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举例我国的国有经济说明方法有哪些并举例

急!!!毕业论文(人名币汇率上涨对我国经济有怎样的影响)或(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采取哪些对策)有其他题目也可以M我、急!!!
急!!!毕业论文(人名币汇率上涨对我国经济有怎样的影响)或(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采取哪些对策)有其他题目也可以M我、急!!!
& 题目还有很多都是关于财会类和金融类的,有其他题目也可以,很急、大家帮帮忙!
多写点啊!!!
补充:把题目写上、谢谢
升幅度才2%,以后每日浮动范围不超过千分之三,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的,基本上是恢复到94年以后,97年以前我国汇率制度的水平.要是就这点幅度就天下大乱了,岂不是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可控性相违背了?相信我国政府行政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相信政府好了,百姓改怎么过日子还怎么过日子. 人民币升值恐怕会有一个惯性,就像一个被压的很厉害的弹簧,当到 了平衡点的时候不会停下来,而是会继续弹上去,这就可能导致人民 币升值过度.升值过度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元.上个世界80年代 日元被迫升值,结果由于日本政府控制不利,致使日元升值过度,引 起了90年代10年日本经济的衰退,至今日本经济没有走出衰退的 阴影. 人民币升值直接带来的坏处就是,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影 响我国出口贸易,导致我国商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人民币 升值,影响国外对华投资,导致对华投资成本增加,不利于我国招商 引资. 人民币升值也会带来一定好处,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有利于 进口贸易,有利于降低引进国外设备,技术成本.另一方面,人民币 升值,有利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由于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的下降, 强迫我国经济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 产品附加值.此外,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解我国与美国等主要贸易伙 伴的贸易顺差问题,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 谨以此,抛专引玉.
  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在“第五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就金融危机目前的形势、危机的成因、银行监管的教训,以及国际银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第一,目前的形势。从目前以来,针对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各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救市计划和经济刺激计划,市场一天一个变化,外界一直在看这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还远未见底,之所以说没有见底,我想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金融市场的问题还远未解决,这源于美国次贷危机预计将会带来3万亿美元的损失,到目前为止,全球对相关损失进行减债只有1亿,处理的1/3可能是1/2。还有一大半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大量的NBS、CU的平方或者CU的立方缺乏透明度,市场没有办法进行定价和再定价,由于缺乏中央预算的机构,也陷入了巨大的风险当中。随着就业市场恶化和居民收入的下降,损失还会增加,东欧国家外币贷款预期可能引发西欧银行新一轮危机,也就是说,不良资产或者有些资产还在银行帐上,这个问题到今年4月份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因为世界很多上市公司会计年报时间是3月31号,4月份,外部审批接收,5月份出年报,隐瞒,但假帐很难做。
  经过此次危机,评级机构饱受利润供给,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也受到影响,他们急需挽回声誉,因此也会损失和更加严格。
  二是各国的救助计划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目前来看,各国的金融救助和经济刺激计划主要包括流动性注入、不良资产过热以及经济刺激计划等,今年2月份以来,市场流动资金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其中有两个利差是风向标,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下,大概是100几个亿。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清理远未完成不良资产收购的计划,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对包括各种长期债券的资产进行逆向收购,哪家银行出价格最低,表明经营状况也就是最差的。由政府出资收购,这一思想听起来不错,但问题还在于美联储和财政部自己都不知道这些资产值多少钱。不知道资产后面有多少交易对策,美国财政部最近推出了工资可以用基金收购贷款的计划,因为97%的资金来自财政资金,私人投资投了3%,也就是说,这些基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资本,却拥有政府担保的一大批债务,损失是财政的,获利是投资者。因此,资产的问题没有解决,市场的信心就没有办法解决。金融部门向私人的借贷就不会启动,日本90年代银行救助原因,就在于此,直到本世纪初下决心清理不良资产,才改变银行的整体状况。
  三是全球,特别是欧美危机将是十分漫长和痛苦的过程。雷曼兄弟的破产、两房的国有化,欧洲危机处于缥缈之中,各国资本机构为了充实资本,一方面进行资产减计,一方面不断收缩投资的贷款。有计算表明,用10万亿美元虚拟杠杆的话,才能使银行业回到比较正常的范围。银行贷款后,对私人部门,对私业的信贷大幅度的减少,实体经济会受到伤害,从宏观来看,经过这次危机,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低会上升,消费会下降,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点是出口的导向不佳,不得不提升国内的消费。
  2001年美国储蓄率只有2%,到2007年几乎降到零,这种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未来若干年,美国储蓄从零上升到5%,或者是8%,美国的消费率也将从现在的70%,占GDP的70%降到60%,甚至会更低,将会直接减少对外部几万亿美元的外汇需求。在需求整体萎缩的情况下,其他国家的需求能否弥补这一缺口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去贷款化,虽然有利于全球经济趋于平衡,这必须调整。对于美国还是其他国家,这个过程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将是十分痛苦和漫长的。
  第二个问题是危机共赢。这次危机没有出现多久已经恶化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可而知,但金融危机的原因已经达成共识。宏观上全球经济结构不平衡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发达经济体通过资产型储蓄来维持消费,美国银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国流动性过剩,推动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另一方面由于流动性过剩,利差刺激金融机构以获取更高的利益。投资者过度承担风险,也把市场趋势反转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抛到脑后。出现了市场非理性繁荣,2004年6月以后,美联储开始持续加息,市场流动性趋紧,资金技术上升,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大幅度跳水,金融结构缩水,金融危机爆发,这是一大问题。
  微观上,银行业风险管理和风险监管出现系统性的问题,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也是过度金融创新造成信息的衰竭和激励机制的扭曲,最典型的是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将资产池按不同的风险收益组合进行分成,卖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资产证券化本身并没有问题,有利于改善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有利于流动性管理,但过度的、过于复杂的资产证券化就会带来新的风险。一方面高度结构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对信用条件,比如像基础资产的违约率的变化是高度敏感的,往往会把基础资产的违约风险过度放大,也就是说一个多样化的资产池能有效防范风险或者个别风险,但是远远不能防范系统性风险。而且往往会放大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过度复杂的机构使系统性衰减严重,造成激励机制的严重扭曲,投资者不是很清楚风险在什么地方,降低他们事前风险鉴别和事后风险防范的能力,商业银行与资产证券挂靠后也不是风险的承担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这样的定义,最后会降低银行的调查,所以评级机构在这当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对于杠杆化疏于监管,如果把各种表外的资产列于表内,把各种特殊资金也加入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普遍突破了12.5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资本充足率8%。大多数在20倍以上,像雷曼等投资银行更是达到40-80倍,两房甚至达到几百倍。这些产品设计的时候不是考虑现金流,而是杠杆流,杠杆流越高,钱赚得越高。国际上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占15%,资产回报率LK占百分之一左右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业绩,,是非常好的业绩。但是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引吭高达40%的ROE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通过高杠杆化。这样当市场逆转的时候,风险也很大,甚至是利弊之战。
  三是低估了核心存款作用和流动性风险。从货代方面看,传统银行业非常重视核心存款,过去十多年来欧美银行改变了这一传统,主要通过批发业务开展负债业务,当市场流动性宽松的时候,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商业票据进行低成本融资,也就没有认证的吸收存款,当市场丧失信心的时候,批发市场就会收缩,流动性紧缩,如果有核心存款稳定作用,情况就会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高盛、摩根斯坦都要转位银行共有公司的原由之一。过去十多年来重要的趋势是银行大量进行自营交易,利用自有资金购买产品和过度衍生产品,这些产品非标准化和复杂的机构使得交易成本和风险溢价很高,当二级市场是流动性,这些资产在银行帐上没法办法定价和销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有毒资产,当资产两头出现问题,商业银行的流动管理就会出现大问题。
  四、低估了交易对手的风险。过去几年,CPI叫信用违约互换的产品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2007年全球的核心价值是企业价值的5倍,而2004年才占到85%。2007年前,CPA的市场是流动性的资产,中国市场叫金融保险产品,但是危机爆发后,问题出现了,由于没有中央清算机构,投资者不仅要关注直接交易对手的安全状况,同时还要关注交易对手的安全状况,交易对手的交易对手是不是安全。市场变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的结构,这就是为什么雷曼兄弟公司在倒闭以后会形成如此大的冲击,因为你失去交易对手或者失去交易对手的交易对手,很难确定资产最后的安全程度,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国际上酝酿建立一个有11家主要银行和其他交易银行组成的清算公司。
  五是全面风险管理和风险监管的趋势。此次危机爆发后,风险扩散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从传统商业银行扩散到基金等银行体系,从表面扩散到表外,从简单的产品过度到复杂的产品和衍生的产品,从信用风险扩散到流动风险和交易对策的风险。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没有扩散的出路,而监管缺失也是此次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倡导要做到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并行,这个方面关于银行监管的教训,反思此次金融全球危机,从银行审慎管理有以下经验可以值得认真总结。
  一是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设置“防火墙”,防止系统性的风险在不同市场间的过度扩散,由于没有有效的防火墙的安排,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共性及时向银行信贷资产传导扩散,从表外向表内扩散,使危机在信贷资产、房地产资产、信用资产全面爆发。
  二是哪些是系统重要的机构,哪些不是系统重要的机构。哪些太大不能搞,以便连续太多不能搞,这些是系统的重要机构。在大的危机救助时,对这些机构的救助就不能对道德风险的原则所过分约束,现在的市场经济是网络经济,像雷曼兄弟最大的交易对手是不能或者也不应该轻易让它倒闭的,美国政府当时就没有想到雷曼的倒闭会带来这么大的问题。
  三是防止产品的过度创新带来的风险。金融产品创新在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风险。每多一个层次,信息就衰减一次,激励机制就软化一次,风险就放大一次。因此,金融产品的创新应坚持简单、透明的原则,设计适当的产品,卖给适当的人,具体金融产品创新的行为监管是今后监管的一大挑战。
  四是全面的监管协作十分重要。国内监管当局要加强和央行宏观经济部门的协作,采取有利于经济稳定和经济周期的宏观措施,国际上虽然建立全球或者区域性的统一监管组织是不现实的,但是监管当局应该通过国际多边组织等共同推进监管原则,非常时期监管行动统一以及监管信息的共享等。如对冲基金等体系的监管,只能采取全球统一的行动,才能使全球统一监管,防止监管松动。
  最后,银行业的基本情况。中国银行业在此基危机中,风险可控,一方面银行直接投资流动市场,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得益于国内商业银行改革的成果和近几年有效的审慎监管。银行业运行稳健,90年代根据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不良资产剥离、资本注入和股份制改造、公开上市等大面积的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决心让时间、窗口抓得很好。银监会成立后,实施了一系列审慎的监管措施,包括宏观审慎监管,特别是2006年银监会采取一周期调节的监管对策,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
  四是防范银证业务往来的相关风险,连接银行业贷款违规记录、连接银行为企业债券等各种衍生产品进行担保,提高了金融风险从外市、股市向信贷市场传递渠道。二、加强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坚持采用审慎调查,要求银行开展房地产贷款专项调查,并要求银行开展房地产贷款的职责。
  三是金融机构充分估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大力度,引导房地产不良贷款进行证券化,严禁将房地产不良贷款进行证券化。五是加强财产监管,严格地来说,08年以来,银行业在这方面达到了很好的成果,资本回报率也高达17.1%,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里达到5384亿元,比上年增长三层。
  今后银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几方面:一是如何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信用风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信用中心,仍然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风险。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好保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当然,有利的条件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在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抑制和能力在提高,监管者的水平也在不断的完善。
  二是如何提升银行业的盈利结构。目前国内银行业利差收入占利润比重很大。净利润的缩小是一个趋势,今后很难确保还像过去有三个百分点这么高的利差,盈利结构的调整对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方向是做好市场细分和业务整合,提升业务附加值,如果为了盈利进行过度创新,为了创新而创新,造成系统风险的激励最终会爆发,这个方向就是一无是处。
  三是如何重新认识金融创新的作用,提升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机制。此次金融危机让我们深刻反思和不负责任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但反过来我国银行业,我国的创新还处在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包括金融机构的制度和市场的创新,目前是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银监会会适度负责任的创新一直是大力提倡的,要求银行业金融创新要坚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披露的创新原则,坚持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并行不悖,同时监管当局要做到金融创新和监管创新并行不悖。我们关心是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商业创新时要实质性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例如列表管理、产品创新管理、跨市场业务的管理、流动性风险和交易对策管理等等,才能做到风险可控,才能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中国经济网实时信息
?&&?&&?&&?&&?&&?&&?&&?&&?&&?&&
&[]&&&[]&&&[]
con经济视点
con评论理论?社区
加载中,请稍候...
con国内经济
con国际经济
加载中,请稍候...
con时政综合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文化?热点]
[艺术?金融]
[影视?动漫]
[出版?创意]
[城市?聚焦]
加载中,请稍候...
经济日报欢迎广大读者投稿、提出宝贵意见: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con热点?图片
con博文选粹
con论坛热贴
con商业?服务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赛思博律师事务所&&&&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 举报电话:京公网安备
经济日报微信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历史
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_百度作业帮
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历史
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历史&&&&&&&&&&&&&&&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我国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
我们国家的那些资源可以利用.
09-05-29 &匿名提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为环境资源工作创造了良好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环境资源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正处于大发展的黄金阶段,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对今后5年和15年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行了规划,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是新时期环境资源工作的重要指南,标志着环境资源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保护和节约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资源法制体系日趋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我国已经有9部环保法律,50多项行政法规,200多件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500多项环境标准,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和以我国缔结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协定为辅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 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初见雏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建立9个生态省、528个生态示范区、7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0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或城区、17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2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488所国家级“绿色学校”和2300个省市级“绿色社区”。我国已经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正在一步一步地迈向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也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形成共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共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的逐渐建立完善,创造了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建立健全了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决策体系,这些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难得的良好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趋势展望 如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十一五”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发展趋势。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看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物质基础。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否则,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人与自然的严重失调必将危及社会稳定和谐,甚至影响文明的进程。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但是这对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是完全可能协调的,我们既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竞争力,又可以使生态环境的质量逐步好转。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决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而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时修复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格防范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努力实现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资源环境基础。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环境资源保护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统一。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进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面临新形势实施的伟大战略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和谐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形势下,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统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地区。当前,城市和工业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已经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产生了十分严重恶劣的影响,农业、农村和农民也正在产生大量污染影响环境、破坏生态。因此,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问题将是对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廓清解决“三农”问题的实施路径,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生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上,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促进大范围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更加注重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找到出路,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找到依靠,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治理积极性,使环境资源保护步入良性持续发展的轨道。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环境资源生态文明与“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统一。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社会主义社会是“三个文明”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矛盾日益突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备受关注。生态文明与“三个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文明创造的生态环境必然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反过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然要求我们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大力倡扬“天人一体”的思想,弘扬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大力建设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和地球的唯一性,强力推进绿色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以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质量效益型为基础的可持续的文明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科技保障,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保护好地球这个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国内生产总值_百度百科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1]
日,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2014年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0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0292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72605亿元,增长7.9%。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2015年三季度GDP,10月19日在10点发布,首次采用新核算方式[2]
。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幅为6.9%,为2009年1季度来最低水平[3]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中国于1985年开始建立GDP核算制度。1993年,中国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GDP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4]
2003年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将改进GDP核算与数据发布制度,取消容易引起误解的预计数,建立定期修正和调整GDP数据的机制,在发布GDP数据的同时发布相关的重要数据,必要时还将公布核算方法。这是中国提高GDP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向国际通行办法迈进的重要一步。[4]
2014年国家统计局将积极稳妥的推进国家统一核算地区生产总值,深化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加快改进能耗统计进一步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同时将精心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认真做好普查登记。尽快制定经济核算图,指定全国统一的核算办法,为2015年正式实施全国统一的核算GDP来打下一个基础。此举将有效消除近10年来各省GDP总和与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GDP存在较大出入的情况。[5]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和服务来的,即最终产品和服务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最终产品的形式之一:各种商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一般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进行销售。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中间产品的形式之一:各种燃油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举例说明: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所创造的财富计入美国的GNP,但不计入美国的GDP,而是计入日本的GDP。在1991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GNP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相对于GNP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另外,国民生产总值(GNP)这个指标已被更名为()。
实质GDP和名义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计算实质GDP的固定价格的基数年相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实质GDP=名义GDP÷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指以基期为100该期间的指数),
名义GDP=实质GDPx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
至于名义GDP增长率与实质GDP增长率的关系,则是
名义GDP增长率=[(1+实质GDP增长率)x(1+本地平减物价指数升幅)x100%]-1
实质GDP增长率=
1+名义GDP增长率
1+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
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
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用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计算的结果分别称为生产法GDP、收入法GDP或分配法GDP、支出法GDP。按三种方法计算的GDP反映的是同一经济总体在同一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因此,从理论上讲,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由于受资料来源、口径范围、计算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这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往往存在差异即存在统计误差。 [6]
在实际中,由于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对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核算,为了就每一产业部门取得一致的增加值数据,根据资料来源情况,有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部门,增加值主要以生产法计算的结果为准,有的产业部门如一些服务部门,增加值主要以收入法的计算结果为准,因此我国生产法GDP等于收入法GDP,但支出法GDP大多数情况下与这两者不同, 有时会大一些,有时会小一些。鉴于生产法和收入法的计算基础更好一些,因此,国家规定一般以生产法GDP和收入法GDP数据为准,并将支出法GDP与生产法GDP的统计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是2%。 各种公开发表的GDP总量和增长速度数据均是生产法和收入法的计算结果。[6]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这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GDP核算严格遵守《》的规定,中国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CSNA)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国家统计局正在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修订的2008年SNA进行研究,并将逐步对我国GDP核算制度方法进行修订。[7]
在季度GDP核算时,将所有可以在核算时获得的、适用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都用于GDP核算。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统计调查资料、服务业抽样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7]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相同。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按照这种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
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7]
2011年、2012年中国各省市区GDP前十强2012年GDP名次地区2012年GDP(亿元)2012年GDP增速2011年GDP(亿元)
2011年同比增长率1广东57067.92
2江苏54058.22
3山东50013.24
4浙江34606.3
5河南29810.14
6河北26575.01
7辽宁24801.3
8四川23849.8
9湖北22250.16
10湖南22154.2
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叫部门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商业和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无法计算其增值,就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
按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下列部门:农林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和公用事业;电、煤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考虑统计误差项,就可以得到用生产法计算的GDP了。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在中国的统计实践中,生产法计算GDP分为四项: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第一项为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
第二项为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划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
第三项为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第四项为营业盈余,是指常驻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没有政府的简单经济中,企业的增加值即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要素收入加上折旧,但当政府介入后,政府往往征收间接税,这时的GDP还应包括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是对产品销售征收的税,它包括货物税、周转税。这种税收名义上是对企业征收,但企业可以把它打入生产成本之中,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故也应视为成本。同样,还有企业转移支付(即企业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它也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移给消费者,故也应看作成本。
资本折旧也应计入GDP。因为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
还有,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也应计入GDP中。非公司企业主收入,是指医生、律师、小店铺主、农民等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租金很难象公司的帐目那样,分成其自己经营应得的工资、自有资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这样,按收入法计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也可看成是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
从理论上讲,用收入法计算出的GDP与用支出法计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从支出法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P1、P2……Pn代表各种最终产品的价格,则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
2.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造厂房、购买新设备、建筑新住宅的投资。为什么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或称成为库存)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2000亿美元而年末为2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企业存货之所以被视为投资,是因为它能产生收入。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看,生产出来但没有卖出去的产品只能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处理,这样是从生产角度统计的GDP和从支出角度统计的GDP相一致。
计入GDP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重置投资也就是折旧。
投资和消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体的分类则取决于实际统计中的规定。
3.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表现出商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该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其职能将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实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即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4.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起来,就是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在中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了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通过支出法计算的GDP,我们可以计算出消费率和投资率。所谓消费率就是最终消费占GDP的比率,所谓投资率就是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率。按照有关统计资料,最近几年以来,中国的消费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中国的消费率为52.1%,投资率为43.4%。同世界水平相比中国的消费率明显偏低。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点。
年中国GDP支出法构成
GDP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拥有者为自己最终消费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务,以及付酬的自给性家庭服务生产。生产范围不包括不支付报酬的自给性家庭服务、没有单位控制的自然活动(如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公海中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等。
GDP核算范围原则上包含了位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单位的经济活动。本报告中的季度GDP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的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
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核算单位,在核算中依据法人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将其划分到不同的行业,分别计算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将各行业增加值汇总得到GDP。[7]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中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中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附注】:
1.一定时期强调的是该时期内“新”增加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往期的不算。例如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中间产品可以认为是一种原材料产品,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用的,也就是说本年度内它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该年度继续加工生产;如果它被摆到货价上直接销售,被消费者购买并直接用了,那另当别论,是特殊情况,计入总值,否则不能计入;
3.这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并非某年公布的数字就是从建国到该年的总额,这是错误的,它仅指该时期内新生产出来的东西;
4.市场价值意味的是用货币作为单位去统计形成的货币总额,因为商品种类太多,吨、个、件、台等等单位没法加总,所以用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来统计并加总。所谓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是指这些商品这一年的价格。
对基础数据的评估
对于GDP核算所使用的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有关部门都会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确保数据合理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当GDP核算部门得到这些基础数据后,会再次对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验,确保这些数据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7]
对核算方法的评估
在GDP核算中,GDP核算部门会根据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依据不断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对中国的季度GDP核算方法进行修订,以确保核算方法的合理性。,正着手研究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进行修订。[7]
对核算结果的评估
在得到季度GDP核算结果后,要对GDP各构成项目数据、GDP数据与相关专业、部门统计数据以及宏观数据的协调性进行检验,保证GDP数据和其他主要数据的相互协调和匹配。正在建立以国民经济核算为核心框架,对各专业和部门基础统计数据进行评估的制度。[7]
修订的必要性
季度GDP初步核算对时效性要求很强,一般在季后15天左右公布,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不能全部获得,因此季度GDP初步核算利用专业统计进度资料和相关指标推算得到。之后,随着可以获得的基础资料不断增加和完善,会利用更加完整的基础资料,例如,专业统计年报、行业财务资料和抽样调查资料以及财政决算资料对GDP数据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7]
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和数据发布程序规定》,以及《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改革》的规定,中国季度GDP核算分为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通常,年度GDP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7]
累计数据的修订
中国对季度GDP数据修订的方法是比例衔接法,即利用年度基准值与年内四个季度汇总数的差率调整季度数据的方法。比例衔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分别进行衔接,GDP、三次产业增加值是衔接后的行业增加值的汇总。即,衔接后的农林牧渔业季度现价增加值为第一产业季度现价增加值;将衔接后的工业和建筑业季度现价增加值加总,得到衔接后的第二产业现价增加值;将衔接后的第三产业各行业现价增加值加总,得到衔接后的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将衔接后的三次产业现价增加值加总,得到衔接后的季度现价GDP。不变价GDP和不变价三次产业增加值的衔接方法与现价相同。
环比数据的修订
由于季节调整的对象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当时间序列中任何一个季度数据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季节调整的结果;在时间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会使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根据季节调整原理,一般情况下,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近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大;离最新数据时间较远的时期,数据受影响较小。为便于用户使用,在发布当期环比数据的同时,会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修订后的以前季度的环比数据。[7]
核算频率为季度,中国从1992年1季度开始核算季度GDP。季度核算采取累计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
从2011年1季度开始,国家统计局正式对外发布各季GDP环比增长速度。[7]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GDP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GDP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GDP数据也严格保密。[7]
季度GDP数据的国内用户主要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行业协会、媒体以及社会公众。此外,国家统计局定期向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中国季度GDP数据。[7]
季度GDP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15天左右完成;季度GDP初步核实数在年度GDP初步核实数发布后45天内完成;季度GDP最终核实数在年度GDP最终核实数发布后45天内完成。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数据将按时规定日程发布。[7]
(1)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2)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设想政府废除了所有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他们所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在这种情况下,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会下降。空气和水质量的恶化要大于更多生产所带来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没有涉及收入与分配。人均GDP告诉我们平均每个人的情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个人经历的巨大差异。
由此可见,就大多数情况,但不是对所有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4)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的原理。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如强制交易的GDP、妨碍他人的GDP、出口创造的GDP、投资产生的GDP 、消费带来的GDP等等都会影响GDP的总有效积累。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7]
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因此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时间序列具有可比性。[7]
对汇率影响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降低了。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例如,年,美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而欧元区11国中除爱尔兰(9.0%)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国家的GDP增长
率仅为2.2%、1.5%和1.2%,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促使欧元自日启动以来,对美元汇率一路下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贬值了30%。但实际上,经济增长率差异对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收入增加,国内需求水平提高,将增加该国的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这样,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
二是如果该国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增长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出口产品,则出口的增长会弥补进口的增加,减缓本国货币汇率下跌的压力。
三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国产品的竞争地位而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并且经济增长率高使得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被看好,因而该国货币汇率会有上升的趋势。
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商务部负责分析统计,惯例是每季估计及统计一次。每次在发表初步预估数据(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后,还会有两次的修订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发表时间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上一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有利于其货币升值;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以美国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有3%的增长,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是健康的,高于此水平表示有通胀压力;低于1.5%的增长,就显示经济放缓和有步入衰退的迹象。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 心指标。它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
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即使总产量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因此,一个季度GDP缩减指数的增加,便足以表明当季的通货膨胀状况。如果GDP缩减指数大幅度地增加,便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是货币供给紧缩、利率上升、进而外汇汇率上升的先兆。
(二)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也就是在本国的地理范围基础上,还应包括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和援助机构等,并相应地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际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常住单位,但其雇员则属于所在国家的常住居民)。经济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单位或个人在一国经济领土内拥有一定活动场所,从事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并持续经营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单位或个人,一个机构或个人只能有一个经济利益中心。一般就机构(单位)而言,不论其资产和管理归属哪个国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机构在所在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就个人而言,不论其国籍属于哪个国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居民在所在国就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因为常住单位的概念严格地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范围,所以其对于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口径,明确国内与国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种交易量的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生产总值(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亿元)年份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工业建筑业19783645.23645.21027.51745.21607.0138.2872.538119794062.64062.61270.21913.51769.7143.8878.941919804545.64545.61371.62192.01996.5195.5982.0463         19814889.54891.61559.52255.52048.2207.11076.649219825330.55323.41777.42383.02162.3220.71163.052819835985.65962.71978.42646.22375.6270.61338.158319847243.87208.12316.13105.72789.0316.71786.369519859040.79016.02564.43866.63448.7417.92585.0858         198610274.410275.22788.74492.73967.0525.72993.8963198712050.612058.63233.05251.64585.8665.83574.01112198815036.815042.83865.46587.25777.2810.04590.31366198917000.916992.34265.97278.06484.0794.05448.41519199018718.318667.85062.07717.46858.0859.45888.41644         199121826.221781.55342.29102.28087.11015.17337.11893199226937.326923.55866.611699.510284.51415.09357.42311199335260.035333.96963.816454.414188.02266.511915.72998199448108.548197.99572.722445.419480.72964.716179.84044199559810.560793.712135.828679.524950.63728.819978.55046         199670142.571176.614015.433835.029447.64387.423326.25846199778060.978973.014441.937543.032921.44621.626988.16420199883024.384402.314817.639004.234018.44985.830580.56796199988479.289677.114770.041033.635861.55172.133873.47159200098000.599214.614944.745555.940033.65522.338714.07858         200115781.349512.343580.65931.744316.68622200216537.053896.847431.36465.549898.99398200317381.762436.354945.57490.856004.710542200421412.773904.365210.08694.364561.312336200522420.087598.177230.810367.374919.314185         200624040.091310.912408.688554.916500200728627.015296.520169200833702.018743.223708200935226.022398.825608201040533.626661.030015         201147486.231942.735198201252373.635491.338420注:1.1980年以后国民总收入(原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为国外净要素收入
2.2012年为初步核实数据(以下相关表同)[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引用日期]
.分级基金网.[引用日期]
.分级基金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央视网[引用日期]
.湖南省统计局[引用日期]
..[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企业属于国有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