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七月初二二带小孩可惜走亲戚吗

我是81年七月初二出身,女,运程和婚姻好吗?适合带什么颜色对运气好些?_百度知道
我是81年七月初二出身,女,运程和婚姻好吗?适合带什么颜色对运气好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小时候还是吃了一点小苦,没有大富大贵,黄色比较适合,20岁以后有所改善,婚姻很普通属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七月半可以走亲戚吗_百度知道
七月半可以走亲戚吗
提问者采纳
,那些都是人想出来的反正我觉得没啥,如果7月半出门看亲戚会出事,那全世界早就不剩下几个人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七月半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select * from yp_content where id = 6314
&&&&&&&&&&当前位置>>>>>>>>
各行政村简介
|&&来源:原创&&作者:原平市人民政府网&&最后修改时间: 10:05:51&&编辑:原平市人民政府网|
下大林村简介
下大林村位于原平市正北偏西,东临108线和同蒲铁路,南至阳武河畔,素有18村水地之美称,民国年间常囚施水争执打架,现存有崞县县长处理争水事件碑记。全村2100余人,耕地5800余亩,土地平坦肥沃,阳武流金养育了村人,历来为乡政府、人民公社所在地,是大林乡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古老前辈将下大林村分为:西街、东街、牌门街、前街、王家街、后口、六条街,即东街有规模宏大的老爷庙(关公庙),翠柏成行神像逼真,西街有东寺庙,建筑宏伟,原有古戏台三座,前街有名不虚传的二郎庙,现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门前大石狮一对,大槐树左右各一株,院中央建有高高耸起的特色木结构宝厦,侧殿各具特色,神像逼真,千姿百态,威风凛凛,壁画栩栩如生,翩翩而至,每年6月26日(农历)为古庙会,人们络绎不绝前来敬纸烧香,祝福乞求一年平安,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热闹非凡。牌门街尚有皇封牌楼一座,古时为皇帝命官。总而言之,下大林地大物宝,人杰地灵,人闻景观攸久,实为远近闻名。现人们托神灵保佑,林茂粮丰,生活节节高。
改革开放以来,以种植业为首的下大林人民科学种田,改变过去单一种植模式,双管齐下,大兴养殖业,现有养殖户100余户,鸡25万只,年收入500万元,在此带动下鸡饲料经销点四处,养羊300只,猪1000头,大型饲料场一座,形成种养殖互补的格局,粮食产量年年上台阶,人们学科学、用科学已成氛围,60%的家庭拥有电脑、空调,人人喜气洋洋,个个身强力壮,为巩固发展三农而不懈努力,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
上大林村简介
上大林村位于大林乡中部偏东,阳武河从门前而过,南有南大林,东临下大林,西接向阳村,土地平整,渠道纵横,道路宽畅,是过去有名的十八村水地之一,全村共有土地3200亩,人口 980人。我村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收获着,不愧人们自豪地称赞道,我们村是阳武河畔上的一颗明珠。
在我们大林乡的结婚庆典中,男方家中都会准备数个大&喜馍&,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这些用上等面粉制作蒸熟的花馍,造型生动,有花卉、瓜果、以及牛羊等动物造型,手工制作非常精良,既不开裂,又不萎缩,而且色泽鲜艳,是极具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实际上原平花馍属于忻州面塑系列,是广泛流传于忻州地区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品,是山西三大面塑之一,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当前随着生产的提高,收入的增加,村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如何满足对文化水平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我村有极少数村民信耶稣教,每到周四聚会,唱歌学习圣经,有十位妇女参加,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村东郭果叶家配发了音响设备,在她的组织与指导下组建了舞蹈队,现在每天下午在郭果叶家门前有妇女在跳舞,宣扬了正气,树立了新风,丰富了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过去我村村民以种地为主,在抓农业生产的同时,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认识到单一种玉米的收入有限,必须多种经营,于是鼓励农民开展了养殖业,使养殖业成了我村的特色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去年村南新建五家养鸡厂,现有养鸡户15户,养羊户6户,大型养猪厂一个,同时加强养殖户的专业学习,克服了对禽流感的恐惧,我们自产的玉米有相当一部分能就地消化,既生产了鸡蛋,猪羊肉,又增加了有机肥料,改良了土壤,肥多产量高,良性循环,养殖收入就可达到总收入的20%,这是我们农村一项很好的有特色的产业。
我村村民多数以种地植玉米为主,近几年风调雨顺,庄稼连年丰收,再加上党的惠农政策好,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不满足于现状,并且根据市场需求,以种玉米为主现开始转向种植谷子、高梁,并且还逐渐发展了养殖业,多种经营,村民的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 新农村建设以来,我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乡村十线公路和大街小路面全部硬化,给深井配套,解决了村民的人畜吃水问题,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兴建了学校教学楼,平整了校园,为学生创造了优美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口号就是要想改变我村面貌,必须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在改变了学校硬件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首先村两委主干与校长定期联系,解决学生后顾之忧,其次让复员军人、老干部郭丑礼担任学生辅导员,给学生讲解革命知识,以加强学生道德方面的培养。
村民生产生活秩序井然,生活质量日趋上升,很多家庭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装上了电脑网线,秋天收割大部分都是机动三轮车,出门不是电动车就是摩托车,有的甚至还买上了小汽车,人均收入可达5300元以上。正如人们常说的顺口溜:党的政策就是好,医院看病有医保,到了花甲有养老,冬天取暖发碳烧,种地还给补贴款,学生上学把费免,不愁吃来不愁穿,天天生活像过年。
&&& 南大林村简介
&&& 南大林村历史悠久,隶属大林乡,位于大林乡西南,南与西镇乡相邻,东面紧邻魏家庄村。全村151户,502人,人均收入4926元,有耕地1460.6亩。
&&& 我村村民多以种地为主,主要是种植玉米,这几年风调雨顺,再加上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现代化,庄家连年丰收,也节约了村民的劳动时间,有点时间出去打工或者干点养殖副业赚钱生活。村民们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 村民们不仅懂得了科学种田,提高了物质生活,随之精神生活也有所提高。我村在书记褚高明,村长秦建伟的大力支持下,带领村民自发组建了威风锣鼓队和秧歌队,相邻其他村有庙会和喜事的时候就会被邀请去热闹热闹,夏天会跳跳广场舞,学学民族舞等等,不仅丰富了村民生活,也增强了村民的体质,得到了大家伙的赞许。
&&& 由于党的富民政策好,村民的自身素质提高,业余生活的提高,参与赌博的人少了,改变了旧时无事就是赌博喝酒的恶习,现在是加入文体活动,强身健体的人多了,村民没事就走出家门扭扭秧歌,下下棋,看看书,打打乒乓球等等,参与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的现象也杜绝了,加入学习科学,交流先进经验的人多了。小偷小摸的人少了,村民之间互帮互助,加入安全防范行列的人多了。
  近年来,为改变村里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局面,村里加大投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修防渗渠1200米,旧渠改造2公里,打深水井2眼,埋设高低压电缆600米,这些工程的建成,有效的提高了村里的农业生产能力,使玉米产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了增加农民耕地,提高农民收入,村里还打坝造地200亩。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南大林村也不甘落后,为改善人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村里做了大量工作:全部街道硬化、打人畜吃水井1眼;崭新的文化广场和图书室已落成。2008年被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2010年新建村级活动管理场所120平方米,彻底改变了村级办公条件。
村民生产秩序稳定,生活质量日趋上升,很多家庭都安上了电脑、太阳能,家家户户都基本实现了以车代步,小车、电动车、摩托车比比皆是,家里电器化的实现,医保和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冬季取暖发煤,粮食直补款的发放无不彰显着我们党的政策好,为民服务的宗旨好。
  我们南大林村民风朴实,村容整洁,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在书记和村长的带领下,南大林村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流村庄迈进。展望明天,将会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
北苏鲁村简介
一、历史沿革
大林乡西北三华里一个较古老的小村北苏鲁,村名来历至今仍是谜。据老辈传说:在明朝,这里属边塞,战乱频发,人烟稀少。这里的祖先多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迁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村南井旁一棵大古槐树上挂有一口古钟,上边记载有北苏鲁原名北庄村,后来为什么改名北苏鲁这个村名仍待解。
北苏鲁全村面积六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解放前三千多亩,现在仅剩下两千二百多亩,原因是土改时分到外村、修路、修渠、植树等原因占去不少。
全村一百捌拾叁户,在村人口从解放前到现在一直徘徊在五百左右。全村五大姓:张、王、贺、白、裴。另些杂姓是外地迁来的,几代繁衍生息。在外人口将近四百多人。张氏家谱记有二世祖应客迁往山东。游子名裔遍及神州大地,远在新疆、内蒙、浙江、陕西、辽宁、四川、山东、青海、北京、上海等各大省市;近在太原、忻州、原平。
北苏鲁村的周边邻村:东北一华里泊子村;正东一华里樊家庄村,两村属崞阳镇辖区。正北三华里下连狄村;西北四华里新野庄村;正西四华里任家沟村;正南一华里中苏鲁村,再向南一华里是南苏鲁村,大林乡所谓的&三苏鲁&。解放初期这八个村是一个行政村。北苏鲁就是活动中心的办公所在地。
北苏鲁多数村民历史以来靠种地为生,三分之一的经商教书务工。历史以来土地贫瘠、水源短缺、解放前全村只有贺家在村南地里一口浇地水井,靠驴车拉水,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每天只能浇二亩地。一九五八年开通六干渠全村才有了水浇地。
当村北有神棚牌楼,南有戏台,南北两眼人畜吃水井,当年担水排队,遇上旱年吃点浑水,因吃水打架的事也经常发生。一九七五年开始全村打下了兰家地第一眼深井,一九八六年安装了自来水后,全村彻底告别了吃浑水的历史。当初种地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劳作一年缺吃少穿,没有办法一些人走口外逃难。
北苏鲁村村东有一庙,名曰东庙,供奉三圣,即佛、儒、道,孔子、老子、释迦摩尼,端坐正殿,神态威严,西院正房三间供有赵公明元帅财神。院内苍松翠柏、绿草丛生,香火兴盛。
东庙解放前曾有村会,民国军、日军、闫军曾是这里常客,摊款、要粮使村民们受尽苦难,饱尝艰辛。解放初建学校,合作社时做仓库、场面、饲养处。庙中的神像遭严重损毁,但是孔孟是村民们最崇拜的偶像,祖辈重视教育,古今北苏鲁是人才之乡,文化村。
在华夏大地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曾经历过多少历史的荣辱兴衰,时代的变迁,承受过多少悲欢离合,民族的苦难,它见证了祖国的战乱、贫穷、政治风云的变换。现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由历代党的领导人长期的探索总结经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居乐业。北苏鲁这个小村也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起来,村民生活富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二、乡风民俗&&本村村民的风俗习惯
北苏鲁村民都属汉族,民风淳朴、民俗厚道、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扶弱救困。
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起房修屋全村帮忙,勤俭节约,家家都有结余,劳动致富,不冒险,思想守旧,接受新兴事物比较慢。
三、宗教信仰
北苏鲁村村民不信邪教,不迷信。部分村民念经信佛,广做
四、赶集庙会
阴历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下合河、史家岗,六月十三崞阳,七月二十二原平都是传统庙会,多数村民都要参与,赶集购买些日用品。
每年阴历四月初八是本村传统的三圣庙会(东庙),那天四邻八乡的秧歌、舞蹈都要赶来助兴,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很活跃。
五、地方特色&&历史传承和地方特有的产品
北苏鲁村森林茂盛,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水源充足,环保甘甜,深井六眼;阳武河六干渠水保春耕,农田全部保浇。家家做醋,已成习惯,醋的质量决不亚于清徐老陈醋。做酒历史久远,苏鲁白驰名忻州。小米、高粱、豇豆、黍子、杂粮齐全,桃、枣、杏、核桃干鲜水果应有尽有。
六、产业结构
北苏鲁村现在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有少量高粱、黍、谷等小杂粮,养殖业以猪、鸡、羊为主,工矿业空白。
七、村镇建设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富裕、农民增收,村民盖新房越来越多。过去的土木结构,变成了钢筋混凝土,院墙普遍用砖,告别了雨多房墙倒,农家愁的历史。室内装修讲究起来。乡村公路、村内街道全部硬化,建有广场,内设体育器材。村卫生室、办公室、活动室完善,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村里基本达到了美化、绿化、净化。
八、生产生活
村里种地的以中老年人为主力军,青年人多数外出打工,大多农活基本实现机械化,生活比较富裕。
九、收入情况
& 村民人均收入:1、农业收入2200多亩亩产1500斤玉米,每斤计一元,毛收入330万元,除去费用100万元,纯收入230万元;务工收入20万元;养殖业10万元,共计260万元,520人计,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
定丰庄简介
&&&& 定丰庄昔日俚呼地方庄,明初洪武年以来有樊李张赵姓氏等人相继定居于此,形成村落。然此地终年风沙肆虐,夏日洪患不断,土地贫瘠,民生唯艰,旧中国寻常一小村,故名不见经传。在距今六百四十年间,世代居于此地的人们为求生存,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奋务农改变着自己的命运,特别是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村人经过苦战使得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先是人们苦其风沙,立志制伏,改村名为定风庄,植树造林几十万珠,彻底根治了风沙之患。五八年又正村名为定丰庄,修渠打井向着更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进。村名的变更字字饱含村情民意,三个村名的相连就是一部高度浓缩的建村史,也是一首定丰庄人战天斗地的动人赞歌。
&&&& 定丰庄现有近1200人,地3700余亩,位于中河桥西北岸,南距市区十多公里,四周南有薛孤,东有南阳店,北有敬家庄,下大林,西有魏家庄为邻,村南村北阳武中河两河相夹,村东村西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三线通过,喜逢天时,占尽地利且民风淳朴重诺守信。
定丰庄人不仅在生存中锻炼了意志也秉承了中华民族精忠爱国的精神,他们善恶分明义字当头,在日寇侵占时期,村人就有自发痛打作恶鬼子的壮举,为了解放事业有不少热血男儿冒着生命危险参加革命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至今日人们仍以穿军装保国防为荣,每年征兵时都会出现争相报名的热烈场面。、
过去村北建有规模宏大的老爷庙(关帝庙),后因办校毁坏,近年村人又自动集资在原址进行重建。关帝的仁爱信义精神深扎于村人心中,都以此为做人行事的准则。每年的七月初一,是村人赶集庙会之时,届时四乡人隆重集会在庙院,并唱大戏以祈祷神明保佑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 定丰庄历来以种地为生,近年种植以玉米为主,为了多打粮从古至今十分重视农田建设,并积累了不少经验,过去就有&赵家渠&的说法。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的力量不仅植树造林根治了风沙之患,58年以后又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整修渠道9条长达30多里,平整田地近千亩,沙滩变良田,成了乡里的粮仓,过去期盼成亩打石,现在亩产超吨,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
&&&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首先改变了靠天种地吃饭的陈旧观念,因河水不能保证农田的浇灌,村人便另辟新路,在田间打深井10多眼,埋管灌13000多米,彻底解决了浇地难题,3700多亩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实现了村人多年来旱涝保收的凤愿,成了名符其实的定丰庄,其次人们打破了过去单一经营的模式,,实行多种经营广开财路发家致富,2003年新上任的两委班子,根据村情在村南河滩上规划出养殖区,面积达70多亩,养殖户发展到30多户。养猪,养鸡,养羊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的三分之一多。近年有不少农户带头组建起合作社,有牧业,农机还有蔬菜,大家事大家管,抱团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 经济发展老百姓富了,村里又把民生工程重点放在村貌的建设上。在政府的支持下,投巨资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近十年间整修了大舞台,维修了自来水池,安装了自来水管道,大街小巷有了路灯,硬化街道9275米,村四周路旁栽上了园林树,一座&瑞丰门&楼巍峨壮观,屹立于村东路口,成了村里标志性建筑。并斥资将田间小道改建成车辆可随意通行的回旋路,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田间劳作,如今的定丰庄是水美土肥地平路直绿树成荫村貌怡人。
定丰庄人历来就有好红火的传统,每逢时节便走村窜户踩高跷,扭秧歌寻求生活乐趣,后来消沉了一些年,近年日子过美了,人们 期盼着精神上的享受,自发组织起三支歌舞队有空就在街上倾情歌舞,还时常出门参赛,取得不少好成绩。村委大院房前平台是村里老年人做健身操的地方,每日准时到场,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定丰庄人十分重视文化学习,早在1980年就捐资重建了新校,为育英成才造就良好的环境。在村里又设置了&农家书屋&,种地离不了科学成了村人共识,有了&农家书屋&,人们可以随时充电释疑解惑,随着条件的改变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现在不仅人人佩手机家家有电视,更有不少农家安上了电脑,轻巧点击遍知天下。
有付出就有回报,大投入必有大收获,定丰庄人这些年的奋斗使得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3年人均纯收入2350元到2013年达到8418元是10年前的3.58倍,可喜的成绩赢得了四乡人的赞誉和上级的肯定,2006年成了省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如今两会又传来了关注民生的福音,定丰庄人决心沿着党指示的方向努力奋斗共圆美梦。
干柳沟村简介
干柳沟昔日俚呼甘沟、柳沟,明朝嘉庆年间,蔡姓氏由河南省上蔡县水泊头村人,相继定居于此,形成村落。然此地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贫脊,民生维艰,旧中国到今寻常俩个小山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故名不见经传。在距今五百三十年间,世代居于此地的人们为求生存,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奋务农改变着自己的命运,特别是解放后,在党的领导,村人经过苦战使得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柳沟村位于马头崖山解下一零八国道西十公里西处,现有近一百一十人,坡地六百亩,林地一千二百亩。四周东有土黄沟,南有么脑,西面依山,北与田巨坪为邻,山青水秀,民风淳朴,重诺守信。甘沟、柳沟人不仅在生存中锻炼了意志,也秉承了中华民族精忠爱国的精神,他们善恶分明义字当头,在日寇侵占时期,村人就有自发痛打作恶鬼子的状举,为了解放事业有不少热血男儿冒着生命危险参加革命,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有的献出宝贵的生命时至今日人们仍以穿着军装保国为荣,每年征兵时都会出现争相报名参军的场面。
黄道村简介
黄道村位于原平城西北17公里处,东临南苏鲁,西靠土黄沟,南接向阳,北依黄牛。地理坐标北纬三十八度五十二分,东经一百一十二度四十分,本区地处丘陵地带,村西为坡梁,东为平地。总耕地1725亩,人口361人,农户139户,收入以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
村庄坐落于东西横贯的一条大道旁,故得名&横道&土语&横&,黄谐音演变为此。又有一传说:晋王将李存孝&五马分尸&分尸后,五条牛分别跑到五个村子,为了纪念这件事,人们便将这五个村名都加上了&牛&字。其中一个村子就是黄牛村。五牛分尸的刑场设在大牛店村北,这一条黄牛要跑到黄牛村,黄道就是必经之路了。
  黄道村虽人口较少,但人才辈出,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罗林等诸多革命烈士,现有在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工农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新明。以及现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在外工作人员200余人。
  黄道村土地肥沃,人民勤劳好客,欢迎各地朋友前来参观!各地有识之士前来共谋发展,共铸辉煌!
黄牛村简介
&&& 1、历史沿革&&根据祖先记载,黄牛村最初是由少数人从洪洞县圪针沟搬迁而来,经多年的繁衍,人口逐渐增多,一直到现在发展到千余人,有家谱记载,至此已有27代传人。
过去人们靠古老落后的生产工具,发展到现在机械化的耕作,亩产由过去的100-200斤到现在的亩产2000斤,社会变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具大变化,从村镇的建设,道路的修建硬化,到交通、汽车、通信、电脑、信息网络的发展,特别是民生得到极大的改善。
2、乡风民俗&&自古以来,黄牛村就有每逢佳节庆典的习俗,过春节,村民们成群结队就给亲戚朋友相互拜年、祝福。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带上香火给祖先上坟祭奠,大多数人还有赶集的习俗。
3、赶集庙会&&多年来黄牛村就有庙会的活动,有专人主持,有文艺活动,吹鼓、秧歌,很多村民们都去观看,并带少许钱上布施,祈求神灵给予平安。
4、地方特色&&自古以来黄牛村就有远近闻名的小米特色产品, 并有黄牛村的米、西神头的水之传说。
5、产业结构&&几十年来,黄牛村就一直具有辣椒制种种殖的特色产品,增加了收入,带动了主导产业玉米的种植,给村民致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养殖业也象雨后春笋,发展很快。
6、村镇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黄牛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规划的街道,条条整齐,全部硬化,晚上路灯通明,光芒四射,照亮了一排排整齐的民宅。
7、生产生活&&土地下放以来,在党的好政策领导下,村民们的生产极积性很高,科学种田,科学管理,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村民们基本都过上了温饱的幸福生活了。
8、收入情况&&村民致富了,生活提高了,平均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6000多元,村民们除购置的固定财产,运输车辆生产工具之外,还有可支配的收入。
敬家庄村简介&
敬家庄村,位于大林乡东部,阳武河南畔,108国道,京原铁路贯穿我村地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灌溉方便,风景秀美,自然条件良好,全村耕地1457亩,人口478人,我村村民民祖祖辈辈生活、耕耘在这块土地上,发展和改变着敬家庄的面貌。
敬家庄村是由敬氏人士开发建立和繁衍发展的村庄,我村人口全部姓敬,而此姓氏又属特殊一姓,素有天下&敬&氏为一家之称,因而无论本村还是外村,本地还是外地,但凡姓敬者无疑系同一族谱之人氏,所以我村对寻根问祖,尊老认族之事显得非常重视。
我们村世代有一个良好习俗:每年春节这天,每家在早晨点燃旺火,燃放爆竹之后,早饭之前,男人们必须全部出动,带领自家小孩,挨门逐户给本家族长者拜年,女人们则在早饭之后,带领自家新媳妇、闺女,也如此这般逐户拜年,我村的拜年,必须严格地、响亮地、清楚地叫清楚对各位长者的称呼,还必须教给孩子和新媳妇们准确地认清自家长辈,并称呼出声。这就是带小孩媳妇拜年的目的,这个习俗传承悠久、流传至今,代代延续。
我村有少数信仰佛教之士,有男有女,他们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上香诵经,虔诚拜佛,祈求平安祥和,共祝幸福安康。
我村的农业产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由于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合理施肥,科学种植,大量运用机械化作业,精耕细播,粮食产量年年喜获丰收。
我村的特色产业是养殖业和交通运输业,我村的农用车运输业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给我村的家庭经济带来了不错的收入,养鸡、养猪、养牛的也共有20多户,并达到了一定规模,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禽流感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养殖业和交通运输业正在进行转型发展,但勤劳的敬家庄人正在寻找新的致富途径,并已取得明显效益。
科学种田、勤劳耕作,是我村的优良传统,发展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劳务输出,外出打工等使我村村民的物质生活不断充实和提高。这就需要有文化、健康、愉悦的文化生活,在村支书敬保田、村长敬福新的支持下,由敬高龙、敬考才、敬上文组织牵头,我村成立了&文艺舞蹈队&、&锣鼓队&,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锻炼了身体,振奋了精神,改变了精神面貌。农历七月初一,是我村传统庙会,每年这几天,我村要唱大戏,过庙会,搭彩门,挂彩旗、闹红火、放礼炮、叫亲戚、待宾朋。是我村一年当中,继春节之后,又一祥和、喜庆、热闹的日子。
党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实施以来,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乡村干线公路和大街小巷全部硬化,村民出行方便,街道完全告别了泥泞和积水。农业设施:七眼深井,总长4800多米的防渗渠道的设施建设,彻底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玉米产量稳中有增,丰收有了保障,并节省了水源。集体公益设施:街道程控路灯和太阳能路灯的安装,使大街小巷夜晚白天一样明亮,健身设施和场地的建设,使村民白天晚上都有了整洁、舒适、明亮的休闲、健身、娱乐的良好场地。
村民生产秩序稳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很多家庭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装上了电脑,电动车、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田间作业全部运用了大、中、小型农业机械作业,自家的机动三轮车也很少使用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体力劳动减轻了,生活质量改善了,人均收入达7258元。经济总收入达6832000元。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贫困补助、低保、粮食补贴、发放取暖用煤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给农民增添了无比的喜悦,村民们思想愉快、心情舒畅、干劲十足,正在朝着小康之路阔步迈进。
磨脑村简介
&&&&磨脑村,原名磨儿脑,地处崞山首脉头部,西高东低,梯田层层,面积有6.25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该村起始年代没文字记载。无从推考,从地形、地貌、石坎结构来看,历史较久远,老祖先以背代车载石铺路,村中古道贯穿全村,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全村姓氏有杜、康恭、黄明、谭、魏、张、赵等人口不多,清初迁入李、郝,1949年村中有戏台一座,真武、观音、龙王庙各一座,五道庙两座,但经过各次运动的洗却,现仅存戏台一座其余无一存留,原村中有古槐七颗,现仅存一颗,直径在0.92&米以上,树龄在五百年以上,成为村中的一宝,见证了本村的建村年龄,1937年本村黄龙在县城读书,受进步人士影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共产党员,对村内的进步人士有了较大的影响,加强了本村的抗日力量。先后组织了运输队和担架队,支援抗日与解放战争。
本村的民风忠厚,文化生活朴实,历史上有几辈人传承的民间文艺组织&坐桥&组织活动,每逢喜庆节日,重大事由,本村的自乐班&坐桥&班就无偿的参与助兴,从不计得失,开放以来由于老一辈人的年高,&坐桥&不能再继续办下去,后辈人也无法传承下去。以后又投资20余万元,置办了服装、道具组成了秧歌队、中老年健身操队、威风锣鼓队,活动在四乡各处丰富了村里的文化生活活动。全村人自古以来尊老爱幼的村风一直保持到现在,村中有夜不关门、路不拾遗的村风,村内一家有事,全村人帮忙,从不讲条件,故有美名传扬。
本村坐落在黄土丘陵地带,土厚肥沃,非常适合高粱的生长,历史以来,就有大量种植的习惯,经考察,清末年间,本村的白酒就名扬内蒙、包头、绥远、河北张家口等地,有几百年的历史,更有小杂粮等特产荣远几省,其中优数小米、黄米面、尤为领先,让人有吃后不忘的感觉。&&&&&
开放以来,特别在10年新农村建成后,村中打破了原来的传统种植结构,在市委的关心下,农委的直接指导下,建成了特殊蔬菜种植大棚,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种植构思,形成了新型的农业结构,在养殖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土养办法,形成了规模性的养殖业,万只以上的鸡场两座,百只以上的羊群,百头以上的猪场,都己形成规模。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两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共同为一个目标奋斗。
&&& 2006年投资20.5万元,修建通村公路1.2公里,投资2.5万修建田间路7公里。
2007年投资27万元,完成造地60亩,群众投资8万元,打深井一眼,铺管1800米,投资2万元建造跃进门一座。2008年投资39万元,修建新学校戏台(未成)围墙、大门、照壁。
2009年投资40万元,建造了特色蔬菜大棚。
2010年投资8万元,架设了蔬菜大棚的输电线路,埋设了输水管道,并投资80万元建成万只鸡场两座。
2011年投资96万元打深井两眼,建水塔一座,埋管道4公里。
2012年投资120万元,硬化村中巷道6.5公里。
2013年投资2万元,完成旧深井、管道的改造。
2014年投资110万元,高低压线的农网改造。改造了村中的人畜吃水条件,从每天早上排队担水改成了户户自来水进院,并把七十年代初架设的高低压线路进行了改造,村中的土路小巷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全村安装了路灯,把六十年代末修建的学校全部翻新,建成了一溜十间的现浇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改善全村人的生活居住和交通文化条件,建成了有上千部图书,影像设各的图书室,改善了村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并安装了全套健身设备。
经过各种条件结构的改革,目前村民生活与生产条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从石磨石碾的加工条件改变成了电磨碾米机,从驴马耕种的落后状态,改成了现在的机耕机种,条件好的可以机收,大大的减轻了农民的体力消耗。
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的奋进,村民的人均收入从七十年代末的几百元,增加到目前的5000多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原来的几十元增加到现在的几千元,同比翻了十几翻。
南苏鲁村由来已久,东连下大林村。南接上大林村。西跟黄道村相望,北与中苏鲁村相邻。道路四通八达。中有高速路过境,全村居民118户,人口350人。拥有林地16.2亩,耕地896.8亩。属阳武河下游灌区。
南苏鲁村属杂姓村,但自古以来,居民和睦,乡风淳朴。邻村上下,村内村外,从未起过纷争,有如一家村。我村有一传统习惯,但凡红白事宴,起房盖屋,添人进口。不管谁家有事,村里人都积极帮忙,出钱出力,不讲报酬,互相关照,同心同力,其乐融融。对村中公事更是热切关心,出钱献计,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公益。
村东紧靠照壁处,自建村以来就有一座观音堂,十几年前又翻修重建。村中善男信女众多,将其视为治病救人、驱灾避难的祥物,更是美好生活的寄托。每每逢年过节,也是香火不断,尤其农历2月19庙会日,更是人声鼎沸,彩旗招展。本村的秧歌队敲锣打鼓,飞舞踩场,老年文艺娱乐队八音齐全,音响高放。外村的文娱团体也来一较高低,十里八村,纷纷赶来,好不红火热闹。
我村于80年代初建自来水工程一处,解决了我村人畜用水的问题。2000年农网改造给村民保证了生产生活用电的安全畅通。2005年我村新建了学校和村委会一处,房屋九间,为我村孩子上学改善了环境,为村民活动创新了场所。2007年国家的村村通工程,我村的乡村道路全部水泥硬化。2011年,全村街道、巷道全部硬化,为村民新建健身场所一处,安装了多种健身器材。2013年村里有安上太阳能路灯,使村民居住环境得以改善。
我村土地肥沃,水利设施完备,有主渠道五条,网通全村九百多亩耕地,春播前有阳武河水浇灌,做苗得到基本保证。我村另有深井四眼,在浇灌期能巩固耕地八百余亩。我村以种植玉米为主,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300斤,达到现在的1500斤左右。另有一部分村民以养殖为业,养猪300余头,养羊100余只,养鸡20000余只。我村的手工业编织更是由来已久,早在80年前十里八村,滹沱河东西颇负盛的箩筐、提篓、货篓、菜篮、筛子、车上用的簰子以及酒缸醋缸上的盖子等畅销方圆几十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需求的提高,这些手工编织品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我村的能工巧匠们也逐步转向新型行业。汽车、铲车、挖掘机、装载机司机,电工、木工、泥工、瓦工,工匠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瓦工更是因人数多,技术佳,远近闻名。他们常年在外忙碌不闲,妇女们在家种田育儿繁衍后代。
目前,党的政策稳定,村民安心生产、生活,惠农政策逐年增加百姓生活质量日趋上升。村民们很多家庭都买了电脑,连上了因特网,村里的农妇都会用手机上网聊天、购物。家家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电磁炉、电冰箱,液晶电视。出出进进都是电动车、公交车、家用小汽车。儿子娶媳妇要到城里买单元楼,聘女儿要陪小轿车。耕种用的是大型拖拉机。喷药用的是小四轮拖拉机。人均年收入可达6500元。尽管如此,南苏鲁村民并不满足,大家深知与其他大村,先进村的差距还很大,距离小康村的水平,仍任重道远,为此,南苏鲁村民有决心有、有信心在为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努力奋进。
任家沟村简介
任家沟位于大林乡西,属于半丘陵地带。全村有216人,780亩耕地,大部分人以种地为主。
我村原名南野庄,和新野庄是一个村庄,由于过去的二级分化,我村大部分村民是贫农出身,盖不起房屋,所以就利用地理条件,在自然沟叉两旁打窑洞来居住。解放后更名为任家沟。现在居住的村民大部分是300年以前从同川上庄迁来本村的,当时迁来任家沟的人主要是看好这里的土地,所以就在村东栽了一棵松,取名&立志松&,并盖了一座观音庙,人们想让神灵保佑大家翻身过上好日子,然而几百年来,梦都没能实现,一直等到共产党毛主席把全国解放,在1948年的2月我村开始分田地,村民才有了自己的土地,幸福的梦想才一步步慢慢的实现,村民为了纪念48年2月19日,即打土豪分田地这个日子,我村每年以庙会的形式,在村东&立志松&前唱戏、载歌载舞、敲锣打鼓,搞庆祝活动,以纪念农民们翻身的好日子。
我村民从同川迁居以来,都以石匠为生,大部分老人都会修磨、修碾、立碑、刻字等石匠活。由于历史的变迁,机械化的发展,旧的石匠活都已成为历史,所以现在我村的村民们都已垒坝,修路基为主要行业。
现在我村三分之一的人们以养殖为主业,三分之二的人们都已搞制种为经济收入。我们几十年来一直为湖南种子公司制辣椒种子,由于我们村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具备辣椒制种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再加上我们村的人,能吃苦耐劳,勤劳心细,所以外地公司都愿意来我村搞制种,同时也给我村带来了不少经济收入。
党的三中全会,给我们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我们村以养殖,制种为龙头,农民们积极走上致富之路,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增加,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过去以沟叉为居住点的居住条件,现在有了极大的改观,村民们都搬迁到平地盖起了宽敞的新房。我们村重新规划,以四条主街为准,每条主街20户,再加上现在建设新农村的五个全覆盖,真成了家家门前水泥路面平展展,晚上太阳能路灯亮闪闪。每到夜幕降临,村里的小广场上,妇女同志们的秧歌队就扭了起来,小孩们玩耍嬉戏声荡漾在整个村子上空,真成了欢乐的海洋。近年,我们村新盖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当灾情来临时,还可作为临时避难所。还修起一座门球场,建有几台健身器材。大大的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娱生活。我们村据当前统计,凡是家有20岁以上男孩的家庭,大多都在大中城市有了楼房和小车。经济条件改善了,村民们的心情也好了,上访告状的情况少了,和谐忠孝的氛围荡漾在村里的上空。全村人都以勤劳致富为荣,积极寻找致富之路,年人均收入可达8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余元。真可谓是紧跟党中央,大步快速奔小康。
上连狄村简介
青青柏枝山,淙淙长流水,这一座厚重的山是这一方人做人的脊梁,这奔腾不息的水系,宛若一腔动脉血,滋润着这里的芸芸众生,距山脚约2500米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它的名字叫上连狄,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族人源远流长,然然不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
据世人们所言,500多年前,这块贫瘠的土地系北魏戎狄部落辖区,仅有些姚、赵三户人家落脚,他们凭借沟深石多的独特地理条件,挖土窑、吮山泉,世外桃园般的生活,由此展开,怀旧心理人皆有之,为纪念戎狄部落,随名连狄,雨随风而至,人追水而居,后来各种姓氏接踵而来,以至于月复月,年复年,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村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人们过着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的时候,一场洪水迎村而来,不幸就此发生,平静安然自得的生活被打乱,一村分而为四,即下连狄、上连狄、南野庄(即任家沟)、北野庄(即新野庄),现今村西北、涧河南岸的一片地名&旧村&就是历史的解说。
荞麦三棱黄豆圆,十里乡俗不一般,地处丘陵,沟深石多,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如遇灾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难以为继,正当人们纳闷的时候,外界的文化随之而入,道教、佛教、天主教一时兴起,人们虔诚备至,求神拜佛为一种习俗,只见每户人家每月逢初一、十五焚高香、点青灯、燃爆竹、蒸花馍,全家大小人等双膝跪地,双手合十,祈求神灵庇佑五谷丰登、合家平安,尤其是每年七月初三,是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又名祈雨会,甚是壮观,那些忠实信徒们系红绫,带柳帽,光脚丫,露胸背,从下大林西四庙(龙女婆家)轿请龙女,途经上连狄歇脚,终至西神头圣母庙(龙女娘家),一路叩头一路星歌,经声悦耳,炮声不断,远远望去恰似一条横跨东西的艳丽彩虹,这一天好戏连台,名角连唱,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喝彩声不绝于耳,民间红火更是乐翻天,连狄秧歌,堪称一绝,&千斤旦&便是其中一朵奇葩,真诚所至,金石顿开,感天动地,甘霖普降,久旱的人们笑逐颜开。
站在柏枝山,远眺全原平,屈指细数特产,连狄不能小瞧,黄米色如秋菊,软如酥糖,清风拂面便觉缕缕清香,小米色如皇袍,温火慢煮,醇香粘口,有道是南阳茄子,磨头蒜,连狄小米不用看,盛酷暑,艳阳高照,烤的人们直流油,品一小酒,口尝一手工碗托,岂不悠哉,要问荞面谁家好,连狄荞面人称道,色白味美又筋道。
现在上连狄村人少地多,人均五亩多地,主要生活来源以种地为生,现养殖业规模小,正在逐步上升,地处丘陵地区,因旱地多,水浇地少,靠天吃饭,基本没有改变,旱年人均收入2400多元,雨水多,收成好,人均收入可达4000多元。
今天,上连狄人民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在不断前进,兴修水利,全村共有三眼深井,新安装变压器三台,扩建了灌溉管道渠六千多米。由原来的全部旱地增加到有五分之一的水浇地,新建自来水塔、管道,解决了人们多年吃水困难问题,田间道路直线宽畅,街道硬化,路灯明亮,学校、村委会修建一新,人民活动广场、舞台正在修建中,上连狄人民在十八大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为实现中国梦,正在努力奋斗。
&&& 上申村简介
上申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背靠马头崖,前临水,每到夏天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一块风水宝地。全村耕地面积1373亩,人口668人。我村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村有个习惯,每年到腊月村民们十分忙碌,为过年做准备工作,家家户户大扫除。糊窗户,贴窗花,窗明几净,街道院落干干净净。大人小孩买新衣服置办年货,到了大年三十这天上午贴对联,挂灯笼,下午垒旺火,包饺子,到晚上吃过年夜饭,在零点后家家户户点着旺火,燃放炮竹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人人都沉浸在节日的热闹气氛中,都早早地吃了饭,穿着崭新靓丽的新衣服,小孩在大人的带领下,到自己的家族亲戚朋友家拜年,互相问候,喜庆新一年的开始。
&&& 村也有少部分村民信仰耶稣教,男女都有,他们每到周六在一齐聚会,聚会时周围邻村的信徒们也来参加,一起听课,唱耶稣歌曲,信徒们十分虔诚。
&&& 村的特色产业主要是养鸡,从始至今也有十几年了,养殖户逐年增加,前几年蛋价市场行情好,饲料价格低,玉米又属本地种植产量大的作物,自产自销,利润比较大,养殖户收入可观。由于这些养鸡户村民辛苦勤劳,养鸡种地两不误,鸡粪又是种地的上等好肥料,良性循环,种地高产,所以这是一项很好的特色产业。可惜近几年禽流感时有发生,使养鸡的热潮有所下降,有的养殖户又转型改为养猪。养羊,并且规模逐渐增大。
&&& 村民多数是以种地为主,前几年主要是种植玉米,这几年基本上风调雨顺,庄家连年丰收,村民们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随之也就提高了。近几年,纯朴。勤劳的村民们也懂得了种植转型,采取多样化种植,看到市场上小米高粱行情走俏,所以今年种谷子。高粱的亩数增加。还有个别村民正在联合上马准备搞高粱深加工设备,高粱加工成精粉创品牌打入超市,次粉压制钢丝面,下角料酿制白酒销售。这说明了村民们的种植观念也随着市场的需求发生了转变。
&&& 村民们不仅懂得了科学种田,提高了物质生活,随之精神生活也有所提高。我村在书记刘占生,村长刘美生的大力支持下,由刘美平。刘美兰姐妹俩牵头,带领村民自发组建了&文艺舞蹈队&和&威风锣鼓队△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增强了人的体质。有时还应邀出村演出,深受人们的欢迎和称赞。
&&& 由于党的富民政策好,村民的自身素质也不断提高,现在是参与赌博的人少了,加入文体活动,强身健体的人多了。参与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的人少了,加入学习科学,交流先进经验的人多了。参与迷信活动,求神拜佛,听天由命的人少了,加入解放思想,勤劳致富,积极向小康奋进的人多了。参与偷窃,小偷小摸的人少了,加入互帮互助,安全防范行列的人多了。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我村村容村貌也有很大的改变。1.乡村干线公路和大街小巷路面全部硬化,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2。打深井。铺设管道进户入院解决了村民的人畜吃水问题。3。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到晚上就像城镇似的,好不热闹,这儿一滩在玩乐,那儿一滩在聊天,非常开心。4.健身场地设施的新建,使人们锻炼有了去处。5。村小学校舍工程的翻修,院落硬化,使小学生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6。田间U型仿渗渠改建,既节约了用水,又节省了浇地时间,还增加了灌溉面积,是一举多得的利民工程。村民生产秩序稳定,生活质量日趋上升,很多家庭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装上了电脑网线,出门不是电动车就是摩托车,种地秋收多数都是机动三轮车。人均收入可达&6400元以上。正如人们所说的顺口溜:党的政策就是好,医院看病有医保,到了花甲有养老,冬天取暖发碳烧,种地还给补贴款,学生上学把费免,不愁吃来不愁穿,天天生活像过年。
&&&&&&&&&&&&&&&& 田巨坪村简介
座落在四面环坡的一个小山村,居住着两户人家,兄弟二人马姓,据传兄弟二人遭伏击,这个地方不能再居住了,就搬迁到一户姓张户村居住,和原来居住的地方没什么差别,就安顿下来,安家落户,靠崖打窑,当时这地方人少地广,自己开发土地生存,后来有各地逃荒逃难的人到这里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从此,村民们给村庄起了一个吉利的村名叫田巨坪,意思是居住在一起,平平安安。
解放以来,村民们互相帮助,谁家有事有难、红白事宴都来帮忙、问候,不计报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其乐融融。
全村耕地150亩,地址六干渠,有十几户村民经营,村民人均收入2133元。全村主导产业是林业。2010年新建了村级活动场所,硬化了乡村公路。创造了活动场所,改善了交通条件。
由于村子小,人口少,人们也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入教会的,村里原来有一座古老的关公庙,在四清时已拆、破除,村里又重修了一座小庙,现无塑神像,每年阴历五月十三日、大年初一,村民们到庙上烧香供佛,以求平安。
这个地方十年九旱,气候异常,旱年乡亲们都期盼下雨,求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到秋天有好收成,以前这里的小米在原平是有名的,没有沙子等杂质,且米黄米香。2002年,响应国家号召本村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踏上这片土地就看到了绿油油的树木,感到了清新的气息。耕地没有了,村民们另谋生计,根据地理环境条件发展养羊、养猪,年轻的劳力到城市打工维持生活。由于生产条件差村民们还是摆脱不了贫困,但田巨坪人不甘落后,有信心为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努力奋进。
土黄沟村简介
据说明末年间,有陈姓人迁来此地居住,因地形沟壑,故取名土黄沟村。土黄沟村隶属大林乡,位于大林乡西面,距108国道10公里处,西与干柳沟相邻,东邻黄道村、黄牛村,南邻磨脑村,北邻田巨坪村。全村159户,390人,有耕地 1672亩,均为旱地,人均收入4500元。&&&
土黄沟村以段姓为主,另有董、石、吴等杂姓,自古以来,居民和睦,邻里互助,乡风淳朴。不管谁家有红白事宴,起房盖屋,添人进口,村里人都积极帮忙,出钱出力,不讲报酬,互相关照,同心同力,其乐融融。
我村村民多以种植玉米为主,这几年风调雨顺,再加上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现代化,庄稼连年丰收。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发展养殖,全村共养殖鸡6000余只,猪800余头,羊600余只,增加了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 为改善人民生活环境,2009年农网改造给村民保证了生产生活用电的安全畅通。2009年村村通工程水泥硬化黄道通往本村道路3300米,2012年街巷全部水泥硬化,改善了交通。2010年新建村级活动场所3间约50平米,设立了图书馆,为村民提供了活动场所。2013年打深水井一眼,解决了我村人畜用水的困难,安上太阳能路灯,使村民居住环境得以改善。
&&& 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一支文艺表演队,每天下午自娱自乐,扭秧歌、跳现代舞,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每逢邻村庙会都去演出。村西有一关帝庙,历史悠久,十几年前村民集资翻修重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为本村庙会,这一日人声鼎沸,彩旗招展,本村的秧歌队邻村的文艺队以及外聘的二人台敲锣打鼓,飞舞踩场,平时在外打工人员及本村的闺女外甥都会赶回来,十里八村也纷纷赶来,很是红火热闹。
&&& 村民生产秩序稳定,生活质量日趋上升,很多家庭都安上了太阳能,买了电脑、电冰箱、液晶电视,家里实现了电器化,家家户户都基本实现了以车代步,小车、电动车、摩托车比比皆是,医保和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冬季取暖发煤,粮食直补款、退耕还林款的发放无不彰显着我们党的政策好,为民服务的宗旨好。
&&& 土黄沟村民风朴实,村容整洁,空气清新,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与大村相比经济还有一定的差距,村民不甘落后,在书记和村长的带领下,土黄沟村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魏家庄村简介
&&& 魏家庄村居原平市中部建村年代久远,已无确切资料可考。有说明代建村,实际应该比明代久远。解放前本村人口1800人,现在有1412人。一直到上20世纪60年代,魏家庄是原平18村水地之一,魏家庄土地平整、肥沃,是由不知多少年洪水淤积而成的。也是魏家庄祖祖辈辈辛勤劳动的见证。理所当然魏家庄是农耕时代农业发展、富裕的村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本村自然条件优裕,村民一度以地为生,没有汇入时代潮流,有些滞后。从2000年开始,村民思想有了变化,外出打工人员很多,村中已无闲赋人员。
传统的村庄。
&&& 魏家庄在中国南北交通要道之一的旁边,当年慈禧太后南逃时就经过崞县,是一个古代经济发达的地方,具有了中国正统北方的特点。村民无确切的宗教信仰,属于古老的多神教,带有佛教的色彩。供奉财神爷、灶君爷、天地爷、土地爷、马王爷、大仙爷、吉星爷、眼光爷、老神爷&&
估计有20来个,反正做什么就有什么爷爷,比如:挖井有井爷爷。动土盖房得看土地爷爷在哪,红白事宴得看日子。这种多神教、做什么事都得看爷爷,反映了村民胆怯的心理,什么都怕。村民也信奉祖先崇拜,在大大小小的节日或家中的祭典日,都会上坟或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相关的仪式。
&&& 魏家庄有郭杜两大姓。解放前,两姓都有会,郭姓是阴历 月 日,杜姓是 月 日。到时,有钱人出大头,普通人自愿捐款,唱大戏。现在郭杜两姓的古会已不举办。现在隆重的是本村的庙会,每年的阴历3月23日举办。庙会来源于本村的虸蚄庙,据说虸蚄庙全国仅有二三座。虸蚄是一种吃农作物的昆虫。每年庙会时,邀请八音会、秧歌演出。有时也有歌舞晚会,放烟花。
& & 魏家庄的秧歌历史悠久,因为农业的发展必定带来文化的发展。魏家庄的秧歌属踩圈秧歌。节目繁多,技术精湛,内容多大反映生产、生活、理想。小节目有《豆腐换妻》、《偷黄瓜》,约有10来个节目。一些剧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还进行演出。秧歌主要在正月演出,其时天气寒冷,但人们还是围在一起看,有时天很黑了才散,可见演出的技艺多高。现在人们记忆中的艺人有贾升高、贾二娃、杜埃龙、杜宗秀。现在魏家主的秧歌分为两支,―支是传统的,另―支是现代舞蹈。现在的传统艺人有樊召礼、杜通秀。
盛极―时的酱产业
&&& 魏家庄的酱产业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盛极于八九十年代,九十年代末败落。远销邻县,最远达太原、寿阳、内蒙等地,成为闻名的产业。最先引领做酱的人是杜正秀,杜原来在原平食品加工厂工作,后来回村传授做酱的技艺。开始还做冰棍,在那个年代,盛夏人们能吃上冰棍,是多少年人们不敢想象的事,而魏家庄就做成了。后来为了扩大生产冰棍挖冰窖,因塌陷而压死四个人,冰棍就不做了。那时大队已经办加工厂,主要生产粉条、酱油、酱,由于当时交通工具的限制,加工厂每天只派四、五个毛驴车在邻村散卖。改革开放后,加工厂逐渐买了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农用车,加工厂的产量日益增大,盛季时每天卖三四车酱,销地也跨出了原平,向周围县渗透。
&&& 与魏家庄加工厂盛季时伴随的是魏家庄个体做酱的开始。最多时有十几家做酱的,使魏家庄的酱达到全盛时期,当时魏家庄成了忙碌的村庄,做酱的做酱, 不做酱的贩酱卖,魏家庄成了酱的工厂。当时经营较大的个体有杜双根、杜白林、杜高龙、郭玲龙等。杜双根把酱跨出了省,远销内蒙,后来成为魏家庄最大的酱厂,酱成为当时做酱人的财富。后来杜双根还投资煤矿。魏家庄的酱,使邻村人效仿,邻村也开始做酱。
&&&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全国个体发生了飞跃,改变模式,扩大经营,也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魏家庄个体做酱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慢慢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人们骄傲中略带忧伤的记忆。
(二)现在的村庄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魏家庄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原来阳武河水浇地的情况下,又打十五眼深井,在旱季没有河水的情况下,也能把全村的地较晚,使粮食产量有了保障。现在粮食稳产达到每亩1500斤,最高每亩达⒛00近。只是魏家庄产业结构不完善。现在村民主要是种地和外出打工为主,村里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离有养殖业和矿产业的村子人均收入,仍然相差甚远。但是魏家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改变,在村领导的努力下打了深井,修建了文体活动中心,2012年是魏家庄基础设施改变最大的―年,这一年修建了11000米的防渗渠,使村民浇地更加便利。以前虽然有深井,但浇地极为困难,多少年不修的土渠,坑坑洼洼,水流速度也很慢,水浪费也很厉害。修完防渗渠后紧接着就是家家户户安装自来水,这是一项面临家家户户的事,比照邻村安装情况,困难较大,但凭借村民对村领导的信任,仅用两个月就顺利完成,顺便说一句,魏家庄的自来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安,装的使用了很多铁管部件,经过三十多年铁管部件早已腐蚀严重,经常发生漏水现象。安装完自来水,马上开展户户通的路面硬化工程。这项工程比安装自来水要难得多,因为每家的院子高低不同,高的想让路面高,低的想让路面地,但是无论怎样的困难,也挡不住全体村民共同心愿,户户通路面工程顺利完工。冬季村委会有修了路灯。通过这一年的建设村民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是千百年来没有的事情,这是破天荒的事,住在农村,享受着城市的路面,享受着城市的路灯。
西会村简介
位于原平市大林乡西北部,距原平城区15公里,南临阳武河,北靠马头崖,西接阳武二村,东至上申村。在历史是&十八村水地之一&。全村共有二百六十户,六百七十人,党员二十三人,村民代表十六人,地域面积八千九百三十亩,耕地一千二百九十五亩,其中水浇地八百五十亩,坡地四百四十五亩,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服务业,矿山劳务输出等。近年来,我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字&方针,科学规划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村历来就有邻里团结,尊老爱幼,村民互助的好习惯,一方有难,全村帮扶,并在每年七月初九是我村历史悠久的村庙会。我村两位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广大妇女同志们唱歌跳舞,扭秧歌,宣唱党的三农惠农政策,村民的喜气洋洋,笑口常开,体现了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意义。
& & 村的主导产业以种植玉米为主,2011年以来,每年全村种植业总收入在二百万元左右,2010年我村结合实际,在原有坡地核桃树百余亩的基础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和绿化农村为努力奋斗的目标,利用荒山,荒坡发展核桃产业的发展思路,又种植了近百余亩的核桃树,林业收入也是客观的。在养殖业方面每年可出栏三白头的个体养殖场。养殖山羊、绵羊的养殖户有10余户。共养羊千余只,畜业收入近百万元。
& &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突出于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项目,为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2004年以来,先后硬化全村大街小巷,总面积为二万一千九百零八平方米。晚上行走有路灯。2007年打深井一眼全部配套,解决了全村的人畜吃水问题。在2004年,村委引进了外来矿山投资开采,即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又输出了一部分村民劳务。
目前,全村房屋基本翻修一新。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电脑、小车等现代化生活用品也基本进入每个农家,村委建起了科技文化活动室及休闲活动场所,农民看病有乡村卫生所,购买日用品有专门的便民超市。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五千元以上。&
西神头村简介&
一、历史沿革:西神头村建村庄在东汉建安年间,因为当时建有闻名的柏枝扶苏庙,并在庙上栽下了二株大楸树。至今历里2000余年,的枝繁叶茂。据清乾隆年间石碑记载,当时民众为纪念扶苏太子忠义仁慈。建庙于柏枝山下。唐代李世民得知西神头小圣像大敕,令尉迟敬德督工重建成了柏枝庙,扩大了规模,增加了内容。应该说是有庙就有村庄的。
二、乡风民俗:我村的乡风名俗习惯,是典型的崞县风格,民风淳朴善良,男耕女织。
三、宗教信仰:村民中有部分民众信仰佛教,经常诵经朝拜特别是每年五月十八日佛教诵经会,举行了一定的佛教攘灯仪式。有部分信仰基督教,时常聚会。
四、赶集庙会:西神头历史以来,有传统的五月十八佛教诵经会和远近闻名的七月初二庙会节。七月初二庙会期间唱戏,歌舞,朝拜做佛事,商贾兴隆,热闹非凡。历时五天左右。祷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五、地方特色:历史上西神头背靠柏枝山上,有闻名的亿年柏枝化石。周边村应用的石磨,石碑,岩台石大都产于此地,现有石匠沟和开采过的痕迹。食物有出名的小米,黄米面,高梁面等小杂粮。故有神头河的水,黄牛坡的米的美称。近年来随着新栽种干鲜果树,干鲜果成为了西神头一大支柱产业。
六、产业结构:主要靠种植业为生,近年来新栽果树700余亩,退耕还林1400余亩。大部分套种了仁用杏和核桃,枣之类干果树。养殖业也开始兴旺,年存栏鸡3000只。存栏羊1000多只,猪1000多头。由于禁止私挖滥采矿,石头产业停止。现在正在筹建柏枝山旅游风景区,打造我市新的旅游景点。
七、村缜建设:原有山泉水,受地质,自然环境影响,已经很小了,但是靠他建成了自来水工程,送水到户。街道硬化率达到了95%以上,植树造林,绿化山坡,村庄被评为原平市园林村。亮化工程灯具已备全。由于电杆不配套,现在还未全部安装使用。
八、生产生活:村民目前主要收入来源于梨果树,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退耕还林补贴。
九、收入情况:村民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可支配收2700元左右。
&&&&&&&&&&&&&&&&&&&
下连狄村简介
下连狄村地处大林乡北边,全村共有耕地1136亩,退耕地473亩,人口259人。东与下王村地连接,南与泊子村相通,西与任家沟地连接,北与下王村地连接,离崞阳镇5里,交通便利,地理环境平坦。在村边南有一条干涸的河槽, 叫南桥河,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每年要爆发几场山洪,随着时间的推移至今再没有爆发过山洪。我村原有一座龙王庙, 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拆除建了村小学。据龙王庙的碑记记载我村是个古老的村庄,民情风俗基本和当地没有什么差别,比如婚丧嫁娶都要操办酒席大动亲朋, 事宴规格按自家的家庭收入而定,破土动工,逢年过节都举行小规模的祭祀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 我村村民收入逐年提高, 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通信工具也进入每家每户文化生活有所提高, 村民收入在2013年也达到了元左右, 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 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 近几年我村修建了水塔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在文体生活方面,我们建了健身场增设了健身器材, 建了篮球场, 开设了农家书屋,给村民在农闲时提供了活动场所,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 我村通了村村通, 街道全部硬化, 安装了路灯,美化了环境, 一改过去那种脏乱差的现象, 换来了今天张整洁的村容村貌, 真正出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
&在农业生产方面, 我村粮食产量逐年稳步提高,亩产可达到斤左右,农业生产作业, 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大大解放了劳动力, 村民们100%的参加新农合和新农保,真正体现老有所医。村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提高,看未来我们会更有信心, 在习总书记带领下, 我们会过的更好, 更幸福。&
下申村概况
下申村位居崞山脚下,阳武河中上游,清末时也叫北申村。西有上申村,北依南神头(现名迎新)、磨脑村,东和贾坨村(现名向阳)毗邻隔河相依相望有施家野庄、南申村、三吉村,现居人口有1450余人,大林乡比较大的一个村庄。
村南面阳武河从上申村开始分为两河,即现中河、阳武河。现有阳武河灌溉水浇地2500多亩,两条河将土地分为三片,建村由来已久无存考证。祖辈先人后世生活繁衍在这片热土上,得益于阳武河,受益于阳武河,祖辈浇田灌地湍水踏冰、耕种、收获,是原崞县十八村水地之一村,也是主要产粮村庄之一。受害于阳武河&千百年来,阳武河河水常年流湍,山洪暴发,阳武河两岸土地被洪水淹没,侵吞、刮去多少,辛勤的祖辈在山洪过后,只有挽起裤脚,重新拦河淤地,重建土地恢复生产,千辛万苦,留给后人的是更加平坦,肥沃的土地。
村后为丘陵地带,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现有耕地荒坡,宜林地4000余亩。祖辈老人常有种谷、糜黍的习惯。冬小麦种植,未解决吃白面、走亲戚、搭礼等日常和过大年吃顿饺子的苦难,在旱地中小麦,全靠老天照顾,雨水充沛,小麦有收成。天高雨淡,一片荒地,收成越发可怜。就连老人们常说的成亩打石的收成也无有。好收成的年景也只是驴驼人背,爬坡过沟,披星挂月,日夜辛劳,以养家糊口。
像风民俗淳朴,祖辈风俗习惯承接。整个村庄东西长二里,南北宽半里。全村分别有杨家坡、横沟、马家街、何家街、二道街,张家街六道大街,姓氏有杨、河、马、刘、王、张等十几姓氏。俗有下申村五王八张的戏称;有大何小何辈辈叫爷的习俗,各家各姓都有各自的习惯称呼。如伯父这个称呼,有叫伯伯的,有叫大爷的。各街都建有庙宇,戏台;各街都有自己的庙会,各街都有店铺。
原南神头村里建筑的崞县八景之一的崞山叠翠,也是下申村大股东筹建集资庙会兴办等大事,由村推选名人名字主持。全村西至东分别建有息马店的大集市,杨家坡的二郎神庙,横沟的财神庙;马家街的文昌阁、关帝庙等十多座;村后有观音庙、娘娘庙、真武庙,更有横沟何家的贞洁石牌坊一处。宣扬的是何家有一妇人,十八岁丈夫死亡,留下一子,为了尽孝和未成年的儿子,坚守不在婚嫁。后儿子为母争得贞节牌坊。以上所有庙宇在文革期间四清运动中不幸全部拆毁,不复存在,只承接与息年的大槐树庙会。
宗教信仰是我中华民族的良美习俗。大部分乡亲信仰佛教的多,下申村也是如此。在每年的春节时,家家户户接神迎喜,鞭炮齐鸣,旺火冲天。当人们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新的一年零点钟声响过,听吧,鞭炮声声响遍天宇,汇成一片春雷。当新春之日,东方红日东升时,人人穿新衣、戴新帽各族走各族的族规,走家窜户,拜年叩首互祝新春快乐,五谷丰登,延年益寿,集聚向祖宗祭拜。
1937年,下申村党支部成立,很多有志青年参加组织,秘密参加组织活动,以一制酒作坊为集会地点,宣传党的政策,响应党的号召。发动青年参军参战。原崞县一区区委和游击队,频繁活动,居住我村可靠的人家夜出昼伏,打击敌人。特别在解放战争时期,我村有志青年积极动员人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仅有记载的就有十多位,热血青年为国捐躯,有十多位优秀儿女,随军南下,在以四川为主要战场的大西南长期坚持战斗,后来成长为厅级、县团级干部,仅四川省就有张天福和张作干等好几人。
1948年在崞县一区的领导指导下,创办了下申村学校,使原阳武河流域的各村和方圆十几里以内的适龄儿童少年有了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很多学生成为报考范亭中学的良才。申村完小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学校。
有史以来,下申村淳朴的勤劳村民以种植业为主,水浇地以高粱、春小麦、冬小麦、谷子、玉米为主,丘陵地种植谷子高粱,糜黍、黄豆、黑豆等,五谷杂粮应有尽有。经济作物也是应有尽有,反正是靠天吃饭。好年景风调雨顺,家家户户粮满仓、谷满堆,天高雨少只有勒紧裤带,吃糠咽菜度荒年。建国后,大跃进、人民公社,全村分为七个小队,粮食产量有所增长。全村粮食产量在150万斤左右,完成了销售公粮后,社员只能半饥半饱的在人民公社制度下生存生活着。
向阳村简介
古老的贾陀现称向阳。位于崞山东南,阳武河北岸,东临上大林,西接下申村,南与三吉隔河相望,北依磨脑、黄道,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汉文化传承的古村庄。
&据史书载,石器时代现忻州地区的属县已有古人活动的遗迹遗址了,进入青铜时代已进入繁盛时期。直至春秋晚期晋国的北方大举进攻,占领了太原盆地。公元541年,晋大夫赵襄子又越过石岭关,北出雁门关伐灭代国赶走戎狄,在滹沱河岸设立县邑,建立起散居的村落,晋国军民为了纪念文公的五大贤臣之一的贾柁,则将新的居住村落起名&贾陀&,从此两千多年来原平这块土地上就有了贾陀这个村子,史志上就有了贾陀这个名称的记载。直到上世纪文革初期为了显示跟党的决心,遂改贾陀为向阳。
&乡风民俗。本村风俗同周村庄基本一致,都传承了千年来形成的佛道儒合一的汉文化传统习俗。全年中最主要的节日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春节特别隆重。进入腊月就开始筹备,吃的用的穿的都要准备齐全,到腊月二十几时购置年货才大量购进春节所用物品中,除夕家家垒旺火,贴对联,挂灯笼,供祖宗牌位。初一接神供神放鞭炮,热闹异常。节后要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希望其长命百岁。初三,开始走亲访友,探望长辈、回娘家。开放以来都带好烟好酒罐头奶品等高档食品。村里一般趁农闲时组织娱乐活动欢庆节日,祈求新的一年事事如意、风调雨顺。
&清明节家家都要祭祖上坟,烧化色纸冥币,然后坟头添土。祈求祖宗祖法福荫子孙,人丁繁盛。在外的子孙这天大多数要赶回来祭祀,追宗认祖。端午节要包粽子插艾草,小孩带五色线避邪。中秋要制月饼,亲友互赠。节日晚上供水果月饼,专供玉兔。
&婚庆丧葬。解放前的婚姻多是媒妁之言,父母包办。解放后颁布了婚姻法后一种完全自由恋爱;一种是熟人朋友介绍在了解恋爱然后结婚,但要彩礼的旧俗仍然相沿,而且越来越重。娶媳妇择定吉日后通知亲友,第一天就设宴招待,第二天或婚庆或歌舞或鼓乐,隆重迎娶,亲友都要上礼,热热闹闹,十分排场,宴席往往十几桌几十桌,奢靡过分。解放前后的丧葬一般在逝世后一七出殡,挖土葬掩埋,在送行这一天摆放摇钱树、引魂幡、库殿、花圈,个别人家请和尚诵经超度亡灵。解放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些仪式更加隆重更加复杂化都要择日子看时间订鼓乐、纸作应有尽有铺天盖地、动不动几百元一件,大摆宴席浪费十分惊人。
&宗教信仰。解放前后大多数人信奉佛教,一般也没有组织,不集会,只是在节日庙会时烧香上供,亦有少数人拜师兴教,有组织、有活动,经常诵经,求得超脱轮回,往生极乐。现在仍有部分老人妇女参加。改革开放以来,村内有极少数人参加了耶苏教。他们有组织定点定时聚会礼拜,读经讲经唱歌、求死后生到天国享受安乐。
&庙会集会。解放后直到文革中村中的庙堂均被拆毁改建。近年来又在原基上建起了两座规模很大的观音庙一间文昌阁,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事业有成的美好愿望。每年定期举行祭祀或唱二人台或歌舞,鼓乐都是热心人牵头筹划众人布施进行。
& 地方产业。贾陀历来是农业大村,主要作物是谷子、高梁、玉米、小麦,及一些小杂粮。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杂交高梁,使产量大幅度上升。近来主要种植省工且高产的玉米。由于水源缺乏,其它经济作物很少种植。种植少量小杂粮仅供自己食用。村子前川后梁面积广大,给养殖提供了条件,有养羊户,养羊&&& 只,收入可观。养鸡养猪发展较快,但瘟疫难防,波动较大,收益时高时低,很不稳定。仅有一户酿酒作坊,原料有限,产量不高,收入不高。
&乡村建设。本村解放前房屋矮小,许多村民住有泥房。居住面积窄小,一个院子常住几家。解放后逐步得到改变,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旧房子已全部翻新,又在村子四周扩展出上百户新宅。早先的房子大多是砖木结构,目前全部是水泥钢筋结构。屋子高大宽敞,有几户还建了楼房。现在居住条件彻底改变,人均使用面积不断扩大,完全是独家独占一院。学校新盖起了两层教学大楼,伙房、宿舍、改善了办学条件,发展壮大了学校规模。新盖了村委会议室、办公室、支部活动室。现在街巷都硬化,在大街头上安上了路灯,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生产生活的收入。新世纪以来村民们已摆脱了牛耕手播的耕种方式。全部实现了机械耕作。现在又开始施药除草,种地比过去投工少的多了。剩余时间大多外出打工增加收入,补贴生活。现在村民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蛋、奶、肉是餐桌上的普通食品,不再是时节的佳肴了。家家都有家电产品,方便了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村民们一边种地一边打工,多种经营,收入也逐步提高,户户有存款。到目前,人均收入已达到7355元,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
&新野庄村简介
新野庄村属山西省原平市大林乡行政区管辖,位于大林乡西北方向,总人口476人,其中在村党员现有31人,占地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东邻下连狄村,南邻任家沟村,西邻上连狄村,北邻崞宁公路,有乡村水泥路一条直通崞宁公路,全程约2公里,经崞宁公路距大运高速公路2.5公里。
土地状况:丘陵地带,现有耕地约1800亩,有水井三眼,可灌溉面积300亩左右,去年又增加水井三眼,现投入使用二眼,去年河槽开发耕地三百多亩,适宜种植玉米、高粱以及小杂粮,近十几年来,主要种植以玉米为主,原有果园80多亩,主要种植酥梨、苹果,现多因品种老化,开发为耕地,承包给村民,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原副业以烧制石灰为主,现以灰膏生产为主,白灰生产历史已有40多年,近十年来又发展一新型产业&&食用菌。以种植蘑菇为主,成为村里又一大产业。畜牧业多种经营发展迅速,养殖专业户逐年增长。
乡村庙会:新野庄龙王庙,建庙五百多年,以明正德,十年的石碑和清同治,道光年的石碑记载为证。后世几经修缮,至文革时,改建为电磨坊至今,除石碑尚在,一切早已随时间湮灭殆尽。农历壬辰龙年七月二十四日,新野庄村终于迎来龙王庙重生之日,财神庙、马王庙重建落成开光大典。山间青翠怡人,古槐、楸树依傍,如龙爪繁茂。历史上,新野庄村也曾经辉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村民的生活平平淡淡,并不富足。近几年,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下,全村百姓齐心协力,使人均收入从过去的2000元跃至4000元,新野庄还被忻州市评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
新农村建设情况:家家户户门前水泥路畅通,新建设村委会有活动场地,办公室、会议室、有制度、有办公桌椅、有黑板、讲台、宣传栏、文件柜、学习材料、有国旗、党旗的要求建设,办公室窗明几净,宽敞明亮,门前宽大平整的硬化篮球场地,新安装在广场中心的娱乐设施,路灯,是广大农民朋友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地方,在村委干部的带领下,今年在主街道两旁栽了四季常青的风景树,平整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学习开会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良好场所,成为村里的一道靓丽景观。
勤劳、能吃苦是村民的特点,成长值的新野庄在不断创新中描绘着家园美好未来。
迎新村简介
一、本村的历史沿革:
迎新村地处丘陵,村居沟中,在原平市西18公里处,地里坐标北纬38。50,,东经112。37,。因离村北约一里处有一座崞山寺神庙,得名叫南神头,在文化大革命中庙被毁,村名也更为迎新村。
据村民相传,南神头村为下申村刘姓地庄,后逐渐发展为村庄。该本村李姓最初的住户,现李姓家谱已经传至第二十一代。估计迎新村的历史大约有五百年左右。
二、乡风民俗:
&& 迎新村的风俗习惯与附近村庄相同,无特别之处。结婚一般为三天,先订婚后结婚,丧事无数不等,但一般都是七至八天,也有的村民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孩子出生后一般要过半月,过半月主要以女方为主,贺礼都和附近的村一样。
有村民盖房修房,村民都是无偿的&穿工&不要报酬,总而言之,我村的风俗习惯是不论哪家有事全村都来帮忙,这也是多年形成的。也是村风的一种高尚美德。
三、宗教信仰:
本村村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主要信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思想上、认识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内心对佛教文化也十分敬仰,人数占全村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我村原来有崞山寺庙,庙中有崞山神、娘娘殿,所以村民在春节前后有要上庙供奉,同时也要自愿搞搞一次卫生工作做的条件有序,贴上对联等等。
四、赶集庙会:
迎新村庙会在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正日,以祭祀秦代蒙恬将军,该庙会原来是八村的,修的特别好,为什么这么说,因崞山寺是县里的八景之一。在文革时给破坏了。近年来村民积极参与修复之事,但因资金的原因,修复工程收效甚微。
庙会一般为三天,有歌舞或戏曲演出。今年又建设有长30米,高3.2米的文化墙,为崞山寺增色不少。
五、历史传承和地方特有的产品:
历史上我村有80%的人家都居住在窑洞里,有土打的,有石建的。过去老人有句土话&家住窑洞洞,冬暖夏凉,神仙也不如&。后来社会在发展,人的思想也开放逐步发展成土木结构,水泥线交的平板房。过去的土窑洞还仍然存在。
我村的村民都是老实厚道,都是家家相互帮助,从不计较个人利益,这也是继续发扬的好传统。
我村的特产是大葱和小米。过去不论在本市之内,只要是神山葱,吃起来又辣又有味。小米在方圆十里八村都知道神山小米好喝又解渴。
六、主要种植和养殖及工矿产业
我村地处丘陵,以前种植五谷杂粮,样样俱全,后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现在大部分土地都种植玉米,原因是玉米能高产也省工。
关于养殖业,地处丘陵地段,山多,坡多,面积大,是发展畜牧的好地方,所以养羊的7户,养鸡的3户,养猪的4户。养蜂养鸭的都有。
在村的不远处,村集体开设一个砖厂,一年生产青砖也上千万,给村解决了剩余劳力,也搞活了经济。
七、新农村建设情况
&&& 原来村与村只能单人行走,现在已经通了村与村的公路。村民户户街道都是水泥路,下雨也不怕泥滑。
村有支部,村委的办公室活动室。有图书看,有卫生室,有便民店,全村到晚上有太阳能路灯,还有篮球场,加上户户通电视真是好极了。
八、生产、生活
生产情况由原来的用牛驴耕地下种,现在都用机械化,也是通过村民自愿修路放宽田间路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还种植成片核桃树,荒山上植上油松树,将来是一个美的富裕的迎新村。
在生活方面,家家吃的是白面大米,家家都有电视,普通人家都有电锅、电磁炉、电冰箱、电动车等等。在通信方面都有手机电话,每天有卖菜的来,能吃上新鲜肉菜。
九、村民的收入和支配收入
&& 国家给的粮食直补款、五保户、低保户、60岁的养老金、种粮收入、外出打工的、养殖业、种植业等等收入共计人均收入在3千多元。
保城庄村简介
保城庄村属大林乡行政区管辖,位于大林乡西北8公里处。全村总人口326人,农户97户,2014年人均收入5450元,村总土地面积约2800亩,其中农作物种植面积1100亩,退耕还林面积1069亩。
土地状况:丘陵地带。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适宜种植玉米、高粱、小杂粮等。2009年修通了村与崞阳镇南村的通村水泥路,极大的方便了村民出行,村里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以待开发。村民勤劳淳朴,吃苦耐劳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努力改善着自己的家园,开创着美好未来。
中苏鲁村简介
中苏鲁村昔日称苏鲁中庄,明朝相继有焦、亢姓氏等族人从洪洞大槐树迁居于此地,并逐渐发展成为村落。然而此地终年风沙不断,夏季洪水泛滥、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环境十分恶劣。但是多年以来,村民靠种地为生,由于天分不好,亩产只有一百多斤,在风调雨顺时,亩产也只有三百余斤,维持生计尤为艰难。
中苏鲁村现有人口近240人,耕地近840亩,位于大林乡政府西北约一公里处。西临宏伟的大运高速公路,东临108国道、京原铁路、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良好。喜逢天时,占尽地利而且民风淳朴。
中苏鲁人不仅在生存中发展并弘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秉承了中华民族爱国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村人就有自发打击日本鬼子的壮举,有不少热血青年抛头颅、洒热血,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至今日,人们仍以保家卫国为荣,每年征兵时都会出现争相报名的热烈场面。
1949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开垦良田,经过村民不懈奋斗、艰苦努力,我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产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亩产量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百多斤上升到一千五百多斤,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在1958年大搞水利建设中,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把阳武河水引进我村,使我村百分之八十的土地由旱地变成了水地,实现了村人多年来旱涝保收的夙愿。中苏鲁村历年以来以种地为生,近年多种植玉米,为了多打粮食,我村村民十分重视农田建设,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水利建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粮食的产量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对事物有了新的看法。首先改变了靠天种地吃饭的陈旧观念,并且另辟蹊径,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例如,不能保证所有农田得到灌溉,村人便另辟新路,在田间打井,埋管修渠,彻底解决了灌溉难题。其次,村民们打破了以前单一的盈利方式,采用各种方式广开财路,发家致富。养猪、养鸡、养羊等养殖业快速发展,由此村民的经济收入巨幅提高,村民生产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村里又把民生工程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在政府的支持下投巨资,花大力气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近年来修建了自来水塔,安装了自来水管道,大街小巷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硬化了街道,使田间小道可让车辆任意通行,大大方便了村民的交通运输,使如今的中苏鲁村成为了人间仙境。
中苏鲁村人历来就有好红火的优良传统,每逢佳节便踩高跷、扭秧歌寻求生活乐趣,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陶冶情操。人们总是自发组织歌舞队经常在街上载歌载舞,而且还时常出门参加文艺汇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中苏鲁人还十分重视文化学习,早在解放时期就捐资修建了学校,为培养人才创建了良好的条件。在村里还设置着农家书屋,为村民解决了不少问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每人一部手机,更有不少人家里安装了电脑,方便快捷。
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回报,中苏鲁人这些年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使本村的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喜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人民的赞誉。十八大、两会又传来了关注民生的福音,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苏鲁人定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版权所有:山西省原平市人民政府 地址:山西省原平市前进西街835号  邮编:034100
网站维护:山西省原平市政府
技术支持:忻州市政府网络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历七月初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