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学院贴吧出来做的女孩都在哪里站台

  记者从省招考办了解到,2015年我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试点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下发,今年我省将扩大高职“单招”规模,具有“单招”资格的高职院校由去年13所增至25所,计划招生人数为2万人,约比去年增加1万人。同时,记者从我省多所高职院校获悉,“单招”报名时间为3月9日至13日,目前,许多院校已开通网上预报名系统进行志愿填报。
  据了解,今年我省共确定25所学校进行单独招生考试试点工作,其中14所先行进入试点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单独招生学校(8所)和面向特殊行业领域招生学校(6所)继续作为单独招生试点;11所省级示范、骨干(含重点培育)院校以及省级职教集团牵头院校、贯通培养试点高职院校(不含师范类、医学类院校)今年起试点开展单独招生考试工作。鉴于绥化学院招收残障类考生的特殊性,该校单独招生考试工作按教育部批复精神组织实施。
  我省25所具有“单招”资格的院校有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工业学院、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佳木斯职业学院、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绥化学院。
  今年全省共安排单独招生计划20000人,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人数最多,为2000人,绥化学院“单招”人数最少,,为40人,且只招收听障考生。单独招生计划纳入各学校2015年招生计划总量,未完成的计划转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录取时执行。确定为单独招生考试的试点学校要严格执行单独招生计划,禁止超计划招生。生源较多的学校可申请在年度规模内调增。
  开展单独招生考试试点学校的生源范围为本省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等,除特殊行业(专业)不得设定针对生源类型的歧视性报考条件。考试必须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可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职业适应性为重点的相关测试;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行以职业技能测试+文化课为重点的相关考试。其中,文化素质考试可单独或联合组织实施。
  试点期间对违反招生政策、规定或有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学校,一经查实,将取消其单独招生考试试点资格。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作者:栾微)
------分隔线----------------------------
大连站加开4趟临客 佳木斯 白城等方向有余票...
行李超规被要求购同程票 公交回复:合理...
西安火车站出站口贴女尸照片悬赏吓坏旅客(图)...
黑龙江省单日吸引十九万人来赏冰看雪...
衡阳福彩中心助百位学生免费回家过年...
大庆东站下月投用 部分经停大庆站列车停止售票-新闻频道-和讯网...绥化学院孝道与感恩网站-显示详细的信息
绥化学院感恩与孝道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浏览详细内容
杨凤霞教授《孝道与感恩》讲座稿
发布时间:
16:09:48 被阅览数: 605 次 来源:
绥化学院孝道与感恩网站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 “孝”作为一种情感,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即父母子女之间纵向的“亲亲之情”。但自然的“亲亲之情”并不必然地形成孝道伦理,更不必然地形成以父子关系为主干、包括善事尊亲的众多礼仪、原则与行为规范的孝道体系。孝道体系的形成,是社会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并有其独特的历史过程和经历。
&&&& 一、孝――百善之先、百德之首
&&&& 1.孝由亲始
&&&& 最近几年,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弟子规》一书在中国,尤其在中国的大陆地区,在没有任何政府力量介入的情况下从民间“热”起来了,不仅被推广到中小学、幼儿园,还被推广到一些党政机关和大、中、小企业。据说,这股热潮得益于海外的一些僧人和一些来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在来华投资的外资企业里,CEO或CFO,以及一批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是海外华人,他们在大陆招聘员工的时候发现,大陆的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甚至比中文水平要好,各门专业的学科知识也很好,但是,很多人不懂规矩,不尊重规章,不懂得尊重,缺少基本的素质修养。
&&&& 有人说,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戒律和章程,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戒律和章程?按照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话说:“请问作为中国人,你守什么?你凭什么说,你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实际上,《弟子规》就是中华民族的戒律和章程。” 那么,《弟子规》又是一本什么书?《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也是人性的基础,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其内容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的教诲编写而成,是中国人的生活规范。
我国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孔子有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建构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也由此确立了他在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孔子曾告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把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作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表现。之后,儒家“亚圣”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又进一步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孔子和孟子这两位文化圣人在古典儒学中关于“孝”的论述,确立了中华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之后,“孝”成为中国社会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 何为“孝”?这是我们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都会有一个共识:孝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做人的各项道德的基础,事亲行孝是做人的根本。
&&&&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个儿女对“母亲”的一种理解:
&&&& 世上有一种爱,最无私,向你倾尽所有;最伟大,你的一生都要从这里开始;最高尚,对你的付出从来不需要回报;最,都是那么的自然,真诚,不会掺入半点瑕疵。这就是。……一个,哪怕穷的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节俭、和整洁的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的圣堂与力量的源泉。母亲的形象至始至终都会影响每一个人的人生,也许很多人不会认真地思考和承认这个问题,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能否认的真理!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他(她)的母亲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历程,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始终影响他们的孩子,那些孩子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读过歌颂母爱、缅怀母亲的诗篇和文章,如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就历久而不衰:
&&&&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
&&&& 报得三春晖。
&&&& 全诗共六句三十个字,通过描述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母亲为要远行的儿子缝衣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在1992年香港人民评选“我最喜爱的十首唐诗”中,这首《游子吟》高票当选为第一名,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现代人对母爱情感的自然流露?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元德,“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反映了孝道在中华伦理道德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1007年―1073年)的千古名篇《泷冈阡表》更是蕴含了作者的孝子深情,乃至一个家庭的孝文化。父母对子女的慈爱,父母对祖辈的孝敬,父母之间的恩爱,子女对父母、祖父母的孝敬,都浓缩在文中。
&&&& 我们都听过这句话:“遇难呼天地,疼痛唤父母”,但我们未必都细细地品味过这句话,我想这句话正是我们内心依恋父母的情感表现。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也许,我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 很多时候,我也相信自己是很的人。然而,父母亲的相继离去,让我对“幸福”两字有了新的感受和理解。我不知道,它是否还会出现在我以后的生活字典里。想起“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和“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憾,不经意间我失去了我的天堂。
&&&& 上苍啊,继续你那狂风暴雨的洗礼,好掩盖那流血的伤口,冰冻那流泪的双眼,麻木那疼痛的灵魂。直到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直到盘古再世,万物重生。母亲,你走出了我的视线,却永远也走不出我殷殷的,走不出我深深的记忆。风卷哀思,云寄情素。此刻,在另一个世界的你是否正感受到儿子声嘶力竭的呼唤?&
&&&& 母亲,儿仍在为你哭泣!
&&&& 我们还常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身为人子的时候,是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过我们的父母呢?读读下面这段文字也许会让我们有更深刻的理解:
&&&& 许多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子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列呼啸而来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匍匐在大地上,用饱含汁液的声音,呼唤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然而,这个叫查海生的,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在为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 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都没有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在二十一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瞎了双眼。“海生”是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她唇间不停呼唤的乳名。……孩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诗坛彗星的陨落。有人赞叹他的诗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慧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只有一个孩子在母亲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颂歌的土地里,却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液里、心房中。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来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于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 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 我有一个朋友,当乡下的母亲每一次来到县城里,他都会谢绝所有的应酬,回到家与母亲坐在小桌旁一同吃饭。他说,长大以后,母亲这么多年只轻轻靠在他肩上一次。那是他陪母亲第一次上电梯,母亲感到手足无措又微微眩晕的时候,忍不住把头靠在了儿子的肩上。那一次,他一下涌出泪水,滴落在母亲花白的头发上。
&&&& 朋友说,他头上的第一根白发,是母亲发现的。他睡眠不好引起的眼袋,是母亲看见的。总有一天,他会和母亲在路口松开这一辈子的手。那么,在和母亲在一起的有限的时光里,就是要好好陪着母亲,好好生活着,让母亲感受到他的幸福而幸福。
&&&& 所以,他说,在生命里,写给母亲最好的一首诗,依然是:
&&&& 母亲,我好好活着,就是爱您……
&&&& 父母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在慢慢变老,但是,无论我们长到多大,在他们心里永远是割舍不掉的牵挂。也许,在我们年少的时候,他们曾经是天,说一不二,你从不能违抗。可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头上的青丝变成了白发,父母在心里开始向儿女寻求依靠了。他们这辈子,拥有的只有我们。人们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那么,做儿女的,是不是也应该多想想怎么能为父母解忧呢?哪怕是如果不能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就在心里想着抽出时间多给父母打打电话,三分钟的时间真的没有那么难挤出来。能给自己的爱人一天一个小时,也请给父母三分钟的时间吧。问问父母过得好不好,今天忙些啥,今天吃些啥,就像当年他们问我们一样,他们不会像我们那样,心里不会觉得烦。我们是否计算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长大后会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不可能每天陪在父母身边,但是,就算我们挤出时间每年能够回家5次,保佑老爸老妈能活到100岁,你还能见到他们多少次?真是风雨无阻是父母的爱,难以报答的是父母的情啊!
&&&& 我们都在语文教科书里读过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在遭遇家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曾经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这首歌也正是词作者车行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1995年,车行的父亲去世了,他的内心无比悲痛,他端详着父亲的照片,泪水一次又一次模糊了视线。他想到了孩提时骑在父亲背上的情景,想到了风雨中父亲送他上学时的身影,想到了背上绿色行囊时父亲在车站的深情和叮嘱,想到了父亲信中那力透纸背的话语……他曾多次自责,为什么只顾忙自己的创作,不能在父亲在世的时候多陪陪他,多陪老人唠唠嗑,给老人倒杯茶,帮老人洗洗脚……这些并不难做到,可多少人却不以为然啊!所以,他决定写一首歌,提示给更多的人。一次乘火车时,他看到大包小裹回乡探亲的游子,听到座位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述说对儿子的思念之情,看着、听着,他渐渐找到了感觉,于是,他拿出笔在信封上写了划,划了写,就这样写出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歌词:
&&&& 找点空闲 找点时间
&&&& 领着孩子 常回家看看
&&&& 带上笑容 带上祝愿
&&&& 陪同爱人 常回家看看
&&&& 妈妈准备了 一些唠叨
&&&& 爸爸张罗了 一桌好饭
&&&& 生活的烦恼 跟妈妈说说
&&&& 工作的事情 向爸爸谈谈
&&&& 常回家看看 回家看看
&&&& 哪怕帮妈妈 刷刷筷子洗洗碗
&&&& 老人不图儿女 为家做多大贡献呀
&&&& 一辈子不容易 就图个团团圆圆
&&&& 常回家看看 回家看看
&&&& 哪怕给爸爸 捶捶后背揉揉肩
&&&& 老人不图儿女 为家做多大贡献呀
&&&& 一辈子总操心 就奔个平平安安
&&&& 车行认为,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会永远伴随着每一个人,只有心怀激情和感情搞创作才能出好作品,正是这样,他创作的很多作品同样感动了无数听众,如《母亲》、《父亲》、《儿行千里》、《妻子辛苦了》等几首歌就是这样写成的:
  &&&&&&&&&&&母& 亲
&&&&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
&&&&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 啊,这个人就是娘,
&&&& 啊,这个人就是妈!
&&&&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 啊,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
&&&&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 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
&&&& 你回到那家里面,有人沏热茶;
&&&&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
&&&&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 啊,这个人就是娘,
&&&& 啊,这个人就是妈,
&&&&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 啊,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
&&&&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 父& 亲
&&&& 想想您的背影
&&&& 我感受了坚韧
&&&& 抚摸您的双手
&&&& 我摸到了艰辛
&&&& 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
&&&& 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
&&&& 我的老父亲
&&&& 我最疼爱的人
&&&&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
&&&& 您只尝了三分
&&&&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
&&&& 我没有做够
&&&& 央求您呀下辈子
&&&& 还做我的父亲
&&&& 听听您的叮瞩
&&&& 我接过了自信
&&&& 凝望您的目光
&&&& 我看到了爱心
&&&& 有老有小您手里捧着笑声
&&&& 再苦再累您脸上挂着温馨
&&&& 我的老父亲
&&&& 我最疼爱的人
&&&&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
&&&& 您却吃了十分
&&&&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
&&&& 我没有做够
&&&& 央求您呀下辈子
&&&& 还做我的父亲
&&&& 日有媒体报道,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称,新修订的老年法在社会保障里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意味着,“常回家看看”将成为法律条文,而此番言论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
&&&& 中国有句古话,叫“父母在,不远游”。然而,在如今这个四通八达、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社会里,能守在父母身边过日子的人能有多少呢?为了更好的生存,农民工走出家门远离故乡,来到大城市打工;初出校门的年轻人想方设法的留在大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刚刚站稳脚跟的都市白领,为了巩固成果,更要奋力打拼......“父母在,不远游”成了我们心中遥远的怀想,而离故乡越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就越少,“常回家看看”也就变得越来越难......下面这些问题,你是否用心想过?如果还没有,不防从现在开始――
&&&& 1、最近三年,你回过多少次家?
&&&& 2、每次回去有多少时间陪父母?
&&&& 3、什么原因使你不能常回家看看?
&&&& 4、平时隔多长时间给父母打一次电话?
&&&& 5、新的一年,是否想要为父母做件事?
&&&& 当我们处于胎儿状态的时候就成了父母的牵挂,也成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为了生存和梦想,我们勇往直前,努力奋斗,却渐渐忘了身后父母“常回家看看”的叮咛,也常常忽略了家里双亲已有了白发。可是,每次只要我们肯回头,总能望见父母那盼儿回家的目光,以及那永远敞开的怀抱。虽然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但是,父母把我们养大不容易,我们也是他们一生的牵挂,因此,对我们来说,不需要任何理由,在我们有时间的时候要常回家看看,抽出时间多陪陪父母。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有一天我们也为人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便自然也会体会到父母的各种感受。母爱如海,父爱如山!“善事父母”是中华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
&&&& 2.孝与孝道
&&&&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而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和民族性格, 培育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期孕育的结果。
&&&& 那么,何为孝?何为孝道?有的学者通过分析认为孝应该包含养亲、敬亲、悦亲、谏亲、念亲、显亲、继志述事、尽职尽忠等伦理义务。还有的学者提出了行孝八法:养亲、关亲、敬亲、顺亲、礼亲、谏亲、光亲、延亲。今天我们所讲的“孝”应该体现这样三种人文精神:感恩、仁爱、责任,新型孝道不仅要继承这些基本精神,而且还应该包含平等、自由、人权等现代精神,这样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
&&&& 孔子认为,“夫孝,得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就是说,孝虽是道德的根源,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教化之后才产生的。孝并不是与人俱生、与史俱来的,而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孝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并建构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也由此确立了孔子在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在孔子的思想中,“仁”的思想最为重要,在其仁论思想中已经把家庭伦理放大为政治伦理,家国并举。他认为:“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此外,孔子还推己及人,强调尊重他人,爱护他人,认为“几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一逻辑思维模式出发,家庭伦理自然放大为社会伦理,对父母亲的孝心自然就扩展为对整个民族的博爱之心。同样,我们可以反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和亲人,那么,这个人又怎么能去爱社会、爱他人?
&&&& 在孔子之后,孔子的学生曾子(公元前505年―前432年)对孔子的孝论的继承与发挥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认为孝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为孝亲。父母为抚育子女成才,含辛茹苦,历尽艰辛。子女成人后当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心尽力供养双亲、照顾好双亲,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得到满足。二为敬亲。从物质上供养双亲仅仅是人伦之孝的初始要求,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爱敬之心,只有建立在忠心敬爱血缘情感的基础上的孝亲,才是孝道的深层底蕴,否则就与禽兽的生理本能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了。三为谏亲。曾子由孔子“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主张出发进而为谏亲设立了一个界限――“谏而不逆”,意思是说,如果父母有错误而又不思悔改,那么,子女应该用平缓的语言劝谏父母,让父母明辨是非。
&&&& 我国儒家思想中的孝论发展到儒家“亚圣”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时代发生了一些转折,有学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父子之间不责善”和君臣之间“相责以善”,说的是父母子女乃至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之道,不当是求全责备,而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臣之间的关系应以仁义这一最高价值理性来衡评。
&&&& 在经历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的不断完善之后,“孝”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道德体系。中国的孝道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位圣贤之士的传世佳话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但他们的故事最终都会归结为两点:一是对家庭的孝,对父母对长辈的孝;二是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孝。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孔子“孝”文化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全世界的华人而言仍然具有帮助人们溯祖归宗和凝心聚力的作用。
&&&& 从家庭道德建设和个人修身养性的视角来看,现代中国社会,家庭失和、老人失养、个人道德失落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孔子“孝”论力倡家庭和睦,个人安身立命道德自律的人文关怀,对现代人的社会建设、家庭建设和个体的精神家园建设仍具有启示意义。
《孝经》中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直接将孝道的发端(“孝之始也”)与人的生命体的产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相联系,告诫弟子们要珍惜生命,这也是我们先人实施孝道的重要内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1946年)曾经在1924年写过一首《自勉并勉同志》诗:
&&&&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 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 其中“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一句是珍惜生命者的共同理想与抱负,求真理,做真人,体现生命的价值。
&&&& 今天,当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再次谈论孝与孝道的问题时,有些人会对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内容有些疑惑和不解,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缺失和对时代差异认识的不足。尽管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有其封建性的一面,有其时代性和阶级性局限的内容,但是它又有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和可继承的内容。相对而言,中国的传统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而不是成才教育,注重对人的道德伦理教育。传统文化中的“孝”属于道德范畴,我国先秦儒家孝道教育即以“孝”为灵魂,以“爱”为内容,以“人”为对象,以“众”为目标,这些内容仍然符合我国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尊长爱幼、团结友爱,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先秦儒家孝道中蕴涵的丰富的尊老爱老的文化资源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代意义,孝道在今天仍然是维系家庭和睦、国家兴旺必不可少的道德内核。
有人说:人啊,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我们在当下倡导人性化,旨在引领整个社会远离野蛮愚昧,开创和谐高尚的现代文明。我国古代儒家似乎深谙这一道理,他们在构建伦理道德教育体系时,几乎都根据“人兽之别”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孝道观念的产生,恰恰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明显区别,“孝道”就是中国先民对人的生命活动自觉意识的体现。动物都有生命活动,不过是一种本能,有了孝道观念的先人们,就常常用来证明行孝也是动物的天性,是符合天地自然之道,为孝道寻找到了理论依据。所谓“慈乌有反哺之恩; 羔羊有跪乳之义”,就在告诫人们如果不行孝,那就不如畜牲了,不配成为天地中的一员。其实,这是人对生物本能所作的“孝行”的诠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孝道观念的确是人类对生命活动的觉醒。早有古人明言:“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意思是说懂得自己作为“人子”应尽的孝道,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才算是一个具有人性的人。因此,我国先民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最为重要的不仅在生理上,更在心智上,只有具有人特有的社会意识和情感,才算真正区别于禽兽,具有人性了,而能不能理解孝道,实施孝道,便成为衡量一个人人性天良的标尺了。那么,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孝”与“孝道”的含义了呢?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是不是对“孝”与“孝道”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呢?
&&&& 3.自珍、自爱、做好人――现代社会孝的起点
&&&& 还说《孝经》中的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直接将孝道的发端(“孝之始也”)与人的生命体的产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相联系,告诫弟子们要珍惜生命,这也是我国先人们实施孝道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资料显示,据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调查显示,约有2/3的中学生在抗挫折、适应社会能力方面不及格,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面对如何解决,甚至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我们每个人今生仅有一次生命,因此,我们理应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生命也需要意义的支撑,没有意义支撑的生命,就是无根的浮萍。
&&&& 我们今天倡导孝道,不但告诫人们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不可无视生命的价值,肆意践踏生灵。2008年,我们国家发生了一些让我们难以忘却的事情,日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我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的举措,我国军民万众一心拼尽全力从死神手中夺回每一个生命的事迹,以巨大的震撼力净化着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心灵。灾难使人们顿悟了生命的珍贵!我们的祖先曾在传统孝道中倡导珍重生命的教育,令我们欣慰的是,在21世纪初年的中华大地上开始变成了现实。虽然,我们承受了巨大的伤痛,但是,我们却接受了一次亘古未有的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深刻教育。中国人在承受灾难的同时,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生命权是超越一切的最高的价值。我们更期盼在推行现代孝道教育的同时,能够培育出一大批“生命卫士”!
&&&& 有人说,我们都是普通人,在不懂得生活的时候,我们都曾经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而且也都是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但是,有一天,我们真的进入生活的大熔炉的时候,却都逐渐失去了原本那些美丽的色彩,而迅速的变成平庸,甚至是碌碌无为的人了。其实,我们还是没有完全坚持原来的梦想,我们周围社会的环境变了,我们忽然发现身边的事情已经远远不是课堂上和书本里所讲的那样,无数的诱惑和压力从四面八方向我们压过来,甚至压得我们有点喘不过气来,真的有点恐怖的感觉。于是,有人背叛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从而迷失了自我,很令人痛心!
&&&&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
&&&&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儿常常悲观而伤感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去卖石头,出乎他意外地有许多人要买他手中的那块石头,而且给出的买价越出越高。男孩儿回到孤儿院,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听后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但还不是真卖。第二天,这个男孩儿又把这块石头拿到黄金市场,竟有人给出的买价比昨天高出十倍。最后,院长叫男孩儿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比黄金市场又涨了十倍,而且,由于这个男孩子怎么都不卖出这块石头,这块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男孩儿兴冲冲的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院长望着男孩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看重自己,自珍自爱,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 这个故事阐释了人的生命意义。然而,遗憾的是,不少人因为看轻自己而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埋没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 今天,我们倡导自珍、自爱、做好人,那么,什么是“好人”?对所谓“好人”的基本解释不外有这样三种:一为品行好,对他人没有侵害思想、侵犯行动的人,先进的人;二为没有伤、病、残疾的人;三为老好人。也有人认为,好人并不是简单的不做坏事,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人,那只是平常人,好人是“利他主义者”以及利已又利人的公益者。其实,好人就是一个送煤工,把煤送到别人家窗户根儿底下,码得整整齐齐,让人看着舒坦;好人就是一个中介人,甭管多远的道儿,肯定把事儿给人办到了,不收一分钱,就为了照张合影,赚的是种被人需要的劲儿;好人就是一个捡破烂的大爷,不论自己赚了几毛钱,准都拿出来让没钱上学的孩子们能上学,而且一辈子都这么干。20世纪50、60年代的好榜样雷锋就是其中的一员;新时代能够为灾区主动捐款奉献爱心的每一个人也都是好人,还有当今“孝老爱亲好人榜”上的无怨无悔侍候年迈婆婆的好人郭修英;照顾患病老人20年的好人房吉福;像亲女儿一样长年侍奉瘫痪公公的好人董孟英;坚持十几年为患病父母尽孝心的好人陈昆;以幼小伤残的身躯扛起赡养父母重任的好人鞠兴浩;数十年用母爱呵护三个病儿的好人窦道英;十多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婆婆的好人殷玉娜;不顾年幼弱小,坚持照顾脑瘫哥哥的好人刘梦怡;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长年照顾聋哑孤儿的好人王丰玉,等等。
&&&& 自珍、自爱、做好人,理应成为当今社会“孝”的起点,也是现代人对“孝”的现代理解,这种孝是广义的孝,更是爱的升华。
二、感恩――生活中的大智慧
&&&& 1.能孝知恩
&&&& “孝”本是古代中国对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是人们对父母养育之恩进行感谢和回报的具体体现。孝道,就是人们行孝的原则,是对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规范性要求,被古人视为一切道德之根本和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我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当我们把家庭伦理中对父母的孝道转移到社会的时候,就是对他人和社会恩情的回报,是感恩思想的进一步扩展。因此,就感恩思想的形成过程而言,家庭伦理中对父母长辈的孝道,是一个人感恩意识形成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形成对万事万物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热爱,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大自然,从而促进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
&&&& 对于个人而言,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自己生命的人,对父母行孝感恩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连基本的亲情感都没有的人,怎么去跟他(她)谈社会责任感;同样,我们自然就不难理解,在社会上,一些人对社会帮助表现出的的漠视态度,甚至以获取为理所当然的态度。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发生在2005年的“丛飞事件”,丛飞作为深圳的一名歌手,11年出资300多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孩子上学。但是,当丛飞身患癌症、生命垂危的时候,那些曾经受过丛飞资助过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其中就有好几个学生已经读完大学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还有好几个学生就在深圳。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那些正在接受丛飞资助的学生和家长竟然抱怨“你不是说供我们到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这不是坑人吗?”我们真的找不到适当的词句来形容这些人,甚至让我们感到窒息。还有一名曾经受过丛飞帮助的大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被挂在网上后,不但不思己过,还打电话质疑重病中的丛飞,认为这让他感到“很没面子”,对此,难免有人会有这样的质疑:一个连感恩之心都没有的人还有什么资格谈自己的“面子”?这种现象怎么能不让有良知的人感到心痛?还有在2007年因 “受助不感恩,资助者寒心” 而被取消受助资格的5名贫困大学生,还有媒体曾经披露的一些大学生逃避助学贷款,等等。知恩感恩,本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对命运的一种美好的回应。只有怀着感恩的心做人,才能真正享受快乐的人生。
&&&&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燕飞有序,家犬有义,从古至今没有变化。父母对孩子有最真挚、最无私的拳拳之心,做儿女的就不应当对含辛茹苦的父母常怀感恩之情吗?也许父母不能给予我们金钱、地位、名誉、豪宅,或者是美丽的容颜,但他们却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无法替代的最重要的东西――生命!因为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享受阳光,呼吸空气,尽情放歌,自由奔跑,追寻着缤纷的梦想,充盈着丰富的感情。
&&&&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伴随着子女的慢慢长大,父母也在渐渐变老,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有一位在外漂泊了10年的商人,回到家见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愧疚于10年没有尽孝,就问母亲有什么要求。母亲想了想,让儿子陪自己到街上走走。母子两人走在街上遇到熟人,母亲就含笑向人家介绍:“这是我的儿子。”母亲的脸上洋溢着满足、骄傲的神情。不久,儿子又回到了公司,仍然很少有探亲的机会。几年后,母亲去世了,他迄今为止给予母亲的只有那一次微小的满足,却给自己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中表现出了同样的心情:
&&&&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我后悔,我真后悔……
&&&& 这篇《赋得永久的悔》成文于1994年,是应《光明日报》的命题征文。当时83岁高龄的季老“几乎一气呵成,文不加点”的完成了这篇文章。曾获中国最高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荣誉奖。
&&&& 当代女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这篇文章中深情地写道:
&&&&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 “孝”是消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 很多人也许对这样一笔“亲情账”并不陌生:假如我们的父母还能再活30年,而我们一年回老家两次,那么还能再聚60次;假如再活20年,还能聚40次;只活10年,就只剩下20次了。这还不包括天灾、人祸、疾病等“中断”时间的因素。如此说来,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真是屈指可数了……
&&&& 能孝知恩是做人的本分,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心怀一份感激之情,存有一种报恩之心,是人类最基本的朴素情感,这种情感是不分种族、不分国界的,是人类社会共通的。
&&&& 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1865年)是美国第16任。他领导了,颁布了《》,维护了美联邦统一,为美国在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但是,在他当选总统的那一刻却让参议院的议员们感到了尴尬。因为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都出身于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从来没想到今天面对的总统林肯竟然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当林肯首次站上参议院演讲台将要发表演讲的时候,有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能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冷静地等待大家的笑声过后说:“我非常感激你能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好。”林肯的一番话使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
&&&& 林肯转过头对那位傲慢的参议员说:“据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员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他们需要调整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无人能比。”说到这里,林肯留下了眼泪,所有嘲笑声化成了赞美的掌声。
&&&& 孝的天性是不分民族、不分国籍的,孝是人伦深情、血缘至爱,是天性、亲情、感恩及报恩,最为人类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身由所出命由所系,我们更要懂得孝心不能等待!
&&&& 2.幸福源于一颗感恩的心
&&&& 我国古代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追求目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不朽的处世美德,这正体现了我国先人倡导对他人、对社会要怀有感恩之心,为了感谢世界给我们的恩赐而必须担负责任。正是怀着对家、国、天下的感恩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我们的先人才能够有“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魄力与宽广胸怀。在我国民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知恩不报非君子”、“施恩不图报”等古训无处不在,浸染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灵。不论达官贵族,还是黎民黔首,知恩、感恩都是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从一个人感恩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以“爱亲、敬亲、养亲”为主要内核的孝道思想是一个人学会感恩的起点。只有懂得了对父母、对家庭恩情的回馈,才能够懂得如何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也才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真正幸福。
&&&& 何谓幸福?对“幸福”一词的解释古今中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位智者认为,所谓智者,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两手空空!其实,感恩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智慧。感恩还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一期名为《感恩之旅》的节目,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 有一对父子相依为命,为了给身患绝症的儿子治病,父亲不仅花掉了所有的积蓄,还卖掉了房子,可谓倾家荡产。在这对父子走投无路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心人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使儿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面对陌生人的无私帮助,他们的儿子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在自己剩余不多的时间里,亲手向每个好心人送上一束鲜花,说声“谢谢!”于是,父子俩驾驶一辆三轮车开始了为期数载,遍及全国各地的“感恩之旅”。在这段旅途中,他们在感谢别人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多陌生人的帮助,父子俩决定要把感恩之心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 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在“感恩之旅”的过程中,这对父子一定会感受到内心的幸福!
&&&& 一首感人肺腑的手语歌,曾经感动了无数人,然而,这首歌的由来与内涵更催人泪下,激人奋进:
&&&&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就出去工作,直到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着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成了小女孩每天期待的美味食品!
&&&& 有一天,外面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总也等不到那熟悉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跑上前去,使劲摇晃着妈妈的身体,可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候她发现,妈妈那双眼睛却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十分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了,现在,家里就只剩下她自己了。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小女孩擦干了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落。就这样,小女孩站在雨中,不停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双眼闭上……
&&&&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 在我们的生命中,父母给了我们身体,老师教会我们知识,朋友给了我们友情,爱人给了我们温馨,大自然给了我们多姿多彩的风景,社会给了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和平舞台……这些恩情,哪一种不值得我们铭记于心?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这种情况下,有人选择抱怨生活,萎靡不振,有人选择感恩生活,从新站起。不同的态度,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年―1945年)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3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同时,他也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有一天,罗斯福的家中失盗,一位朋友闻讯后马上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当即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了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虽然失盗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表现出了他的生活智慧。感恩,实际上就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源自于你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 在世界著名的希尔顿酒店里,有一位保洁员,他在这里工作了近20年,一直在宾馆的洗手间做保洁工作。洗手间总是被他打扫得干干净净,他甚至自己破费在洗手间里放上一瓶高级香水,客人一进来就能闻到一股芳香。客人们对他的服务非常满意,称赞他的工作态度,有的客人甚至就是冲着他的良好服务而专门住进这家酒店。但是,他的朋友们却替他惋惜,劝他换一份工作,他却骄傲地说:“我为什么要换工作呢?我的工作就是最好的,看到客人们对我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又何必换工作呢?”这位保洁员每天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享受成功,是一个真正的情绪“环保者”。
&&&& 其实,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
&&&& 一个人心存感恩,在慢慢的人生路上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寞。秋天的落叶在空中盘旋,那是在感谢大树对她的滋养与哺育。我们的一生不管经历了些什么,或者将要经历什么,那都是生命对我们的挑战,你可以让你自己的生命更有色彩,你可以让你自己的世界更加丰富,你可以在感谢他人的同时得到幸福。学会感恩,能够收获别样的人生。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 3.感恩是最好的自律良方
&&&& 懂得感恩的人,表明他(她)对他人和社会有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怀有感恩之心的人,会有平和的心态,会认真、务实地做事情,会自发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视错误,乐于助人,能够成就生命和事业的辉煌。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行为,这个社会就不会正常地发展下去。
&&&&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某城市的一个小区有一个年轻帅气的清洁工,他每天早晨拉着垃圾车经过小区楼下时,都会晃动手上的摇铃,当楼里的居民提着垃圾袋走向他时,他总是微笑着站在垃圾车旁,优雅地做个“请”的姿势,就像在说“欢迎光临”。他总是打扮得很整洁,甚至很时髦,人们看见他用扫帚对准地上的烟蒂,摆出打高尔夫球的姿势,一杆把烟蒂挥入距离两三步远的簸箕里,还带着一脸微笑……
&&&& 大家后来知道,这位清洁工先前在省城的一家宾馆当迎宾先生,后来因为他的父亲病重,便回老家照顾父亲,并兼职做了一名清洁工。
&&&& 他说,虽然每天和垃圾打交道,但他心怀感激,因为有事做是最重要的。许多人被他优雅、自信、有礼的言行感动了,每当他倒垃圾时,都不忘说声“谢谢”。对此,他很开心。
&&&& 这位清洁工不仅帮人们带走了生活垃圾,也净化了人们日渐蒙尘的内心。任何一种工作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得到一份工作,实际上就是得到了一份恩典。
&&&&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验证我们的结论:
&&&& 据说,有一天,一个乞丐遇到了上帝,他请求上帝满足他三个愿望,上帝答应了。
&&&& 乞丐的第一个愿望是要变成一个有钱的人,上帝满足了的他的愿望。乞丐变成了有钱人之后,又希望自己能够年轻四十岁,上帝有满足了他的愿望,让他变成了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乞丐很兴奋,接着向上帝提出了第三个愿望:一辈子不用工作。上帝答应了他的要求,结果,这个乞丐又成了路边的脏老头,变回了原来的他自己。乞丐很不解便问上帝:“这是为什么?我为什么又变得一无所有了?”
&&&& 上帝说:“工作是我能给予你的最大祝福了。想一想,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整天无所事事,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只有投入工作,才有生命的活力。现在你把我给你的最大的恩赐扔掉了,当然就一无所有了!”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有修养之人的一种习惯和一种态度,也是受人欢迎的一种特质。古人云:“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唐?吴叔达)。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感恩之情、有正义之心。懂得感恩是做人的良好道德表现,是一种处世哲学,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正如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意大利人(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 所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关于德与才的关系以及用人标准,我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1019年-1086年)在《资治通鉴》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选人用人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 有一位普通办事员破例被公司派往国外考察,当别人问起时她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和一位同事都是研究生毕业,但他的薪水比我高得多。庆幸的是,我没有因此心生不满,我还是认真做事。当许多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来工作时,我尽心尽力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甚至会主动找事来做。我知道主管有什么需要协助的地方,事先帮主管做好准备。当初在我上班报到的前夕,我父亲就告诫过我三句话:‘遇到一位好老板,要忠心地位他工作;假如第一份工作就有很好的薪水,那是你运气好,要感恩惜福;万一薪水不理想,那也要跟在老板身边学本事。’我把这三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做事。即使起初位居他人之下,我也没有计较。一个人的努力,别人是会看在眼里的。后来公司挑选出国考察人员时,自然就想到了我。”这位年轻人记住了父亲睿智的话语,也为自己找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感恩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也是一种奉献精神,心怀感恩的人,自然会得到更多机遇的恩惠。
&&&& 现代物理学奠基人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1955年)曾经说过:“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伟人和所有人一样要怀着谦卑的感恩之心,没有理由遗弃这份情感。懂得感恩的人,也会得到更多的幸运;相反,不懂得感恩的人,因为缺少责任感,缺少热情,自然也会失去很多幸运。我们在下面这封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致儿子的信中能够品悟感恩带来的幸运:
&&&& 亲爱的约翰:
&&&& 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快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却要在失业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一点。这真不幸!
&&&&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从未尝过失业的滋味,这并非是我运气好,而是我从不把工作视为毫无乐趣的苦役,相反却能从工作中找到无限的快乐。
&&&& 我认为,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事物。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是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
工作奠定幸福的基础。工作是增添生命味道的食盐。但人们必须先爱它,工作才能给予人们最大的恩惠,使其得到最好的结果。
&&&& 我初进商界时,时常听说,一个人想爬到高峰需要做出很多牺牲。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开始了解到,很多正爬向高峰的人并不是在“付出代价”。他们努力工作是因为他们真正地热爱工作。任何行业中往上爬的人都是完全投入工作的,他们衷心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功到自然成。
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一块希望的磐石。一位伟大的画家说得好:“痛苦终将过去,但是美丽永存。”
&&&& 现在。每当我想起曾供职的休伊特―塔特尔公司,想起我当年的老板休伊特和塔特尔两位先生时,内心就不禁涌起感恩之情,那段工作生涯是我一生奋斗的开端,为我打下了成功的基础,我永远对那三年半的经历感激不尽。
&&&& 所以,我从未像有些人那样抱怨老板说:“我们只不过是奴隶,我们被雇主压在尘土上,他们却高高在上,在他们美丽的别墅里享乐。他们的保险柜里装满了黄金,他们所拥有的每一块钱都是压榨我们这些诚实公认得来的。”我不知道这些抱怨的人是否想过,是谁给了他们就业的机会?是谁给了他们建设家庭的可能?是谁让他们得到了发展自己的可能?如果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别人对他们的压榨,那为什么不结束压榨,一走了之?
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
&&&& 天堂与地狱都由自己建造。如果你赋予工作意义,不论工作大小,你都会感到快乐,自我设定的成绩不论高低,都会使人对工作产生乐趣。如果你不喜欢做的话,任何简单的事都会变得困难、无趣,当你叫喊着这个工作很累人时,即使你不卖力气,你也会感到精疲力竭,反之就大不相同。
&&&& 事情就是这样。
&&&& 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 检视一下你的工作态度,会让我们都感觉愉快。
&&&&&&&&&&&&&&&&&&&&&&&&&&&&&&&&&&&&&&&&&&&&&& 爱你的父亲
&&&& 很多时候,感恩并不在于回报什么,而是在自己与社会之间创造一种互相影响的友善氛围:我们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有了感恩之心,你才能将给予当成一种快乐;有了感恩之心,你的内心才能产生一种定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始终保持“自律”。自律是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和素质,是内心修养的外在表现,而感恩就是内心修养的一种方式。知道感恩,表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怀有感恩之心的人,会自发地做到严于律己,成就生命和事业的辉煌。懂得感恩,是一个人自身美德的表现。
(本章撰写人:杨凤霞)
相关同类新闻:
[后一条信息]&
版权所有&绥化学院 网站开发:绥化学院网络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绥化学院贴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