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大学设有恩施生态文化旅游业旅游业

403 Forbidden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access /art//art_.html
on this server.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落户栾城生态庄园_新浪旅游_新浪网
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落户栾城生态庄园
河北农业大学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基地落户栾城生态庄园
  7月27日河北农业大学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基地及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落户慧灯庄园签约新闻发布会在位于石家庄太行大街的慧灯庄园举行,本次活动河北农业大学将和慧灯庄园签订科技共享协议。
  河北农业大学对慧灯庄园项目的实施进行日常性和常规性的技术指导;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协助组织科技攻关;大力开展人才培训工作,为庄园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技指导员和新型农民。在此次活动中慧灯庄园还要与石家庄市上百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确保了慧灯庄园一年四季的游客采摘、观光旅游。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栾城区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慧灯庄园是集旅游采摘、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都市高效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项目全部建成之后年产无公害绿色果蔬500万公斤,年游客50万人次。与河北农业大学签订科技共享协议,通过采用以色列艾森贝克农业公司技术及设备实施滴灌、微喷灌、渗灌等措施节肥30%、节水40%。对所有农作物及其原料实行无毒无害流程作业。淘汰有毒有残留农药,降尘防噪达到环保、节能、防污要求。树立“提升健康品味、享受绿色人生”的生活理念。
  慧灯庄园目前已建好特色蔬菜大棚95座,玻璃温室大棚二座,主要种植草莓、甜瓜、豆角、太空椒、荷兰瓜、西红柿、菠菜等瓜果蔬菜。慧灯庄园二期建设正在筹备阶段。
  慧灯庄园不仅管理机构设施完善,并且注重科学策划、精心设计,设有农业生态观光区、生态养殖垂钓区、种植采摘区、生态餐厅农耕体验文化展示区、科普教育馆儿童娱乐区、生态养殖区,既符合农业庄园示范园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有当今文化产业现代都市农业特色。
  慧灯庄园于8月1日正式开业,开业期间8月1日-9月3日免门票,欢迎大家来慧灯庄园参观游玩。
  交通路线:
  1、市区→沿槐安路向东→东开发区→太行大街向南行驶→东三环后南行3公里路程→达慧灯庄园(位于路西)
  2、市区→沿建华南大街→308国道南行→衡井线向东行驶→太行大街左转→向北3公里路程→达慧灯庄园(位于路西)
河北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古即是京畿要地。作为清代皇室的“郊游”场所,河北省东北部的承德是我国最早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有清代最大的皇家古典园林承德避...
河北省旅行家
精通领域:摄影 美食
精通领域:文化 户外 美食
精通领域:摄影
旅游频道业务合作:010-8
客户服务热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公司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您有 条新提醒
说说你的问题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在杭高校生态浙西行:大学生倡议生态游
  今天,由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10所在杭高校共同组织的“在杭高校生态浙西行”活动在临安大明山举行。活动期间,来自10所高校的近百名志愿者代表共同发起倡议:在旅游中宣传生态理念,到自然里践行低碳环保,以实际行动为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履行责任。
  曾被国家环保部授予“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称号的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华吉琰,代表参加活动的全体志愿者发出《生态旅游倡议》:始终坚持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旅游活动之中;加强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法规的学习,勇于监督破环景区环境的不文明行为;争当生态旅游宣传员,积极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大力倡导良好的旅游习惯;文明出游,珍惜景区每一片绿地,保护每一片水源,争做生态旅游的践行者。从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养成良好的出游习惯,争当生态旅游的排头兵。
  在大明山景区,所有的志愿者放弃缆车,全部选择徒步上山,在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夏腊梅、豹皮樟、红枫等植物的特点,并给特色植物挂牌,提醒来往游客保护生态资源。活动期间,志愿者还亲手绘制了环保袋,并在大明山景区中赠送给游客,向他们传播生态旅游理念。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旅游新闻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生态旅游学院&&昆明西林大学
生态旅游学院
生态旅游学院是全国第一所以“生态旅游”命名的教学院系。以培养生态旅游相关营运、管理和科研人才为目标,以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操作规范与管理技术等为主要科研方向,致力于在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中推广绿色、户外、保护、和谐的生态旅游理念。
森林旅游专业自1995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至今,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530余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现有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旅游经济管理3个专业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设有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旅游)、旅游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64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人。
学院现有在职教师3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拥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21人。
现设有旅游管理、旅游信息与规划学、特种旅游与生态导游3个教研室、1个教学实践中心,并设有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与TNC合作)、生态旅游规划与休闲研究所、生态旅游国际交流中心、导游培训中心、旅游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和户外运动俱乐部等教学科研机构。
人文学院现有全日制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三个本科专业,在校生550多人,已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和专业特色。法学专业是我国的林业类高等院校中较早开办的法学专业,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自专业开办以来,为我省培养了近五百名基层法检人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侧重培养具有良好公共安全意识、知识与技能的新型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云南及东南亚社会、文化、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化意识、扎实汉语言文学基础、丰富民族文化知识的新闻、传播、文秘、编辑、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专业人才。
人文学院承担着全校“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并负责和主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30余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人文学院现有法学教研室、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汉语言文学教研室等3个教研室以及模拟法庭、文科综合实验室、机房和藏书30余万册的图书音响资料室1个。与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昆明市中级人民检察院、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法院等机构共建实习基地。
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28人,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21人。全院教师注重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科建设促进教学建设。在近三年的时间,完成和正在完成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社科基金1项,省教育厅课题6项,省教学研究课题10项,校级重点课题2项,面上科研项目5项。独立完成专著5部,译著3部,主编参编教材十余本,在各类刊物发表文章一百多篇,获奖论文多篇。
机械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西南林业大学体育部,是体育部党、政管理的领导机构。领导和主持全部门党支部的工作以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体育部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质量第一、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不断增强体育在高校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我校是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军训工作的“先进单位”。体育部不仅肩负着学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任务,同时还担负着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课程建设、教材编撰、科学研究、运动训练、竞赛活动、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以及军训等工作。
  体育部长期以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体育工作之首,为全体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供先进的师资培养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形成一支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专职教师27人,教辅人员1人。职称结构:副教授5人,讲师14人,助教8人;学历结构:博士3人,硕士10人,其余均为本科学历;国家级裁判员1人,国家一级裁判员24人。
  在教改方面,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带领体育部教职工坚持走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之路。创办我校的“体育教育专业”;
改革高校公体课教学模式,创立了 “三级教学法”
新模式,并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新型分级教材《大学体育》和《大学体育分级教程》,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并多次在高校体育工作大会上进行交流。此项改革荣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荣获云南省高校体育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省级);这是西南林业大学建校以来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体育课教学与教材模式的重大改革,创新了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与教材新模式。受到师生以及领导的好评。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素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器械健美,定向运动,游泳,体育舞蹈等,每个项目都分为初、中、高三级进行教学。公选课有:足球技战术,足球规则与裁判法,篮球技战术,篮球规则与裁判法,排球技战术,排球规则与裁判法,太极拳修炼技术与养生,健美操,器械健美,定向,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
  体育教育专业课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定向运动教学与训练,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排球运动教学与训练,足球运动教学与训练,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武术运动教学与训练,健美操运动教学与训练,游泳运动教学与训练,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休闲体育,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学概论,学校体育发展史,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安全防护与急救等。力争将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办成以休闲体育和球类为主攻方向的特色专业。
  体育部从1990年开始至今一直负责管理全校学生军训工作。我们通过军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们掌握基本必备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人才作出贡献。
  论文、论著及科研工作:
  目前已有多人申报了省级课题和校级课题,其中已获省级课题3项,结题1项;获校级课题6项,结题4项;校级精品课程1项。从2000年至今撰写论文近六十篇,其中还有几篇刊登在中文核心期刊上。主编或独撰正式出版教材及专著5本,内部教材2本。其中有几项荣获全省和全国的一、二、三等奖。
  获得国家级奖项四项;省级奖十一项;校级三项。其中“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实施研究”科研课题,获2005年云南省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论文“西南林学院体育教学与教材分级教学模式”荣获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体育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05年被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军区司令部、云南省军区政治部授予:学生军训工作开展20周年“先进单位”;06年被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体育局、共青团云南省委授予: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08年被中国健美操协会授予:“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推广奖”;被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中国定向运动协会评为“全国定向运动――先进单位”
称号。09年被云南省学生体育协会授予: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09年被中国学生定向协会授予:中国学生定向运动“先进单位”和中国学生定向运动“示范学校”;10年被昆明市篮球裁判委员会授予:“西南林业大学注册单位”。我校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器械健美、定向运动在参加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比赛中荣获过第一、第二、第三……的好成绩。
  体育部现有综合体育馆一个(内设标准篮球馆一个,羽毛球场地8块),游泳馆一个,有400米的标准田径场三个,篮球场24块,排球场5块,乒乓球馆一个、武术馆一个、健身房一个、体操馆一个、网球场地4块,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一个。能较好地满足体育专业及公共体育本科教学所需。
继续教育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前身为林业部西南林业干部培训部)创办于1978年。创办以来,依据国家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指导方针,学校对成人高等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学院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学校师资、教学设施等有利条件,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通过举办函授或脱产本、专科学历教育、自学考试、高职、各类岗位培训、专业证书、干部专修等,为林业战线上培养、输送了各类人才10000余名。大批毕业生已成长为以林业为主的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许多同志荣获国家和省、州(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部分同学考取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他们的成才与贡献记载了西南林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为国家生态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不懈努力。
多年以来,继续教育学院秉承“有教无类,勤学致远”的办学理念,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完善专业结构、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目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22个,初步形成了以本科、专科学历教育为主,包括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各层次非学历培训的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在全国建有56个教学站点,北到内蒙古,南至海南岛,办学网络遍及云南全省,目前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4000余人;并积极开展与美国、德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相关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办学。
教学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为提高教学质量,继续教育学院根据党和政府关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本着“保证基础,强化应用”的原则,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由于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在历次函授教育评估中均获优秀,2005年被省教育厅授予
“云南省自学考试先进单位”。
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面向社会全体的终生教育。为更加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步建立一个能满足社会需求、以学分制为基础,学分互换、教师互聘的开放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继续教育学院从2004年起,在云南省首家全面推行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项目“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获得2005年度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西南林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多年来,西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良好的办学信誉,并多次得到省、部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学院将抓住机遇,创新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为我国构建21世纪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职业技术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是学校负责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实体单位,归口管理高职和高专学历教育、行业职业教育、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学院同时承担林业各级干部培训、干部进修、岗位技能培训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任务。
学校对发展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自创办以来,学院一直依托学校优越的教学实验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拥有标本室、现代化温室、计算机实验室、财会模拟实验室、生物中心实验室、组培室、化学实验室、食品加工实验室、林场、苗圃基地等完善的教学和实习条件。除学校的教学设施、实验室、图书馆外,学院还自建多功能活动室、计算机房、资料室等,在继续教育学院温泉教学区、云南省环保局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涧管理局建立了可同时满足上百人进行教学实践的教学实训基地。
本着为地方生态经济服务的思想,学院采取多渠道办学形式,依靠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展联合办学和定单式职业教育和培训。学院重视教学质量,大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新模式,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职业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社会输送了大批职业教育、干部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各类合格人才。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前景更加广阔。我们将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色,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契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努力开创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局面。
重点研究机构
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环境保护厅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共建的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在西南林大举行成立仪式,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为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揭牌。
云南是全球野生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保存了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类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并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极高的价值。同时,云南又是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贫困面较大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伴随生物多样性的衰减,生态系统与物种的丧失十分严重。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的建立,将从不通的角度和研究领域,系统、深入了解和认识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并研究其保护对策和持续利用途径,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云南生物多样性战略,实现云南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研究院下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珍濒特物种监测与保护研究所、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信息化研究所5个研究所。研究院成立后,将联合相关研究机构、科研教学人才和基础设施等资源优势,吸引和充分调动省内外、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技术力量,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并重,搭建“联合、共享、开发、创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平台,系统开展对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途径研究,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提供全面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研究院自2010年筹备以来,已开展了滇西北18县生物物种资源补充调查项目,为建立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打下了基础;着手编制《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启动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今年,还将启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起草和“云南植物类种质资源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研究”等项目。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
该中心是国家为加强高原湿地科学研究,依托西南林业大学,设立的专门针对我国高原湿地保护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心”位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云南省,四季如春的昆明市,成立于2007年,下设湿地生物多样研究所、湿地环境与健康研究所、湿地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研究所、湿地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湿地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1个公众教育部。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是从事高原湿地研究的平台,面向国内外,依托西南林学院,以理事会进行管理,主要围绕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以青藏高原、蒙新高原、云贵高原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为重点进行学科布局,开展高原湿地演替过程与退化机理、高原湿地与气候变化等的基础研究,以及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适用技术的研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采取联合开放的科研机制,实现研究的开放性,是国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高原湿地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平台,是各级政府实施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恢复与利用的科技支撑机构。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旨在联合国内外研究力量,以联合开放的科研机制,构建高原湿地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平台,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治理、恢复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体系,着力把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打造成国内一流水平、国际上有重要影响,集科研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高原湿地研究机构,促进我国高原湿地基础理论和技术进步;并积极开展湿地保护科普教育,全面提升高原湿地区域的公众保护意识。促进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我国高原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围绕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以高原湿地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为重点进行学科布局,设置5个研究领域(包括公众教育),开展高原湿地演替过程与退化机理、高原湿地与气候变化、水资源安全、生物安全等关系的基础研究,以及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应用技术的研究,同时,开展湿地物种和湿地环境变化、动物疫病等的监测,以及湿地环境的宣传教育,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高原湿地资源。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是在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框架下,为加强高原湿地科学研究,设立的专门针对我国高原湿地保护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归口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管理。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以理事会形式运作,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自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承担了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云南高原湿地湖滨利用的基础研究;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闭合半闭合高原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示范”;国家发改委和金沙江中游水电公司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虎跳峡~旭龙河段龙头水库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国家林业局-云南林业厅“高原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分区研究”等项目,在研经费共计500余万元。完成了“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北海、剑湖等近1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以及“云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及数十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涉及政策、经济、社区、自然、文化、科学方面的社会服务项目。在高原湿地水陆交互作用、湿地功能区划、高原湿地湖滨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出版了有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专著10余部,发表了近100篇SCI、EI刊源,以及国内核心刊物的相关研究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为云南省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在国家层面支持了湿地履约工作,成功主持申报了我国第三批(云南4个、西藏1个、青海2个)国际重要湿地,并三次代表国家赴印度、尼泊尔向《湿地公约》秘书局、《湿地公约》成员国做中国政府高原湿地保护履约报告。
“中心”批准成立后,依托单位西南林业大学拨出66人编制,用于中心队伍建设,其中第一期专职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22人。已任命中心主任1名、专职副主任2名、兼职副主任3名以及综合办公室主任1名。“中心”采取管理人员在学校内部招聘,专职研究人员(包括外籍专家一名)公开向国内外招聘的政策,现已到位10人,另外,本着联合开放的原则,中心根据工作需要,以项目研究为基础,联合兼职研究人员开展工作。目前,参与项目研究的兼职研究人员40余名,包括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地理所、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林科院西南生态中心等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松散团队。
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其中第一类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
省级特色专业3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省级精品课程13门;
云南省双语示范课程1门;
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9门;
云南省重点专业8个。
学校获近两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学分制研究与实践”、“知识创新促进林业GIS课程系列教材建设”、“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林学专业建设与示范”荣获一等奖;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拥有云南省“双基”合格实验室18个,建成校内外实习基地72个,设有竹藤研究所、木材工业研究所、云南省滇派园林研究院、国家公园研究院等研究与设计机构;拥有植物、动物、木材、昆虫、病理标本等馆藏丰富的标本馆以及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
学校近5年科研经费1.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2项,其中,教育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工程咨询一等奖1项、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环境保护杰出创新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3,032篇,出版学术专著110部、译著6部。
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与法国、德国等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我校所有本科专业和硕士点均对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招收留学生。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与美国、加拿大、荷兰、泰国、波兰等国开展了本科生“2+2”模式的联合办学项目,以及各种形式的本科生、研究生短期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实习项目。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麦克亚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竹类研究、木质科学与技术、森林经理、高原湿地等方面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鸟类、鱼类、蚁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
近年来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委托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著有专著20余部。有两人次被聘为国家级生态旅游项目专家、两人次在全国性学会中担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三人次被省级政府聘为科技顾问和专家。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保护国际(CI)、香港探险学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日本立教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云南省内各大专院校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与云南省各级旅游、林业、保护区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企业有密切的业务往来,构筑了较好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
8学科与学位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一览表[1]
0705 地理学
0710 生物学
0713 生态学
0829林业工程
0833 城乡规划学
0834 风景园林学
0902 园艺学
1202 工商管理
1203 农林经济管理
1305 设计学
08230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西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一览表[2]
0829林业工程
0834 风景园林学
9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管理选用深圳科图公司开发的ILAS II
2.0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软件,实现了文献采访、图书借还、期刊记到等自动化管理。2009年2月,更换图书馆业务系统为《汇文文献服务系统》。建立了清华同方全文期刊镜像站和知识网络服务一级站。采用海量数据网络存储(容量8.5
T)系统进行数据存储与备份。5台主服务器提供图书馆网页信息、文件上传与下载、邮件服务、中外文期刊检索与下载、图书网上续借等信息服务。馆内局域网设60台工作站,分布于各个阅览室、工作室。电子阅览室配有100台PC机,供校内师生进行信息检索及网上冲浪。
  目前馆藏各类文献138万余册,电子图书30.6万册,中文电子资源包括清华同方(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科技信息子系统、律典通-中国法律应用系统、金国道数据库,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超星中文电子图书等;外文电子资源有国际知名学术数据库BP、CAB、Agricola
Plus Text(农林全文期刊)数据库、Academy Research
Library(学术研究图书馆)数据库、金图外文电子图书数据库、Asian Business全文数据库《New York
Time》、《USA Today》、《Barron’s》、《Wall Street
Journals》等。形成了以林业科学、生物科学、木材科学、森林工程、环境科学、园林园艺等专业文献为主体,兼顾法学、管理学、外语语言文学、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专业的文献保障体系。
10校园文化
树木树人、至真至善
西南林业大学校徽
《林业大学生之歌》
是一首由我校教师姚宁华(已离校)作词、(笔名碧波)作曲,歌颂林业大学生的原创歌曲。1984年在林业部与联合举办的《绿叶奖》征歌评奖活动中获鼓励奖,并被收入绿叶奖歌曲集《绿叶》之中。1985年该歌曲又被收入我校组织编印、录制的歌曲选《绿色的希望》歌曲集和歌曲磁带中。从1986年至1990年每年的植树节前后,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都把这首歌作为专题节目中的歌曲进行连续介绍和播出。
《林业大学生之歌》歌词主题鲜明,比喻贴切,节奏明快、充满朝气。在音乐构成中吸收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旋律欢快、通俗易唱。歌曲充分表达了当代林业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及为祖国林业事业贡献自己青春和智慧的心声和志向。
日,经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讨论通过,建议将《林业大学生之歌》作为西南院的校歌。经西南林学院第四届工会代表大会暨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林业大学生之歌》歌词:
我们是青松 我们是 理想的根须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太阳给予智慧 春雨给予营养
我们在黄金时代中茁壮成长
啊......啊......
太阳给予智慧 春雨给予营养
我们在黄金时代中 茁壮成长
我们在黄金时代中茁壮成长
我们是青松 我们是白杨 要把那绿色染遍祖国的山岗
林涛翻滚 四季鸟语花香
我们要为中华增添春光
啊......啊...... 千山林涛翻滚 四季鸟语花香
我们要为中华增添春光
我们要为中华增添春光
增添春光......
11办学宗旨
立足云南,依托西南,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
12合作与发展
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与法国、德国等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麦克亚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西南林业,简称“”,起始于1939年(年),历经昆明农林学院、云南林业、云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于1978年独立建校,原属林业部直属院校,2000年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中,由国家直属高校调整为“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现有70年办学经历和30年独立办学历史,目前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高等林业本科院校。校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校园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恩施生态文化旅游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