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战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的变化

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 1学校学科编写人审稿人第四单元第 12 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两个创深痛巨的不平等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和中国爱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史实。教师应补充背景知识:①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②帝国主义的根本特点是“垄断”;③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发展简况。明确其对外政策主要特点是“灭亡中国”。《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两个子目主要讲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渐高涨之时,八国联军借口剿灭义和团运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恰当认识农民运动的局限性和评价义和团运动的作用。总结梳理中国逐步沉沦彻底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和主要原因,归纳生成近代中(来源:淘豆网[/p-.html])国发展的两种趋势和方向,为以后民主革命史的学习准备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②通过对义和团运动起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但因它仍属于旧式农民战争,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所以最终无法阻挡住帝国主义的侵略。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②通过对两次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2难点:甲午战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四、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跨度大,理论要求较高,针对高一年级新生的特点,应注重由浅(来源:淘豆网[/p-.html])入深,逐步推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构建知识联系,建立和巩固教学效果。五、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方式,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质疑答疑、原始史料阅读、论从史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提供新的材料,注意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六、课前准备结合 PowerPoint 课件,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七、课时安排 1 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调研存在疑惑和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组织学生观看《甲午风云》片段,——提问:“今年是纪念甲午中日战争多少周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面对凶残的侵略者,中国军民开始奋起抗争!历史不容忘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三)合作探(来源:淘豆网[/p-.html])究精讲点拨一、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战争爆发的原因课堂设问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还与哪些历史事件有关?设置情景:展示日本大陆政策的相关图片及当时的一些战争言论(学生讨论,得出认识)(1)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强盛,但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而且日本国内市场狭小,积极寻求对外侵略扩张——“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2)朝鲜东学党起义是战争的导火线2、战争的经过、结果设置情景:展示丰岛海战的图片和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课堂设问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经过如何?(动态地图显示)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标志:丰岛海战(1894 年)重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幻灯片显示部分网址,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3、战争的结果及条约的签订签定《马关条约》——最严重、大大加深(如何理解)1895 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了《马关条约》。(图片)《马关条约》内容危害3赔二亿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来源:淘豆网[/p-.html])经济命脉割三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半个世纪开四口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允设厂(资本输出)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战争的影响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不起眼的小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中国人也因此被称为“东亚病夫”。同时,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巨大获利也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时局图》)(展示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地图,让学生体会民族危机的加深)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清政府;维新派;革命派;农民。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历史。)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了军事改革,建立起新式陆军;各阶层以不同方式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成为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试图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来源:淘豆网[/p-.html])危机,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义和团运动课堂设问三: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时间和概况:(展示图片《打鬼烧书图》课堂设问四: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如何评价?(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扶清灭洋”爱国性:口号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义和团沉重打击侵略者,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落后性: “扶清”的提法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互相混淆,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政府的警惕性;另外,“灭洋”的提法说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笼统排外的思想课堂设问五:应该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但是,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4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弱点;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思考)义(来源:淘豆网[/p-.html])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同:都以农民为主体,都以暴力斗争为主要方式,都反抗过中外反动势力,都被中外反动势力剿灭,都暴露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异:(提示)①时代背景不同②斗争主要对象不同③斗争水平不同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堂设问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结果如何?(学生阅读教材,展开讨论)根本原因: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阻止和打乱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引起了它们的惶恐。借口:以“救护驻华使馆”为借口。结果:战败签约《辛丑条约》(幻灯片展示条约内容,思考:《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合作探究)把《辛丑条约》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进行比较,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的过程。(来源:淘豆网[/p-.html])(表格展示,一目了然)战争与条约影响程度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再次遭到破坏,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输入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课堂总结: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都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开始了军事改革,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都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但社会制度的落后,导致中国一败再败。1901 年初,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它说明改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将向何处去?在下一节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5九、板书设计一、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来源:淘豆网[/p-.html])日本:既定方针;可能性;必要性(2)1894 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1)爆发:丰岛海战(1894 年)(2)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大连旅顺战役威海战役3.结果及影响:《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的程度二.八国联军侵华1.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2.经过:3.结果及其影响:《辛丑条约》的签定——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当堂检测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2.1900 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主的主要危害在于A.便于日本向中国(来源:淘豆网[/p-.html])扩张势力 B.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C.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 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 C、日俄关系得到缓和 D.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5.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19 世纪末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 19 世纪中期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7.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8.《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有利于帝(来源:淘豆网[/p-.html])国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 B.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9.“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 20 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6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十、课后反思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对战争过程可以略讲——课件中的图片足以让学生明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学校学科编写人审稿人第四单元第 12 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熟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事实;识记《辛丑条约》内容,了解其主要意义;能够联系有关事实归纳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完成预习学案;整理疑惑。二、预习内容一、中日甲午战争1.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侵略、夺取、占领,进而征服的扩张政策。(2)直接原因:1894 年,朝鲜爆发,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2.过程:主要战役: 、、、3.结果:战败签约,1895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内容:(1) (2)(3) (4)影响: 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侵略深入;外国资本挤压,严重阻碍了;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4.影响:(1)民族危机的加深:战争宣告了的破产。甲午战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2)民族的觉醒:清王朝开始进行,中国的和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的斗争。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一)义和团运动1.口号: ,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2.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5.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7(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背景:(1)原因: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自发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2)借口:“”。2 . 过程: 1900 年, 八国联军在率领下从进犯, 义和团向和发起猛攻。3.结果:1901 年 9 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两,分年还清,本息共两,以、作抵押;在北京设,允许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4.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的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三、提出疑惑1.2.3.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影响、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实、《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2、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3、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4、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5、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二、学习过程参考 1: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比较列强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并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1) 年:①主要国家:英、法、美、俄。②特点:A.以武装侵略为主,坚船利炮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工具。B.通过不平等条约,巩固和扩大侵略成果(注意举例)。C.利用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D.列强在对华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还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举例)(2)年:①主要国家:除了英、法、美、俄外,日本和德国成为侵华的急先锋。②特点: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帝国主义联合起来侵略中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相同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相同,都是为实现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8(3)不同点: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②《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除继续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外,还通过奴役性的贷款、在华开矿修路、投资建厂,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参考 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的变化。①社会矛盾: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确立,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集团(后来是北洋军阀)的矛盾。②清政府: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③列强侵略方式:以华治华。④革命任务:斗争目标集中表现为反对本国政府的反动统治。⑤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40 年 3 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 随着关系的改善, 我们输出( 棉织品) 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材料二 1862 年 5 月 10 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 月 16 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材料三 19 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全图》显示:俄国熊占据长城以北和东北地区,英国虎占据长江流域、虎尾缠着山东半岛,德国旗插在山东,法国蛙蹲在西南,美国鹰盘踞在菲律宾,对中国虎视眈眈。一个清朝官员昏昏欲睡。材料四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请回答:(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说明了什么?(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5)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9课堂小结我们一起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1894 年——1895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归于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危机也就意味着转机,民族资产阶级由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辛亥革命。当堂检测1.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持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总理衙门失策和朝廷猜忌 B.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 D.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不足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4.近代列强在中国获取权益的过程中,《马关条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A 割地方面 B 赔款方面 C 通商方面 D 投资方面5.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实片《1911 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A.各国使馆林立 B.某国使馆举办舞会 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有外国军队6. 下列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义和团战士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掀起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7. 1902 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家被八国联军洗劫过。”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见到过中华民国袁大总统。”赵洋说:“我曾在老佛爷 60 大寿的庆典中表演过呢。”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A. 张义 B . 李辛 C. 王平 D. 赵洋课后练习与提高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2.1900 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主的主要危害在于A.便于日本向中国扩张势力 B.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C.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04.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 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 C、日俄关系得到缓和 D.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5.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19 世纪末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 19 世纪中期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7.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8.《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 B.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9.“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 20 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doc
文档介绍: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 1学校学科编写人审稿人第四单元第 12 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两个创深痛巨的不平等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修改)修改:11.0_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修改)修改:11.0_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4.4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试题下载】版高中历史同步练习
【学案下载】高中历史(课件+课后
【学案下载】 高中历史学案(全册
【课时作业下载】 高中历史每课一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模拟九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有解析).doc
阅读数:5136
会员专享贴,注册登录,可查看完整无水印版,免费下载本站所有资源!艾迪优教育门户将定期为邮箱注册会员免费发送最新资料!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专题九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山东济宁期末考试)读《1871年和1881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  )
& & & & 1872年& & & & 1881年& & & & 增长率(%)
棉纱(万担)& & & & 5& & & & 17.2& & & & 244
棉布(万匹)& & & & 1224.1& & & & 1493.1& & & & 22
& &A.棉纺织品是西方输华的主要商品& &&&B.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在不断增加
&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重重
【解析】材料反映当时中国进口外国的棉纱、棉布呈现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这说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西方输华的其它种类商品的情况,无从得知棉纺织品就是西方输华的主要商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显示中国农产品投放国内市场或国外市场的情况,故C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2. (;重庆万州一模)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以下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 & & & 1865年& & & & 1894年& & & & 增幅
进出口总值& & & & 12019.7& & & & 28605.9& & & & 137.99%
进口值& & & & 16003.6& & & & 14605.4& & & & 143.28%
出口值& & & & 6016.1& & & & 14000.5& & & & 132.72%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
C.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 &&&D.中国对外贸易值出超情况逐年增长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显著增长,出口增长尤为突出,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故C项正确;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于产生阶段,故 A项错误;B项观点过于绝对,而且出口增长表明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故B项错误;根据进出口数值对比,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故D项错误。
3.(;湖北武昌调研)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 &&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解析】材料反映了洋务企业推动了民间创办近代企业的风气大开,并且引发了买卖这种新型工矿企业所发股票的高潮,故D项正确;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是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洋务企业的影响而非特点,故B项错误;“社会各界支持”的说法不妥,如顽固、保守势力仍然抵制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
4.(;河南郑州一模)“当辑里大经(加工蚕丝)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这对当地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A.原材料大量出口& && && && && && & B.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 && &&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解析】注意题干限制词“直接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可知其直接影响应为生丝大量出口,故A项正确;随着生丝大量出口,生丝生产也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这是间接影响,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D两项错误。
5.(;广东惠州三模&#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 & & & &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C.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 &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解析】洋商在上海大量收购蚕丝,江浙一带农民纷纷弃农从事养蚕制丝,“卖丝争赴市”,将蚕丝买到市场上,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但无法得出从此时开始,故A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外商大量收购农产品,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与题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河南洛阳一模)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由此可知年间(  )
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
& &A.英国商品输出尚未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局面
& &B.英国商品输出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 &C.中国经济日益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 &D.中国征内地税抵制了英国商品的对华倾销
【解析】英 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发动鸦片战争,又从图片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比鸦片战争前增加,故A项错误;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比年有降低,说明英国商品输出出现滞销,故B项正确,C项错误;英国商品输出出现滞销主要原因是受到自然经济顽强抵制,故D项错误。
7.(;四川省级重点中学联考)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 && && && && && & 棉布进口& && && && && && && && && & 棉纱进口
A.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 && & B.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 &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 && && && &D.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解析】从图中看出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成品)进口整体上变化不大,而棉纱(原料)进口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另一方面对国外廉价原料需求量增加,故A项正确;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与棉纱进口增加的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成为西方廉价商品倾销地,与中国棉布进口整体变化不大的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
8.(;湖北孝感一模)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表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 & & 材料& & & & 结论
A& & & & 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 & & &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 件
B& & & & 江南制造总局和发昌机器厂& & & & 都是官办企业
C& & & & 二战期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 & & & 重工业暂时摆脱了列强控制
D& & & & 同盟会的《民报》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 & & 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
【解析】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推动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同时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故A项正确;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项错误;二战期间我国工业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而发展艰难,故C项错误;维新派和革命派对封建文化都没有进行系统批判,故D 项错误。
9.(;河北邯郸调研)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约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 & &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 & & D.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
【解析】题干反映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广州市场印度棉纱比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低的经济现象,可知中国本土纱竞争中处于劣势,故D项正确;A项“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排除;B项“萎缩”说法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故排除;C项中的“长江流域”、“逐渐消失”说法错误,故排除。
10.(;山东枣庄期中考试)下表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出的主要结论是(  )
情况& & & & 北部
平均& & & & 安徽
怀县& & & & 河北
平乡& & & & 河南
新郑& & & & 山西
武乡& & & & 中东部
平均& & & & 福建
连江& & & & 江苏
淳化& & & & 江苏
自给(%)& & & & 73.3& & & & 67.3& & & & 79.3& & & & 77.5& & & & 72.0& & & & 58.1& & & & 59.6& & & & 46.2& & & & 42.1
购买(%)& & & & 26.7& & & & 32.7& & & & 20.7& & & & 22.5& & & & 28.0& & & & 41.9& & & & 40.4& & & & 53.8& & & & 57.9
A.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 && &B.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
C.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 && && &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
【解析】材料反映了内陆地区自给大于购买,而沿海地区购买大于自给,这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有关,说明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表格反映的是北部、中部以及沿海地区情况,A项不全面,故不正确;中东部地区自给大于购买,工业化程度低,故B项说法不正确;表格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地域性差异有关,不是自然环境,故C项说法不正确。
11. (;北京朝阳期中考试)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货物& & & & 单位& & & & 1843年税率& & & & 1858年税率
棉花& & & & 担& & & & 6.54%& & & & 5.72%
印花布& & & & 匹& & & & 14.25%& & & & 4.98%
棉纱& & & & 担& & & & 6.94%& & & & 4.86%
这一现象造成(  )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 & & &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命脉& && & & &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和获取数据 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理解历史现象及其影响的能力,切入点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解题首先分析表格,依据棉花、印花布和棉纱在1843年和1858年进口税率的变化,进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棉花、印花布和棉纱进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中国社会传统的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正确答案选B。选项A错在“完全”,选项C错在“控制”,选项D不符合史实。
12.(;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5)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 ……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庚申之变”后2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  )
①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 && &&&②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 && && && &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 &C. ②③④& && &&&D. ①②③
【解析】庚申之变是指1860年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这一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庚申之变”后20年即1880年,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是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故①不正确;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的创办军事企业,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符合时间范围,C正确。
13. (;河南郑州一模)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省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
& &A.节约生产成本& && & & &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工业& && & & & D.临近销售市场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可见他对设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A、C、D三项错误。
14. (;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摺》中说:“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这说明李鸿章(  )
A.认为洋务运动会诱导近代工业的兴起 B.认为洋务运动没有实行的必要
& &C.反对向西方学习& && && && && && & D.主张政府立法阻止国人创办近代工业
【解析】“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说明李鸿章代表的洋务派意识到洋务企业的创办会对民营近代企业的产生起到诱导作用,故A项正确;B、C项说法错误,李鸿章本身就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项无从体现,故排除。
15. (;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 && &B.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
& &C.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 && && &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
【解析】把握材料关键信息“适应时代潮流开始“、“不去采取变革措施违反时代潮流结束“,洋务运动顺应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采用机器生产发展工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 工业社会转型,但洋务运动没有变革相应的政治制度,导致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相脱,即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想脱离,故B项为正确答案;A项认为“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客观效果”没有起到这个作用,但题干的落脚点是“结束”而非“结果”,没有强调洋务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故排除A项;C项中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是“中体西用”的具体实践,而不是相冲突,故排除C项;材料讲述的只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的矛盾和冲突,故排除D项。
16. (;江苏南京、一模)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
B.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C.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
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
【解析】从示意图中看出,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故A项错误,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的时间,以及洋务企业是否受到列强排挤竞争,故B、C项错误。
17.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张之洞说:“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这表明张之洞主张(  )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 && && &&&B.军用、民用工业并重
C.优先发展基础工业& && && && && &&&D.推动国民经济军事化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无一不取资于铁”,铁是基础工业,说明C正确。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故A不正确。B、D与材料内容不符,
18.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19世纪中后期有一所新式学校的课程安排有读诸经、习洋语洋操、进驾驶科和管轮科、习操机轮舰船。下列表述能体现该校课程设置思想的是(  )
&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 & & 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 &C.“求其体而遗其用”& && && && &&&& & & &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解析】从材料时间信息19世纪中后期以及其课程设置可判断为洋务运动涉及军事、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选择D项。A项为顽固派的主张、B项为洋务运动兴办民用工业方面的思想、C项为郑观应对洋务运动的批评。
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通过表格分析可知(  )
面临的问题& & & & 解决办法& & & & 成本
缺少铁矿砂& & & & 从120公里外的湖北大冶运输& & & & 60两白银(每吨)
缺少焦煤& & & & 从河北开平运输或从国外进口& & & & 16两白银(每吨)
厂址位于大别山麓的低洼潮湿地带& & & & 填土、垫高地基建厂& & & & 30万两白银
A.近代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 && & 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
【解析】张之洞在创办汉阳铁厂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虽然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究其原因在于,官办企业是封建衙门官场的翻版,经营者的独断、草率决策最终影响到企业发展,C项是表面现象,A、B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应为D。
20. (;福建泉州质检)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这一现象说明(  )
& &A.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 && &&&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
& &C.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D.列强在中国开办船舶制造业
【解析】材料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在原料与技术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是洋务运动,而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封建势力,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故D项错误。
21. (;河南郑州一模)“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 &A.军事准备不足&&& & & & 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 && & & & D.经济基础薄弱
【解析】抓住限制词“核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成熟表现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应归于经济基础的薄弱,也就是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为民族资产阶级不成熟的表现,但不符合题目“核心”这一要求,故A、B、C三项错误。
22. (;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7)下表节选自张謇的大事年谱,从中可知他
时& &间& & & & 事& & 件
光绪十年(1884)& & & & 协助地方办滨海渔团等、引导乡邻种桑养蚕等社会事业。
光绪二十二年(1896)& & & & 任安庆经古书院院长。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筹划大生纱厂。
光绪二十四年(1898)& & & & 为翁同龢拟《大学堂办法》。后任江苏商务局总理。
光绪二十五年(1899)& & & & 任学部咨议(教育行政官员)。
光绪二十八年(1902)& & & & 议建广生油厂。筹建通州师范。
光绪三十一年(1905)& & & & 创办资生铁冶厂。任江苏教育会会长。
①秉持了“实业救国”的理念& && && & ②实践了“教育救国”的理念
③得到了封建政权的支持& && && && &&&④是洋务派的杰出代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 &C.②③④& && && &D.①③④
【解析】“大生纱厂”、“广生油厂”、“资生铁冶厂”都 有“生”字,体现了爱国爱民、实业救国的理念,故①正确;拟《大学堂办法》、任学部咨议、江苏教育会会长体现教育救国,故②正确;担任教育官职、与“两江总督”合作等,可见政府的支持,故③正确;张謇为民族资产阶级,并未地主阶级洋务派,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23.(;广东珠海摸底考试)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 & & &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 & & & D.南方交通发达
【解析】从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沿海、沿江先进城市、南方先进城市,因为这些先进城市现代化起步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而南方城市现代化落后,反动阶级统治力量强,故A正确。B项在古代南宋时已经完成南移,故不正确;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不是最主要原因,故C不正确;交通发达与能否成为革命舞台,关系不大,故D不正确。
24..(;安徽示范性第一次联考)“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这主要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  )
& &A.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逐利,在城市和农村“两头通吃”
& &B.缺乏独立的生产基础,不敢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 &C.同封建势力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 &D.依靠封建地租渠道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解析】结合所学和材料我们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夹缝中间生存艰难,所以A说法勉强;材料主要不是阐明民资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排除B;材料表明是用经营工商业的利润购买土地,排除D;“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表明民族资本家拥有双重身份,实质表明民资阶级痛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5.(;北京海淀期中考试)读19世纪到20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总额情况变化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年代& & & & 企业类型& & & & 资本总额& & & & 备注
1862年至1894年& & & & 军用工业& & & & 5000万余两白银& & & & 出现企业19家
& & & & 民用企业& & & & 2964万银元& & & & 出现企业27家
1899年至1911年& & & & 私人资本& & & & 9350万银元& & & & 新增厂矿企业410家
A.洋务运动企业的 刺激和诱导& & & & & & B.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 & & & D.“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解析】从表中可看出,“1899年至1911年”相比“1862年至1894年”情况是私人资本活跃,题目问原因是什么。结合时间分析,题目表现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然后考查原因,所以C项正确。而A项是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B项是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D项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时间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
26. (;浙江五校第一次联考)1907年《女子世界》第6期刊载了《女子蚕业学校校歌》:“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歌词中反映了女子蚕业学校的教育理念有(  )
①重视女子教育& &②提倡实业救国& & & & & & ③培育民主精神& &&&④弘扬民族文化
A.①②& && && & B.②③④& && && && & & & C.①③④& && && & D.①②④
【解析】材料中没有民主精神的内容,所以③不正确,排除③的选项,只有A项与D项了,而“育蚕始祖溯源西陵”,说的是我们中国是蚕业的起源国,所以④正确,正确选项为D项。
27. (;四川南充一模)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表(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 & & 年& & & & 年
商办& & & & 设厂数& & & & 53& & & & 463
& & & & 资本(千元)& & & & 4697& & & &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 & & 设厂数& & & & 19& & & & 86
& & & & 资本(千元)& & & & 16196& & & & 19469
A.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 && &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C.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 D.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故D项正确;A、B项是在民国初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B项错误;C项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28. (;河南开封一模•27)下表反映了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 & & & 1936年& & & & 1937年& & & & 1938年
棉纺织业& & & & 100& & & & 81 .7& & & & 69.8
面粉业& & & & 100& & & & 77. 5& & & & 72. 5
机器业& & & & 100& & & & 99.6& & & & 56.0
各业平均& & & & 100& & & & 85. 5& & & & 74.9
&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 && && && && &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 && &&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 &A.①②& && && &&&B.①④& && && & C.②③& && && &&&D.③④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37年和38年各项工业生产指数都有急剧下降,说明民族工业走向萧条,故①正确;结合所学,正是日本侵华的结果,故④正确;图表反映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变化,没有涉及外国资本,故②错误;这里没有体现各产业所占比重,没有横向比较,只有纵向比较,无法得出民族工业比例失调这一结论,故③错误,正确答案选B项。
29. (;河南洛阳一模)下图为1920年与1936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的所占比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 & B.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 &&&D.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图片反映年民族资本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时间可知是国民党统治前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C项正确;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应该是日益膨胀,官僚资本只是在这一时期比重下降,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不是原因,只是一种现象,故B项错误;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
30. (;河南洛阳一模考试)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 &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 &C.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 & D.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解析】根据图标显示,两次低谷时间1927年、1949年,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在三大改造后,故A项错误;这两年中国政府经济政策没有出现重大调整,故C项错误;中国官僚资本出现时间是1927年,结束时间是1949年,不存在经济垄断,故D项错误;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一直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故B项正确。
31. (;河北邯郸调研)右图从中国轮船吨位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单位: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中华民国政府加强经济建设
D.美国货大量涌入导致远洋运输发展
【解析】本题反映的是国民政府统治初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历史现象。全面抗战是在1937年以后,故A项排除;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B项不符合题意;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币制改革等相关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美国货大量涌入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排除。
32. (;湖南永州一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D.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由“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判断这一时期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接着,由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多数设在湖南”、“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可见这种选择完全是出于国防的考虑,在抗日战争中,这些工厂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选择D项正确;全面控制不是以地域作为标准的,故A项不正确;题中所述与经济危机无关,故B项不正确;未见经济增长速度,故C项不正确。
33. (;河南豫东、豫北十所名校测试二)据史载,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脧削……民间资金若无出路,壅塞于外国银行。在外商银行全盛时期,国人存款,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由此可见,“民间资金”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业救国”政策的引导促进& && &&&B.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
& &C.民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驱使& && && &D.外国银行对中国资本收取保管费
【解析】“民国初年” “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脧削”、“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可见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盘剥,故选择B项正确。材料中未见“实业救国”政策,A项错误。未见利润,C项错误。D项忽略了国内军阀的盘剥,故错误。
34. (;江西新课程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组织大批东南沿海厂矿迁移至西南大后发。这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平衡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格局& & & & B.便利了官僚资本控制经济
C.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 && &&&& & & &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东南沿海厂矿的内迁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战争的进展和时局的转换,在当时起到的最主要作用是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A选项为长远意义,B选项与内迁无关,D选项中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为1935——1937年抗战爆发前,故选C。
35. (;湖北襄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870年—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1913年,西方各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一点。19世纪90年代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钢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欧洲的钢轨价格在年间降低了60%,美国钢轨在1896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10稍多一点。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年)
行业& & & & 1895年& & & & 1899年& & & & 发展速度()
棉纺织业& & & &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 & & 14653& & & & 69564& & & & 474.7
机制面粉业& & & & 华商厂产量(万包)& & & & 2047& & & & 6766& & & & 330.5
缫丝业& & & & 华商厂出口量(担)& & & & 3039& & & & 4175& & & & 137.4
& & & &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 & & 38569& & & & 45278& & & & 117.4
& & & & 内地丝车数(台)& & & & 7943& & & & 29270& & & & 368.5
卷烟业& & & &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 & & 85& & & & 154& & & & 181.2
火柴业& & & &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 & & 126& & & & 241& & & & 191.3
水泥业& & & & 华商厂产量(吨)& & & & 68& & & & 190& & & & 279.4
机械采煤业& & & & 华商厂产量(吨)& & & & 89& & & & 145& & & & 162.3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 &材料三&&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征产生的历史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说明出现了产品过剩,商品价格和利润下降;再结合所学知识,此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了垄断组织,重工业发展迅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但是环境污染加剧。第(2)问注意表格中时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年)”,结合表格中数 据以及所学知识,此时为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时期,具体表现有从数量、规模看,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从分布地区看,除沿海地区继续发展外,内地的民族企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从工业结构看,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采矿等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市场的形成,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但是客观上冲击了落后地区的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观念,推进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1)特征:①世界贸易扩大,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②西方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世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出现了产品过剩,商品价格和利润下降;④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重工业发展迅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加剧。(每点2分,任意4点即可)
(2)特征: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②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③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采矿等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3分,每点1分)
原因:①“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及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②《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对华侵略深入中国内地;③世界市场形成,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6分,每点2分)
(3)影响:①世界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速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②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③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落后地区的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观念,推进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④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
36. (;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二&&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然而也应该看到,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映”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绵延。只是到了19世纪、20世纪,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戊戌变法的“大同书”等等中都可以找到根据,这种回应方式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这样,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
——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6分)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演变,说明“中国历史的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在一起,共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问围绕思想、制度、器物三方面来指出中西近代化的模式;第二问注意限定词“本质”和“手段”,结合材料信息“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化”、“民主与科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概括本质,注意运用现代化史观,手段根据材料信息提示“资产阶级革命”和“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进行概括。第(2)问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材料时间限制“近代前期”,然后把握观点的核心要素“内部要素与西方文明示范效应叠加”,再结合书本知识,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中选取相关史实来进行说明,注意引用的史实一定要突出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
【答案】(1)西方模式:思想(精神)——制度——器物;(3分)
中国模式:器物——制度——思想(精神)。(3分)
相同点:①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2分)经济上的工业化;(2分)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2分)
②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3 分)(如果学生只答出“改革”或“革命”一种方法,给2分;如果学生答出“变法”、“暴力手段”或“武力”等,给1分)
(2)太平天国运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起义,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2分)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2分)
戊戌变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派顺应时代要求,仿效日本君主立宪制,实行政治变革(或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亡。(2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仿效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并实行责任内阁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五四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37. (;湖北荆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比较
(指数:1871年~1873年=100)& && && &单位:百万元
年份& & & & 出口& & & & 指数& & & & 进口& & & & 指数& & & & 出超(+)或入超(-)
& & & & 110& & & & 100& & & & 106& & & & 100& & & & +4
& & & & 108& & & & 98.2& & & & 126& & & & 118.9& & & & -18
& & & & 167& & & & 151.8& & & & 219& & & & 206.9& & & & -52
& & & & 311& & & & 282.7& & & & 473& & & & 446.2& & & & -162
& & & & 579& & & & 518.2& & & & 702& & & & 662.3& & & & -132
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
年代& & & & 生产资料& & & & 消费资料
& & & & 机器及
大工具& & & & 原料& & & & 建筑用品;设备;器材;燃料等& & & & 合计& & & & 消费品
原料& & & & 直接消费资料& & & & 合计
1893& & & & 0.6& & & & -& & & & 7.8& & & & 8.4& & & & 13.0& & & & 78.6& & & & 91.6
1903& & & & 0.7& & & & -& & & & 14.3& & & & 15.0& & & & 22.3& & & & 62.7& & & & 85.0
1910& & & & 1.5& & & & 01& & & & 16.0& & & & 17.6& & & & 17.0& & & & 65.4& & & & 82.4
时间& & & & 原料& & & & 半制品& & & & 制成品
& & & & 农产品& & & & 矿产品& & & & 手工制造& & & & 机器制造& & & & 手工制造& & & & 机器制造
1893& & & & 15.6& & & & -& & & & 28.4& & & & 0.1& & & & 53.4& & & & 2.5
1903& & & & 26.8& & & & 0.4& & & & 17.2& & & & 11.9& & & & 32.9& & & & 6.8
1910& & & & 39.1& & & & 0.7& & & & 13.1& & & & 14.7& & & & 28.3& & & & 8.0
&&——材抖均摘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变化。(6分)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的本质意义。(8分)
【解析】第(1)问第一问要根据材料表格信息来回答,材料一表格注意纵横比较,从贸易总额和进出口对比来回答,材料二 表格要从行业种类和出口商品对比来回答;第二问原因的分析首先把握时间提示“甲午战争后”,然后结合书本知识从自然经济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两方面来回答。第(2)问首先要注意题目限定“本质意义”,然后根据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变化,认识到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化的特征;根据民族资本主初步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中国近代化进一步加快。
【答案】(1)变化:贸易额度:进出口贸易总额都在增长,进口比重越来越大(2分)。行业种类;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进口增长较快(2分);农产品、矿产品和机器制造产品出口增加,手工产品下降(2分)。
原因:①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加剧,中国传统经济进一步瓦解,导致中国进出口不断增长,传统的农产品和原料出口依然增长。(2分)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和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导致中国机械制造工业等生产资料进出口都有所增长,而传统的手工产品出口有所下降.(2分)
(2)意义:①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化的特征,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和以消费资料为主体的进口格局体现经济的畸形发展;农产品、矿产品等原材料在出口额中的增长,也充分暴露出中国已经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这都是半殖民地化的特征。(4分)
②中国近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生产资料进口增长和机器制造产品出口增长,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需求和成果;同时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也能够反映出中国商品市场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这都是中国近代化的积极表现。(4分)
38. (;山东济南部分学校调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反映了时代的脉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 &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 & & & (明清时期)镇有各种类型……集散型的商业集镇已形成专门性的农副产品市场,其大宗除输出粮食,大都是重要的农产品原料或重要的农村家庭手工业产品;生产型的手工业市镇则依托于某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
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
倍多。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本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
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而鸦片战争以后,由
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东南沿海一些
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 & & & 洋纱、洋布的进口(单位:千海关两)
& & & & 年份& & & & 洋纱& & & & 洋布
& & & & 1867& & & & 1450& & & & 11671
& & & & 1877& & & & 2841& & & & 1959
& & & & 1887& & & & 12590& & & & 24457
& & & & 1892& & & & 22059& & & & 30554
(1)依据材料一,概括盛唐时期的商业状况。(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和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可以归纳商业状况。第(2)问“镇有各种类型”,说明类型多样,结合图表,可知数量多。原因则依所“集散型的商业集镇已形成专门性的农副产品市场”及“生产型的手工业市镇则依托于某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可知是农业及手工业发展,而又可进一步推断为商品经济发展。第(3)问“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及结合图表,可知进口增长快。第二问,则回答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即可。
【答案】(1)状况:商品交易地区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次数频繁、数量较大(4分)
(2)特点:数量增长;类型多样。(2分)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2分)商品经济发展。(2分)
(3)变化:外国输华商品(棉纺织品)数量剧增。(2分)
影响:①中国经济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③客观上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模拟九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有解析).doc&
22:3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288 KB, 下载次数: 7
width:100%">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