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研究粒子是什么的科学是什么

第一讲(电子的粒子性和波动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第一讲(电子的粒子性和波动性)
大小:2.4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简称工物系,是直属的一个系,主要研究,设有 [1] 、工程物理(班)、工程物理(定向物院)和(定向中核)专业。是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为培养理工结合的新型人才,开创和发展我国的原子能科学技术而于1955年筹办,1956年正式建立的。[2]英文名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Physics, 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工物系创办时间1956年正式建立类&&&&别系所属地区北京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隶属于清华大学下&&&&属6个研究所,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理工结合是工物系办学的特色,工物系培养的学生不仅物理、数学、外语等基础强,而且工程素质良好。近十年来加强了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技能的培养,并拓宽了专业面,使毕业生面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有很强的适应和竞争能力。工物系已从1993级学生开始实施本硕统筹培养,每年有60%左右的学生被免试推荐为研究生,用六年时间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或用九年时间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余学生四年本科毕业。
工物系现设两个本科专业:即工程物理专业和,每年共招生本科160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工物系设有“”和“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和“”等七个二级学科,其中“”、“”、“与材料”、“”四个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全国评估排名第一,并被评为首届全国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目前在“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又增设了“医学物理与工程”和“与技术”学科方向,具有“”以及“物理学”的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新增“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近年来,每年招收研究生100多人,还设有“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此外,还培养“” 和“安全工程”领域的。
工物系学科特点是多学科交叉,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核技术及应用、、与材料、与环境保护、医学物理与工程、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安全科学与技术等。工物系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凝聚力强的科学研究队伍,形成了发展态势良好的科学研究格局,取得诸多瞩目的科研成就:“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系列的研制及产业化”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装备缺陷辐射检测技术”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近年来,先后与海外三十多个科研单位、大学建立了双边交流合作关系,如:、分校、英国(北爱)、日本东京大学、、美国Intraop Medical Corporation公司、韩国研究机构、德国中心、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等。应邀来系访问、讲学、洽谈国际项目的外国专家、学者达200多人次,并多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高级研修班等。为了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充分利用海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学生兼容并蓄的国际化学术精神,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物理系近年来采取多种举措,在师资力量、交换学习、双语教学等方面积极与国际(海外)高校合作,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到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合作院校进行短期交流。
工物系在学科、科研、队伍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办学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和凸显,为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师资力量雄厚 教学质量高
工物系现有在职教工119人,教授31人,其中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3人,清华大学百人引进教授5人;副教授58人;博士后研究人员34人。聘请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聘请校双聘教授及兼职教授22人,其中:双聘教授11人(院士7人),校兼职教授11人(院士6人)。
工物系已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其中《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及实验》、《核工程基础》、《核数据获取与处理及课程设计》三门课程被授予清华大学校级精品课称号,2008年《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及实验》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物系还特别邀请海内外著名教授和院士开设学科前沿讲座课程,不断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仪器设备精良 实验手段先进
我系拥有以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化科研、教学实验室,其中有全国高校唯一的反应堆次临界装置和球形(聚变)装置。
我系拥有一批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985建设项目校系较大投入建设我系教学实验室,引进先进仪器设备,改善实验条件和环境,开设了反映新技术的高水平实验研究项目,建设成先进的、开放的、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验和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科研能力、启发创新思维的现代化实验条件与环境,正逐步跻身本学科世界一流教学实验室的行列。
科研领域宽广 学术思想活跃
研究领域范围广泛,涉及核技术及应用、与材料、、、与环境保护、医学物理与工程、天体物理、公共安全技术研究等。作为国家科技攻关的中坚力量,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科研成果,多次受到国家、省部委的奖励。[2]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是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为开创和发展我国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培养专门人才而成立的。
日周总理同著名科学家、谈话,询问了我国核科学研究情况。1月15日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的汇报,研究了我国发展事业问题,制定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做出发展核工业的决定后,周总理亲自组织实施。
为了开创和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急需培养大批的原子能方面的科技人才,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刘杰、、、黄松龄、李元相、唐宗愚、、等组成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培养原子能事业技术人才工作的领导。
(2)经国务院批准,由蒋南翔和钱三强负责,在苏联和东欧的中国留学生中挑选与核事业相近专业的学生,学习核科学和专业。
(3)为了创办新专业,高教部于1955年9月组织了一个以蒋南翔为团长,成员有、与参加的访苏代表团,了解苏联有关核专业及其他尖端专业的办学情况。
蒋南翔同志访问回国后,提出清华要办等10个新专业,为此给高教部打报告。但这一倡议遭到当时高教部的苏联专业顾问的反对。最终,由于党中央的支持,报告转国务院由主管副总理同志批准。为了在清华筹建新专业,南翔同志给国务院打报告,经陈毅同志批准,将原定调往北京航空学院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留下来负责此项筹建工作。参加筹建工作的,还有、吕应中、余兴坤等同志。筹建阶段,不仅配备了主要干部和教师,而且有了四个年级近五百名学生:1955年秋从电机、机械、动能等系抽调部分二、三年级的优才生各43名和50名组成物八班(53级)、物九一班、物九二班(54级),共93名学生作为待成立的的首批高班学生;年在机械系的名义下(当时何东昌同志兼任机械系副主任)在全国直接招收工程物理专业的新生(55级、56级)536人。日经校务委员会通过,工程物理系正式成立。任命同志为首届系主任。
工程物理系原是全校规模最大的系之一。后来,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校对系际专业进行了调整,成立了若干新系和院所,工程物理系因此也先后调出了部分专业,规模有所缩小,专业设置也有所变化。在此阶段,主要经历了建全系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设置各专业教研组及相应的实验室,建立核反应堆,创建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200#”等艰苦创业过程。58年工物系由化学馆4楼迁入新建成的系馆,度过了最艰苦的阶段。教师边学边教,各专业课从无到有逐步开齐,并编出了水平较高的讲义。经过十年的努力,使成为专业齐全、国内首批核科学技术专业系科。
当时参加系领导班子的有(系主任)、(建系初期党组织负责人)、余兴坤(总支书记)、吕应中(副系主任)、(副系主任)、张礼(副系主任)。
我系最初的专业设置,是参考苏联有关系科设立的。当时还邀请等高等院校有关专家来我系作短期讲学。
根据我国情况和实际需要,工程物理系设立了以下教研组,并任命了各教研组的有关负责人:
“210—1”核电子学教研组(负责人:许纯儒)
“210—2”核物理教研组(负责人:陈泽民)
“210—3”加速器教研组(负责人:刘乃泉)
“210—4”剂量防护教研组(负责人:刁会昌)
“210—5”教研组(负责人:张礼)
“220”教研组(负责人:余兴坤、)
“230”核材料教研组(负责人:)
“240”反应堆教研组(负责人:吕应中、)
“110”放射化工教研组(负责人:、 ,该教研组于1960年并入工程化学系,汪家鼎同志调任工化系主任)。
此外,还设立了一个为全系服务的金工车间“807”车间。
1958年我校决定要建造一座2兆瓦游泳池式实验核反应堆。设计工作是在吕应中等少数教师领导下,由我系(及部分外系)广大学生参加完成的。人员的平均年龄仅23岁半。1960年该项目获批准,工程于当年下半年开始动工,于1964年建成。反应堆于日达到临界,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批反应堆之一。同时还建成了一座零功率反应堆及相应的堆物理实验室,陆续建立了与核技术有关的化学化工、材料、热工、核探测器制造等一系列实验室,从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核科学技术基地,该基地于1962年独立为研究所,取名为“试验化工厂(简称试化厂、“200#”),即现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的前身。
在此期间,培养出了我国首批核科学技术领域的大学生,累计培养了本科毕业生2038人,研究生23人。当时的生源除了每年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适应58年大跃进的形势,从全国各高校相近专业的高年级学生110人调入我系学习。学制原定为5年,60年改为6年。由建系开始,就确立了理工结合的培养模式,“又红又专”的方向。学生数理基础深厚,并进行了工科的学习和训练。“文革”前培养的学生质量较高。基础好,独立工作能力强,事业心强,他们为“建设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而刻苦学习和工作,许多已成为我国核科学技术和工程部门的各级骨干,为我国的“两弹一艇”、核能核电、核技术应用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此期间,科研取得开创性成果。除了建立一座外,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为今后离心分离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安装与研制了一些小型加速器及其他高技术设备与仪器等。在此期间,由军宣队与工宣队组织的“”领导全系工作,废除原教研组建制,实行班、排、连体制,强行系、厂合并,将原工物系所属教研组,除原220、210-3(因实验设备在校内,无法搬迁)外,全部并入试化厂(200#)。所属的教师参加厂内的“斗、批、改”及有关的科研、生产工作。220与210-3教研组的教师留校参加本单位的“斗、批、改”与科研、生产工作。1966年5月至1970年5月教育工作陷入完全停顿的状态,大部分教师下放到农场劳动。自1970年6月起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一共培养了6届,学制为3年至3年半。另外,1973年开办固体物理研究生班,招收13名研究生(1975年被迫停办;1978年复班)。1975年加速器专业还招收专修班20名学生,学制2年半。这期间共培养了1011名学生。这些学员,除头两届外,均延至1977年后陆续毕业。
在此期间,科研处于半停顿状态,我系取得较大进展的项目是同位素技术的研究。由于该项目对国防的重要性,虽受“文革”的严重干扰,但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在上海651所的合作下,改进型C2离心机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发展“XX型”离心机事业的技术道路。这一阶段,是工物系恢复教学秩序、进行专业调整、教学科研提高阶段。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工物系于1977年从200#迁回校本部,与原留下的220及210-3教研组合并,恢复原工物系建制,但人员有所变动,干部有所调整。
在此期间,因系际间的专业调整,专业的设置有较大的变化。
从全局出发,我系陆续调出一部分专业,以支援学校新系的建设:如1982年我系的核物理、理论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专业与物理教研组合并,成立现代应用物理系;续后1984年加速器教研组也调入现代应用物理系(1994年12月加速器教研组又迁回);1984年我系部分、核物理专业与固体物理专业的教师与部分化学系、化工系教师合并,组成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8年我系材料专业与机械系有关材料专业及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专业合并,组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86年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工程物理系各专业内容作了更新与拓宽,保留了“核”的特色,但又不限于“核”。调整后全系设和核能与热能利用两个专业。1994年为了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工程物理系将工程物理和核能与热能利用两个本科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工程物理专业,从1994级开始全系按一个专业招生。为了满足的人才需求,从1992年起每年招收“”专业一个班。
自1977年起恢复了全国统考招生(学制定为5年)截至1995年止,工物系授予学士学位的“文革”后入学毕业生,累计有1589名。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经国家批准,截至1995年7月止,我系先后建立了3个专业博士点与7个专业硕士点(调出的专业未计入)。从1977年至1995年,累计共培养了博士生33名和硕士生284名。
在此期间,科研有了重大发展,完成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的研究、核电安全分析等13个课题,及“863”高技术研究方面的课题。承担了“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大型集装箱无损检测及有关技术、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等的研究。核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这个阶段,工物系深化改革,在教学、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新发展阶段。
依据学校的部署对系内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施系管教学,研究所管科研,全系分设核技术所、技术物理所及核电工程与热能利用教研室。系机关实行大办公室办公,将原有的8个科室合并为综合办公室。1997年开始用经济办法调控公用房屋资源、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在人才资源方面,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非事业编制人员聘用。1998年撤消系资料室、系金工间。
在对系的办学历史和当前类似系科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制订了全系一个宽口径工程物理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结束了全系若干个教研组“专业办学”的历史。后来根据需要,本科专业改用两个名称:工程物理专业、与技术专业。1996年起,学制改为4年。现每年招收本科生150名,生30名。
为适应对核科技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中核集团和中物院分别签订了培养定向生的十年和六年合同,1996年起的十年中累计招收定向本科生708人。期间,324名定向生本科毕业,83%定向毕业生履约去中核集团和中物院及有关核事业单位服务。走出了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点高校为国防重点单位和国家重要科技部门批量培养和输送高质量人才的路子。
在核工程方向基础上,开拓了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核技术方向,1999年开始为我国海关和有关航天部门举办班。
1997年研究生学科调整后,我校在“”和“”获得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博士生的授权,我系具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部四个二级学科和共五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授予权。近年来又增加了二级学科“医学物理与工程”,还增加了“等离子体科学与聚变”、“与天体物理”、“公共安全技术”等新的学科,使我系初具规模:共涵盖了两个一级学科、六个二级学科、18个研究方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15%以上。现每年招硕士生、博士生80名,还根据国防及重点单位的需要,开办了工程硕士班。
在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 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实施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先后形成固定式、车载移动式、组合移动式三大系列产品,替代了国外进口,批量装备我国主要海关口岸,成为我国反走私的先进设备和手段。2003年“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的研制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期间,我系研制成功 “9Mev” 、“15Mev”大型并在有关单位装备使用。同时,我系建成了世界高校中首个级联实验装置, 建成了国内首台球形实验装置。
我系的论文数、专利数连年增长,科研经费和人均效益近六年来居全校前茅。
实验室水平进一步提高,系管教学、科研实验室达到7个。新建成了“等离子体科学与聚变实验室”,“清华大学公共安全中心”。“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实验室”被定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被评为清华大学一级实验室。
我国“十五”期间,确定了发展核电战略,这为我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006年,是工物系创建50周年,也是国家“十一五”的第一年。在“十一五”期间,我系承担着培养核专业人才的任务,还承担着国防和经济建设急需的重点科研任务,我系新的2万平米的办公大楼也将在此期间投入使用。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工物系在实施“十一五”规划中,一定会取得新成绩。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工物系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斗,一定会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建中,做出新的贡献。
半世纪峥嵘岁月,新时期再创辉煌!学科方向
学位授予权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核技术及应用
国家重点学科
及环境保护
  医学物理与工程
  与技术
  物理学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
国家重点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核技术研究所
加速器物理及应用研究室
辐射物理与探测研究室
粒子信息获取和处理研究室
核系统控制与应用研究室
与环境保护研究室
技术物理研究所
与应用研究室
离心机械与机电控制研究室
激光分离与光电应用研究室
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室
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室
核能科学与工程管理研究所
与技术研究所
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强子应用及技术中心
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
及辐射成像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
挂靠的校级机构
清华大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特种能源研究所
清华大学室
清华大学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高能量密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工物系)-核技术联合研究所
清华大学(工物系)-上海旺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数字辐射成像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工物系)-辛耕投资有限公司核医学影像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波音联合中心
城市综合应急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中固医院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临床肿瘤粒子治疗联合研究所
清华大学(工物系)-核与辐射应急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工物系)-中核集团(燃料事业部)技术物理联合研究所
工物系共建校级研究机构
原子分子纳米科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研究中心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为什么要寻找“上帝粒子”_科学探索_科技时代_新浪网
为什么要寻找“上帝粒子”
  据国外媒体9日报道,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成功完成了创造迷你版“宇宙大爆炸”的实验,产生了一个温度为太阳核心温度100万倍的火球。据称,这将开启粒子物理学研究的新世纪。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其中担负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寻找人称“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粒子。不久前,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型强子对撞机ATLAS国际合作组中国负责人金山在中国科技馆“科学讲坛”上向读者介绍了有关情况
迷你“宇宙大爆炸”
世界上体积最大、能量最强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质子对撞所产生的粒子径迹
  让万物获得质量的粒子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有质量的,我们在中学学习牛顿定律的时候,就把这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可是,为什么物体会有质量?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好像也没有人认真地想过这回事儿。
  世界上有些人就爱刨根问底儿,他们要寻找物质世界构成、运转的基本结构、基本规律,寻找这世界何以会如此的终极真理。
  20世纪初期的时候,物理学家们好像已经找到了终极真理,他们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由原子构成,而物质世界的运动都受重力和电磁力的支配。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原子并不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粒子,原子内部也是有结构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质子和中子也不是基本粒子,它们是由各种夸克构成的。深入到这样的结构中后,物理学家发现,支配物质运动的不仅仅有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重力和电磁力,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感受的“强力”和“弱力”。
  事情到这一步变得很混乱,用诺贝尔奖得主、标准模型建立者之一的斯蒂芬?温伯格的话来说,那是“一个充满挫折与困惑的年代”。物理学家必须致力于寻找一种统一的理论,来描述所有这些基本粒子及各种力出现的机制。
  物理学家们真是聪明,聪明得匪夷所思。到上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们真的构造出了一个标准模型,那上面使用的语言是我们普通人想破了脑袋也理解不了的,但我们只要知道结论就可以了――标准模型描述了强力、弱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还差重力没有包含进来)以及所有基本粒子的构成机制。
  要了解一点这个标准模型的神奇性,通过这一点就可见一斑了。标准模型中引入了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提出的一种机制,通俗地理解是这样:空间中充满着希格斯粒子,当加速基本粒子时,容易碰撞希格斯粒子者就较难加速(质量较大),碰撞几率较低者即容易加速(质量较小)。由此可以说,物质本身无所谓质量,质量是物质与希格斯粒子的相互作用。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叫人匪夷所思的模型,它的更神奇之处在于,基于这个理论的很多预言居然被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实验证实了。当日,美国费米实验室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发现了顶夸克时,被标准模型预言的61个基本粒子中的60个都已经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支持与验证!
  但是还剩一个幽灵没找到,那就是让所有物质获得质量的,在标准模型中占有基础性地位的,被一些人称为“上帝粒子”的那个――希格斯粒子。
  一定是个“大块头”
  为什么希格斯粒子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说起来很容易理解:它的质量一定足够大,以往使用的粒子对撞机能量还不够大,还不足以把它撞出来。
  基于迄今已运行多年的美国费米实验室的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 以及其它加速器所做的工作,科学家推断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在114至185 GeV之间。
  寻找理论假设中的希格斯粒子的另一个困难是,它极不稳定,如果确实存在,它将在碰撞后10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衰变,因此要想捕捉到它极不容易。
  事实上希格斯就认为,费米实验室的Tevatron加速器可能已经获得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数据,“只是还没有从数据分析中找到而已”。
  但是有一个“大家伙”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已经使科学家们获得了足够的信心:由于它所达到的能量已经足够大,因此这将是一个判决性实验――如果真有希格斯粒子存在,它一定能探测到,不像以往的实验设备存在漏网的可能性;反过来的说法也成立,如果它仍然不能探测到希格斯粒子,就说明这东西根本不存在。
  这个“大家伙”就是于2003年开始兴建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它位于法国和瑞士边境地区地下100米深、约27公里长的环形隧道中,耗资总计约 20亿美元。在撞击器内那条27公里长的圆形隧道,超导磁铁会把质子和离子,加速至接近光速,然后相撞,在极细微空间爆发十万倍太阳温度的超级高温。这一刻就像宇宙大爆炸之后,释放大量能量和基本粒子,冷却后形成组成物质的质子和中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罗尔夫?霍伊尔说,“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的话,我想明年就能有所成就。”
  找到好,还是找不到好?
  对于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在进行的实验,物理学家们当然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他们的心态却各有不同。
  出生于1929年的希格斯说,希望能在迎来自己80岁生日前证实希格斯粒子的存在。他幽默地说:“如果届时还是没有发现,那我只能祝愿自己活得再长久一些了。”但他强调,如果总是不能证实希格斯粒子的存在,那么他将“非常、非常困惑”,因为他“无法想象除此之外还能怎样解释物质是如何获得质量的”。
  但也有人说,许多理论物理学家都觉得,比起找到45年前就被预测的无趣老粒子,失败反而有趣多了。
  事实上,即便找到希格斯粒子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原有的标准模型本来就有一些缺陷,比如无法解释暗物质以及太阳中微子振荡。倘若真的找到了希格斯粒子,证明标准模型是多么的完美,人们还是要为那些无法解释的问题困惑不已。
  而“标准模型”并非是惟一的理论体系,早有科学家另行提出了“超对称理论”、“弦理论”等等。它们同样期待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实验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
  用100美元打赌找不到希格斯粒子的霍金就表示:“如果未能发现希格斯粒子,我想这将更令人兴奋。因为这说明这些想法是错误的,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无论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或者没发现什么,其结果都将告诉我们有关宇宙结构的更多知识。”
  找到了又能怎么样?
  经常会有人提这样的问题,花那么大的代价,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寻找什么玄而又玄的希格斯粒子,到底有什么用?到底值不值?
  物理学家会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人和蚂蚁不同,我们有求知欲,我们需要了解生命和宇宙的机制。
  事实上,科学上很多重要的发现都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人之所以和世界上其他的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好奇心,人有求知欲。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求索,使得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有了根本不同的面貌。
  即便是从功用的角度说,历史的经验总是证明了,科学真理的发现一定会给我们的实际生活带来有用的影响。比如说,当年创建量子力学的那些物理学家,他们的兴趣也许只为探索物质世界的终极奥秘,但如果没有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半导体理论,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就完全不可能,我们今天信息时代的生活也就不可想象。王凌光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帝粒子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