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也看不了 喜欢你现在的样子搞定了吗?

如何看待某中学老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
原新闻链接: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经采访得知,作者为2004年7月入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心理教师。
按投票排序
921 个回答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她是我们学校的心理老师,姓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初中高中我都有上过她的课。先上图,这是我们在高一放寒假前顾老师带我们做的游戏之一,用吸管传递一个小纸环,不能掉,否则重来。(看到黑板上的字没有,她板书也好看)有人说我侵犯肖像权,那我加个滤镜把五官模糊一下可以吗:-D她并不漂亮,但说话声音很温柔,也很好听,气质和讲话方式都会让人想到幼儿教师。课上会给我们讲一些脑科学的内容,分析我们属于左脑型人还是右脑型人,调节压力的方法。初中对她的印象不算很深刻,心理课的寿命也只有一个学期。后来课程可能是因为对升学没有帮助,被年级长或者校长给毙了。平时她在我们学校的十二楼办公,名义上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但其实很少会有学生主动去。(她的水平很好,但大家都对心理咨询比较陌生,有一些排斥和偏见)高中的时候,除了我们班学习成绩第一的学霸主动去过心理咨询室,我只见过一个“问题学生”被班主任逼着拽着,每天去进行心理辅导。高中军训期间,她到每个班做游戏。对教官指令反应错的,要扭着屁股说:“我是一只大茶壶,我的屁股绿油油。”然后她首先在我们面前示范了一遍。高中刚开学的时候,所有高一新生要去艺体中心参加一个活动。那时候还是9月,她在一个大大的多唻A梦的布偶人里主持了这次活动。做了很多铺垫,体验很好,让高一的我们给高三的自己写一封信,说她是哆唻A梦,会当邮差寄给高考前夕的我们。我看到最后她把头套摘下来的时候,头发全都湿湿地黏在脸上。顾老师的工作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我在实验度过了初中高中,她只在初一和高一出现过。(初一上了十几次课,高一主持了三次活动)她的位置,真正了解学生的机会很少。我很理解她的决定。她不像任课老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要负责,看到学生的成长有一种满满的欣慰和成就感。那些记得她的学生,比如我,大多她都是不认识的。她每年都面对着陌生的、大量的学生,主持着雷同的活动。她只能把学生当做集体去认识,却没有机会认真地认识一下这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心理咨询室也极少有人访问。这时候,学生就没法跟她互动,给她回馈。然而这种来自于学生的互动和回馈,却是学校里的其他老师都能得到,而且对老师来说很重要的东西。她还年轻。如果是我,我无法想象我在一个冷冷的、少有学生访问的12层楼的办公室里坐一辈子。(学生只在1-6楼活动,其他老师的办公室都在1-7楼)这样一个有童心、给我带来美好回忆的老师,理应拥有一个比冷清办公室更美好的未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十个字,言简意赅,足够了。抱怨和解释,不是她的风格。
每一个此时此刻刷着知乎的人,你们心里暗暗装着的,难道不都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吗。 只不过人家把这句话写了出来,还交给了领导,你不敢罢了。“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个句式会流行为知乎体,说明了只要不算太浑浑噩噩的人,都有着向往更大的世界的本能。而也许你也意识到了,此时此刻在平行宇宙里,有无数个你,正在做着这个世界的你完全想不到的事情。不妨问问自己三个问题:1. 从今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你做了哪些事情?拿支笔,写下来。2. 现在的你穿越回上个星期五,和那天的你一起去竞争一份心仪的工作或是一位异性,你觉得你哪里可以胜过他?3. 把问题1里写下来的那张纸寄给18岁的你看,想象一下他会是什么表情?我不觉得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和这位老师辞职前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许多人记不得昨天做过什么,前天吃过什么,去年和前年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却可以清楚的记得自己14岁的某一个下午的许多许多细节。说明了什么?这种被大家习以为常的日复一日的循环式生活,是吞噬我们时间的黑洞,一眨眼,皓首白发如白驹过隙。你的主观生命流逝的非常快,因为你的大脑在逃避这种机械感。如果意识到一份工作不仅在消耗你的生命力,还在消耗你的生命,那不走干嘛呢?去看看这个世界,并不真的要靠你的肉身走遍整个世界的每一寸角落。我理解的“去远方”,是在给定长度的人生里,尽可能体验多一些的人生。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自助餐?我们并不差那一口吃的,我们只是喜欢手握选项的感觉。而这个世界,对所有增加“多样性”的行为,都是在偷偷鼓励的。这种体验,未必要和钱包挂钩。有些人的人生是大餐,不用你买单,就有鲍鱼海参奉上,但连吃300天,马路对面的排骨面就会对你造成不可遏制的吸引。但如果此时有个人拦住你,告诉你不可以去马路对面,鲍鱼海参就是你的宿命。你会不会觉得马路对面的小面馆和你咫尺天涯相看?这时候,鲍鱼还有什么滋味,五十米外的小面馆就是你的西藏,你的远方。所以,不要看到“远方”就只想到旅游。去看看这个世界,去扮演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是靠买一张飞机票就能解决的。有多少人,坐上喷气式客机,到达这个星球上的另一面,却只是找个五星级酒店连打七天麻将,或是拿着ipad换一个地方看韩剧而已。至少目前,这位老师已经体验了一把“裸辞”的感觉,如果知乎有道题叫“裸辞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她就可以答,而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什么是去看看远方?假设她想体会一次摆小摊的人生,在她办完离职手续,从教室走到校门口支起摊位的那一刻,就已经站在远方。要不你也试试看?做一次不一样的自己,看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只是没明白,这十个字,为什么那么多人理解成“我想去环球旅行”了。跳出体制,选择不同的事业,也是“看看世界”。
我的爸爸,54岁,去年辞职,今年去到辽宁海城大悲寺出家在职时是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国家级专家,为人正直无私,对自己要求很高辞职时只告诉了家人和上级,如今过年回家碰到他的同事对此都不清楚临走前他告诉我,之前这半辈子,一直在为家庭、为事业、为国家(他是这么说的)而活现在很想为自己而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余下的半辈子还很长,但他不再等得及爸爸离开以后,妈妈拾起荒废的驾照,自己买了车,每天上下班、周末开回另一个城市看望外婆我拿出一部分爸爸留下的钱,开始学习理财,未来打算工作几年后出国读书过年不敢点鞭炮的时候,还有偶尔遇到选择上的难题时(以前都是爸爸帮忙出谋划策),会感觉有点孤单但很多他在精神上留给我的财富,已经足够支撑未来的日子里大步前行从小就不太恋家,穿越半个中国去上大学,横跨一条对角线选择工作未来可能会去更多更远的地方,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去看看只是说了这么多,无论爸爸、妈妈还是我自己,所谓的“出去看看”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含义什么时候我们抛开“自私”的担忧为自己活一次,家人不都是希望对方幸福,那或许能真正找到这个世界的平衡————————————————————————————————————更新—————非常感谢大家对爸爸的认同和祝福,有时感觉像有心灵感应似的,三分钟前,收到妈妈转发的短信,坐在办公室一下控制不住了……真心祝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心安之处
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多图预警!!→_→世人千万种,浮云莫去求,Just follow your heart。无论是谁,都祝愿Ta能够从心所愿,并且不怂。PS: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各位敢于说走就走的大神们。
广大80后职场奋斗多年,终于意识到除了极少数,大部分人是没有职场未来可言的。坑都被不愿退休的60后与年富力强的70后前辈领导占据,很难通过职场升职实现看大世界的目标,只有辞职穷游自己去看。6070后年轻时候大学毕业,由于文革断层,人才稀缺,坑多萝卜少,个个都自我感觉有光明未来,哪里会辞职?而如今类似机会已经没有了。眼前无路,才会想四处张望。哪里有文艺可言?绝望中不甘心的挣扎罢了。
一个月前,我还呆在香港最高的大厦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概没有人认为我应当有任何不满,顺利地转正不到一年,不菲的收入,舒适的环境,友好的同事,上司的器重。就在这春风得意的当口,我不干了。原因很简单,我不喜欢这份工作的内容,而且是在用三年的时间培养感情后郑重地确认,我他娘的就是不喜欢,百分之百。工作的三年,我去过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吃过昂贵到滴血的晚餐,穿过用过父母几个月工资都买不起的衣服包包,可是物质享受带来的快感,都消失得那么快,快到我能清醒地感受到它的不值得,快到我开始思考一份只为了赚钱和虚荣心抓住不放的工作,是不是值得。想了三年,我想明白了,人活一世,只有经历和感受是自己的。名利权钱,从来不曾真正属于我,多了甚至是诅咒。不喜欢就不干了,只有不干了,才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诚如高票回答中的解释,这里的世界,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远方,而是选择的宽广,至少于我是如此。生命只有一次,匆匆不过数十载,实在不忍辜负。我疼惜自己,所以固执地要和相爱的人相守在一起,固执地要找寻自己热爱的事业。爱情和事业,我都严肃地看待,努力地追寻,欢畅地体验它们的美好,那就算是,不枉此生了。现在的日子,我学画画,设计自己的网站,看书,做好吃的,享受爱情,晚上跟着大妈们跳广场舞。这是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充电,探寻,休整,积蓄力量,重新出发。我再也没有像工作时那样讨厌早晨的来临,或呆滞地看无聊的视频打发下班后的时光。我觉得自己活过来了,因为我再一次强烈感受到了在我看来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希望。只要我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I'm not stuck at a shitty place any more! 很多人问我,你的下一份工作是什么呀?我耸耸肩一摊手,不知道。他们通常会一愣神,或真诚或不真诚地说:“你好勇敢”。我无意于说服任何人,因为我深知,每一个人是如此不同,吾之蜜糖,彼之砒霜。若要每一个人都理解自己,那必须得整个人格分裂出来。弱者,才需要依赖理解作为自我判断的准绳。所以辞职的时候,对我关心的人,我解释,告知,但并不商量。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我才是决策者,因为我比任何人都要了解自己。
在我看来,这十个字他之所以火起来,与其说是因为情怀,不如说是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下,做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决定,然后人们大呼一声:”真是解气啊!“满足了他们心底,压抑已久的,想对这个世界说的话。这就好比,你只是一个正常人,但在一个阳痿的世界面前,你就是真的猛男。不同的是,这个老师她做了,而大多数人,解气完洗洗睡,第二天该干嘛就干嘛。这同时也间接的反应出,我们这个社会,看上去是非常包容的,我们也天天口中喜欢说“包容包容包容”,实际上,这个社会是没什么包容的,容忍度非常之低。这有点像我们去吃自助餐,看上去丰富多彩,从汤头、到肉类、到蔬菜、到点心、再到饭后水果,有很多东西可供你选择,其实当你真正去挑选的时候,你忽然发现,所有的肉都是一个味儿,所有的饮料都泛着一股子香精的味道,所有的水果都味同嚼蜡,最后你发现,偌大的一个餐厅里,可供你选择的,就那么一两个。是的,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真实面目。这件事情,要放在一般的家庭里,会要被骂得狗血淋头:“这么稳定的工作你辞掉,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当老师有什么不好的?夏天暑假、冬天寒假,周六日照休,工资高、福利好、享受公务员同级别的待遇,世界上哪去找这么好的职业?“这种话相信你们也听到过,配套的一句话还有:”你活着,并不是为你自己活着,你更要考虑到家人的感受。“是的,他们经常跟你说这句话,他们还口口声声地告诉你,我这样是”爱你,关心你,是为了你好“,但在谈论工作这件事情上,从来就没有人问你:”你过得开不开心?你做的工作是不是你最擅长的事情,你是否有更为擅长的事情,让你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你在工作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反馈,让你感到你的劳动和付出是值得的?“往往你这样说的结果是,他们忿忿不平地说:”工作就是工作,哪有什么开心不开心的?又不是玩。要开心花钱去!你知道不知道,前阵子某某某介绍对象,都在问工作稳不稳定,工作不稳定,你连对象都找不到!”当然,不能怪他们,其实整个社会,对这些东西的容忍性都比较低。比如我去参加同学聚会,大家基本上讨论的是“车子、房子、票子、老婆”,从来没有人问你“你过得好不好”、“你觉得幸不幸福”、“你开不开心”,从来没有。在聚会上,我好不容易谈了下书,就全都不说话了,之后大家一直吃得很沉默。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他们简单地认为,工作,就是做世界上最轻松的事,拿世界上最多的钱,这样就完美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爽的?实际上比钱更重要的,还有“工作中的自由、价值认同感、自己对工作的喜爱程度、工作氛围、周围的同时”,这些,都是工作中很重要的因素。我们这个世界,看起来非常丰富多彩,实际上,很多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已经走上了别人规划好的人生:读一个好点的小学,上重点初中,上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出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最好是“金饭碗”。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买下一套房子,娶个老婆,生孩子。而你所做出的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让你的小孩,走跟你一样的人生。一旦你走出这个轨迹,他们就会暴跳如雷,然后你迫于压力,又不得不走回正轨。我们小时候都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问放羊娃:“你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儿子。”“生儿子干什么?”“放羊。“看完这个故事,很多都哈哈大笑,其实很多人,不过是这个故事的改良版罢了。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他们称为“平凡的人生”,我问及我的父辈,他们的回答的是: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大多数人都这样啊,平平凡凡过一辈子。生活,还能咋样?不就是活着呗。——一个人,对生活已经麻木,便以为所有的人,也应该跟他们一样的麻木才是正确的。在国外,是完全不一样的氛围。我表姐,在华尔街上班,一直住的是公寓。她说公寓挺好的,也没想过买房,她说这里有人帮你看门、换灯泡、修水管,房东都替你一条龙搞定,没想过买房子。我们这个社会,是没有什么包容的,这意味着我们每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只是与这个社会就价值观相悖时,都会要付出极为高昂的代价作为成本。我们读书的时候,成绩是唯一的标准,所以你看课外书,会被视作“不务正业”、“走了邪路”。读完书出来工作,利益是唯一的标准,所以当你选择其他路子,利益不是最大化时,你也将受到指责。所以这位老师的行为,同样意味着,她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我想引用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作为这个回答的收尾: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在中国,他们不仅仅自己死了,还要求别人跟你一起死。我记得王小波曾经说过一句话(具体是谁我不大记得了,有知道的朋友可以指正“):在中国,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做事的人,一种是妨碍别人做事的人。最后,祝福这位老师,这个世界上为别人而活着的人很多,像你这样,能够为自己活的人很少。完。
其实我第一次辞职也是这个理由。只是是当着单位领导的面说的。不能落在纸上。最后落在纸上的辞职理由是,家里离单位太远,每天路上将近四小时,考虑到生活的艰难,请求辞职,还望体谅和批准。同时非常感谢单位的信任和栽培。拜谢。其实啥理由辞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选择了辞职。我当时如果以世界这么大,我要出去看看这个理由去填写正式的辞职表格,估计通不过。就找了个能通过的彼此心照不宣的理由。仅此。不过我想说的是,领导在听到我说那句话时的反应。当时领导是个慈祥的前辈,对下属很礼宾,收到我辞职报告后先后找我谈了好几回。我真心感激。他问的太真切,我只好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出去看看。我还年轻。他当时说,可是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你一毕业就在这里,这里很安全,也被人羡慕,你现在辞职的举动就如同跳悬崖,你确定要跳下去么?我说,是,不跳,如何知道会否有枝桠伸出来接住你呢?他说既然你考虑好了,我就支持你。当自己笃定的时候,辞职理由只是借口,文艺也好,理性也好,信口胡诌也好,都不重要,要的是怎么写可以达到辞职的目的。而对于别人,不能看着别人的辞职理由就浮想联翩,觉得别人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而自己困顿不堪。不是,而是那是她的生活,她的选择,她自会负责。是,我负责了我的选择。后来还和这位领导见过面,几年之后,他完全理解了我当时的选择。并由衷祝福我的前程。我很感谢这些在人生旅途中企图伸手拉你一把的人。他们心善。同时,他们也尊重你的选择。这位女老师的辞职理由被批准,说明她也有一位如此的领导,相信她的能力和判断,同时尊重她的选择。啥理由,一点也不重要。用句类鸡汤的话结尾吧,当你知道路在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别人不会问你为何走这条路。因为那是——你的选择。
这条新闻,让我体验了三重感受,先是笑,再是想哭,最后冒冷汗。我和顾老师有些经历是相似的:我们都在学校工作了十年,只不过她在中学,我在大学;我们在学校的工作都不是很主流。她做心理咨询,不是主干课老师;我更专注教学,科研做得不多;教师,都是我们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说,从未离开过学校;最后,我们都怀着对大世界的憧憬,离开了学校。她刚走,我已走了2年零8个月。我笑,因为真的很可爱、很有趣啊!更何况,那份纯真的豪迈,我也有过,而且一直引以为傲。所以,会心一笑,看热闹的笑,都有。然后,就想哭了。谁都无法预测未知的世界会发生什么,更何况世界那么大,可能性太多。我踏入的新世界,并不是完全陌生的。互联网教育,正是我计算机专业和教育双背景的结合。最大的变化,是工作环境。高校和企业,差别很大。工作性质、思路、方法、目标、评价体系,各个方面都不一样。这些并不是难适应、难学习,而是我以高龄、高薪、高职位踏入这个环境,没有任何一个人认为我应该在这些最基本的事情上遇到问题。比方说,发邮件的收件人、抄送人总应该知道代表什么不同含义吧?但我还真的是不知道。发邮件都能惹出好多乱子,这是此前完全想象不到的。一言蔽之,我是以应届毕业生的心智进入企业,却直接承担的是个十年老员工的责任。这种失衡,带给同事很多麻烦,而给自己的则是极度的痛苦。最痛苦时,我会彻底地怀疑自己。从EQ到IQ,从能力到性格,都怀疑。甚至于,对以前的成绩,我也会怀疑那都是靠运气得到的,都是虚幻的。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调整到正常状态。现在想起来,也真是够笨的,网易也真是够包容的。是什么让我能挺下来这一年呢?勇气?责任?理想?实话说,都不是。靠的就是天生“厚脸皮”,以及及时雨一样的同事的鼓励。我承认,真的哭过,真的哭过,//blush想到这些,再想顾老师,以及围观的网友,我就冒冷汗了。我不知道顾老师对未来做了怎样的计划和准备。她人笑得天真,字写得也天真。学校是容得天真的,但外面是不容的。我很怕她会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难,会被击垮。网友赞其勇气的很多,艳羡者众。但我很怕她会成为正能量,鼓动很多人跳出当前的世界,也去看看。这种跳,真的只是适合少数人的。我以为,只有两种人是可以考虑冒险的:什么都没有,没什么好输的;有扎实的后路,输了也不会倾家荡产。而且,一定要是乐观的,才能把“输”转成经验,否则就是打击了。“跳出舒适区”对人的成长确实是有好处的。我对自己当初的决定,完全不后悔,而且很庆幸做出的是正确选择。但我仍认为“踱出舒适区”才是更适合大多数人的。网络那么大,先好好看看,做做小实践,一点一点地走,才是对人对己更负责的。如果时光回滚,我一定会让自己再提前多做一些准备的,以及会和更多人聊我的想法的。
刚刚在朋友圈转发了这条新闻,我一般不怎么玩儿朋友圈嫌逼格低,不过这条新闻真真是惊到我了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这么短短十个字后面包含的勇气与决心09年我大学毕业后在魔都上班,两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要离开上海,离职后才发现有如此多的麻烦事,我的医保养老公积金什么的,完全没有办法跟我走,工龄什么的也是泡影,最终我只能选择丢下一切,光屁股走回到郑州后,废了大劲把档案从人才服务中心提到我所在的国企,人才服务中心的小少妇笑眯眯的跟我说,再过几年如果我不提档案的话我就是黑户了新单位入了职,千辛万苦办理了各种统筹社保手续,评了初级职称,同事们都笑我,你看那谁谁谁,还重点大学回来呢,这都多大了才弄了个助理工程师,咱科小李中专毕业早就评上了小城市的生活态度让我撕心裂肺,在过了将近四年的下井+全年无休+同事领导脏话不离嘴+月薪两三千块钱的生活后我终于忍不住愤而辞职这一次更麻烦,原本我以为不出省,只是换一家公司而已,谁知道我的原单位就根本不配合,想辞职?统筹医保社保公积金什么都没有,想转出去?对不起,请找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是谁?抱歉不知道我日啊最重要的是我的档案还在这家单位,档案不转出来,不知道以后会有什么恐怖下场我想了无数个办法,包括堵领导的门,跟单位劳动部门苦苦哀求,甚至威胁领导要打小莉帮忙,最后,组织人事部门有个领导跟我交了个底儿,不是单位不帮忙,实在是帮不上,因为每家单位在社保福利缴纳方面都不一样,你家的表格拿到我家不能用,我家的表格拿到你家也不能用,原单位又是国企,在社保手续办理方面只认自己的一套标准,这事儿没法儿办我说这钱不都是交到省社保中心了吗?领导告诉我,省社保中心有账户,但是转起来相当麻烦,其中的几个公章你也盖不到,别折腾了我研究了下,是真的最后我放弃了原单位的一切,辞了职,档案要辞职报告批准后才能提走,报告只剩下一个大领导没批,档案没弄好叫我觉得心里一直像吃了个苍蝇我曾经问过我一个在美国读博士之后定居的同学,他告诉我,他们有一张卡,社保方面有关医保养老的东西都凭这张卡,这张卡类似于银行卡,由专门的公司运营,政府不得干涉河南省实验中学跟我的前单位有些类似,都是党的单位,由于地处宇宙中心文化路,离区政府不远,大家都按规矩办事法制意识比较强,但请相信我,各种手续办下来也是很累的因为我就是河南省实验中学毕业的,当年我不服管教,教导主任扬言要开除我时候叫我去街道办事处原籍办事处开证明,现在想想,都不容易,为了开除我麻烦成这样,教导主任也是蛮拼的无论如何,我要为有勇气选择自己生活的人点赞,即使是付出了我们国家特有的稀里糊涂的、莫名其妙的代价我觉得顾老师的决定,也能很大程度的代表一类人的价值观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份勇气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钱包那么小,你们走不了。
的邀请。以下说的事在某个微信群聊过了,复述一遍。 ,你可以写写看啊。有过简短的大学讲师经历,辞职的时候写的理由是,家父已老,需人照顾。所以多少有点羡慕这位老师,可以诗意的说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辞职的实际理由多着呢,薪资待遇差,教育界的人怀揣梦想得少,混日子的多。经常几块钱的事能争个天翻地覆,心累,勾心斗角,不思进取,心累。说个小事情,有次教师楼停水,第二天清早看楼的大爷在走道里清理某位老师半夜排泄在公共走道里的大便。类似这种事很多,每每想到自己要和这些人共事一辈子就觉得无法忍受,想到自己要靠写没意义的东西混职称、混日子就无法忍受。是啊,世界那么大,我还没看过呢。不过离职的时候还在职的同事、领导对我们这种离开学校的人的评论是:这些人一无是处,离开学校也一事无成。一起离职的有几个聊得来的同事,其中一个笑着对我说,以后发达了要开着跑车来看看他们。后来他真的发达了,发达到买得起跑车。可人的境遇一旦变了,就不会在想着回去对故人显示什么,那句话也变成了气话。所以他没回去过,我也没回去过。当然,我这只是个例,我想在辞职申请书上写:不堪忍受贵校人员平均素质,不堪忍受教育界状态,不堪忍受混吃等死的日子。但我最后写的只是,家父已老,需人照顾。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走都要走了,说那么多干嘛,说点好听的吧。大抵如此。最后还是对这位老师表示敬意,希望她一切顺利。
每个人的选择背后所依据的参考都是独一无二的,更是无可厚非的!!这个事件既不能说明“这位老师没有吃过其他工作的苦,决定太冲动又不知足”,更加不能擅自去断定“体制生活枯燥迂腐”。
我非常赞赏这位老师人到中年依然如此热血,依然心怀梦想,如此想来大概是位活力飞扬的老师。但同时我觉得,虽然学校生活单一,各方面确实不如其他行业更多挑战与机遇,但是它依然是一份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工作,一份充满价值和使命感的工作。
我就是教师队伍里的新丁,实习一年加入职一年。
坦白讲,我当初考老师,并不是因为我热爱教师行业,而是非常仓促的选择。英语专业择业一头雾水,我又不是传说中的十项全能毕业生,我对于未来一片茫然。像所有父母一样,他们觉得事业编稳定有保障,而我一颗天真无知的毕业小白确实也被每年三个月的带薪假所感动了~(@^_^@)~,醉了。
我第一年一边实习一边备考,非常刻苦,那年所有的休假都在早八晚九的上备考课。平时工作日除了备课上课就是刷题刷题再刷题。有的岗位一比上百的录取概率都有。放寒假的时候,我特意独自住到我家在郊区的一个毛坯新房里去,点外卖都不会送餐的地方,每天九点我妈妈过来接我,谈不上辛苦,只是证明我努力过。
我在其他答案里抱怨过,我觉得学校生活无聊同事无趣,我满满的不开心,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让我想不做一个老师。虽然当老师是误打误撞的一个结果,但是在这一年多的教学生活里,我热爱这个职业热爱所有我教过的孩子,我并不是一个足够优秀的老师,但我努力和我的学生一起在成长一起在寻找更好的相处模式。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勤勤恳恳朝九晚五上班下班吃饭睡觉,过心如止水的生活,感恩来之不易的岁月静好。但是你也可以去选择更多的可能性,提高专业技能(读在职研或脱产研),多看不同种类的书籍,多观摩优秀的教学案例,多丰富自己的生活层次等等,不管从事哪份职业,都不应该放弃体验生活中更多可能性的机会。一个人成熟的基本特质,就是他能够不被周遭人事环境所左右,或是干扰,不轻易地懈怠和放弃,而是持之以恒地专注地提升自己。
虽然我也懒散懈怠,拖延症重度患者。但是我有在积极备考Master,还打算去读儿童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日常多看不同种类的书。考上老师后的时光,并不是我梦想的终点,而是我梦想的起点,我会更专注更努力地寻找多种途径去做好一个老师。老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给他们带来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状态。如果一个老师自己对新事物知之甚少,不够有趣,纳新能力弱。那刻板消沉的精神状态是立竿见影的,无法掩饰的,这样的老师自然无法让学生喜欢。一份工作能给你带来快乐(持久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能力在这份工作里找到价值感和成就感(而这份能力是要你自己去不断地努力获得的),而不是这份工作可以给你带来安逸和保障。
虽然我等都是在这世上争取微不足道的满足和成功,但这就是我努力活过的沓图。
人家想去看看,关你什么事?
应评价的不是信,而是我们对信的反应。世界这么大,人那么多,有的想看看,有的想静静,让想看的看,让想静的静,也是一种幸福。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是正常又平常的事,有什么好看待的呢?路有千百条,幸福有千百种,别用他人的标准,定义自己的成功。做必须要做的事,但也别忘了曾经的梦。
分享几句《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 alized.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some birds don’t mean to be caged .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And when they fly away, the part of you that knows it was a sin to lock them up. DOES rejoice. Still, the place you live in is that much more drab and empty that they’re gone. I guess I just miss my friend. 我得经常同自己说,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不过,他们一走,你住的地方也就更加灰暗空虚。我觉得我真是怀念我的朋友。在我看来,无论那位老师的辞职是一时鲁莽还是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外人都没资格对她做出什么批评。毕竟我们也都曾经有过“出去看看”的念头,但是每当真的想踏出第一步的时候,脑海中又会冒出很多念头阻止你——“现在工作怎么难找,你怎么知道能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工作?”“房贷还没还清,万一到时找不到工作,那该怎么办?”“父母老了,孩子还小,就这么任性,你有考虑过他们吗?”正是这些想法在我们生活中筑起了一堵堵墙,将我们监禁在其中,慢慢消磨了我们的激情,让我们无法去追求曾经的“梦想”。世界那么大,我们却只活在自己的牢笼里,每天看着天空发呆;世界那么大,我们却只活在自己的牢笼里,然后嘲笑那些敢于“越狱”的人。最后,用一句话结尾——
这位老师如果凭借这封信火了,很有可能成为旅行作家,从此过上有点钱又自在的生活。
我领导昨儿给我的
作为看客的我们,勿把人家跳出束缚体验新生活的心,当作是自己逃避旧生活的借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知道你现在的想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