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三段式烘烤导论烘烤中怎么样注意避免绿茎的出现?

烤烟采收、烘烤技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烤烟采收、烘烤技术
成​熟​采​收​分​类​编​竿​配​炕​装​烟​
​
​烤​前​准​备​
​
​烟​叶​烘​烤​技​术​
​
​出​炕​回​潮​分​级​扎​把
大小:17.4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烤烟 怎样自然排湿_百度知道
烤烟 怎样自然排湿
提问者采纳
1烘烤curing techique
指由田间成熟采收的鲜烟叶以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加工设备(称为烤房)内,人为创造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使烟叶颜色由绿变黄的同时不断脱水干燥,实现烟叶烤黄、烤干、烤香的全过程。通常划分为变黄阶段、定色阶段、干筋阶段。
3.2普通烤房commonness barn
为烤烟生产中烘烤加工烟叶的专用设备。包括各种建筑材料与结构、热源与供热形式、进风洞和天窗形式的自然通风气流上升式烤房、自然通风气流下降式烤房,以及有机械辅助通风、热风循环和温湿度自控或半自控装置的烤房。
3.3密集式烤房bulk curing-barn
为烤烟生产中密集烘烤加工烟叶的专用设备,一般由装烟室、热风室、供热系统设备、通风排湿和热风循环系统设备、温湿度控制系统设备等部分组成。基本特征是装烟密度较大(为普通烤房装烟密度的2~3倍),使用风机进行强制通风,热风循环,实行温湿度自动控制。按建造形式分有卧式和立式,按气流方向分有气流上升式和气流下降式,按供热设备的位置分有供热设备外置和内置,采用烟竿、烟夹或散叶装烟等多种形式。
3.4烘烤温湿度白控仪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uto-controlled appartus
用于检测、显示和调控烟叶烘烤过程工艺条件的专用设备。通过对烧火供热和通风排湿的调控,实现烘烤温湿度自动调控。由温度和湿度传感器、主机、执行器等组成,在主机内设置有烘烤专家曲线和自设曲线,并有在线调节功能和断电延续功能。
3.5采收成熟度collecting leaf maturity
指采摘时烟叶生长发育和内在物质积累与转化达到的成熟程度和状态。
3.6欠熟unripe
烟叶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具备或少具备成熟特征。
3.7尚熟mature
烟叶基本完成了生长转化过程,已部分具备较多可辨认的成熟特征。
3.8成熟ripe
烟叶生长发育和干物质转化适当,具备明显可辨认的成熟特征。
3.9完熟mellow
指营养充足,发育良好的上部叶在达到成熟之后进一步进行内部物质转化,叶面有较多“老年斑”,有时还伴随赤星病等斑块。
3.10过熟overmature
烟叶生长发育超过成熟的要求,干物质过多的转化消耗。
3.11假熟premature
指由于各种因素(营养不良、光照不足、天气严重干旱或涝渍等)影响,使烟叶在没有真正达到成熟之前就表现出外观上的黄化。
3.12叶龄leafage
指烟叶自发生(长2cm左右,宽0.5cm左右)到成熟采收时的天数。
3.13烟叶变化leaf change
指烘烤进程中烟叶的变黄程度与相应的干燥形态变化。一般以烤房内挂置温湿度计棚次的烟叶变化为主,兼顾其他各层。
3.14变黄程度yellowing degree
指烟叶变黄整体状态的感官反映,以烟叶变为黄色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表示(“几成黄”)表示。通常涉及应用到的有:
五到六成黄:叶尖部、叶边缘变黄,叶中部开始变黄,叶面整体50%~60%变黄。
七到八成黄:叶尖部、叶边缘和叶中部变黄,叶基部、主支脉及其两侧绿色,叶面整体70%-80%变黄。
九成黄:黄片青筋叶基部微带青,或称基本全黄,叶面整体90%左右变黄。
十成黄:烟叶黄片黄筋。
3.15干燥程度drying degree
指烟叶含水量的减少反映在外观上的干燥状态。通常以叶片变软、充分凋萎塌架、主脉变软、勾尖卷边、小卷筒、大卷筒、干筋表示。叶片变软:烟叶失水量相当于烤前含水量的20%左右。烟叶主脉两侧的叶肉和支脉均已变软,但主脉仍呈膨硬状,用手指夹在主脉两面一折即断,并听到清脆的断裂声。
主脉变软:烟叶失水量相当于烤前含水量的30%~35%。烟叶失水达到充分凋萎,手摸叶片具有丝绸般柔感,主脉变软变韧,不易折断。
勾尖卷边:烟叶失水量相当于烤前含水量的40%左右。叶缘自然向正面反卷,叶尖明显向上勾起。
小打筒:烟叶失水量为烤前含水量的50%~60%。烟叶约有一半以上面积达到干燥发硬程度,叶片两侧向正面卷曲。
大打筒:烟叶的失水量相当烤前含水量的70%~80%。叶片几乎基本全干,更加卷缩,主脉1/2~2/3未干燥。干筋:烟叶主脉水分基本全被排除,此时叶片含水量5%~6%,叶脉含水量7%~8%。
4.1烟叶成熟特征
4.1.1下部叶
烟叶基本色为绿色,稍微显现落黄,茸毛部分脱落,采摘声音清脆、断面整齐、不带茎皮。叶龄50~60天。
4.1.2中部叶
烟叶基本色为黄绿色,叶面2/3以上落黄,主脉发白,支脉1/2发白,叶尖、叶缘呈黄色,叶面时有黄色成熟斑,茎叶角度增大。叶龄60~70天。由于施肥或天气原因(如干旱或降雨过多)导致烟叶成熟过程不正常情况下,参考叶龄采收。
4.1.3上部叶
烟叶基本色为黄色,叶面充分落黄、发皱、成熟斑明显,叶尖下垂,叶边缘曲皱,茎叶角度明显增大。叶龄70~90天。
4.2采收原则与方法
4.2.1原则
4.2.1.1下部烟适时早收,中部烟成熟稳收,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每次每株采摘2~3片,最顶部4~6片叶成熟后集中一次采收。每株烟采收5次左右完成。
4.2.1.2通常在早上或上午进行采收;若烟叶成熟后遇短时间降雨要在停雨后立即采收;较长时问降雨导致烟叶出现回青时,待烟叶再次呈现成熟特征采收。
4.2.2方法
每次要采收同一品种、同一部位、同一成熟度的烟叶。
4.2.3采后堆放
烟叶采后放置在荫凉处,叶尖向上叶基向下排放,平放堆放时高度30cm左右,避免挤压、摩擦、日晒和热烫伤,不损伤和搅乱烟叶的堆放层次。
4.3特殊烟采收
假熟烟、病害烟要结合生产实际及时采收。
编(夹)烟、装烟
5.1编(夹)烟
5.1.1鲜烟分类编(夹)烟前事先将烟叶按照成熟度差异(欠熟烟、尚熟烟、成熟烟、过熟烟、假熟烟)、叶片大小、病残叶等分类。
5.1.2分类编(夹)烟在鲜烟叶分类基础上,分别编(夹)烟,同竿同质。
5.1.3编(夹)烟数量
5.1.3.1普通烤房:1.5m长的烟竿一般编烟90~120片,下部叶和含水量大的烟叶90~100片,上部叶和含水量小的烟叶110~120片。
5.1.3.2密集式烤房:使用烟竿编烟时,每竿烟重量10~15kg;使用烟夹夹烟时,要使烟夹饱满夹紧。夹(编)烟不得过量或欠量。
5.1.4编烟方法
5.1.4.1叶基对齐,叶背相靠,编扣牢固,束间距离均匀一致。
5.1.4.2普通烤房编烟2片一束,烟竿两端各留lOcm空竿;密集式烤房编烟3~4片一束,烟竿两端各留5cm 6cm空竿。
5.1.4.3编烟要用麻线或棉线绳。
5.1.4.4编烟在荫凉处进行,避免烟叶沾染泥土;已编竿烟叶应放在荫凉处,避免日晒,防止损伤烟叶。
5.2.1分类装烟。同一烤房要装品种、栽培管理条件、部位、采收时间一致的烟叶。
5.2.1.1气流上升式烤房:变黄快、成熟度略高的鲜烟叶及轻度病叶装在底层,成熟度表现正常的鲜烟叶装在中层和上层。
5.2.1.2气流下降式烤房:变黄快、成熟度略高的鲜烟叶及轻度病叶装在顶层,成熟度表现正常的鲜烟叶装在中层和底层;观察窗周围装挂具有代表性的烟叶。
5.2.2装烟密度
5.2.2.1普通烤房:装烟时上下层竿距均为一致,装烟竿距为20cm左右,含水量多或阴雨时竿距23cm~25cm,含水量少或天气干旱时竿距17cm~18cm。
5.2.2.2用烟竿的密集式烤房:相邻两个烟竿之间中心距离8cm~9cm。
5.2.2.3用烟夹的密集式烤房:相邻两个烟夹之间近距离5cm~7cm左右。
5.2.2.4密集式烤房装烟必须装满,不留空隙。
当天采收的烟叶,要当天编(夹)烟、装烟,并点火烘烤。
气流上升式普通烤房和密集式烤房,干湿温度计(温湿度自控仪传感器)挂置在烤房内底棚烟叶环境中;气流下降式普通烤房和密集式烤房,干湿温度计(温湿度自控仪传感器)挂置在烤房内上棚烟叶环境中。
烤烟温湿度监控仪(自控仪)要按照其说明书安装使用。用烤烟温湿度控制仪实施烘烤操作时,当若烟叶变化程度与温湿度要求有偏差时,要及时对温湿度进行在线调节。
6.1正常烟叶烘烤
6.1.1变黄阶段
6.1.1.1烟叶变化要求:在下部烟变黄程度达八成黄;中、上部烟叶变黄程度九至十成黄,且凋萎塌架,主脉变软。
6.1.1.2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控制:装烟后关严进风口(地洞)、排湿口(天窗)和门窗,烧小火将烤房温度提高到35℃左右,保持湿球温度33℃~34℃,至叶尖变黄后,将干球温度以每2小时1℃升至38℃,稳温延长时间,控制湿球温度34℃~36℃,使烤房内挂温度计棚次的烟叶80%左右达到7~8成黄,同时叶片发软(失水量30%左右)。之后再升温到41℃~42℃,保持湿球温度36℃~37℃,使烟叶达到黄片青筋微带青,凋萎塌架、主脉发软。
6.1.1.3
风机操作:风机先高速(单相2900r/min或三相1450r/min)运转2小时~4小时,然后低速(单相1450r/min,三相560r/min或960r/min)连续运转。烘烤水分过大烟叶时,装烟后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运转风机8小时~12小时,之后点火,在2小时-3小时内升温到39℃~40℃保持稳定,湿球温度保持在36~C~38℃,当烟层明显发热后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运转风机。
——普通烤房湿球温度过低时及时给烤房内地面水补湿;湿球温度高于要求标准时要及时开启排湿口排湿。
6.1.2定色阶段
6.1.2.1烟叶变化控制:50℃以前使烟叶达到黄片黄筋小卷筒,54℃稳温到烟叶大卷筒。
6.1.2.2干球温度控制:干球温度先以平均每2~3小时1℃的速度升至45℃~48℃(一般下部叶45℃左右,中部叶45~47℃,上部叶47℃~49℃)保持稳定,延长时间,使烟叶烟筋变黄,失水达到小卷筒,然后以1小时~2小时1℃的速度升温至54℃~55℃,稳温8小时~12小时,达到叶片干燥。
6.1.2.3湿球温度控制:随着干球温度上升,湿球温度逐步上升且稳定在37℃~39℃。
6.1.2.4风机操作:密集式烤房风机连续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运转,当各层的叶片已基本干燥后,可转为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运转。
6.1.3干筋阶段
——烟叶变化要求:烤房内全部烟叶主脉干燥。
——干球温度控制:以每小时1℃的速度由54℃升温到65℃~68℃保持稳定,直到烟叶完全干燥。
——湿球温度控制:在干球温度达到6012以前,保持湿球温度39℃~40℃;60℃以后逐渐关小进排湿口,减小通风量,保持湿球温度40℃~43℃。
——风机操作:密集式烤房风机由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变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连续运转,直至烘烤结束。
6.2含水量多的烟叶烘烤
6.2.1变黄阶段
关严进排湿口,风机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到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运转,在于球温度38℃~40℃,保持湿球温度36℃左右,使烟叶变五成黄,叶片变软;之后升温到42℃~43℃,逐渐开启进排湿口,风机连续运转,保持湿球温度稳定在36℃左右,使烟叶变至八成黄左右,主脉变软。
6.2.2定色阶段
加大烧火,逐渐开大进排湿口,密集式烤房要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连续运转风机,以平均每2小时~3小时1℃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45℃~48℃,使房内烟叶全部变黄,50℃达到小卷筒,54℃~55℃稳温到大卷筒。保持湿球温度36℃~38℃。
6.2.3干筋阶段
同6.1.3。
6.3含水量少的烟叶烘烤
6.3.1变黄阶段
关严进排湿口,风机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运转,在于球温度34℃~36℃、湿球温度33℃~34℃稳定,使烟叶叶尖变黄,之后升到39℃~40℃,保持干湿球温度差2℃左右,使烟叶变黄到9成后升温到42℃,保持湿球温度37℃左右,到主脉发软。普通烤房湿度不足时及时给烤房内泼地面泼补湿。
6.3.2定色阶段
逐渐开启进排湿口,风机连续运转,加大烧火,温度以平均每3小时~4小时1℃的速度升至47℃~49℃,保持湿球温度37℃~38℃,拉长时间使房内烟叶全部变黄,50℃达到小卷筒,54℃~55℃稳温到大卷筒。
6.3.3干筋阶段
同6.2.3。
6.4回潮和堆放
6.4.1.1方法
自然回潮:烤烟季节空气湿度小的情况下,在烟叶干筋后停止加热,待烤房温度降低到45~50℃时打开装烟门和进排湿口,使烟叶自然吸潮达到要求的水分标准,或将烟叶出房放置于地面使其回潮。自然回潮适用于普通烤房和密集式烤房。
密集式烤房人工回潮:烤烟季节湿度小的情况下,在烟叶干筋后,烤房温度降低到40℃~45&C时,向烤房和加热室地面泼水,然后开风机通风,并用水管向炉顶,、炉壁及散热管外壁上慢速喷注清水,使所产生的蒸汽回潮烟叶。若回潮当时火炉火管已明显回冷,要用柴草重新烧一段时间的中小火促进水的汽化。约经2小时左右实现烟叶回潮。
地窖(潮房)回潮:将烤干后烟叶出房后挂置于地窖(潮房)内,密闭保持房内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必要时要向地面洒水),使烟叶吸水回潮达到要求的水分标准,防止回潮过度。
6.4.1.2水分要求:15%~17%。
6.4.2堆放
6.4.2.1堆放地点
烟叶堆放地点要干燥,不受阳光直射,远离化肥、农药等有异味物质。烟堆下部要架设防潮层。
6.4.2.2堆放方法
不同烤次、不同部位的烟叶分开堆放。
不同炕次(房次)、不同部位堆放在一起时,要作明显的标记。
堆放时叶尖向里,叶基向外,叠放整齐,个别湿筋或湿片烟叶必须剔除。
堆好后用塑料薄膜、麻布等盖严,并覆盖遮光物。
烟垛长宽根据需要确定,高度不超过1.5m。
6.4.2.3烟堆检查
定期检查烟堆内温度,若堆温超过37℃必须打开烟堆,将烟叶放在通风荫晾处降低水分,然后再行堆放。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烤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烤烟烟叶成熟和烘烤过程中色素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烤烟烟叶成熟和烘烤过程中色素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烤烟烟叶成熟和烘烤过程是色素降解和转化的重要时期,不同采收和烘烤措施都将影响色素的降解,从而影响香气前体物的转化和最终的烟叶香气质量。本试验从烟叶成熟和烘烤过程中色素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入手,重点分析了不同成熟度烟叶烘烤过程中颜色变化特征、烘烤过程中烟叶色素变化及其降解机制、烘烤过程中颜色变化与叶片生理和质构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烤烟烟叶成熟过程中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含量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肥料配比对色素的降解有一定影响。30%无机肥+70%烟草专用肥(处理B)的烟叶,生长前期色素含量较高,但后期降解较为充分,成熟期色素的充分降解对烟叶品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处理B叶绿素酶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大田发育前期表现较低,成熟期以后活性明显升高,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现出相反的规律。生长前期POD保持较高的酶活性,LOX保持较低的酶活性,避免产生过多的脂质过氧化物,生长后期叶绿素酶和LOX保持较高的活性,对充分降解色素有利。
2.不同成熟度烟叶在烘烤过程中L*值表现为:过熟适熟尚熟未熟。鲜烟叶a*值在不同成熟度之间差别不大,在变黄中期之前成熟度高的烟叶a*值上升的快;过熟鲜烟叶的b*值最大,依次为适熟、尚熟、未熟烟叶。不同成熟度烟叶b*值在定色中期之前呈升高的变化趋势,在定色后期有所下降,之后稍有回升。相关分析表明,尚熟烟叶和适熟烟叶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正面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正面a*值呈显著负相关。以适熟烟叶为例,拟定出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色参数的回归方程y=-0.017L*+0.016a*+0.003b*+1.203,其中R2=0.993。过熟烟叶叶色参数和色素含量的相关性明显,可以用色度值作为辅助指标来判断烟叶的成熟度。
3.烘烤变黄阶段烤烟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烘烤过程推进而逐渐降低。叶黄质、新黄质、紫黄质含量在各处理中随温湿度的降低而降低。低温中湿烘烤条件下有利于类胡萝卜素的降解。类胡萝卜素降解是LOX、苯丙氨酸解氨酶(PAL)、POD、多酚氧化酶(PPO)共同作用的结果。烘烤条件对酶活性影响较大,变黄期低温低湿和低温中湿处理有利于LOX、POD活性的充分表达,使类胡萝卜素降解更充分。相关分析表明,烘烤变黄期POD活性与类胡萝卜素各组分呈显著正相关。变黄期低温和相对较低的湿度条件下,保持相对较高的酶活性,使LOX与POD之间的协同拮抗作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并在36~48 h适当延长相对较长的时间,对充分降解类胡萝卜素物质和改善烟叶香气品质是有利的。
4.烘烤定色阶段烤烟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烘烤过程推进而逐渐降低,慢速升温烘烤类胡萝卜素各组分降解量相对较大,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烘烤条件对酶活性影响显著,并且LOX、PAL、PPO、POD对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是双向的,定色前期相对较高的酶活性有利于生成更多的香气前体物质。慢速升温定色能很好的调控各种酶活性的变化,使细胞氧化还原反应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使类胡萝卜素充分降解,又能避免酶促棕色化反应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改善烟叶品质。
5.烤后烟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与β-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含量又与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显著负相关。低温中湿处理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各组分中,p-胡萝卜素含量比例最低,叶黄素、新黄质和紫黄质含量比例较高。同时低温中湿处理烤后烟叶中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最多,影响烟叶香气质和香气量的关键致香成分如6-甲基-5-庚烯-2-酮、p-大马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巨豆三烯酮2、巨豆三烯酮4、法尼基丙酮等6种香气成分含量也最高。
6.运用主成分子集合选择法,从烤后烟叶26种共有香气成分中选取了苯甲醛、5-甲基糠醛、3,4-二甲基-2,5-呋喃二酮、香叶基丙酮、螺岩兰草酮等5种成分,代表了原有集合信息量的83.4%。用这5种香气成分建立了烟叶香气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模型评价结果表明烟叶香气质量的处理优劣顺序为:低温中湿低温低湿高温高湿低温高湿高温中湿高温低湿。确定了烟叶烘烤增香的最佳烘烤工艺条件。
7.烘烤中烟叶色素含量与色度测定参数的相关性较好,其中色素含量与色度测定参数h呈正相关,与其余色度测定参数呈负相关。质地参数与色度各参数的相关性相对较弱。不同品种烟叶在烘烤过程中色度和质构变化有差异,在烘烤中秦烟96的明亮度L*、b*值一直高于中烟100,烤后样a*、C*值高于中烟100,且秦烟96的色调角变幅较大,但烤后样色调值差别不大。另外,秦烟96烤后烟叶质地的结构较为疏松,硬度、咀嚼性和回复性值相对较低,粘聚性值相对较大。
8.烘烤中烟叶质地发生显著的变化主要在变黄中期至定色中期,在此期间细胞壁酶活性较高,细胞壁物质降解量和水分的变化较为显著,烘烤中烟叶剪切力的动态变化较为直观,回复性和拉力可以作为探讨烟叶细胞生理变化的质地参数,而烟叶细胞生理变化(水分、呼吸速率、酶活性及组分)是导致烘烤中烟叶质地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S572【目录】:
摘要7-9ABSTRACT9-13第一章 文献综述13-27 1.1 研究进展14-20
1.1.1 烤烟烟叶色素的分类14-15
1.1.2 烤烟烟叶成熟和烘烤过程中色素含量变化15-17
1.1.3 烤烟烟叶成熟和烘烤过程中色素降解机制17-18
1.1.4 烤烟烟叶成熟和烘烤过程中影响色素降解的因素18-20 1.2 研究展望20-21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21 1.4 研究内容21-22 1.5 技术路线22-24 参考文献24-27第二章 烤烟烟叶成熟过程中色素含量变化及其生理机制27-39 2.1 材料与方法27-29
2.1.1 试验材料与设计27-28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28-29 2.2 结果与分析29-34
2.2.1 烟叶色素含量29-31
2.2.2 相关生理指标31-33
2.2.3 色素变化与生理指标的关系33-34 2.3 讨论34-35 2.4 小结35-36 参考文献36-39第三章 不同成熟度烟叶烘烤过程中颜色变化特征39-51 3.1 材料与方法40-42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40-41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41-42 3.2 结果与分析42-47
3.2.1 烟叶色素含量42-43
3.2.2 烟叶色度变化43-46
3.2.3 色素含量与叶色参数的关系46-47 3.3 讨论47-48 3.4 小结48 参考文献48-51第四章 烘烤变黄期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特征及其机理51-63 4.1 材料与方法51-53
4.1.1 试验材料与设计51-52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52-53 4.2 结果与分析53-58
4.2.1 类胡萝卜素的组分含量53-55
4.2.2 类胡萝卜素降解的酶活性55-57
4.2.3 类胡萝卜素降解与酶活性的关系57-58 4.3 讨论58-59 4.4 小结59 参考文献59-63第五章 烘烤定色期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特征及其机理63-73 5.1 材料与方法64
5.1.1 试验材料与设计64
5.1.2 测定项目与方法64 5.2 结果与分析64-69
5.2.1 类胡萝卜素的组分含量64-66
5.2.2 类胡萝卜素降解的酶活性66-68
5.2.3 类胡萝卜素降解与酶活性的关系68-69 5.3 讨论69-70 5.4 小结70 参考文献70-73第六章 烘烤处理对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及香气成分的影响73-85 6.1 材料与方法74-75
6.1.1 试验材料与设计74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74-75 6.2 结果与分析75-80
6.2.1 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75-76
6.2.2 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76-77
6.2.3 香气成分含量77-78
6.2.4 香气主成分分析78-79
6.2.5 香气质量综合评价79-80 6.3 讨论80-81 6.4 小结81-82 参考文献82-85第七章 烘烤过程中烤烟烟叶质构和色度变化85-97 7.1 材料与方法86-87
7.1.1 试验材料与设计86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86-87 7.2 结果与分析87-93
7.2.1 主要生理指标87-89
7.2.2 烟叶质构变化89-90
7.2.3 烟叶色度参数90-92
7.2.4 质构与色度的关系92-93 7.3 讨论93-94 7.4 小结94 参考文献94-97第八章 烘烤过程中烤烟细胞生理和质地变化97-105 8.1 材料与方法98-99
8.1.1 试验材料与设计98
8.1.2 测定项目与方法98-99 8.2 结果与分析99-102
8.2.1 烟叶水分和烤箱气体组分变化99
8.2.2 烟叶细胞壁酶活性及组分变化99-101
8.2.3 烟叶质地变化101
8.2.4 烟叶细胞生理与质地的关系101-102 8.3 讨论102-103 8.4 小结103 参考文献103-105第九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105-115 9.1 全文讨论105-109
9.1.1 不同成熟度烟叶烘烤过程中颜色变化特征105-106
9.1.2 烘烤过程中类胡萝卜素降解特征及其机理106-107
9.1.3 烘烤过程中烤烟色度变化和质地及细胞生理的关系107-109 9.2 全文结论109-111 9.3 本研究创新与特色111 9.4 本研究不足之处111 9.5 今后研究设想111-112 参考文献112-115致谢115-11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岳伦勇;朱列书;廖雪芳;尹佳;郭东海;宋正熊;;[J];作物研究;2013年04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利平;;[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吕连梅,董尚胜;[J];茶叶;2002年04期
田寿乐;周俊义;;[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曾晓雄;;[J];茶叶通讯;1992年01期
徐步城;朱旗;黄静;;[J];茶叶通讯;2006年02期
叶蕙,刘伟,陈巧玲,陈建勋;[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2期
谢卫,刘江生,杨斌,赖伟玲,蔡国华,林艳;[J];福建分析测试;2003年02期
李传玉;杨辉;王玉平;程传策;康广;;[J];贵州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杨晓棠,张昭其,庞学群;[J];果树学报;2005年06期
代丽;黄永成;宫长荣;余金恒;杨少杰;;[J];华北农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淑玲;[D];山西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怀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朱小茜;耿明;鲁红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王守经,冯双庆,于子厚,孙守义,邹积万,张奇志,乔永进,孙宏春;[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胡春梅,王秀峰;[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魏秀俭;[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费素娥;王秀峰;刘吉刚;;[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马方放;杨洪强;;[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于明礼;孙丽萍;;[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徐小明;徐坤;于芹;;[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刘文宝;李青;段友臣;侯涛;杨鹏;张文杰;朱振林;王芳;;[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艺梅;郑琳;华平;胡秋丽;黄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农科卷)[C];2005年
郑艺梅;胡承孝;华平;张奎;郑晶;;[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徐福利;王渭玲;;[A];2012新型肥料创制关键技术与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傅明连;林素英;蔡丽琴;黄志明;吴锦程;;[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马宗骧;王奎玲;刘庆华;刘庆超;唐启和;;[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高晓燕;代明亮;李松涛;李天忠;;[A];梨科研与生产进展(五)[C];2011年
王颖;;[A];广东省食品学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李帅;张燕;吴鸣建;;[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张燕;李帅;吴鸣建;;[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吕泉渠;方文熙;张德晖;唐莉娜;蔡树检;;[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庆莲;[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王俊忠;[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王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谷风林;[D];江南大学;2010年
彭燕;[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孔凡利;[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刘谋盛;[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赖军臣;[D];石河子大学;2010年
张建友;[D];浙江大学;2010年
王庆松;[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荧;[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陈小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艾明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李浩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周玮婧;[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阳超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茜;[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娜;[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史认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高胡静;[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新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卢贤仁;谢已书;李国彬;姜均;;[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贺帆;宋朝鹏;景延秋;宫长荣;;[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5期
杨鹏;宋朝鹏;冯长春;张映杰;宫长荣;;[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马啸;王战义;郭瑞;杨超;陈海涛;宫长荣;;[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聂荣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马力;段史江;李沛;宫长荣;;[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宫长荣,赵铭钦,汪耀富,金文华;[J];河南农业科学;1997年08期
王暑;杨晓京;;[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9年02期
贺帆;王涛;樊军辉;杨彦明;刘晓迪;宫长荣;;[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择祥;[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樊军辉;[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王传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孟凡真;高爱生;高强;张文慧;;[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2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筠;[J];安徽化工;1997年01期
张杰瑜,李汉玲;[J];安徽农学通报;1998年02期
李卫芳,张明农,刘萍南;[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1期
孙梅霞,陈义红;[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韩永镜,李桐,李谦,高玉中,刘炎红,王大洲,孙敬权,唐经祥;[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毕淑峰;[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於将林;李学刚;李宗澧;;[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陆天胜,刘汉传,邵伏文,李明;[J];安徽农业科学;1994年03期
李卫芳,张明农;[J];安徽农业科学;1997年03期
汤明;王芳;;[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良良;[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鹏;[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赵友兴;[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刘淑玲;[D];山西大学;2004年
吴富宁;[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孟可爱;[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修启贵;陈文俊;文俊;林雷通;张延军;;[J];湖南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J];中国烟草科学;1985年02期
本刊记者;;[J];中国烟草科学;1986年01期
程功,李建华,李跃峰,宋光辉,王钝,郭永立;[J];烟草科技;1998年04期
陆继锋;刘建利;黄勤勤;徐增汉;严轫;;[J];中国烟草科学;2006年01期
黄忠向;;[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李和平;;[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8期
;[J];中国烟草科学;1985年02期
河流;[J];山区开发;1998年06期
陈毅力;刘昌宝;曹德国;许家来;郝静;;[J];中国烟草科学;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韦明新;;[A];广西烟草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胡宏超;;[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岑章斌;;[A];广西烟草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黄庆群;;[A];广西烟草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石江波;;[A];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石拴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徐照丽;;[A];中国烟草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马会征;;[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上)[C];2008年
韦建玉;蒋艳萍;张柳丹;;[A];中南片2003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钟正荣;刘小琴;;[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N];张家界日报;2005年
王保兴?本报记者
侯美丽;[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袁喜宝 程俊杰;[N];洛阳日报;2008年
王天景;[N];经理日报;2009年
荣强;[N];经理日报;2009年
本报记者 赵恒;[N];广元日报;2009年
记者 查相有;[N];遵义日报;2009年
邹洪涛 通讯员
向伦浩;[N];恩施日报;2010年
通讯员 何彪海 蒋宇仙;[N];永州日报;2010年
王青超 通讯员
陈俊;[N];东方烟草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朝鹏;[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王现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张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朱俊峰;[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贺春燕;[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谭旭;[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李义强;[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刘岱松;[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朱明军;[D];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李富欣;[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杰;[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李统帅;[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李志;[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张波;[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王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訾莹莹;[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张建慧;[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陈俊圻;[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曹学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廖和明;[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烤烟五度段升温烘烤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