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方法应用实践小组将来论文方向树叶密的是什么方向

论文题目你的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文档、资料、论文、办公、总结,均是精品资料,..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文题目你的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未来军事发展方向论文
  国未来军事发展方向论文中国未来军事发展方向论文匿名提问 22:46:28 发布 7个回答 |
23:05:15有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仅是因为今年是奥运年。 们更需要记住的是今年还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普遍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三十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这三十年来有许许多多的成就与成功是值得 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香港、澳门的回归,北京市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神五、神六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长江三峡等等不胜枚举。着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 们有一个伟大的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国策,并且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取得了如今的成绩。回顾这三十年来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新中国在刚刚成立之初,在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却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礼。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中国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一个岔路口许多人在彷徨犹豫。不知道中国改走怎样一条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这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也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决心与信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 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日,邓 小 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员王 震、杨 尚 昆和广东省省长梁 灵 光和原省长刘 田 夫等同志陪同下,来到深圳视察,受到特区建设者的热烈欢迎。邓 小 平说:办经济特区是 提倡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 要来看一看。他亲眼目睹了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发生的变化,对深圳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经过深思熟虑,邓 小 平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 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题词。 |
10:37:14有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交通运输网络建设1.铁路。200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5万公里。根据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我国铁路网不仅规模有大的扩展,而且标准和水平将有质的飞跃。2.公路。2005年全年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700公里。到2005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1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2005年1月公布,提出我国将用30年时间,形成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3.水运。2005年,沿海港口新扩建泊位129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76个,新增吞吐能力1.9亿吨,内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3188万吨,改善内河航道里程1289公里。4.民航。2005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0亿元,共有28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民用运输颁证机场142个。5.石油管道。2005年,我国石油大企业石油管道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目前,中石化管道公司管辖的范围已扩展到近5000公里、地跨12个省(直辖市)的长距离输油管道,全年累计输油5545万吨。中石油在石油物流方面最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跨国长输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工程于2005 年12月正式投产。中石油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也在积极建设中。(二)物流园区(基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一是规划建设全面铺开。由于物流园区在经济开发、促进多种物流资源的整合、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的明显作用,许多地方政府都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0多个省市和50多个中心城市政府制定了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在这些规划中都提出了物流园区建设规划。据零点公司的调查,全国目前已经建成或在建及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或基地超过100家。二是专业性园区发展较快。物流园区建设在热潮过后步入理性阶段,园区规划开始进入城市或区域性物流空间布局。各地政府更加重视园区的市场导向性,开始与本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走专业化、服务型园区的路子。如华南钢铁物流交易中心、百科(沈阳)钢铁加工物流中心、中石化佛山东日塑料物流基地、杭州库容量达8万吨的大型冷库、郑州的烟草配送中心、长沙的医药食品仓库等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均在2005年开始建设或投入运营。三是运营成功的案例开始出现。实践表明,从市场需要出发,定位准确的园区和基地得到较快发展。在先期建设投入运营的一些园区中,开始出现相对成功的案例。如,北京空港物流基地2002年建立以来,已引进TNT、日本邮船、住友等5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近铁、伯灵顿、普洛斯、中外运、宅急送、华辉、宝供、顺丰等40余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驻。2008年北京奥运物流配送中心和海关总署正式批准的全国首家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也均落户空港物流基地。目前,签约项目共计169家,投资总额16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299 万美元。2005年,基地入区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0.3亿元,税收6.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浙江传化物流基地 2003年建立以来引进380多家物流企业,吸引了12万辆社会车源,服务于萧山及周边地区7000多家工业和商贸企业,日均承运货物3万吨,成为当地高效便捷的物流枢纽。深圳宝鼎威物流园区已经开始建设全国物流园区联盟网,使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物流园区之间通过信息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各园区周边货源和回程车车源的整合和利用。四是外资物流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建造物流中心。沃尔玛、UPS、FedEx、TNT 纷纷采取新建、收购、扩建等方式拥有大型物流中心。2005年初,美国物流地产商普洛斯宣布,联手天津泰达,共同投资4500万美元,在天津开发区建设保税物流中心。9月21日,上海临港普洛斯国际物流园正式动工。由普洛斯与临港集团共同投资开发,总面积3平方公里,位于上海东南角的临港工业区内。一期工程将由3幢物流配送设施组成,占地面积近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普洛斯同时宣布,到2009年将以12.5亿美元投向中国物流市场。(三)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装备工业的提升。据北京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物流装备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所有12种类的物流装备在应用市场上均有高于20%的企业正在使用。目前,仅有17%的企业采用纯人力的物料搬运与装卸等操作方式,32%的企业采用单纯的平面仓库模式,专业化的新型物流装备和新技术物流装备不断涌现。1.工业车辆。2005年,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75733台,比2004年增长17.44%;手动液压托盘搬运车(包括手动叉车)销售152万台,比2004年增长12.3%。截至目前,14家国外工业车辆制造商在中国以独资、合资形式办厂(或公司)销售其产品,国外的工业车辆配套件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主机和配套件也批量出口。2005年,我国出口叉车及装有升降或搬运装置的工业车辆共91万台,比2004年增长9.85%;出口金额近3亿美元,增长45.8%。当年工业车辆进口金额为2.39亿美元,工业车辆行业第一次实现了进出口顺差。2.托盘。2005年总产量为2509万只,年产值达到31.07亿元,分别增长2.6%和7.06%。从产品结构看,钢制托盘增长30%;塑料托盘增长20%;纸质托盘增长3%;复合材料托盘基本持平;木质托盘略有下降。3.货架行业。2005年,我国货架全行业共有120多家企业,估计总产量为18万吨左右,产值总额为16亿元左右,约比2004年增长三成。电子、通信、医药、邮政、机械、乳品、零售等行业需求增长较快,家具、图书、金融、化工、军事、食品、冷冻冷藏等行业对货架的需求也开始萌动。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仓储容量增加,需求货架规格之大达到历年之最。高度超过30米,长度达到300米,单体库容量货位数可接近4万个的需求已经出现。4.自动化立体库。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年底,全国自动化立体库的保有量超过400座。2005年,国内建设的自动化立体库在50座左右,主要集中在烟草、医药保健品、食品、服装制造、通讯和信息、家具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5.自动分拣技术。近年来,物流系统的需求不断增长,医药、烟草、图书等行业纷纷建设物流配送中心。随着物流系统的建设,越来越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物流自动分拣设备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但到目前为止,这些设备大部分还是由国外厂商提供的。 |
11:50:48有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一般情况下的体制改革是一种相对利益得失同存的“非帕累托改善”,所以体制改革必定会产生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利益关系的调整,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完成这一基本任务,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同样要涉及到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并由此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利益冲突。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所选择的改革策略是一种“帕累托改善”型改革,其利益矛盾和冲突尚未充分暴露,也并不激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进行的是全方位体制改革,必然会引起相对利益得失同存的“非帕累托改善”,并且由于多年来我们所进行的非均衡渐进性改革而产生社会各阶层利益矛盾的累积,致使我们目前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较严重利益矛盾障碍。因此,如何有效地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就成为我们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甚至可以说目前深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从理论上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社会功能应是如何通过制度或体制的设计与完善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利益兼容基础上的效率和财富增长。事实上,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以及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转型或过渡经济学学、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的新政治经济学等不同经济学流派,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并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如何通过制度或体制的变革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均有一定的分析。尽管如此,现有的中外经济理论关于体制改革对于利益关系调整的影响分析,特别是关于体制转轨过程中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利益兼容的研究,均有所不足或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本文首先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体制改革的实践,对当代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进行评析,然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体制改革的性质与绩效,最后,依据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提出了深化改革中实现利益兼容的制度调整的几个原则。通过研究,在理论上,以期从一个新的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此同时,推进和丰富新制度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实践上,期望能够对于处理好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协调好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当代西方制度变迁理论之评析,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理论分析,主要体现在制度经济学之中。综观当代制度经济学体系,就笔者看来,我们可以将它分离出三条发展线索或三大理论分支:其一是新古典经济学静态均衡分析框架下的科斯传统新制度经济学;其二是演化经济学动态进化分析框架下的凡勃仑和哈耶克传统制度经济学;其三是从利益——权力关系角度分析的新政治经济学框架下的康芒斯传统的制度经济学。其中,前两条发展线索可以说当代制度经济学发展中的主线,第三条发展线索则是一条副线。但是不管哪一个制度经济学分支,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均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制度变迁理论可以说是科斯传统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核心部分。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从其立场和目的角度看,是为了维护完全自由的市场制度,并借助于产权去解决市场运行中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率,核心是探寻如何更好地实现交易,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因为如此,科斯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必然要呈现如下几点的特点与相应的缺陷是:(1)强调个体经济利益核算,忽视社会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变化对制度变迁的决定性作用;(2)只关注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忽视了制度变迁的利益分配合理性变化与社会评价;(3)依据交易费用单一标准,强调财产安排原子化将导致经济效率,制度变迁的原则和方向就是要实现完全私有的财产制度,从而它忽视了制度变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产权结构效率的多元化;(4)依据帕累托改进标准,认为制度变迁必然要产生净收益,其累进结果将收敛于帕累托均衡,由此它忽视了制度变迁结局的发散性、逆向性、曲折性和多样性;(5)强调合理的产权制度是国家设计的结果而忽视了自然演进的功能与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理性地对此理论进行反思。我们要有扬弃地借鉴其制度变迁的效率改进思想,但必须补充相应的制度影响特别是对利益关系变革影响的理论分析。凡勃仑和哈耶克传统制度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演进主义经济学。其主要特点是立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哲学基础,运用生物学模拟方法,结合有关的心理分析和知识认识论等思想,分析经济系统的演进与进化,以论证市场经济的“可改良性”。从演化角度分析经济制度的变迁可以说是演进主义经济学的中心内容。其中心论点是:制度体系是不能人为设计的,它本质上是一个自发的动态进化与演进体系;制度变迁模式的差异主要是由惯例、文化传统、选择环境、历史初期条件等自发性因素所决定(周小亮,2002)。演进制度变迁分析的共同特点主要有(1)强调人的知识、理性的有限性,认为由于社会的复杂性、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人的计算能力的有限性,人们的行动和行为更多地表现为遵从习惯、服从规则,而不是通过不断的理性计算以求均衡结果,因此,制度变迁过程中,非理性不仅存在而且很重要;(2)侧重从动态演化角度、特别是从“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学习”两种演化机制角度分析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并强调经济系统与制度系统的演化是非线性的、复杂的,其方向是盲目的、不确定的,所以制度演化不一定朝着最优的方向移动;(3)主要分析的是为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无形”的习俗、惯例等非正式规则或内在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并认为“有形”的制度的型构是一个从习惯到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法律制度化的自然演进过程;(4)强调制度中的价值体系为制度中的所有行为模式提供相互联系的纽带,所以制度变迁必然包含制度的价值结构的变迁。我们看来,演进制度变迁分析就对科斯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个体、静态、理性均衡、最大化分析框架所进行的动态、非最优线性超越分析而言,是有一定的理论进步意义。但另一方面,该理论框架仍有不少明显的缺陷,主要是(1)片面强调知识、文化、习俗、传统等作为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的基础性作用,忽视了社会生产方式对于制度变迁所起到的物质基础与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忽视了制度变迁中的人为意识性和目的性与人类行为在制度变迁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为性;(2)也没有触及到制度变迁中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冲突和权力结构等核心问题,从而没有从利益结构和权力结构上去寻找制度变迁的根本决定因素;(3)对于民间的自然的非正式规则或内在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能力,但对于政府主导的人为推进的正式规则或外在制度的变革,难以作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与上述两条当代制度经济学的主线不同,作为副线的新政治经济学框架下的康芒斯传统制度经济学,则侧重从利益集团冲突、权力体系对比和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角度分析制度变迁的原因、特征与差异。概括性地讲,康芒斯传统制度经济学的中心内容与特点是侧重从法律角度,以交易为基本单位,以集体行动为研究对象,中心分析交易关系中所包含的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以期望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与制度本质作出一种新的解释,并期望从中引出阶级利益调和论,以达到调节、克服资本主义之矛盾与缺陷之目的。在康芒斯制度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当代以公共选择理论为主要基础的新政治经济学,在制度变迁问题上,主张要从利益集团和权力体系的状态、结构和特征去探寻制度变迁的本质、特征和方式,并主张要以整体结构分析和权力分析方法来取代新制度经济学的个体分析和交易费用分析方法。新政治经济学框架下的制度变迁理论,就强调从利益、权力结构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利益集团冲突、权力体系对比角度分析制度变迁的本质和模式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1)没有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由此形成的社会结构的制约中认识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和权力体系之间的对比变化,从而只能停留于表象上来分析制度变迁本质、特征的原因,不能从深层的社会结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制度变迁的本质与特征的原因。(2)以“权力”范畴取代“交易费用”范畴来分析制度变迁,更偏离了制度变迁的物质动因,并且,相对于交易费用分析框架来说,显得分析思路更为模糊。(3)从政治、权力和利益集团等上层建筑领域分析制度变迁,动摇了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体系在制度分析中的主动性理论地位,最终将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制度变迁观。体制改革性质与绩效的现实思考,综上当代西方制度变迁三大分支理论之评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西方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立场与根本目的或者是辩护(如科斯传统和哈耶克传统的制度经济学)或者是改良(如康芒斯传统的制度经济学)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制度变迁理论必然存在如下几个根本性的共同特征与问题:(1)不能从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以及由此决定的现实经济关系或现实利益关系角度去理解、分析和评价制度、制度变迁的本质,而是立足于不变的抽象的人性与自由契约之理论基础,从维护现存社会的“自发秩序”出发,或者从“思想习惯”、或者从“行为规则”、或者从“博弈规则”或“博弈均衡策略”角度去定义制度和分析相应的制度变迁之本质。(2)没有结合物质生产力水平、社会分工体系以及由此决定了的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或阶级在社会总生产中的不同地位等根本性因素或深层次问题去分析制度与制度变迁的本质,这样,他们所分析的制度变迁缺乏现实的物质基础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3)由于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与目的的束缚与制约,致使他们评价制度变迁绩效的标准只偏重于效率而忽视了公平。如科斯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是以净收益即能否为生产创造具有激励的制度结构,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价值为标准;凡勃仑和哈耶克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则以能否增进市场“自发社会秩序”为标准。这两大当代主流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评价标准的核心是通过制度演化或变革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与维护自由市场秩序,他们只问“如何生产”,不管“为谁生产”,这是其新自由主义本质之所在。至于作为副线的康芒斯传统的制度经济学,虽然关心社会不同集团之间的如何实现利益协调问题,但他们对于制度变迁绩效的评价仍然是停留的效率与秩序标准上,认为制度变迁就是要通过法律、权力体系的变革为利益冲突各方创造一种集体行动的“行动规则”,从而使交易各方处于协调之中。其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市场秩序与市场效率,至于如何实现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与不同集团利益兼容发展,并没有予以重点分析。从现实来看,体制改革或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的制度规则体系在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与社会分工体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中而引起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状态与条件下的不断完善、替换和创新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利益激励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不断完善、替换和创新的过程。在一般意义上说,在政府主导型的体制改革模式下,体制改革的实际内容主要表现为外在制度的创新,即具有权力或权威性的社会代理人设计和确立并被自上而下地强加和执行的具有法规表现的正式博弈规则的不断完善、替换和创新。而外在制度,其本质是具有社会权力或权威的强势利益集团维护或改变某种社会利益格局的合法或合规性的基本工具,是一种隐含着上下等级关系和权力因素的博弈规则,是社会强势利益集团实现某种利益格局目标的工具、手段和方式,因此,体制改革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不同利益集团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强势利益集团主导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重新界定社会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博弈乃至斗争的过程,所以体制改革必然要引起社会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机制的变革,从而引起社会权力结构和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的改变。实际上,从改革的结果上看,改革可以是“帕累托改进”,也可能是“非帕累托改变”,但体制改革的一般情况在理论上都是“非帕累托改变”,任何一种体制改革都将产生相对利益的变化,没有人受损,就没有人受益,或现在不受损,将来就不会收益。基于这种外在制度本质属性的认识,我们认为外在制度创新的本质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不同利益集团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强势利益集团主导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重新界定社会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博弈乃至斗争的过程。外在制度创新首先是一种基于经济利益调整的政治行为,因此必须由人的有意识活动来推动。由此看来,我们既不能把外在制度创新过程视为一个平稳的、渐进的、连续的、和谐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理想地设想为只有人受益,没有人受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变迁的各种主体均能够通过精明而又简单的“趋利避害”来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也不能把它视为一个无意识、无目的性的仅由既定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自发演进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有区别地将主要表现为自然演进的内在制度的历史变化称之为变迁,而将主要表现为人为设计的外在制度变革称之为创新)。事实上,任何外在制度创新过程都是一个不平稳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利益冲突的过程,是一个曲折不平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有些人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和损失,而另一些人则是主要受益者,所以外在制度创新本质上是一个利益格局与权力格局的再调整。基于制度创新本质的认识,则可以推论:人类社会进行制度创新不仅需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完善、替代与创新来为规范人类经济活动并为人类经济行为提供一个有效的制度框架,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克服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制度创新还必须探寻由经济稀缺与社会分工体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中而引起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有效解决方式与途径,从而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一个公平而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制度创新的绩效应表现为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我们判断一种制度创新是否有绩效,不仅要看它能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经济增长,即是否有经济效率,还要看它能否实现社会公平。经济效率的提高不是衡量制度绩效的唯一指标,公平与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和谐,应构成衡量制度绩效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对制度创新绩效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经济效率的提高视为制度创新的经济绩效,而把公平与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和谐视为制度创新的社会绩效。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制度创新的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之间并不总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社会绩效的提高,尤其是公平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绩效的提高。事实上,制度创新能否实现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的有机统一,这是一个社会能否实现健康、持续与和谐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以建立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其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就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与改造,以实现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的有机统一。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其目的与目标就是想通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的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的有机统一。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理论目标,就是致力探索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与完善,以建立能够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的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相统一的混合市场经济新体制,从而确保既能保持市场机制的效率优点,又能缓解私有制市场经济下不可避免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矛盾与冲突。例如,萨缪尔逊认为,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自发运行形成的收入分配有可能过分不平等而令人难以接受。但是市场的自动机制又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为此,政府必须采取累进税,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通过食品券、医疗补贴,等改变收入不平等的一些措施,以修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之缺陷,从而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深化改革中实现利益兼容的制度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目前深化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与目标。依据上述制度创新本质、绩效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思考,我们认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树立新的改革观,清理、革除过去非均衡体制改革中所引发的制度缺陷,并必须对改革模式及其有关的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为此:第一,体制改革必须实现“信念的解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加尔布雷斯认为,就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来看,二元体系之间即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之间的的权力和交换和以及利得是不平等和不均等,因此二者之间必然会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为此,他提出必须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二元体系,即一方面要加强市场体系的权力,另一方面要减少计划体系的权力。在他看来,改革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提出“信念的解放”,这是社会改革的最重要的起点(加尔布雷斯,1980)。所谓“信念的解放”就是要重新树立对“人生”的看法,选择“生活的道路”,确定应当值得争取的“目标”,不应只注重经济量的增长,把“经济增长”看成是“公共目标”,而忽视对人们生活的关心。他认为,社会的一个“公共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需要,考虑公众的利益”,因此必须要将注意力集中到“质的分析”上来。加尔布雷斯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批评及相应的改革观,对我们深化改革如何进行制度调整,应具有一个原则性的启发意义。目前,在深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各项改革都应以人为本而不应以物为本,既要实现制度创新的经济绩效,又要实现制度创新的社会绩效。在某种意义说,应将协调各阶层与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实现利益兼容基础上的效率、财富增长,从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要,视为深化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第二,必须依据统筹兼顾的原则,实现“非均衡体制创新模式”向“均衡体制创新模式”大转换。历史而客观地看,我国过去实施的渐进非均衡式体制改革使我国经济效率提高、改革深化和社会凝聚力增强三者得以相互支撑。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渐进与非均衡改革取得了相对的成功,并使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奇迹”。但是,回过头来看,我国过去进行的由易到难、分步迂回实施、缺乏制度互补、制度供给政府主导的渐进与非均衡的体制改革,存在着并为深化改革遗留着不少问题与难题。如过渡性体制安排与实施的差别化政策,造成了各种新的利益关系格局的扭曲,并形成了不少“体制性租金”;非均衡体制改革形成的新的既得利益集团,造成改革主体动力递减甚至动力缺失;非均衡的体制改革方案会造成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的不平等,并会催发不同利益集团出现政治经济地位与利益分配上的分化与不平等;改革不完全、不彻底所累积的各种矛盾与冲突,致使深化体制改革的难度不断增强并导致成本大幅度上升,等等。这些问题与难题的存在,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将会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的障碍与制约。因此,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大胆地实现体制创新模式由“非均衡体制创新”向“均衡体制创新”转换,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此同时,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换。为此,体制改革的着重点应是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与市场制度建设,并加快农村工业化、市场化与城镇化进程,努力构建全国统一开放并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第三,要在倡导和确立自由竞争、维护产权、履行契约的基本社会理念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市场体系与市场秩序,并通过市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相应的法治约束,规范经济人的无序交易与竞争行为,以此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并由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维护产权与自由竞争是确立市场经济的两大根基。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必须着力完善市场经济得以有序运行的基础制度。依据马克思经济学的市场流通基本理论,交易制度主要是由产权规则、自由竞争规则、自愿让渡规则和等价交换规则所组成。因此,我们要完善市场制度,其核心是要完善交易制度中的四大规则。这四大规则的实践要求就是要倡导和确立自由竞争、维护产权、履行契约的基本社会理念与市场运行机制。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市场功能能否得以有效而充分的发挥,而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得以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载体和舞台,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有效发挥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对以前非均衡分权式体制改革,以及财政包干中所引发的地方保护主义与权力渗透市场进行必要的反思、检讨并作出相应制度调整,以建立全国统一而开放的市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市场秩序建设。第三,现代市场经济是竞争与合作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在强调经济自由与自由竞争的同时,必须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与要求,运用法治约束与相应的市场制度建设,规范市场交易主体的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乃至损人害己的各种极端无序的自私自利行为,并积极探索能够实现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正和博弈的竞争模式,力求避免恶性竞争、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从而促进市场有序运行。第四,必须在消除、调整非均衡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制度创新中的不对称与不互补问题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各类制度安排进行系统的清理与整合,并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实施“平行推进”的改革战略,努力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创立一个和谐的制度结构与制度体系,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议题,也是深化改革中实现利益兼容的主要任务。过去我们实施的非均衡渐进体制战略模式,不能反应各种制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制度变迁中各种制度必须相互“协调”或相互“兼容”的基本要求,由此各类、各层次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制度创新的不对称与不互补问题,由此既滋生出各种类型的“制度租金”,也致使因体制改革而引发出各种利益矛盾、冲突与混乱,从而导致体制转轨中出现较高的“不协调成本”。为此,下一步在我们深化体制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既要对过去20多年非均衡体制改革中产生的各种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中缺陷问题进行必要的清理与整合,又要通过实施“平行推进”改革战略,努力实现制度创新中的对称与互补,并确保各项不同改革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第五,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制度建设,促使政治与经济保持适度的分离与距离,并积极利用法治来约束政府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与功能,努力维护产权关系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依据民主政治的要求,着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即政府要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要在国家相关立法中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公共服务目标与职能;要改革投资型财政体制,加快公共型财政体制建设;要加强政务公开,实现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开、透明型的行政体制转变;完善和逐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责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法治来约束政府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努力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的互补,并要积极探索产权关系的立宪保障,并建立有效的产权保护实施机制,从而努力维护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怎样填写课题申报书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和选题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要推动理论创新,看一看你的视野是否处于本学科课题研究的前沿。打个比方,我们的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站在巨人的脚面上,巨人虽高,但你只要站在其肩上肯定比他高。但前提是你要摸准巨人的肩头在那里,就是说,我们要以前人研究的终点为起点,你再向前跨一步,也会作出贡献。这一条,就是让你分析前人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何重要问题需要解决,让你分析这个问题,看你分析的准确与否,有的研究课题可能属于填补空白,但也会有相关情况可以作出分析。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要讲清楚,这要看从宏观角度上,要有全局观念。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你对此课题准备怎样开展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包括切入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基本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等等。就是说你打算做这个课题,要勾画出来。再就是,要把你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已有的主要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写出来。过去有的申请人把未来要写的著作的章节、目录都写上去了,基本的思路和主要的观点一个也没有,这不行。现在就是要把你的基本观点和观点之间的基本联系写出来,让评审专家看一看,你的观点是否是新观点,或者是你的对策性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如何,有无可操作性,基本思路和观点,研究的结果等等。有的人说,我这个课题还没拿下来,还没有开始研究,怎么能有新观点。但你申报这个项目,研究属于心血来潮,或随便抓的,怎么能行?要有前期的研究基础,以及达到了什么水平,从你填写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当中可以大体看出来。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预期的意义和价值:你讲了这么一堆思路、观点,但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些思路和观点是否是你第一次提出来的,达到了什么样的创新程度,有何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项目来说,要真的管用,分析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能否产生重要作用。当然这部分带有预期性,但是在活页中也要简明地分析它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等,这主要是指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的课题。四、研究基础:包括你已有的重要相关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有较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既可以缩短研究周期,又可以保证研究质量。重要的权威性的必要参考文献必须要列上去。重要的论证、表格,前期研究成果也要列上去。如果你缺乏坚实的研究基础,那你的课题就不可能立项。 |
12:49:26有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1. 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2. 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职校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可以说职校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3.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职校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职校生,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可以说,与普高生相比,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4.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些职校生可以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偷盗,“边缘性人格”、“双重人格”、“物化人格” 等并不少见,反社会性、分裂性、戏剧性等人格障碍倾向在一些职校生言行举止中也有明显表现。(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自我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1. 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部分职校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常常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NextPage]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许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3. 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不少职校生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表现为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地关心他人和集体。(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1. 社会性交往萎缩。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自然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学校、社会里,职校生就是笨孩子、傻学生,座位是在教室的后排,上课没有被提问的机会,根本没有参加学习竞赛的可能,有些老师和同学都懒得与他们打交道,一些家长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职校生来往相处。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性交往,甚至希望自己与世隔绝。2.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职校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和异性谈话交流会觉得十分高兴,和异性在一起活动感到特别兴奋、愉快。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性交往关系。由于情感的冲动性,不少职校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因而职校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性行为过错等违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1. 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2. 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职校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可以说职校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3.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职校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职校生,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可以说,与普高生相比,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4.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些职校生可以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偷盗,“边缘性人格”、“双重人格”、“物化人格” 等并不少见,反社会性、分裂性、戏剧性等人格障碍倾向在一些职校生言行举止中也有明显表现。(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自我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1. 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部分职校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常常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NextPage]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情况正相反,许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3. 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不少职校生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表现为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地关心他人和集体。(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1. 社会性交往萎缩。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自然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学校、社会里,职校生就是笨孩子、傻学生,座位是在教室的后排,上课没有被提问的机会,根本没有参加学习竞赛的可能,有些老师和同学都懒得与他们打交道,一些家长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职校生来往相处。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性交往,甚至希望自己与世隔绝。2.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职校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和异性谈话交流会觉得十分高兴,和异性在一起活动感到特别兴奋、愉快。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性交往关系。由于情感的冲动性,不少职校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因而职校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性行为过错等违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社会经济思想理论也发生了积极转变。第一、毛泽东思想转向邓小平理论。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并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变化,提出了改革开放新的发展理论。第二,阶级斗争理论转向经济建设理论,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随着时代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代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今天,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主流。第三,国际战争理论转向国际和平理论,中国进入和平发展的年代。对于世界形势的判断决定一个国家的基本战略,20世纪前中期是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国际战争危险依然存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发生重要变化。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正确提出和平是世界主流的判断。从而为中国和平发展、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第四,计划经济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开始全面的市场经济改革。新中国建立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由于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竞争,也缺乏市场灵活性,加上帝国主义封锁,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计划经济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理论使中国经济变得更有活力,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自力更生理论转向对外开放理论,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自力更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也使中国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然而,一个国家的资源和市场总是有限的,转向开放无疑会增加发展的资源与空间,对外开放理论使中国走向世界。以往,中国对跨国公司抱有敌意,把跨国公司看作帝国主义的工具。随着改革开放,敌视跨国公司理论转向国际合作理论,跨国公司开始大量进入中国。第六、社会公平理论转向社会竞争理论,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基础之一是公平理论,然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强调分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由公平理论转向竞争理论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也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逻辑基础。第七,农村化理论转向城市化理论,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中国曾一度出现农村化理论,大量城市人口随着上山下乡从城市流向农村。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理论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第八,均衡发展理论转向非均衡发展理论。毛泽东时代,中国比较注意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转向非均衡发展理论,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和“以人为本”,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环境恶化、社会失业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第九,平衡人口理论转向非平衡人口理论。以往中国的人口结构是自然增长,尽管一段时期内由于长期战争后的补偿性增长和经济结构引起的社会性增长叠加,造成人口增长较快,但“正三角形”人口结构基本是基本合理的、可持续的(中国距离人口饱和上限还有相当距离,且会像其他国家那样进入自然下降过程,呈正态分布)。相反,非平衡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今天的中国人口结构呈现“倒三角形”,贫困老龄化的中国逻辑上难以持续。第十,工业经济理论向服务经济、绿色经济理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工业化发展理论和增长方式有效率,但是没有和谐持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人力资本为主要增长来源的服务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主要问题,北京开辟了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路,这也是目前所有先进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不过,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域在城市,“三农问题”仍未解决。以原生态农业、可循环工业和可持续的服务产业为特征的四川遂宁的绿色经济道路,不但解决了“三农问题”、中国西部发展问题,也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仅是因为今年是奥运年。 们更需要记住的是今年还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普遍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三十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这三十年来有许许多多的成就与成功是值得 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香港、澳门的回归,北京市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神五、神六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长江三峡等等不胜枚举。着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 们有一个伟大的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国策,并且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取得了如今的成绩。回顾这三十年来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新中国在刚刚成立之初,在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却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礼。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中国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一个岔路口许多人在彷徨犹豫。不知道中国改走怎样一条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这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也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决心与信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 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日,邓 小 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员王 震、杨 尚 昆和广东省省长梁 灵 光和原省长刘 田 夫等同志陪同下,来到深圳视察,受到特区建设者的热烈欢迎。邓 小 平说:办经济特区是 提倡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 要来看一看。他亲眼目睹了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发生的变化,对深圳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经过深思熟虑,邓 小 平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 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题词。 交通运输网络建设1.铁路。200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5万公里。根据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我国铁路网不仅规模有大的扩展,而且标准和水平将有质的飞跃。2.公路。2005年全年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700公里。到2005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1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2005年1月公布,提出我国将用30年时间,形成8.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3.水运。2005年,沿海港口新扩建泊位129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76个,新增吞吐能力1.9亿吨,内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3188万吨,改善内河航道里程1289公里。4.民航。2005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0亿元,共有28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民用运输颁证机场142个。5.石油管道。2005年,我国石油大企业石油管道建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目前,中石化管道公司管辖的范围已扩展到近5000公里、地跨12个省(直辖市)的长距离输油管道,全年累计输油5545万吨。中石油在石油物流方面最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跨国长输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工程于2005 年12月正式投产。中石油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也在积极建设中。(二)物流园区(基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一是规划建设全面铺开。由于物流园区在经济开发、促进多种物流资源的整合、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的明显作用,许多地方政府都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0多个省市和50多个中心城市政府制定了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在这些规划中都提出了物流园区建设规划。据零点公司的调查,全国目前已经建成或在建及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或基地超过100家。二是专业性园区发展较快。物流园区建设在热潮过后步入理性阶段,园区规划开始进入城市或区域性物流空间布局。各地政府更加重视园区的市场导向性,开始与本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走专业化、服务型园区的路子。如华南钢铁物流交易中心、百科(沈阳)钢铁加工物流中心、中石化佛山东日塑料物流基地、杭州库容量达8万吨的大型冷库、郑州的烟草配送中心、长沙的医药食品仓库等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均在2005年开始建设或投入运营。三是运营成功的案例开始出现。实践表明,从市场需要出发,定位准确的园区和基地得到较快发展。在先期建设投入运营的一些园区中,开始出现相对成功的案例。如,北京空港物流基地2002年建立以来,已引进TNT、日本邮船、住友等5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近铁、伯灵顿、普洛斯、中外运、宅急送、华辉、宝供、顺丰等40余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驻。2008年北京奥运物流配送中心和海关总署正式批准的全国首家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也均落户空港物流基地。目前,签约项目共计169家,投资总额16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299 万美元。2005年,基地入区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0.3亿元,税收6.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浙江传化物流基地 2003年建立以来引进380多家物流企业,吸引了12万辆社会车源,服务于萧山及周边地区7000多家工业和商贸企业,日均承运货物3万吨,成为当地高效便捷的物流枢纽。深圳宝鼎威物流园区已经开始建设全国物流园区联盟网,使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物流园区之间通过信息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各园区周边货源和回程车车源的整合和利用。四是外资物流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建造物流中心。沃尔玛、UPS、FedEx、TNT 纷纷采取新建、收购、扩建等方式拥有大型物流中心。2005年初,美国物流地产商普洛斯宣布,联手天津泰达,共同投资4500万美元,在天津开发区建设保税物流中心。9月21日,上海临港普洛斯国际物流园正式动工。由普洛斯与临港集团共同投资开发,总面积3平方公里,位于上海东南角的临港工业区内。一期工程将由3幢物流配送设施组成,占地面积近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普洛斯同时宣布,到2009年将以12.5亿美元投向中国物流市场。(三)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装备工业的提升。据北京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物流装备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所有12种类的物流装备在应用市场上均有高于20%的企业正在使用。目前,仅有17%的企业采用纯人力的物料搬运与装卸等操作方式,32%的企业采用单纯的平面仓库模式,专业化的新型物流装备和新技术物流装备不断涌现。1.工业车辆。2005年,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75733台,比2004年增长17.44%;手动液压托盘搬运车(包括手动叉车)销售152万台,比2004年增长12.3%。截至目前,14家国外工业车辆制造商在中国以独资、合资形式办厂(或公司)销售其产品,国外的工业车辆配套件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主机和配套件也批量出口。2005年,我国出口叉车及装有升降或搬运装置的工业车辆共91万台,比2004年增长9.85%;出口金额近3亿美元,增长45.8%。当年工业车辆进口金额为2.39亿美元,工业车辆行业第一次实现了进出口顺差。2.托盘。2005年总产量为2509万只,年产值达到31.07亿元,分别增长2.6%和7.06%。从产品结构看,钢制托盘增长30%;塑料托盘增长20%;纸质托盘增长3%;复合材料托盘基本持平;木质托盘略有下降。3.货架行业。2005年,我国货架全行业共有120多家企业,估计总产量为18万吨左右,产值总额为16亿元左右,约比2004年增长三成。电子、通信、医药、邮政、机械、乳品、零售等行业需求增长较快,家具、图书、金融、化工、军事、食品、冷冻冷藏等行业对货架的需求也开始萌动。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仓储容量增加,需求货架规格之大达到历年之最。高度超过30米,长度达到300米,单体库容量货位数可接近4万个的需求已经出现。4.自动化立体库。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年底,全国自动化立体库的保有量超过400座。2005年,国内建设的自动化立体库在50座左右,主要集中在烟草、医药保健品、食品、服装制造、通讯和信息、家具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5.自动分拣技术。近年来,物流系统的需求不断增长,医药、烟草、图书等行业纷纷建设物流配送中心。随着物流系统的建设,越来越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物流自动分拣设备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但到目前为止,这些设备大部分还是由国外厂商提供的。 |
11:58:51有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仅是因为今年是奥运年。 们更需要记住的是今年还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普遍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三十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这三十年来有许许多多的成就与成功是值得 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香港、澳门的回归,北京市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神五、神六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长江三峡等等不胜枚举。着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 们有一个伟大的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国策,并且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取得了如今的成绩。回顾这三十年来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新中国在刚刚成立之初,在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却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礼。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中国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一个岔路口许多人在彷徨犹豫。不知道中国改走怎样一条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这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也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决心与信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 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日,邓 小 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员王 震、杨 尚 昆和广东省省长梁 灵 光和原省长刘 田 夫等同志陪同下,来到深圳视察,受到特区建设者的热烈欢迎。邓 小 平说:办经济特区是 提倡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 要来看一看。他亲眼目睹了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发生的变化,对深圳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经过深思熟虑,邓 小 平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 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的题词。分享到: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树叶密的是什么方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