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形势,其应对措施3000字论文

71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形势与政策论文)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1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各种大问题;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对策分析采取措施;一、我国的环境问题;(一)我国环境的历史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产生、加剧;(二)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1、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2、森林资源锐减;3、水土流失日趋严重;4、草原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各种大问题。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而我们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尽自己的力量保护环境。关键词: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对策分析 采取措施 一、我国的环境问题(一)我国环境的历史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产生、加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我们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在污染源治理、达标排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大幅度增加; 国家环境重点保护区域、流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相当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局部地区甚至还在加剧。在我国, 环境污染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1、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我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它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农田、牧场、城镇、村庄、交通线路和水利设施等受到严重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2、森林资源锐减。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大小兴安岭林区已经过量开采,南方某些林区的开采也已到了极限,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我国森林密集地区包括东北、四川、海南等地,毁林速度惊人。例如海南的热带雨林区,由于不合理的开荒种地、乱砍滥伐,热带雨林面积由1956年的86.6万公顷减至目前的24.5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也由过去的26%降至7.2%。据学者计算,如果四川境内的宜林荒山全部绿化,每年可以通过大气环流向西北地区增送360亿立方米水份, 这比南水北调或西线工程调水量大得多,也省钱得多。3、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 厘米的肥土层,经济损失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 %的水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著称世界,黄河下游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升,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地上悬河。长江每年输入泥沙5亿吨,已超过黄河入海泥沙1/3。由于淤积,全国损失水库库容累计200亿立方米, 相当于废弃库容1亿立方米的水库200座。4、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 是全国耕地的4倍、林地的3倍,在世界各国中排居第二。我国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区域,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的发源均源于此。由于该区域草地植被破坏严重,现却成为水土流失多发区及沙尘暴发生区。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宜,在逐年增大的拓垦中,面积正在缩减。由于国家与地方政府对草地建设的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再加牧业生产者掠夺式的经营,超载过牧,重用轻养,甚至滥用,致使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生产力下降。人为破坏,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5、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水资源紧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资源型缺水。二是工程型或设施型缺水。三是污染型缺水。水资源在我国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按国际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我国有18个省区、30%的国土、60%的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按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量来衡量,全国有10个省区(市)、11%的国土面积、1/3以上的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据调查,全国有近1/4的人口在饮用水质不良的水;有2/3的人口饮用的是受次生污染的水。6、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的濒危物种中,我国占了156种,约占其总数的1/4。二、我国环境现状分析(一)环境立法的滞后。我国的环境立法大多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 立法指导思想多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兼顾环境保护, 基本上是建立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基础上, 90 年代开始注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但并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二)环保部门执法监督职能不到位。在现行体制下, 环保法律几乎未授予环保部门任何直接强制执行权力, 尤其是无工商、税务等部门所拥有的查封、冻结、扣押、没收、强制划拨等手段, 使得环保部门对层出不穷的违法行为常感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 难以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三)在我国赶超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 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从地方利益还是政治前途出发都会选择经济利益至上的战略, 甚至为此牺牲环境利益。原因很简单, 环境质量的改善通常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 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更为直接和明显。三、对策分析(一)公共服务市场化。城市化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创造良好的公共服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公共服务是城市地域范围内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总称。(二)投资环保产业,优化投资结构。我国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把环保产业作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还可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创造条件。(三)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坏境立法步伐。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指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法律法规已不适于改善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四)生物补救。环境物质循环的自然过程,是以动态平衡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平衡维持着地球上的生命一个实例就是碳的循环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生和水生植物吸收, 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生产植物建造自身躯体的原料, 那是动物的食物来源植物和动物的排泄物、垃圾和动植物尸体被无数的微生物分解, 又将碳送回大气层或者经过超长期的积累, 成为泥炭、煤或石油有机物质的解也可以释放出其他元素, 如氮、磷和硫, 它们对植物根系有用, 而且变成其他自然循环的一部分例如氮循环、磷循环和硫循环我们应该注意, 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中, 诸如从未经受扰动的原始森林, 其河流和地下水的水质是非常好的从大的方面讲, 这是微生物的功劳。(五)植物工程。植物能够改善环境质量, 这一点人们普遍知道并且接受, 它可以被更广泛地运用到发展中国家里植物可以用来令美化工业环境, 为员工提供享受, 绿篱和生活区缓冲带, 以及水的再利用水土流失地区的恢复今采矿区的复原例如露天采矿, 雨水的处理令污水的处理植物这样利用的很多情况里, 还能够生产木材、生物能源和动物饲养, 或者更广泛更长期利用, 例如人工造林增加温室气体的沉降植物工程这个术语大体上指的是运用科学和技术找到问题。 综上所述,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依靠,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繁衍生息都是在这个地球上进行的,人类社会从茹毛饮血的远古社会到现代化的今天带向现代化的城市化大都市的进程中环境一直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动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一直是人类的目的,然而今天的环境却在此大前提下朝我们不希望的方向发展着。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并为改善现如今的环境问题多作贡献。参考文献:(1)雷家X,《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1998(03)。(2)瞿为民, 朱德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慈龙骏:《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林业科技管理》1997.2(4)杨朝飞:《中国自然保护问题及对策》, 《环境保护》1996.10(5)彭珂珊:《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问题与良化对策》,《重庆商学院学报》1998.1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专业论文、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71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形势与政策论文)等内容。
 【形势政策】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一 、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  【形势政策】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我国环境...2页 免费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 3页 免费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对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措 施进行解决,这样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 境友好型...  “形势与政策 ”课程论文授课学期第 2012 学年至 二 2013 学年 学期 学专学...我国 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摘要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如何解决我国环境问题...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 3页 免费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十八大 3页 免费 形势与政策论文―低碳环... 3页 1下载券 环境保护形势与政策措施 19页 免费 期末形...  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形势与政策论文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摘要】腐败是世界性的问题。我国现今腐败问题严重,...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近年来,我国涉及环境污染事件屡禁不止,并呈现愈演愈烈...我国目前没开展农业面上的监测,据有 关资料显示,在 1 亿公顷耕地和 220 万...  形势与政策小论文――环保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但是只要加强核电站得保护和急救措施,发展核电就是一...我始终坚信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  我国加工贸易中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_军事/...目前加工贸易涉及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需求动向,支国 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论文:中国目前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郑大力学院安全工程专业
评价文档:
论文:中国目前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当前经济形势与我国对策.ppt3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我国的对策 提要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我国当前采取的经济对策 一、 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回顾(一) 2007年4月,次级抵押信贷市场风险乍现--以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
日,Indy Mac遭挤兑破产
日 美国总额3000亿美元的援助议案获批
日 美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
日 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宣布申请破产
美国金融危机回顾(二) 日,美国政府接管AIG(美国国际集团――美国最大保险公司)
日,高盛、大摩变身银行控股公司
日,美联储再拍卖750亿美元短期贷款
美国金融危机回顾(三) 日
美众议院第一次投票否决政府7000亿元金融援助方案 日
美参议院投票通过修订本的政府金融援助方案 日
美众议院第二次投票通过政府金融援助方案
何谓“次贷危机” 次贷: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相比于给信用好的人放出的最优利率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更高。
次贷证券化:放出次贷的机构为了资金尽早回笼,于是把次贷打包发行债券。类似地,次贷的债券利率当然也比优贷的债券利率要高。这些债券就得到了很多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还有其他基金的青睐,因为回报高。 次贷危机:次贷回报高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美国房价不断上涨。房价不断上涨,楼市大热,虽然次贷违约率较高,放贷机构即使收不回贷款,它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论文 终稿.doc2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取得可喜成绩。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德国以1.47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蝉联第一,我国以1.43万亿美元位居第二,美国以1.30万亿美元列第三。而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却稍微下降,为22072.7亿美元。这就使得我们在谈论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绩时,也不得不关注另外一个事实,以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为核心的新型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导致传统的贸易壁垒大大削减,按照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果,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降到1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关税水平降到3%左右,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也被大大削减。对此,我国的一些主要贸易国为保护国内市场,纷纷采取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更加隐蔽的贸易保护手段。国内经济低迷和多边贸易谈判受阻,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在很多国家不同程度地抬头。从中国出口产品所受到的遭遇,以及主要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贸易纠纷中都不难看出,出口高速增长的中国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针对的主要对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新贸易壁垒正逐步取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成为新的贸易障碍,而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企业营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原因一是国际规则给此类壁垒留下了法律空间,如各种环保公约、TBT、SPS等等,二是我国的技术标准低,标准意识差。
因此,分析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中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形式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屡遭国外设置贸易壁垒的原因,我国应采取相应策略,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一求一篇关于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的论文,经济、政治方面的都行,3000字以上,不要网上下的,先谢过了
ゎ〢えêㄕ
好的话再加50分
您可以去人大论坛或者申论写作材料方面的网站去了解一下
/view/0d92fae8ebd9ebdd.html中国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对外研究结业论文
一向平静的亚太地区局势动荡明显增加,我国周边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很多邻国卷入政治、社会风波或经济、金融动荡之中。
在西亚和南亚,阿富汗战乱不已,塔利班东山再起,不断制造暴力事件,搞得国无宁日。巴基斯坦政治危机迭生,穆沙拉夫被迫辞职。印度民族分离活动与部族冲突加剧,还爆发了几百万卡车司机大罢工事件,严重冲击社会和国家经济生活。尼泊尔终结了王权体制,但新的共和政府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前景难测。
在东南亚,泰国爆发了反对政府的大规模示威抗议,国家陷入持续的社会动乱和政治危机中。越南发生了自其实行改革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菲律宾反政府武装“摩伊”阵线宣布向政府发动“全面战争”,导致菲南部武装冲突升级。
在东亚,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执政不到一年即辞职下台。韩国爆发了延续数月之久的“牛肉风波”和大规模工潮。蒙古则因选举争议酿成其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场社会骚乱和流血冲突。
与此同时,我国周边地区的国际矛盾和纷争也趋于激化。印巴克什米尔之争、韩日岛屿之争以及泰柬边境之争,都一度出现紧张态势。
我国周边遭遇多事之秋,发生如此严重和大面积动荡,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和国际背景。
从周边各国国内情况看,原因主要有三。第一,一些国家政坛矛盾的累积或政府政策失误。例如韩国动乱起因在于,李明博总统在今年2月上台后,实行过于亲美的政策,解禁并进口有过疯牛病史的美国牛肉,引起韩国民众强烈不满,从而触发韩国20年来最大的一次社会动乱。泰国和蒙古的动乱则是由执政党与反对派矛盾太深而由后者发难引发的。
第二,不少国家经济困难,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周边国家经济一般是外向型,主要靠出口拉动,由于今年全球经济尤其是美欧经济景气低迷,导致其经济和出口下滑,通胀上升,影响居民生活,政府解困乏术,从而激起民众反弹和社会风潮。
第三,全球化引发政治负面效应。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浪潮兴起,侵蚀到国家行为体的固有主权。很多中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此产生逆反心理,因而强化了主权和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在这种背景下,有关周边国家对主权问题高度敏感,固有的领土争执随之加剧。连同是东盟成员国的泰柬两国也因几平方公里土地问题而争执不下,以致兵戎相向。
至于国际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包括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金融危机对亚洲冲击很大,是造成不少周边国家经济困难和社会、政局动荡的主要外部因素。其次,非传统安全挑战因素在我国周边地区凸显,特别是南亚等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重灾区,加上美国在反恐和防扩散方面搞双重标准,使得我国周边在两大领域面临的安全问题更为严峻。
周边局势动荡也给我国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主要有三点:一是周边形势恶化对我国安全形势带来负面效应,尤其是核武器扩散将使我国安全面临新的严重挑战,南亚邻国恐怖主义猖獗对我国西部边陲的安全与稳定不利。
二是有关国家领导人更迭可能影响其对华关系。如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重视对华友好,为加强与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作出了贡献。新首相麻生太郎以外交“鹰派”著称,在他任内日本对华政策基调可能不像福田时期积极,两国关系可能不像福田时期那样顺。
三是经济上的不利影响。如日、韩、印这三大周边主要经济体GDP和出口增速都显著下降,严重削弱了它们的进口能力,其从中国进口随之下降。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至7月,我国对亚洲国家(主要是邻国)的出口同比减少了5.2个百分点。
但从总体看,周边动荡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有限。其一,周边整体和平、稳定的大势未被打破。周边动荡虽然严重,卷入的国家也很多,但带有暂时与局部性质,基本上都未失控。
其二,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基本上未受干扰。中国奉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睦邻、友邻、富邻”的方针,周边国家同中国一样,始终把发展同对方的双边关系作为本国外交政策的重点。无论这些国家形势如何变化,也无论谁上台执政,都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其三,我国同周边国家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深。今年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周边国家对美欧和其他国家出口增长明显下滑,但它们对华出口普遍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中国对周边国家出口增幅虽有所下降,但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中国同周边国家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推动相互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两会前夕,在人民网推出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位列其中。两会期间,这些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议案提案对此都有涉及。网友的关注、两会的热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体现了人们对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凸显了科学对待这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然而,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期待更强烈。因此,我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伴生现象。
问题是一种现象,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客观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数量明显增多,表现更加复杂。我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任务的叠加必然带来矛盾和问题的叠加,有的问题在多年发酵以后逐渐显现出来,有的问题在客观条件形成之时自然产生出来。尤其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问题不仅数量多、表现在方方面面,而且形态多样、十分复杂。而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强化乃至放大了这些问题,使之显得更加突出。
关系改革发展大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热点问题带有普遍性、综合性、代表性。分析一下人民网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无论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问题,还是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问题,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都关系和影响大局。同时,这些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数。
不同问题相互交织,解决难度明显加大。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态多样,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既有长期积累的,也有新近形成的;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社会领域的;既有不同特点,也有共同之处。从总体上看,不同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强,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不少属于“两难”问题,它们彼此依存、彼此牵扯,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
容易引发对立情绪,甚至造成社会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问题是公众利益和情绪的集中体现与表达。有的社会热点问题“热”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加以妥善解决或者进行必要的降温。如果应对和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就很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对立情绪,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2010年,全国群体性事件呈高位运行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对热点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的。
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及其新特点表明,我国改革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口,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同在。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突出任务。而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也就是要弄清“怎么看”,明确“怎么办”。
在“怎么看”上增进共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清才能方向明。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复杂,正确认识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正确认识;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必然陷入主观和片面,造成认识偏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增进共识,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呢?
理性地看。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人们不承认而消失。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都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在经过30多年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后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并不奇怪。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当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那种对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那种闻问题而色变、视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不理性、不可取的,既不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
严肃地看。就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不放大,也不缩小;不言重,也不看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却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看小了、看轻了、看淡了:或者认为它们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都是“问题”,没什么了不起;或者认为它们既然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正常的”;或者认为“虱子多了不痒”、问题多了不愁,用不着太在意。这些认识需要及时改变。
全面地看。就是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同其他事物一样,问题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如此。要正确认识问题,就要对它全面地看:既要瞻前顾后,也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对于“看病难”问题,就可以从多个层面寻找原因――政府投入不足:2009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5%的平均水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本应为“金字塔”型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却呈现为“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医院,从而导致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人们的心理因素:有些人的病在社区诊所和一般医院就能看好,却非得去找大医院的名专家,导致原本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加紧张;等等。所以,出现类似“看病难”的问题,很难说只有哪一个方面的原因。只有坚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具体地看。就是区别对待、“就事论事”。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性质、成因、形态上有某种相同和类似的方面,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能搞“一人生病,全家吃药”。比如,对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和收入分配不公这两个问题,有的人简单地把它们都归结为体制机制不合理的结果。其实,这两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一样: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高,固然有制度设计相对滞后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具备实行“高福利”的现实条件;收入分配不公固然也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把这两个问题的成因等同起来,势必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发展地看。就是看到变化、面向未来。社会热点问题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必然随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也会因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必将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特别应当看到,党和政府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并在不断加大解决的力度。当然,解决任何问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既不能动摇信心、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不下大力气解决。 
在“怎么办”上凝聚力量
行动是认识的指向,重行动才能出实效。对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既要正确认识即弄清“怎么看”,更要有效解决即明确“怎么办”。弄清“怎么看”,最终是为了明确“怎么办”;明确了“怎么办”,又有利于进一步弄清“怎么看”。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怎么办”?总的来说要靠发展、靠统筹、靠实干、靠群众。
加快改革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凸显,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不充分、不科学导致的。有效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根本途径就在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努力“做大蛋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切实“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大蛋糕”,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分好蛋糕”,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权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注重统筹兼顾。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数量多、涉及广,性质、表现、成因复杂多样,解决难度也大。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以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和全局视野进行通盘考虑,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先后顺序、实施步骤、有效措施等,制定路线图,列出进度表,确保稳步、协调推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要求,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与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防止顾此失彼;把科学精神和负责态度有机统一起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统筹规划又突出重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哪些问题已有解决的可能、可以尽快解决,哪些问题尚不具备解决的条件、需要逐步解决,防止急于求成。
坚持真抓实干。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不能靠拍胸脯、喊口号,也不能“等等看”、“慢慢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全面信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考虑群众的感受和感情,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雷厉风行、少说多做,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急事先办、小事快办,着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避免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为此,需要健全必要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力的工作措施,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做到该哪个部门和岗位管的就归哪个部门和岗位来管,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同时,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成效纳入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导向鲜明,切实改变回避矛盾、只说不练的现象。
紧紧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几个部门或一部分人,而需要依靠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着力做好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工作,特别要适应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形势,畅通和拓宽渠道,搭建和丰富载体,健全和完善机制,方便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表达诉求;多做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的工作,把有关政策、所作努力讲清楚,把实际状况、面临困难讲明白,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问题的成因与实质,赢得人民群众对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和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树立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人人共享的观念,积极建言献策,自觉履行义务,协力推动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共同谱写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去这里看看啊/item.htm?id=
给我你的邮箱,
可以的 你加我吧
任理轩: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发布日期: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两会前夕,在人民网推出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位列其中。两会期间,这些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议案提案对此都有涉及。网友的关注、两会的热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体现了人们对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凸显了科学对待这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然而,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期待更强烈。因此,我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伴生现象。
问题是一种现象,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客观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数量明显增多,表现更加复杂。我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任务的叠加必然带来矛盾和问题的叠加,有的问题在多年发酵以后逐渐显现出来,有的问题在客观条件形成之时自然产生出来。尤其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问题不仅数量多、表现在方方面面,而且形态多样、十分复杂。而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强化乃至放大了这些问题,使之显得更加突出。
关系改革发展大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热点问题带有普遍性、综合性、代表性。分析一下人民网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无论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问题,还是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问题,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都关系和影响大局。同时,这些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数。
不同问题相互交织,解决难度明显加大。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态多样,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既有长期积累的,也有新近形成的;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社会领域的;既有不同特点,也有共同之处。从总体上看,不同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强,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不少属于“两难”问题,它们彼此依存、彼此牵扯,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
容易引发对立情绪,甚至造成社会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问题是公众利益和情绪的集中体现与表达。有的社会热点问题“热”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加以妥善解决或者进行必要的降温。如果应对和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就很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对立情绪,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2010年,全国群体性事件呈高位运行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对热点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的。
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及其新特点表明,我国改革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口,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同在。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突出任务。而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也就是要弄清“怎么看”,明确“怎么办”。
在“怎么看”上增进共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清才能方向明。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复杂,正确认识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正确认识;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必然陷入主观和片面,造成认识偏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增进共识,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呢?
理性地看。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人们不承认而消失。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都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在经过30多年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后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并不奇怪。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当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那种对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那种闻问题而色变、视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不理性、不可取的,既不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
严肃地看。就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不放大,也不缩小;不言重,也不看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却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看小了、看轻了、看淡了:或者认为它们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都是“问题”,没什么了不起;或者认为它们既然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正常的”;或者认为“虱子多了不痒”、问题多了不愁,用不着太在意。这些认识需要及时改变。
全面地看。就是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同其他事物一样,问题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如此。要正确认识问题,就要对它全面地看:既要瞻前顾后,也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对于“看病难”问题,就可以从多个层面寻找原因――政府投入不足:2009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5%的平均水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本应为“金字塔”型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却呈现为“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医院,从而导致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人们的心理因素:有些人的病在社区诊所和一般医院就能看好,却非得去找大医院的名专家,导致原本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加紧张;等等。所以,出现类似“看病难”的问题,很难说只有哪一个方面的原因。只有坚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具体地看。就是区别对待、“就事论事”。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性质、成因、形态上有某种相同和类似的方面,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能搞“一人生病,全家吃药”。比如,对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和收入分配不公这两个问题,有的人简单地把它们都归结为体制机制不合理的结果。其实,这两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一样: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高,固然有制度设计相对滞后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具备实行“高福利”的现实条件;收入分配不公固然也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把这两个问题的成因等同起来,势必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发展地看。就是看到变化、面向未来。社会热点问题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必然随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也会因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必将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特别应当看到,党和政府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并在不断加大解决的力度。当然,解决任何问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既不能动摇信心、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不下大力气解决。 
在“怎么办”上凝聚力量
行动是认识的指向,重行动才能出实效。对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既要正确认识即弄清“怎么看”,更要有效解决即明确“怎么办”。弄清“怎么看”,最终是为了明确“怎么办”;明确了“怎么办”,又有利于进一步弄清“怎么看”。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怎么办”?总的来说要靠发展、靠统筹、靠实干、靠群众。
加快改革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凸显,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不充分、不科学导致的。有效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根本途径就在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努力“做大蛋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切实“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大蛋糕”,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分好蛋糕”,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权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注重统筹兼顾。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数量多、涉及广,性质、表现、成因复杂多样,解决难度也大。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以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和全局视野进行通盘考虑,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先后顺序、实施步骤、有效措施等,制定路线图,列出进度表,确保稳步、协调推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要求,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与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防止顾此失彼;把科学精神和负责态度有机统一起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统筹规划又突出重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哪些问题已有解决的可能、可以尽快解决,哪些问题尚不具备解决的条件、需要逐步解决,防止急于求成。
坚持真抓实干。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不能靠拍胸脯、喊口号,也不能“等等看”、“慢慢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全面信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考虑群众的感受和感情,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雷厉风行、少说多做,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急事先办、小事快办,着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避免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为此,需要健全必要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力的工作措施,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做到该哪个部门和岗位管的就归哪个部门和岗位来管,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同时,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成效纳入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导向鲜明,切实改变回避矛盾、只说不练的现象。
紧紧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几个部门或一部分人,而需要依靠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着力做好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工作,特别要适应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形势,畅通和拓宽渠道,搭建和丰富载体,健全和完善机制,方便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表达诉求;多做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的工作,把有关政策、所作努力讲清楚,把实际状况、面临困难讲明白,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问题的成因与实质,赢得人民群众对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和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树立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人人共享的观念,积极建言献策,自觉履行义务,协力推动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共同谱写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论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摘要: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公司融资的金融工具,不但开拓了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繁荣和促进了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但由于其在我国起步晚,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000b6a3fed62
关键字:可转换债券 上市公司 融资
可转换债券是债券的一种,它可以转换为债券发行公司的股票,通常具有较低的票面利率。从本质上讲,可转换债券是在发行公司债券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份期权,并允许购买人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其购买的债券转换成指定公司的股票,从而弥补低利率的不足。然而,影响可转换债券收益的除了转券的利率外,最为关键的就是可转换债券的换股条件,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换股价格,即转换成一股股票所需的可转换债券的面值。当要转换的股票市价达到或超过转券的换股价格后,可转换债券的价格就将与股票的价格联动,在股票上涨时,购买转券与投资股票的收益率是一致的,但在股票价格下跌时,由于转券具有一般债券的保底性质,所以转券的风险性比股票又要小得多。
一、可转换债券市场的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可转债融资在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出现,从2000年起,上市公司成为了可转换债券试点和实施的主要对象。日和3月14日虹桥、鞍钢两只规范化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终于面世,它标志着我国在金融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给证券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2001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在总结以上几家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了《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及三个配套文件,为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奠定了较完备的法律基础。2006年5月《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出台,华发转债成功上市成为股改之后首支上市可转债,接着柳华转债,凯诺转债,招商转债也相继上市。
近期发行的转债品种在票面要素上与股改前发行的品种没有太大变化,然而发行方式却有了明显改变,发行规模基本上全部向原有股东配售,放弃余额上网定价和网下配套。新券上市溢价幅度较大,平均溢价8.34%,超过股改前新券上市溢价幅度。从2008年融资方式来看,可转债已成为除定向增发外的主要融资渠道。据悉,深万科(000002)和江苏阳光(600220)均已在年初通过了证监会的发行审核,可以预见,一轮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的高潮即将在中国酝酿而成。
二、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因素制约过大
可转换债券是证券市场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高效、健全的证券市场。但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尚不够成熟,某些方面受国家计划制约,企业以何种方式在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政策。
以宝安公司为例。从1992年起,处于试点阶段的股票市场日趋活跃,大量资金涌入股市,股票供不应求,导致股票飙升,牛市特征尽显。当时宝安公司业务迅速扩大,资金异常短缺,公司希望配售发行新股,但因国家对新股发行额度的限制而不能实现,因而丧失了在牛市中高价配售新股的机会,即丧失了可能获得的利益。
为了筹集巨额资金,宝安公司推出了可转换债券。从宝安可转换债券发行后的实际情况看,如采用该公司原拟订的“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8%,转换价为发行前一个月宝安股票平均收市价的110%,上市后即允许进行转换”等条款,那么其可转换债券的风险将会降低,也会有更多债券转换为股票,使之成为一只发行较成功的可转换债券,投资者和发行公司也将成为受益者。遗憾的是,由于受有关政策的制约,这一条款未能被接受。违背市场规律的后果,只能由投资者和发行公司来承担。
(二)证券市场不成熟,可转换债券正常运行的环境尚不具备
证券市场不成熟,股价大起大落,公司无法对自己股票的未来市场进行较准确的预测,这种情况下,发行可转换债券筹资,就必定会承受很大的风险。从严格意义上讲,可转换债券是证券市场高度发展的产物,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是不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的。
以南玻公司为例。做一下公司发行情况的简单介绍。南玻公司发行的B股可转换债券,就因B股市场的不确定性太大,导致B股未来市价预测失误,使公司付出了过高的筹资代价。如果南坡公司不发行可转换债券,而先发行债券,在债券快到期时,再发行B股普通股票,那么股东权益将不会被稀释,也不会付出过高的资金成本。
(三)公司未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理财的基本目标
从实践结果考察,我国公司在制定可转换债券的各项条款时,均十分重视会计账面上的资金成本和债券的转换率,简单地认为会计账面上的资金成本越低越优、转换率越高越优。会计账面上的资金成本越低,公司获得的会计利润就越大;转换率越高,公司的还债压力就越轻,风险就越小。但是,公司会计利润最大化并不代表股东财富最大化。如果公司会计利润的增加是建立在股东权益稀释基础上,那么,这种利润的增加并不可取。宝安A股可转换债券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再者,对减轻公司还债压力的评价,离不开还债所付出的成本或代价。在公司理财中,重视经营者利益而轻视所有者利益,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这种现象如不制止,必然会损害公司所有者的利益。
三、可转换债券规范化探讨
解决可转换债券发行中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减少政策干扰,便可转换债券尽快按市场规律运行
减少政策干扰,建议国家证券监管部门将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权、条款制定权等权利交给上市公司。如要控制额度,也可将它与配股额度捆在一起,由公司决定是直接配售新股还是发行可转换债券,国家只需从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发展、保护公司原股东和新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对发行公司进行监督即可。我国允许未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虽然目的是为了改善国企资本结构,增加国企融资途径,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未上市的股份公司,股票无市价,其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格难以合理地确定,这样势必会增大投资者和发行公司的风险。再次,未上市公司的股票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其可转换债券也就必然难以在市场上流通。笔者认为,国家在末上市公司中选择若干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决策,无论有何充分的理由,都是违背可转换债券运行规律的,因此应尽快促使未上市公司的上市工作。
(二)完善和发展可转换债券市场
我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我国债券市场尚需完善。
首先,要为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定好位置。事实验证,可转换债券早已成为各国资本市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深受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共同欢迎,因此,应使可转换债券市场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和有益补充;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特别大,引入可转换债券市场这种缓冲机制,为股市的稳定和金融的安全“保驾护航”;增加金融产品,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大发展,满足各类基金对资产组合多样化的要求,降低资产的非系统性风险,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大发展;支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享受企业高速成长可能带来的收益;借鉴韩国KT集团的经验,为国有资本顺利退出铺就新的通道。
其次,构建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增加可转换证券的投资品种,促进可转换债券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构建产品体系;放宽可转换债券发行条件,丰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主体,构建供方体系;培育和发展可转换债券投资基金,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可转换债券市场,构建需方体系;拓展可转换债券承销业务,推动可转换债券的评级和咨询服务,构建中介体系;以场内电子撮合交易为主,辅以场外柜台交易,尝试引入坐市商制,构建交易体系。
(三)树立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股份公司的一切理财行为,均应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基本目标。将这一要求用于可转换债券筹资,就是要确保股东权益不被稀释。因为股东权益稀释往往是一种机会损失,在会计账上无法加以反映,所以这种股东权益稀释的机会损失,经常被公司经营集团忽视。
如公司把股东权益是否被稀释放在首位,就不会产生因追求低资金成本而导致股东权益被稀释的损失。例如在牛市中,股票市价高起,公司有可能利用市场看好公司股票的心理,将可转换债券中的风险性资本收益率定得较高,而将固定的利息收益率定得较低。这样,公司就可获得节约利息支出,增加会计账面盈利的好处。但是,一旦股市由牛转熊,公司就会出现呆滞证券,造成股东权益稀释。在牛市中发行可转换债券,若以利润取大化为目标,则可能是可取的,但若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则可能是不可取的。
与牛市相反,在熊市中,市场对股市未来多不看好,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固定利息收益率需定得较高才有利于它的发行。这样做不仅可有效地避免股东权益稀释,而且还有可能使股东权益增值。所以在熊市中发行可转换债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也许并不可取,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则可能是可取的。
毋庸置疑,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创新对于拓展上市公司融资渠道、丰富证券市场的品种结构等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然而,可转换债券本身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派生金融产品,再加上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它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潜伏着许多隐患,需要努力维护和促进它的发展,使可转换债券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展现它特有的魅力,焕发出新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外经济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