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网到上庸有多少距离

河南南阳距湖北咸宁多少公里
河南南阳距湖北咸宁多少公里
09-09-19 &匿名提问 发布
全程大概490公里左右,坐车如果走京珠高速大概5个多小时,如果走107国道,大概7个多小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三国重大历史事件 李、郭之乱 董卓被诛杀后,其部下将士散在关东一带的人数还很多,他们大都是西凉人。王允开始想悉予赦免,后来又犹疑不决,于是谣言四起,说朝廷要尽杀凉州人。李、郭汜、张济都是凉州人,他们便号召将士造反,声称要为董太师报仇,从关东杀入关中,沿途凉州兵纷纷参加。 王允等人并无兵力,只靠吕布。初平三年(192年)凉州兵攻入长安,聚众至十余万,吕布战败逃走,王允被杀。年幼的献帝又被李、郭和樊稠劫持,三人共同秉政,张济将兵镇弘农。 不久秉政三人发生冲突,先是李杀了樊稠,再在长安城内与郭汜斯杀,一连打了几个月。天灾人祸,百姓涂炭。张济将兵自弘农前来调停,郭、李正相持不下,就接受调停,由张济、杨奉、董承护驾东行。走到弘农,张济和杨、董反目,李、郭也后悔放了献帝,再与张合兵来劫夺小皇帝,杨、董护驾边战边走,在弘农、陕城间得河北将士和南匈奴右贤王的援助,才逃到安邑,这已是兴平二年(195年)十一月,明年改年号建安。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献帝由董承等人护送回洛阳。洛阳经董卓焚毁已成一片瓦砾,百姓只剩下几百家。 州牧割据 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事,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权。董卓进京,靠的就是他在凉州刺史任内拥有的兵权;袁绍、韩馥兴兵讨伐董卓,也是联合各地拥兵的州牧。此后各州牧又互相兼并,已形成州牧割据局面。建安元年(196年)主要的割据州牧有曹操据兖州,公孙度据辽东,刘虞、公孙瓒据幽州,袁绍据冀、青、并三州,袁术据扬、豫二州,陶谦据徐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还有些虽非州牧,也据地自雄,如孙策据江东,韩遂、马腾据凉州,张鲁据汉中。各个割据势力彼此互相攻伐兼并,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在州牧割据的情况下,东汉已名存实亡。 火烧乌巢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建议与曹操展开持久战,利用自己兵多粮足的优势拖垮曹操。袁绍不听,许攸背袁投曹,并告诉曹操袁绍军的粮草囤积于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曹操便带精骑五千人前去攻打乌巢,一举烧掉那里的粮草,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袁绍兵败,逃回邺城,积郁成疾,于建安七年(202年)病卒。其子谭、尚争权,曹操同年九月攻占黎阳。九年邺城降,袁尚奔幽州依次兄袁熙;后兄弟二人逃奔乌桓。十年正月操杀袁谭。乌桓是北方少数民族,东汉末年逐渐强大,拥有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袁绍在建安元年(196年)兼并公孙瓒土地时曾利用乌桓力量,事后矫旨封其首领蹋顿为单于,所以袁熙、袁尚此去是想借乌桓力量与曹操抗衡。曹操为了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准备远征乌桓。他首先开凿两条人工水道,即从呼(今滹泥河)入滹水的平虏渠,以及从河口入潞河(今白河)通渤海的泉州渠,解决远征的军需运输;又大封功臣,以鼓励士气。 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北伐,到达易县(今河北雄县西北),再轻装兼程来到无终(今天津市蓟县)。此时他得当地汉人田畸的指点和帮助,从已断绝近二百年卢龙塞越险经过白檀(今河北宽城),迅速到达距乌桓根据地柳城仅二百里时,乌桓王才知曹军到来消息,仓卒迎战,兵败被杀。曹操收降二十余万人,并将为乌桓掳掠去的十余万汉人送回内地。袁熙、袁尚兄弟率少数士卒前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瓒子),公孙康将他们杀死,表示归附曹操。至此,曹操终于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三顾茅庐 刘备到荆州以前,在各路诸侯的征战中屡次失败,他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就是没得到有高才的人辅佐自己。他来到荆州刘表处,想从这里寻找人才。他在这里见到了徐庶,认为他是人才,对他很器重。徐庶见刘备爱才,就对他说:「此地有诸葛孔明,有卧龙之称,将军愿意见他吗?」刘备说:「你可以约他一起来见我。」徐庶说:「卧龙先生乃大才之人,只可前去拜见,不可屈使他前来。将军若有意,就应该亲自前去。」于是,刘备便亲自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去拜访,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了他。诸葛亮也深被刘备的爱才之心所感动,当下就献上了有名的「隆中对策」,并出山助刘备成就大业。 长坂败兵 曹操进攻荆州,荆州刺史刘琮投降,刘备率军分水陆两路向江陵方向退却,准备利用江陵这个战略要地与曹操抗衡。江陵地处长江之滨,且粮草充足,工事坚固,有利于扎根立足。曹操发现刘备的战略意图后,率领轻骑五千,以一天一夜行三百里的速度在长坂追上了刘备。此时刘备军中大部分为老弱百姓,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曹操的骑兵冲垮击溃。幸得赵云力保刘备的妻儿,又有张飞等猛将在后面掩护,刘备一行才得以脱身。长坂败兵后,刘备不敢再往江陵,折头向东,在汉水边上与关羽的水军会合,向江夏方向撤退。 诸葛亮游说东吴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攻荆州,刘琮(刘表已死,琮为其次子)降,刘备已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对刘备道,孙权也已感到极大压力,不能再观望不前,他可以去东吴说服孙权联盟抗曹。刘备同意。诸葛亮来到东吴,见了孙权,首先分析当前形势,说:「曹操已统一北方,又占据荆州,威震四海。我主无力挡其兵锋,吃了败仗,退到夏口。请您根据自己的力量,决定是和是战。如能战,则马上同曹操断绝关系,不能,就趁早投降。若像现在那样,外托服从之名,内仍犹疑不决,大祸即将临头。」孙权一听,反唇相讥,问道:「既然如此,刘将军为甚么不降?」亮乘机激将,答道:「我主是王室后代,英才盖世,天下仰慕。即使大事不成,这是天意,哪能屈膝降曹!」权被亮一激,激动地说:「我不能将江东地方和十万士兵受制于人,决心抗曹。」 诸葛亮怕孙权仍有顾虑,对孙权进一步着重分析曹操的弱点,说:「我主虽兵败长坂坡,但关羽、刘琦尚有水陆精锐两万多人。而曹军北来,长途跋涉,已十分疲乏,几战之后,已成强弩之末,而且北人又不习水战。此外,荆州百姓归附曹操,只是迫于兵势,并非心服。如果您能派猛将统率数万士兵,与我主同心协力,是能够把曹操打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成败之机,就在今朝。」孙权听了这番合情合理的分析,增加了联刘抗曹的信心。但孙权的大臣又因主和主战分成两派,势均力敌,故权决定在内部再作讨论。讨论结果,主战派占了上风,此后就发生了孙刘联盟,赤壁鏖战,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中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火烧连环船 赤壁之战中,曹操率水陆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消灭孙权、刘备等人的势力。但曹操所带领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并不习惯水战,而且在大江之上,潮起潮落,战船颠簸不定,北军深受其苦,多有因而病倒,严重影响曹军的战斗力。曹操为解决这问题,遂命以大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 针对曹军的连环船,东吴主帅周瑜派老将黄盖向曹操诈称以粮船投降,操信以为真。在「投降」之时,黄盖开出战船数十艘,前面10艘满载乾柴草,浇了油,以布遮盖,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当黄盖的战船接近曹军船舰时,立即举火,火船直冲曹操的水师。 由于连环船互相连接,一时无法散开,加上东南风急,火势很快便蔓延起来,甚至波及岸上营寨,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曹操大败,率残部北返。这次火攻,决定了赤壁之战的成败,历史上称为火烧连环船。 曹丕篡汉立魏 东汉末年,曹操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汉献帝只是傀儡,实权由曹操掌握。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并逼早已徒具虚名的汉献帝「禅让」。同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及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十月二十九日,丕登坛受禅,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十一月一日,丕废献帝为山阳公。至此,历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国正式建立。 蜀汉建立 赤壁之战后,刘琦死,孙权就以刘备领荆州牧,又将其妹嫁他以结欢。这样刘备总算有了一块根据地。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打算进攻汉中张鲁,恐其夺取益州,自己兵力又不足以抵御,遂用别驾张松策,派军议校尉法正迎请刘备入蜀共取汉中。 刘备留关羽守荆州,驻兵南郡,率领数万士卒入蜀。十九年乘机袭破成都,驱逐刘璋,自领益州牧。次年汉中张鲁降曹操,操派夏侯渊镇守。二十四年,刘备攻汉中,杀夏侯渊,自称汉中王。第二年,曹操死,其子曹丕于十月篡汉自立。刘备于次年(221年)在成都即皇帝位,是为昭烈帝(或称蜀先主)。刘备一向以「兴复汉室」为号召,所以国号仍称「汉」,改元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设置百官。 吴国建立 孙权统治东吴以前,其兄孙策已据有江东一带。 孙策死后,孙权掌政,继续经营江东,使江东出现「士民殷富」的局面。在赤壁之战中,孙权联合刘备击败曹操,江东的孙氏政权益形巩固。其后孙权更袭杀关羽,夺得荆州。后来魏国和蜀汉先后建立,孙权既已夺取荆州,怕两国夹击,主动向魏称臣,一举在亭之战击败刘备。曹丕也不轻易上当,仍与孙权交兵,直至魏黄初六年(225年)曹丕三攻吴地无功而返,次年丕又病死,且吴蜀也早已修好,孙权称帝条件已经齐备。 他于吴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国号为吴,追尊孙坚为武烈皇帝、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子孙登为皇太子。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市)。三国之中,吴立国最晚,但自孙氏割据江东算起,则其政权最早建立,历时也最久。 襄樊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并未完全退出荆州,仍占有南郡北部,设置襄阳郡。襄阳、樊城在汉水南北,互成犄角,是曹操保卫中原的要地,故特派其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驻守。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刘备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双方矛盾暂时缓和。二十四年三月,刘备占汉中,杀夏侯渊,军势达到鼎盛,是年初南阳地区吏民反曹,也与在荆州的刘备大将关羽有过联络。同年七月关羽就出兵争夺襄樊,为「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创造条件。曹操得讯,派徐晃屯兵宛城声援曹仁,又派于禁、庞德前往襄樊助守。曹仁命于禁、庞结营樊城以北。这时一连下了十多天大雨,汉水暴涨,于、庞只得避居高阜之处,樊城被洪水包围。关羽的水军本来精强,就乘战船猛攻,于禁被逼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 关羽猛攻樊城,城内曹军十分恐惧,但曹仁与诸将决心固守。曹操在部署军事抵御的同时,又派使者去见孙权,拆散孙刘联盟,孙权复信同意称藩,偷袭关羽后方。曹操又把此信内容故意透露给关羽。关羽对这一消息是否可靠正在犹疑时,孙权果真实施偷袭,曹军又进行猛烈反攻,关羽不得不退兵回救江陵,致使这一战役功败垂成。 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率兵来援,驻屯城外。当时大雨下了十余天,汉水暴涨,溢出堤外,曹军退至高阜扎营,营寨分散,「禁等七军皆没」。关羽的水师较强,分别切割击破各曹营,曹军被杀被俘很多,于禁只得投降。关羽还生擒骁将庞德。这是襄樊大战中关羽取得最大战果的一次战役。 吴夺荆州 荆州包括七郡,即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除了曹操掌握南郡北部改置襄阳郡外,孙权与刘备之间对荆州一直是有争议的。建武二十年(215年)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刘备所有的「荆州」仅零陵、武陵和南郡的南部;孙权对此仍不满足,时想独吞。二十四年,以南郡为州治的守将关羽进攻樊城,孙权表面上是支持他,暗中却和曹操勾结偷袭荆州。 为了麻痹关羽,屯兵陆口的都督吕蒙装病,由孙权调回建业,推荐年轻的陆逊继任。陆逊一到任,马上给关羽写了封恭维信,陆逊当时没有多大名望,关羽对这位年轻而态度又谦恭的书生,并不放在心上,将后方的一些守军调去增援襄樊前线。孙权得知关羽大意,就派吕蒙为前部直趋南郡。吕蒙将战船全部改装成商船,士兵藏在船内,摇橹的士兵身穿白衣,扮作商人模样,昼夜兼行,一直到兵临城下,荆州守军才发觉。留守公安和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们都投降。关羽闻讯回救,并派人到上庸救援,上庸守将拒绝支援。吕蒙占领江陵后善待关羽和他的将士家属,更使关军将士丧失斗志,有的竟离营逃回江陵。关羽向西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孙权一面派使者前去诱降,一面令潘璋截断他的归路。关羽从麦城突围,走到漳乡(今湖北当阳西),被孙权的军队生擒,于十二月被杀。孙权夺得荆州后,势力就伸展到三峡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夷陵之战 孙权占领荆州,杀了关羽,对刘备的打击实在太大,他称帝仅三个月,就在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亲率大军东征孙权,并调巴西太守张飞自阆中(今四川阆中)领兵到江州(今重庆)会合,不意张飞出兵时被部下杀死。孙权方面当然也有准备:一是派人向曹丕祝贺他称帝,接受曹丕给他吴王的封号,希望魏国中立,预防两面受敌;二是派使者去蜀汉,要求重归于好;三是拜陆逊为镇西将军,率军进驻秭归、巫县(今四川巫山)加强防务,还把都城建业迁到武昌,以便扼守荆州。 东吴要求重修旧好,刘备自然听不进去,继续领兵东进。蜀军先头部队占了巫县,攻下秭归,于次年二月进至亭(今湖北宜都北)在此设立大本营,先头部队到达夷道(今湖北宜都)包围了孙权侄儿孙桓统率的吴军。吴军不少将领要求迎击,陆逊考虑到蜀军东下,锐气正盛,又居高临下,很难攻破,所以拒绝,反而令吴军退出崇山峻岭,使蜀军的战线拉得很长,而将自己部队集中在亭地区。孙桓屡次派人要求支援,陆逊只是回答说:「孙桓很得军心,夷道城池坚固,粮食充足,不必担心。」就是按兵不动。 刘备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东西一线安下许多营塞,又分散了兵力。蜀军不断挑战,陆逊置之不理,只管坚守。双方在亭地区对峙了半年多。蜀军的粮道要经过崇山峻岭地区,运输十分困难,加上天气暑热,令蜀军士气逐渐低落。这时刘备又放弃「水陆俱进」的原计划而将所有军队在山林中安营扎寨。陆逊找到了蜀军的弱点,于是决定发起反攻。他命令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在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连破四十余营。刘备率领残兵败将登上马鞍山据守,陆逊立即集中军力四面围攻,杀了蜀军一万多人,只有刘备带领少数人马,乘夜突出重围,逃到白帝城,不久病死。亭之败,令蜀汉元气大伤。 火烧连营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刘备托孤 刘备为夺回荆州及报关羽被杀之仇,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在夷陵这个地方,被东吴军打得大败,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刘备退到永安(今四川奉节)驻扎下来。不久,刘备就病倒了,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危,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对他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完成大业。我的儿子刘禅,才能平庸,如果他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无才,你可自取之!」诸葛亮流着泪说:「陛下这样信任我,我怎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幼主,我愿以死效忠贞之节。」刘备又遗命刘禅:「你要像侍奉父亲那样与丞相相处。」刘备死后,诸葛亮便肩负起管治国家和复兴汉室的重担。 诸葛亮南征 刘备死后,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南部)地区发生叛乱。建宁(今云南晋宁)大姓雍、(今贵州遵义)太守朱褒、越(今四川西昌)夷王高定相继起兵反蜀。为了使蜀汉有个稳定的后方,也为了获得北伐的兵源和物资,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自率大军南征。蜀军首先攻克越,杀死高定,此时雍已被高定部下所杀。另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继续顽抗。五月,诸葛亮率军渡过泸水,追击孟获。他采用攻心为上的政策,对孟获七擒七纵,最后降服孟获。不久,南中全部平定。 七擒孟获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 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便设法把他捉获。诸葛亮领他观看蜀军的营阵,问他:「此军如何?」 孟获不服,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的虚实,所以败。今天你让我观看了营阵,再打我肯定能赢!」诸葛亮便把他放掉,让他回去组织人马再战。 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当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诸葛亮以这种攻心的战略,成功地平服了叛乱,稳定了南方,使他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姜维北伐 姜维本是魏人,降蜀后很受诸葛亮的器重。亮死后屡官至凉州刺史。他很自负,又了解陇西风俗民情,总想大举北伐,费一再劝不听。蜀汉延禧十六年(253年)费遇刺被害后,姜维迁大将军,十七、十八年都举兵北伐,无功而返,十九年又向祁山方面进攻,被魏将邓艾打得大败,士卒星散,死亡极多,蜀国人民怨声载道。二十年,又出兵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攻秦川,魏军坚守不战,遂于蜀汉永安元年(258年)退回。同年,姜维撤汉中守军,退守汉、乐两城,企图诱敌深入,待敌疲乏,全军出击,其结果反而自弃险要。姜维连年北伐,大大损耗了蜀国国力。 魏灭蜀 蜀后主刘禅懦弱无能,自诸葛亮临终举以自代的蒋琬、董允等相继去世,宦官黄皓专擅朝政,姜维恐为其所害,不敢住在成都,长期驻兵沓中(今青海东南境)。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一路由邓艾率三万余人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沓中攻姜维,一路由诸葛绪领三万人自祁山向阴平附近之桥头,绝姜维归路;一路由锺会统率十万人,分别从斜谷、子午谷等地前进,很快攻下汉中。 邓艾到达沓中,姜维闻汉中已失,退向阴平,遭诸葛绪截击,再撤到剑阁,与成都赶来支援的廖化、张翼坚守,与锺会大军相持不下。邓艾向会建议用奇兵,会同意,并嘱艾实施。阴平是氐羌居住地区,地偏僻,路难走,蜀军并未设防,艾亲率士卒探险从此道而行,绕过剑阁天险,直趋江油。江油守将投降,邓艾很快进攻涪城。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在涪拒守不胜,退绵竹,及其子尚均战死。 绵竹一失,成都已无险可守。蜀汉群臣朝议纷纭,刘禅最后采纳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并派人令尚坚守剑阁的姜维等一并投降。蜀汉自建立至降魏,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偷渡阴平 魏灭蜀期间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当时锺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 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锺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锺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地僻人稀,很难行走。 西汉武帝通西南夷时,曾开凿过一条小道,早已废弃不用,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身先士卒,探险开道,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江油。江油守将马邈面对觉得如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江油、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高平陵事件 魏明帝曹睿死后,曹爽和司马懿共同受遗诏辅政。曹爽感到司马懿对自己有威胁,便重用何晏、邓、丁谧等人,排挤司马懿,欲夺其权。司马懿也暗中进行了准备,正始十年(249年),齐王曹芳出洛阳到高平陵祭扫先皇,曹爽陪同前往。司马懿乘此机会在城内发动政变,将曹爽党羽逮捕杀掉,逼曹爽交出大权,并将其囚禁处死。通过这次政变,司马氏掌握了曹魏大权 。 司马炎篡魏立晋 魏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曹爽等,此后魏国由司马氏一家专政。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续专魏政。司马师死后,大权全在司马昭手中。平蜀后,元帝于元熙元年(264年)封他为晋王。第二年昭死,子炎学曹丕篡汉的办法,叫元帝曹奂举行一个「禅让」仪式,自己当了皇帝,国号为晋,改元泰始。魏自曹丕篡汉至曹奂「禅让」,共历五帝四十六年。 晋灭吴 自孙权死后,吴国内部宗室、大臣争权利,朝政混乱,末帝孙皓更是骄奢淫逸,令国政日非。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司马炎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操练士卒,作好伐吴准备。咸宁四年(278年),祜卒,以杜预代。次年,武帝同意杜预意见,下诏伐吴。咸宁四年(280年),晋军兵至石头城(今南京北郊),吴主孙皓投降。吴自孙权称帝至灭亡,共历四帝五十二年。
罗贯中本中,卷前“三国志宗僚”一栏所开列的,蜀汉方面,上自刘备下至黄皓,共104人;曹魏方面,上自曹操下至陈登,共242人;孙吴方面,从孙坚、孙权至刘赞共131人。三方总共477人。这里面只限于帝王后妃、文官武将。而农民起义头领,以及渔樵耕牧等下层人物,都被排斥在外。  一些研究《三国演义》的论著说,这个作品共写了400多个人物,大概就是依据这个“三国志宗僚”的数字。这是很不准确的。  据粗略的统计,毛宗岗整理过的《三国演义》中有姓氏的人物,共有980多人。如果把其中的神仙道人如南斗、北斗,还有孔明的书童、水镜先生的牧童和一些无姓无名的妇女等,也算上的话,就有1100多人。可以说,《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写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  这个作品在处理这众多人物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主次分明,详略得体。从而把他们组成为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真实地反映出三国时代的社会面貌。  作品所歌颂的蜀汉集团的主要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和孔明等,是全书的主体,写来有始有终。其来龙去脉,为人作事,交代得一清二楚。不但写他们生前龙腾虎跃的战斗生活,而且还写他们死后幽灵的种种活动。比如,诸葛亮死后,英灵尚在,仍在维护着蜀汉的安全。关羽被害之后,阴魂不散,扼杀了对手吕蒙,吓煞了曹操,在战阵中保护着张苞,最后升天为神。张飞的冤魂,来到刘备跟前,诉说自己的被害,要求为他报仇。就连孔明的老丈人黄承彦死后,也能显灵。  曹操、孙权集团中的主要人物,虽然也有始有终,但写他们只限于生前,而且许多人还不得好死,如孙策被刺死,周瑜被气死,吕蒙被扼死,曹操被伏皇后、董贵人等20个为他杀害的冤鬼“索命”而死。他们死了之后,就默默无闻,毫无讯息!  次要人物,要么有始无终,要么一出现即被人砍死。这一些大多数是牙将、裨将之类,他们的出现大多数为铺垫主要人物。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在出阵之前,潘风、俞涉、鲍忠、胡轸等将,便连连被华雄斩死,造成了华雄的不可一世的气势,而关羽在温酒之间却斩了华雄,关羽的神威便在华雄之上。所谓“强中还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潘风等四人一出场即死去,从艺术构思上来说,当然,他们也算是完成了任务,各得其所。  等而下之者,往往只在介绍较主要人物时提到而已。比如写孔明出山时,就说到他的“四密友”——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除徐元直得到较详细的描写外,其余三人只是提到一下,以后,就没有下文了。写刘表时,提到了“江夏八俊”,只点出了“八俊”的名字。  人物虽然众多,经过作者的这样处置,显得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有如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又主峰突兀,气象万千。这一方面是作者“拥刘抑曹”正统观念所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杰出的艺术构思的体现。从这点上,也足以说明,罗贯中不愧是个大手笔。
主要内容:黄巾乱汉、群雄逐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足鼎立、夷陵之战、七擒七纵、北伐中原、司马篡魏、三国归晋主要人物:魏:曹操、曹丕、曹睿 、曹彰 、曹植 、司马懿、 司马昭 、荀攸、 夏侯惇、 夏侯渊 、夏侯霸、 曹洪、 曹仁、 荀彧、 钟繇 、郭嘉 、贾诩 、程昱 、蒋济、 典韦、  邓艾 、钟 会、 文聘  、曹真 、曹休 、曹爽、 司马师、 程秉、 夏侯尚 蜀: 刘备 、诸葛亮、 赵云、 马超、关羽 、张飞 、姜维、马谡 、杨仪 、刘禅、 关平 、关兴 、张苞、 糜芳 、周仓 、简雍、 严颜 、谯周 、邓芝 、 廖化 、张翼、黄忠、庞统、糜竺 、法正、 魏延 吴:孙坚、孙策、孙权、 周瑜、鲁肃、吕蒙、 陆逊、 张昭、诸葛谨、 黄盖、阚泽 、甘宁、太史慈、程普、徐盛、周泰、蒋钦、顾雍、凌统、  其他:董卓、袁绍、袁术、刘表、伊籍、吕布
三国重大历史事件 李、郭之乱 董卓被诛杀后,其部下将士散在关东一带的人数还很多,他们大都是西凉人。王允开始想悉予赦免,后来又犹疑不决,于是谣言四起,说朝廷要尽杀凉州人。李、郭汜、张济都是凉州人,他们便号召将士造反,声称要为董太师报仇,从关东杀入关中,沿途凉州兵纷纷参加。 王允等人并无兵力,只靠吕布。初平三年(192年)凉州兵攻入长安,聚众至十余万,吕布战败逃走,王允被杀。年幼的献帝又被李、郭和樊稠劫持,三人共同秉政,张济将兵镇弘农。 不久秉政三人发生冲突,先是李杀了樊稠,再在长安城内与郭汜斯杀,一连打了几个月。天灾人祸,百姓涂炭。张济将兵自弘农前来调停,郭、李正相持不下,就接受调停,由张济、杨奉、董承护驾东行。走到弘农,张济和杨、董反目,李、郭也后悔放了献帝,再与张合兵来劫夺小皇帝,杨、董护驾边战边走,在弘农、陕城间得河北将士和南匈奴右贤王的援助,才逃到安邑,这已是兴平二年(195年)十一月,明年改年号建安。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献帝由董承等人护送回洛阳。洛阳经董卓焚毁已成一片瓦砾,百姓只剩下几百家。 州牧割据 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事,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权。董卓进京,靠的就是他在凉州刺史任内拥有的兵权;袁绍、韩馥兴兵讨伐董卓,也是联合各地拥兵的州牧。此后各州牧又互相兼并,已形成州牧割据局面。建安元年(196年)主要的割据州牧有曹操据兖州,公孙度据辽东,刘虞、公孙瓒据幽州,袁绍据冀、青、并三州,袁术据扬、豫二州,陶谦据徐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还有些虽非州牧,也据地自雄,如孙策据江东,韩遂、马腾据凉州,张鲁据汉中。各个割据势力彼此互相攻伐兼并,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在州牧割据的情况下,东汉已名存实亡。 火烧乌巢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建议与曹操展开持久战,利用自己兵多粮足的优势拖垮曹操。袁绍不听,许攸背袁投曹,并告诉曹操袁绍军的粮草囤积于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曹操便带精骑五千人前去攻打乌巢,一举烧掉那里的粮草,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袁绍兵败,逃回邺城,积郁成疾,于建安七年(202年)病卒。其子谭、尚争权,曹操同年九月攻占黎阳。九年邺城降,袁尚奔幽州依次兄袁熙;后兄弟二人逃奔乌桓。十年正月操杀袁谭。乌桓是北方少数民族,东汉末年逐渐强大,拥有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袁绍在建安元年(196年)兼并公孙瓒土地时曾利用乌桓力量,事后矫旨封其首领蹋顿为单于,所以袁熙、袁尚此去是想借乌桓力量与曹操抗衡。曹操为了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准备远征乌桓。他首先开凿两条人工水道,即从呼(今滹泥河)入滹水的平虏渠,以及从河口入潞河(今白河)通渤海的泉州渠,解决远征的军需运输;又大封功臣,以鼓励士气。 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北伐,到达易县(今河北雄县西北),再轻装兼程来到无终(今天津市蓟县)。此时他得当地汉人田畸的指点和帮助,从已断绝近二百年卢龙塞越险经过白檀(今河北宽城),迅速到达距乌桓根据地柳城仅二百里时,乌桓王才知曹军到来消息,仓卒迎战,兵败被杀。曹操收降二十余万人,并将为乌桓掳掠去的十余万汉人送回内地。袁熙、袁尚兄弟率少数士卒前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瓒子),公孙康将他们杀死,表示归附曹操。至此,曹操终于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三顾茅庐 刘备到荆州以前,在各路诸侯的征战中屡次失败,他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就是没得到有高才的人辅佐自己。他来到荆州刘表处,想从这里寻找人才。他在这里见到了徐庶,认为他是人才,对他很器重。徐庶见刘备爱才,就对他说:「此地有诸葛孔明,有卧龙之称,将军愿意见他吗?」刘备说:「你可以约他一起来见我。」徐庶说:「卧龙先生乃大才之人,只可前去拜见,不可屈使他前来。将军若有意,就应该亲自前去。」于是,刘备便亲自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去拜访,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了他。诸葛亮也深被刘备的爱才之心所感动,当下就献上了有名的「隆中对策」,并出山助刘备成就大业。 长坂败兵 曹操进攻荆州,荆州刺史刘琮投降,刘备率军分水陆两路向江陵方向退却,准备利用江陵这个战略要地与曹操抗衡。江陵地处长江之滨,且粮草充足,工事坚固,有利于扎根立足。曹操发现刘备的战略意图后,率领轻骑五千,以一天一夜行三百里的速度在长坂追上了刘备。此时刘备军中大部分为老弱百姓,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曹操的骑兵冲垮击溃。幸得赵云力保刘备的妻儿,又有张飞等猛将在后面掩护,刘备一行才得以脱身。长坂败兵后,刘备不敢再往江陵,折头向东,在汉水边上与关羽的水军会合,向江夏方向撤退。 诸葛亮游说东吴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攻荆州,刘琮(刘表已死,琮为其次子)降,刘备已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对刘备道,孙权也已感到极大压力,不能再观望不前,他可以去东吴说服孙权联盟抗曹。刘备同意。诸葛亮来到东吴,见了孙权,首先分析当前形势,说:「曹操已统一北方,又占据荆州,威震四海。我主无力挡其兵锋,吃了败仗,退到夏口。请您根据自己的力量,决定是和是战。如能战,则马上同曹操断绝关系,不能,就趁早投降。若像现在那样,外托服从之名,内仍犹疑不决,大祸即将临头。」孙权一听,反唇相讥,问道:「既然如此,刘将军为甚么不降?」亮乘机激将,答道:「我主是王室后代,英才盖世,天下仰慕。即使大事不成,这是天意,哪能屈膝降曹!」权被亮一激,激动地说:「我不能将江东地方和十万士兵受制于人,决心抗曹。」 诸葛亮怕孙权仍有顾虑,对孙权进一步着重分析曹操的弱点,说:「我主虽兵败长坂坡,但关羽、刘琦尚有水陆精锐两万多人。而曹军北来,长途跋涉,已十分疲乏,几战之后,已成强弩之末,而且北人又不习水战。此外,荆州百姓归附曹操,只是迫于兵势,并非心服。如果您能派猛将统率数万士兵,与我主同心协力,是能够把曹操打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成败之机,就在今朝。」孙权听了这番合情合理的分析,增加了联刘抗曹的信心。但孙权的大臣又因主和主战分成两派,势均力敌,故权决定在内部再作讨论。讨论结果,主战派占了上风,此后就发生了孙刘联盟,赤壁鏖战,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中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火烧连环船 赤壁之战中,曹操率水陆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消灭孙权、刘备等人的势力。但曹操所带领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并不习惯水战,而且在大江之上,潮起潮落,战船颠簸不定,北军深受其苦,多有因而病倒,严重影响曹军的战斗力。曹操为解决这问题,遂命以大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 针对曹军的连环船,东吴主帅周瑜派老将黄盖向曹操诈称以粮船投降,操信以为真。在「投降」之时,黄盖开出战船数十艘,前面10艘满载乾柴草,浇了油,以布遮盖,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当黄盖的战船接近曹军船舰时,立即举火,火船直冲曹操的水师。 由于连环船互相连接,一时无法散开,加上东南风急,火势很快便蔓延起来,甚至波及岸上营寨,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曹操大败,率残部北返。这次火攻,决定了赤壁之战的成败,历史上称为火烧连环船。 曹丕篡汉立魏 东汉末年,曹操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汉献帝只是傀儡,实权由曹操掌握。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并逼早已徒具虚名的汉献帝「禅让」。同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及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十月二十九日,丕登坛受禅,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十一月一日,丕废献帝为山阳公。至此,历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国正式建立。 蜀汉建立 赤壁之战后,刘琦死,孙权就以刘备领荆州牧,又将其妹嫁他以结欢。这样刘备总算有了一块根据地。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打算进攻汉中张鲁,恐其夺取益州,自己兵力又不足以抵御,遂用别驾张松策,派军议校尉法正迎请刘备入蜀共取汉中。 刘备留关羽守荆州,驻兵南郡,率领数万士卒入蜀。十九年乘机袭破成都,驱逐刘璋,自领益州牧。次年汉中张鲁降曹操,操派夏侯渊镇守。二十四年,刘备攻汉中,杀夏侯渊,自称汉中王。第二年,曹操死,其子曹丕于十月篡汉自立。刘备于次年(221年)在成都即皇帝位,是为昭烈帝(或称蜀先主)。刘备一向以「兴复汉室」为号召,所以国号仍称「汉」,改元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设置百官。 吴国建立 孙权统治东吴以前,其兄孙策已据有江东一带。 孙策死后,孙权掌政,继续经营江东,使江东出现「士民殷富」的局面。在赤壁之战中,孙权联合刘备击败曹操,江东的孙氏政权益形巩固。其后孙权更袭杀关羽,夺得荆州。后来魏国和蜀汉先后建立,孙权既已夺取荆州,怕两国夹击,主动向魏称臣,一举在亭之战击败刘备。曹丕也不轻易上当,仍与孙权交兵,直至魏黄初六年(225年)曹丕三攻吴地无功而返,次年丕又病死,且吴蜀也早已修好,孙权称帝条件已经齐备。 他于吴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国号为吴,追尊孙坚为武烈皇帝、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子孙登为皇太子。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市)。三国之中,吴立国最晚,但自孙氏割据江东算起,则其政权最早建立,历时也最久。 襄樊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操并未完全退出荆州,仍占有南郡北部,设置襄阳郡。襄阳、樊城在汉水南北,互成犄角,是曹操保卫中原的要地,故特派其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驻守。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刘备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双方矛盾暂时缓和。二十四年三月,刘备占汉中,杀夏侯渊,军势达到鼎盛,是年初南阳地区吏民反曹,也与在荆州的刘备大将关羽有过联络。同年七月关羽就出兵争夺襄樊,为「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创造条件。曹操得讯,派徐晃屯兵宛城声援曹仁,又派于禁、庞德前往襄樊助守。曹仁命于禁、庞结营樊城以北。这时一连下了十多天大雨,汉水暴涨,于、庞只得避居高阜之处,樊城被洪水包围。关羽的水军本来精强,就乘战船猛攻,于禁被逼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 关羽猛攻樊城,城内曹军十分恐惧,但曹仁与诸将决心固守。曹操在部署军事抵御的同时,又派使者去见孙权,拆散孙刘联盟,孙权复信同意称藩,偷袭关羽后方。曹操又把此信内容故意透露给关羽。关羽对这一消息是否可靠正在犹疑时,孙权果真实施偷袭,曹军又进行猛烈反攻,关羽不得不退兵回救江陵,致使这一战役功败垂成。 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率兵来援,驻屯城外。当时大雨下了十余天,汉水暴涨,溢出堤外,曹军退至高阜扎营,营寨分散,「禁等七军皆没」。关羽的水师较强,分别切割击破各曹营,曹军被杀被俘很多,于禁只得投降。关羽还生擒骁将庞德。这是襄樊大战中关羽取得最大战果的一次战役。 吴夺荆州 荆州包括七郡,即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除了曹操掌握南郡北部改置襄阳郡外,孙权与刘备之间对荆州一直是有争议的。建武二十年(215年)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刘备所有的「荆州」仅零陵、武陵和南郡的南部;孙权对此仍不满足,时想独吞。二十四年,以南郡为州治的守将关羽进攻樊城,孙权表面上是支持他,暗中却和曹操勾结偷袭荆州。 为了麻痹关羽,屯兵陆口的都督吕蒙装病,由孙权调回建业,推荐年轻的陆逊继任。陆逊一到任,马上给关羽写了封恭维信,陆逊当时没有多大名望,关羽对这位年轻而态度又谦恭的书生,并不放在心上,将后方的一些守军调去增援襄樊前线。孙权得知关羽大意,就派吕蒙为前部直趋南郡。吕蒙将战船全部改装成商船,士兵藏在船内,摇橹的士兵身穿白衣,扮作商人模样,昼夜兼行,一直到兵临城下,荆州守军才发觉。留守公安和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们都投降。关羽闻讯回救,并派人到上庸救援,上庸守将拒绝支援。吕蒙占领江陵后善待关羽和他的将士家属,更使关军将士丧失斗志,有的竟离营逃回江陵。关羽向西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孙权一面派使者前去诱降,一面令潘璋截断他的归路。关羽从麦城突围,走到漳乡(今湖北当阳西),被孙权的军队生擒,于十二月被杀。孙权夺得荆州后,势力就伸展到三峡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夷陵之战 孙权占领荆州,杀了关羽,对刘备的打击实在太大,他称帝仅三个月,就在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亲率大军东征孙权,并调巴西太守张飞自阆中(今四川阆中)领兵到江州(今重庆)会合,不意张飞出兵时被部下杀死。孙权方面当然也有准备:一是派人向曹丕祝贺他称帝,接受曹丕给他吴王的封号,希望魏国中立,预防两面受敌;二是派使者去蜀汉,要求重归于好;三是拜陆逊为镇西将军,率军进驻秭归、巫县(今四川巫山)加强防务,还把都城建业迁到武昌,以便扼守荆州。 东吴要求重修旧好,刘备自然听不进去,继续领兵东进。蜀军先头部队占了巫县,攻下秭归,于次年二月进至亭(今湖北宜都北)在此设立大本营,先头部队到达夷道(今湖北宜都)包围了孙权侄儿孙桓统率的吴军。吴军不少将领要求迎击,陆逊考虑到蜀军东下,锐气正盛,又居高临下,很难攻破,所以拒绝,反而令吴军退出崇山峻岭,使蜀军的战线拉得很长,而将自己部队集中在亭地区。孙桓屡次派人要求支援,陆逊只是回答说:「孙桓很得军心,夷道城池坚固,粮食充足,不必担心。」就是按兵不动。 刘备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东西一线安下许多营塞,又分散了兵力。蜀军不断挑战,陆逊置之不理,只管坚守。双方在亭地区对峙了半年多。蜀军的粮道要经过崇山峻岭地区,运输十分困难,加上天气暑热,令蜀军士气逐渐低落。这时刘备又放弃「水陆俱进」的原计划而将所有军队在山林中安营扎寨。陆逊找到了蜀军的弱点,于是决定发起反攻。他命令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在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连破四十余营。刘备率领残兵败将登上马鞍山据守,陆逊立即集中军力四面围攻,杀了蜀军一万多人,只有刘备带领少数人马,乘夜突出重围,逃到白帝城,不久病死。亭之败,令蜀汉元气大伤。 火烧连营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刘备托孤 刘备为夺回荆州及报关羽被杀之仇,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在夷陵这个地方,被东吴军打得大败,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刘备退到永安(今四川奉节)驻扎下来。不久,刘备就病倒了,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危,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对他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完成大业。我的儿子刘禅,才能平庸,如果他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无才,你可自取之!」诸葛亮流着泪说:「陛下这样信任我,我怎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幼主,我愿以死效忠贞之节。」刘备又遗命刘禅:「你要像侍奉父亲那样与丞相相处。」刘备死后,诸葛亮便肩负起管治国家和复兴汉室的重担。 诸葛亮南征 刘备死后,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南部)地区发生叛乱。建宁(今云南晋宁)大姓雍、(今贵州遵义)太守朱褒、越(今四川西昌)夷王高定相继起兵反蜀。为了使蜀汉有个稳定的后方,也为了获得北伐的兵源和物资,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自率大军南征。蜀军首先攻克越,杀死高定,此时雍已被高定部下所杀。另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继续顽抗。五月,诸葛亮率军渡过泸水,追击孟获。他采用攻心为上的政策,对孟获七擒七纵,最后降服孟获。不久,南中全部平定。 七擒孟获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 进入南中以后,连连取得胜利。他听说叛军首领孟获深被当地的夷、汉民众所敬服,便设法把他捉获。诸葛亮领他观看蜀军的营阵,问他:「此军如何?」 孟获不服,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的虚实,所以败。今天你让我观看了营阵,再打我肯定能赢!」诸葛亮便把他放掉,让他回去组织人马再战。 就这样一连七擒七纵,当诸葛亮最后一次释放孟获时,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诸葛亮以这种攻心的战略,成功地平服了叛乱,稳定了南方,使他可以专注于北伐而无后顾之忧。 姜维北伐 姜维本是魏人,降蜀后很受诸葛亮的器重。亮死后屡官至凉州刺史。他很自负,又了解陇西风俗民情,总想大举北伐,费一再劝不听。蜀汉延禧十六年(253年)费遇刺被害后,姜维迁大将军,十七、十八年都举兵北伐,无功而返,十九年又向祁山方面进攻,被魏将邓艾打得大败,士卒星散,死亡极多,蜀国人民怨声载道。二十年,又出兵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攻秦川,魏军坚守不战,遂于蜀汉永安元年(258年)退回。同年,姜维撤汉中守军,退守汉、乐两城,企图诱敌深入,待敌疲乏,全军出击,其结果反而自弃险要。姜维连年北伐,大大损耗了蜀国国力。 魏灭蜀 蜀后主刘禅懦弱无能,自诸葛亮临终举以自代的蒋琬、董允等相继去世,宦官黄皓专擅朝政,姜维恐为其所害,不敢住在成都,长期驻兵沓中(今青海东南境)。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一路由邓艾率三万余人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沓中攻姜维,一路由诸葛绪领三万人自祁山向阴平附近之桥头,绝姜维归路;一路由锺会统率十万人,分别从斜谷、子午谷等地前进,很快攻下汉中。 邓艾到达沓中,姜维闻汉中已失,退向阴平,遭诸葛绪截击,再撤到剑阁,与成都赶来支援的廖化、张翼坚守,与锺会大军相持不下。邓艾向会建议用奇兵,会同意,并嘱艾实施。阴平是氐羌居住地区,地偏僻,路难走,蜀军并未设防,艾亲率士卒探险从此道而行,绕过剑阁天险,直趋江油。江油守将投降,邓艾很快进攻涪城。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在涪拒守不胜,退绵竹,及其子尚均战死。 绵竹一失,成都已无险可守。蜀汉群臣朝议纷纭,刘禅最后采纳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并派人令尚坚守剑阁的姜维等一并投降。蜀汉自建立至降魏,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偷渡阴平 魏灭蜀期间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当时锺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 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锺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锺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地僻人稀,很难行走。 西汉武帝通西南夷时,曾开凿过一条小道,早已废弃不用,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身先士卒,探险开道,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江油。江油守将马邈面对觉得如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江油、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高平陵事件 魏明帝曹睿死后,曹爽和司马懿共同受遗诏辅政。曹爽感到司马懿对自己有威胁,便重用何晏、邓、丁谧等人,排挤司马懿,欲夺其权。司马懿也暗中进行了准备,正始十年(249年),齐王曹芳出洛阳到高平陵祭扫先皇,曹爽陪同前往。司马懿乘此机会在城内发动政变,将曹爽党羽逮捕杀掉,逼曹爽交出大权,并将其囚禁处死。通过这次政变,司马氏掌握了曹魏大权 。 司马炎篡魏立晋 魏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曹爽等,此后魏国由司马氏一家专政。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续专魏政。司马师死后,大权全在司马昭手中。平蜀后,元帝于元熙元年(264年)封他为晋王。第二年昭死,子炎学曹丕篡汉的办法,叫元帝曹奂举行一个「禅让」仪式,自己当了皇帝,国号为晋,改元泰始。魏自曹丕篡汉至曹奂「禅让」,共历五帝四十六年。 晋灭吴 自孙权死后,吴国内部宗室、大臣争权利,朝政混乱,末帝孙皓更是骄奢淫逸,令国政日非。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司马炎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操练士卒,作好伐吴准备。咸宁四年(278年),祜卒,以杜预代。次年,武帝同意杜预意见,下诏伐吴。咸宁四年(280年),晋军兵至石头城(今南京北郊),吴主孙皓投降。吴自孙权称帝至灭亡,共历四帝五十二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阳宛城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