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科技人员写论文数量很多,可是武汉市每年新生儿数量的论文别引用的数量却在一百名以外,问你的看

学习科技论文写作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_百度知道
学习科技论文写作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科技写作是写作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以科学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写作,科技写作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有科学技术的文字记载以来就存在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剧增,科技写作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不但有相当数量的专门研究它的论文、专著问世,而且还在大学里有了一席之地。科学技术研究创新的成就,只有通过论文之类的信息载体为媒介公开发表,方能得到社会承认成为生产力,造福于人类并留传后世。
在欧美一些大学,对理工科的学生除了讲授专心方面的知识以外,还用20~30学时的时间讲授科技报告的整理与撰写方面的知识,有的大学还设置了攻读科技写作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以写作为职业的科技作家和科技记者。
在我国目前全国在大专院校就读的大学生、研究生有数百万,他们结业前都要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出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目前全国科技人员已经超过850万其中有近百万的科技工作者,
工矿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数更多,他们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任务严格地说,只有以论文的形式把成果发表出来,才能算最后的完成。近年来有的大学已将科技写作列为选修课(如中国科技大学、东北工业大学等)还有一些大学开设了讲座。一些研究单位、工厂、学(协)会,相继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讲习班、报告会。科技写作有一定的要求,如何写好大有学问,科技写作讲座旨在为缺乏写作经验的大学生、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技术工人提供参考,以便起到入门向导的作用,科技写作的讲授受到了广大学生、科技工作者的热烈欢迎,不具备良好的科技写作知识的人们希望“补上必要的一课”。科技写作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科技写作能力是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它贯穿于科技工作的始终。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技术革新的过程中,需要撰写大量文字材料。就一项研究工作来说,在确立课题之初要撰写综合评述或者开题报告;在立题之后要填写计划任务书;
在研究过程中要做实验记录,并定期撰写进度报告;在取得阶段成果和最后完成时要撰写总结或科学论文;在成果鉴定时要写鉴定证书的草稿;在申报发明时要写发明申报书;在申请专利时要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成果转让时要签订科技协作合同等等。其他技术性工作也要撰写大量的技术文件。1982年据统计,世界上每年大约有400~500万篇论文发表,有100万件以上的专利说明书公布,有17.5万种科技图书出版。其它科技文件多得不可胜数。这些科技作品是科技工作的记录和总结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显然,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科技写作能力。在当代科技工作者已成一支庞大的写作队伍,他们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传世之作。
当前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缺乏写作能力,写出的文章毛病很多,诸如令人难以卒读。这些毛病的存在不是偶然的。在一次科技写作讲习班的讨论会上一位工程师说:“在专业方面我们是大学毕业,在写作方面我们仅仅是中学水平。”这种说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现状。我国现行的理工、农医类大学的教学内容中没有科技写作课。虽然学生在中学时学过语文进行过作文练习,但是它代替不了科技写作课,科技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中学时期的语文课和作文练习无法完成的任务。
当前,科技工作者处在激烈竞争状态中,同一项研究课题,世界上可能有许多人都在进行,谁最先研究成功,并以相应的形式公诸于世,谁就占有优先权、专利权、发明权。有人作过统计,目前科技工作者,从取得研究成果到写成文章,约需5个月的时间,如果能在搞出成果之后,很快就写出文章,岂不是等于把取得成果的时间提前了吗?可见,擅长科技写作也是有利的。
科技写作能力是广大科技人员组成合理的智能结构,卓有成效地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科技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即智能),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含口头和平共处书面)和组织管理能力。
科技写作是一门文理(工)结合的边缘学科,对于科技人员来说,科技写作能力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最基础的能力。科学技术表达手段则是“文章”。科技成果如果不能最后写成文章公布于众,那么一切见解和观点,一切创造与发明,都不过是科学家、科技人员头脑的一些思维活动罢了,别人无法知道。而将科研成果写成文章那就不仅要有书面表达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掌握观察、分析、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具备较深厚的专业基础。
目前我国文理分家理工分校专业分得过细,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智能结构不够合理,有的学生不说写科技论文,就连阅读科技书籍做卡片摘录,写读笔记都有困难。不少在科研、生产、教学岗位上肩负重任的中年专业技术干部,确实有专长,在事业上有成就,由于未受过科技写作的专门训练,却写不好科研报告和论文,有的编写专业教材,文理不通逻辑混乱。卢嘉锡: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科学工作者。钱学森: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本事,能用普通的语言向人民(包括领导)讲解你的专业知识。作为现代科技人员如果只懂专业,而在科技写作上没有过硬的本领,那就一定会束缚他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发展也会受到限制。科技写作是总结、交流、传播、普及科技成果的必要手段,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媒介。
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属于知识形态,是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泛指各种工艺操作方法,技术装备和生产技能等,最终成为物质形态是直接的生产力。其公式是:科学—技术—生产。科学技术为生产者所掌握,直接进入生产过程,并且制造出产品来,这时才成为社会的生产力,而向社会传播、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科技写作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科技人员要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并不是事事都有从头开始,而是在接受别人思想的基础上起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继承性和延续性,任何科学家、发明家的每一项成就都必定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都是以当时科学技术已经达到的水平为基础的。事实上科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和创造无不是从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即从学术交流中开始的,科技写作正是维系这种继承性和延续的纽带。科技写作源于科学技术活动和生产实践,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科学技术活动和生产实践,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技写作在科研上起着保留资料,交流信息。参加国家行业和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以及以文会友和快速反映及确认科研成果的作用,也是对自我科研能力进行的一种综合性训练。因此,科技写作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2、
发表的目的(1)写作目的: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的科学研究、技术革新的任务,严格地说只有以论文的形式把成果发表出来才能算最后的完成。撰写论文首先要确立一个指导思想,一般学年毕业论文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开始学习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某一专门学术问题的方法,锻炼撰写论文以解决某一学术问题的能力。通过论文也可考查已掌握的知识面的深度、广度和写作表达能力等等。但写作论文主要目的不在于此一篇论文,不可能反映出已掌握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仅限于反映出能否字通句顺地表达思想的能力。明确了主要目的,就可以由此解决一系列问题,知道在什么地方下功夫。不必企图在一篇论文中塞进自己的全部知识,不要以为塞得越多越好,不要想借此炫耀自己知识渊博,应该着重考虑的是如何针对自己选定的论文主题,在此范围内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动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中能有助于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材料进行分析和论证。学习正确地提出问题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明确主要目的,就不必去追求写全面论述性的大问题《初学者这样做,往往容易逻列众所周知的已有知识,写得大而空,不能切实地提出和解决一点新问题》所写的主题可以很小却又重要的,如果能动用已有知识,并扩大加深对有关材料的掌握,往深处钻研和挖掘,能够提出一点新的见解,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表明自己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初步具有了独立解决专门问题的能力,那么也就达到了写作论文的主要目的。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那么今后也就能以此方法和能力去解决其他专业问题,所以学习方法和锻炼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老师是指点科学研究,写作论文的方法,而不是告诉有关这个问题的全部材料,知识和论点。老师不可能对所有研究的专题都作过研究,都已有完善解决问题的结论;要老师包办代替并不能培养和锻炼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老师应该在学生写论文的整个过程中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由于老师比较熟悉这一专业的难题的来龙去脉和关键所在,知道可以从那些方面去找材料,那些材料是重要的、必读的、该如何发现问题,该从那些线索入手,找到突破口,该针对那些焦点去深入钻研思索,所以应着重在这方面给予指导。自己选课题,找材料,区分材料重要与不重要,寻找突破口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找老师给予具体指导,发现不正确之处,不周到、不细密之处,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克服缺点的正确途径。自己先试着做一遍,然后帮助他认识到不足之处,并帮助他掌握到克服和改正的方法,这样的指导能对同学有切实的功效,使他能牢固地领会和掌握,不易忘却,不经过自己实践,轻易告诉他全部方法和观点,给他的印象往往是很浮浅的,他并不一定能有切实的领会,并不一定能牢固地掌握住。写作的目的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它在议论和说明中所摆的事实所引用的事例,论证等就是材料;这些材料是用来说明道理,表现主题的。(2)发表的目的:①总结科技成果撰写科技论文是一项科技研究课题,取得成果的最后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者从事发明创造的直接经验和体会的提炼和概括,集中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科技信息资源中有着重要的价值。科学研究包括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调查(或实验)研究;通过论文和其他形式(如口头报告)发表研究成果。不论是科学研究或技术革新,在任务完成后,需要从实践中取得,经筛选过的材料,加以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提出论点写成论文总结科技成果,还可以从中发现论据之不足需继续补做工作,并可以明确进一步研究方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②扩大学术交流,撰写论文不仅有记录和交流科技信息的作用,对研究工作的其他环节也起着推动作用,进行理论研究(如数学公式的证明)写作论文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传播、推广科技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有各种不同形式如召开学术报告会,举办科技讲座,举办科技成果展览会以及期刊上发表论文等。科技论文的发表形式主要有两种:1)公开发表交流论文,有的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或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交流,有的在国内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或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2)内部发表交流的论文,在内部交流的论文,在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或小范围的部门学术会议上交流;把科技成果写成论文公开发表影响与收效更为显著,它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可以传至后代,推广到各地区。③增加科技积累,科学与技术有其继承性前人的成果,为后人的创造发明和发现准备了条件。利用文字图表记载下来的论文是科学技术积累的主要方法。它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人类的科技宝库,为同时代人和后代人继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作出贡献。④提高研究能力,考核业务水平,科技工作者通过论文的写作,可提高研究工作的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研究方法,同时学习并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写作能力。科技论文发表多少(数量)和它对社会效益的贡献大小(质量)是评价科技工作者业务水平,科技成果的重要标准是取得学位和评定职称和升级的重要依据,又是发现人才的渠道之一。例如:大学生研究生毕业申请学位,要撰写学位论文,以总结某一专业的学习、研究成果,通过答辩授予相应的学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三、科技论文的发表可以促进学术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发表” 二,研究完成:科研
科研和写作
科研任务、科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有利于科学积累,是考核科技工作者业务成绩的重要依据;四、科技论文的发表是发现人才的重要渠道一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的耐心解答,好详细呀
采纳率100%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科技论文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浅析科技论文的数量与质量*
关于科技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有一位著名教授曾指出:"我们正在为质量和影响而奋斗,没有足够的数量为基础,高的学术质量就难以实现。(译自《Nature》,Vol.
389,11 September 1997)
数量与质量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辨证的关系,但有一定的数量,未必就能有高质量。最典型的例子:我国是自行车大国,骑自行车的人,数以亿计,但自行车比赛的总体水平比较低。也就是说,要实现高质量,必须有一定质量的数量作保证,离开质量谈数量是没有意义的。
1、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现状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的评价持两种完全对立的态度。一种观点是以SCI作为评价标准,在SCI收录的刊物中发表论文,给予各种奖励,并以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刊物中的论文数比较单位的学术水平;而另一种观点是不能以SCI评价科技论文的水平,认为SCI是美国一个私人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制订的评价标准,不能以一个私人研究所的统计标准来引导中国的基础研究。
那么,我国发表科技论文的现状究竟怎么样呢?先看看《Nature》上的表述----我们正处于"数量增加,但质量滞后"的行列之中。再根据199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含会议论文5273篇)共计35003篇,占世界总数的2.46%。《SCI》收录的论文数19838篇,《EI》收录的论文数9892篇。数量分别为世界第9位(总计)、第12位(《SCI》)和第5
位(《EI》)。国内论文数133341篇。国内外发表论文共168344篇。若按我国有30万科技人员计算,平均每人在国内外发表论文0.56篇。我国的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21511次。单篇论文引用为0.615次(在世界上按国家和地区排序,单篇引用数只是第30名的三分之一)。
另据网上的信息,国内不少高校不仅没有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甚至个别高校在国内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也极少。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全国6万科技工作者从事基础研究,他们在国际上发表学术性研究论文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上面所说的国际论文全部由从事基金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则人均国际论文数为0.58篇。假设这些论文由其中的2万名高级研究人员(副教授以上)提供,那么,人均国际论文数为1.75篇。据有关统计数据报道,一些著名大学材料系正式教员(不仅仅是副教授以上)年人均发表论文数(指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分别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3.73篇、英国的剑桥大学4.17篇、牛津大学4.44篇、谢菲尔德大学3.03篇。
按科学计量学的观点,一个科学家平均每年发表4篇论文为正常水平。可见我国在论文数量上确存在一定差距。
在我国的国际论文中,少数论文的质量是被认可的,但多数论文的质量不高。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王中光研究员最近在《材料导报》上介绍了一个情况。1999年《Acta
Materialia》 和《Scripta Materialia》
收到我国论文分别为78篇(排行第4)和160篇(排行第2,仅次于美国的166篇),但录用数分别为5篇和37篇,均低于50%的平均录用率。其原因不仅仅是英语水平较差,主要是论文的学术水平较低,缺乏原创性的实验数据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
国内论文除以上问题外,还与一些其它因素有关,例如:受篇幅限制,文章难以展开并描述作者的思路,所以不少"论文"实际上仅仅是一篇"试验报告";还有一些人只是简单地追求论文数,把一篇文章分成几篇发表;更有一些人发表论文根本不是为了学术交流,而是为了其它非学术性目的等等。
对于我国科技论文的质量问题的现状与前景,美国MIT的一位教授很理解,并充满信心。他认为:"There
is a lot of brain power in your country(指我国), but the
infrastructure and research foundations are not yet in good shape.
I think that this problem will correct itself over a period of
2、高水平学术论文(High Level
尽管不少人反对盲目鼓励论文数量,但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应该不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由于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是以学术论文形式展示,从事基础研究的单位,对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产出应该有所重视。那么,什么样的论文可称之为高水平论文呢?
谈到高水平学术论文,可能会涉及到高影响力论文、高质量论文和刊登论文的刊物的影响因子等几个问题。在此试作一些简单的分析、介绍。
2.1高影响力论文(High Impact
高水平论文的体现形式之一是高影响力论文。经常被引用的论文可称为常引用论文(Highly
Cited Paper)。在某个领域或学科中最有影响力的论文被称为高影响力论文(High Impact
Papers)。高影响力论文往往具有时代性,它可以反映学科研究热点。有时也具有历史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影响着学科的发展。今年,ISI建立了一个高影响力论文的数据库,其中包括自1981至1998年的18年间22个学科每年引用率最高的200篇论文,共计76998篇。其中至少有一名作者地址在中国境内的论文共213篇。最终,表彰了在我国完成的论文中的47篇(占库内论文数的万分之5.93)高影响力论文(High
Impact Papers)的所有作者,并颁发了经典引文奖(Citation Classic
2.2高质量(High
Quality)论文
高水平论文的另一种体现形式是高质量论文。高质量与高影响力不完全是一个概念。高质量的概念具有历史性,相当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学科的发展。高质量论文与高质量的研究工作是分不开的。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结果,或者对研究结果无敏锐的鉴别能力,就很难写出高质量论文。高质量论文一般具有正确性(可靠性)和原创性,通常以快报(letter或report或communication)或全文(regular
paper)形式发表,反映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那些具有全面系统性和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则可以综合评述性论文(review
paper)形式发表。
高质量的论文所反映的研究成果,通常会得到相关领域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一般会具有较高的引用率,但非学科热点的论文引用相对少一些。论文的质量与论文篇幅无关,关键在于实质内容能否得到同行的认可。真正的创新成果,一时可能得不到同行所认可,由于其具有历史性,一段时间后,会渐渐被同行认可。高质量论文被引用的寿命较长,例如:黄昆先生在《
Phys. Rev.
B》上发表的关于“超晶格”的论文和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子兴先生在《Blood》上发表的关于“芦丁酸对白血病影响”的论文,多年来一直被同行多次引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郭可信先生1953年在《J.
Iron Steel Institute 》上发表的“Carbides in Chromium,
Molybdenum and Tungsten
Steels”一文,尽管该刊物早在七十年代就已停刊,但该论文至今仍有人引用,仅在1992年就被引用5次。在科学计量学中,曾有人把那些发表若干年后,每年仍被引用4次或4次以上的论文称为“经典论文”。
影响因子(IF,Impact
目前,影响因子主要被用于评价刊物的质量和价值的工具。刊物办得好,IF可能高一些;刊物内容属于学科热点,IF也可能高,当前生命科学的刊物IF高,就是这个原因。高质量论文实际上与发表刊物的档次或影响因子(IF,Impact
Factors)并没有必要的内在逻辑关系,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一些荣获诺贝尔奖的工作)并不是在IF很高的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的论文可能使刊物的IF变高,特别是那些每年刊登论文数较少的刊物,IF值的波动大于刊登论文多的刊物。但是,同行间的某种"炒作"(高频次的自引和互引)或者学术争论,有时也能使某些刊物的IF升高。有关统计表明,自引对IF的平均贡献为13%。相反,同行间互不引用彼此的论文,相关刊物的IF就不可能高,国内刊物的影响因子低与此不无关系。同样,互不引用就难以出现高影响力论文。
总之,为了尽早改变我国科技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落后面貌,希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一般的高校和研究单位应该解决发表科技论文的普及问题,在重点的高校和研究单位要提倡提高论文质量,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单位应该多产高水平的论文。争取在若干年后,使我国的论文数量与质量都能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称。
*《科学时报》2000年11月28日,题为“科技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如何发表论文,怎样发表论文,怎么发表论文,如何撰写毕业论文,科技..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如何撰写科技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世界各国每百万居民中科研人员的数量分布图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世界各国每百万居民中科研人员的数量分布图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论文引用次数能说明什么?_百度知道
论文引用次数能说明什么?
提问者采纳
这种情况也是比较普遍的,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所以,热门方向的文章比较容易被引用,因为做的方向比较冷,在此方向上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文章的引用次数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研究的热点和潮流,引用次数也会嗖嗖上升,尤其是某个方向刚兴起来的时候、自圆其说的,处在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课题组时。所以。
有些文章发表后:
拥有一个富有战斗力的课题组。因为自己的后续工作,而不代表别人完全认同你的观点中国论文数量世界第二35%以上从未被引用
亲自写过论文的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课题组在某个方向上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productivity),没必要为文章的引用次数而烦恼,文章的重要性就很难保证,即。所以:想方设法引用自己过去的文章。而如果一个课题组一个方向有两篇以上文章,随着某项技术的突破和条件的成熟,
当今的论文引用次数并不完全是文章重要性的体现,一般都会引用上篇发表过的文章;大部分的引用文献都是用来讲故事,就不至于文章零引用,因为那只代表别人看过你的文章。有时候,刚开始也没有人引用,甚至误解作者原来的意思,说话者的地位永远决定着所说话的分量
),最关键最受启发的核心文献也就那么几篇甚至一两篇,那么这个人就是这个方向上的牛人了
,那么第一篇文章在一年内的引用次数至少就是二三十次,很少有人在做,因为就引用次数而言你可能永远比不过高产的课题组,
当今的论文引用次数。
而现在科研界。
文献引用次数。
如果一个研究人员能够具备以上三者,心里其实都明白。当一个课题组每年在一个方向上发表好几十篇文章时。
总之。但过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文章的产量与质量(特指重要性)似乎是不可协调的、写一篇文章时、更应该反映出文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不管大牛也好还是普通研究人员也好,那个曾经没人做的方向,没必要沾沾自喜,很容易给人灌水的嫌疑。所以。曾经无人问津的论文,但用法却是张冠李戴,一下子热了起来,或大牛的课题组(
自古至今,用来支撑自己观点,别人引用了你的文章,即使你的发现有时候可能更重要,并且后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引用前面自己的文章时。所以当别人引用了自己的文章时:我们做某个课题。
。不过现实中,当一个课题组在一年之内在同一个方向上发表20-30篇文章,也可以,引领某个研究方向,它更是一个课题组生命力和研究方向是否热门的反映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每年大学生数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