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广宗县文化站何以成政府办公楼

当前位置: >
卧底女记者
  本刊记者/史琳玉
  她是一名生于中国台湾地区、定居英国多年的华人,她曾是英国《卫报》的一名记者,她的镜头对准的是非法移民到英国的中国劳工。
  她叫白晓红。日,由她卧底妓院偷拍非法卖淫女生存现状制作而成的纪录片《性:我的英国工作》,在英国BBC第四频道播出。
  近10年来,白晓红用体验式的报道方式,一次次地深入非法劳工群体中,目睹、倾听甚至亲历他们背井离乡的血泪与煎熬。她希望用自己的镜头和文字为生活在英国黑暗角落的中国非法劳工带来光明。
  1.白晓红:卧底报道在英中国非法劳工的女记者
  日,一部名为《性:我的英国工作》的纪录片在英国BBC第四频道播出。这部时长63分钟的纪录片不仅让人们看清了皮条客压迫、剥削非法移民卖淫的丑态,更让人们认识了纪录片的拍摄者&&白晓红。
  1968年出生于中国台湾地区、在英国定居多年的白晓红,曾是英国《卫报》的一名女记者,劳工、移民和少数族裔等议题是她长年关注的领域。
  两个月的冒险潜伏
  尽管纪录片只有63分钟的时长,但却是白晓红用两个月时间偷拍集录而成的。
  日,白晓红在《卫报》发文回忆了自己于月卧底时的一部分经历。
  白晓红在东伦敦斯特拉特福德的一家妓院卧底做帮佣被解雇后,她工作时遇到的一位名叫米娅(Mia)的台湾卖淫女把她介绍给了自己长期工作的另一家妓院的老鸨格雷斯(Grace)。格雷斯在伦敦经营着两家妓院,以雇用初到英国的非法移民而闻名。
  当白晓红初次给格雷斯打电话询问应聘事宜时,她被格雷斯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可否在做帮佣的同时兼职提供性服务,以应对忙时的人手不够。在后来的卧底中,白晓红了解到许多在妓院从事帮佣工作的女工最后都被拽入深渊,成为&小姐&,因为&小姐&才是这些妓院的摇钱树,而&小姐&和帮佣的收入也有着天壤之别。客人多时,&小姐&不得不同时在多家妓院做活儿。
  白晓红成功婉拒了格雷斯的初次引诱,格雷斯同意她到其位于芬奇利的&按摩院&(妓院)做帮佣。白晓红不知道,格雷斯对她的游说只是开始。
  当白晓红如约到达芬奇利中心火车站时,格雷斯并没有把&按摩院&的具体地址告诉她,而是与她保持通话,在电话中一步一步指给她在每一个路口转弯的方向,直至到达&按摩院&的后门。对于在英国居住多年的白晓红来说,此时的她都难以告诉外界她的准确位置,更何况那些初来英国的外籍劳工。这样的指路方式意味着&小姐&在面临危险时很难自救,而这或许正是格雷斯的意图。
  为白晓红开门的是格雷斯的中东籍男友,一名健壮的年轻男人。白晓红说,看到他魁梧的身材,她便意识到,在日后的劳作中她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
  在地上一层的一座两室一厅的公寓里,白晓红见到了格雷斯。她告诉格雷斯,她的名字叫小云,来自中国浙江,现在是一个7岁女儿的单身母亲,签证过期后已经在英国非法劳作3年&&这些都是白晓红事先为自己编好的伪装故事。
  白晓红在&按摩院&看到的第一幕为:一名40岁出头的华人妓女在一阵咳嗽声中退回自己的休息室后,格雷斯紧随其后不停地谩骂,抱怨那名妓女已生病多日不能卖力干活儿。其实,格雷斯也是一位同样没有合法身份的中国大陆女人。她能在说出的每一句流利的英语中成功地夹杂污秽之语,常常令语言不通的妓女目瞪口呆。而实际上,白晓红发现,格雷斯几乎不能完整地说出一句语法正确的英语。
  身为帮佣,白晓红的日常工作是接电话、为客人开门、收钱、买菜做饭、清洁和其他打杂之事。她用来偷拍的工具是一副暗藏摄像机的眼镜,该设备常需小心藏匿充电。因为多次不能及时给设备充电,无法录摄,白晓红不得不延长卧底期限。
  在这两个月的卧底生活中,所有发生在&按摩院&里老鸨对性工作者的谩骂和虐待都会在白晓红身上发生。为了全方位、真实地感受性工作者的处境,她只能暗自强忍。除此之外,白晓红还要时刻提防身份暴露。接待浙江客人时,她要巧妙地完成老乡之间应有的寒暄;与浙江工友接触时,她必须读写简体字避免对方起疑&&
  就像每一位曾在&按摩院&做帮佣的女工一样,在忙时被要求接客的事情同样发生在白晓红身上。在一次顾客要求白晓红提供性服务被其拒绝而影响生意之后,格雷斯便加大了对她的游说力度。一天,格雷斯指着一名一天赚取了540英镑的妓女冷笑着对白晓红说:&你看,小云,你在哪里能如此快速地大把挣钱呢?在这里,没有人可以避免做这个,你会感激我带你入行的。&
  事态的发展在一次白晓红的苹果手机被格雷斯发现后变得白热化。为了弥补眼镜的收音效果不理想,手机被白晓红用来作为录音的替补工具。而当这一价格不菲的手机某次无意从她的口袋里滑落时,格雷斯不禁质问她为何会有这样高档的手机,并怀疑她偷盗。
  此后,格雷斯对白晓红更加刻薄,甚至向白晓红下发最后通牒,逼迫白晓红必须在&兼职小姐&和&离开&之间作出选择。那天,格雷斯先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为白晓红做最后的思想工作:&你的英语能力是一笔财富,可以招来更多的顾客。&见白晓红一言不发,格雷斯又转换策略继续说道:&你有考虑过你的女儿吗?你来这里是为了什么?难道不能为你的家人做点儿牺牲吗?& 后来,白晓红回忆此事时说,当她听到格雷斯的这番话时,瞬间感受到了这话中的分量。她设身处地地想象着一位背井离乡、背负着全家生计的外籍打工女面对这样的劝导时是如何的无力抵抗。那次的劝说,以格雷斯同意她干完那一星期的帮佣工作终止。
  就在这最后一星期的日子里,格雷斯变本加厉地压榨白晓红最后一点儿劳动力。每天早晨7点半,白晓红必须开始新一天的劳作,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按摩院&关门时她才能休息。哪怕没有顾客,她也必须等到这个时间。从扫楼梯到做饭,整日的工作都充斥着格雷斯喋喋不休的指责,甚至有同情她的&小姐&工友来规劝她尝试做点儿改变。
  直到有一天,当白晓红再次拒绝了一位要求性服务的顾客而格雷斯亲自换衣上阵却被顾客拒绝时,恼羞成怒的格雷斯最终把她扫地出门。白晓红又被解雇了。但这一次,她终于拿到了足够的素材。
  关注非法卖淫女困境
  这次用两个月的时间卧底妓院,关注非法移民卖淫女的生活状况,并不是白晓红一时兴起所为。其实,早在2004年,白晓红第一次深入了解在英华人非法移民劳工这一群体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时,她就已经留意到非法移民卖淫女的存在了。当时,白晓红意外地发现,非法移民劳工中女性的比例正在大幅增长。在她卧底打工的一家农场里,她结识了一位在农活淡旺季穿梭于性行业和农场之间的一名华人女性,了解到这些没有身份的华人女性在英国打工不为人知的一些隐情以及她们面对的问题和危险。
  此后,白晓红便开始走访英国各地的&按摩院&和伦敦多家色情场所,想就这一现象进行深入调查。然而,由于这一话题的敏感性和隐秘性,使得她的探访屡屡遭拒。即便受访者愿意回答她提出的问题,也多为蜻蜓点水,不愿多说。两年的走访没能彻底触及背后的真相。不过,这些多方调查的经历也为她这次的卧底工作提供了前期准备。
  2005年,白晓红认识的一位来自中国东北的非法移民女工被抢劫三次都不敢报警,只能忍气吞声,因为她被抢的钱物来自冬天农闲时在妓院卖淫所得。她告诉白晓红,遭遇抢劫对于像她们这样没有身份的性工作者来说已经司空见惯,就连人身伤害甚至被强暴也时有发生。
  2008年,白晓红听说一位叫梅的没有身份的中国女人在东伦敦白教堂一带被杀害,凶手是曾经与梅有过性交易的英国白人。当被问及杀人动机时,该凶手回答:&因为没有人会关心这样的非法移民,她很容易被遗忘。&
  后来,白晓红在接受采访时说,正是这两起事件让她决定再次只身卧底调查,虽然当时她已经44岁。白晓红深知,这次的卧底与之前不同,她自身的性别加之卧底对象的行业性质,都可能令其面临种种危险。此外,偷拍和偷录也是她之前用日记形式记录卧底历程时所不曾触及的技术。虽然她已经重复练习,但卧底的同时兼顾拍摄和录音,还是让她承受着难以预料的强大压力。
  事实证明,白晓红不仅化解了危险和压力,而且还收获了成果。
  2013年4月,一本揭示非法女劳工在英国卖淫内幕的英文纪实文学书《隐形:海外性工作者在英国》在英国出版,作者就是白晓红。之后,所有被白晓红拍摄的镜头最终被剪辑制作成时长63分钟的纪录片《性:我的英国工作》。
  白晓红说,对沦为妓女的非法女工了解越多,想为她们带来改变的想法就越强烈。因为在英国,虽然性工作者个人卖淫不违法,但是,同时在多家场所卖淫即为违法,再加之她们非法移民的身份不合法,这样双重的非法身份使得她们困陷在一种危险、脆弱的境地。
  《隐形:海外性工作者在英国》一书出版后,有一天,白晓红和摄制组来到她曾经卧底的妓院。得知白晓红的真实身份后,格雷斯勃然大怒,朝白晓红扑来。被安保人员拦下后,格雷斯依然不停地谩骂白晓红。当然,这一幕也被镜头拍摄下来。但直至此时,白晓红之前卧底的两家&按摩院&仍然在营业中,只是有一家换了地址。
  10年体验式卧底生涯
  虽然白晓红向外界袒露她并不愿意被人贴上&卧底记者&的标签,但她对体验式采访的执著和对非法移民劳工生存实况探访的成果早已经使她在英国华人圈内小有名气。
  白晓红的成名缘于她的第一本著作&&《华人耳语:英国华人劳工不为人知的故事》。
  白晓红对在英华人非法移民劳工的关注始于2000年的多佛港事件。该事件的起因是司机为了节省能源没有打开车上的通风设备,导致58名中国非法移民劳工在一台运送西红柿的货柜车中被活活闷死。此后,她陆续听到一些关于中国非法移民劳工在英国悲惨境遇的个案。
  日,23名拾贝工在莫克姆湾被逼在涨潮中作业而集体溺亡,这些拾贝工都是中国非法移民劳工。听闻此事的白晓红震惊、愤怒不已,她决意要做出一些大力度的举动。而最终让她决定采用体验式报道的方式进行采访,缘于某次采访时被采访对象的反问。&如果你没亲身体验,怎能真正了解我们的生活是怎么过的?&她被问得无言以对。采访对象的这句话让白晓红认识到,只有体验式报道,才是最直接有力的报道方式。
  2004年3月,在《卫报》上司的同意下,白晓红假扮成没有身份的中国学生,开始卧底体验中国非法劳工从寻工到劳作的全过程。从自己联系工头到取得信任,从获取伪造工作许可证到和工友们一起在中介排队等班次,从与工友们共食即将过期的廉价肉制品到共睡从垃圾堆里捡回的床褥&&她与一个个身心憔悴的华人非法劳工一起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强度作业压力。
  工作之余,白晓红还要倾听劳工们讲述自己家乡的贫穷,哭诉他们由于身份问题不敢检举前来抢劫的黑道人的遭遇,抱怨没日没夜的加班却也无力讨要应得的加班费的苦楚以及对西方的憧憬促使他们走上这条路却至今希望渺茫的无奈。她切身地感受到这些非法华人劳工精神世界里那日夜在折磨着他们的恐慌和无助。她看到他们为了提高自身工作技能而主动学习英语,但使用的方法却是把所有的英语发音都转换成中国字、用中文来记忆。她企图帮助工友要回应得的加班费,却被工头劈头盖脸地怒吼:&没有合法身份,黑工还想讲理?&
  白晓红离开的前一天夜晚,一位工友拿出一盒巧克力和一包香烟,这是他打算送给中介公司经理的礼品,希望中介公司能给白晓红安排一份固定的工作。这些礼品花掉了工友两个小时的工资。白晓红明白,对于时刻担忧能否定期寄钱回家的中国非法劳工来说,每一个小时的工钱都意味着什么。那一夜,她心里百感交集,一字一句地斟酌着该如何与她的工友们道别。临走前,工友又送给她30英镑作为路费,让她路上珍重。
  回来后,白晓红将这11天的卧底经历写成纪实报道发表在《卫报》的头版。这一报道引起英国社会各界对外籍劳工特别是无证劳工近似奴隶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英国政府为此通过了法案《工头执照法》,将工头纳入国家注册管理体系。
  白晓红的第一次卧底经历就在业内扔下一颗重磅炸弹。导演尼克&布鲁姆菲尔德基于她的纪实报道将莫克姆湾拾贝惨案搬上银幕,拍摄成影片《鬼佬》,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非法劳工的关注。
  白晓红体验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年,她先后在农场、食品加工厂、印刷厂和中餐馆等多地卧底打工,用亲身经历结合采访写成她的第一本英文报道著作《华人耳语:英国华人劳工不为人知的故事》。
  &走出去,走出国门去。&被视作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机会,无数劳苦民众不惜为此远赴他乡,却不料外面的世界充满艰辛。这里有着广袤的土地、密集的人口,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沉默无言。白晓红对这些非法无助劳工的关注一经开始便从未停歇,她用自己的笔锋为非法劳工的生存真相作出记录,用她的一本本作品让众人听到非法劳工们的声音。
  迄今为止,白晓红用10年时间完成了3本英文纪实著作。她的第一本书像是打开了一扇门,门内的种种问题吸引她层层深入、逐个探究,直至揭开黑幕面纱,通过她独有的亲历模式呈现隐情,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非法劳工这个领域的真相。她的书不仅为底层华人劳工博取了当地社会的重视,而且搭建国际桥梁,让国人听到海外华人劳工的呐喊。她为这一群体发声,也希望能够为他们带来曙光。
  2013年9月,白晓红用中文将3本著作合编成一本纪实文学《隐形生产线》,在台湾出版。这是她为中国非法移民劳工谱写的合奏曲,也是为她10年卧底的记者生涯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迄今为止,白晓红用10年时间完成了3本英文纪实著作
  承担探索真相的社会使命
  今年45岁的白晓红出生在中国台湾地区,父亲是前台北市副市长白秀雄。2013年2月底,得知女儿卧底任务结束,白秀雄和妻子立刻赶赴英国探望女儿。白秀雄和妻子均在自己的领域有许多著作,喜爱弄文武墨。白晓红从小受父母的影响,也爱用文字表达思想。但是,对于自己的家庭背景,白晓红从未主动向人提起。
  白晓红从小就独立自主,白秀雄对其实施的宽松式家庭教育又使得她的个性得以全面发展。1987年,白晓红进入辅仁大学攻读西班牙语文学学士学位。从那时起,她就频繁地参加学生运动。自从她密切关注非法移民劳工的问题后,每次卧底她都鲜少和亲人讨论,只是告知亲近的朋友她会消失一段时间。虽然父母担心她的安危,但是,对于女儿坚持正义的理想,他们还是支持的。
  白晓红向往自由,个性叛逆。1991年,大学毕业的白晓红远赴英国求学。2001年,进入威斯敏斯特大学学习新闻学硕士是她攻读的第三个硕士学位。之前,她已经在卡迪夫大学和杜伦大学分别获得了文化批判理论和东亚文化研究两个硕士学位。
  在威斯敏斯特大学以&卓越毕业生&毕业后,白晓红被推荐到《卫报》做记者。为了有更多机会真切地了解移民生活实况,她毫不眷恋殷实的家境,冒险居住在治安混乱的伦敦东区,因为这里是伦敦外来移民聚居的地方。她时常外出数月进行暗访或实地调查,与丈夫聚少离多。最终,20年的婚姻被迫终结。她放弃做一个好妻子、乖女儿,只为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恪守记者的职责。
  &做记者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白晓红在接受《华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她认为呈现社会不公是她的职责。为此,她不畏千难万险。&以欺骗的手段,来揭发社会的欺骗&是她崇拜的德国调查新闻记者冈特&沃拉夫(G&nter Wallraff)的名言。她以此为标杆,时刻不忘一名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白晓红对《华闻周刊》记者说,到妓院偷拍是她最后一次做卧底记者,&其实,我能做的还有很多&。抱着一颗勇敢、独立、执著、热忱之心,白晓红无疑会在她的职业生涯里做出越来越多的令人惊叹的业绩。
  2 英国生产巨轮下的&隐形人&
  有数据显示,在英国的非法劳工人数有70万~100万。其中,亚洲国家约占三成。而亚裔劳工中,中国劳工人数最多,保守估计约有7万人。这个人群的生存遭遇,正是白晓红所关注并记录的。
  女劳工出卖肉体
  在英国,约有8万名女性从事性行业。其中,大约有移民2万名。在伦敦近2000家妓院的从业者中,移民数量占据80%,且多为非法移民。令白晓红惊讶的是,在她所卧底的妓院中,卖淫女多数来自中国大陆。
  阿芬是白晓红在卧底妓院中见到的第一名大陆卖淫女。她来自福建福州,到英国已经4年。在到达英国的前2年中,她和许多刚到英国的中国人一样,在餐饮业从事薪资低廉的工种,但在第三年她就被解雇了,原因是英国政府移民政策紧缩后形成的对非法移民的解雇潮。
  此后,阿芬的一位朋友介绍她涉足性服务行业。她告诉白晓红,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只得接受。后来,她发觉这是她到英国以来做的最好的决定。阿芬的收入突飞猛涨,客人多时一周能赚英镑,她远在福州的家人也因此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虽然长期带病工作让她看起来面容憔悴,但是,谈到卖淫给她家人带来的殷实改变,阿芬的言语中还是透露着一丝欣慰。
  白晓红边听边揣度面前这个40出头的女人曾在福州老家的生活状态。然而,令她惊愕的是,某次当阿芬请她帮忙读出手机通讯录里朋友的名字时,白晓红发现,阿芬不仅不懂英文,连汉字也不能读写。这是白晓红在英国遇到的第一位华人文盲。&多长时间(你想要)&、&90镑(每小时)&、&50镑(每半小时)&、&40镑(每20分钟)&是阿芬会说的所有英语。白晓红不敢想象阿芬是如何在面临危险时自救的,又是如何在生病时求医以及寻求福利机构救助的。这些都令白晓红心酸不已。阿芬几乎每天都要给家乡的儿子打电话,她说她需要听到儿子的声音。
  除了像阿芬这样为生计远赴他乡的大陆卖淫女外,还有为了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而不惜身负巨债在人蛇集团(专门从事偷渡走私业务的组织)的帮助下偷渡至英国的人。
  阿玲也来自福州,家中有一个17岁的儿子由丈夫照看。在创业失败亏损后,2008年,她借资20万元人民币交付人蛇集团偷渡到英国。她向白晓红直言,她后悔没有一开始就从事现在的工作(性工作),而是做餐馆服务员或外卖等费力、薪低的工作,白白浪费掉了初到英国的3年时间。当一年前她的一位从事性行业的朋友引她入行时,她没有拒绝,因为当时她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改行给阿玲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仅在一年内还清了人蛇集团的全部欠款,而且每周都有近600英镑的收入。她打算挣够钱在家乡再买一座房子,之后再干两年就回国。当她津津乐道地给白晓红讲述着这些时,也坦言了她为这份工作付出的代价:&我不得不密切留意我的健康了,经常会有嫖客趁我不备而不采取安全措施。&她耸耸肩又自我安慰道:&不过,问题应该不大,这种事情在这里的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后来,白晓红了解到,嫖客之所以会不采取安全措施,是因为在老鸨的电话中得到了预先许可。但老鸨却向妓女隐瞒了这些,并且没有警示这其中的健康危险。
  男劳工被压榨体力
  华人非法移民的女性劳工很多都在面对色情行业的丰厚收入时沦为妓女,被迫出卖她们最后的本钱&&肉体。而在英国从事高强度劳动作业的华人非法移民的男性劳工却不得不在低薪又充满剥削的行业里辗转摸爬。
  在白晓红第一次卧底的那11天里,她结识了来自中国上海的非法移民劳工张先生、秦先生和唐先生。他们就像从边远农村进入上海打工的农民工一样,作为上海城里的贫穷人,也同样离家远走西方。白晓红见到他们时,他们已经在英国漂泊了一年多却仍未寻得驻脚处。
  张先生和秦先生都接受过大学教育,曾经是上海的建筑工人。张先生的儿子在上大学,他说他之所以这么卖力,就是因为要给儿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要有求必应地支持儿子。
  非法劳工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十分不容易的。最初,张先生和秦先生有时要在凛冽的寒风中站一整天,只为等待中介发放的一个班次。直到后来,他们遇到经验丰富的赖先生。赖先生告诉他们,贿赂中介公司行政人员是获取固定工作的捷径。
  其实,对于华人非法劳工来说,即使找到工作,也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儿。张先生和秦先生曾在普利茅斯的一家花场工作,3个小时采摘100株百合花只能赚得3英镑。即便这样的活儿,也是季节性的。后来,没活儿可做时,他们就去莫克姆海滩拾贝。据52岁的拾贝工唐先生回忆,强劲的海风令他背痛难忍,只做了一天就无法继续。此外,他们还得整日提防着不可预知的风险。拾贝工人没有渔业经验,不熟悉海上劳作,雇主也不给他们提供安全训练、安全设施,甚至连求救号码都不给他们。遇到危险时,他们又无法以英语告知救生服务处自己的紧急处境。
  临时性、季节性、人事变化大的工作令这些非法劳工日夜担忧不能按时还清欠款、无法及时寄钱回家。即便如此,对这些不确定性的工作,他们也不敢随意更换,因为每去一个新地方就得重新支付一次150~200英镑的中介费用。
  工作之余,这些非法劳工的生活是孤独单调的,没有当地的社交网络,又无经济能力消受娱乐活动,身份的隐秘性使得他们习惯于避免出现在公共场所,成为社会边缘之外的人群。等待工作、下班后试着恢复体力、再准备轮班,就是中国非法劳工在英国的生活模式。尽快还清债务、赚够钱、尽早回国,是他们的共同梦想。
  最无保障的&隐形人&
  &他们就是生活在英国生产巨轮背后的&隐形人&,他们是(在国内)无法抵抗市场经济下强势竞争的贫困农民、在基本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以低薪维持生计的蓝领工人阶层以及在当地缺乏就业机会的年轻人。&这是白晓红对非法劳工群体的总结。
  白晓红在其发表的有关非法劳工的文章中多次重申,英国政府对非法劳工工作权利的限制,使得他们只能从事最为&3D&(最肮脏Dirty、最不受管制Deregulated、最危险Dangerous)且低薪的劳务工作。2004年,英国《工头执照法》的颁布和2008年移民政策紧缩后计分制度的实行,使得稽查严重,餐饮业不敢再用黑工,这使得原本就不见天日的非法工作越来越地下化,非法劳工的生活变得更加无以为继。许多在英的非法女性劳工均是在这样的打压下被迫走向性行业,而行业的特殊性又使得她们碍于羞愧,连对自己的家人也不得不隐瞒真相,进入更加隐形的状态。据白晓红调查,虽然有少数外籍女性进入性行业源于拐卖,但大多为自愿入行,因为收入的丰厚成为她们无法拒绝的诱惑。
  白晓红关心非法劳工的生存状态,更关心造成这一现象背后的政策体制和社会氛围。非法劳工一年为英国经济贡献10亿英镑,占GDP约6.8%,但却像&隐形人&一样淹没在充满田园情趣的英格兰城镇下,他们是英国最无保障、最脆弱的劳动力。白晓红期待着文字的力量能够引起政策的改变,期待着她的付出能为非法劳工带来光明。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13年11月上半月期)
相关热词:
.All Rights 法律与生活网 版权所有
法律与生活网法律顾问:北京华堂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号] 联系电话:010- 服务邮箱:flysh_当前位置: >
持枪权VS禁枪令
本刊记者/李秀平 张莹
  在一对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研究生的中国情侣丧生枪口第110天,影院枪击案在美国爆发。在全球绝大多数民众享受着和平时光的今天,仍然有数以10万计的鲜活生命陨落在枪口之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09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显示:在美国,每年约有3万人死于各类枪击事件;在南非,每年高达1100万件刑事案件中,持枪抢劫和枪击事件占了相当比例&&南非和枪支有关的致死人数相当惊人,10年间死于枪击人数是美军在越战中死亡人数的5倍,是波黑战争死亡人数的2倍,与2004年东南亚海啸的死亡人数持平。
  在局部地区合法和非法枪支成患的背景下,谁也不知枪声会在哪一刻响起,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受害者。
  枪患的存在与蔓延,与一项名叫&持枪权&的权利相关。
  在当今世界,不少国家的公民拥有持枪权利。比如,美国、南非、印度、法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典、瑞士、奥地利等国家。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于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民间流通的枪支为6.5亿支&&这一数字,远远超过各国军队和执法部门所持有的枪支数量的2.25亿支。在民间流通的枪支中,美国占2.7亿支&&平均每10个美国人拥有9支枪的比例,让这个国家的枪支总量和人均比例均排在世界第一位。
  枪支数量越多,枪患之害越大。在酷烈的枪患之下,一方面,置身海外的中国公民常常成为受害者;另一方面,民间枪支成患,却难以催生&禁枪令&。
  1 枪口下的南非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年6月9日至6月18日,本刊记者在南非举办的一次国际图书展览活动期间,对南非的治安状况有了一些切身感受并做了进一步了解。虽然南非的治安环境不尽如人意,但是已出现好转迹象。
  日傍晚,开普敦街头,几名黑人青年合力抢下一名中国游客的挎包后,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个被抢走的包里,装着主人的护照、手机、相机和给妻子买的一枚钻戒。
  被洗劫之后,如同每个遇到同类事件的外国人一样,受害者报了警。报警,是为了补办护照,几乎和破案无关。在&谋害中国人的案例破案率不到1/10&的情况下,这样的案件告破是&不可能的事情&。
  英国的宪政制度、德国的工业技术、荷兰的种植技术、遍地黄金和璀璨的钻石&&构筑了一个繁荣的南非。但在南非&死于暴力凶杀的人数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的治安环境之下,散步竟是如此危险的事情。
  枪声中的约翰内斯堡
  南非是当今世界唯一有三个首都的国家,它的三个首都分别是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开普敦和司法首都布隆方丹。它们的存在,契合了&三权分立&精神。
  在不少人心中,南非还有第四个首都,那就是被称为&经济首都&的南非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这个坐落在金矿和钻石宝藏之上的城市,如同中国的上海一样是南非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但和上海良好的治安环境不同,约翰内斯堡因抢劫、谋杀、强奸、绑架等恶性刑事案件频发而被称为&凶杀之都&。
  李梦然女士,是一位在约翰内斯堡生活了20多年的上海人。她在一篇博客中写道:&在我住的约堡,在某些区域的大街上,走路是件很危险的事。如市中心,人们怕抢劫,根本不敢在街上步行,尤其在晚上。&
  一个秋日,李梦然带着自己的南非老师游览上海。看到人们在外滩、陆家嘴、古北、虹桥新区自由地行走,那名外国女子既惊讶又羡慕地说:&看呐!人们能在大街上走路!&
  一次在南非看电视时,李梦然清楚地记得主持人问了嘉宾一个问题:&你目前的愿望是什么?&她听到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在大街上走路!&
  &看电视,听新闻,读报纸,几乎天天可以看到、听到、读到有关谋杀、抢劫、盗窃、强暴的案件。&李梦然说的是5年前的南非。但是,由于接连受到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南非近年来的经济状况并未见好转。
  《法律与生活》半月刊记者在南非采访时了解到,在当下的南非,失业率高达25.9%。为了生存,夜晚的开普敦街头游荡着不少&猎人&。而为了应对&酒店抢劫&,那里的酒店装了安检设施,客人每一次回住处都要接受安检。
  &抢劫犯不是在你家里抢劫,就是在去你家的路上抢劫!&李梦然套用一句流行语的格式调侃道,幽默中透着担忧。她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在1998年至2005年的7年间,南非共发生了12.5万起武装抢劫案件;4460万人口中平均每天有55人遭谋杀,199名妇女被强奸、强暴,817所房屋被撬、被盗&。
  以其繁华吸引来众多流动人口(包括大批来自周边国家的穷人)的约翰内斯堡,是上述恶性案件的高发地带。据说,在这里生活的华人几乎都有被抢劫的历史。按照在开普敦做导游的王女士的说法,在约翰内斯堡赚了钱的不少华人移居到了开普敦。她说:&在开普敦赚钱虽然少,但是,挨抢的概率也小,等于&成本低&。&
  一名《齐鲁晚报》的前记者把他现在居住的约翰内斯堡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城市之一&。日,他在个人博客上发表的《动物凶猛:南非发生惊天大劫案》一文中,讲述了一个&悍匪直接从金库抢走1100万元&的新闻故事。博文中披露的金库大劫案,发生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前夕。
  日那天,一个由十几个人组成的抢劫团伙,持AK47袭击了位于约翰内斯堡附近中兰德地区的Nedbank银行的金库。在成功解除警报、切开金库大门后,他们洗劫了金库里的1100万兰特现金。在一个月之后,另一家银行出现类似险情。
  在南非,有一部分人的职业是&抢钱&。他们受雇于犯罪集团,每次作案后从&老板&那里领取报酬。据李梦然介绍,南非的&抢钱事业&也分规模大小,中小集团的目标是手无寸铁、上银行提款的民众&&自2000年起,开始出现民众去银行提款后被跟踪、到目的地后被持枪歹徒抢去现金的案例;大集团的目标是劫持运钞车。
  在Nedbank银行金库大劫案发生前后,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先后发生了枪击事件。约翰内斯堡发生的那起枪击事件,多名凶手向一名受害者连开11枪。受害者是来自福建福清的陈先生,凶手是他的同乡。这起&自家人打自家人&的枪击事件背后,是&两家都是卖食品的,一直存在竞争关系&。
  开普敦的枪击事件发生在一家商场。据《开普敦时报》报道,在当地时间6月5日,一群武装分子在开普敦市中心的圣乔治购物中心抢劫一家商店后与警察发生枪战。事后警方证实,匪徒所用的武器没有注册,也无编号。
  和这些大案相比,在世界杯期间发生的一般刑事案件,可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仅各国记者被抢劫的案件就发生了一连串。在南非当地时间6月15日,两名持枪歹徒砸门闯入央视记者下榻的酒店房间,将3名记者随身携带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现金及一本护照洗劫而去。同一天傍晚,1名日本特约摄影师在采访完日本对喀麦隆的赛事后,独自由球场步行返回酒店的途中被3名劫匪抢走背囊&&里面装着一部相机、护照和现金。在此前不久,来自安徽的4名记者和来自葡萄牙的3名记者先后遭遇劫匪。
  发生在世界杯期间的涉枪事件,只是南非治安状况的一个缩影。
  《武汉晚报》在一篇报道中说:&在南非发生枪击案件并不新鲜,毕竟在这个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拥有枪支是一件合法的事情,何况黑枪泛滥难于管理,更使得南非治安问题严重。此前一个统计显示,南非平均一天就有50人死于非命,每年谋杀案多达2.1万起。&
  正是因为频繁发生的恶性案件和太多的陈年旧案,让约翰内斯堡这座拥有璀璨的珠宝和美丽的景色的国际都市难以摘掉头上那顶&凶杀之都&的帽子。
  &繁荣&的枪支黑市
  AK47,这种原本出现在战场上的重型武器,经常出现在南非民众的生活中。
  南非是个允许公民合法持枪的国度。法律规定,每个成年人最多能持有4支枪,包括1把手枪和3支猎枪。单从枪支的数量来看,南非和美国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但是,由于AK47这样的武器成员的混入,使得南非危险重重。
  由于合法和非法枪支的大量存在,没有枪的南非人很不安全,&人人都想拥有一把枪&。
  2010年6月,《环球时报》记者曾经探访南非的枪市。从约翰内斯堡一家枪支种类比较齐全的枪店老板那里,他了解到在南非买枪需要走一定的程序。&到枪店选好枪,先交钱,然后再拿着枪店发的申请表去当地警察局申请持枪证&。但是,由于警察局对购枪人的身份、经济状况、身心健康和有无犯罪记录等信息要严格核实,从递交申请表到最后出结果,需要等6~9个月。
  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枪支很难,从&枪支黑市&买一支枪却很容易。
  在&枪支黑市&,枪价也比正规枪店便宜得多。据介绍,花500多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一把手枪,花2000多元人民币就可以拿到一支AK47。为此,很多&贫穷的黑人&通过地下枪店买枪。
  传说,在国际枪支黑市,一支AK47和一只鸡、一双皮鞋等价。当一只活鸡、一双皮鞋和一支AK47摆在一起,以同样的价格在黑市交易,而一个犯罪团伙成员手里恰好只有100美元时,他的选择毋庸置疑。
  在非洲国家,就不乏用AK47武装起来的犯罪团伙。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索马里海盗,很多人手里就拎着一支AK47。
  从某种意义上说,南非的繁荣和富庶,把一支又一支AK47吸引到了&枪支黑市&。《环球时报》记者通过采访得知,南非&黑市流动的枪支情况很复杂&。在约翰内斯堡等许多南非城市的黑枪,主要从安哥拉等战乱国家流动过来,其中,包括AK47。
  在约翰内斯堡生活了9年的史先生告诉记者,战乱之中的安哥拉、尼日利亚、莫桑比克等国家的退伍军人在离开部队时,枪支并未被收走;另外,一些拥有AK47的人,是反政府武装成员。这两类拥有枪支的人被犯罪集团收编后,枪口就对准了拥有财富的地方和人。他们手持AK47对准目标,一旦出手几乎都是&大事&。
  糟糕的治安状况让南非付出惨重代价。每年高达1100万人遭遇武装抢劫、谋杀、强奸或绑架等刑事犯罪侵害,让南非&死于暴力凶杀的人数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据《东方早报》报道,在2010年之前的10年间,南非和枪支有关的致死人数相当惊人,是美军在越战中死亡人数的5倍,是波黑战争死亡人数的2倍,与2004年东南亚海啸的死亡人数持平&&在民众生命代价之外,经济损失也很惨重。以南非世界杯的安保费用为例,高达10亿美元的预算是此前德国世界杯的2倍。
  对枪案爆发的原因,有人归结于废除死刑。在拆除种族隔离篱笆的同时,南非废除了死刑。黑人争取到自由的南非,犯罪开始横行。但是,一路走高的犯罪率和法律制度有关,但绝不仅仅因为法律。它至少关乎从原始部落一步跨入现代社会的黑人的生活方式。
  在开普敦生活了9年的中国同胞王女士,近距离接触过白色、黑色和杂色(含黄色)人种。&白人是今天花明天的钱,黑人是今天的钱今天花干净,中国人是今天的钱攒着明天花。&她说。据王女士介绍,南非的黑人一般按周领取薪水。领到薪水后,他们马上会花得干干净净。由于没有积累,一旦遭遇失业等变故,很难抵御风险。1998年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风暴都对南非形成显著影响&&对商人来说是财富缩水,对普通人来说是失业。目前,南非的失业率高达25.9%。这意味着每4个南非人中,就有一个无法通过自己的劳动换一口饭吃。
  倒在枪口下的同胞
  只有到了国外,才看得清中国人有多么聪明、多么勤劳。在约翰内斯堡等南非城市生活的20万名中国人也不例外。在南非废除种族隔离政策前后涌入南非的中国人,从摆地摊起步,如今有的人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商厦。有人开玩笑说:&华人的脸,在一些黑人眼里就是钱。&
  在南非,365天,每个寻常日子都会有枪声响起。&砰&的一声枪响过后,包括华人在内的很多人的命运会随之改写。
  据了解,虽然在南非发生的抢劫一类的侵财犯罪并非针对华人,但是,在约翰内斯堡等地开店置业的华人经常成为袭击目标。
  &约翰内斯堡的几家中文媒体,也是差不多隔几期甚至每期都会报道一些发生在侨胞中被抢劫、被伤害、被谋杀的案例。华人之间的聚会也都在讨论一些对付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手段和方法。&李梦然在博客中写道。
  覆巢之下没有完卵。长期生活在一个高犯罪率的环境中,惨剧经常会在李梦然等人的身边上演。
  李梦然刚到南非不久,就听到了当地一位潘姓华侨的儿子、一名优秀的耳鼻喉科医生被卖水果的小贩开枪射杀的消息。那名凶手抢走了医生三天前买的BMW新车。不久,另一位华侨在自己的肉铺里被入店抢劫的歹徒乱刀砍死。
  1998年,李梦然的一位熟人才2岁的男孩儿被入店抢劫的匪徒的枪弹击中,&躺在医院里永远地睡着了&。葬礼那天,在躺在小棺材里的男孩儿被推进火化炉那一刻,他的母亲疯了一样地哭喊道:&宝宝快跑!快跑啊!&
  不久后,曾经接送李梦然上下课的阮先生死于非命。那天夜晚,3名劫匪闯进阮先生的家中。他们在抢走阮家所有财物和两辆车后,残忍地杀了阮先生并把他的尸体埋在荒野。
  这些遇害不幸的人都是李梦然的朋友、邻居和熟人。常常是在事发一两天前,李梦然还在饭局上碰到他们、在超市里见过他们、在批发市场里和他们聊天;几天后,&却在报纸上读到他们的死讯&。还有许多她不认识的同胞,在南非各个城市里被害。
  在李梦然看来:&社会治安失控,民众生命和财产得不到保障,这是新老中国移民均要面对和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位2003年到南非经商的义乌女商人说出了不少同胞的心声:&我们辛辛苦苦赚的钱不知有多少人看着。有次被持枪匪徒抢劫,我们车的4个轮胎全被打爆,硬是用汽车钢圈开回家,才保住了性命。很恐怖!我情愿在国内赚20万元,也不愿在这里冒险赚100万元,太不值得了。过两年,我一定回家!&
  在约翰内斯堡,一位名叫瑾的上海女子既是李梦然的生意伙伴,也是她的好朋友。20世纪90年代后期,瑾在约翰内斯堡的市中心开了一家女性用品专卖店。在旺季时,她雇佣了4名保安。他们分别持1支长枪、3支短枪。在开店第4个月的一天,专卖店进来两位佯装买鞋的歹徒。突然,其中一人拔出枪对准正在收银台边算账的瑾的头吼道:&把钱交出来!&在保安朝天开了一枪后,歹徒夺门逃跑。从此,这位上海女子&常常会在被人追杀的噩梦中惊醒&。后来,她又经历了大盗的洗劫和内贼的纠缠。最终,她选择了把苦心经营的店一卖了之。
  经历了太多的痛之后,曾经爱动感情的李梦然轻易不再流泪。她在博客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少年在他父亲的葬礼上,他亲戚对他说:&侬哭呀,侬爸爸被人杀死了。&少年捏着拳头、咬着嘴唇,低声说:&我哭不出来!&她说,不是少年一个人哭不出来,是全体南非华人都哭不出来了。
  不得不说的是,在南非这张犯罪的温床上,也滋生了华人犯罪集团。从华人敲诈华人、华人盗窃华人、华人绑架华人、华人谋杀华人,发展到华人公开持枪抢劫华人。
  从枪口下解脱之难
  在南非当地的《星报》上,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日,在一家华商云集的批发市场最忙碌的时刻,超过15名持枪匪徒进入市场抢劫。市场保安奋起抵抗,与对方发生枪战。十几分钟抗击过后,持手枪、由警察兼职的保安在持AK47的劫匪面前败下阵来。其中,3名保安被打死,1名受重伤。在这场枪战中,一位刚来南非不久的中国商人腹部中弹。
  不用说,此次事件和南非世界杯期间发生在开普敦的枪击事件中,匪徒所用的&没有注册,也无编号&的武器都是非法枪支。
  来自《东方早报》日的一篇报道显示,南非的非法枪支总量超过了军队和警察拥有枪支量之和。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被非法枪支绑架了。换句话说,海量非法枪支之下的海量犯罪,是祖马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
  据当地人士介绍,出身社会底层的祖马熟悉南非社情:&他熟悉周边黑帮,知道如何对付他们。&他当年竞选总统时的竞选口号是&花大力气改善治安&。作为一名来自底层社会的政治家,他居高临下地看到了南非治安的另一个问题:警察因待遇低、装备差、权力受限而难以阻击犯罪。在那时的南非,当劫匪手持AK47、驾驶越野车作案时,警察的武器是一把手枪。没有重武器的警察,根本不是劫匪的对手。很多时候,警察只有两种选择,流血牺牲或眼睁睁地看着劫匪得手后扬长而去。
  那时的法律,对警察开枪的权力也有严格限制。当时的南非法律,与西方国家&在保护私权利的同时,限制公权力&的理念一致。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只有在自身或受害人的生命遇到危险、而且犯罪嫌疑人首先开枪的情况下,警察才能开枪还击。即使犯罪嫌疑人已经犯下了严重罪行,在其逃跑时警察也不能开枪。在猖獗的犯罪现象面前,这样的规定等于捆住了警察的手脚。
  在2009年5月当选南非总统后,祖马开始兑现自己的承诺。他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来推动恢复死刑,也赋予了警察更大的权力。在上任后第五个月,他就呼吁修改法律,限制非法枪支,并且鼓励警察在遭遇犯罪分子时果断开枪。在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的一次讲话中,祖马对1000多名警官说:&警察不能滥用手中的武器。但是,在遇到非常危险的犯罪嫌疑人时,必须承担起保护公民和国家的职责。&
  在约翰内斯堡生活了9年的史先生告诉记者,在整治治安方面,祖马双管齐下。一方面,他提升了警察的待遇和装备,在世界杯前夕,南非政府为大批警察配备了AK47;另一方面,赋予了警察更大的权力&&如果抢劫犯罪正在发生,警察有权击毙劫匪。这双重举措,对遏制犯罪起了很大的作用。2011年9月,南非警察部长纳西&姆特特瓦发布了一则消息:在年度,南非的谋杀、抢劫等恶性案件发生率大幅下降,治安形势有所好转。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然而,一个4600万人可以安居乐业、公众可以随意漫步街头的南非还很遥远。
  在南非濒临大西洋的海湾,坐落着成群连片的豪宅。这些动辄四五千万兰特之巨的宅子,不过是世界级富豪度假的场所之一。而在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的城市边缘,低矮密集的贫民窟随处可见&&由于治安问题严重,这里是传说中的&穿着衣服进去,光着身子出来&的所在。在贫富差距、非法移民、失业率高企、非法枪支泛滥等犯罪根源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南非一时还难以从枪口下解脱。
  把这个美丽的国家从枪口下解放出来,并不仅仅是南非自身的问题。换句话说,非法枪支,是南非枪支治理的难点。
  纵使南非的枪支管理制度无懈可击、在打击涉枪犯罪方面无比严厉,在周边国家经济凋敝、战乱连年的背景下,南非政府又如何能阻挡一支又一支AK47从动荡的周边国家流入枪支黑市?
  2 枪市美国
  在全球每年新出产的800万支枪支中,有大约500万支在美国出售。美国是允许公民合法拥有枪支的国家,也是全球唯一允许私人买卖枪支的国家。作为头号枪支大国,美国也是枪击事件最多的国家。
  枪支生意
  在美国,军火商是最有钱的人。政府的军火订单是最大的订单。
  种族、政治、经济、个人安全等因素促使美国的枪支生意异常火爆。全美除近17万家分布在各地的枪械专卖店外,运动品商店也都有枪支出售,就是在跳蚤市场上也能非法买到枪支。从事枪支买卖的军火商约有30万人,售枪广告随处可见。每年的交易量在300万~500万支之间。枪支公开买卖的背后隐藏着枪支制造商牟取巨额利润的图谋。
  在美国,枪支制造商具有很大的政治势力,他们通常都是共和党总统的铁杆支持者,对美国总统的选举左右能力很强。因此,即使枪击案频传、民众要求禁枪的呼声日高,但美国国会几次都无法通过控制枪支出售的议案。
  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岛的乔维诺枪店,是全纽约颇负盛名的百年枪店。这家枪店的总经理古角是美国东部地区唯一经营枪支的华裔。
  乔维诺枪店位于曼哈顿岛下城唐人街与小意大利区之间的一条小巷里。这家枪店的总经理古角是位上海&阿拉&。年逾五旬的古角身兼三职:枪店的总经理,纽约市警察局中尉警察,美国军方的正牌军需官。古角自豪地说,全纽约像他身份这么特殊的仅此一人,每次中国领导人来纽约时,通晓中英文的他总要参与纽约市警方组织的保安行动。
  1906年,意大利移民乔维诺在纽约市开创了这家枪店,据说这是美国开张最早的枪支零售店之一。后来,生意越做越大的乔维诺家族又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开办了自己的枪支制造厂。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乔维诺枪店连续28年名列全美枪店销售量第一名。
  现在,乔维诺枪店每月销售的枪支超过2.5万支,按每支平均500美元计算,月销售额即达1250万美元。对于普通美国民众来说,枪支的价格不算贵,一把防身用的枪三五百美元,1000美元的手枪已经相当精致。乔维诺枪店还有来自意大利纯金制造的枪,每把售价5万美元。
  在枪支销售的巨额收入中,政府税收和枪支制造、销售商的利润都相当惊人。古角不愿意透露枪店究竟挣了多少钱,但他承认每年仅付给会计师做账的费用就达30多万美元,律师费用达60万美元左右。一个名为&美国税制改革&组织的网站介绍说,枪支业是美国征税最重的特种行业之一,各种联邦税、州税、市税等占枪支销售价格的46%左右。乔维诺枪店一家每年缴的税就达7000万美元之巨。
  枪店的安全是与警局专线相连的。在乔维诺枪店的地下室里,有数间锁得严实的弹药库。古角说,这些弹药加上店里储存的枪支,武装一两个团的部队没有一点儿问题。不过,从外面看,枪店既没有荷枪实弹的警卫站岗,也没有纽约许多公共场所常见的安检设备,据说夜里甚至没有一个人在店里值班。但店门周围却安装了感应条,一旦有人破门而入,立即会警铃大作。报警设备与纽约市警察专用的通信系统相连。一旦报警,5分钟之内绝对会有数十辆警车和直升飞机将枪店团团围住。进店工作14年的古角只遇到过一次歹徒在夜间试图闯进枪店的事,结果这位连枪都没碰到的倒霉蛋随后被判了15年徒刑。
  枪店的主要顾客是警方、政府、外交官。古角说,乔维诺枪店的主要顾客是&警方和军方&,只有不到5%的枪支卖给了个人用户。
  枪支出口是乔维诺枪店的另一大生意来源。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是乔维诺枪店的顾客,装满枪支和弹药的集装箱不断出口到国外,意大利、以色列、印度、南非等国的警察部门的执法用枪都出于乔维诺枪店。多数私人购枪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或公司,另外,也有一些枪支收藏爱好者。古角说,他认识的朋友当中就有拥有数百支枪的,他本人就收藏了不下200支枪。私人购枪者中,以律师和医生为多。
  乔维诺枪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购枪团体,那就是各国驻美外交人员。美国允许外国驻美外交人员购买枪支,而且手续十分简便,只要持所在国驻美外交机构的介绍信,就可以直接将枪购走,而且数量不限。古角接待过的外交官来自至少100多个国家,许多来访的外国元首、王公贵族都愿意光顾乔维诺枪店。古角说他的枪店甚至成了美国拉拢一些小国的&胡萝卜&。一些小国的外交官们很想买把枪过过瘾,但又不舍得花钱。所以,枪店经常接到美国&有关部门&的电话,通知哪天会有哪几个国家的外交官来&买枪&,并要求乔维诺枪店只要负责登记完毕并将枪交给那些外交官即可,账单则由美国政府来结。
  古角说,只要是美国公民或持绿卡的美国永久居民,都可以申请持枪执照。不过,审查手续很严格,申请一张持枪证光是到警察局就要跑五次。确定没有犯罪前科,就可以获得持枪执照。如果购枪人要买第二支枪,需要再度提出申请,而警察局则至少半年左右才会批准。
  一般人的持枪执照有五种之多。大部分人买了枪之后只能放在家里或办公室内,供收藏玩赏或是自卫,但不能随便带在身上到外面去。只有少数有特殊需要的人才能随身带枪。比如枪牌上写明你的枪只能在家防身用,你就只能在自己家屋内使用,如果哪天有强盗持枪抢劫,你可以在屋内还击,当然,在自家的院子里也可以。如果你住的是公寓楼,你持枪跑到楼道里向劫匪开枪,就会被警方以非法用枪罪起诉。如果你携枪走在大街上,警察会抽查你是否将枪支放入专门的枪夹中安全放好。如果违规携带,则会被吊销枪证。
  在美国,枪店不对暴力行为负责。美国因为枪支泛滥而造成的持枪刑事案件近年来也居高不下。对此,古角引用一句行话作解释,即&枪不杀人,人杀人&。拥有2000多万成员、财力雄厚的美国步枪协会是共和党的大&金主&之一,仅乔维诺枪店每年给美国步枪协会的捐款就达数十万美元。所以,长期以来别说禁枪,即使加强枪支管制的法案也很难得以通过。乔维诺枪店卷入一场枪案,纽约法庭作出裁决,枪支行业不需要为持枪暴力犯罪负责。
  枪案杀手
  美国的枪支泛滥,导致枪手泛滥。枪手的年龄涉及五六岁的娃娃至百岁老人。
  众所周知,美国是校园枪击案发生最多的国家。学校里出现小枪手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日,美国密歇根州芒特莫里斯镇比尔小学一年级一名6岁男孩儿开枪打死了一名与自己同班的同龄女孩儿。当时,这名6岁男孩儿所在班的学生在走廊集合,准备去图书馆,教室里只剩5名学生,包括这名男孩儿。他突然从裤兜里掏出一把手枪对准一名曾在前一天和他发生口角的女孩儿开了一枪,子弹射中了女孩儿的颈部,导致其死亡。警方了解到,男孩儿使用的手枪是他从家里拿来的。这名小枪手是美国最年轻的枪手,因为年龄问题,他不会受到起诉。
  日,印第安那州一名11岁男孩儿在家中持一把22口径的手枪打死了6岁的弟弟安德鲁。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一所中学发生枪击案件,一名17岁的中学生在校园内开枪打伤校长和校长助理。还有更多未成年枪手的陈年旧案,无法一一列举。
  至于成人枪手枪杀他人,在美国像普通的交通事故新闻一样,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日凌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附近,中国留学生情侣吉林人瞿铭和湖南常德人吴颖在车内遭匪徒枪击,吴颖死于车内,瞿铭奔至附近住宅求救时被射死,凶手是两名没有前科的黑人青年;2011年新年的第一天,美国俄亥俄州克拉克县一名男子在停车场乱开枪并与警方发生激烈枪战,虽然枪手最终被击毙,但交火过程中一名女警不幸殉职,另一名警察受伤;日,美国密苏里州的一名36岁男子雷蒙德在堪萨斯城的家中用一支来福枪射杀了31岁的妻子蒂纳和4个孩子,他们的年龄分别是5岁、7岁、8岁和10岁&&
  在美国,有一个被默认的用枪原则,&先开枪再问你是谁&。1992年感恩节期间,在路易斯安那州,年仅16岁的日美交换中学生付布吉宏应邀去朋友家参加化妆舞会,不巧走错了家门。一张生面孔吓坏了这家的主妇,她惊叫丈夫皮尔斯:&快拿枪来!&皮尔斯立刻持枪喝令:&不许动!&可是,刚到美国不久的付布吉宏对多变的英语口语还不熟练,未等弄清楚自己是继续前进还是后退时,主人扣动了扳机,付布吉宏当即丧命。半年后,当地法院按照路易斯安那州法律中户主对不速之客有权使用致命暴力的规定,裁决为枪手无罪。
  美国的枪手除了校园的学生和社会上的一般人外,还有很多是与政客、军界、黑社会、企业界等有联系的人。这类案件举不胜举。发生在日的一起枪击案,是近年来美国最为严重的涉及政治的枪击事件。当天,美国民主党众议员加布里埃尔&吉福兹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一家杂货店附近停车场与选民见面时,遭到22岁的贾里德&洛克耐尔近距离枪击。枪声响起,吉福兹应声倒下。紧接着,洛克耐尔举枪向在场的陷入混乱的选民射击。枪击案造成6人死亡,其中包括63岁的亚利桑那州首席联邦法官约翰&罗尔和一名9岁女童。对该枪击事件,奥巴马总统发表声明称:&不仅是亚利桑那州的悲剧,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剧。&
  枪支为何泛滥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估计,目前美国大约有2.5亿支枪在私人手里。另外,每年还有500万支新枪被私人购买。在美国南部,70%的家庭有枪。
  私人拥有大量枪支,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平均每年发生200万件暴力犯罪案和2.4万件谋杀案。这些谋杀中,70%与枪支有关。美国一年大约有3万多人死于枪口之下。
  枪支泛滥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为何美国不强化对枪支的管制甚至禁枪呢?应当说,近年来枪支管制运动正在美国兴起,但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使得枪支管制举步维艰。这些复杂的因素,就是美国枪支泛滥的根源。
  因素一:枪支在美国被视为&秩序的象征&。美国枪支泛滥的根源与美国根深蒂固的枪支文化紧密相关。16世纪,当第一批欧洲人来到北美大陆后,面对的是野兽出没的广袤荒野,时不时还与印第安人发生冲突,而欧洲列强的战火也屡屡烧到北美地区。当时的政府难以提供有效的防卫,唯独可以信赖的就是自身的力量,而枪支在保障人身安全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民兵在莱克星敦打响了第一枪,从而为独立战争正式拉开序幕。在许多美国人看来,最初美国之所以能够获得独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拥有和携带枪支。在随后西部边疆的开拓中,枪支再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为了确保北方的胜利,大力鼓励武器的生产和武装北方的民众,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枪支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人们将拥有枪支视为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枪支在美国被视为&秩序的象征和保守主义的图腾&。
  因素二:大多数州都保护公民持枪的权利。美国建国前后,拥有和携带枪支的权利和言论自由一样,已被视为最珍视的个人权利之一。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规定:&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近年来,在枪支问题变得突出之后,支持和反对枪支管制的两派人士开始就此修正案的诠释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毫无疑问,第二条修正案从法理上为枪支管制增加了不小的阻力,不少枪支立法最终在一片争论声中陷入僵局。
  因素三:美民众不愿放弃个人拥有枪支的权利。在枪支管制问题上,美国公众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通常来说,妇女、城市居民、非美国本土出生者、政治上倾向自由主义者、不拥有枪支者相对更倾向于支持枪支管制;而男性、乡村居民、美国本土出生者、政治立场保守者、枪支拥有者则持反对态度。此外,在美国南部和中西部的山区,人们依赖枪支防身,所以反对枪支管制的呼声相对很高。在不少人看来,持有和携带枪支作为宪法&人权法案&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旦在管制枪支问题上有所突破,就会侵蚀&人权法案&的神圣性,对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权利构成威胁。
  因素四:利益集团之间的拉锯战。美国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利益集团政治,公共政策的制定通常是各种力量相互碰撞后出台的,枪支管制问题也不例外。以布雷迪运动为首的枪支管制组织和以全美步枪协会为首的反对力量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竞相向国会施加压力。尽管支持枪支管制阵营的力量在不断壮大,但还远远没有强大到足以抗衡以全美步枪协会为首的反对力量。
  因素五:两党对立使争论复杂化。使得枪支问题复杂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党政治。共和、民主两党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使得这一问题的争论更趋两极化。共和党成为维护枪支权利的党派,而民主党则要求对枪支实施更为严格的管制。两党的相互牵制也阻碍了联邦政府采取更为有力的枪支管制措施。
  3 尴尬的枪法
  &&禁枪令为何不敌持枪权
  美国枪支管理法历史
  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国内才有一些管理枪支的法律规定出台,不过,绝大多数都是各州和地方上的法律。这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纽约州在1911年出台的《苏利文法》。但是,由于各州的法律差异很大,造成了枪支管理上的困难。因此,联邦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就成为必然。
  在罗斯福政府的推动下,国会通过了《1934年全国枪支法》。该项法案禁止传输和拥有机关枪和锯短长度的霰弹猎枪,对于制造和销售这类枪支征收税收,要求拥有这类枪支的人进行登记。不过,司法部关于实施手枪登记的提议并没有获得支持。时隔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1938年联邦火器法》,禁止销售武器给已经确认有重罪的犯人和逃犯,规定运输被盗枪支为非法。这一时期,枪支管制立法的主要支持者来自行政部门中的一些执法机构,面对有组织的反对力量,并不能有效地推动国会通过其寻求的法案。
  1968年,参众两院经过激烈辩论,最终通过了《1968年枪支管制法》。该项法案规定:禁止跨州运输火器(手枪和长枪)、弹药给私人;禁止出售枪支给未成年人、吸毒者、精神病人以及已被认定为罪犯的人员;强化对于枪支经销商和收藏者的执照和档案管理;将联邦政府管理和征税的对象扩大到&破坏性的装置&,诸如地雷、炸弹、手榴弹和同类爆炸物;加大对于那些使用枪支从事联邦政府法律所界定的犯罪的惩处;除了出于那些用于射击运动目的的枪支之外,禁止进口外国制造的多余武器。该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在枪支管制问题上迈进了一大步。不过,它并没有规定对所有的火器进行登记和发给执照,也没有禁止进口枪支部件,立法出现了明显的漏洞。
  1986年,《武器拥有者保护法》在参众两院获得了通过。该项法案是对《1968年枪支管制法》的一次倒退,它允许合法的来复枪和散弹猎枪跨州销售,但禁止私人拥有和转让机关枪,保持了原有的对于手枪的限制。
  1992年,《布雷迪法》在国会获得了通过,从而使枪支管制运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该法要求购买手枪者需要有一个星期的等候期。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使得警察有时间来对这些购枪者的背景进行核查;其二是让购枪者可能的愤怒情绪有时间得到缓冲,使其能够理性使用枪支。
  在克林顿政府的努力下,1994年8月通过了包含有禁止攻击型武器条款的《暴力犯罪和执法保护法》,规定19种指定武器的销售和拥有为非法。然而,1994年的国会中期选举,共和党人一举管制了国会参众两院。许多反对枪支管制的议员进入了国会,保守派力量大增。1996年,众院以239票对173票通过了废除禁止攻击型武器的规定。此后,枪支管制运动又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难产的美国禁枪令
  美国的禁枪令,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显得很脆弱。原因在于美国根深蒂固的枪支文化。
  &美国诞生之时就有一支来复枪在手中&。早在16世纪,美国还处在殖民地时期,当地政府规定,凡16~60岁之间的男子必须拥有武器。如果一个公民因为太穷而难以购买枪支,政府就会为其购买一件武器,而且连签有契约的仆人也必须拥有自己的武器。
  在接下来的美国独立战争中,武装起来的民兵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为美国人拥有和使用枪支增加了神圣的意味。独立战争结束后于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规定: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第一条至第十条,被人们称为&人权法案&。公民普遍有持枪权利就是在这种立宪背景下产生的。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美国人认为,美国之所以能够获得独立和自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拥有枪支的人们为信念挺身而出的结果。在内战中,数百万的美国人被武装起来,学会如何使用枪支、如何作战&&人们将拥有枪支视为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拥有和使用枪支就这样逐渐成为美国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在整个19世纪,虽然美国相继出台了各种禁枪令,但在反对者的作用下,基本上等于没有从法律上限制使用武器。美国的各种枪支协会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1968年枪支管制法》通过后,维护持枪权利的力量不断寻求阻挠该法的实施。仅仅在通过此项法案的第二年,在全美步枪协会的游说下,国会就废止了关于要求销售霰弹猎枪和来复枪弹药商登记购买者的规定。冲击最大的则是1986年的《火器拥有者保护法》,这一法案的通过是枪支管制运动发展的一大挫折。
  禁枪之所以难,还有一种力量是极其重要的,那就是枪支禁令背后政治权力的争夺。全美步枪协会有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因此必须有一个外来力量推动这一改革。奥巴马总统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人选。奥巴马主张适度禁枪,曾推动一些旨在加强枪支管理的法案。
  枪支已经使美国付出了4位在任总统被射杀、8位在任总统遭重伤的巨大代价。然而,美国人至今没有放弃这种代价昂贵且只有潜在意义的自由和权利。这是因为他们始终坚信200年前建国者的理论:对于&政府&这样一个人类所创造的&怪兽&必须时刻&防其失控&。所以,政府只能通过再三呼吁为管制枪支&立法&,来减轻持枪犯罪的危害程度。
AK47的故事
  АК47是由前苏联士兵卡拉什尼科夫于1947年设计定型的自动步枪。弹夹容量为30发子弹。一名由普通士兵设计的武器,日后成为全球局部战争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武器。
  1.设计者卡拉什尼科夫。卡拉什尼科夫被公认为&世界级枪王&。
  卡拉什尼科夫于1919年出生于哈萨克斯坦一户农家。卫国战争爆发后,19岁的卡拉什尼科夫应征入伍。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卡拉什尼科夫驾驶的坦克被德军炮火击中,他因身负重伤被送到陆军医院抢救。住院期间,一名病友&为何只有德军才有自动步枪,我们就连老式步枪都供应不足&的疑问,激发了他设计一种全新自动步枪的奇想。
  1942年,在一位熟识机械加工技术的火车司机的帮助下,他在简陋的小工棚里手工打磨出一支自动步枪。1943年,他被一位军事专家推荐进入高级步兵枪械学校深造,后成为一名武器试验场技术员。1944年,在经历无数次试验失败以后,25岁的卡氏设计了一种半自动卡宾枪。在这种半自动卡宾枪的基础上,他设计出一种简单易用、火力强大的自动步枪&&这就是AK47。
  2.性价比很高。数据显示,全世界AK47的总产量超过1亿支。由于设计简单、易于仿制、性能优越,假冒AK47数量庞大,导致其价格十分低廉。据说,在很多国家,一支AK47甚至比一只活鸡的价格还低。AK47的黑市买卖价格,被当作&某地区暴力冲突严重与否的风向标&。在社会比较稳定的地区,AK47的价格在230~400美元之间;如果价格低到100美元左右,则表示该地区的冲突状态突然停止了;如果价格超过1000美元,则标志着该地区的冲突正在进行,而且持续时间漫长。
  低廉价格导致的AK47泛滥,使全世界每年有25万人死于AK47枪口下。
  3.恐怖分子的最爱。根据前苏联的统计,全球范围内的АК47中,9成是仿制品,真正产自前苏联的仅有10%左右。
  АК47一度是匪徒爱用的枪支。叶继欢、季炳雄、张子强等悍匪不断在香港作案,所配武器就是АК47自动步枪;在战乱不断的阿富汗地区,传说在黑市中,用一布袋土豆片或者一瓶酒就可以向军队换到一支仿制的AK47和一些子弹;20世纪80年代,美国毒品犯罪分子经常使用АК47系列步枪,导致美国在1989年立法禁止进口АК47系列步枪。 因极具性价比,AK47还是&恐怖主义分子的最爱&。
  AK47的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如今已经90多岁,他经常为由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杀人机器而感到不安。他曾经说过:&我多么希望我发明的是一台剪草机。&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12年8月上半月期)
相关热词:
.All Rights 法律与生活网 版权所有
法律与生活网法律顾问:北京华堂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号] 联系电话:010- 服务邮箱:flysh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广宗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