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发展性与爱 哪个更重要要?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客观环境激发并制约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主导作用。幽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学会发现美、鉴赏美,学会关心人、尊重人,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以及爱校、爱家、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的品德。《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从物质、精神环境两方面提出了校园体环境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创设愉快教育的校园环境,首先要贯彻规定的要求,其次要建成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反映愉快教育的特色,反映本校的特色。创造幽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收到德育、的翻译:People always live in a certain environment, objective environment stimulating and restricting the person's thoughts and act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chool is a special environment, through purposeful activity, planned, organized, and played a leading role on th 什么意思?中文翻译英文,英文翻译中文,怎么说?
青云英语翻译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客观环境激发并制约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主导作用。幽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学会发现美、鉴赏美,学会关心人、尊重人,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以及爱校、爱家、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的品德。《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从物质、精神环境两方面提出了校园体环境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创设愉快教育的校园环境,首先要贯彻规定的要求,其次要建成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反映愉快教育的特色,反映本校的特色。创造幽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以收到德育、
选择语言:从
罗马尼亚语
罗马尼亚语
正在翻译,请等待...
People always live in a certain environment, objective environment stimulating and restricting the person's thoughts and act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chool is a special environment, through purposeful activity, planned, organized, and played a leading role on th
The human always lives in certain environment,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stimulates and is restricting human's thought and the behavior, and develops the vital role to human's growth.The school is a special environment, it through has the goal, has the plan, the organized activity, is displaying the
正在翻译,请等待...
People always live in a certain environment, objective environment stimulating and restricting the person's thoughts and actio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chool is a special environment, through purposeful activity, planned, organized, and played a leading role on th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哪个重要
环境保护重要
自环境学科创立之日,环境保护就一直被压制在经济发展之下。
各个大学的环境学科的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都透漏过“环境工程是要符合自身经济水平的既以不妨害经济发展为前提”
这个论断正确么?
从一个方面来说。环境工程属于城市基础建设范围。搞建设,确实不能不量力而行。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途径是不可取的。“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途径,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达不到期望的目的。
环境问题其实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问题。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人工建立生态系统,理论上的可行性也曾经被历史上的实例打败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生物圈二号”——在封闭的空间里人工建造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七位科学家作为人类在其中工作,生活。可是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这个小生态系统就在未受外来干扰的情况下逐步崩溃。
可见,人类的科学技术在应用到创造自然时,还是有很大问题的。
所以,我认为,对环境也就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是要建立在不去破坏的基础上。
近年来夏季全球普遍高温。我国南方以及欧洲的气温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可谓前所未有。酷热的天气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仅在欧洲就有3000多人因高温而死去,超过了任何一次恐怖袭击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对此,人们要问这是天灾还是人祸?
我们认为,这是大自然向人类所进行的一次报复。近年来,环境破坏严重,气候异常。因此而酿成的灾祸又何此这一起呢?1997年6月,厄尔尼诺大举肆虐太平洋东部的南美诸国。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拿马连遭暴雨或干旱。接着,位于西太平洋的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遭受了几十年少见的干旱。因为干旱,当年9月印度尼西亚燃起森林大火,持续数月。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东南亚国家的上空笼罩的浓烟,甚至导致客机坠毁。
这一起起环境灾难无时不刻在向人类敲响警钟,有些人却无动于衷,继续毁坏自然环境。据统计,人类每年从工业中排放二氧化碳220吨,污水近1000立方公里。由此造成的臭氧空洞,“温室”效应,酸雨及各类环境污染早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再不悬崖勒马,自然将无情地向人类展开报复,直到将人类从地球上撵走。
人类为何如此破坏环境呢?说白了就是为了钱。一些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达国家为牟取暴利,掠夺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一些人更是愚昧短见,要钱不要命。其实可以说这些行为都是对经济学的无知。
据统计,环境的恶化,致使地球上平均每年递增4000万环境病患者。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儿童因患病死去,乃至有难以统计的胎儿在母腹中就变成畸形。而治疗好家伙病所消耗的社会财富大大超过了破坏环境所取得的经济利益。所以说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是一场赔钱的买卖。
环境总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美好的环境会使人工作能力递增,例如美国的硅谷。环境的恶化必定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降低工作效率。精明人一算就知道,破坏环境最愚蠢。
经济发展重要
首先“保护环境”的涵义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二。1、把已经被破坏的修复回来;2、保护没有被破坏的不再被破坏。我们说环境保护的产生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没有经济发展,何谈环境保护?发展是人类不变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而环境保护是现阶段彰显出来的一个问题,看到问题解决问题,但发展不能等。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最终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消亡。
在人类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初期,由于能力所限,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环境的一定程度的破坏。粗放型经济会破坏环境,但集约型经济一般不会。而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保了。过去没有大烟囱我们不能发电,现在我们可以建水电站,核电站。这正是经济的质的发展所带来的。同时,经济的发展为环保带来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从04年起,德国为了解决温室效应,投入了一百亿,而发展中国家有没有经济实力做出这样的贡献呢?人要吃饭,要吃饭就要发展经济;人也要环保,要吃饭与环保兼顾也只能靠发展经济。可以说,发展经济治的是环保的本。
人类现在最急需解决的是什么?是生存问题。贫穷和饥饿正在折磨着我们,地球上有8.54亿的人现在正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当中,26亿人现在处于贫困状态当中,我们只有生存发展得好了,我们来做环境保护,让人类生存环境更好才是有意义的。事有轻重缓急,我国当前还不富裕,很多地区还没有到达小康水平,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衣食足而知荣辱,仓亶实而知礼节,不发展经济而让大家衣食足,如何会知道环境保护?所以,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发展经济。环境问题是很重要,但是在没有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情况下谈这个,是本末倒置。经济不发展,环境保护就只有一个口号,不能付诸行动。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更重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课堂主页 --> 答疑
浏览:226&& 大家意见: 3
最后发表时间为:
地理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各种必需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或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生产力发展相对低下的时期,有时地理环境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三方面阐述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 社会发展 作用 一、地理环境及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地理环境是上述诸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不仅如此,不能只从自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来看待地理环境,还应当从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来看待。这样,地理环境不仅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人类活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且在今天,整个人类社会和整个地球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更大系统。以下,我们仅从宏观上分析地理环境与文化、民族、军事政治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起源。文化即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标志着世界历史新阶段开始的文明,最有影响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化,欧洲爱琴海地区、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中国文化。这四个著名的古文化区都处在纬度较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降水虽少但有大河流经,在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十分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古代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最大。由于土地丈量的需要,早期的几何测量学得以发展;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等。 一个文化出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周期。在文化酝酿时期,若有邻近游牧民族的入侵,则一线光明很可能转瞬即逝。在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四周是沙漠,就是我国的渭河流域,四方也是半沙漠及山地,南有秦岭,东有函谷关,构成了一个所谓回塞之国。在这样的区域里,才有利于孕育一个灿烂的文化。 (二)地理环境与民族。所谓民族,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不言而喻,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有它的发生和发展及消亡过程。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生产革命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从此形成了许多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由于社会分工,使得他们朝着不同的环境移动。游牧部落总是朝着温带地区季节多变、水草丰美的地方迁移,而农业部落则定居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他们形成以后,仍然经历着不断的同化、异化和迁移。许多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他们就是借助一定的环境作为保护才得以存在。整个中华民族能有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与起到了阻隔外族入侵作用的这个闭塞的环境有一定关系。西方一些民族和帝国兴起与衰亡也同其环境有关。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是居住在边远山区,也是由于过去在大汉民族主义的民族压迫下,这些受排挤的少数民族只有逃到深山密林中才避免了被征杀。现在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差距将逐渐缩小,向共同发展和繁荣迈进。 (三)地理环境与军事政治。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后,便有阶级斗争,军事是政治斗争的最多形式,军事对社会的发展和破坏都是巨大的。 过去人类生产力较低时期,沙漠、高山、海洋都是天然屏障,许多国家可以借助这些条件阻止外国的入侵。最典型的可以说是中国。回想过去,西方许多大帝国的兴起和远征,如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帝国的兴起,罗马帝国的统一,这些帝国能统一,因为内部没有巨川大山阻隔,虽有沙漠,但不如撒哈拉沙漠那样难于逾越。中国西有青藏高原阻挡,东南有山地密林的遮掩,外族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外,其他外族很少能影响中国。又如英国和日本,由于海洋的阻隔,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没有受到外族占领,成吉思汗曾两次东征日本,都遇台风而全军覆没。 日本在近代史上是一个极富侵略的国家并同一系列的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军阀主义者声称,这与其国土资源和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在这样一个狭小而又贫瘠的国家里发展,首先就遇到一个生产力发展与原料来源、销售市场发生尖锐矛盾的严重问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往往是采取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时至今日,日本成了资本主义世界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是日本的地理环境仍然在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经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增长,自然资源贫乏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日本经济对外国资源的依赖达到了关系它生死存亡的程度,日本岛国地理位置,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各个时期,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 生产力与地理环境有直接联系,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也不同。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与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一种数量关系,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促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平衡性。 自然条件的优越与恶劣,自然资源的丰富与贫乏,如气候的好坏,土壤的肥沃程度等,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自然条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尤为重要。因为:第一,劳动生产率由各种情况决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自然条件无疑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第二,生产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像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一是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像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在人类文化的初期,第一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人类发展的较高阶段,第二类富源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见,在人类文化的早期人们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更大,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就更大。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意味着生产者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提供更多的一般剩余劳动,这是加速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像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在建国之初尚停留在原始社会或奴隶制社会,地理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不能不说是起了相当的作用。由于北极圈的极度严酷的自然条件,使得那里的居民像爱斯基摩人等的生产和社会发展长期停滞,可算是地理环境的作用的一个极端的例子。 另外,地理环境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形式的协作,特别是简单协作,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如季节的需要促使农业或畜牧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较多的劳动力从事抢种、抢收、剪羊毛等。河流用于灌溉时也产生了筑坝开渠等协作的需要,抗御突发性的灾变如洪水,往往也是人们组织协作的重要动力。 但是,良好的地理环境只是提供了生产发展和一般剩余劳动的可能性,并不提供现实性。生产的发展要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我们决不能把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过分夸大或绝对化。 其次,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除表现为数量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它对生产力的性质和特点的影响上,即除了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差异性与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的作用。 人类的历史发展证明,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是富有差异性和自然产品多样性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古文化多数发生在温带和亚热带,资本主义也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不同的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运动各具特色,从而使生产力及其结构也各具特色。在生产力诸因素中,劳动对象具有什么特点,劳动工具和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的生产技术就具有相应的特色。另外,劳动工具的材料对于形成生产力特色也有重要关系,没有金属的地方,土著居民就无法用自己的力量进入金属时代。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表现为:第一,促成了古代氏族内部成员按性别和年龄及随季节而改变的劳动的自然条件的分工。第二,形成了各个氏族、部落、地区、民族、国家之间的各具特点的经济生活。第三,由于不同氏族、部落、地区、民族、国家经济生活的不同和各具特色,引起了彼此之间的产品和商品交换。交换打破了原来的氏族、部落、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的地理界限,发展了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加速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生活丰富多样的行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以致到今天形成了全球性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范围内的交往。而这种由于交换形成的相互关系的产生和难易,则是依地理环境的特性为转移的。 三、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地理环境的范围、深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不相同,它是随人类发展而变化的,是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的产物。之所以如此,不仅是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类改造、利用、控制地理环境的能力。正因为这样,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时绝不能忽视地理环境及其作用。 在原始游牧渔猎时期,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石器和棍棒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和武器,火的发明与利用更加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条件,如暖热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原始森林以及河流和湖泊等。人类最早只有按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从事着集体渔猎和采集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的分工,以后铁制工具的使用,又使手工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分化出来,这些与地理环境都有关系。地理环境的差别,产生了人类社会最初的劳动分工和交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居住地,地理条件的差异越多,他们之间的产品交换就越频繁,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往就越多,原始社会的生产和智慧的发展也就越快。 在农业和手工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铜器和铁器的相继应用,人类先后又进入了奴隶制和封建社会时期,这时人们的知识和能力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仍然很大,尤其是有利于灌溉和航行的河道,对于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都是十分必要的条件。随着人类征服海洋能力的加强,近海和内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古希腊和古罗马奴隶占有制经济分别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第三次大分工。陆上和海上的经济联系均比以前有所加强,尤其是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十分活跃,各地域之间开始形成初步分工。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业和手工业是两大生产部门。许多工场和手工业多以水能为动力,炼铁则以木材为燃料。这样,许多作坊工场只能零散地分布于河流两岸距原料和燃料近便的地方,可见,地理环境对生产分布的制约还是十分明显的。 在近代和现代大工业时期,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新的资本主义时代,这种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为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英国产业革命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转为了大机器生产,它使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了,显著地改变了生产力分布的条件。现代水陆交通工具使人类克服自然界障碍的能力显著提高,随着电力工业和一些新能源的采用,工业分布已经摆脱以水为动力条件的局限。这一时期,工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制造出愈来愈多的各类产品,大大改善了人类对周围环境的直接依赖。人类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人类几乎开发了陆地上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人们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机械,改良作物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把依赖人力、畜力维持并保持着原始自然施肥系统的农业改造成为依赖机械化、水利化及化肥农药和化工能源来维持的现代农业。与此同时,也把天然畜牧场逐渐改变成现代化的人工牧场,其结果不仅使农牧产品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使农业生产进一步置于人工的保护和管理下,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环境对它的束缚。 尽管人类同自然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转化的规模迅速扩大,交换的方式由单一的生物学方式转变为生物学、化学的各种方式,并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成功地建立起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但是人们过于盲目乐观估计自己&战胜&自然的能力,忽视了自然对人的制约,过分掠夺自然资源,对许多自然资源不加保护盲目开发和滥用,打破了自然应有的和谐,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现阶段人类已经作用于整个世界的海洋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没有一席之地尚未受到现代工业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人类已经登上月球乘宇宙飞船或其他运载工具到太空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超越地球了。人们大量改变了生产和生活自然条件及发展过程,城市及其一些巨大工程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与自然现象相似,生产过程和自然力相比,其速度和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自然力。在社会的影响下,人类频繁活动使一个作为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的地理环境已经难以自我调节了。 根据以上各方面所述,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从人类社会形成诞生这个角度看,自然环境无疑是决定性的因素,此后才发生交互作用的问题和社会运动的内因问题。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当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极其低下,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还处于自然界的支配之下的时候,地理环境的特性的确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化比自然变化更为迅速这是社会的内部矛盾,生产和其他社会过程增长造成的,而不是由于自然界的变化,这就促使社会从作为外部环境的自然界分离出来,社会是主体,地理环境是被动的客体。目前人类却能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世界,使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成为了一种加入了人的主观作用的能动因素,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能动程度就越大,但地理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造成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种种不和谐。 历史与未来留给我们及后代的回旋余地是狭小的,调整时间是短暂的,基础条件是苛刻的。
最后发表时间为:
地理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各种必需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或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生产力发展相对低下的时期,有时地理环境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三方面阐述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 社会发展 作用 一、地理环境及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地理环境是上述诸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不仅如此,不能只从自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来看待地理环境,还应当从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来看待。这样,地理环境不仅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人类活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且在今天,整个人类社会和整个地球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更大系统。以下,我们仅从宏观上分析地理环境与文化、民族、军事政治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起源。文化即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标志着世界历史新阶段开始的文明,最有影响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化,欧洲爱琴海地区、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中国文化。这四个著名的古文化区都处在纬度较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降水虽少但有大河流经,在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十分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古代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最大。由于土地丈量的需要,早期的几何测量学得以发展;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等。 一个文化出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周期。在文化酝酿时期,若有邻近游牧民族的入侵,则一线光明很可能转瞬即逝。在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四周是沙漠,就是我国的渭河流域,四方也是半沙漠及山地,南有秦岭,东有函谷关,构成了一个所谓回塞之国。在这样的区域里,才有利于孕育一个灿烂的文化。 (二)地理环境与民族。所谓民族,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不言而喻,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有它的发生和发展及消亡过程。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生产革命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从此形成了许多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由于社会分工,使得他们朝着不同的环境移动。游牧部落总是朝着温带地区季节多变、水草丰美的地方迁移,而农业部落则定居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他们形成以后,仍然经历着不断的同化、异化和迁移。许多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他们就是借助一定的环境作为保护才得以存在。整个中华民族能有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与起到了阻隔外族入侵作用的这个闭塞的环境有一定关系。西方一些民族和帝国兴起与衰亡也同其环境有关。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是居住在边远山区,也是由于过去在大汉民族主义的民族压迫下,这些受排挤的少数民族只有逃到深山密林中才避免了被征杀。现在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差距将逐渐缩小,向共同发展和繁荣迈进。 (三)地理环境与军事政治。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后,便有阶级斗争,军事是政治斗争的最多形式,军事对社会的发展和破坏都是巨大的。 过去人类生产力较低时期,沙漠、高山、海洋都是天然屏障,许多国家可以借助这些条件阻止外国的入侵。最典型的可以说是中国。回想过去,西方许多大帝国的兴起和远征,如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帝国的兴起,罗马帝国的统一,这些帝国能统一,因为内部没有巨川大山阻隔,虽有沙漠,但不如撒哈拉沙漠那样难于逾越。中国西有青藏高原阻挡,东南有山地密林的遮掩,外族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外,其他外族很少能影响中国。又如英国和日本,由于海洋的阻隔,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没有受到外族占领,成吉思汗曾两次东征日本,都遇台风而全军覆没。 日本在近代史上是一个极富侵略的国家并同一系列的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军阀主义者声称,这与其国土资源和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在这样一个狭小而又贫瘠的国家里发展,首先就遇到一个生产力发展与原料来源、销售市场发生尖锐矛盾的严重问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往往是采取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时至今日,日本成了资本主义世界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是日本的地理环境仍然在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经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增长,自然资源贫乏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日本经济对外国资源的依赖达到了关系它生死存亡的程度,日本岛国地理位置,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各个时期,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 生产力与地理环境有直接联系,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也不同。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与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一种数量关系,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促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平衡性。 自然条件的优越与恶劣,自然资源的丰富与贫乏,如气候的好坏,土壤的肥沃程度等,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自然条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尤为重要。因为:第一,劳动生产率由各种情况决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自然条件无疑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第二,生产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像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一是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像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在人类文化的初期,第一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人类发展的较高阶段,第二类富源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见,在人类文化的早期人们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更大,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就更大。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意味着生产者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提供更多的一般剩余劳动,这是加速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像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在建国之初尚停留在原始社会或奴隶制社会,地理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不能不说是起了相当的作用。由于北极圈的极度严酷的自然条件,使得那里的居民像爱斯基摩人等的生产和社会发展长期停滞,可算是地理环境的作用的一个极端的例子。 另外,地理环境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形式的协作,特别是简单协作,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如季节的需要促使农业或畜牧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较多的劳动力从事抢种、抢收、剪羊毛等。河流用于灌溉时也产生了筑坝开渠等协作的需要,抗御突发性的灾变如洪水,往往也是人们组织协作的重要动力。 但是,良好的地理环境只是提供了生产发展和一般剩余劳动的可能性,并不提供现实性。生产的发展要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我们决不能把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过分夸大或绝对化。 其次,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除表现为数量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它对生产力的性质和特点的影响上,即除了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差异性与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的作用。 人类的历史发展证明,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是富有差异性和自然产品多样性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古文化多数发生在温带和亚热带,资本主义也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不同的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运动各具特色,从而使生产力及其结构也各具特色。在生产力诸因素中,劳动对象具有什么特点,劳动工具和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的生产技术就具有相应的特色。另外,劳动工具的材料对于形成生产力特色也有重要关系,没有金属的地方,土著居民就无法用自己的力量进入金属时代。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表现为:第一,促成了古代氏族内部成员按性别和年龄及随季节而改变的劳动的自然条件的分工。第二,形成了各个氏族、部落、地区、民族、国家之间的各具特点的经济生活。第三,由于不同氏族、部落、地区、民族、国家经济生活的不同和各具特色,引起了彼此之间的产品和商品交换。交换打破了原来的氏族、部落、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的地理界限,发展了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加速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生活丰富多样的行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以致到今天形成了全球性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范围内的交往。而这种由于交换形成的相互关系的产生和难易,则是依地理环境的特性为转移的。 三、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地理环境的范围、深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不相同,它是随人类发展而变化的,是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的产物。之所以如此,不仅是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类改造、利用、控制地理环境的能力。正因为这样,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时绝不能忽视地理环境及其作用。 在原始游牧渔猎时期,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石器和棍棒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和武器,火的发明与利用更加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条件,如暖热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原始森林以及河流和湖泊等。人类最早只有按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从事着集体渔猎和采集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的分工,以后铁制工具的使用,又使手工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分化出来,这些与地理环境都有关系。地理环境的差别,产生了人类社会最初的劳动分工和交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居住地,地理条件的差异越多,他们之间的产品交换就越频繁,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往就越多,原始社会的生产和智慧的发展也就越快。 在农业和手工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铜器和铁器的相继应用,人类先后又进入了奴隶制和封建社会时期,这时人们的知识和能力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仍然很大,尤其是有利于灌溉和航行的河道,对于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都是十分必要的条件。随着人类征服海洋能力的加强,近海和内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古希腊和古罗马奴隶占有制经济分别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第三次大分工。陆上和海上的经济联系均比以前有所加强,尤其是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十分活跃,各地域之间开始形成初步分工。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业和手工业是两大生产部门。许多工场和手工业多以水能为动力,炼铁则以木材为燃料。这样,许多作坊工场只能零散地分布于河流两岸距原料和燃料近便的地方,可见,地理环境对生产分布的制约还是十分明显的。 在近代和现代大工业时期,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新的资本主义时代,这种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为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英国产业革命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转为了大机器生产,它使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了,显著地改变了生产力分布的条件。现代水陆交通工具使人类克服自然界障碍的能力显著提高,随着电力工业和一些新能源的采用,工业分布已经摆脱以水为动力条件的局限。这一时期,工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制造出愈来愈多的各类产品,大大改善了人类对周围环境的直接依赖。人类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人类几乎开发了陆地上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人们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机械,改良作物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把依赖人力、畜力维持并保持着原始自然施肥系统的农业改造成为依赖机械化、水利化及化肥农药和化工能源来维持的现代农业。与此同时,也把天然畜牧场逐渐改变成现代化的人工牧场,其结果不仅使农牧产品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使农业生产进一步置于人工的保护和管理下,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环境对它的束缚。 尽管人类同自然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转化的规模迅速扩大,交换的方式由单一的生物学方式转变为生物学、化学的各种方式,并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成功地建立起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但是人们过于盲目乐观估计自己&战胜&自然的能力,忽视了自然对人的制约,过分掠夺自然资源,对许多自然资源不加保护盲目开发和滥用,打破了自然应有的和谐,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现阶段人类已经作用于整个世界的海洋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没有一席之地尚未受到现代工业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人类已经登上月球乘宇宙飞船或其他运载工具到太空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超越地球了。人们大量改变了生产和生活自然条件及发展过程,城市及其一些巨大工程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与自然现象相似,生产过程和自然力相比,其速度和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自然力。在社会的影响下,人类频繁活动使一个作为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的地理环境已经难以自我调节了。 根据以上各方面所述,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从人类社会形成诞生这个角度看,自然环境无疑是决定性的因素,此后才发生交互作用的问题和社会运动的内因问题。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当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极其低下,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还处于自然界的支配之下的时候,地理环境的特性的确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化比自然变化更为迅速这是社会的内部矛盾,生产和其他社会过程增长造成的,而不是由于自然界的变化,这就促使社会从作为外部环境的自然界分离出来,社会是主体,地理环境是被动的客体。目前人类却能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世界,使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成为了一种加入了人的主观作用的能动因素,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能动程度就越大,但地理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造成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种种不和谐。 历史与未来留给我们及后代的回旋余地是狭小的,调整时间是短暂的,基础条件是苛刻的。
最后发表时间为:
地理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各种必需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或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生产力发展相对低下的时期,有时地理环境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三方面阐述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 社会发展 作用 一、地理环境及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地理环境是上述诸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不仅如此,不能只从自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来看待地理环境,还应当从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来看待。这样,地理环境不仅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人类活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且在今天,整个人类社会和整个地球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更大系统。以下,我们仅从宏观上分析地理环境与文化、民族、军事政治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起源。文化即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标志着世界历史新阶段开始的文明,最有影响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化,欧洲爱琴海地区、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中国文化。这四个著名的古文化区都处在纬度较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降水虽少但有大河流经,在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十分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古代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最大。由于土地丈量的需要,早期的几何测量学得以发展;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等。
一个文化出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周期。在文化酝酿时期,若有邻近游牧民族的入侵,则一线光明很可能转瞬即逝。在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四周是沙漠,就是我国的渭河流域,四方也是半沙漠及山地,南有秦岭,东有函谷关,构成了一个所谓回塞之国。在这样的区域里,才有利于孕育一个灿烂的文化。
(二)地理环境与民族。所谓民族,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不言而喻,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有它的发生和发展及消亡过程。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生产革命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从此形成了许多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由于社会分工,使得他们朝着不同的环境移动。游牧部落总是朝着温带地区季节多变、水草丰美的地方迁移,而农业部落则定居于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他们形成以后,仍然经历着不断的同化、异化和迁移。许多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他们就是借助一定的环境作为保护才得以存在。整个中华民族能有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与起到了阻隔外族入侵作用的这个闭塞的环境有一定关系。西方一些民族和帝国兴起与衰亡也同其环境有关。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是居住在边远山区,也是由于过去在大汉民族主义的民族压迫下,这些受排挤的少数民族只有逃到深山密林中才避免了被征杀。现在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差距将逐渐缩小,向共同发展和繁荣迈进。
(三)地理环境与军事政治。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后,便有阶级斗争,军事是政治斗争的最多形式,军事对社会的发展和破坏都是巨大的。
过去人类生产力较低时期,沙漠、高山、海洋都是天然屏障,许多国家可以借助这些条件阻止外国的入侵。最典型的可以说是中国。回想过去,西方许多大帝国的兴起和远征,如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帝国的兴起,罗马帝国的统一,这些帝国能统一,因为内部没有巨川大山阻隔,虽有沙漠,但不如撒哈拉沙漠那样难于逾越。中国西有青藏高原阻挡,东南有山地密林的遮掩,外族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外,其他外族很少能影响中国。又如英国和日本,由于海洋的阻隔,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没有受到外族占领,成吉思汗曾两次东征日本,都遇台风而全军覆没。
日本在近代史上是一个极富侵略的国家并同一系列的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军阀主义者声称,这与其国土资源和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在这样一个狭小而又贫瘠的国家里发展,首先就遇到一个生产力发展与原料来源、销售市场发生尖锐矛盾的严重问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往往是采取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时至今日,日本成了资本主义世界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是日本的地理环境仍然在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经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增长,自然资源贫乏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日本经济对外国资源的依赖达到了关系它生死存亡的程度,日本岛国地理位置,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各个时期,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
生产力与地理环境有直接联系,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也不同。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与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一种数量关系,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促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平衡性。
自然条件的优越与恶劣,自然资源的丰富与贫乏,如气候的好坏,土壤的肥沃程度等,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自然条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尤为重要。因为:第一,劳动生产率由各种情况决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自然条件无疑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第二,生产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像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一是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像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在人类文化的初期,第一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人类发展的较高阶段,第二类富源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见,在人类文化的早期人们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更大,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就更大。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意味着生产者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提供更多的一般剩余劳动,这是加速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像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在建国之初尚停留在原始社会或奴隶制社会,地理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不能不说是起了相当的作用。由于北极圈的极度严酷的自然条件,使得那里的居民像爱斯基摩人等的生产和社会发展长期停滞,可算是地理环境的作用的一个极端的例子。
另外,地理环境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形式的协作,特别是简单协作,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如季节的需要促使农业或畜牧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较多的劳动力从事抢种、抢收、剪羊毛等。河流用于灌溉时也产生了筑坝开渠等协作的需要,抗御突发性的灾变如洪水,往往也是人们组织协作的重要动力。
但是,良好的地理环境只是提供了生产发展和一般剩余劳动的可能性,并不提供现实性。生产的发展要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我们决不能把地理环境对生产的影响过分夸大或绝对化。
其次,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除表现为数量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它对生产力的性质和特点的影响上,即除了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差异性与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的作用。
人类的历史发展证明,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是富有差异性和自然产品多样性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古文化多数发生在温带和亚热带,资本主义也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自然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不同的人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运动各具特色,从而使生产力及其结构也各具特色。在生产力诸因素中,劳动对象具有什么特点,劳动工具和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的生产技术就具有相应的特色。另外,劳动工具的材料对于形成生产力特色也有重要关系,没有金属的地方,土著居民就无法用自己的力量进入金属时代。这种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表现为:第一,促成了古代氏族内部成员按性别和年龄及随季节而改变的劳动的自然条件的分工。第二,形成了各个氏族、部落、地区、民族、国家之间的各具特点的经济生活。第三,由于不同氏族、部落、地区、民族、国家经济生活的不同和各具特色,引起了彼此之间的产品和商品交换。交换打破了原来的氏族、部落、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的地理界限,发展了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加速了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生活丰富多样的行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以致到今天形成了全球性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范围内的交往。而这种由于交换形成的相互关系的产生和难易,则是依地理环境的特性为转移的。
三、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地理环境的范围、深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不相同,它是随人类发展而变化的,是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的产物。之所以如此,不仅是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类改造、利用、控制地理环境的能力。正因为这样,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时绝不能忽视地理环境及其作用。
在原始游牧渔猎时期,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石器和棍棒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和武器,火的发明与利用更加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条件,如暖热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原始森林以及河流和湖泊等。人类最早只有按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从事着集体渔猎和采集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的分工,以后铁制工具的使用,又使手工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分化出来,这些与地理环境都有关系。地理环境的差别,产生了人类社会最初的劳动分工和交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居住地,地理条件的差异越多,他们之间的产品交换就越频繁,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往就越多,原始社会的生产和智慧的发展也就越快。
在农业和手工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铜器和铁器的相继应用,人类先后又进入了奴隶制和封建社会时期,这时人们的知识和能力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仍然很大,尤其是有利于灌溉和航行的河道,对于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都是十分必要的条件。随着人类征服海洋能力的加强,近海和内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古希腊和古罗马奴隶占有制经济分别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一时期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第三次大分工。陆上和海上的经济联系均比以前有所加强,尤其是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十分活跃,各地域之间开始形成初步分工。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农业和手工业是两大生产部门。许多工场和手工业多以水能为动力,炼铁则以木材为燃料。这样,许多作坊工场只能零散地分布于河流两岸距原料和燃料近便的地方,可见,地理环境对生产分布的制约还是十分明显的。
在近代和现代大工业时期,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新的资本主义时代,这种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为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英国产业革命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转为了大机器生产,它使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了,显著地改变了生产力分布的条件。现代水陆交通工具使人类克服自然界障碍的能力显著提高,随着电力工业和一些新能源的采用,工业分布已经摆脱以水为动力条件的局限。这一时期,工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制造出愈来愈多的各类产品,大大改善了人类对周围环境的直接依赖。人类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人类几乎开发了陆地上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人们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机械,改良作物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把依赖人力、畜力维持并保持着原始自然施肥系统的农业改造成为依赖机械化、水利化及化肥农药和化工能源来维持的现代农业。与此同时,也把天然畜牧场逐渐改变成现代化的人工牧场,其结果不仅使农牧产品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也使农业生产进一步置于人工的保护和管理下,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环境对它的束缚。
尽管人类同自然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转化的规模迅速扩大,交换的方式由单一的生物学方式转变为生物学、化学的各种方式,并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成功地建立起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但是人们过于盲目乐观估计自己&战胜&自然的能力,忽视了自然对人的制约,过分掠夺自然资源,对许多自然资源不加保护盲目开发和滥用,打破了自然应有的和谐,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现阶段人类已经作用于整个世界的海洋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没有一席之地尚未受到现代工业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人类已经登上月球乘宇宙飞船或其他运载工具到太空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超越地球了。人们大量改变了生产和生活自然条件及发展过程,城市及其一些巨大工程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与自然现象相似,生产过程和自然力相比,其速度和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自然力。在社会的影响下,人类频繁活动使一个作为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的地理环境已经难以自我调节了。
根据以上各方面所述,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从人类社会形成诞生这个角度看,自然环境无疑是决定性的因素,此后才发生交互作用的问题和社会运动的内因问题。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当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极其低下,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还处于自然界的支配之下的时候,地理环境的特性的确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化比自然变化更为迅速这是社会的内部矛盾,生产和其他社会过程增长造成的,而不是由于自然界的变化,这就促使社会从作为外部环境的自然界分离出来,社会是主体,地理环境是被动的客体。目前人类却能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世界,使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成为了一种加入了人的主观作用的能动因素,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能动程度就越大,但地理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造成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种种不和谐。
历史与未来留给我们及后代的回旋余地是狭小的,调整时间是短暂的,基础条件是苛刻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性与爱 哪个更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