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吁制止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不文明行为的演讲稿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高考作文素材:“丁锦昊到此一游”引发的道德激辩
&“丁锦昊到此一游”:一个学生引发的道德激辩
  5月24日晚上11点多,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了&“丁锦昊到此一游”几个字,“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
  原本是普通网民的一张普通旅行照片,没想到却在网上瞬间掀起轩然大波:还是学生的“丁锦昊”被愤怒的网民人肉出来;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于2000年到敦煌“考察”的旧事也被重新翻出来;曾经在故宫铁缸上的“梁齐齐”也成了口诛笔伐的证据。
  “到此一游”,每一年,几乎中国的每一个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都会出现,这似乎比“请勿随地乱扔垃圾”出现的频率还要高。然而,2013年的初夏,“丁锦昊到此一游”,一个普通中国孩子的“题字”引发了成人间的道德激辩与反思。
  【事件还原】
&&5月24日&23:00
  网友@空游无依: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写下这样几个字,他说这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又不能用水,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
  5月25日&08:00
  一夜过后传出消息,埃及涂鸦者被网民人肉搜索。有网友发微博称,在埃及浮雕上刻画的人,很可能是来自南京的一名学生。同时,还公布了这名孩子的出生年月和曾经就读学校等个人信息。
  刻字学生曾就读小学网站被黑&显示“丁锦昊到此一游”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网站被黑。打开校网,最先显示的是“丁锦昊到此一游”的弹窗。据称,丁锦昊曾在该小学就学。
  5月25日&15:00
  一位中年男子打进现代快报24小时新闻热线96060,称要为“到此一游”事件道歉。孩子的父亲称,这事在网络上传开后,他们心里很内疚,希望通过快报为此事道歉。并希望大家宽容孩子,不要打扰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给他一个宽松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5月26日&01:00
  孩子已经知道“题字”行为引起的风波,整整哭了一夜。虽然在丁锦昊父母站出来道歉后,仍有很多人“不买账”,并提出质疑。但李绍富透露,从丁锦昊家所住的老旧小区来看,他应就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同时,根据其父母联系《现代快报》新闻热线的时间上看,在孩子的具体信息被人肉出来前,其家人就已经有了公开道歉的意愿。
  【国家形象】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游客素质不高损国人形象
  新颁布的《旅游法》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要记住,出去,你就是中国!”&
【法律问责】
  埃及一直对蓄意破坏古迹者实施最高判处5年监禁的严厉惩罚。鉴于在经济罚款上没有“到位”,埃及正在弥补这一环节上的“漏洞”,并拟进一步延长监禁的期限。新的古迹保护法案规定,对破坏神庙、古雕像等古迹以及在古迹周围建造房屋者,可根据情节轻重,施以不同额度的罚款,最高可达10万美元,并判处无期徒刑等。
  另外,有律师称,通过各种网络搜索和信息收集后,发布孩子的个人身份信息,明显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别人犯了错误或是违法违纪,我们不能采取侵权或是违法的方式,来指出别人的不当行为。”
【媒体声音】
  《新华日报》:“到此一游”令谁蒙羞?
  有的富起来的国人,不差钱,但差的是文明,缺的是素质,而素质不提高,花钱再豪爽也赢不了别人的尊重。这一点,又何止是出国旅游呢。真的希望“丁锦昊”以及随他而行、陪他成长的大人们能够反思自省。
  《半岛都市报》:“到此一游”是没有底线的炫丑
  “到此一游”既是个人文明的暗疮,也是毫无底线的炫丑。在一定程度上,“到此一游”其实是国民文明的试纸。在令人叹为观止的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那几个蹩脚的手刻汉字,正嗤笑着某些人的丑陋不堪。无疑,在世界奇观上随意涂抹的“奇观”,已超越了国度,只能让一种古老文明替另一种古老文明汗颜。
  《南方都市报》:公民出国装文明,回来便野蛮地“两面”做人
  如果这几个字,不是不远万里地刻到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而是刻在我们&神州大地的某个庙墙上,我们的网民是否也会如此群情激奋?我想,多半还是会的。不过,愤怒固然是有,但肯定没有这么山呼海啸般的气势,甚至还会带着一些玩&世不恭的调侃。
  每每看到这些,我总在想,有多少人在这方面的愤慨,不是因为事情本身的对和错,而是因为在外面丢了脸?不是基于是非的判断,而是因为关乎面子。这样的愤慨,并不能真正促使公民素质的提高,倒是可能促使公民出国装文明,回来便野蛮地“两面”做人。
  《南海网》:“丁锦昊到此一游”是造祖先的孽
  这些年,我们已经见识了国人在国外随地吐痰,网民嘲弄这些人“丢人丢到国外去了”;我们也见识了国人在外国飞往中国的飞机上群殴,有网民因而嘲&笑他们“丢人丢到天上去了”;如今,我们又见识了国人把“到此一游”题到了几千年前的珍贵历史文物上,可以说是“丢人丢到祖先那里去了”,是造祖先的孽的&错误做法。
  【相关事件】
  港媒记者2000年敦煌壁画刻字曝光:到此参观考察
  日前,埃及千年神庙浮雕惊现“到此一游”后,网友@BWV988哥德堡发现,在敦煌东千佛洞西夏时期壁画上刻有“二000年立夏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觉得“真够刺眼”。
  帕劳潜水扔烟盒
  今年2月,影星黄渤发布微博:那日帕劳潜水,正为上帝的奇作美景唏嘘不以,突看见水面漂浮一烟盒,心中暗骂哪来的无德之人。突然看见烟盒上两个大字!臊得我上去一把捏在手里,像做贼一样生怕被别人看见。朋友啊,这俩字的脸丢不起啊!
  到马尔代夫偷珊瑚
  今年5月1日,1名中国女游客在展示刚刚从海里捞出来的珊瑚时,被马尔代夫当地的潜水教练谴责。
  有媒体称,外国人对中国人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中国人有钱乱花,恨的是中国人素质实在给当地造成困扰。
  赵根大在台湾刻字
  日,江苏常州一名游客参加台湾旅游时,在岛内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中国常州赵根大”字样。
  台湾媒体将此事报道后,消息不胫而走。最后,赵根大通过媒体公开道歉才为此事画上句号。
  故宫喊梁齐齐剁手
  今年2月份,故宫工作人员颜先生发现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
  随后,颜先生告诉来采访的记者,他将此事发到微博上,“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得剁你的手”。
【评论精选】
丁锦昊,你中学老师喊你回校补课&
在国内,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是人多的地方(主要是景点),这些地方只要有树木、砖石等方便刻字、写字的地方,你总能看到“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这几乎成了大陆游客的标志。
内地游客为什么喜欢刻“某某到此一游”呢?我想,这很可能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多少有些关系。想当年,大闹天空的齐天大圣和如来佛祖斗法,孙猴子以为自己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能逃得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腾云驾雾一番后看到了五指山,误以为已经到了天边,于是在上面刻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以作证明,还撒了一泡骚臭的猴尿。
——动画片《孙悟空大闹天空》、电视剧《西游记》曾经风靡全国,随便刻字和随地撒尿的习惯,难道是从孙猴子那儿继承来的?当然不是,但模仿孙猴子“到此一游”,大概是真的。刻字,本来是自控能力差、心智不成熟的顽童的游戏,但不少成年人也这么做,就不能把责任都往孙猴子身上推,一些成年人的修养不够、行为习惯差、公德意识低、自由散漫,才是本质;成人的行为如同顽童,管不住自己的手脚、嗓门、舌头、便溺、体液,不能不令人叹息,难道中国人心智缺失,始终难以成熟?
内地人的这种陋习,连长城上的砖石都不能幸免,到处都被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至于一般的景区,只要景区树木的树皮比较软、树皮颜色比较醒目,都容易被刻字,工具也很方便——有时候,游客在地上找一块尖锐的石头;有时候,使用随身携带的刀具;有些人则喜欢在新竹上刻字,盖因新竹挺直,表面光滑,且质地比较软,方便刻字。我曾经在杭州旅游,在某景区的一丛竹子上,发现几乎每一根竹子都被刻了字,最多的还是“某某到此一游”。还有些人热衷勒石刻字,刀锋深入砖石,这种刻字方式,大概更能保持长久,能让刻字的人“流芳百世”。
如今,随着出境游的增多,大陆的游客把这种恶习带到了国外。
去年举办伦敦奥运会的时候,白岩松曾经登上伦敦塔直播节目,也发现了一处“某某到此一游”的中文字样。
日前,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居然出现了“丁锦昊到此一游”字样:
据网友“空游无依”描述,5月6日,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最里面一个圣殿,往右边通道、左手的石壁上发现刻字。“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的字迹),但很难擦干净,又不能用水,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而知名博主“蜡笔小球”今天通过微博披露了其查询得到的“丁锦昊”的身份资料,称其是来自南京的一名中学生。
早前,有内地游客在荷兰花展上摘花,有游客骑在美国华尔街的铜牛上拍照,等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面对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外国人是怕了中国人了,国外一些景区、餐馆都设立了针对中国游客的中文警示牌:卢浮宫外会有中文标示写着禁止随意大小便;国外的餐馆有中文标示牌“禁止喧哗”;国外的宾馆设置了“禁止随地吐痰”,等等。
中国游客在国外的这些陋习,令外国人厌恶和反感,也增加了对中国的负面印象,以至于在不少外国人眼里,中国人只是缺少教养的暴发户。从前,我们很强调并注重维护国家的形象,那时以公务人员和公费出国的人占绝大多数;现在,私人游人数增多,良莠不齐、素质不一,少数人的行为,经过媒体和网络的放大,很容易给
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抹黑,很不利于中国打造自身的软实力。
对于丁锦昊的“到此一游”,正如网友所言,希望孩子和家长能就此道歉;
我觉得还不够,学校也有责任,以后应该强化学生、尤其是丁锦昊的行为规范教育,给丁锦昊补上行为规范一课;
把在国外旅游时行为不文明的游客列入游客黑名单,在其行为没有显著改善前,限制其出境游;当然,在国内旅游也一样,要把行为不文明的游客列入景区“不受欢迎的人”;
涉外旅游公司,应该把对游客的行为规范教育当作一个重要内容,至少应该起到告知和提醒义务;尤其是,像在埃及卢克索神庙刻字的行为,属于破坏文物的行为,很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不但要坐牢,还是赔偿,性质相当严重,涉外旅游公司不能只想着赚钱,而忽视对游客境外旅游的行为规范和常识教育,以提高内地游客出境游的正面形象。&
&“丁锦昊到此一游”,比孙悟空题在如来佛祖手指上的“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还要牛,因为丁锦昊从神像的胸部,一直刻到神像的裆部,相当后现代;字体风格和神像风格也比较搭。
到此一游 不仅为炫耀?
  “丁锦昊到此一游”。南京一中学生把名字刻上了3000多年历史的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许多网友对此表示气愤。丁锦昊的父母主动联系媒体表示,此事是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发生的,孩子也意识到了错误,恳请大家原谅。(现代快报《5月26日》)无论如何,“丁锦昊”此举对国家声誉、历史文物都造成了恶劣影响,但在对“到此一游”恶习深恶痛绝的同时,我们不妨多角度审视这一新闻事件。
  宽容不能变成纵容
  我们应该体会作为父母的心情,也应该宽容一个犯错误的孩子。但是,我想说的是,“宽容”并不能变成“纵容”,“真理越过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宽容”需要向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知道这种在文物上涂鸦的做法为什么错误,有什么危害,包括这次涂鸦已经产生了多么严重的影响,他惹下了多大的祸,全部告诉孩子;如果深入一点,还可以说到人如何才能在历史上留名,不是靠到处签名题字,而是靠对人民的贡献,甚至有了重大贡献也应淡泊名利。总之,“宽容”需要知错能改。
  但是,现在孩子父母所说的“宽容”,却有“纵容”的嫌疑。他们的意思是,不要把现在的情况告诉孩子,让他不知道这事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关注,防止他承受过大的压力——似乎就是让家长道歉并承担一切,对孩子则隐瞒一切,让他觉得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切都还和过去,什么事也没发生。这种过度保护的态度是不对的。至于担心“对他未来的成长都会受到影响”,这并不是坏事,经过这一次事情,他应该懂得更多道理,变得更加理智和坚强,企图通过封锁信息,让这件事对孩子毫无影响,这样的思维就是错误的。
  家长为何提出这样的“宽容”措施?原因在于,他们觉得,“孩子成绩一直都很好,平时也很听话,但性格有些内向”。这或者正暴露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指导思想,甚至也暴露了涂鸦事件发生的原因。一是,和许多家长一样,好孩子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听话”,至于对孩子品德和人格的修养则不那么重视;二是,即使在涂鸦事件发生后,家长担心的也不是孩子品德教育问题,而是担心“打扰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或许主要的还是“成绩好+听话”吧?
  所以,我们赞同对犯错误的孩子“宽容”,但不是无原则的“纵容”。一个目光远点的家长,不妨试着和孩子一起勇敢面对已犯的错误,对于孩子的成长可能更有好处,甚至可以受用一生呢。
  人肉搜索是道德伪善
  不得不感叹网络的神奇:想知道你是谁,只要“人肉”一下,立即可以将一个人脱得个精光示众!当知名博主“蜡笔小球”洋洋自得地公布“到此一游”的主人,我和很多人一样感到高兴:终于揪出了“丢国人脸”的家伙!但随即就感到了后怕。
  其一,能保证人肉结果真实吗?其二,为何要选择性地“人肉”呢?此前有游客在长城和故宫文物上刻下“到此一游”,为何大家那么平淡一笑而过?家丑可以从轻发落,到国际上丢人了就大动肝火,这到底是爱国呢还是一种民族不自信?第三,曝光的目的是什么?15岁孩子涂鸦“到此一游”,绝非自己一时冲动,这难道不是大人行为的投射和“示范”的结果?何以罪孩子不罪己?公布细致到中学小学,丝毫不留情面,这不仅涉嫌侵犯孩子隐私,对孩子更是一种精神摧残。到底是治病救人还是寻找虐人的快感?
  任何时候,道德谴责总是最容易最简单。坐而论道谁不会?贪官被揪出之前往往喜欢大谈廉洁自律,但却改变不了其伪君子的本来面目。有道德优越感的人并不见得自己洁白无瑕。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你可以将人肉结果作为证据有限呈现,但不该随意发布,僭越程序正义。
  “人肉”的本意应在激浊扬清,在提升国民素质方面释放正能量,但是,当人肉沦为一种软暴力,并且无所顾忌地侵入私人领域并直接构成实质性威胁时,就已经变味到反面。作为利益平衡器和社会秩序调解器的法律必须迅速到场。然而,现阶段诸如“人肉搜索”仍处于网络规范与现实社会法律监管的空白地带,近年网络暴力事件的频发也表明,网络言论的过于自由亟须紧缩。技术的进步铸就了这个扒粪时代,但要防止先进技术被滥用,唯靠法律来规范。任由没有笼头的“人肉”让人人自危,冲击这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最基本价值观,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疏堵结合治理乱留言
  部分国人的个人不文明行为,伤害的是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但另一方面,把国人在外的形象说成一团糟,也是不客观的。《新京报》记者25日连线埃及导游艾曼。从事多年导游,主要接待中国旅游团的艾曼认为,中国游客大多素质不错,“他们挺好说话,也比较注意景区卫生,很少见他们乱丢东西,也不吵闹。”因此,不要以点概面,过于上纲上线。
  在旅游景点写下“到此一游”,不只和文明有关,也和法律法规相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在文物上乱涂乱画,罚款数额为200元以下。实际上,在景区留言者,绝大多数没有受到任何追责。如果没有有效的处罚措施,仅靠道德自律,显然无法完全解决文明旅游的问题。
  当然,惩罚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应该是事前监督。“搜狐旅游”在2010年做过一个专题《老外在长城上做的那些不堪入目的事儿》:老外在长城上的留言到处可见。英文版《中国日报》日刊登Engaging&Minds咨询公司总裁David&Chard来信,“爬慕田峪长城,却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两位荷兰女士正兴高采烈地将自己名字刻到城墙上。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上前制止。”在David的视角中,“城墙上密密麻麻都是游客刻的名字,大多数是外国游客所为。”除了景区工作人员应有的监督之外,如果中国也多一些如David这样爱管“闲事”的游客,那么,就会形成一个有效的相互监督机制。
  在道德自律、法律约束、监督之外,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涂鸦墙来满足“到此一游”的愿望?这样,既有堵,又有疏,恐怕更能让国人学会文明旅游。
  不只是简单的炫耀
  泛滥的“到此一游”,实质是中国社会个体社会存在危机的一种表现。
  人是个体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如何证明自己是社会公认的人,证明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这是人在解决生存需求之后必然探寻的高级需求。然而,由于社会的高度组织化,以及相关领域改革的滞后,社会几乎成了完全的物质社会。证明个体自我存在的社会存在,有形的物质展示,似乎成了唯一的途径。由此,我们也就知道“到此一游”,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炫耀心理。
  除了“到此一游”,那些靠搔首弄姿写丑闻晒照片的网络红人,难道真的不知道背后人们的评头品足?走上相亲节目的逃犯难道真的不担心被暴露?公务员跑到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大谈自己开公司赚钱,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违纪吗?理性下来,可能都知道。只不过,为了满足证明自我社会存在的需要,尽力去吸引别人的注意、观赏和评论,更有甚者是希望通过彰显自己的社会存在以获得证明自我社会存在的机会,一时的感性冲昏了理性,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理性选择。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人不再是生而即有其生活地位并不可改变地被钉在那个位置上,而是可以自由地运用其才能和有利的机会去获取他们期望的命运。如果以能力为基点的个体社会存在方式不能真正确立,权益的享有和义务的承担,不能真正公平,就必然有相当一部分需要通过非正常途径以获得证明个体自我社会存在需要的人,即使我们在深刻反复地讨论下,“到此一游”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杜绝了,也一定会有新的方式,甚至是不文明的方式出现。要从宏观根本解决个体社会存在的危机,只能寄希望“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郭文婧
  ■三言两语
  ●我们已经熟悉了太多丁锦昊父母式的道歉。为什么道歉的不是丁锦昊本人?对于一个15岁的中学生来说,他应该知道什么是担当了。——刘少华
  ●有一种孩子叫丁锦昊,他出身名校;有一种游客叫丁锦昊,他震惊了法老;有一种国民叫丁锦昊,他让我们集体自嘲。请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度来绑架孩子的丁锦昊,也不要用旁观者清的姿态来嘲笑游客的丁锦昊,但需要扪心自问国民的丁锦昊:我自己、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民族,那些精华,那些糟粕,如何自处?——郦波
  ●我始终相信孩子普遍天性善良,但他们是父母的镜子。 ——魏伟
  ●在国外写了大家知道羞耻,为什么在国内就不知道羞耻呢。我们应该学会先爱护自己的文物,应该懂得在自己脸上写字也是羞耻。孩子可以原谅,大人应该进步。——俞敏洪
  ●全国7个丁锦昊,有2个去过埃及!这比例。——鲁拉拉
  ●先赔偿个1百万再谈原谅,一句对不起就完啦?那杀人犯说句对不起就完事了?——何玉
  ●貌似现在网上最火的回复,应该是“丁锦昊到此一游”,不妨试试。——索里丽
  ●不原谅,正好全民教育。这个本来就是中国的现状,你去景点看看,哪个地方没有被刻写字的。——辛加
&&&&新闻背景: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时,在浮雕上看到中文“丁锦昊到此一游”,他对此十分羞愧,并向导游道歉。此微博引发网友声讨,人肉“题名者”众多。&5月25日,这名孩子及其父母主动给媒体打电话,向埃及、向全国的人们道歉。(5月26日《新京报》)
&&&&这个丁锦昊才14岁,刻画“到此一游”,是父母管教失责,当地导游也存在失职问题,该检讨的就检讨,网友声讨、人肉一个孩子,则有些过了。现在,“丁锦昊”竟成百度百科词条,中国公民在国外丑陋现象跟着词条逐一罗列,好似“丁锦昊”已成这类现象代名词。针对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这种方式可不可取?
丢丑到家门外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引人重视。争论的标准也很多元,在国外丢丑,人人大加笞伐,未成年人也要被“人肉”;丢丑到香港,就归罪香港市民鼻孔看人,小题大做,好似内地旅客不被待见。素质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模糊的国民形象,我们面对不同的镜子照着,照出了不一样的自己。(肖畅)
丁锦昊的隐私重要还是道歉重要?
日前,埃及卢克索千年神庙浮雕上出现“丁锦昊到此一游”引发热议。据了解,事件的主角是南京的一名中学生。孩子的父母表示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国关注此事的人们道歉,同时称孩子也意识到了错误,恳请大家给个机会。(5月26日《现代快报》)
“没有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然而当埃及千年神庙遭遇中国式的“到此一游”,却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对于事件的主角丁锦昊来说,他当然可以因其还是一个孩子而赢得人们的原谅,而且我们一向认为不知者不怪、知错能改善莫大(博客,微博)焉。但我要说的是,丁锦昊父母的道歉究竟能不能代表丁锦昊的道歉?我们给了丁锦昊一个机会,是不是从此就会不再有第二个丁锦昊?
《西游记》里孙悟空和如来佛斗法,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手指上写下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留作记号,还顺便撒了泡尿。这本是小说和电视剧里的情节,可谁想到从此我们出现了数不清的“XXX到此一游”,杜绝不了的随地大小便。从江南到塞北,从国内到国外,“到此一游”的身影随时可见。丁锦昊的“到此一游”因其跨越了国界而备受关注,可国内的“到此一游”又有谁能数得清呢?
我们为什么要“到此一游”?一方面是出于炫耀的心理。我来了,你没来;我来过了,你刚来。所以我比你要强,比你要牛逼。另一方面是规则意识的缺乏。在文物之上乱涂乱画,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应该是被禁止的,可为何我们依然会有那么多的人“到此一游”?说到底,是因为心里根本没有乱涂乱画是不文明的,是违法的,是不对的观念。连规则的意识都没有,又何谈规则呢?埃及千年神庙被“到此一游”当然有其管理不善的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游客的素质。第三点是乱涂乱画的成本太低,或者说根本没有成本。虽然国内规定不允许随便破坏公物,不允许乱涂乱画,可往往也就是罚款了事。这种低成本的处罚对乱涂乱画者是没有什么约束力的。而且很多时候,乱涂乱画者根本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试想一下,如果发现乱涂乱画一次,就需要坐牢,我相信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肯定都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丁锦昊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可随着“丁锦昊到此一游”,这个名字忽然就变得不那么动听了。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字的是一个丁锦昊,可我们炫耀“到此一游”的又何止一个丁锦昊呢?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是丁锦昊那样的中学生,也有可能成为“到此一游”的丁锦昊。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华尔街铜牛、马尔代夫的珊瑚、故宫的大铜缸、万里长城的墙砖,国人一次次跌倒在不文明的旅游路上。
丁锦昊的“到此一游”给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带来了伤害,同时损害的还有中国人的形象。这其实才是我们要求丁锦昊及其父母道歉的真正原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只是看到了丁锦昊父母的道歉,只是从他们的口中听说丁锦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理解中国家长的爱子心切,可面对一个如此之大的错误,难道隐私比错误更重要?作为当事人的丁锦昊即使不能出面道歉,写一封道歉信总该可以吧?“丁锦昊到此一游”是文化之殇,丁锦昊事件的真正意义在于启示国人,“到此一游”真的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我们不能在国外丢中国人的脸,国内同样不能丢。
“到此一游”式习惯不文明何时休?
  网友“空游无依”发布微博称,在3500年前的古埃及文物上,看到中文题字“丁锦昊到此一游”。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持续关注和讨论。截至发稿,网友“空游无依”的该条微博已被转载了近9万次,评论13000多条。有网友称经过搜索,在埃及浮雕上刻字的人,很可能是来自南京的一名学生。
  以前常有媒体曝光中国游客不文明现象,总以为那些都是中国成年人的习惯造成的,如:骑美国华尔街铜牛“合照”,在法国卢浮宫里大声喧哗,光着膀子在伦敦大街上等等。而“丁锦昊到此一游”给公众震撼比以前更强烈,因为丁锦昊是生活在大都市里青少年。按常规思维,如此年纪的孩子们应是最懂礼貌、最守规矩。“丁锦昊到此一游”之习惯性不文明给国人带来的是尴尬,更是脸红。
  诚然,丁锦昊是个未成年的孩子,我们不能将习惯性不文明现象的指责堆于孩子身上,但我们更应反思和拷问,是什么原因中国游客屡犯不文明错误?失礼于外人的个体行为,最终无疑失去的是中国人整体素质的“分量”。事实也证明了上述论断,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英、美、日、韩及中国的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时常见诸报端,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形象。此前,在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榜上有名。对此,一网友在网络调查的回帖中写道,作家柏杨说出了“丑陋的中国人”,到了现在却依然如此,“国人”成了粗鲁、不文明的代名词,确实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她写道:“中国公民文明素质不高并不是作为一名游客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要提高的不是游客素质,而是全体国民的素质。”
  犹记得,“常州赵根大”五个字,被刻在台湾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一处岩石上,“作者”是某印刷公司总经理,一时间舆论哗然。希望“丁锦昊到此一游”能给国家有关部门再次敲响警钟,加强国民素质刻不容缓。难怪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不久呼吁到国外的中国游客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其实早在2006年前后,国家和社会就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当时,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规范性文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游客的文明程度并未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成正比,不文明的行为在景区、酒店等公共场所仍随处可见。
  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但却频频失礼于外人面前,令人痛心。中国游客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爱摆阔,爱面子,还有种种陋习不胜枚举。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达140个,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增长20.4%。高速增长的出境游,更提醒我们要注意自身素质和修养。虽然,境外的旅游从业者无法拒绝中国游客,因为中国游客“很有钱”。然而有钱不代表素质,素质不提高,花钱再豪爽也赢不了别人的尊重。
  面对“丁锦昊到此一游”,愚以为,该关注的绝非事件本身,而是对国人整体文明素质的思考:这个事件值得全社会反思。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已不是小事了,而是事关国民素质、国民形象了。大家都应从自己做起吧!
“到此一游”令谁蒙羞
  一位名叫“丁锦昊”的中国游客在埃及千年神庙的浮雕上划写“到此一游”,这条微博,直到昨晚仍在网络上疯传。据“微言”考证,这位丁某某竟然是毕业于南京某小学的少年,这实在让南京人有一种心堵的感觉。另外,既然是少年,出行很可能有大人跟着,请问:随行的大人有没有发现并制止?
  以前,听人说咱们中国游客素质不高,还真有过抱不平的念头,可是,当刷到这条微博时,犹如骨鲠在喉,忍不住“到此一说”。
  骑美国华尔街铜牛“合照”,在法国卢浮宫里大声喧哗,光着膀子在伦敦大街上走,过马路时闯红灯,随地吐痰,等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一次又一次让国门外的中国游客形象“尴尬”。而这些尴尬,让来自文明古国的游客掉了文明的“身价”。失礼于外人的个体行为,最终无疑失去的是中国人整体素质的“分量”。难怪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不久呼吁到国外的中国游客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看来,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既不是可以小觑的问题,也不是可以慢慢来解决的问题。
有的富起来的国人,不差钱,但差的是文明,缺的是素质,而素质不提高,花钱再豪爽也赢不了别人的尊重。这一点,又何止是出国旅游呢。真的希望“丁锦昊”以及随他而行、陪他成长的大人们能够反思自省。
“丁锦昊到此一游”是造祖先的孽
  “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许多网友对此均表示气愤,大呼“丁锦昊,你要火了”。曾带队赴埃及多次的资深导游张先生表示,毁坏和私藏文物出入境已经触犯了当地法律,一旦被发现且情节严重,可能要坐牢。(5月25日央视)
  几天前,汪洋副总理大声呼吁到国外的中国游客注意公众场合的言谈举止,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引起网民热议。因为,游客的所作所为不只是牵涉到他们个人,还牵涉到中国的国家形象,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就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因此,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举动,也自然给中国国家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
  就在短短十多年前,中国游客还很少走出亚洲。如今,中国却成了全球旅游业最重要的市场。中国游客在2012年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海外消费最多的游客,消费额高达1020亿美元。国家也有意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这也对中国游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但这位据称是南京中学生的“丁锦昊”,居然把“到此一游”题到了几千年前的古文物上,不但损坏了这份古文物,也在世人面前暴露了一部分中国人不修公德、不讲文明的德性,从而也就给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据说埃及卢克索神庙里的浮雕有3500年历史,这位游客居然在上面乱画一番,无疑也就成了一个有伤大雅的国际玩笑,让中国国家形象跟着受伤的中国。
  这些年,我们已经见识了国人在国外随地吐痰,网民嘲弄这些人“丢人丢到国外去了”;我们也见识了国人在外国飞往中国的飞机上群殴,有网民因而嘲笑他们“丢人丢到天上去了”;如今,我们又见识了国人把“到此一游”题到了几千年前的珍贵历史文物上,可以说是“丢人丢到祖先那里去了”,是造祖先的孽的错误做法。
  对于这种“造孽”的错误做法,国家有关部门不能听之任之。一是,国内文物部门有义务对这件埃及文物的修复工作提供帮助;二是,国家旅游部门要加大对旅行社导游的规范作业,尽量杜绝这种不文明行为;三是,国家教育部门与文宣部门也需要有所作为,从教育与宣传上给游客们多上几堂公德课。
粗暴也是一种“到此一游”
  绝大部分国人还没到过埃及,“丁锦昊”已经在卢克索3000年神庙的浮雕上,刻上了“到此一游”的印迹。这位被“人肉”出身世背景的99后,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歪歪斜斜的炫游之刻,已经触犯了众怒。在他不以为然地回应了一句“写几个字怎么了”之后,有人扒出了这个孩子的家境细节,连他曾经就读的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官方网站,也被人黑了。进入网站,赫然跳出这样一个窗口——丁锦昊到此一游。
  丁锦昊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埃及3000年文明史的浮雕上,自尊的网民决计要把“到此一游”四个字,刻到丁锦昊和他父母的心上。人们把丁锦昊对埃及文明的这次施暴,当成了外扬的家丑,恼羞一怒,以谩骂、人肉等方式,要让丁锦昊和他的家长一起,为此付出代价。
  教育学家认为,每个未成年身上,都投射着父母亲的影子,投射着成长环境的影子。所以,网民指责孩子的家教出了问题,可谓直指教育的要害。在舆论强大压力下,丁锦昊的父母公开向社会致歉,希望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
  已经没有一种机会,能够抹去深刻在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的“到此一游”。少年丁锦昊究竟会为自己的这次炫游付出怎样的责任,估计得由埃及的法律来认定。但很多自尊心强烈的网民,依然觉得无地自容。与国内旅游景点到处可见的某某“到此一游”相比,与梁齐齐在故宫铜缸上刻的“到此一游”相比,与十多年前某位有着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在敦煌壁画上大言不惭的“到此一游”相比,把脸丢到埃及的丁锦昊,在许多人眼里,已经伤害的不仅仅是世界的文明,还伤害了5000年文明中华的自尊。
  没有自尊,便不会真心懂得如何去修养。丁锦昊和他的父母,理应为自己、为孩子的教育,付出应有的代价。但同刻“到此一游”,却为什么引发的社会关注程度不同?我看不仅仅是被毁文物的珍贵程度问题,还包含了民族自尊的情感因素。
  人们谴责对文物施暴的行为,往往会因为文物受伤害程度不同,而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愤怒,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同样的“到此一游”,因国内国外而持不同程度的态度,则会将对文明的敬重、对法律的敬畏,归到了纯粹的面子问题;丁锦昊的“到此一游”风波,便会容易从文明行为的探讨与指责,误入“脸丢大了”的感情偏执,继而成为一起以暴制暴的不文明事件。
  民族自尊感,不应因内外而有别。不把国内“到此一游”的炫游丑态当作伤自尊的事,炫游的“咸猪手”就会走到哪伸到哪。人们可以宽容少年丁锦昊,但做父母的不应从中寻求宽容自己。社会舆论,同样不应逮住一个丁锦昊,用更暴的力量,硬在这个未成年人的心上,在这个孩子父母的头上,刺拉拉刻一句“到此一游”来解气去恨。这对法治的伤害、对人类文明的伤害,与丁锦昊刻在埃及神庙浮雕上的“到此一游”一样,甚至更加粗暴。
  不应用更暴的力量,硬在这个未成年人的心上,刺拉拉刻一句“到此一游”来解气去恨。
“到此一游”是没有底线的炫丑
半岛都市报&&
  “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许多网友对此均表示气愤,大呼“丁锦昊,你要火了”。曾带队赴埃及多次的资深导游张先生表示&,这已经触犯了当地法律,一旦被发现且情节严重,可能要坐牢。
  埃及卢克索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明遗迹。面对这样的文明瑰宝,任何一个尊重历史、敬畏文明的人,无不会战战兢兢、小心备至地呵护。因为只有尊重历史,才会把握未来&;唯有敬畏文明,才会传承延续文明。贸然刻画“到此一游”,既是对文明的亵渎、对历史的漠视,也会让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物雪上加霜。
  “到此一游”是国民文明的顽疾,不论是长城,还是故宫文物上,“到此一游”屡见不鲜。如今,“到此一游”居然漂洋过海,到埃及洋洋得意地“呲牙咧嘴”。殊不知,“到此一游”既是个人文明的暗疮,也是毫无底线的炫丑。在一定程度上,“到此一游”其实是国民文明的试纸。在令人叹为观止的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那几个蹩脚的手刻汉字,正嗤笑着某些人的丑陋不堪。无疑,在世界奇观上随意涂抹的“奇观”,已超越了国度,只能让一种古老文明替另一种古老文明汗颜。
  虽然,我们尚不知道丁锦昊到底是什么人,也无须知道他是什么人,说难听点,“到此一游”的历史渊源,使得丁锦昊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丁锦昊到此一游”的莽撞,一方面与文物保护意识和文明游览教育的缺失息息相关,另一方面,随意污损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相关法律惩戒微不足道,也在无形中纵容了这种行为。
面对文明古迹,珍惜文物、敬畏文明,才是最好的、抽象的“到此一游”。要扭转随意刻画的文明顽疾,除了相关的教育宣传及时跟进,法律的制裁也不能若有若无,应和埃及一样,让破坏情节严重者吃牢饭,只对“到此一游”口诛笔伐,终将无济于事。
“到此一游”频现折射德育的失败
晚报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5月25日新闻晚报)
我国在世界上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讲文明、懂礼貌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但是为什么到了今天,各种不文明现象会大行其道,人们也是见怪不怪?说白了就是学校和社会德育的失败,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一种失德的行为。
今年2月份,故宫铜缸上有游客留言“梁齐齐到此一游”,一经媒体报道,就立即引起全国网友一致声讨。时隔三个月,这种现象非但没有根绝,反而被丁锦昊带出国门,远播海外。于是,又再次引来全国网友的齐声谴责,并且对其本人、家长和学校都进行了口诛笔伐,可见对于此失德行径国人都是深恶痛绝。
但是,细观国内的大小旅游景点,或多或少、或新或旧的都会有“XXX到此一游”的痕迹。很多人都是出于好玩心理,看到别人留言,没有受到制止和处罚,于是也欣然上前“大笔一挥”,留下“墨宝”以求不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是一种失德的行为。诸如此类行为还有不自觉排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破坏公共财物、拒绝给老幼孕残让座等,真可谓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而且不仅在国内,国外的很多旅游胜地和公共场所都有专门针对国人的中文标语,如“温泉池中不许搓澡”、“请便后冲水”、“垃圾桶在此”、“请勿大声喧哗”等,或许用不了多久还会再加一句,“严禁涂鸦”。这其中固然有一定的歧视成分,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不拘小节”,别人怎可无中生有?
德育的失败,直接导致人们普遍缺乏公共观念,总以为公共场所就是公共的地盘,干什么都行,而且这些现象都是小问题,没必要上纲上线。久而久之,放任自流,没人指责,也没有形成监督和舆论压力,最终成了一种无意识、理所当然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一旦形成社会风气,势必给未成年人造成恶劣的影响,渐渐地就会像丁锦昊一样把失德行为当成习惯性动作。
宋朝林逋《省心录》有云:“制水者必以提防,制性者必以礼法”。意思是要治理水患,必须筑建堤坝,要陶冶好的性情必须用文明礼貌的规矩来约束自己。因此,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一德立而百善从之”,高尚的道德确立了,人们便会自觉革除陋习,崇尚文明。
"丁锦昊们"还不够给国人丢脸吗?
& “丁锦昊”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群人的象征。一个人素质底下,在大染缸里算不得什么,因为很多人差不多都这样。但到了国外,换到另外一个文化环境里,就会显得很扎眼。(《光明网》2013年5月25日)
  中国游客在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中文的&“丁锦昊到此一游”,自感大囧,微博一传,全国热议。有些人认为该行为实在是大丢国人脸面,为此感到震惊和羞愧,甚至感到“无地自容”。同样,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国人的大惊小怪罢了,如光明网《丁锦昊真的给国人丢脸吗》文章作者所言,全国各地景点皆是如此,大家熟视无睹,反而为远在埃及的“到此一游”震惊羞愧,似乎完全没有必要,甚至大家本质上也是一样。所以作者表示“那些站在道德高地批评他的人,是不是先想想自己有没有在国内景点刻划过“到此一游”?”。
  但是,我们恰恰需要赞扬的是有些国人的的震惊和羞愧,赞扬的是他们发现不合适,能够通过微博流传,通过清议评论,让可耻的事情大白于天下,而不是没有原则的沉默,孟子有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同时,我们最应该害怕的,恰恰是我们习惯的沉默。
  这种习惯的沉默,造成的结果,正如作者所言,“国内的长城上刻满了名字”,可是“我们觉得稀松平常”。这其中的原因,难道不是太多“丁锦昊”们,觉得文物无足轻重,无爱惜之心,逞一己之私,远在万里都会有“到此一游”;难道不是“丁锦昊”们,公众场合大声喧哗,随地抽烟吐痰,不遵守公序良俗,外国相关的中文提醒标识逐年增多?难道不是我们,可以熟视无睹,常常一笑而过,对这些言行有太多的宽容和沉默?
  当对不文明开战的批评来了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热烈的欢迎它,只有批评的声音越多,批评的内容越丰富,更多的人关注,才能让更多的人反思自己的不文明。这样的声音,中国的网络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里,不是痛打“落水狗”,“丁锦昊”是一个标志,他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的标志,他们不适当的行为,是够给国人丢脸的了。
  作者讲“‘国人素质’难倒不只是我们的一种美好想象?”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国人的素质,会在这种种的“不沉默”里,会在这许多人的“震惊和羞愧”里,逐渐成为真正的美好,而不是“想象”。
请用文明方式矫正不文明行为
  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的汉字“丁锦昊到此一游”,近日被网友曝光后,让国人有些无地自容。并进而掀起“人肉丁锦昊”的运动,有人发微博称当事人是南京的一名学生,并公布相关个人信息。25日,孩子父母通过媒体主动认错道歉,求大家原谅孩子。(5月26日《现代快报》)
  “到此一游”,也算得上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绽放的,且永不凋谢的奇葩了。它不但生动地刻画在绵延的长城上,更是随着国人开放的脚步,输出到了国外。劣迹经过国际化的放大,瞬时激起国人沉睡的耻感。
  人肉的机器高效运行,道德的大棒高高举起。面对不文明的行为,国人总喜欢以文明捍卫者的姿态站在道德高地上,熙熙攘攘,活似赶场。如果说,在文明实物上的“到此一游”是丑陋的,那么这种喧嚣,又何尝不是一种“到此一游”的精神标榜。
  丁锦昊的劣迹,不仅仅是个体的道德缺陷,更是特定文化情境下的通病,且病入膏肓。人肉丁锦昊,能有多大的意义?殊不知,在病态的文化环境下,每个人都可能是丁锦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丁锦昊。理性的批判,应该是将矛头指向自己。但面对社会道德瑕疵,群体表现出对他的戾气往往要旺盛于对己的勇气。
  置身事外的批判和人肉,实际上,是试图以一种不文明方式矫正另一种不文明行为。某种意义上而言,人肉的行为与“到此一游”性质是相同的,都是以非文明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在某种文明环境和现象下的存在感。此情此景,我们都是文明的幻想家,而不是文明的践行者。
  这倒不是为丁锦昊的行为辩护,而是认为:与其将丁锦昊当成批判的靶子,倒不如将其看成我们的一面镜子,道德和文明的一条鞭子。道德救赎之所以举步维艰,难就难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总是对别人苛刻严厉,对自己无限宽容。同一道德现象的批判者和批判对象,有时甚至可以是同一个人;人肉者有时或正是潜伏的被人肉者。
  动辄抡起道德的大棒或者开动“人肉”的机器,这种矫正不文明的非文明方式,应该从公共舆论场驱除。请用文明来说服我、请用文明来更正我,这才是合理的方式和路径。“以暴治暴”的文明纠偏,制造的只能是道德的混战。
  面对舆论围剿,孩子父母出来道歉了。但事实却是,他们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要承受这记沉重的道德大棒。审视我们的文化基因:对文化缺少敬畏,对秩序缺乏尊重,骨子里充满自私的集体无意识……这些,是造就无数“到此一游”的根源,这个病根不除,难免旧疾复发。
请用文明的方式矫正不文明行为,请在“到此一游”里找到道德变异的共同基因。光逼着一个人服药,治不好整个社会的病。
为什么不能对“丁锦昊”多点宽容
  近日,因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的一句“丁锦昊到此一游”,年仅14岁的南京初中生丁锦昊遭到网友的疯狂搜索,网络对于他的斥责声也此起彼伏。面对其家长的致歉,广大网友表现不是对一个未成年人的宽容而是变本加厉的娱乐孩子,网络上关于恶搞“丁锦昊”的帖子也大肆蔓延。由“丁锦昊”作为契机,广大网友开始打着“教育孩子,为中国感到耻辱”的口号对一个未成年人进行了一次残忍的“刑罚”。
  在名胜古迹上留下“墨宝”这一行为可以说是在中国由来已久,已成为一种“传统”。而此次“作案”的丁锦昊也只是广大“刻字爱好者”中的一名,只不过他的“作案地点”发生在国外,因此,这一事件就变成了“没有素质的中国人丢了中国的脸”,“中国从娃娃开始就缺乏良好的素质”等等。当然,对于丁锦昊这一行为笔者并不赞同,但同时对网友们对于丁锦昊的过度关注以及过度指责笔者也很心痛。一时间,媒体一边倒的开始指责孩子的行为,新闻报道铺天盖地的袭击着他,而这些打着“救救孩子”旗号的人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为孩子着想?被逼到风口浪尖上的他不应成为网友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丁锦昊”成为网民砧板上的肉,任由他人宰割。而对他的人肉搜索最终只是愉悦了广大网友,为广大网友提供了发泄的出口。
  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今年尚且14岁的丁锦昊应该在更加宽容、平等的环境下成长,而对于未成年的行为,法律也应当更大的保护其权利,一切以未成年人最大权益为基准。在我国,未成年犯罪尚且受到法律的保护为何一个仅仅是因为社会行为上有偏差的孩子却要受到这么大的社会压力,在孩子们都满天欢喜的迎接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对他的这种残忍难道就是对我们的孩子的礼物吗?面对网络的人肉搜索以及恶语相向,一个成人尚且无法接受又让未成年的他如何承受呢?
  在处世未深的孩子面前,广大网友们向他展示的不是社会的宽容而是批评,这对于丁锦昊的未来发展并不是一个好的讯号。我们不能保证他在这场网络风暴中坚强的走过来而心理不受影响,对社会不会充满敌意。而如果丁锦昊无法从这次网络事件中走出来,无法正常的面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那么每一个参与了的网友都将是将他逼向绝路的凶手,试想,如果,这个孩子是你的亲人,你还会这么做吗?
网络本身就存在着各种缺陷,缘于自身的开放性以及隐秘性,在无法确定电脑背后是一个怎样人的情况下,网络语言存在着很大攻击性以及杀伤力。与社会对一个未成年人人格以及隐私的侵犯相比,丁锦昊对文物的破坏简直不值一提,不懂得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还有何颜面讲保护文物?究根结底到底是谁在丢国人的脸?孩子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在还未开放前,就受到这么大的社会阻力是不公平的。笔者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更应当理性。而针对未成年人不恰当的社会行为,除了家长与学校要负责之外,也需要社会的帮助与引导。孩子们需要的是宽容的社会态度以及社会帮助而不是恶语相向。
勿让不知悔改成为道德教育的败笔
  南京游客在埃及卢克索神庙上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事件成为微博最热话题。25日15:00,父母主动认错道歉,孩子的母亲称是在孩子年级很小时候发生的。孩子的父亲称,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得不好。希望大家宽容孩子,不要打扰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给他一个宽松的学习和成长环境。(5月26日《现代快报》)
  事件发生后,15岁的孩子一直没有发表申明对自己曾经所犯下的道德错误做出解释。而是由其父母代为道歉。父母的过分溺爱,使得孩子没有担当。同时,当事人似乎还心存不满地在人人主页(帐号以被注销)上回应:XX,写几个字有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到此一游”事件,众人的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小孩调皮,会学着电视或是学籍里的行为,在旅游景点写上“到此一游”,只要认识到错误,还值得原谅;有的认为,国人素质太低,就是因为从小的纵容;有的认为,人肉孩子对孩子的隐私权造成了伤害;有人调侃,孙悟空写了一个“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就被罚了500年。而丁锦昊不知悔改、认识不到错误,已经不能用一个具有天真品行和知错能改的孩子的标准来衡量了。
  死不悔改和自私自利的心态是国人劣根性的体现。不会换位思考,出事情后,想得最多的是找到开脱的借口,而不是主动承担责任、谦虚道歉。在@空游无依的微博上埃及导游听到@埃游无依的道歉时,他说:“这不是你们的错,这一定是哪个导游的错,导游应该阻止。”从这句话就能反映出这位导游当时的心理活动:第一,虽然这位游客是中国人,但不是这位游客的错,不能把错误强加在他身上,这不公平。第二,是以前的导游没有监管全面,才会让游客有机会写下这样的话,是导游工作失误。这和丁锦昊对此事的回应是两个极端,从中也可以看出素质和道德标准的差距。
  在国外,国人的素质不高已经成了普遍意识。乱涂乱画、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插队加塞等等行为已经将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的形象败坏殆尽。自身的一举一动已经不能是代表个人了,就算是出省,丢掉了素质,别人也会说某某省的人太没道德了。这种以偏代全的意识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尤其是不光彩的事。
  韩国等国家设有社会服务令这一规则。社会服务令作为一种非刑罚方法来代替其他刑罚,主要是针对青少年;新加坡的鞭刑适用较广,其中涂鸦。虽然在文物上写几个字没有达到触动法律的地步,但是触动了道德底线,必须加以惩戒,德责任感的提升需要法律规范来推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到此一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