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哪年给我们插上翅膀是拟物

[转载]高考模拟题7
高考模拟题7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 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间断(ji&n)&&&&&
包扎(zā)  && 折价(zh&
煊赫一时(xuān)
B.绯闻(fēi)&&&&
删削(xiāo)&&&&&&
祛(qū)斑&&&&&&&
好高骛远 (w&)
C.下载 (zǎi)&&&&
喟然(ku&)&&&&&&&&
(zǐ)&&&&&&&
敷衍塞责 (s&)
D.恪守 (k&)&&&&
慰藉(ji&)&&&&&&
潦倒(li&o)    & 繁文缛节(rǔ)
1 A (B削:xuē C.载 (z&i)&&  
D. 缛r&)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蒙蔽 风采 侦查兵
大才小用&&&&&&&&
B.诋毁 折叠 钉扣子 堕落腐化
C.福分 返工 井
作风肤浅&&&&&&&&
D.彗星 具备 反光镜 偷工简料
2.B(A查-察 材-才 C肤-浮 D简-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天来奥巴马不断向中国发难,对北京方面的愤怒置若罔闻,就是为了要在国会中期选举临近的关头取悦选民、挽救不断下跌的民众支持率。
目前,中国抗旱面临严峻形势。在西南地区旱情仍呈持续发展的同时,北方地区旱情已经抛头露面。&&&&&&&&&
C.在商品房价格迅速攀高的情况下,大量违法建筑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每一座大型城市的边缘,成为城市化浪潮中社会治理的尴尬地带。&
D.经济学家认为,在当前经济回暖的情况下。假如过早地退出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会让已经取得的成果化为泡影,进而恶化就业形势。
3.A(B抛头露面:原指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现指公开露面。C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好的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句中属于褒贬不当。D化为泡影:多用来指“希望、诺言、计划”这类还未成为事实的东西落空。句中意思指本来存在的成果消失,宜用“化为乌有”。)
4.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当地时间3月26日晚9点至10点之间,韩国海军一艘在西海白翎岛附近海域执行警戒任务的哨戒舰发生原因不明的沉船事故,目前海军正在营救舰上人员。
B.突然,一群人冲过来试图拦截城管队员离开,接着,几名身着制服的人转身与一中年男子发生冲突,现场顿时一片混乱。
C.雷闯曾在2009年7月高考招录前夕致信全国高校校长,呼吁高考录取时平等对待包括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内的每一个考生,被称为“乙肝维权第一人”。
D在郑民生面对检察机关审讯时,明确交代了自己的作案动机。他表示,他的所作所为针对的就是两个人,一个人是他的老领导,另一个人是他的第二任女友叶某。
4.C(A应为“发生原因不明的沉船事故”。B“拦截城管队员离开”不通。D“在……时”淹没主语。)
5.下列各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
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公众热爱科学、理解科学、接受科学的现代科普理念,培养和启蒙国民科学精神的因子。
①据有关部门的一份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尚不到2%。
②从横向和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不容乐观。
③这种竞争,最终又必然体现为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
④虽然从“天狗蚀日”的迷信,到今天凡有井水处皆争看日全食,我们的国民科学素养,已经有了一个质的提高。
⑤无论时下还是未来的竞争,都已经是以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为 主的综合国力竞争。
②①⑤③④&&&&&
④①②⑤③&&&&&
C.①④⑤③②&&&&&
D.⑤③④②①
5.D(⑤解说首句“不容否认的事实”;③“这种竞争”指⑤中的“综合国力竞争”;④②转折关系的复句,指出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状况①进一步具体说明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引出后文“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日: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故日: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⑤;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i):背向。&&&
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
③文:礼仪制度。
④族:音z&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
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下则好非其上&&&
&&&&&&&&&&&&&&&&&&&&&&&&&
B.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
& 粲:明白
C.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D.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上则不能爱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劳苦而功高,未尝有封侯之赏
礼莫大于圣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了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种必然陷于困厄的情况,含有“危”“灭”是人自己造成的之意。
B.作者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能力。
C.对事物的区别比不上确定名分更重要,而与制定礼法相比,确定名分又显得不太重要,而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
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来说明礼仪制度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湮没,故应抓紧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工作。
9.用/给文中打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
,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3分)
译文:&&&&&&&&&&&&&&&
&&&&&&&&&&&&&&&&&&&&&&&&&&&&&&&&&&&&&&&&&&&&&&&&&&
&(2)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译文:&&&&&&&&&&&&&&&&&&&&&&&&&&&&&&&&&&&&&&&&&&&&&&&&&&&&&&&&&&&&&&&&&
(3)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4分)
译文:&&&&&&&&&&&&&&&&&&&&&&&&&&&&&&&&&&&&&
&&&&&&&&&&&&&&&&&&&&&&&&&&&&
6.C(此处“察”应解为“明显,清楚”。)
7.A(A都为转折连词“却”。B介词“因为”/连词“因为”。C转折连词“却”/并列连词。D介词“比”/介词“在”。)
8.D(联系全文可知用“五帝”“禹汤”的例子用来浣明的是要法后土,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湮没。)
9.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每两处1分,全对3分)
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所区别)。(注意:然则,特,辨)
(2)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注意:以,微,此之谓)
(3)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它们用来治理乱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也可意译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同)。”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了(于是普通人就糊涂了)。(注意:妄人,异道,众人,惑)
参考译文:
&&人有三种不吉利的事:年幼却不肯侍奉年长的,卑贱却不肯侍奉尊贵的,没有德才却不肯侍奉贤能的,这是人的三种祸害啊。人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却不能爱护臣民,做了臣民却喜欢非议君主,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比不上),背后又毁谤(他),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种情况;知识浅陋,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爱之人却不能推崇,对明智之士却不能尊重,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种情况。人有了这“三不祥”、“三必穷”的行为,如果当君主就必然危险,做臣民就必然灭亡。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什么呢?我要说: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这是无须等待(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这是禹与桀所相同的。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所区别)。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但没有男女之间的界限。而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它对所有的事物没有不分辨的。
(对各种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别没有比确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确定名分没有比遵循礼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礼法没有比效法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帝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就说:礼仪制度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所以说:想要观察圣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代的帝王便是这样。那所谓后代的帝王,就是现在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舍弃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所以说: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那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审察周王朝的治国之道,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
,它们用来治理好乱世的是不一样的方法,(也可意译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同)。”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或“糊涂”)了。那些晋通人,是愚笨而不会辩说,浅陋而没有标准的人、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在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盔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
,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但不如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那么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事情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要。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三、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7分)
旱& 苦& 热   &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有人认为本诗首联“屠”“着翅”两词用得巧妙,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3分)
 &&&&&&&&&&&&&&&&&&&&&&&&&&&&&&&&&&&&&&&&&&&&&&&&&&&&&&&&&&&&&&&&&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暑旱”?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请简要分析。(4)
11.(1)“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驱除、消除。
“清风无力屠得热”,写清风本应能够驱热,此刻却无力驱除暑热。“屠”字以示对暑热的憎恨之深。(2分)“着翅”一词用得生动,落日本来无翅,“着翅上山”,显其不肯降落。“落日着翅飞上山”,写太阳能够助热,此刻却应落不落。“着翅”以示盼望早日落山之切。(2分)
(2)表现手法:①比拟。拟人,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为力;拟物,落日插上翅膀。(1分)②虚实结合。“人固已惧江海竭”一句是实写,“天岂不惜河汉干”一句是想象,诗人从人间忧惧江海枯竭,联想到天上也该怜惜河汉将干。表现了暑旱之严重。(1分)
思想:这首诗本因苦热而发,但诗中表现的是天下人的苦热。即或有清凉世界,如果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便不忍独游其间。诗人自恨不能拯天下人脱离火坑,也就不愿独自一个人去。这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胸襟抱负,正是诗人的可贵之处。(2分)
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琵琶行》)
(2)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默写)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
(《六国论》)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 学》)
12.(1)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难
(2)①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②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模式”蕴含的价值理念
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走自己的路,形成了一种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西方社会对之予以了高度的关注。他们的关注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模式”决不
仅仅是一条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路,其所蕴含、所体现的和谐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价值支撑。清晰明白地向世界阐述“中国模式。”的价值理念,不仅可以为中国更进一步发展赢得良好空间,还可以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首先,和谐发展是以“不同”为前提的。“中国模式。”告诉世界,发展模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其“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在审慎把握自身不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就成为了不同社会的当然选择。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
“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社会僵化衰落,不管哪种模式看起来是多么的先进、多么的现代、多么的科学。
30多年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模式不是对西方模式的“克隆”,而是对西方发展范式的突破与超越。在西方范式内发展,中国可能会有小的进展,但难有大作为。只有跳出西方发展的三界外,不在西方发展的五行中。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在这个意义上,“特色”不是一种借口,而是一种本能,一种策略。
有的人担心,过多地讲“中国模式”,过多地强调与西方发展的不同,会引发争议,要低调一些,甚至不主张提“中国模式”。其实恰恰相反。有道是“和而不同”,旗帜鲜明地表明的“不同”,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和谐相处;大大方方地表明“不同”,也才能更好地和谐相处。
其次,和谐发展是着眼于“各取所需”的。“中国模式”告诉世界,不同的发展模式之间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可以互利的。&&
这种互利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的贸易合作,更多地体现在文化政治领域的交流借鉴。比如,中国文化中“仁爱”的精神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改变霸权思维,与民族国家和平相处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西方某些大国出于自己的利益和为了维护有利于自己的现有国际秩序,以所谓“国际公理”、“人类普遍价值”,向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众强加自己的价值观、文化观乃至宗教观,其他民族和群体稍有不接受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进行大肆讨伐,这当然是不能为其他民族和群体所接受的&&&
再次,和谐发展不希望也不主张“一花独放”。“中国模式”告诉世界,不同发展模式是会长期存在并长期和谐相处的。
有人会问,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成功会不会取代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呢?有的西方学者业已得出肯定的判断。但我们的回答是,在可预计的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与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之间不存在谁终结谁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模式的成功,不是消除了西方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提升了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相互竞争的水平。
13.下列选项中关于“中国模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模式”是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走自己的路而形成的一一种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B.“中国模式”不仅是一条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之路,也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价值支撑,引起了西方社会的高度关注。
C“中国模式”蕴含着自己的价值理念,清晰明白地向世界阐述这些价值理念,可以为中国更进一步发展赢得良好空间。
D.“中国模式”突破并超越了西方的发展范式。30多年来,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14.下列不属于中国模式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一项是
A.由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其“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世界和谐发展的前提是“不同”。
B.不同的发展模式之间可以互利,不是你死我活,各国和谐发展要着眼于“各取所需”。&
C.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与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之间不存在谁终结谁的问题。
D.过多地讲“中国模式”,过分强调与西方发展的不同,会引发争议,这样不利于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和谐相处。
1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特色”不是一种借口,而是一种本能,一种策略。中国要真正地发展起来,就要跳出西方发展的三界外。
B.不管哪种模式看起来是多么的先进、多么的现代、多么的科学,都不能强求一律,各国只有在审慎把握自身不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才不会使人类社会僵化衰落。
C.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成功会取代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但我们认为中国模式不会消除西方社会发展模式,而是提升了两种发展模式之问相互竞争的水平。
D.中国文化中“仁爱”的精神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改变霸权思维,与民族国家和平相处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今后我们可以在文化政治领域与世界各国做更多的交流借鉴。
&13.B(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价值支撑的是“中国模式”所体现出来的和谐发展的理念,而&&
并非是“中国模式”本身)。
14.D(D项所阐述的恰恰与“和谐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因为和谐发展强调“和而不同”。)&
15.C(不是西方学者普遍认为)&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①《诗经》里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美酒,以介眉寿”的句子。人们在翻译时,往往将
“剥”翻译成“击打”,其实,“剥”是“落”的意思,可以想见在那个时候,枣是成熟掉落在地上的,并不需要击打,击打是人们后来总结出来的经验。
②因为日积月累的经验,人们终于摸透了枣树的“犟脾气”:越是被抽打厉害的,来年结果越多,反之,越是未被抽打的,来年结果就越少。枣树的这种特性,似乎阐释了一个历史的真理:未经磨难,难有成就;磨难愈多,成就越大。
③中国历史向来就有一条二律悖反的规律: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好坏成反比。
④至少,杜甫是一个例子。他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一生却过得凄凄惨惨。
⑤这位大诗人在《又呈吴郎》写过枣树。杜甫漂泊到夔州时,住在成都西郊的草堂,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介意,只因老妇人衣食无着、无儿无女,枣树就是她的生活来源。后来,杜甫搬家后,把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他人打枣。杜甫就写下诗句来劝告吴郎。诗圣的悲悯情怀,不知会不会感化吴郎?我没到过现在的杜甫草堂,也不知这几棵枣树如今还在不在?
⑥枣树貌不惊人,但枣花蜜是最好的蜜,枣果被称为百果之王,枣木也是良材。
⑦白居易有《杏园中枣树》一诗:“人言百果中,惟枣凡且鄙。皮皱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先是以自嘲语气写枣树丑陋没有自知之明,来到这个世上纯属错误,然而接下来却说:
“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已。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赞美枣树旺盛的生命力是谁也挡不住的。诗末又言“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只有忍辱负重、木质坚硬的枣树是担负重任的良材。
⑧枣树在鲁迅先生的《秋夜》里最是让人费解:“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后来有学者研究出这两棵枣树一棵象征鲁迅,一棵象征周作人,两兄弟隔膜很深,互相孤立;还有人说这是作者无聊寂寞心境的外化:连树都是如此单调!鲁迅希望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最好是别的什么树,可另一棵树竟然也是枣树!
⑨我却不以为然,枣树,在逆境中顽强地生长,在孤寂中壮大。鲁迅在《秋夜》中还写道:“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杆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枣树在先生笔下,其实是黑夜中正义的灵魂,也是先生无声的、顽强的自我象征,这种写法只是表明他对枣树的偏爱,强调自己的人格和立场罢了,这一点,和白居易是相通的。
⑩同时代的郁达夫写有一篇名作《古都的秋》,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很久了,可惜的是大多数老师没有注意这篇文章中关于枣树的描写:“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11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其实颇具深意,枣树不择地点地顽强生长,随遇而安,不就是郁达夫颠沛流离又不甘沉沦的生活写照吗?
12枣树是乡土的象征,萧乾的《枣核》写得颇为深情。他记叙动身到美国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托他带几颗生枣核,他觉得很蹊跷,等带到之后,才知同窗常常想起北京总步胡同的枣树,想让故乡的枣核在他乡生根发芽,以慰思乡之情。几粒小小的枣核,也可以牵出叶落归根的向往。而我犹感动于作家发出的跨越沧桑的感叹,“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只有其貌不扬的枣树才能够与这份沧桑融为一体,换到别的什么果树,杏树、梨树、桃树、李子树,好像都不
大揩调,就像枣树那斑驳粗糙的树皮更适合布满老茧的双手去抚摩,而非纤纤玉手去戏耍。
13枣子红了。日子火了,似乎是好事。但如果碧青的枣子中间,有几颗提前红了呢?这种情形,想必好多人都看见过,但思索过原因的人少,从中悟出哲理的人更少。
14而在诗坛享有“硬汉诗人”之称的牛汉,就观察过,思索过早熟的枣子,他看到自家的枣树上,总有几颗枣子红得特别早,就问祖母,祖母说:“那是虫子咬了心的。”果然,它们不久就枯干凋落了。
15诗人苦涩地自称“是一颗早熟的枣子”,是一颗被迫成熟的枣子,“一夜之间由青变红。仓促地完成了我的一生”,诗人请求别人不要赞美“我”,因为“我憎恨这悲哀的早熟,我是大树母亲绿色的胸前,凝结的一滴受伤的血。”诗人反思自己的一生,对历史和命运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很红很红,但我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历史作弄,真像那些突然入侵的虫子,毁灭了珍贵的青春年华!
16现在的人们热衷
繁华与高贵,会欣赏娇艳的桃李,美艳的玫瑰,名贵的兰花,对于卑微的枣花是少有人留意的了。
16.第9段划线句中的“这一点”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17.第15段“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很红很红,但我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8.第16段的收尾收得好,请说明理由。(6分)
19.有人认为牛汉的那颗“早熟的枣子”与整个文章的基调不吻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6分)
白居易通过写枣树的忍辱负重、木质坚硬,喻外貌不起眼,但能担当重任的人。表达了他的人格理想。(如果直接引用“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再作分析也对;引错则错。)
17. 羡慕青春年华,为自己夭折的青春痛 心。(为应有而没有的青春或者短暂仓促的青春而痛心也可以)
18.通过对比,反映了当代人追逐繁华高贵,而对质朴而内涵丰富的事物却很淡漠的社会现实。结尾处一笔,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
19.不同意。看起来前面写枣都从正面展开,而牛汉那颗“早熟的枣子”却是苦涩的,但是全文写枣树都是突出它的磨难、孤寂和沧桑,基调的是沉重的、压抑的。所以二者是吻合的。这样处理把“文人与枣”的话题引入到令人深思的哲理层面,丰富了“文人与枣”的内涵。
六、(6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20.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题。(6分)
&&&&&&&&&&&&&&&&&&&&&&&&&&&&
习惯动作  
  省里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老冒饶有兴致地早早端着一杯茶坐在了会场二排。
  一位领导话音刚落,伴着电视里爆以热烈的掌声,老冒的双手也使劲地鼓了起来。可当老冒的双眼移向同事时,大家竟都用惊讶的眼光看着他!奇怪了,别人为什么不和他一起鼓掌呢?老冒百思不得其解。
  会上,当省里一位主要领导一讲完话,主持人大声说,大家鼓掌!老冒的双手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拍打了起来!可就是还是没有一个人陪他鼓掌!他自个儿接着又想了好一会儿,终于回过神来了:哦,是电视电话会!我们分会场鼓不鼓掌上级领导都是听不到、也看不见的。算我白费力气了。
  可当会议结束时,随着银幕上掌声响起来,老冒那双不安分的手却还是依然打了起来!
这篇小说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100字左右)
21.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时间加以评论。请自选角度评价下面的一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100字左右。(6分)
扬子晚报11月6日报道&
从今天开始,南京正式通过媒体曝光醉酒驾车者,首批公布的名单共有106人,都是在7月份被警方查获并实施拘留的。交管部门介绍,曝光还将不定期发布。有人提出醉驾者拘留后还要被曝光是不是过于严厉一说,交管部门认为,曝光可以使醉驾者得到震撼,以后不敢再有类似行为,同时给其他司机以警示。被曝光者感到“很震惊”,认为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此事反应不一,而交管则认为曝光不侵权。
21.答题参考角度:
①通过媒体曝光醉驾者具有正面意义,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交管部门作为行政机关,只要合理、合法,采取灵活的方式执法是可以接受的。
②曝光醉驾名单,让整个社会来监督,对醉驾者起警 示作用,结合罚款、吊销执照和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综合治理效果更佳。
③曝光醉驾行为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是曝光醉驾无法可依,行政处罚不得以正义的名义随意“加刑”,以免侵害公众隐私权。(新闻的主题内容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曝光醉驾与后续反应,所以评论内容要包含这两个方面,评分时各占2分)
七、(6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那是临近高考的一个晚上,儿子正在家里复习功课,可突然停电了,儿子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埋怨。父亲听见了,走进书房,对儿子说:“孩子,现在你要做的,是去点亮一支蜡烛。”
22.作文依照2009年高考标准评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