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农村,拥有土地资源,但无资金,无技术,怎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土地效益,与村里人共同致富?

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年我国经济结构(部分指标)状况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终消费:51.8%投资:50.4%净出口:-2.2%最终消费:50%投资:54.4%净出口:-4.4%产业结构(三大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10.1%第二产业:45.3%第三产业:44.6%第一产业:10.0%第二产业:43.9%第三产业:46.1%城乡结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3.10:13.03:1注:国际公认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小于75%即为严重过剩。目前,我国39个行业中有21个产能利用率低于75%。材料二: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或低价手段招商引资,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有的还对GDP拉动大、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在环保监管上网开一面,弱化了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这不仅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也制约了我国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材料三: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山东省委、省政府最近下发了《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降低了“GDP考核”权重,加大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科技创新等方面指标权重。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重点听取审议了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等项工作报告。民建中央调研组到山东就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推动了问题解决长效机制的建立。(1)揭示材料一(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5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5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上述行为主体在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中发挥的职能作用。(7分)-乐乐题库
& 政党制度知识点 & “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提高...”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年我国经济结构(部分指标)状况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终消费:51.8%投资:50.4%净出口:-2.2%最终消费:50%投资:54.4%净出口:-4.4%产业结构(三大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10.1%第二产业:45.3%第三产业:44.6%第一产业:10.0%第二产业:43.9%第三产业:46.1%城乡结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3.10:13.03:1注:国际公认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小于75%即为严重过剩。目前,我国39个行业中有21个产能利用率低于75%。材料二: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或低价手段招商引资,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有的还对GDP拉动大、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在环保监管上网开一面,弱化了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这不仅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也制约了我国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材料三: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山东省委、省政府最近下发了《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降低了“GDP考核”权重,加大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科技创新等方面指标权重。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重点听取审议了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等项工作报告。民建中央调研组到山东就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推动了问题解决长效机制的建立。(1)揭示材料一(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5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5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上述行为主体在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中发挥的职能作用。(7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山东乳山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年我国经济结构(部分指标)状况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以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状况为背景,考查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细心观察表的2012年与2013年数据变化,通过现象,把握其中心,挖掘其本质,并注意表中的备注提示,用经济学知识准确阐述即可。(2)本题以调整经济结构为背景,对材料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注意知识范围“市场经济”,要考虑市场的决定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从这两个方面考虑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3)本题以山东省委、省政府最近下发了《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为背景,设问中强调“上述行为主体”“发挥的职能作用”,可以看出《政治生活》有关知识,上述主体包括:省委(党)、省府(政府)、省人大(人大)、民建(民主党派、政党制度),从这几个角度,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年我国经济结构(部分指标)状况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年我国经济结构(部分指标)状况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主要考察你对“政党制度”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年我国经济结构(部分指标)状况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相似的题目: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②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转变执政方式的体现&&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①②①④②③③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到基层调研时,常掀开居民区的垃圾桶看一看,通过垃圾的数量和种类,反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状况,以求获得真实的信息,为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此举启示我们&&&&对权力监督的效果取决于领导者的智慧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领导干部应当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政
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提高...”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年我国经济结构(部分指标)状况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终消费:51.8%投资:50.4%净出口:-2.2%最终消费:50%投资:54.4%净出口:-4.4%产业结构(三大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10.1%第二产业:45.3%第三产业:44.6%第一产业:10.0%第二产业:43.9%第三产业:46.1%城乡结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3.10:13.03:1注:国际公认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小于75%即为严重过剩。目前,我国39个行业中有21个产能利用率低于75%。材料二: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或低价手段招商引资,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有的还对GDP拉动大、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在环保监管上网开一面,弱化了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这不仅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也制约了我国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材料三: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山东省委、省政府最近下发了《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降低了“GDP考核”权重,加大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科技创新等方面指标权重。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重点听取审议了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等项工作报告。民建中央调研组到山东就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推动了问题解决长效机制的建立。(1)揭示材料一(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5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5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上述行为主体在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中发挥的职能作用。(7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年我国经济结构(部分指标)状况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终消费:51.8%投资:50.4%净出口:-2.2%最终消费:50%投资:54.4%净出口:-4.4%产业结构(三大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10.1%第二产业:45.3%第三产业:44.6%第一产业:10.0%第二产业:43.9%第三产业:46.1%城乡结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3.10:13.03:1注:国际公认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小于75%即为严重过剩。目前,我国39个行业中有21个产能利用率低于75%。材料二: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或低价手段招商引资,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有的还对GDP拉动大、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在环保监管上网开一面,弱化了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这不仅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也制约了我国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材料三: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山东省委、省政府最近下发了《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降低了“GDP考核”权重,加大了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科技创新等方面指标权重。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重点听取审议了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等项工作报告。民建中央调研组到山东就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推动了问题解决长效机制的建立。(1)揭示材料一(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5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5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上述行为主体在促进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中发挥的职能作用。(7分)”相似的习题。创业风险与防范控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创业风险与防范控制
管​理​(​m​a​n​a​g​e​)​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今日有3480网友访问
总积分:6073
做民工或者是做长工――“土地流转”为亿万农民指明的方向
作者:暂时无派
  印象当中,也不知多少年了,中共中央年年的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村和农业的。“一号”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中国的农村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听说又要开什么“三中全会”了,还听说这次会讨论的问题还是农村的事。这一次,据说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专司吹喇叭和解读的“精英”们喊了好几年的土地私有化的问题,终于要列入据说还自称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的议事议程上了。当然了,暂时还不叫土地私有化,叫“土地流转”。我觉得关心此事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去读什么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也别费那个时间去琢磨某领导人在某地某时说了些什么,记住一句话就行了:圈地运动开始了。两年前我写过一篇题目为《改变目前农村的状况,有两条路可供选择》的短文,发在“强国论坛”上。下面的几段是原话:
  “现在的农村是个什么状况呢?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不穷不富、不上不下、不死不活、不尴不尬。现在生活在农村的人有挨饿的吗?有,很少;现在生活在农村的人有很富的吗?也有,不多。大多数人就是这么不上不下地吊着,而且,如果真象有人说的那样,某某政策多少多少年不变,他们一定会继续这样不上不下地活下去。”
  “农村的事情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改变这个局面?其实路是明摆着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集约经营。没有集约经营,机械化根本施展不开。”
  “怎么集约?两条路:第一,土地私有化,然后实行土地兼并,形成大地主庄园或大的私人农业公司;第二,农业集体化,立足乡土,走多种经营的道路。”
  “第一条路是个圈,转回到'打土豪、分田地’之前。走这条路,‘三农’问题将'迎刃而解'。唯一的问题是几亿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好‘安排',他们干什么,吃什么,大概不会有人能回答出来。其最终结果会不会是又一次打土豪、分田地,再转回到1949年,大概也不会有人知道。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十有八九是存在的。”
  “第二条路也是一个圈,转回到1979年以前。这条路很不好走,最大的难点倒不是什么'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而是一些人的面子。渡痴禅师认为,农村重走集体化道路的’瓶颈‘是带头人的问题。我比他稍微乐观一点,我觉得,虽然世界上’精明'的人是多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傻子'总是有的。……。即使是有人愿意‘发傻',你总得给他提供发傻的政策和环境不是?”
  现在看来,政府打算要走第一个“圈”了。这个“圈”的结果会怎么样,我其实在前面已经说了。我估计,本人近来写的东西一定很招某些人的烦,因为我得出的结论总是和“当局”的宣传别着劲。没办法,这次还是一样。说白了,不就是圈地吗,挑明了就是了,用什么“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之类的话去“忽悠”老实的农民兄弟们,不觉得缺德吗?
  是的,地一圈起来,一定会有“一部分”人当上大地主,先富起来。问题是,剩下来的农民们干什么呢?无非两条路:或者到城里去给资本家当“民工”,或者留在农村给地主当长工。在这里,我愿意和任何人打“擂台”:谁能为农民兄弟们找到一条比这两条更好的路,我愿意拜他为师。也许有人说了:有了大地主或大的私人农业公司,农民就可以在机械化的农场干活了,这和周扒皮家的长工不是一回事吗?机械化下的长工也是长工,况且,中国的劳动力如此“便宜”,那些未来的地主老财们未见得就算不开这个帐。井下采煤的机械化设备早就有了吧?那些“黑矿”里的工人们不还是照样镐挖肩背?制砖的设备早就机械化了吧?山西的“黑窑”奴隶不照样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和谐盛世里?
  其实,人们很清楚,这一步是迟早要走的。对于“改革家”来说,不走完这一步,就谈不上最后的成功;对于工农大众来说,不经过这一步也就不能从梦中醒来。不久前,有个朋友问我:“什么时候中国的老百姓们能少受一点苦?”我回答:“在他们再多受一点苦的时候”。现在,我们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的政府,高举着那面特别有血色的旗帜,终于带领我们亿万农民兄弟踏上了让他们吃苦的道路。这样,他们起来摆脱苦难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总积分:76068
政治权利缺陷才是农民利益得不到保证的最终原因。
1)本人看版:守得云开为版主的别墅天地和时尚消费,将成为茶坊大热。
2)名博推荐:
总积分:67478
版主勋章通过见习期,成功转正的论坛版主
总积分:19772
允许土地流转是一着臭棋
标签:土地 流转 杂谈
分类:------以农为本
听安徽老乡说农村土地不久就可以自由流转了。
能流转的不是土地所有权,而是经营权。因为当代中国农民没有土地产权,一直靠承包过日子。就像旧时东家的佃户,在付出劳动和租子之后,落下来才是自己的口粮。
一个本来就穷的一无所有的庞大群体,又将面临土地经营权让渡这种彻头彻尾的掠夺。
把维持生存基础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之后,这些城里无房、乡下没地的农民们靠什么谋生呢?当雇农去么,将来成为毛老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里那个最具革命性的社会力量?
土地作为最原始的生产资料,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不容你剥夺,也无须你归还。把人家东西拿走了,还叫人家租赁经营。现在,连经营权也靠不住了,又搞起“土地流转”。往下流转给谁呢?谁将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所有者和受益者?可以肯定,绝不是那些势单力孤还在温饱线挣扎的农民。
看看前些年“国企转制”的巧取豪夺,海量国有资产是怎样落入了权贵与奸商的腰包,你不难推断新一轮土地流转引发的掠夺,将是权贵资本主义最后的盛宴。和千千万万失业下岗工人一样,亿万农民正成为刀俎下可怜的鱼肉。他们在“改革”的饕餮大餐中不幸地"联盟"起来了,为了共同填满这个国家的实际主人以及主人们三朋四戚无厌的胃口。
真的为农民着想,就应让土地物归原主。土地如果非要流转,必须首先明晰产权。当土地成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他们会像爱护自家的牛犊子一样爱护与保卫自己的土地。这个时候,任何廉价征占土地的行为,都将遭遇农民以命相搏的回击。可是,如今的土地,从来不归农民所有。对不属于农民所有的土地实行经营权流转,无异于给各种恶势力掠夺农村土地资源打开方便之门。一个处于漂浮状态的经营权流转,除了将农民由佃农变为雇农,推向更深的苦海,解决不了他们实际存在的任何问题。
把土地经营权流转给他人,自己就富裕了?白日说梦吧。过去也曾大力倡导过农业产业化,以为有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会增收致富。结果呢,“龙头”倒富了不少,谁见过跟着他们跑的农民获得群体性生活改善?“资本的每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工人的血汗”――祖师爷难道不是这么教诲的么?龙头企业怎么可能成为大慈大悲的观世音,首先解救农民于水火之中?现在,又将指望寄托于土地流转后新的土地经营者,看来梦做的还不想醒呢。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土地私有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决不是流转与否!没有明晰产权的土地兼并或规模化集中,没有以土地入股作资产纽带发展合作经济,农民的土地权益就无法保证,农民致富就走不上希望之路,任何一个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到这一点。放着土地产权不动,大谈什么流转问题,完全避实就虚,是从篓子里翻出来的一着臭棋。
农民有了土地产权,农民的私有财产顿时倍增。以土地为资本,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拥有自己的股权和收益,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才会有根本保障。农民在各种股份制经济组织中拥有股份有什么不好么?干吗非要在规模化经营之前就将农民的土地流转出去呢?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去,其经济所得,和下岗工人买断工龄的些微收入,性质上兴许是一样的。两个地位相同的群体,恐将遭遇相似的厄运。
在下想问问,是谁使出了土地流转这么一着臭棋,居然忽悠了我们的安徽老乡?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版主勋章通过见习期,成功转正的论坛版主
总积分:19772
土地流转:基于历史与现实的本质分析  
1:经由幌子所导出的土地流转     
京奥的时候,就到处流传,下一步即将开放土地私有制,日前,X X X在视察时正式宣布,中央将考虑“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按照事态的正常发展,估计这将会是三中全会所主要讨论的内容。事实上,在此之前的9月15日,厉以宁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时,就已经率先就此发话,以引领时事了,他指出:改革30周年了,改革初期农村的承包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并没有触动城乡二元体制。并且进一步:实行农村家庭承包制只是否定了城乡二元体制的一种极端的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制度),而没有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继续存在的事实,城乡依旧隔绝,两种户籍制度仍然存在。  
而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是全国人民反对了多少年的共识,他论证说:所以,城乡二元体制不改革,不仅农民收入无法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无法有较大程度的缩小,而且乡镇和村这样的基层单位由于本身财力所限,也无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乡风文明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其“灵丹妙药”是:让土地承包的使用权流转起来!  
这么做,并非绝无道理可言,事实上,中国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其核心的动力即在于:1:将各种资源予以了比较充分的信用化,亦即加强了资源的流转性;2:以极小的社会与政治成本,成功的让工人与农民承担了改革的代价;3:得益於毛时代的人才培育机制,以及社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但随着改革代价的愈加高昂,弱势群体的承受能力愈加脆弱,就使得他无法再像20年前那样,欣然、坦然并公然的号召广大人民,以再牺牲一代人的代价,来体谅并容忍其所倡导的上述改革措施。所以只能基于社会与政治层面的考虑,而进行侧面的迂回,以一种改头换面了的理由,来诱导我们信从之。这,就为我们对其话语所进行的理解与分析,约束出了一个基于逻辑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    
2:土地流转及其社会后果     
如果从社会与政治的角度来看,显然就有些复杂了。曾颇有论者指责说:改革教的精英们,在90年代洗劫了工人,这二年,洗劫了“先富”的后备军,即所谓的“中产阶级”;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这次,将轮到农民“在劫难逃”了。  
其理由具体来说:  
1:宅基地随承包土地的流转而一并流转。农民进城务工并带走家属,所承包的耕地出租或入股,宅基地一并出租或入股。  
这种方式看起来比较简便易行,但问题在于:如果宅基地上已盖房屋,那么在宅基地随承包土地出租或入股后可能要被拆除;隔一段时间后,外出务工的农民及家属因种种原因,而返回农村了,他们在哪里安家栖息?是不是又要向村里申请宅基地,再建房屋?  
这种情况的后果是:一旦失业,家在何处?  
2:宅基地出售给农村或城市中的其他人,或出售给企事业单位,得到一笔钱,用于在城镇安家。  
这种方式也比较简便,而且不会发生此后农民再回村申请宅基地的问题。但在现行法律之下,出售宅基地是有障碍的,因为宅基地属于农村建设用地,集体所有,不准转卖。  
这种情况的后果是:房子尚未到手,先成房奴负翁!  
3:则是宅基地的置换,是指在县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进城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及其家属把自己的宅基地和上面的房屋,交给县市政府处理,换取城市户籍,并得到一套居住面积大体上相当的城镇公寓住房。  
在有的县市,地方政府如果财力许可,还可以再给这些农民以城市低保待遇。单纯以城市低保待遇来置换农民宅基地和上面所盖的房屋,是不足以补偿农民的损失的。  
这种情况的后果是:能否人人有房住,暂且不提,那个专管分房的衙门,显然先就财源滚滚了,更不知道又要造就多少千万富翁与数亿赤贫了!   
可以想象的是:那些有幸被赐予城市户口,但却失去了土地,同时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生存条件M谋生能力的农民,恐怕未必有政府与工人那么好忽悠,直性子并认死理的他们,大概未必肯理会你所颁赐他们的所谓狗屁制度,一旦他们惊觉被骗,估计事情未必会象你们所梦想的那么天真。  
南非大主教图图曾这样说:欧洲人刚来的时候,圣经在他们手里,土地在我们手里;他们说:让我们祈祷吧!等我们睁开眼睛一看,圣经在我们手里,土地却到了他们的手里。  
我不知道我国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土地流转之前,谎言在富人的口中,土地在村民的手里;富人说:让土地流转吧!农民睁眼一看,灾难在自己的身上,土地却到了富人的手里。我敢说:数十、数百万人到北京****,霸占天安门,露宿中南海,那得算轻的。     
6:三农问题,请教温铁军们吧!   
在三农问题的这一行里,温铁军们才是真正的内行,您们不妨作礼贤下士状的去请教人家一下,实在忙不过来,就请自己的助手帮助看看他们的研究成果,做个摘要给您,以为应对。  ......
写这些,实在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改革以来,我们曾试图保卫过自己的岗位、结果下了岗;曾试图保卫过似乎属于全民,而非管理部门的国有资产,结果全被败光;曾试图保卫过金融与外汇储备,结果亏蚀殆尽;曾试图保卫农业,结果大豆灭亡,粮食危机,猪肉黑价;我们曾经徒劳的保卫过太多的东西,现在,终于轮到了保卫农村与农民了,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国家与民族的最后防线?我不知道那些高举美丽幌子、公然引狼入室的改革教精英们的锐气,何时才会发泄殆尽?我只能怀着侥幸的心理,呼唤那些窥视农村与农业资源三十年的改革教精英们:别再囿于自己的成见、偏见以及陋见,理所当然的瞎琢磨,瞎起哄,以及瞎忽悠了,那不但会祸国殃民,还会妨身害家的吆。玩残了工人,还好,他们有勉强糊口的低保给撑着;玩残了中产阶级,还好,他们还能沦落为工薪阶级;玩残了国企,还好,那是被咱本国的强盗给窃了去;玩残了金融与外汇储备,还好,就算是便宜了同为咱地球人的美国;一旦玩残了农村与农民,我可告诉阁下您:这个烂摊子啊,可比美国的金融危机大多了!  
小布什吓唬国会说:金融危机事小,千万别闹失业,一旦把金融问题,硬给耽搁成了社会问题,问题就大了。  
我跟您说:能让小布什感到害怕的社会问题,对咱们国家来说,其实还真的不够最大,如果硬给闹成了政治问题、动乱问题以及造反问题,那才知道什么叫做大哩!教主您,高踞京城,横跨政商学界,兼是社会名流,桃李满园,柱石天下,一旦出事,还方便移民国外,或许您胆色过人,无须害怕,但咱这些没啥出路的小老百姓哩,可是担足了心哩!    
7:土地流转:有造福人民的可能吗?    
具体来说:    
1:二房债券的模式设计为:  
穷人没钱买房,交不起首付;所以由政府设计出一种较为可靠的盈利模式,并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甚至某种程度的信用担保,以使得愿意涉足期间的财团能够有钱赚;再由该类财团为穷人提供信用支持,无须首付,只要将足够的利息,纳入按揭中就好了;穷人断供怎么办?按照赌博原理,用保险的方式来修正并维持,穷人只要缴付一定的保费,就有望均衡的分散掉这种应该来说是少量而非持久的风险了。  
由于由政府作保,大财团操作,于是这就成为了一种可望经由债券而进行多方再融资的,应该说还算可靠的盈利模式;经由这样一个配套的制度设计,穷人有房子住了、富人有钱赚了、政府的社会责任也尽到了,可以说,这是一种多赢的制度设计。    
2:二房债券的翻船诱因是:  
其之所以被玩翻了船,应在于:政府对该债券的信用扩张的支持,应有一定的担保与限制措施,至少不该无条件的为其做贴现,因为那将等于滥发货币;财团对穷人按揭住房的再贷款的使用目的,应有一定的约束与限制,不能缺乏监管的让其随意将该按揭房屋的价值消费殆尽。    
经验在于凝练,模式在于设计,最小的成本设计,只能是基于本土资源,所达致的本土性制度设计与安排。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计划,就是很好的例证,难道不是顺畅的推展到了世界许多国家么?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版主勋章通过见习期,成功转正的论坛版主
总积分:19772
厉以宁这老畜生能想出什么好招?!
高层一直在用这种痔囊虽让人费解也却是必然!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版主勋章通过见习期,成功转正的论坛版主
总积分:19772
“土地流转改革”提四个疑问  
看到新闻联播中报道了******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讲话。讲话明确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目的是“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看来,前一段主流们关于所谓城乡二元制改革和土地私有化的改革建议[1]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央采纳了。 
所谓土地流转改革,虽然并不涉及土地所有权问题(宪法规定土地国有,修宪是困难的),但其包含了承包土地者对土地的“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2],也包含对应的对土地承包、承让、承租、互换、组织股份公司等活动。这里既包含了承包农户通过出租、入股等在经营过程中长期获益的方法,也包括了通过转包、转让、互换等一次性获得收益的方法。
现在尚不清楚最后出台的政策对转包、转让究竟是怎么定义的,以及受让者的身份限制等具体规定。不过,中国古代一样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权也是皇帝的,但这并没妨碍中国古代“千年田换八百主”的土地交易。因此,这是一次非常接近土地私有化的改革。 
这项改革对提高农民收入是否有帮助,能否避免困扰中国两千多年的流民问题,现在是否是推出这项政策的时机,以及这项政策是否是抓住了三农问题的钥匙,都很值得思考。  
这项改革能提高农民收入吗?  
胡总书记在小岗村与农民谈话时说,党的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那么,允许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就能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吗?  
关于土地私有化和土地流转改革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所有专家大致是从这样几个角度说的。首先,发达国家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业才发达。胡总书记也说这样做是为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次,土地集中在“种田能手”手里,比较容易经营“高附加价值”产品,从而提高农业产值。第三,土地流转使部分农民可以“放心地”离开土地,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第四,可以避免现在政府和权贵勾结起来占用农民土地,使农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城中获得土地增值的利益。  
其实,要证明土地规模经营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指标只用两个就够了。一个是能够证明土地规模经营的产出一定明显大于家庭经营,也就是蛋糕会迅速扩大;另一个是规模经营后这些产出会分配会比家庭经营更加平均,一般农民能得到更多分配。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上说法的可信性。  
辛子陵在《走世界农业文明的共同道路》一文中引述资料说:“美国以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大约增产90%以上……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而降低成本50%”[3]。是不是中国一家一户,非专业分工的家庭经营的单位面积产量一定很低,如果走美国“世界农业文明的共同道路”,中国农业单产也增产90%,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呢?其实,这完全是在想象,中国以传统精耕细作的家庭经营使农业单产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已经没有什么增长的空间。以下是世界银行公布的2006年主要农作物单产(作物总产/作物收获面积;单位:吨/公顷)。[4]稻谷:
世界平均 4.11
发达国家 6.71
发展中国家 4.05
世界平均 2.80
发达国家 2.92
发展中国家 2.71  
世界平均 4.82
发达国家 8.20
发展中国家 3.37  
世界平均 2.38
发达国家 2.91
发展中国家 2.10  
世界平均 2.15
发达国家 2.83
发展中国家 3.13 
菜子油:中国 1.96
世界平均 1.76
发达国家 2.12
发展中国家 1.45  
籽棉 ; 中国 3.73
世界平均 2.07
发达国家 2.60
发展中国家 1.96  
以上数字可以刊出,中国除了被自己和外国人糟蹋了的大豆外,所有作物单产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0-80%,大部分作物单产接近和超过发达国家国家,尤其是世界主粮小麦,比发达国家(小麦主产区)高出50%多。这就意味着两点。首先,世界集约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并没有比中国家庭农业有更高的产出(大豆单产高是因为转基因技术应用;他们稻谷略高是发达国家种得很少,同时很多时间中国稻谷单产高于发达国家),因此无法证明规模化能够提高中国目前土地产出;其次,中国作物单产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即使中国通过集约化、专业化和技术应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也只有20%左右的提升空间。  
很多媒体都在用各种典型教育农民:种植高附加价值的作物能够致富。只要不是别有用心的农业研究者心里都门儿清,所谓高附加价值,并不是作物本身有什么高明的使用价值,高附加价值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这些所谓高附加价值的需求量都很小,与小麦、稻谷、玉米、棉花、油料等根本无法相比。少数地方种点甜玉米、草莓等还可以,别说都种了,就是中国有5%的耕地拿来种这些东西,就没有一个产品还能自称“高附加价值”了。种大烟最发财,要是都种了也不会发财的。很多人拿台湾农业做例子,台湾弹丸之地,也没有全种这些东西,况且大陆还有粮食安全问题。也许规模经营能提高这些高附加价值作物的种植比例,但这些作物的空间根本不足以解决农民致富问题。  
原因很简单。要“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缩小城乡差距,依靠没多大空间的规模经营和高附加价值产品完全是杯水车薪。2007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是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13786元的30%,而1985年这个数值是50%,家庭承包前的1980年为40%。近10年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8%,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7%。如果不能让农民收入增长率达到并超过城镇居民,根本谈不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缩小城乡差距。  
现在很多媒体都号称这次土地流转改革是“第二次农村改革”。究竟算第几次不是凭嘴说的。第一次农村改革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年内增长94%(不变价),城乡收入差距从100比40缩小到100比50。土地流转改革的指标且不说5年内能恢复到1985年城乡差距水平,就算恢复到改革前水平都困难。假如城镇居民保持年9.8%的水平(2007年为12.2%),城乡收入差别5年内缩小到100比40,需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要翻一番多,年增长率要达到16.3%!实际上,中国已经十几年农民收入增长没超过城镇了(更严格的讲,是90年代以来仅有一次,也就是1996年国企职工大量“下岗”的那一年)。就算能保持现有城乡收入差距(解放以来最大差距),5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要达到6607元,增长60%。土地规模化经营和高附加价值能够提供在5年内提供60%的增长空间吗?如果不能像第一次改革那样缩小城乡差距,还好意思说什么这是“第二次改革”?看到这样的任务,再回头算算集约经营和高附加价值的可能性空间,就会觉得可笑了。  
第三,说土地流转可以促使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增加收入是最可笑的。农民如果能够找到非农就业的机会,他们从来没有放过。并没有因为家里还有责任田就不出去了,现在农村就已经只剩下“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了。也许最近出现过“招工难”,农民工工价提高问题,这是因为前二十多年东部地区企业农民工工资增长过慢,致使打工的收入和支出算下来不合算才形成的。难道这项改革的目的就是再制造一批失去农业就业可能,不得不忍受任何低工资的农民工吗?而且这样能增加农民收入吗?  
第四,号称农民有出让土地经营权后就可以获得国家征用农业用地的好处,更是在忽悠全国人民。土地流转政策一定会不包括国家征用建设用地时耕地承包方作为土地拥有者的内容。这不仅因为土地是国有的,土地流转并不意味着土地私有化,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根本不会放弃通过收取土地出让金获得财政收入的权利。到2005年,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已经有接近50%来自土地出让金。目前,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命根子,离开土地出让金收入,各地方政府基本没办法活。这次改革要触动了这个神经,这项改革说什么也进行不下去。因为你要么选择地方政府破产,要么让少部分农民获益(因为只涉及郊区农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问题解决前,这样的好事想都不要去想。
土地流转改革就算能够提高些土地产出,一般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就一定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就得到“提高”吗?不一定!  
因为土地集中在“种田能手”手里,就意味着雇佣劳动的开始。只有一种情况下出让土地经营权的农民能保障与原来收入一样,就是“种田能手”保证将规模经营和技术改进增加的产出分出一部分给土地经营权出让者。如果种田能手不能增加产出(在中国单产达到如此高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最多),或者增加产出部分没让出让者享受,出让者一定会减少收入。而且无论是出让、转让、出租、股份等任何方法,都将会如此。自从出现雇佣劳动,都是资本家倾向多分些,给劳动者少分些,从来没有过逆向行为发生过。这次改革就特殊些吗? 
也许,这些年关于土地流转改革试点中,确实发生过“双赢”例子。但看看这些典型就知道了。  
东北青冈县芦河镇拥军村的土地流转试点经常被作为典型。但这个村地处东北,376户农民,752个劳动力拥有11000亩耕地。每个劳动力合15亩,做到中国式的精耕细作是困难的,因此,利用机械化规模经营有一定空间。但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充裕条件
重庆搞土地入股经营试点也多年了。重庆土地流转改革靠近市区,并不典型。即使如此,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曹兴权博士还是提出自己的担心:“农民以地入股后,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就转让给了公司。如果公司出现经营问题,或者公司倒闭,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旁落了。”[
而辛子陵文章里所列举的大量例子,以及各地土地流转试验的例子,基本都是“种田能手”发了多大财,并没有说清楚中国是否能让多数农民拥有这样的资源水平。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等于只落实“少数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就完全放弃了。  
总之,土地流转改革在生产和技术进步上关联因素少而且清晰,完全可以分析清楚这项改革能带来什么好处。但是,从中国具体情况看,土地流转必然使农民收入增加,必然使农业增加值大幅度增加的因素一点也看不出来,一点也找不到。  
难道能仅仅从课本上的“集约经营效益”来指导一次影响巨大的改革吗?  
有避免产生大量流民的配套措施吗?  
所有人对土地私有化表示异议的人都提出过这样的担心:土地私有化会不断产生失地农民,也就是无法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流民”。而流民滋生在中国2000历史上是社会动荡,王朝覆灭的根源。  
这次改革中是这样安慰那些“胆小者”的。首先,土地流转改革不是土地私有化,因此不会像旧社会那样大量产生失地农民。其次,土地使用方向会得到严格控制,土地还会以农业经营为主。农民即使失去了土地经营权,但一样可以作为雇工获得收入而不成为流民。第三,这次改革会形成城乡居民互换,有条件的农民进了城,有些城市居民会选择农村和农业生产,只要大家都有了自由的身份、机会和机会,市场一定能够摆平这些问题。我们一项项来分析这些说法。
首先,不是土地私有化就不会产生流民吗?要搞清这一点必须把中国古代流民产生的因素和过程弄清楚。
古代流民是什么?简单讲就是在当时生产方式中被强制从农业中“溢出”的,没有劳动机会的群体。一般来讲,虽然王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小农破产,但地主毕竟不亲自种地。这些被兼并的耕地还是由破产而沦为佃农和长短工在耕种,大部分农民总还应该有地种。但是,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改变,必然使分配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部分“农民”被溢出土地。我们可以做个简单计算:  
如果一户5口之家的小农经营自己的10亩耕地可以勉强糊口,那么如果他是佃户,地租是五五开,他就需要佃租20亩地才能糊口。也就是从每亩地可以让0.5个农民不离开土地变成0.25个。这就必然“溢出”一半农民。随着兼并加剧,更多农民需要租地,这就给地主提高地租提供了机会。于是地租变成四六开,这户农民就需要租赁25亩地才能活下去。又一批农民被必然“溢出”土地。这是个正反馈系统,越多农民被溢出土地地租就越高,地租越高越多农民被溢出土地。最终导致遍地流民。明末闯王等上百万起义军几次被剿灭的只剩下几十人甚至7个人,但只要这个规则不变,几年内就又滋生出数以十万计的流民。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没几年就把明王朝给推翻了。 
土地流转改革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土地集中在“种田能手”手中吗?别管名字多好听,但土地将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农民将失去土地是个趋势。有人会解释说:“这与解放前不同,农民会选择把土地租给经营者而不是一次性转让,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年年获得收益,而且有收回土地经营权的条件”。  
这只能在理论上讲得通。中国古代农民一样把土地看成命根子,没有一个农民是自愿放弃田权的。但为什么土地总是越来越集中呢?因为小农经济是非常脆弱的经济体。小农经济体不可能完成农业社会全部分工,必然要与市场进行交换。而农业又是“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要卖大家一起卖,要买大家都要买。这样的市场很容易被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者控制。最主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上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冷空气去年只在黄淮徘徊,今年就可能只在长江以南肆虐,加上地上一条世界含沙量最大的黄河,三条龙搅得周天寒彻,基本是三年两灾。自然灾害加上小农经济体本来就吹弹可破,灾年上再出了个病人、死了条牛就能让一个小农家庭借上高利贷。只好“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最终还是卖掉土地。一个小农变成佃农容易,一个佃农变成小农就难上加难了。这就是流民数量越来越大而从来没逆转的原因。
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吗?没有吧。即使有些农民会选择把土地租出去,但一旦遇见城里人根本不在意的事件:去广东打工的儿子失业了甚至因工伤回家了,孙子考上大学了,老婆患心肌炎了,也一定选择“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把土地一次性出让了。这样的情况还用假设吗?  
中国农村人口巨大,2006年人均月收入低于50元的农民就有1000多万。再往上说,中国有3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过1700元,月收入只有140元(其中15000万月均不足100元)[7],这些家庭市场化率已经很高(最低的1.5亿人现金收入/总收入比重达到74%,稍高点的1.5亿人为78%),比当年的小农(古代中国小农市场化率大约在30%)还要充分地经受市场经济这个大风大浪的考验。这样的家庭承受不了任何小灾难,而灾难还往往会发生在他们头上。3亿人呀!不用5年,这些人都有可能成为“没机会与任何形式生产资料结合的群体”。
这次所谓土地流转改革是2003年后进行过一些试验的,一些试验并没发现什么问题,还往往是“双赢”。不要忘记,这4、5年恰好是中国罕见的风调雨顺的4、5年,而三年两灾才是中国的“常态”。如果连这一点都忘记了,以后出事情也只有认了。  
问题不仅在此,还在于这次改革明显希望城市资金进入农村,否则描绘城市居民变成农村居民还有什么意思?  
这才是最可怕的一点。  
古代小农经济频繁破产不仅因为经济体单薄,还在于商业资本势力的过度强大和市场经济的诡异。  
今天,非农产业中拥有数亿或者数千万“闲散”资金的人很多。这些人不仅拥有巨大资本,而且有非常强的社会关系。这同古代动辄拥有数百万两甚至上千万两白银的商人一样。这些资金如果涌入农业经济,就像大象跳进澡盆里,出现什么局面很难讲。有人会想,这些资金投入农村、农业,不是好事吗?  
可以想象,只要土地流转改革一开始,一定有大量资金进入农村,但它们进来会做什么,可以从中国古代经济中得到启示。  
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稍大点的地主都经商,都放贷。同时,很大的商人也经营土地。商业资本渗入土地经营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王朝初期,由于刚从战乱恢复:地价低,粮价高。比如宋朝初年粮价大约每担(约118斤)600文左右,地价约1两银子(1000文)1亩。中国古代大约1亩地产1担多一点(59公斤)粮食(到解放初期,我国谷物单位面积产量也就70公斤左右),投资2两银子买地,收价值300文的谷物地租(按600文1担,四六或五五分成),年投资回报率15%,还是合算的。 
土地是有限资源,任何有限资源的价格都是在逐渐上升的。因此我们会看到,王朝初年土地价格在1-2两一亩,会在中期很快达到20两左右一亩。而粮食是再生资源,供给能力影响价格,价格虽然也涨,但大约在700文左右1担。这个时候地主商人以吃地租为目的投资土地就有些不合算了。因为还按五五分成,即使粮食单产提高点,也无非能收400文钱,投资回报率就只有2%了。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土地一定持续涨价,王朝后期能涨到50两[8],甚至100两一亩。50两1亩,年投资回报率只有0.8%,涨到100两1亩,只有0.5%。在资金利息达到25%以上的时期投资土地(王安石青苗法还合年息20%),不是傻瓜吗?地主就是资本家,他们怎么会傻?他们是把土地当作股票、期货等赌具来赌博了。
由于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小农破产卖地和丰年买地很频繁,换句话说这个市场“短线”有波动。土地作为有限资源长期一定涨,也即是说是长线投资好东西。因此,中国才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频繁土地交易活动。地主商人是把土地这种重要生产资料作为赌具来玩,从中赚钱,才造成地价不断上升,超出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本身的投资品了。这是中国古代有一个强烈的土地兼并趋势的根本原因。  
由于土地除了“交换价值”还有“使用价值”,土地拥有者自然会造成并促进流民产生。  
今天,商业资本进入农村,一部分会进入农业生产、加工行业,一部分会变成炒作土地的资金。这是不可避免的。连内蒙的沙漠都有人愿意炒,何况山清水秀的长城以南?  
有件事情是必然发生的:既然是中央在掀起“第二次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而且是“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的主要步骤,各级政府一定是按照“土地越集中越好”,“城市资金进来越多越好”的原则来行事。这样行为必然会越来越疯狂,越来越离谱,越来越按照“只要没有命令禁止就大胆干”的原则来做――这在引进外资时期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  
如果商业资本与官员利益结合在一起,下面的事情一定发生。  
首先,巨大的商业资本会吞噬原来农民自办的种养殖业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业,把他们赶回种养殖业。虽然这样做不一定会减少产出,但本来农民身份的企业家将大量破产或者放弃经营,本来与他们有各种关联的农民的利益也会大幅度减少(不可小看这一块,尤其是中小企业)。即使蛋糕会大点,但城市资本切掉的部分一定大于蛋糕增长部分,农民收益不会增加反而减少。而强大的商业资本会加速土地集中力量,并促使更多的农民选择一次性出让土地经营权。=
其次,一定会出现官商勾结把土地作为投资品而不是生产资料的活动。这样的活动究竟有什么样式,现在很难猜想。但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有无限的创造力,根本不用发愁。  
总之,现在看到的土地流转改革各项措施全部是向着滋生“没机会与任何形式生产资料结合的群体”努力,没看到有什么能够制约相反方向的配套措施。
改革改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不可怕,改革改出一个不断滋生流民的体制,恐怕就要小心了。再“英明”的领袖遇见崇祯皇帝面前的那个摊子,都是没办法的。
现在是推出这项改革的时机吗? 
为什么现在要推出“农村第二步改革”?原因不清楚,但可以看到的是,现在恰好是最不合时宜的时候。
客观的讲,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如果不是西方经济加速向赌博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大量产业资本涌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额暴增,中国本该在那个时候就进入一个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衰退或者萧条时期。[9] 正是西方虚拟-赌博经济的迅速膨胀才给了中国一个以出口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10年黄金期。
但西方这种以拼命累积负债和大量发行货币以享用中国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总是要崩溃的。因为任何类似的正反馈系统总是要崩溃的,早晚而已。这种体系的问题就在于西方巨大的需求是虚假的,是依赖一个强制性信用体系来支撑的。只要这个信用体系发生动荡,虚假需求消退,整个世界就显示出严重的生产过剩(对应需求大幅下降而讲)。[10] 但是,现在西方创造的这种全球生产-分配体系已经显示出问题,风暴已经到来。这场风暴能刮多大,持续多长时间,各有各的说法,但风暴已经来临,而且显现出类似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所表现的生产过剩特点,却是几乎所有学者都认识到了的。美国今年8月居民消费自二战以来第一次低于上个月,而且预期9月会继续下滑就是迹象。
本文不再去分析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趋势,但对必然发生的世界性生产过剩,世界性需求萎缩对中国的必然影响,对马上要开始的“农村第二次改革”会有什么影响,却是需要做的。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中,凡是全球化程度越深的影响越大,全球化程度浅的影响小些(如当时的中国),与全球化隔离的没有坏影响(如苏联),这次一定还是这样。那么中国是在这个漩涡以外,还在漩涡的边缘,拟或在漩涡中心呢?应该是在漩涡中心。因为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是主要生产者,西方尤其美国是主要消费者。中国是整个危机链的一端,西方是另一端,怎么不在漩涡中心?
如果这样看,一旦全球危机加深,世界贸易额下降(1929年下降25%),会发生与过去经济危机不同特点。以前西方发生经济危机,国内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大量失业。这次要发生的经济危机,是西方没企业可破产(都挪到中国了),西方没工人可失业(没工人了)。于是出现西方发生经济危机,中国发生企业大量破产,中国工人大量失业。中国目前出口企业以外资为主体,国内有21个行业前几家大企业也是外资控制,而且西方最大的公司都在中国有重要投资。于是只要在中国的这些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西方股票市场就走向更深的熊市,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西方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需求进一步下降,在中国的企业日子就更难过――也是个正反馈系统。中国与世界联系得再没那么紧密了。
不管上述描绘的程度有多深,但基本关系是不会变的。这奠定了中国下一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环境。不考虑这个环境,一切政策涉及都是无的放矢。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一次改革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考虑。
如果这项改革推进了,能够消除其副作用的唯一力量就是中国出现了更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如果没有一个增量的非农就业机会,这项改革必然造成严重社会问题。但是问题出来了,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承担的角色是“国内企业大量破产,国内工人大量下岗”。因此,不仅不会出现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反而会是非农就业机会大幅度减少。可以预期大致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随着美国和西方需求降低,沿海出口企业开始萎缩,大量制造业的农民工首当其冲被辞退。这是第一波浪潮,而且现在已经有迹象了。即使所谓有些企业在“转型升级”,也并不能掩盖更多企业停业或破产使大量农民工下岗的趋势。
随着金融危机加深,一些外资将回国救主,中国也会出现流动性枯竭的局面。中国楼市已经低迷,随着流动性降低,以居民住房和写字楼为代表的建筑业会呈现过剩局面,基本建设会大幅度减少,于是建筑业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会被迫“下岗”。这是第二波,其实已经显现了。
接着,随着楼市低迷,加上中国股市已经处于熊市,中产阶级(富裕阶层)必然损失大量资产,加上经济情况不好,很多中小经济体日子难过,支撑中国消费的主体将会趋向减少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这样,数以千万计的中国服务业农民工也将失去就业机会。
这三个方面减少的非农就业机会,少说也要有4、5千万,占现在农民工总数的20%左右
中国农民已经不是过去的农民。2006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务工部分已经达到38%,收入增长部分60%来自工资性收入。如果20%的农民工失去“工资性收入”(往往还是农村中低收入户),中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肯定出现明显负增长!
这种环境下推进“土地流转改革”会有什么结果,恐怕不用再分析了
很多“专家”说,中国会趁机用扩大内需的方法恢复以国内市场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
扩大内需?中国什么时候没说过要发展内需?从2001年北戴河会议上江泽民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内需。结果是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没什么起色,倒是外贸出口不断扩大。原因很简单,中国早在1997年前后已经达到西方传统经济危机的标准了,也就是大量低收入群体无力消费,导致生产过剩。只是因为1996年人民币大幅贬值,使出口能力扩大,才掩盖了这个问题。
中国看起来市场很大,但由于贫富分化严重,城乡差别扩大,大量群体根本不在这个市场中。即使按国家统计局数字,2006年,占城镇居民10%的高收入群体(5771万人)年消费支出为11734亿,而占农村居民80%的低收入群体(5.9亿)只有11480亿。5771万人消费总额比近58994万人还多。如果参考王小鲁的研究文章,这个数字还悬殊[12]。绝大部分农民(80%月均支出现金162元,全部农民也不过月均支出现金221元)和40%以上的城镇低收入群体(月均支出现金425元)基本不具备购买现代产品的能力(现在中国市场上消费品要么是适应外国人水平的,要么是适应国内富裕阶层的,因为他们消费了80%以上的制造业产品和服务。
出口企业转向内销,产品档次更本不是低收入群体能消费起的),也就是说有10亿人基本不在中国现在的消费品市场上,靠什么提高内需?一旦出现大批农民工返乡,土地流转促成的城市商业资本吞噬农民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利润,农民将更加远离现代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要提高农民消费需求,必须增加低收入农民的收入。而土地流转改革,恰好是对低收入农民不利,对“种田能手”和城市投资者有利。这不是个悖论吗?怎么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现在推出这项改革是最不合时宜的。
这项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吗?
中央对“三农”问题发愁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每一届领导都感叹这个问题严重。胡温上台后取消农业税,也就是每个农民每年三四百元,还是一次性的显现出来。但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持续地,顽固地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却没有扭转的迹象。难道出路竟然是恢复中国走了两千多年的土地私有制度,还被指认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共同道路”。
中国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这句话不错,但只适合农业时期的农民问题。在农业时期,商业、金融、土地资本家勾结起来剥夺小农土地,使他们失去“劳动吃饭”的条件,最终迫使他们造反,同归于尽。因此,任何剥夺小农土地的行为必然带来灾难。 
但工业化后就不同了,工业化时期农民比城市人穷的原因,是因为工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的可能性空间”要远远大于农业,技术进步使其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远高于技术应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最终了决定行业收入差别。只要你这个行业的产出增长慢,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比增长快的平均收入高。虽然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会对农产品价格自动上调以平衡差距,但总体农业效率还是跟在工业后面。即使美国这样的后现代国家对农业每年进行巨额补贴,也不能解决农场主和农业工人收入平均低于其他行业的问题。农业比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慢是个不可改变的因素
发达国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基本过程都是:开始是制造业,然后是服务业,不断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英国是强力赶走的,美国是利益诱惑的)从事非农产业,与此同时农业劳动者人均拥有资源越来越多,为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加了空间,也就是所谓集约化经营,最终使农业和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缩小了。
接着的问题是,中国有没有可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呢?恐怕有困难,这可以从很多工业化速度很快的新兴市场国家情况以及中国自身情况看出来。
目前,几乎所有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都很高,一直到产业就业结构和发达国家很接近。但是,贫富差距不仅在世界上排前列,而且越来越大。无非是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贫民窟,低收入的农民变成了低收入的服务业人员。
1985年,美国全部就业人员创造GDP为3.75万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均1.97万美元,第二产业6.2万美元,第三产业人均4.85美元。第三产业人均GDP是第一产业的2.46倍,高于平均数29%。而同年巴西全部就业人员创造GDP为0.41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均0.17美元,第二产业0.92美元,第三产业0.18美元。第三产业只是第一产业的1.06倍,比平均数低56%
也就是说,新兴市场国家服务业虽然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但是提高幅度很小,一般仍远远低于平均劳动生产率。而发达国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往往与人均劳动生产率接近,远高于农业领域。西方国家70%以上在服务业就业,只有2%左右从事农业,政府补贴农业就业者的难度自然很小。  
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服务业并不创造物质产品,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很难用劳动时间或者劳动量来计算的。美国理个发要10美元,而且没有洗头等服务。中国理个发10元人民币(服务内容多得多)。美国一个超市收银员每天工作量不比中国超市收银员多,也不比中国收银员熟练,但美国收银员工资是中国收银员的十几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为什么能“创造”这么高“价值”呢?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发达国家服务业构成与发展中国家不一样,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等金融有关产业占服务业比重在40%以上(2004年美国为44.4%,英国为40%),占GDP比重也高得很(2004年美国为32.4%,英国为30%。中国同年全部第三产业才31.9%。)。而发展中国家则小得多,2004年巴西该行业占服务业比重为25%,占GDP为16%[14]。更多发展中国家金融有关行业占GDP比重在10-15%左右,不及发达国家一半(中国更低,2006年中国金融、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占GDP比重只有9.5%,只相当于美国的21%)。金融、不动产等行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行业,一个房地产公司百十个人就“创造”数十亿“资产”,而金融投资等行业更是不需要多少人。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金融市场,制定只能他们发财的金融规则,通过“创造信用”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地“创造财富”。这样的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不存在的。  
其次,发达国家制定世界经济规则,拥有技术和品牌优势。如果按照劳动生产率增长可能性空间角度看待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经济,显然是个升幂结构。西方国家通过技术优势在生产活动中赚取利润的大头,而资本越多技术人才越向西方集中。西方本来就拥有最响亮品牌,品牌产品毛利高,投入广告资金就强。而广告越强品牌越响亮。这样,“知识经济”和“眼球经济”这两个“正反馈系统”使西方积聚财富能力越来越强。虽然近30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GDP增长远高于西方国家,但财富分配向发达国家集中的势头一样没有逆转,反而越来越强。  
以上两个因素,使西方国家有能力通过制定起点很高的最低工资标准,高额的转移支付和广泛的福利政策,“提高”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服务业GDP主要构成是工资),也有能力高额补贴增加农业就业者的收入。  
因此,所谓“世界农业文明的共同道路”并不存在,这条路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走得通。最主要的是,这条路与土地私有化和“集约经营”的关系很小,完全是政府对产业收入再分配解决的。  
对于中国来说,如何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制造业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更困难。目前,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扣除军工产业的最大制造业国家,而且在继承担世界最大的消费品生产后,装备制造业也开始向中国转移,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太大,农民数量太多,依赖市场经济自然调配出一个让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前景依然不可乐观。上世纪末,西方经合组织7国制造业工人全部加起来不过5858万[15],就算这些国家把制造业就业机会全部给中国,中国农民非农就业问题也无法解决(服务业就业是无法转移的)。  
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算小账是算不出结果的。2006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创造增加值为10.9%。再加上当年农民家庭纯收入中38%的务工收入,占全国人口56.1%的73742万农民总计不过从GDP盘子里15%部分讨生活。这么小的,扩张速度必然很慢的盘子中考虑农民收入问题,怎么算也算不出个结果来,怎么也算不出个出路来。  
农村问题专家李昌平早就看透了这个问题。他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出中国究竟走菲律宾农业发展模式还是走日和中国台湾农业发展模式的问题。菲律宾农业发展模式就是在土地私有化基础上大资本下乡的美国农业发展模式。外国和本国资本家逐步渗透和控制了“菲律宾农业和农村的金融保险、土地交易、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生产资料生产和销售、技术服务和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农民只能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大量自耕农和佃农在大公司的挤压下破产,被迫失去土地做资本家的农业工人。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资本家和地主所需要的农业工人越来越少,大量的失地和失业农民涌进了城市”。结果形成“五个快速转变:农村问题快速转变成了城市问题,农民问题快速转变成了工人问题,失业问题快速转变成了社会问题,经济社会问题快速转变成了政治问题,国内城乡矛盾快速转变成了国际贸易摩擦。”[16]  
以前,由于农民没有出让土地经营权的权利,确实只能产生“公司+农户”的模式。当中国土地流转改革给了农民土地“处置权”后,这个模式必然演变成“公司+雇工”模式。随着政府鼓励、支持商业资本下乡和“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国走上菲律宾道路就是指日可待的。  
李昌平还介绍了日本和中国台湾模式:“‘日本模式’不是依靠资本改造和消灭小农,而是在土改的基础上,在限制大资本下乡的同时,扶持小农组织起来――建立以金融合作为核心的综合农协,变传统小农为组织化的现代小农,包括金融保险在内的农村经济都由农民协会主导发展,农民不仅分享种植业、养殖业的收益,几乎分享了农村金融保险、加工、流通储藏、市场资料生产供应、技术服务、农产品超市和土地“农转非”等诸多方面的绝大部分收益。”[17]  
显然,日本通过限制城市资本流入农村,避免了优势极强的商业资本把农民从农产品加工、金融、流通、商业等诸多增加附加价值的产业领域里驱逐出来的可能性。同时,通过优惠政策和扶植农民组织起来“垄断”这些“有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空间”的行业,使农民“有可能”不过分低于城市工商业的经济效率。这才应该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2006年,中国农牧业增加值为23070亿元,占GDP总量10.9%。与农副产品直接相关的加工业增加值为27435亿元[18],如果加上金融保险、流通储藏、农资供应、农产品超市以及建设用地征用的利益都算上,应该还有不下2万亿的空间。如果这些产业空间都留给农民,总计就可能达到5万亿,占全部GDPD 23.6%,是10.9%的2.17倍。如果国家这些行业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就有可能使农民真正具备大幅度、持续提高收入的“可能”。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集体经济已经摧毁,商业资本已经严重侵入农村领域的情况下,再加上上上下下都认定前期的“改革”没有毛病,要沿着本来私有化思路“继续深化”的政治氛围下,恐怕连想都没人会想。 
但是,不走这条路就要走菲律宾的那条路吗?  
菲律宾农业发展的路是“走不通的那条路”。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总积分:76068
财产交易是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农民不应该是公民的例外,虽然在现有体制下,农民确实没有完整的公民身份。
1)本人看版:守得云开为版主的别墅天地和时尚消费,将成为茶坊大热。
2)名博推荐:
总积分:1907
呵呵,不正不静
版主勋章通过见习期,成功转正的论坛版主
总积分:19772
没人关心,哪怕自己是农民出身依旧不关心。
其实这是中国最最大的问题,最最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问题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总积分:12210
土地本来就属于人民,党应还地于民。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总积分:5522
一旦允许自由流通,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总积分:7914
一旦允许自由流通,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客户端勋章使用茶坊客户端登录的用户
总积分:4606
引用:最初由 河西观察家 发布
政治权利缺陷才是农民利益得不到保证的最终原因。
种族不能说明荣耀,我见过最卑鄙的人类,也见过最高尚的兽人。
总积分:3399
土地一旦流通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
[完成后可按 Ctrl+Enter 发布]
| & 5淘房 江苏三六五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苏ICP证编号 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009365 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230号 文明办网上文明上网 举报电话:025-
扫一扫,立刻加茶坊微信
马上扫描下载茶坊客户端
马上扫描下载淘房客户端
马上登录,发帖回帖,赚取积分换礼品
还没有茶坊账号?马上
用其他帐号登录:
亲,您还没登陆华侨路茶坊哦,立即登陆发表观点,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还可以赢取茶坊cp,兑换礼品哦~
你可以选择:
免费订阅楼盘动态、开盘、优惠随时掌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金使用效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