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什么??是真实的,还是感受到的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哲学家与科学家有什么不同,哲学家会思考诸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何存在?”等这样的问题,但是物理学家也会思考,但他们思考和研究有什么不同?哪种更真实?_百度作业帮
哲学家与科学家有什么不同,哲学家会思考诸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何存在?”等这样的问题,但是物理学家也会思考,但他们思考和研究有什么不同?哪种更真实?
哲学家与科学家有什么不同,哲学家会思考诸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何存在?”等这样的问题,但是物理学家也会思考,但他们思考和研究有什么不同?哪种更真实?
从历史来看,科学是一种方法,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人们对自然思考和研究的一个方向而已.物理学家也需要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因为科学方法就是一种哲学.科学是某种程度上规范化的方法,可是并不代表科学说明一切.其实“真实”这个词本身就很有争议.我觉得考虑很抽象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其定义.与其考虑“真实”,不如考虑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他们的类别不同,没有更真实之分.比如,你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么?可是科学告诉你这只是你大脑皮层对某个频段的电磁波的映像而已.真实性问题是一个永远也争论不出答案的问题,不如干脆不考虑.你直到科学的作用,哲学的作用,就好啦
从工作上讲哲学家可以什么都研究,科学家不成。
物理属于基础学科,哲学是高于物理的学科,它处于所有学科的最顶端,物理学家研究的是世界上真实存在的客观规律,而哲学家研究的是这些不断被发现的客观规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主观思维,影响人类的发展的,科技哲学就是数学,生物,化学,物理与哲学的交叉学科,你了解一下这门学科就懂了...
哲学思想是顺藤摸瓜那么科学家就是判断瓜中籽还能产多少瓜。
二者没有可比性。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一个科学家同时也可能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一个哲学家也可能就是个科学家。但是如果就哲学家和科学家分开来论,科学家无法对“我们从哪里来?” 之类形而上学的问题作出任何回答!(当然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我的回答是真对你的问题的,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一个没有任何哲学观念的人)...
科学家只思考特定领域的问题,而哲学家则以一切科学为思考对象,他关注的是科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佛科学研究》周明锋著 旷世奇书:还原一个真实的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佛科学研究》周明锋著 旷世奇书:还原一个真实的佛!
佛​其​实​不​是​宗​教​、​更​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人​类​共​同​宿​命​的​科​学​。​佛​说​了​很​多​话​做​了​很​多​事​,​恰​恰​都​是​在​破​除​迷​信​点​化​众​生​。​佛​也​是​严​禁​搞​个​人​崇​拜​、​禁​止​膜​拜​偶​像​。​佛​教​育​众​生​的​,​也​是​一​个​最​积​极​的​人​生​态​度​。​
​
​ ​ ​ ​
​
​ ​ ​ ​佛​主​释​迦​摩​尼​并​不​是​神​,​他​仅​仅​是​一​个​小​老​头​。​身​份​是​一​个​有​钱​的​公​子​哥​,​他​活​到​老​也​同​样​翘​辫​子​,​死​后​也​是​一​堆​烂​骨​头​。​
​
​ ​ ​ ​ ​“​佛​”​不​过​是​学​位​而​已​。​我​现​在​教​大​家​佛​法​,​大​家​可​以​喊​我​“​周​教​授​”​,​也​可​以​称​为​“​周​明​锋​菩​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从近代科学研究来阐述如来藏与真如性之真实境界(2)
《如来藏法门》选读--
从近代科学研究来阐述
&&&&&&&&&&&&&&&&
& 如来藏与真如性之真实境界(2)
法尔禅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张玄祥)撰
五、再认识「一佛乘」,三乘权实说
《》云:「成佛道。」久,受化之人,皆成四一。并于十方施权显实证义,则强构之虗
《妙法莲华经》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前已述及此句义,但此句义甚深,可从多方面阐述,故不能悟知故,有待更深入探讨。佛种从缘起,若是从诸行者佛弟子言,从权乘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方便悟入,修证过程中已证知真如与妄习,或是真心对外尘境,如此虽有能离相之功,但未实入真如海中,只是悟到真如能离诸烦恼而已。故三乘之法都是方便,一听闻佛所说诸大乘经论,能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惟还未究竟成佛如来。故此缘起法都是一乘佛法,是一乘法,只是一个未来佛要成佛之缘起而已,即是知《妙法莲华经》一句义、一偈义,依此《妙法莲华经》悟知成佛之道而已,实未达到成佛之境,若不是经三、二、一大阿僧o劫是不能悟得真成如来佛者。惟这一乘法是佛所当说,今于《妙法莲华经》中已说,故当依此义理而修习。此处有缘能读到《妙法莲华经》,或依此而修行者,此佛种之「缘起法」已立,「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得深入去证得,此缘起法已于世间相中站一位置,有法生起永不会灭亡,若是会灭失无踪,则不符合世间相常住之道理,故此法位不会成为过去,也无现在也无所谓未来,仅是一个法住于法位上而已。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现在再扩大范围,不要被说是断章取义,兹依经文偈语前后句再来加以探讨。《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尊(Dvipadottama,dvi是二,pad2是足或指位阶,uttma是顶端、高贵、尊贵)因如来佛是圆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佛),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具有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应化身佛),诸福德圆满(法身佛清净无相),故有此尊号。故两足尊有二义,即:(1)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以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因两足尊之佛如来,已了知诸法无实性,法是无常法,法是无常性,是故法总得入灭、隐藏,如此诸法当如「恒常」故空无。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佛言但是诸法无实性而灭,要能幻起也惟有依缘起法,故下一偈言:「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现在阐述诸法之缘起,有佛种者,要能证三乘诸法行者,也能得戒德清净无垢染者,也能不执空无之偏真空理者,因诸法无实性,诸圣当能体悟法灭之道理。法已谢后一经缘起,当得再现诸法,这是如来所亲证,所以佛不说诸法是常、是空、是断灭,因诸法这样的现象都是非如来佛知见。此种甚深微妙法是如来所宣说,「是故说一乘」,如来一定要诸菩萨悟知此道理,这才是一乘的佛法,若只意解还不行,当尽未来际还是要得证解,始能成佛。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所以对于一切法现后的世间事,只要是发生过的,每一个法,不管大小事,包括任何语言等,都已于是法位上住,也就是在虚空中站有一席之位,此法永不会灭除,所以佛陀说「世间相常住」。世尊于前说及如来藏时,仅是提及如来藏,而未述及真实相。如《大方广如来藏经》云:「佛常思彼诸有情,悉皆愿成如来体。我以佛眼而观见,一切有情住佛位;是故我常说妙法,令得三身具佛智。」、「我皆所说而胜解,一切有情有伏藏;若能胜解而精勤,速疾证于最胜觉。」、「此如来藏相应法,若智菩萨能思惟,一切有情胜法性,速疾觉悟自然智。」
如来佛已证得如来藏,故能与众生无别无二,说是诸众生含容于如来真如佛性中,此藏可说就是如来藏,虽说是佛心中之物(众生相、诸法相),但此如来藏实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缘起则有,缘灭则无,这是如来藏世界,此世界是虚空,虚空就是如来藏。《胜N经》自性清净章:云「藏」有自性、因、至得、真实、秘密等五义,如来佛之如来藏有一所摄藏,一切众生悉摄于如来之智内,但依《妙法莲华经》所言,是如来藏缘起来晤诸众生,是以如来智见,也实非于如来心地中,只是如来有能力起缘起而能晤知。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六句合起来讲述,就能全窥见如来所提示的「一乘佛法」之全貌。开解后是这样说:诸福德两足尊的如来佛说,应悟知诸法无性,但诸法亦具有空之常性,所以缘灭时此法即入空无,缘起时此法又现起。有证得佛种诸大菩萨们(──心已持净戒得完全清净者,非仅断烦恼入偏真涅盘之声闻、缘觉者),即能从缘起法中,悟知表面上已谢灭之诸法,能再以清净自性(真如体依如来藏性化起)让此法等缘起,而能悟知过去、现在、未来,已生未生诸法,因此等法是住其法位上,也因世间相是不化灭的,故说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大菩萨们因自性清净,于诸法缘起后已能无妄执故,此真如体又能缘起诸法,此诸法又是住于「如来藏」位中,而依此真如清净体依缘起法,能使世间相再现,此世间相无三世之别,亦无有空间距离之相。
故说诸法于如来藏中,此自性是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而依清净真如体再现诸法。能悟得此理者是悟佛知见,能证得此现象者是入佛知见,这样的大菩萨是已实证如来果位者。这就是《妙法莲华经》中,如来佛所要阐述的「一乘佛法」之秘密义,有佛缘者始能读此《妙法莲华经》,佛陀是要让没退席的菩萨,善根具足堪任菩萨者─开示悟入─佛所说的此一乘法之知见。
「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天人所供养。」诸善根菩萨种性者,于此菩提道场中,了知此「一乘佛乘」之佛理后,当得堪为诸人天导师,然后于行菩萨道间,依众生之根基而说法,若是小乘根基者,就为他说小乘法,当其心性成熟后,即要带他们入大乘「一乘法」中。对于已具菩萨种性之善根行者,当机就要示他此「一乘佛法」,开示后让他悟入此「一乘佛法」中。如是此等菩萨众等人,当为人天之导师,要能为此等善根诸佛子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他悟佛知见,最后能让他能「入佛知见」。
上所述导师者āyaka,是导首意,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佛在时是特指释尊,佛不在时是指菩萨种性者,堪能为后学说「一乘佛法」者。末法时期诸圣埋隐,所意若依《十住断结经》云: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称导师;《法华经》卷五从地踊出品举出:菩萨众中有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等四导师,谓此四菩萨为众中最上首唱导之师。
「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现在十方诸佛,其数有如恒河沙之多,以诸如来因地时之誓愿心,成佛后出现于诸世间,来安隐一切具善根众生,亦是要说如是的「一乘佛法」。让众生能知此第一「寂灭法」,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三乘道),其实最后都当要为佛子说「佛一乘法」。
六、第十意识之认识
佛如来能证法身遍虚空界,是因断无始无明,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所云:「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见闻觉识,识名为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盘。自性涅盘,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故如来成无上正等觉、妙觉,断一切虚妄分别相已,则佛如来自性安住于寂静中,无有根本无明,离一切语言、文字,故能于如来藏性中普遍映现十方虚空一切世界及一切众生,无有不见、不知者,是具大智慧者。
认识第十识之前,首先要提到的是「识心」,如来于诸经论中所提,有时谓有八识,有时谓有九识,有时又言及十识。前八识(五识、意识、末那、阿赖耶等)已于「唯识学」中,应都能有个概念,因心不净,故有阿赖耶净不净合体之名,此因行者不能离名、离相,笔不能停写书,嘴上不能不讲话,故难入无上正等觉,经云此等人系不学般若智故。有学般若智者,已具般若智者,即能离一切量,如是当无言说、无文字。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盘。此是不依生灭门修习之行者,因依生灭门修总是不能究竟故,故要依无生灭门而修学,也是修习般若波罗蜜智慧,离四相、十八界,…等等诸法,如是当如法安住自性寂静。
此处略提八识总合之心意识,《佛光辞典》云:指心、意、识三者。心为梵语
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即集起之义。意为梵语
manas 之意译,音译作末那,即思量之义。识为梵语
之意译,音译作橙裟希戳吮鹬濉4舐匝灾氖侵魈澹庥胧妒切淖饔弥矫妗S泄卮舜手镆猓笮〕寺鄣溆兄种植煌捣ā
据俱舍宗,心、意、识三者为六识之异名,其体实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种精神作用或业,故称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称为意;心能了知识别,故称为识。或谓心有种种差别(从梵语
所导出之种种义)之义、意有起识所依止(所依止)之义、识有依托于意而起(能依止)之义。
据大乘之解释,心、意、识三者各别。唯识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思量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认识对象,故称为识。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为心,五意为意,六识为识;其所异于唯识等说者,以意有五种别名,其余说法均同。此外,《佛性论》卷三分别以六识心配于心,识(dāna,新译家将之意译作执、执持、执我,并以之为第八识之别名)配于意,阿赖耶识配于识,亦异前述诸说。以上所说都是修行位行者之心识,以下要谈的是如来的「识」是什么?
再下来才能来谈论如来的自性真如,如何于如来藏中现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相,说两者又是一,又是异;两者又是不一,又是不异。前已述三乘权教,如来是已示离相之法,于《法华经》中示现一乘佛法,要开示无相中能现一切世间相之大道理。故现在我们要试着懂得佛如来的境界,先要认知两部份之佛法名相,一者佛的功德相,一者如来佛所用的是何识。前者是显外在之有为相、世间相,后者是显如来常住于此一真识中,故能遍知虚空一切世界及其众生相,若不能先述明此两种事实,而谈到如来的心与境,让自己粗略认知,可能所谈如来藏中之世界,都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的。
若如来以第九识安住,显真如性,显如来藏内涵,则八地以上菩萨就有此无垢识(唯异熟识未除),此等菩萨何以还不能现如来藏世界?显然佛如来境界不是指此第九识而成就如来真如体的。第九识名阿摩罗识amala-vij&āna,mala是脏的、不净的、有污垢的(dirt
, filth , dust , impurity),a是否定辞,amala即成为一尘不染、清净、纯洁、光亮的(spotless
, stainless , clean , pure , shining)。Vij&āna是指了解、区别、理解、认识、智能、知识、…等(the
act of distinguishing or discerning , understanding , comprehending ,
recognizing , intelligence , knowledge),依《佛光辞典》云,此是第九无垢识,又作阿末罗识、庵摩罗识、摩罗识、庵摩罗识。意译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此识为真谛大师系之摄论宗所立。谓人心之本来面目,乃远离迷惑而本自清净,故摄论宗认为转阿赖耶识之迷,而回归觉悟之清净阶位,即阿摩罗识。
《翻译名义集》云:「昔住大觉李相公垂访问曰:楞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此为一法,此为二法?若云二法,性觉即本觉。若云一法,上句安言妙明,下句安言明妙。余即答曰:一法二义,上句言性性体即寂而常照,故曰妙明。下句言觉,觉用即照而常寂,故曰明妙。」行者果如是第九识开显得了,如此不就是成如来佛了吗?但此等圣者仅是十地法云地或刚入金刚道之如来地行者,不就能成就佛如来果位了,若真如此,虚空诸大菩萨者等,应能成如来者众多矣!显然又不然!
所以第九识心清还是不究竟,未能成就如来佛。第九识心者由《释摩诃衍论》得知,立「一切一心识」总摄诸识,此第九识心即「一切一心识」,所谓以一心识遍于二种自在,无所不安立故。一心法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承佛威神之力,即白佛言:世尊!说几种识,体相如何?当愿为我分别开示。尔时,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为诸大众当问此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解说。于是文殊白佛言:善哉!世尊!愿欲乐闻。佛告文殊言:我唯建立一种识,所余之识非建立焉。所以者何?一种识者「多一一识」,此识有种种力,能作一切种种名字,而唯一识终无余法,是故我说建立一种识,所余之识非建立焉故。」
《佛光辞典》云:第九识即「无垢识」、「一切一心识」,乃生灭门所依之心,又作「多一心」、「多一识心」,系密教所立十识中之第九识,亦即造作一切诸法之识心,盖此心所作之生灭,差别无量,随其所作,故称「多」;又能作之心唯有一,故称「一」,合称之为「多一识心」,属于后得如量智。故《释摩诃衍论赞》云:「可知第九识心,即前所入法十名中第十,一切一心也,以能缘彼生灭门「如」,但不能缘真如门「理」,非不能缘自门真理。」
到现在为止,就只有剩下一「不生灭门」,如来佛似未示知于显教诸经论中,故唯有入密教中寻求了。如来是真依「不生灭门」而住,非九识与前八等之生灭门而住。那如来是依何识而住?当然是第十识而住,亦同时能住各识中,有为、无为等法都能如实造作。故如各经所云,三乘权教之时,因如来依各根机不同,而述说依六、七、八、九识而住。若依《释摩诃衍论》载,十识中,前九种心不缘真理,后一种心缘真理而为境界;此乃于生灭门立八识,以生灭所入为第九识,真如所入为第十识。
《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云:「若有知正觉,解脱离诸漏,不着一切世,彼非净道眼。若有知如来,观察无所有,知法散灭相,彼人疾作佛。能见此世界,一切处无着,如来身亦然,是人疾成佛。若于佛法中,其心随平等,入不二法门,彼人难思议。若见我及佛,安住平等相,彼住无所住,远离一切有。色受无有数,想行识亦然,能如是知者,彼是大牟尼。见者无所有,所见法亦无,明了一切法,彼能照世间。一念见诸佛,出现于世间,而实无所起,彼人大名称。无我无众生,亦无有败坏,若转如是相,彼则无上人。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
如何入不二门?此第十识是真生「不二门」之识,据《秘藏》记载,密教以八叶之尊含摄一切心主,是为八识;以八叶及中台之尊含摄一切心主,是为九识;以十佛x微尘数之一切心主摄于一识,是为十识,所以此处暗示,要能入如来藏真实境界,当依密教而入真如性海,即能如如显真实如来藏中之所藏之境界。此第十识于能见所及诸经论中无所提及,仅于《释摩诃衍论》中由菩萨所述及,世尊仅于《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数句经文仅达开示,未见有悟入之方法。所以法华会预会之声闻、辟支佛、菩萨等,都还得由诸大菩萨来教导。
佛乘仅一实,其他全为权,所以《法华玄义释签》云:「权实不二门者,平等大慧常鉴法界,亦由理性九权一实,实复九界,权亦复然。权实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别,任运常然。」此谓理性之凡心本圆具九权一实;即佛界之「实」具足九界之「权」,而九界之「权」亦具足佛界之「实」。于此「实」中,如来说本无佛、无众生,而于九权中,亦能显十方虚界诸世界,及一切众生,随时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而现等流身来拔济众生。
现在我们就从龙树菩萨造的《释摩诃衍论》,才能听闻到第十识,如来的真如来藏识,此识名为「一一心识」,是指真如所入之识,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为非常、非无常之心念,故又称俱非念、寂灭寂静念,此系密教依《释摩诃衍论》所立十识中之第十识,即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故称识心;又真如之体乃通一切有情、非情,且为唯一者,故称一心。又《释摩诃衍论赞玄疏》云:「第十识心,即真如门所依本法,而唯能缘自门真理,体能鉴用,照体独立,故说为缘。」此心得缘真理为境界,故异于第九识(一切一心识)之不缘真理,而相当于天台四教中之圆教。
请大家记得上述所述之第十识与第九识之概念,当然这二识都是超出我们的理解,当记得有这回事后,进入后文要阐述:「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时,就要用此二识(九、十识)来说明三维、四维的世间相,不然对如来真如性作粗略的解释时,可能不易契入,如来是如何展现虚空之万象,而呈现如来藏诸万象,也无从知所有众生之千万种心,如来何以悉知悉见之大道理。
七、如来十二真如相
一般言真如者,依义就大小乘所说之义理,都还是在修心养性之阶段的语意,依《法华经》所述「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应是一真法界之事实现象,故只有华严境界者才能开显此个中悟理。华严宗依据「性起说」而主张「本体即现象」,即真如本就含容万法,所以万法本为真如之意,也就是将如来藏与虚空一体的所有万象,都如实地映入如来心中,不必再生起、发起,原本就已存在那里,所以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等法相全都是幻影所现,又因无时间、空间之差别相,就如同现在的3D影像,于2D时就不现诸相,于3D时就能现一切像,现不现都是永远存在着,有用心时即能见,不用心执时即不见。
又因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差别相,故时空都缩入一点(如介子)中,而一点(介子)即能展现全宇宙之万像,这是如来藏的真实境界。因此如来于真如性中,依本来真如性中之如来藏中所藏,如来能不费吹灰之力,尽知尽见一切有为法相,故如来就是能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已于《金刚经》中述及),如来即能观诸万种缘(蛛丝马迹牵扯之因缘)、千万亿种像,亦能随意化诸等流身来化度一切众生。有这样的能力者才是真正成佛、成如来者,这样的智慧与能力才能被称为「如来佛」。
权巧路途中的三乘行者虽于法华会上,能亲自听闻到「一乘佛法」,或者受佛授记未来会成佛,但都还是处于修行位中。所以天台宗依据「性具说」,主张真如本身本来就具足染净善恶诸法。未究竟众生之体性真如因还被微细烦恼所污染,故称有垢真如,或在缠真如。二者合称,即为两垢如如。
现在先来理解何谓真如?真如相者梵文是bhūta-tathatā`,由下列悉昙字母所组成─bha、9、ta、tha、t2、a`来分析其含义为何,这样虽不能懂得全部,但也可知点大略之意涵。
矛Bha婆者─产生义,发起义,有义,中有a根本不生义,故要能生即能让其生,要不执境其境自消亡,这是bha之真实义理。《佛光辞典》云:矛Bha者(1)字相浅略释作「有」,字义深秘释作「有不可得」;《大日经》、《方广大庄严经》等谓「有」之义,系梵语
矛向bhava(音译婆)之转释。(2)《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等作「破坏」之义,系梵语矛忉
ga(音译婆伽)之转释。(3)《北本涅盘经》作「负担」、「负荷」之义,系梵语矛劣
bharam 之转释。(4)《新华严经》作「宫殿」之义,系梵语矛向巧
bhavana 之转释。(5)《大日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作「修习」、「惯习」、「观想」之义,系梵语矢向左
āvanā(音译婆娜)之转释。
|9污者─减损义,
意即减少损灭之意,对于恶习言,可退除诸习气心病。《佛光辞典》云:悉昙十二韵之一,《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释污字为「一切法损减不可得」之义;《方广大庄严经》释之为「一切众生智慧狭劣」之义。盖污字之损减、狭劣之义,系由梵语|巧
na(意译损减、狭劣)之转释而来。自古以来为简别「譬喻之坞字」珈(u),而称此污字为「损减之污字」。又《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释污字为「报身」之义。日本空海于《俗忠濉分惺臀圩治豢傻弥澹鸺酰骸杆湓莆廾髯〉匚薇呒剩衣朊治尥范ィ恍男榭眨纠闯W。凰鸩患跏窃蛭圩质狄逡病#ㄖ新裕┙褚苑鹧酃壑鹩胫谏〗馔阎玻薮宋薇耍薅降龋辉霾患酰茉仓茉玻任奘ち釉鲆嬷ǎ斡猩舷滤鸺踔耍圩质狄濉!
凹ta多者─如如、真如之义,入诸法如相不动故。《大品般若经》、《方广大庄严经》、《大日经》、《大智度论》等以「多」字为如是(ā)、真如(tathatā)之首字,而阐释「多」为一切法如如不动。另据《大日经疏》解释「多」字为如如不可得之义:「多字门,一切诸法如如不可得故者。梵云哆他多(tathatā),是如如义。语势中兼有得声,证得如如即是解脱义。如谓诸法实相,种种不如实见戏论皆灭,常如本性不可破坏。若见「多」字门,即知一切诸法皆是如如相。」故知古来称此「多」字为「如如之多字」。此外,《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将「多」字解释为「一切法真实义」。所谓真实义者应是《法华经》所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卉tha他者─有住之义,念住、如住、如如住,入诸法处不可得故。《佛光辞典》云:有三种解释:(1)《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他字门,一切法住处不可得故。」大日经疏卷七谓(大三九‧六五三下):「他卉tha字门,一切诸法住处不可得故者。梵音萨他娜芘巧sthāna,是住处义,亦是住义。如人从此住处升上某处,其所依处所,说名为住。诸贤圣地位亦如是”住”,约诸行道人心所依所止息处,故说种种名。若见他字时,即知一切诸法无不待缘成,故当知悉有所依住处,是为字相。」由上可知「他」字有住处之义,系就梵语萨他娜(sthāna)之住处义而来。(2)《文殊问经字母品》云:「称佗卉tha字时,是势力进无畏声。」则「他」字系就俗语势力(-生thāma-bala)之首字而释之。(3)《涅盘经》如来性品云:「他卉tha者,名愚痴义。众生流转,生死缠裹,如蚕、蜣。」故知「他」字亦作愚痴之义,即自俗语卯戊
之释而来。
出t2他者─如如中有寂灭之义,《佛光辞典》云:2念z、恶,为阿字五转中之第二转,即无点的阿字加上一点(称为修行点);以五转配上五佛,阿字表示南方宝生如来之三摩地,象征修行之德,故于五转中,属于修行位,此系东因发心之说。若以之配当四方,则表示南方之修行门,为一切法寂静(āraya)之义,故悉昙家多称此字为「寂静之阿字」。此外,此字另有远离我、自利利他、空、三昧、圣者、少欲知足、清净、制度、教诲等诸义。
}a`恶者─有涅盘、寂静、不二之义。《佛光辞典》云:}a`作z、恶、阿,或称涅盘点。在阿字五转中,为第四转,即于无转之阿字旁加涅盘点者。《大日经疏》云:「若阿字傍加二点,即是菩提心并除一切障得涅盘也。」依善无畏(637~735)所说东因发心之义,阿字五转配于五佛中,此字相当于北方之释迦如来。此字为除盖障菩萨之种子,《大日经疏》释,谓此字有降伏、除遣之义。另据《方广大庄严经》载,此字有灭没(Df-丫亘巧
-gamana)、没灭尽、远离等义。
综上所述,真如者bhūta-tathatā`即是万法生起又消失皆如如,不为众生执着有而自发起,不因圣人无执而消失不现,诸法发起、损减皆如如,依凡圣不同而现、而不现,如是诸法如如住,是寂静相、是常住相、是涅盘相,这就是真如的如实义。若有人还不能懂得真如是何义,就比照《法华经》所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来思量,就能较易理解了。
依经论言,八地以前诸菩萨及声闻、辟支佛等有七真如(ā
tathatā约能诠而立真如有七种之别,即:
(1)流转真如(tti-tathatā),又作生真如、生如如、轮转如如、生起真实,若随相而言,生死流转非以自在等为因,即由分别、依他之因缘而起,此乃真实不虚。
(2)实相真如(aa-tathatā),又作相真如、相如如、空相如,指于一切法上之人法二无我所显之实相。
(3)唯识真如(&apti-tathatā),又作了别真如、识真如、识如如、唯识如,若随相而言,指无漏唯识之观智。
(4)安立真如(niveśa-tathatā),又作依止真如、依止如、安立真实,即苦圣谛,若随相而言,乃我、我所之所执处,指器世间、众生世间。
(5)邪行真如(mithyāā),又作邪行如、邪行如如、邪行真实,即集圣谛,若随相而言,为苦因之渴爱。
(6)清净真如(nirodha-satya-tathatā),又作清净如、清净如如、清净真实,即灭圣谛,乃烦恼、所知二障永灭之毕竟清净。
(7)正行真如(ā),又作正行如、正行如如、正行真实,即道圣谛,谓苦灭之道,如八正道等。
(以上七真如可见法尔网之《解深密经》讲解,不再赘述)
而如来独具有十二真如名,亦称为十二真无为或十二真空,也是「真真如」、「究竟真如」之十二种异相。
(1)真如,ūta-ā`
tathatā`。真者真实,如者如常。诸法之体性真实如常。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真如法身。真如为一切现象之实性,超越所有之差别相。(参阅上述)
(2)法界,dharma-ātu`,dharma是为法,dhātu`是为界,《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云:「驮字门,一切法界不可得故。」若仔细依悉昙梵字来解释,dharma者是法义,何以有法,因亘ma是我义、我执、我慢之义,因人有我执,所以世间界(dha)之相即常住不灭,若能先以ra烧掉我执、我慢时,法界就自然消逝不现。后一句dh2tu`,dh2者法界寂静,譬如(u)住如如ta义、无碍义;a`呈现法界涅盘之真实义。法界因众生有执妄而现,永不能脱轮回之义。若是圣人即无法界之概念,除非要利益众生,让自心现诸法界相以利益众生。
(3)法性,梵文是f出dharmatā,是为诸法之体性,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法之自体本如如故、寂静故,故用dharma后加一tā,即如如、寂静、涅盘义。众生有缘起的心、执妄的念,所以法性依缘而现。声闻、辟支佛悟无我法,所以能住无生法性界,即入偏真涅盘。菩萨诸诸法本有,达妄本空,故能不执取有为相成自己之相,实证实相般若智,故能善用法性缘起诸法来利益群生。
(4),梵文是avitathavitathaavitatha(加a为否定)avitatha,英文解释是not
untrue , not vain or futile;not
real, effective, true
(5)不变异性,梵文是apari52ma,法体不变不改,故是指不变之性质。pari52ma是指变易的,变动、转型入…,演化等义,英文为change,alteration,
transformation into (instr.),development , evolution。apari52ma即是否定辞,不变异的,unchangeableness。不变异性除指法体之体性本不变异外,「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故诸法亦是不变异的。若凡夫执境为真,即会依境生心而转自心,即成为变异法,成烦恼法。
(6)平等性,samatā,离诸法之差别相,平等不二。sama是平等义,samat2是平等性义,法性与法相亦平等无二,英文为fairness
, impartiality quiet , tranquillity , absence of passion Lalit. ; a
counsellor , minister。凡夫遇境攀缘始有差别相生起,圣人住寂灭相心不动,若菩萨要度众生,如来要以等流身度众生才会入有为法中,有为、无为皆本平等无二。凡夫去除忘执我法,即能悟平等性智(ā-&āna)。《佛光辞典》云:平等性智,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佛地论》谓平等性智乃观自、他一切皆平等,大慈大悲恒常相互契合而无间断,故建立佛地「无住涅盘」(不住于生死、涅盘之涅盘)。随诸有情之所乐,示现自、他受用之身与土等种种影像。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示现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心地观经》云:「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佗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
(7)离生性,utp2da-bha{ga,也可言「离生灭性」─心生心灭门,梵文utp2da-
bha{ga&、bha{gotp2da。utp2da是生起、产生、涌现,英文释为coming
forth , birth , production&。bha{ga是变虚幻、破坏、毁灭,ruin,
destruction,两者合成&、&。另外utpāda-
nirodha亦可言生灭门,前一字utp2da相同,后一字nirodha是有被修成心法不起样,达妄想自灭不起,英文为suppression
, destruction。生灭门是
(8)法定,,是指法性常住,是故称为定。经云:「云何法定,名曰远离,令我因此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我于现法便断疑惑,而得升进?」这是指修行的境界。若是如来的法定,是真实法、原始之本性,以及任何显示宇宙元明存在之理,或是指佛陀现实地内自所证之法,尽虚空遍法界之现象,本是幻有、空虚、不实,是自然的空虚。英文解释为consisting
merely in law or virtue , moral , righteous。wisdom
, extraordinary or supernatural power。
(9)法住,dharma-sthiti,或称法住相。为说一切有部及法相宗所述,圣心不相应行法之一。有为法于生灭之间相续不断,使法体于现在暂时安住而各行自果者,称为住相。若用于如来境界,即是说已体悟法界诸法,住于真如之法位,真如之妙理,必住于一切诸法中,故称法住。也就是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此真理只有如来能洞悉、了然。
(10)实际,bhūta-i,极真如之实理,至于穷极之际,英文释为actually
happened , true , real (n. an actual occurrence , fact , matter of fact)。佛光辞典》云:真实际极之意,即指绝离虚妄之涅盘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金刚三昧经云:「佛言,实际之法,法无有际,无际之心,则入实际。」又《大智度论》云:「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如阿罗汉,名为住于实际。(中略)善入法性,是为实际。(中略)实际即涅盘。」《中论》云:「究竟推求世间、涅盘实际无生际,以平等不可得故,无毫厘差别。」此谓涅盘即实际,而生死与涅盘亦皆平等不可得而无毫厘之别。此诸论皆着重在修持上讲,若是佛之境界,即悟知三世无差别、世间相无空间之差别。实际理地尽是虚幻,不执即是空无,一执即现诸像,凡夫不懂此理,故轮回不止。若是修行不懂此理,即不能证得如来无上正等觉。
(11)虚空界,,理体周遍,如来体空如虚空,虚空界有多大,如来体性即能等齐,化与虚空等量,于身语意三业皆能如此。譬如菩萨见不到佛顶髻,目犍连欲闻佛陀语音达何虚空处,听闻不尽,此因身语意等皆如虚空等故,故说佛体悟性空如虚空无尽。《佛光辞典》云:其义有五:(1)横遍之义,以虚空譬喻广大无边际。(2)恒常之义,以虚空譬喻无变易之常性。(3)无碍之义,世间之中,无障碍处,名为虚空。(4)无分别之义,即无亲疏、远近、爱憎之差别。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5)容受之义,譬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又《宗镜录》举虚空无障碍、周遍、平等、广大、无相、清净、不动、有空、空空、无得等十义以解说、比喻真如之理性。 
&(12),梵文是,英文解释为incomprehensible,是指理体绝思虑言议,不容思议,这是言证无上菩提者无证、无得之故。若是谈真正「不思议界」是言如来之境界,于神通、智慧、度众、…上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菩萨、辟支佛、声闻都不能用k们之心来计度,那凡夫更不能去体会诸佛的无量智慧、神通、方便、示现、…境界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