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手抄报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引领学生走进孔子--《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13期
引领学生走进孔子
【摘要】:正一、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7中孔子相关知识的复习。二、学情与教材分析第七单元《孔子游春》一文中对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以及孔子和学生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伟人的风采。在练习7中"语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23.2【正文快照】: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7中孔子相关知识的复习。二、学情与教材分析第七单元《孔子游春》一文中对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以及孔子和学生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伟人的风采。在练习7中“语文与生活”部分,介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曲红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1期
寇敏娟;;[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5年11期
袁高岭;;[J];教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景浩荣;;[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徐鹂;;[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9期
李金芬;[J];云南教育;2002年17期
杨苑培;[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韩宝江;;[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齐贵来;;[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薛卫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张乐群;;[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周洪;;[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霍有光;;[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周孚政;;[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李晓斌;;[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张文昆;;[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王洁;李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余玫;;[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苏苇;[N];太原日报;2008年
文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易中天;[N];经济观察报;2009年
王月清;[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李钊;[N];科技日报;2008年
闵锋;[N];开封日报;2008年
李欣瑶;[N];甘肃日报;2009年
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 采访整理
杨桂青;[N];中国教育报;2010年
陈福顺 孙文采;[N];吉林日报;2010年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曾小五 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曾建平;[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锟;[D];西北大学;2002年
王世明;[D];清华大学;2004年
李锐;[D];清华大学;2005年
卢茂君;[D];吉林大学;2008年
郭振香;[D];山东大学;2005年
赵生群;[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俞红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丁小丽;[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胡真;[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高细媛;[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万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陈勇军;[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唐水桥;[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吕振;[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陈颢;[D];苏州大学;2008年
韩素荣;[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路丙辉;[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汪梦林;[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刘凤伟;[D];苏州大学;2005年
张小建;[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课题研究课教案
发布日期:日&&&&点击次数:
&&&&作者:&&&&来源: 本站原创
课题研究课教案
学&科:语文
&1.通过研读“孔子论水”那番话使学生充分认识水的君子品性,理解孔子论水那番话的含义,使学生明白做人就要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
2.言为心声,通过研读“师生论志”的语言,使学生透过语言了解人物的品行,人物的思想,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听、说、读、写、思的语言实践,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所提高。尤其是第8自然段要熟读成诵,并且能仿照排比分句的表达方式仿写水的特点。
&一、学习“孔子论水”
(一)导入“孔子论水”
同学们赋予了君子许多高尚的品质。其实,自然界也有很多君子:如“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还有谁呢?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语言结构说说吗?(生交流。)在自然一山一水、一花一草的世界中孔子对水情有独钟,遇水必观。(这句话是对3到7自然段的概括,也是为了很快地引出孔子论水的内容)他从水的身上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去听听孔子对水的一番宏论。(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的内容)
&(二)品味“水的品性”
1.默读思考:孔子从水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君子品性?(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交流“水有德行”
从“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这句话你们想到了什么?
多名学生交流,师相机对话,指导朗读,背诵。
出示语言训练:水万物之本原,水泽被天下苍生。因为有了水的滋润一簇簇鲜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棵棵小草_________________;一株株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有水,六畜__________,五谷______________;因为有水,江山__________,桃李______________;因为有水,百鸟齐鸣_________,千年波翠__________……
由此看来,水是有德行的君子啊!
&3.交流“水有情义”
课件出示:(图文并茂)“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它好像有情义。”
多名学生交流读后所想,师相机对话,指导朗读,背诵。
师谈读后感受:水为了别人,不断地改变自己,奉献自己。它把波澜壮阔留给了大海,它把碧波荡漾献给了池塘,它把细水长流留给了山溪,它像太阳对小草,妈妈对儿女一样有情有义。一起读: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它好像有情义。
由此看来水是有情义的君子啊!
过渡:水有柔情万丈的一面,亦有锐不可当的一面。课件出示:“水穿山岩,凿石壁,毫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4.交流“水有志向”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指导朗读。
多名学生交流读后所想,师相机对话,指导朗读。
师语言铺陈:鸟为飞翔,人为梦想,马为驰骋,水为奔腾,这有志向的水是君子。一起读:“水穿山岩,凿石壁,毫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由此看来水是有志向的君子啊!
5.交流“水善施教化”
课件出示:“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指导朗读。
多名学生交流自己读后感受,师相机对话,指导朗读。
师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水用海纳百川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宽容;水用藏污纳垢告诉我们,曾经的丑陋可以美丽;水用“奔流到海不复返”告诉我们“时光如水须惜时如金”……
由此看来水是善施教化的君子啊!
&师小结过渡:水像无声的老师,启迪心灵,它引导人们要做心灵纯洁的君子。水在你们眼里是什么样儿的呢?请你也当一回孔子,模仿孔子论水的语言形式,说说水还有什么品性。
学生静思默想后交流。
6.练习背诵第八自然段。
&(三)探究孔子论水的目的
1.孔子论水只为赞水是君子吗?
2.生交流。
3.师追问:从这段话中的哪个成语可以看出来呢?(意味深长)
4.小结过渡:孔子论水,意在启迪弟子们要做像水一样的君子。弟子们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吗?我们可以从弟子们的志向里去寻找答案。
&二、学习“师生论志”
1.划出师生言志的内容,读读,思思这三处语言流露的思想情意。
2.研究“子路的志向”。
(1)出示课件(子路图片及志向):“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2)说说子路想做什么样的君子。
生交流,师相机对话。
师: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是一种善于和别人分享的君子品行,难怪曾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为善者,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课件出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取诸人以为善是为善者,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学生朗读积累。
(3)过渡:心直口快的子路志向是“与人为善,兼济天下”,颜回的志向是什么呢?
3.研究“颜回的志向”。
(1)出示幻灯片:颜回图片及志向“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2)学生交流颜回想做什么样的君子。
(3)师:颜回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我不愿夸大自己的功劳,也不想夸大自己的能力。可见,颜回是个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君子。同学们想一想,不为自己表功是不想建功立业吗?
生交流,师介绍颜回是个很有志向的人,只不过生在乱世,不遇明主,所以他选择了“有利剑兮匿于中,有美玉兮泥土深藏”。身居陋巷,不卑不亢。
(4)孔子教育弟子要做真君子,那么孔子的志向又是什么呢?
4.研究“孔子的志向”
(1)出示课件:孔子图片及孔子论志的话。
(2)学生交流从这段话里看到了什么,师相机对话。
(3)师小结: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番话流露了他“以仁治天下,以仁得天下”的治国理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度。
&三、探究孔子的教育智慧
1.一番交谈之后,师徒琴舞相和,此时,泗水河畔春意浓浓,情意浓浓。(这句话是对课文17到19的概括,同时为抛出下一个问题作铺垫)
2.抛出问题:孔子带弟子“胜日寻芳泗水滨”,仅仅是为了“无边光景一时新”吗?
3.学生交流。
4.师小结:孔子游春,走进了自然,走进了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传情,让一山一水育理。孔子用自然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水的品性如汩汩甘泉流进师生心田,也流进我们的心田。由此可见,孔子除了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还是位循循善诱、教育有方的智者。难怪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的智慧集中表现在他的《论语》一书中,请同学们多多关注《论语》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在书中寻找到生存的智慧,成为真正的智者。
水是真君子啊!怎样引出这一话题呢?那就从古人所喜爱的“岁寒三友”——自然界中的君子切入,这样比较自然。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其是导入语、过渡语要有智慧,要快捷有效。在引导学生介绍自然君子时,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表达方式,是对学生语言的一种牵引,是潜移默化的培养活用所学诗句的能力。
此处的语言训练题是对文本语言“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的形象拓展,是由语言生成形象,再由形象生成新的语言的一种手段。学生在生成新语言的同时,对这一特点的理解在逐渐加深,对水的情感也在逐渐加深,从而达到语言和精神相共相生的境界。
以上关于水的四个特点的教学,形成了四个教学板块,每个板块均以“由此看来,水是什么样的君子”小结语结束。这样的板块教学可以给师生充分交流的空间。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对学生语言、情感、价值观的引领。既给了学生话语权,又发挥了老师的引领权,这样的告知不霸道,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在某种程度上老师的语言应该有一定的高度,它不是重复学生的观点、语言,而是对学生发言的一种提升,是智慧的结晶。
这一环节的仿写表达训练,一是对文本末尾处“……”的内容进行补白;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组成结构,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相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探究孔子论水的目的,可以自然过渡到第二大板块——师生论志,同时也为第三大板块——探究孔子的教育智慧埋下伏笔。
第二板块的教学重在通过研读师生三人的语言,了解他们的志向,知道他们想做什么样的君子。通过交流得到精神的熏陶。在此过程中老师的语言相机链接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古文,意在丰富课堂的语言,同时使学生了解到古文的言简意赅,实现古今语言的融会贯通。
探究孔子游春的目的,其实是让学生探究孔子的教育智慧。探究孔子教育的智慧,其实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论语》这部书。老师希望《孔子游春》课文学完了,但是追寻孔子的脚步,探寻孔子的思想才刚刚开始。
教后反思:
《孔子游春》的教学使我体会到,要让智慧从文本的语言中滋长出来,我应该注意:
一要精心研读“课标”。《孔子游春》从文体上看是一篇叙事性作品。对于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语文课程规范》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身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身的喜欢、憎恶、敬重、向往、同情等感受。”教学《孔子游春》,就要彰显叙事性作品的特点,把课上得合乎课标的要求。
其次,要精心解读文本。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与文本潜心对话,体会文本的特点和蕴蓄。关注课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取舍,获取教学智慧。本课,我让同学围绕智慧去读书、去考虑、去讨论、去交流,进而走进文本的深处,获得智慧的滋养。
再次,要考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孔子论水这局部。教学中,我抓住这个重点来辐射全文,引领同学到文本中走个来回,品味语言,感受孔子的智慧,并在此过程中教给同学读书的智慧。比方,让同学到文中找找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这样就引领同学站在全文的高度去关注孔子的言行举止,体会孔子的教育智慧。
最后,要处置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让同学读读《论语》、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和《于丹论语心得》,能使同学站在智慧的高度来认识孔子,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引导同学从课外阅读中进一步了解孔子,走近孔子,获取智慧。
无标题文档旗下产品:
&& 语文资讯 &&
&& 资讯内容
《走进成语世界》教学案例
次 &发布时间: 10:19:00&录入:
“”“”“”------
第三组学成语,诵唐诗宋词
、第三组主持人梁颖诗第三组主持人梁颖诗
3主持人梁颖诗主持人梁颖诗
5主持人梁颖诗主持人梁颖诗?
7、主持人梁颖诗的7、主持人梁颖诗的
师过渡:四组同学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成语天地,其余同学收集的成果都办成了手抄报,现在把时间交给你们,进行成果交流。
四组交流成果,互相欣赏各自办的手抄报。(分钟)
师过渡:同学们积累了不少成语,学了又会不会用呢?现在就来学以致用。
(8分钟)
分四人小组,将课前运用成语写的200字以内的小作文拿到课堂上竞赛,看哪组将成语用得最多最好。
(1分钟)
(1)下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你希望如何开展?
(2)你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收益是什么?
(3)课前的准备活动中,你觉得合作伙伴中谁做得最好或不够?
(4)课前准备或课堂活动中,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1分钟)
课后设计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课的方案,内容自定,要设计好主题、开展的目的、内容、形式和人员的安排。
东北地区&|&吉林:1
华北地区&|&北京:010-
天津:010-
河北:010-
山西:010-
内蒙古:010-
华东地区&|&江苏:
中南地区&|&河南:2
西南地区&|&四川:
西北地区&|&甘肃:029-
陕西:029-
宁夏:029-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版权所有& 学科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80135号&&实践教学&&概述
(一)培养自身审美能力的环节
1、课堂艺术案例欣赏和讲解&&&(1)内容:主要包括 A美术鉴赏;B音乐鉴赏;C影视片赏析等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是结合课堂的理论教学进程进行的辅助环节。可以在理论讲解中选取片断加以举例分析,也可在每章结束后,选取部分作品进行综合性赏析。&& (2)参与学生:全体上课学生。&& (3)实践形式:课堂集中欣赏;老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4)资料来源:学校资料室音像资料库& (5)考察方式:A、学生讨论成绩;B、学生平时作业
2、课外审美活动实践&&& (1)内容:主要包括&&&&&&A、鼓励学生学习各种艺术创作技能,深化对美的理解和认识;&&&&&&B、钟仕伦教授组织学生举办一年一度的合唱节、美育学校艺术活动月;&&&&&&C、&组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李天道教授顾问主持的“爱知”读书会,陈佑松老师主持的电影沙龙、毛娟 老师主持的书法协会、张文涛老师主持的古典音乐爱乐会;&&&&&&D、&组织学生参观成都市的艺术展、博物馆,邀请海内外著名艺术美学学者前来讲学;&&&&&&E、&审美教育实践基地进行美育实践:钟仕伦教授设计的以三星堆博物馆为基地开展“寻找文明的足迹”活动,李天道教授设计的以武侯祠博物馆为基地的探究“蜀与天下”活动、董志强教授设计的在杜甫草堂博物馆感受“风景与文心”活动。&&&&&&(2)参与学生:全体上课学生&&&&&&(3)实践途径:学校组织(美校、学生学术创新基金);学院组织(邀请学者讲学);学生自行组织(学生社团);任课教师组织(参观艺术展、名胜、博物馆)&&&&&&(4)考察方式:在本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有相应的实践报告、教案或课件,酌情计入平时成绩
&&& (二)培养师范生审美教育意识和能力的环节
&&& 1、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总结有关方法和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基础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学会中小学美育的方法。
&&& 2、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学习,设计出审美教育方案。由于中小学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思想教育(班主任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学(课程教学)两方面的能力。因此要求学生从“思想教育”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来设计审美教育方案。并把相关方案计入期末成绩。
&&& 3、在每年的“大学生艺术节”组织“美育方案”大赛,评出相关奖项,鼓励学生思考中小学美学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 (三)美育和美学研究&
&&&&&&&针对学有余力,并有兴趣进行美育和美学学术研究的学生,学校加以鼓励。纳入学校学生学术创新鼓励计划中。设计相关选题、指导、评审和奖励制度,并投入一定资金加以支持。&& (1)内容:包括A、自行选题,老师帮助指导,争取发表&&&&&&&&&&&&&&&& B、参与某些科研项目
&&& 这一部分属于提高部分,主要从理论上对审美问题加以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反思和理论综合能力。
&& (2)参与学生:部分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
&& (3)实践途径:A、学生自主研究,同时寻求老师指导
&&&&&&&&&&&&&&&& B、相关科研课题组选拔& (4)实践成果:A、推荐申请学校学生科研创新基金
&&&&&&&&&&&&&&&&&&&&&&&&&&&&&&&&&&B、纳入科研课题组研究成果,并申请奖励。
&&&&&&&&&&&&&&&&&&&&&&&&&&&&&&&&&&C、作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美学》实践教学内容&&& (一)《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目的&&& 《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理论推导当然是这门课程的逻辑基础。但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审美,却是一个感性的领域。学生必须在感性的基础上完成理论认知。为此本门课程专门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 (二)《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要求&&&&1、从材料范围上,力图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都纳入审美实践的领域。给学生展示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全景式图画。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美、思考美、创造美。&&& 2、从学生的接收的角度上,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力图尽量发挥学生的审美个性,充分展示审美的自主性,创造性,进而反思美学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的完满统一。&&& (三)《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结构&&& 1、&课堂艺术案例欣赏和讲解:
&&& 3、美学研究:
&&&&&&&&&&&&
这一部分属于提高部分,主要从理论上对审美问题加以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反思和理论综合能力。&&& 这样的设计,可以较好地处理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的关系;普遍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基础层次与提高层次的关系。同时也考虑到了教学过程与质量验收的控制问题。不仅取得了较好的学科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我校办学的特色之一―美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二、杜甫草堂审美考察方案
&&& (一)考察地点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 (二)教学目的
&&& 组织学生参观成都市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杜甫草堂”,体会诗圣杜甫的诗歌美学境界,结合中国古代美学原理理解儒家美学精神;同时感受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风格,体会这些建筑观念是如何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形态,以及体现了怎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争取通过这次参观考察,使学生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化入感性实物的体验中。&&& &&& (三)教学内容
&&& 1、参观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诵读讲解杜诗,感受中晚唐诗歌美学的意境,理解儒家诗歌美学的伦理精神
&&& 2、参观草堂的各种建筑,了解建筑风格。体会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理念。
&&& (四)思考题
&&& 1、以杜甫为例,思考中国儒家审美形态的特征
&&& 2、以杜甫草堂的园林建筑为例,思考中国道家审美形态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
&&& (五)参考资料
&&&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 2、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河北教育出版社
&&&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 (六)教学流程
&&& 1、8:30从学校出发,9:30达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 2、9:30――11:30,参观和讲解。
&&& 3、11:30――12:30,午餐。
&&& 4、12:30――14:00,讨论
&&& 5、14:00――16:00,参观和讲解。
&&& 6、16:00――17:00,带队老师现场讲课。
&&& 7、17:00――18:00,返校。
&&& 三、广汉三星堆审美考察方案
&&& (一)考察地点
&&&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 (二)教学目的
&&& 三星堆是古蜀文明的重要遗址。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审美的发端,审美的意义。了解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与人类的物质文化和其他精神文化(如宗教、伦理等)之间的关系。了解审美的历史性,阶段性等。
&&& (三)教学内容
参观三星堆博物馆,听取相关的文物历史和艺术特征的讲解;结合审美起源、审美历史等知识展开讨论
&&& (四)思考题
&&& 1、结合三星堆文物的艺术特征,思考古代早期文明审美特点
&&& 2、结合三星堆文物的历史含义,思考审美在古代早期社会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 (五)参考资料
&&& 1、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
&&&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 3、段渝邹一清《三星堆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
&&& (六)教学流程
&&& 1、8:30从学校出发,11:30达到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 2、11:30――12:30,午餐。
&&& 3、12:30――16:00,参观和讲解
&&& 4、16:00――17:00,带队老师现场讲课。
&&& 5、17:00――18:00,晚餐。
&&& 6、19:00――21:00讨论
&&& 7、次日 8:30出发返校
&&& 四、《美学》实践教学案例
&&& 影视片赏析:电影《一个陌生女人来信》赏析
&&& (一)影片信息
&&& 片名:《一个陌生女人来信》(2004年)
&&& 编剧/导演:徐静蕾
&&& 主演:徐静蕾 姜文
&&& 原作:(奥地利)茨威格
&&& 片长:90分钟
&&& 色彩:彩色
&&& 获奖: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2004年)
&&& 内容简介:
&&& 1948年冬天,一个男作家在他生日的当天受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个临死的女人。她在信中向男作家诉说了一个绝望的爱情故事,而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对此却一无所知。
&&& &&& (二)参考资料
&&& 1、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译林出版社,1997年
&&& 2、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载《电影与新方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 (三)课程安排
&&& 1、在一周前要求学生查阅所列参考资料
&&& 2、安排四节课作为讲座。前两节课(90分钟)集中观赏影片,后两节课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 3、学生课后结合美学理论,完成一篇1000字的影视片评析作业
&&& &&& (四)授课过程
&&& 1、在多媒体教室放映电影
&&& 在放映之前,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提请学生观看时注意
&&& 问题一:在影片第一段落中有什么特点?这和小说中的有和不同?
&&& 问题二:影片中有几条线索?
&&& 问题三:从叙事的角度看,影片中的视点人物是哪个?这和原作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 问题四:你注意到的影片细节有哪些?这些细节有什么意味?
&&& &&& 2、放映电影,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电影
&&&&&&& 3、电影结束后组织讨论
&&& (1)问题一:在影片第一段落中有什么特点?
&&& 提示:
&&& A、电影中是这样的
&&& 第一个镜头是邮政所里盖戳的信件,分信,镜头跟拍邮递员骑动的自行车,转场到了一个大院门口,邮递员下车手拿信件进门往前走,挡黑镜头。叠到转动的人力车轮,跑动的车夫的脚。再切到座位上,特写:一双交叠的手,戴着皮手套,压在膝头的皮包上,悠闲地拍动。再切到人力车背后,镜头俯拍,慢慢摇起,看着他们在小巷中渐渐远去。车停在大院门口,乘客下车,迈腿进门,镜头从院内对着门口,逆光,只有人物的身影。我们看不到他的脸。
&&& 切到半空,落叶的树枝在黄昏中显得萧条。镜头从四合院的屋顶慢慢摇下来,俯拍,借着屋内的灯光,看到有人在帮刚才的乘客掸身上的灰尘。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约略知道,这是一对主仆。但仍然看不到他的面目。
&&& 进到屋内,主人坐下,镜头掠过他的背影,从肩头拍到他手中翻动的信件和报纸,仆人端来面条,告诉他,今天是他的生日。他一边感谢着,一边端碗吃面,展开桌上的信件。
&&& 画面淡出的同时,画外音响起:
&&&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
&&& 黑场出片名字幕: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画外音:“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他身边足足坐了四十个小时……”
&&& 画面同时淡入,镜头从一个沙发靠背后面的黑暗角落摇起来。摇到已经坐在宽大沙发里的男主人公的背面。他在读信,吸烟。
&&& 画外音:“……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都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
&&& 镜头还在摇,摇到他的侧面中景,我们听到他的叹息,但却看不清他是谁。
&&& B、小说中是这样叙述的:
&&& “著名小说家R到山上去休息了三天,今天一清早就回到维也纳。他在车站上买了一份报纸,刚刚瞥了一眼报上的日期,就记起今天是他的生日。他马上想到,已经四十一岁了。他对此并不感到高兴,也不感到难过。他漫不经心地悉悉索索翻了一会报纸,便叫了一辆小汽车回到住所”。
到家后,男仆把装了信件的盘子递给他,其中一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
&&& “‘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信的上头写了这句话作为称呼,作为标题。他的目光十分惊讶地停住了:这指的是他,还是一位臆想的主人公呢?突然,他的好奇心大发,开始念道……”
&&& 典型的第三人称叙述,全知视角。直到此时,叙述者似乎试图将我们带入男主人公的世界。了解他的行程,他的举动,甚至他的内心活动。尤其是那些心理描写,更让读者以为R就是故事的主角。事实上,这样的期待或许并没有错,因为,我们正是和R一道开始了对来信的好奇,开始阅读,并且在阅读结束之后,又和他一道从这封长信中抬起头来,去体会和感受:
&&& “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理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又如远方的音乐。”
&&& 尽管这一头一尾占据的篇幅是如此之小,但是它设定了一个前提:读者是和男主人公R一起观看和倾听这个女人的故事。我们被作者事先绑定在了R的角度上成为观者。
&&& C、电影文本改编的意味
&&& 这一段影片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电影为什么开始于信?而不是像小说中那样,开始于男主人公?第二,为什么电影要利用包括景别,角度,光线等各种办法遮掩男主人公的面目呢?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是造成的悬念,叙事作品通常会采用的噱头。但深入分析,恐怕不尽如此。我们以为这是导演一个更深的谋划,她希望压制观众对男主人公的认同。以信开篇,并不断给信件以特写,带来的是对信件内容的期待;遮掩男主人公的面貌,使之符号化,抽象化,恰恰暗示男主人公并非故事的主角。
&&& 同样是第三人称叙事,我们从电影中获得的信息远比从小说中的相同段落获得的少。如果说小说作者强行使我们与男主人公建立了同盟关系的话,在电影中,导演则强行解散了这种关系。
&&& 在小说中,一头一尾,全知视角都向我们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但是在电影中,全片直到最后才有一个男主人公的主观镜头――他读完信,推开窗,略显惊恐地向外望去(客观镜头),镜头切到对面女孩曾经住过的房间(主观镜头)。其余的有关这个人的镜头,要么是便于叙事的客观镜头,要么则成为女孩主观镜头的内容。
&&& 如此一来,徐静蕾颠倒了茨威格的叙事结构:男主人公从小说中的观者变成了电影中的被观者,不仅是女主角的观看对象,而且是观众的观看对象。观众与男主人公的联盟瓦解了。
&&& &&& (2)问题二:影片中有几条线索?
&&& 提示:
&&& 主要线索有两条,一是女主人公,一是男主人公,还有一条是仆人,作为见证者存在始终。
&&& &&& (3)问题三:从叙事的角度看,影片中的视点人物是哪个?这和原作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 提示:
&&& 视点人物是女主人公。
&&& A、电影中的情况
&&& 电影开篇就故意“隐没”了男主人公。而信件的宣读者,即电影的旁白,直接就是女主人公的声音。电影的叙事者也就变成了女主人公。女主人公成为观者,她邀请观众参与到她的观赏行为当中,而观赏的对象则是男主人公。这样,从叙事上,电影已经表达了与小说全然不同的态度――女主人公不仅不属于男主人公,反而是她通过叙述“构建”了男主人公的形象。可以说,我们所看到的男主人公,是经过女主人公的感受过滤的。其中,三次细腻的感官刻画一步步织起了这张感受之网。
&&& 第一次是“听”。作家刚搬到小女孩家的院子里。小女孩并没有见到他。
&&& 画外音:“一连三天,都只是听见你屋子里的音乐声和笑声,很多人的笑声。你好象只是一种声音,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
&&& 第二次是“闻”。小女孩帮助作家的仆人抱被子,第一次进到了作家的房间,在那个房间里,小女孩闻到了他的味道:
&&& 画外音:“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像一个暧昧的邀请。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使人昏沉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最幸福的时刻”
&&& 镜头没有离开女孩的眼睛,通过她的眼睛,向我们描述了作家的居所:宽大柔软的床,长长书架与高大窗户之间的狭窄走廊,整齐排列的厚重的书,书架后面的书桌,椅子,留声机,书架上的瓷制外国美人,一面大镜子,大镜子里对着自己凝视的女主人公……
&&& 第三次是“抚”。女孩长大成人,回到北平,遇到作家,作家邀请她到他家“坐坐”。
跨入那个门槛,积满雪的长长的庭院(主观镜头),叠到特写:沙发的扶手,女子的手轻轻落下,指尖抚过;切到书架,女孩的手翻过来,手背一路滑过那些童年曾经见到过的厚重的书,灯光下,湿漉漉的手心;抚摩过那个瓷制的外国美人。她抚摩的是她的感情,她那来自童年的感情。
&&& B、小说则不同,
&&& 小说的主要内容开始于这么一句话:
&&& “突然,他(男主人公)的好奇心大发,开始念道:……”(后接信件的全部内容)
这一句话很有意思,它没有用“信上写道”这样的说法,而是用的“他念道”。如此一来,随后的那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便成了这个男主人公的转述,我们听到的是一个男人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从叙事角度上看,这种做法使得男主人公的观者地位再一次得到确认,他成了叙事者,并邀请读者参与他的“观赏”行为。借助一封信,女主人公无条件地成为了观赏的对象。换句话说,女主人公的存在是依赖于男主人公的,她只存在于男主人公的叙事之中。而如果从后现代叙事理论来看,“她”的存在甚至根本不重要。
&&& 小说叙事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在正文内容里得到了印证。
&&& 在正文中,也就是在那封信中,女主人公的人称变成了“我”。讲述了自己对男主人公那份绝望的爱情。从一个少女,到一个女人。
&&& “我的整个一生都要让你知道,我的整个一生都是属于你的,而对我的一生你却从来毫无所知”……“如果你手里拿到这封信,那末你就知道,哪是一个已经死了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一生,诉说她那属于你的一生,从她开始懂事的时候起,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 她谈到第一次认识男主人公,谈到如何爱上他,那时她才十三岁,他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作家了。这是孩子的纯真的爱,
&&& “这种爱情如此希望渺茫,曲意逢迎,卑躬屈节,低声下气,热情奔放,它与成年女人那种欲火中烧的,本能的挑逗性的爱情并不一样”
&&& 童年就在这样的爱情中度过了。当“我”长大成人,终于委身于他时,他并不记得这样的一个女孩。他始终处在“遗忘”中,一次次地忘记了委身于他的这个可怜的女人,直到她最后死去,给他寄来这封信。男主人公依然只能在渺茫的记忆中找到一丝丝痕迹。
正如女主人公所说,她的一生属于这个男人,而男人对她一无所知。女主人公从感情上甚至从生命上附属于男主人公,而这些已经全都在叙事结构上暗示出来了。作为文体大师,茨威格将叙事结构与小说内容弥合得天衣无缝。
&&& C、这种不同的意味――女权主义的叙事
美国女权主义者劳拉•穆尔维结合弗洛依德和女权主义观点分析好莱坞电影的结构方式,她发现,在这些电影中,男性视觉快感占据了支配地位。她认为,好莱坞传统片所构成的观看方式给予影片以特有的结构方式,使被展示的女人在两个层次上起作用:作为银幕故事中人物的色情对象和观众厅内的观众的色情对象。从而使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异性分工控制了叙事的结构,即把女人置于被观看的位置,男人做了看的承担者。
&&& 这样的结构似乎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现代主义鼻祖波德莱尔就已经意识到了。他在一篇谈论画家的文章中说,“大体上,女人是为艺术家而存在的……远不止是相对于男人而言的女人。确切地说,她是神,是星……是一切造化铸就之典雅的闪亮的凝合,结晶成为单纯的存在;是生活的画面提供给它的沉思者的最热切的倾慕和好奇的对象。她是偶像,可能有些愚蠢,但却使人目眩神离而迷醉……”
&&& 波德莱尔的这一番论述应该是有感而发的,它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某种特征。印象主义女画家玛丽•卡萨特在1879年的作品《歌剧院》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在这幅画中,一个女人穿着黑礼服,坐在歌剧院的包厢中。她从观众席上朝画面的水平方向眺望,而正当观画者追随着她的视线的时候,却发现画面的前景上有一双男人的严经牢牢地盯着她。作品并置了两种视线,女人的形象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空间,她专注于观剧的目光似乎也是作品的主要表现内容。但是,远处那双的眼睛却揭示出真正的观者是那个男人和由此而引导的观众。正如卞之琳的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歌剧的女人,成为了被观看的对象。
&&&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几乎就是卡萨特画作的叙事版本。如前所述,尽管这篇小说的主体是女主人公的书信自述,但男主人公却处在宣读者(观者)的地位,并且,由于他的“邀请”,读者也站在他的角度上观看。这个可怜女人的一生则成为了穆尔维所说的“色情对象”。
这部小说的第一个电影改编版(1946年的《巫山云》),甚至强化了这样的结构。片中,男主人公成了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如此他的表现空间就更大了,也就更直接地确立了他的观者地位。它结构非常符合穆尔维对好莱坞电影的分析。
&&& 但是,在徐静蕾导演的版本中,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仿佛是要和茨威格争论,她保留了小说的叙事顺序,但却“抹去”了男主人公观看的眼睛,强化了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事。如此一来,观者和被观者变换了位置,男人成为被观者,而女人成为观赏行为的承担者。观众则被引导加入女主人公的视角中,去品评姜文饰演的那个颇有些滑稽的男作家。
&&& 4、布置课后作业:
&&& (1)结合这部影片,思考“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同时以此为视点,另选一部影片加以评论。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评论文章。
&&& (2)要求:
&&& A、理解相应的美学理论,同时必须结合文本细读加以评论;
&&& B、逻辑严密,观点清晰,格式规范,注意学术规范;
&&& C、两周后完成。
&&& 五、网络作品赏析(例举)
&&& 网络视频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分析
&&& (一)影片信息
&&& 片名:《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2005年)
&&& 编剧/导演/制作:胡戈
&&& 片长:20分钟
&&& 色彩:彩色
&&& 传播载体:网络
&&& 内容简介:这是模拟《中国法制报道》的一期节目。圆中圆娱乐城发生命案,公安郎警官奉命侦察,揭示出一段凶案背后的隐情。
&&& &&& (二)参考资料
&&& 1、金惠敏《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点上的批判理论》,人民出版社,2005;
&&& 2、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 3、欧阳友权《互联网的哲学追问和人文诉求》,载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 &&& (三)课程安排
&&& 1、在一周前要求学生查阅所列参考资料。
&&& 2、安排二节课作为讲座。用20分钟集中观赏影片,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 3、学生课后结合美学理论,完成一篇1000字的影视片评析作业。
&&& &&& (四)授课过程
&&& 1、在多媒体教室放映电影
&&& 在放映之前,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提请学生观看时注意
&&& 问题一:影片戏仿了几部影视作品?
&&& 问题二:这些被戏仿的影视作品本身有什么特点?本片又是怎样戏仿的?意义何在?
&&& 问题三:这种戏仿与它的载体有什么关系?如何从美学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恶搞”?
&&& 2、放映电影,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电影
&&& 3、影结束后组织讨论
&&& (1)问题一:影片戏仿了几部影视作品?
&&& 提示:两部:一部是陈凯歌的《无极》;一部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法制报道》
&&& (2)问题二:这些被戏仿的影视作品本身有什么特点?本片又是怎样戏仿的?意义何在?
&&& 提示:
&&& A、关于《无极》
&&& 陈凯歌的电影都带有强烈的观念性,并且是“宏大叙事”的观念性。他的《大阅兵》、《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等都有着这样的宏大叙事的愿望。这种愿望通过个体人物而表达出来。这是典型的黑格尔式的美学观――“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古典式的,有着完整“深度模式”的电影观。即使当他试图向市场靠拢时,也仍然没有放弃这样的美学思想背景。如《和你在一起》,片终突兀的结局在高亢,激昂的交响乐中完成,这种点题方式所包含的深度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无极》这部电影也是如此。片中网络游戏般的特技和新生代神怪小说般的情节设置,似乎表明陈凯歌对市场的企盼。但是这些都没有掩盖他的观念性的深度的表达。从影片的名字“无极”便可以品味到其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此“无”,乃道家至尊之境,所谓“道生于无”。地道的形而上学模式。影片的英文名PROMISE(承诺)。承诺意味着应答,意味着时间维度上的距离。而“距离”当然体现了杰姆逊所说的“深度模式”。“艺术”由此得以存在。
&&& 陈凯歌不可能放弃对古典美学信念的坚守。这种坚守或许十分痛苦,因为时代已经变得破碎,平面,没有距离。
&&& 《馒头血案》是陈凯歌在票房压力之后的又一个挑战。胡戈的目的是搞笑。是一种个体的“解读”行为(稍后再专门论述)。而他无意识的采取的策略却是标准的后现代“解构”――将作品的能指和所指撕裂,从而瓦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度模式。
&&& 在《馒头血案》中,除了主持人的画面之外,其他镜头和人物全部都来自《无极》。但是他们的身份,乃至故事内容被置换为当代的一件刑事案件。这种置换全无逻辑,“无厘头”。王城变成了“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王妃倾城变成了经理老婆,而且还是不断穿衣脱衣的模特(暗讽《无极》中倾城不断脱衣的戏),王却变成了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对于大将军,则闹剧式地强调演员真田的日本人身份,并不无讥讽地说,他是为了向中国人民谢罪,而投靠了中国,但任“城管队队员”,还“大破无证商贩”的基地,荣升“小队长”一职。《无极》中所有人物关系在能指与所指的错乱搭配中瓦解成市井笑剧。
&&& 而关于“承诺”,关于时间距离的应对,则因一个小小失误又被胡戈瓦解了。当无欢最后要杀死倾城时,他拿出了一个保存多年的馒头,痛苦地回忆,当年就是因为这个馒头,被倾城欺骗,从而在成长中人性扭曲。但是胡戈却用影片回放的方式重现当年的情景――馒头当时已经被倾城一口一口地吃了,还是特写!观众一定哗然。接着,胡戈用主持人的腔调直接提出疑问,那么这个馒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影片中,无欢正好尴尬地转过身,胡戈补上台词:“不要怪我,这都是导演设计的”。
本来想表现的时间的距离感,历史感,在嬉笑之间化为乌有。
&&& 满神是宿命的象征,却被变成了一个令人厌恶的,以打击别人和引诱小女孩放弃学习为乐的“谈判专家”,一个心理阴暗的小市民。而表现她飘飘仙韵的飞扬的头发,则成了“满神牌”者哩水的广告标识。并且主持人还要提醒观众,一定要教育小孩在街上不要与这样一个“头发竖起来的阿姨”说话,假如不幸与之相遇,对于她不怀好意的提问,一定要回答:“不愿意”。
&&& 至于昆仑打破宿命的超光速飞奔,则被胡戈用修改过的爱因斯坦的图片――无极=无聊*2――彻底瓦解。这可算是最后的点题。
&&& 陈凯歌在片中所赋予的所有的意义,观念,和他力图保持的艺术,就这样被“无聊”二字解构了。
&&& 陈凯歌当然应该愤怒。不过从另一方面讲,胡戈所揭示的不过是一个事实,即世界已经被压平和碾碎。而陈凯歌则像唐吉诃德一样在荒原上郁郁独行,用幻想(抑或理想)支承着自己的行动。其实,不唯陈凯歌,也不唯电影,所有的深度追求的艺术与思想在后现代的状况下,都面临着重重危机。
&&& B、关于《中国法制报道》
&&& 《馒头血案》在框架上完全套用了《中国法制报道》节目样式,片头预告,演播室镜头,播报方式,用语习惯等,而主持人则直接移用。不过,这一切都是戏拟而已。胡戈照样釜底抽薪,移花接木,把一部被改造成闹剧式的神话古装电影装进了一个“严肃的”,体现了某种意识形态的权威电视栏目中。能指照样无法逻辑地指涉所指,严肃消失,意义消失,只剩下搞笑。
&&& 按理说,中央电视台应该很是愤怒,但他们却选择了“宽容”,一笑了之,甚至表示对胡戈的欣赏,认为他模仿得很到位。这是什么原因?除了当事人的性格因素(这一点无从查证)之外,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电视法制节目并不是他们自己表现的那样“严肃”!
&&& 电视法制节目本来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它承担着法制宣传的公益责任;其二,它由于题材的特性,有具有强烈的情节性和刺激性,所以,它先天“蕴含了丰富的商业潜质”。
&&& 从性质上来讲,法制节目在过去的电视节目分类中,应当归为“社教类节目”(社会教育),其功能是社会公益性的。
&&& 但是,有学者研究发现,当下的法制节目却具有着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使得“传播动机”和“传播效果”相互背离背离。该学者认为,法制节目的传播动机是法制宣传,而传播效果却使观众对法律难以产生认同感。她举了一个例子,2000年9月,重庆警方抓获了跨省杀人犯张君,当地电视台立即制作了系列专题节目《惊天大劫案》,引起了很大反响。但是,从节目的内容看,充斥着大量的刺激镜头,如血腥的犯罪现场、被害人扭曲的尸体、真刀真枪、罪犯和他的情妇等,甚至详细叙述罪犯的行动:招兵买马,购枪,杀人犯罪,满足了观众的强烈的猎奇心理,但是却无意间把张君塑造成了“英雄”。不但没有起到法制宣传的目的,反而使观众疏离了法律。因为它注重的是用刺激的情节对观众吸引,而没有给观众留下法制思考的空间。
&&& 在我们看来,这恐怕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而涉及到这类节目的性质的问题。在电视商业化的环境中,法制节目也是商品的一种,它的主导动机并不是“法制宣传”,而是收视率和由此带来的广告收入。因为在市场中,利益主体并不必然地以公益责任为动机,这是经济理论的共识。只要法制节目继续保持商业化的性质,就不会主动以法制宣传为真正动机。
&&& 实际上,胡戈对电视法制节目“严肃”性的解构,正凸现了这类节目,乃至于整个中国电视商业化的真实现状。而央视的“宽容”态度却恰恰表明了电视从业人员对这种现状的认同。
&&& 问题三:这种戏仿与它的载体有什么关系?如何从美学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恶搞”?
&&& 胡戈是利用网络对陈凯歌电影《无极》和《中国法制报道》电视栏目进行解构的。这一解构行为恰恰体现了网络对大众传媒的颠覆性。
&&& 大众传媒是一种话语霸权的操作手段。信息的持有者和制造者强制性将信息向受众进行单向传播。但是在网络时代,情况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有人从文化上分析认为,互联网“培育和强化了一种关注个体,尊重平等的文化形态,是对传统金字塔权力控制模式的价值、效率和存在必要性的直接否定,又是对个体参与精神的激励和平等交往伦理的张扬。”  
&&& 这是一种受众的权利。这种权利却有着它的美学渊源。
&&& 在胡戈看来,他并不想恶意伤害谁。他只是在完成他自己对影视作品的解读而已。
这样的理由在现代美学上是站得住脚的。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从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梅洛-庞蒂、杜夫海纳到伽达默尔、姚斯、伊泽尔,最后到希斯,将艺术批评的作者中心论、作品中心论转到了读者中心论。尤其是在希斯的读者反应批评中,认为,读者的参与才能使一部作品真正完成。而这样的完成是没有止境的,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此才会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叶朗说,“任何读者都可以怀有某种骄傲,因为是他使作品获得了它的真正存在。他和作者合作,但同时也和作者竞争:他夺走了作者的作品。”
&&& 因此,可以说,胡戈对《无极》的解读是对《无极》作品的个人性的完成。
&&& 在同一部书中,叶朗还说,“欣赏者从‘文本’中窥见‘意象’这一事实已经说明他进行了以此创造性的构成活动”“虽然没有外在的操作行为”。进一步他还以书法欣赏为例,说明了观者对作品的完成的重要作用。而这个完成过程是“内在”于观者的。他并没有提到这样的由读者完成的作品外化的可能性。
&&& 在传统媒介的范畴内(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读者的反应只能是在头脑中的虚化,他没有任何的辅助工具将这样的理解公之于众。也就是说,他不大可能进行现实行动。
&&& 然而《馒头血案》却表明,在互联网时代,受众获得了行动的能力。胡戈不是在头脑中结束对《无极》的解读的,而是进一步,将这种理解外化,并通过互联网发送到更多的终端。而这些终端用户又将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馒头血案》和《无极》。
&&& 此间意义颇大,它意味着网络对受众权利的彰显。它真正在现实中展开了“读者”与“作者”对作品的争夺。
&&& 读者反应理论的预言在网络时代实现了。
&&& 通过以上对《馒头血案》的美学分析,可以认为,传媒正在经历又一个巨大的变动,而这样的变动,也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审美体验。
&&& 4、布置课后作业
&&& (1)结合这部影片,思考“审美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同时以此为视点,另选一部影片加以评论。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评论文章。
&&& (2)要求:
&&&& A、理解相应的美学理论,同时必须结合文本细读加以评论;
&&&& B、逻辑严密,观点清晰,格式规范,注意学术规范;
&&&& C、两周后完成。
& 实践教学&&实践基地
类教学实践场所:&& (1)学校有专门的艺术观摩室,定期进行审美欣赏活动;&& (2)艺术实践场地:学校建设了包括画室、琴房、形体训练室、书写室技能训练室在内的专供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场地;&& (3)审美活动实践基地:与成都杜甫草堂纪念馆、武侯祠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单位友好协作,建立“四川师范大学审美活动实践基地”,为学生审美活动提供了实践平台;&& (4)基础教育与审美教育实践基地:与成都四中、七中、宜宾一中、南溪中学等国家级重点中学合作,建立“四川师范大学审美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师范素质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 (5)建立了影像资料库,收集历届中外电影电视获奖作品3000余部。
&&& 一、学校的相关实践条件&&&&&& 学校图书馆由狮子山校区图书馆、东校区图书馆、成龙校区临时图书馆和各院系资料室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26,013.64(正在修建中的成龙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为28210平方米),阅览座位6031个。图书馆下设行政办公室、采编部、技术部、参考咨询部、流通部和阅览部。现有工作人员119人,其中狮子山校区和成龙校区临时图书馆90人,东校区29人。&&& 经过60年的发展,我校图书馆已发展成为一所藏书丰富的综合性图书馆,是四川省第三大图书馆,藏书量仅次于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截止2008年底,我校图书馆共有各种印刷型图书、期刊310万册(其中图书270万册,期刊、报纸共5000余种、30万册(合订本),线装书9.2万余册,善本书1.2万余册)。同时,还拥有电子图书70万余册、电子期刊15000余种,涵盖了理、工、文、史、哲、政、经、法等学科,能满足全校师生不同层次的文献信息需求。&&& 我校图书馆拥有电脑设备350台,引进了“金盘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GDLIS XP),实现了采编、流通、阅览及行政办公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建立了馆藏书目数据库,购买各种电子资源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网络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书生电子图书、PQDD、EBSCO等电子资源数据库20多个;此外,还收藏了大量有关教学科研、中外历史文化、经典名片等方面的光盘,以及自建的本校教师科研成果、学位论文、精品课程、考研辅导、教师教育等特色数据库。&&& 我校图书馆现已完成对图书馆的局域网的全面升级改造,实现了千兆接入校园主干网和到各业务部门的百兆连接,基本实现百兆到桌面,为网络访问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吞吐能力;建有三个电子阅览室,为读者利用馆藏和网上信息资源提供了方便;在全校三个校区和各院系资料室校区之间形成了便利的分布式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建、共知与共享。&&
&&&&&&&&&&&&&& 东校区图书馆&&&&&&&&&&&&&&&&&&&&&&&&&&&&&&&&&&&&& 狮子山校区图书馆
(二)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简介
1985年改为“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顾问指导制相结合,严格教学运行与管理,先后开设了《声乐》、《钢琴》、《竹笛》、《舞蹈形体》、《国标舞》、《书法》、《简笔画》、《实用美术》、《音乐基础》、《美术鉴赏》等课程,每期学程3个月,每周3-4节课。学校还经常举办音乐欣赏、电影欣赏、戏剧欣赏、美术欣赏、美育知识讲座等活动,并邀请了部分社会知名艺术家来校开设讲座,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
&&&&&&&&&&&&&&&&&&&&&&&&&& 美育学校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二、审美活动实践基地介绍&& (一)三星堆简介&&&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城西南兴镇三星村一带, 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四川境内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现有保存较完整的东西南三面城墙,三星堆遗址的重大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三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是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6米的青铜神树等,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的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为前所未见的稀世珍品。&
&&&&&&&&&&&&&&&&&&&&&&&& 校党委副书记钟仕伦参加三星堆科研教学基地活动
(二)杜甫草堂简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工部草堂、浣花草堂、少陵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是唐
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的故居。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浣花溪边盖起一简陋的茅屋,这即是"万里桥西一草堂"的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住了3年又9个月,其间诗歌创作丰富,留存下来的有247首,约占他全部诗篇的1/6。草堂旧址以后几经变化,到宋代正式建立宇,历经元、明、清各代,多次加以布置修葺,终于奠定现在的规模。1949年后,连年培修,1954年在此建立了杜甫纪念馆,成为研究杜甫的资料中心。今天的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20公顷,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别有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花、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的翠竹苍松,既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
(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简介&&& 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区内,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之时,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大部分组成。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成立文管所,1984年建为博物馆。武侯祠原占地83.12亩。2003年12月,为了做大做强三国文化,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成都武侯祠与南郊公园合并,合并后占地总面积为211.40亩。&
&&&&&&&&&&&&&&&&&&&&&&&&
三、语文审美教育实践基地&&&(一)成都七中简介&&& 七中创建于1905年,从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到成都县立中学校,再到成都第七中学校,一百年来,七中人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成都七中一个又一个辉煌。1986年,首批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1986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在四川的定点联系学校;2000年,首批被四川省教育厅评定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项目样板学校。学校以突出的成绩和良好的声誉先后荣获全国计算机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课外科技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四川省首批校风示范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中国中学生体育学会排球分会会员校等荣誉称号。
&&&&&&&&&&&&&&&&&&&&&&&&(二)成都石室中学简介&&& 学校学风卓荦,人才辈出,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影响。学校继承“爱国利 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优良传统,坚持“继承优良传统?打好素质基础?培养创造能力”(简称“传统?基础?创造”)的办学思想,突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办学特色,确立了“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观,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是四川省首批通过验收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首批“校风示范校”、首批“艺术特色学校”、首批“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第五届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单位、体育达标先进集体。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石室中学主动迎接挑战,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创新,率先全面实施高中学分制管理,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开发双语教材,实施双语教学,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培养双向发展的学生,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进行中学生命教育与研究,通过体育和美育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优良历史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想融为一体的,具有实验性、示范性、开放性的学校。&&& 为适应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石室中学国际部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近十个国家的教育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定期交换师生,将长期进行的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工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石室中学以重点学校的优势,与省市多所学校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办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发挥重点学校的辐射指导作用。为四川省、成都市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宜宾一中简介&&&&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481年(明成化17年)的翠屏书院,距今已有520多年历 史。随着历史的变迁,翠屏书院十易其名,1901年(清光绪27年)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翠屏书院遂更名为“尚志学堂”;1905年(清光绪31年)奉令改为“叙州府官立第一中学堂”;1912年奉令改为“叙州联合县立中学堂”;1931年更名为“叙属共立中学校”;1935年改名为“叙属联立中学”;1940年划归省管,更名为“四川省立宜宾中学”。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改名为“川南宜宾高级中学”;1953年改名为“四川省宜宾第一中学校”,同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四川省属重点中学;1959年,更名为“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此校名沿用至今。1982年,学校再次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中学;2002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初被省教育厅正式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硕勋和现代著名文学家阳翰笙的母校学校在5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弘扬传统文化、彰显人文精神”的办学特色。自建国以来,从这里走出了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市副市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刘海燕,原宜宾市委书记、原市人大主任李敦伯,著名生物学家、中国驻联合国首席科学家刘次全,著名建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罗明金,著名经济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赵国良,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戏剧和小说史学家赵景深,著名画家、“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饶康等数以千计的各行各业杰出人物。
&&&&&&&&&&&&&&&&&&&&&&&
& 实践教学&&实践效果
二、学生发表相关论文及自主独立申报科研项目情况(部分)
三、学生实践作品(部分) && (一)学生审美教育实践课件&&& 1、&&& 2、&&& 3、&&&&(二)学生撰写的美学论文(部分)&&& 1、&&& 2、&&& 3、&&& 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眼中的孔子课题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