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学论语内容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综合探究二_与时俱进_求真务实 (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综合探究二_与时俱进_求真务实 (1)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598.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document.write('');
新闻客户端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document.write(today.getFullYear(),"年",today.getMonth()+1,"月",today.getDate(),"日 ",d[today.getDay()+1]," ",timeValue);
玉林人与时俱进读论语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讯(记者 谭伟玲)近日,玉林师院文学传媒学院退休副教授龙昭雄的专著《论语与现代生活》入选全国&百部优秀社科普及读物&,这部作品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在《玉林晚报》连载刊登313篇,于2009年12月集结成书出版,成为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当年推荐的重点科普读物。
《论语与现代生活》阐述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观念,并结合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与时俱进,深入浅出,把做人与为政之道娓娓道来,感召力大。作品在《玉林晚报》连载时便引起读者强烈关注和反响,出版后,市国税局、市公路局、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玉州区九中、北流市白马初中、宝炬电线电缆公司、南宁嘉和集团等许多机关、学校、企业购买此书,人手一册,认真学习。&职工读了这本书后,更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比如我们接访来电来访者,会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到企业检查工作时,也注意说话做事的语气,树立自己的好形象。另外,在听取企业或客户抱怨时,我们会更多地考虑到对方的利益,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而不是责怪对方。&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所长苏寿林告诉记者,这部书对职工工作时的规范很有指导意义。
&我还被邀请到许多单位做&读论语,学做人&专题讲座26场,听众近万人。&该书作者龙昭雄副教授告诉记者,他的新作《三字经与现代启蒙教育》正在付印,也已入选广西社科界联合会2011年重点科普读物。
责任编辑:覃迪
相关阅读:
玉林社会民生文体人居---07月13日 11:24《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
2.孔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m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有的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分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诬罔,受欺。&殆&,危险。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畔&同&叛&,指离经叛道。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一点也不,绝对没有。&意&,臆测,&必&武断,&固&,固执拘泥,&我&,唯我独是。&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空空如也&,我本来什么都不知道。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认为学习是增加自身学问,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不是评价个人能力的尺度,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在于修养自身的学问道德,而现代学者的学习目的却是用知识装饰自己,以图名利。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的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多学而识之&即博闻强志。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自亦有异文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字字禽,一说孔子的学生。&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闻&,教诲。&趋&,小步快走。此章为对话体,是孔子弟子陈亢和孔子之子孔鲤的一段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礼等古典文化的倡导和推崇,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无论是对待弟子还是自己的儿子,都是一视同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表现出孔子深厚的道德境界和修养。
子曰:&小人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启发。&观&观察。&群&,合群。&怨&,讽怨。&迩&,近。此章孔子指出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的作用很大,可以&兴&、&观&、&群&、&怨&等等,指出《诗》这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对君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3.课文难点讨论
讨论《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4.相关评论
①钱穆《论语新解(选)》中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②李泽厚《论语今读(前言)》中提到孔子的回答时说&而所有这些都并非柏拉图式的理式追求,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它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
③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中说&《论语》一书,竟体是一种教育思想。读其书,当如扣孔子之耳提面命,乃为真切。&
5.课文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又记得住的人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的思想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而&的用法主要有&顺接&和&转接&两种,下列各句中的&而&表&转接&是(
A.温故而知新
B.敏而好学
C.学而不思则罔
D.学而识之
① 《论语》一书的作者是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 ,全书共
篇,体例主要有语录体、
② &多而识之&中&识&的读音为
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答案: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答案: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简要说明课文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
答案:《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同时,孔子还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最著名的莫过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己之学&,追求自我完善。
七、研习与思考
阅读以下文字,说说你对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理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1。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2。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5。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6。傲,非也;裕且玻痪尤缦蛞7。学莫便乎近其人8。《礼》、《乐》法而不说9,《诗》、《书》故而不切10,《春秋》约而不速11。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12。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劝学》
答:君子通过学习来塑造自我,完成自我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是&成人&,己立则能立人。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沽名钓誉,谋求利禄,或者是为学而学。前者便是为己之学,后者便是为人之学。钱穆先生说:&为已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见《论语新解》)
附:《荀子&劝学》注释及译文
1 乎:于。箸:通&贮&。布:表露,流露。形:显露,显现。
2 端:轻声说话。端:通&喘&。p:通&蠕&,微动,轻微的举动。一:即全,指人的一言一行。法则:准则,规则。
3 则:转折连词,却,只有。曷(hē):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4 学:求学,学习。
5 美其身:即使自身完美。禽犊: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用来比喻那些小人用此来做为进身之物。
6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裕核员鹑嗣挥邢蚰闱蠼潭闳锤嫠咚饨凶黾痹辏蚰闱虢桃桓鑫侍饽闳椿卮鹆肆礁鑫侍猓饨凶鲞脒丁N剩呵虢蹋嵛省0粒杭痹辍裕河锷性樱锤吹厮怠
7 向:同&响&。即回响,也就是有问必答。
8 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靠近好的老师更为便捷的了。莫:没有。便:简便,方便。其:代词,指老师一类的人。
说:详说,细说。
不切:不切合实际,指不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约:简略,不详细。
方:通&仿&,仿效。习:练习,这里是指按君子的学说去实践。遍:普遍、广泛。周:全。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提问你却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别人向你提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唠叨。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因此,君子对别人的提问应该像回声似的,问什么回答什么。学习没有比接近老师更便利的了,《礼经》《乐经》虽然记载了一些法度标准,但是却不够详细,《诗经》《尚书》虽然记载了旧的政治事理,但却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春秋》的内容过于简单,因此不能让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并且亲自学习实践君子的学说,才能培养出高贵的品质而学习到广博的知识,对于世事也就通晓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快的了。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孔子像(见PPT)
2.孔子故居(见PPT)
3.海外孔子学院(见PPT)
九、延伸阅读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化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是自己做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才能做到真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
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
孔子曾经直接了当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就是说,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象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这使我想起一个小故事:
在一条小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
第一个裁缝挂出了一个块大牌子,上写: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
这第三个裁缝的牌子写得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
也就是说,他把这个视线放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还不是。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使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出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影响。
谈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吗?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占小便宜。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中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么,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惦记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个人他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我怎么样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计着自家的衣食居住,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就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为维护和扩大这一点点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君子从来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却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喜欢钻小孔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可能得手,但这里面潜藏着危机,肯定迟早要吃大亏。还是拿走路来说,一看红灯、绿灯中间闪着黄灯,赶紧跑过去吧,觉得这个事情占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说回到君子,今天要做一个君子不妨从倡导的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每一个人走上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种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为什么这些理想在现实中会一一破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的&恒心&不够。
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
这是君子的第二个标准。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邦结派,谋取私利。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
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邃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
关于君子和小人形式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到受到照应。
&比&这个字,字形像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这句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比如说开一个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小人呢,他会和他最好的人躲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们两个人好得不得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还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境界不同。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一个君子之道。
因为君子和小人有着许多不同,因而同君子相处和同小人相处,情形会很不一样。
孔夫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论语》的这种叙事方式特别容易懂,就是因为它老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较。
说,同&悦&,高兴。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但是这样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取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灯,虽然你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时候,他不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责备,觉得你这儿不够格,那儿也不达标,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费。他会想法刁难你,让你觉得很尴尬。所以这样的人你很难与他相处。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一个君子的言行,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情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刚毅。
《圣经》说世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说出去的话有时候就像覆水难收,所以一个真君子,总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说。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过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君子崇尚实干,那么,一个真君子应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在孔子看来,君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理想主义。君子从来不是固定在某个职业中,他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
所以,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的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人很奇怪,我们是思维决定行动,也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每天做的事情大体相同,但对这些事情的解释各有不同。
我曾经看到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家写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而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
他去问第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呢?
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吗?
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里的砖码齐,看了看说,我在砌堵墙啊。
后来他又去问了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抬头擦了一把汗,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大家看一看,这三个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是三个层次。
第一种人的态度我称为悲观主义的态度。他可以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对的是当下的辛苦,当然这也是确实存在的。
第二种人的态度我称为职业主义的态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这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要对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个职务和职称,所以他的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器&的境界,作为一个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事他没有更高的追求。
第三种人的态度我称为理想主义的态度。也就是说,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知道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他知道,它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此时,他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而是关系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关系到我们最终能不能建筑起一座教堂。而同时,因为有了这个教堂梦想的笼罩,也就成就了一个超出平凡的个体。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小哦能够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中考 高考名著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的主要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