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官网发展趋势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经管类国家级重点学科
经管类省部级重点学科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是由兰州理工大学与深圳市华育昌国际科教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4年2月被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为“独立学院”。2010年7月被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授予“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称号。2010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品牌年度总评榜颁奖盛典暨第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品牌创新年会上,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荣获“2010科教中国行•全国十大先进独立院校”称号。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目前有在校生8800余人,设有10个系,5个教学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57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28个,建立了150余家校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以机械、电气、土木、材料、化工等工学学科专业为主,兼备理学、文学、管理学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建设专业。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依托兰州理工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和优越的教育资源以及深圳市华育昌国际科教开发有限公司在科教资源开发和研究方面的综合优势,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办学起点较高,办学机制科学,办学质量保证,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
一、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多学科、教学型、应用性、有特色”的工程师的摇篮。
多学科——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借助兰州理工大学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
教学型——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主要精力、经费的主要投入都放在本科教学上,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性——设置应用性专业,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有特色——“出于蓝、基于蓝、别于蓝”,传承兰州理工大学的优良学风,发挥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的智力资源,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有特色的教学型大学。
二、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术为主导”。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统招计划。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的招生工作实现了四个逐年提高:一是第一志愿上线率逐年提高;二是招生最低控制线逐年提高;三是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四是新生报到率逐年提高。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2010年高考录取理科分数线高于甘肃省控制线15分,位居全省独立学院榜首。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每年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与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固定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经甘肃省人事厅统计公布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六年均超过90%,位居全省独立学院榜首,全省非师范类院校前五位。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也被省人事厅授予
“甘肃省非师范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设有优厚的奖学金:按照国家政策,我院学生享有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年)、国家助学金(3000元/人•年)、院长奖学金(奖励10000元/人•年)、学院奖学金(最高3000元/人•年);同时,设有和多项企业专项奖学金(最高奖励3000元/人•年)。
三、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以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出国留学培养、重点大学委托培养、分级教学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编写了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并致力于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切实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考研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部分学生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85、211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在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资源的同时,自有教学仪器设备逐年递增。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建有西北地区一流的工程训练中心,以及机械加工、工业自动化、工程测量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并设有全国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中心。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有教学计算机千余台,并建有高标准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塑胶田径运动场、学生公寓及甘肃省首个现代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在前两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上获团体三等奖,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独立学院;在2009年甘肃省第三届“创新杯”计算机大赛上,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代表队荣获7个特等奖,12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与兰州交通大学并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由我院承办的2010年第四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我院参赛队取得了6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和4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位列团体总分第二名。2009年,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西北赛区特等奖、全国二等奖。日,在由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主办的“正保教育杯”第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决赛中,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获得“大赛组织奖”,一名学生在AutoCAD机械制图项目中总成绩位列所有参赛选手第二名,荣获一等奖。在2010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的比赛中,我院代表队获得一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2011年6月,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在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终审决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1年7月,在甘肃省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代表队取得一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同时,在甘肃省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我院教师的体育学术论文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3个三等奖。
四、学院的建设发展思路是:“实施规范管理,营造人文氛围,建设精明团队,确保培养质量,创建一流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以建立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体系为目标,遵循科学原则,在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顶层设计,办学理念和思路,组织与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和手段,管理制度与流程,管理技术和方法上锐意创新,建立了科学、规范、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充分激发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院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化利用,实现了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为创建区域一流和行业一流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并提供有力的支撑。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将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和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弘扬“求是、砺志、笃行”的校训,坚定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走质量建校之路,走服务社会之路,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继往开来,为实现“区域一流、行业一流”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此条信息还没有任何评论,现在就编写第一条评论
学校领导的管理与服务意识*
大学专业专题兰州理工大学校徽
兰州理工大学创建于1919年,历史悠久,几易校名,几经迁徙,仍力保薪火相传。1958年,学校正式命名为甘肃工业大学,并在当时满目黄土的兰工坪上开始了大学建设之旅。其后的发展可谓千辛万苦,历经磨难。1998年,学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同年实现博士学位授予权零的突破。2003年,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同年,学校同时实现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
  兰州理工大学(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UT))坐落于古
重镇、西北工业重镇、
,是一所历史悠久 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条件,学校占地面积
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99.6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168.2万册(件)。固定资产13.1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亿元。学校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服务。
  占据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19所高校)中一席。现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设有18个工程硕士、64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和会计学硕士(MPACC)专业授权点。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3个 
  兰州理工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日定名为
。1965年学校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将
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
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学校在
机构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学校将原甘肃省轻纺工业学校整体并入,并在此基础上规划、筹建学校西校区。2003年经
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2005年西校区一期工程建成,西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具有雄厚的办学基础条件。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工科实力比较雄厚、理科水平不断提高、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理工科大学,具有完整的含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自1919年以来,兰州理工大学全体教职员工胸怀&实业报国&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致力教书育人,潜心科技创新,为国家培养了十多万名各类人才,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将积极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提升学科水平和办学实力,力争在建校100周年(2019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至2009年,学校共设有17个二级学院(研究生学院、
学院、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
学院、外国语学院、现代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技术工程学院),1个教学部(体育教学研究部)。
  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研究生、本科教育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各类在校学生3.6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550人,本科生2.6万余人。另有在校继续教育学生3000余人。
学校具有较高的学科层次。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甘肃第一个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截止2009年,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1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系统、液压传动与控制、企业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博士点30个: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等),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等,其中材料加工及工程焊接方向和流体机械及工程在国内同行业有重要声誉和影响力);硕士点94个: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18个工程硕士学位、MBA及MPAcc授权领域。本科专业53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外专业,风能与动力工程为教育部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功能材料专业为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1]
  A等(12个):焊接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通信工程、
、土木工程、
  截止2009年,全校教职工总数2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56人。其中
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和省部级优秀专家等169人,教授191人、副教授476人,研究生指导教师389人(其中博导6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050人。
  学校拥有
五个先进的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有1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十五&期间,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和&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的理念,不断完善育才、用才、引才、留才机制。设立&三个基金&(学术交流基金、专利基金、专著基金),推行&三个计划&(科研启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术梯队和特色研究方向重点资助计划),落实&四项制度&(中青年教师外语培训制度、数学工具强化制度、岗前培训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实施&四项工程&(名师培育工程、教师高学历工程、教师出国进修工程、学科基层
组织建设工程),发扬&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的优良传统,大力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形成了一支精干务实、水平较高、数量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现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兰州理工大学国家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中心),
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省级研究机构15个,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21个,近三年累计承担包括国家&973&、&863&项目在内的各类科技项目1532项,取得科技成果近20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申报专利252项,授权99项,专利授权数量连续七年位居甘肃高校首位,并进入全国高校前60名,多次获得&甘肃省企事业专利工作先进单位&。学校以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入股,促进校办企业发展,科技型企业18家,2006年科技产业收入总额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4位。
  学校学术水平不断提升,近年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其中核心期刊论文、EI收录论文分列全国高校第90位和第75位,学校学报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和&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胡文瑞院士是我国著名的
物理学家,国家
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
,199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胡文瑞院士原籍
武昌,生于
。1958年毕业于
数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早期从事磁流体力学研究。70年代转入日地
活动区磁场,
的波动模型,
瞬变的活塞驱动理论,日球磁场的三维结构,
加速机制,磁层亚暴的磁流体力学波动模型,
极区极风的慢MHD激波结构等经典问题提出了新概念。在
物理方面,研究了密度波
共转奇异性以及非线性不稳定性引起的困难,提出
螺旋结构的星系激波理论,利用摄动展开求出了射电双源射流的精细结构。胡文瑞院士对星系螺旋结构,射电星系射流精细结构,
磁场三维位形,太阳风加速,太阳耀斑,磁层亚爆等理论研究都有建树。
  近年来胡文瑞院士积极开拓及倡导微重力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为
微重力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他倡导和主持建立了中国唯一的微重力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其广泛的学科内涵、先进的
设备及其所取得的若干重大科研成果,得到了
际有关专家学者的赞誉。 在微重力科学研究方面,胡文瑞院士对热毛细对流和
生长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曾经提出
在微重力条件下仍可引起
对流的机理,给出振荡的分群
,首次成功地对浮区液桥自由面的振荡进行了实验研究, 取得重大突破。在理论上研究了热毛细对流、浓度毛细对流和相变对流之间的耦合,指出残余重力对浮区晶体生长的影响相对地不敏感。近期,又开拓了微重力复杂流体运动研究。在他指导下,利用实践五号
成功进行了中国首次空间两层流体实验,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并完成了&
&和IL-16失重
中的两相流空间实验,首次发现了在低液相流速条件下的新流型分布区等新结果,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一九八五年以后,胡文瑞院士承担一系列空间
研究项目的学科组织和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空间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中国宇宙磁流体力学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的研究,是中国空间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胡文瑞院士组织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总装备部国家
计划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总装备部国家921项目&微重力流体力学分系统&、
宇航局合作项目、中法高技术合作计划项目、中日合作研究项目。
  胡文瑞院士在《
》、Solar Physics、J.Crystal Growth、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ock Waves、Space Forum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
200余篇,著有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微重力流体力学》。胡文瑞院士多次组织和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并在
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是国际微重力学术界知名学者。
  2004年1月,国务院颁发奖励证书,胡文瑞院士作为&
&(飞船应用系统)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也是中国科学院表彰的&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
兰州理工大学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陈学定,男,
,1939年7月生,
张家港市人,
,1965年毕业于
焊接专业,同年分配到甘肃工业大学任教。曾任
教研室副主任,焊接研究所副所长,甘肃工业大学高新技术实业总公司总
,甘肃工业大学
材料总厂总工程师等职。年在
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研修,年,被
聘为外国人研究员。
  研究开发了水雾化、气雾化制粉技术,耐水轮机汽蚀与泥沙磨损用自熔性合金粉末,
低真空等离子喷涂TiO2涂层结构与光电流特性,快
增殖堆中焊接接头耐钠蚀机理,镍基、铝基非晶和微晶带状钎料制备及其钎焊性等20多项课题。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了&
材料与纳米技术&、&腐蚀与防护&等10多门
。目前正带领着有色金属材料非平衡制备学术梯队,研发Al基、Mg基、Co基、Fe基等新型合金体系的非晶材料、纳米晶材料、
材料,并正在进行国家863《镍钴有色金属粉体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所研究的大口径薄壁管的高频焊接科研成果获甘肃省、
自治区首届科技大会奖。在日本进行的低真空等离子喷涂TiO2 涂层结构与光电流特性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获日本冈田财团焊接振兴会奖。&七五&承担的耐
汽蚀与泥沙磨损用合金粉末解决了涂层韧性问题,该项成果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4项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有3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创建了兰州理工大学合金粉末厂、热喷涂厂和西北特种材料实业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高压雾化法制取镍粉、铜粉技术在金川公司已投入生产,其细粉出粉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表面涂层技术》专著1部,参编了焊接专业全国统编教材《电渣焊及特种焊》中的电渣焊部分。曾荣获全国&
&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机械工业部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
特殊津贴。
  陈秉二,男,教授,汉族,1928年2月生,
龙口市人,
研究生毕业,任职于甘肃工业大学。1949年6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55年大学
毕业;1957年底水力机械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年秋随水机专业迁至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哈工大分校);1965年又随专业迁往甘肃工业大学。曾任
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动力工程
学会水轮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水电设备专委会顾问委员;国际水力机械研究协调中心理事;全国水机磨蚀试验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曾讲授过《水轮机原理及水力设计》、《水力机械测试技术》、《水轮机安装及试运行》及《大型水轮机制造工艺》等四门课程。编写过《水轮机
及水力设计》及《水力机械
技术》等高校统编教材。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论文18篇。在甘工大任职期间,曾任水力机械实验室建设的负责人,负责水轮机、
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案、图纸总审核工作,以及实验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保证了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试验按期进行,为以后的科研试验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1967年至1993年期间,与
水轮泵研究所合作,完成了Z120型水轮泵的研制工作,及水轮泵相似理论课题研究,分别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1978年至1985年参加了水电部水机磨蚀协作组工作,于1980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完善的水机磨蚀试验室。有数届水机、焊接及铸造专业研究生在此完成了课题的试验研究工作,并承接了校外六个单位的委托试验任务。曾获得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2项。
  &十五&期间,全校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252篇,其中
发表论文2175篇,三大索引收录论文207篇。2005年,我校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进入全国高校100名,EI收录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82位,学校工学综合实力名列全国高校第81位。学校学报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和&
&,连续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一等奖&。学校具有教授评审权。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现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中试基地、甘肃省
/CAM技术咨询服务中、甘肃省
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甘肃省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化中心等8个省级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也设在学校。学校大学科技园是甘肃省省级科技园区,并成为兰州市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目前入园企业达20家。&十五&期间,学校累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380项,取得科技成果142项,获得包括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2005年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大关,达到3204万元。专利申请数量、获得授权专利数量连续四年位居甘肃高校首位并位居全国高校前60名以内,五年累计申请专利190项,获得授权
60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
有色金属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
  有色金属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有色金属合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数字制造技术及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有色冶金新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机械工业特殊环境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CAD/CAM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甘肃省机电新产品中试基地
  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
  阳泉机械集团兰州理工大学流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甘肃省中俄科技合作暨技术转化中心
  甘肃省工程运输机械质量监督检验站
  甘肃省风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
  兰州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
  兰州理工大学&金川公司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长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联创信息工程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首钢岷山机械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焦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浙江隆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涡旋压缩机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电子集团中兴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机电产品工程研发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青海重型机床厂工程技术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永靖铸钢厂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雪顿生物乳业有限公司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工程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金属强韧化工艺研究所、表面技术研究所、机械工程研究所、机电研究开发中心、自动化研究所、软件工程中心、电工技能鉴定所、计算机技能鉴定所、涡旋压缩机研究所、化工装备设计研究所、石油矿场机械研究所、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应用数学力学研究所、法律事务中心、区域经济与工商管理研究所、焊接研究所、工模具研究所、四维焊接技术研究所、机电研究所、裂纹技术研究所、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研究所、电气控制工程研究所、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研究中心、液压技术与气动研究所、人工环境保护研究所、兰州石油化工泵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检测技术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所、丝绸之路文史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中技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保障体系,重视工程能力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是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现有1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年,学校承担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3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1门,出版教材118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英语竞赛、机械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43项98人次,省级奖308项636人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稳居甘肃高校第一,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13.1万余人。
  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园,作为甘肃省省级科技园区(并成为兰州市科技创新孵化基地,2009年底入园企业达20家。&十五&期间,学校累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380项,取得科技成果142项,获得包括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2005年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大关,达到3204万元。专利申请数量、获得授权专利数量连续四年位居甘肃高校首位并位居全国高校前60名以内,年累计申请专利190项,获得授权专利60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 。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和师生互派交流关系。每年接 待和派出的访问学者达100余人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学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美国、俄罗斯等国高校学习。2004年取得了招收留学生资格。
  学校积极开展学研产合作,是甘肃第一所、全国第27所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办公室&的地方高校,与兰州市、温州市、青岛市、西宁市、金昌市等20家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21家企业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省内外83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董事会,在省内外企业建立了169个教学实习和人才培养基地。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实施管理权限重心下移,推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充分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大力加强学术管理,制(修)订学术管理和决策机构工作章程和工作程序,提升了学术管理在学校决策、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设置岗位津贴,实现了收入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和高层次人才的倾斜;调整完善岗位津贴实施办法,充分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行管理岗位新增人员人事代理聘用制,大大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干部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原则,推行任前公示制,加快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管理,推行任期制、年度考核末位淘汰制,形成了干部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局面。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绩。初步建立起
了有社会实体参与的、能够保障学校发展和师生生活、工作、学习的后勤服务体系。
  学校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甘肃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等称号。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十五&期间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制定了《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着力创造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辉映的育人环境,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为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肩负起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对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学校坚持教育创新,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按照&特色、氛围、机制、创新&和&科学、规范、节约、和谐&的方针,科学部署&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靠两个保证(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三大工程(人才工程、质量工 程、温馨工程)、抓好四项重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的&十一五&工作思路,明确了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中期奋斗目标。确定了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19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的文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远期奋斗目标。
  学校十分重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学研产合作。
华育昌教育投资公司合作,创办了股份制独立学院&&技术工程学院,目前办学规模已达4000人;与浙江省温州市合作创办了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目前,学校与兰州市、
等16个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14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工程技术中心,与省内外83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董事会。学校现有科技型企业20家,校级科学技术研究中心56所,到&十五&末期,学校科技产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在全国203所工科类院校中分列第27位和第35位。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特别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
、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和师生互派交流关系。每年接待和派出的访问学者达100余人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学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美国、俄罗斯等国高校学习。2004年取得了招收留学生资格。
  学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办学体制改革迈开新的步伐。2001年,
在学校成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工作办公室&,使学校成为27所为军队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之一。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实施管理权限重心下移,推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充分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大力加强学术管理,制(修)订学术管理和决策机构工作章程和工作程序,提升了学术管理在学校决策、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设置岗位津贴,实现了收入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和高层次人才的倾斜;调整完善岗位津贴实施办法,充分
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行管理
新增人员人事代理聘用制,大大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干部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坚持&
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原则,推行任前公示制,加快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强干部管理,推行任期制、年度考核末位淘汰制,形成了干部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局面。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绩。初步建立起了有社会实体参与的、能够保障学校发展和师生生活、工作、学习的后勤服务体系。
  学校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甘肃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等称号。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十五&期间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高度重视
文化建设,制定了《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着力创造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辉映的育人环境,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为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肩负起
强省对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学校坚持教育创新,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按照&特色、氛围、机制、
&和&科学、规范、节约、和谐&的方针,科学部署&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靠两个保证(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三大工程(人才工程、质量工程、温馨工程)、抓好四项重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的&十一五&工作思路,明确了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中期奋斗目标。确定了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19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的文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远期奋斗目标。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是在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基础上由甘肃省科技厅批准建立并对外开放,并于日经国家
审核批准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的一家科研机构,也是甘肃省属高校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4月培育基地通过国家科技部建设期验收。目前实验室具有实验面积5000余平方米,
设备总值4300万元。
  实验室定位于以应用基础
为主,突出材料深加工特色,为西部开发与工业强省战略服务。实验室立足甘肃省丰富的有色金属材料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为主旨、建成甘肃省
等有色金属新材料开发与深加工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为战略目标,进行材料制备科学、材料设计与性能和材料的先进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凝练形成4个特色研究方向:材料
设计与断裂行为研究、材料加工过程
控制与装备、高性能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先进材料成形工艺与方法。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有色金属材料界著名
学者15人组成,其中院士4人,
、材料化学专家薛群基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原甘肃工业大学校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陈剑虹教授任实验室名誉主任,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夏天东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1人,其中研究部部长9位,62位学术
。正高职26人,副高职16人。固定人员中具有
学位30人,
学位33人,博士后经历3人。45岁以下61人。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涵盖了
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二级学科)两个甘肃省重点学科,拥有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
研究中心,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学博士点及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
物理化学与有色金属冶金硕士点,接受该领域的博士后及访问学者。
甘肃省有色金属重点实验室是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应用项目研究和攻关项目的主要承担
。实验室近五年以来,承担完成国家或地方重大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和开发项目60余项,目前承担重要科研项目共80余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863&课题3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为国家和甘肃国民经济和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五年以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共 730余篇,被
收录88篇;出版著作13部。其中在材料断裂行为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断裂物理模型和断裂判据,被国际上广泛引用,陈剑虹教授应美国
邀请讲学。
  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
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
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1963年于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机制专业毕业后分配在山西榆次经纬纺织机械厂工作,历任厂
大学教师、技术科副科长、工具科长(县处级)、生产副厂长、厂长,1985年任山西省经委副主任,1988年任山西省机电厅厅长,1992年任晋中行署专员兼地委副书记,1992年至1994年任山西省经委主任,1993年至1997年任山西省工业副省长,1998年至2002年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3年至今任现职。
  1965年在经纬厂时研制出12000孔喷丝头,填补了国内空白;1976年设计并制造成功&罗拉座自动线&一条,国内首创,1978年获轻工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设计并制造成功大型&龙筋自动线&一条,国内首创,1981年获纺织部科技成果奖;1981年主持设计并制造成功&棉纺罗拉轧丝机&一台,国内首创,1986年获纺织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任厂长期间,在企业内部率先进行了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方面的改革,使
活力大大增强,主导产品FA502细纱机1985年获国家银质奖;1986年任省经委副主任时撰写的"质量与分配"论文, 1987年获省软科学一等奖;1988年至1991年任省机电厅厅长期间,组织编制了&山西省机电行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1993年至1997年任山西工业副省长期间,主抓了山西省
的产、运、销整顿,成效显著,山西省煤焦专项基金五年增收198亿元。1996年主持制定了&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的若干意见&,得到了朱熔基总理和国家经贸委的重视和肯定,国家经贸委将其转发各省、市、自治区;1963年至今先后在一级刊物上发表企业管理和宏观经济方面的论文50多篇。主要论著《
改革与发展探析》1997年
出版,《经济发展环境纵横谈》2002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园区经济――构建新型工业经济平台》2004年
出版。先后被
、甘肃工业大学、
聘为经济学教授。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6月生,
保定人,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助理,政府党组成员。1975年入甘肃工业大学学习,化机专业,1978年毕业,分配至宁夏化工勘察设计院工作,1984年调宁夏计划委员会,分别在工业处、
处、外经处工作,1986年任副处长,1990年任
,1994年1月任宁夏人民政府办公厅副
。1994年9月至1995年月在
脱产学习、至1997年1月中央党校在职学习,研究生学历。1996年10月至1998年6月任银川市委
、副书记,1998年6月任代市长,1999年1月任
,2003年1月任现职。
工作期间,通过调查银川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研究银川作为首府城市的地位和银川对毗邻地区的辐射作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把银川建成初步现代化区域性中心
的跨世纪奋斗目标。结合银川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贯彻中央工业企业改革思路,合力完成了工业企业的改革。结合银川经济发展态势,完成了一、二、三产业的三、二、一排序的合理布局,使之协调发展,财政贡献率占全自治区的50%&60%。在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提出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创造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上,通过培育市场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要调整角色,找准位置,解决好越位和错位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上,坚持城市建设要突出个性,要结合回族风情、西夏古都、塞上
的特色,把银川建设成园林城市、生态环保城市。社会事业进步,双拥工作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获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政府的工作和形象得到市民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评价。
  男,汉族,
会宁人,生于1964年11月,博士,教授,现任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应用
系主任。1989年7月兰州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1992年7月兰州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1997年6月兰州大学数学系博士毕业。现在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科研工作。任甘肃省数学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半群
。近年来,先后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在《Semigroup Forum》、《Southeast Asian Bull . Math . 》、《Advances in Algebra》、《Advances in Mathematics》、
、《东北数学》、《兰州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杂志论文3篇,其他均为国际流行杂志或国内核心期刊;编写出版研究生教材《矩阵理论及其应用》一部。在л- 逆半群以及л- 逆半群的子半群格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处领先地位,并与著名半群学家Peter Jones博士展开合作。曾参研了国家
科学基金项目和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现独立主持&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兰州理工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和&兰州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基金资助项目各一项,同时主持兰州理工大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一项,并参加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两项。教学工作方面,主讲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矩阵理论》、《现代数学概论》、《高等
各专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以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高等数学》等课程。
  担任《数学进展》、《
学报》、《甘肃工业大学学报》等杂志审稿人。1999年被选拔为铁道部&青年学术骨干拔尖人才&;2002年9月获得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2002年获得兰州理工大学&三育人奖&,2003年获得兰州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作为教练指导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队员,曾先后获得一项国家二等奖、一项省级特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和两项省级二等奖。
  甘肃工大舞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舞台机械设备的开发、研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
  兰州理工大学合金材料总厂(铁、镍、钴基系列合金粉末、焊接系列特种材料)
  甘肃工大数控技术开发中心(机床、工程机械、工业过程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数字显示系统及配套器件、机电产品等)
  甘肃工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勘察、设计、兼营建筑材料、装饰)
  甘肃工大弘文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宾馆服务、餐饮住宿、信息咨询)
  甘肃工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安全技术防范设计、计算机网络、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
  甘肃工大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数控机床、计算机网络、控制工程、电子产品开发研制)
  兰州华陇理工科技有限公司(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计算机网络设备、系统集成工程;电力系统自动化等)
  甘肃工大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业自动化控制、五金交电、金属材料、通用机械、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
  焦作市森格高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研制高新技术产品(如单晶铜线材、新型复合材料)以及深加工技术)
  兰州华世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列径向柱塞泵的生产、技术开发、新材料的研制开发、液压系统设备的维修改造、机电产品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的研制开发)
  兰州西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状记忆合金等高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
  甘肃工大石化装备工程有限公司(石油化工设备的制造、设计;环保工程设备的制造开发;计算机图纸文档管理软件、城市建设信息管理软件开发;企业工程图纸CAD数据化专业输入;图文数据处理及管理服务)
  甘肃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科技投资、咨询服务等)
  甘肃工大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科技投资、咨询服务、农林种植、电器机械及器材的生产、批发零售等)
  兰州三磊电子公司(工业无损检测高新技术和设备、产品、医疗设备、计算机测量、控制技术和设备、图象处理应用系统)
  华育昌国际教科开发有限公司(科工贸一体高科技开发)
  华博机械教育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及开发)
  一、1919年5月,甘肃省署创办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委任
为第一任校长。
  二、1921年,为甘肃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水枏继任校长。
  三、1924年,为甘肃省立工业学校
  四、1927年,为甘肃省立工科职业学校;
  五、1929年,为甘肃省立第一工业学校
  六、1936年,为甘肃省立兰州工业职业学校;
  七、1944年,改为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3年8月~1945年7月由崔雨田任校长
  1945年7月~1946年3月由蒲敏政任校长
  1946年4月~1946年7月由胡嘉善代理校长
  1946年8月由王绍文任校长
  学校从创建起,校址即采取借用和租赁房屋的方式。
  1919年借甘肃教育会会址办了第一个班编毛科
  1927年租兴文社房屋一院。
  1936年,属于学校自己的校舍在萃英门举院(又称贡院,地处西关什字附近)终于落成,从此,结束了以借租房屋办学的窘况。 专业设置,基本上是&通才教育&,按照定例,以&科&为单位划分学业门类,安排教学。同时,也跟着产业的需求和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年年有所增加和减少。
  八、日,兰州宣告解放,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8月由原校长王绍文为代理校长,又派王佑民担任副校长,吴濂为代教务主任。
  1950年12月,甘肃省委任命周笃彦为第一副校长,1956年1月,改任校长。
  九、日,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简称兰州工校),归属甘肃省工业厅领导。
  1954年,电机制造工业部领导学校,关系由地方转移到中央。 1956年,城市建设部和电机制造工业部协商决定,把土木科从兰州工校分离出来,另建立由城市建设工业部领导的、城市建设总局代管的兰州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并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平整校址场地,修建了第一幢教学楼(即今7号楼),筹建工作开始。
  1952年,报经甘肃省工业厅同意,兰州市政府批准,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划拨土地420亩,建设永久性新校舍。在选择校址时,学校曾勘察过三处地方,但上级领导难舍原甘肃工业专科学校(简称工专,现在是学校的后家属院)撤销后的旧址,最终决定兰州工业学校仍在兰工坪建设。
  1952年,建校初期,学校组织教师2人,留校毕业生4人组成一个小组赴兰工坪,开始建校的起步工作。他们不分昼夜,自己动手测绘地形,草拟规划;雇马车拉水,请民工夯筑围墙;平场地,迁坟墓;验收沙石砖瓦建材,看一块块砖的四角是否完整,听一片片瓦的声音是否响亮。后来请建筑公司动工,这个组的工作重点又转向监工和验收隐蔽工程。这样,现2号楼及两幢食堂(原址距2号楼后30米左右,现已撤除)建筑如期完成,小组成员的吃苦和敬业精神可圈可点。
  1954年下半年,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由萃英门旧址迁入兰工坪新址。贯彻政务院1952年3月《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精神,进行了专业调整合并工作。
  在1950年,电讯科已停办。
  1953年10月,将纺织科三年级学生24名和教职员工8人,合并于陕西咸阳纺织工业学校。同年9月,秦安、临洮两县工业学校的化工科并入学校。
  1954年9月,宁夏工业学校机电科35名学生,也并入学校。至此,调整合并工作告一阶段。招生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学生来源经由两种渠道,一是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收;二是保送入校。
  1951年开始,实行统一招考制度。
  1953年,为保证生源,甘肃省教育部门规定,按指定地区进行,并参加普通高中的统一招生。
  1955年,省内招收初中毕业生发生困难,学校在河南等省招收了一部分学生。
  十、1958年4月,中共甘肃省委决定将学校改建为兰州工学院
  十一、1958年9月,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兰州工学院,组建甘肃工业大学,10月正式命名。
  1956年,初中毕业生生源仍呈现出不足,后经中央教育部、高教部批准,将甘肃省内招生任务调配到外省,于是在辽宁、吉林等地招收了一批新生。
  1957年,甘肃省初中毕业生来源渐多,省上决定改变招生方式,不再采取统一招生,而实行同一地区的学校联合招生或单独招生的模式。
  1965年3月,学校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北京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的焊接工艺及设备等专业整建制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抽调一批优秀基础课教师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
  1971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在机械制造、铸造、焊接、水力机械、液压传动、化工机械、工业与民用建筑等7个专业共招收学生382名,学制为3年。到1976年,学校共招收了7届学员,计2020名(含工人试点班。)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加工学科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机制、铸造、焊接、热处理、水机、液压、矿机、化机、工企、工民建等10个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8月,学校由机械工业部领导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
  1972年12月,马继孔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
  1978年9月,由李之钦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1982年9月~1983年6月,由李频如担任党委书记。
  1983年6月,由
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
  1985年10月,
为校长,唐国选为党委副书记。
  1992年6月,张弼任党委书记,陈剑虹连任校长。
  1996年3月,刘秀芝任党委书记,
  1999年5月,由
  2000年,学校开始筹建西校区。
  2002年9月,王智平任党委书记,
  十二、2003年4月,经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2003年9月,王智平任党委书记,
  2005年8月西校区一期工程完工,有16000名本科学生在西校区学习、生活。
  2008年3月,王智平任党委书记,代校长。
  2009年5月,
任党委副书记,校长。[2]
是由兰州理工大学与深圳市华育昌国际科教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4年2月被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为&
&。2010年7月被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授予&全国先进独立学院&称号。在2010年12月召开的2010年中国品牌年度总评榜颁奖盛典暨第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品牌创新年会上,学院荣获&2010科教中国行&全国十大先进独立院校&称号。
  学院目前有在校生8000余人,设有10个系,5个教学部, 55个专业,形成了以机械、电气、土木、材料、化工等工学学科专业为主,兼备理学、文学、管理学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依托兰州理工大学雄厚的办学实力和优越的教育资源以及深圳市华育昌国际科教开发有限公司在科教资源开发和研究方面的综合优势,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办学起点较高,办学机制科学,办学质量保证,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
  一、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多学科、教学型、应用性、有特色&的工程师的摇篮。
  多学科&&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借助兰州理工大学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
  教学型&&学院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主要精力、经费的主要投入都放在本科教学上,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性&&设置应用性专业,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有特色&&&出于蓝、基于蓝、别于蓝&,传承兰州理工大学的优良学风,发挥学院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的智力资源,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有特色的教学型大学。
  二、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术为主导&。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统招计划。学院的招生工作实现了四个逐年提高:一是第一志愿上线率逐年提高;二是招生最低控制线逐年提高;三是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四是新生报到率逐年提高。
  学院每年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经甘肃省人事厅统计公布的数据,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均超过90%,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0.97%,位居全省独立学院榜首,全省非师范类院校前五位。学院也被省人事厅授予 &甘肃省非师范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设有优厚的奖学金:按照国家政策,我院学生享有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年)、国家助学金(2000元/人&年);同时,学院设有学院奖学金(最高奖励8000元/人&年)和多项企业专项奖学金(最高奖励3000元/人&年)。
  学院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自有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逐年提高,并鼓励教师在完成授课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研究,设有教学研究基金。学院还聘请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资历深、学识高、授课效果好的教师授课,逐渐形成了求真务实、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优良教风。
  三、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文化素质高、社会价值高&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院以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培养模式,逐步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形成了出国留学培养、订单培养、重点大学委托培养、分级教学培养、专项技能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
  学院在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资源的同时,自有教学仪器设备逐年递增。现有计算机、语音、物理、化学、电工电子等基础课实验室,机械加工、工业自动化(西门子设备)、工程测量、ATM等专业实验室。学院建有高标准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体育运动场、文化活动广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高标准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生活服务设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学院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学院在前两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上获团体三等奖,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独立学院;在2009年甘肃省第三届&创新杯&计算机大赛上,学院代表队荣获7个特等奖,12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与兰州交通大学并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2010年第四届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我院参赛队取得了6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和4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位列团体总分第二名。2009年,学院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西北赛区特等奖、全国二等奖;同时,学院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予优秀组织奖,学院两位教师获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优秀个人奖,一位教师获甘肃省教育厅优秀个人奖。日,在由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主办的&正保教育杯&第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决赛中,学院获得&大赛组织奖&,学院学生胡文轻在AutoCAD机械制图项目中总成绩位列所有参赛选手第二名,荣获一等奖。在2010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的比赛中,我院代表队获得一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的。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受到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育厅、省人口委、省科技厅、省文化厅和省学联表彰,被授予&2009年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四、学院的建设发展思路是:&实施规范管理,营造人文氛围,建设精明团队,确保培养质量,创建一流学院&。
  学院以建立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体系为目标,遵循科学原则,在学院顶层设计,办学理念和思路,组织与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和手段,管理制度与流程,管理技术和方法上锐意创新,建立了科学、规范、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充分激发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院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化利用,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为创建区域一流和行业一流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并提供有力的支撑。
  学院将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和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弘扬&求是、砺志、笃行&的校训,继往开来、规范管理、开拓创新,为实现区域一流、行业一流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高考科目:
工大历史回顾
正在加载.....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3号
京公网安备 (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州理工大学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