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米兰昆德拉名言的玩笑一书的精神世界。

米兰?昆德拉
&&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沪ICP证020698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精神米兰·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精神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94译言?全球书评(第17期)米兰?昆德拉:上帝笑疯了-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4译言?全球书评(第17期)米兰?昆德拉:上帝笑疯了-2
196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1968年参加了“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1975年,移居法国,并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1979年,在法国完成了长篇小说《笑忘录》,讲述;1984年,发表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5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7年获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1990年,发表长篇小说《不朽》,这是他最后一部;昆德拉曾
196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1968年参加了“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最终被苏联军队镇压。苏联入侵布拉格后,作品横遭查禁。1975年,移居法国,并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1979年,在法国完成了长篇小说《笑忘录》,讲述在苏联人占领之下的普通捷克人的生活。这部小说同时包含了几篇并不关联的故事,并夹杂了很多作家自己的思索,奠定了昆德拉流亡时期作品的基调。1984年,发表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小说以编年史的风格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期间及被苏军占领时期适应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困境。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1985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7年获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1990年,发表长篇小说《不朽》,这是他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成的作品。小说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因素,较早先的作品减少了很多政治性,却又加入了很多哲学上的思考,奠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调。昆德拉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到目前为止没有获奖。主要作品小说《玩笑》(1967)《好笑的爱》(1968)《生活在别处》(1969)《告别圆舞曲》(1976)《笑忘录》(197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慢》(1995)《身份》(1996)《本性》(1996)《无知》(2000) 文学评论《被背叛的遗嘱》(1993)《帷幕》(2005)《相遇》(2009) 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1981)昆德拉语录“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 “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我也同样清楚,一旦越过那条界线,我就不再是我了,我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不知什么样的人。这种可怕的变化使我胆战心惊,所以我一直在强烈的失落感中拼命寻求爱情。这种爱情,应该让我能继续生活在往昔与今日一致的爱情憧憬、爱情理想之中,因为我不愿意把我的生活从中间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终贯穿如一。”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岂止不同,简直对立。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即对无数女人的激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只限于对一个女人的欲求)。” “当你还在我身边,我就开始依恋,因为我知道你即将离去。” “在这个世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被控制和记录。” 文:Aaron Retica
译:Andeswan 米兰?昆德拉的哲学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 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下和各类媒体中都能找到。捷克裔法国小说家米兰?昆德拉通过在他笔下人物和读者之间架构起一种深层的精神联系,对上述每一种主题都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探索。昆德拉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与自己的创作进行互动;同样地,他也邀请我们这些读者参与其中,请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建立起联系。贯穿昆德拉小说始终的是他大声疾呼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不过是去往何方与来自何处的事情。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昆德拉从几个不同方向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展开阐释;通过昆德拉以哲学为导向的方法,这些阐释过程触及了人类生活的观念问题。米兰?昆德拉之所以能在每部小说中对主题和人物进行如此深刻的描写,之所以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如此渊博的知识,原因就在于他的亲身经历。最能体现出他对笔下人物有着亲身体验的例子就在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跟小说中的两位流亡者伊雷娜和约瑟夫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捷克共和国,而且和伊雷娜一样,他也移居到了法国并居住了30年左右。他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了小说以及与书中人物的深层联系之中,这有助于让他小说中的情境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名深受他人影响的作家,昆德拉还从个人生活之外的地方汲取灵感;他围绕着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思想创作了一些作品。穆齐尔最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与昆德拉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没有个性的人》审视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下降,并观察了众多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尼采着重讨论了永恒轮回和“最沉重负担”的理论,这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重要主旨。这种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昆德拉作品主题的深度。 《无知》人与自己故乡之间产生的联系是一种几乎坚不可摧的联系。昆德拉在小说《无知》中对这种所有人类都拥有而有时却意识不到的深刻联系进行了思考,这是一种人与自己出生之地的联系,这种联系通常又与人类希望把自己与过往区分开来的需要有关。在《无知》的前40页里,昆德拉就已经开始对人与故乡的联系进行深入分析。(流亡法国的)伊雷娜生长在布拉格,她的朋友希尔薇建议她返回故乡。尽管伊雷娜并不喜欢离开她在法国的新家和新生活,但她还是禁不住憧憬着回到布拉格这样一种“伟大回归”的想法:她不再抗拒,因为此时,她已被突然闪现在眼前的影像所迷惑,这些影像来源于旧时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自己的记忆,或许还有自己祖先的记忆:那影像是与母亲重逢的游子;是被残酷命运分离而又回到心爱之人身旁的男人;是每人心中都始终耸立的故宅;是印着儿时足迹而今重又打开的乡间小道;是多少年流离颠沛后重新见到故岛的奥德修斯。回归,回归,回归的神奇魔力。在这一段中,伊雷娜被一种人类最原始的需要击中――回到自己的根源所在。这种几近本能的欲望在史诗故事《奥德赛》中得到了最好的描述。昆德拉在伊雷娜和奥德修斯之间所做的类比表明,他想要向读者证明,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类似的、对于自身归属的挣扎。昆德拉的类比也预示着一个事实:伊雷娜会像奥德修斯一样发现,自己与故乡过去的生活再无关联。我们在小说的后面看到了这一结果,昆德拉再次引用了奥德修斯的故事:二十年来奥德修斯一心想着回归故土,别无其他。但就在回来之后,他惊讶地发现,他生命的精华、重心、财富――他的生活其实并不在伊萨卡,而存在于他二十年的漂泊之中。他已然失去这笔财富,如今只有在讲故事的时候才能回味一下了。伊雷娜的感受中直接反映出了与奥德修斯如出一辙的失望。她回到了布拉格,希望能重拾过去自己在那里生活的美好回忆,可一个取而代之的事实却是:已然大变的她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座基本没变的城市之中。对于伊雷娜的回归,布拉格人民欣然欢迎,但他们不愿意接受伊雷娜改变之后的这个新人――一位独立、成熟、喜新而貌似厌旧的女性。从许多方面来看,布拉格像是已经给伊雷娜下了最后通牒:除非你继续过二十年前被你抛弃的那种生活,否则我们不会接纳你的回归。伊雷娜所筹划的与她原来那些朋友的重聚,是让她感到自己最为格格不入、被人误解最深的时候。这次小聚会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在过去这么多年之后,别人会怎样对待她:那正是她想赌一把的:赌她们是否会接受重新归来的现在这个她。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还是一个天真的少妇,再回来时她已经成熟了,跟她一起回来的还有她所经历并为之骄傲的艰难生活。她想尽一切努力,让她们接受二十年后的自己,接受她的经历、她的信仰还有她的观念。成败在此一举:自己要么以现在的样子成功地融入她们中间,要么就只能离开。虽然女人们没有公开拒绝新的伊雷娜,但她们还是不会接受她。对这些女人而言,关注她们自己的世界要远比听伊雷娜谈论她的新生活更重要。她们问伊雷娜问题并不意味着她们对伊雷娜可能会说出来的东西感兴趣,那不过是为了唤回过去在一起的时光,为了唤起她们的回忆,其实也就是“把她久远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伊雷娜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她的过去和她的现在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想要重新回到老朋友的圈子里,她将不得不把自己在法国度过的那过去二十年全部付之一炬。想到这一点,伊雷娜感到毛骨悚然。伊雷娜感觉自己孤独地夹在两个世界错开的缝隙中,但她也承认流亡者集体灵魂的观点:“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成千上万的逃亡者在同一个夜晚、以众多各不相同的版本演绎着同一个的梦境。流亡者之梦……”昆德拉引入了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所有的流亡者都跟自己的过去有着联系,无论过去多少年,他们都延续着与他们过去有关的梦。无论白天黑夜,伊雷娜都怀揣着这些梦想。这些梦给她带来的情感经历的类型让她感到困惑。伊雷娜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感觉到幸福和极度的恐惧。按照昆德拉所说,伊雷娜所经历的这种冲突症状对一个离开故乡的人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了。通过伊雷娜的故事,小说《无知》得出的众多结论之一就是: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出生地总会产生一种不可弥补的错位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昆德拉说到了人类存在的轻与重,人性之中自发的同情,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人类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之事的憧憬。作为开篇布局、引领小说后文的一种方式,昆德拉以一段对“永恒轮回神话”的描述拉开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序幕,“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由于对人类生存的这种看法令人沮丧,昆德拉便从这第一个想法转移到了另外一种观点:“如果说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可以在这份负担下展现出它全部的灿烂轻盈。”最后,他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这就是小说核心的关键所在:人类的存在不过是孰轻孰重之间的平衡。按照昆德拉的哲学,作为人类,我们决定用分配给自己的时间去做的事情应该是有重量的,我们的一生应该有物质、精神、知识、成熟和目的。选择厚重的人生是一条更为漫长、更为艰难的道路,但因为选择了厚重,我们的人生将有所意义,这些意义最终会将我们整体上沉重的生活负担升华到轻盈的状态。昆德拉还说,由于人生活得有价值、有同情之心,我们不仅把自己提高到了轻盈的位置,还能减轻他人存在世间的沉重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中学教育、94译言?全球书评(第17期)米兰?昆德拉:上帝笑疯了等内容。 
 2页 免费 译言?全球书评(第17期)米... 暂无评价 32页 免费搜...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序里说:“人类一思考,上帝 就发笑。...从政治视角解读米兰·昆德拉其人其作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从政治视角解读米兰·昆德拉其人其作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02-第8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02-8
参考文献;[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M].上;[2]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余中先译[M];[3]米兰?昆德拉.可笑的爱情――米兰?昆德拉性;华、尚晓媛译[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4]米兰?昆德拉.玩笑,蔡若明译[M].上海:;[5]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袁筱一译[M].;[6]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余中先译[M].;[
参考文献[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余中先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米兰?昆德拉.可笑的爱情――米兰?昆德拉性喜剧小说集,伍晓明、杨德华、尚晓媛译[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4]米兰?昆德拉.玩笑,蔡若明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袁筱一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余中先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7]米兰?昆德拉.笑忘录,王东亮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韩少功、韩刚译[M].作家出版社,1995.[9]米兰?昆德拉.不朽,王振孙、郑克鲁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0]米兰?昆德拉.缓慢,严慧莹译[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6.[11]米兰?昆德拉.认,孟泪译[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2]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一出向狄德罗致敬的三幕剧,高兴译[J].世界文学,1999(1).[13]王成军.纪实与记虚――中西叙事文学研究[M].百花州出版社,2003.[14]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M].华夏出版社,2004.[15]何怀宏.底线伦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6]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17]伍茂国.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J].浙江学刊,2004.(5)[18]刘润奎:昆德拉的小说艺术[J].北京:国外文学(季刊),1997.(4).[19]仵从巨.叩问存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0]李风亮.沉思与怀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1]弗朗索瓦?里卡尔.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袁筱一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2]李风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23]余杰.昆德拉与哈维尔:我们选择什么,我们承担什么:说,还是不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24]朱子仪.一本禁书的坎坷历程――<玩笑>评析:玩笑[M].甘肃:敦煌文艺出31版社,2000.[25]弗朗索瓦,里卡尔.大写的牧歌与小写的牧歌――重读米兰?昆德拉:玩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6]仵从巨.存在:米兰?昆德拉的出发与归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27]赵稀方.米兰?昆德拉在中国[J].外国文学研究,2002.(3).[28]张德林、李斌、敬文东、陈平辉.小说家是“存在的探险家――点评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观[J].文艺理论研究,1997.(1).[29]劭建.人的可能性与文的可能性一米兰?昆德拉和小说“革命”[J].文艺研究,1994.(6).[30]杨乐云.“一只价值论的牛蛇”――美国评论界看昆德拉的小说创作[J].世界文学,1993.(6).[31]周Hf.探究存在之谜[J].读书,1993.(2).[32]敬文东.小说:对存在的勘探和对存在的编码――昆德拉小说理论管窥[J].小说评论,1997.(2).[33]韩少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M].作家出版社,1995.[34]王长才.存在、性、笑: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世界[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35]黄少华、吴荣荃.存在之可能性的敞亮一论昆德拉的小说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36]李欧梵.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J].外国文学研究,1985.[37]仵从巨.“存在”之思铸就的形式――论昆德拉小说形式的独特性[J].文艺研究,1996(3).[38]陈晓慧、胡玉娟.上帝笑声的回响――米兰?昆德拉作品浅析[J].学术交流,1998.(1).[39]许钧.流亡之梦与回归之幻――论昆德拉的新作《无知》[J].夕}国文学评论,2004.(4).[40]涂险峰.从昆德拉的“第二滴眼泪”到现代人的信仰姿态[J].外国文学评论,2004.(4).[41]乐黛云.复杂的交响乐[J].读书,1992.(1).[42]杨海.探索被遗忘的存在――试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43]仵从巨.性爱:昆德拉小说之门[J].当代外国文学,1997.(4).[44]欧翔英.从“注视”到“聆听”――昆德拉与当代美学转向[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45]高兴.罗思和昆德拉关于(笑忘录)的对话(J].外国文学动态,1994.(6).[46]乔丹?埃尔格雷勃里.米兰?昆德拉谈话录,杨乐云译[J].世界文学,1994.(5).[47]露易丝?奥本赫姆.米兰?昆德拉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1999.(1).[48]安托万?德?戈德马尔.米兰.昆德拉访谈录[J].世界文论,1995.(6).[49]李凤亮.接受昆德拉:解读与误读――中国读书界近十年来米兰?昆德拉研究综述[J].国外文学(季刊),2001.(2).[50]彭少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艺术观[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13ThomsonGale.2005.ReproducedinBiographyResourceCenter.FarmingtonHills.[52]Mano,D.Keith.Thejoke.1983.YoungAdultReview.National[53]Gurstein,Rochelle.2003.ThewaningasacaseReview,v01.35.ofshameinmodemlife:Kundera’Snovelsstudy.SocialResearch.v01.70.[54]MilanKundera.1998.EncyclopediaofWorldBiography.2nded.voi.17.致谢在本文完稿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马晓翔教授。三年来,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马老师都给予了我最大的关心和帮助,我不仅从导师的教诲中完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研究能力,更学到了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认真的求学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论文的顺利完成,是同马老师的谆谆教诲、严格要求和热情鼓励分不开的。在此,我向马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给我传授知识的韦建国、裴亚莉、吴舜立等老师,感谢文学院所有老师三年来对我的培养和指导。感谢我的同窗好友武小飞,赵华恩,谢静,田讳,董昀,仲晴晴,许娃娃,张涛,姚晋婷等三年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共同的求学道路上所结下的深厚情谊是我行囊中的宝贵财富,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感谢和我在一起生活的舍友刘红霞、周红和何苗,在此对她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深深的感谢。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全力支持、鼓励和奉献,才使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顺利完成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背起装满我所有得与失的行囊,我将走向新的旅途:但无论走到那里,我都不会忘记陕西师范大学四年本科和三年研究生生活给予我的一切。王兰2007年4月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王兰.一样西风别样情――雪莱诗歌与中国诗歌中的西风意象比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2.王兰.人性光辉的逐步显露――从三大悲剧家的代表作看古希腊悲剧“人”的凸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7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02等内容。 
 高考作文素材: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考作文素材: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1967 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  2015 年高考作文素材: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 2015 年高考作文素材: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饶水知音 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1967 年,他的第一...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在我们有限的阅读经验里,一大批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言 5页 免费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 41页 2下载券...  ――《为了告别的聚会》 主要事迹: 1929 年 4 月 1 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昆德拉开始大量阅读理论书籍, 并继续大学期间就已开始写作的 《小说的艺术》 一...  现实不可逃避──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小说《生活在别处》是米兰? 昆德拉 1975 年创作的现代主义作品,作者以其独到的笔触 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 ...  从存在主义看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基于这样的创作观,米 兰昆德拉小说中的人物,更像是一个个为了解释存在而存在的...  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主人》中小说观论文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的小说观分析 摘要 米兰?昆德拉的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  创作小说应该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内取舍素材和确立题材, 因 为题材既包含着生活...”米兰?昆德拉不加隐晦地告诉人: “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假设的。我是小说家,而...  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 (1995)和《身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米兰昆德拉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