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经济增长率方式转变

(32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识。(1)作为小组发言人,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表格式报告。(12分)共识《经济生活》知识①必须重视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依据:(请勿在此处答题)②发展生产是促进消费的根本途径依据:(请勿在此处答题)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消费的重要环节依据:(请勿在此处答题)④政府在改革收入分配上要充分发挥作用必要性:(请勿在此处答题)⑤消除居民后顾之忧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条件措施:(请勿在此处答题)第二组同学研究“改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对某乡的实地调查中,同学们发现该乡乡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准备与外来投资者签订协议,引进一个高污染、高能耗、低科技含量的项目,一旦项目落实,势必污染当地的空气和水源,严重威胁附近村民的健康,有关村民忧心忡忡。(2)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帮助村民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12分)第三组同学研究“促进经济增长向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请你用经济学知识,谈谈下面两段资料对国家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启示。(8分)-乐乐题库
& 探究题知识点 & “(32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习题详情
153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1.8%
(32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识。(1)作为小组发言人,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表格式报告。(12分)共识《经济生活》知识①必须重视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依据:&&&&&&&&&&(请勿在此处答题)②发展生产是促进消费的根本途径依据:&&&&&&&&&&(请勿在此处答题)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消费的重要环节依据:&&&&&&&&&&(请勿在此处答题)④政府在改革收入分配上要充分发挥作用必要性:&&&&&&&&(请勿在此处答题)⑤消除居民后顾之忧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条件措施:&&&&&&&&&&(请勿在此处答题)第二组同学研究“改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对某乡的实地调查中,同学们发现该乡乡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准备与外来投资者签订协议,引进一个高污染、高能耗、低科技含量的项目,一旦项目落实,势必污染当地的空气和水源,严重威胁附近村民的健康,有关村民忧心忡忡。(2)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帮助村民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12分)第三组同学研究“促进经济增长向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请你用经济学知识,谈谈下面两段资料对国家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启示。(8分)①消费影响居民生活水平;(2分)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 费拉动经济增长;(2分)②生产决定消费;(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北京朝阳区高三一模考试
分析与解答
习题“(32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32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32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主要考察你对“探究题”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32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相似的题目:
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日至10月1日在上海举行,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盛会,也是世界人民的盛会,被称为经济领域的奥运会。某校高三学生以《我与上海世博会同行》为主题进行探究。材料收集为了确保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央政府保证为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提供一切财政上的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直接投资将超过30亿美元,所带动的扩大投资是直接投资的5至10倍,这将为各国企业提供巨大商机。从经济角度说明中央政府保证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可能性和意义。感受世博文化上图是上海世博会会徽,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上海世博会将有22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世博会各国展馆的建筑都集中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的特点,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大荟萃。 (2)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文化意义是什么?建言献策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3)请就城市如何创造条件让居民过上美好生活,从经济和哲学的角度各提两条建议。&&&&
今年的国庆大阅兵“当惊世界殊”!其间蕴含着撼人的 “阅兵精神”。什么是“阅兵精神”?它是国庆阅兵中表现出来的 “零误差”精神。国旗护卫兵那169步,正好是1840年到2009年的169年,步步精确!8000名官兵组成的13个徒步方队正中阅兵中线米秒不差! 30个装备方队隆隆开进米秒不差!机型不一的空中机队通过天安门上空米秒不差……!是团结一致精神。几十万参与阅兵者团结一致、齐歌共舞、手拉手、心连心。56个民族人民穿着不同服饰出现在阅兵场合, 56个民族56朵花,各族人民手举五颜六色的鲜花,,与天安门广场56根民族柱交相辉映,更显壮观……是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精神。无人驾驶飞机、先进的武器装备、航天科技成果等等,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60年来艰苦创业的辉煌成就和自主创新精神。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精神。我们从天安门古老建筑群的壮观场地,从胡锦涛主席穿中山装、坐红旗车、官兵大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从毛泽东思想万岁的方阵,到科学发展观方阵,都有所体现。(1)请参照上述材料,结合你的观后感,谈谈今年的国庆大阅兵活动和“阅兵精神”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的。(6分)(2)如今,我们处在新的发展机遇期、历史转折期,用中国传统纪年来说,又是一个甲子年开始了,因此,总结弘扬“阅兵精神”是有现实意义的。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10分)&&&&
阅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针对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某校高三(2)班学生开展了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对不同对象进行了随机采访,并归纳如下:学生学习枯燥无味,压力太大,老师家长要求又高,很烦!我们在网络上很自由,想怎样,就怎样。镇政府负责人开网吧有效益,能增加税收。我们的精力有限,管理上还不能到位。网吧老板现在是市场经济,谈理想、追求、荣辱等思想观点已经“过时”了。家长主要责任在学校,网吧老板更可恶,只管收钱。&同学们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准备以“社区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为题,邀请部分代表进行座谈对话。(1)拟定邀请参加座谈会的有网吧经营者代表、家长代表、学校代表和学生代表。你认为,还需要邀请哪些方面或部门的代表参加?其理由是什么? (2)请你与高三(2)班同学一起为文明上网提出建议(至少三点)。
“(32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32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识。(1)作为小组发言人,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表格式报告。(12分)共识《经济生活》知识①必须重视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依据:(请勿在此处答题)②发展生产是促进消费的根本途径依据:(请勿在此处答题)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消费的重要环节依据:(请勿在此处答题)④政府在改革收入分配上要充分发挥作用必要性:(请勿在此处答题)⑤消除居民后顾之忧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条件措施:(请勿在此处答题)第二组同学研究“改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对某乡的实地调查中,同学们发现该乡乡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准备与外来投资者签订协议,引进一个高污染、高能耗、低科技含量的项目,一旦项目落实,势必污染当地的空气和水源,严重威胁附近村民的健康,有关村民忧心忡忡。(2)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帮助村民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12分)第三组同学研究“促进经济增长向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请你用经济学知识,谈谈下面两段资料对国家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启示。(8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32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继社会制度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围绕这一主题,同学们分组进行研究。第一组同学研究“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过研究,大家形成了几点共识。(1)作为小组发言人,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完成下表格式报告。(12分)共识《经济生活》知识①必须重视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依据:(请勿在此处答题)②发展生产是促进消费的根本途径依据:(请勿在此处答题)③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消费的重要环节依据:(请勿在此处答题)④政府在改革收入分配上要充分发挥作用必要性:(请勿在此处答题)⑤消除居民后顾之忧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条件措施:(请勿在此处答题)第二组同学研究“改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对某乡的实地调查中,同学们发现该乡乡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准备与外来投资者签订协议,引进一个高污染、高能耗、低科技含量的项目,一旦项目落实,势必污染当地的空气和水源,严重威胁附近村民的健康,有关村民忧心忡忡。(2)请你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帮助村民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12分)第三组同学研究“促进经济增长向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请你用经济学知识,谈谈下面两段资料对国家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启示。(8分)”相似的习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原因
关键字:&&&&&nbsp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原因的思考
&&&&&&&&&&&&&&&& 金融二班 孙鑫 学号: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与分类
A& 含义:《现代经济辞典》认为: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然而从实际观察出发,这个定义过于狭窄。其实,凡是有助于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组合,均可以称之为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
&&&&&&&& 按要素投入划分,分别有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按增长主体功能作用划分,分别有政府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按市场供求内外部因素划分,有以内需驱动型和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需求要素划分,有投资拉动型,消费推动型、出口带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数量与质量关系角度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内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 C 传统的、旧的增长(发展)方式指资本、劳动密集型的;政府驱动型的;外需拉动型的;投资驱动型的;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的。
&&&&& 现代的、新的增长(发展)方式指技术密集型的;市场导向型的:内需驱动型的;消费驱动型的;内涵集约型的。
二、回顾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政策
&&&& A& 1953年一五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 B& 1956年底实现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 1958年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 D& 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
&&&& E&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 F&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 G& 2003年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 H& 2006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改革开放前国民经济的特点
&&A& 三位一体的扭曲型政策干预
1.扭曲了商品的相对价格
2.用国家计划取代市场来完成资源配置
3.对企业实行国有化
&&&&&&& &B& 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1.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
2.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
3.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体制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
&&&&&& &&A宏观上变现为:
1.粗放型:
&&&&&&&&&&&&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
&&&&&&& 2.廉价劳动力的出口导向型
&&&&&&& &B微观上表现为:
1.资源的产出效率低
2.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高
3.生态环境恶化与高增长伴随
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 2.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 3.高新技术的集约型
六、宏观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原因
(一)政府角度看
政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主体,起辅助性作用;企业是微观主体, 起基础性作用。
(1)政府职能的定位:
1.公共物品和特需物品
2.保护和界定财产权
3.促进市场竞争,限制垄断
4.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5.调节收入分配,保障社会大众
(2)中国政府职能的错位:
集资产所有权、行政管理权、宏观调控权于一身。
政府对资产所有权与行政管理权的双重职能是政企不分的根源。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实际上所有权职能由各级政府机关行使。
这种政资不分,很难杜绝政府机关对企业的的行政控制,必然导致政企不分。
&&& 政府同时拥有所有权和调控权,使政府目标多元化。
&&&&&&& 作为所有者,主要追求资产权益最大化和资产增值。
作为调控者,政府则更关心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政府目标多元化,不仅使决策标准多元化,降低宏观决策效率,而且使政府对企业的评价标准多元化,既可根据企业资产营运状况作出评价,也可以从宏观社会经济目标出发作出评价。
这种双重评价标准导致企业目标多元化,而而企业目标多元化必然使企业行为发生紊乱。
综上,政府职能错位从以上两个方面影响了企业主体化,从而大大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我国,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收入中占较大比例。资料显示,1995年国有企业在整体工业部门中所占产出份额基本稳定在34%左右,而此后资产份额持续增加,从33.8%增加到2005年的49.07%。
政府职能错位导致政府对市场强有力的控制,阻碍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化,而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不转变增长方式,整个社会经济难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经济发展进程的角度
&&& 社会经济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共同构成了现代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早期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的观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制定相适应的、适当超前的政策,绝对不能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情况照抄照搬。
改革开放以来,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中,表现突出的两个要素是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发展,人口红利为工业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民进城急需大量的城市住房,土地红利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部分。
(1)人口红利的阻碍:
2007年,我国农村人口有7.27亿,并且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大解放,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进城成为农民工,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的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人口红利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优化升级。我国中小企业众多,中小企业的特征就是资金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故大多中小企业不会冒险去探索高新技术产业,而放弃眼前的人口红利,这也不符合企业最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要求。
故上世纪90年代提出转变增长方式,而一直到现在效果甚微的原因是:这样的要求与我国经济发展实情不符,脱离了实际。
一直到前几年,东南沿海才出现了用工荒。这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得十分必要,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同时,这样的情况也符合刘易斯二元结构转变学说。该理论认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部门存在可自由流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情况下,现代部门只要支付传统部门的维持生存性工资,便可获得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而且,在二元结构消失之前,资金投入并不会降低其产出效益。
而现在,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产出效益的降低,会促使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可以预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2)土地红利的阻碍:
人多地少,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不可协调的矛盾。2002年,我国共有耕地面积18.5亿亩。为此,温家宝总理叮嘱:务必保住18亿亩的红线。
2011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
资产(百万美元)
注:福布斯称,纵观上榜的中国内地富豪前十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富豪就占去了3席。分别是重庆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吴亚军、广州恒大集团恒大地产董事长许家印和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
随着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城市商品房的需求大量增加。由于我国特殊的城市土地供应制度及人多地少的矛盾,城市商品房的供给跟不上需求,导致房价一路高涨,房产商利润丰厚。于是,大批资金被挤出实业,流入房地产行业。
&&& 高利润率的房地产行业流入大批资金,再加上羊群效应,人们纷纷把房子作为投资理财的工具。这样,实业资金更加缺乏,严重影响实业的发展,更谈不上设备更新换代、转变增长方式。例如,我们的民族品牌世界500强海尔、亚洲最大的客车制造厂宇通集团、著名服装企业杉杉股份也都在近年涉水房地产开发。
(三)企业的角度
企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主体,起基础性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我国的企业大体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其中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非国有企业中,主要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其中民营企业真正属于民族企业。总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升级的任务只能交给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根本目的都是赚取利润。
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都转型为股份有限公司,但它毕竟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型过来的,毕竟还是国家的企业。国家对于它们有很多优厚的条件和政策,以及与政府暧昧的关系,但也无法改变它们的低效率。并且,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命脉,都是一些工业基础行业,它们提高效率、转变增长方式的程度有限。所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的贡献有限。
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大多涉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它们是政府的&干儿子&,生存条件不及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且,常常面临资金、技术、政策、税收方面的困境,缺少话语权。
同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的意识形态转变程度也还不足,缺少有魄力、有能力、懂技术的民营企业家。所以,民营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贡献也有限。
(四)金融机构的角度
&&& 金融机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枢纽,是社会经济的血液,发挥着资金融通的作用。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太完善,银行贷款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 &然而,商业银行本质上是&嫌贫爱富&的。这样,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会获得商业银行的青睐,中小民营企业将会受歧视。
政府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政性控制,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效应难以发挥。
国有大中型企业较易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但它的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这是因为,一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资产实力雄厚,另一方面还有国家信用的的支持。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经营非常有利。例如08年次贷危机,国家4万亿投资,各部门企业&跑部钱进&。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受政府干预程度大,市场主体行为弱,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中小型民营企业常常遇到融资难,虽然它的资金使用率高。中小型企业往往因为资产规模小、偿债能力弱、没有话语权,而且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模式并不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常常遭受商业银行的&闭门羹&。
中国的国内储蓄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并呈增长趋势。1985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为32.9%,2005年达到了51%,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而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明显过高,但资金使用率较低。在我国工业系统中,由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所增加的净产值占全部新增产值的&效益贡献率&只有20%左右,而德国等12个经济发达国家达到了50%左右,阿根廷等20个发展中国家也在30%上下。
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充分其金融中介效应,提高资金使用率,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瓶颈,为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更大作用。
(五)高等教育的角度
&&&&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未来的人才数量与质量。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也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源泉。
多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也就是培养的学生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培养不出来。高等院校应该面向企业,以企业需求为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同时,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联系还有待加强。高等院校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资金,得到企业的资金很少。2003年,高等院校来自企业的资金只占35.92%。同时,一些院校科研人员长时间呆在学校,只善于形式上的论文,科研成果多没有实际价值。
(六)产业链处于底层
著名经济学家提出的&6+1&产业链:&6&指的是:第一产品设计,第二原料采购,第三仓储运输,第四订单处理,第五物流管理,第六批发与终端零售;&1&指的是:产品制造。整个产业链的&6&能创造的价值是90%。他认为&产业链战争&就是在整条产业链上,美国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我国是出口大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也就是世界制造厂,处于产业链的底层。&6&是&软&的生产环节,&1&是&硬&的生产环节。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从底层的&1&转到高层的&6&,绝非易事,这需要资金、技术、人才长时间的积淀。
七、总结过去与观望未来
&&&&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转变发展(增长)方式,至今已经20余年,喊得一年比一年响,政策一年比一年多,但至今效果甚微,总结其中原因,
1.政府功能的错位,导致对市场强有力的控制
2.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的阻碍
3.企业市场主体行为的缺失
4.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效应难以发挥
5.高等院校与实践脱节,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6.产业链处于底层的阻碍
&&& &&事物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必须经历初创、成长、繁荣、衰退的各个阶段。
&&& 我们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设定合理的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
正在读取...
孙鑫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职业日志]最新资讯
股票操作快两年了,感觉进步不少,但还需好好专研,更上一层楼。
曾在班级基层担任过班干部,现在学生会后勤部门锻炼。
郑州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在读学士。
学习中上等,好奇心强,思想积极,生活质朴,为人和善,人缘不…
孙鑫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第三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节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按经济规律办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速度、效益和比例的相互关系。邓小平一贯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保持较高的速度,同时要注重质量,讲究效益,注意按比例发展,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邓小平把速度问题提高到政治高度,提高到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他说,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用。社会主义能否巩固,人民生活能否提高,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因此他说,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我们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抓住一切机遇,千方百计地加速发展,再也不能坐失良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必须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2)经济较快发展的机遇
  邓小平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因此,他强调机会难得,担心丧失机会。他还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都对我们的发展十分有利,因此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首先,从国际条件来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格局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发展的机遇。东西方冷战格局的结束,世界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国家的矛盾也在上升,使我们的对外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回旋空间,也使我们有可能争取更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同时,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持续增长,结构不断调整,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其次,从国内条件看,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加快经济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为集中发展经济提供了社会保障;被实践检验了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机会难得,不抓,看到的机会就会丢掉。
  (3)经济较快发展的国内外经验
  邓小平总结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发现各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并且认为这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他说:“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阶段是完全可能的。
  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在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高速增长阶段。
  从我国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我国1979年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我国农业跃上一个新台阶,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著实惠,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由80年代世界第十一位进入世界六强。由于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出了问题可以及时调整一下。当然,经济发展一定要避免大起大落,要量力而行,扎扎实实,讲求实效。
  2.讲究效益,速度才过得硬
  (1)经济效益的概念
  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得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邓小平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但他所说的速度是与效益协调的速度,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等矛盾;能增加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以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首先,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离开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谈不到任何经济效益,因为那样经济效益就失去了提高的物质条件和实际内容,经济建设就难以进行。
  其次,经济发展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经济效益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失去了经济发展的真正内容和真实意义。我国过去的经济建设中,曾长期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率、投入大、效益低的严重问题,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人民并没有得到实惠,从1957年到1978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总值增长约二十倍,但同期社会生产总值只增长了七倍,国民收入只增长了四倍,全国人民平均消费水平只提高了约一倍。离开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速度是虚假的速度,难以持久,并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再次,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中心。在经济发展中,不能舍效益求速度,应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始终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中心。鉴于历史经验,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但“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我们的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要勉强追求太高的速度,当然太低了也不行。经济增长速度要有一个合理的“度”,这个合理的“度”可以叫做“适宜的速度”或者“适当的发展速度”。适当的速度是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扎扎实实的速度,是讲求质量的,讲求效益的速度,是保证实现发展战略的速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邓小平这一思想作了明确的概括:快是有条件的,要讲效益,讲质量;快是有区别的,各地发展速度可以有所不同;快必须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速度。
  (4)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邓小平不仅强调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从全局出发,提出要讲求总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指从国民经济总体上考察的经济效益,即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企业及经济单位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根本上说是统一的,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宏观经济效益提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归宿,宏观经济效益好,为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微观经济效益好的集中体现。当然两者有时也会发生矛盾,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要求微观经济效益服从宏观经济效益,也就是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不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邓小平指出,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
  (5)讲求效益,必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还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就已指出:“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这也包括品种、规格在内。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好就等于数量多。质量好了,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或者扩大出口。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工夫。”提高产品质量,必须有实事求是的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要立些法,要有一套质量检验标准,而且要有强有力的机构来严格执行。邓小平还从更深的层次把质量同民族素质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提高产品质量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提高民族素质问题。
  3.按比例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
  (1)比例的涵义
  比例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比例协调,意味着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2)比例协调的重要意义
  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必须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
  首先,比例协调是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前经济发展的教训时,邓小平说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过去十多年,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他强调指出:“没有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比例制约速度,速度快慢取决于比例关系是否协调。比例越是合理,就越容易形成比较高的速度,而且这种速度也比较持续稳定;如果不惜破坏比例,盲目地追求高速度,即使一时速度上去了,也难以持久。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实施的脱离农业和轻工业,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当然,制定和安排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也必须体现和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因为这样的比例协调才有实际意义。
  其次,比例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比例协调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是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前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多年的经验证明,比例不协调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造成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经济效益无从谈起。针对80年代投资膨胀引起比例失调,最终导致经济效益下降的状况,邓小平明确指出,一定要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否则,产业结构失衡,基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力会减弱,经济效益会下降。另一方面,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的一种反映,表明国民经济各地区、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发展比例关系协调。
  (3)发展才是硬道理
  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些,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比例协调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从根本上说,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多了,才有利于处理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协调好重大比例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所说的协调和平衡是动态的协调和平衡,因此,比例关系的安排,既要体现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体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按照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安排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决不是为比例而比例,而是要通过协调的比例关系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为了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而谨小慎微,平平稳稳,迈不开步子,会丧失时机,延缓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样的比例协调也毫无意义。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前者强调增加投入,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经济增长;后者强调改善投入产出关系,主要通过提高效率和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
  2.传统经济体制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的,一是经济体制,一是经济增长方式。前者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后者与生产力相联系,两者之间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组合形态。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增长从总体上说是以产值增长为目标,以增加积累和投入为手段,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特点的粗放型增长。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也造成了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如: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的矛盾,高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矛盾,经济建设与资金、资源供给的矛盾,产量、产值增长与国民收入增长差距甚大的矛盾,等等。经济增长的实质是国民财富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增长。改革前三十年,从产值产量看,增长速度很快,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却很慢,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不大。事实上,追求经济高速度增长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尤其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必须尽力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以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但在人均收入很低的条件下片面强调投入为经济增长的惟一重要因素,在没有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片面追求高速度,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3.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
  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经济效益底下。经过几十年经济建设实践,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已经为人们所认识。根据我国人均收入低下、资源稀缺、经济效益低下的国情和状况,走一条速度又快,效益又好的路子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献中,不止一次地提出和强调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就要求各项经济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从粗放型经营为主逐步转为以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1995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地提出:实现今后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些说法,虽然重点和侧重面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表明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方针路线上,党和政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4.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增长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步,对外开放突飞猛进,区域经济不同程度地发展壮大,等等。但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高速度还是以高投入为基础的。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近三倍,而投资增长近十七倍;在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份额偏低;能耗和物耗偏高,我国每吨标准煤所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为710美元,发达国家为美元。
  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在客观上要求结束高速度和低效益并存的局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新的发展阶段要求集约型经济增长。
  三步走的战略,我们已经走到第二步,无论是小康水平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与过去相比,其特征表现为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结构的升级。如果说,在解决温饱阶段,重在数量,粗放型经济增长尚能适应,那么到了在走向小康阶段,贵在质量和效益,则要求部分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进一步走向现代化阶段,则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使经济发展适应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行,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我国在这方面的压力很大:人口十二亿多,每年净增一千三百万到一千五百万,成为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的首要难题;关系到人类基本自下而上的耕地、森林、淡水、草地以及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各类矿产资源,按人均计算拥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破坏严重、浪费严重,这种状况还没有得到有效制止;与此相应,生态环境失衡,城市污染加重,导致自然灾害频繁。虽然这些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因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以片面追求速度为目标,重视近期,忽视长远;只顾产出,不讲投入,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手段。
  (3)迎接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挑战,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较量中,我们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竞争中还占优势的压力,也面临着发展中国家正在群起追赶和竞争的压力。而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是科技和质量、效率和效益的竞争。数量型的增长方式难以扩大竞争范围,提高竞争水平,回旋余地很小。以低劳动成本产品与别国的高技术产品竞争,在短期内和一定层次上有某种优势,但从长期和较高层次来看,后劲显得不足。此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及加强国有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需要。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
  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从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的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的;从主要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增
加人、财、物的投入,转变到以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为主要手段;从以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投资规模,转变到以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着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潜为主要途径;从经济周期性波动地增长转变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6.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尤其近二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经济总量有了相当的规模,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产业结构演进到了一定阶段,不仅有传统的支柱产业,并且有正在成长壮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的支柱产业;科学技术进步到了一定阶段,能够以先进技术来开发新产品,提供新设备;经营管理进步到了一定阶段,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者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基本能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实力和社会财富积累到了一定水平,可以满足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要求;对外开放扩大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利用的外部力量增多。
  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人口和就业负担较重,职工文化科学素质不高,以及追求产值的传统观念。
  措施:为了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
  (1)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微观主体,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
  (2)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标志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大幅度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集约型增长的主要支柱。
  (3)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集约型经济增长要求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需要市场机制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杠杆。
  (4)形成有利实现集约化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的政策及其手段在引导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力量保重点、实行规模经营、充分发挥现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加大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力度、促进提高效率、效益、产品质量等方面,能够有效地推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