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水军 束缚画集全集

韩国电影《鸣梁海战》的得与失、历史上真实的鸣梁海战(多图)
汗青,总编/古代史/古兵器研究/新浪@汗青微博/微信imhanqing
几个月前,我和公司拍档在谈公事及随意聊天的时候,几次提到过这部电影,当时一是为其在韩国的高票房震惊,话题自然是一定要想办法去看这片;二是好奇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居然能达到如此高的票房,每三个韩国人就贡献出了一个票房&&这几乎等于每家不止一个人去看,无论男女老少。
随后得知中国是 12 月上映,我就存了心。前几天上线后注意了下票房,周日约 400 多万,到目前总计两千万不到。
这个成绩,相对这部电影的声名,显然是不理想的。不过凡事都有合理处,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俗了。原因么,且听我仔细分说。
既然说电影,就先讲题材和剧组阵容吧。
对这场发生于明朝万历壬辰年的朝鲜复国战争,国内观众并不熟悉。可以说连在中国属于获取信息非常快而多的广大网民们,了解的人都不多,何况普通电影观众。更别提另一大主力票仓学生军了&&90 后很少人知道。譬如我儿子和他的同学们就不怎么知道,最多是好象隐约历史课本上提过有这么个事?且知道的人,大多是因为课本上的明军英雄邓子龙的事迹,连带知道了朝鲜还有个李舜臣。仅此而已了。
而无论是中国古代史官还是近现代学术界,一直以来对这场战争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因为对古代中国来说,这只是在边远附属国发生的战事,远没当时万历和大臣们正在拧巴的立太子问题重要&&也确实没这事重要。所以文献记载很少。
这也是我和马伯庸起意写《帝国最后的荣耀》一书的初衷&&把 400 年前的那场抗日援朝之战写清楚,至少告诉大家在当时曾发生过些什么。
总结:这故事在中国没群众基础,观众不但对这个题材及人物严重缺乏认同感和共鸣,甚至连起码的好奇都缺乏&&李舜臣?壬辰战争?关我啥事?好奇没了,票房很难高起来。
导演金韩民的上部片子是《最强兵器:弓》,我记得当时击败了美国《蓝精灵》,夺得韩国票房冠军引起轰动。这也是我开始关注他的起点,还写了个长评《最强兵器:弓&&电影和电影那些事儿》。这次挟大胜余威而来,题材依然是历史著名事件改编,无论什么角度看都没问题。但是!大部分中国观众不熟悉他。因为他的作品没在中国没公映过。
主角李舜臣的扮演者崔岷植,在韩国是票房保证,顶级老戏骨。我看的他最近一部片子是《新世界》,对他扮演的那位不断压榨卧底主角的老警察是又爱又恨,非常赞。可惜,他在中国普通观众里也是完全没认知。在这个看脸的年代,老戏骨远不如小鲜肉,后者单靠帅出来刷个脸就能拉起票房。所以中国观众会买都教授的帐,但不会买崔岷植的帐&&年纪大,不帅,不认识。
柳承龙是我最喜欢的韩国演员,没有之一,太喜欢了,就是喜欢,任性。可惜,我的任性刷不了票房&&主要原因还是大家不认识他。
至于其他譬如漂亮女主以及爱情什么的等等可以拉票房的插曲更是一点都没有,纯粹的雄性主旋律电影。于是很多妹纸失去了兴趣&&后果你懂的。
宣发没活动,没其他可以吸引媒体及观众的,中规中矩的惯例:预告片、新闻通稿。所以除非特别关注如我,不然没有人会去注意并且早早决定要看,或者特地去看,绝大部分人是路过,或者进了电影院看见:哦,这个啊,看一下吧。
所以总结就是,我觉得目前这个成绩已经非常非常不错了。如果保持现在 10% 排片,不提前下线及大幅减排片的话,总票房估计应该有四千多万吧&&不过我估计会减排片,那就只能三千多万了&&刚去看了下,降到 3% 多点了。
正文&&电影内容和评论
这是部历史题材片,有关历史上的鸣梁海战是怎么回事,我就夹在一起说了。下面会有不少剧透,但我可以保证,你看过之后再去看电影,一定比不看过直接去看电影强,强很多。
韩国人之所以选择拍这场海战,不拍李舜臣其他更有代表性的战役,在我看来,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李舜臣的精彩事迹非常多,在此之前和之后都有。之前壬辰战争中的玉浦大捷、泗川大捷、唐浦大捷、唐项浦大捷、闲山岛和安骨浦大捷等等(你看,清一色全是大捷,就知道这是个一点没水分的真正狠角色。实际上他打的仗里,就没有一次不是大捷的,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他战死为止,可谓金身不破)。到之后整个战争的终结大战露梁海战,每个都可以大写一笔。
选鸣梁,是因为之前的壬辰战争中的一系列战役,大都发生于第一次祖承训小股明军入朝增援、中伏败退前后。当时全朝鲜陆军每战必然溃,三个月内狂奔千里,整个李朝已经退到了鸭绿江边,而日军的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两路军团正在朝鲜国土上进行长跑比赛,比谁能跑到前面,如入无人之境。
然而,李舜臣自五月玉浦出战,以手下板屋船二十四只、挟船十五只、四十六条鲍作船(侦查用小船),兵力不过两千出头。一个多月就击沉日舰一百多艘,自己损失微乎其微。当时日军海军约有七百多条正规战船、九千两百名士兵,被他一人报销了七分之一。九鬼嘉隆、藤堂高虎、胁坂安治、龟井兹矩、来岛通久这些在日本战国摸爬滚打出来的名将,面对李舜臣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唐项浦大战,丰臣嫡系蜂须贺家的大将森村春被斩,跟他一起阵亡的家臣还有樫原牛之介、小森六大夫、粟田半七、渡部式部等,他们都是来自日本阿波水军的干将。
李舜臣的这一系列大捷,是当时朝鲜本土军队的唯一亮点,破坏了日军兵员补充和后勤补给,并且击破了日军水军配合陆军前出抢滩的企图,极大地延缓了日军整体进军速度,为李如松明军二次入朝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可以这样说,没有李舜臣,朝鲜肯定亡国。他们绝对捱不到十二月李如松明军入朝,朝鲜一定会全境沦陷,王室只能流亡明朝避难。接下来的战争,几乎一定是在中国东北爆发。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朝鲜水军舰船总数有数百只之多,无非不全在李舜臣手上而已。而且单就水军来说,局面很好,李忠武打得顺风顺水的,完全是一面倒的战斗。所以从拍电影这个角度,这些战役的压迫感和张力都不够大,因为完全就是对日本海军的碾压。
最麻烦的,还不是这个问题。最大的麻烦在于当时的朝鲜李朝,正在积极向明朝求援,北京城里的朝鲜使者团正挨家挨户游说明朝大臣们支持出兵朝鲜。因此拍这个时期的李舜臣事迹,大背景的交代就会很尴尬,说朝鲜李朝快亡了,国王跑鸭绿江边了,甚至想到北京去当个官过安生日子,不要朝鲜这国家了,朝鲜整个送给明朝就好,让明朝去解决日本人?
太伤感情了。做了几百年中国的附属国小弟,几百年来对中国事大,一直是近现代以来韩国的心病。略过不拍是明智的。
至于最后的露梁海大战,一来主角是陈璘统帅的明军水师,甚至明军大将邓子龙还是因被朝鲜人误击座舰最终导致牺牲的。要拍就要大改,不太好弄。
而鸣梁大战,发生于明、日停战四年后的&丁酉再乱&刚开始阶段。摆在李舜臣面前的是一个无比糟糕的烂摊子,而且很快就面临更大的压迫&&日军三百多只战舰挟漆川梁大胜的余威而来,我军却只有十二只船,怎么办?这个悬念实在太大太压迫了。再加上陆地上的十几万精锐日军正向汉城杀去,而明军的大部队还没赶到朝鲜,在汉城的朝鲜国王和大臣们一日三惊,随时准备组团撤向平壤,局面之恶劣简直无与伦比。
这个时候李舜臣突然来了个绝地大反击,这太有看点了!不拍的话,你都会觉得说不过去!是不是!是不是!至于后面再拍闲山岛大战还是露梁海大战,那就可以随便了,总之开局必须是这个!
公元 1597 年,也就是明万历二十五年的正月十三日,&贱岳七本枪&之一的加藤清正率两百多只战船、一万陆军,从对马岛出发,于十四日抵达竹岛,与竹岛的日本留守部队汇合,从釜山东侧的机张登陆,当天前锋便攻陷了釜山以北的重镇梁山。
此年为丁酉年,故中国与朝鲜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则用天皇年号称为&庆长之役&。
此战的日本海军力量比之以前大为增强,陆军也不弱于&壬辰之役&,其兵力分配为:本土出军十二万一千一百人,加原驻朝鲜的日军两万零三百九十人,陆军共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人;水军两万两千人,水陆总兵力达十六万三千余人。日军这次不敢和壬辰年一样飚速度了,各大名的部队一直到七月二十七日才完全集结完毕。
对朝鲜来说,这是最终决战的开始。胜,日本人就回去了,朝鲜卫国成功,大功告成。败,估计明朝、日本会再一次坐下来和谈,而朝鲜的利益基本可以肯定会被牺牲掉。
所以对朝鲜来说,这又是一次生死存亡之秋。
而之前拥有几百艘战舰的朝鲜无敌水师,在七月十六日的漆川梁海战中,被&自沉大将军&元均(他在壬辰战争中凿沉了自己的百来只战舰,号称不能送给日本人&&)彻底丧送给了日本人,全军覆灭。李舜臣的战友全罗道右水使李亿祺、忠清水使崔湖等人阵亡。这几位,就是影片中李舜臣出战前做梦时出现的那几个人。
当时整个朝鲜水师就只有提前脱逃的裴楔带领的十二艘板屋船。裴楔,就是影片里一开场和李舜臣叫板,后来烧毁龟船,在逃跑时被射死的那货。
李舜臣这个时候在做什么呢?电影开始说了,他正在在白衣从军&&这是好听话,难听的就是当大头兵服苦役。原因呢?因为党争。
壬辰战争之前,李朝有个叫&东人党&的小集团,在朝局上占优,而相对的&西人党&被压迫得很惨。战争爆发后,西人党在尹斗寿的率领下喘过了气,有了与东人党一较之力。与此同时,从东人党又分裂出去了一批人成了&北人党&,他们在领袖李山海的带领下,与西人党联合,准备把从东人党演变为&南人党&的重臣柳成龙斗下台。
晕了没有?晕了就对了,因为我也晕。
在战争期间,李朝所有力量几乎都去为保障大明军粮而奋斗了,一时间顾不上党争。但一停战闲下来了,就出事了。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就斗几个人吧。
李舜臣被罪事件,是由西人党的尹斗寿和北人党的李山海搞起来的,但其中还夹杂了两日本人,那就是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这三方面,不对,应该是四方面(小西和加藤一贯不对付,得算两方)联手,一起把李舜臣搞成了杀头的死罪。
朝鲜文献里说这是日本人反间计,我和马亲王则认为这其实就是北、西、倭三派的默契联手,大家先联合起来把李舜臣干掉。日本人兵不血刃地干掉了威胁最大的朝鲜将领,而西人、北人两党则可以乘机去斗李舜臣的靠山柳成龙,都合适。
为此,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这两死对头不惜配合起来演了一出戏给朝鲜人看:让加藤清正去闲山岛海域的小岛住了几天,配以重兵埋伏,小西则密信给朝鲜人,说加藤清正在闲山岛海域,你们快去把他灭了。这是一箭双雕,李舜臣若来,就以优势兵力以逸待劳包饺子;不来,李舜臣就坐实了通敌放跑加藤清正这个罪名。总之,他来不来都是个死。
同时,西、北两党连水师继任者都准备好了,那就是&&元均。
李舜臣一代名将,战场嗅觉无与伦比,无论谁说他就是不去,坚持认为这是个圈套,是假情报。国王下令都没用&&军事正确、政治错误。最终结果当然只能是惹怒了国王,以通敌罪被判了死罪。然后姑念其功劳,免死,发去权慄军中服役。
最惨的是李舜臣母亲听说儿子出事,惊吓过度而病逝,母子连人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李舜臣在发配途中闻听后,悲痛欲绝,数次哭晕在地。
对此,我和马亲王一致认为,无论小西还是加藤,他们都不很了解,甚至可以说完全不了解朝鲜的朝中政局。可如果不是对朝鲜政局与运作规律有深刻认识的话,绝不可能设计出如此精确打击的布局。所以能设计出这个局面的,惟有深谙党争之妙的朝鲜人自己。
从西人党在李舜臣事发前后搞的一连串小动作,我们能感觉得到,这些都不是独立的偶然事情,而是一个完整计划的一部分。它们绵密精致,陈陈相因,一步步改变李舜臣在李昖心中的地位,让这位复国英雄慢慢变成了一个桀骜不驯的节度使。小西密信只是一个引信,真正让李舜臣失势的,是国王李昖本身的猜忌。
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此事很可能是西人党或北人党中的某个人、甚至是某一派,主动与小西行长暗通款曲,指点他按方略行事。日本人需要李舜臣死,西人党、北人党也需要李舜臣死,于是两边一拍即合,炮制出这么一个截击加藤的阴谋来。
日本人要李舜臣死,这完全可以理解;而党人在日军大军压境的时候,仍旧乐此不疲地自毁长城,就不能不让人感慨朝鲜政局糜烂至何等地步。
在元均葬送了朝鲜全部水师之后的第十天,朝鲜国王和大臣们又腆着脸把李舜臣祭了出来,任为&三道水军统制使&,所以电影里喊他&统制公&。可当他赶到丽水的时候,等待他的就只有十二条板屋船,这是朝鲜水师的全部家当了&&这就是影片开始时那一系列镜头背后的故事。
从电影开始时七月下旬李舜臣复出,到九月中爆发的&鸣梁海战&,期间有长长两个月时间。
这期间,李舜臣并没有如电影里说的那样,去试图造几只龟船出来,但他确实在努力加强残余部队的火力,包括收罗残兵败将。至于兵员及训练,可以说朝鲜水师在他之前的长期操练下,几乎全是百战精兵,不缺素质和作战经验,他们现在需要的只是勇气和一个好统帅。其实李舜臣率领下的朝鲜水军,可以说是此次战争中朝鲜军唯一的亮点,是一朵十足的奇葩,是唯一一支让日本人闻风丧胆的朝鲜部队。
说到这里,想起网络上流传颇广的两个说法。其一,说朝鲜水师的火力很糟糕,朝鲜人只能造些铁管插火箭发射的玩意,压根没那么多火炮和火器,所以朝鲜水师的战绩当然是吹出来的。
对此,我只能说,但凡持这个说法的,一定是对壬辰战争史及明代中国、朝鲜、日本的火器和部队装备完全不了解的装蒜砖家,不然无法用这么自信的口吻说出这么无知的话来。
平壤一战后,朝鲜对明军精良的火器装备垂涎三尺,提出要&学习&。而明朝对这个小弟也是关爱有加,全无隐瞒,时任大明远征军副参谋总长的刘黄裳很慷慨地应承下来,答应替朝鲜人培训几千名炮兵。不但给各种武器,还帮培训操作人员。朝鲜的第一批学员是义州附近调集来的几百名士兵,开始学习操炮操火器技术。随后朝鲜又从大明引进了一批明朝制造的佛郎机大型火炮,而这些几乎都装备了水军,陆军装备很少&&朝鲜陆军其实也没必要装备,因为实在太烂了,给也没用。
当李如松把日军打回釜山、协议停战撤军后,留在朝鲜的正是最精通火器、也是朝鲜人最爱戴的明军南军。如其中一位将领叫骆尚志的,就曾在战斗中一人手持两门火铳轮流发射,一发击毙日军五六人,因此被朝鲜人称为&骆千斤&。南军对朝鲜人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日后还因此搞出了一场跨国版权官司&&朝鲜人后来把南军传授的武艺编写成册,多年后其中一部剑谱又传回了明朝,结果朝鲜人说这是明朝人伪造的,他们那没这个东西。然后他们悄悄把剑谱改成了刀谱&&你说他们这是图什么?我真搞不懂。
另外,朝鲜还秘密找到了明朝一位周姓火器专家,请去帮助他们研发火器。同时他们还从日本人那里偷技术。日本的铁炮,也就是火枪技术,当时堪称冠绝亚洲&&在电影里,日军统帅来岛通总手下出现了一名美女狙击手,几次试图狙杀李舜臣以及升招摇旗的朝鲜军旗手,这是有所本的,不是没道理的胡编。同时,那个狙击手一身忍者打扮,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当时的日本,火枪狙击技术最好的,就是甲贺忍者的铁炮众以及伊贺的一部分忍者,他们中还有人试图狙击射杀织田信长,可惜距离太远,虽然动用了专门制造的铁炮,也依然没能成功。
再就是,那个忍者那样子和打扮简直酷毙了!一定要注意看哦!我一直以为是个女的!后来回来查演员表才知道她是个男的!是他!这太惊悚了有木有!简直了&&如此花样美男腐女不可错过。
在朝鲜人手里,还有个日本降人,是加藤清正麾下一名叫做沙也可的将领。&沙也可&一般被认为是假名,他的真实姓名一直众说纷纭,有冈本越后守、阿苏宫越后守、原田信种等数种说法。其出身源流则可能是杂贺众、阿苏家臣等。杂贺众的铁炮技术在日本战国时期非常先进,在朝鲜仿制日本铁炮的过程中,他贡献良多,因此被朝鲜国王破例被赐名为&金忠善&。
朝鲜对火器技术这种极度渴求的最大动力,其实就来自于李舜臣。他是朝鲜最早注意到火器威力的将领,他凭着对海战的过人天赋及天才嗅觉,使他对火力的追求达到了狂热的地步。这导致他麾下水师,后来全都发展成为了重装火器舰,让日本水军吃尽了苦头。
在其日记中,如&余督令诸将一时驰突,射矢如雨、放各样铳筒&&以片箭及大、中胜字铳筒如雨亂射&&余促橹突进,乱放地、玄各样铳筒&等这样的记录不绝于书。
这里出现的&天、地、玄、黄、胜&五种火铳,实际是发射大型火箭的远程火器,也可以发射霰弹。目前出土的最大实物型号,约有两百多公斤重。这东西在陆地野战时用处不大,多用于攻坚打击固定目标。但在海战中,因为目标是木制战船,一旦命中,其破坏尤其是对船员的杀伤,几乎等于无可避让,还能引火燃烧,因此是一件不错的武器。明军在陆战上也用这东西,戚金的战车部队就是发射这玩意的。平壤一战,日军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明军统帅李如松因为冲锋在前,误吸了一口此物的毒烟后就伤了肺,足足治疗了两月才好。
朝鲜这种火箭是明朝火箭的改进版,后来朝鲜人还在弹头加装了延时引信,使得火箭落地后才爆炸,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鸣梁海战》里,有专门描写这种武器的镜头和情节,在击毁冲向李舜臣旗舰的日军炸药船时,朝鲜军就使用了最大号的火铳发射火箭,不过没有命中日舰,李舜臣旗舰险些粉身碎骨。这其实也符合实际情况,这种武器需要密集覆盖才能实现杀伤,精确度确实是不够的。这点韩国人没有夸张。
除这种本土产发射火箭的火铳外,李舜臣还装备了大量明朝支援的佛郎机等中、大型火炮,史载其麾下龟船&船上张板,形穹窿状似龟,战士、漕手皆在船内,左右前后多载火炮、纵横如梭,遭遇贼船则齐放大炮击碎之。&其实在万历二十二年,朝鲜备边司就已明确说了:&今者亦当乘此冬月,汲汲修整船只器械,厚积水军之势。龟船不足则昼夜加造,多载大炮、佛狼机、火箭器具,以为遮截海道之计。此乃最为救急之良策也。&所以他的龟船上是加载了大量大型火炮的。
李舜臣部队中,甚至还有来自明朝南方的操炮手,他在日记中曾说他那里有位浙江炮手叫王敬得者,粗解文字,但对话却不能尽解,深为叹息。
而日军恰恰就极度缺乏火炮这种大火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整个战争结束都没有改观。被中朝两军用各种口径火炮打得跟狗一样,还坚持不普及火炮,坚持用火枪作战,日本人的固执程度,其实也蛮奇葩的。
我给你们看下我们在写《帝国最后的荣耀》时查阅到一些资料,看看日本人有多少火炮,就知道为什么电影里的日军水师,一直坚持使用火枪和冷兵器与朝鲜人的大炮作战了。日本人对火炮的叫法很多,有大筒、石火矢、国崩等等,其形制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怎么,当时日本的大型火炮技术&&是比较烂的,使用较多的是松树炮那样的东西,这也难怪他们自己都不待见。
在明军和日军协议停战后,李舜臣这个火器狂甚至又成立了一个技术小组,开始起研究日本铁炮来了。在他和技术小组的努力下,于万历二十一年开发出了一种叫做&正铁铳筒&的鸟铳。这种武器脱胎于日本铁炮,性能相当精良,连明军试用之后都啧啧称赞。可惜因制造不易,只装备于他的部分部队中,没能大规模普及到其他部队和陆军。
因此,朝鲜水师,尤其是李舜臣的水师,火力是十分强大的,远胜日军任何军种,在火力上对日军就是碾压,电影里的火器装备情况一点不夸张。以后再有无知之徒鼻子里插葱冒充砖家说李舜臣部队火器其实很烂所以他是朝鲜人吹出来的战神时,你只管用大巴掌呼过去削他,就这么任性!
但是,《鸣梁海战》里的火器用法、战法和威力实在是&&太大了点也太离谱了点。恩,我们还是不谈这个问题吧,哈哈。
电影一开始出现的几位朝鲜将领和官员,如李舜臣那位战死的老战友李亿祺之弟李亿秋,佥使金应诚、鹿岛万户宋汝棕、平山浦代将丁应斗、巨济县令安卫,这些都是真实历史人物,也都参加了鸣梁海战。还有那位日本降人俊沙,也是真实历史人物,而且很受李舜臣的重视,在其私人日记里曾特意提及他的功绩和作用。
至于那位起了重要作用的朝鲜军侦探任俊永,我没有太大印象,很可能是艺术虚构形象。如果这样,他的哑巴妻子自然也是艺术虚构的形象,不过倒是塑造得很成功。
从七月底到九月中,李舜臣除了恢复舰队建设外,就率领舰队往返于碧波亭和务安等处,进行警戒和侦察,以防止日军从水路向仁川及汉城方向突袭。
而日军方面,如电影里一上来表现的那样,其内部派系林立,并不团结,互相掣肘的情况非常严重。
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水军,主要由两派人马组成。一派是早先秀吉收编的海贼系人马,如九鬼嘉隆(他没参加&丁酉再乱&,因此电影里没出现)出身熊野水军、来岛通总出身于村上水军,他们都是日本著名的海贼世家;而另一派,则是秀吉在征战天下时派亲信组建的新水军,胁坂安治和加藤嘉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此次的水军总大将藤堂高虎是个新贵,是秀吉手下得宠的外样大名。此人作战非常勇猛。但是,他和胁坂安治、加藤嘉明,并不融洽。此前的漆川梁大捷,他和加藤就因争功发生了冲突。不过,秀吉还是偏向了他,最后命藤堂高虎总督天下海船之政,赐了桐花徽号。同样,他和来岛通总也一样不对付。
说到这里,我说下电影里的铠甲形制。电影里藤堂的那身铠甲,其实不是他最经典的,他最有名的那身铠甲形制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头盔上的前立,简直快和一个人差不多长了&&我给你们看下。很奇葩的。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的道具制作非常精良,艺术加工也恰到好处。如朝鲜军李舜臣的铠甲,除了肩膀胸前那几条龙实在有点夸张外,其他都还是比较写实的,尤其是头盔形制和前面的那个啄,真是非常赞,非常李朝的东西。至于其他将领的铠甲,也还算比较吻合当时的情况。其实当时的朝鲜铁甲,和明朝是差不多的形制。还有人说像清的,当然像啦,要知道那会还没有清呢,努尔哈赤还是明朝的公务员,正因申请率部入朝与日军作战被拒在家郁闷,他家的东西就是以明朝制式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我们来看下入朝明军将领的铠甲,以及明朝国内御林军的铠甲是什么样的。
不过朝鲜士兵的装备,就没那么好了。电影里士兵全是完整一身铁甲,这个太过了,这是将领级别的装备。史料记载当时朝鲜水军士兵,主要是用皮甲和棉甲,他们没那么好的装备。不过从电影的视觉效果看,铁甲当然比皮甲、棉甲要好很多。看下当时朝鲜士兵穿的铠甲。
从电影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朝鲜军用弓箭的镜头和情节,几乎所有士兵和将领都能很娴熟地使用,这也非常符合当时的现状。因为朝鲜在那个时候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弓射手。导演上部片子《最强兵器:弓》又恰恰是这个题材的,现在更是轻车熟路,当然要多用了。而日军除了铁炮就是日本刀,这也非常吻合当时的情况。
两军特点鲜明,对比强烈,很出彩的一个强调。
不过我看见有人吐槽说电影里太吹牛,射杀裴楔的那幕太假了,这么远的距离,怎么可能一箭射杀?
我想说的是,这也就一百来米远,真不算远。来,我给大家看个现代韩国传统弓的远距项目&&145 米的射道是什么样的,箭从发出到命中,大概要飞行两秒多时间。还有啊,08 年的一次弓道大会上,只有一尺高的 80 米远的地靶,四名蒙古选手第一轮射,就是三人命中。那些嘀嘀咕咕的同学,可以闭嘴了,do you understand?
其实说话之前查一查历届奥运会的射箭项目、名次、记录,再看看全部 20 项世界室外射箭记录是被哪个国家选手全部拥有的,肯定会自动闭嘴,压根不会发出这种小白言论。也不知道他们都哪来这些胡说八道的底气,还言之凿凿,说得跟真事似的。
接下来继续说日本人。电影一开始,日军就占了不小的篇幅,必须要说。
首先不得不说一下柳承龙扮演的来岛通总,其杀气和气场都非常之足。其实在我看来,他演李舜臣效果会更好。可惜他是金导演的御用反一号,只能这样了。
从四位出云守来岛通总的出场,很有个性,他那先声夺人的前导部队也很有特色,一看就有别于其他日军,有拿锁镰的,有用铁炮的,有用日本弓的。从打扮和武器上可以知道,这些人都是忍者。这非常符合来岛的身份。因为忍者其实是从野武士发展而来的,而来岛则出身于濑户内海的海贼世家。其他三名日军将领的侍卫,全是武士,来岛与三人在作战室冲突的那场戏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这一点。
就这一下,瞬间把日军内部两派的出身和阶层,给区分得清清楚楚。导演这个设计非常合理,真可谓用心良苦,小细节处见大功夫。
在壬辰之战中,来岛通总一直随第五军团在内陆打仗,他的兄长得居通幸,也就是来岛通久,则因水战才能被分到九鬼麾下。一般认为来岛通久这位风早郡三千石的小大名,在李舜臣指挥的唐浦大捷中被斩。他原本号称日本海军第二人,排名仅在水军总大将九鬼嘉隆之下。
在电影里,也许是因为删节(据说全片被剪掉了 20 多分钟),也许是因为导演认为这在韩国是件大家都必然知道的事,并没有对此进行交代,这导致很多观众搞不明白为什么来岛通总那么恨李舜臣。
历史上的来岛通久和胁坂安治两人,因出身关系,是一直互相看不顺眼的。这种关系在电影里被很好地延续了下来,来岛通总一上来也和胁坂、加藤两人不对付;新任海军总大将藤堂高虎,则想利用胁坂、加藤两人制衡来岛。正是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在后来的大战中,胁坂、加藤、藤堂三股日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壁上观,想看来岛的笑话,一直到来岛舰队被李舜臣歼灭,他们再想去救援却已经来不及了。这些人物关系和情节的设计,都很符合逻辑,也很符合历史真实。
朝鲜方面也有不安定因素。那就是在电影里因怯战而放火烧毁龟船的裴楔。在历史上,他没有在战前送命,而是在战斗爆发后,因临阵不前被李舜臣下令斩杀。电影中,导演不断通过李舜臣儿子之嘴,一再强调这一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恐惧&,不但要利用日军对李舜臣的恐惧,也要用对死亡的恐惧去激励士兵,因为这个时候的朝鲜军,确实太缺乏斗志了。这也是有依据的,依据来自李舜臣日记。
片中李舜臣在大战前疏散前来避难的朝鲜渔船和百姓,以及朝鲜百姓对水师的支持,历史上都实有其事,且有详细记载,包括百姓们后来在山上的呼喊等情节,都有史料文献记载的。而且在战斗后期,朝鲜平民和渔船也确实参与了收拾残局。
在战斗开始前,还有个情节是李舜臣派人去向都元帅权僳求援,要求权僳不要调他的部队去参与陆战,并要求增派人手和给予辎重补给,结果被权僳拒绝不说,还把使者关进了监狱。这个情节,是导演虚构的。但也非常符合逻辑及人物关系。
朝鲜朝政,门阀豪强的贵族派和平民派之间的界限十分清晰,且门阀派是一直在压制打击平民派的。权僳,就是门阀世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舜臣虽然不是如红袍帅那样的农民军草根,却也不属门阀派,也一直因此而被打压。影片里的这一幕,非常简洁强劲地表现出了当时这种令人不齿的风气和格局,虽然权僳也是此次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但不妨碍他代表门阀利益,以及带着浓郁的门阀习气。
在这一幕里,令人注目的是出现了一位僧兵领袖。后来他率领一批僧人加入李舜臣部队,参加了战斗。这在朝鲜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情况。在壬辰战争中,朝鲜的僧兵是战斗力非常强的部队,他们的战斗力远过于朝鲜正规军。李如松攻打平壤时唯一一支能和明军并肩作战并发挥作用的朝鲜部队,就是休静大师率领的朝鲜僧兵团。
朝鲜和尚僧兵,和我国的少林和尚僧兵,以及日本的本愿寺和尚僧兵,都属于战斗技能 MAX 的乱世煞神。
这里我又要打断一下各位,先插播一则新闻。
就在鸣梁海战爆发的前不久,明军总督杨镐快马抵达平壤,强令朝鲜国王不许后退。同时明军最高军事指挥官麻贵,派他麾下的宣大骑兵精锐,以大将解生为首,经过九月七日八日的两天激战,在稷山大败日军黑田长政所部,日军陆上攻势已经停止。汉城警报解除。
但在电影里,这事一点没提,李舜臣出兵的目的,依然是解除日军水师配合陆军合围汉城的企图。这么设计,当然能极大提高紧张程度,但却并不符合历史。不过,从电影角度看,这一改是很成功的。
战斗终于开始了。
整个作战过程,基本是完全按照史料记载来拍的,除了杀敌肉搏的情节外,很忠实史实。
该介绍一下朝鲜和日本双方的战船情况了。
具体的考据我就不说了,只说下大致情况。当时的朝鲜战船,和明军的比较一致,普遍比日本的大,大型战船如龟船、板屋船通常都长约 30 多米,宽 10 米左右,是一种较宽的船型。日军的安宅船,大小形制也大致相仿,但一般来说要比朝鲜的略小并矮一些。有个别大号的大安宅,据说长达 50 多米。
看,这就是按韩国学者们相关的考据资料,以 1:1 建造的板屋船实物。而片中的日军战船形制,则是按日本古代海战相关的博物馆和专家提供的资料和意见建造的模型,仿真度和还原度也相当高。
写到这里,要讲一下之前说过的,我见过的广为流传的两种说法之二了,那就是李舜臣其实不怎么地,他的战绩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他指挥的部队船不大,几次战役也没对世界或者整个战争造成什么巨大影响,所以在要算名将还不够,更别说排名了。
我想,在这我必须先引用一下知乎一位匿名用户说的几句话:&可民族主义这味毒药总是让人失智,我们可以赞美周郎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却容不下李舜臣鸣梁以弱胜强。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满脑子星辰大海。&
还有些人,言必称罗马希腊欧洲,这也没问题,我一点不反对在世界范围内做比较和举例。不过,比较的标准要说清楚。
自大航海以来,世界海军史基本就是欧洲人的事,原因很简单,因为东方没这个需求。航海王子为什么要航海,我想不用我再讲课了吧。古代史里中国最猛的海军,大概就是昙花一现的郑和舰队了,以大小论英雄的话,他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整个舰队四万多人,还带着骑兵,现在的航母特混舰队也就这样了。问题在于中国皇朝和政治都不需要这种舰队,所以很快就湮没了。论规模,宋朝舰队和蒙古舰队的崖山海战,双方兵员规模都以十万为单位,船只以百、千为单位,张弘范这一战灭了东方最大的帝国,那不成了不世出的绝代名将了?
李舜臣在整个朝日战争中,大小数十战,无一次败绩。只说大战:玉浦大捷、泗川大捷、唐浦大捷、唐项浦大捷、闲山岛和安骨浦大捷、鸣梁大捷、露梁决战,每次均击破击沉日军舰船数十艘,而己方舰船伤亡几乎均为零,甚至有时没有受伤士兵,或受伤者只有一人。
玉浦大捷,李舜臣板屋船 24 只、挟船 15 只,还有 46 只是侦察用的小船,号称 75 艘,实际能战斗的只有大中战舰 39 艘。日军 50 多艘战舰。此战击破俘虏日军 44 艘战船,毙杀日军 1000 多,朝鲜战船无伤亡,士兵受伤 1 人。
泗川大捷,23 艘龟船对日军 12 艘大楼船,日军舰队全灭。朝鲜战船无伤亡。
唐浦大捷,朝鲜 26 艘对日本 21 艘,大部日军战船被击毁,死伤 2800 人以上。朝鲜战船无伤亡。
唐项浦大捷,朝鲜 51 艘对日本 33 艘,日军舰队全灭,海军第二号战将来岛通久被斩。朝鲜战船无伤亡。
闲山岛、安骨浦大捷,朝鲜 56 艘对日军 133 艘,两次战斗日军合计被击破 63 到 66 艘,舰队三位指挥官中,胁坂左兵卫、渡边七卫门两人被杀。另外一位高级武士真锅左马允切腹。朝鲜士兵战死 19 人,受伤 400 余人&&这是多的记载,少的只有受伤 100 多人。此两战成为壬辰之战的转折点,日军的海上运输和进攻能力被彻底遏制,转为全防御状态。这直接导致了日本陆军放缓攻势,为明军入朝增援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也挽救了朝鲜,使朝鲜最终没有全境沦陷而亡国。
鸣梁大捷,朝鲜 13 艘对日军 330 艘,少的记载是 130 艘,多的是 500 多艘。总之,日军最少十倍于朝鲜军。结果日军被击沉 30 余艘,大名来岛通总被朝鲜军跳帮突袭斩首,日军全军败退。朝鲜军战舰无一伤亡。
别提史料可靠不可靠这种话。可研究的文献非常多,专门研究这些的朝、日历史学者也多如牛毛,这是他们两个国家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一个差点亡国灭种,一个是丰臣政权因此倒台,开始转入闭关锁国的幕府时代。人家比我们看重得多,那么多学者整了几十年了,这种大关节上轮不到谁再来发现重大史学新成果。这方面的史料,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可以凭这些资料互相印证,从而列出每个伤亡人员包括士兵的姓名、岗位、因什么伤受伤,因什么原因战死的。
来,我贴个学者们研究论文里的统计样板,你们随便看下。
再贴几个韩国陆军和历史学者们联合复制还原的军事等高线战役模拟图,随便看下别人怎么搞研究。
现在,给我找几个拥有同样战绩的将领出来吧。或者也可以这样问,一直保持这种敌我战损比的战绩,古代海军将领里,能找出几位?我这还只是李舜臣指挥的大战斗,真要大大小小都列全了,名单比这长得多。
还有人用战舰的大小来说事的。这个我就更不明白了,看看我前面给出的复制战船大小,双方都这种 30 米大小的战舰、以 12 艘对敌军 330 艘、大破敌军并击沉 30 艘、我军舰船无一伤亡的战绩,就一定比指挥 50 米长战船,双方各 2、300 艘的战绩差?还不说李舜臣又不是没有指挥百艘以上大舰队进行大战役的记录。
所以我就实在不知道这是怎么得出来的结论,理由是什么?说来我听听?大家都是木制船只,都是人力加风力的动力,远程武器都是火炮 + 火枪,近战都是接舷跳帮白刃战,都是多层楼船&&作战方式一样,装备和科技没有代差,搁海上去作战,两者差异在哪里?就因为别人战舰的大点人装得多,于是李舜臣就排不到名将行列里去了?就排几百名之外去了?
这样的话,那我干脆告诉你们,郑和绝对是中古时代世界海军第一名将。没有再比他更庞大的战舰和舰队了,也没有比他的舰队兵种更复杂和齐全的了,连成建制骑兵部队都随身携带的特混舰队,一战灭人国,抓了人家国王押回北京审判,这事还有谁家有,这该怎么比,我很想知道。不服来战。
在中古时代这种舰船没有出现代差的海战里,仅仅这种程度的战船大小差异,根本无法构成战斗和指挥官素质在本质上的差异。
除非战舰科技和结构都出现代差,通讯方式也同时出现代差,才会需要指挥官在指挥能力上出现本质差异。譬如纯冷兵器战舰和火器战舰的差异,木制人力风力战舰和蒸汽铁甲舰的差异。
还是再重复一下那位匿名朋友的话吧,民族主义这味毒药总是让人失智,使人容不下李舜臣鸣梁的以弱胜强。然后我再加一句,那就是言必称西方,说东方史料一概不可靠一概是吹牛的,是病,得治。
回正文,继续说电影。
战斗开始,确实如电影里拍的那样,朝鲜军全部战船,都躲在后面老远。李舜臣是怎么说的呢?他说金亿秋退在渺然之地,诸将船则退在远海,观望不进。
李舜臣很清楚日军对他畏惧之极,所以他不能退,一退日军的恐惧心就没了,那这仗就彻底完蛋了。于是他只能单船与日军作战,电影里和史料记载一样,他先冲进去,再杀出来,周围一直被日军战船团团围住攻杀。
电影里李舜臣座舰后来寡不敌众,最后被日军接舷跳帮成功,双方开始了白刃战。细心的观众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朝鲜刀和日本刀为什么这么像?
确实像。实际上,你们认为是一种刀也无不可。在那个时期,中国和朝鲜的军队,都在向日本刀学习,相当部分战刀的形制,和日本刀非常像。朝鲜尤其。
不过,区别还是有的,区别主要还是在刀姿、造法,以及刀装上&&懂刀的朋友可能说了,那还有什么一样的?这就是都不一样。
日本刀一般都是镐造,有条镐线,朝鲜刀有的有,有的没有,相当部分是平造。再就是刀姿,这事就没法说了,因为这是个纯粹的经验问题,需要大量 EXP 才能 LV UP,所以知道两者一看就是不一样的就可以了。至于刀装,差异比较大的是镡,朝鲜刀大量是圆镡,工艺和造型都和日本镡有很大差异。
还有就是刀身上的雕刻了。日本刀有雕刻多是凸面浮雕,朝鲜刀则几乎全是线条阴刻,所以只要看见刀身雕刻是线条阴刻、没有镐线的平造刀,基本就可以肯定是朝鲜刀,不是日本刀。
日本刀雕刻。
朝鲜刀雕刻。
不过远看的话,确实很难分辨,所以我们会看见电影里双方挥舞的战刀,几乎分不出差异。
当李舜臣杀出来后,早潮开始退潮,鸣梁海峡水流变得湍急,日军开始处于逆流。电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一系列的作弊,总之,各种花样作弊,最终击破了包围李舜臣的日军战船。但从电影角度看,这一系列作弊情节都设计很好,让人很紧张,搞得很成功。
历史上李舜臣,从来没这么狼狈过,他一直都以速度快火力猛著称,日军的战船根本近不了他身,几乎全在近身前就被他击破、击沉了&&
这里还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作弊,就是日军用火船来撞的时候,船上那位朝鲜侦探临死的嘀咕,在岸边他的哑巴妻子居然能知道&&这是连人都快看不清楚的距离啊&&怎么知道&&然后哑巴妻子还按照他的嘀咕开始挥舞衣服,然后其他百姓隔老远也看懂了也开始挥舞衣服,最后导致安卫赶来救援成功。这个金手指开得实在太大了,看着很过瘾,但真不好接受。
日本人从狙击到围攻到撞船到跳帮肉博,总之各种伎俩全都失败之后,由柳承龙扮演的来岛通总,终于按捺不住,提刀亲自杀了上来。
这里的情节,基本是按照李舜臣的私人笔记拍的。按日记,那位日本降人俊沙,向李舜臣报告,说这是日军大将来岛,于是李舜臣下令实施斩首行动,来岛就很不幸地被突袭了。在朝鲜军猛烈的火炮攻击下,很快来岛的旗舰就支持不住,然后被李舜臣部队跳帮成功,他被围殴斩了首。
电影里大节上一样,但细节和情节就很不一样,譬如最后来岛的死,譬如来岛的冲锋等等,都很有意思,我就不多说了,大家还是看电影去吧。我不能全都剧透掉是吧。
其实我这篇影评,主要是在补充电影的各种背景资料,对电影本身讲得不多。所以没看过电影的同学可以放心了,当你去看电影的时候,会发现那依然是本全新的电影,你可以津津有味地看下去。
这片如果 100 分制的话,我给 85 以上。期待下一部。
PS:写了三天啊,这篇。亲,喜欢要给好评要转发哟,亲~
———————————————
发自知乎专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村上水军 束缚画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