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运动运动的时候戴眼镜的眼镜?

帆船运动激烈而刺激,不过对于帆船运动员来说,完成比赛并不容易。水面上的风起云涌需要运动员眼疾手快的团队合作,比赛中的船队成员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可穿戴设备能帮上忙吗?
近日亮相的一款智能眼镜
专门为帆船运动员设计。船员佩戴上眼镜后,就能实时查看、传递必要信息,大幅度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Afterguard 能够显示三个面板:启动顺序、视觉战术和性能中控板,它们可以计算、显示帆船的速度、风向、性能等必要信息。
帆船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来回在甲板上奔跑、起降帆布、查看罗盘……紧张状态下经常无法顾及各个方面。Afterguard 的创意便是让所有船员同时看到相同的信息,从而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让船员全神贯注。
Afterguard 并不便宜,一套完整的眼镜售价 2499 美元。不过现在这款眼镜仅提供给 America’s Cup 的运动员。
题图、插图来自
坚持自我批评。
帆船运动协作利器:Afterguard 智能眼镜(原文来自 Tech Radar,新浪科技编译)
尽管所有人都在关注谷歌眼镜,但这一昂贵的测试版设备并非同类型中唯一产品,甚至也不是市面上第一款此类产品。在头戴式计算领域,近期谷歌眼镜正看到一些竞争对手的出现。如果使用这些产品,用户将无需再不停查看手机屏幕,从而获得更具沉浸感的数字体验。在这些产品中,多款产品价格低于谷歌眼镜,而其中一款已经开售。这些小公司可能不像谷歌一样知名,以及能获得大量用户数据。不过,它们的头戴式计算设备仍值得关注。
1.Meta Pro 价格:2985美元 开售日期:2014年6月
如果让“钢铁侠”托尼·斯塔克(Tony Stark)选择现实增强眼镜,那么这不会是谷歌眼镜,而是现实增强创业公司Meta的产品。Meta表示,该公司的头戴式计算设备集成了“庞大的3D全息高清显示屏”,提供了比谷歌眼镜大15倍的可视区域。
用户的左右眼可以同时看到Meta Pro的3D全息界面。这款产品提供了双目镜40度视场,而谷歌眼镜只有单目镜14度视场。这款产品还能识别手势操作,并模拟其他设备,例如手机和笔记本,因此用户可以随身携带所有应用。
Meta将这款产品称作“当前最强大的可穿戴计算机”。Meta Pro采用了1.5GHz英特尔i5处理器、高性能GPU、4GB内存和128GB固态硬盘。不过也只有像钢铁侠一样有钱的人才能买得起这款产品,Meta Pro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型号价格高达2985美元。
Meta也面向开发者提供硬件配置稍弱的产品。不过这款产品看起来更适合科研人员,而不适合像钢铁侠一样的富豪花花公子。这一型号需要连接至计算机,价格为667美元。
当2014年产品开售时,Meta Pro和META.01开发版在“See the future”营销活动中宣传的种种功能也将成为现实。
2.Vuzix智能眼镜M100 价格:999.99美元 开售日期:已开售
Vuzix智能眼镜M100被称为是全球首款商用的智能眼镜,因此正与谷歌眼镜发生直接竞争。这款产品采用Android系统,根据Vuzix的说法能兼容数千款应用。
M100采用了单目镜显示屏,并集成了能拍摄高清视频的500万像素摄像头,与谷歌眼镜“探索者版本”的配置基本一致。此外,这款产品集成了3个传感器,包括陀螺仪、加速计和数字罗盘,因此适用“工业、医疗、零售和专业消费类应用”。
相对于售价1500美元的谷歌眼镜,M100的价格也较低。而灰色或白色款的新订单能在2至4周内发货。
不过相对于谷歌,Vuzix的规模较小,因此未来的发展可能面临不利。除此之外,M100使用了较老的USB mini B接口、4GB闪存(谷歌眼镜为16GB),同时也没有提供触摸屏。考虑到这是一款面向未来的科技产品,因此这样的配置很难令人满意。
3.Optinvent Ora-S AR 价格:949美元 开售日期:2014年3月
Optinvent Ora-S AR之所以值得关注是由于提供了被称作“真正现实增强”的功能。这款产品将现实增强技术与面板模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将图像呈现在用户眼前中央。
这听起来很好,但用户需要手动调节这一Android智能眼镜外部的翼状调节杆,从而在普通模式和面板模式之间切换。
这一体型庞大的智能眼镜采用了24度视场的4:3比例显示屏,好于谷歌眼镜的14度视场。这款产品硬件参数的唯一缺陷在于摄像头。Optinvent选择了一款传统的VGA摄像头。
这款产品的开发版预计将于明年3月开售,而价格则低于目前的谷歌眼镜探索者版本。
4.Recon Jet 价格:599美元 开售日期:2014年春季
由Recon Instruments开发的Recon Jet被定位为一款运动眼镜,而非开启新数字生活的产品。这一偏光眼镜集成了高分辨率显示屏,在右眼处有一个IR Gaze探测器以及指向外侧的高清摄像头。
在摄像头旁,这款眼镜提供了一个光学触摸板,而内部则配备了1GHz双核处理器,以及天线和GPS等传感器。因此,这款产品能提供多种运动数据,包括速度/频率、距离、持续时间,以及上升/下降。而通过可选配的外部天线,这款产品还能测量用户的心率、热量消耗和步调。
更好的是,Recon Jet能作为一款外设,显示电话来电和短信信息,用户将没有必要每次都拿出手机查看这些信息。
对运动爱好者来说,无论是在骑车还是打排球时,这些功能都极具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拿出手机相对麻烦。目前,Recon Jet的白色和黑色款已开始销售,价格为599美元,发货时间为2014年春季。
5.Glassup 价格:起步价299美元 开售日期:2014年6月
Glassup几乎未能完成众筹活动的融资目标。不过该公司随后从Kickstarter转向Indiegogo,从而获得了所需的资金。Glassup眼镜被设计用于显示实时信息,能提醒用户收到的电子邮件、短信、Twitter消息和Facebook状态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款“只读型”设备,因此与竞争对手相比更务实。Glassup在网站上表示:“这些是只读的。我们认为尝试管理信息将会很复杂。如果希望回复信息,你仍需要像以往一样拿出手机。”
Glassup的原型机也并没有以多媒体为中心,而只是通过320×240分辨率显示屏提供基本的文字和图标信息。例如,Glassup的地图应用使用文字和箭头来实现方向导航,而TripAdvisor应用可以向用户显示眼前酒店的五星制评价。
相对于竞争对手,Glassup的发布时间稍晚,为2014年6月。目前这款产品已接受预订,并可以使用比特币来购买。
6.Epiphany Eyewear 价格:入门价299美元 开售日期:2014年
Epiphany将其产品称作“包含强大社交计算机的优秀设计师眼镜”。相对于电子技术,这款产品更重视时尚感,将高清摄像头隐藏在宽视角镜片中。这一摄像头的视角被认为超过了当前所有智能手机摄像头。
Epiphany同样也具备社交元素。尽管没有提供强大的可视图层,但Epiphany Eyewear可通过独有的YouGen.TV视频平台向Facebook上传流媒体内容。目前,已有一些测试者使用这款产品拍摄了第一人称视角的视频,包括在Muscle Beach的拳击,以及在办公室中打碎一瓶啤酒等。
这款智能眼镜目前已提供预订,而价格也很合适。
7.Telepathy One 价格:未知 开售日期:未知
Telepathy One是一款迷你头带,其宣传口号是“佩戴你的所爱”。这款产品能将用户所见所闻的一切广播给远方的好友或家人。
除集成的摄像头之外,Telepathy One还提供了微型投影仪,而佩戴方式与谷歌眼镜相反。谷歌眼镜是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而Telepathy One则是戴在后脑勺的头带,并通过微型投影仪来显示内容。
目前尚不清楚这款产品的发布时间和价格。不过其开发团队正积极调整其用户界面,以达到谷歌眼镜“探索者”项目取得的成果。
谷歌眼镜的技术参数和内部配置与竞争对手相比并无太大差异。这些产品都集成了摄像头,大部分都采用额外图层来支持现实增强功能。不过,谷歌眼镜的这些竞争对手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一些用于运动,另一些则提供生活方式类应用,而还有一些则专注于社交。
腾讯数码讯(编译:Leon)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对科技产品形态的终极梦想,而在2013年,我们看到了这种梦想逐渐变为现实。虽然相比科幻电影里的天马行空仍有差距,但你现在可以通过佩戴健康手环来侦测自己的运动、睡眠状况;可以通过智能手表来阅读信息或是拨打电话,甚至,可以通过智能眼镜来实现增强现实的导航应用。下面,我们归纳了一下目前最令人兴奋的可穿戴设备,或许会有你感兴趣的那一款。
Jawbone UP健康手环
Jawbone UP健康手环是目前最流行的健康监测产品之一,它的外形设计时尚且充满活力,并拥有多种颜色可选。你可以通过手机App与之同步来实现睡眠、运动监测,Jawbone UP还具有智能闹钟、闲置提醒等丰富的功能,帮助你改善作息习惯。这款产品在国内也拥有行货销售,售价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能够获得完整的保修服务。
Fitbit Flex智能腕带
Fitbit Flex同样是一款运动监测类的智能腕带产品,可以跟踪用户的运动、睡眠及饮食模式,手机端应用的功能十分丰富,有助于用户全面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Nike+ FuelBand运动腕带
相对来说,Nike+ FuelBand运动腕带看上去更加高科技一些,光滑的设计和LED灯充满科技感,遗憾的是其功能并没有前两款产品那样全面,并不支持心率、脉搏监控功能。不过如果你使用,那么选择Nike+ FuelBand绝对没错,因为iPhone集成的Nike+软件绝对是FuelBand的最佳伴侣。
Pebble智能手表
Pebble智能手表可以说是Kickstarter众筹创业平台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也是目前销量最高的智能手表产品,目前销量已经达到了85000块。虽然它仅仅采用了电子墨水屏,但时尚简约的设计和长续航能力是杀手锏,同时也能够完美支持当下主流的Android智能手机和iPhone,可以说是一个绝佳的智能手机小帮手。
Galaxy Gear智能手表
这一次,三星抢在了苹果前面,率先推出了智能手表产品Galaxy Gear。虽然仍然依赖于智能手机,但是三星Galaxy Gear拥有彩色屏幕、内置摄像头、支持多种丰富应用,这都是它相对于Pebble更加强大的部分。当然,第一代产品的续航力还是有待提升。
Oculus Rift头带显示器
这款看似有些笨拙的Oculus Rift头戴显示器,专为游戏爱好者开发,实际上是目前唯一具有增强现实功能的产品,内置的陀螺仪可以根据用户的动作控制视角,提供沉浸式的游戏体验。另外,它还创新式地内置了两个目镜,更加符合人眼的工作原理。
苹果iWatch
或许三星Galaxy Gear让你对大厂的智能手表有些失望,那么就一起来期待苹果iWatch吧。种种数据表明,苹果正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发智能手表产品,而iPhone 5s内置的M7协作处理器,则可以让智能手表产品手机各种运动数据并且延长续航时间,所以一旦iWatch真正发布,一定会有令人惊喜的部分,一起期待吧。
很显然,谷歌眼镜是目前最接近于科幻电影的可穿戴设备,令整个科技行业都感到兴奋。通过微型投影仪和语音功能,你几乎可以使用谷歌眼镜做任何事情:导航、上网、拍照、使用App……当然,我们希望它的外形设计可以更时尚、更接近于普通眼镜,同时也期待零售版的价格能够更贴近普通用户。
本文来自,由腾讯数码编译:
索尼SmartWatch 2拥有时尚的外观、支持防水功能,并内置了大量的应用程序,看上去也更像是一款新潮的电子表;而三星Galaxy Gear则是一个新进的强有力竞争者,运行专用的Android系统,搭载了800MHz处理器及一个更大的彩色OLED屏幕,它甚至还内置了麦克风、扬声器和摄像头。
这两款手表到底有哪些用途?相互间的PK点如何?一起通过对比来找出答案吧。
一、机身设计
索尼SmartWatch 2
SmartWatch 2并非索尼的首款智能手表产品,所以设计上延续了前作,但整体来说更加成熟。可以这样说,索尼SmartWatch 2的体积小、重量轻,外观也十分时尚,三围仅有36*36*8毫米、重41.5克,采用了全铝合金机身,是目前外形最性感的智能手表之一。
除此之外,索尼SmartWatch 2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灵活的硅胶表带设计,柔韧性非常好,佩戴起来十分舒适。虽然目前索尼还没有宣布多色表带,但按照前作的经验来看,你将会拥有多种颜色可以选择。
三星Galaxy Gear
与索尼SmartWatch 2相比,三星Galaxy Gear的外观设计更霸气,当然也更大更重些,三围尺寸达到了36.8*55.8*11.1毫米、重73.8克,整体设计看上去也不太像普通手表。不过,在实际戴上三星Galaxy Gear时,会感觉比预期轻一些。手表的主要材质也是金属,所以看上去还是颇具质感的。
另外,三星Galaxy Gear也具有多种颜色的表带可选,包括燕麦米色、乌黑、摩卡灰、橙色、玫瑰金、灰绿色等。
对比小结:毫无疑问,索尼SmartWatch 2的整体设计更加出色。
索尼SmartWatch 2
索尼SmartWatch 2的屏幕并不算大,仅有1.6英寸,分辨率也为较低的176*220像素。主要的改善在于使用了反式液晶屏幕替代了前作的OLED屏幕,改善了日光环境下的显示效果。
三星Galaxy Gear
显然,三星Galaxy Gear拥有更大更清晰的屏幕,1.63英寸,320*320像素。由于采用了OLED材质,色彩和对比度也比较出色。屏幕的亮度十分充足,不过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测试其户外能见度情况。但总的来说,三星Galaxy Gear的屏幕显示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对比小结: 三星Galaxy Gear屏幕效果更出色。
三.功能和界面
索尼SmartWatch 2
索尼SmartWatch 2的整体功能和界面设计都以智能手机第二屏为主要目的,你可以获得电话、信息、电子邮件以及多种社交应用的通知提醒。另外,索尼SmartWatch 2而已兼容其他品牌的Android设备,并不仅限于索尼产品。索尼SmartWatch 2也支持应用程序安装,但是并不能够通过手表本身来完成,需要借助智能手机端的管理应该才可以实现,有些不太方便。
除了接收各种通知信息之外,索尼SmartWatch 2也能够使用拨号盘来发起拨号,但由于没有内置扬声器和麦克风,无法使用手表本身进行通话。另外它能够显示来电号码,并支持自动文本回复。
三星Galaxy Gear
与索尼SmartWatch 2类似,三星Galaxy Gear的基本功能也是作为智能手机的第二屏,接收各种消息通知。但令人失望的是,目前它仅能支持三星自家的两款机型(Galaxy Note 3及10.1),虽然三星表示将努力实现所以Android设备的兼容,但需要一些时间。
相比索尼,三星Galaxy Gear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用内置的麦克风和扬声器直接接听或是拨打电话,相当于一个免提的蓝牙耳机。另外,设计在表带上的190万像素摄像头虽然位置比较奇怪,但可以拍照和录制720P视频,还是非常有趣的。经过测试,拍照速度十分快,只需轻按屏幕即可完成,但由于摄像头的角度问题,你可能需要一直抬着手腕,不是很舒适。
三星Galaxy Gear的界面看上去比较简约,有些类似Windows Phone 8的瓷砖界面,图标十分好,估计是为了触控进行的优化。另外,你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端的管理应用为其安装软件,目前已有70款左右的专用应用程序。
对比小结:三星Galaxy Gear功能更丰富。
四.电池寿命
索尼SmartWatch 2
索尼宣称SmartWatch 2可以实现3-4天的待机时间或是连续14个小时的使用时间,按照经验来看,实际数据会缩水到一天半左右。
三星Galaxy Gear
三星官方宣称Galaxy Gear能够实现24小时的使用时间,但并未说明是待机时间还是连续使用。不过,该机支持更节能的蓝牙4.0功能,所以即使屏幕更大功能更多,应该也可以实现至少一天的使用时间。
对比小结:三星Galaxy Gear获胜。
五.其他功能对比
索尼SmartWatch 2
索尼SmartWatch 2内置了NFC近场通信功能,可以与智能设备更方便地连接。另外,它还拥有一个智能提醒的应用程序,如果手表和手机的距离超出有效连接范围,就会发出提醒。同时,手表也能控制手机的音乐播放,并显示专辑封面等信息。
三星Galaxy Gear
虽然三星智能手机普遍配备了NFC功能,但遗憾的是Galaxy Gear并不支持。不过,它支持拍照和免提通话,是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应用范围更广。另外,由于内置4GB应用程序,Galaxy Gear也可以在本地运行应用程序,包括三星的语音、健康、备忘等应用;同时还拥有较为丰富的第三方软件,包括印象笔记等,软件数量也在持续增加中。
对比小结:三星Galaxy Gear扩展性更好。
六.机身防护性
索尼SmartWatch 2
三防功能已经成为索尼智能产品的招牌之一,所以SmartWatch 2也拥有IP 57的防护标准,能够支持防尘和防水功能,可在一米水深中连续工作30分钟。
三星Galaxy Gear
虽然三星Galaxy Gear也提供了IP55的防护级别,但仅限于生活防水(防泼溅),并不能真正在水下使用。
对比小结:索尼SmartWatch 2的防护性能更好。
对比总结:各有千秋,局限明显
可以看到,作为首代智能手表,索尼SmartWatch 2和三星Galaxy Gear都还算不上完美,摆在你面前的选择并不是十分清晰。其中,三星Galaxy Gear是一款典型的三星产品,功能和扩展性更强大,但缺点在于目前仅能支持两款三星机型,价格也较高(299美元,约合人民币1829元),只有那些急切的科技爱好者们才不对这价格介意。
而索尼SmartWatch 2则拥有更时尚更耐用的机身设计,并可以兼容所有Android设备,但自身功能和软件扩展性稍逊一筹,从而让Galaxy Gear在这方面显得有竞争力。价格方面,有可能会延续前作的200美元(约合人民币1223元)。
总的来说,建议用户等待更加完善的智能手表产品,但如果非常感兴趣,还是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考虑一下这两款产品的。
(原文来自,虎嗅翻译)
英特尔最近悄悄地聘请了两位十分知名的工程师,此二人加入了该公司的秘密“新设备”部门,该部门由麦克o贝尔(Mike Bell)负责。
史蒂夫o霍尔姆斯(Steve Holmes)是耐克流行产品FuelBand的设计师之一,他在12个月之前已经加入了英特尔。还有曾经在Oakley Airwave公司负责领导设计头戴显示设备Switchlook的汉斯o莫里茨(Hans Moritz),最近也加入了英特尔。
英特尔对新设备方面的研发一直守口如瓶,移动电话专家贝尔(他本人曾经是苹果和Palm的工程师)近期被安排来负责这一新部门。据英特尔方面表示,该业务部门的职责是研发产品和技术,增强并扩大英特尔的产品线。首席执行官布莱恩o科兹安尼克(Bryan Krzanich)和总裁蕾妮o詹姆斯(Renee James)近期都曾表示英特尔在关注可穿戴计算领域。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霍尔姆斯谈到可穿戴设备将会如何定义计算设备的外观和使用体验,比如FitBit Flex、Google Glass、Samsung Gear和Qualcomm Toq,而它们仍旧高度依赖软件来运行。
“我是做硬件出身的,这些设备当中有许多将在五年内被人丢在桌子抽屉里面,即便是最好的情况也是如此。”英特尔新设备部门副总裁霍尔姆斯曾这样说道,“但软件和数据将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如果你能够让它们变得有价值的话。”
霍尔姆斯曾经在耐克设计了个人生物数据手环,之前在Palm的Pre和Trio产品开发团队。在苹果期间,他是G4 Cube的主产品设计师,这款产品已经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霍尔姆斯没有谈论具体的产品计划,而是指出可穿戴计算将会把智能手机、平板设备和个人电脑变成节点,用来处理、显示并存储量化自我等其他个人数据。
霍尔姆斯抬起他戴着FuelBand的手腕,说道:“如果没有连接到Nike+或者正在运行数据可视化处理应用的智能手机,这东西就没什么意思了。正是因为提交的有意义数据能够得到处理并且分享,才有了很多的价值。这些设备正是捕捉或产生数据的方式。”
可穿戴技术的市场机会
为什么Google、三星、英特尔、苹果、高通和其他公司都争相推出可穿戴技术产品呢?,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年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这一数字将于2018年增加至3亿。SunTrust Robinson Humphrey的分析师罗伯特o派克(Robert S. Peck)预计,Google Glass这一款产品就将在2017年带来每年超过30亿美元的营收。
目前,量化自我手环正在驱动这部分增长,但是智能手表和眼镜将很快到来。GigaOm研究员朱迪o兰克认为,全时在线、全时可通讯的可穿戴设备将会带动移动大潮的下一轮革命,朱迪在文中写到,可穿戴设备“有潜在可能成为未来移动电话的表现形式,超越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平台形态。”
虽然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巨大,霍尔姆斯警告说仍旧需要时间和大量在硬件和软件整合上的投入才能挖掘全部的市场潜力。
“人们将会拥有更多的可穿戴设备,因为他们的能力提高了,成本下降了,你能够用这些设备做的事情将会变得非常非常吸引人,”霍尔姆斯说,“现在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用户装进这些小型设备里的技术已经变得足够强大,真正为新的可能创造了空间。”
霍尔姆斯表示,这些新的机会可以是一件能够将心率数据发送到手机的珠宝饰品,或者是一件能够营造虚拟现实体验的头戴式计算机。和放在口袋或背包里的智能手机不同,可穿戴设备往往更可见,也传达了某个信息。
“现在我戴着这款FuelBand,它能够捕捉我的活动,但是同样它向世人表明,我关心自己的行动,因为我是一个积极的人,或者至少我希望成为一个积极的人,”霍尔姆斯说道,“FitBit和FuelBand都很成功,因为它们的设计美学就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人群,并不是因为它们是有趣的科技产品。”
可穿戴设备是否会改变消费者的习惯?
可穿戴设备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是霍尔姆斯认为人们已经准备好要尝试一下了。
“人类佩带手表的历史已经有超过100年了,”他说,“耳机很简单,它是可穿戴的一种普遍形式,人们也使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但是现在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可穿戴新发明上,那些能够将传感器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到智能手机、平板设备或者个人电脑上面的可穿戴设备。”
霍尔姆斯表示,随着量化自我潮流变得更为人们所接受,可穿戴设备会变得更可靠。
“最开始人们对于电视、摄影和录像技术都有一些异议,但是随着时间过去,这些设备最终都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可穿戴设备的设计者也有一些社会方面、功能方面以及隐私担忧方面的问题要考虑,但是霍尔姆斯坚信,人们将会在自己的家中购置更多智能设备,身体上也是。
“在大多数人(对可穿戴设备)感到习以为常并且认识到使用这些设备的价值之前,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这项技术也需要时间被重新定义。”他说。
随着一大批可穿戴设备设备相继被投放至大众电子消费市场,全新的产品形态给消费者和用户带来了独特的人机交互体验,2013年也被应景的称之为“穿戴式计算年”。
尽管可穿戴产品形态并不是眼前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产物,但是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的速度仍然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以至于很多人也在高呼,“可穿戴式设备将会颠覆我们的生活”。然而,在纷繁嘈杂的叫好声中,也有很多持观望甚至是反对态度的人,对新的产品持不置可否或者质疑的态度。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产品属于可穿戴计算设备,它应该是什么样,又该具备何种功能,再者又有哪些不足或者亟待改善的地方?
什么是可穿戴设备?
业界对于可穿戴设备并没有严谨、统一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从对穿戴式电脑(Wearable Computer)的解释上引申出可穿戴设备的定义。实际上,从产品形态的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和穿戴式电脑二者之间可以看成是集合和子集的关系,可穿戴设备形态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手表,也可以是眼镜,电脑形态位列其中。
维基百科对穿戴式电脑解释为可穿戴于身上出外进行活动的微型电子设备,此种电脑由轻巧的装置构成、利用手表类小机械电子零件组成,达成像头戴式显示器(HMD)一般,使得电脑更具便携性,穿戴式电脑对于除了硬件编码逻辑需要更复杂计算支持的应用非常有用。
也就是说,设备需要满足已于佩戴(与传统配饰相融合)的形态、具备独立的计算能力以及拥有专用的应用程序和功能,才能够划归至可穿戴设备行列,三者缺一不可。而在这方面,市面上还有很多形似的产品,但最终由于计算能力或其它方面的问题而无法定义为可穿戴设备,比如索尼SmartWatch。
可穿戴设备图例
受生产力和技术的限制,产品主要表现为对PC的穿戴化改造。
PC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还全部停留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产品之上,但这个时候已经有厂商、研究机构甚至是个人在穿戴式产品方面进行了尝试,试图对PC进行穿戴形态的改造,这也可以被看作是“穿戴式电脑”的起源。
早期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主要以实现基础功能为主,具体到形态上则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这主要受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相比工业设计、审美标准以及引申出来的功能,开发者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在产品实现方面。
·Zypad WL 1000的手腕式电脑
2006年3月份,Eurotech公司曾推出过一款型号为Zypad WL 1000的手腕式电阻式触屏电脑,在业界引起了一阵轰动。消费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预装Linux或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版本,配备3.5英寸240 x 320分辨率显示屏、内置GPS模块,支持802.11b/g无线网络,除了支持触控外,用户还可以利用机身按键进行操作。据介绍,Zypad WL 1000主要用于搜救部门,卫生医疗,安全,维修,交通,军事等领域,对大众电子消费者并不友好,而这也成为这款设备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Glove One的手套电话
2012年,设计师Bryan Cera设计了一款名为Glove One的手套形态电话,可直接安装SIM卡使用,一度也被很多人定义为可穿戴计算设备形态的一种,但如果严格按照前面所给出的定义,由于不具备丰富的应用和功能特征,且不具备数据收集、整合和分析的能力,Glove One仅仅只是对手机进行穿戴式改造,看起来很酷,但除了基础的通话功能之外,并没有其它方面的应用和功能特征,其人机交互方式甚至采用的是传统的按键,因而并不完全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可穿戴设备,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形似”的一个特例。
新形态、新玩法不断被发掘,产品功能和消费需求相遇,其中健康类型产品最为热门。
PC互联网逐步向移动互联网过渡的过程中,平台性产品的出现给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更利于发展的“土壤”和更大的发展前景,尤其是移动操作平台生态的趋于成熟和开发群体的庞大,可穿戴设备的可玩性和新玩法不断的被发掘出来。
另一方面, 可穿戴设备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不被大众消费者接受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厂商在当时并没有将大众电子消费市场当成主力市场,相关产品的消费者版本并不多见;另一方面,早期可穿戴设备虽然形态稀奇,但是整体的用户体验并不出众,不具备在消费群体中大面积铺开的卖点,同时技术发展初期昂贵的价格也限制了产品量产的步伐。
然而这两方面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下子迎刃而解。首先,越来越多的厂商将目光聚焦到了健康相关的产品之上,且提供了配套的软件客户端和应用程序,并在传统挂饰、首饰的基础上引入更为时尚、新颖的设计,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吸引力。其次,消费者对健康和娱乐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并且日益成为当前消费需求的主流。可穿戴设备占尽先机,顺利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Second Sight Argus眼镜
今年8月份,Second Sight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Argus的眼镜形态医疗产品,被媒体称之为盲人用户“外置的眼睛”。Argus可以帮助用户识别物体的黑白边缘和对照点,然后通过植入在视网膜上微型电极向用户反馈捕获到的环境信息,并将对应的数据转化为视觉向导,引导盲人用户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问题。另外,Argus眼镜配套的软件客户端 Acuboost也在研发当中,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这款软件平台来为患者的视觉能力进行功能优化和定制,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尽管目前Argus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盲人患者的“外置眼睛”,但是却引领了未来医疗设备向可穿戴产品形态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其意义颇丰。
·Oculus Rift虚拟现实头盔
传统的人机交互以键盘和鼠标为媒介,手柄也是很常见的一种方式,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触控成为备受好评的一种新思路,然而在这之外,Oculus却拿出了一款名为Rift的沉浸式人机交互解决方案,通过可穿戴设备将用户置身于游戏场景当中,提供用户更为逼真的游戏体验和更为直观的人机交互方式。Oculus Rift的消息一经问世,就引来了大量的关注和阵阵好评,2013年E3游戏展上,Oculus Rift力压微软Xbox One和索尼PS 4等劲敌,荣获“最佳硬件奖”头衔。而在资本市场,Oculus Rift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筹资达250万美元,首轮融资也达到1600万美元。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外界对这种家庭娱乐方面的可穿戴设备形态人机交互方式的认同和期待。
·Vibrado可穿戴式袖套
日前,有消息传出,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Vibrado公司已经开发出一种二头肌,前臂和手上都附有加速器的袖套,专门作为篮球运动教学和训练的辅助设备。据悉,这款袖套配备的传感器可以精准捕捉用户的投篮姿势、出手速度等数据,然后通过光和音频信号进行辅助提示,借助配套的应用程序还可以对训练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Jawbone UP手环
健康类可穿戴设备毫无疑问是今年一大热点,之所以今年被称之为“可穿戴设备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类型产品的爆发。Jawbone UP作为一款健康手环,可用来统计睡眠、运动和饮食信息,并通过应用对内置传感器手机的数据进行整理生成报表,供参考和分享,虽不能直接改善身体状况,但心理暗示作用还是非常突出。
可穿戴计算设备可以给用户提供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和用户体验,但是目前阶段这种类型的产品还是被很多人当作品质生活的象征,言下之意很难大规模覆盖普通用户群,这种现象大致也可以划归为三类:
首先,可穿戴计算设备目前的价格仍然偏高,以Jawbone UP手环为例,近1000元人民币的售价并非所有消费者都能承受;其次,可穿戴设备的受众群体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规模,绝大部分消费者对这类产品要么一知半解,要么根本不了解;最后,也有很多用户对这类产品功能的实用性和必要性产生质疑。
因此,可穿戴设备厂商在未来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个解决,既要控制产品成本和售价,同时也要承担起教育用户的重任。另外,对可穿戴设备进行整合一样至关重要,因为相关产品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分散的产品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可穿戴设备网络和集群,也需要有厂商和开发者给予关注。
·雷声XOS Exoskeleton
对可穿戴设备的整合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通常被称为Exoskeleton的机械化服装,目前已经有众多研究机构参与到了这种类型的产品研发当中,并主要还是用于军事以及特种作业领域,比如雷声XOS Exoskeleton。据悉,这款可穿戴机械化服装项目最初由Sarcos创造,而后被雷声综合防御系统公司收购,其产品可以让穿戴着远距离负重,同时单兵使用高功率武器系统,与一般的机械化服装不同的是,这款产品属于一个完整的套装。虽然从目前来看,其外观略显笨重、简陋,但是电影钢铁侠中在山洞中打造的“山寨”版本不也一样很简陋?
·HAL Exoskeleton肢体辅助机器人
如果说XOS Exoskeleton过于简陋,而且仅仅用作军事用途,那么HAL Exoskeleton肢体辅助机器人就明显不一样了。这款可穿戴形态的辅助机器人除了拥有更为时尚、前卫的造型之外,用途和Argus眼镜比较类似,主要针对医疗健康市场,用于提升患者的负重能力。据悉,这款机器人内置传感器可以捕捉人类的身体电脉冲,预测穿戴者的运动行为,并且估算出运动所需要消耗的能量,然后将这些能量传输到关节处,实现外力负重。比较有意思的是,设备在向关节施力时会有一个提前量,确保和人体动作保持重合,以保证最佳的穿戴体验。
从最初的产品实现阶段,到当前的功能拓展阶段,再到未来的产品整合以及规模应用阶段,可穿戴产品的功能特征正在一步步的发生改变,并且朝着和用户更加友好的方向发展,这种改变直观的通过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表现出来,但即便如此,这类产品目前依旧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功耗、电池以及内容显示方式等等。
相比功能方面的优化和更新,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才是可穿戴设备最值得关注的地方,而这也是真正能够改变人们生活的根本所在。换一种方式则可以理解为,新功能的探索是循序渐进的,而交互理念的演变却是“革命性”的。
另外,设备之间整合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可穿戴设备而言意义尤为深刻,目前市场上的绝大部分穿戴式设备都是独立的产品形态,也可以理解为封闭的数据体系,所以开发者和设计师完全可以尝试寻找设备间相互连接和数据交换的可能,组成一个开放和持续在线式的可穿戴设备体系,最大限度拓展设备的应用空间。
大话科技No.7:骨传导技术,让女神上车不再睡觉
对于广大屌丝来说,如果能在回家或者求学的火车上,跟一个梦中情人般的姑娘坐在一起,那就是极幸福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无奈的发现,凡是跟屌丝坐在一起的姑娘,基本上都处于把头靠在窗户上睡觉的状态。
这样的细节也只有矮矬穷的屌丝才会发觉,他就此得出结论“女生坐火车都喜欢靠窗睡觉”,他每次坐火车前都苦思冥想如何才能让女生精神抖擞不睡觉,从苦背冷笑话到学习知音煽情本领,他真的陷入了自己的世界。这样的情况持续到某次他要下车的时候,一个又高又帅的男孩坐到了他的位置,那正在睡觉的姑娘居然装作被惊醒的样子,萌萌的甩了甩马尾,两人聊了起来。
当他找到问题根源之后,从此坐车却只遇到打呼噜的莽汉子和嗑瓜子的胖大妈,颇有些“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味道。
上面的细节描写如此生活活泼颇具画面感,稍有常识和判断力的同学都猜出了这个屌丝是谁。而现在,我突然发现自己找到了办法。
那就是骨传导技术。
广告公司宣传片截图(有本事你拍拍他们被惊醒后的表情~)
今年德国的一家广告公司BBDO公布了一段视频,主要讲了一种崭新的广告技术。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让玻璃给你放广告”,此处玻璃是名词,非人称代词。我们可以遐想一下,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劳累了一天,在夜晚登上了回家的地铁,人品大爆发抢到了一个座位,刚刚靠窗睡着,就有一个声音在你的脑海里盘旋着“只要998,只要998,八星八箭带回家,你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会不会想死?
当然,如果放的是著名声优用麻酥酥的声音念限制级小说的话,我愿坐在这班地下铁,直到地老天荒。
一.什么是骨传导技术
稍微有点生物学常识的、通过几十万年进化完全的同学都应该知道人之所以能听到声音,靠的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然后声波振动耳膜,振动的频率又传导给耳蜗。而骨传导技术则是绕过耳膜,将人的头骨作为传播的介质,直达耳蜗。
技术带来的结果就是:耳机不用塞在耳朵里了。
二.骨传导技术的开山祖师
就跟中国的一切行业都能找到祖师爷,例如海鲜业奉龙王、木匠奉鲁班、盗墓的奉曹操、窑姐儿奉吕洞宾一样,如果说出骨传导行业的祖师爷,那可是如雷贯耳。
贝多芬。想贝爷当年虽然逐渐失聪,但是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掌门人,仍然谱出一大批经典名曲,特别是《第九交响曲》成为了欧盟的盟歌,如果按播放次数收版权费的话,他用不了几年就能在北京有买房子的首付了。
那么作为一个身残志坚的音乐人,他是如何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追逐音乐的梦想呢?原来他依靠的是颚骨咬一个竿,竿子的另一头连接着钢琴,根据振动的情况来判断声音。
在上世纪70年代,有美国公司利用骨传导技术做了一个类似毛巾状的收音机,可以在运动时围在脖子上,会通过颈骨等把振动传递到头部,这产品名字叫BONE FONE。之所以会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当年那杂志上的一句介绍“从颈部、肩部和胸部将声波传递给内耳”。好奇的我陷入了深思,那胸部的大小是否会引起收音质量的差别?G杯就是杜比环绕,飞机场就是噪音。
不过骨传导技术虽然起步很早,祖师爷起点很高,但是真正普及还是在最近几年。
三.骨传导技术的优势
1.保护耳膜
现在经常看到猛烈的高分贝的噪音会损害耳膜的新闻,严重的会造成失聪。并且一些劣质的地摊耳机等,长时间佩戴对耳膜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那么怎么能对耳膜进行保护呢?当然是不去使用。嗯,处女膜同理。
2.嘈杂户外环境保持安全
如今随处可见一些美少女头戴硕大的耳机,走在街头摇头晃脑的听音乐,至于远处是不是来车,是不是有喇叭,完全充耳不闻。而骨传导技术,则在听音乐的时候,保证了耳朵保持着待命的状态。这样在遇到危险时能第一时间听到。
特别是军用,很多特种部队会用骨传导装备,一方面能接收指令,另一方面还能保证对现场环境的高敏感性。
想想看,你听着音乐,看着美剧,津津有味非常投入,而旁边的路人却看到你的耳机都不在耳朵里,这挑战了很多人的认知范畴,不明觉厉。
四.技术的案例
撇开开头的那种天马行空的设想不谈,看一看有哪些设备真的用上了这一技术。
1.Cynaps 骨传感帽子
初次看到这顶帽子的时候,我丝毫没有发觉跟五道口地摊上10块钱一顶的太阳帽有什么区别。但是当打开帽檐,才发现别有乾坤:可以通过调整帽檐来调节音频的质量和大小,一方面让帽子更适合你的脑袋,另一方面让声音更舒服。
这帽子让我瞬间想起星爷的经典之作,“吹风机不过是它表面的掩饰,实际上—它还是一个刮胡刀。”
也许未来真的可以出一款帽子,帽檐下方从外面看是墨镜,从里面看是小屏幕,然后加上骨传导技术……我等屌丝们就能在阳光下看A片了,再也不用拉窗帘了。
2.AFTERSHOKZ蓝牙耳机
当它第一次出现在2012年的CES消费电子展上,就已经吸引了我的目光,特别是后来出了蓝牙版之后,就辗转海淘了一个。反正第一次戴上,就感觉整个人高端大气国际范儿了。
这产品主要打造的功能就是骨传导技术,耳机不用塞到耳朵里,只用贴在颧骨上即可。并且通过爱钻研的我反复研究,又发现了这款耳机的新用途。因为这靠振动来传递声音,如果听激烈的摇滚乐的话,耳机就剧烈的振动起来,仿佛自己的脑袋正在进行穴位按摩一般,麻酥酥的感觉。
那天,我正在享受这耳机的头部按摩功能,一同事贱兮兮的跑到我旁边,一脸疑惑。我轻舒了一口气,说:“这曲子的振动频率不错。”他竟然跳出三步,指着我大声说:“想不到啊想不到,想不到你这种浓眉大眼的也用按摩棒……”
3.宝珠蓝牙耳机
任何创新的技术设备,如果不能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那么只能是闭门造车。例如科研人员如果能把现在犹如面条机一样的机器人做的像刘德华王力宏林志玲,那么早就普及并且更新好几代了。
而宝珠蓝牙耳机则是利用了女性爱美的心理,谁也不愿意自己穿个超短裙,头上戴一个保镖一样的耳麦,所以Hybra Advance公司推出了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Orb。不用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指环戴在手上,用的时候可以拧开贴在耳朵上,仿佛耳环一般。
就在我慨叹开发商很懂女人心理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他们的豪华版产品介绍。他们的豪华版可以用指环上的小屏幕显示消息/来电号码/提醒。天啊,豪华版难道不是应该镶上一颗八星八箭的大钻石么?没钻石怎么跟小伙伴炫耀?
4.中耳植入器
瑞典知名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在去年年底开始做临床试验,就是运用骨传导技术将设备植入患者的耳朵上方,接收声音之后转换成振动而传导到耳蜗中。这技术至少能帮助很多因中耳炎等问题失聪的患者,直接用骨传导设备取代中耳的作用。
而骨传导技术的逐渐完善,最近谷歌眼镜也宣布将在下一次的开发中加入此技术,将眼镜从简单的视觉设备变成视听一条龙服务。
这让我禁不住陷入了想象,现在帽子里能植入骨传导传感器,那么以后衣服/袜子/鞋子/内裤里都能植入。这样的话,我听一首歌,全身的设备都跟随着旋律有节奏的振动着,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真正的视听盛宴。
我只需要再解决一个问题就足够了,就是在衣服上写一排字:
“我不是羊癫疯患者!我没触电!不要打我!”
———————-
后记:一直刻意的略过那条新闻,那个被人挖去双眼的孩子。
我不关心凶手是谁,背后的猫腻。我只是在想,他的未来他的世界他的色彩。
真希望科技,早一天,能让他重见光明。祝福。
Jawbone UP2智能手环:追踪睡眠、运动、心情、卡路里
厂商:JAWBONE
尺寸:周长:141-180mm(内部)
重量:19-23g
售价:国行1280元起
上市时间:2012-4
可穿戴设备成了超级热门的概念。尽管智能手环的话题效应还不如智能手表那么明显,不过相比于还处在“镜中花、水中月”阶段的智能表,可以洗澡时佩戴、实用又低调的智能手环的确成了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的主力,主攻健康信息追踪。
目前比较流行的智能手环代表品牌主要有两种,Jawbone UP2和Fitbit Flex。二者外形略有差别,功能比较接近,主要都是记录和存储用户的睡眠质量、运动成效以及卡路里摄入等方面信息,并通过手机(或电脑)应用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向用户提出健康改善建议,而且Jawbone UP2和Fitbit Flex在续航时间上也比较一致,都为8-10天左右。然而,二者在一些功能和同步方式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Jawbone UP2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设定好的闹钟时间,依照对人体睡眠深浅程度的判断适当地进行提前唤醒。 此外,Jawbone还有“伏案提醒”功能,如果人体相对静止了一段时间,这个手环就会开启震动提醒,让你起来溜达溜达,帮用户避免颈椎病和手腕僵直症,对上班族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实用的功能。除此之外Jawbone还有一个可以做噱头但实用性未知的“心情跟踪功能”。
Fitbit Flex在功能上相对Jawbone UP2稍微少一些,但是最大的优势是Fitbit Flex上的数据在同步到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无线网,不像Jawbone只能通过一根直接和智能机相连的数据线和手机同步(而且无法和电脑同步)。
不过应用软件方面,由于Jawbone UP2的APP已经支持中文,所以在使用便利性上会更强一些。
为什么我认为可穿戴设备一年后必将大行其道?
虎嗅注:可穿戴设备离大规模市场化有多远?见仁见智。有的人认为受硬件性能所限,各种设备的用户体验并不佳;有人却觉得它很容易嵌入自己的生活,成为须臾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本文来源于,作者为Eric Jackson,他试用Fitbit Flex后的看法是:等到明年这时候,可穿戴设备可能就会走入千家万户了。
也欢迎各位用过可穿戴设备的同学在评论区里发表你们的使用体验。
本文由福布斯中文网翻译:
大约一周前,我买了一件Fitbit Flex。日,软银公司(Softbank)总裁孙正义(Masayoshi Son)在东京发布了一款配合Fitbit Flex和智能手机的健康服务。
可能你并未听说过这家公司,Fitbit是众多开发“可穿戴设备”公司中的一家,其主要产品就是一款可以像腕带一样日夜戴在手腕的小型电子设备。
另外,像Jawbone Up、耐克FuelBand以及Basis Band等公司也是可穿戴电子设备生产商。劳伦o古德(Lauren Goode)上个月在网络杂志AllThingsD上撰文,对这些公司进行了相当精彩的一番点评。
我只用过Fitbit Flex,所以我打算仅就这款产品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非常喜欢这款产品。它很容易令人上瘾。
这个腕带式的电子设备可以追踪我的饮食、卡路里燃烧量、步行量、睡眠以及体重。
Fitbit公司(巧合的是,这家公司刚好在本周宣布获得4,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近乎完美地为当今的世界打造出一个符合潮流的可穿戴设备。
它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自动与智能手机中的应用程序同步,这样你就无需将它接到手机上。
不难想象,如果这款腕带设备必须跟手机连接才能在应用程序上看到我每日的进步,使用起来会有多么麻烦。这令我想起小时候,父亲买回来一个卫星接收器。这种接收器不能通过马达自动调节,所以每当要在不同的卫星之间调换频道时,他就要到门外亲自搬动卫星接收器,以改变接收角度,“不过就是走出去搬一搬而已,能有多麻烦呢”,事实证明,真的很麻烦。
前段时间,当有传言说苹果将会推出一款叫做iWatch的设备时,舆论一致认为这款设备所针对的细分市场过于狭窄,销量势必惨淡。我当时也没对这款产品抱有太大的期望。
不过,如果苹果的iWatch能做得像Fitbit一样好的话(按照苹果的风格,它应该会做得更好),那么就一定会风靡畅销。
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常会购买一款计步器来计算每天的步行量,也会记录卡路里的燃烧量,我们还清楚地知道,每天喝4杯水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是,说实话,“知易而行难”,很少有人能坚持这样做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美国的肥胖者比比皆是。
但是Fitbit公司则把这一切变得轻松易行。当然,你还是得将每天所吃的食物手动输入进去,但是一旦你这么做了,应用程序就会自动将这些食物所对应热量的各种版本(包括许多连锁餐馆)收集并呈现出来。
如此这般,过不了几天,你就会习惯于每天查看身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至少我已经是这样了。
就我来说,自打开始关注每日卡路里燃烧量和每日摄入的热量之后,我的体重随即便开始出现下降。我每天会多喝水少吃零食。即便是在需要久坐的工作日,我的运动量也会上升。我觉得带上了这款腕带设备之后,就如同有一个健身教练在身边督促我每天做出正确的健康决定。应用程序每天都会记录身体的变化并持续追踪,实时看到这些信息的感觉令人相当愉悦。
Fitbit也并非十全十美。我希望可以在腕带上看到时间,我也希望它能够实时测量我的血压,在我出现中风和心脏病的时候帮我联系到救助。我情愿为这些功能买单。
我觉得与我持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今年5月,软银公司总裁孙正义(如今他也是斯普林特公司的老板)宣布他将会以每月5美元的价格出售健康规划服务,来全面追踪人们的健康状况。
有趣的是,孙正义在健康追踪测量方面是如此的超前,即便Fitbit Flex已经开售,但他还是要为它开发专用软件来追踪更多的健康信息。
孙正义甚至还开发了一款软件,只需要用这款软件拍一张自拍照,你就可以看到,如果保持现在的运动量,未来20年后你的样子。孙正义将此称之为“激励法”。
我周边的人都注意到了我手腕上戴着的Fitbit设备(也可能是因为我不断地向身边那些对此不感兴趣的人吹嘘这款设备的好处吧),几乎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想要拥有一个。
穿戴设备很无趣么?我不这样认为。想当初,iPhone刚刚上市的时候,曾有人说过,没人愿意用手机上网。然而,时间自会证明一切。
不得不说,我虽然十分赞赏Fitbit的团队开发出了一款伟大的产品,但在刚开始的几天里,我却不断地回想起我的那台Flip摄像机,你们还记得Flip吗?
我记得好像是在2005年,第一次买到Flip摄像机的时候,我就成了街头潮人。当我拿着它拍摄的时候,人们都会停下脚步,好奇地问来问去。Flip摄像机的设计和简单易用简直棒极了。我总是自豪地炫耀它自带的一个USB接口。当时YouTube刚刚上线,这个功能正好可以上传视频。
然而,仅仅过了几年,苹果就将所有的功能整合到了一部手机之中,从此风头完全盖过Flip。既然有了苹果手机,干嘛还要买Flip呢?
我在想,如果iWatch上市,历史会不会再次重演呢?这些可穿戴设备公司将要如何与苹果公司竞争呢?即便是耐克公司,也会在苹果强大的产品面前感受到威胁(顺便说一句,蒂姆·库克还是耐克公司的董事,今后他在耐克公司的董事会上应该会有些尴尬吧),而据我的理解,三星也打算开发旗下的可穿戴设备。
当然,我并没有谈到可以头戴的谷歌眼镜,我并没用过它,所以不做评论。
然而,我同意蒂姆·库克在今年5月AllThingsD大会上所做的评论,他说手腕似乎天然地适合这类技术。
再过三年,可穿戴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呢?这一点,光是想想就令人兴奋。
我能够想象得到,我的Siri将会用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的声音告诉我:“艾瑞克(Eric),你确定还想要来块蛋糕吗?”
注:用过智能手环Jawbone UP2的小伙伴,可以分享下使用感受,好坏皆可说说。
穿上就是钢铁侠?对穿戴设备几种极客式的猜想
新西兰公司MartinAircraft本周二宣布,航空监管部门已经向该公司发放了飞行许可,允许试飞“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性喷气背包”。如果说能穿戴身上的设备都叫可穿戴设备的话,那喷气背包可以说是最炫的设备之一。但其15万美元起的高昂售价目前看来不是普通消费者能玩得起的。但是这也给我们对穿戴设备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能,那么,我们不妨先忘掉市场和增长,从一个极客的角度做几个猜想:穿戴设备功能和设计上的几种可能性。
猜想一:可商用的柔性屏或提早进入应用领域
可穿戴设备兴起的最直接影响莫过于大大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不仅包括MEMS、PFC和粉末冶金,还包括柔性屏。最近有消息传出三星即将在9月4日的产品发布会,发布除三星GalaxyNote 3之外的另一款产品Galaxy Gear,虽不能确定真假,但至少意味着技术领域一直亟待突破的柔性屏可能由向前迈了一大步,此前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宣布该校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块彩色柔性AMOLED显示屏也佐证了这一点。
猜想二:NFC的普及将解放我们的钱包和钥匙包
虽然说这个被称作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新玩法暂时还处于噱头阶段,并且只配备在少数高端机上,但想想看,如果出门可以不用在钱包里鼓鼓囊囊地装满各种公交卡、打折卡和银行卡,只要刷一刷智能戒指、手环或手表就完成支付了,也是件挺神奇的事。基于NFC的智能钥匙也早就被研发出来,逐渐被应用于汽车和民用领域,比如JohnMcLear就将戒指嵌入了NFC系统,只要带着NFC Ring,就可以进入类似“Lockitron”的门禁系统。
猜想三:产品个性化使山寨成本大大高于原创成本
在华强北电子城走一圈就组装出一部手机来的现象恐怕将成为历史,可穿戴设备由于其工艺、功能、设计和研发思路的不同,并不像手机一样拥有标准化的零配件和解决方案,因此山寨一款产品的成本除了能节省一点设计费之外,其他与原创一款产品基本没什么差别,甚至有可能因为采购规模较小而成本更高,这么赔本的买卖或许山寨厂商不会去愿意尝试,当然这也对于光大用户来说是好事,毕竟可能会有更多的产品种类供选择了。
猜想四:设备可以穿戴在人体任何位置
其实人体只要能固定物件的地方,理论上就可能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活跃区域,就比如Glass和手表,但显然,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工作的位置和其发挥的功能目前是一一对应的,并且发挥作用时不能脱离人体。但除了头部和腕部,可穿戴设备还可能在哪里发挥作用呢?不放大胆猜想一下:如果考虑其他位置,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流动性的,即佩戴在任何地方也不允许其作用的发挥,比如可以以不同方式佩戴的“智能珠宝”,另一种是更具有针对性的,比如可以识别并具有矫正功能的高尔夫手套。或许有一天,当把全身都固定上了穿戴设备时,就真的成了钢铁侠。
总体来说,技术是目前穿戴设备普及的障碍之一,譬如电池想续航和安全性,工艺跟不上导致做工粗糙,但是从长期来看这都不是什么大事儿。就好比时下火热的微信和落寞了的米聊,一年前在大街上按着手机屏幕对着手机讲话会让很多人感觉很另类,而现如今没有个微信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这就是颠覆用户的力量。而可穿戴设备,很有可能会再次颠覆传统。
(本文作者@高文思,投资圈人士,关注TMT和文化产业精彩的投资机会,欢迎交流)
硝烟中的一抹魅影:可穿戴设备的机会在哪里?
近几个月,一系列的有关穿戴设备的并购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从三个月前Jawbone以1亿多美元收购BodyMedia,到近期苹果公司最近了致力于低能耗芯片的制造商Passif Semiconductor。但整个市场并没有成熟,我们也不可能去追巨头,那么可穿戴设备的机会到底在哪里呢?
一、既然可穿戴就一定要可脱掉
如果按广义的来算,其实蓝牙耳机也算是可穿戴设备之一,而且无疑其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都可以分分钟秒杀智能手表、手环和眼镜。在笔者看来,它确实击中了人们的痛点,并且作为可穿戴设备,既然可穿戴,就一定应该可脱掉,这也或许是其成功的原因。
二、消费者暂不需要手机平板之外的产品
目前智能手机发展得如火如荼,平均来看,使用者在1小时内确认他们的智能型手机达20次,试想需要拥有什么样的功能可以让用户可以1小时内启动他们的可穿戴设备20次呢?笔者认为,消费者暂时不需要在智能型手机以及平板计算机外再拥有一个全功能型产品(比如智能手表),因为其功能差异化并不大。早先的索尼和微软也都进行过尝试,但效果并不明显,即便是当下的明星Pebble,喜欢它的用户也大多是没戴过它的。
三、成本压力抑制“重设备”普及
我们可以把智能设备分为重设备(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完整或部分完成其功能,如智能手表和眼镜)和轻设备(只专注于一两个功能,需要和其他设备如手机配合使用哦,如智能手环)。从成本的角度来看,重设备全面普及还有一道门槛要逾越——成本。由于市场规模还很小,供应商的报价很难压低,比如1.5寸E ink面板的报价几乎与4寸WVGA相当,几乎就占了整体成本的三到四成,很难降到预期的成本结构,有待更多供应链投入,以及市场规模放大,才能挤出更多获利空间。这也是为什么果壳手表、In Watch的价格偏高的原因之一。相反,轻设备的主要元器件成本则大多已在其他领域规模化,相对成本的压力就要小一些。
四、健康相关的穿戴设备或将先爆发
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在“2013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提到,目前记录健康数据的移动设备,配合可穿戴设备,正以每月2倍的速度在增长。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忙于工作的北漂大半年没有回家,和家人通电话时常年患有心脏病的母亲总说身体安好让他一切放心,但他无论如何也放心不下,却又脱不开身无法回家。如果这时有一款设备能实时监测母亲的脉搏、血压等信息,这位北漂会买么?而这一切,都要依托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来实现。
如此看来,穿戴设备未来不算太久的时间内机会的格局轮廓已逐渐清晰:轻设备先发力,如成功的APP一样直击用户痛点,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健康相关的设备将是可穿戴设备普及的起点。而对于厂商来讲,不论是Nike+、Jawbone Up、Fitbit Flex,还是国内的一直难产咕咚,或是蓄势待发的国际黑马缤刻普锐(PICOOC),丰富的产品线、多设备之间联动或许是个不错的策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的时候戴眼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