧的经济和关系、上层建筑和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时,革命就要到来并发挥其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改革1、改革的涵义所谓改革就是指关系的调整和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体系、调节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统治的过程。改革的特点有:(1)改革以领导层为主体。(2)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3)改革是&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4)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5)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6)改革以不破坏既有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7)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2、改革的条件和作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引起改革的根本原因。改革要得以顺利地展开并最终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改革的主观条件有:(1)改革需要有&批具有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2)改革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3)改革要选择和把握有利时机。(4)改革要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3、改革的目标与方式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改革的目标不仅规定着改革的根本方向,而且影响着改革的实际步骤和具体方案。在不同的社会、阶级背景下和历史发展阶段上,改革的目标内容是各不相同的。改革的目标设计总的说来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结构。第二,提高管理效能。第三,协调利益关系。改革的方式与革命的方式具有根本不同的特点。改革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激进式改革。这种改革强调总体设计和强制性变迁,因而被形象地称之为&闪电战略&和&休克疗法&。 另一种是渐进式改革。这种改革强调长远和眼前、总体与局部的平衡,主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而被形象地说成是&费边战略&、&多项分进方法&。4、改革的地位与作用改革的作用表现在:(1)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2)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统治,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3)改革又是医治弊端的良药。第四节 发展的未来趋势(一)、社会主义革命是发展的必然产物解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只有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变革并不会自发地完成。它必须以无产阶级自觉的革命斗争为动力。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一场社会革命。(二)、民主是发展的基本目标。民主是人类发展的价值目标,并在历史发展中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历史上的第一种民主类型出现于奴隶社会,第二种民主类型出现于资本主义社会,第三种民主类型诞生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崭新的特征。(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途径进行改革,是由社会主义进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决定的。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来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认识: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第三,通过体制改革,实现结构的合理化与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四,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四) 、消亡是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伴随阶级分裂、国家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从社会形态之历史演进的总体趋势看,消亡同阶级和国家的消亡紧密联系,因此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思考题:1、什么是发展?2、发展有哪些重要的目标?3、发展的途径有哪些?4、什么是革命?革命的条件和方式?5、什么是改革?改革的作用?6、革命与改革的区别。7、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的发展。
第十二章 民主与参与一、本章教学目的1、把握民主的涵义、特征和功能。2、掌握民主的类型。并分析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3、掌握参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了解参与的方式,把握参与的功能。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民主(一)、民主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民主的内涵。其主要观点是: (1)民主是建立在特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来看,民主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的,是服务于这一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2)民主是一种阶级统治。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民主被统治阶级垄断享有,被统治阶级被排斥在外而须接受他们的统治。民主由此成为一种阶级统治的形式。(3)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尽管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和理解民主的概念,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在含义上是一种国家形式和形态。列宁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由于民主具有的阶级性质,民主根本上是一种国家形式。民主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4)民主意味着公民享有平等和参与的权利。列宁指出:&民主意味着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民主区别于其他国家形式和形态之处,还在于它是一种保证公民法定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国家形式和形态。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内涵的这些论述原则,可以把民主定义为: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地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权利的国家形式。(二)、民主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特定的形式,民主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民主以特定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特征。(2)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3)民主的基本规则是多数原则。 (4)民主以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为实现方式。(5)民主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三)、民主的类型民主的主要类型可以划分为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1)资本主义民主。资本主义的民主就其阶级实质而言,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资本主义民主以资产阶级两党制或多党制作为政党制度特征,实质是在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维护资产阶级少数人的民主。(2)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民主,是保证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权利得到广泛、真实、平等实现的形式。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制度,社会成员自治的制度等。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民主通过社会主义法制予以保障。(四)、民主的功能1、民主的功能对于社会生活来讲,民主具有其特定的功能。同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和阶级背景下,民主的功能又有不同的社会阶级意义。一般来说,民主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维护经济基础。(2)促进市场经济发展。(3)按照人民意志选择政府管理的领导者(4)实现民主决策和依法治国。(6)实现民主监督。(7)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能力和全社会的文明水平。2、民主与法制、效率和公平的关系(1)、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民主与法制不可分割,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必须同步进行,同时加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健全法制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制度的需要。(2)、民主与效率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民主制度得到巩固、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民主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制度化保证和强大的动力。(3)、民主与公平的关系。表现在经济方面、方面、国际关系方面。第二节 参与(一)、参与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参与的观点主要是,参与是人民群众实现其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参与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对于国家事务的参与;参与可以采取直接民主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间接民主的各种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参与的论述,结合有关参与含义的其他研究,考虑到参与的主体、方式、目的等方面的特征,可把参与的含义界定为:在一个国家的生活中,普通公民或由公民组成的团体依法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和程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生活的行为。(二)、参与的特征根据参与的含义,可以看出,作为一种主要的行为和活动,参与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或由公民组成的团体。(2)参与的客体是政府活动。(3)参与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法律规定的非法行为不属于参与的范围。(三)、参与的方式和条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参与具有不同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背景可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两大类型进行论述。资本主义国家的参与方式:(1)投票 (2)社团活动 (3)官员与公民的个别接触 社会主义国家的参与方式:(1)选举 (2)党派及人民团体的活动 (3)基层群众自治 (4)社会协商对话与人民信访(四)、参与的功能参与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参与有助于促进民主的发展。(2)、参与有助于国家推进社会化的过程。(3)、参与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4)、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思考题:1、什么是民主? 简述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基本内容2、民主有哪些特征?3、民主有哪些基本类型?民主的功能是怎样的?4、社会主义民主制与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本质区别何在?5、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什么?6、民主与效率和公平是什么关系? 7、什么是参与?它有哪些基本特点?8、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参与的不同类型。9、资本主义国家的参与的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其基本实施方式有哪些?10、社会主义国家的参与有什么意义?其基本方式和途径有哪些?11、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参与的作用和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一、本章教学目的1、充分认识国际的基本特点;2、认识国家主权对民族国家在国际生活中的意义;3、掌握国际格局变化与发展的趋势,了解国际活动的一般准则。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国际的含义与特征(一)、国际的含义国际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也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在世界舞台上的关系的总和。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国际发生在国际社会和世界舞台上多个行为主体之间。(2)国际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内容基本上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利益关系。 第二层次,力量对比关系。第三层次,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3)国际是国际社会关系体系的总和。现代国际关系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二)、国际与国内的联系与区别国际与国内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国际与国内的联系:(1)各国在国际关系中主导性利益要求是其国内中占主导地位统治阶级利益的对外延伸。(2)各国的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是为其国内服务的。(3)国际和国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际和国内的区别:(1)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2)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3)行为主体。第二节 国际的行为主体(一)、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国际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也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实体单位。主权国家的特质及其在国际中的作用:(1)主权国家能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支配、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2)主权国家是人类社会生活诸共同体的唯一合法总代表。(3)国家间关系决定着国际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主权国家必须具备的要素:(1) 固定的领土。(2)定居的居民。(3)统一的政权组织。(4)国家主权。国家主权在国际中对于国家的意义:(1)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获得参与国际生活能力的基础。(2)国家主权是&个国家成为国际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 (3)国家主权是一国在国际中具有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4)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和遵循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二)、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国际中的重要行为主体,包括国家间国际组织和非国家间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是:(1)均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即具有直接承担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2)其存在和活动的合法性依据是参与者所订立的条约。(3)国际组织的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国际组织的类型:(1)按照其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可分为一般性组织和专门组织。(2)按照成员构成和处理事务的地域范围划分,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3)按照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可分为性、经济性、军事性和文化科技卫生等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三)、其他国际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指活动于国际舞台上的政党、跨国公司、团体以及个人等等。政党是现代国际中的重要力量。团体主要包括一些运动、组织及跨国公司等。个人则主要是一些对国际能产生影响的人物。跨国公司是现代国际中特殊而重要的行为主体。 第三节 国际格局(一)、国际格局的基本含义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的世界主要矛盾的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力量的实际对比状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国际格局的基本含义:(1)一定时期内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国际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国际格局是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力量为主干而形成的。(3)国际格局是国际基本力量的组合方式和构成状态。(二)、国际格局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世界性的国际格局是在现代国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变化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初见端倪。第四节 国际基本准则(一)、国际基本准则的特点和内容国际基本准则具有如下特点:(1)普遍性。(2)共识性。 (3)应然性。 (4)约束性。当代国际基本准则的基本内容:(1)各国主权平等;(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3)互不干涉内政;(4)互不侵犯;(5)和平共处。(二)、国际法的构成、特点和作用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的构成:主要包括平时法、战争法和中立法,其中以平时法最为重要。国际法的基本特点:(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2)国际法在主权国家处理相互关系过程中形成,其主要法律渊源是国家条约和国际惯例;(3)国际法约束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执行主要依靠相关国家的自愿、自动和自觉。国际法在国际中的主要作用:(1)国际法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和发展的法律条件。(2)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3)国际法为裁定和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4)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思考题:1、什么是国际?2、为什么说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3、国际的基本行为准则有哪些?4、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爱考机构专业课辅导班火热:
咨询热线010-
[] [] [] [] []
友情链接(首页要求PR≥4 符合要求并请做好我站链接后联系QQ:不符合条件勿扰加时请注友情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计算机研究方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