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对德国几点开始对法国几点

法国德国粮食学习考察报告
中文域名:安康市粮食局.政务
法国德国粮食学习考察报告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
2012年9月11日至20日,由省粮食局赵策副局长为团长,带领省粮食批发市场主任乔长涛、汉中市粮食局局长李志宏、安康、宝鸡市粮食局副局长蒋次禹、李景安和咸阳武功县粮食局局长武洪涛为团员的一行六人赴法国德国执行粮食业务考察学习任务。考察团一行先后对法国阿卡格(ARGRACO)集团、粮食出口协会(France Fxport céréales)和德国联邦食品、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信息中心、粮食协会、北莱茵州农业局进行了考察学习,参观了法国弗兰克―阿拉伯特农场,就有关粮食合作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交流进行了洽谈。按期完成了考察学习任务。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习主要内容:
(一)法国
1、阿卡格集团:主要交流了解法国粮食生产与流通体制;就粮食储藏保鲜技术、粮食流通设施与技术、粮食质量检测技术、粮食周转、通风冷却、烘干等技术内容进行了专题讨论。
2、法国粮食出口协会:主要了解粮食出口协会的基本情况及行业发展现状,行业协会在粮食物流中的作用和协会在世界粮食市场的预测研究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的情况。
3、弗兰克―阿拉伯特农场:参观了农场;了解法国目前储粮的仓型、围护结构类型及组成和结构的特点;对法国粮食品种、无公害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种植种类、以及食品加工、销售等进行了座谈了解。
(二)德国
1、德国联邦食品、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信息中心:主要了解交流德国生态储粮体系建设,学习低温储藏、粮食熏蒸技术以及欧盟市场准入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了解德国生态粮食气温、气调技术以及粮食保鲜技术推广和粮虫、霉防治技术应用及推行。
2、德国粮食协会:主要学习了解粮食收购质量、品种规格等标准,欧盟粮食收购价格干预政策以及倒扣作价方法。
3、北莱茵州农业局:主要学习了解德国联邦政府对粮食等农产品的分类鉴定、质量测评的要求以及质量监督管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德国政府对粮食类食品的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
二、考察学习主要情况
(一)法国
法国总国土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万人。法国是世界主要农业大国,欧盟最大农业国,世界农副产品出口国。欧盟目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24家在法国,世界前100家有7家在法国,农副产品出口占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场11%。
1、粮食生产:农业是法国的一种主要产业,农业占用土地面积60%,是欧洲主要粮食生产国,总产在中国、英国、印度和俄罗斯之后,世界第五位。种植面积为485万公顷(7300万亩),主要粮食品种是软小麦,其余玉米、大麦、小黑麦、硬小麦、燕麦、黑麦和大米等粮食农作物,小麦的平均产量较高,每公顷6.8吨。年粮食总产量为6500万吨。由于遗传工程的进步和种植技术改造,机械化是法国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播种和收割全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2、粮食经营:法国有73.5万个粮食经营单位,其中有45万多人是全日制,每个农业经营者耕作的平均面积为38.5公顷(即577亩),有40万个经营单位种植粮食。在种植粮食的农民中,有专业粮食种植者14万人。农民生产的粮食分两部分,一部分作自我消费。主要用作动物饲料。和产量相比,自我消费取决于种粮食种类,小麦、玉米、大麦自我消费比例分别约为11%-12%、14%-16%、25%-30%。自我消费还取决于生产地区,在法国西部家禽、猪、牛和奶牛的饲养比较集中,自我消费比重就比专门的作物生产地区要高。其余,很大一部分粮食产量投放到市场。
3、粮食流通:农业合作社是粮食流通的主体。农业合作社是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所组成的经营性合作组织,将比较分散的粮食生产者联合起来,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供给农业生产资料,提供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是欧盟国家粮食流通的主体。法国农业合作社是依据1901年法国《协会法》成立,由农民会员联合组成,会员采取每人一票方法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合作社主席由理事会成员选举产生,日常经营管理由主席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合作社不是法律形态上的企业,享受政府免除公司税(所得税)和提供低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又是代表农民会员组织粮食供销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服务功能齐全、完善,是粮食购销的主体。目前法国有1000多家从事粮食经营的单位,其中200多家农业合作社,800多家粮商,每年粮食产量6500万吨,商品量5500万吨,其中62%由农业合作社收购,34%由粮商收购。同时,由于农业合作社规模较大,粮食品种齐全,信誉较好,粮食加工企业也意从合作社采购粮食。
4、粮食质量:法国是一个很讲究环保的国家,尤其是粮食。从种籽、农药到收购质量实行严格质量检测。法国国家谷物管理局设有8个处,各地设17个分局和一个实验室,负责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储藏等监管工作。法国禁止使用转基因粮食作物种籽,种粮食使用化合物肥料(OTM)都是经过整体检测符合环保标准指标后才能使用。农民交售粮都经过收粮、化验、分类、贮藏、保存习惯性工程。法国在粮食储藏保鲜技术、温度测量、通风冷却、制冷烘干等科学储粮手段十分先进的国家。
5、粮食出口:法国是欧盟粮食主要供给国和出口国。法国粮食出口协会是由法国粮食经济界的粮食生产者和粮食出口商组成的一个非赢利协会。主要负责对世界粮食市场预测研究和开拓国际粮食市场,从事法国与世界各粮食需求国之间出口贸易,与世界粮食生产国之间技术信息交流,提供粮食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信息沟通,组织粮食企业参观、技术考察、技术研讨,培训技术人员等业务范围。法国粮食出口协会与世界多国有业务联系,目前主要在欧盟和美洲等国,在我国北京设有常驻代表处。
(二)德国
德国农业发达,是欧盟三大农产品主产国之一。目前有耕地面积1190万公顷,农场平均规模36公顷,农业从业人口占社会从业人口2.1%,农业GDP占全国GDP0.77%,从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机械化发展,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生产总量持续上升。从60年代初的1726万吨提高到目前4500万吨。从1990年开始,德国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为欧盟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主要出口品种小麦、大麦和黑麦,年净出口600万吨左右。
1、市场准入:德国由家庭农场、粮食转化和饲料加工企业、面粉加工厂、粮食贸易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共同构成粮食生产和流通的主体。政府对粮食经营者进入市场设立了严格的限制条件:经营者必须符合质量安全、经营安全、环境保护等法规要求;粮食经营企业负责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历或相应的企业管理经验,经过国家统一的资格考试。企业设立后,政府日常检查和抽查比较多,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进行监管。各州制定出相应的监管规则,对企业的检查无须事先告知,随机抽查和经常性检查比较多。一旦查到粮食经营者主体存在质量安全、经营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处罚比较严厉。根据企业的违法程度,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具体处理措施包括要求企业召回已经销售的产品,并进行整改;封存或者销毁,甚至关闭企业,情节严重的将通过刑事诉讼等处理。
2、质量监管:德国对粮食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首先成立权威机构,即德国标准院。其主要职能是制定粮食等食品标准;对非官方组织所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审查和检验。其次,制定粮食质量安全标准和法规体系。对粮食生产、运输、加工、储存、再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建立了相应的高标准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法规体系。对企业实行产品质量追溯负责制。三是完善质量检验和检疫体系。由专门的政府机构及政府扶持机构建立起现代化的完善的粮食检验检疫体系,检验的结果具有权威性,政府依据该机构对企业的产品检验结果做出相应处理决定。检验检疫机构一旦发现企业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务必有义务向政府报告,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3、价格干预:德国根据《欧盟粮食法规》对粮食收购衽价格干预政策。首先对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一是欧盟统一最低收购价供各国执行,低于统一收购价的由欧盟给予补助,各国再低于欧盟收购标准价的由各国政府实行补贴。所生产的粮食售不出时,农民可将粮交给政府核定机构按最低价收购,作为政府“暂时储备”。目前粮食收购价格干预政策是每吨130-150欧元。其次是倒扣价作价方法。农业合作社或粮商向农民收购粮食实行是倒作价方法。如粮食销售价是100%,需先扣除运输费用7%、烘干费用6%、销售费用1%、利润2%,扣除费用后,实际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的价格为市场粮价75%。销售价与收购价之间价差25%。销售价与收购价之间的价差,并不是完全由流通部门拿走,而是谁承担谁受益。如农民自己烘干、运输这两部分的费用就可以不支付,并在销售价中返还给农民。这样作价,收购企业可以实现粮食顺价出售。如果销售价高于干预价格,所得利润农业合作社或粮商与农民共享。如果销售价低于干预价格,则农业合作社或粮商有权要求国家按干预价格收购。三是农业补贴政策。德国采取最重要的手段都是政府的高额补贴。依靠补贴促进粮食生产。既有产量补贴又有农民收入补贴。目前农民种粮补贴150欧元/公顷。
4、监督管理:德国对粮食等食品质量控制与监督覆盖整个产业链。即“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质量及制造食品的原料进行检验和监督。欧盟和德国的监督体系构成层次如下:欧盟对25个成员国的监督;德国16个联邦洲对22个行政区政府的协调、专业监督和培训等,并对429个县和县级市进行自我监督的监督;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在全德范围内的支持、协调、数据分析和通报等。上述官方的食品和饲料监督机构,主要对企业进行检查,抽取样品进行检验。欧盟实行统一的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在全德实行统一的监督计划和统一标准。除官方监督机构外,还有企业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德国消费者协会在各个联邦州设有250个消费者咨询站,负责各种向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和其他商品及服务业的质量、价格等提供咨询,国家为这项工作财政支持。
三、主要收获体会
法、德两国是世界先进农业大国,自然植被葱茏,环境优美,被称为“欧洲的公园”。农业基础雄厚,土地资源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耕种条件十分优越,机构化程度高,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产品极其丰富。粮食流通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十分严格,储藏技术十分先进。通过近十天考察学习,感受颇深,收获较大,受益匪浅。
(一)丰厚的自然条件是法国德国农业发达的基础条件。法德两国土地肥沃,耕地面积辽阔,大农场(庄)式作业,机构化耕种程度高,既降低了粮食种植收获的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粮食生产管理防治的水平。同时水资源、气候环境较好,为粮食稳定高产打下了先天性的基础。
(二)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法德粮食流通提供了法律保障。法德两国迄今关于粮食食品的规则、法律和决定多达200多个。早在1879年德国就制定了《食品法》,规范粮食及食品生产和销售。法国18世纪颁布了《协会法》,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盟25个国家为完善农业政策,颁布了《欧盟粮食法规》,对欧盟粮食及食品实行共同干预和统一品质质量标准。1955年,德国联邦会议通过《农业经济法》,对农业实行重点保护,保障粮食自给和食品供应,随之又颁布《市场制度法》《谷物法》保证了粮食价格,对粮食流通监管和粮食价格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严格的监管体系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了组织保证。法德两国高度重视以粮食为主的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管理机构健全。法国政府设立法国国家谷物管理局,负责粮食生产和流通。该局下设8个处,处下设室,在法国各地还设有17个分局和实验室。此外,还有农业行业联合会是法国粮食行业管理组织,由法国粮食出口协会、粮食生产者协会和法国ARVLIS植物研究所组成。另外有农业合作社负责粮食流通。德国政府设粮农林业部(现改名为联邦粮食、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负责政府粮食食品行政管理。对农业干预,对粮食生产和流通进行调控。在联邦、州、县不同层次的政府设置行政执法机构,负责粮食执法管理。此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中介组织,如农场主联合会、农业管理协会等受政府委托对粮食流通进行管理。
(四)高额的农业补贴政策促进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作为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和原始产品者,都属于弱势群体,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农业始终是弱势,但谁都超越不了这个基础。法德粮食尤其是德国粮食从进口国到出口国,除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外,主要是政府高额补贴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欧盟实行对粮食统一补贴统一干预政策,法德两国对粮食生产实行高额补贴。法国实行每公顷150欧元补贴,德国实行粮食收购倒作价法,既有对产量补贴,又有对农民补贴。同时还有对粮食加工企业、储藏企业补贴。农民种粮不挣钱,挣的是政府补贴。
四、几点建议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省粮食安全,在省委、省政府下的高度重视下,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特别在省财政大力支持下,粮食储备不断充实,粮食安全基本保障。但我省地域环境差异较大,陕北陕南属缺粮区地区,品种结构单一,部分品种如大米、食用油缺口较大。同时,陕南自然灾害严重,因此加强粮食基础性工作还十分重要。
一要切实保护好耕地。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抓好土地复垦,耕地利用。加强水毁土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恢复,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同时抓好农业产业化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农业产业。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二要加大农业补贴政策落实。落实好农民种籽、农机、化肥、种地面积、产量等补贴政策,逐步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落实好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确保资金用于企业生产和农业发展上。积极探讨对收购企业、加工企业的补助补贴政策,确保粮食收购和销售。
三要改善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尤其是县市一级粮食仓储基础十分差,粮库大都建于60-80年代,仓库老化,储备条件差,现代科学保粮基础十分薄弱。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民科学储粮基础建设,确保储粮安全。
四要不断完善质量检测体系。目前县市级及粮食企业检验设备少,人员少,技术资质力量更谈不上。要加强质检设备配备,加大技术人员培养(训),提高检测能力,确保质量安全。
没有相关文章
主办:安康市粮食局 承办: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备案编号:
联系电话: 邮箱:
地址:安康市汉滨区兴安中路62号 邮编:725000德国到法国要几个小时
德国到法国要几个小时
09-11-11 &匿名提问 发布
应该6个小时左右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点击直达精彩瞬间法国0-1德国
1/4决赛视频法国德国意大利同意加入亚投行|亚投行_新浪新闻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欧洲官员们表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均已同意效仿英国,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简称:亚投行),重创了美国试图阻止主要西方国家加入该银行的努力。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现在也将重新考虑其不加入亚投行的立场。
  相关报道:
  解读:亚投行背后的美中较量(来源:新浪财经)
  英国《金融时报》
  由中国牵头的新的开发银行的成员资格引发了英美之争。这场争执是美国与中国之间一场日益加剧的激烈竞争的序曲之一,而美中竞争的核心内容是:谁将书写21世纪全球经济规则?
  奥巴马(Obama)政府对上周四英国决定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简称亚投行)的创始成员表示愤怒。亚投行由中国牵头,资本规模达500亿美元,最终可能会与总部位于华盛顿的世界银行[微博](World Bank)形成竞争。
  英国将成为第一个加盟亚投行的七国集团(G7)经济体。在亚投行努力创建之际,英国的加入将对该行的信誉和潜在资金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家新的亚洲银行是中国一个宏图大志的一部分,中国欲打造新一代的金融和经济机构,让其在亚太地区、并可能在世界其他地区拥有更大的政治影响力。
  位于华盛顿的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高级研究员埃利•拉特纳(Ely Ratner)表示:“这场争执的核心,是对主导亚洲经济和政治的规则、规范和制度的一场长时间竞争。”
  除了亚投行,中国还是去年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主导国,此外中国已宣布投入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Silk Road Fund),对将中国连接到中亚的项目进行支持。
  中国这些新举措全都是为了满足一个越来越大的资金缺口,即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据亚投行的直接竞争对手之一,位于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估计,未来十年东亚地区需要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
  但中国的这些举措,也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位于华盛顿的机构构成政治上的直接挑战,自二次大战后成立以来,这些机构一直由美国主导。
  美国对在亚洲地区建立一个新的经济架构也有自己的计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一份正在谈判中的12国贸易协定。结合美国正与欧盟(EU)讨论的那份单独贸易协定,美国的整体战略是建立一套新的全球贸易规则,就知识产权、国家补贴和环保问题设立更高的标准,而在所有这些领域,中国和美国都存在利益和处理方式的分歧。
  位于华盛顿的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中国外交政策专家孙云(音译)表示,中国在试图建立亚投行时已经面临一些内部挑战。官员们已承诺,新银行提供资金时不会像世界银行那样官僚,但他们也意识到,其他银行所采用的严格条件,部分是为了防止不明智的贷款、以及保持较高的信用评级。
  孙云补充说,中国已经有一些利益集团在施压,要求利用亚投行贷款“推进中国的经济议程,特别是推动中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而中国的外交政策战略专家则认为,亚投行“应该支持中国的战略利益,给予不尊重中国的国家较差待遇”。
  冷战时期,美国曾面对过华沙条约(Warsaw Pact)下有组织的政治和经济集团。但中国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挑战,这一超级大国有能力与那些同时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国家一道,建立起国际经济机构、并构建伙伴关系。拉特纳表示:“这对美国而言是一个新问题。即使美国本身不参加,华盛顿方面仅仅是反对这些新机构也是不够的,尤其是如果其他西方国家都在积极参与。”
  一些前美国官员认为,美国与中国展开的这场新的影响力之争,也伤害到了它自身。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敦促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它曾支持对IMF的份额分配进行改革,赋予中国更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一提议在美国国会已经没戏了。
  中国希望建立自己的金融机构,部分反映出中国感觉自己在现有架构中遭到排斥。
编辑:SN117
在主政沭阳初期,仇和搞得当地“官不聊生”,加上他的“大胆改革”,当地的面貌逐渐改变。他不仅在当地官场获得了绝对权威,也因为城市面貌的改善,治安的好转,官员被震慑,而在当地民间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尽管外交部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并严厉谴责,外交部副部长更是在深夜召见缅甸驻华大使当面申饬,然而更多网民关心的是:我们除了开口说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尽管别人总是要说:你不像这么大岁数的……自己心里清楚,无论多么不像,也是这个岁数了,而且像还是不像又有多大区别呢。
正视城市未来,必须告别“摩天大楼诅咒”。摩天大楼诅咒是一种将经济衰退与摩天大楼关联的奇怪现象,首先提出这一看法的是德意志银行研究主管劳伦斯,他认为“摩天大楼立项之时,是经济过热时期;而摩天大楼建成之日,即是经济衰退之时”。德国弃核法国受益 - 双语阅读 - 评论 - FT中文网
德国弃核法国受益 Germany’s nuclear U-turn may well empower France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驻巴黎高级记者
During a visit last month to the Gravelines nuclear power plant in northern France – the fifth-largest in the world – President Nicolas Sarkozy renewed his country’s commitment to the industry and described post-Fukushima fears over nuclear safety as “medieval” and “irrational”. He did not name anyone in particular, but it was hardly difficult to guess who he had in mind.
上月在参观位于法国北部的全球第五大核电站——格拉维林纳(Gravelines)核电站期间,法国总统尼古拉o萨科齐(Nicolas Sarkozy)重申了法国对核电业的重视。他宣称,有人在福岛核事故后对核安全心存恐惧,这是一种“中世纪的”和“非理性的”心态。萨科齐并没有具体点某个人的名字,但人们很容易就能猜到他在指谁。
It was by no means the first time he has fired a salvo over nuclear power at Germany and its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Remember when he refused a request by Siemens to take a stake in Areva, the French nuclear group, simply because Germany had imposed a moratorium on nuclear power.
这决非萨科齐第一次炮轰德国核能政策和德国总理安格拉o默克尔(Angela Merkel)。别忘了,他曾拒绝西门子(Siemens)收购法国核能集团阿海珐(Areva)部分股权的请求,只因为当时德国暂停了核能开发。
Ms Merkel has now decided to go even further. This week she abruptly decided to scrap all nuclear power by 2022. This is a reversal of her previous decision just nine months ago to delay the closure of the country’s 17 plants. It has been greeted with dismay not just in France but in many other industrialised nations.
默克尔现在决心更进一步。上周,她突然决定,在2022年之前关闭德国所有核电站。而就在仅仅9个月前,她还决定推迟关闭该国的17座核电站。这一逆转不仅让法国、也让其它许多工业化国家错愕。
For all these countries, Ms Merkel’s move is surprising for several reasons. First, there seems little logical explanation for such a sudden about-turn except for populist politics. Second, 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has been no reflection on what this all means for Germany’s longer-term prospects. It is easy to announce a doubling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claim that this will put you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But in practice, getting there will be expensive, fraught with risk and highly uncertain.
对这些国家来说,默克尔此举之所以出人意料,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对于这样一个突然的180度大转弯,除了将其理解为一种民粹主义政治手段,似乎很难再找到其它合理的解释。其次,这种做法显然完全没有考虑这一切对于德国的较长期前景意味着什么。宣布将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一倍,宣称这将使自己处于绿色革命的最前沿,这都不是什么难事。但实际操作起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代价将十分高昂,充满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
Experts generally concur that this great drive towards renewables will push up costs for business given that renewables are not yet using mainstream technology. Consumers too are bound to see sharp increases in their energy bills as Germany is forced to import ever more electricity from its French neighbour while it waits for its green revolution to take hold. Already in April alone, Germany imported 43 per cent more electricity from France at an additional cost of about EUR60m ($86.6m), according to French officials.
专家们基本上一致认为,鉴于可再生能源尚未采用主流技术,如此大力度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推高用电成本。在等待绿色革命见效期间,德国将被迫从邻国法国进口越来越多的电,用户也必然会看到电费暴增。据法国官员表示,仅在4月一个月,德国从法国进口的电量就增长了43%,用电成本增加约6000万欧元(合8660万美元)。
So if Ms Merkel aimed to win short-term political gains with her U-turn on nuclear power, she may well find these could eventually turn into quite significant costs for herself, her party and her country.
所以说,如果默克尔打算靠在核能问题上突然变卦来牟取短期政治利益,那她很可能会发现,这最终会给她本人、她所在的政党和她的国家带来异常高昂的代价。
To be fair to Ms Merkel, Germany is a special case. The Green party is particularly strong and public opinion has never been enthusiastic about nuclear power. Quite the opposite, in fact. There is clearly a limit to which an elected politician can go against the public will.
还是得为默克尔说句公道话——德国的情况确实特殊:绿党(Green party)的势力颇为强大,而德国舆论也从未对核能热心过。事实上,这一国情可谓与其它国家截然相反。民选政治家逆民意行事,显然存在一个限度。
Yet Ms Merkel should also be aware of the potential dangers she faces by abandoning so quickly what was to have been Germany’s nuclear bridge to developing a mor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energy policy. For whatever the medium-term economic challenge Germany is likely to face as a result of this decision, the problems are even greater and more immediate for Europe.
但默克尔也应该清楚自己面临的潜在风险——她是如此迅速地放弃了一座本可帮助德国通向更可持续、更环保能源政策的“核桥梁”。无论德国会因这一决定面临怎样的中期经济挑战,整个欧洲将要因此而面临的问题都更为严峻和紧迫。
Nobuo Tanaka, the veteran Japanese diplomat who is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Paris-based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has warned that Germany’s lone-wolf policy may destabilise linked power grids throughout Europe. “It’s not German, it’s a European problem,” he says.
日本资深外交家、总部位于法国的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总干事田中伸男(Nobuo Tanaka)警告称,德国特立独行的核能政策,会破坏欧洲各国之间彼此相连的电网的稳定。“这不只是德国的问题,这是整个欧洲的问题,”他说道。
Germany will not simply end up importing nuclear-generated electricity from its neighbours. It will also have to import much more gas (presumably from Russia, making it even more dependent on Moscow), coal and oil. Inevitably this will push up prices for everyone else. Thus Germany’s unilateral decision could impac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ot only German industry but of Europe as a whole already under pressure from an overvalued currency, at least against the US dollar.
最终,德国不仅要从邻国进口核电,还得进口更多的天然气(基本是从俄罗斯进口,由此变得更加依赖该国)、煤炭和石油。这将不可避免地推高其它所有国家的能源价格。因此,德国的单边决定不仅会影响德国工业的竞争力,还会影响整个欧洲工业的竞争力,而欧元被高估(至少对美元如此)本身就已对欧洲工业构成了压力。
It also shows a glaring weakness of Europe in the absence of a common energy policy. The fact that Germany could have made such a decision unilaterally when it has potentially such harmful implications for its European partners once again reveals the limits of the European project. Indeed, over the past year, time and time again, Germany has appeared to put its own interests over those of Europe as a whole.
这也暴露了缺乏统一能源政策的欧洲的一个明显弱点。德国能够单方面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哪怕这个决定有可能给其欧洲伙伴带来如此有害的影响——这一事实再次暴露了欧洲一体化计划的局限。的确,过去一年里,德国曾多次表现出将本国利益凌驾于整个欧洲的利益之上。
In one sense, Germany is doing no more than taking its rightful place in the leadership of Europe. However, it seems with decisions such as this it is allowing domestic politics to cloud its European vision and leadership role.
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国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获得应得的欧洲领导地位。不过,这样的决定似乎表明,德国正为了国内政治而牺牲自己的欧洲视野和领导职责。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might be one small bright spot for France if it has the courage of its stated nuclear convictions and gives the go ahea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econd new-generation EPR reactor at Penly in north-eastern France. If France was ready to commit the huge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political will for this project, it could build on its role as Europe’s nuclear factory, exporting its capacity to those countries that are not prepared to take on the atomic challenge.
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法国敢于像自己宣称的那样坚持对核能的信念,为在该国东北部的彭里(Penly)建造第二座新一代EPR反应堆开绿灯,那么这也许会成为法国的一个小小的亮点。如果法国乐意拿出实现这一计划的庞大财力和政治意愿,它就有可能强化自己所扮演的欧洲核电厂角色,向那些不准备直面核挑战的国家输出电力。
Paul Betts is the FT's senior correspondent based in Paris
本文作者为英国《金融时报》驻巴黎高级记者
译者/陈云飞
保罗o贝茨上一篇文章
将评论同步到微博
小提示:设置一个头像,将会使您发表的评论更容易受到大家关注。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国对德国几点开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