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庆镇关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保护与建设调查研究

关于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调查研究67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关于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调查研究67
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关于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调查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江苏南京210001);[摘要]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有着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加大城;[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城市[中图分类号]X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
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关于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调查研究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01)Ξ[摘 要]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有着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全面对照国家环保局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我们南京必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加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设协同机制;强化生态理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城市[中图分类号]X5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06-0072-07  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城市环境建设,础上,目标,并于2004年9月出台了《关于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建设生态市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南京建设成为生态市。这是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的新举措。围绕南京建设生态市的新任务,我们就相关情况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思考,现报告如下:,335种,常见植。(二)良好的生态环境夯实生态市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南京已逐步形成“浓荫蔽日、风格浑厚”的特色,基本形成了圈层式、放射状,心、环、网、片交融的城市绿化格局,在全国大城市中别具一格。2001年以来,南京共投入100亿元建设了十大环境基础设施,对严重影响城市大气的化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先后投入15亿元完成了一批重点企业的废水治理循环回用、工业废气治理和废水治理的升级改造工程,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以上;在危险废物的集中处置上也取得了突破一、南京建设生态城市条件分析为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南京市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理念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为建设生态市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构筑生态城市空间。性进展,这些都为南京城市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骨干性支撑。仅2003年,南京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达4618亿元,占GDP的2197%。据调查,南京市公众对城市卫生和环境的满意率分别达到95%和82%以上。(三)先进的环境发展理念引领生态城市建设。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境内山地、河流、平原交错,城东有钟山屏障,城南有十里秦淮,山、水、城、林相映成趣,景色壮丽秀美;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江、河、湖、湿地俱全;光能、地热资在今年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罗志军提出“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有效克服环境风险,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纲Ξ[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课题组成员:周朝东、曾向阳、甘文华、孙景坛、蒋逸民、马运军。?72?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挈领地表达了南京先进的城市生态理念。罗志军同志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南京城市发展的立足点,进一步突出环境优先的理念,着力于城市的整体建设与人、自然的高度和谐,使南京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他强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而是要全方位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市委市政府围绕生态市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战略和部署,即“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大战略以及“分三步”的战略部署。环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高。但是,南京城市地貌特征是东、南、西三面环山,北接江淮平原,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我国北方沙尘暴南进、大厂等地的重化工业带以及日益显现的长江水体污染都对南京生态环境的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南京上空不明恶臭及五大水源地告急便是明显例证。自然地理条件的这种劣势给南京建设生态市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年,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为4217%,而南京在2002年就已达到5214%。(2)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仍很突出,结构升级和优化的任务相当艰巨。首先,三大产业的质量有待提升。第一产业偏弱,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含金量”不高。其次,支柱产业的发展面临隐忧。南京的化工、电子、车辆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在发展上并不都有普遍优势。从行业赢利能力上看,只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排名在前,而其它二大产业均处在行业赢利水平下降最快的行业之列。再次,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比较突出。2003年4个郊县人均GDP均低于2000美元,县域经济总体落后。(3),全市高新技术2417%,远。南京的科研单位、大15%。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研发投入较低。南京的总体信息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但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表一二、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南京的生态建设总体良好,但是对照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南京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据调研,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现阶段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一)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布局与建设生态城市不相适应1、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还比较明显。(1)经2、经济增长高能耗、高污染比较明显。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及资金的拉动。按经济增长的三个来源(投资、消费、净出口)测算,从1999年到2003年,南京市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4819%、4711%、4618%、5214%、6519%。(详见表一)。这表明,南京经济增长仍属济中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占全市工业的70%左右。2003年全市万元GDP能耗213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314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2350千瓦时,工业用水充分利用率达66%,可见我市单位GDP能耗、水资源消耗仍处于较高水平,循环利用程度很低,这意味着南京的经济增?73?于投资拉动型,其投资率大大高于全国水平。2003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长明显地伴随着水资源、能源、原材料等物质消耗和生活垃圾、城市废气等的总量增长。同时,深层次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滞后。南京市还未形成关于推进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地方性法规,这表明我市推进循环经济的社会环境还不健全。3、产业布局不甚合理。南京的重化工业大部显示,湿地生态系统除了其独特的水文功能外,每公顷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达美元,是农田系统的45倍-160倍。但是湿地在南京未受到应有重视,更谈不上保护和利用。这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极为不利。4、城区水环境污染治理有反弹态势。虽然南分处于城区的上风上水位置,甚至出现与生活区犬牙交错的现象,影响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建设生态城市存在京市水环境总体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城区水系污染治理有反弹态势。今年7月,秦淮河除源头一小段保持透明纯净外,其余大部分河道的污染惨不忍睹。在水西门、中华门、武定门、夫子庙等河段,各种垃圾遍布于水面,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无阻碍地从排污口倾泻而下,、黑、蓝、白等,污水甚至变成了、夫子庙、七桥、秦淮河大桥和水西门七个点的水样检测数据基本一致,水中有机污染物质含量(高锰酸钾指数)、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机物的产物(氨氮指标)、微生物分解耗氧量(生化需氧量)以及较大距离1、森林绿地不能有效调节城市大气环境。南京的森林覆盖率(1715%)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15%),但是在江北大厂区、江南中央门外、板桥廊道,2和,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人均7m2的标准。2、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有限。燃煤居高不下、城总的磷元素和氮元素含量,都属劣五类水质。今年7月,整治了近一年的金川河的部分河段依然又黑市扬尘日趋增高、机动车尾气污染率提升等都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这些都是此前的环境改造中未能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结果,对年耗煤量逐年递增、老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峰期以及机动车数量剧增的估计不足。3、南京虽有较丰富的湿地资源却是“无肾”之又臭,附近居民怨声载道。5、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城市发展。城市管网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不配套,未完全实现雨污分流,以致于遇暴雨城区汪洋一片的现象时有发生,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内河水系,也造成水体污染。对照国家环保局提出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南京市还存在一定差距,有的方面差距还比较大,经过我们的调查(见下页表二),26项指标中(国家环保局提出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共有28项),年人均财政收入、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工业用水重复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等已经达标,其余指标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城。城市周边的湿地,对于改善水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对于缓解城市污染、改善气候、净化有害物质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价值。南京目前拥有的西北走向接近100公里的沿江线,大约有1/5的长江湿地,尤其是江宁铜井、浦口桥林―――建设段、六合瓜埠、新生洲、江心洲、八卦洲一带以及秦淮河上游地区等湿地集中分布。美国科学家研究成果?74?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表二序号1名    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森林覆盖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退化土地恢复率城市空气质量COD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旅游区环境达标率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城市化水平城市气化率城市集中供热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单  位元/人元/人%指  标≥3≥45≤114≤150100≥20南京城市发展现状821358经 济 发 展吨标煤/万元m3/万元%%%%≥40≥17≥%≥/年环  境  保  护11100,且城市无超1004类水体12千克/万(GDP)元&510&≥50819819%%%m2/人%%%%%%已达到60已达到≥95100≥80≥11100≥80≥55≥90≥50&40013-014之间386123社  会  进  步26≥30&85&9082?75?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  (三)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建设生态市的要求1、城市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现行了污染处置装置,但由于无人监管而成为摆设,造成城市干净了农村却被严重污染的可怕景象,江宁区麒麟镇窦村30多人死于癌症的垃圾污染事件便是最明显的例证。南京市各部门之间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协同度有待加强,目前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严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度尚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南京的环境保护一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四)生态文明意识还须进一步加强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缺陷。按照现行排污收费制度,所收费用大大小于所排放污染的治理成本,收费制度的实行结果就是只要交了罚款就可以排污。今年以来,城区水环境污染治理呈反弹态势便是最明显的例证。其次,南京目前解决资源环境压力存在着严重的体制制约。干部任用考核未与环保绩效挂钩。在各级党政干部任用、政绩考核的制度设计及其具体实施过程中,环境保护只是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指标,不像计划生育那样的“一票否决”,没有体现出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应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南京重大项目未实行环保“公共听证”。第,会、并许可的必要性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但是,南京至今没实施过重大项目的环保“公共听证”,这对项目的环境影响及其对公共利益的影响难以规约。最后,南京未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法律救济途径之一,少数人、少数企业甚至个别地方为了自身小范围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其他人、其他企业甚至全地区的环境权益和发展资源为代价,这显然不公平,这种行为如长期得不到纠正,势必对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构成隐患。2、城市环境管理的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南京是一个有众多历史遗迹和人文遗迹的城市,也是拥有良好城市生态的城市(这一点经常被忽略了),、历史建筑的小,。首先,,在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卓,南京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具体的建设进程中,一些企业和部分干部仍走不出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老路,跳不出“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怪圈。其次,循环经济尚未形成共识。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的根本途径在于建设循环经济,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降低经济大起大落的风险。目前,南京上下就循环经济建设尚未形成共识。第三,环保意识薄弱,环保热情不高。南京市民、大企业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偷倒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垃圾分类、食品安全等一直成为困扰南京的难题。广大市民对环境保护的热情不高,参与不足。三、对现阶段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议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运动的深入发展,我国形成了一股生态城市建设热,许多城市相继提出打造“生态城市”品牌。但我们研究发现,国内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概念和理解上存在误区,综合起来主要有:一是把生态城市建设等同于城市环境建设。于是,注重城市环境表层建设,忽视了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制度和管理机制等深层次原因。二是认为生态城市包罗万象。于是,注重城市的景观设计、美化亮化,而忽视了生态城市应具有的生态由于南京独特的地形地貌,受北方上风方向空气质量的影响十分明显,江淮平原的空气质量直接决定了南京的空气质量,而南京的重化工业带恰恰就在江北的上风方向;长江全线的水体污染直接影响下游的南京,目前南京和上风、上游沟通协调的渠道不畅,造成“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不仅如此,还要和下风、下游有效沟通,达到协同一致。同时南京城乡之间的协同机制缺失,城市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重化工业都转往农村,虽然部分同时建成?76?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关于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调查研究67等内容。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动态调研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14版)_纺织/轻工业_工程科技_专业...加大宣传教育 第四节 水生态系统建设的工程与实践研究 第五章 2013 年南京生态...  2004 年, 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市 立足市情和长远发展需要,研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 自然...  2004 年,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建委、规划、环保等部门,专题展开关于生态城市的调研; 同年,调研组广泛调研国内外先进做法,分析南京建设生态市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关于...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建设生态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专业模拟实习报告 关于南京市金融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建议等等的介绍以及针对的设计...上立足本市实际,指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不足和 问题,并且分析总结了调查问卷,...  4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4、对南京生态化城市规划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2 2 2 3 3 3 4 4 4 4 4 4 5 5 5 5 1 试探讨不完善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大潮下南京仙林新城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 【摘要】 在城市新城区的园林...从植物景观配置方面,本文就南京仙 林地区植物的生态设计提出了一些实地调查建议...  南京市十三五规划研究重大课题_调查/报告_表格/模板_实用文档。南京市 “十三五”...管理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翟振武 29 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研究 李坚...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关于民勤绿洲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2.00
&&¥2.00
&&¥3.00
&&¥2.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关于民勤绿洲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g​u​a​n​z​h​u​m​i​n​q​i​n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4.64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文非遗发[2010]7 号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 根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国发[2005]42 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见》(国办发[2 0 0 5]1 8 号)精神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 发展规划纲要》要求
,文化部开展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 为进一步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建设,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1- 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 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 化生态环境正发生急剧变化。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 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确定 10 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 护区”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将逐步 设立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对于推动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 整;对于提高文化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民族 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国家级文化 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 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方针和原则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 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中,应坚 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原则,坚持人文环境与自然环 境协调、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整体性保护原则,坚持尊重人民群 众的文化主体地位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原则,坚-2- 持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 护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的条件 ――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并为社会广泛 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较为集中,且具有较高 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 境良好; ――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与参与保护的自觉性较高; ――当地人民政府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保护措施 有力。 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的程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要组织专家对申请设立国 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申请地区编制的 《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 进行论证, 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 将申请地区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设立文化 生态保护区的申请、省级人民政府同意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函 件、专家论证意见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等申报材料 一并报送文化部。 在对各地报送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材料进行认 真审核的基础上,文化部组织专家对申请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3- 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进行论证、评审。经论证、评审 通过的申请地区,文化部将设立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和经验后,文化部 组织专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命名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五、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基本措施 (一)科学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制定总体规划是建 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前提条件。要在调查研究、统筹协调和科学 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应 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 调发展的要求,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涵 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总体规划要详实具体,内容应包括文化 生态保护区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的现状与分析;文化生态保护区 的建设目标、工作原则与保护内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范围 与重点区域;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方式、 保护措施与保障措施; 总体规划的分期实施方案等。要将《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确定重点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选 择若干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街 道、社区或乡镇、村落等,作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要 注意保持重点区域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不得改变与其相 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项目之 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 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4- 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将单一项目、单一形态的保护模式,转 变为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涉及文 物、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名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的,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要根据各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特别是国家级名录项目的不同类别特点,因 地制宜、因类制宜地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做好保护工作。对传 统表演艺术类的项目,要注重传统剧(节)目及其资料的挖掘和整 理,及时抢救记录老艺人及其代表性剧(节)目;对传统技艺类的 项目,要注重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传承及原材料保护,征集代表 性传承人主要代表作品,鼓励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对民俗类的 项目,注重在相关社区的宣传、教育和民俗活动的开展,促进群 体传承。对区域内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要优先抢救 保护。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要 继续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 传承人进行认定和命名,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资 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对高龄和无固定经济来 源的代表性传承人,可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传承工作有突出 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 等方式,鼓励其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后继人才。 (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基-5- 础设施是展示和传&--j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国家级文化 生态保护区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以上的国有综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根据当地实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展示馆, 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建设传习所; 鼓励个人、 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建设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 示馆和传习所;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和传承人代 表性作品的征集,并进行科学的展示陈列,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 遗产基础设施在保护、传承、展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 的积极作用。 (六)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和政策研究。文化生态保护区 内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 与现状,对它们的文化艺术价值、对它们的传承发展和开发利用 的规律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鼓励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建立相 应的研究机构,积极开展与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政 策研究。充分发挥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利用国内外学术 研讨会、理论论坛、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深入研究文化生态 保护区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要 整合文化、教育等多方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当 地教育体系,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 通过组织代表性传承人进学校开展授课辅导活动,编写非物质文-6- 化遗产传承普及和辅导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选修课程,在保护区内的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 产相关专业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 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培养新的传承群体,探索多 种形式的传承方式。 (八)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做 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要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考 察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文化生态保护人员培训工作,提 高保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 切协作,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培养一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九)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广大 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是衡量保护区建设成效的决定因素。要充分 理解和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社会公众的意愿,增进社会公众的 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积极有益的民俗活动给予支持,鼓励民 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民俗节庆活动等,激发 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充分调动社会 公众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营造有利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 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进行宣传报道,利用“文化遗产日” 、民族传统节目,大力开展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7- 增强人们自觉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努力营造文化生态保护 的良好氛围。 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工作机制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充 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领导,建立由有关政府领导牵头,各 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机构。要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本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工作考核目标,并根据文化生态保护区 总体规划和当地特点制定出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相关政策。 在文化行政部门设立日常工作机构,实施具体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要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本地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通过 政策弓 I 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文化生态保护 区 建设予以资助,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 (三)建立专家咨询机制。要成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家 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专家的工作指导、咨询、参谋作用,结合工 作实际开展理论研究,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保护区建设。采取多种方式, 广泛调动有关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 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文化生态保 护区建设工作。 (五)加强指导检查。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把国家级文化生-8- 态保护区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化部和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要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总结经 验,改进工作。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 给予表彰奖励。文化部办公厅2010 年 2 月 20 日印发-9- 初校:张南菲终校:张 兵- 10 -
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