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以为生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要看这部纪录片这么受关注?

纪录片片库大全
纪录大片:
类型检索:
个性分类:
栏目检索:
字母检索:
纪录专场:
分集精彩故事
研讨会视频报道
大调查&&&&
(总得票数:Loading)
1.你最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A 拥有食物绝美视觉享受
B 蕴含中华美食博大文化
C 展现浓浓感人的思乡情
D 致敬勤劳朴实的工作者
E 其他(请在下表框中填入你的答案)
2.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观看此片?
A 紧跟电视直播
B 通过网络点播
C 通过手机电视
3.你期待该片拍摄续集吗?
A 非常期待
4.目前播出的7集内容,分别诠释了关于食物的不同主题,你最喜欢哪集?
研讨会图文报道
总导演专访
CNTV独家报道
一份食材从被发掘到送上餐桌,我们很少想这件事。由传承处走来,带着敬畏与自然和解,等待幸运之神的馈赠。
吃货圣经《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听了几句就被迷住了!
与传统的美食节目所不同的是,这个节目省去了厨师‘炫耀’的烹饪手法和主持人夸张的‘食后感’;反而放大了大自然的培育和成就美食的原料提供者们。
《舌尖上的中国》,吃的是五谷杂粮,品的是甜酸苦辣,感悟的是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我觉得片子之美不在美食,而在于获取食材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以及和美食一脉相承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
拍得真好,纪录各地域饮食文化,画面有美感,也蕴含了劳动人民生存哲理,与自然和谐相处方能获得大自然馈赠。
《舌尖上的中国》属于纪录片中的上乘之作,画面精美,旁白意境深邃,摄像水平高,配乐有特点。
我来说两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
——让世界感知中国味道
来源:光明日报
内容字号:|
  编者按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摄制的七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5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和纪录频道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赞誉和热烈反响。开播以来的平均收视0.481,平均收视份额3.861,日最高收视率达0.75,首重播最高收视份额达5.77,超过原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栏目30%。广大观众纷纷表示,《舌尖上的中国》生动展示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的影像作品。与此同时,该片也成为网络上最火热的焦点话题。目前,百度搜索与&舌尖&相关的链接多达110万余条,在淘宝网等商品交易网站,一些卖家也趁机打起了广告,试图搭上这股&舌尖热&。一部纪录片火爆了媒体与网络,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示。5月30日,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本版特刊发研讨会发言摘要。
  《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关注
  《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当周,收视均值比各地方卫视热播剧如后宫剧《甄嬛传》以及家庭剧《夫妻那些事》高出许多。同时,该纪录片在豆瓣网站上的评分高达9.6,而《阿凡达》是8.7,《泰坦尼克号》是8.9。新浪微博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讨论记录高达数百万条,获得接近2000万的点击量,成为微博中最受关注的热词,&舌尖上的母校&等话题讨论条数多达300万条,引发了全国效仿的&舌尖体&。淘宝网最新数据显示,自该片5月中旬上映以来,片中介绍的美食在淘宝网的成交量猛增。该片开播5天内共有2005万人次在淘宝网浏览过片中介绍的美食,成交量近800万件。
  王丹彦(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纪录片行业如何更好的传播发展树立了新标杆。该片举重若轻,由小观大,从饮食认知到文化内涵,从味道体验到专业解读,从人物性格到真情传递,从传统习俗到知识提高,它带着不同年龄段的受众一起在视听审美中领略了中国原创纪录片的文化魅力。电视荧屏需要有效满足当下中国观众多层次审美的节目选择权。我想,优秀的电视节目可以凝聚我们的文化认同,让和谐健康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积淀大众共同的文化价值,可以融合我们的民族认同,让自豪而丰饶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成共同的文化理想,彰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魅力,让基于各族群多样化文化又超越其上的国家形象得到加强提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这样一部优秀作品,我们期望这样的作品能够不断复制!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节目本身的品质和内容,迅速传遍中国,实现最佳的传播效应,给我们很大启示。首先,该片成为中国电视历史上一种事件性的电视节目。相对于那些在电视播放后就销声匿迹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力迅速波及到社会各界,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它的传播效应不断外延,以波浪式逐级展开,形成一个公共的话题,并迅速影响到我们的社会生活,这种传播特点特别明显。其次,该片还是跨文化传播的一个成功范例。过去中国文化的传播,比较依赖于语言。然而我们在研究跨文化交流当中发现,绘画、歌舞、音乐、影像等文化艺术的传播,有时候比语言更便利、迅速。《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通过电视媒介对饮食文化的展现,实现文化的传播,这种国际传播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比如为什么中国人祝寿时愿意吃面条?因为它的形状又长又瘦,取谐音&长寿&。它实际上在传播中国饮食习惯的同时也让外国观众了解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翠花(Justyna,中国传媒大学波兰留学生):这部片子第一集播出后,我的一个在华沙大学教中文的朋友,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看得口水哗啦啦地流,还准备下载下来给学生们看,让波兰学生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个片子的影响非常大,这不仅是一部展现美食的纪录片,还展现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的气候、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出来的饮食文化。我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就有一种冲动,想立刻回到波兰,和朋友一块儿拍摄一部&舌尖上的波兰&。
  彰显纪录片的专业品质
  《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切入点,拓宽了中国纪录片的题材类别、丰富了纪录片节目的形态,在充分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契合了当下全球纪录片市场的需求。在叙事表达上,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食材、风味、烹饪、转化、调和等全新的视角出发,完成了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的人文解读;在影像品质上,首次使用了SONY-F3等一系列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捕捉到了诸多珍贵食材最初的生动原貌,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的参与者,整个创作经历已经像片中的美食一样,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美食是大家共同的话题,这个片子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的共鸣,是因为它在选题上吸引了大家。
  该片是央视纪录频道成立之后,我自主申报的现实类纪录片选题,得到了台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在摄制过程中,一直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低,这个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学习的态度,学习国外优秀节目的经验,学习人家的叙事态度和风格;第二,是用敬畏的态度来对待食物,我们把所有的日常生活都仪式化,观众看后再看看我们平时的生活,发现它是那么的庄严。第三,我们要用最浅显的叙述方式来讲故事,创作团队都读了大量的书,但我要求一定不要&掉书袋&。在片子播出之前我们专门请台里同事来看能否看得懂。贴近现实生活,让观众看懂影片,是我们一致的诉求。
  此外,专业品质一直是我们团队的追求。为了力求画面的生动,一个简单的镜头不惜动用三台摄像机来拍摄。为追求影像的品质,我们还首次使用SONY-F3等一系列最新技术设备,尽量做到精益求精。
  朱羽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播出之后,纪录片又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它标志着电视进入了一个颇具技术高度的时代。《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微距摄影&手法,把所有食材里面的天然图案都展现得非常唯美。以前的片子很少有用微距镜头展现事物的结构美、图像,而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了解一个微观世界。《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实践,它为中国现实类纪录片的创造在题材上、制作上、传播上都提供了诸多可供思考、借鉴之处。我们要通过继续努力和创新,让纪录片更加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让观众在纪录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人民精神风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
  边疆(中国烹饪协会秘书长):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一直在寻求突破点,而美食文化是最容易被人认同接受的文化类型,《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切入口,获得巨大反响,是我们盼望已久的。总结这部作品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专业品质和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地域特色等文化特征。片中以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主线,为我们深度挖掘并展现了一系列颇具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对我们提升和打造新的精神文化有着非凡的意义。中国烹饪协会将把该片作为参加大型国际活动的主要礼品,赠送给联合国,并加入我们孔子学院的教授课程以及中国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
  用文化和品质赢得观众
  今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每周一至周五开播了一档全新的精品纪录片栏目《魅力&纪录》,改变以往的电视剧作为在CCTV-1晚间22:30黄金时间播出的格局,在激烈的收视竞争环境下,以文化品位和节目品质优先,重点关注节目的社会影响、观众口碑和美誉度,率先实现了以文化和品质赢得市场。开播一个多月来,该栏目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收视传播效果,收视份额比原22:30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超出30%;社会效应也开始逐渐显现,许多观众开始习惯锁定这一时间段,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回归电视媒体。《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全国也得益于《魅力&纪录》的开播。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这部纪录片的思路要概括成四句话就是就地取材、就材化味、就味品人、就人成文。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地缘环境来寻找食物,就食材化成种种迷人的味道,然后我们从这些味道中品出了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最后通过讲述日常生活百态成就了中国文化的深沉呈现,可谓由俗见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流文化作品的吸引力与传播力,将美食作为切入点来传播中国文化,视野开阔,返璞归真,动人心魄。该片的成功还要得益于今年4月16日央视综合频道开播的《魅力&纪录》栏目,它替换了过去在这个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此举是坚持以文化和品质为先,大力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充分凸显中央电视台的媒体社会责任。《舌尖上的中国》作为《魅力&纪录》栏目第一部首播的中国原创优秀纪录片,大大提升了纪录片在全国电视观众中的传播影响力,也充分证明了纪录片这一高端主流文化产品正在日益彰显出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不是文化领域的一个普通作品,而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事件。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这些年,央视纪录片一直是中国电视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舌尖热&现象的偶然表现之下,我们深知有其必然。我们认为,这源于纪录片两次重大的机遇:一是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他们开始积极拓展纪录片题材的多样性,创新纪录片题材的模式化和类型化,推动一大批现实类纪录片的选题立项;二是综合频道开设《魅力纪录》栏目,使纪录片节目进入了央视最具影响力的黄金时段,以文化品质参与竞争,吸引大批年轻的观众回到电视机前,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出乎意料的传播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并不是孤立地讲&吃&,而是将&吃&还原到家庭、乡村、邻里关系这些传统层面上,这些正是该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该片充分重视受众体验,因此观众与纪录片的共鸣油然而生。再次,该片的专业含量决定了它的成功。对观众来说,因为它有了超越观众的知识水平和专业含量,就造就了它非同寻常的品质和气质。它用文化和品质赢得了观众,感染了观众。
  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探索
  在4月初举办的法国戛纳电视节中,央视纪录频道摄制的《超级工程》、《舌尖上的中国》、《南海Ⅰ号》、《故宫100》、《丝路》、《春晚》等纪录片受到世界各国媒体和购片商的高频率点击与关注,中东的EME、AR公司、法国的M6家庭频道、Arte、英国的Log Media、香港的TVB、香港有线、韩国KBS等20余家电视机构均向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表达了对这些中国纪录片的购买兴趣。
  刘效礼(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受到海外主流播出机构的认可,受到了海外华人和国外观众的好评,一是选择了&独特性&和&共通性&兼具的美食题材,二是采用了国际化的制作和表达手法,三是充分贴近真实,以情感人,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探索出许多珍贵的经验和启示。&口水加泪水&是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对片中传递的爱国、思乡之情最生动的描述。《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大大缩短了中国纪录片和世界纪录片的差距,对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将产生方向性的引导。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纪录片在本世纪初一直处在一个比较边缘的状态,直到最近一年多才突然成为一个新的社会话题,而《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现又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一些新的思考。什么是中国纪录片的品牌?我认为,首先只有价值观得到观众的认可,作品才能得到认可,也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尤其里面大量展现童年、故乡、亲情的片段,传达着一种朴素的文化情感,这是其成功的重要方面。其次是受众观,创作者究竟是为谁拍片?这部作品提炼了大众生理和心理的最大公约数,即美食和真情,契合最大多数观众的心理。每个观众都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当下的感受来观看一部片子,从而生活背景跟片子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现实生活中我缺失什么?我想在作品中获得什么?举个例子,很多观众住在城市,更渴望田园的生活,这样他们的生存环境跟观看的作品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我们希望看到并过这样的生活,也增加了观众对这个作品更深切的期待。一般来说,工业纪录片的美学容易流于平庸,主题相对浅显,但《舌尖上的中国》却给我一个惊喜,它为工业纪录片普遍平庸的美学中,注入了一种新鲜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让我们不仅享受纪录片视听快感,也增加了文化味、审美味,这两种味道就让这个作品比普通的工业制作增加了美学和文化的深度。
  姬少亭(新华社记者、80后观众代表):《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商业纪录片的尝试。我一开始很难接受把这么文艺唯美的片子划归到商业纪录片的范畴,但是其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否认它在其他方面的价值。我们的饮食在变化,观念也在变化,这是一个变化中的中国,这个&变&字正是编导最想要呈现的东西。我想这部影片恰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中国饮食的切片,是一个当下的中国,包含着过去,也承载着未来。作为一名新华社对外部的记者,同样是做外宣工作,这部影片所提供的讲述方式引起我的强烈共鸣。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他们这次摒弃了大而空的叙述方式,选择食物这样一个很小的切口,向国外介绍中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以一个外宣工作者的眼光来看,这部影片的确是符合了我的口味,按照我的职业判断,它也应该能得到广大外国观众的认同。&
责任编辑:刘红霖此问卷处于停止状态,仅供浏览,请勿填写!&&&&
您好,《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我们想针对《舌尖上的中国》对您做一个问卷调查,请您务必认真思考后进行回答,感谢您的配合,谢谢。
第1页/共1页1.您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吗?(注:看过继续问卷;没看过结束问卷)&*看过没看过2.您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国》&*网络电视报纸广播朋友推荐3.您觉得《舌尖上的中国》前期宣传效果如何?&*好一般不好4.节目中哪一部分吸引了您去观看?&*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美食关于地域5. 您觉得该纪录片的优点在哪?&*&[多选题]美食吸引人节目制作精良材料真实丰富勾起了对家乡的回忆6.看过后,您是否喜欢该纪录片?&*喜欢不喜欢7. 对于美食制作过程中,片中的主人公经常对食材是精挑细选,取材费尽周折,您认为这是在向观众展示什么?&*美食需要对食材苛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国人的智慧8.看《舌尖上的中国》您比较关注哪一点?&*菜肴历史背景文化背景音乐感觉9.在观看此片时,是否会有去当地旅行的想法?&*有过没有过10.在经济高速发展,都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的今天,身在都市的你,是否向往田园的生活?&*是否11.看完《舌尖上的中国》你对中国哪一菜系感兴趣?&*川鲁粤淮扬12.您认为该纪录片描述真实吗?&*真实不真实一般13. 您是通过什么方式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网络朋友资源13.您觉得《舌尖上的中国》在制作层面上怎么样?&*行片流畅,制作精良制作一般,跟其他纪录片没区别很差,制作粗糙15.通过此片,您是否改变了对纪录片的原有看法?&*是的,看过后觉得纪录片很好看没有,对纪录片不敢兴趣不清楚,对片子类型不是很清晰16.是否觉得该片达到了预期宣传中华美食的效果?&*完全达到了基本达到了没有达到17.节目后您是否会去当地旅行?&*会不会18.舌尖上的中国目前第二季正在热播中,您会继续观看吗?&*会看,每集都不会落下有空就会看不会看纪录片人:不能以《舌尖上的中国》来解读纪录片|基因|美食_凤凰娱乐
纪录片人:不能以《舌尖上的中国》来解读纪录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最近,央视《东方之子》《实话实说》等栏目创设者、曾担任过上海电视节纪录片评委会主席的著名纪录片人时间在话及《舌尖上的中国》时说: “从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来看,不能以《舌尖上的中国》来解读纪录片。“舌尖”所引发的议论纷纷,其实折射出纪录片当下的困境,即缺乏直面生活、振聋发聩的现实题材力作。
最近,央视《之子》《实话实说》等栏目创设者、曾担任过上海电视节纪录片评委会主席的著名纪录片人时间在话及《舌尖上的中国》时说: &从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来看,不能以《舌尖上的中国》来解读纪录片。& 呼吁关注现实 时间指出:&《舌尖上的中国》只是一种纪录片,关注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某种生存技能,这是它深厚的地方,同时题材是跟吃喝相关,具备了很强的商业性,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电视节目。&但他同时指出纪录片应该关注当下,关注现实,&从纪录片的核心价值来看,不能以《舌尖上的中国》来解读纪录片&&纪录片就是记录现实。纪录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建立在个人独立观察的立场上,揭露一个问题,表达某种反思,如果在你的片子里没有揭露与反思,就不是最高质量的纪录片。我就想对纪录片人说,别忘了,你们的使命是什么,你们的使命不是拍&舌尖&这种吃喝节目。& 实际上,与时间同样呼吁纪录片要&关注现实&的纪录片人还不少。多次担任过纪录片大奖评委的导演梁碧波透露,现实题材的作品是入围国际纪录片奖的主流,一些历史题材纪录片往往落选,&欧美观众更关注中国人现实的生存和内心世界。&原上海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说,以他的经验看,如今外国观众不但喜欢《》《》,也对发生在中国当下的现代化进程感到陌生和好奇,海外市场的关注已经从&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偏移。 不要厚此薄彼 著有《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一书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方方对记者说,《舌尖2》赏心悦目的拍摄手法相当好莱坞,但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片它并不深刻。纪录片更应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人的命运以及价值观的变化。她说,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现在关注当下现实生活的纪录片少了,商业片多了,大家都去拍&吃&、拍美味、拍豪华服装、拍历史大片。导演张以庆也希望纪录片不要过度强调产业化、市场化,而应该&让财富匍匐在精神的脚下&。 但有些纪录片人认为,纪录片发展应该多元的类型化,对此也不要厚此薄彼。纪实频道副总监李涛说,中国的纪录片类型化起步较晚,国际上纪录片也在走向类型化,我们眼光不妨放得更宽些,纪录片除了关注当下现实生活外,人文历史、娱乐消遣、科技探险、饮食文化等都有需求,应该以一种比较开放的纪录片观念来看待这一问题。他认为,即便是拍摄饮食,也能拍出文化、拍出历史、拍出社会价值。 反衬集体缺失 资深导演项先尧说,《舌尖上的中国》虽是一部商业片,并得到了烹调协会的帮助。但他认为,有些批评对它是不公平的。让&饮食片&也去表现人物命运、社会问题就会离题远了,甚至会画蛇添足。《大师》制片人王韧认为,像&舌尖&良苦的用心,一般人很难体会到,它具有相当的艺术成就,许多画面非常精致耐看,超过了央视以往的大片。当&挂面爷爷&去世后,我看到普通老百姓都在议论,网络反应热烈。 &舌尖&所引发的议论纷纷,其实折射出纪录片当下的困境,即缺乏直面生活、振聋发聩的现实题材力作。如今让一部以美食为主要内容的&舌尖&去肩负关注现实、关注民众、关注心灵的重任,显然不是其优势和强项。 在不少观众看来,如今不少纪录片离老百姓日常生活距离甚远,不是历史重现就是考古发掘,不是自然风光就是野生动物,不是宏大叙事就是故事传奇,关注&人的存在&的作品越来越少,给人以不&接地气&之感。相比之下,&舌尖&尽管作为吃喝节目,但还算是&接地气&的,它之所以常常打动人,就因为它在饮食中还夹杂着些现实关注和心灵关注,它的红火反衬出更多纪录片的某种集体缺失。        首席记者俞亮鑫
[责任编辑:孙宇飞]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播放数:663860
播放数:264491
播放数:263380
播放数:575040
48小时点击排行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总让人看着看着就热泪盈眶?
请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最近重温《舌尖上的中国》,虽然距离第一次看已经过了很久但还是像当时一样,看着看着眼眶就湿了。 其实没有什么很明显的泪点,但是专业的解说、优美的音乐再加上质朴的画面...就是让人无法淡定。 到底是什么在悄悄牵动观众的感情? 所以求助各位能从“动情”
【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总让人看着看着就热泪盈眶?】
请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贫穷 纪录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