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三体式前要做什么准备?运动前后或者考研什么时候准备站三体式最好?

拳与道合(1)谈谈三体式
&&&&&&&&&&&&&&&&&&&&&
为什么叫三体式?有多种说法。
愚意以为来自老子。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解释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这种说法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并不一致,在后一种说法中,没有三的位置。老子的说法是对的,看看太极图,阴阳鱼之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这线上是不阴不阳的,所以,阴,阳,和它们的界面(也就是中阴中阳或不阴不阳)一起就构成了三。
只区分阴阳是不够的,必然存在一个中间的状态,或中和的状态,它虽然是短暂的(因为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客观存在的。故三体式来源于老子的“一生三”说,有些道理。无极为道,虚无,一轴立起,便是一,此时全身是没有方向的,到站三体式,左右手脚分开,便有了阴阳,是二,同时也就有了三。三体式讲六合,归根到底是阴阳相合,这就是那个三。
也有天,地,人三才之说,也有可取之处,即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是人。所以人练拳时,要头顶天,脚立地,百会接天,接天之气,涌泉接地,借地之力。虽然只是人在练拳,却是天,地,人三位一体,故曰“三体”。
从人体本身来说,上,中,下三盘,根,中,梢三节,也是三体之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练拳要经过三层体验,即易骨,易筋,洗髓,或练筋,练气,练神三层体验,故也可称“三体”。
诸多说法,也不矛盾,互相参照,对练拳都有好处。
练法。从无极式始,左脚转45度成脚尖向正前方,以脚跟对准右脚的踝骨,而不是脚跟对脚跟,此点常常被忽视。身体其余部分仍保持无极状态,由于脚转动的关系,此时身体已经斜45
度面对前方了。重心仍在两脚间,双重。然后保持身体直立着徐徐向下蹲去,不可前仰后合左歪右斜,越直越好,靠着墙向下蹲更好,一直下蹲到大小腿之间的夹角为135度为最佳。不可再矮。事实上,如果身体姿势保持正确的话,再也就蹲不下去了。
随着身体的下蹲,两手抬起到胸口处,或更高些,肘不可抬,仍坠着,两手虎口张开,除大指外,其余都指向前方,手指尖,脚尖与鼻尖在同一方向,为“三尖相对”。此式又被称为“四象”式:龙身,鸡腿,熊膀,虎抱头。此式要多停留些时间,不要忙着把手脚分开,把缩身的感觉多体会一会儿,气沉下去,精神集中起来,身体的重心收拢在脚跟上。因为无极式是站直了的,而往后开步打拳要的是缩劲,这中间有个转换过程,就是四象式。
把自己的重心缩住,学会在缩的状态下调控自己的身体,找到这个感觉很重要。然后,开步,出手出脚,前手推,后手拉,如撕帛,又如拉弹簧;前脚与地摩擦着出去,但不能带出重心,于是就等于把重心“挤”到了后脚上,成为后脚支撑的单重。出手出脚时从头顶到后脚跟的这根轴要纹丝不动,头上可以顶一个装了水的瓶子,要不晃,更不能掉,总之重心不能带出去。
那么有人会问,孙式三体式不是三七开吗?也就是重心分配是前三后七,如果重心一点都不带出去,这个三又从何而来?事实上,出去的手脚各带了一分半,加起来共是三分。由于只有三分,大头在后面,不会动摇整体重心偏移,但就是这三分,使得重心在似动非动之间,在阴阳相合的临界面上,顺中有逆,逆中有顺,一触即发,却又“引而不发,跃如也”,三体式之妙就在这里,虽然是站着不动,却又蕴涵着无限的动机。
胯:站三体式,最重要的不是姿势的高矮,也不是前后重心的分配是否精确,而是后胯是否抽住了,后脚跟是否坐满了,坐爽了。现在大部分人站三体式后胯都有毛病,都没有做到极力抽住。前面说过,抽与松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种描述方式。后胯抽不住,轴就不正,气就沉不下去,根基就不牢。后胯真正抽住时,身体一定是斜45度半侧面对正前方的,而不会是正的。这种45度斜向前方是孙式拳的基本姿势,这是一个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看阴似阳,看阳又阴,既不太顺也不太背的姿势,不单是形意,太极,八卦也如此,因为都是来自三体式,有共同的基础。
现在许多人站三体式都是后胯有毛病,没抽住,后脚跟没坐满,身体太正,这样,要一轴到底就很困难,轴在胯那里拐弯变形了。道理很简单,由于两腿一前一后,那么两胯的连线就必定与你手伸出去的方向有一个大约45度的夹角,如果你的身体太正(两肩的连线与面对的方向垂直),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你的两胯连线不是斜对着前方,而是与前进的方向垂直了,胯不可能抽住,整个身体就过于顺而无逆,大平板对着前方,不符合技击的基本原则;再有就是胯斜着而肩顺过来了,肩与胯不合,轴在腰那里被扭曲了。
我们说轴重要,是因为这是你的骨架,又是基准坐标,一切都要以之为准,轴有毛病,偏了,那么一切判断和反应就失真。而胯就是对轴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部位。胯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三个原因:一,它是承上启下的;二,它是全身最大最有力的关节;三,它的活动能力最强活动范围最大。整个轴上,头颈和胯是两处最最关键的部位,但头虽然居于领导地位,领起全身,但本身不承担多大重量,活动范围也有限,而且稍有不正一眼便可看出,纠起偏来很容易。
胯就不同,本身在中轴之外(不在正中),承受着上半身的全部重量,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容易出偏,且在衣服的重重包裹中,有偏差不容易发觉,纠正起来困难,不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很不容易发现。很多情况下,有些小毛病不用手摸都不容易检查出来。所以,学者在练习时对胯要格外注意。许多人担心,使劲抽胯会不会翻臀(撅屁股)?应该承认,在一开始腿力不够时,在所难免,但这也比扭着轴站不稳强。
&&&&在老版的《太极拳学》上有孙老先生与孙存周先生父子推手的照片,上面孙存周先生就明显地在极力抽着胯,从外表看就是有些撅屁股,道理很简单,只有这样才能站得稳,才能和老先生推得起来,否则即使以孙存周的功夫也仍然站不稳。所以初学者不必担心翻臀的问题,先站稳了再说,等以后功夫长了,慢慢就会敛臀,切不可牺牲抽胯去照顾臀部的美观,莫“务虚名而处实祸”。等你的腰真正立直了,塌住了,胯自然不会有大的翻起,塌腰与抽胯是互相制约的“阀门”。
头:顶头的问题与抽胯有类似之处,宁可在开始的时候过分些,也不要不足。开始时梗点脖子,不要怕人家说脖子僵直,总比曲颈勾头强得多。等待养成竖项的习惯后,再往回松一点,就恰倒好处。没有练过功的人头是顶不住的,没有人天生地,自觉地去顶头,所以“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先过点再往回找。头顶好了,肩,背,胸,肘都不会有大毛病,腰也能够被带起来了。
肩:除了沉肩,松肩外,还有个缩字,“两肩里根极力后缩”,对这一点光靠肩本身找有困难,要和手,臂配合起来,就容易多了。缩肩与手臂前伸是对应互动的,手臂极力前伸时肩自然就在后缩。再与松和沉配合,实际上整个肩是在三个方向上运动:后缩,下沉和外开,光缩和沉还不够,还要向外开,撑开,撑圆。
存周先生说过,形意是在十字中讨生活,一横一竖,一个横轴一个纵轴,上面是肩向外撑开,下面是胯向外打开,共同构成了横向的这个—轴,所以,若肩打不开,架子就搭不牢。有人会问,肩真的能开吗?当然能。而且,只有肩真正打开了,前面的松,沉,缩才有意义。沉,缩,开,在三维空间上的合力(两肩合起来看)把肩做成一个稳稳当当,下面有根的圆弧面,也就是把后背撑成一个拱形,这不就是含雄拔背所要达到的吗?
臂和手:前手极力伸出,立掌,虎口撑开,拇指横平,另四指中食指上挑,其余三指在伸直的同时微向里扣,掌心不可外腆,要有从劳宫穴向内吸之意。小臂以平为度,不可倾斜,肘自然下垂,既不能翻起来,也不能过分里裹。上海王禧奎先生曾经说,前手整个应该像从腰上直接长出来的,非常形象,到位。肩完全松开,力的传递中间没有丝毫的阻碍,根节发的力可以直接达到梢节,在大小和时间上都不打折扣。后手臂自然弯曲,不可翻肘,大拇指根靠在肚脐上。
也有主张用虎口捧肚脐的,初学者最好不用,因为这样的动作如果肩肘控制不好,容易僵劲,等练到一定程度,肩肘怎么动都不会紧张了,或可一试。捧虎口对背,肩,胯的撑圆有帮助,但在两肘之间的配合上有难度,等待手臂都抻开了,自如了,再捧虎口就不会有问题了。
两手之间的配合要如拉弓,或像有一根粗弹簧拴在两个大拇指上,手在拉着劲。形意拳手的意念集中在大鱼际,走阴经,而八卦是在小鱼际,走阳经。太极拳的在劳宫穴。肩松得越开,手伸出去的越长,胳膊的沉重感就越强,先是自己觉得重,觉得胳膊在变粗,此时站三体式就不仅是腿累了,手臂也累,全身的整体感就开始有了。
随着功夫的增加,别人会觉得你的手臂很沉重,而你自己却没有丝毫的用力。你越放松,手臂就越沉重,打在别人身上的分量就越大。而你越是想加把劲,使劲打,打在人身上越没有分量。这大概就是拳中的辩证法吧,其实前人之述备矣,只是一般人总也不相信。
佛说: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就不会有得。舍什么?舍掉你的拙力,舍掉你的一相情愿的主观意识,才会得到整力,活力,真力。太极拳讲舍己从人,也是一个道理只是取舍的范围更大了。总之,妄想执着就不能舍得,所以佛要我们戒一切妄想执着,习内家拳者尤须将此理悟通。
膝:如果胯和脚对了,两头卡住,膝应无大碍。但现在的情况是,许多人由于胯的问题,总是在不断折磨着自己的膝。膝怎么是对?只有一条原则,即膝的方向要和脚尖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决不可向内扭,因为膝的生理构造只是让你弯曲伸展的,没有扭动的功能。如果你非要去扭它不可,年轻时或许还不觉得,中年以后气血一旦衰退,膝会走不了路。
前辈拳家中有不少名人,年轻时好生了得,而五十以后却不良于行,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膝的使用方法有问题,姿势过于低矮和过多的扭动是直接原因。大小腿间的夹角小于90度时,便成死角,气血到此则不畅通,膝以下的部位经常处于气血不足的状态,怎么能够不落下病根?年轻力壮时或可顶过去,并不觉得怎样,但终究埋下隐患,成为定时炸弹。
过于低矮已经使膝盖不堪其负,再要去扭它,更是雪上加霜。人的姿势一过矮,步子就会分得很大,比如大弓步出去,再向后坐时,因步子太大,重心不可能完全收回到后脚上,这个时候后腿的膝一定是被向里扭着的,表面看起来是在扣膝,实际膝是被压瘪下去的。所以,孙式站桩行拳都要求膝与脚尖一致,这样最饱满有力,膝得到最好的保护,即使到老年也不会因膝而走不了路。
足:足踏涌泉穴。既然坐满在后脚跟上,怎么又要踏涌泉穴呢?二者岂不矛盾?不。坐满脚跟,不等于全在脚跟,而脚掌虚浮。脚跟固然是主要支撑点,但我们不是以一个点在与地面接触,而是以一个面贴在地上,而且不是一般的挨着就行了,是要有很好的亲和力,要像章鱼或壁虎的吸盘一样牢牢吸在地面上,不光是中间要好象没有空隙,而且还要好象没有空气,被大气压压得非常紧密。这就是脚感,光靠脚后跟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脚不是戳在地上的,而是扣在地上。
所以,在自己练功站三体式时,要用临界态方法,即坐满后脚跟,而在用三体式时,就要用意念再把重心往前抓一点,从脚后跟抓到涌泉穴上,让自己的轴从涌泉穴上入地,这样的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运动时脚的蹬和拔,因为向前蹬时不只是足跟用力,脚掌也要用力,脚的弹跳力主要是靠脚掌(或叫足弓)的力量,涌泉穴恰好是连接后跟与前掌的关键部位,起着居中协调调度整合的作用。坐满脚跟在静止不动时可以,动起来就不够了。临界态是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它只是训练方法,而不是使用方法。
与脚趾不抓地相反的另一种偏差是抓地太过,所谓“过犹不及”了,那就是抓地太狠,以至把脚都抓空了,不是全脚掌吸在地上,而是只有几个点在与地面接触,这怎么能站得稳?有人把练拳时脚附着于地的感觉称为“敷”,也很贴切。用什么字来表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脚要与地亲和,找到那种亲密接触的感觉。地不是死硬的,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你与它交流得好,它就会支持你,帮助你。想想看,我们一切发力的源泉都是来自于地,“消息全凭后脚蹬”,蹬什么?不就是蹬地吗?所以,练拳一定要找脚感,这和跳舞,滑冰一样,那种感觉是精致细腻的,微小的变化就可以影响整个上层建筑。
这种脚感在站桩阶段就要注意培养,养成习惯。总之,脚也不能僵硬,也要软着陆,有弹性又有粘性。附带还要说说如何运用脚腕。胯和脚腕所能发挥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膝,脚腕的活动性和弹性是巨大的,我们只要用手摸一摸脚后跟的那根筋有多么粗壮就知道了。胯,膝,腕三者中,膝是最脆弱的,尽量少用,能够用脚腕解决的移动问题就不必去麻烦膝。
以向前纵跃为例,事实上,胯一松,脚腕一使劲,人就蹿出去了,动作小,隐蔽性强,速度快,而若用膝来完成就要麻烦得多。说这些是提醒多用脚和脚腕,既保护了膝又提高了动作的质量。脚腕的运用关键在如何巧妙地,无障碍地把重心从脚跟移到脚掌上,这也就是足踏涌泉穴的意义。
初学者站三体式往往坚持不了几分钟,还没来得及找到感觉就支持不住了。建议不妨站高些,腿不一定非得要达到135度夹角,有些弯度就行,150度,160度也没什么不行,先找到整体感觉比光在腿上较劲好。许多人站三体式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断在身体各部位去精雕细刻,甚至钻牛角尖,却忘记了,即使你在这一部分弄得再精确,它也毕竟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木桶理论”说,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是由那根最长的木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练拳也一样,要不断找出自己最短的那块板,把它加长,而不是在最长的那块上锦上添花。以“九要”而论,并不是同等重要,或说是在同等级别上,比如提肛,如果你头顶住了,胯松开了,轴立正了,肛想不提都不行。抓住最主要的几个,“纲举目张”。初学最不可急于求成,一味在腿上较力,宁式子高些,宁多放松些,但要站得时间长些,把全身站融合了,周身一体,然后再慢慢去找功夫。每日呲牙裂嘴,腰酸腿痛,对内家拳来说,未必是好事。&
内外家之辨&
许多练形意拳的人一味追求刚猛,把形意当作少林拳在打,人们不禁要问,二者之间除了外形上,到底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呢?这也就是争论了很久的内外家之别。孙老先生早就说过,内外家本无差别,不过是一个由内练到外,一个由外练到内而已。从高层次来讲,此话完全正确,但并不是说在中低层次上内外家就没有区别了。从前有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有一定依据,但不完整,不全面,不深入,只是大体上,表面上说出了其中的意思。
具体讲,内外家的着眼点不同。内家重关系,而外家重实体。所谓关系,就是人体的整体协调能力,整体功能的发挥,而不简单是肌肉的力量。
内家讲劲不讲力,“劲”是全身整体功能的综合体现,不是某一块或某几块肌肉的力量。这里的整体,不仅指人的肉体,也包括人的精神,也包括气,是内与外,气与质,形与意的统一,是物理,生理,心理诸方面能力的综合。有一位武林老前辈曾形象地比喻,把一个一个的橘子扔出去是没有力量的,把它们散着一起扔出去也是没有力量的,而把这些橘子装在一个网兜里抡起来砸出去,就可以打出超过本身体重的力量,这就是协调出整力。
前面文中说过的“木桶理论”和“耗散结构”,都是讲的整个系统的效应而不是某些局部的能力。整体功能应该大于各个子系统功能的代数和,达到了这一条,就算是得到了内家拳的门道。所以内家的着眼点是训练协调能力,而协调就是意(信息)气(载体)力(功能)的流通与整合,通道的畅通就成为必要的条件,所以内家是从放松入手,开始就是学习放松,而不是学习用力。
在“六合”中,要先讲“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后讲“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先内后外,先“形而上”,后“形而下”,然而不论内外,要“合”就要同步,要畅通,松就是绝对必要的了。
而外家刚好相反,它的着眼点是实体,具体到人身上就是肌肉,力量,体重,体力,体能,它的理论是“身大力不亏”,肌肉粗大力量就大,力量就是检验打击能力的唯一标准。遍观国内外凡单人的对抗比赛,都要以称体重来区分级别,差一公斤也不行,于是,蹲杠铃几百公斤,一拳几百公斤,就成为追求的目标,一切训练肌肉的手段全用上,杠铃,哑铃,拉力器,石锁,石担,沙袋,木桩,---。锻炼肌肉力量并无不好,但过分强调肌肉力量,便有许多不妥,至少对武术来说是如此。
首先,打人不是扛大包,也不是搬石头,人是活的,而重物是死的,你力量再大,打不到人身上,也是白搭。凡懂武术的人都知道,死力气,笨力气没用,至多练出个庄稼把势,干活儿行,打人就不行。与人对打,首先不在力大而在快,我打你打得到,你打我让你摸不着,我的手先你一秒打到,虽然力量不足以打倒或打伤你,但干扰了你的指挥系统,破坏了你的原有节奏,造成了你的被动。要快,就不只是肌肉能够解决的了,反应,灵活,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神经,意念,这些非物质性的因素在起作用,形而上在领导形而下。
只从肌肉看也不那么简单,全身肌肉几百块,各有各的用处,单独练某一块或某几块,只能解决局部运动问题,要全身协调一致起来就不够用,而要全身都练,练不过来。只有练健美的人是数着肌肉一块一块地在练,如果只从肌肉的角度看,施瓦辛格应该是最能打的人,但那只是在电影里。大重量,短时间,才能增长肌肉绝对力量,小重量,长时间,增加的是耐力。实际上外家的许多训练方法已经不是单纯的力量了,比如打沙袋,踢木桩。单看力量,举重运动员应该是最有力量的,他们能够举起自己体重的两倍,三倍,但让他们去搏击也还是不行。而且举重里面也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决不是蛮力气。
这说明,最终起作用的,仍然是全身的协调一致。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的着眼点放在力量上,那么你每出拳出脚就不会放松,一定是使着劲,甚至努着力,憋着气的,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你的意念里都是力,只有力,而没有气顺不顺的问题,着眼于力,下的功夫越大,对身体的损害也越大,因为不顺,不顺其自然,伤气。李小龙是练外家到了极致的人,只要他不睡觉,就总在练,练各个部位的肌肉,结果30多岁就去世,是累死的,原因很简单,他过度地透支了体力,外表上去了,内里却亏空下来,最后一算总帐,大亏。
内外家是有分别的,但不能从拳种上去分。不是说太极,形意,八卦就是内家,少林,南拳就是外家,而要看你练的人是重力还是重意,是从放松入手还是从肌肉紧张入手,是顺其自然还是强努横练。许多练形意的人努着气,打拙力,那也还是外家。有些人在人前练太极,谈放松,回到家里去举哑铃,拧铁棒,推石头球,这也就还是外家练法。跑步,游泳,跳绳,作为体能训练的辅助手段是好的,但若觉得这就可以代替练拳,未免天真。
反过来,许多练少林的拳友,把拳放松了练,放柔了来练,就是内家的练法,我有一友,自幼练查拳,未冠即成名,少时即可以倒立做连续双臂屈伸多个,中年后以养身养气为主,曾学陈式太极,后顿悟曰:以我之查拳,放松放柔来练,岂非太极乎?道于我,我贺之曰:殊途而同归矣!
孙老先生言:内外本无区别,一个由内练到外,一个由外练到内耳。盖孙老先生由外家入手,精通拳械数百种,后入内家,乃能发扬光大。其所说之内外融合为一,是亲身体会。到了高层次上,内外本不应有别。内家不是不要力量,而是要整力,外家也不是要蛮力,僵力,同样要的是整力。在周身一体,整合这一点上,凡练武的人没有不相同的。内外之别,说有,也没有,有,是指着眼点和训练方法上有,没有,是终极目标上没有。只要能达到这个终极目标,使用什么手段那是各自的事情,为了过河,船和桥都管用,实在不行,游泳过去也没什么。
从方法手段上看,内外家也各自有长短,内家顺其自然,不强求,不追求短期效果,所以一般人,老弱妇孺都可以练,即使练不出功夫来,也可以强身健体。但出功慢,如没有明师指点,不容易走上正路。外家方法简单明了,一看就会,只要肯下功夫,准长进。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青壮年还行,太老,太小,太弱都不合适,血气之力靠的是年轻,与年龄的关系太大,身体不强壮,弄不了力气的,就没法练。另外,折腰,压腿,拿顶,劈叉这些基本功也会令许多人望而生畏。只要看一下如今的散打,拳击,柔道等项目的运动员,一过30岁都干不了,觉得太老了,体能跟不上了。而真正的武术家在30岁时应该是刚刚成熟,30—40岁是登峰造极的时候。所以,武术如果走上了也吃青春饭的地步,武术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无论内外家,只要是武术,就应该至少符合下面五条标准之一:1,能以静制动;2,能以柔克刚;3,能以弱胜强;4,能以老敌壮;5,能以少胜多。一条都做不到,就根本不是武术。以体重,体能,力量决定一切的,根本就不懂武术。
在武术的健身功能为主的今天,内家的理念和训练方法更容易被一般大众所接受,所喜爱,顺其自然,常服常态,就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学些武功,何乐而不为?一身的肌肉,看起来虽漂亮,练出来可是要吃不少苦的。力量的练习是:重量小了没用,重量大了玩不动。当然,练内家也有麻烦处,时间短了没用,时间长了没有。各有各的难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问一些站桩过程中的感觉,尤其是无极桩和三体式。 求高手指点?
第一,到了现阶段,站无极桩的时候,一开始放松腿就会发抖,不是那种坚持不住的抖,而是感觉骨头全部松开的抖,这样正常吗?(因为没有见书中提过,一些老师只是说骨头一节一节松开,但没说发抖。)第二,站三体式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前臂和手指在发抖,骨头有响声,我可以控制它不抖,但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是发抖的。请问我需要刻意控制吗?包括腿也会发抖,我可以在脚趾再加个力,控制腿不抖,需要控制吗?注:1 本人每天坚持站桩,已经三年,每天都到站不住为止,所以请初学者不要断言。当然欢迎交流。我是野路子,自己看着书学的,所以即使是新手也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指点一下我。2 本人早就过了站桩出汗的阶段,即使站不住也只是感觉内气从命门沿着督脉到达百汇又收回丹田(能站住的时候是大周天,站不住的时候大概只能到小周天吧,借用了气功的概念),基本可以做到敛住气。之所以注明这个是我知道开始站桩发抖伴随出汗,相当于排毒或者易骨易筋的过程,本人显然早已过了这个阶段。
2 站无极桩双腿抖过后,明显感觉站三体式可以站更长时间,而且感觉站无极桩可以一直站下去,毫不费力。如果不站无极桩直接先站三体式,则只能站10多分钟。
3 站大成拳的基本桩和无极桩相同的感受。
按投票排序
感谢魏兄的邀请,先放这。下午处理完事情再来。题主比我刻苦。我还没到这程度。我的一些看法也是朋友给的和师门里的。
开答。谢谢
的邀请。先表明几点。
一、我没练到这程度。或者说麻痒颤抖这些在刚学拳是就有了,早就习惯了。至于骨节作响,没有。
二、我知道大部分形意都从无极开拳,我门里不是,所以没练过只看过。
三、所有观点仅为参考。
我师父从没跟我提过气,他说气功是气功武术是武术。我倒是有气感但没有那么强烈更别谈周天。关于气感,问过师父,得到的是:动作只要没错,听之任之。我隐约记得好像在哪看到过,这些都是走火入魔了,不放在心上就好。
我的观点是,这些感觉都没错,听之任之就好。但考虑到题主说自己是野路子,我劝一句,暂时不要练了。花点路费,带点礼品,找个行家看一下。没问题自然好,有问题也能得到指点。
我还特意打电话问了朋友。我把情况大概讲了。朋友问我“这人跟你什么关系”,我说网上朋友,然后他就没多说,只说:“那你就别管了,他能练到这自己应该有师门,都是些气血松神经的正常反应。如果是你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你直接站给我看我就知道了。”
我不知道题主能不能解读这段话。我罗嗦几句讲一下。
第一,我朋友肯定是有东西没讲的,一是,如果你有师门,他讲了不好,二呢,这些东西非亲非故不愿透露,三是光凭几句话他也不好判断。四就是为了我好了,练到了才说,而我没这情况。
第二,肯定不是大问题,他肯定不会跟我说假话的,说是气血松神经的正常反应那就是了。但这一关要怎么过,具体以什么心态过,他没说。
最后,我觉得你肯定还是哪里不对,在我的观念里你这是魔障了。需要有人领着走过去。练武的人都会被一些奇奇怪怪的身体反应所迷惑,这个时候是需要师父给话的。至少也是给个定心丸。你既然问了那肯定就是心里没底。还是找个行家看看吧。一步行差踏错就是毁了一辈子的身体,不要莽撞。
无极桩抖是心里求了。不求不可能抖那么长时间。三体式抖是没站对,站对了全身接骨斗榫,筋肉拧裹,不可能有缝隙产生颤抖。
首先蟹妖,题主比我用功,现在我还经常被师傅骂我不用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我们这支主要是在拳里找劲,三体式我也就能站不到三分钟,师傅说我腿底下功夫不到,我师傅也说站桩是站出松,整,站出一枝动百枝摇来。
站桩两年,习拳五载。说说心得所见所闻。师傅说本来就是假,借假修真中,无数身心异,三迷九糊涂。练功过程中会产生无数体验,或是身体上的,或是心理上的。都要正确面对,需知道一切都是空,东西上身自然有,东西不上身,有也是假。身体上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混元桩,矛盾桩,三体式,降龙桩,各种桩法又多,细微处的要求又不一样,一定要明确桩法的根本目的,师傅说的好,路不一样,个人有个人的反应,但是练好了应该是一样的。肌肉胀痛,酥,麻,痒,而后小汗大汗,上下通畅,微汗。筋骨作响,肌肉若挂,骨立形撑~~~~等等反应都是正常,不要执着,只当寻常,只看头是否清醒,精神是否充沛,身体是否强健,关节是否灵活。身有换劲,换劲之中多有不顺,坚持要求。有人指点最好,没人指点,便看是否达到基本要求:通体松稳,沉肩坠肘,无曲不抱,无节不顶,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尾闾正中~~这些书都有。还是老话,它来任它来,它去任它去。
骨节作响 不会是虎豹雷音 筋骨齐鸣吧?好好写 关于内外家。其实我也不太明确。因为我很少接触所谓外家的东西。身边的练的也不太多。 要我看 主要在于练法的区别。 练法不同。那么 打发之中 发力的感觉也就不同。 我一直说。形意没腰(是指 不强调腰用力 很多人不明白。也没办法) 那么若是不强调 腰转力而发出整劲 透劲。 形意拳 会进步很多。 那么 转而说散打之类的武术。 在我看来都是 腰转 摆胯等等的一些肢体动作。 外形看来我觉着跟内家拳没什么不同。但是较真技术的话。出发点不一样。我想 这就是主要区别吧。 我跟人打过几回 小切磋。 合身一个摆拳上去。他就不行了。他说我这是散打。 我给他比划了一下路线。他才恍然大悟说。是马形。。 我也明白了。其实 在搏斗中 是不是传统武术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不是内行 看不明白。 也就是说。肢体运动。在搏斗中很是合适。 不过。在内家拳的训练中 我不同意。 内家拳 。需要 现代搏击所有需要的特点。例如 速度。肌肉 。耐力。反应等等。这和传统武术并不违背。特别是形意拳。 主要是在训练中 训练的重点在哪里。 例如说形意拳五行。每一个式子 有一个特定的含义。 并不是胳膊一出就 就完事了。 他包括了 拧裹钻翻。束展。等大方向。 和一些 五行中的特定含义。例如 皮条脊柱啦。翻夸啦。等等结合到一切。才能把姿势练的标准 优美。 这和 散打的 组合动作 要精准 什么的要求 是一样的。做不出这些。很难把内家拳理解深刻。 所以 四肢都是四肢。 在一动无有不动时候。如何去把自己的里外三宝 精气神。意气力。糅合到一起。才是内家拳主要目的。这也是内家拳养生的根源所在。 孙禄堂云。 内外呼吸之别。动静呼吸之间。 深思起来。就是内家拳的动作 和外家拳的动作训练的区别了。 在快速 爆发。和猛烈打击的情况下。呼吸不可能保持一个 稳 平。悠 细 长的状态。 只有在速度不是特别快 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状态下。才可以保持。所以 慢 慢 慢。静 静 静。 空 空。空。(空中妙有)就成了 内家练拳不变真理。说了这么多 祝楼主进步
不知楼主是不是只练站桩?建议结合劈拳站。劈拳的定式就是三体式,一掌劈出,定在那里站几分钟就行。没必要过于追求长久,累了就再来几个劈拳。要清楚站桩的目的何在,时间长短没有太大的意义。
二楼说的是对的,别想这些有的没的,借假修真,无中生有,只看结果,勿纠结过程
找个明师最好,楼主可能是自学的。没有一个是点子上的问题,一句话让你练一年都是少的,真正的三体式至少要知道龙虎在哪里
1.三体式很累的。我最多站到过一分半钟就受不了。如果你能大大超过这个时间说明我们站得不是一种桩。2.三体式是不会抖的。3.反正我学的是。三体式不能站太久。对身体的损伤比较大。所以鼓励打劈拳而不是死站桩。4.脚趾本来就是要用力抓地的。再加个力是神马意思。。。。
每天站到站不住,连续三年,楼主厉害!刚开始练时,每天站俩小时,才站了三天,就感觉蹲的时候膝盖疼了。
不出汗那是小说看多了。更高境界不懂,但即使通了周天一样出汗,你那是学会偷懒了。发抖有这个阶段,但看你直接站站不了10分钟,只是筋骨软而已。对了,前半个小时是进入状态的,之后才开始长功夫
也说说我自己的体验:在深圳遇见老师,目前跟老师学形意拳太极拳一年多。刚开始的时候站了三个月的三体式。因为劈拳就是活的三体式,然后结合劈拳的练习,对三体式的练习与纠正从来没有停止过。一年之后,老师说现在三体式的样子基本差不多,只是功力还是太浅。从站三体式到现在,身上不同部位的疼痛,经历了不同的时刻。站了2周之后,身上有了些感觉,只要是一站三体式,在10秒之内,全身都会出汗。到了第3周时候,一站三体大腿抖得不行。过了一个月的时候,打一波劈拳之后,两个小腿会很痛打了半年劈拳之后,每次都感觉跨部很涩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而且各门派的站法也会有不同,但是练形意拳还是要有个好老师才行。
就我的经验来说,杨氏太极的无极桩还有很多秘传的东西
1. 不要有控制这个念头。顺其自然。2. 建议找有传承的明师看看。
这种事情不是应该问自己师傅么?
首先,我很佩服楼主,没有师承的情况下能够坚持练三年,无论站的对不对,出没出功力,都值得敬佩。我练拳的时间不长,但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了,正好路过这个帖子,希望我的回答还能帮到你。首先楼主所说的颤抖,是个很好的现象,这是一个放松,涨功力的过程,坚持继续站,过一段时间就不会再抖了,但是如果你继续坚持,你会发现,你又开始抖了,功夫就是在这反反复复之中增长。我们师爷就是这样,他老人家每天都站无极桩,前一段时间,跟我师傅说,他的腿又开始抖了,他很高兴,闭关了一段时间,出来功力又涨了,他本来已经非常厉害了,桥手如铁,下盘如石,现在他老人家的功力,我们已经理解不了了。最后,我建议楼主还是去找一个师傅,功夫分蓄力,试力,发力,站桩只是蓄力,只有与人搭手,才能真正的体会传统武术。
由于我是练形意的所以只能回答你与形意相关的东西,虽然我读中学的时候曾经练过几天大成,然后明白了些道理于是果断放弃。后来有幸认识了师父,终于能真正学习到 传统武术的形意八卦。关于三体式,如果抖,说明神经系统不太正常,肌肉对于僵化的一种反应,对自己控制力不行。我建议你现在不要再练了。原因比较简单,看书练是最坏的情况,宁可不练。正常站三体式5分钟最多了。如果你自学的,5小时都行原因比较简单,因为错误的站桩,如果你为了追求练出腿劲把姿势尽量压低,那你膝盖将受到损伤。另外,虽然很多孙氏形意的故事里讲什么站桩,不过,真实的情况是,站的是活桩,反正我师父没叫我们站桩,有这时间不如多练几趟劈拳。站桩这东西只有大成拳讲的比较玄乎,对大成拳不想多评价。如果要你点建议就是去找个明师,从头学习,忘记过去的东西。
你好 可以交个朋友吗 我是新人 站了一个月 每天坚持站桩5小时 我师父让我这样站两年 请问是不是每天站桩时间越久越好???
站三体式没有抖的感觉呀,就是后腿酸的厉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时候准备待产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